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性学习

2024-05-31

意义性学习(共11篇)

意义性学习 篇1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讲解得确实不少,但能转变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却并不多,甚至不少学生听得心烦,夸张点讲,因为老师讲解过多, 学习者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常常与老师的讲解不成比例,因为知识是由学习者自我构建形成的。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老师不能再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应该组织他们采取各种形式的自主学习, 尤其要重视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开展。探究式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科学实验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是学生亲身经历的研究过程,能有效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学生在科学问题的探究中, 学会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这是自我构建知识的过程,比老师采用灌输式的方式掌握得更加牢靠。那么,在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探究式教学呢?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活动呢? 笔者在此谈谈体会。

一、明确探索教学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新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这就需要老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尤其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采用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新模式。在以往教学中,由老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没有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很难调动学习积极性,不利于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显然,他们的知识是多了,但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学生的发展很不全面。而且,学生在学校里所学习到的知识不能满足他们未来的需要,要想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只有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锻炼才能培养,靠老师的讲解是很难形成的。一个没有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学生走上社会后,如何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更不要说独立完成一个探究任务。只有在日常教学中,经常性地对科学问题进行探究,他们走向社会以后才有对未知的思考能力,才会知道怎么收集信息,怎么与他人合作,才能真正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的实施

1. 重视情境 问题的创 设。探究 性学习侧 重于学生 对知识的发现与探索, 这就需要将学生置身于隐含问题的情境中 ,而且 ,只有当学 生面对真 实的问题 情境 ,才能唤醒 对问题的发 现兴趣与 意识 ,所以 ,开展探究 式教学 ,需要重视 情境的创设,将需要探索的问题巧妙地隐含在情境里,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化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手段是多样的, 可以用实验, 也可以用多媒体,甚至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只要有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就可以。比如,在进行CO2与Na OH反应的教学时,可以做这样的小实验创设情境:向原先充满CO2气体的矿泉水瓶里倾倒Na OH溶液,并立即拧紧矿泉水瓶盖,一会儿,学生看到这个矿泉水瓶向内瘪了,而且扭曲得很厉害。不少学生惊讶地发出“哇”的嘘叹声,探究其中奥秘的兴趣油然而生又如在进行水是宝贵的资源的教学中, 老师在进行教学导入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当地的被污染的水源,从而促使学生思考减少水污染的措施, 这有利于将化学的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

2.探究性学习需要重视课堂。课堂无疑是教学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无疑需要重视课堂。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担心教学进度问题,课堂上自己讲解,课后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这是本末倒置的措施。教学的主要场所是课堂,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应该是课堂,课堂上不采用探究式教学,学生怎么会科学探究呢? 即使要求学生课后探究,他们也没有能力探究,最多是应付而已。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老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不能将重点放在知识的灌输上,应该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发现”与“猎取”,侧重学生对知识的“悟”与“探”,这是每节课的重头戏。即使在学习评价的时候, 老师也不能将学到的知识多少作为评价学生学习优劣的唯一标准,而应该将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作为重要指标。比如,在测定空气中含有多少氧气复习教学中,按理老师可以不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但复习课的本身不是简单回忆已经学过的知识,而应该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老师在复习中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实验中不用红磷,而是利用蜡烛燃烧,可行吗? 部分学生一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老师可以鼓励他们采用实验探索答案,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利用蜡烛燃烧,集气瓶中吸入的水与红磷相比少了很多,因为蜡烛燃烧产生了CO2气体。部分学生做出了“不能”的回答。但是,有几个会钻研的学生思考出了创新的方法:将水换成了Ca(OH)2溶液,通过实验发现进入集气瓶里的溶液是五分之一。因为蜡烛燃烧产生的CO2能与Ca(OH)2反应,从而消除了CO2气体的影响。因此,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都要重视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假如忽视课堂的教学作用,课后开展探究性学习,无疑是舍本求末,主次颠倒。

3.课后是探究性学习的天地。传统教学中,老师喜欢布置书面作业,很少布置科学探究方面的习题,其实,在课后进行探究性学习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不受时空限制,可以让学生方便地研究耗时比较多的科学探究。例如, 铁的生锈,它耗时比较长,不是一节课或者两节课就能完成的,因此将它放在课后探究比较合适。实施时,学生在家里可以利用各种日常用品做很多科学探究,比如,研究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蔗糖溶解于水以后,溶液的总体积变化大吗? 可乐中的气体与食品包装袋中的气体是一样的吗? 这些看似不大的问题,初中生是非常有兴趣研究的。

总之,在教学改革的大形势下,做好探究式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每个学生都有禀赋,能否让每个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不取决于教学中讲解内容的多少,而应该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没有真正的学习过程的体验,开展探究性学习无疑是一句空话。

意义性学习 篇2

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的几何意义

从几何学角度阐明了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的意义.对于来自正态分布的样本,利用其距平序列对应的随机向量在高维空间中均匀分布的`性质,在母体无相关假定下,用几何方法求得了显著性水平α和样本容量n下的临界相关系数r′α,n的表达式,并验证了它等于由t分布求得的临界相关系数rα,n,从而给出了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的直观理解.

作 者:姚菊香 王盘兴 鲍学俊 卢楚翰 YAO Ju-xiang WANG Pan-xing BAO Xue-jun LU Chu-han  作者单位:姚菊香,王盘兴,卢楚翰,YAO Ju-xiang,WANG Pan-xing,LU Chu-han(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4)

鲍学俊,BAO Xue-jun(上海市气象信息传媒中心,上海,30)

刊 名: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METEOROLOGY 年,卷(期): 30(4) 分类号:O212.1 关键词:相关系数   显著性检验   几何意义  

意义性学习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教学改革

一、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要素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探究性学习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施瓦布教授在“教育现代化运动”中倡导的。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以“科学家”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

从广义上理解,探究性学习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它不受时空、形式、内容的限制。在时空上可以有很大的跨越性,在形式上可以有很大的灵活性,在内容上可以有很大的选择性,所要探究的问题内部可以有相关的结构性。

从狭义上理解,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1.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突破了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的学习环境中,要求整个过程完全由学生自主地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应具有较强的操作实践性,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开放的。

2.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是客观上存在着地区条件、环境支持的差异,这就要求除了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外,学习形式要更加生动活泼。二是探究性学习破除了以往的“传承”式教学中“一刀切,齐步走”所造成的学生“吃不了或吃不饱”的弊端,而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学习伙伴,进行合作式、探讨式和开放式的研究。三是由于参与探究学习的内容和选题不拘一格,因而其视野更为开阔,方式更为灵活多样。

3.学习结果的综合性和体验性。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信息,自己动手实验、分析,自己归纳总结,其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对文化知识的体验过程。这种学习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是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和完善人格,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整体提升。

(三)探究性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1.活动性原则。在一定的认知活动过程中进行学习,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

2.团队原则。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沟通能力,适应现代生活。

3.自主性原则。学习活动是学生自主、自愿进行的,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保持兴趣盎然的前提。

4.综合性原则。在学习形式上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在学习内容上是有内在联系的有结构的内容。

二、探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

(一)创设情境,激活探究思维

1.创设认知矛盾的情境。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加以质疑,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学生初读课文后,我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平时等车而久久不见车来时的心情,有的学生说会因不耐烦而闷闷不乐,有的学生说干脆打“的士”得啦……然后,我问学生:“为什么老奶奶内心焦急,却又耐心地等待呢?”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

2.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教师提供可选择的几种答案,使学生感到不知道该选择哪一种答案才对,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例如教学《白杨》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读题,再说说课文是写什么的?有的学生说是写人的,有的学生说是写物的。这时我出示了四个答案:A、专门写人;B、专门写物;C、既写人也写物;D、表面写物实际写人。使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我趁机引导学生探究,到课文中找答案,并要求找到根据。

(二)自由选择,激发探究兴趣

1.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内容。一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内容进行探究。如学习《丰碑》一文时,有的学生喜欢朗读,就去探究本文该怎么读,怎样才能读出情、读出神;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体会句子蕴含的意思,就去探究本。

2.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伙伴。在课堂上,探究同一内容的学生可以组成临时探究小组,共同合作。这样,每堂课的伙伴会不同,就有了多元的优势互补;课外的探究,学生更愿意和自己喜欢的同伴共同探讨大家都感兴趣的课题。因此,教师应尽量满足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伙伴。

(三)开放课堂,营造探究环境。开放课堂,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要为学生准备充分的材料,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要注意倾听、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随时加以引导,保证他们都能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开放课堂应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课内外和谐衔接。

(四)放手练习,留足探究空间。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这种教学方法是把教师的分析、结论强加给学生,缺乏学生的参与、思考、想象与创造。在写作教学(写一物品)中,我改变了这种教法。先引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小组交流,然后放手让学生尝试练习。在练习中,教师巡回辅导并了解学生的难点,针对难点讲解,读范文以后再让学生修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可能有的会抓住一些细节而忽视整体,有的会写出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而忽视客观存在,但他们毕竟有了自己的体验和探索,并在探索中有感受、有发现,增长了技能。在练习中,应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提倡组内同学间或小组间相互帮助,从而在探索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

(五)优化评价,保护探究热情。探究性学习将学生从抽象的课本、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给学生以感受自然、社会和进行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产生对知识、对学习的爱。

意义性学习 篇4

关键词:建构性学习,自主学习,高校教育,意义

我国高校教育近年来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 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建构性的学习模式则正好适应了这样的要求, 因而在当今的教育领域中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 由于建构性的学习模式是近年来才兴起的, 自身发展还不是很完善, 所以对于这一模式我们还需要进行一些深入的考证和探究, 从而促进更多学习者尽早形成较为系统性的而且科学合理的学习模式。

一、建构性学习模式的定义

建构主义是一种全新的认识论, 建构主义的诞生对我国高校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虽然众多建构主义者对于学习的理解都不尽相同, 甚至还有很大的分歧。但是, 他们对于如何看待知识、如何理解学习活动以及怎样看待学习者等方面却都有以下一些共同主张。

首先, 建构主义反对那种以客观主义的经验论为基础的学习理论 (即, 知识是由外界输入到个体学习者头脑中的) , 他们一般都更倾向于把知识看成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更强调了学习就是学习者运用自己的头脑形成对事物或现象的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毋庸置疑, 知识不仅是学习的重要内容, 也是学习的主要结果;尽管语言可以赋予知识以客观的形式, 通过语言便可以实现知识在人们之间的传递。但是, 建构主义强调,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另外, 知识在各种情况下的应用较好地体现了具体情境的特异性。换言之, 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 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 关键在于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并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 并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地、双向地相互作用这一重要过程, 从而建构起自己对于新知识的理解, 而那些原有的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说, 学习并不是简单地意味着信息的积累, 学习过程也并不是指信息的简单输入、存储和提取, 而是一个包含了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的过程。学习不仅是理解、获得和记忆新知识, 而且还有新旧知识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同时还意味着学习者要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从而形成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观点、看法和思想 (即, 学习知识要求学习者应把握知识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 使学习走向思维中的具体) 。可以说, 建构主义在较大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 建构主义的这种知识观向传统的教学和课程理论提出了巨大挑战。不难看出,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教师或课本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个体学习者接受知识的理由;学习者对于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不同学习历程。

其次, 建构主义都强调了学习是一个建构过程, 而且, 每个学习者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 因为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也就是说, 学习不应只是教师向学生单纯地传递知识的过程, 而更应该是学生自己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学生要学会主动去学习, 而不是单纯地只做一个信息和知识的吸收者。由此可见, 教学的作用仅仅在于给了学生有效的活动机会,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学生则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这对于揭示学习过程的积极主动性、克服传统教学的被动与机械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这就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 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而教师也不应只做一个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角色, 教师必须要明白“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的重要性, 要非常注重方法的传授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最后, 建构主义一般都以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知识建构的机制, 都比较重视学习中的“相互作用”。当然, 根据不同倾向的建构主义所关注的知识建构的不同侧面, 大致有个体在与其物理环境打交道的过程中实现的知识建构、个体间相互作用下的知识建构以及个体在更大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知识建构这三种建构方式。按照这种观点, 建构主义强调,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 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也就是说, 教师不能单纯地向学习者呈现知识内容, 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也不能忽视学习者在以往的学习中所取得的一些经验, 其中的关键是在于, 在师生共同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探索、交流和质疑的活动过程中, 教师如何将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毫无疑问, 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 不同的学习者对于问题的理解是不同的, 这种差异本身在学习者的共同体之中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据此, 建构主义下的学习模式也可分为若干种, 其中包括“初始时的建构”、“发展中的建构”和“研究型的建构”三种, 而教师在开展建构性的教学活动时, 也应注意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二、建构性学习模式的基本理念

如上所述, 在对待如何对知识进行定义的问题上, 建构主义者并不认同知识是一种绝对正确的真理, 而是认为任何问题的解答都是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他们认为知识并不是绝对准确的, 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问题, 在应用旧的知识时, 学习者还需要加上自己的思考和创新, 只有在对原有的知识进行灵活应用的基础上, 学习者才能让知识发挥出其最大的效能。建构主义者还认为, 知识要发挥其价值, 关键还是要取决于那些应用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的具体的个体学习者。在建构主义者看来, 知识只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比较可靠的经验性的假设, 并不能作为解决所有现实问题的可套用的模板。而建构性的学习方法则是要求学习者在自己有的观点和理念的基础上, 让学习者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形成自己的理解, 而不是机械地记忆老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拥有很强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也更能培养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简而言之, 建构性的学习就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一定要以学生作为中心, 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最终的目标, 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 并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不断加以正确的引导。

三、建构性学习模式的特点

毋庸置疑, 建构性的学习和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学习和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区别, 这主要表现为, 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 学生的主体性是他们作为学习者天然具有的, 这正是其主体性的内在根据。因此, 开展建构性学习的教学活动时, 其核心就是要着重开展以学习者作为主体的知识建构活动, 并真正以学习的建构性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所在。具体来说这种学习模式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建构性学习模式所具有的社会性特点。当课堂教学以建构性的学习模式为主时, 这种教学活动的本身将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性特征。而这种特征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教学双方当事人的社会性, 也就是说, 在建构性的学习模式下, 课堂就成为了社会, 而老师和学生则是社会中的两种不同的角色。其二是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具有社会性, 也就是说, 这种模式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隔阂, 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的位置, 而相互之间的交往也是一种相对纯粹的社会性交往活动。其三则是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本身的社会性, 所有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从学生的社会生活出发, 使学生在学习时成为了完全具有现实社会情感的人。

2.建构性学习模式所具有的交互性特点。当师生双方在建构性的学习模式下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 老师和学生都要注意利用特定的情景和方法, 多进行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而这种交流活动又需要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与组织性。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而这些交互活动从类别上讲又可具体分为情感上的交互活动、行为上的交互活动以及思维上的交互活动等多种活动内容, 而且其交流的形式又有讨论式、会议式、对话式等。

3.建构性学习模式所具有的整合性特点。建构性的学习模式其实也是一种整合式的教学活动。不言而喻, 要达到较好的学习和教学效果, 必须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 方能让建构性学习的意义得到彰显。在建构性的模式下进行课堂教学, 我们需要分别对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以及价值观和情感等多个方面进行整合, 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整合, 在建构性模式下所开展的教学活动的优势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来。

四、建构性的学习模式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虽然目前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观还没有形成稳定而清晰的体系, 但是, 我们应当认识到, 以建构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建构性学习模式是一种老师帮助学生靠其自身能力构建起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体系的新的学习模式, 这也是一个促使学习者获得学习的情感体验并提高其自身的学习能力的过程。

1.建构性学习模式使学生学习目的更加明确,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认知的角度来看, 兴趣无疑是最好的老师, 在兴趣的影响下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无须任何外力, 其学习效果也最好。但我们又应当认识到任何的兴趣都不是人们生下来就具有的, 兴趣的培养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正确的引导, 而建构性的学习模式在这方面则正好可以发挥出其巨大的优势。以英语教学为例, 在传统模式下, 学生很难认识到英语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和魅力, 只把它当成未来就业的一种门槛, 因此也就缺乏学习英语的动力。而事实上, 英语的背后是丰富的西方文化, 是先进的科学技术信息, 把英语学习好, 我们就能更好地融入到世界的发展之中, 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对发展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都有着非常巨大的作用。

2.建构性学习模式更注重合作学习,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运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在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亦要遵循这样的原则, 教师要注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以避免培养出只会考试的机器。建构性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主体, 因此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出很大的作用。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组建起自己的学习小组, 定期开展类似于“头脑风暴”式的活动, 学习伙伴之间不断进行合作和交流, 在交流与合作中取长补短, 并在交流所得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 长期以往我们就可以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而这样的合作学习本身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相合间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为了能更好地掌握在交流活动中的话语权, 在交流前学生通常会更自主地做足学习准备工作, 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化学习的目的。

3.建构性学习模式让学生学会质疑, 不迷信权威。建构主义者从不认为真理是绝对的或是一成不变的。与此相对应, 建构性的学习模式也非常注重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老师不会一味地只传授答案, 而是会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和质疑的时间。也因为这样, 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迷信权威, 对很多问题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更具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也更具探索精神, 他们往往更倾向于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因此他们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谈生物观察实验的探究性意义 篇5

2013年6月的一天,英国7岁女孩奥利维亚穿过自家附近的风铃草树林时,惊讶地发现了五叶草。她让妈妈用贴膜机把这朵幸运花保存起来,还注明了发现日期,这可是全世界公认的幸运花。观察实验是生物学中的最基本的实验,但实际教学中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以译自Miller和Levine教授所著的“Biology”中实验“蝗虫外部解剖学特征探究”为例,通过静态和动态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和运动方式,让学生建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核心概念。这与新课标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提升生命科学素养是一致的。

一、实验“蝗虫外部解剖学特征探究”译文

1. 问题:蝗虫身体的哪些部分适于陆地生活?

2. 简介:蝗虫是节肢动物门的成员,昆虫的种类超过一百万。(下略)

3. 实验前问题:阅读整个探究过程,和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以下问题。在探究的第一部分,能观察到什么?写出观察到的活体蝗虫三种运动方式。蝗虫的身体包括哪三个主要部分?蝗虫的足和翅在身体的哪一部分?怎样判断蝗虫的雌雄?

4. 材料用具(每个小组):广口瓶,活体蝗虫,解剖针,蝗虫标本,防水标签,手持放大镜,莴苣叶片。

5. 安全警示:在这个探究实验的第二部分,穿上实验服,戴上护目镜和一次性塑料手套。小心处理动物标本,防腐液和所有接触这些生物的实验仪器。不要用手接触眼睛和口部。按照教师的指引归还或处理所有实验材料用具。实验完成后用温水和肥皂洗手。注意实验步骤旁的所有安全标识,应熟知这些安全警示的含义。

6. 实验步骤:

(1)观察活体蝗虫的反应。

①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把观察结果写在空白处。观察广口瓶中的活蝗虫。注意:小心不要打碎玻璃器皿。图1帮助你找到蝗虫的头部、腹部、胸部、三对足和两对翅的位置。在不干扰蝗虫的前提下观察几分钟。注意蝗虫的运动方式,并且记录蝗虫用哪只足行走。轻敲广口瓶的侧壁,让蝗虫受到刺激而跳跃,观察用于跳跃的足。

②观察蝗虫在静止状态下的体位和姿式,用手持放大镜观察与呼吸及气体交换相关的腹部运动。

③撕下一小片莴苣叶喂给蝗虫,注意它的摄食,近距离观察口器的动作。

④记录你看到的蝗虫外部特征和运动方式,记录完后把蝗虫归还老师。

(2)观察蝗虫外部解剖学特征。

①从老师处取一只蝗虫标本,洗掉防腐剂。把蝗虫置于解剖盘中,轻触外骨骼。并用手轻轻按压,记录下观察到的蝗虫外骨骼。注意:用于保存蝗虫的防腐剂可能会腐蚀人体皮肤。穿上实验服,戴上护目镜和一次性手套,避免接触你的眼睛和口腔。

②找出蝗虫身体三个部分的位置:头部、胸部和腹部。如果需要,参考图1用放大镜观察头部。注意头部顶端的两个长触角,这是蝗虫的触觉器官。用放大镜近距离观察触角,蝗虫的三个单眼在头部:每个触角的基部各有一个单眼,第三个单眼在头前部正中。头部的两侧还各有一只复眼。单眼和复眼是蝗虫的视觉器官。记录下你的观察。

③找到胸部的位置,注意蝗虫胸部分为三节,每一节附着一对足。观察2对前足和第3对最大的足,即跳跃足(亦称后足),注意每只足都由腿节、胫节和蚹节组成。

④观察两对翅,用手指轻轻展开蝗虫的翅。注意观察前翅和后翅的区别,前翅革质化,保护着专司飞行的后翅。写出蝗虫胸部的观察记录。

⑤找到腹部并注意它的分节。在腹部第一节,有一突出的鼓形结构——鼓膜,是蝗虫的听觉器官。在腹部每一节的两侧,有很多小的开口称为气门。气门是蝗虫呼吸系统在体表的开口,是气体进出的通道。

⑥注意雌雄蝗虫的腹部最后一节是不同的。雌虫的最后一节有一个爪形结构,其上有4个用于挖洞产卵的点状突起,雌虫的腹部比雄虫长,雄虫腹部最后一节是钝而弯曲向上的。判断你手中的蝗虫是雌的还是雄的,写下对蝗虫腹部的观察结果。

⑦完成实验探究后,按照教师的指引处理蝗虫。注意:研究过蝗虫标本后,用温水和肥皂洗手。

7. 分析和结论

(1)观察。蝗虫身体的三部分中,哪一部分是专门适应运动的?

(2)数据分析。蝗虫在其生活环境中,可以通过哪三种方式感知移动的物体?

(3)推论。蝗虫的体色怎样帮助它躲避敌害?

(4)预测。如果把蝗虫的头部浸没在水中,它会被淹死吗?

(5)得出结论。哪三种结构有利于蝗虫生活在干燥的环境中?

8. 拓展研究

尽可能多的收集节肢动物的各类标本,并比较以下特征:身体的分部、足的数量、口器的类型、呼吸器官的类型。在资料表中记录相关观察,利用资料表鉴定器官,这有利于解释节肢动物极为丰富的多样性。

二、实验评析

1. 观察实验不是解剖实验。观察实验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实验动物福利意识。据统计,美、英等欧美国家每年用于实验的动物数量高达3000万只,这引发了动物保护组织的抗议和各国科研部门的关注,在如何对待实验动物上, 欧美广为采用的选择方案是“3R法则”,即减少、优化和替代。“优化”即是减少动物的精神紧张和痛苦,比如采用麻醉或其它适当的实验方法;“替代”就是不再利用活体动物进行实验,而是以单细胞生物、微生物或细胞、组织、器官甚至电脑模拟来加以替代。“3R法则”在发达国家已经普遍采用。

2. 科学观察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两类。自然观察是指对自然界的现象不作任何改变而进行的观察,它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考察对象的。本实验观察玻璃瓶中的活体蝗虫,尽可能地模拟自然环境,但与自然环境还是有一定差距,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尽量做到不说话,不走动,保持安静,以便观察蝗虫的行走、跳跃、摄食等。根据观察的分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多种观察,如整体观察与重点观察、形态观察与解剖观察、顺序观察与逆序观察、长期观察与短期观察、自然观察与实验观察,活体观察与标本观察、动态观察与静态观察、单次观察与重复观察、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验证性观察与探究性观察等等。

3. 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每节课都有教学目标和重点,生物观察实验也一样。贯彻好这些目标,才能集中注意力观察,抓住观察对象的重点,以便达到预期的观察效果。本实验在开始直接提出问题:蝗虫身体的哪些部分适于陆地生活?整个实验的设计和开展都围绕这个目的进行。

4. 观察实验的探究性。生物观察实验分为验证性观察实验和探究性观察实验。探究的过程是一次全新的经历,是一次愉快的体验,探究的结果的未知性和神秘感会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求知欲。轻敲广口瓶的侧壁,让蝗虫受到刺激而跳跃,观察用于跳跃的足;提出问题“如果把蝗虫的头部浸没在水中,它会被淹死吗?”这是对于蝗虫呼吸的探究。

意义性学习 篇6

一、首先, 重视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前提

由于这是新课改形势下的教学定位要求, 那么就要看这一要求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 以前将培养学生读写能力放首位的定位已无法满足社会对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尤其是听说能力的需求。杨惠中等人在调查中发现,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 他们对应聘者在听力方面的要求远比写作要高得多。而对于应聘者本身而言, 应惠兰在对六省市高校、科研单位、厂矿和公司的调查中发现, 36.66%的被调查者认为, 在今后五到十年里, 听说能力是最有用的技能。因此, 我们可以从这些调查中发现, 重视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教学, 无论是对用人单位还是对应聘者本身而言, 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 作为教师, 我们应当针对社会的需求, 也就是对英语听说能力的需求, 来正确组织安排我们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二、其次, 听力资源的“理解性输入”和“成功输出”是提高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英语听力学习, 即第二语言能力学习, 其实是一个简单的从输入到内化, 然后输出的过程。最著名的关于输入的理论之一, 莫过于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 即“i+1”。“i”代表已知的语言成分;“1”则表示略高于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成分。克拉申认为, 有效的语言习得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输入的可理解性;二是输入必须略高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但持不同观点的Swain则认为, 语言输入假说忽视了语言输出的重要性。[2]也就是说, 有效的听力学习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听力资源输入的可理解性;二是输入的听力资源必须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听力水平。从以上两种观点可得出, 在英语听力作为第二语言能力的学习中, 听力资源的理解性输入加成功的输出才能等于有效的英语听力学习。

(一) 进一步来说, 首先, 学习者需要听力资源的“理解性输入”。英语听力技能学习是许多学生的“魔咒”。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听大量的英文广播和做听力练习当中, 可惜最终的结果却仍旧是一塌糊涂。有这么一个笑话, A总抱怨自己学不会英语, B说建议他听外文广播, 并且认为听多了自然就会了。A问了B一句话:要是一条狗不停地对着你吠, 你能听懂它在说什么吗?这个笑话正好体现了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对英语听力学习的指导意义。这要求学习者正确认识进行英语听力学习的目的, 最终是为了提高英语听力能力。那怎样才能提高英语听力能力?这必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当学习者给自己输入的信息是可理解的, 那就意味着学习者在听的过程当中领会了英语会话的思维模式, 即获得了英语交流中的语法知识。

(二) 其次, 学习者需要的“成功输出”[3], 即他们获得理解性输入的英语听力资源后的一些成功反馈。所以, 光做到英语听力资源的理解性输入还不够, 如果大量的输入这些听力信息而不能学会运用或成功反馈给老师, 即不能成功输出, 那就好像过年吃太多东西导致消化不良。换句话说, 只听、只看、只输入, 而不会写、不会说、没有输出, 那也只能停留在我们常说的“哑巴英语”。而要做到“成功输出”, 则要求学习者端正学习态度, 克服害羞、害怕出错这样的恐惧心理。多听符合自己现有水平的听力资源的同时, 也要大胆开口尝试模仿听到的信息, 或是做相应的听力练习, 给老师反馈的同时, 通过教师的指导提高英语听力能力。这样才有可能做到“成功输出”。所以“成功输出”是检验英语听力学习的必要手段和途径。

(三) 将“理解性输入”和“成功输出”结合, 才能够有效进行英语听力学习。再举一个例子, 给学生做听力, 如果给一个中学生去听大学生上课所用到的听力, 那他们是几乎不可能听得懂的。听不懂, 就不能够将听力里的语言知识输入进去, 也不会有输出的产生。所以, 老师应当准备比此中学生现有听力水平稍高的练习让学生做, 这既能让学生听得懂, 完成输入, 又能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及时反馈学习的结果, 完成输出。换句话说, 当输入的听力信息对学生来说是可理解的, 当学生输出的信息经老师的测评是成功的, 那么这一英语听力学习的过程, 就是有效的听力学习。

三、最后, 如何设计一堂“有效输入”的大学英语听力课, 是每个大学英语教师都应当考虑和重视的问题

(一) 我们都知道, 教学质量除了与教师的教学风格、模式、环境等等外部条件有关, 学生在英语这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个体差异性, 也对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什么是第二语言习得个体差异, 最简单的说, 就是学得有成效和学得没有成效。根据Rod Ellis所说, 导致第二语言习得个体差异的学习者因素大体包括:年龄、天资、认知方式、动力、个性等五个方面。而笔者认为, 导致第二语言习得个体差异的最重要的学习者因素是学习者的态度, 即学习者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动力。

(二) 一方面, 充满动力是获得良好学习成效的基础。我们都还知道一个事实和道理, 那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意味着有“动力”。相信许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 那就是“愉快、有信心的学习”。怎样才能“愉快的学习”?如果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带着成就感学习”即“学习的过程充满动力”, 那么相信学习的效果就要比那些没有习得成就感或没有习得动力的学习者要好。

另一方面, 缺乏动力是无法获得良好学习成效的主要原因。如果学习者的态度和动机是“要我学”, 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获得成就感, 那么他就会越学越没有信心, 而在信心不足的情绪下学习, 那么他就学得没有动力, 从而导致他从学习中得到的经验和感受是乏味、无聊和无趣, 且没有成效的。

(三) 为了组织好一堂成功的大学英语听力课, 教师应当准备一些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相贴近的听力资源。例如, 教师可以将一些健康、积极的、受广大学生喜爱的英文流行歌曲或是将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热门电影中符合教学生现有听力水平的台词制作成听力填空题, 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将歌曲或电影为学生播放。这样的听力资源不仅难易度适中, 也能让学生感兴趣, 他们会变得想听并且听得进去。与此同时, 这堂大学英语听力课不仅与社会发展恰当的结合, 也对提高听力教学的质量有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从以上对重视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教学的意义和对听力资源的理解性输入和成功输出以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等的讨论, 由此可见, 一堂“理解性输入”+“成功输出”的有效学习大学英语听力课, 不仅要考虑到信息输入的有效性, 还要兼顾学生的年龄层次、天资水平、认识方式、学习动力以及他们的个性, 尤其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即学习动力。当然, 我们提出这一条件的影响, 并不是为了规避教师的责任, 而是提醒大家, 在大学英语听力课教学的过程当中, 在重视“有效输入”的同时, 也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因材施教, 最终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 , (2) .

[2]R od Ellis, 1999,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意义性学习 篇7

一、意义性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需要努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在一般的中职学校, 学生文化课程学习的自信心不是那么强烈, 学生学习信心不强的原因显得比较复杂, 有自身原因, 也有家庭原因, 有学校原因, 更有比较复杂的社会原因。 学生进入文化学习课程的课堂, 总是没精打采, 永远都是极不振作, 应当说这样的学习状况是学生意义性学习的首要大敌。 所以, 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 首先必须利用课程资源建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入选中职语文教材的篇篇目目, 虽然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之难度上具有一定的区别, 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具有一致性。 挖掘篇目资源对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其鼓舞作用是不可小视的, 虽然多数文本内容与建立学习信心毫无关系, 但都是与建立事业信心有着直接和很大关系的。 相当多的叙事性文学作品, 其主人翁之所以是那样具有理想的精神境界, 就是其对待自己的事业和自己所确立的理想具有坚定的信念。因此,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为了实现中职学生意义性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需努力挖掘阅读课程的相关资源, 为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 增强中职学生的学习信心, 还需要与学生进行比较有意义的面对面的促膝谈心, 让学生感到自己虽然被中职学校录取, 但将来还是可为的, 现在的学习也一定能为自己的未来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意义性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需要努力增大学生的学习空间

由于中职学生比较特殊的思维, 由于中职学生受着不良思维的影响, 一般不是那样的勤奋刻苦进行语文学科课程的学习是司空见惯的。 但学生应当说是比较可塑的, 也是相当诱导的。 教师必须从老农喂牛的故事上得以充分的启迪, 注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进而增大学生学习空间。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空间应当说是无处不有, 需要人们进行比较充分的思考、寻求和筛选, 促使学生能够在比较宽敞而又理想的空间从事语文学科课程的理想学习。 譬如, 语文教学的大语文环境建设业已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同仁的重视, 我们完全可以将大语文环境建设引入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的课堂。 让学生也进行文学作品的比较性研究, 能够调动学生的自主阅读感悟和比较鉴别感悟的积极性。 让学生进行比较性的文学作品的研究, 学生便不以阅读感悟一单独的作品篇幅即为满足, 而比较积极意义地进行同作品体裁的比较性探究。 如语文教材中, 小说、戏剧都是以体裁呈现于教材文本内。 戏剧之作品中都有相关的情节之结局, 有的结局就是完全相同的。 但同是悲剧, 产生悲剧的原因不相同。 教学相关戏剧的文本时, 我们可以在让学生明了戏剧的结局上诱发学生对结局产生原因的探究, 学生便进入比较兴奋的探究状态。 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只要阅读感悟的兴趣能够激发出来, 其阅读感悟甚至就是创新感悟的情感完全可以勃发, 完全树立获取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尤其能够促使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意义性学习和探究。

三、意义性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需要努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在平时的中职语文课堂中, 能够自主探究学习的学生为数不多。 尤其是那些处于学习问题比较多的学生, 更不思量或进行比较自主性学习。 对课堂教学中的相关活动, 尤其是那些带有一定难度的探究, 他们近乎都是不予过问, 似乎那都是事不关他的事情。 因此, 平时的课堂总是体现不出勃勃生机。 体现不出勃勃生机的课堂, 怎能促使全体学生的发展? 中职学生这个比较特殊的群体, 这个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都不是很佳的特殊群体, 需要想方设法让他们自主学习。 应当说能够让中职学生自主学习, 虽然困难比较多, 但办法永远多于困难。 譬如,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我们能够善于发现一个个学生在阅读感悟中的闪光点, 尤其注意张扬学生在阅读感悟中的创新个性, 学生便能够处于极其亢奋的状态下走上比较理想的自主学习之轨迹。 譬如教学相关的文言文, 应当说入选于中职语文教材的文言文, 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颗璀璨明珠, 那些文学作品的作家也是那样灿若繁星。 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 大家的人生际遇有异, 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具有一定区别。 就是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的际遇有异, 所表达出来的语言风格有着一定的区别。 倘若教学时, 多为学生搭起知人论世的桥梁, 或者就让学生漫步于知人论世的路上, 那么学生的自主感悟一定能够创下令中职学生感到十分自豪的奇迹。

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的意义性, 是我们必须研究和思考的。让中职学生进行相关的意义性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要站在为中职学生的学习意义性的高度多多寻求策略, 尤其注意寻求新发展形势下学生的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胡瑛.中职语文教学拓展延伸研究[J].苏州大学, 2014.

[2]苏金刚.中职语文教学拓展延伸路径分析[J].教育界:高等教育, 2014.

审美性对新闻摄影的意义 篇8

新闻摄影是以纪实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的新闻报道。摄影图片是新闻摄影传递信息的主要目的,新闻摄影一般都附有简短的文字说明,用来陈述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过程等。

二、新闻摄影的主要特征

新闻摄影有新闻性、真实性、形象性三个基本特征。在艺术摄影中可以通过想象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人和事,在新闻摄影中只能拍摄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正在发生的事与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并不是所有的真人真事都值得去拍摄。

(一)新闻性。新闻价值决定拍摄内容,所谓新闻价值指的是社会对该新闻事实需要和关注的程度。在新闻传播规律中,还有对新鲜性、时效性等要素的要求。在具体拍摄时可以从事件的重要程度、事件对人们的接近程度、事件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等去判断和取舍。

(二)真实性。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手段,必须遵守这个原则,真实性还必须以摄影的纪实性为基础。正是这种功能使摄影进入新闻领域,充分发挥着自己的独特功能。

新闻摄影真实性的具体内容包括:被拍事物必须真实,摄影照片中的人必须是事件的当事人,新闻摄影时间、空间、人物是三位一体的、新闻摄影作品的形象必须真实,文字说明必须准确。

(三)形象性。新闻照片是形象化的新闻,形象既要客观真实,又要生动,决定性瞬间的确定是新闻摄影形象性的重点。新闻性与真实性都要通过形象性来体现,形象性的基本特征就是瞬间性。

三、真实性与新闻摄影作品审美的关系

真实是新闻摄影的第一生命,偏离了真实,违背了真实,新闻摄影也就失去了它的根本意义。新闻摄影作为一种视觉新闻,坚持真实性是根本 , 同时也应注重追求新闻图片的艺术表现力,即新闻摄影的艺术性。

一副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不但可以记录下新闻信息的事实,使人产生共鸣,并且能够给人以视觉上美的享受。美的属性并非事物本身固有的,而是人对某一事物特征的判断与评价所赋予的特殊的形式性意义;也是人对自身中所体察到的某些感受和情感的一种表达。因此,好的新闻摄影作品在不违背其真实性的基本原则之外,可以尽量的注重其艺术性,保持灵活的头脑,增强创新意识,新闻摄影作品也将会更自由、更有深度更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审美的要求。

四、新闻摄影作品中的审美体现

既然审美是摄影的本质属性,那么摄影就不仅是摄影,是讲究美的艺术。特别是新闻摄影 , 应该是一门借助摄影器材真实再现客观世界的一门艺术。

(一)戏剧性的创作技巧。摄影师可以通过选用不同的器材、暗房制作或是使用不同的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处理 , 使这种差别变得较小 , 也可以为了表达某种情绪而加大这种差别。拿这张照片来说 , 读者从中看到的一切 , 特别是被严重压暗的天空 , 有一种油画般的效果 , 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与现实世界有着很大的不同 , 令人印象深刻。新闻摄影的过程中不允许有过多的构思 , 往往需要通过即刻的直觉和快速记录的功能去发现和抓拍新闻发生的瞬间 , 这一瞬间很快就会过去 , 新闻图片就要把这一转即逝的瞬间凝固住 , 供人们认识、观察和思考 , 早一点和晚一点按快门能影响新闻图片不同的形象 , 甚至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含义。

(二)追求审美情趣。新闻图片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是拍摄者在客观存在的事实中经过思考 , 通过自己的方式美化了客观存在的实施 , 因此 , 它比现实中更加精炼、集中 ,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 追求审美情趣,是拍摄者提高摄影作品内涵的重要方法。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心愿。然而,美的自身既不是一种形状,也不是一种对象。一切都会在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中得以体验。新闻摄影审美理解,它涉及到摄影者的审美经验积累和相关的文化知识。用这些经验、知识,去理解和把握新闻事件实质。取得理解才能获得表现,这是一个不变的定律。

摘要:新闻摄影是运用摄影的科学记录手段,对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图文报道。新闻摄影是一门瞬间的视觉艺术,它能够精确地把稍纵即逝的形象,迅速地固定下来,然后将新闻信息传递出去,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摄影与事件本身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好的新闻摄影作品在不违背其真实性的基本原则之外,可以尽量的注重其艺术性,更有深度更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审美的要求。是新闻摄影和审美实践相关的东西。

艺术教育领悟性原则的意义 篇9

关键词:艺术教育,领悟性原则,意义

艺术教育中有多种原则, 包括“情景创设性原则、媒介感染性原则、动情自由性原则、信息领悟性原则、操作渐进性原则”。[1]其中的艺术教育领悟性原则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与内容, 第一层面是艺术技巧的掌握和手法的理解;第二层面是意蕴 (或意境) 的领悟。下面结合声乐歌唱来阐述这两个层面的意义。

歌唱, 是人用以抒发情感、交流情感的一种自然而普遍的形式, 在所有的音乐表演形式中, 又是最亲切的、最美妙的、最富感染力的一种。作为专业的歌唱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 掌握相应的方法、技能和修养, 因此需要接受严格的、系统的训练和学习。声乐的教与学都是相当困难的, 毫不过分的说, 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艺术教学本来就难, 音乐艺术更难, 音乐中的声乐尤其难。声乐的突出的特殊性, 决定了它不能像钢琴、提琴那样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勤学苦练;不能像弹坏、拉坏了琴弦可以换新的等等。声乐的“乐器”各有差异, 而且又看不见、摸不到, 对于教学中许多重要的问题, 只能靠感觉, 揣摩;靠悟性的觉醒、灵性的碰撞。

声乐技术层面中的。如:“放松”这个词, 在声乐学习中, 最常听到的就是它, 到底是放松身体还是放松声音, 常常是模糊的, 感觉大于理智的分析, 需要靠自己的领悟来掌握。“放松”更确切的意思是歌唱中要协调, 例如喉咙需要比日常生活中用更多的力量, 应当是扩张性的, 口咽腔也是合理的扩张, 在喉、咽、鼻腔等部位形成一个完整的共鸣空间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 才能产生好的符合规范的“放松”而有紧张度的歌唱声音。要求“放松”声音, 但究竟到什么成都呢?有的学习者的声音是平平淡淡没有一点紧张度, 听起来懒洋洋的, 表面现象是非常的松, 但这样的歌唱声音是不受欢迎的, 这样的声音就没有正常的、悦耳的、艺术性的、有丰富内涵的、感动的属性了, 也不能运用自如了, 不能控制到随心所欲能强能弱的境界, 也没有相应的力度感和空间感还有气流感。我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沈湘大师就美声唱法的声音特点概括为八个字即“通、实、圆、亮、纯、松、活、柔”。[2]可见“放松”在美声唱法的规范中是很重要的一条评价标准。因此, 在把握“放松”是又因每个人的嗓音的差异而程度不同, 甲的感觉与经验就不能套用到乙的声音上去, 只有根据个人的领悟并且与个人的实际结合起来, 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这就是第一层面中的技术技巧的领悟了。

关于声乐教育教学中的第二层次的也就是意蕴 (或意境) 的领悟, “意境即精神内涵”。正如在古琴音乐以及其他一些传统器乐音乐中, 人们习惯于用“清、微、淡、远”来概括其意境特住”。Move to college和move to Sacramento都是搬到一个具体的地方。根据最后一句“随着他的小妹去上大学了, 我很高兴让Marc回家。”的意思, 很显然29题应选“搬离家”。

答案:29.B 30.D 31.B 32.C 33.A

完型填空的命题思路决定了破解完型填空是不可以脱离文章背景信息, 依靠感觉进行无根据猜测的。未知填空与已知信息之间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 因此解出完型填空的基本方法就是:通过已知信息推断未知信息。这与格式塔心理中的再造性思维的观点不谋而合。再造性思维指的是通过以前的经验和已知事物来解决问题。

此外, 认知语言学认为, 一句话中的各个部分不仅是构成整体的要素, 而且各要素因不同的功能相联系。众所周知, 英语是注重形合的语言, 一句话中往往含有连接整个结构的词, 像连词, 介词, 从句引导词等, 如:Conversely, once the interest is cultivated, the career advocated by the parents may also appeal to the student.这句话中的conversely, once, 征。“清”指清晰、清纯, 音色净而不浊。“微”指细腻精致。“淡”指恬淡自然。“远”指意境幽远, 象外有象, 意外有意。[3]同样声乐演唱中的意境表现在通过“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进而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歌曲中要表达的内涵。简单地说就是艺术歌唱的“二度创作”, 歌唱演员将声乐作品变成有声、有字、有情、有形的歌唱艺术, 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和细致的加工, 歌曲内容与音乐深刻的内涵才会得到恰如其分的表演, 歌曲的意境才能得以表达出来, 以打动欣赏者。演唱者要将自己深入到唱词的情景中, 而不能将声音、词意和感情三者割裂开来。首先要深入到唱词的情景中去, 做到心灵的投入, 将歌词内容认真、细致地分析, 要把歌词的所要表达的意义牢牢地印在脑子中。其次要想感动别人, 先要感动自己。感动自己是歌唱者进行艺术创作所需要的内心感染力, 它来源于心灵的投入, 来源于对角色、景物、事态、情感的细致感悟, 最好能“入戏”到“忘我”的境界。三是积累感情素材, 演唱表演的情感表达是生活体验之后经过艺术加工的感情的再现, 应该将感情的生活体验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 随时做个有心人, 留心自己和周围的人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不同氛围、不同事物矛盾冲突中的心态及感情表现的纷呈现象, 并要善于总结、记忆, 逐渐积累更多的感情素材。这种体验与积累越丰富, 对艺术的感情表现, 对歌曲意境的领悟越有帮助, 才能更加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意境。如同水库蓄水, 当需要时, 它将会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同样一首声乐作品, 有的演唱表现力丰富, 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有的演唱平平淡淡, 就是一发声机器, 还糟蹋了音乐等等。这就是在声乐学习上的内涵的领悟, 常常我们所说的这个人不适合歌唱, 通常就是指音乐作品表现的没有味道, 演唱者没有领悟到作品中的意蕴。

艺术学习是要有灵气的, 需要一定的天赋, 艺术教育要讲究领悟能力的培养, 加强艺术味道的熏陶, 在艺术的氛围中感悟整个世界, 多听、多看、多思考, 善于总结常练习, 领悟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和加强。

参考文献

[1]贺志扑、姜敏著.艺术教育学[J],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2]邹本初著.歌唱学—沈湘歌唱教学体系研究[J],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年版

英语的象似性及其语言认知意义 篇10

象似性是对语言形式或结构与其所表达的概念或概念结构之间的相似关系的研究。它可被视为是一种从微观的角度对语言现象进行的分析和研究。语言形式的长度、复杂性或语言成分的相互关系平行于它们所编码的概念、经验和交际策略。形式与概念之间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理据性。

象似性的概念最早是由皮尔士(c.S.Peirce)于19世纪末提出的。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在近几十年来已受到许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其中包括Jakoboson(1965)、Greenberg(1966)、Haiman(1980)等。1965年,R.Jakobson的著名论文“探索语言的奥秘”对语言的任意性提出了有力的挑战。Haiman更是象似性研究的得力干将,正是他的研究才引起语言学家去广泛关注语言结构反映人类认知结构这一事实。

二、认知语言学对象似性的阐释

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规则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律、有理据的。语言的结构特别是句法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受人类认知支配,具有比词汇层面更明显的象似性。例如,雅各布逊在《探索语言的本质》一文中指出:复句中两个分句的排列顺序对应于他们表达的两个事件实际发生的先后顺序,即句法成分与陈述对象在时间、空间上具有象似性。例如:

He opened the door and came into the room(他打开门,走进房间)。

He came into the room and opened the door(他走进房间,打开门)。

显然,在第一句里,两个分句的顺序和事件的自然时间顺序是一致的,句子所描述的事件符合人类的认知顺序,所以给人的感觉是自然的、流畅的。相反,第二个句子则令人感觉很别扭,因为两个分句的排列顺序不符合事件发生的自然顺序。虽然就句法规则来看,第二个句子并没有什么错误,但它却是不可接受的,因为分句的排列顺序违背了人类认知顺序,违反了句法的顺序象似性。

三、英语的象似性原则及其语言认知意义

1、距离象似性及其语言认知意义

距离象似指语言成分之间的形式距离与它们之间的概念距离相对应。距离象似主要表现在句法与形态层面。请比较下面的例子:

(1)a tall young Chinese policeman(一位身材高大年轻的中国警官);

(2)a young tall Chinese policeman(一位年轻身材高大的中国警官);

(3)a Chinese tall young policeman(一位中国身材高大年轻的警官);

(4)a Chinese young tall policeman(一位中国年轻身材高大的警官)。

在这些例子中,只有第一个是可接受的说法,其他三个(及所有其他可能的组合)都不可接受。尽管在现实中,身材高大(taⅡ)、年轻(young)、中国的(chinese)三个特征同时出现在所谈论的对象身上,但在人类的认知结构中,这三个特征与修饰对象的距离是不同的,从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来自于人自身的体验这一认知观点来看,只有第一句符合人类认知规律,与人们的直觉也是一致的。

距离象似原则在否定意义的句子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例如:

(5)I don't think Linda can finish the task today.

(6)I think Linda cannot finish the task today.

(7)Sarah is not satisfied.

(8)Sarah is dissatisfied.

(6)中否定词not比(5)中的not离can近,因此语气较强,否定的力度较大,讲话者对Linda无法完成某件工作的判断较为肯定。同样道理,(8)中否定的程度大于(7),Sarah在(8)句中要比在(7)句中更加不满意。

距离象似还反映了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例如:

(9)a.Close the door.

b.I wonder if you could close that door for me?

同是请求,语句的长短反映了礼貌的程度,例(9)中b句的礼貌程度就比a句高。这种距离与语用修辞有关。出于礼貌、含蓄、委婉等目的,人们在表达自己意思时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拐弯抹角,顾左右而言它。这时语言形式复杂化,语符相应增多,听话人理解意义的解码过程也相应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脑力。信息量的大小不仅反映了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也表明彼此间社会地位的反差;礼貌反映社会距离。越礼貌,信息量就越多,语言结构就越长。

2、顺序象似性及其语言认知意义

顺序象似性即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以及概念时间顺序与语言描述的线性顺序相对应(赵艳芳,2000)。如:Bill passes the ball to Ron,Ron heads the ball to Mike,Mike shoots,the goalkeeper jumps for the ball and misses by a fraction…it’s a goal!What a beautiful goal!The audience is cheering and singing Marseillaise…What'shappening down in the field?John is lying on his face and holding his fight knee obvi-ously in pain(李基安1998:117),句中前5个动词以线性顺序描述了5个不同的动作。它们发生的先后顺序与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思维中的概念时间顺序互相映射、保持一致。请看下面更多的例子:

(10)a.He opened the bottle and poured himself a glass of wine.

b.*He poured himself a glass of wine and opened the bottle.

(11)a.He jumped onto his horse and rode out into the sunset.

b.*He rode out into the sunset and jumped onto his horse.

(12)a.She married and became pregnant.

b.She became pregnant and married.

例(10)a和例(11)a体现了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符合人们的思维方式。例(12)两个句子中的词完全一样,但是在句子中的顺序不一样。读者可以根据它们不同的顺序去体会不同的意思。

3、数量象似性及其语言认知意义

数量象似性指语言形式的复杂性反映这一形式所代表的概念或内容的复杂性或熟悉程度或可预测程度的降低。数量象似主要表现在形态和句法上:在形态或句法上的复杂性反映它所代表的概念或内容的复杂性。例如:

(13)He is fat.

(14)He is very fat.

(15)He is very very fat.

显然,以上三句话都可用来说明同一个人的体重情况,但随着三句话长度的增加,它们所表达的信息量逐渐增多,说话者的情感也依次变得丰富和明确。(13)句几乎没有涉及说话者的态度,只是表明他的一种判断;在(15)句中,说话者惊叹、羡慕的心理感受已经表露无遗;(14)介于(13)、(15)之间,可以看出说话人的某种情感,但不像在(15)句中那样明显。

显然,尽管客观世界中的对象是相同的、不变的,但表达这一客观对象所使用的语言形式的复杂程度、所包含的信息量多少可能是不同的,结果也会导致相应的认知模式复杂程度的变化。Givón认为,语言表达式较长,语言成分数量较大,则映照概念结构中信息量较大,需要处理的信息的重要性增强,该信息的可预测度降低,处理信息所需的认知资源和认知过程的复杂程度增加。例如:

(16)On the street l met her.

(17)On the street I met the girl from our school.

(18)On the street I met this fair-hared,fragile,just unbelievably beautiful crea-ture.

意义性学习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35例患者, 男7例, 年龄35岁~72岁, 平均年龄55岁;女28例, 年龄25岁~67岁, 平均年龄45岁。下尿路感染诊断标准: (1) 尿常规检查WBC≥ (+) ; (2) 尿频、尿痛和尿急; (3) 尿道膀胱镜检, 膀胱黏膜充血, 且血管纹理增粗增多; (4) 膀胱镜活检病理显示固有膜内有较多的浆细胞, 以淋巴细胞和结缔组织增生为特征。黏膜上皮变薄或变厚, 甚或呈乳头状或息肉样增生。下尿路梗阻的诊断标准: (1) 排尿困难, 并发感染时, 尿内有白细胞及脓细胞, 中段尿培养有非特异性细菌生长, 并发结石时尿内有红细胞。 (2) 尿道膀胱镜检查, 下尿路梗阻时, 膀胱颈挛缩、纤维化, 膀胱结石及膀胱内小梁、小房、憩室等病变。 (3) 尿动力学检查提示下尿路梗阻。35例患者中21例尿频, 排尿困难者10例, 肉眼血尿者13例, 下腹会阴痛者15例, 尿痛者16例, 显微镜下白细胞增多[ (WBC> (+) ]22例, 血尿[红细胞[ (RBC) ≥ (+) ]28例。

2 结果

膀胱黏膜上皮增生性病变, 该病活检报告多为非角化型鳞状上皮化生或囊腺性膀胱炎, 发病原因通常是长期慢性炎症刺激黏膜上皮向固有膜内发芽样增生, 形成炎性上皮团 (Von Brunn巢) 所致。本组35例患者的膀胱镜活检病理报告结果显示囊性膀胱炎和膀胱黏膜移行上皮乳头状增生者各2例, 慢性膀胱炎伴Von Brunn巢形成者3例, 慢性膀胱炎伴移行上皮乳头瘤样增生者2例, 慢性膀胱炎伴鳞状上皮化生者8例, 囊腺性膀胱炎伴鳞状上皮化生者9例, 腺性膀胱炎者10例。35例膀胱增生性病变患者中有31例出现下尿路感染征象, 其中20例患者下尿路梗阻, 而增生性病变与下尿路梗阻和感染关系紧密。

3 讨论

3.1 膀胱黏膜上皮增生性病变的病因

80例外观正常膀胱的尸体检查结果显示:非角化型鳞状上皮化生、囊性膀胱炎和Von Brunn巢的发现率分别为22%, 60%和90%, 专家认为上述病变属于尿路上皮正常变异。尿路上皮增生性病变与慢性刺激因素 (如梗阻、结石和感染等) 并存且密切相关, 本组100例患者中发现35例增生性病变患者, 这说明膀胱黏膜上皮增生性病变与下尿路感染和梗阻互相关联与并存。因为增生性病变可导致下尿路梗阻和感染, 而下尿路梗阻和感染也可导致增生性病变, 但两者又是互相独立的病变, 所以两者互相关联与并存。

3.2 增生性病变的组织学类型

3.2.1 腺性和囊性膀胱炎

正常膀胱黏膜无腺体存在, 腺性和囊腺性膀胱炎属于慢性和增生性膀胱炎的一种类型。常见膀胱三角区的病变最明显, 黏膜粗糙不平, 并常有乳头状突起和小囊肿形成。囊性膀胱炎一般表现为增生上皮细胞团紧贴于上皮细胞下, 上皮向固有膜内发芽样增生, 并逐渐与尿路上皮离断, 形成炎性上皮团 (Von Brunn巢) , 固有膜内少许淋巴细胞浸润。Von Brunn巢可化生为分泌黏液的上皮细胞, 细胞呈重层排列, 外层基底细胞样, 内层柱状, 腔内可见黏液, 尿路上皮结节性增厚, 而巢中心细胞发生退化形成腔隙。腺性膀胱炎和囊性膀胱炎可同时存在, 常出现于患者的三角区和膀胱颈。

3.2.2 化生

膀胱黏膜上皮可以出现各种类型的化生, 尤其多见于慢性炎症状态下。各种化生常相互关连或同时混合存在, 并且不仅是一种炎症状态, 而且具有肿瘤性增生的特点。 (1) 腺性化生。慢性炎症或其他刺激可使膀胱黏膜出现这种化生。镜下可见移行上皮的底细胞层局灶增生, 当增生病变明显时, 特别是化生巢增多, 腺癌的发生率很高, 所以临床上必须高度警惕。 (2) 肾样或腺瘤样化生。肾样化生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良性肿瘤, 即肾源性腺瘤, 这种病变常与腺性膀胱炎合并存在, 多发生于有促发化生的状态下, 如膀胱外翻。 (3) 鳞状化生。慢性膀胱炎患者中常出现阴道上皮鳞状化生, 膀胱的鳞状化生即移行上皮被复层鳞状上皮取代, 分为阴道型和角化型, 阴道型只见于女性, 多见, 可能为正常现象。

3.3 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上一篇:速度滑冰下一篇:医护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