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妇主要死亡原因

2024-10-01

孕产妇主要死亡原因(共4篇)

孕产妇主要死亡原因 篇1

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妇幼保健服务水平和产科质量的重要指标, 孕产妇保健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母婴安全。研究并分析孕产妇死亡原因, 提出可行性干预措施, 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是妇幼保健人员的重要任务[1]。本文将定西市安定区2000年至2015年31例死亡孕产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死亡原因, 评价孕产妇保健状况, 为提出有效干预措施、做好孕产妇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0年至2015年定西市安定区孕产妇死亡监测年报表、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孕产妇死亡调查报告、个案病历及专家评审资料。

1.2 方法

通过区、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收集孕产妇死亡报告卡、个案病历及相关报表、医院调查和入户调查表。经区级专家评审后, 分析导致死亡的原因, 提出可行性干预措施。并对无法确定死因的疑难个案写出初步意见及可能的死因推断, 上报市级专家再度评审分析。

1.3 评审标准

十二格表评审方法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对孕产妇死亡个案进行评审的方法, 从3个环节 (个人、家庭及居民团体, 医疗保健系统, 社会其他相关部门) 、4个方面 (知识技能、态度、资源、管理系统) 及3个延误 (就诊延误、交通延误、医疗处理延误) 进行全面评审。

2 结果

2.1 孕产妇死亡率

2000年至2015年定西市安定区活产总数63 187例, 孕产妇死亡31例, 平均孕产妇死亡率为49.06/10万, 见表1。

2.2 文化程度及经济状况

31例死亡孕产妇中, 大专、本科学历3例 (9.68%) , 初中、高中10例 (32.26%) , 小学13例 (41.94%) , 文盲5例 (16.13%) 。家庭年人均收入在1 000元以下的6例 (19.35%) , 1 001~2 000元的10例 (32.26%) , 2 001~4 000元的8例 (25.81%) , 4 001~8 000元的5例 (16.13%) , 8 000元以上的2例 (6.45%) 。

2.3 职业及居住地区

31例死亡孕产妇中, 农民28例 (90.32%) , 其中农村山区19例, 农村平原地区9例;城镇3例, 其中城镇无业居民2例, 职工1例。

2.4 产前保健情况

31例死亡孕产妇中, 未接受产检的5例 (16.13%) , 产检1~4次的16例 (51.61%) , 产检达5次及以上的10例 (32.26%) , 其中最多的为15次。

2.5 死亡时间

31例死亡孕产妇中, 未分娩死亡的5例 (16.13%) , 其中产前出血1例, 重度子痫1例, 先天性心脏病1例, 死胎2例;产时死亡的6例 (19.35%) , 均为羊水栓塞;产后死亡的20例 (64.52%) , 其中产后出血7例, 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4例, 产褥感染3例, 妊娠合并心脏病1例, 妊娠合并脑病1例, 妊娠合并肝病1例, 妊娠合并肺病1例, 妊娠合并血液病1例, 妊娠合并重度贫血1例。死亡孕周<28周的5例, 28~36周的4例, 37~42周的19例, >42周的3例。

2.6 分娩及死亡地点

31例死亡孕产妇中, 6例在家分娩, 其中5例死于家中, 1例死于转送途中;5例在乡级医院分娩, 其中3例死于转送途中, 2例产后转上级医院死亡;13例在区级医院分娩, 其中11例死于区级医院, 2例产后转省级医院死亡;6例在市级医院分娩, 其中5例死于市级医院, 1例死于转送途中;1例在省级医院分娩, 死于省级医院。

2.7 孕产妇死亡原因构成和顺位 (见表2)

31例死亡孕产妇死亡原因顺位:产科出血8例 (25.81%) , 羊水栓塞6例 (19.35%)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5例 (16.13%) 。直接产科原因死亡24例 (77.42%) , 间接产科原因死亡7例 (22.58%) 。

2.8 评审结果

31例死亡孕产妇中, 可避免死亡20例, 占64.52%;不可避免死亡11例, 占35.48%。可避免死亡的主要因素分析, 医疗保健机构和个人、家庭医疗知识、技能及就医态度是影响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 医务人员识别和处理产科急危重症的能力也是影响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因素。

3 讨论

3.1 孕产妇死亡率

定西市安定区2000年至2015年平均孕产妇死亡率为49.06/10万, 高于同期全省和全市孕产妇死亡率 (15.07/10万和6.37/10万) 。经专家评审结果显示, 可避免死亡20例, 占64.52%。这说明, 通过认真分析死亡原因, 制订有效的干预措施, 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有积极作用。

3.2 孕产妇死亡原因顺位

31例孕产妇死亡原因前3位分别为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科出血是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 其次为羊水栓塞。提示加强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和高危妊娠筛查管理、积极防治产科出血和羊水栓塞是降低该区孕产妇死亡率的主要方向。

3.3 孕产妇死亡原因

(1) 产科出血为孕产妇死亡的第一原因。提示产科出血将是我们今后医疗保健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分析产生该结果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孕产妇个人、家庭缺乏医疗相关知识、技能, 缺乏自我保健意识, 选择在家中分娩, 接生人员不具备基本的医疗处理能力和技术要求, 导致孕产妇产后出血死亡;二是区、乡级产科人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欠缺, 不能及时正确处理产科出血及妊娠合并内科疾病, 造成诊断不明确、治疗不规范、抢救措施不到位、转诊延误等, 从而发生了可避免的孕产妇死亡;三是医疗设备陈旧和缺乏,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急危重症孕产妇的抢救。

(2) 羊水栓塞是产科严重并发症, 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组资料羊水栓塞在孕产妇死因中排在第二位。本组6例羊水栓塞孕产妇均在市区级医院分娩, 经分析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产程中宫缩过强未引起产科人员重视和及时处理, 特别是对经产妇放松了对产程的监测及观察;二是产科人员未能早期识别羊水栓塞的临床表现, 以致误诊、误治及抢救措施不到位。由此可见, 医护人员识别和及时处理产科并发症的能力是影响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因素, 也是医护人员当前面临的挑战和考验。

(3)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严重时可危及孕产妇和胎儿生命。本组5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产妇中, 3例未进行规范产前检查, 病情严重时就诊, 2例在产前检查过程中诊断为中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不愿住院治疗, 直到发生子痫急诊入院。由此可见, 定期规范产前检查, 并进行妊娠风险评估, 加强高危筛查和管理, 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妊娠并发症, 才能有效控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

3.4 孕产妇系统管理不到位

31例死亡孕产妇中, 未接受产前检查者5例 (16.13%) , 产检1~4次者16例 (51.61%) 。孕产妇中, 有一部分在孕期患有各种内外科疾病, 属高危妊娠, 但只有少部分接受过规范的产前保健或治疗, 这说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 孕产妇健康管理不到位或质量不高。分析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基层业务人员“三基”知识缺乏, 技术水平低, 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存在“倒管”现象;二是近年来孕产妇的产检地点、分娩地点由个体诊所和乡镇卫生院上移至区、市级医院, 所以早孕建卡后, 乡级保健人员的产前随访工作处于失访状态;三是市区级临床医生与妇幼保健工作脱节, 由于工作繁忙, 未能及时填写《孕产妇保健手册》, 使产前保健信息未及时共享, 高危孕产妇得不到规范管理。

3.5 个人、家庭医疗相关知识、技能缺乏

31例死亡孕产妇中, 文盲和小学学历18例, 占58.06%。孕产妇及其家属文化程度低, 受传统观念束缚, 理解和接受卫生保健知识的能力较弱, 导致孕产期保健知识缺乏, 自我保健意识和寻求医疗保健救助的能力低下。我区农村孕产妇及其家庭成员对产前检查认识不足, 不主动接受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 致使高危因素得不到及时、恰当处理, 往往延误了救治时机。

4 干预措施

4.1 扩大社会人群对妇女健康的认知, 提高广大群众自我保健意识

进一步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 普及基本卫生保健知识, 提高居民个人、家庭的医疗相关知识、技能与保健意识。特别应针对目标人群开办孕妇学校, 举办健康知识讲座, 向孕妇传播孕产期保健的重要性及卫生保健知识, 提高目标人群对知识的知晓度和接受度, 使孕产妇主动接受医疗保健部门提供的保健服务。并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各种信息平台倡导全社会关注、了解、支持妇女健康服务工作。

4.2 强化产科从业人员培训, 提高产科服务质量

加强产科适宜技术培训, 提高区乡级产科人员的技术水平, 不断规范产科管理和技术操作, 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宜技术培训, 强化技能训练, 提高产科医生对急危重症的识别及处理能力, 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区级产科急救中心定期对急危重症孕产妇抢救病例进行总结分析, 不断提高急救能力。

4.3 健全“三大机制”, 提升孕产妇系统管理水平

一是建立高危妊娠风险预警评估机制。为有效完成“二孩政策”实施后可能出现的高龄高危产妇增加的新任务, 有效应对孕产妇死亡防控难度加大的新形势, 切实加强孕产妇高危筛查管理, 细化管理责任, 建立风险预警评估机制, 确保母婴安全, 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全面推行妊娠风险评估机制, 对高危孕产妇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转诊, 细化高危管理流程, 提高高危管理质量, 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二是建立信息互通反馈机制。争取政府支持, 加大经费投入, 在区、乡医疗保健机构安装“孕产妇保健管理系统”, 建立信息数据共享平台, 实现相关信息上下互通反馈, 特别是孕产妇产前检查、住院分娩及高危妊娠管理情况要及时按要求反馈, 以便相关机构准确掌握。三是落实孕产妇死亡约谈机制。对于因管理不到位、服务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可避免孕产妇死亡要约谈医疗保健机构负责人, 并明确责任, 对相关医务人员给予延迟晋升高一级技术职务等相应处理, 切实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4.4 提高产前检查质量, 积极防治妊娠期各种疾病

做好系统保健管理, 规范产前检查, 尤其是加强孕产妇高危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妇女孕产期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对孕产妇进行早孕建卡, 定期产检, 全面体检, 强化对高危妊娠的筛查、识别以及积极治疗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 尽早消除高危因素, 确保孕产妇安全妊娠和分娩是减少孕产妇死亡的有效措施之一。

4.5 妊娠合并症急救需要多学科联合

产科医生应具有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组成联合诊治小组, 包括产科、新生儿科、麻醉科、内科、外科、影像学科、检验科、输血科等, 鼓励多学科交叉横向学习, 共同切磋讨论。在实施业务培训中, 应充分发挥专家队伍作用, 通过多学科联合系统进行孕产妇死亡、疑难病例及个案评审, 及时总结吸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这对提高医护人员的救治水平有极大的帮助[2]。

4.6 加强临床工作者与妇幼保健工作者的横向联系

妇幼工作者与临床医生应密切配合, 取长补短, 各自发挥自身优势, 联合为孕产妇从不同角度如健康教育、产科急症等方面提供治疗、护理服务, 全面提高应急救治能力和水平。

摘要:目的 通过对31例孕产妇死亡原因的分析, 提出孕产妇死亡的可行性干预措施。方法 将定西市安定区2000年至2015年31例死亡孕产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0年至2015年平均孕产妇死亡率为49.06/10万, 孕产妇死亡原因顺位: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结论 加强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 提高其个人和家庭的保健意识;加强孕产妇高危筛查管理, 建立妊娠风险预警评估机制;加强各级医疗保健人员业务技能尤其是产科急救技能, 提高产科服务质量;加强院内管理, 建立多科合作制度, 充分发挥产科急救中心的急救职能, 畅通急救绿色通道, 以期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关键词:孕产妇,死亡原因,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高伟.营口地区1997—2006年孕产妇死亡率及死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12) :1646-1647.

[2]马润玫, 杜明钰, 江汀, 等.云南省孕产妇死亡情况及干预措施[J].中国妇幼保健, 2005, 20 (15) :1852-1855.

南阳市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在南阳地区死亡的所有孕产妇均为评审对象。死亡评审病例、死亡报告卡及相关资料由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提供。

1.2 方法

按照河南省孕产妇死亡情况调查表要求, 每例孕产妇死亡由各接生单位在24 h内报区妇幼保健院, 并规范填写孕产妇死亡报告卡, 死亡病历。再由我院人员查阅每例死亡孕产妇的病例, 并按要求填写死亡病案调查、调查报告附卷。

2 结果

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南阳市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南阳市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活产总数425881例, 孕产妇死亡156例, 死亡率36.63/10万。2011年比2007年下降了42.3%。五年内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见表1。156例死亡病例的直接死因前5位依次为:产后出血、羊水栓塞、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内科疾病、子宫破裂。前5位占孕产妇死亡的81.25%, 见表2。

济南市孕产妇死亡156例中农民125例, 占79.8%;其他工作31人, 占20.2%。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121例, 占77.6%, 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34例占22.4%。说明文化程度愈高, 死亡风险愈低。未经孕期检查者28例占17.8%, 结受检查者128例占82.2%。家庭接生2例占1.28%, 私人诊所15例占9.6%, 乡卫生院59例占37.8%, 县级医院38例占24.4%, 市级医院30例占19.2%, 省级医院22例占7.72%。路途中分娩3例, 占1.92%;未分娩者31例, 占19.5%;死于产前22例, 占14.1%;产时36例, 占23.08%;产后64例, 占41.4%。

3 讨论

3.1 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市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孕产妇死亡率为17.96/10万, 呈下降趋势, 从表中可以看出, 我市孕产妇的死因前五位依次为产科出血、妊娠高血压疾病、羊水栓塞、妊娠合并心脏病、脑血管意外, 前5位占孕产妇死亡的81.25%, 同时可看出孕产妇死亡主要是农民。依据笔者分析导致孕妇死亡的根本原因如下:①目前我市乡卫生院中产科技术队伍和医疗设备落后。广大农村的卫生宣教, 孕产期保健, 高危妊娠筛选, 急救转运等工作不能按要求落到实处;②文化程度低, 缺乏自我保健意识, 怀孕后没能规范进行孕前检查;③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制约了孕产妇的住院分娩, 在家分娩时, 出现难产或产后出血时求助于医疗保健机构延误救治时机;④虽然在医疗保健单位分娩, 但病情严重时却又不接受基层医院转诊的建议和及时的救治, 致使病情进一步恶化而死亡。

3.2 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1) 实行准入制度, 规范各级医疗单位产科标准化建设, 包括人力、房屋、设备的配置及药品的配备;加强基层医务人员产科技术培训及临床应用, 提高产科医护人员的知识技能、服务能力和急救水平; (2) 加强基层高危妊娠管理的培训, 提高基层人员高危妊娠筛查、转诊能力, 同时全面推广高危妊娠分级管理制度, 各级职责明确, 实行逐级转诊制度, 避免因延误治疗和抢救时机; (3)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孕产妇的保健意识和保健技能, 通过孕期保健, 尽早发现妊娠期的各种危险因素和疾病, 达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4) 卫生行政部门加大监管力度, 定期进行各级医疗单位产科质量的检查, 确保各级医疗单位产科质量达标; 提高住院分娩率, 杜绝不具备接产资质的医疗单位和个体从事接产工作; (5) 健全监测系统、保证上报的数据准确、真实、可靠。同时做好信息管理、资料收集、死亡评审等工作。找出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总结经验教训, 避免死亡的发生, 最大限度的降低孕产妇死亡率[2]。

参考文献

[1]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办公室.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分析.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9, 34 (11) :9.

孕产妇主要死亡原因 篇3

1.1 一般资料

2001~2007年黔西县28个乡镇卫生院每年上报的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孕产妇保健年报表及年度质量控制调查表等。

1.2 方法

根据县妇幼保健院保健组资料室提供的全县孕产妇死亡报告卡、个案死亡病历、调查问卷等有关资料,进一步分析原因,明确死亡诊断。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1.1 死亡年龄20岁~24岁13例,25岁~29岁16例,30岁~34岁15例,35岁以上2例。

2.1.2 文化程度初中7例,小学25例,文盲14例。

2.1.3 生育情况初产妇13例,经产妇33例。

2.2 产前检查次数

0次20例,1次~5次21例,5次以上5例。

2.3 分娩地点

县级医院分娩4例,乡级医院分娩2例,家中分娩33例,途中分娩1例,未娩6例。

2.4 死亡地点

县乡级医院死亡11例,乡级医院死亡3例,家中死亡28例,途中死亡4例

2.5 死亡原因

2001~2007年黔西县活产数53576例,孕产妇死亡46例,平均死亡率85.85/10万,主要原因是产科出血, 其次是内科并发症,孕产妇多数死于家中和途中,其次是县、乡两级医院。孕产妇文化水平越低,生育次数越多,死亡率越高。死亡原因及构成见表1。

3 讨论

从本组结果可以看出,孕产妇死亡人数逐年呈下降趋势,死亡原因首位是产科出血(顺位为胎盘滞留、产后子宫收缩乏力、子宫破裂),其次是内科并发症;孕产妇多数死于家中和途中,其次是县、乡两级医院。孕产妇文化水平越低,生育次数越多,死亡率越高。其原因为: (1) 孕产妇绝大部分在家分娩; (2) 文化水平低,缺乏自我保健意识; (3) 交通不便,信息不通; (4) 家庭贫困; (5) 转诊或就诊延误了最佳抢救时机。

本组结果显示,选择住院分娩的孕产妇仅有6人,死亡地点在县乡医疗保健机构有14人。因此,普及健康教育知识,提高住院分娩率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重要途径,其次加强县、乡两级产、儿科建设,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建立通畅有效的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是挽救孕产妇生命的重要保障。

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卫生事业以及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降低黔西县孕产妇死亡率,加强围产期保健知识的宣传,提高县乡两级产科质量,提出干预措施。

4 干预措施

(1) 利用多种方式加大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对乡镇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健康教育,努力提高住院分娩率; (2) 加强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的产科管理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及技能;加强高危孕产妇的筛查、管理及转诊制度,使转诊一步到位,获得最佳抢救时机; (3) 领导重视、关心母亲的安全、婴儿的健康,加大妇幼保健事业的资金投入; (4) 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降消"项目捆绑使用,加大对农村贫困孕产妇救助,提高住院分娩率; (5) 充分发挥县妇幼保健院职能部门作用,按照产科质量标准,严格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 (6) 加强完善县、乡、村三级保健网建设,认真履行各级工作人员职责,利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扩大宣传面,让全社会参与宣传妇幼保健知识。

摘要:目的了解分析黔西县孕产妇死亡率和死亡的影响因素, 总结经验教训, 制定干预措施, 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打下基础。方法收集2001~2007年黔西县死亡孕产妇46例, 进行回顾性分析及统计, 寻找死亡原因。结果2001~2007年的孕产妇平均死亡率85.85/10万, 主要原因是产科出血。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知识的宣传, 强化县乡两级产科建设管理及人员培训, 实行高危孕产妇的筛查管理、转诊, 建立有效的高危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 对高危孕产妇诊断准确、转送接诊及时, 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孕产妇主要死亡原因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所有资料来源于江西省泰和县妇幼卫生报表、孕产妇死亡调查报告、个案分析及死亡评审材料。

1.2 方法

将我县1988年1月—2007年12月间的65例孕产妇死亡资料按前后两个10年分两个阶段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孕产妇死亡率

第一阶段孕产妇死亡42例, 同期孕产妇总数为46 126人, 活产数46 054人, 孕产妇死亡率为91.19/10万。第二阶段孕产妇死亡23例, 同期孕产妇总数为51 519人, 活产数51 640人, 孕产妇死亡率为44.53/10万。两个阶段孕产妇死亡65例, 同期孕产妇总数为97 645人, 活产数97 694人, 孕产妇死亡率为66.53/10万。

2.2 孕产妇死亡与职业、年龄、居住地、经济水平、高危因素的关系

第一阶段孕产妇死亡42例, 死亡年龄最小19岁, 最大40岁, 平均年龄26.7岁, 其中无职业7例, 占16.67%;工人2例, 占4.76%;其余均系当地农民, 占78.57%;居住平原14例, 占33.33%;余均系山区或丘陵区, 占66.67%;家庭中人月均收入<50元的41例, 占97.62%;仅1例人月均收入>50元, 占23.80%;自身存在高危因素的孕产妇21例, 占50%, 多胎多产次的15例, 占35.71%。第二阶段孕产妇死亡23例, 死亡年龄最小21岁, 最大40岁, 平均年龄27.9岁, 其中工人1例, 占4.35%;其余均系当地农民, 占95.65%;居住平原6例, 占20.09%;余均系山区或丘陵地带, 占73.91%;家庭中人月均收入≥200元的7例, 占30.43%;余均系人月均收入<200元, 占69.56%;自身存在高危因素的孕产妇8例, 占34.78%;多胎多产次的6例, 占26.09%。

2.3 产前检查与孕产妇死亡的关系

孕产期保健与孕产妇死亡密切相关, 第一阶段产前检查0~3次者41例, ≥8次者仅1例, 而第二阶段产前检查0~3次者22例, ≥8次者仅1例, 见表1。

2.4 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

第一阶段孕产妇死亡原因中, 以产科出血居第1位, 羊水栓塞居第2位, 妊高征居第3位, 妊娠合并症居第4位;第二阶段仍然以产科出血居第1位, 其次是妊娠高血压疾病, 而妊娠合并症跃居第3位, 羊水栓塞居第4位, 见表2。

2.5 产科出血孕产妇死亡与分娩地点及产次关系

第一阶段胎盘滞留、宫缩乏力并居第1位, 各占36%, 软产道损伤居第2位, 占16%;在家中分娩的占64%, 在乡医院分娩的占20%, 在县医院分娩的占8%, 在个体站和途中分娩的各占4%, 分娩3次以上者占48%。

第二阶段宫缩乏力居第1位, 占28.57%, 胎盘滞留、软产道损伤并居第2位, 各占14.29%, 在乡医院分娩死亡者占57.14%, 在县医院分娩死亡的占14.29%, 在个体站分娩死亡占28.57%, 分娩3次以上的占14.29%。见表3。

2.6 重度妊娠高血压疾病死亡孕产妇与产前检查的关系

第一阶段死亡6例, 其中5例进行产前检查2次以下占83.33%, 1例产前检查3次占16.67%;1例在家发生抽搐才送医院死于途中。第二阶段死亡6例, 其中4例进行产前检查3~5次, 占66.67%, 产前检查8次及2次以下各为1例, 各占16.67%;2例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发病而死亡县、乡级医院。见表4。

3 讨论

3.1 以农村为重点, 加强行政干预措施, 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20年间我县孕产妇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由前10年的91.19/10万下降至后10年的44.53/10万。孕产妇死亡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我县“降消”项目的开展采取了行政干预措施:①取缔不合格的家庭接生员。②接生员转变职能, 变接生为孕产期保健, 护送孕产妇住院分娩, 并给予相应报酬。③严禁乡 (镇) 卫生院、家庭接生员产前使用催产素。④提高保健队伍的整体素质, 加强产科技能知识的培训。⑤加强围产保健工作, 防止或减少孕产妇并发症及合并症的发生。⑥鼓励孕产妇住院待产, 产前免住院费, 医院提供炊具等便利措施。

3.2 提高产科质量, 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产科出血是引起孕产妇死亡的第一原因, 而产后出血是产科出血的主要死亡原因。导致产科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宫缩乏力, 胎盘滞留, 软产道损伤, 其中子宫颈收缩乏力所致最多见。这些产科出血致孕产妇死亡的最主要因素主要有:①家庭接生问题, 本组资料产科出血死亡率前10年占孕产妇死亡的59.52%, 后10年为30.43%。由于家庭接生员缺乏产科专业技能, 不能及时识别产科异常情况, 尤其是他们多在第三产程结束后即离开产家, 且家庭接生条件差, 发现病情后无法应急抢救, 转诊运送又存在许多困难, 不能及时转诊。②滥用催产素问题, 本资料中子宫破裂、软产道损伤、羊水栓塞致孕产妇死亡与产前催产素运用不当, 包括无用药指征, 肌注或穴位注射等用药途经不当, 以及浓度或剂量过大等。③未做到产后2h内严密观察产妇的各种变化, 因产后2 h内出血量占产后24h总出血量的75.8%, 故严密观察和减少产后2h内出血是预防产后出血的关键。④未准确估计产后出血量, 目测法虽是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的方法, 但误差大, 较主观, 常常低估真正的出血量而导致处理上的失误。

本组资料65例死亡的孕产妇中, 有96.92%未按规定接受孕产妇系统管理, 因此不能及时发现影响母婴健康的疾病, 如妊娠合并症不能进行治疗性人工流产, 妊娠高血压疾病不能及时或因多种原因不愿到正规医院就诊及分娩, 而选择在卫生室、私人诊所或家中分娩, 而这些机构医疗条件及识别处理产科危重症的能力相对较差, 多因抢救不得力, 未及时转诊错过了抢救时机。因此需要个人家庭、医疗机构、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 提高产科质量, 提高住院分娩率, 才能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3.3 进一步降低农村孕产妇死亡率的措施

①应加强健康教育, 宣传住院分娩、产前检查的好处, 使孕产妇主动接受医疗保健部门的服务, 提倡住院分娩, 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重要措施。②应加大对农村妇幼卫生工作资金的投入, 提高医疗保健人员的知识技能, 加强队伍的培训, 充实基层医疗保健机构的基本建设和产科设施, 以改善当前服务能力不足的状况。③提高县级医院的抢救能力, 健全农村基层妇幼保健网, 落实分级管理制度, 搞好高危妊娠筛查管理, 提高妇幼保健人员识别高危因素, 及时正确转诊的能力, 重视产程处理, 产后24小时监护和产褥期保健。④提高孕产妇保健的系统性和服务质量, 防治或减少孕产妇的合并症。⑤逐步转化家庭接生员的职能, 变接生为孕期保健, 减少家庭接生。⑥加强产科规范化建设, 保证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畅通, 调拨专项资金用于产科急救中心的软、硬件建设, 明确各级助产机构职能, 协调、整合资源, 建立良好的转、接诊抢救制度, 以保证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畅通及优质运行。

3.4 加强计划生育工作

计划外孕产妇在孕期到处躲藏, 不能接受产前检查, 不敢住院分娩, 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农村计划生育宣传工作, 杜绝计划外生育。

参考文献

[1]冯洁, 戴钟英, 吴氢凯.阴道产后出血量的精确测定与血液指标的关系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3, 19 (5) :282.

[2]申玉红.如何正确估计阴道分娩的产后出血量[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3, 19 (5) :259.

[3]刘榕华, 吴艳.农村12年间孕产妇死亡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6) :871.

上一篇: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谈论文下一篇:禽流行性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