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妇及围产儿结局

2024-10-21

孕产妇及围产儿结局(精选4篇)

孕产妇及围产儿结局 篇1

羊水过少主要发生在妊娠晚期,为产科常见并发症之一,胎儿窘迫发生率可达50%以上,围生儿病死率可达88%。电子胎心监护可以较全面地评价胎儿的宫内状态,是监测胎儿宫内情况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07年5月我院足月单胎头位分娩羊水过少孕妇82例的无宫缩电子胎心监护(NST)波形,探讨胎儿缺氧程度的危险信号,以便及时进行处理,以降低围生儿病死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羊水过少组82例,均通过超声测定羊水指数(AFI)诊断羊水过少且经产后证实,其中初产妇71例,经产妇11例;年龄21~34岁,平均23.7岁;孕周37~41+6周,平均39.2周,均为单胎头位。随机取得同期住院羊水量正常82例孕产妇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无其他病理因素(包括胎位不正、头盆不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脐带异常、中重度贫血等)。两组孕产妇年龄、孕周、孕产次、新生儿体重等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孕妇排空膀胱取15°半卧位或左侧卧位,于临产前1~2d进行NST监护20min,有特殊情况时延长至40min,每日监护1~2次,由妇产科医师发报告。B超由专人操作,新生儿Apgar评分由助产士(或妇产科医师)和新生儿科医师共同评分。

1.3 诊断标准

1.3.1 羊水过少诊断标准:

①采用B超检查羊水指数法诊断:即通过脐和腹中线将子宫分为4个象限,测量每个象限的最大羊水池垂直径之和即为羊水指数(AFI),如AFI<50mm则诊断为羊水过少;②采用临床诊断: 即破膜后一直到分娩时收集羊水总量<300mL。

1.3.2 NST监护波形分类及诊断标准:

①基线变异消失:胎心基线正常,但无增、减速;②一过性减速或散在减速:减速低谷70~80次/min,不管减速持续时间,不管胎心率水平;③胎儿心动过缓:胎心率<120次/min,持续时间10min以上;④胎儿心动过速:胎心率>160次/min,持续时间10min以上。

1.3.3 新生儿Apgar评分诊断标准:

按传统的评分方法[1],本组取出生后1min评分结果。评分8~10分正常,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NST监护情况比较

羊水过少组NST监护异常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见表1。

2.2 NST监护异常与分娩方式

羊水过少组NST监护异常中羊水胎粪污染和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见表2。

2.3 NST监护异常与新生儿Apgar评分

羊水过少组NST监护异常中出现病理情况明显增多(P<0.01),见表3。羊水过少组中新生儿窒息死亡1例,1min Apgar评分1~2分,经抢救无效死亡。

3 讨论

羊水过少是产科常见的妊娠病理状态,是胎儿危险的重要信号,其围生儿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增高。Peripert[2]报道羊水过少围生儿发病率及死亡率可高达13.3%,因此,应重视羊水过少并严密监护和及时处理。随着围生医学和超声技术的发展,羊水过少的产前检出率大大提高。羊水过少在临产时,常见脐带受压或产时宫缩影响胎盘血液循环,而致胎儿窘迫甚至胎死宫内;羊水过少且易伴有胎儿宫内生长受限、胎盘老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其他高危因素,可能引起胎儿低氧血症和酸中毒,更加重胎儿缺氧,导致围生儿病死率的增高;胎儿缺氧时,肠系膜血管收缩,局部缺血,增加肠蠕动,肛门排便,污染羊水,羊水显得更为粘稠,污染程度更重。在分娩时容易致胎粪吸入综合征,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死亡率明显增加。

电子胎心监护无创伤、可重复操作,并可通过观察胎动时胎心率的变化,测定胎儿的储备功能,间接反映胎儿胎盘功能,是在临产前监测胎儿宫内安危的主要方法之一[3]。通过NST监护波形分析胎儿缺氧的程度,及时处理,可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和围生儿死亡率。本组资料显示临产前羊水过少孕妇无应激胎心试验(NST)中,发现监护异常率明显高于羊水正常组,以基线变异消失和一过性减速等异常常见。在新生儿结局的比较中,羊水过少组中病理情况的出现明显增多。其中,羊水过少组胎心基线变异消失40例,发生新生儿窒息19例,重度窒息4例;本文结果还显示羊水过少组NST有一过性减速的病例中,发生围生儿死亡1例、新生儿重度窒息2例,因此,一旦发现散在减速应引起高度重视,如在监护中发现反复性的散在减速,提示胎儿状况危急。本组胎儿心动过速4例,经吸氧、左侧卧位、静推二联(50%葡萄糖液40ml+维生素C1.0g)后,心率恢复正常后经阴道分娩;据此,可认为在羊水过少组产前胎心监护中,胎心基线变异消失和无原因的一过性胎心减速是胎儿宫内状况危机的早期信号,应引起足够重视;但对心动过速可做积极、有效的处理后可能自然分娩。总之,对羊水过少的孕产妇应加强胎心监护,及时发现胎儿缺氧情况,正确处理,以降低围生儿患病率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

[2] Peripert JF,Donnenfeld AE.Oligohydramnios:a review(J).Ob-stet Gynecol Surv,1991,46(2):325.

[3]程志厚,宋树良.胎儿电子监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8-77.

孕产妇及围产儿结局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运自2013年9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1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全部患者均具备糖尿病诊断标准。 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 观察组患者年龄在23~45岁之间,平均为(32.3±3.7)岁;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在22~3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6±4.0)岁。 该两组患者在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临床中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而对观察组的55例患者,则采用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心理护理要在产前时刻注意检查监测孕妇血糖情况,一旦有确诊糖尿病的孕妇,就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应详细说明病因并列举治疗成功病例,以缓解和解除病人不安烦躁以及焦虑等情绪,从而帮助患者积极配合乐观面对,增强她们治疗疾病的信心[2]。

1.2.2饮食方面护理为控制妊娠期的血糖,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要少食多餐,注意补充充足的无机盐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同时加强膳食纤维和摄入微量元素,并能根据孕妇个人的饮食习惯,给予个体化的饮食指导。

1.2.3定期检查护理指导该类患者在妊娠的早期,可每2周1次妊娠检查,在孕晚期,要达到每周1次检查。每次除产科常规B超等检查的内容外,还要进行尿糖和血糖测定。护理人员应指导和教会患者自查尿糖指标以及结果判断的方法,发现血糖指标超标,应及时通知主管医生进行及时处理。

1.2.4健康指导加强对患者的卫生宣教和指导,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勤换勤洗,做好个人和环境卫生,以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易感部位的感染[3],一旦感染,还应第一时间进行治疗,并给予有效的控制。

1.2.5指导患者适量适当运动运动利于体重减少和胰岛素敏感性提高,改善脂代谢紊乱和血糖,从而提高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率并促使血糖下降。 但关键是要注意运动要适当。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 运动要在餐后0.5~1 h,时间以20~30 min为宜,运动量要保持心率每分钟在120次以下,严禁剧烈运动。

1.3统计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t配对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和百分数表示,进行 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糖控制对比

经过护理干预,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均得到了有效地控制,观察组患者使用短效胰岛素注射的共有4例(7.27%)。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14/55,25.45%)中,该两组患者的胰岛素使用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8.496,P<0.05)。 见表1。

2.2两组患者早产等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经过不同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早产、新生儿窒息、 妊高症、巨大儿和胎儿宫内窘迫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10/5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41.82%,23/55)、 该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73, P<0.05),具体见表2。

3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危害妇孕和新生儿以及胎儿严重疾病[4]。 不仅会导致孕妇并发多种并发症,由于体内葡萄糖代谢紊乱,形成高血糖环境,出现血管病变,易并发重度子痫前期、 肾功能受损、视网膜病变等。 高血糖的影响孕妇抵抗力下降,易并发感染性疾病,如泌尿系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或念珠菌性阴道炎,产后易并发产褥感染。若不能及时发现与控制,将会导致发生高血糖酮症酸中毒,另外由于血糖的不断升高,会累及胚胎发育甚至造成胚胎死亡和流产。 同时,由于高血糖的环境, 能使胎儿血管病变,导致以心脏畸形和心肌肥厚为主要表现的单器官畸形。而且,有此疾病的妇女分娩的新生儿, 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要高于正常妊娠的6倍[5]。 这主要是因为,在糖尿病的孕妇中,与高血糖导致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和分泌的减少,使得胎肺成熟延迟,足月儿也易出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和肺透明膜病,所以,对于该病的治疗,对于护理也有着更高的要求。

李琦等相关研究[6]证明,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因为采用心理护理和合理控制饮食,恰当使用胰岛素加上适当锻炼,以及定期检查观测等一系列有效的护理干预,并积极争得患者配合治疗护理,并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 此外,同时要特别注意使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并给予及时正确的评估,这也事关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干预措施的关键和成败[7]。 另一方面,还要及时发现由此产生的如妊娠期高血压和巨大儿,以及早产先兆和畸形儿等并发症,这将会对提高妊娠质量和降低母儿死亡率,确保母婴健康意义重大。

该研究中,经过护理,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均得到了有效地控制,观察组患者使用短效胰岛素注射的共有4例(7.27%)。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14/55,25.45%)中,该两组患者的胰岛素使用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8.496,P<0.05)。 说明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血糖控制, 能够发挥明显的作用,另一方面,早产、新生儿窒息、妊高症、 巨大儿和胎儿宫内窘迫属于妊娠期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 该研究中, 观察组的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10/5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41.82%,23/55)、 该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对比,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χ2= 6.773,P<0.05), 这和陈艳霞等研究结果[8]基本相符, 也说明,系统化护理干预可以明显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综述,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 能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并能大大降低并发症,对孕妇和新生儿的安全保障作用显著。

摘要:目的 探讨和分析护理干预对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以及围产儿结局的主要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自2013年9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110例为研究对象。并随即将其分为采用护理干预的55例为观察组,没有采用护理干预的55例为对照组,将2组孕妇和胎儿,以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观察。结果 经过护理,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均得到了有效地控制,观察组患者使用短效胰岛素注射的共有4例(7.2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14/55,25.45%)中,该两组患者的胰岛素使用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496,P<0.05)。观察组在早产、新生儿窒息、妊高症、巨大儿和胎儿宫内窘迫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10/5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41.82%,23/55)、该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对比,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χ2=6.773,P<0.05)。结论 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能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并能大大降低并发症,对孕妇和新生儿的安全保障作用显著。

孕产妇及围产儿结局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对2012年8月—2013年8月份收治的6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年龄范围为19~38岁, 平均年龄为 (29.3±3.4) 岁。包括34例初产妇以及26例经产妇。孕周为33~42周, 平均孕周为 (38.3±3.4) 周。所有产妇经诊断, 均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随机分组, 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因其余因素未实施护理干预, 实验组患者则实施护理干预, 详细内容如下所示:

1心理护理。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因担心自身病情对胎儿的影响, 心理负担较大, 从而产生紧张、焦虑以及恐惧等负性心理。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加强与患者的交流, 告知患者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并给予患者更多关心和鼓励, 提高患者的信心, 消除患者的顾虑,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2饮食指导。饮食指导是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一个有效手段, 一般情况下要求产妇每天的进食热量为125~150 k J/kg, 其中包括40%~50%的碳水化 合物、15%~30%的蛋白质 、20%~30%的脂肪 , 并加强对患者维生素、钙以及铁等元素的补充[2]。

3血糖监测。合理规范患者的就诊时间以及检测时间, 保证患者孕期至少每周进行1次血糖检测, 包括空腹血糖检测以及餐后2 h血糖检测, 在饮食控制以及运动治疗的血糖控制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 需要产妇住院实施药物治疗。

4病情观察以及胎儿检查。每周对患者实施1次产前检查, 并采用B超对患者胎儿以及胎盘功能等进行监测, 并指导产妇在出现宫缩以及胎动异常时, 需要及时就诊。

5运动指导。适当运动能够有效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改善血糖以及脂代谢紊乱, 从而提高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率, 有效减少血糖。指导产妇餐后30 min~1 h进行20~30 min的运动, 心率保持在120次/min, 严禁剧烈运动。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入院3 d、入院5 d的血糖水平以及患者与围产儿结局进行观察和比较。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4.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 采用χ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处理, 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处理。

2结果

1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 如表1所示。

可见, 实验组入院3 d和入院5 d, 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均控制在正常范围, 而对照组则仍然高于正常值, 组间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两组患者与围产儿结局比较, 如表2所示。

可见, 两组患者在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发生率上相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的巨大儿、胎儿宫内窘迫、剖宫产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产科疾病,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其发生率也不断上升。妊娠期糖尿病会增加妊高征、心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早产、流产、巨大儿以及胎儿宫内窘迫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严重威胁孕妇以及围产儿的性命安全。因此对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 在临床上需要实施临床护理干预, 从而改善产妇以及围产儿的临床结局。

该次研究中, 实验组从心理、饮食、运动、血糖监测以及病情观察等方面对患者展开综合性护理, 结果显示在血糖控制上, 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在巨大儿、胎儿宫内窘迫、剖宫产发生率上明显比对照组低。

综上所述, 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 能够有效改善产妇以及围产儿的妊娠结局, 值得普及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易云霞, 卢群.妊娠期糖尿病护理干预对孕妇及围产儿结局的影响[J].吉林医学, 2014, 35 (4) :134-135.

孕产妇及围产儿结局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70例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妊娠合并糖尿病孕产妇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70例健康孕产妇为对照组。观察组初产妇为37例,经产妇为33例,年龄21~38岁,平均(29.6±1.7)岁,对照组初产妇为39例,经产妇为31例,年龄22~39岁,平均(28.8±2.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分别记录分析两组孕产妇及围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产妇分娩方式及难产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观察组难产80.00%(56例)、剖宫产率75.71%(53例)均高于对照组难产50.00%(35例),剖宫产52.86%(37例),但自然分娩率25.71%(18例)低于对照组47.14%(3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4.29%(24例),巨大儿发生率10.00%(7例)均高于对照组17.14%(12例)和1.43%(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妊娠合并糖尿病孕产妇常见的并发症有妊娠高血压、泌尿生殖道感染、羊水过多、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等[2]。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在血糖升高的同时,其血脂、血氨基酸也较正常孕妇高,均会引起胎儿过度生长造成巨大儿发生率增高,最终导致产妇剖宫产率也显著增加。并且随着巨大胎儿代谢增加,机体耗氧增加,孕妇易并发妊高征使子宫胎盘血流量降低、红细胞氧释放量减少,从而易导致胎儿宫内慢性缺氧和胎儿窘迫。而糖尿病孕妇体内存在多种物质代谢(糖、蛋白质、脂肪等)紊乱,会影响胎儿的组织器官的分化成熟及生长发育,从而导致死胎及胎儿畸形的发生。应用胰岛素治疗的孕妇如果未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低血糖。

本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表明妊娠合并糖尿病孕产妇的并发症及巨大儿高于无糖尿病的孕产妇,这与上述报道也是一致的。而观察组难产、剖宫产率均高于对照组,但自然分娩率低于对照组47.14%。提示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分娩方式的选择方面更需要临床医师的谨慎对待。对于处于妊娠期患有糖尿病的孕妇,应及时入院检查与治疗,使用胰岛素对其血糖进行控制的同时,进行饮食管理,限制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避免餐后孕妇发生高血糖,避免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临床上妊娠合并糖尿病孕产妇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剖宫产率和难产率较高,临床上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以减少孕产妇并发症,改善围生儿结局。

摘要:目的 分析妊娠合并糖尿病孕产妇分娩情况及围生儿临床结局。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70例妊娠合并糖尿病孕产妇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70例健康孕产妇为对照组,将两组孕产妇并发症、分娩方式及围生儿预后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 观察组在剖宫产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巨大儿发生率等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妊娠合并糖尿病孕产妇剖宫产率和难产率较高,对孕产妇及围生儿的预后影响较大,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以减少孕产妇并发症,改善围生儿结局。

关键词:妊娠合并糖尿病,分娩,围生儿结局

参考文献

[1]姚兰,张建梅,李萍.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婴的影响研究[J].当代医学,2011,17(2):46-48.

上一篇:自动抄表系统设计下一篇:可转换债券投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