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解题法

2024-05-20

技巧解题法(精选12篇)

技巧解题法 篇1

近几年高考中化学题难度有所降低, 但绝大多数计算题利用常规解法很难顺利解决,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出答案,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技巧解题法:

一、差量法

差量法是根据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差量和造成这种差量的实质及其关系, 列出比例式求解的解题方法。我们甚至把“差量”看成是化学方程式中的一种特殊产物, 该差量的大小与参与反应的物质的有关量成正比。一般说来, 化学反应前后凡有质量差、气体体积差、密度差、压强差等差量都可用差量法求解。即根据题意确定“理论差值”, 再根据题目提供的“实际差量”, 列出正确的比例式, 求出答案。

解题步骤 (1) 根据化学方程式分析反应前后形成差量的原因 (即影响质量变化的因素) , (2) 找出差量与已知量、未知量间的关系, 列比例式 (注意:单位要一致) , (3) 求解。

例:在某硫酸铜溶液中, 加入一质量为1.12g的铁片, 经过一段时间, 铁片表面覆盖了一层红色的铜, 取出洗净、烘干、称重, 质量变为1.16g。计算该反应中溶解了铁多少克?析出了铜多少克?

分析Fe+CuSO4=FeSO4+Cu

从化学方程可以看出, 铁片质量的增加, 与铁的溶解和铜的析出直接联系, 每溶解56g铁, 将析出64g铜, 会使铁片质量增加:64g-56g=8g

根据铁片增加的质量 (1.16g-1.12g) , 可计算出溶解的Fe的质量和析出的Cu的质量.

[解]设溶解的Fe为xg, 析出的Cu为yg

则:解得:x=0.28 (g) y=0.32 (g)

答:在这个化学反应中溶解了铁0.28g析出了铜0.32g。

二、守恒法:

守恒法是解决化学计算常用的一种快速、简便而又准确的一种方法, 在考试时可节省时间又可提高准确率。守恒法一般包括质量守恒 (原子或原子团守恒) 、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以及一些化学变化前后恒定不变的量。下面, 以质量守恒 (原子或原子团守恒) 法实例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从宏观上表达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从微观上可理解为:“在一切化学反应中,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原子质量前后没有变化, 因此质量守恒”。

[例]: (05年全国卷) 已知Q与R的摩尔质量之比为9:22, 在反应X+2Y=2Q+R中, 当1.6 g X与Y完全反应后, 生成4.4 g R, 则参加反应的Y和生成物Q的质量之比为 ( ) 。

A.46:9 B.32:9 C.23:9 D.16:9

解析由题意得:X+2Y=2Q+R

根据质量守恒, 参加反应Y与生成物Q的质量之比为 (4.4+3.6—1.6) :3.6=16:9

解答D

三、极值法 (极端假设法)

所谓“极值法”就是对数据不足无从下手的计算或混合物组成判断的题, 极端假设恰好为某一成分, 或者极端假设为恰好完全反应, 以确定混合体系各成分的名称、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的解题方法。用极值法确定物质的成份。在物质组成明确, 列方程缺少关系无法解题时, 可以根据物质组成进行极端假设得到有关极值, 再结合平均值原则确定正确答案。

例1某碱金属单质与其普通氧化物的混合物共1.40g, 与足量水完全反应后生成1.79g碱, 此碱金属可能是 ( )

(A) Na (B) K (C) Rb (D) Li

【解析】本题若用常规思路列方程计算, 很可能中途卡壳、劳而无功。但是如果将1.4g混合物假设成纯品 (碱金属或氧化物) , 即可很快算出碱金属相对原子质量的取值范围, 以确定是哪一种碱金属。

(1) 假定1.4g物质全是金属单质 (设为R) (2) 假定1.40g全是氧化物设为R2O

则:R→ROH△m

解之MR=24.3

既然1.40g物质是R和R2O的混合物, 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应介于24.3—61之间。题中已指明R是碱金属, 相对原子质量介于24.3—61之间的碱金属只有钾, 其相对原子质量为39。答案为B

通过对上述各类题型的分析, 对考生在考场上迅速作出判断, 顺利解题会有很大帮助。

技巧解题法 篇2

1大胆取舍——确保中考数学相对高分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大胆取舍,才能确保中考数学相对高分。”针对中考数学如何备考,著名数学特级老师说,这几个月的备考一定要有选择。“首先,要进行一次全面的基础内容复习,不能有所遗漏;其次,一定要立足于基础和难易度适中,太难的可以放弃。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再次把掌握得似懂非懂,知道但又不是很清楚的地方搞清楚。在做题练习上要学会选择,决不能不加取舍地做题,即便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也建议同学们选择性地做,已经掌握得很好的不要多做,把好像会做但又不能肯定的题认真做一做,把根本没有感觉的难题放弃不做。千万不要到处去找各个学校的考试题来做,因为这没有针对性,浪费时间和精力。”

2做到基本知识不丢一分

某外国语学校资深中考数学老师建议考生在中考数学的备考中强化知识网络的梳理,并熟练掌握中考考纲要求的知识点。“首先要梳理知识网络,思路清晰知己知彼。思考中学数学学了什么,教材在排版上有什么规律,琢磨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要梳理好知识网络,对知识做到心中有谱。”他说,“其次要掌握数学考纲,对考试心中有谱。掌握今年中考数学的考纲,用考纲来统领知识大纲,掌握好必要的基础知识和过好基本的计算关,做到基本知识不丢一分,那就离做好中考数学的答卷又近了一步。根据考纲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侧重复习,也能提高有限时间的利用效率。”

3做好中考数学的最后冲刺

深圳中考研究中心熊老师表示,距离中考越来越近,一方面需按照学校的复习进度正常学习,另一方面由于每个人学习情况不一样,自己还需进行知识点和丢分题型的双重查漏补缺,找准短板,准确修复。

压轴题坚持每天一道,并及时总结方法,错题本就发挥作用了。最后每周练习一套中考模拟卷,及时总结考试问题。我们做题的原则是先搞懂搞透错题,再做新题。如果没有时间做新题,多花时间思考、沉淀错题是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中考是一场选拔性的考试,紧张是难免的,只要不过度紧张,适度紧张也是必要的,而且紧张的不是你一个人,大家都紧张。最后要明白决定中考成败的不是压轴题而是简单题,千万不要在难题上不舍得,做到会做的题不丢分就好,这就需要你平时做题专注用心。

4平时养成好的答题习惯

龙岗区平安里学校的数学老师英表示,练兵千日,用在一时,关于中考应考技巧有几点做法:解题习惯要端正,由于是电脑阅卷,所以平时答题时就养成左对齐按列写的答题习惯;阅题习惯的养成,中考都会提前发卷,考生可利用这段时间,将试卷浏览一遍,大致了解题量、题型,了解试题的难易度,做到心中有数,通览全卷,把握全局。答题习惯上,先易后难,合理支配答题时间。进入考场后考生特别紧张,可轻拍几下额头,做几个深呼吸,紧张的情绪就会得到缓解。

考试技巧

1做题时间规划

考试写不完,大部分时间花在难题上,建议1到18题25分钟做完,中考第12题或16题若卡住了,思考时间不要多于5分钟,因为做题前5分钟效率是最高的,5到10分钟左右焦虑情绪明显上升,10分钟以后已经不再想题了,而在思考做不出的严重后果,遇到难题该跳则跳。

2避免审题丢分

考试中存在很多由于审题不仔细(多看条件、少看条件、看错条件)丢分案例。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平时做题太多,遇到类似题,审题就会思维定势,先入为主,主观臆断,不假思索认为是以前做过的题,如在抛物线对称轴上找点很可能看成在抛物线上找点或者在y轴上找点;运动方向大部分题是由下往上,从左往右,习惯性以为都这样已知的;点在直线或线段上等等。一旦审错题浪费时间更多,所以审题不要着急,一个字一个字读,耐得住这份心,才能审好题。

3学会检查

检查要专注,考查一个人的定力,有没有耐心复查已经做过的题。

当然还要检查答题卡客观题有没有誊错、格式有没有按照规定(分式方程检验、带单位、要写解和证明,分类讨论要写综上所述等等)。

最后检查计算,检查的时候要注意摆正心态。

4遇到中档题卡住怎么办?

保持冷静,影响你的不是题目本身,而是心中杂念,这个时候跳出思维的漩涡,不应该怀疑自己的能力,更应该怀疑的是审题错了,果断重新审题,或者尝试常规解题方法。

5争取多拿意外的分

浅谈语文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技巧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

【中图分类号】G 633.3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4-0055-01

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学生日常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阅读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解题的正确的方法,只要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任何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应该都难不住同学的。笔者就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谈一些自己的教学体会和浅见:

一、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没完整阅读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答题。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再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这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 “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二、找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这样学生可以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地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试题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题目中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学生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三、看要求

所谓“看要求”,就是要求学生第二遍读文章时“看要求、看题干”带着问题细读全文。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阅读材料时遇到关键的字、词或句子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因为这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得分点。

(二)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读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和句义进行推测、推理和推断。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三)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

四、答问题

所谓“答问题”,就是让学生要按要求来回答相应的问题。回答问题力求做到以下诸点:(一)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的所提问题,才能得分。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

(二)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学生不联系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即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没有成绩。教师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线格胡说和乱说,因为学生乱答也不得分。

(三)言之有据,持之有理。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

线性电路中回路电流法的解题技巧 篇4

关键词:线性电路,回路电流法,解题技巧

1.引 言

《电路分析》课程是目前电子信息和通信类等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 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因此, 该课程是相关专业低年级本科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然而, 该课程需要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的方法及定理较多, 极易发生混淆。例如线性网络的一般分析方法多达五种:支路电流法、支路电压法、网孔电流法、节点电压法和回路电流法。这五种线性网络分析方法中, 回路电流法与网络电流分析法类似担忧不同, 因此学生经常混淆这两种方法。但学生认为回路电流法比网孔法复杂, 也最难掌握。笔者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总结一套针对回路电流法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 以帮助学生快速抓住回路电流法要领, 理解内涵, 并灵活运用。

2.学生应用回路电流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根据近年来教授《电路分析》这门课程的经验, 以及与同事的交流, 发现学生应用回路电流法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混淆网孔 、回路和基 本回路三 者概念。

回路是指电路中任何一个闭合的路径, 只要是一个闭合的路径, 就可以称为一个回路。网孔则是回路的特殊情况, 是指除了组成回路的支路外, 不再含有其他支路的回路。而基本回路是建立在“树”的基础上, 是由一条连支和某些树枝构成的回路。显然, 这三者中网孔和基本回路都包含于回路中, 网孔和基本回路一定是回路, 但回路不一定是网孔和基本回路;基本回路是网孔, 但网孔不一定是基本回路。

(2) 混淆网孔 电流与回 路电流。

网孔电流是指假想的、沿着网孔支路流动的电流, 可认为网孔电流等于网孔边沿支路的电流。而回路电流也是假想的电流, 等于连支支路上流过的电流。两者的区别在于网孔电流是网孔边沿支路的假想电流, 而回路电流则是连支支路上的假想电流。

(3) 基本回路 查找困难 。

在应用回路分析法时, 关键环节在于找出合适的基本回路。基本回路选择合适, 则可以减少方程数, 起到简化计算的作用。如果基本回路选择不合适, 则可能会增加计算量, 使计算变得复杂。

3.回路电流分析法的解题要点与技巧

我校现采用的教材为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袁良范主编的《简明电路分析》[1]。目前笔者担任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及电子信息专业的授课工作, 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课堂上仅有浓厚的兴趣是不够的, 还要求学生吃透课本知识, 充分理解课程内涵。为便于学生理解, 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非常注重对知识点的总结与简化。针对该课程中的回路电流分析法, 笔者总结了如下三句话:“找树找回路 , 特殊情况特殊处 , 标准方程带自阻和互阻。”学生只需理解并灵活运用这三句话, 便能对回路电流分析法做到“手到擒来”。

这里, 笔者将通过图1所示例题简单说明上述三句话的内涵和运用步骤。

例题:请只用一个回路方程, 求解图1中的电流I。

以此题为例, 上述三句话分别对应回路电流法解题的三个步骤, 各步骤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步:“找树找回路。”即只有先找到原电路图对应的树, 才能找到基本回路。在授课中, 笔者总结出一个简单的选树原则, 即电流源、受控电流源、未知电流等尽量放在连支上, 电压源、受控电压源等尽量放置在树枝上。那么, 电路图中去掉连支, 留下的就是树。在图1所示例题中2A的电流源与3I的受控电流源及要求的未知电流I显然放在连支上, 去掉连支得到的就是树, 最终选定的树如图2所示, 实线部分为树枝, 虚线部分为连支。

找到树之后, 接下来则是要寻找基本回路, 因为基本回路是只含有一个连支的闭合回路, 且假定的回路电流就等于连支上流过的电流。这样在图2所示树的基础上非常容易找出三个基本回路, 如图3所示。找到基本回路后, 还需要在图中各个回路上标注好回路电流I1、I2和I3的参考方向, 此处三个回路电流的参考方向均设为顺时针。

第二步:“特殊情况特殊处。”找到回路后, 观察原电路是否含有受控源之类的元件。若是含有受控源这一特殊情况 , 则需要特 殊对待一 下 , 即先将受 控源当做 独立源处 理 , 最后再增加一个受控源的控制量用回路电流表示的增补方程。回到此题, 图1所示电路中含有一个受控电流源, 该受控电流源的控制量是I, 且I恰是第三个回路的回路电流I3, 因此, 此题中不必增加增补方程, 因为控制量本身就是回路电流。值得一提的是, 如果所要求解的未知电流并不是某个回路的回路电流, 则必须增加一个可将控制量用回路电流表示出来的增补方程, 该增补方程一般是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得出。

第三步:“标准自阻和互阻。”即列含有互阻、自阻的标准形式 的回路方 程 (标准形式 方程为 :自阻×回路电 流+互阻×相邻回路的回路电流=该回路中所有电压源电压升的代数和) 。

需要稍作说明的是, 在标准方程中, 互阻的前面是需要判断符号的。判断的准则为:若两回路电流同向通过互阻, 则回路方程中互阻前的符号为正 (+) 号, 若两回路电流反向通过互阻, 则互阻前的符号应为负 (-) 号。

对于基本回路1, 因为3I的受控电流源位于该回路的连支上, 该回路电流就等于该连支上的电流, 即I1=3I, 故不需要列回路1的回路方程。

对于基本回路2, 因回路电流等于连支上的电流, 而连支电流与电流源的电流一致为2A, 则I2=2A, 故不需要列写回路2的回路方程。

对于基本回路3, 因为连支上是未知电流, 需要列写标准形式的回路方程, 其中I3和I2同向流向2Ω和4Ω电阻, 故这两个互阻前面的符号是正号。同理, 3Ω和4Ω这两个互阻前的符号也是正号。这样, 得到回路3的方程为:

(2+3+4+2) ×I+ (3+4) ×I1+ (4+2) I2=0 (1)

则上等式 (1) 中只有I是未知, 可解得I=-3/4A。

这样通过所总结的三个步骤, 可以比较容易地运用回路电流分析法解出未知量。因此, 针对回路电流分析方法, 采用笔者总结出来的三个步骤, 并时刻牢记选树的准则, 可以很容易地找出基本回路, 并快速列出回路方程。

4.结语

回路电流分析法是电路分析课程中比较难以掌握的, 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 总结出此方法的三个关键步骤, 学生只需谨记这三个步骤, 就能顺利地列写出回路方程。

参考文献

技巧解题法 篇5

【试题1】下列研究课题与其查阅的主要参考文献对应错误的是()A.商周时代的艺术成就--《中国青铜时代》 B.南宋都城的城市建设--《从平城到洛阳》 C.晚清的政治改良运动--《从甲午到戊戌》 D.明末中西文化交流史--《利玛窦与中国》 【答案】B。

【中公解析】此题主要考察考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掌握,有一定历史知识的同学知道,南宋定都临安(现杭州),所以都城不是平城也不是洛阳。故此题选B。

【试题2】关于我国自主研发的新成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与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 B.实现总装下线的“蛟龙-600”属于水陆两栖飞机 C.已成功下潜的“潜龙二号”是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 D.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的运算速度居世界第一 【答案】C。

【中公解析】此题主要考察考生对时政热点的了解,混淆性较强。“潜龙二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无缆式水下潜器,所以C选项中的“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说法错误,此题选C。

【试题3】下列说法符合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是()A.中国公民未发表的作品不享有著作权

B.外国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享有著作权 C.美术作品出版后,该美术作品原件的展览权归出版人享有 D.合作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期截止于最早死亡的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 【答案】A。

【中公解析】此题主要考察考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难度较大,需要考生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储备。《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无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所以A选项错误,此题选A。

通过上述三道试题我们可以看到,法检中常识判断的题目法律类最难,时政热点类次难,学科知识类较为简单。而且每年法检考试对于常识判断的题目设置虽然有所调整,但是难易程度不会有太大变化。因此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在考前针对常识判断做出如下备考:

第一、练习一些学科知识的题目如历史、地理、物理等学科,这些属于较为简单的拿分题,只需我们多加练习即可。

判断的时政考题有所掌握。

第二、关注一些时政热点,在日常多看一些新闻,这样既积累了申论的热点,又对常识第三、适当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对于民法、刑法的重点知识需要背诵如无因管理、刑事法律责任人年龄判定等,这些都是常考的法律题型,我们需要不断积累才能搞定。最后,在考场上认真审题,结合题干和选项进行分析、判断,以此来搞定常识判断。相信通过考生的努力,常识判断会成为我们的拿分点。

行测“小”事:别让马虎成为你的短板

那我们要怎么解决这个“小”事呢?也就是解决这个马虎的问题。

中公考试网建议考生,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一点,马虎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做错了,做错了可能是因为看错了,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我们不讨论这样的特例。大多数马虎做错题目是因为不熟练或者计算错误,其核心本质还是因为不会,所以马虎实际上是由于不会导致的。如果我们真的学通透了,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应该不会有马虎这种情况发生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在定义判断中,我们的问法经常会出现不属于、不符合字样,当我们学过这部分内容,并且做了大量练习之后,我们是能够明确考官在问法上会做文章,一旦看到不属于、不符合字眼,我们会重点标注,进而做对这个题目,这是一个熟练工。再比如在数量关系中,出现了米/秒的提问方式,但在题干描述中用的时间单位都是小时,很显然做题过程中我们要建立对考官题本设置的敏感程度,进而避免马虎的发生。当然这些问题比较浅显易懂,我们再来深入的探讨一下。

比如:在资料分析中,我们会讲错位加减法,这个方法的强大和便捷是许多学习过的考生高度认可的。但这个方法需要我们真正学透了,把握住核心本质。而且我们需要通过训练提升我们的做题时间。简单说就是需要我们对这个方法有效巩固住。这个过程还是需要一个时间段的,时间的积累是一个必须的过程,越早的学习并解决这个问题,越早的提升了广大考生准确计算、快速计算的能力,为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在考试中无论什么情况,我们都会做的很好而不会出现马虎的情况。

高考解题技巧 篇6

江苏卷解答题19~20题通常为函数(导数)题与数列(等差、等比)题,试题构思新颖,主要考查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进行探索求解、推理论证的综合能力,试题最后一问通常难度大,设置为压轴题,考查考生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能力,属于选拔性考题。

函数题通常为基本初等函数性质的代数论证问题,涉及函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等,体现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解函数题利用函数的图象是至关重要的,函数的图象若是清楚了,函数的性质就毫无秘密可言了,如“(2012·江苏卷第18题)若函数y=f(x)在x=x0处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则称x0为函数y=f(x)的极值点.已知a, b是实数,1和-1是函数f(x)=x3+ax2+bx的两个极值点.(1) 求a和b的值;(2) 设函数g(x)的导函数g′(x)=f(x)+2,求g(x)的极值点;(3) 设h(x)=f(f(x))-c,其中c∈[-2,2],求函数y=h(x)的零点个数.”的第(3)小问只需画出函数的图象,便可较快地给出相应的正确结果,既直观又便捷。涉及“分类讨论”时要注意分类的依据及标准,比较难的分类讨论不是被动讨论,而是主动讨论,分类时要做到标准统一,不重复、不遗漏,层次分明。

注重解题思路 提高解题技巧 篇7

一、思考解题中用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解题方法

在数学解题过程中, 要用到一些基本数学知识和解题的基本方法。因此, 我们要在课程导入和课前预习中要复习这些基础知识;在解题时认真思考题目涉及的数学基础知识;在课后复习时要反思这些基础知识。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例如:一种商品降价10%后的售价是45元, 现价比原价降低了多少元钱?

解:本题把商品的原价看做整体单位“1”, 降低的占原价的10%, 那么, 现价占原价的 (1-10%) , 所以原价是45÷ (1-10%) =50 (元) , 现价比原价降低的是50×10%=5 (元) 。

解题过程中应用到“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求这个数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求它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等等数学基础知识;而且还运用了分数应用题中的“量率对应”等解题技巧。学生进行反思后, 必定会加强理解, 强化解题思路, 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 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

这道例题, 在上课前预习时要进行充分的复习“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求这个数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求它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等等数学基础知识。当学生在这节课能够很好地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后, 我们在课后复习时要及时记忆巩固, 进行变式练习, 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时, 就会迎刃而解。

二、一题多解

有些题目有多种答案, 或者是多种解题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探索不同的解题方法, 以利于学生运用更多更广泛的知识和方法, 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达到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技巧的目的。

例如:人民广场公园有松树和柏树共480棵, 其中松树的棵树是总棵数的, 公园里的柏树有多少棵?

解法一:把总棵树可做整体单位“1”, 松树棵树占总棵树的, 那么柏树的棵树占总棵树的;所以柏树棵树是:

解法二:把总棵树看做8份, 松树棵树占总棵树的5份, 那么柏树占总棵树的 (8-5) =3份, 所以柏树的棵树是:480÷8× (8-5) =180 (棵) 。

解法三:根据题意可知, 松树棵树和柏树棵树的比是, 设柏树有x棵, 那么松树棵树是 (480-x) 棵, 得到方程式:

解得:x=180

答:公园里一共有柏树180棵。

一题多解的做法, 对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一题多解训练时, 我们的教师要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思维语言的严密性, 长期训练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缜密灵活。如果学生在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时, 会想到更多的解题方案, 这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分析判断, 学会取舍。在一个题目的多种解法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 让学生自己去判断, 哪一种方法更适合学生本人。

三、一题多变

做完一个题目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题目做适当的变形。如, “条件不变, 问题变化”“条件变化, 问题不变”“问题条件都变化”等, 让学生得到多样的、充分的、完善的练习,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修路队修一条公路, 每天修40米, 25天修完, 如果每天修50米, 多少天可以修完?

列式为:40×25÷50=20 (天)

1. 条件不变, 改变问题

修路队修一条公路, 每天修40米, 25天可以修完, 如果每天修50米, 可以提前几天修完?

25-40×25÷50=5 (天)

2. 条件变化, 问题不变

修路队修一条公路, 每天修40米, 25天修完。如果每天多修10米, 多少天可以修完?

40×25÷ (40+10) =20 (天)

3. 条件、问题都变化的情况

修路队修一条长1000米的公路, 计划25天修完, 实际提前5天修完, 实际每天修多少米?

1000÷ (25-5) =50 (米)

四、思考解题方法的迁移

做完一个题目后, 引导学生发现解题发现解题方法的普遍应用, 以利于类试题目的解答, 从而培养学生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精神, 让学生在变化中获得解题的捷径。

例如:一项工程, 甲队单独做6天完成, 乙队单独做8天完成, 两对合作几天能够全部完成?

这是一道基本的工程问题。把全部工程看做整体单位“1”, 那么甲队每天完成全部工程的, 乙队每天完成全部工程的, 甲乙两队合作每天全部工程的。根据

得两队合作所需要的时间是:

做完这道题后, 引导学生总结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方法, 然后做下面的题:

1. 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10小时, 慢车从乙地开往甲地需要15小时, 现在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 问, 几小时后相遇?

结合本题, 可以把甲乙两地间的路程看做整体单位“1”, 因而得出:快车每小时行驶总路程的, 慢车每小时行驶总路程的, 两个车同时出发, 相向而行每小时共行驶全路程的。根据时间=路程÷速度的公式得出两车相遇的时间为:。

2.水池有两根进水管, 单开甲管8分钟可以把空水池注满, 单开乙关12分钟可以把空水池注满。如果两个管一起开放, 几分钟将空池注满?

类似上面两个题, 我们把水池的总容积看做整体单位“1”, 类比得出两管齐开注满空池的时间为:

通过以上的联系, 可以发现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同样可以应用到一些和它相关的、相类似的数量关系的题目中去, 像相遇问题, 追击问题, 水池进水 (排水) 问题等, 让学生懂得知识的迁移, 能灵活熟练地解答类似的应用题问题。

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技巧与能力培养 篇8

目前, 随着我国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 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广泛实施及高效课堂提倡落实,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愈加显得重要, 并且英语阅读理解在整套高考试卷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研究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卷, 我们不难发现, 阅读理解的阅读量和难度在不断加大, 分量越来越重。

阅读理解所选文章大都包括叙述、议论、说明等文体, 且具有阅读量和信息量较大, 文章中相当多的句子多为并列句、复合句结构较复杂, 题型多样化, 文字难度加大, 趋向贴近生活的文章明显增多等特点。

近几年阅读理解试题主要考查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考查文章细节信息。此类试题重点是对考生就文章某一细节重要信息进行辨认与理解考查。

2.考查文章主旨、中心思想和写作意图的理解判断。此类题目一般包括以下几点:短文主题、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和写作目的等。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推理判断。根据作者所描述的细节、事实及运用的措辞, 找出能够表达作者思想趋向和情感色彩的词语, 然后利用自己在短文中已获得的信息背景等相关内容进行推理判断, 从而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

把握了解阅读理解的命题趋势和特点之后, 接着就应该有计划、有目的性地进行有效科学的的强化训练。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一定要搞好教材中的课文阅读教学。个别老师和有些学生认为课文与阅读能力的培养关系不大, 经常忽略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不去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的来龙去脉, 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语言点的分析讲解、背诵记忆和巩固练习上。这样学生平时常常接触的是枯燥无味的知识点、语言点的详细罗列。在这样本末倒置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相悖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更无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可言, 学习效率低下, 英语学习成了一种累赘。根据现行英语教材编写的目的意图, 教师应该在课文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技巧,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整体概念核心思想、主要的线索、存在的事实、叙述上时空的顺序安排等, 根据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并根据已知的事实与信息推断出文章中未直接写明但所蕴含的意思。

总而言之, 只有使学生快速提高阅读理解的技巧和能力才是英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宗旨与目的。

2.增加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总量。除教材外, 课外阅读量还应累计达到37万词以上, 必须确保有足额的阅读素材, 且这种范读材料的选择一定要保证其难易度适中, 语言地道标准, 最好是英美国家报刊杂志上原汁原味的短文, 内容要有趣味性, 关键使学生获得大量的信息, 拓宽知识面, 感到阅读的快乐, 既能在各种各样的语言材料中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 预习了解新知识, 又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阅读能力。

3.注重阅读训练的科学性、合理性。一定要避免题海战术, 题海战术永远达不到汲取知识掌握运用解题技巧的理想效果, 只能使学生常常体验不到成功感, 反而会产生厌烦反感情绪。所以, 在阅读训练中, 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精选材料。所选材料一定要语言地道、规范, 最好是英语原文, 且难易度合理。

(2) 词汇量应适度扩大。一般说来, 阅读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与词汇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不掌握相当的词汇, 阅读速度就没法提高, 阅读速度上不去, 就不能顺利地输入有效信息, 运用英语就无从谈起, 提高解题正确率更无可能。因此, 平时我们千万要注意多积累英语词汇。

(3) 应注意限时阅读训练。在平时进行阅读训练中, 不限时定量地去阅读, 只是随意地去看文章, 效率是可想而知的。所以, 限时阅读是快速提高阅读速度和解题技巧极为重要的一种阅读方法。同时, 要将单篇阅读训练与多篇长时间阅读训练相结合。有些学生做单篇阅读的效果较好, 但在进行长时间多篇阅读训练的时候却缺乏耐心和毅力。因此, 平时应注意阅读理解的练习形式。

(4)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时, 禁止朗读, 以默读为宜。一定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阅读内容上, 运用心读、喉读等形式, 保持注意力, 杜绝指读、复读或回读等不良习惯, 要及时捕捉关键词, 巧运用连贯阅读法, 从一个句子快速扫视到另一个句子。

在培养学生养成规范的阅读习惯的同时, 还应引导学生学会做阅读理解的试题时应该掌握的几种解题技巧。

1.依题序解题。考生首先快速通读阅读全文, 了解文章的大意和重要情节, 然后仔细阅读每个题干和所设选项, 再复读一遍短文, 最后确定最佳答案。

2.反向做题。考生在做阅读理解题的过程中, 首先浏览文章后面的试题, 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弄清其设问的要点, 做到有的放矢地、有针对性地阅读短文, 对相关信息快速查找, 然后进行整合、判断、分析、对比, 排除干扰项, 最终选出正确答案。

3.解主旨大意题。解答这类题目时,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快速浏览全文, 特别是重点阅读段落和文章的首句即每一段的主题句, 有时可能是末尾, 此句大体概括各段落的中心思想。

4.猜测词义题。解题时, 考生可采取“替代法”, 效果非常好。就是将所设答案一一代替划线部分内容, 比较一下哪一个答案与句子的意思相符合, 并与上下文的内容一致, 本选项应该就是最佳答案。

5.解事实细节题。考生在阅读文章时, 不仅要把握文章的核心思想外, 而且要弄清楚文中的一些重要事实及关键词语, 它们是考生得出结论的不可或缺的依据。

6.推理判断题。解此类型题, 考生可依据已获取的知识及经验进行推理判断, 如人文、地理、天文、历史、艺术、体育、文学、医学、科技等多种科学知识。考生还可根据常识来推理判断, 如生活常识、时事政治、典故、传说故事、名胜景点、风土人情等。考生又可根据故事情节来推理判断。充分利用句子结构各种关系如时序关系、让步关系、对比关系等。

7.句子理解题。考生在解这类题目时, 对一些重要句子认真斟酌, 从上下文提供的隐含信息入手, 对相关答案进行反复对比, 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

另外, 做题时还要详细检查。对于难度不大的、有把握的、一目了然的题, 可采取直接选取法确定答案, 可排除其余三个答案以便节省时间。对于难度较大的题, 应复读短文, 运用排除法、对比法、推理判断法选出最佳答案。做完题后, 要认真复查, 再结合题目快速通读全文, 力求做到万无一失。

同时, 答题有四忌:

一忌答题心理紧张。要克服不必要的紧张感, 务必保持沉着冷静的心理状态, 对自己要充满百倍的信心, 相信自己, 积极应战, 一定要保持头脑清, 这是取胜的极为重要的关键第一步。

二忌仅凭主观印象和常识答题。做题时要严格按照文章的内容来答题, 禁止与短文内容不相干的不着边际的发挥, 不能只凭常识和经验来判断答案。

三忌不带问题阅读。考生解题时, 对于有一定难度, 而且句子较长极为复杂的文章, 应先了解问题再去阅读。一定不要盲目阅读, 无重点, 无目的, 那样会白白浪费时间, 结果是事倍功半。

四忌草率答题。有些试题干扰性极强, 答案含义极为相近, 模棱两可, 难以取舍。这时考生一定要仔细推敲, 找出点滴极小差别, 杜绝草率答题。

短文改错解题技巧 篇9

下面, 我就短文改错测试点的分布及设错规律进行分析, 使大家掌握找错误、发现错误的技巧, 从而掌握短文改错题的解题技巧 (所选单句多为高考题的节选, 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

一、名词和冠词

在改错题中, 名词多设计为单复数的错用, 冠词多设计为缺词或多词。请看以下高考题:

1. We practise three times every week and often watch foot-ball match on TV together.

2. I hope you′ve had pleasant journey home and will come to China again.

3. Suddenly, I caught a sight of my English teacher in the crowd.

4. The sport teaches us the important of obedience.

5. To cross the sea between France and England in the bal-loon in 1784.

二、代词

代词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设错:代词的混用 (人称代词与物主代词、主格与宾格、形容词性与名词性代词及单复数) ;指代不一致;代词的缺少或多余 (尤其从句中的连接代词) 。

例如:

1. Finally, the men threw away most of his clothes to save themselves.

2. Some students also may save up for our college or future use.

3. The Smiths did his best to make me at home.

4. The book is cheap enough for him to buy it.

三、形容词和副词

形容词和副词的混用, 比较级及修饰语的错用。

1. The two men threw all their equipment into the water to make the balloon light.

2. My pronunciation was terribly.

3. I would describe myself as shy and quietly.

4. Unfortunate, there are too many people in my family.

5. Unless he works more harder, he will certainly fail.

四、动词

动词的设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时态 (个别时态与整体时态不一致, 错误的发现须从短文的整体出发考虑, 多为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的考察) ;并列结构中动词形式的一致性 (and, or, but前后的动词形式一样) ;动词的数即动词和主语的一致;缺少谓语 (多为be) ;非谓语动词的错用。例如:

1. High over the water, they discover a hole in the balloon.

2. Earning their own money allow them to spend on anything as they please.

3. I am thinking of making a trip to London, and visit the British Museum and some parks.

4. I have some records giving to me as birthday gifts.

5. They eager to know everything about China.

五、连词

连词的设错多为两方面:重复使用 (多词) ;and, so, but, or的混用 (这三个词之间的转换是短文改错中常见的命题手段) 。

1. It started to rise higher again.So it was still too close to the water.

2. You can watch your stars while enjoying your favorite mu-sic.So then, a concert cost so much.

3. She was smiling but nodding at me.

4. The coat is thin and warm.

5. He didn`t work hard, but he failed in the exam.

六、介词、固定搭配及惯用法

设错多为缺词或多词, 旨在测试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1. The crowd waiting for to greet them in England was very surprised to see...

2. I am writing to thank you with your kind help.

3.“If you try to, you can be No.1!”

4. But I have spent most my money, so I cannot even go ou of town.

5. We must keep in mind that we play for the team instead ourselves.

6. We practise for three times every week.

七、平行结构

短文改错常借助and not only...but also, neither...nor no–but等连接相同成分的特点设错, 且连接的部分往往不在同一行, 因此错误的发现要注意回行, 换行及上下文。

1. Play football not only makes us grow up tall and strong, bu also give us a sense of fair play and team spirit.

2. It was very kind for them to meet me at the railway station and drove me to their home.

3. I remembered her words and calm down.

4. I like neither reading nor watch TV.

5. She liked apples, and so do I.

6. The harder you work, the good result you′ll get.

八、母语干扰形成的错误

错误来源于学生写作中常犯的错误, 多为汉化式英语。因受汉语的影响, 错误不易发现, 这就要求考生学好地道的英语。设错方式多为多词。

1. Today I visited the Smiths——my first time visit to an American family.

2. In fact they are planning to visit China in next year.

3. Whenever I see them I will often think of my English teacher.

4. One day morning, I came across Mr.Li in the sreeet.

5. Help yourself to eat some fish..

九、语篇中的行文逻辑错误

错误设计体现了短文改错而不是单句改错的特点。错误的发现、判断、改正必须从短文整体、行文逻辑出发。

1. We have a good time talking and laughing.

2. My favourite sport is football.I was a member of our school football team.

3. Now I can′t watch much television, but a few years age I used to watch it every night.

4. Now someone at home reads instead.

语法填空的解题技巧 篇10

现就常见题型和解题技巧分析如下:

一、已给单词提示题型的技巧

技巧一:名词形式变化。名词的形式变化主要有单数、 复数、所有格的变化。

例:It only a few ______ (minute) walk. (minutes’)

技巧二:动词形式变化。动词的形式变化比较多, 有谓语的变化 (时态、语态、语气) , 有非谓语的变化 (不定式、动名词、现在分词、过去分词) 。

例:A talk______ (give) tomorrow is written by Professor Zhang. (to be given)

A talk______ (give) now is written by Professor Zhang. (being given)

A talk______ (give) yesterday is written by Professor Zhang. (given)

技巧三:代词形式变化。代词形式变化通常是与人称变化有关的三大类五小类, 即人称代词 (主格和宾格) 、物主代词 (形容词性和名词性) 、反身代词。另外还有几个不定代词的形式变化。

例:The king decided to see the painter by______ (he) . (himself)

技巧四:形容词、副词比较级变化。英语中大部分形容词和表方式的副词都有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变化。

例:I am_____ (tall) than Liu Wen.He is the tallest students in my class. (“less tall”或者not taller)

技巧五:数词形式变化。数词的形式变化包括基数词、 序数词。

例:To my three sons I leave my seventeen horses.My eldest son shall take a half, my second son shall take a_____ (three) ...

从上下文连续起来理解, 这是一个分马的计划, 大儿子分得a half, 也就是“一半”或“二分之一”, 那么二儿子应该得“三分之一”, 所以要填入作分母的序数词“third”才能命中目标。

技巧六:词的派生。词的派生现象在英语单词中是很常见的, 派生现象主要发生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四种词中。这种题型还有可能检测学生对词根、前后缀、派生词的掌握。

例:Tom lost his wallet yesterday, so he was very____ (happiness) . (Unhappy)

二、未给单词提示题型的技巧

此类题难度较大, 但也是有方法对付的。

技巧七:固定短语结构。根据句中横线前后及整句来判断横线前后是否构成一个固定短语, 但有时要对横线前或后的几个单词“视而不见”才能命中答案。

例:The children were playing on the ground, enjoying______, dirty but happy.

从句中的happy可以猜出孩子们是开心的, 所以应用enjoy oneself短语, 故其答案为themselves。

技巧八:从句引导词。从句是此题型最为常见的一个方向, 主要检测学生对引导词的掌握程度。

例:He did not do _____his father had asked him to do.

审题可知, 横线所在为宾语从句的引导词, 此引导词在从句中充当宾语, 且指物, 所以是what。

技巧九:短语动词结构。短语动词是以动词为中心的两个或多个词构成的短语, 此类短语中往往是动词与介词或副词连用的多些。

技巧十:短语介词结构。短语介词即多个词的组合起介词作用的短语, 如:except for, due to, rather than, instead of等。

技巧十一:连词、关联短语结构。常用的连词有and, or, but, so, for, while等, 常用的关联短语有both……and, either……or, neither……nor, not only……but also等。

技巧十二:冠词、介词和常用的副词。冠词只能是在a, an, the之间判断;常用的介词有in, at, on, before, during等, 通常考查固定搭配;副词的量还是比较多, 如: however, never, yet, much等词的情况。

技巧十三:上下文中出现的相关词。这一招是最为灵活的, 但也是最难的。学生可以根据上下文关系和自己积累的知识, 填入某个已出现的词, 或其反义词, 或其同类的某个词。

答案的线索可能在本句, 可能出现在上下相连的一句, 还可能出现在比较远的地方——上下段中与此段位置大体相当的句子。如果该横线出现在某段的首句, 则线索可能在上下段的首句;如果横线出现在某段的末句, 则线索可能在上下段的末句, 以此类推。

概率解题技巧 篇11

一、古典概型

求古典概型的概率基本方法有列举法、列表法,树图法、排除法.

例1 一个盒子里装有完全相同的十个小球,分别标上1,2,3,4,5,6,7,8,9,10这十个数字,现随机地抽取两个小球.

(1)小球是不放回的,求两个小球上的数字为相邻整数的概率.

(2)小球是放回的,求两个小球上的数字为相邻整数的概率.

分析 小球是放回与不放回,基本事件的总数是不同的. 有放回的抽取标号数字可以重复出现,而不放回抽取标号数字不可以重复出现.

解 方法一(列举法):记事件[A]为“两个小球上的数字为相邻整数”,可能的结果为(1,2),(2,3),(3,4),(4,5),(5,6),(6,7),(7,8),(8,9),(9,10),(2,1),(3,2),(4,3),(5,4),(6,5),(7,6),(8,7),(9,8),(10,9)共18种.

(1)小球是不放回的,可列举出基本事件的总数90种,故[P(A)=1890=15.]

(2)小球是放回的,可列举出基本事件的总数100种,故[P(A)=18100=950.]

方法二(列表法):

(1)如下表所示,基本事件的总数90种,事件[A]包含基本事件为18种,故[P(A)=1890=15.]

注:打“􀳫”表示事件[A]包含基本事件,10×10方格总格数去掉打“×”的为基本事件的总数.

(2)如下表所示,基本事件的总数100种,事件[A]包含基本事件为18种,故[P(A)=18100=950.]

注:打“􀳫”表示 事件[A]包含基本事件,10×10方格总格数为基本事件的总数.

法三(树图法):(1)[12345678910], [2 1345678910], [3 1245678910], …,

[P(A)=1890=15.]

(2)[1  12  345678910], [2  12345678910 ], [3  12345678910 ], …,

[P(A)=18100=950.]

点拨 有放回与不放回对基本事件的总数是有影响的,有放回的抽样必须考虑顺序;不放回的抽样,可以考虑顺序,也可不考虑顺序,但概率公式中的分子和分母必须一致,即分子和分母要么都考虑顺序,要么都不考虑顺序.

例2 甲、乙两人参加法律知识竞答,共有10道不同的题目,其中选择题6道、判断题4道,甲、乙两人依次各抽一题.

(1)甲抽到选择题乙抽到判断题的概率是多少?

(2)甲、乙两人中至少一人抽到选择题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 (1)把10道题目编号,选择题为[x1,x2,x3,x4,x5,x6],判断题[p1,p2,p3,p4],若考虑顺序由树图法得基本事件的总数为90,记“甲抽到选择题乙抽到判断题”为事件[A],则事件[A]包含基本事件的个数为24(若不考虑顺序,则基本事件的总数为45,事件[A]包含基本事件的个数12).

(2)若从正面入手,则需要分三类,即①甲抽到选择题,乙抽到判断题;②乙抽到选择题,甲抽到判断题;③甲、乙均抽到选择题. 但其对立事件就只有一类,即甲、乙均抽到判断题. 所以从反面入手,利用排除法解比较简单.

解 (1)[P(A)=2490=415] (或[P(A)=1245=415]).

(2)记“甲、乙均抽到判断题”为事件[B],由(1)问中列举结果可得[P(B)=1290=215],

故所求[=1-P(B)=1-215=1315] .

点拨 (1)本题是不放回的抽样问题,考虑顺序和不考虑顺序均可.

(2)正难则反,从正面入手困难的概率问题可以考虑先求对立事件的概率,然后用排除法来解. 像题目中有“至少”“至多”等字眼的问题常用此法.

例3 袋中有12个小球,分别为红球、黑球、黄球、绿球,从中任取一球,得到红球的概率是[13],得到黑球或黄球的概率是[512],得到绿球或黄球的概率也是[512],试求得到黑球、黄球、绿球的概率各是多少?

分析 题目中任取一球“得到红球”“得到黑球”“得到黄球”“得到绿球”这四个事件彼此互斥,可据题意列出这四个事件概率的方程,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解 从袋中任取一球,记事件“得到红球”“得到黑球”“得到黄球”“得到绿球”分别为[A、B、C、D,]则事件[A、B、C、D]彼此互斥,由题意得

[P(B⋃C)=P(B)+P(C)=512] ①.

[P(C⋃D)=P(C)+P(D)=512] ② .

[P(B⋃C⋃D)=1-P(A)=1-13=23],

即[P(B)+P(C)+P(D)=23] ③.

由①②③得[P(B)=14,P(C)=16,P(D)=14],

故得到黑球、黄球、绿球的概率分别是[14,16,14].

点拨 本题所求事件较多,可运用方程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二、几何概型

例4 如图所示,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

(1)过直角顶点[C]在[∠ACB]内部作一条射线[CM,]与线段[AB]交于点[M,]求[AM

(2)在斜边[AB]上任取一点[M],求[AM>AC]的概率.

分析 第(1)问[AM]的长度取决于[∠ACM]的度数,故本题是与角度有关的几何概型问题. 而第(2)问点[M]在斜边[AB]上任取,使[AM>AC]的点[M]落点区域为线段[BC′],它是与长度有关的几何概型问题.

解 (1)在[AB]边上取[AC=AC′],

则[∠ACC′=180°-45°2=67.5°].

记“在[∠ACB]内部作一条射线[CM],与线段[AB]交于点[M],使[AM

(2)记“在斜边[AB]上任取一点[M],使[AM>AC]的概率”为事件[B],则所有可能结果是线段[AB],事件[B]包含的结果是线段[BC′],设[AC=BC=1],

则[AB=2, BC′=2-1,]

[P(B)=BC′AB=2-12=2-22].

点拨 当涉及射线的转动,扇形中有关落点问题时,常以角的大小作为区域度量来计算概率,切不可用线段长度来代替. 本题第(1)很容易与第(2)问混淆.

例5 甲、乙两艘轮船驶向一个不能同时停泊两艘轮船的码头,它们在一昼夜内任何时刻到达是等可能的.

(1)如果甲,乙两艘轮船的停泊时间都是4小时,求它们中的任何一条船不需要等待码头空出的概率.

(2)如果甲船的停泊时间是4小时,乙船的停泊时间是2小时,求它们中的任何一条船不需要等待码头空出的概率.

分析 (1)因为甲、乙两艘轮船停泊时间都是4小时,所以任何一条船不需要等待码头空出的充要条件是[x-y>4].

(2) 因为甲、乙两艘轮船在码头停泊时间不一样,所以必须要考虑谁先到的问题.

解 (1)设甲、乙两艘轮船到达时间分别是[x、y,]则[0≤x<24,0≤y<24,]由题意[x-y>4],建立直角坐标系,作出可行域,见图(1),则概率

[P=阴影部分面积正方形面积=2×12×20×2024×24=2536].

[4][24][-4][-4][4][24] [2][24][-2][-4][4][24]

(1) (2)

(2)若甲先到则[0≤x<24,0≤y<24,y-x>4.] 若乙先到则[0≤x<24,0≤y<24,x-y>2.]作出可行域,见图(2),则概率

[P=阴影部分面积正方形面积=12×20×20+12×22×2224×24=221288.]

完形填空解题技巧 篇12

关键词:完形填空,解题技巧

完形填空是出题者在一篇语句连贯的文章中, 有根据、有计划地删掉一些语句和词汇, 当成空格, 让答题者在备选的几项词语中选出最合适的选项放在空格内, 让文章成为原来通顺的语句。完形填空考查了学生的多项能力, 如:对短文的阅读思考能力, 基础知识, 词汇、语句、语法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逻辑推理能力, 分析运用能力等。它在高考分值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完形填空的训练也有助于阅读理解的提高。因此, 完形填空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在高中英语考试中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完形填空是最难的一道题, 因为完形填空题不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 还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词汇功底和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需要学生把一段挖掉20个单词的文章补充完整, 且要避开其中一些选项中人为设置的障碍。完形填空的分值有很重, 因此, 教师应训练学生掌握相应的解题技巧。

(1) 通读全文, 理解大意, 联想把握全文主旨。由于高考完形填空的材料基本是故事, 学生需要抓住故事梗概, 这有利于后面解题。

(2) 第一遍粗读, 浏览全文, 做出30%左右的题目;第二遍仔细做。在第一遍时, 答题者先要调整好心态, 保持清醒的头脑将文章快速浏览一遍, 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 通过浏览文章, 虽然有很多地方是空格, 但是也能将文章的主旨抓住。空格处的选项好比是出题者设置的几个选项, 这四个选项在语义或者语境方面有相似之处, 这是出题者迷惑考生的地方, 这时候就要分析文章中的时态、人物心情、表达思想等, 然后看这几个选项的区别在哪里, 根据各个名词的特点, 一一排除, 进而选出最优答案, 对于把握不准的选项, 可以暂时先放着, 等待第二次的阅读。

(3) 第二遍要仔细做题, 随时“跳跃”。做完形填空题时可能会出现几个空选不出答案, 每当这时就应该“跳”过, 因为两三个空不填并不影响全文的理解, 继续阅读下文, 很多答案一般在多次阅读或者认真分析推理之后就能得出。要注意文章前后衔接, 一般在空格的前后文, 都为中间的问题提供线索。

(4) 要整体理解, 符合逻辑。完形填空考查的一个主要方向就是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所以在做完形填空中, 切忌逐个处理填空, 务必要首尾照应, 前后衔接。否则单独看是正确选项, 但结合语篇来理解, 却是错误选项。

(5) 完型填空建议解题前务必要扫清脑子里面的杂念, 因为完形填空是综合题型, 考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如果学生受到周围环境和本身情绪的影响, 在考场上就容易分心。在干扰选项下, 就会被题型和含义相近的词汇迷惑, 因此做完形填空前务必要保持头脑清醒, 心平气和。

(6) 寻找关键词:不论是短文还是一个句子, 都会有关键词, 就是让阅读者能直接掌握主旨的词汇, 做题也是, 由于完形填空随时都有可能设置空格, 学生在做题时要学会抓关键词和关键句, 只要提炼出关键的部分, 掌握了主要线索, 选择的难度会大大降低。

(7) 做完完形填空要认真检查, 以免因粗心而失分。很多考生在做题结束后就觉得大功告成, 然而在紧张的状态下, 很多考生明明将题意分析正确, 也找出准确的答案, 但是做出的题和脑子想的却不一样, 所以在做完所有空格后, 考生一定要再阅读一遍。

(8) 考生在做题的时候, 第一, 每当选出答案, 将其放入短文中, 看看和所在语句以及短文的语态、时态、词性等是否搭配合理;第二, 看看句子的意思是否通顺, 是不是前后相接, 第三, 如果在句法结构和语义都没问题, 在整体上进行逻辑推理。

(9) 完形填空这项既综合又复杂的题型, 要求学生不但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思维能力、认真的分析推理能力, 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阅历和课外知识。因为完形填空很多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 要想明白出题者当时的心情、所处的环境, 学生在课下务必要博览群书, 了解西方文化习惯, 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因此, 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完形填空是一项综合性试题, 它结合了英语的各种知识, 相对复杂, 很多学生在面对完形填空时会产生恐慌的感觉。而且完形填空是上下衔接的, 前面的问题没答对, 后面的问题也会跟着出错。所以在做题之前一定要保持心平气和, 集中思想、树立信心、平心静气、去除杂念, 才是做好完形填空题的保证。

参考文献

[1]http://www.xici.net/d170229566.htm.

上一篇:烟苗生长下一篇:元代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