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技术

2024-09-25

交叉技术(精选12篇)

交叉技术 篇1

0 引言

OTN(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光传送网)网络已被广泛应用,是未来传送网的发展方向。通常认为,OTN与传统波分复用(WavelengthDivision Multiplexing,WDM)最主要的区别是增加了交叉和保护功能,使其更符合目前的综合业务承载应用。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一般仅用到OTN最基本的波分复用功能,而交叉功能利用率很低,并且保护功能也由于投资、运维成本等方面的原因大多未被采用,没有充分发挥出OTN的技术优势。虽然交叉技术是OTN最具代表性的功能之一,但是通常仅在网络建设调测时使用一次,后期网络运行时基本没有涉及,未能体现OTN灵活的业务调度能力。为此,本文主要以OTN网络环阻应急抢通为例,介绍几种OTN交叉功能的应用场景,以此来探索未来在没有引入自动交换光网络(Automatically Switched Optical Network,ASON)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利用OTN交叉技术。

1 OTN交叉技术简介

OTN是以WDM技术为基础,融合了同步数字体系(SDH)灵活的调度能力和强大的保护能力等优势技术,是SDH与WDM相结合的产物。其中调度能力就是由交叉技术实现的,因此可以说,交叉功能是OTN区别于WDM的最显著的标志之一。OTN的交叉技术可分为光交叉和电交叉。OTN光交叉技术提供了光信道层(OCh)调度能力,可实现波长级别业务的调度和保护恢复,省却了传统WDM设备波长级别业务调度的O-E-O转换过程。OTN电交叉技术完成光通路数据单元(ODUk)级别的电路交叉功能,支持子波长和波长级别的交叉和调度,使原来光转化单元(Optical TransformUnit,OTU)线路侧与支路侧一对一的关系转变为多对多,为OTN网络提供灵活的多方向多业务的电路调度和保护能力。从用户操作的角度来说,OTN光交叉技术是完成两个OTU线路侧业务之间的调度,使两个不同波长的业务能够直接交叉;而OTN电交叉技术是完成OTU线路侧与支路侧之间的业务调度,使支路侧端口可与线路侧端口任意交叉,使支路侧业务可以占用任意波道,突破了传统OTU波道与支路一一对应的限制[1-2]。

2 OTN交叉功能应用举例

2.1 在环阻应急割接中的应用

OTN在地市级传送网的应用主要是承载SDH、分组传送网(PTN)两个网络的汇聚层业务。汇聚层环阻将导致大面积掉站,在以前没使用OTN(即光缆直接承载)时,当某汇聚点有第三路由时,可以利用人工倒换纤芯的方式来抢通业务,但人工倒换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包括路程、多站点配合、查询纤芯资源、倒换过程等),影响抢通业务的效率。现在利用OTN强大的业务调度能力,在有第三路由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快速抢通环阻,提高故障处理效率,使故障影响降至最低。

图1为模拟某地传送网的拓扑图,图中各站点均为汇聚节点,其中站点A为该地市的枢纽楼,其余各站点的PTN汇聚层业务均由OTN承载,从OTN环的两个方向直连至站点A。某日站点F到站点E和站点D的光缆断,导致站点F及其所在区域内基站大面积退服。维护人员通过网管配置站点F、站点E的电交叉业务,以及站点H、站点G的光交叉业务,利用经由站点H、站点G的备用波道(如图1中的虚线所示),快速导通了原来经过站点E方向的PTN汇聚层业务,避免了长时间的大面积掉站。

利用OTN交叉功能进行环阻时的第三路由应急割接,从规划到实施可分为四步:a.网络规划,即统计OTN资源,主要是第三路由(第三出口)信息,包括路由局向、中间点和落地点、备用波道资源等,其中备用波道又分为设计的专用备用波道和利用板件剩余资源组成的备用波道等。b.调试第三路由备用波道,逐段进行测试,做好业务倒换准备,随时准备应急割接。c.在发生传输网环阻时,在OTN网管上做交叉业务(包括两端站点的电交叉和中间节点的光交叉),导通第三路由。d.故障恢复后将业务割接回原路由。

2.2 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OTN交叉功能有多种应用情况,在工程割接时,无论是光缆割接还是设备割接,都要中断SDH、PTN环的其中一个方向,给网络带来一定的风险。如割接前事先将需要中断的业务通过OTN的交叉功能调整至其他路由冗余波道上,这样就可保证在割接进行时业务依旧具有双路由保护,降低了割接带来的风险。此外,某些线路侧OTU单盘上的波长是固定的,可能当地没有该波长单盘的备件,当某块OTU发生故障时,可以利用OTN交叉功能将业务的某一段落或者全程临时调整至其他波道,使业务不中断。以上应用实例表明,熟练掌握OTN交叉技术对于传送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3 结束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当传送网汇聚层发生环阻时如何利用OTN交叉技术进行紧急割接快速抢通业务的方案,该方案同样适用于省级(二级)干线和国家级(一级)干线上。鉴于投资、运维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国内的OTN网络大多未启用ASON平面,因此OTN交叉技术仍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交叉技术 篇2

跨专业报考受青睐

纳米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专业,不过并不限制跨专业报考,纳米科学与技术专业不仅不是个排外的“高富帅”,反而非常欢迎跨专业的学生融入其中,共同搭建纳米专业的大舞台。纳米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工科或理科门类招生,不同学校有所不同,但都非常欢迎与之类似的材料专业同学报考,因为都涉及到材料学的基础知识,所以学起来会得心应手。同时,理工科专业背景如物理、化学甚至数学这类基础学科出身的学生,也很受该专业欢迎。

在报考纳米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中,也有一部分医学生。未来纳米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是大势所趋。利用纳米技术制成的微型药物输送器,可将适当剂量的药物,通过体外电磁信号的引导准确到达病灶部位,有效地起到治疗作用,同时可以减轻药物的不良的反映。用纳米制造成的微型机器人,培训搜px.wangxiao.so培训课程网提示您它的体积可是小于红细胞的,你能想象到吗?就是通过它向病人血管中注射,能疏通脑血管的血栓,清除心脏动脉的脂肪和沉淀物,还可“嚼碎”泌尿系统的结石等。而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它与医学还会有更多的交叉。

院校介绍

对于纳米科学与技术这种新兴学科来说,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侧重,所以这里重点介绍一下。而通过这些不同院校的专业方向设置,我们也可以多角度地了解这一专业。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是中国科学院与教育部共同建设并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的全额拨款直属事业单位,同时自200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现有博士学科专业点3个:凝聚态物理、物理化学和材料学,及生物物理、生物工程和材料工程3个硕士学科专业点。鉴于纳米科学

与技术学科的前沿交叉特性,在招生阶段,现将该学科挂靠在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生物学四个一级学科下,并相应的产生四个专业代码。涉及纳米科技系列进展、纳米检测系列讲、文献信息利用、人文系列讲座、纳米功能材料等课程。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2013年在7个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35人,专业包括纳米科学与技术、凝聚态物理、物理化学、材料学、生物物理学、材料工程和生物工程,研究方向涵盖高分子纳米功能材料、生物纳米结构、纳米医学、纳米复合材料、纳米电子学等几十个方向,方向非常细化。相信有志于纳米专业的学生,一定会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具有材料、半导体、物理、化学、微电子、生物、医药等专业背景的学生都可以报考。

国家纳米中心是比较典型的科研所,其吸引考生的除了其实力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待遇优厚。该中心不需学生缴纳学费,如遇国家政策调整会有高额的奖学金返还制度,硕士研究生根据不同年级,每个月可以拿到1300~2500元的奖学金,博士会拿到3100~4500元的奖学金。此外,还会有其他生活补助等。研究生公寓已经完全宾馆化管理,住的非常舒适。在国家纳米中心深造,没有经济上的后顾之忧,这样你才可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的工程力学系开设生物与纳米力学专业,已然成为行业内的一枝独秀。该学科依托于工程力学系和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软硬件条件优越,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仪器。学生有充足的动手实践机会,能在宏观、微观等不同层次上,进行跨学科的数值模拟和力学实验。同时,也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863”、“973”等众多项目和基金支持。

该专业现在有生物器官生物力学模型及新材料应用研究、分子模拟和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微纳米与多尺度力学研究、生物材料的力学行为及其多功能化四个研究方向,涉及到力学、医药、生物、机械、材料、电子、控制、测量、微纳科技等领域。

大连理工大学这个专业的直博生学制是四年,而一般的直博生需要学习5年时间,而分开读硕士和博士一般需要6至7年,这吸引了不少学生报考,因为可以节约1~3年时间。当然,在4年的时间里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业,是一件很具挑战的事情,需要最大限度的提升效率。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是苏州大学、苏州工业园区政府、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携手共建的一所高起点、国际化的新型学院。该学院建立于2010年,由全球著名纳米与光电子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李述汤教授担任院长,教学科研实力雄厚,是国内高校中为数不多的专门的纳米科学学院。招生方向涵盖纳米生物化学、纳米技术工程、纳米材料、有机无机复合纳米材料等。有关纳米的专业在物理、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四个学科下招生,相关专业学生都可以报考,只招收学术型研究生。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初试提供详细的辅导书和真题,有意报考的同学要多关注学院的网站,以获得第一手信息。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的纳米科学与技术专业在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和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均有招生,各有侧重。前者分为纳米复合材料、纳米光催化材料与技术、纳米光电子学、纳米管线阵列及其智能传感器、纳米材料制备与表征和纳米尺度结构与性能关系6个方向。后者在纳米催化、纳米生物医学、纳米材料分离分析、微纳传感技术和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很多方向在国内上处于领先地位,每年也有大量学生报考,竞争力较强。

武汉大学与国外多所大学有合作关系,大家如果在武大读研,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比较多。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是典型的工科学校,其纳米专业当然也首屈一指。华科的纳米专业同样是热门,除去每年招收本校内推的学生,考研的竞争非常激烈。

在培养模式方面,华科非常重视学、研、产相结合,科研成果转化率非常高。在就业方面,很多硕士研究生在各科研机构及高校任职。如果你求学在在华科,从来不用愁生活保障的问题,学校的奖励机制非常完善。学院对每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将发放生活津贴,并设立各类奖学金以奖励优秀的研究生,其奖励比例达80%。

四川大学

交叉技术 篇3

关键词:突出煤层 立体交叉 抽放瓦斯

煤矿瓦斯抽放是解决高瓦斯涌出,防治灾害事故的根本性措施。我国矿井瓦斯抽放工作虽经过40多年的发展,目前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已经建立了一套适应各种不同地质条件和采掘布置的抽放瓦斯方法,并有成套的装备可供应用,但抽放工艺和技术仍待发展。为减少瓦斯灾害,提高瓦斯抽放效果,鹤煤十矿通过抽放方式、方法的改变,达到顺层钻孔与穿层钻孔立体交叉布置相结合,预抽、边采边抽、采空区抽放、保护层卸压抽放相结合,形成在时间上、空间上的立体交叉综合抽放。

1 所研究矿井的现状

1.1 抽放系统现状

鹤煤十矿井深达729.5m,地压大、瓦斯含量高且有突出危险,目前瓦斯抽放系统分为地面及井下两部分,地面泵站安装两台2BEC42型水环式真空泵,目前抽放负压40kPa,抽放浓度9%~12%,抽放纯量5~8m3/min。井下设有两个移动抽放泵站,一个是-575地区抽放泵站。目前该泵站装备两台2BE-303型水环式真空泵,抽放负压55.18kPa,抽放纯量2~4m3/min;二是-250移动泵站,装备两台SK-60型水环式真空泵。但是瓦斯抽放率较低,一直是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重大威胁。

1.2 煤层瓦斯基础参数进行测试

2002年5月经抚顺煤科院鉴定为突出矿井。2007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为:绝对涌出量25.9m3/min,相对涌出量为27.5m3/t,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2008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为:绝对涌出量25.33m3/min,相对涌出量为24.32m3/t,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2009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为:绝对涌出量24.83m3/min,相对涌出量为21.32m3/t,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1.3 瓦斯地质规律

根据测试可得不同的标高所对应的瓦斯含量:

煤层底板标高-215m处的瓦斯含量趋势值是5m3/t。

煤层底板标高-343m处的瓦斯含量趋势值是8m3/t。

煤层底板标高-513m处的瓦斯含量趋势值是12m3/t。

煤层底板标高-641m处的瓦斯含量趋势值是15m3/t。

十矿瓦斯含量梯度为2.1m3/t·100m。

2 针对1307工作面进行立体交叉钻孔瓦斯抽放设计

鹤煤十矿二1煤层开采时,考虑到煤层瓦斯含量较大,采掘工作面均需要实施瓦斯抽放,根据采区的地质情况、开采的巷道布置以及施工条件选择采用本煤层钻孔和底板巷穿层钻孔立体交叉抽放的综合瓦斯抽放方法。工作面形成系统前,底板巷穿层钻孔与顺槽钻场边掘边抽钻孔形成立体交叉,抽放煤巷条带煤层瓦斯。工作面形成系统后,底板巷穿层钻孔与工作面顺层钻孔形成立体交叉,抽放回采区域煤层瓦斯。

2.1 1307底板抽放巷穿层钻孔瓦斯抽放

穿层钻孔抽放是煤矿进行瓦斯抽采的一种方法。根据钻孔用途和施工方法的不同,穿层钻孔可分为2类:

①穿层钻孔预抽煤巷条带煤层瓦斯。②穿层钻孔预抽回采区域煤层瓦斯。以上两种方法全部在1307工作面进行使用,其钻孔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穿层钻孔布置示意图

2.2 本煤层钻孔瓦斯抽放

本煤层瓦斯抽放,又称开采层瓦斯抽放,主要是为了减少煤层中的瓦斯含量和回风流中瓦斯浓度,以确保矿井的安全生产。本煤层抽放方法有巷道预抽本煤层瓦斯、钻孔法预抽本煤层瓦斯和边采(掘)边抽本煤层瓦斯。具体布孔方法:利用工作面轨道顺槽,向回采工作面打迎面平行钻孔,如图。

图2 本煤层抽放示意图

2.3 顺槽掘进期间边掘边抽进行瓦斯抽放

通过在巷道两帮施工钻场,在钻场内沿工作面走向方向施工长钻孔抽放瓦斯,以达到消除突出危险、保证工作面掘进进尺的目的。首先,通过长钻孔抽放可减少由煤体涌入巷道空间的瓦斯,降低风排瓦斯量;其次,采取抽放措施后,煤体的瓦斯压力得到释放,地应力也显著降低,即通过降低诱导瓦斯突出的地应力和瓦斯压力来消除煤与瓦斯突出危险。

3 对1307工作面瓦斯抽放效果进行考察、分析和研究

分别对1307工作面抽放瓦斯浓度、负压、瓦斯量(本煤层顺层钻孔抽放和底板巷穿层钻孔抽放总量)、风排瓦斯量(上、下顺槽风排瓦斯量)、抽排瓦斯量等进行了考察研究,具体考察结果详见图3所示。

4 主要结论

4.1 以煤层瓦斯基础参数测试结果为基础,结合1307工作面地质构造等具体情况,对顺槽本煤层瓦斯抽放、底板抽放巷穿层孔抽放等瓦斯抽放方法进行分析论证,并结合附近采区瓦斯治理方案,提出了适合1307工作面的综合瓦斯抽放技术,并进行了瓦斯抽放设计。

4.2 实施本煤层及底板抽放巷穿层钻孔交叉抽放后,煤层的瓦斯含量有了明显降低,测定结果显示,1307工作面残余瓦斯含量为2.86m3/t~6.36m3/t之间。

4.3 为解决工作面防突问题,通过实施底板抽放巷穿层钻孔及顺层钻孔立体交叉抽放技术,即在工作面形成系统前,底板巷穿层钻孔与顺槽钻场边掘边抽钻孔形成立体交叉,抽放煤巷条带煤层瓦斯。工作面形成系统后,底板巷穿层钻孔与工作面顺层钻孔形成立体交叉,抽放回采区域煤层瓦斯,明显降低了煤层瓦斯含量,保证了风流瓦斯浓度不超限,抽放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张铁岗.矿井瓦斯综合治理技术[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1:10-20.

[2]俞启香.矿井瓦斯防治[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2:45-

60,170.

[3]卢鉴章,刘见中.煤矿灾害防治技术现状与发展[J].煤炭科学技术,2006(5):29-32.

交叉波分复用器技术 篇4

现代高速大容量光纤通信系统是在光纤的低损耗窗口缩小信道间隔来增加信道数目,即利用波分复用/密集波分复用(WDM/DWDM)技术作为扩大光纤通信系统容量。随着DWDM技术的发展,信道间隔越来越小,信道间隔为100 GHz(0.8 nm)的光纤通信系统已经商业化。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带宽利用率, 信道间隔已向50 GHz或更窄的方向发展,为了便于在如此小的波长间隔下进行复用和解复用,人们提出了交叉波分复用器(Interleaver),这种器件可将DWDM光纤通信系统的奇偶信道的信号光分成两组或合成,以实现信道间隔减半,通信容量倍增的目的。在WDM工艺技术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的今天,Interleaver与DWDM级联方案是实现更窄间隔波分复用/解复用的技术途径之一[1]。现在市场上比较成熟并且有发展潜力的Interleaver大致有以下几种:马赫-曾德尔(M-Z)干涉仪型、迈克尔逊G-T干涉仪型、晶体双折射型、双折射G-T型等。

1 M-Z干涉仪型

M-Z干涉仪型Interleaver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它是由两个3 dB耦合器串联组成的,干涉仪的两臂长度不等,长度差为ΔL

波长为λ1和λ2复用后的光信号由端口1输入M-Z干涉仪型Interleaver。经耦合器1均匀地分配到干涉仪的两臂上,由于两臂的长度差为ΔL,所以经两臂传输后的光,在到达耦合器2时就产生相位差:

Δϕi=2πfi(ΔL)nci=1,2(1)

式中n为波导折射率,fi(i=1,2)为与λ1和λ2相对应的频率,c为光速。复合后每个波长的信号光在满足一定的相位条件下,在两个输出光纤中一个相长干涉,另一个相消干涉。如果在输出端口2,λ2满足相长条件(λ1满足相消条件),即Δϕ2=2mπΔϕ1=(2m-1)π,m为整数;在输出端口3,λ2满足相消条件(λ1满足相长条件),即Δϕ2=(2m-1)π,Δϕ1=2mπ,m为整数;则端口2输出波长为λ2的光;端口3输出波长为λ1的光。这种M-Z干涉仪型Interleaver要求输入光波的频率间隔必须精确地控制在Δf=c/(2nΔL)的整数倍。当波长数为4时,需要3个M-Z干涉仪型Interleaver级联。当波长数为8时,需要三级共7个M-Z干涉仪型Interleaver级联,而且第一级的频率间隔为Δf,第二级的频率间隔为2Δf,第三级的频率间隔为4Δf,才能将8个波长信道分开[2]。

级联M-Z干涉仪型Interleaver可以用光纤耦合器或硅衬底的平面光波导来实现。通过分别控制光通道的n和ΔL,也可以同时控制n和ΔL,来改变频率间隔。另外,还可以通过对热敏薄膜加热或者改变压电晶体的控制电压来改变频率间隔。因为这种Interleaver的调谐机理是热电的,所以切换时间约为1 ms。

2 迈克尔逊G-T干涉仪型

迈克尔逊G-T干涉仪型Interleaver(MGTI)的原理如图2所示。 在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一个干涉臂上加了G-T干涉仪[3],G-T干涉仪是后镜反射率为100%,前镜反射率为ρ的F-P腔,但没有波长选择性,相当于全通滤波器,但其对不同波长(频率)的光能产生不同的相移,起到相位调制器的作用,这对于产生平顶的频谱响应特性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在输入光的光路上增加了环行器,使得反射回来的光从Estop口输出。从Ein端口入射的光经过环行器后被1∶1的分束器(BS)分为分别沿L1和L2传播的两路光B1和B2。沿L1传播的光经G-T镜相位调制后重新回到BS,再次被透射反射均分,其1/2(总光强的1/4)的光被反射后,经环行器从Estop端口输出,另外1/2的光被透射后从Etrans端口输出;同样沿L2传播的光经全反射镜反射后返回到BS,也是被再次透射反射均分,其1/2的光被透射后,经环行器从Estop端口输出,另外1/2的光被

反射后沿Etrans端口输出。从而在Estop和Etrans端口都是双光束干涉输出,两者的光强相等,但相位差不同[4]。

3 晶体双折射型

考虑入射光为平面偏振光的最简单情况,此时的Interleaver由A和B两块双折射晶体构成,两个晶体的光轴方向成夹角θ(如图3所示),入射到晶片A的入射平面偏振光的振幅为A1,振动方向与晶片B的光轴方向一致,在晶片A内分为Ao光和Ae光,晶片A的厚度为d,从晶片A射出Ao光和Ae光的相位差为:

Δϕ=2π(ne-no)d/λ(2)

式中no和ne分别为o光和e光的折射率。进入晶片B后,按与光轴垂直及平行方向,在晶片B中Ao分解为Ao⊥和Ao∥,Ae分解成Ae⊥和Ae∥。这样,Ao⊥与Ae⊥将发生干涉,由于Ao⊥和Ae⊥的方向相反,表明晶片B对两束光引入了相位差π。同样,Ao∥与Ae∥将发生干涉,由于Ao∥和Ae∥的方向与晶片B光轴方向相同,晶片B对两光未引入相位差,两束光总的相位差保持不变。根据双光束干涉原理,当θ=45°时,在晶片B中频率满足条件 f=(2m+1)c/[2(no-ne)d](m为整数)的光波以o光在晶片B中传播;频率满足f=mc/[(no-ne)d](m为整数)的光波以e光在晶片B中传播。相邻奇通道(或偶通道)波长间隔为:

Δf=c/[(ne-no)d](3)

很显然,这种简单的结构是偏振相关的,当入射光不为线偏振光,或偏振方向不与晶片B光轴方向一致时,都将引起非常大的损耗。采用偏振分束器等改进现有的结构可实现偏振无关的Interleaver[5]。

4 双折射G-T型

双折射G-T型Interleaver(BGTI)的核心元件是双折射G-T(BGT)腔。BGT腔结构如图4所示[6],在G-T腔内有一个1/4波片,在腔外有一个1/8波片。波片光轴方向相同,均与入射的线偏振光成45°夹角。

若一s偏振态,即偏振方向垂直于纸面,振幅为1的偏振光入射到BGT腔中,偏振光将在腔内多次反射,使出射光含有多束平行光束。利用偏振光干涉和多光束干涉原理,将出射的多束偏振光叠加,可发现出射光中含有偏振态相互垂直的两种光,即s偏振态和p偏振态(偏振方向平行纸面) 的光,其光强分别为:

Ιp=12-2R1(1-R1)cosδ(1-R1)2+4R1cos2δ(4)Ιs=12+2R1(1-R1)cosδ(1-R1)2+4R1cos2δ(5)

式中R1为部分反射面的反射率,δ为BGT腔引入的相位差:

δ=2πλ[2(d1-d2)nair+(no+ne)d2](6)

式中d1为两平行平板间的距离;d2为1/4波片的厚度;nair为空气的折射率;no,ne分别为波片内o光和e光的折射率。

从式(4)和式(5)可看出,p光和s光所含频谱互补,从而将奇偶信道分离[7]。图5为BGTI的结构示意图,入射光被起偏分束器1分成s光和p光两束偏振光,s光通过1/2波片后变成p光,则这两束光均能透过偏振分束器(PBS),并通过相等的距离进入BGT, 从BGT出来的光含有s光与p光两种偏振态,其中s光经过PBS反射成为输出光2,p光经过PBS透射成为输出光1。BGTI结构简单,PMD较低,具有较好的温度稳定性。

5 结束语

M-Z干涉仪型Interleaver结构简单,但是当信号所含波长数较多时,需要较多的M-Z干涉仪级联,用耦合器来实现显然是不现实的,只能用平面波导的方法来实现。由于现有的平面波导工艺还不成熟,所以很少有厂家生产此类型的Interleaver。MGTI的技术成熟,插入损耗低,缺点是消光比低,波长间隔大,与光纤耦合困难。由于干涉仪臂长受温度影响较大,所以此类型Interleaver的温度稳定性不是很好。晶体双折射型Interleaver的集成度高,通带特性理想,信道隔离度高,色散补偿简单,但其偏振相关损耗大,插入损耗大,成本高。BGTI体积小,成本低,插入损耗小,温度稳定性好,缺点是色散比较大。Oplink和Avanex等国际著名的光器件厂商几年前推出的大多数是MGTI和晶体双折射型Interleaver。随着色散补偿技术的发展,BGTI的优点越来越突出,如今Oplink和Avanex公司均推出了商用BGTI。

WDM技术是极具发展潜力并且拥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先进技术。随着光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信道密度的迅速增加和数据传输速率的不断提高,开发具有更高质量、更窄信道间隔的WDM器件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随着全光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及光通信市场的恢复,Interleaver在长途干线网以及主干网与城域网连接处有着巨大的市场。

摘要:随着信息量的不断增大,信息传输的速率也不断增加,Interleaver则成为了DWDM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的器件,为此较系统地介绍了Interleaver的理论及应用,并对50 GHz Interleaver目前的技术状况和实现方法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和比较。

关键词:交叉波分复用,波分复用,密集波分复用

参考文献

[1]邵永红.光波分复用器件和光学梳状滤波器理论及最新进展[J].光机电信息,2002(5):25-28.

[2]赵春柳,葛春风,丁镭,等.新兴光子器件——Interleaver[J].光通信技术,2002(4):18-21.

[3]林洪榕.光滤波器:结构,原理与特性[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1(11):31-37.

[4]原荣.光通信技术讲座(四):光滤波器和波分解复用器[J].光通信技术,2003(4):50-54.

[5]蔡燕民.用于DWDM系统的双折射型Interleaver原理分析[J].中国激光,2001,28(11):1017-1020.

[6]SIMON F,CAO Y.Fiber optic dense wavelengthdivision multiplexer with a phase differential method ofseparation utilizing glass blocks and a nonlinearinterferometer:US,6215926[P].2001-04-10.

交叉技术 篇5

道桥工程,属于我国基础工程之一,其对于城市的发展可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道桥工程实际施工的过程,存在公路和铁路、管线、公路等交叉的问题,这也成为了当前道桥建设中的一大难题[1]。这时,就需要结合工程的具体位置和相交路线、形式等,合理的使用交叉工程施工技术,进而推动道桥交叉工程的良好发展。

1道路桥梁交叉工程施工交叉位置的选择

道路桥梁交叉工程,因为工程属于公路的交叉口,车流会按照分流的方式直行、左转、右转。然后,于合流的方向驶入,这一位置能够构成分流点和交叉点、合流点等,较多的冲突点。不同方向车流彼此间会构成一定的影响,其对于公路通行的情况会造成较大的影响,且易于产生较多的交通事故。所以,平面交叉工程实施的过程,需合理对交叉口实行规划和设计处理。实际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应结合拟建路桥整体工程放下的发展情况、规划、地形、环境和经济等内容,选择适宜的平面交叉部位。平面交叉的形式,需结合公路的等级和功能,以及交通管理方式及工程造价等进行选择。主要的目的为在交通运行通常下,确保交通区和冲突区、冲突点,保持分散不会相互影响[2]。对于不能够规避的冲突区,需根据交通管理的`内容:如管理方法、标志和标线、信号等设施,合理的实行布置和设计。平面交叉范围的公路,通常情况下会以直线的方式实行设计,如果需选择曲线的过程,需将其半径设计为≤圆曲线半径[3]。此外,还应该遵循竖面的应力平缓情况,尽可能满足人们视觉最小纵曲线的半径的具体标准实行设计。人行通道和横道、天桥实际设置的阶段,应充分的考虑到交通管理的方法,如人流量的输导、公路等级的管理等。视距不理想的小型交叉道路,需根据工程具体状况,合理的设置反光镜。而实行规划、设计的过程,应收集相关的交流量讯息,加强对工程所处地域的交通情况实行严格的调差,如交通事故的频率、交通事故产生的成因和交通事故的程度等,将其作为工程规划、设计的主要参照。结合四车道、四车道以上模式的平面交叉道路,需充分的考虑到公路实际的情况加强对道路桥梁的位置设计。与此同时,结合公路二级公路平面交叉状况,对公路道路的具体位置实行设计。还需结合三级和四级公路平面交叉交通量情况,可不实行公路道路位置的设计工作。但是三级公路平面发生较大交叉转弯交通量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具体的状况,对公路道路的具体位置加以合理的设计。参照公路的功能,行车安全和交通延误等影响因素,实行平面交叉间距位置的设计,可将其作为干线公路的主要保障。这时,就需要确保一级和二级公路交通运行的顺畅。此外,为使得大间距时间延长,通过排除纵向、横向干扰的方式处理。必要的情况下,合理的设置立体的交叉,以保证交通道路的正常运行。一、二级公路为集散公路,需加强平面交叉的有效设置,将乡村道路合理的设置于干线公路相交的公路,即为次要公路上。

交叉技术 篇6

【关键词】凝胶类;血型鉴定;交叉配血

准确的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是临床安全、有效输血的重要保证。近几年来, 微柱凝胶法(M icrot ubes Gel Test) 进入国内实验室并逐步成为交叉配血的新方法, 而在一些先进国家微柱凝胶技术己成为常规的红细胞血型血清学检测技术[ 1,2] 。我院2010年2月~2012年12月起采用微柱凝胶法操作系统,该方法操作简单,工作程序和结果判定易于标准化,大大减少了实验误差。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在2010年2月~2012年12月来因各类疾病需要在我院输血治疗的患者1293例, 其中男816 例, 女477 例, 年龄7~82( 平均48.7) 岁。

1. 2 试剂

手工聚凝胺试剂( 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柱凝胶卡, 离心机和孵育箱( DiaMed 公司) , 抗人球蛋白试剂( 上海血液中心) 。

1. 3 标本处理

对申请血型鉴定的送检血样用微柱凝胶血型卡做血型鉴定, 对凡预约次日用血的送检血样, 用微柱凝胶Co ombs 配血卡做交叉配血, 申请急诊( 0. 5 h 内) 用血的送检血样, 用凝聚胺做交叉配血。对微柱凝胶卡或凝聚胺配血阳性及可疑的标本, 交叉复查( 微柱凝胶卡试验阳性用凝聚胺法复查,凝聚胶试验阳性用微柱凝胶卡复查) 。同时用间接抗球蛋白法鉴别, 并将阳性标本做抗体筛选及抗体鉴定。

1. 4 测定方法

微柱凝胶法: 交叉配血每个被检者占2 个微柱, 用定量加样器向主侧孔柱内加入50ul1%的献血者红细胞及25ul患者血浆, 向次侧孔柱内加入50ul1%的患者红细胞及25ul献血者血浆, 然后在37℃专用孵育器内孵育15min, 最后放入专用卡式离心机离心10 min 后判定结果。离心后红细胞沉积在微柱底层者为阴性结果, 滞留在凝胶上方或中间者为阳性结果。凝聚胺法: 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 5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采用Micro so ft Excel 软件进行卡方检验, 取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采用MGT 在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及排除了标本差错、技术失误和假阳性后, 共检出41例配血不合者,其中主侧不合 5 例, 次侧不合 30 例,主次侧均不合 6 例, 对此配血不合者标本重复试验, 并与凝聚胺法配血结果比较, 凝聚胺法检出 30 例, 漏检 11 例。经卡方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 见表1。

表1 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比较

微柱凝胶法

凝聚胺法 合计

+ -

( + ) 30 0 30

( - ) 11 1282 1293

合计 41 1252 1293

注: P < 0.05。( + ) 表示阳性 ( - ) 表示阴性。

3 讨论

用于交叉配血的方法要求能检出所有的有临床意义抗体,才能达到安全输血的目的。目前:我国常用的能同时检出IgM和IgG 抗体的交叉配血方法主要有凝聚胺法和抗人球蛋白法。凝聚胺法和传统抗人球蛋白法各有优点, 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MPT 法是利用阴离子溶液和聚凝胺减少红细胞表面的阳离子层及Zeta 电位, 促进IgG 与红细胞的结合,缩短红细胞之间的距离而使红细胞凝集, 它受冷凝集、肝素等因素的影响,灵敏度低, 操作者对结果的判定需要有一定的经验。其存在非特异性因素, 而且其观察是从有凝集到无凝集的过程,振摇的力度和解聚的时间需要严格掌握, 要求轻轻转动试管并同时观察结果, 观察时间不应超过1 min,弱凝集用力振摇或放置时间稍长便可能消失, 试验结果需在显微镜下观察,故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 也增加了结果判断的不确定性[3] 。在必要时还需用抗人球蛋白法对结果进行确认。抗人球蛋白方法是目前测不规则抗体的经典方法, 准确性高但方法复杂,不适合应用于临床的配血要求。MGT 法其实是建立在抗人球蛋白基础之上的一种新方法,是生物化学凝胶过滤技术和免疫学抗原抗体反应相结合的产物, 通过调节凝胶的浓度来控制凝胶间隙的大小。使其间隙只能允许游离的红细胞通过,从而使游离红细胞与聚集红细胞分离。如果通过离心红细胞沉积在凝胶管底部,则表明红细胞未发生凝聚凝集,是阴性反应; 若红细胞聚集在凝胶带上部, 则表明红细胞发生凝集,呈阳性反应[4] 。在微柱中进行,柱内预先装有凝胶、抗人球蛋白, 红细胞与相应的抗体反应后离心, 凝集的红细胞被阻滞于柱上层,游离的红细胞沉于柱底, 结果明确可靠,用肉眼即可判断,是目前灵敏度最高的方法。41 例配血不合的患者采用凝聚胺法仅检出30 例,漏检11例,说明微柱凝胶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和准确性。微柱凝胶试验要求标本抗凝,如制备的红细胞悬液浓度过高或混有小凝块时易出现假阳性,应当要注意排除鉴别。该实验孵育、离心时间较长,而且价格较贵,这是限制其推广应用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张钦辉.临床输血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86-90.

[2] 武建.柱凝集技术的临应用及其实验研究现状[J].中国输血杂志, 2003, 16(5) : 370.

[3] 舒象武. 应用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技术进行交叉配血[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3, 13(13) : 116-118.

输电线路交叉跨越测量新技术 篇7

随着同时输电线路的路径越来越复杂, 输电线路经过山区、同一走廊内多条线路架设以及线路交叉跨越来越多。输电线路对附近树木放电以及对下方被交叉跨越物放电从而造成线路故障的实例越来越多, 因此, 在高温天气及大负荷下对交叉跨越的测量显得越来越重要[1]。目前, 交叉跨越测量主要采用测距杆、超声波测距仪、激光测距测高仪、经纬仪、全站仪等[2,3,4], 但各种测量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快速简便高效准确的进行输电线路交叉跨越的测量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点课题。根据输电线路交叉跨越的特点, 本文对利用双目系统[5,6]开展输电线路交叉跨域测量工作进行探讨。

2 理论研究及系统开发

根据摄影测量中的双目立体测量原理设计硬件测量设备、开发出对应的数据处理系统, 以实现电力输电线路交叉跨越测量。具体的内容包括:

1) 由两部相机组成的立体影像采集设备 (双目立体测量系统) 。

2) 一套数据采集和处理软件, 包括:相机控制程序、系统检校、数据处理等功能。其中通过程序控制两部相机拍摄, 自动将数据保存在计算机上;通过布设三维检校场检校两部相机内、外方位元素;开发的软件能实时取景, 快速、准确的测量电力线对应的距离, 其中使用基于核线约束、精确的电力线提取等算法保证测量的精度。

2.1 理论论证

双目系统一般主要用于近景摄影测量中, 测距一般都较近, 对于远距离的输电线路测量属于一种新尝试, 需要考虑系统交会角、纹理单一等问题。

为了提高测量的精度, 增大交会角, 使用比较长的基线, 同时为了提高远距离拍摄的影像清晰度, 需要使用较长的定焦镜头。

要完成长距离的测量工作, 需要精确知道双目系统中两部相机的内方位元素, 和两部相机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这个过程需要进行双目系统的精确检校。双目系统的检校采用布设三维控制场的方式进行检校工作, 采用光束法平差精确解求两部相机的内外方位元素。

测量工作的另外一个技术难点就是输电线路上的同名点的选取, 这是由于输电线路纹理匮乏不能使用传统的基于灰度的匹配方法自动寻找同名点。双目系统已知两部相机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因此可以通过核线约束获得同名点。同时为了避免输电线路提取的过程产生双边缘的问题, 采用基于相位一致性的输电线路提取方法准确提取输电线路的边缘。

2.2 硬件和软件设计

2.2.1 系统构成。

该双目测量系统包括双相机组成的立体影像采集设备、相机控制程序、数据处理软件三个部分, 具体见图1。其中立体影像采集设备主要是立体相机部分, 需要同步拍摄需待测量区域的影像。

2.2.2 软件设计

软件具有实时控制相机、检校双目系统、测量输电线路之间距离这三个功能。其组织结构如图2所示:

其中相机控制是指在计算机上控制相机拍摄、取景、参数设置等功能的程序。该程序能实时显示双目相机所拍摄的场景, 方便调整拍摄的角度和位置;相机的快门也通过该程序控制, 完成同步拍摄, 最后自动地将数据保存在计算机上对应的工程中。检校程序提供影像上标靶的提取, 内、外方位元素检校功能, 将检校获得的参数自动的保存在工程文件当中, 给测量提供已知数据。数据处理是指开发的测量目标地物的坐标、距离等信息的软件。在立体像对中的一幅影像上的输电线路上选取一个点, 在另外一幅影像能准确通过半自动手段定位其在电力线上的同名点。

2.3 系统建设

2.3.1 硬件设计及加工

硬件采用便捷稳定设计, 两部相机可以稳定固定在基线上, 通过数据线和计算机连接。该过程充分考虑测量精度和稳定性要求, 同时兼顾硬件的便捷性, 便于搬运和携带。

2.3.2 软件设计与开发

软件使用VS2008软件开发平台实现软件编写。程序界面从左致右依次为树状视图、左视图、右视图。其中树状视图有两个标签页, 分别显示检校信息和测量信息。检校和测量信息分别以树状视图的方式管理和显示。影像实现区域使用分割视图的方式显示, 在Open GL环境下同时显示两幅影像, 对两幅影像可以同时进行编辑。视图区域同时有鼠标右键消息。

1) 相机控制程序:相机控制程序是在相机自带程序的基础上开发集成, 通过不同的相机ID识别每一部相机, 在相机开机之后, 连接到计算机上, 相机的控制模块在主程序界面上实现, 调用开发的Nikon Ctrl中的函数实现, 具体的关系结构如图3:

2) 检校:检校程序提供影像上标靶的提取、内外方位元素检校功能, 将检校获得的参数自动保存在工程文件当中, 给测量提供已知数据。具体的每个功能为:

a.量测靶点, 切换到靶点量测模式, 手动选影像上的标靶点 (高精度的标靶点半自动提取) , 对于量测的点, 可输入每个点的点号。

b.控制点导入及解算, 导入测量的三维控制点。从文件中批量读入固定格式的控制点坐标。使用整体平差的方法求相机的内方位元素参数及两部相机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即两个相机的内方位元素、畸变参数、相机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相对姿态。

检校的流程是, 首先在影像上选取控制点对应的标靶的像点坐标, 再导入控制点坐标, 最后平差获得双目系统内、外方位元素。

检校功能需要调用检校和标靶中心提取两个模块的功能, 同时涉及界面的操作。检校功能的实现是通过启动一个Task的方式, 激活Task, 则启动检校功能。各个部分结构的接口如图4:

c.测量, 完成双目系统的检校或者已知双目系统分的内、外方位元素之后, 则能够完成测量工作。测量的目标是量测拍摄的电力线之间或者是电力线和其他被交跨物体之间的距离, 完成输电线路交叉跨越测量工作。测量模块的主要功能是能准确测量电力线和物体点的坐标。具体的功能有电力线的精确定位和拟合, 核线的生成, 点的三维坐标的计算, 距离的量测。

其中选择目标点的过程有全手动和半自动两种方式。具体实现的过程也是通过一个Task的方式来实现, 每次只有启动测量Task后才能选点, 选点的方式是每次需要完成一对同名点选取之后才能自动计算该对点对应的物方点的坐标。距离的测量是在测量点完成之后可以计算任意两个之间的距离。

3 实验验证

为测试本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行了多次实验。其中双目立体部分采用竖直基线的数据采集设备, 开发完成了集数据采集、系统检校、数据测量一体的软件Power Measure。

该实验是通过计算机控制双目系统, 即使用笔记本控制两部相机。将两部相机和计算机连接起来, 保持相机开机状态。双目系统每次拆卸或者经过剧烈碰撞后都需要进行检校。

3.1 模拟数据测量实验

人工模拟电力线, 使用全站仪测量电力线上的标记点, 使用Power Measure测量电力线上对应的点。和全站仪测量的数据相比较, 双目系统测量的最小误差是0.000 34 m, 最大误差是0.025m, 中误差是0.015 m, 和距离的相对误差优于1/1 000。

3.2 真实数据测量实验

使用上述检校的相机使用进行外业测量, 测量地点为高铁线路附近, 使用全站仪测量电力线之间的距离。使用全站仪测量了电力线上对应的点的距离。

使用Power Measure软件测量电力线之间的距离, 测量的结果见表1:

本次实验测量距离50 m左右, 其中有最大误差0.103 m, 这是由于测量过程中有列车经过, 使得电力线产生晃动。结果可以看出精度接近1/1 000, 考虑列车经过使得电力线产生严重晃动对全站仪测量的影像, 本次实验精度合理。

3.3 测量距离变化对精度影响

为了做出较为准确与客观的双目系统距离量测精度评估, 并得到量测精度随量测距离的变化趋势, 故采用了布设室外实验场地, 利用先检校, 后测量的方式进行现场实验。测试场景如下图所示, 在不同平面和纵深方向共布设了四个标靶, 并且在不同的距离进行像对的获取, 然后用全站仪在独立坐标系下测得四个标靶的三维坐标, 作为计算实际距离的观测值。将全站仪观测数据计算出来的距离与双目系统的量测出来的距离进行比较, 可分析双目系统量测误差随量测距离的变化趋势。

使用双目系统测量的距离从45 m到150 m, 拍摄了八组数据, 分别测量了4对同名点, 使用PM分别计算13-22 (6-7) , 22-24 (7-10) , 13-24 (6-10) , 13-49 (6-12) 之间的距离, 如图8。和实际全站仪测量的数据进行比较。

测量精度与距离的关系如下图5所示, 其中横坐标为拍摄距离, 纵坐标为误差值。

上述结果可以看出随着距离的变化, 误差的总体趋势是递增, 当测距超过120 m后误差会急剧增大, 因此建议测量距离不要超过120 m。

4 结束语

通过对硬件系统的采用以及软件算法的改进, 采用基于双目系统的输电线路交叉跨越测量系统能便捷准确的进行输电线路交叉跨越测量工作:

1) 该系统能实现全自动和半自动同名点的选择, 能准确进行点的定位;

2) 该系统能自动计算不同点之间的距离、点与电力线以及电力线与电力线之间的最小距离, 减少了操作人员的工作量;

3) 该系统的测量测距达到50~100 m时, 测量精度能满足要求。

参考文献

[1]高强.架空送电线路弧垂变化对交叉跨越物距离影响的探讨[J].科技信息, 2012 (33) .

[2]卞玉萍, 倪良华, 郝思鹏, 等.基于特殊环境中输电线路交叉跨越测量[J].华东电力, 2013, 3 (3) .

[3]钱红健.特殊地形下线路交跨距离的测量与计算[J].中国新技术产品, 2012 (24) .

[4]解景元.浅谈线路验收中交叉跨越、净空距离和弧垂的测量方法[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8) .

[5]周星, 高志军.立体视觉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工程图学学报, 2010, 4.

道路桥梁交叉工程施工技术探析 篇8

目前, 在我国道路桥梁工程建设中, 交叉工程的划分主要是按照交叉口的位置、路线和形式等进行的。主要将其分为:道路与道路交叉、公路与公路交叉、公路与铁路交叉、乡村公路交叉以及管道交叉等。综合来看, 是指类型和位置与道路的等级、使用的性质以及交通量等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并且对技术都有着不同的要求。从我国道路桥梁的实际情况来看, 高速公路道口工程的交叉情况最为复杂。当车辆进入交叉路口各方向时, 会有分流情况的出现, 按照直向先左转及右转的交通流原则, 所进入的车辆可根据所需要行驶的方向进行方向的选择, 但在这种情况下易导致较大冲突的形成。比如有分流点、交叉以及融合等问题的存在, 从而会对交通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 交通会受到一定的干扰, 在很大程度上会对交通容量、路口以及速度等产生重大的影响。这样一来, 该地段会存在频繁发生交通事故的隐患。

2道路桥梁交叉工程施工技术

2. 1平面交叉位置的选择

当进行道路桥梁交叉工程施工时, 应先与公路的地形、地理条件、规划设计以及公路网的现状及经济环境等因素进行有效地结合, 再综合考虑交叉工程的施工, 要尽可能减少交通的冲突, 确保公路交通的通畅。对于冲突无法避免的区域, 应与当地的公路交通管理方式和交通特点相结合, 设计平面交叉位置的几何, 要对相交的公路线性技术指标所覆盖行车的视距要求加以注意, 对于相交公路平面交叉范围的路段, 可以采用直线的方式进行设计。

2. 2交通管理方式的选择

对于道路桥梁交叉工程的施工, 应按照相交公路的等级以及交通量等来管理平面交叉的交通。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 采取主路优先交叉、无优先交叉以及信号交叉等交通管理方式。对于主路优先交叉方式来说, 主要在交通量较大的T形交叉或管理方式、等级、功能等具有明显差别的相交公路中适用; 对于无优先交叉方式来说, 主要在两条等级均较低及交通量较小的相交公路中适用; 而信号交叉方式主要在两条交通量均大且等级相同的交叉公路中适用。对于交通管理方式的选择标准, 即使两相交公路有着主次的区别, 但当公路双向交通量不低于600 辆时, 如果还采用主路优先交通管理方式, 可能无法避免交通延迟以及交通事故频繁等现象的出现, 从而会严重阻碍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

2. 3合理设计平面交叉速度

当进行道路桥梁交叉工程施工时, 要确保车辆行驶速度的设计与路段速度的设计相同, 尤其是两相交公路的交通量、等级和功能相近时, 要对平面交叉内的设计速度进行适当地降低, 并确保其高于路段的70% 。当条件受限且采用较低的线性指标时, 需要对其速度情况进行适当的降低。当进行转弯车道速度设计时, 需要对交叉类型、交通量以及用地等情况进行综合地考虑。一般平面交叉交角应选为直角, 但交叉形式形成斜角时, 锐角应不低于70°, 当其不低于60°且受到地形条件等限制时, 交叉岔数应少于4 条。在这种情况下, 岔数多于4 条且少于5 条时, 应选择环形交叉的形式, 这就需要根据实际运用的情况来实施入口让路规则管理的方式。

2. 4合理设计平面交叉道路桥梁的位置

在道路桥梁交叉工程施工中, 对于四车道及以上形式的平面交叉, 道路桥梁位置的设计应与其运用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 对于二级公路的平面交叉, 应对公路道路位置进行设计; 对于三级、四级公路的平面交叉且交通量较小时, 将对公路道路位置不作设计; 当三级公路的平面交叉转弯交通量较大时, 公路道路位置的设计应与实际运用的现状进行结合。对于其平面交叉间距的设置, 应对公路的功能以及对行车安全、交通延误的影响等进行综合地考虑。对于干线公路来说, 首先要确保一、二级公路的通畅, 可以采用排除纵、横向干扰的方法, 确保其有足够大的间距, 在必要情况下可以进行立体交叉的设置, 从而使交通道路的运用更加地完善。

2. 5合理设置平面交叉处公路的线形

根据道路桥梁交叉工程建设的需要和平面线形交叉范围内路段平面线形的实际情况, 可以对其采用大半圆曲线或直线的方式, 并要确保其相交的角度要大于70°。如果其相交角度较小, 可以采用对交叉前后一定范围内进行局部改线的措施, 满足运输的需求。

3结语

在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 交叉工程施工的质量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为了提高整个道路桥梁工程的质量, 方便人们、车辆的出行, 确保交通的畅通及安全, 施工人员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对多种影响交叉工程施工的因素进行综合地考虑, 不断地提高交叉工程施工技术的水平, 对交叉工程的施工技术进行合理地运用, 以此为促进我国道路桥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地保障。

摘要:道路桥梁作为我国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工程建设不仅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且在服务人们生产、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 常会遇到公路与公路、公路与铁路以及管线等相交叉的问题, 交叉工程有着较强的综合性, 且涉及很多的技术问题, 所以在道路桥梁建设中交叉工程施工成为了一项难点。为了提高交叉工程施工技术水平, 确保道路桥梁工程施工的质量, 对道路桥梁交叉工程的施工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以此为促进我国道路桥梁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道路桥梁,交叉工程,施工技术

参考文献

[1]王红.路桥施工中交叉工程施工技术探析[J].科技风, 2014 (2) :133.

空间小间距立体交叉隧道施工技术 篇9

贵昆铁路复线乌蒙山一号隧道穿越梅花山主脉,位于梅花山车站与观音河之间。隧道穿越区发育有15条断层和2个背斜、1个向斜。本隧道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为岩溶、岩堆、滑坡、顺层及断层破碎带、煤层瓦斯及采空区、涌水突泥等问题,特殊岩土为红黏土、石膏。该隧道正线在DK270+420~DK270+438段下穿内昆疏解线的新梅花山隧道,交叉角64°47′53″,交叉段里程范围DK270+423.35~DK270+435.38,斜长16.15 m,包括前后洞轮廓渐变段共70 m,两隧道轨面高差为11.03 m,上部隧道仰拱基本与下部隧道拱部初期支护相连。该立交处附近通过断层破碎带,经过物探验证断层带位置以及破碎富水。

2 衬砌方案的选择与施工顺序的确定

2.1 衬砌方案

正线乌蒙山一号隧道位于新梅花山隧道下面,为增加整体强度和刚度,将立体交叉段设计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底板和顶板厚1.2 m,边墙厚1.5 m,钢筋混凝土框架衬砌段长度为5.85 m。位于其上的新梅花山隧道衬砌采用普通椭圆形钢筋混凝土衬砌形式,不进行加强。

2.2 上下隧道施工顺序的选择

按照原设计立交方案,先进行内昆疏解线新梅花山隧道施工(从进口开始、出口是另一工作面),全断面越过交叉段至少20 m以上后停止继续向前掘进(剩余部分交给出口的工作面完成),然后回头在DK270+428(框架中心里程)向下开挖竖井,井深2 m即可;下部乌蒙山一号隧道随后按拱顶有大洞的类似处理办法通过本段并一直向前,二衬跟上来,自下而上,先施作完下面框架,再在框架顶板上施作其上新梅花山隧道交叉段(及其影响段)衬砌。

为确保隧道安全,防止后施工的上洞因下洞施工出现沉降,使上洞衬砌发生裂缝而容易产生漏水现象,本施工组织设计确定两隧上下交叉段总的施工原则是:先下(乌蒙山一号隧道)后上(新梅花山隧道)。先下后上就是先施工完下穿的乌蒙山一号隧道部分,再施工上面的新梅花山隧道。

3 施工技术

3.1 乌蒙山一号隧道立体交叉段施工

因框架结构段轮廓为矩形,为保证行车限界,该段轮廓尺寸较正常断面要大很多。当隧道开挖到渐变段时,逐渐改变周边眼孔眼布置,根据设计衬砌外缘轮廓尺寸调整孔眼数量,在保持进尺的情况下,逐渐增大隧道轮廓,使其到达上下隧道交叉点时轮廓基本达到框架结构尺寸,然后再直接向前掘进,当到达普通段后,再回头修整交叉段轮廓,使其满足框架结构及其初期支护的轮廓要求。然后立即进行喷锚支护,对喷锚支护进行监控量测,当喷锚支护基本稳定时,支立框架底板模板,绑扎底板钢筋,浇筑混凝土,当底板混凝土强度达到1.2 MPa时,绑扎边墙及顶板钢筋,支立脚手架及边墙、顶板模板,浇筑混凝土。

3.2 新梅花山隧道交叉段施工

当乌蒙山一号隧道交叉段框架式衬砌结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80%以上时,可根据新梅花山隧道进展情况,进行交叉段掘进。在施工中,为减小新梅花山隧道的爆破对乌蒙山一号隧道围岩的扰动以及对已建成的框架结构的影响,新梅花山隧道交叉段采用上下台阶开挖,并在上下台阶底部设置减震带。

3.2.1 台阶法开挖方案

上台阶开挖高度取4 m,采用短进尺、弱爆破减震开挖;为了尽可能减少爆破对新梅花山隧道的影响,掏槽眼设置在掌子面的上部,且在交叉段正上方10 m范围内,每循环进尺取1 m。下台阶开挖时,采用短进尺减震爆破开挖,每循环进尺取0.5 m。

3.2.2 减震带的设置

为减小爆破冲击波带来的震动,降低开挖作业对下方隧道衬砌的扰动,上、下台阶爆破时均在底部设置减震带。它由两列89 mm减震孔组成,其深度为掘进眼的7倍,沿其周边设14个42 mm减震孔,其深度为掘进眼的2.5倍,以尽量减小爆破对隧道围岩的影响。

3.3 钻爆作业

3.3.1 钻爆工艺

钻爆工艺对钻爆作业以及整个开挖作业的质量和效果起关键性的作用。隧道爆破采用塑料导爆管和毫秒雷管起爆系统。其工艺选用台阶法微震动光面爆破。炸药选用ϕ25 mm的2号防水乳化炸药。对于周边眼采用导爆索绑小药卷的空气间隔装药结构。掏槽选用直眼掏槽。

3.3.2 断面光面爆破参数的设计

1)炮眼深度的计算。L=λL0。其中,L为炮眼深度,m;L0为每掘进循环的计划进尺数,m;λ为炮眼利用率(掏槽眼取0.7,掘进眼取1.1,周边眼及底板眼取1.2)。2)上下台阶炮眼数的计算。N=qSL/λr。其中,N为上台阶炮眼数;q为单位炸药消耗量,kg/m3;S为台阶开挖面积,m2;L为每循环开挖进尺,m;λ为装药系数;r为每米药卷的炸药质量,kg/m。3)装药结构的确定。本次施工中采用不耦合装药结构,优点是增加落岩破碎度,减少对炸药的消耗。周边眼均采用间隔装药形式,较为完整的软弱岩层采用集中装药形式,且不耦合系数为1.3。4)其他参数的计算。周边眼间距35 cm,抵抗线60 cm;单位炸药消耗量q,Ⅴ级围岩取0.125 kg/m,Ⅳ级围岩取0.188 kg/m,堵塞长度30 cm。另外,采用黄泥堵塞炮眼,避免发生冲炮,掘进眼的堵塞长度取25 cm~28 cm。

3.4 支护结构

因空间立体交叉处围岩比较破碎,乌蒙山一号隧道在进入框架结构前采用小导管进行加强支护,钢筋拱架采用两根Φ22钢筋焊接而成,小导管在开挖面沿拱墙按环向间距0.25 m~0.5 m(根据地质情况确定间距),外插角15°钻孔,采用外径ϕ42 mm,壁厚4 mm的热轧无缝钢管加工制成,长8.0 m。初期支护采用喷锚网支护,环向采用ϕ22锚杆,间距0.3 m×0.3 m,锚杆长3.5 m,ϕ6.5钢筋网,间距0.2 m×0.2 m,喷厚15 cm C20混凝土进行初期支护。

3.5 隧道爆破震动监控量测

隧道爆破震动监控量测采用由拾振器、INV306型数据采集仪、DASP-VIB分析软件、笔记本电脑、打印机等部件组成的测试系统。在新梅花山爆破时,测量乌蒙山一号隧道的框架混凝土质点震动速度,应满足《爆破安全规程》的规定。

4 施工效果

新梅花隧道已于2009年9月顺利通过交叉段,经监控量测,新梅花山隧道没有对乌蒙山一号隧道的衬砌产生明显影响,新梅花山隧道也基本没有下沉,且施工过程中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实践证明了该施工方案以及各种技术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也确立了该工程在同类工程中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5 施工可借鉴的几个方面

1)小净距空间交叉隧道在开挖上可采用上下台阶法进行施工,以减小对围岩的扰动以及对先施工的建构筑物的影响,在空间交叉的底板薄弱段应采取机械破碎辅以人工的方式进行开挖。2)爆破工艺上采用毫秒微差弱爆破,运用短进尺、弱爆破以降低一次爆破性对先施工隧道造成的影响,合理制定爆破参数,确保施工安全。3)爆破监测工作在此工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爆破监测应严格遵循现行《爆破安全规程》,并在以爆破监控量测反馈情况的前提下,提出更加合理的爆破安全方案和建议来指导施工。4)新梅花山隧道爆破时减震带的设置减少了爆破冲击波对乌蒙山一号隧道的震动作用,乌蒙山一号隧道框架混凝土没有出现裂纹现象。

参考文献

[1]TBJ 204-96,铁路隧道施工规范[S].

交叉配血技术的现状和展望 篇10

1 交叉配血的历史

交叉配血过程是将供血人红细胞和血清分别与受血人血清和红细胞混合,观察有无凝集反应,两侧均不凝集则可输血,这一试验称为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始于1907年,此后技术不断改进,经历了红细胞分型、快速交叉配血技术、高蛋白、抗球蛋白与酶技术的出现及实验过程需要补体存在等重要时期。交叉配血的根本目的是输血前通过血液相容性的体外模拟,预测输血后体内血液的相容性[2]。

交叉配血过程中可应用多种技术,20世纪50年代,已经提出了抗球蛋白交叉配血和立即离心交叉配血技术。1977年,Boral和Henry介绍了分型和筛查方法的用途,同时该用途已被证实在99.9%的输血反应中有效。此后,分形和筛查的方法广泛应用于血库的日常工作中。1984年美国血库协会(AABB)标准规定,若抗体筛查在抗球蛋白阶段无反应性,则可忽略间接抗球蛋白行交叉配血[3]。此后,许多输血机构将间接抗球蛋白试验作为交叉配血的一部分。近年来,有学者提出立即离心交叉配血的缺点及电子交叉配血技术的优越性。

2 交叉配血技术现状

交叉配血的试验原理:交叉配血主要是检查受血者血清中有无破坏供血者红细胞的抗体[4],这也是交叉配血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我国交叉配血常用的方法有:(1)盐水介质配血法,该方法是基层医院最常用的配血方法,可以发现临床上最重要的A、B、O不配合性。(2)酶技术配血法,国内常用木瓜酶或菠萝酶,此法对Rh血型抗体的检出最为有效,但应注意酶活力的测定,若酶活力减低50%,则此酶液不能应用[5]。(3)抗人球蛋白配血法,该方法是检查不完全抗体的最可靠方法,缺点是操作步骤繁琐,试验时间长,适用于特殊需要的情况。(4)LISS配血法,通过降低介质的离子强度和红细胞Zeta电位,增加抗原抗体结合,从而加快试验反应速度。(5)微柱凝胶卡配血法,微柱凝胶介质中,红细胞抗原-抗体结合,利用凝胶的空间位阻,经低速离心,凝集的红细胞悬浮在凝胶上层,而未知抗体结合的红细胞则沉于凝胶低部,该方法用不同的凝胶介质检测不同的抗体。凝胶微管抗人球蛋白试验,可省去传统抗人球蛋白试验的复杂的红细胞洗涤过程,使试验更简单和规范,结果也更容易判断,敏感性亦高于聚凝胺法[6]。但该法需要特殊离心机和孵育器,耗时长,约需30 min,不适合急诊标本的处理[7,8]。(6)聚凝胺法,该技术首先利用低离子溶液降低介质的离子强度,减少红细胞周围的阳离子云,以促进红细胞和血清(血浆)中的抗体结合[9,10]。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已经逐渐被国内大多数医院采用;缺点是对罕见的不规则抗体抗K敏感性较低。(7)电子交叉配血法,是指在血型鉴定与抗体筛检的基础上,由计算机系统直接为患者选择与其相容的血液,该技术于1983年在瑞典最早使用,该种方法比传统的抗球蛋白法更安全,解决了常规血清学交叉配血方法存在的很多缺点且花费低、操作简便。此后,电子交叉配血的标准操作规程(SOP)逐渐完善,包括数据的准确录入、血液类型确认、抗体筛选阳性患者的识别、样本需求、计算机确认、风险分析等[11]。Arslan等[12]对26 402名献血者中的16 314(61.8%)名进行了电子交叉配血,未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充分说明电子交叉配血具有很多优点,可以弥补传统血清学方法的缺点。Julie等[13,14]报道应用电子发血系统可减少20%~42%的血液需求。

在国内,广大基层卫生院还沿用基本的盐水介质配血法,各县级医院大都使用聚凝胺法,只有少部分大型综合性医院使用较为先进的微柱凝胶卡配血法。受基础条件限制,国内尚无使用电子交叉配血的地区和医院[15]。

3 交叉配血技术的思考与展望

综合文献笔者发现,我国交叉配血技术在临床上已日臻完善,对血型的鉴定准确性较高,但由于我国经济及医学类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各地的医疗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我国尚未开展电子交叉配血,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电子交叉配血具有减少人力、防止资源浪费、工作效率高、保证血液安全等优点。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献血模式的转变及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具备了开展电子交叉配血的条件,其中,以东南海沿岸发达地区最为领先,为新交叉配血技术的开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摘要:交叉配血是安全输血的重要保证,是临床上必不可少的检验措施。为更好地认识和掌握交叉配血技术,笔者对交叉配血的发生、发展和技术现状进行了回顾及展望。电子交叉配血是新时期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具有减少人力、防止资源浪费、工作效率高、保证血液安全等优点,有待成为我国临床交叉配血实验的一项新技术。

“视觉交叉体”的交叉呈现 篇11

那么,在美术馆空间中又该如何展现这一图景呢?走入美术馆的大厅,赫然在目的是参展艺术家道明的巨大粉色充气作品《粉殳》。殳是春秋时期以木竹构成的杀伤力极强的兵器,而艺术家将其变成了一个有如异形生物的暧昧玩具。再进入一楼展厅,通过有意识的视觉设计系统,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展览的组织构架。七台播放各个群落采访视频的电视机并置在一起,39位个体艺术家以及两个小组的简易介绍予以鲜明展示,不同的群落以不同的色彩表达,并且这样的色彩区分通过作品说明牌贯穿整个展览。一楼的作品主要以声光电的影像和装置为主,如01小组的多媒体作品、杨光的电子废弃物雕塑、张湘溪的微缩电视机景观,构成一个探讨电子化时代底下人的生存状况的思考氛围。

二楼的通道布置了银坎保的一件作品,一张锈迹斑斑的铁床上面镶嵌了许多铁蘑菇,映射着灯光,勾连起对儿时记忆的幽深回想。这件作品也成为连接一楼和三楼展厅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觉点。三楼展厅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一个主要呈现表现型作品,色彩斑驳,笔致带有较强的书写性;一个主要呈现具象型作品,属于对当下社会现象和人物细致入微的刻画;一个则主要展示带有较强研究意味的装置影像作品。比如天台小组对于人体机能以及社会组织关系的近似科学研究的图谱,占研的由各种刻度标尺构成的机械装置等。在三楼还有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作品是周钦珊的由几百个胸罩构成的壁挂式装置。她将这批乳白色胸罩交给常年为艺术家运输作品的李师傅,由其发挥创意做成作品,最终李师傅和艺术家一起用胸罩在墙壁上拼成了一个巨大的奶瓶图像,以此映射当下的奶粉安全问题。作品的意义主要不在于此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水准如何,而在于以此方式让我们看到艺术在一个普通公众身上所产生的影响。

在这个展览中,各个群落的作品打散交叉布置,同时又形成各个相对一致的趣味和思想氛围,并通过分门别类的视觉系统构成另一个网络化的生态现场模拟图。观众实则走入了一个视觉的体验场,它内里连接着那原味的广东当代艺术群落以及调研所得的文本。在此几者之间,知识和思想的激荡波得以催生出来。

道路桥梁交叉工程的施工技术分析 篇12

1道路桥梁交叉工程施工交叉位置的选择

道路桥梁交叉工程, 因为工程属于公路的交叉口, 车流会按照分流的方式直行、左转、右转。然后, 于合流的方向驶入, 这一位置能够构成分流点和交叉点、合流点等, 较多的冲突点。不同方向车流彼此间会构成一定的影响, 其对于公路通行的情况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且易于产生较多的交通事故。所以, 平面交叉工程实施的过程, 需合理对交叉口实行规划和设计处理。实际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 应结合拟建路桥整体工程放下的发展情况、规划、地形、环境和经济等内容, 选择适宜的平面交叉部位。平面交叉的形式, 需结合公路的等级和功能, 以及交通管理方式及工程造价等进行选择。主要的目的为在交通运行通常下, 确保交通区和冲突区、冲突点, 保持分散不会相互影响[2]。

对于不能够规避的冲突区, 需根据交通管理的内容:如管理方法、标志和标线、信号等设施, 合理的实行布置和设计。平面交叉范围的公路, 通常情况下会以直线的方式实行设计, 如果需选择曲线的过程, 需将其半径设计为≤圆曲线半径[3]。此外, 还应该遵循竖面的应力平缓情况, 尽可能满足人们视觉最小纵曲线的半径的具体标准实行设计。

人行通道和横道、天桥实际设置的阶段, 应充分的考虑到交通管理的方法, 如人流量的输导、公路等级的管理等。视距不理想的小型交叉道路, 需根据工程具体状况, 合理的设置反光镜。而实行规划、设计的过程, 应收集相关的交流量讯息, 加强对工程所处地域的交通情况实行严格的调差, 如交通事故的频率、交通事故产生的成因和交通事故的程度等, 将其作为工程规划、设计的主要参照。结合四车道、四车道以上模式的平面交叉道路, 需充分的考虑到公路实际的情况加强对道路桥梁的位置设计。与此同时, 结合公路二级公路平面交叉状况, 对公路道路的具体位置实行设计。还需结合三级和四级公路平面交叉交通量情况, 可不实行公路道路位置的设计工作。但是三级公路平面发生较大交叉转弯交通量的时候, 应充分考虑到具体的状况, 对公路道路的具体位置加以合理的设计。参照公路的功能, 行车安全和交通延误等影响因素, 实行平面交叉间距位置的设计, 可将其作为干线公路的主要保障。这时, 就需要确保一级和二级公路交通运行的顺畅。此外, 为使得大间距时间延长, 通过排除纵向、横向干扰的方式处理。必要的情况下, 合理的设置立体的交叉, 以保证交通道路的正常运行。一、二级公路为集散公路, 需加强平面交叉的有效设置, 将乡村道路合理的设置于干线公路相交的公路, 即为次要公路上。

2道路桥梁交叉工程中施工技术的具体分析

2.1道桥交叉工程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交叉路口在施工前, 应做好和地方交通主管企业的申请、协商工作, 以此确保施工方案的可行性。施工前, 应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有效调查, 明确地上、下现有管线、埋藏物准备齐全, 提前和相关企业做好协商和沟通工作, 进而使得施工前能够将各项手续做好, 防止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实际应结合涉及路面工程交叉路口施工的具体情况, 做好施工技术及安全交底等方面的工作。提前按照施工方的具体要求, 加以施工警示标志。同时, 还应对交通管理实行具体的规划, 防止产生交通事故。待完成相关的地形处理后, 做好前期的各项测量处理。

2.2道桥交叉工程的施工技术分析

交叉路口主要的施工内容包括:施工交通警示标识的安设和中央隔离、便道填筑, 以及路缘石标识的拆除、原有交通标识的拆除工作等。

通常情况下, 不侵入公路的建筑范围, 能够和土路肩边缘≥25cm, 构建多柱式的标志。相关的测量人员, 需结合设计图纸的内容, 实行放样工作。完成放样后, 经人工的方式实行土坑的开挖处理, 做适当的埋设警标识。隔离带拆除范围在<30m, 实际施工的过程, 需选择车流量较低的时期实行拆除工作[4]。将隔离带拆除的过程, 经专人对交通进行指挥。隔离带拆除, 经25t的汽车吊吊装10t拖板车实行, 主要徐将其运输于营区场地, 以便于更好的实行保管, 运距需控制在3km的范围。路基填筑时, 结合山皮土实际的含水情况, 合理的使用洒水车洒水, 主要的目的为确保山皮土的湿润性。便道边坡可经人工配合1.2m3反铲修坡的方式进行处理, 边角、局部狭窄位置采取90型的汽油平板夯进行人工夯实处理。

针对排水管函管两侧的设置, 尽可能设置排水沟, 以利于道路两排旁的排水的顺畅性。路基填筑前, 需在排水沟位置适宜的位置埋设钢筋混凝土涵管, 将涵管的直径设置为80cm。实际埋设的长度需结合路基放坡坡脚, 实行具体的规划和设计。施工的过程, 经专人加以指挥和指导, 完成涵管的埋设工作好, 分层回填山皮土。回填———管顶50cm位置实行振动压实。涵管两侧填土, 可使用90型的汽油平板夯人工夯实。竣工后, 针对这部分路段交叉口位置改造位置, 结合原道路的具体设计、规划内容行还原处理。主要需将前期隔离带和标志标识拆除的位置, 经地方企业的具体要求安装、复原。

3道桥交叉工程施工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3.1施工中的速度问题

平面交叉工程, 如果两条相交公路没有等级和功能的区分。同时, 交通量比较接近, 平面交叉范围内的公路速度, 需控制在路桥整体工程路段速度以下。确保速度≥这一路段的70%左右。如果两条公路存在主、次的区分, 主路的速度应该和这一路段保持一致。次要公路如果没有受到条件的限制, 应限制较低线形的指标, 将设计的速度适当的进行调整。转弯的车道, 需根据公路的等级和功能、交通管理模式, 以及交通量、交叉类型及拟建地段地形、实际的用地状况, 对速度加以严格的控制, 进而确保速度设计的实效性。

3.2施工中的交角、岔数问题

条件允许情况下, 平面交叉工程交角需设置为90°。如果公路为斜交调价, 交角锐角需设置在≥70°。一般来讲, 特殊情况下受地形影响, 交角锐角需控制在>70°。岔数通常条件下, 应设置为≤4条, 如果超过4条, 就因选择环形交叉方式。岔数需保持在5条?5条以上。

3.3施工中的间距、渠化设计问题

结合具体的要求, 并充分的考虑到公路的等级和功能、通行, 以及安全等内容, 明确交叉间距。客观来讲, 等级较高的公路可作为干线公路, 间距保持适宜。必要的时候, 合理的设置立体交叉[5]。但是, 高等级公路属于集散公路, 需和干线相交次要公路上, 合理的设置乡村道路和地方公路。

4总结

当前,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得我国的路桥工程建设数量也在逐渐增加。而道桥工程中的交叉工程的施工质量好坏, 会对整个工程的施工效率构成直接的影响。所以, 实际施工的时候, 需结合工程具体状况, 合理的使用交叉工程施工技术。以此, 改善交通运行情况, 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

摘要:为有效改善道桥施工中的交叉工程问题, 推动工程的良好发展, 对道路桥梁交叉工程施工交叉位置的选择实行概述, 对道路桥梁交叉工程中施工技术实行分析, 并列举出道桥交叉工程施工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现具体阐述如下。

关键词:道路桥梁,交叉工程,施工技术

参考文献

[1]程丽君.道路桥梁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J].工业b, 2015 (7) :141.

[2]李焱.道路桥梁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J].江西建材, 2015 (3) :206.

[3]张志鹏.关于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要点分析[J].中国厨卫 (建筑与电气) , 2015 (8) :46.

[4]官中良.路线交叉桥梁施工技术探讨[J].工程技术 (文摘版) , 2015 (38) :23.

上一篇:财务人员培训下一篇:中年级阅读教学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