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反应(精选3篇)
交叉反应 篇1
关键词:药物,交叉过敏反应
患者, 男, 56岁, 因近期体检确诊为2型糖尿病第3期, 口服格列喹酮 (糖适平, 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60mg/次, 每天3次;阿卡波糖 (拜糖苹, 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 50mg/次, 每天3次, 2d后周身散在皮疹, 随来我处就诊。查体:T 36.5℃, P 86次/min, R 18次/min, BP 138/88mm Hg (1mm Hg=0.133kPa) 。周身皮肤可见散在丘疹, 双肺呼吸音清, 经追问病史曾有磺胺药过敏史。
讨 论
药物交叉过敏是指患者已经对某一种药物发生了过敏反应, 以后使用在化学结构上与首次发生过敏的药物相似的另一种药物发生的药物过敏反应。
常见的有交叉过敏反应的药物是:磺胺类抗菌药物与二甲双胍片、甲苯磺丁脲片、氯磺丙脲片等磺酰脲类口服降血糖药;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青霉素及其衍生物、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红霉素与麦迪霉素、交沙霉素、螺旋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四环素与美满霉素、强力霉素等药物;庆大霉素与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异丙嗪、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等;萘普生、吲哚美辛、双氯芬酸与阿司匹林等均存在交叉过敏反应[1]。
磺胺类药物含有一个化学基团, 即对氨基苯磺酰胺, 该患者对磺胺药有过敏史。格列喹酮中也含有对氨基苯磺酰胺基团, 所以患者服用含有此类化学基团的药物时会发生药物交叉过敏。
服用药物所引起的过敏反应可发生在用药瞬间、用药后数小时或几天, 轻则会发生药热、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胸闷、呼吸困难、心悸、出冷汗、恶心、呕吐、紫癜等症状, 重则还会损害肝脏、肾脏、大脑, 特别是过敏性休克可危及生命[2]。而药物之间的交叉过敏反应更具专业性、隐蔽性, 需要临床医师、药师在药品使用前认真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 严格执行药物使用禁忌;提高安全意识和自身业务水平;不断学习、更新药理知识, 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罗英儒, 叶春玲, 吕燕青.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不良反应及预防[J].广东药学, 2000, 10 (6) :10-13.
[2]鲁怀玉.饮酒致头孢哌酮过敏性休克1例[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5, 5 (11) :332.
交叉反应 篇2
铜催化C-N交叉偶联反应是主要指亲电性不和C (sp或sp2杂化) 与亲核性N原子构成C-N键的反应。这类反应较难进行, 通常在较苛刻的条件下用铜做催化剂才能完成。为使反应在温和条件下, 短时间内快速高效进行, 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是必不可少的, 现代铜催化C-N交叉偶联反应常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优化。
1 催化剂的优化
铜催化C-N交叉偶联反应所用的催化剂前驱体铜源有零价的单质铜、正一价铜 (如:氧化亚铜、碘化亚铜、氯化亚酮、溴化亚铜等) 、正二价铜 (如纳米氧化铜、醋酸铜、五水硫酸铜等) 等。对于不同类的反应底物和不同的配体来说不同的铜源所起的催化效果通常是不同的。当合成出某一新配体并初步确定反应底物类型后, 可以设计某一模板反应, 通过使用各种铜源的催化剂催化模板反应来最终确定最佳催化剂铜实现催化剂铜的条件优化。
2 配体的优化
对于铜催化C-N交叉偶联反应人们不断地寻找设计新配体, 使之来促进不同的铜源催化不同底物间的C-N交叉偶联反。人们设计合成的配体常常是含一个或多个N、O原子配齿的单配齿配体或多配齿配体。当合成出一基本的配体后, 还要对其进行修饰, 进而得到配齿类型和配齿数相同而结构稍有差异的多种新配体, 以期望新配体与铜络合后具有理想的稳定常数而促进铜催化C-N交叉偶联反应。
配体之所以能促进铜催化底物间的反应其原因之一是:配体与催化剂铜作用生成一种不稳定络合物, 这样使原来难溶性铜成为易溶于反应体系的铜, 而又由于其稳定性不大, 当其与反应底物相互作用时其络合的原配位键易于断裂消失而催化底物间的反应。当配体与铜生成的络合物稳定常数非常大时, 这种配体就不能促进铜催化C-N交叉偶联反应。
确定铜源后, 应用铜源与合成的各种新配体组成的催化体系催化模板反应, 最终筛选出最佳配体实现配体的条件优化。迄今人们发现对于铜催化C-N交叉偶联反应所要的配体多是含N、O配齿原子的无毒有机物, 而非含P配齿的有一定毒性的有机物[138]。
3 碱的优化
铜催化C-N交叉偶联反应要在一定碱性条件下进行, 主要原因之一是含N反应底物的N原子上通常是有一对孤电子的伯、仲、叔氮原子, 当反应体系呈较强的酸性时, 这个亲核性N原子与H+结合, 使其亲核性降低或丧失亲核性, 不利于C-N交叉偶联反应。使用碱的另一个原因是铜催化C-N交叉偶联反应常常是亲核试剂与亲电试剂间脱去卤化氢小分子生成。这就需要碱及时将卤化氢反应掉, 以避免卤化氢与含氮底物作用使其亲核性降低或丧失亲核性。
铜催化C-N交叉偶联反应常用的碱性物质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铯、磷酸钠、磷酸钾、叔丁醇钾、吡啶碱、氢化钠等。
当铜源—配体催化体系确定, 反应底物类型确定后, 不同碱性物质的使用对底物的传化率有很大的影响。向确定催化体系的模板反应体系中分别加入不同的碱性物质使之反应最终确定最佳的碱, 实现碱性物质的条件优化。
4 温度和时间的筛选及优化
铜催化C-N交叉偶联反应常常是长时间高温加热下进行, 但人们常常期望这类反应能在一个温和的反应条件下短时间内获得一个高产率, 这也是评价一个新铜源—配体催化体系的标准。
为一个新的铜源—配体催化体系筛选合适温度和时间, 要考虑到新的催化体系能有一个较大的底物拓展空间, 结合铜催化C-N交叉偶联反应的特点 (高温、强碱参与、难以反应) 常设定模板反应温度为80、90、100、110、120℃, 时间设定为6、8、16、24小时进行初步的温度和时间的筛选。初步确定反应温度和时间后, 小幅度改变温度和时间以获得理想的反应温度和时间。如果在设定的最高温度和最长时间内模板反应也得不到理想的产率, 可进一步提高反应温度延长反应时间, 如果在设定的最低温度和最短时间内模板反应也能得到理想的产率, 可进一步降低反应温度缩短反应时间来完成反应温度和时间的优化。
5 溶剂的选择和优化
铜催化C-N交叉偶联反应溶剂多选用有机溶剂来溶解反应物使反应底物呈现均匀稳定的反应相。良好的有机溶剂能够溶解多种类型的反应底物从而使铜催化C-N交叉偶联反应有一个理想的底物拓展空间, 如所选的有机溶剂不能同时溶解含N的亲核试剂与含C的亲电试剂这两种反应底物则反应要在不利的非均相的体系中进行。
铜催化C-N交叉偶联反应还应根据反应温度来选择相应的有机溶剂, 由于铜催化C-N交叉偶联反应通常在高温条件下进行因此常选用高沸点的有机溶剂。如果反应温度非常高高于溶剂的沸点要进行加热回流操作。如果反应温度不是非常高, 可选用低沸点的有机溶剂必要时进行适当的加热回流操作。
铜催化C-N交叉偶联反应的底物无论是含N的亲核试剂还是含C的亲电试剂都具有较强的极性, 因此为了更好地溶解这两种底物常选用强极性的有机溶剂, 同时由于含N的亲核试剂的N原子容易将其孤对电子与自由质子共用产生配位键而使其亲核性降低或丧失, 因此常常选用非质子性有机溶剂。
综上所述铜催化C-N交叉偶联反应选用的溶剂通常是:高沸点、强极性、非质子性有机溶剂。由于要考虑到反应过程中溶剂效应等因素, 对于具备上诉一个或几个特点的某模板的多个有机溶剂还要进行实验筛选, 以找到最佳的溶剂实现对溶剂的优化。通过文献调研发现目前在铜催化C-N交叉偶联反应中常被使用的有机溶剂有:DMA、DMF、DMSO、NMP、THF、甲苯、二氯甲烷、二氧六环、乙腈等。
随着绿色合成化学的兴起, 为了减少对环境不友好的有机溶剂的使用, 有机合成正在为铜催化C-N交叉偶联寻找新的铜源----配体催化体系并对其他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以期望其能够在水溶液中进行。
摘要:本文对铜催化的C—N交叉偶联反应的反应条件 (包括催化剂前驱体、配体、碱、温度和时间、溶剂) 优化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铜催化,交叉偶联反应
参考文献
[1]Jiang, L.;Job, G.E.;Klapars, A.;Buchwald, S.L.Org.Lett.2003, 5:3667.[1]Jiang, L.;Job, G.E.;Klapars, A.;Buchwald, S.L.Org.Lett.2003, 5:3667.
交叉反应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桐乡市肠道门诊监测点上送的鲍氏志贺菌, 从细菌性痢疾疑似病例大便中分离所得。
1.2 检测用仪器、培养基及试剂。
1.2.1 仪器
ATB生化鉴定仪。
1.2.2 SS、TSI、MIU培养基和微量生化反应管由北京陆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ATB生化鉴定试剂条ID32E肠杆菌和其他非苛氧性革兰阴性菌鉴定系统由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志贺诊断血清 (50种) 由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诊断血清、产毒性大肠埃希菌诊断血清、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诊断血清和O157:H7诊断血清由宁波天润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上述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3 方法
菌株经普通肉汤增菌后划SS琼脂, 置37℃培养24h, 挑取可疑菌落接种于TSI琼脂和MIU培养基, 置37℃培养24h, 用微量生化反应管和ATB生化仪ID32E生化鉴定条进一步生化鉴定, 同时做血清凝集试验。
2 结果
2.1 培养特性和细菌形态
在SS琼脂为无色、圆形、直径约1.5mm、光滑、湿润、凸起的半透明菌落;在TSI琼脂表现为底层黄色, 斜面红色, 不产H2S, 不产气;MIU培养特性为动力阳性, 吲哚试验阳性, 脲酶阴性;染色镜检:革兰阴性无芽胞短杆菌。
2.2 生化特征
生化反应结果为氧化酶阴性, 苯丙氨酸脱氨酶微量生化反应管阴性, 葡萄糖胺微量生化反应管阳性。ID32E生化鉴定结果生化谱64471553500, 结果为大肠埃希菌, %id=99.9, T=0.19, 见表1。
2.3 血清学试验
生理盐水:-, 鲍氏志贺1~6型血清:+++, 鲍氏Ⅰ、Ⅱ、Ⅲ、Ⅳ、Ⅴ、Ⅵ各型血清均不凝集, 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OK多价1:+++;O6:K15:+++, 其余肠致泻性大肠艾希菌诊断多价血清均不凝集, O157和H7血清均不凝集。
3 讨论
临床上在检测志贺菌时, 为节约时间和成本, 存在部分检验人员接种SS、MAC平板后挑取不发酵或迟缓发酵乳糖的菌落到TSI上, 则报告检出志贺菌。由于志贺菌属与大肠埃希菌之间的DNA相关性很高, 尤其是与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 (EIEC) 在生化特征上较难鉴别, 在血清学上有交叉反应[3], 容易把此种大肠埃希菌误判志贺菌。
除EIEC外, 产毒性大肠埃希菌与志贺菌生化相似血清交叉的也有文献报道[4]。本次分离到的ETEC也不分解乳糖, 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且与鲍氏志贺菌属有交叉反应, 易判断为志贺菌。但其动力、赖氨酸脱羧酶和葡萄糖胺均阳性, 可基本排除志贺菌属[5], 结合微量生化鉴定结果和ID32E生化鉴定结果及肠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诊断血清的凝集结果, 判断为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O6:K15型。因此SS培养基和三糖铁反应类似志贺菌株, 某些致泻性大肠埃希菌 (DDEC) 仍不能排除, 即使是某些血清学反应符合的菌株, 也应结合生化反应结果才能做出判断, 否则会引起鉴定结果的错误。
参考文献
[1]高雯洁, 张建平, 沈志英, 等.一株与福氏志贺菌1a交叉凝集的低活性大肠埃希菌[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7, 17 (11) :2115-2116.
[2]齐小秋.痢疾防治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7.
[3]俞树荣.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74.
[4]高亚色.检出一株双糖铁反应似志贺氏菌属血清学交叉的产毒型大肠埃希菌[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5, 11 (5) :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