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行性感冒

2024-10-01

禽流行性感冒(精选7篇)

禽流行性感冒 篇1

禽流行性感冒是一种由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一种亚型 (也称禽流行性感冒病毒) 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被国际兽疫局定为甲类传染病, 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

1 禽流行性感冒分类及特征

1.1 分类

按病原体类型的不同, 禽流行性感冒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

1.2 传播途径及易感群体

主要传播途径症状依感染禽类的品种、年龄、性别、并发感染程度、病毒毒力和环境因素等而有所不同, 主要表现为呼吸道、消化道、生殖系统或神经系统的异常。鸡、火鸡、鸭、鹌鹑等家禽及野鸟、水禽、海鸟等均可感染。

1.3 潜伏期

本病潜伏期的长短随家禽所感染病毒的毒力、病毒数量、感染途径等不同有较大差异, 由几小时至几天不等。

1.4 病毒特性

禽流行性感冒病毒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存活较长时间, 特别是凉爽和潮湿的条件下存活很长时间, 有研究提示, 它在粪便中能够存活105d, 在羽毛中能存活18d;其传染性在一定环境下也可保持较长时间, 如粪便中病毒的传染性在4℃条件下可以保持长达30~50d、20℃时为7d, 但禽流行性感冒病毒是囊膜病毒, 对去污剂等脂溶剂比较敏感, 福尔马林、β丙内酯、氧化剂、稀酸、乙醚、脱氧胆酸钠、羟胺、十二烷基硫酸钠和铵离子能迅速破坏其传染性。禽流行性感冒病毒没有超常的稳定性, 对病毒本身的灭活并不困难, 可在加热、极端的p H、非等渗和干燥的条件下失活。

1.5 病型及特征

1.5.1 急性败血型禽流行性感冒 (典型禽流行性感冒)

病禽主要的症状表现为高度沉郁、昏睡, 张口喘气, 流泪流涕 (在水禽有时可见眼鼻流出脓样液体) , 冠髯发绀、出血, 头颈部肿大, 急性死亡。部分病例出现共济失调、震颤、偏头、扭颈等神经症状。病理变化特征是眼角膜混浊, 眼结膜出血、溃疡;翅膀、嗉囊部皮肤表面有红黑色斑块状出血等;还常见脚胫出血 (脚胫鳞片出现红褐色出血斑块) 、水肿;皮下水肿 (尤其是头颈、胸部皮下) 或呈冻胶样浸润;肺脏出血水肿, 脾脏有灰白色斑点样坏死, 胰脏有褐色斑点样出血、变性、坏死;法氏囊出血;从口腔至泄殖腔整个消化道粘膜出血、溃疡或有灰白色斑点、条纹样膜状物 (坏死性伪膜) , 其他组织器官亦可能有出血, 并常可见有明显的纤维素性腹膜炎、气囊炎等。有的病鸡心肌有灰白色坏死性条纹。

1.5.2 急性呼吸道型禽流行性感冒 (典型禽流行性感冒)

病禽主要表现为流泪流涕、呼吸急促、咳嗽、打喷嚏, 鼻窦肿胀, 下痢, 部分发生死亡 (在与新城疫病毒或其他禽I型副粘病毒株合并感染时, 死亡率较高) 。主要病理变化为喉头气管出血, 鼻窦积聚分泌物, 眼结膜水肿出血, 有时亦见类似急性败血型禽流行性感冒的病理变化。

1.5.3 非典型禽流行性感冒

病禽一般表现为流泪、咳嗽、喘气、下痢, 产蛋率大幅度下降 (下降幅度为50~80%) , 并发生零星死亡。大体病理变化为鼻窦、气管、气囊、肠道有一些渗出性炎症, 有时见气囊有纤维素性渗出, 囊壁增厚, 母禽发生卵黄性腹膜炎, 输卵管时有炎症渗出物。

2 病毒原理

禽流行性感冒病毒原理为流行性感冒病毒吸附在细胞表面含唾液酸的糖蛋白受体上, 然后通过受体介导的细胞内吞作用, 病毒进入细胞。这包括暴露于核内体内的低p H, 导致HA的构象改变介导膜融合。这样, 核衣壳便进入胞浆并移向胞核。流行性感冒病毒利用独特的机理转录。启动转录时, 病毒的核酸内切酶从宿主细胞的m RNA上切下5′帽子结构, 并以此作为病毒转录酶进行转录的引物。产生出6个单顺子的m RNA, 并转译成HA、NA、NP和三种聚合酶 (PB1、PB2和PA) 。NS和M基因的m RNA进行拼接, 每一个产生出两个m RNA, 依不同阅读框架进行转译, 产生NS1、NS2、M1和M2蛋白。HA和NA在粗面内质网内糖基化, 在高尔基体内修饰, 然后转运到表面, 植入细胞膜中, HA需要宿主细胞蛋白酶将其裂解成HA1和HA2, 但两者仍以二硫键相连, 这种裂解可生成传染性病毒, 并以出芽方式从质膜排出细胞。

3 防控技术

流行性感冒病毒因其会随外界环境刺激 (药物刺激、射线刺激等) 及简单的基因结构不断发生变异, 使其能逃脱动物产生的特异性抵抗力。为了预防禽流行性感冒研制出了各种疫苗, 但禽类机体在产生特异性抗体后, 病毒因发生变异逃脱了机体的扑杀, 使原有的抗体即失去作用, 病毒就可使动物重新发病。因此, 就目前的防疫技术和手段而言, 想单纯的通过防疫来消灭禽流行性感冒病毒是不可能的, 科学的饲养方式是预防禽流行性感冒的关键。

3.1 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高度警惕病原侵入

严格饲养场、用具、运输工具等的清洁、消毒, 采取全进全出饲养方式, 控制养殖场人员流动成立清洗消毒队清洗消毒队应有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以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 对染疫动物、动物产品及排泄物进行消毒处理, 使病原失活, 确保其对人类、动物和环境不构成危害, 即为无害化处理。

3.2 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 定期预防接种

3.2.1 正确选择疫苗

禽流行性感冒的免疫一直以灭活苗为主的, 包括多价、单苗多价、单苗单价、联苗单价等, 载体多是油乳剂。在选择疫苗时, 首先必须选择国家农业部批准的定点企业生产的合法疫苗, 不仅企业要是合法的企业, 其产品也必须是合法产品;其次明确要预防的禽流行性感冒亚型, 禽流行性感冒病毒有16种 (H1~H16) 血凝素亚型, 我国流行的主要是H5和H9亚型禽流行性感冒, H5亚型禽流行性感冒致死率高、危害大, 是预防的重点。对于产蛋鸡来讲, H9亚型禽流行性感冒也需要预防, 以减少或避免H9亚型禽流行性感冒致使产蛋下降。目前的H5亚型禽流行性感冒疫苗有多种, 应根据免疫禽的种类进行选择。

3.2.2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根据家禽母源抗体水平确定最佳免疫日龄, 在家禽机体机能处于良好状态的情况下, 疫苗免疫家禽后其有效率可达到80%或更高, 但由于家禽的品种、遗传因素、营养状况、环境因素、疫苗质量、母源抗体、机体状态等原因, 也会有一定差异, 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严格认真地做好禽流行性感冒疫苗的免疫。

3.2.3 建立健全免疫监测制度

在有条件的养殖场, 定期监测鸡群血清H1抗体水平, 全面了解鸡群的免疫状态, 确保免疫程序的合理性以及疫苗接种的效果。

3.3 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鸡群抵抗能力

(1) 采取封闭式饲养, 严防野鸟从门、窗进入禽舍。防止水源和饲料被野禽粪便污染。定期对禽舍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 加强带鸡消毒, 定期消灭养禽场内的有害昆虫及鼠类。死亡禽类必须焚烧或深埋。

(2) 作好禽类饲养管理, 提高禽只的抵抗力, 尽量减少应激因素的发生, 注意秋冬、冬春之交季节的变化, 做好保暖防寒工作。及时清理粪便, 还可定期在鸡舍使用中药苍术、丁香酚、艾叶、茵陈、青蒿、红花等, 熏蒸鸡舍, 减少不良气体的刺激, 从而达到减少呼吸道病和肠道病的发病率。

(3) 对于出现死亡和产蛋率下降的鸡群, 可及时使用提高免疫力的中草药配合敏感的抗菌药物, 用于治疗肠炎和输卵管炎, 如并发呼吸道症状, 再配合多西环素或泰乐菌素等, 出现产蛋率下降时饲料中添加VB12、亚硒酸钠VE等。

3.4 规范农户家禽饲养方式与条件, 推进标准化饲养

家禽应当在室内养殖, 养禽场应远离公共场所、交通要道和其他动物生产场所, 远离野生鸟类栖息的河道、湖泊等。禁止不同的家禽如鸡、鸭、鹅混养, 禁止禽和猪混养。禽舍内严禁麻雀等飞鸟和老鼠进入, 这些动物通常是病原微生物的携带者。引种必须健康、没有传染病, 家禽饲养实行全进全出制度。做好禽舍和饲养员的日常消毒卫生工作, 禽舍勤打扫、勤消毒, 每次进禽之前和家禽出栏之后, 要彻底消毒禽舍。要在当地畜牧兽医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免疫接种, 并定期进行血清学监测, 以保证疫苗的免疫预防效果确实可靠。

3.5 加强和完善防疫体系建设, 提高疫病防控水平

基层兽医防疫体系在动物疫病预防、疾病诊断、治疗、流行病学检测、疫情的发现、处置、相关疾病数据的采集和疫情上报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是动物疾病预防控制的前排哨兵。因此, 必须强化和完善我国基层兽医防疫体系。

禽流行性感冒 篇2

蛋鸡温和型禽流行性感冒会严重影响到产蛋的数量和质量, 因此, 一定要在发现症状后, 准确做出判断, 进而果断采取准确的治疗措施, 使其痊愈, 否则, 势必引发严重的后果, 进而影响到蛋鸡养殖效益的效益。由此可见, 关于“蛋鸡温和型禽流行性感冒”的探讨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2 关于蛋鸡温和型禽流行性感冒诊疗的探讨与分析

要想做好蛋鸡温和型禽流行性感冒的诊疗工作, 笔者认为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2.1 明确症状

明确蛋鸡温和型禽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症状, 是关系到能否真正有效治疗疫病的关键所在。通常来说, 在临床上, 蛋鸡温和型禽流行性感冒的主要症状表现在于呼吸困难, 但是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不同, 表现也有所不同;另外, 就是患病鸡会出现咳嗽或者呼噜的现象, 有呼吸道症状表现, 但是, 却并没有肿头或者肿脸的现象。

如果是群聚蛋鸡的话, 鸡群整体的精神还是举措的, 但是有明显的聚堆现象, 食欲下降, 但是粪便基本正常, 偶尔能够看到粪便呈绿色的现象, 即便是产下来的蛋, 质量也严重下降, 蛋壳的颜色变浅, 壳壁变薄, 破壳单的数量大大增加。

通过剖检可以发现, 病鸡是在下面的几对胸腺最先出现的出血和肿胀现象, 但是, 由于位置的不同, 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出血的变化也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差异, 在患病的初期, 可以说是在几对下胸腺有出血点和肿大的现象, 出血的部位越向下, 肿胀现象越显著, 那么可以说明发病的时间越早, 而病情也越严重。

2.2 治疗方案

确诊后, 采取了如下治疗方法, 使用度获灭和健易得, 按照适当的比例混合后, 饮水服用。另外, 也可以使用祛邪败毒散和呼特, 恰当比例混合均匀后, 将其拌于饲料给鸡群服用;也可以选用金利素饮水服用, 连续服用5天的效果相对理想;亦或者是选用百毒消, 按照1:1000的比例进行消毒, 每天使用1次。

关于治疗的效果, 在给药后的第4天, 通过回访发现, 鸡群的食欲基本恢复正常, 呼吸道的症状消失, 但是产蛋率依然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仅仅只有之前的40%~45%左右, 而且软壳蛋的现象依然存在。

基于这样的情况, 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具体来说, 可以使用卵肝舒, 通过饮水的方式, 连续服用4天;或者是可以采用瓯倍和驱邪败毒散以及金利素按照恰当的比例混合均匀之后, 拌于饲料之中, 连续使用半个月的时间以后, 产量率有了明显的提升, 基本能够恢复到之前的80%~85%左右。此时, 建议养殖户将一些停产的患病鸡及时淘汰。

2.3 治疗的注意事项

首先, 做好日常的饲养与管理。对于蛋鸡温和型禽流行性感冒, 与其它疫病一样, 相对于治疗来说, 预防更加重要。因此, 在日常的饲养与管理的实际过程中, 不仅仅要有先进的养殖理念, 同时要及时做好清扫与消毒工作, 根据蛋鸡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营养的实际需求, 合理搭配粗细料, 同时注意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等的补充, 不仅能够保证蛋鸡的正常生长发育, 同时也能够保证产蛋的数量和质量。

其次, 注意相关疫病的区别。在治疗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与其它疫病的区别, 因为除了温和型禽流行性感冒之外, 禽脑脊髓炎以及新城疫等都能够引起蛋鸡产蛋量的下降, 因此, 一定要注意区别, 否则而容易耽误治疗。

如果是因为禽脑脊髓炎导致蛋鸡的产蛋量下降, 通常是在采食量和粪便方面都没有显著的变化, 蛋壳的质量也不会受到丝毫的影响, 最为显著的就是不产蛋的患病鸡通常都是集中在一个鸡舍内;如果不产蛋是因为减产综合征所引起的, 那么产蛋量下降显著, 没有呼吸道的症状, 产蛋质量严重下降, 同时又大量的软壳蛋出现;如果是因为新城疫所导致的, 那么粪便会有显著的变化, 成翠绿色或者是黄绿色。

从上文的论述中, 可以看出来, 虽然几种疫病都很容易导致蛋鸡产蛋量下降, 但是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一定要加以区别, 然后采取合理的手段进行治疗, 以免耽误了病情, 导致更加严重的不良影响。

再次, 了解并掌握疫病的特征。蛋鸡温和型禽流行性感冒在一年的任何一个季节都可能发生, 虽然致死率不高, 但是对产量的数量和质量有着明显的影响。大量的养殖实践活动表明, 接种免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因此, 一定要充分做好日常的接种免疫工作。为此, 笔者建议, 不仅仅要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疫苗, 同时要注意做好疫苗的保存与使用, 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接种, 充分保证疫苗接种的实际效果。一旦进入温和型禽流行性感冒疫病爆发的高发季节, 要注意运用度获灭或者是健易得之类、具有良好抗病毒效果和免疫力增强的药物, 同时注意做好消毒工作, 妥善处理通风和保暖之间的矛盾, 有效防治疫病的发生。

3 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看出, 蛋鸡温和型禽流行性感冒的确对产量的数量和质量都有着不良的影响, 如果不能及时识别, 并加以准确治疗的话, 势必给蛋鸡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此, 笔者建议, 一定要树立先进的蛋鸡养殖理念, 在充分了解和掌握这种疫病基本特征、临床表现以及发病规律等的基础上, 充分做好防控工作, 为全面实现蛋鸡养殖的经济效益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涛, 王成达, 王芳.蛋鸡温和型禽流行性感冒的诊疗体会[J].吉林畜牧兽医, 2011, 32 (12) :36.

[2]胡云龙.影响蛋鸡产蛋率下降的几种病[J].养殖技术顾问, 2005, (1) :28.

禽霍乱的流行特点与防治技术 篇3

1 流行特点

本病对各种家禽包括鸡、鸭、鹅和火鸡都有易感性。在鸭群中常呈流行性, 1月龄以内雏鸭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 而成鸭则较低。在鸡群中常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多发生于成年鸡。病禽和带菌禽是本病的传染源。病禽的各种脏器、分泌物、排泄物, 以及被其污染的饲料、饮水、场地、用具, 各种动物、人和机械, 某些昆虫、寄生虫等都可以是本病的传播媒介。感染途径为呼吸道、消化道及损伤的皮肤等。禽舍不洁、潮湿拥挤、气候突变、饲养失调、长途运输和患寄生虫病等均可诱发本病流行。

2 症状及病变

潜伏期为2~9 d。按病程一般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型。

2.1 最急性型

常于流行初期在禽群中突然发现死亡, 有时只见病禽沉郁, 不安, 倒地挣扎, 拍翅抽搐而死。病程短者几分钟, 长者也不过数小时。剖检常无特征性变化, 有时仅见心外膜有小出血点, 肝脏有少量针尖大灰黄色坏死点。

2.2 急性型

最为常见, 病鸡发烧 (体温43~44℃) , 精神不振, 不食, 口渴, 羽毛松乱, 缩头闭眼, 离群呆立, 冠、髯青紫, 口、鼻分泌物增多, 呼吸困难, 张口吸气时发出“咯、咯”声, 常见腹泻, 排出污黄色、灰白色或绿色, 甚至混有血液的腥臭稀粪。最终衰竭死亡。病程仅1~3 d。病鸭除有上述症状外, 还有不愿下水的表现和常常摇头企图排出积在喉头的粘液的动作, 故有“摇头瘟”之称。有些病鸭两脚瘫痪, 不能行走, 一般于发病后1~3 d死亡。剖析可见肝脏有许多小出血点。心外膜、腹膜、肠系膜、皮下等处有出血斑点, 心包内积有渗出液。肺有点状出血和暗红色肝变区。出血性肠炎变化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 腹腔内常有破裂卵黄存在, 或在其它器官上附着干酪样的卵黄物质。

2.3 慢性型

多见于流行后期, 或由急性病例转来。鼻有粘性分泌物, 鼻窦肿大, 喉头积有分泌物而影响呼吸。经常腹泄, 逐渐消瘦, 贫血, 局部关节发炎, 常局限于脚或翼关节和腱鞘处, 关节肿大, 疼痛, 跛行。有些鸡的肉髯、耳片或其它部位肿胀, 随后坏死、脱落。病程达1月以上, 生长发育和产蛋长期不能恢复。剖检除见到急性病例的病变外, 鼻腔、上呼吸道内积有粘稠分泌物, 关节、腱鞘、肉髯、卵巢等发生肿胀部切开有黄灰色或黄红色浓稠的渗出物或干酪样坏死。

3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症状和剖检变化, 结合治疗结果, 只能作出初步诊断, 确诊需无菌手术采取肝、脾及心血, 涂片镜检, 并分离、培养、鉴定病原和动物接种试验。本病与鸡新城疫、鸭瘟有相似之处, 应注意区别。

4 治疗

许多药物对该病均有一定的疗效, 但存在着停药后容易复发的缺点。另外长期用药, 细菌会产生抗药性, 必须增量或更换新药。

4.1 磺胺类

磺胺嘧啶 (SP) 或磺胺二甲嘧啶 (SM2) , 饲料中添加0.4%~0.5%, 饮水加入0.1%~0.2%, 每日2次。磺胺喹恶林 (SQ) , 饲料中添加0.1%, 连喂2~3 d, 间隔3 d, 再添加0.05%, 喂2 d, 再停3 d, 再喂2 d。

4.2 抗生素类

青霉素:成年禽每只肌肉注射2万~5万U, 1 d 2~3次, 连用2 d。氯霉素:每吨饲料添加250 g, 或饮水加入0.2%~0.5%, 或1次肌注20 mg/ (kg体重) , 连用2~3 d。土霉素:每吨饲料加入1 500 g, 或每只雏鸡口服0.15~0.3 g/d, 连用5~7 d, 停喂3 g, 如不好再喂5~7 d。金霉素, 每只雏鸡口服10~20 mg/d。

4.3 喹乙醇

每吨饲料加300 g, 或每千克体重每日20~30 mg一次口服;霍乱平, 每吨饲料加入3 000 g, 每隔7 d用药1~2 d。

4.4 敌菌净

每千克体重口服30 mg, 首次剂量加倍, 2次/d, 连服2~4 d。

5 预防

5.1 综合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 消除降低机体抵抗力的因素。保持好鸡场、鸡舍的环境卫生, 定期严格消毒。如发生本病, 立即对群鸡进行封锁、隔离、检疫和消毒。对假定健康鸡, 用禽霍乱抗血清进行紧急预防注射。

5.2 预防接种

禽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 篇4

初生雏的感染主要是种蛋被带有大肠杆菌的粪便污染, 细菌经蛋壳和壳膜侵入蛋内, 其次可能是卵巢感染和输卵管炎而使种蛋受到感染。鸡舍的灰尘和氨气可导致鸡的上呼吸道纤毛失去运动性, 从而使吸入的大肠杆菌感染气囊。

各种年龄的鸡、鸭均可感染, 但因饲养管理水平、环境卫生条件、防治措施、有无继发其他疾病等因素影响, 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较大差异。

雏鸡、雏鸭呈急性败血症经过, 成年鸡、鸭则以亚急性和慢性感染为主。多数情况下因受各种应激因素和其他疾病的影响, 该病的感染可能很严重。成年产蛋鸡、鸭往往在开产前阶段发生本病, 死淘率增加, 影响产蛋, 生产性能不能充分发挥。

种鸡 (鸭) 场发生本病后, 直接影响到种蛋的孵化率。出雏率, 造成孵化过程中死胚增多, 健雏率降低。

今年禽病的流行特点及分析 篇5

1 免疫抑制性病频发,低日龄化趋势严重

免疫抑制性病发病频繁,已成为基层疾病防治的重中之重,常见的免疫抑制性疾病有鸡传染性贫血病、鸡腺胃炎、禽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鸡马立克氏病、禽白血病、鸡呼肠孤病、禽流感以及传染性法氏囊病等。2010年基层免疫抑制病呈上升趋势,且呈低日龄化趋势发展,鸡腺胃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有3日龄就发生的鸡群,这严重影响了鸡群后期的生长和生产。法氏囊是免疫器官,它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其他疫苗的免疫,15~25日龄是隐性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高发期。从生理上讲,28日龄的鸡,法氏囊大小应该与脾脏等同,如果30日龄的鸡法氏囊小于脾脏,说明此前已经发生过传染性法氏囊病(隐性发病),而新城疫的二次防疫就在这个时期,故常造成新城疫二免效果差或无效。传染性法氏囊发病越早,免疫抑制就越重,特别是21日龄前发病,会导致永久的免疫抑制,这就是30日龄左右鸡易发生新城疫的重要原因之一。

免疫抑制性疾病除了本身死亡或生长不良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外,更重要的是会导致其他传染病的发生,如导致免疫失败或其他传染病的致病性增强。因此,控制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是减少或消灭其他疾病发生的首要措施。

2 病毒病仍将是禽病的主要威胁之一

禽病毒性疾病的发生越来越严重,仍将是禽病的主要威胁之一,用疫苗控制仍避免不了发病,而且毒株变异和变强的可能性随时在发生,不时有新城疫、法氏囊病、禽流感毒株变异、变强的报道出现。如由于外界野毒感染或垂直传播致使3日龄鸡只发生禽流感疫情的报道,也有鸡群3日龄发生腺胃炎、法氏囊炎的,给疫病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虽然经过治疗最终控制了疫情发展,但最终仍将形成恶性循环,使得疾病越闹越严重,以致出现一些地区一夜全军覆没的现象,这都是之前种下的因,养殖环境的恶化、疫苗的不正确使用、消毒观念不强、滥用药物等都是诱因。在基层非规模化养殖场25日龄以后的肉鸡如有发病,约有80%以上有病毒感染,并且是主要的根源性疾病,所以要求兽医工作者们在诊断本阶段的鸡病时一定要带着研究病毒病的思想,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并且防制该类型禽病,要遵循防制病毒性疾病为主,治疗细菌或支原体为辅的用药原则。因为病毒已经对机体造成了严重危害,使免疫力严重低下,病菌会趁机侵入,所以治疗时比较困难,如果把病毒性疾病彻底治愈,那么细菌性疾病治疗起来就会轻松得多。

3 禽病混合感染现象极其普遍

2010年,禽病仍多以混合感染的形式出现,尤其以肉仔鸡表现突出,在未来,这种现象还将极其普遍。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切忌在剖检时看到典型症状就马上诊断疾病,而要结合发病日龄、群体、外因等全面系统考虑,避免造成误诊或漏诊。

由于大肠杆菌是条件性致病菌,常和其他传染病并发和继发感染,如果分不清原发性疾病,就不会有好的治疗效果,例如新城疫、支原体病和大肠杆菌病的混合感染,万病从口入,机体上呼吸道黏膜被破坏,病菌乘机进入机体,给继发大肠杆菌创造了条件,而新城疫的感染又造成了机体抵抗力下降,时间久了还会继发其他疾病,如法氏囊病等。根据笔者的经验,一般支原体病发生超过6天就会造成大肠杆菌的继发,针对这个情况,防止继发感染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发生支原体时,对大肠杆菌病进行预防性投药。

治疗混合感染疾病必须统筹考虑,细心分析判断是由哪些疾病引起的继发或并发感染,不可顾此失彼,用药时必须综合考虑,不仅要遵循中西结合的原则,必要时还要进行药敏试验,选择高度敏感的药物,并注意通肾护肾、保肝利胆,适当时候还需要考虑营养代谢病和中毒性疾病,才能达到治愈目的。

4 禽病发展趋于复杂化,旧病换新颜,典型化向非典型化转化

禽病的表现将日趋复杂,如新城疫的新基因Ⅶ型流行日趋广泛;超强型法氏囊病、变异毒株法氏囊病、隐性传染性法氏囊的出现,让传染性法氏囊病变得扑朔迷离。马立克氏病超强毒株也有报道。

譬如,传染性法氏囊病在临床上发病日龄明显变宽,病程延长,最早可发生在3日龄,最晚在300日龄的产蛋鸡群亦有发生,并且宿主群也在拓宽,除鸡外,鸭、鹅、鸽子均成为法氏囊病的自然宿主,而且鸭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临床症状。法氏囊病症状也趋于非典型化,如胸肌、腿肌刷状出血、法氏囊肿大有黏液等典型症状在基层见到的病例已经不多,靠以往的经验诊断已不能做出正确判断。

新城疫可以在免疫良好的鸡群发病,并迅速传播到全群,老基因型I型、VI型、VIII型仍然存在,新基因型流行日趋广泛,使防疫难度加大。致病力向两极分化,非典型新城疫和强毒型新城疫呈多发趋势,并和其他细菌性疾病同时发生。

禽流感毒株繁多,仍是基层通过免疫无法控制的疾病之一,而温和型禽流感仍将普遍存在,并表现出不同的非典型性发病症状,基层在诊断时一定要避免和其他病毒病混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出现形形色色新的禽病,作为兽医工作者要能够在复杂的情况下灵活分析,正确判断,综合考虑,这就要求兽医工作者,不要教条,要活学活用禽病理论,必须用新的眼光与思想去研究变化的禽病。

发病非典型化和病原出现新的变化,发生非典型感染和发病,使某些原有的旧病以新的面貌出现,有些病原的毒力出现增强,虽然经过免疫接种,仍以非典型性症状出现。

2010年,疾病发展呈现“多、杂、难”的现象,混合感染多、疾病复杂化、诊断治疗难,随着集约化养禽场的增多和规模不断扩大,这种现象将逐步被取缔,但仍然需要过程。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对农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小区和集团成为基层发展的趋势,小户和散养户的环保意识虽有所提高,但仍是需要关注的棘手问题。基层违规使用抗生素是疾病难治的原因之一,现象依然少量存在。据记者了解,关于饲料中抗生素的使用,我国已经有严格的规定:仅有少量抗生素可以作为促生长剂在饲料中使用,而且对不同动物不同生理阶段使用抗生素的种类、剂量以及停药期有严格规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某养禽场禽霍乱流行情况分析 篇6

禽霍乱又称禽巴氏杆菌病, 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鸡、鸭、鹅等多种家禽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以全身出血性变化和肝脏多发性坏死为特征。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 具有发病快、病死率高等特点。禽霍乱是多年来危害海门市养禽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该病也感染各种鸟类, 多年来一直为国内外所重视, 被列为重点防制的家禽疫病之一。在全国各地流行广泛而严重, 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养禽户, 该病已成为主要传染病。禽霍乱的潜伏期一般为2~9 d, 该病在临床上有3种表现类型: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

2 流行特点

本病呈世界性流行, 鸡、鸭、鹅等多种家禽和野禽均可感染发病, 鸭、火鸡、鹌鹑和鸡最易感。以3~4月龄育成禽和产蛋禽多见, 放牧禽或野禽比笼养禽更易感染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以潮湿多雨的夏季发病率最高。健康带菌的禽类, 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 抵抗力降低, 亦可发病。对家兔和小鼠的致死作用很强, 不能引起其他哺乳动物发病, 但静脉接种马、牛、绵羊、猪、狗和猫可引起死亡。

禽霍乱在海门市的发病史较长, 且逐年呈发展趋势。l991年发病率为7.13%, 到1997年为12.5%;农村疫情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养鸡场和养鸡专业户常呈急性暴发, 该病多发生于中年鸡和成年鸡, 特别是产蛋鸡, 其它家禽少有发生, 从症状上看, 表现突然发病, 以急性型为主;从发生时间上看, 一年四季均有发生, 但一般是在3—6月和8—11月发病, 其中又以4—5月和8—10月较多发, 而4—5月发病又多于8—l0月。

通过疫情测报点观察数据为重点, 结合省疫病普查资料, 对禽霍乱在江苏省流行的季节分布、易感家禽、传染来源及传播方式特点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2.1 季节分布特点

据1993年疫病普查时对30.24万羽禽霍乱发病死亡禽的分析。本省禽霍乱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主要发生于6—10月, 占总发病数的77.57%, 7—9月为高峰期, 共发病68万羽, 占发病总数的55.58%。

2.2 易感家禽特点

该病对鸡、鸭、鹅3种家禽备品种都易侵害, 不同年龄均可感染发病, 对禽霍乱的易感性是鸡>鸭>鹅, 分别约占70%、25%、5%, 成年产蛋鸡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雏鸡。据统计, 2~6月龄鸡发病数占发病总数的71.4%。

2.3 传播方式和传播来源特点

禽霍乱一般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接触性感染, 大部分地市呈地方性流行, 在山区则散发性流行多见, 但死亡率更高。一旦流行, 鸡、鸭、鹅均遭其害, 往往同时发病死亡。对2 848羽禽霍乱发病禽进行观察, 其中2 198羽呈现急性经过, 占77.2%;522羽呈慢性经过, 占l8.36%, 慢性经过多由急性流行转化而来, 也可为毒菌株感染所致。这次调查发现禽霍乱传播的主要来源有:新引进的带菌禽或病禽;与家禽有接触的麻雀等野禽;禽群内有慢性带菌禽;被病禽污染的饲料、饮水及其它设备用具及人员往来等;因应激因素影响, 发病扩散至全群;猫和猪等动物以及苍蝇均可能带有强毒菌而成为传染源。

3 发生和流行的原因

引起禽霍乱病发生和流行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但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方面。

3.1 广大群众家禽防疫意识差

基层兽医人员免疫家禽积极性不高。本地过去的一段时间家禽防疫一直是畜禽防疫工作的薄弱环节, 农民群众存在重家畜防疫轻家禽防疫的思想, 对家禽防疫工作认识不足, 难以接受, 有些地方即使是对家禽进行了免疫, 也是免疫鸡新城疫, 没有或很少免疫禽霍乱, 由于禽霍乱引发鸡死亡率高, 所以在群众心目中产生了鸡打了防疫针照样死鸡的错觉, 因此, 家禽防疫工作总是很难开展。

3.2 病菌型多易变

据资料记载, 从自然病例分离的多杀性巴氏杆菌有16个血清型, 禽霍乱由A型、D型引起, 不同型的杆菌在不同条件下, 容易发生变异, 出现变异菌株。正由于这种复杂的抗原性, 致使疫苗免疫存在保护率低, 免疫期短, 使用范围小, 机体反应大等缺点, 经过免疫的鸡仍然发病。

3.3 疫源控制度大

禽巴氏杆菌主要存在禽呼吸道和消化道内, 也可经破损的皮肤黏膜感染, 禽呼吸道带菌主要因吸入污染的空气、尘埃、飞沫而感染。消化道的感染途径主要由饮水、摄食而发生。此菌平时定居在呼吸道和消化道内, 禽体健康时细菌与禽体保持平衡状态, 不引起发病。一旦外界因素打破这种平衡, 细菌即大量繁殖, 疾病迅速流行。所以本病初时多为内源性感染、条件性疫病, 故在疫源的消灭和控制上, 难度较大。如潮湿、拥挤、突然换群和高产群, 气候剧变、寒冷、闷热、阴雨连绵、鸡舍通风不良、营养缺乏、寄生虫、长途运输、外来动物的惊扰、免疫接种、饲料突然改变、禽舍不卫生、限食过度及其他疾病等, 都可成为发病的应激因素。其传染来源是带菌的禽, 如引进带菌禽只, 又通过排泄物和分泌物捧出病菌, 使饲料、饮水、用具和场地等受到污染。在场内外流动的动物如鼠类、猫、狗等, 以及人也能机械地传播。

4 防治方法

对已发病的禽群, 可选用增效磺胺、双氟沙星和氧氟沙星等口服, 或用链霉素等肌肉注射, 均有良好疗效。土霉素按0.05%~0.1%的比例拌料或按40~50 mg/ (kg体重) 的用量内服, 1次/d, 连用2~3 d。灭败灵按2 mg/ (kg体重) 的用量进行肌肉注射, 2次/d, 连用2 d。痢菌净肌肉注射0.5%的痢菌净2 mg/ (kg体重) , 1次/d, 连用2~3 d。根据临床实践, 针对不同的病型, 采用中西药结合, 效果更加显著。对于产蛋禽或成禽, 采用纯中药制剂对产蛋无影响。

4.1 根据药敏实验结果, 用恩诺沙星、环丙沙星进行治疗。环丙沙星或恩诺沙星按5~10 mg/ (kg体重) 的剂量拌料饲喂或肌注, 2次/d, 连用3~4 d。

4.2 进行紧急疫苗接种。选用禽霍乱组织灭活疫苗, 肌注2 m L/只。

4.3 病死鸡进行烧毁, 做到无害化处理, 避免本病传播。

4.4 搞好舍内外消毒工作, 用消毒药按1∶400的比例进行消毒, 1次/d。按上述方法处理1周后, 鸡群基本恢复正常, 再无新病例发生。

5 讨论与结论

5.1 禽霍乱及病原苗的存在, 19世纪来已被著名的法国微生物学家Pasteur确认, 研究历史迄今已有100多年了, 但目前本病仍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流行, 这足以说明禽霍乱是难以控制和消灭的。江苏省自1949年就有禽霍乱流行, 禽霍乱在当地的危害程度相当严重, 据对10个测报点26 359羽家禽观察统计, 家禽禽霍乱死亡数占传染病死亡数54.59%, 占家禽死亡总数35.09%, 在家禽高死亡病中, 该病也是其中之一。

5.2 通过1989年疫病普查和本次调查发现, 禽霍乱在江苏省的山丘地危害更为严重, 这可能与山丘地区的气候多变、空气潮湿有关。

5.3 江苏省夏季气温高, 湿度大, 苍蝇孳生, 暴雨造成洪涝灾害;秋季多雨潮湿.天气闷热, 气温高, 气候剧变, 上述气候诱因是造成禽霍乱暴发流行的主要诱因。1993年疫病普查和本次调查表明, 本省禽霍乱主要发生于夏秋季节, 尤以6—9月份为高峰, 充分证明了上述论点。

禽流行性感冒 篇7

1 流行特点

1.1 发病日龄越来越早

很多鸡群在3~5日龄发病, 甚至1日龄就有张口喘的小鸡。

1.2 在重要活动后发病

例如做疫苗免疫后发病, 特别是在法氏囊疫苗免疫后几乎无一例外的引起了呼吸道疾病!另外在转群、断喙、阉割、换料、高产期、快速生长期等, 也极易发病, 这说明与应激有密切的关系。

1.3 在天气变化时容易发病

例如在气温下降后, 温差加大时, (冷应激是当前引发呼吸道病的最大原因) 在秋冬春季湿度降低时, 也容易发生本病。

1.4 临床症状复杂多样

肿头肿脸、呼吸罗音、鼻炎、腹泻料便、精神萎靡、生长缓慢、产蛋下降等等。剖检症状也是多种多样:气管出血、支气管栓塞、气囊炎、肺部瘀血坏死、心肌出血、肝脏瘀血坏死、肾脏肿胀出血、腺胃乳头或基部出血溃疡、肠道出血、肠粘膜脱落。

2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以及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 综合判断;当前呼吸道疾病是由病毒、细菌、支原体等混合感染所致, 也可称为多病因呼吸道病综合症。

3 防治措施

3.1 消毒

新鲜、流通的空气是最好的消毒药。定期进行空气的消毒, 并保证良好的通风, 降低废气对呼吸道粘膜的刺激和损伤。科学的环境消毒会有效降低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和毒力, 降低鸡群的感染几率。水源以及饮水系统的消毒, 可以降低水源中的病原微生物, 并且可以打破饮水系统中的生物膜, 消灭致病菌, 降低发病率。

3.2 提供优质饲料

自身免疫力是机体最好的抗病能力, 而营养是免疫力的基础, 只有提供充足的营养才能有坚强的免疫力。

3.3 做好疫苗免疫

特别是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等上呼吸道病毒病, 一定选择质量有保证的疫苗, 并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3.4 药物保健预防

添加维生素类及多种微量元素以提高机体的抗应激能力;在疫情流行季节使用绿福救命液 (青岛绿曼公司生产) 进行喷雾给药, 每个月连续使用2d。

3.5 治疗

对呼吸道疾病的治疗, 只能是针对表征进行有效的解表, 降低死亡, 然后使用广谱抗生素来控制继发感染, 保肝护肾、促进采食、恢复生产即可。

上一篇:孕产妇主要死亡原因下一篇:审核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