交叉管理

2024-10-22

交叉管理(精选12篇)

交叉管理 篇1

核电厂建设通常以5年为周期, 其过程包括厂房建设、设备安装、调试阶段和生产阶段。不同阶段, 管理方案上存在一定的差别。其中调试阶段和运行生产阶段是核电厂运作的核心, 调试阶段主要针对系统和设备进行功能测试, 是保证运行安全的前提。交叉作业是指两个不同的工种或者机组在同一区域的施工过程。本文主要研究某核电站的1、2号机组交叉作业过程, 其中1号机组为已经商运机组, 管理负责部门为生产计划部门。2号机组为准备投产机组, 管理负责部门为调试管理部门。研究目的在于统一管理方案, 实现核电厂调试阶段的管理程序、运营维修方式、机组管理上的无缝连接, 以提高管理效率。

1 1、2号机组管理方式对比

1.1 1、2号机组的管理相同点及不同点

目前, 该核电站的1、2号调试机组以联合管理与独立管理相结合的方式。管理团队由承包商、业主以及联合调试人员组成。在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的支撑下, 承包商对管理效率负有整体责任。承包商与业主管理组之间形成联合办公组, 计划管理、工作流程管理、预防性检验、隔离办公室管理和在业主统一管理下的独立执行。生产机会与调试工作执行由隔离办公室负责, 管理分界点在于系统与设备能否完成临时运行移交。可见, 该核电站机组管理已经形成交叉管理雏形。管理中, 统一管理与独立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管理中的问题在于责任划分不明确, 并且1、2号机组在管理上有着一系列的不同点, 使其统一管理受阻。调试管理的不同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号机组的主要管理部门为生产部门, 与核电厂正式运行模式保持一致。生产部门与调试技术、维修人员相互配合, 业主在这一过程中对电厂运行安全和效率负有全责, 提前验证电厂生产准备的管理流程和模式。而2号机组由调试管理部门直接负责, 管理层和执行层包括了几乎所有部门, 注重机组的使用调试工作, 形成专门的团队, 来推动机组生产管理。2号机组并未投运生产, 因此其主要任务在于定期检验和维护, 非调试主线工作由业主生产计划处组织开展。

1.2 1、2号机组的优缺点

1号机组管理者为生产部门, 其优点在于各个部门均参与质量监管工作, 有效的发挥了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作用, 为电厂日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管理基础领导发挥, 调高了业主的积极性, 从而最终形成合力, 这一过程便于2号机组相比。业主人员工作积极性高, 易形成合力;电厂业主人员全面参与, 使活动质量控制无死角, 有利于接产后的运维管理和运行, 工作开展, 机组总体的整体安全性能得到提高。但缺点在于承包商对于调试的作用认识无业主深刻, 因此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认真, 并且财务消耗大, 同时业主领衔下的调试人员积极性不高。因此二者的分析和联合具有实用性。与一号机组不同。2号机组的主要优点在于:调试组的专业性大于业主, 因此对于调试主线有着更有力的掌控, 调试工程师能够及时找出调试的问题, 提高了调试效率, 并且调试工作的各个部门人员积极性得到发挥。但同样具有一定的缺点。 (1) 在调试过程中主要靠维修人员, 且责任认定不清。 (2) 在安全监管上, 与业主管理上存在差距。由于参与人员未部分而非全部, 因此造成无人验收的问题, 在后续移交接产中也存在空缺, 存在一定的隐藏问题。可见两种模式均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不考虑设备因素影响下, 二者的工期基本保持一致。

2 核电厂调试阶段交叉管理方案实施

针对该核电站在业主管理与生产部门管理的优势和存在的优势, 核电站应对二者进行调整, 制定新的核电厂管理方针。从临时运行移交角度分析, 该核电站1、2号机均由两个调试办公室和生产部门组成, 减缓了移交工作的效率, 同时对于子系统的协调和配合有较高的要求, 两个隔离办也使得边界控制工作比较复杂, 使管理效率降低。笔者认为, 交叉作业的统一管理模式应建立。首先, 根据该电厂机组的管理实践, 应制定一个统一的计划, 将两个隔离办合并成一个, 有调试部门来制定两个机组调试计划, 这样会增加专业性。由运行部门与调试部门之间合作进行管理, 完成机组隔离实施工作, 将安全控制贯穿于调试起初到调试结束的全过程。这样可以防止两个计划带来了进程上的和方案上的冲突, 对电厂机组交叉作业进行调整势在必行, 可为后续电厂机组的调试提供新思路。

3 总结

核电厂调试阶段工作是确保安全的关键, 在调试阶段, 不同空间、不同性质的、不同机组的交叉调试在所难免。本文侧重于分析某核电厂某两个机组之间的交叉管理策略, 实现管理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康伟, 田红.核电厂受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J].电力安全技术, 2015 (06) .

[2]高原.核电机组调试进度与计划管理方法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 2015 (21) .

交叉管理 篇2

1、天车作业人员要坚守岗位,精心操作,严格执行工艺纪律和操作规程;穿戴好劳动保护用品,严禁无证作业;开车前,检查各安全装置、限位、吊具(抓斗、钢丝绳)、电铃等部件的可靠性。

2、火车车皮抓砂范围的确定:进入砂仓的火车车皮表面磨砂摇成平面的长度超过3米,或有明显大泥块,方可进行抓砂作业,其它情况一律不得进行此作业。

3、抓砂作业程序的启动:需要进行火车车皮抓砂作业时,由铁运公司调度室通知二矿区调度室,然后由矿调度室通知充填工区天车工进行抓砂作业,天车工未经允许禁止私自进行抓砂作业。

4、进行车皮抓砂作业时,铁路运输分公司必须在现场安排专人负责协调,指挥火车司机和天车工抓砂作业的衔接配合,防止在天车抓砂作业过程中火车突然行走造成事故。

5、天车工进行抓砂作业时,每节车皮最多只能抓1/3,避免刮蹭造成设备或人员伤害,避免损坏火车车皮或天车抓斗。

6、天车工作业时要注意交叉作业安全,注意驾驶,行车平稳,抓砂作业时抓斗要轻放,避免刮蹭造成设备或人员伤害。

7、维修人员要做好天车的日常维护保证设备运行正常。

8、工区管理人员要加强对交叉作业的安全监管,协调好各种交叉作业,杜绝违章违纪现象,规范劳保用品穿戴,杜绝车辆伤害等事故发生。

交叉管理 篇3

钢铁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的特点,决定了各二级单位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相互交叉的作业区域较多,这种情况下,单位之间可能危及对方生产安全的情况也比较容易发生,且其互相之间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往往不清楚,也不够协调,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可能性较大。近几年,在三钢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检修技改项目的不断增多,生产节奏紧张快速的情形下,交叉作业之间暴露出来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确保交叉作业的安全,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是公司领导和安全部门面临的研究课题。

2001年10月,总经理提出“结合部安全管理”概念,并成立了结合部安全管理项目组。项目组把结合部定义为:公司结合部是各二级单位(处)生产经营活动相互交叉的作业点。

2结合部安全管理的实施

2.1结合部的识别与确定

这是实施结合部安全管理的基础。项目组从“结合部”概念出发,把安全管理范畴与公司二级分厂(处)之间生产活动相互交叉作业区域(点)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对相互交叉的作业区域(点)危险程度和可能出现的伤害进行预测预知。通过对结合部生产、检修、技改的调查和分析,筛选并确定了27个相互交叉的作业区域(点)作为公司结合部安全管理的覆盖范围(A级结合部9个,B级结合部18个)。结合部安全管理覆盖面大,项目内容多,分为生产结合部、运输结合部、检修技改结合部三大类。2001年12月完成了“福建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管理结合部监控图”绘制工作。公司把这27个结合部作为安全管理监控重点。

2.2结合部安全管理规定的制定

如何对结合部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理顺各单位之间的工作协调,明确各单位的安全职责,确保交叉作业安全,这是结合部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

项目组首先是明确了每个结合部安全管理责任相关单位和责任人,并对结合部安全现状进行调查。在收集已往各类事故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现场的调查分析,组织现场操作人员、相关单位负责人召开专题调查分析会,找出结合部安全工作中带有关键性的薄弱环节,并采取相应针对性措施解决存在问题,并以规章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起到强制执行的作用。即对每个结合部制定出相对应的符合实际便于操作的结合部安全管理规定,明确结合部相关方面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以制度的完善保证安全工作的有序交接。

管理规定有别与本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应重点突出工作时如何避免对方的伤害与自己不对他方人员造成伤害,确保交叉作业的安全。如运输车辆一般是遵守《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厂内运输安全规程》,对具体在某个生产区域或某个路段需要停车。减速、响铃等未在安全操作规程中作出具体规定,而在炼钢渣场区域结合部就存在运输车与路上行人。炼钢渣场地面人员之间的矛盾,这时,针对渣场区域结合部,管理规定就根据作业场所的工作特点,规定了上下班时间段车辆停止清渣和运输工作;空车的停靠位置和重车的运出通道等相关的16条管理规定,明确了炼钢地面人员与汽运公司运输车辆的职责与工作要求,有效地避免由于相互的不配合或互不照应而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

结合部安全管理规定的制定是一项细致和系统的工作,项目组成员在各自的责任区内对进行了大量而认真的调查,听取各方的意见,于2002年1月~4月完成了“福建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结合部安全管理规定”的协调、起草和汇编工作,做到图、文、责三位一体,即有监控图、有管理规定要求、有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2.3结合部安全管理规定的实施和监督检查

管理规定制走后,必须严格实施,才能起到安全保障作用。结合部安全管理规定出台后,首先是对相关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让每位作业者明确在这个作业点的工作职责与工作要求,并在工作中严格遵守与执行。而安全管理干部同样需熟悉掌握规定和要求,以便在安全检查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何在实施中不出现偏差,如何及时纠正不安全的行为,如何在实施中改进呢?这就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监督检查。在管理规定中,每个结合部都明确了责任相关单位,责任人,责任人包括责任单位的指定负责人和公司安全部门安全管理人员。这就增强了管理人员对该结合部安全管理的责任,并把结合部的安全管理列入他们的工作职责。责任单位在日常的安全检查中把结合部作为重要内容,责任人也经常地深入结合部进行监督检查,及时进行有效的协调,促使安全管理规定得以严格执行。同时加大对结合部安全管理的考核力度,对违反规定者给予重罚,以起到警示教育作用。

3结合部安全管理的深化

结合部安全管理的效果是明显的,通过规章制度的完善,通过现场的监督检查,使结合部相关单位各施其责,有序工作,各类险肇事故大大降低。为了巩固和深化结合部安全管理,2002年、2003年公司把结合部安全管理整治列入公司的五项专项整治工作。要求各二级单位对公司确定的27个结合部作为安全管理监控重点,并应按制订的结合部安全管理规定,加强对现场监控管理。同时要求各二级单位进一步深化结合部安全管理,从实际出发,辨识、明确车间与车间的安全管理结合部,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规定并认真实施。对结合部位的安全管理,要求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通过近两年的实施,各二级单位也对本单位内部结合部的安全管理进行完善。如冶建公司的结合部安全管理制度中细化了跨车间作业的工作联系单制度、制定了管理人员进入生产作业区的管理规定;炼钢厂制定和完善操作牌与检修牌制度、25种危险作业的安全操作票制度等。

结合部安全管理是一个不断补充和完善的动态管理过程。随着生产的变化,结合部的安全管理规定要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随着技改项目的上马,新的结合部又随之产生,需及时制定新的结合部安全管理规定,做到有结合部就有安全管理规定,不留死角。

4结合部安全管理的外延

结合部安全管理是针对企业内部各单位间的交叉作业管理,而企业与外单位之间的交叉作业管理即外委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更是安全管理的重点。《安全生产法》有明确的规定:两个以上生产经营单位在同一作业区域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危及对方生产安全的,应当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和应当采取的安全措施,并指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检查与协调。

对此公司早在1999年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在《关于加强外委施工队安全管理的通知》中制定了《外委项目签订安全协议规定》、《三钢外委施工队安全考核细则》,并实行外委施工队安全保证金抵押管理办法,有效地规范了外委队伍的安全生产行为,同时也保障了三钢生产单位与外委队伍的交叉作业安全。

5结束语

交叉管理 篇4

目前由于我国大多数中小型化工企业的管理理念还没有更新,没有能够深刻认识到QEHS(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环保)的重要性,产品的质量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支柱性产品,因此没有稳定的订单,没有产业化的基地,不能主导市场,生产围绕市场,车间产品转换频繁,给安全生产、交叉污染带来了很大的隐患,由于大多数是原药生产,一旦有交叉污染的产品流入市场,轻则影响声誉、失去客户,重则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小型化工企业要进一步加强预防交叉污染的管理。

交叉污染:在化工生产行业中就是指在产品中混入了一种与产品无关的物质,可能是机械杂质,可能是生产产品的中间体,也许是完全不相容的其他种类的产品,交叉污染也有称为产品完整性;

二次污染:由于不合格品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或者由于不合格品的不当处理,污染了其他的合格产品;

1预防交叉污染需要考虑的因素[1]

1.1车间选址

车间选址设计除了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外,要总体规划厂区其他车间生产产品的布置,尽量分区域生产不同品种的产品;考虑周边厂房的产品种类,结合常年的风向情况合理布置车间;杀菌剂、杀虫剂最好在上风向,除草剂在下风向,因为由于布置位置不合理,原药粉尘发生漂移,给交叉污染带来较大的风险。

1.2生产车间产品功能配置[2]

生产围绕市场,生产车间很可能有产品转换,为了能够顺利的达到清洗水平,最好将同类产品在一个车间,并且使用的装置可以互用,可以减少了产品转换清洗的费用,降低产品转换带来的风险。

1.3原料监控及仓库管理[3]

对原料供应商要进行现场考察、评估,建立可靠的监控检测方法,保证原料的质量。固体原料外包装完整、表面无粉尘;液体原料运输全新包装或者是专用槽车;原料供应商如有工艺过程或存放地点等等有变动,需要书面告知;所有原料进厂前必须经过质检部的抽样检测,原料仓库只有在接到合格的报告单,方可核对原料的名称和数据,并办理入库手续,任何人不得私自安排卸货。仓库除了按化学品配伍表存放,同样要考虑产品的预防交叉污染要求,成品仓库要求单独存放,按照产品的待检状态分为:待检品、合格品、不合格品;按照产品的质量情况细分为:一级品、二级品等等,为了防止发货发生错运的现象,需要专人管理确认签字,建立相关的台帐管理制度。

1.4设备工艺过程

从设备本质、工艺过程降低交叉污染的风险,是指在设备选型厂房建设时尽量考虑封闭型的,这样可以减少成品的裸露存放,防止了粉尘的漂移。要求烘干系统独立,有缓冲间,有喷淋除尘系统,管道送料,密闭自动包装,从设备本质上防止了交叉污染的发生;同时产品的烘干工艺方式也要尤其注意,密闭真空干燥的交叉污染风险比较小,箱式干燥注意设备专用,热风干燥要尤其注意引风的过滤处理,以除去热风里的粉尘及其他活性产品;做好了这些工作既防止了自身产品受到污染,也防止了本身产品的漂移污染其他产品。

1.5设备专用管道专用

产品生产流水线尽量专用,物料尽量以管道输送的方式,减少物料暴露现场的机率,以降低交叉污染的风险;车间内部的物料周转桶、抽料管道、搬运工具也要贴好标签、做好标识,做到分工段使用,存放至指定地点,以便于交接班清点,防止由于前后工段串用工具将中间体带到最后的成品中去[4]。

1.6加强标签标识管理物料定置放置

加强标签标识的管理,包括使用工具的专用标签、现场中间体的标签、成品库的标签,要求每个单独包装上都要有标签,并且每个标签上至少包括:品名、含量、生产日期、贴签人等信息;成品仓库成品划区域放置,设置明显标识,特殊物料需要有隔离栏,以防误用;及时处理现场的残余、闲杂物料,久置室外不便于处理的物料的标签要定期更新维护,并做好登记台帐。

1.7不合格品的控制与处理隔离措施

制定不合格品控制程序,不管是中间体、半成品还是成品,都必须得到严格的控制。不合格品的控制首先要求的就是要做好标签标识与隔离定置放置,不合格品的重新处理需要有技术部门的处理方案、操作规程,质检部门现场监督确认所有预防措施全部到位后,方可进行处理,并且在没有处理合格之前按不合格品严格控制,防止发生二次污染和质量事故。

1.8控制人员流动

人员流动尤其干燥工段的人员流动是交叉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控制人员流动,我们需给他们配备两个更衣柜,一个是工作服、另一个是便装,同时设置风淋室以除去人员衣服上带有的粉尘,并且设置缓冲间,要求工人先更换工作服劳保鞋后再经过二次风淋室方可离开干燥房。平时只有一个通道,另一个应急通道由当班管理人员管理,以确保流动的人员没有带出粉尘;

所有车间烘房员工必须严格控制人员流动,控制人员流动可以从人员服装和安全帽的颜色给予明确标记;以便监督执行。

运输工具同样要得到严格的控制,不同类别的原药的运输工具,不能共用,防止叉车、拖车上的粉尘被带到另一个产品中去。

1.9设备维修、变更管理

设备变更是交叉污染的重要可能性之一。车间设备维修涉及到设备的转移及机修人员的流动,要求机修间明确划分除草剂类、杀菌剂类作业间,并且设备转移变更使用必须清理干净,按照变更管理程序去执行,以便控制车间变更项所带来的风险。

1.10产品转换确认程序

设备清洗转换带来较大的管理难度,也是我们更需要关注的地方,我们要做好设备清洗及清洁验证[5]。首先由技术部出具切实可行的操作规程,可以洗除污染物质,并且防止了已清洗现场、设备的二次污染,技术部门还要监督指导车间的实际操作过程,保证车间清洗的效果,质检部门建立可靠的分析方法,分析人员严格按照取样规程,取出具有代表性的样品,按分析规程准确分析后,才可以判断清洗是否已经达到清洁水平;同时还不能忽略车间人员的劳保用品工作服的清洗更换。

1.11交叉污染风险评估

车间变更严格执行变更管理程序,有相关质量管理人员作交叉污染风险评估,列出整改措施,必须确认整改措施全部按要求到位后,才能有效预防交叉污染。

1.12工艺设计预防机械杂质

机械杂质不容忽视,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难免有一些机械杂质,比如说灰尘、包装带等等会进入我们的产品,这些在原药制剂过程中就会给制剂企业带来较大的不便,所以我们要重视机械杂质的去除,工艺设计过程中特别是有重结晶过程的,需要在结晶前增加过滤装置,过滤装置有一定的精度要求,及时处理机械杂质;也可以在包装过程中采用自动过筛后包装的设备,以确保产品质量优良。

1.13现场卫生

做好现场卫生是做好交叉污染的最基本要求,有意外洒落的粉尘要及时清理,否则带来的后果,就是踩在脚下,粘在鞋底,跑得到处都是,所以要及时清理,不仅仅是现场,生产区域的每一个角落包括仓库,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清理完毕还要妥当处理好车间的垃圾,要规范管理,不得到处乱倒,需要倒入指定的垃圾桶里,由专人送固废焚烧炉焚烧,防止由于垃圾处理不当,原药粉尘发生漂移,带来交叉污染。

2制定完善的制度

我们已经初步了解预防交叉污染需要考虑的因素,这些只是一个轮廓,还需要具体细化。任何一个车间的建立,都要经过交叉污染风险评估程序,评估程序中规定了参与的人员、评估要素、评估结果,并形成记录讨论确定针对评估出风险的预防措施,并在车间建设过程中执行到位;

在日常的质量控制过程中,我们要建立系统的制度,以达到规范化管理,有效控制质量。质量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供应商质量审计制度、原辅料入库、发料管理规定、物料定制管理规定、仓库卫生管理制度、批号管理规定、标签管理办法、质量检验管理制度、分析仪器的校验制度、检验复核复验管理制度、质量记录管理制度、样品管理制度、车间取样操作规程、中间体释放程序、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混料审批程序、成品取样规程、产品运输规程、产品放行程序、物质循环利用的管理控制、产品转换过程条件确认、质量事故调查处理制度及纠正与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等等。

3做好交叉污染的培训工作

制度要想得到很好的执行,必须首先做好培训宣传工作,培训也不能一曝十寒,要有规律有考核的培训,因此我们要建立培训管理体系,确定有资质的培训人员,准备好培训资料,确定被培训的对象,制定周期性的培训计划,并建立考核体系,形成培训记录以有据可查,才能确保质量制度的要求宣传到位,将预防交叉污染的质量意识灌输到每一个管理者、每一个员工的潜意识中,并形成良好质量管理氛围。

4形成严格监督执行考核体系

制定制度是为了规范行为、规范操作,我们制定了制度,制定了培训措施,但是这样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来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制度高效执行是企业管理发展的基石[6],任何制度都需要监督,没有监督的制度,久而久之就可能

形同虚设,只有在监督过程中不断地强化工人的思想意识,才可能将制度要求变成习惯,因此质量管理的监督执行部门可以安排专人检查质量制度的培训情况,生产现场的执行情况,形成周期性的检查记录,列出整改项并督促高质量的完成整改工作,这种周期性的监督检查才能逐步提高生产一线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水平。

5结论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我们要抓好质量,预防交叉污染的发生,要从制度做起,从培训抓起,通过制度监督执行落实到实处,产品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企业才可能顺利发展壮大。

摘要:做好预防交叉污染工作对于原药生产型企业至关重要,本文从车间选址、生产过程、包装过程等等详细介绍了做好交叉污染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并罗列了质量管理制度包含的内容,提出了制度执行在于培训宣传到位、监管到位,确保质量制度的有效执行也是做好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

关键词:交叉污染,标签,定置管理,清洁水平,有效执行

参考文献

[1]苏亚范,焦占武,刘吉晨.药企GMP管理中差错和污染的因素及预防[J].中国新医药,2003,2(2):33-35.

[2]缪德骅.医药洁净厂房设计中典型问题剖析[J].洁净与空调技术,2003(4):1-4,8.

[3]金晓庆,梁毅.药品生产过程中污染进入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9):208-209.

[4]孙晓斌.一起饲料药物交叉污染事件引起的反思[J].饲料广角,2007(24):26-28.

[5]张爱琴,虞亚庆.药品生产设备清洁及清洁验证[J].常州实用医学,2009,25(5):316-317.

交叉施工安全施工管理协议 篇5

为了稳定基建安全生产局面,根据《安全生产法》第四十条的要求,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施工双方经协商,同意并遵循以下条款开展施工交叉作业,同时接受建设单位的监督。双方协议条款如下:

① 双方施工单位尽量避免在同一区域内同时交叉施工。

② 验收交工是上、下两道工序施工单位变更安全责任主体的分界线。验收交工前,上

道工序施工单位是施工现场的安全责任主体;验收交工后,下道工序单位是施工现场的安全责任主体。变电站土建交安是土建和电气施工单位变更安全责任主体的标志。

③ 安全责任主体单位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负责,有权对进入其施工现场的其他施工

单位提出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并进行管理和监督,有权纠正其不文明行为;有责任和义务向其他施工单位交待施工安全管理规定、现场危险点和注意事项等安全内容,并存留交底文字记录。

④ 其他施工单位有义务遵守安全主体责任单位的要求、服从管理和监督并开展施工现

场的安全文明施工活动。应注意对工程成品的保护,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后开展施工,保证施工现场整洁及设备安全。对安全主体责任单位在检查中发现的本施工单位责任的安全隐患应及时整改;由于不及时整改,造成安全事故的,责任由施工单位承担。

⑤ 一方施工单位不宜使用另一方施工单位的机械设备、电源,如须使用,必须征得另

一方施工单位同意。

⑥ 一方施工单位在另一方施工单位施工区域进行短时施工,必须告知另一方施工单位

项目负责人,并采取相应措施。

⑦ 其他需要明确的责任(可附说明):

⑧ 双方发生争议时,应请7建设单位进行协调解决,避免发生正面冲突。 ⑨ 本工程计划年月日进行工序变更交替,同

时进行安全责任主体变更。

⑩ 本协议一式三份,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三方各一份。

施工单位(章)(工序变更前责任主体):

安全协调人代表:电话:施工单位(章)(工序变更后责任主体):

安全协调人代表:电话:

建设单位(章):代表:电话:

交叉管理 篇6

关键词:体育建筑管理;交叉学科;知识融合

Research on the Knowledge Integration of the Interdiscipline of the Social Sport(Sports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Major’s Development

WANG De-wei1, WANG Xiao-li2

(1.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5, Shaanxi China; 2. Graduate school, Xi’a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Xi’an 710068, Shaanxi China)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fast development of the higher physical educ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interdiscipline causes a significant change of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of the sports.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interdiscipline is most important, complicated as well as difficult. Therefore, it is need in-deep research continuously. As a burgeoning and distinctive major, it has specific research subject (the operational regulation and theory system of the sports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specific research content, the major has specific meanings and functions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hrough researching on the knowledge integration of the interdiscipline of sports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major,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in the major’s development,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hould be intersected, permeated and integrated.

Key words: sports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nterdiscipline; knowledge integration

交叉管理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科融合,发展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涉及经济学、管理学、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多门学科。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具有系统维护、软硬件组装、网络运行与维护以及信息统计分析与管理等能力的从事计算机与信息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随着各个领域信息化建设的脚步大大加快,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逐步扩大。本文将围绕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合作共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的学科体系等问题展开探讨。

1学科交叉融合的内涵

学科交叉融合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学科从简单的学科认识交流到材料、概念群、方法论和认识论、学科话语的互通有无,乃至研究路径、科研组织方式和学科人才培养的整合。 简言之,学科交叉融合即为通过不断的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 实现学科之间的相互深入渗透和交叉,且通过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可能会创造出一些新的学科。

在当今时代,学科交叉融合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具体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可以促进科学成就的产生。学科交叉融合因具备交叉、融合等特点,所以更有助于科技创新成果产生;二是,有助于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学科融合则为广大学子培养自身创新意识和提升自身创新能力问等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三是,学科交叉融合是时代背景下学科发展的必然方向。目前, 关于跨学科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普遍关注,且一些世界名校已经开设了跨学科研究计划、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等。学科交叉融合的必要性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了共识。

2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的阻碍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逐步认识到学科交叉融合对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并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学科交叉融合相关的课题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受到一些观念、体制、师资队伍等层面影响,高等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融合发展受到了阻碍。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2.1学科交叉融合观念淡薄

目前,学科交叉融合观念淡薄是影响高职院校学科交叉融合的主要原因。一些科研人员在进行科研工作时,大多数是将研究的内容局限在某一学科之内。这些研究者普遍缺乏学科交叉融合观念,这与传统观念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 正是由于长期进行单一学科的研究,使得这些科研人员形成了学术屏蔽,影响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此外,受到一些学派壁垒影响,更是缺少了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利于学科之间的交叉和高职院校跨学科人才的培育。

2.2尚未建立学科交叉体制

高职院校尚未建立起学科交叉融合的配套管理体制。目前,高职院校学科交叉融合受传统管理体制及单学科组织体系的影响发展缓慢,这已成为影响高职院校交叉学科建设的巨大障碍。集中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学科边界明确,缺乏交叉;二是,教师编制明确,隶属不同学院;三是,符合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尚未形成。建立学科交叉体制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融合的可靠保证。高职院校必须尽快建立起行之有效地学科交叉体制。

2.3学科队伍结构亟待优化

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融合下, 学科建设与学科体系势必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一些新兴的学科或交叉学科也会随之出现。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各专业的教师队伍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的问题逐渐凸显。为实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就近专业共建学科体系,必须建立起一支能够满足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需要,能够承接学科融合的大型项目,善于运用多种科研方法的学科队伍。这是高职院校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3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合作共建学科体系的探索

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合作共建学科体系,应从树立学科交叉融合意识,建立独立的学科交叉科研平台,强化学科交叉师资队伍建设,给予完整的机制支持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具体如下:

3.1树立学科交叉融合意识

高职院校科教人员必须树立起交叉融合的自觉意识,并在这一意识的引导下自觉参与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的交叉融合之中。同时,科教人员必须打破传统学科观念对自身思想的束缚,转变思想,去深入挖掘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和潜在联系,将二者各自的优势相互渗透到彼此之中,在交叉与融合之中形成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此外,科教人员应积极参与一些跨学科的学术活动,加深自身对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解,不断地接触和掌握一些学科交叉融合中应具备素质与能力,将一些成果的学科交叉融合经验引入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合作共建学科体系之中。

3.2加强高职院校多学科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在深入挖掘各专业教材内容基础上,寻找不同专业在课程上存在的相关性, 从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等多个层面进行建设。具体如下:一是,教材编写。高职院校科研鼓励具备一定跨学科研究能力或潜力的教师参与多学科交叉教材的编写。也可以引入其他高职院校运用较好的多学科教材,在结合本校实际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二是,教学方法选择。任课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注重不同学科知识合理安排和融入。例如,可以选择项目式教学法、任务式教学法、模块式教学法以及一体化教学法等。此外,在课程考核方面也必须兼顾学生不同学科能力的考核。

3.3建立独立的学科交叉科研中心

对高职院校而言,独立的交叉科研中心是其开展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重要保障。具体而言,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是,落实学科交叉科研中心,保证其的独立性。我国高职院校学科交叉科研中心并未刚刚起步,一些发展较好的高职院校早已在校内设立了学科交叉科研中心,单分属于不同的院系,彼此之间缺少相互的交流与共享。为发挥学科交叉科研中心的作用,必须在学科交叉融合理念下,立足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就近专业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独立的学科交叉科研中心,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效地交叉和渗透。

二是,制定有效地运行政策。在保证科研中心独立性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以资源共享、师资力量共享为宗旨,打破传统的院校之间的固有形式和学科之间的边界,鼓励院校之间进行多层次的交流与沟通,同事科研通过人才流动、资金投入以及科研合作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科交叉科研中心的具体运行。

3.4强化学科交叉师资队伍建设

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合作共建学科体系的保证。多学科交叉师资队伍建设应从高职院校和科教人员自身两大方面入手:

一是,从高职院校角度讲,应定期组织不同学科的科教人员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和跨学科研讨活动,通过术交流提升科教人员的血水水平,同时通过不同学科人员之间的思维碰撞促进创新思想的产生,为学科交叉融合以及新学科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也可以邀请一些知名学者来校进行学术报告, 或者定期安排科教人员参与学术会议等。

二是,科教人员自身应注重多学科发展。科教人员应丰富自身学识,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在广泛涉猎多学科知识营养的基础上,提升学术发展的高度。

3.5给予完整而有力的机制支持

高职院校必须构建完整的支持机制,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合作共建学科体系提供机制支持。完整的支持机制应涉及跨学科招生机制、激励机制、交流机制等三方面。具体如下:

一是,建立跨学科招生机制。高职院校在进行招生时,可依据跨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跨专业招收一些学生。这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多学科交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可适当给予政策倾斜。

二是,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应制定灵活的激励机制,从职称评定、个人收入分配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 提升教师进行多学科研究的积极性。同时,可以为一些优秀的科教人员提供进行深入研究软硬件条件、创造参与一些学术活动的机会。

三是,建立多学交流机制。多学科之间的交流使得思维的碰撞成为可能。高职院校通过定期开展计算机信息管理与其他专业的学术交流活动,为科教人员进行跨学科交流提供机会。同时,可以以一定的多学科融合型项目作为牵引,将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教师引入项目之中,使科教人员在项目实践中认识到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并自觉参与到学科交叉融合实践当中。

4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立足本校办学特色,深入挖掘学科之间以及学科内各子学科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实现学科之间交叉与融合,对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促进专业教学科研进步,乃至相关学科人才的培养均具有重要意义。为满足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与信息管理和服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科体系建设,服务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本文关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展开的研究,仅为抛砖引玉,此方面的研究有必要在后续阶段进行更深、更广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元峰,廖黎莉,赵敏涯.跨学科的计算机信息类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票务管理》为例[J].福建电脑,2013(4):32-34.

[2]陆莹,苏晓东,何泽恒,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多学科交叉渗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3(1):48-48.

[3]王娟.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促进学科交叉融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14-15.

交叉管理 篇8

关键词:交叉施工管理,PDCA管理体系

一、加强合同管理, 是交叉施工管理的前提保证

目前建筑市场专业分工愈加细致, 专业分包现象普遍存在。要从承包合同上给予完善、规范, 特别是应在合同中明确各承包单位在整个工程项目中的责权利, 针对各工种、各专业可能出现的交叉配合等方面的问题, 在合同中明确具体的制约措施, 并充分运用经济杠杆, 制定科学的奖惩制度, 为项目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前提保障。

二、建立快速处置机制, 为施工交叉管理提供有效手段

现将管理实践中较为常用的一般处置机制归纳如下:

2.1遵循“操作员对班组负责, 班组对专业队伍负责, 总承包、监理、设计对业主负责”的机制, 实现化整为零, 分工明确, 避免无序管理。

2.2遵循“先地下后地上, 先土建后设备, 先主体后围护, 先结构后装修, 先主体后附属”的机制, 避免工序、流程倒置, 管理混乱。

2.3先布置管径较大的管线, 后布置管径较小的管线, 遇管线交叉时, 应小管避让大管。因小管所占空间位置较小, 造价相对较低且易于安装。

2.4压力流管道避让重力流管道。管线交叉时, 应将重力流管道对标高的要求作为首要条件给予满足。

2.5各种管线在同一处垂直方向布置时, 线槽或电缆在上水管在下, 热水管在上冷水管在下, 风管在上水管在下, 且尽可能使管线呈直线, 相互平行不交叉。

2.6电缆 (动力、自控、通讯等) 桥架与输送液体的管道宜分开布置或布置在其上方, 以免管道渗漏时损坏电缆造成事故, 如必须在一起铺设, 电缆应考虑设套管等保护措施。

三、运用专业技术优化设计, 为施工交叉管理打好基础

由于各专业设计都有各自的设计原则和处置办法, 通常是各自为政, 自成章法, 争抢同一工作面, 影响后续施工, 甚至埋下安全、质量隐患,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 以建筑专业为主, 结构、水电、暖通等专业为辅, 采用CAD图层叠加技术, 将各自的设计成果 (如:管线、设备等) 在各层平面图上叠加, 发现交错、重叠的, 应重点分析、逐一排除, 消灭管线打架现象。

四、应用PDCA管理体系, 为施工交叉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施工过程的各专业、各工种、多工序的交叉冲突, 存在点多面广, 情况复杂的特点。需要有“PDCA管理技术”这样的科学管理方法来解决交叉冲突, 优化施工管理。

4.1 PDCA管理体系的实质

PDCA管理体系又称为“戴明环”, 是由Edward Deming提出来的科学管理方法, 通过计划 (PLAN) 、实施 (DO) 、检查 (CHECK) 、处理 (ACTf ON) 4个阶段、8个步骤循环完成的一种管理体系。PDCA管理体系中各环节紧密联系, 每次循环都有新的目标和内容。每循环一次, 就实现一定的质量目标, 解决一定的问题, 通过不停地转动, 使质量水平不断的得以提高。

4.2应用PDCA管理机制, 提升交叉管理水平

PDCA管理实质是提升优化管理的过程, 施工过程的各专业、各工种、多工序的交叉冲突事件, 较为常见。这里就以“墙角管道先行安装, 影响墙角粉刷质量”的问题为例, 阐述PDCA管理在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

4.2.1计划阶段, 也称P阶段

这也是PDCA体系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环。它主要包括制定计划, 研究问题, 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 拟定对策和措施等, 概括起来包括4个步骤。这一环节是PDCA管理最为重要的部分, 对策制定的可操作性、合理性、科学性, 将直接影响后续三个阶段的工作效果。因此在制定对策过程要反复考虑对策制定的原因、目的, 实施的时间、地点、人员和方法等6个方面的问题。要做到事事有依、事后有据、切实可行, 否则将影响这一循环的实际效果。

4.2.2实施、检查、处理三阶段, 也称D阶段、C阶段和A阶段

这三个阶段主要是根据P阶段分析制定的对策, 按照规范、规程的要求, 组织实施、检查、提升的过程。其中, D阶段主要是按计划去具体实施;C阶段主要是对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分析, 判断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找出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A阶段包括2个步骤, 一方面把检验后正确解决的问题加以肯定, 并总结成文, 编制成标准或规范, 供生产中使用, 另一方面把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加以总结, 移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进一步研究解决。

五、结论

总之, 一项优质的房屋建筑是集多专业、多工种、多单位密切配合、共同创造的智慧结晶。为保质、保量、如期完工, 施工交叉的协调管理不容忽视。只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运用有效的管理手段, 解决多工种交叉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才能够全面提高施工管理水平, 保证工程建设质量, 确保工程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交叉管理 篇9

随着审计工作不断深化和审计的影响不断扩大, 内部审计质量也越来越成为影响内部审计事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质量是审计的生命, 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提高审计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把握好审计工作的每个环节。本文着重以交叉审计方式中的县气象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例, 在基于TQM的理念下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做好气象部门审计质量管理。

首先, 澄清一个认识问题。要改变会计集中核算意味着气象部门基层领导干部本人已经不需要承担经济责任的错误认识。

会计核算中心只是会计管理体制的一种改革, 并没有改变核算单位的经济地位, 且会计原始资料来源未变, 单位的财务自主权、资金使用权和财产所有权未变。因此, 单位负责人仍然是单位会计行为责任主体。核算中心只是履行代理各单位进行会计核算和执行会计监督职能。

其次, 改善气象部门内审环境。随着气象部门财务体制改革的深入, 各地市级气象局 (以下简称市局) 成立财务结算中心, 对所属县气象局 (以下简称县局) 实行财务集中代理。市局财务人员既负责县局会计工作, 又承担县局审计任务, 审计工作面临审计主体和审计客体不能分离的问题。因为气象部门属于中央垂直管理单位, 根据气象部门的实际情况, 只能采用交叉审计 (指由省气象局“以下简称“省局”审计处统一组织, 调配其他市局审计人员, 由实施审计市局分管审计工作的领导任组长组成的审计组, 对所属县局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气象部门的交叉审计主体是实施审计市局组成的审计组, 客体是被审计的县级气象局;交叉审计的项目类型一般为县局财务收支审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县局及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 方式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办法。气象部门开展的交叉审计方式既符合审计主体独立性和职务分离的原则, 又充分整合了现有审计资源。

现在气象部门基层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 (很多单位审计和纪检合署办公、审计和财务分科不分家, 独立性不够或审计时阻力很大) , 审计资源不足和审计人员都是兼职且专业素质不高等情况, 难以适应审计工作, 审计工作条件差等诸多问题, 严重限制了审计工作的展开, 影响了审计质量。针对达种情况, 部分省气象局审计处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坚持“全面审计, 突出重点”的工作方针, 进行交叉审计的项目全部是经济责任审计。同时加强队伍建设, 把不断提高队伍的“人、法、技”建设和转变工作作风、改变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相结合, 如每年开一次业务培训会。

然后, 做好顶层设计, 按照规定设计好工作流程。没有规矩就没有方圆, 由于气象部门的特殊情况, 省局审计处要按照相关规定做好详细的流程设计并下发给内审机构, 制定好审计流程执行单, 流程执行单便于审计人员理解审计程序和操作也便于留下工作痕迹, 有利于后续质量检查, 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

再次, 全员全过程参与, 加强对审计作业过程的管理。审计作业过程是审计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环节, 必须依据国家审计机关、内审协会和国家气象部门规定的审计程序, 针对不同的审计内容, 把好审计质量关。审计项目的质量管理是一个过程, 一般包括计划——实施——报告——复核——公告—审计结果的督促整改等各个环节。

一、审计项目立项和编制计划, 是审计项目质量管理的第一个环节

这个环节质量管理的目标主要是审计项目立项的重要性、针对性和可行性。结合气象部门实际就是:离任必审;信访举报信较多的县局领导干部;资金量相对较大的县局。

二、审前调查与编制方案, 是审计项目质量管理的第二个环节

内部审计由于其被审对象相对固定, 有部分审计人员自以为对情况熟悉无须调查, 忽略了审前调查的重要性, 导致在编制审计方案时, 重点不突出, 针对性差, 有的内审单位甚至不做审前调查和编制方案, 这些问题都关系到审计的深度、效率和效果, 也关系到审计责任和风险, 因此充分的审前调查和编制可行的审计方案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必要步骤。

1. 审前调查应该明确审前调查的对象, 主要内容和方法

审计组根据省局审计处下达的交叉审计任务, 指定专人 (一般是审计组主审) 开展审前调查。向被审计的县局的上级气象部门的办公室、计财科、人事科等有关机构了解被审计领导干部遵守财经法规和廉洁自律规定等情况, 向被审计单位下发审前调查表了解相关情况。

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如财政财务隶属关系, 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 业务经营范围、涉及经济活动的业务开展情况、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银行开户情况、内部控制状况等采用何种会计制度、会计原则和核算方法以及变更情况;了解被审计单位以前年度接受审计或其他检查的情况。如以前年度发现的问题, 以前年度审计的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落实情况等;对审计建议的采纳及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等。其他监管部门的检查等情况。审前调查的方法可以采用审阅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观察调查法、分析调查法等。

审前调查工作贯穿于审计组成立至审计实施前的全过程。审计组成员逐项检查调查结果是否达到了调查目的, 将检查情况记入审计工作底稿。审计组长对审前调查内容进行审核, 并将审核情况记入审计工作底稿。

2. 草拟审计实施方案

在详细的审前调查基础上制定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可行性强的审计方案, 该方案尽可能详细的包括每项具体业务所需进行的审计手续、审计方法和时间安排, 便于在以后的工作申有的放矢。

审计组 (一般是审计组主审) 应该按照要求, 针对被审计单位及其主要领导干部的实际情况, 草拟审计实施方案。应明确列示实施方案编制的依据, 被审计单位及领导干部的基本情况, 对被审计单位本级及下属单位实施审计的各个具体领域, 审计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和重点内容, 对各个领域、环节和内容实施审计的方式、方法与步骤, 审计组每位成员承担的具体任务, 整个审计项目的起止时间及各项具体任务的大致起止时间。

三、召开进点会及述职测评会

审计组到达被审计单位后, 应立即召开进点会及述职测评会。召开述职测评会过程中, 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分工, 有针对性地了解被审计人述职报告的情况, 并记入审计工作底稿。

被审计领导干部作述职报告并提交书面述职材料 (特殊情况下被审计领导干部不能参加进点及述职测评会的, 应委托有关人员代为述职并提交书面材料) 。

在述职之后, 审计组中人事科的工作人员主持民主测评会, 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等情况进行民主测评 (测评内容及要求见表1) 。

四、被审计单位提供审计资料

被审计单位根据要求及时提供有关资料, 并对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做出书面承诺。未能及时提供相关资料的, 审计人员应及时催要有关资料;对仍不提供者, 要求其做出书面说明, 在审计报告中予以反映, 并由被审计单位及相关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

五、明确审计内容, 实施审计并做好审计工作底稿的记录

审计工作底稿是内审人员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审计工作记录, 是联系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的桥梁。它是审计证据的载体, 可作为审计过程和结果的书面证明, 也是形成审计结论的依据, 是审计质量管理与评估的基础;审计工作底稿应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 客观反映审计计划与审计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情况, 特别是与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审计底稿由审计人员编制后, 经审计主审和组长审核后, 交被审计单位签字盖章。

根据气象部门的实际情况明确对县局领导的审计内容有:

1. 要对被审计单位各类资金的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情况。

各项收入: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补助收入、拨入专款、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是否全部纳入单位账进行统一管理, 统一核算, 有无设置账外账或公款私存情况, 收入不入账, 坐收坐支或挪用等情况;科技服务各项收入是否全部入账, 有无收入台账, 重点关注无票据收入管理、合同收入的收款时间和金额;是否存在实物抵账, 重点关注广告和资产出租收入;关注部门内部单位间收入。各项支出, 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等是否严格执行国家、上级气象部门有关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 有无以领代支、以借代支, 转移、虚列虚报等其他违纪违规情况。科技服务单位各项支出是否真实、合理, 重点关注金额较大、数字较整的事项;委托业务、印刷费等合同, 会议费、劳务费、咨询费、交通费支出;业务开拓费等控制情况;材料费支出;关注专用基金;分析判断是否存在虚列支出;对外投资是否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 会计核算是否正确;是否虚假注册、抽逃注册资金。各类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有无挤占挪用等情况。

2. 资产的安全、完整情况。

检查现金、银行存款是否账账、账证、账款相符;现金保管是否符合规定;银行预留印签和支票是否二人分别保管、内部管理制度等是否合规和安全。有无现金收入不及时入账、白条抵库、超出规定范围和限额使用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的收支有无异常现象, 有无收付均不入账或虚收、虚付现象;有无银行对账单为手工自制或复印件等情况。

对应收账款是否及时清理结算, 有无个人长期借款;有无长期挂账等情况;关注是否利用往来账调节收入、隐瞒收入 (支出) ;部门内部单位间往来款项是否一致;时间较长、金额较大的往来款项。

对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预付款项应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再建议按规定程序和手续报批核销。

固定资产和材料管理方面, 关注材料采购是否有出入库管理, 有无实行政府采购, 固定资产是否入账、固定资产处置是否履行规定的审批手续, 处置收入是否入账, 是否缴入专户;是否存在超标准购买配备车辆。

3. 负债及管理情况。

对各项负债包括借入、应付、预收、代管款项, 是否按照不同性质、类别分别管理, 管理是否合法、合规, 有无直接列收列支、不及时清理、不按规定核销陈账、呆账、坏账等情况;关注被审计单位和领导在外挂帐消费的情况。

4. 重大经济决策情况, 重要经济事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审查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在任期内做出的有关对外投资出借资金、大额采购合同、工程建设、大额资金支付等重大经济决策是否合规、民主、科学、有效, 重点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决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已经造成、可能造成的损失。

审查决策是否严格履行了内部控制程序, 是否按流程办事, 是否召开“三人民主”决策会议进行民主决策, 有无领导干部滥用职权、独断专行、暗箱操作等方面的问题。审查决策是否经过科学的论证, 是否在收集各种情报和分析预测的基础上, 提出达到同一目标的多种可行性方案以供选择。审查决策是否建立在认真分析现实风险或潜在风险的基础上, 是否存在隐患。审查决策执行过程中, 是否及时检查和掌握决策实施情况, 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和防止将要发生的问题。审查是否存在领导干部越权搞“人情”投资、重复建设、造成重大损失等问题。

5. 重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

项目履行有关程序情况。如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报书、技术方案和初步设计的编制、论证、审批等是否符合有关要求;是否纳入本单位的项目库管理;是否符合当地或本单位的总体规划, 并取得相应的批准和保护。

项目实行招标投标及合同 (协议) 管理情况。如项目的工程建设、勘察、设计、监理、重要材料和设备采购是否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招标投标;是否纳入政府采购或按规定的程序进行采购;项目合同 (协议) 的订立、效力、变更、转让、解除和终止等情况。

项目实施的管理情况。如建设项目是否组织了专门管理机构和人员;制定了详实的施工计划并进行相应的进度管理与控制;是否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申报书所确定的内容实施, 有无随意扩大或缩小项目的建设规模;项目的施工监督、质量检测、质量记录、现场管理、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与控制情况。

项目费用的管理与控制情况。如项目资金概算、预算的合理性及测算依据是否充分;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严格;自筹资金和匹配资金是否足额落实到位;项目资金的管理和控制情况, 支出是否符合国家财政法规和财务制度, 有无挪用项目资金情况, 有无随意调整项目预算或不按批准的预算执行;是否在规定时间内报送竣工决算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全面地编制项目竣工决算并执行工程项目决算审计制度。

项目竣工阶段情况。是否按要求进行竣工验收;项目有关资料是否齐全、及时归档;是否认真履行固定资产移交手续。

6. 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和执行情况。

是否建立健全了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 重点关注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日常管理制度和科技服务财务管理制度, 尤其是“三重一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 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 授权审批规定, 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保管、处置等制度, 材料的采购、验收、存储、发货等制度, 内部报告制度以及预算管理体系。相关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7. 被审计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情况。

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情况审计, 是审计人员通过审计与领导干部相关的各种个人经济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 评价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任职期间遵纪守法和勤政廉洁情况。

重点审查领导干部是否存在以权谋私、获取非法收入或侵占国家财产等违法违纪行为, 挪用、浪费单位资财的行为, 利用职务便利索取、收受他人财物及行贿的行为, 违规借欠单位大额款项、大量实物的行为, 公款装修私房、用公款购置商品房或超标准占有住房的行为, 超标准装修办公室、超标准配备小轿车的行为, 从下属单位违规获取收入的行为, 欺上瞒下、弄虚作假、骗取经营成果或荣誉的行为, 通过子女及亲属从事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经营活动牟取私利的行为, 转移、挪用侵占企业资产为个人或小集体牟取私利的行为, 以及个人收入是否符合规定。

总之, 要以审计工作底稿为载体, 加强对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管理。

六、撰写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是审计项目质量管理的第六个环节

审计组成员对自己负责的审计内容写出审计综述材料, 交叉复核并交审计主审汇总。审计主审对照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方案及有关情况, 对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进行草拟。

审计报告质量直接关系到审计目标实现和审计成果的转化, 作用十分重要, 而最重要、最不好做的工作就是审计评价。

审计组应根据各成员确认的事实和审计结论, 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做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 分清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职责范围内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

审计评价的内容主要评价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 财务管理的合法合规性, 重要经济活动取得的效果和效益, 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 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 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情况, 遵守财经法规情况, 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情况。

审计报告中关于民主测评和谈话的内容, 由审计组中人事部门的成员负责起草。

审计评价应紧紧围绕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相关经济责任进行, 与被审计领导干部不相关的行为和事项不评价。审计评价应当在审计事项范围内进行, 与审计事项不相关的行为和事项不评价。审计评价要依据审计工作底稿所列的事实进行, 审计证据不充分的事项不评价。审计评价要依据重要性原则进行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不做评价。审计评价既要反映领导干部的问题, 又要反映其相关业绩, 避免相互矛盾。审计评价要注意用语规范, 表意明确。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具体方法主要有业绩比较法, 包括纵向比较法和横向比较法, 量化指标法, 主客观环境分析法, 责任区分法。审计组应充分运用这些方法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做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

七、审核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是审计项目质量管理的第七个环节

审计组成员分别对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的审核。一般包括:背景情况的介绍是否真实、准确;审计范围和目标是否明确, 审计范围是否受限;审计发现问题的描述是否准确, 证据是否充分、必要;审计发现问题的定性是否准确, 引用的法规、制度是否适当和准确;责任界定是否准确;有关数据是否准确审计评价是否适当;审计整改意见是否完整、科学、合理、可行。

八、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

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中反映的事实和问题是否准确、定性和处理的依据是否适当、审计评价是否恰当等事宜提出书面意见, 并附相关证明材料。

九、草拟审计报告、审计结果报告

审计组根据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逐条分析核实有关情况, 修改完善相关内容草拟审计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审计整改通知书, 经主审人员严格把关后, 报审计组长审核。

十、出具审计报告并进行公示、审计结果报告、审计整改通知书

根据审计组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领导干部反馈的意见和审计组的分析核实材料等情况形成审计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审计整改通知书审核、报审计组长审审核定稿。

审计组将审计报告、审计整改通知书以合适的方式送达被审计单位, 将审计报告送达被审计领导干部, 确保有寄件人签字备查;审计报告下达后, 按照审计公告的程序经审批, 发布审计公告 (审计报告公告范围至少包括各个部门、各个员工) 审计组长要对相关情况进行复核。同时, 将审计结果报告报县局上级管辖的市局党组。

涉及违法违纪违规的问题或线索, 除了审计整改通知书能够做出适当处理的问题之外, 应及时移交县局上级管辖的市局党组纪检组, 由纪检组按照案件检查有关程序办理。

十一、根据审计整改通知书进行整改

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领导干部根据审计报告、审计整改通知书的要求, 在期限内认真整改, 并在审计报告、审计整改通知书送达后30日内向审计组提交整改情况报告。

十二、跟踪督促整改, 抓好审计成果的利用

被审计县局的上级市级气象部门对被审计单位、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跟踪督促整改。整改不符合要求的, 督促其进一步整改。情节严重的, 应启动问责程序。将整改情况在适当范围内通报, 并作为单位目标考核和个人年度考核的依据。

十三、资料归档

审计组将经济责任审计中形成的各种材料、文件及时收集、整理、立卷、归档。

再次, 有必要建立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制度, 明确审计项目质量责任。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制度还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提炼贯穿于审计全过程的科学的审计方法。

审计的经验和方法是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这些年来, 虽然气象部门专兼职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都摸索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 但没有进行归纳总结和上升到成为理论。另外由于气象部门各个内审机构之间、审计机构内审人员之间缺乏交流, 先进的方法没能得到及时推广, 但是专兼职审计人员忙于事务性工作多, 缺乏学习知识和总结经验的时间和精力。有必要把这些比较成熟的审计方法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推广, 将对审计实践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 应采取各种方式, 加强审计方法的归纳, 总结和交流, 在审计实践中积极推广, 使个人方法变成审计共同的财富, 使单个的成功经验变成集体力量, 可以大大提高审计质量。

2、贯穿于审计全过程的责任追究制度。

无论是审计过程的哪一个环节, 没有监督和制约, 都很难保证把质量管理落到实处。审计质量管理也必须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而气象部门的实际情况中并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完善的审计责任追究制度, 其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一要确定审计项目质量责任的范围。对审计组成员、主审、组长、有关负责人、以及分管的领导, 都要明确责任, 实行全过程质量管理。二要建立审计项目质量责任的追究形式, 如告诫、批评、通报、取消某些资格等, 通过奖优罚劣来提高质量意识。

最后, 必要情况下, 选择有资格的独立第三方评估组织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不定期的评估。

外部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气象部门内审机构的审计工作质量, 目前可行的办法就是外聘有资格的相关专业专家、国家审计机关和社会审计力量参加。

总之, 审计质量管理是审计工作永恒的话题, 我们需要常抓不懈, 持之以恒,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北京兆泰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编.经营分析和信息技术[M].西苑出版社, 2008

[2]《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 (中办发﹝2010﹞32号) 。

[3]审计署审计科研所编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与实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2

[4]《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 (试行) 》 (网络版) 。

交叉管理 篇10

高层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 机电与土建装修工程之间存在很多的交叉环节, 为了避免材料资源的浪费, 确保施工进度, 应结合实际的施工情况, 对交叉施工的环节进行有效的协调和管理, 本文结合在建工程深圳市航天科技广场, 对高层建筑机电与土建装修工程交叉施工的协调与管理进行分析。

1 深圳市航天科技广场概述

深圳市航天科技广场是深圳市发展中的高层建筑之一, 该工程于2014年4月份公告, 工程项目坐落在深圳市南山区后海滨路与海德三道交汇处[1]。该项目的造型元素:经过多名专家提出的意见以及结合多个部门的综合分析, 从工程造价以及材料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考虑, 在追求时尚、美观、科技的同时, 展现出该项目的合理性、便捷性、适用性, 并将更多的设计元素有效的融入到室内的空间。项目的设计原则:该项目的设计具有简洁、大气、现代、科技、时尚等风格, 在设计的过程中遵循着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原则, 同时在设计构想上要达到风格统一、形象统一、手法和形式元素一致, 同时应重点考虑到机电系统与土建装饰工程交叉施工中的协调性和配合性, 并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 从而保证该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

2 高层建筑机电与土建装修工程交叉施工的协调与管理

在建筑行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 高层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主流建筑, 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同时也能给使用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存的环境。而在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 却包含了大量的机电与土建装修工程, 而且, 相互之间有着很多交集环节, 如果各自施工的话, 不仅耽误施工进度, 还会经常出现返工的现象, 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 因此, 在高层建筑工程施工进行的过程中, 应做好机电与土建装修工程交叉施工的协调和管理, 主要分析如下。

2.1 电气、管道、通风竖井交叉施工的协调与管理

在高层建筑施工中, 对电气、管道以及通风竖井施工过程中的协调与管理, 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施工工序, 并严格按照工序流程进行施工, 尽量减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全面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例如, 在竖井交叉施工中, 其系统布置如图1所示。

在施工中主要施工要点如下: (1) 在工程中一些小管道的安装施工上, 需要在隔墙墙体上安装相应的支架, 与此同时, 必须做好与土建专业之间相互的配合, 需要在隔墙施工时将角钢支架、槽钢预埋, 避免后期不必要的二次施工[2]。 (2) 在对高层建筑机电施工之前, 应对管线进行综合的设计, 不仅要确保各个管线布置的合理性, 同时要有一套合理的施工工序, 才能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2) 在水管、风管、桥架安装的过程中, 应严格按照机电专业的要求进行土建专业施工, 如, 应预管井隔墙, 直到机电专业完成保温和检测工作之后, 再继续完成隔墙的施工, 提高相互之间的协调性, 更有利于高层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 减少了很多无用功。 (4) 为了便于机电施工, 在土建施工过程中会留取相应的墙洞, 因此, 在机电施工完成安装之后, 土建专业需要及时进行修补堵洞工作。

2.2 楼层幕墙、钢结构、装修交叉施工的协调与管理

高层建筑施工中, 经常发生因钢结构、楼层幕墙等之间施工的不合理, 而造成一些线槽、管道的拆除返工现象, 对成品的保护极为不利, 甚至会影响到钢结构的喷涂质量, 势必会延误到工程的后期进度, 因此, 做好楼层幕墙、钢结构以及装修交叉施工之间的协调极为关键[3]。

3 提高高层建筑机电与土建装修工程交叉施工协调与管理的建议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 机电与土建装修工程施工的协调与管理作为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的重点, 与施工质量、施工进度以及施工成本等有着直接的联系, 一旦协调与管理过程出现不合理现象, 将会给高层建筑工程施工带来极大的影响, 因此, 应结合实际的发展, 不断的提高高层建筑机电与土建装修工程交叉施工协调与管理。

3.2 对高层机电系统设计的优化和管理

从大量的高层建筑实践施工中分析, 机电系统在高层建筑施工中较为复杂, 而且, 施工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失误、冲突的现象, 不仅对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产生一定的影响, 甚至对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以及施工进度也带来极大的威胁, 因此, 需要对高层机电系统设计进行不断的优化和管理[4]。首先, 应对机电系统施工过程展开全面的分析, 结合实际对高层建筑工程展开分析, 是否存在施工障碍、冲突环节等, 并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 确保高层建筑机电系统与土建装修工程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其次, 要明确机电系统的优化方向, 众所周知, 高层建筑工程施工中, 机电系统的施工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 涉及到大量的管线, 而且, 交叉施工环节也很多, 因此, 要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应对高层建筑机电系统进行不断的优化, 并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进一步保证高层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

3.3 合理开展机电联动调试工作

高层建筑工程施工较为复杂, 施工中经常出现管理的不完善, 导致系统无法正常的运行, 因此, 要确保系统良好运行以及更好的完善各个管理环节, 需要做好机电联动的调试工作[5]。首先, 要做好施工前期的机电联动调试, 以往有很多因前期调试工作的不到位, 使得一些机电设备在施工中出现问题, 从而导致前后施工环节的衔接上出现了问题, 使整个施工无法顺利开展, 因此, 为了给机电系统营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 确保施工的畅通, 必须要对机电做好前期的联动调试工作。其次, 相关操作人员应加强对施工过程检测以及试验的重视, 确保各项检测和试验的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 这样才能为整个系统的协调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 从而保证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建筑行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 高层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要求也在逐渐的提高, 而且, 为了满足施工进度、施工质量的要求, 以及更有效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等, 应做好机电与土建装修工程交叉施工的协调与管理,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 可以为促进高层建筑行业的发展给予一定的帮助。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极为迅速, 高层建筑作为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其工程施工中应注重机电与土建装修工程之间的协调, 这样才能更高效的完成高层建筑工程施工, 同时也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更有利于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层建筑,土建装修,协调,管理

参考文献

[1]葛俊三.浅谈高层建筑机电与土建装修工程交叉施工的协调与管理[J].中国城市经济, 2011 (27) .

[2]李平, 吕晓晔, 梁晶, 等.西安地铁二号线与中轴线道路改造工程交叉施工期间的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 2011 (4) .

[3]黄国余.梅花形公共建筑精装修工程技术创新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3 (11) .

[4]庄中霞.高层建筑机电与土建装修工程交叉施工的协调与管理[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4) .

交叉学科之困 篇11

2009年的院士增选对李最雄来说是一段痛苦的回忆。

新增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公布后,李最雄止步第二轮。

李最雄,敦煌研究院的前副院长、中国第一位文物保护科学博士,在土遗址保护工程领域做出了诸多开创性工作。

然而令人颇感意外的是李最雄落选的理由:所申报的专业领域不合适。

无独有偶,同样在所属领域声名显赫的陈善广研究员,申报中国工程院院士,也在第二轮后被淘汰。作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航天医学工程学领域的首席专家,陈善广同样受困于“申报领域不合适”。

对于李最雄和陈善广而言,最大的共同点,是他们的研究领域都为边缘交叉学科。而申报院士无门,仅仅反映了这类学科发展所面临的尴尬处境的一个侧面,更多、更大的制约因素让这类交叉科学的发展遭遇瓶颈。

如今,一晃四年过去,交叉学科研究者们依旧没能走出这个怪圈。

交叉学科的无奈

很多交叉学科研究者都曾对自己的领域热爱又无奈。

1985年,李最雄只身前往敦煌莫高窟,在艰苦的环境下,一干就是20余年。

然而正是李最雄一生热爱的工作,却让他遭遇了诸多无奈。

李最雄所从事的文化遗产保护科学是一个典型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甚至横跨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国家文物局的一项统计曾显示,在教育部公布的一级学科目录里,与文物保护密切相关的就有17个之多。仅自然科学中,就包涵化学、材料科学、地质、工程力学、岩土力学、建筑等一级学科。

在那次评选中,李最雄申报的领域被划分在土木工程。他所在的小组中,除了他所处的文物保护领域外,几乎其他申请人的研究领域都是矿产资源。

“一个组只能出线一个,就像世锦赛一样。20多个评委,过三分之二可能性不大。”李最雄告诉《科学新闻》,投票给他的只有7个人,而其他人都悉数将选票投给了石油、天然气和水电领域的申请者。

“排斥综合研究领域的态度很明显。”回想起来,李最雄仍备感无奈。

如果说李最雄的落选可能还有因为交叉学科之外的因素,那么交叉学科研究者申请基金和课题的受困就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注意。

当前,申报基金或者人才项目,名目繁多的“学科分类”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让申报的学者们“眼花缭乱”。尤其一些新兴学科,因为几乎涵盖了全部方向,甚至可以归属到各个学科。

东南大学数学系教授梁金玲对这一点感同身受。

梁金玲的研究领域为应用数学,科研方向主要是复杂网络、鲁棒控制和时滞系统。在申报国家和江苏省的基金时,梁金玲发现,选择“所属领域”时应选择“信息科学”中的“控制科学”,而尽量避免“数理科学”中的“应用数学”,因为选择后者意味着申报成功的几率会大大降低。

与传统学科相比,这些新兴学科虽然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很多,但由于过于分散,始终无法与其他传统学科“势均力敌”,往往铺得面广,但很难在某个学部占优势,获得资助的相对难度也大一些。

这意味着,“寄居”在其他学科的境遇使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者们很难获得“小同行”的评审,工作的真正意义也很难被认可。

这已经得到各方公认。上海大学教授戴世强就曾专门撰文指出,在基金申请中,虽然申报交叉科学项目占有一定优势,但是交叉项目的申请定位反而成为困惑。同时提醒交叉学科的研究者们,学科代码的填写至关重要。

此外,交叉学科评价中涉及两个或以上的学科专家。如何能够将研究的内容向不同背景的学者介绍清楚也成为研究者们在申请基金和课题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难题。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焦雨铃告诉《科学新闻》,他就曾经在申请课题的答辩中,因为没有能够向可能是物理背景的专家解释清楚植物发育的一些概念,而与课题失之交臂。

广受“重视”

虽然一些研究者仍然处于困境之中,但不能否认,学科领域的交叉综合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它的诞生,往往源于某个领域存在突出的矛盾。因此,交叉学科基本都是当今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

通常意义上讲,交叉学科又被分成传统交叉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传统交叉学科是研究者们俗称的“小交叉”,也就是自然科学领域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部涵盖学科不多的交叉。

相反,新兴交叉学科也称为大跨度的交叉,主要是指横跨自然科学领域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或者自然科学领域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部涵盖较多学科的重大交叉。

无论“大小”,事实证明许多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已经无法避免综合交叉。

英国广播公司(BBC)曾访谈过23位著名科学家,其中霍夫曼、米切尔、布莱克、埃德尔曼、盖尔曼、格拉肖和鲁比亚7位诺贝尔奖得主深入涉及的专业或学科领域最多达6个,平均达到3.3个。

其中不少诺奖得主专业领域跨度极大。尤其在20世纪最后25年,95项自然科学奖中,交叉学科领域有45项,占获奖总数的47.4%。

在中国,具有学科交叉背景的院士比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40.53%上升到近年来的48.01%。

正因如此,不论是国际还是国内,近年来对于交叉学科的重视有目共睹。

2002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建立了多个学科交叉研究中心,便于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相互交流和沟通,不仅设立了“多学科交叉研究人员培训基金”,还举办了“技术方法创新研讨会”和“生命科学与物质科学交界的机构联席会”。

英国、德国等其他发达国家也相继成立了学科交叉研究中心,为前沿学科建设开辟道路。

国内也同样不甘落后。

一批重点高校纷纷建立交叉学科的研究机构。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相继成立交叉学科研究中心。

一些研究机构也积极构建平台。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多次强调交叉学科的重要性。以该院的高能物理所为例,设立了有200多名研究人员的多学科研究中心,迄今已在纳米生物安全性、金属蛋白质组学、分子影像学、生物大分子结构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新旧之辩

既然足够的重视,为什么交叉科学研究者还大呼不受重视呢?

实际上,交叉学科内部一直暗流涌动:

传统交叉学科遭热捧,新兴交叉学科被冷遇。

“传统交叉学科目前遇到的问题并不大,但是大跨度的交叉学科就面临很多困难。”长期从事纳米伦理研究的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国豫,对这一点深有感触。

王国豫从事的纳米伦理研究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大跨度学科交叉。相比研究更完善、队伍更庞大的传统交叉科学而言,她的研究似乎有更长的路要走。

首当其冲的,便是尚不健全的评价体系。

王国豫所在的大学,对于纳米伦理研究的评价标准为CSSCI(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引文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然而对于纳米伦理的研究者而言,更希望能够使研究成果走向国际,唤醒更多从事纳米研究的科学家的伦理意识。但是以CSSCI作为评价,意味着研究成果仅仅在社会科学内部进行讨论。

“学校不认可我们投到SCI的文章,但实际上发表SCI的难度更大。现在的情况就是,文科的评价标准不认理科的东西,而理科也不承认文科的。”王国豫表示。

新兴的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往往不能套用现有的评价体制,这几乎成为所有从事新兴交叉学科研究人员的共识。

除了评价制度的不适应,李最雄等人的“申报无门”,也反映了新兴交叉学科的另一个隐患:在专业上一直处于无处挂靠的尴尬境地。

正如用李最雄的话讲,“其实差距比较大,放在哪里都不合适。”而专业设置导致科研基金分配的动向,这又使得交叉学科生存的空间大大减少。

而饱受诟病的,恰恰是几乎20多年未变的学科划分标准。

目前,中国所使用的学科、专业范围划分依据是1990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下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

即便是在1997年重新修改颁布过,但距今也已有16年之久。在这16年中,交叉学科发展日新月异,涵盖多个领域的学科层出不穷,这也就不难理解交叉学科发展与其评价体制和管理“不合拍”的现状。

“在科技与信息飞速发展的现在,我们不能再用传统的学科分类囊括所有的研究。新问题的不断出现会催生更多的交叉学科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能简单地按照一二三四来划分。”南开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对《科学新闻》说。

团队与个体的争议

除了传统交叉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所受“待遇”有所差异,从事交叉科学研究的大型团队与个人看到的风景也不尽相同:

偏重团队之间的跨部门交叉,忽略科学家个人自由地交叉探索。

正是由于交叉学科的成长主动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国家对于交叉学科的重视与期待也可见一斑。除了上文提到的广建平台之外,从国家大型项目为交叉学科单独设项就更可窥见一二。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就专门设立综合交叉领域,以鼓励和加强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与融合。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匡廷云主持的第一批973项目“光合作用高效光能转化机理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就是一项多学科交叉,把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和农学有机结合开展科学研究的项目,使中国光合作用机理与膜蛋白三维结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国家层面对于交叉学科项目的大力支持固然让研究者们欣喜。国家越来越重视交叉学科,各级政府对此也给予了应有的关注,交叉学科获得各级各类的资助也越来越多。

“即使是社会科学,国家社科基金每年都有一批专门针对交叉学科设立的基金。”王国豫介绍说。

然而,无论平台还是基金设项,这种重视更青睐于一个跨学科团队。

前述的973项目,就包括了中国科学院植物所、上海植物生理生态所、化学所、物理所、生物物理所、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家单位和各自不同的学科的合作。

但实际上,在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单独科学家的实际工作中,却并不都能受到如此的重视与推崇。国家对于交叉学科及其团队的鼓励,并没有完全辐射到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个体研究者身上。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教授吴强盛多年来一直从事的研究领域横跨植物学、土壤学、微生物学三学科,是三者的交叉研究领域。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上,却因为学科的交叉问题而步履艰难。

2012年,吴强盛在申报国家自然基金的项目时,将申请书提交到园艺学,而评审专家对土壤方面的不熟悉以及质疑让他非常沮丧。

一位不愿透漏姓名的专家道出了他的疑虑:“一些研究人员说是做交叉学科,其实是‘万金油’,什么都懂点,什么都不精。”

这位专家的话可能代表了一大部分传统学科学者的观点。

事实上,一面是国家加大力度推进交叉学科建设,另一面,则是研究者们的郁郁寡欢。其实,国家层面的行动一直在进行,只是辐射到个人需要更长的一段时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时,已经吸收了报告的一些前期研究成果,将加大对个体交叉学科研究者的资助力度。

“我们单位一位搞地理数学的老师已经连续几届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学院还获得了省里的数学与交叉中心重点实验室。这对于我们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压力。”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院长曹广福告诉《科学新闻》。

何去何从

学科交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另一方面,我们又无法给处于探索阶段的交叉学科一个恰当的生存空间。导致交叉学科矛盾重重的根源究竟在何处?

文化惯性客观上可能是造成这样局面的根源之一。

一般而言,在社会既定文化形成后,处于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会有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评论家罗满元指出,从根本上看,文化惯性实质是一种相对“静止”和满足于“维护”的力量。

在学术上,惯性维护长期以来的科研制度与科研思维,与适应新的科学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交叉学科之间,有着不可避免矛盾,从而导致交叉学科的学科分类与评价体系存在真空地带。

同时,随着科学的不断细分,在很多从业者那里,科学已经变成了一种职业。这自然而然地将带来科研体制的功利性,使它更为看重发育成熟、更容易取得成果的传统学科,而对刚刚兴起、且需要一段时间进行探索的交叉学科及其研究者个人的创新探索的积极性鼓励并不多。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柯尔莫戈洛夫为概率论奠定了严格的数学基础之前,概率论是难登大雅之堂的。

毕竟,一门学科产生伊始,需要一个培育与获得认可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遭遇质疑在所难免。

在研究者们看来,“重视研究者个人的价值,鼓励交叉学科进行科研探索,宽容失败,这样才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对个人的创新探索工作多加鼓励,恰恰也是交叉学科研究者们最需要的。”

“此外,缺乏在国家层面上的宣传力度和重视程度,要对交叉学科实施特殊性的政策,通过连续3~5年的重点支持,达到了预期效果后,再进行自由的发展。”吴强盛对《科学新闻》强调。

相比较在鼓励自由探索的理念上有所突破而言,通过技术层面的操作,达到鼓励交叉学科的目的,似乎期待值更高。

“对专业设置作适当调整”是交叉学科研究者们普遍倾向的途径。

曹广福对此思考良久,“我们都知道在很多分类中,常常有一个分类:‘其他’。在学科分类中,何不效仿一下?例如可以设一个:‘交叉学科’或者‘其他’之类。”

“工程院有9个学部,但却没有我们的一席之地。我认为,应该设立一个综合类学部。”李最雄清晰地认识到,“除非建立自己的学科——文物保护技术研究。否则,增选院士实现起来就很困难。”

“一个学科的形成不是那么简单的,不是几年能够完成的。这一问题不仅仅是文物界存在,而是很多搞交叉学科的领域都有。”谈及未来,李最雄颇感无奈。

交叉管理 篇12

股票市场是信息的市场,即信息引导股票价格的运行,进而引导股票市场资源的配置。股价同步性是指单个公司股票价格的变动与市场平均变动之间的关联性,即所谓的股价“同涨同跌”现象。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股价同步性往往与证券市场信息效率相关,并且对公司财务活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及经济政策都将造成影响。在已有的相关文献中,对于这种相关性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学说,即信息效率说(股价同步性与信息效率负相关)和噪声说(股价同步性与信息效率正相关)。中国作为新兴市场,股价同步性更加严重。Jin和Myers(2006)研究发现,中国证券市场的股价同步性位居世界第一[1]。我国的数据研究多认为我国股市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噪声影响,股价同步性与信息效率正相关关系得到国内外大量文献支持(Chan等,2014[2];史永,2013[3];王亚平、刘慧龙、吴联生,2009[4])。但是,随着中国股市的发展,各项制度逐渐完善,近年来也有相关研究发现,我国股市价格受进入市场的个股信息的影响,股价同步性与信息效率存在负相关关系。

以往的研究基本都是选择应计盈余管理来度量信息效率(谭跃、夏芳,2012;李志生、朱雯君,2015;王亚平、刘慧龙、吴联生,2009[4]),但是,现在公司越来越倾向于采用真实盈余管理进行盈余操纵。Zang(2007)研究发现,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在公司盈余管理方式选择中存在替代性[7]。Roychowdhury(2006)研究发现公司管理层更倾向于采用真实盈余管理[8]。Cohen和Zarowin(2008)进一步研究发现,管理层在选择相应的盈余管理方式前会权衡不同盈余管理方式的成本和收益[9]。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公司采用真实盈余管理手段操纵盈余隐蔽性较高(Zang,2007)[7],面临的风险低,成本小。由于采用应计盈余管理的空间受会计弹性的制约,随着中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和相关制度的完善,上市公司应计盈余管理的空间变小,而成本变大,公司越来越倾向于采用真实盈余管理,因此有必要基于真实盈余管理的视角,分析中国股票市场研究信息效率和股价同步性的关系。

在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非理性因素”影响了股价同步性,此类观点的支持者从投资者非理性和市场摩擦等角度对股价同步性代表信息效率的观点发起了挑战。投资者情绪是否影响股价定价一直是传统金融与行为金融关注的重点,传统金融学认为市场中的交易者都是理性的,但是近年来,以DSSW模型为理论基础,国外学者开始研究投资者情绪的度量方法以及股票价格是否受到投资者情绪的影响。Brown和Cliff(2005)认为如果过分乐观导致股价偏离内在价值,那么在一段时期高涨的投资者情绪过后必然会有基于市场基础价值的较低的收益。他通过研究发现这一现象在整个股票市场是广泛存在的。同时也发现投资者情绪的程度和股价偏离内在价值之间是正相关的[10]。Schmeling M(2009)用消费者信心指数代表投资者情绪,通过对比研究18个国家的情况发现,在羊群效应更加明显的国家中,投资者情绪对股价影响更加明显[11]。

在国内的研究中,李燕妮和杨贵宾(2005)发现我国证券市场封闭式基金同世界众多证券市场一样,存在明显折价现象,各基金间的折价率呈明显正相关,明显受到共同的因素影响——投资者情绪[12]。王一茸和刘善存(2011)选择央视看盘、BSI指数、封闭式基金折溢价律及消费者信心指数作为投资者情绪的度量指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中国股市中牛市状态下投资者情绪对于股票收益的影响小于熊市,中国股市中投资者情绪对股票市场收益的影响程度大于美国股市[13]。作为一个新兴市场,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情绪波动幅度大,导致上市公司的股价严重偏离其基础价值,因此,在我国“非有效市场”的背景下,立足于行为金融这一前沿领域,研究投资者情绪对股价同步性尤为必要。

本文认为,信息效率源于信息不对称,而投资者情绪源于投资者非理性因素,两个学派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然而在研究中国股票股价同步性时,难以辨别股价同步性究竟是管理层操控盈余引起的还是由投资者非理性造成的。两个学派均采用间接的方法衡量信息效率和投资者情绪,衡量结果有一定的缺陷甚至重叠的部分,如管理层可以通过操控盈余来间接影响投资者情绪。因此,本文将代表信息效率的盈余管理和投资者情绪放在一个框架内研究,采用交叉的方式研究,符合股市现实情况,尤其符合中国股市的现状。本文采用中国新会计政策颁布后至今的最新数据,交叉研究盈余管理、投资者情绪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

相比之前的研究,本文的贡献之处可能在于:(1)笔者采用盈余管理与投资者情绪交叉研究,相比之前只从一个方面研究股价同步性,能够更加真实地揭示影响股价同步性的因素与方式;(2)本文考虑到公司越来越多地采用真实盈余管理,将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一起研究,更加符合股市现状,为盈余管理与股价同步性研究提供增量数据;(3)笔者发现,公司可以通过操纵盈余来影响投资者情绪进而影响股价同步性,为股票市场投资者情绪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甚至为证券市场投资者投资行为等提供经验数据;(4)笔者发现,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方向不一致,可以为我国证券市场不同盈余管理方式的识别难度对比提供经验数据。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中国作为新兴市场,股价同步性更加严重。我国的研究数据大多表明我国股市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噪声影响,股价同步性与信息效率正相关关系得到国内外大量文献支持。但是,随着中国股市的发展,各项制度逐渐完善,近年来也有相关研究发现,我国股市价格受进入市场的个股信息的影响,股价同步性与信息效率存在负相关关系。盈余管理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目前国内外研究中普遍认为真实盈余管理相对于应计盈余管理隐蔽性更高,更加不易识别。倪晓燕(2011)通过检验资本市场对扭亏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反应程度,发现市场投资者有进行应计盈余管理识别的意识,而投资者既没有办法识别真实盈余管理,也没有意识进行真实盈余管理识别[14]。李蓓蓓(2013)依据败德/违法,可控性的程度和大小两个维度将盈余管理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表现为应计盈余管理,具有可控性,第二层次主要表现为真实盈余管理,很难识别和控制,第三层次和第四层次的盈余管理轻微违背道德,后果严重[15],因此,笔者认为并非所有的盈余管理都能够识别,真实盈余管理往往很难被识别和控制。Chen和Rees(2010)实证检验了真实和应计盈余管理与未来公司表现的关系,以及市场对当期真实和应计盈余管理反映情况,结果发现,为了迎合分析盈利预期而进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公司,比起使用应计盈余管理达到其目标的公司,其未来业绩表现更好,且与不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未来业绩相比没有显著差别,真实盈余管理较应计盈余管理更不易被分析和识别[16]。

通过以上分析,投资者能够识别应计盈余管理,不能够识别或不能够完全识别真实盈余管理。当管理层进行应计盈余管理向市场传递盈余信息时,投资者能够识别全部或部分应计盈余管理信息。此时,将有较少的个股盈余信息进入市场,股价同步性将升高。当管理层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后向市场传递盈余信息时,投资者完全不能够识别盈余管理,此时盈余信息相比正常的盈余信息,将有更多的体现个股盈余特征的盈余信息进入市场,股价主要受噪声影响,股价同步性将降低。据此,提出假设1。

H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股价同步性与应计盈余管理正相关,与真实盈余管理负相关。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对传统金融理论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传统金融理论认为,人们的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风险回避、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机抉择等假设基础之上的。然而,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实际投资决策并非如此,这种对理性决策的偏离是系统性的,并不能因为统计平均而被消除,因此,股价的“同涨同跌”同样也受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投资者不能够完全根据公司个股信息进行理性投资,因此,投资者情绪造成的错误定价必然会影响股价在一定程度上的错误定价。当投资者情绪造成的错误定价较高时,投资者往往不会根据公司个股信息进行投资;当投资者造成的错误定价较低时,公司个股股价则较多地反映了公司个股的特质信息。因此,投资者情绪引起的错误定价越高,公司个股信息往往越容易被忽略,投资者受市场大环境的影响越强,股价同步性越高。反之,投资者情绪引起的错误定价越低,投资者受个股影响越强,公司个股信息往往越容易被重视,股价同步性越低。据此,提出假设2。

H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股价同步性与投资者情绪正相关。

应计盈余管理能够部分或全部被识别,管理层利用应计盈余管理引导投资者情绪,欲使投资者通过公司向市场传递的应计盈余信息进行错误定价,但是,投资者能够部分或全部识别到其目的,此时,投资者将会更加不信任公司的个股信息,从而加剧投资者情绪造成的错误定价,因此,应计盈余管理加强了投资者情绪与股价同步性的正相关关系。真实盈余管理完全不能够被投资者识别,当管理层利用真实盈余管理引导投资者错误定价,投资者会相信个股公司向市场传递的个股盈余信息,投资者将受个股影响加强,从而投资者情绪引起的错误定价会减弱,因此,真实盈余管理没有显著加强投资者情绪与股价同步性的正相关关系,甚至减弱其关系。据此,提出假设3。

H3:限定其他条件,应计盈余管理增强了股价同步性与投资者情绪的正相关关系,真实盈余管理没有显著地增强股价同步性与投资者情绪的正相关关系,甚至减弱其关系。

3 样本选择和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考虑到新旧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会影响到盈余管理程度计算的可比性,本文采用2008年~2014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在此基础上按照如下规则进行样本筛选:(1)剔除金融保险两个行业的样本;(2)剔除当年IPO上市的公司样本;(3)剔除处于ST、*ST等异常交易的样本;(4)剔除交叉上市的公司样本;(5)剔除资产负债率大于1的公司样本;(6)剔除数据缺失的公司样本。最终剩余7455个观测值,2008年~2014年观测值数目依次为963、1098、1115、1079、1093、1088和1019。为了减弱极端值可能带来的影响,本文对所有连续变量在上下1%分位数进行了WINSORIZE缩尾处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数据来自RESSET数据库,其余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或根据CSMAR数据库自行计算。本文在统计及多元回归分析中,采用SAS9.2软件。

3.2 模型设计与变量度量

3.2.1 变量度量

(1)应计盈余管理的度量

本文采用Kothari等(2005)[17]提出的修正Jones模型来衡量个股盈余管理的程度,采用总应计模型的残差来衡量盈余管理的程度,见模型(1)。

(2)真实盈余管理的度量

本文借鉴Roychowdhury(2006)[8]、Cohen等(2010)[18]、方红星和金玉娜(2012)[19]的研究,分别计算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操控性生产成本和操控性酌量费用,进而得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总额。

第一,经营现金流量模型。

Roychowdhury(2006)[8]认为正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当期销售收入和当期销售收入变化的线性函数,据此得出期望经营现金流量估计模型,见模型(2)。

第二,生产成本模型。

生产成本等于销售产品成本与存货变动之和,Roychowdhury(2006)[8]通过期望销售成本模型与期望存货模型得出期望生产成本估计模型,见模型(3)。

第三,酌量性费用模型。

酌量性费用包括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与上期销售收入存在线性关系,据此得到期望酌量性费用估计模型,见模型(4)。

第四,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总额模型。

根据前述分析,真实盈余管理总额等于操控性生产成本与操控性经营现金流和操控性酌量费用之差,见模型(5)。

(3)投资者情绪的度量

(4)股价同步性的度量

注:*、**、***分别代表10%、5%和1%水平显著(双尾),上下半角分别为Pearson和Spearman相关系数

3.2.2 模型设计

本文计算盈余管理时的行业分类采用证监会2001年分类标准,制造业取二级行业代码进行分类,处于C9行业和C2行业的公司数目较少,将两者合并为一个类别,其他行业采取一级行业代码进行分类。参照谭跃、夏芳(2012)[5]、王亚平、刘慧龙、吴联生(2009)[4]的研究设计,本文构建模型(8)、(9)来检验假设1和假设2:

为了验证假设H3,本文在模型(7)、(8)中分别加入盈余管理与投资者情绪的交叉项DA*Q和DREM*Q构建模型(10)、(11)。

在模型中,SYN为股价同步性,DA为应计盈余管理,DREM为真实盈余管理,Q为投资者情绪。此外,我们参考国内外研究,还分别控制了以下变量:INST(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FIRST(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NSOE(最终控制人性质)、SIZE(公司规模)、LEV(公司财务杠杆)、ROE(公司盈利能力)、GROW(公司成长性)、YEAR(年份控制变量)、IND(行业控制变量)。各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4 实证结果分析

4.1 描述性分析

表2是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SYN的最小值为-2.5218,最大值为1.9528,说明我国上市公司股票同步性有正、负两个方向的变动。DA的最小值为-0.2298,最大值为0.2837,REM的最小值为-0.7482,最大值为0.6558,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倾向于采用真实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大于应计盈余管理。Q的最小值为-1.7074,最大值为3.4393,标准差为0.8856,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者不够理智,股价同步性受投资者情绪引起的错误定价较严重。INST的均值为0.1704,说明本样本中机构投资者的平均持股比例为17.04%,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0.7842,说明上市公司中有全部投资者为中小投资者的公司,也有机构投资者控股的公司。FIRST的均值为0.3536,说明我国上市公司中“一股独大”的现象较为突出。NSOE的均值为0.1960,75%分位数为0,说明上市公司中有超过75%的公司的最终控制人为非国有。LEV的均值为0.4251,最大值为0.8546,且中位数和25%分位分别为0.4297和0.2724,说明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高。ROE的均值为0.0653,中位数为0.0605,说明盈利能力较弱。GROW的均值为0.1495,25%分位和中位数分别为-0.1002和0.0621,说明公司的成长性较弱。

注:*、**、***分别代表10%、5%和1%水平显著(双尾)

4.2 相关性分析

表3是主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SYN与DA的Pearson和Spearman相关系数在1%水平上均与DA显著正相关,与REM的Pearson和Spearman相关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初步验证了假设1;(2)SYN与Q的Pearson和Spearman相关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初步验证了假设2;(3)Q与DA的Pearson相关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Q与REM的Pearson相关系数相关性不显著,初步验证了假设H3。以上仅是单变量分析的结果,更为深入严谨的结果将在多元回归分析中进行验证。

4.3 多元回归分析

表4是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OLS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第1列~第4列分别对应模型(7)到模型(10),第5列考虑了各个变量的共同影响,将所有变量一起进行回归的结果。各模型的F值均值1%水平显著,且调整的值在0.23附近,模型的整体效果较好。

第(1)列中,DA的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第(2)列中,DREM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应计盈余管理水平越高,股价同步性越高,真实盈余管理水平越高,股价同步性越低,本文假设1得到支持;第(1)列和第(2)列中的Q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投资者情绪引起的错误定价越高,股价同步性越高,本文的假设2得到支持;第(3)列中,DA的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Q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前面结论一致,而且DA*Q的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应计盈余管理水平显著地调增了投资者情绪引起的错误定价。第(4)列中,DREM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Q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前面结论一致,但是REM*Q的回归系数与SYN在10%、5%和1%的水平上不显著相关。因此,本文假设3得到支持;考虑到公司同时存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第(5)列将所有变量同时进行回归,结果与前四列结果一致,更加稳健地支持了本文的三个假设。

在控制变量方面,INST的回归系数在5个模型中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股价同步性越低;FIRST的回归系数在5个模型中都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股价同步性越高;SIZE的回归系数在5个模型中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公司的净资产规模越大,股价同步性越高;LEV的回归系数在5个模型中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公司的财务杠杆越大,股价同步性越高;ROE的回归系数在5个模型中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越高,即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公司的股价同步性越高。

4.4 稳健性检验

为了验证本文研究结论的稳健性和可靠性,本文进行了如下敏感性测试(限于篇幅,具体表格数据略去)。

(1)考虑到最近的一些行为,公司财务研究开始使用动量指标作为投资者情绪的替代变量来检验投资者情绪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本文借鉴吴世农和汪强(2009)[25]以及花贵如等(2011)[26]的研究设计,以半年期的动量指标计量投资者情绪,即上一期6个月的累积月度股票收益作为投资者情绪的替代性指标,重复正文研究,实证结果没有显著差异。

(2)投资者情绪对股价同步性有影响,但同时股价同步性也会影响到投资者情绪。这说明股价同步性和投资者情绪之间可能互为因果关系,模型存在内生性问题。因此,本文进一步将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滞后一期,重复正文的研究。研究结果没有实质性差异。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2008年~2014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7455个观测值为样本,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应计盈余管理由于较容易被识别,当公司向市场传递基于应计盈余管理的盈余信息时,进入市场的个股信息减少,股价同步性上升。真实盈余管理由于不易被识别,当公司向市场传递基于真实盈余管理的盈余信息时,将有更多的基于公司意志的个股信息进入市场,股价同步性下降。

投资者情绪引起的错误定价越高,股价同步性越高,同时公司可以通过应计盈余管理调节投资者情绪与股价同步性的正相关关系,不能通过真实盈余管理调节投资者情绪与股价同步性的相关关系。

在我国资本市场,股价同步性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股市的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作为向市场传递信息过程中的重要部分,盈余信息在投资者进行决策的过程中非常重要,但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盈余管理现象普遍存在,而且,近年来显示出由应计盈余管理向真实盈余管理转变的趋势,这不仅损害投资者利益,而且对于公司的长远发展也极其不利。同时,这也严重影响了股价同步性,阻碍资本市场的资源有效配置。监管者应当加强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切实保证上市公司向市场传递无偏差信息,保证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和投资者的相关利益。投资者情绪造成我国的股价同步性升高,相关管理机构应该加大力度普及股市知识,同时,投资者自身也要加强学习,理性投资。

摘要:鉴于中国证券市场信息严重不对称、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识别难度不同,以及投资者非理性共存等问题,本文分别将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与投资者情绪结合起来,进而研究其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以我国2008年2014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不同方式盈余管理和投资者情绪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应计盈余管理与股价同步性正相关,真实盈余管理与股价同步性负相关,投资者情绪与股价同步性正相关。投资者情绪能够增强应计盈余管理与股价同步性的正相关关系,但不能显著增强真实盈余管理与股价同步性的关系。

上一篇:演奏要素下一篇:人工智能现状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