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类专业群

2024-10-02

汽车类专业群(精选12篇)

汽车类专业群 篇1

一、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特点以及知识结构要求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是一个主要面向汽车后市场, 为汽车的整车销售、配件销售、维护修理、美容装饰、旧车交易、金融贷款、保险理赔、广告宣传、购车咨询、汽车展览等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一个新兴的专业, 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无现成经验可以借鉴。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尽管汽车服务工程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 但是, 我们也不难发现始终有两条主线贯穿于整个专业的始终:一条是“汽车”, 不管是哪个领域, 服务的对象始终不变;一条是“服务”, 不管是那个方面, 始终脱离不了服务的范畴。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主要有三个方向, 其内在结构以及知识构成如表1所示。

二、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思路

1. 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群

在课程群建设过程中应该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总共有20~30门专业课, 应该从中选取5~6门重点的、专业相关性强的课程作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群, 进行重点建设, 并通过核心课程的建设带动其它相关课程的建设。

2. 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应当和课程建设以及课程体系建设相结合起来

专业核心课程群由若干专业课程组成, 而专业核心课程群又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也就是说课程群建设应当从课程建设、课程群建设以及课程体系建设三个层面来进行, 课程群建设应当渗透到上一层次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及下一层次的课程建设。

课程群建设是课程体系建设在高校培养目标层面的具体化, 是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向学校提供优秀课程资源、建设特色专业的基础。它可有效克服课程建设中过于强调某一门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缺乏对与其相关课程的横向与纵向关系研究, 造成课程间内容重复过多、课程内容过时及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脱节等弊端, 因而是提高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举措。

三、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探索实践

课程群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各门课程的专业教师积极参与, 不断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总结。常州工学院汽车工程系从2005年进行汽车服务工程专业首届本科生培养至今已近4年时间, 也就是一个培养周期。在此期间, 我们做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并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大致看来, 我们的课程群建设工作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 科学合理地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群

汽车服务的内容非常广泛, 涉及机械、电子、控制、化工、保险、营销、管理、物流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在培养工作中要想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而学生毕业后也只会从事某一方面的工作, 比如, 专门从事汽车维修行业或者汽车营销及汽车保险行业等。那么, 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核心的专业课程来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群, 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从专业实际以及专业特点出发, 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方向为主来构建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原因有三:其一, 汽车维修是汽车服务这个系统内最大的一个子系统, 人才需求量最大, 就业形势也最好;其二, 汽车维修与汽车服务的其它各个领域有着紧密的联系, 比如汽车保险与理赔就涉及发生交通事故后汽车的修理, 汽车营销同样也会涉及顾客非常关心的汽车的正确使用及使用成本的问题, 而这又与汽车维修密切相关;其三, 深厚的工科背景有利于从事汽车服务的其他领域。尽管汽车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 但是我们在培养过程中始终强调学生应当具备相应的工科背景。我们并不是将学生限定在汽车维修这个狭小的领域, 而是希望学生能够根据兴趣和爱好来选择自己的方向, 譬如, 我们会鼓励一些有特长的学生从事汽车营销或者汽车保险及二手车交易这样的领域。只不过, 我们是将汽车检测与维修作为一个切入点, 同时又是一个基本点。

按照以上思路, 我们构建了以汽车服务工程、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汽车电控技术以及汽车检测与维修等六门课程构成的专业核心课程群。

2. 加强重点课程建设

课程群的建设最终还要落实到各门课程上来。从2005年以来, 我系以平均每年至少一门课程的速度推进重点课程的建设。目前已经初步建设了汽车构造, 汽车检测技术以及汽车电控技术3门重点课程, 今后还将陆续进行其它重点课程的建设, 从而打造一个完全由重点课程组成的核心课程群。重点课程建设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教学内容建设, 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实验指导书等。 (2) 教学方法研究, 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 (3) 教学条件建设, 主要包括实训基地、实训设备、教材建设、网络教学等。 (4) 习题库试卷库建设。

3. 不断寻求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相互融合

哲学上有一句话叫做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把这句话用到我们这里也非常适合。课程群表面上看是若干课程的简单相加。事实上, 课程群应当作为一个整体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能够让这些课程联合起来发挥最大的培养效用呢?在具体的实践过程 (包括教研活动、学生座谈等形式) 中, 我们总结了一些经验。比如, 让每个专业教师担任专业核心课程群中的一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每个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思路, 而且每个教师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我们这样处理对于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很有好处。当然, 在具体教学环节, 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 有一些知识或知识点, 在几门课程中都有涉及。比如, 起动机部分, 首先在汽车构造课程当中会学习到, 然后, 在汽车电器课程中又会涉及。起初, 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尽量地避免重复性的内容, 但慢慢地我们意识到重复可以起到巩固的作用, 而且这些重复涉及的内容都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后来, 我们就不再刻意地去避免重复, 而是力求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讲解。比如, 在汽车构造课程中, 会重点讲解起动机的构造, 而在汽车电器课程中, 我们会重复一遍它的结构, 但是会重点讲解起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工作特性等内容。

4. 以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带动其它专业课程建设

事实上, 各专业课程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核心课程和其它专业课程之间更是如此。比如, 与汽车电控技术联系紧密的课程就有汽车新技术、汽车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原理、汽车维修工程等课程以及发动机拆装实习、汽车维修技术实习、汽车排故实习等实践性环节。

核心课程在设置和讲解过程中应当注意把握和其它课程的联系。有一些核心课程是作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的, 说明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不仅存在联系, 而且还有一个逻辑上的先后关系, 那么, 讲解过程中就一定要重点讲解相关知识, 为后续的课程教学打好基础。核心课程和非核心课程还可以在内容设置、课件制作、多媒体资源共享等环节进行同步建设。

5. 将课程群建设作为一个长期建设的目标

专业核心课程群一旦确定, 并非一成不变的, 而是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例如, 我们从06级开始增设了汽车服务工程这门课程。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尽早树立专业意识, 知道本专业有哪些方面的知识, 可以尽快帮组学生找准定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因此, 从06级开始, 我们开设了这门课程, 并且将其作为核心课程之一来进行建设, 这样做是对已有的核心课程群很好的补充。

四、结束语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群不能只是将本专业的相关课程聚拢在一个大的名称之下。只有对各个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有机的优化和整合, 形成相互联系、相互配合, 理顺群内课程与课程群的关系, 打造崭新的课程体系, 发挥课程群建设在整个专业中的作用, 进一步促进专业的建设。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课程群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教学手段等环节进行全面、系统的建设。另外, 课程群建设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 而是要不断的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总结和创新的。

参考文献

[1]李慧仙.高校课程群三论.煤炭高等教育[J].2006, 7:113~115

[2]谭德荣, 董恩国.汽车服务工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3]陈庆文, 杨超有, 梁钊华.教育学课程群建设初探[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8, 6:104~120

[4]梁萍, 程伟.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机械制造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讲坛, 2008, 3:217~218

汽车类专业群 篇2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掌握数控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能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生产、管理、产品营销、设备维护等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两课”、体育、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工程力学、电工学、机械制图、可编程控制器、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数控机床、数控机床故障与维修、典型数控系统等。

就业前景

1、制造业的社会、行业背景 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数控技术是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物质;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地位和体现国家综合国力水平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正在逐步变成“世界制造中心”。为了增强竞争能力,制造企业已开始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据统计,目前我国数控机床操作工短缺60万左右。数控人才短缺已引起中央领导、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月薪6000难聘数控技工”、“年薪16万招不到模具技工”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部、劳动保障部、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交通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决定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力争实现五年培养30万以上制造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目标,以缓解我国劳动力市场技能型人才的紧缺状况。

2、数控技术人才需求情况 数控技术人才需求量的大小和人才需求的类型、层次、质量等取决于国民经济和制造业的发展程度、水平,也取决于用人单位自身的管理要求、发展趋势等。据统计,制造业较发达的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数控机床占生产设备的70%以上,我国制造业与国际先进工业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据机械协会统计,目前我国制造业数控机床拥有量不足总量的2%,而且近几年来都以35%以上的速度在增长,对于目前我国现有的有限数量的数控机床也未能充分利用。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数控人才的匮乏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进一步推进,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竞争力,制造设备的大规模数控化,社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就业方向

从事生产管理、机械产品设计,数控编程与加工操作,数控设备安装、调试与操作,数控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改造及售后服务等工作。[1]

检测与维修专业

培养目标

教学计划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初步的汽车设计能力并能从事汽车制造、检测、维修、营销、管理、服务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课程设置

公共课程

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政治经济学等

主修课程

机械设计、机械检测、机械制造技术、机械设计、金属工艺学、电工原理、工程图学、电子技术、汽车概论、汽车构造、汽车电子电器设备、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服务、汽车运用、汽车美容、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汽车维修技术及设备、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电器与电路、汽车营销管理学等。(需要说明的是,专业课程尤其是主修课程的设置不同的学校也会有相应的调整。)

选修课程

视学校开设课程而定。

具备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力学、机械工程、金属工艺学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汽车及发动机构造及原理;具备对汽车及各部件、总成进行性能测试和分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制订汽车制造及维修工艺及操作的基本能力;具有对汽车常见故障的判断和检测的初步能力;具备汽车技术服务的基本能力;具备企业技术经济分析和生产经营管理的初步能力。

培训内容

1、学习进口、国产各种汽车的构造、作用、工作原理、柴油、汽油发动机底盘及整车机械维修知识。

2、学习汽车电路、电控点火、燃油喷射、ABS防抱死制动、汽车空调、汽车音响、车载影视、倒车雷达、Cd功能及防盗器的加装原理与维护、维修电喷轿车、全车电路故障,使参训学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中、高级电喷汽车的全套维修技术。

汽运维修

汽车维修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汽车数量的增加,汽车维修人员的缺乏,需要一批,专业强,素质高的维修人员。

汽车维修技术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懂得汽车发动机的原理和结构组成,掌握一定的电工电子理论和技能知识、汽车电控技术与交通法规、汽车故障诊断、检测、维修等理论和技能知识,具有一定的公共交际能力和业务拓展能力的中级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

适宜从事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保险,汽车驾驶,汽车营销,也可从事与汽车相关行业的经营与管理等工作。

技能考证:

电工安装与维修操作证、焊工操作证、汽车维修技术等级证、气液电控操技术证书、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证、全国计算机等级证等。

专业分类:

汽修企业会划分工种为汽车电路,汽车钣金,汽车喷漆,汽车空调,汽车机械,主流项目是汽车机电,汽车钣喷,汽车美容这三大类,相关学校也会这样设置三大类专业。

汽车维修专业前景分析

据“2010-2015年中国汽车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分析:经过近30年的努力,特别是过去10多年国家汽车生产和消费政策的调整,我国汽车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产销规模在1998-2008年的10年间保持了20%以上的年均增幅。目前我国已跃居世界第二大汽车消费国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934.5万辆和938.1万辆,增幅低于2007年。而2009年以来,汽车市场回暖,从2009年3月起我国汽车产销已连续9个月超过百万辆水平,创历史记录。2009年1-11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为1226.58万辆和1223.04万辆,同比增长41.59%和42.39%。中国汽车工业总体发展趋好。中国汽车行业前景广阔,预计我国汽车产量2010、2011年将持续保持增长,预计增长率在19%至20%之间。在2015年左右国内汽车销售有望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到2020年,中国本土汽车产量将达到2000万辆左右,其中两成产品将进入国际市场。目前汽车工业的增长为汽车服务业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与挑战。目前已经呈现落后状态的汽车服务业能否在未来二十年与汽车工业的发展同步,不仅关系到汽车服务业自身的发展,更会对汽车工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而制约汽车服务业发展步伐的最大障碍是缺乏专业人才。

汽车营销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汽车产业需要的,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汽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汽车整车及配件营销的理论及技巧,具有汽车市场调查与预测、车营销策划、汽车推销技巧和汽车故障诊断的能力,适应汽车营销企业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科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

文化课:政治理论与德育、大学英语、体育、高等数学、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应用基础......专业基础课:电工技术基础、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专业英语、汽车机械基础......专业课:汽车构造、会计学原理、经济法、市场调查与预测、汽车营销基础、汽车营销实务、汽车电气设备、汽车故障检测技术、汽车配件管理与营销、电子商务理论与实务、汽车拆装实训、汽车市场调查与预测实训、市场营销学、汽车销售和管理、汽车文化、客户关系管理、商务礼仪、汽车金融与保险、汽车营销岗前实习等系列教学实践环节。

具体课程不同学校会有所出入。

就业方向

汽车销售、汽车零部件销售、汽车售后服务、汽车运输、汽车营销企业管理。

模具制造专业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从事模具设计与加工、制造、维修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

二、人才培养素质要求

知识能力要求

具有本专业必需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必要的网络知识、常用软件知识;具有基本的机械基础知识;具有本专业必须的机械设计理论基础知识、模具材料及成形工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知识;掌握模具CAD/CAM基础知识;具有必要的模具维修基础知识。

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具有模具工艺设计、工艺实施、技术管理能力;具有模具数控加工编程能力;具有注塑模具、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具有一定钳工操作能力、模具修配能力;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和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制造及管理能力;具有熟练运用CAD/CAM软件进行模具造型设计和加工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文字表达、人际交往能力。

四、主要课程设置及课程介绍

(一)公共课

(二)专业基础课

1、机械制图及计算机辅助设计

2、机械设计基础

3、机械制造工艺学

4、数控编程与加工

(三)专业课

1、塑料模具设计(本课程是核心专业课程之一)

2、冲压模具设计

3、模具CAD/CAM技术

4、模具制造工艺

五、就业方向

模具加工方向①模具加工生产组织;②模具数控编程加工;③模具三维设计;④产品开发三维设计。其他技术类方向:生产管理、物流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以及产品开发、汽车工业、机械制造工艺师、CNC工程师等。

钣金与涂装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汽车行业变化,满足汽车售后服务车身修复领域需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本专业必须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与创新意识。熟悉汽车车身修复工作过程和组织状况,能在汽车车身修复工作中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证的汽车钣金、喷涂、美容技能的专业性人才。

主要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维修、焊接工艺学、汽车钳工与焊接、汽车钣金工艺与技能实训、汽车车身与整车维护、汽车涂装工艺与技能训练、汽车美容与装饰、及相关技能训练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从事汽车外形修复、车身涂装、汽车内外装饰、汽车美容、汽车车身的生产、制造工艺编制与实施、车间生产和技术管理等工作。

汽车评估专业

1、具有现代汽车构造、保险、评估、销售等专门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较强适应能力的汽车检测与评估专业复合型人才。

2、课程:汽车构造,汽车检测诊断技术,汽车保险与理赔,事故车鉴定与评估,旧机动鉴定与评估等

3、就业方向:主要从事机动车交易市场的汽车评估师,保险公司车险员,保险类公估行的公估员,会计审计事务所的评估师,也可从事汽车运输管理,汽车维修等岗位

电器运行专业

1、掌握电机和电气控制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电气自动控制系统、工厂供电、自动检测等专业知识,具备从事电气技术必需的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

2、主干课程:工程制图、机械基础、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电气CAD、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电气自动控制系统、微机原理及应用。

依托特色专业 构建优势专业群 篇3

关键词:空调工程技术;特色专业;专业群;建设

近十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在规模上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发展规模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其一,为了适应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需求,许多高职院校设置热门专业时没有顾及办学条件,导致职业岗位针对性不强,课程设置主线不突出,各专业间联系不密切,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其二,高职教育培养的周期较长,产生了对社会需求预测不准或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不对应,课程体系与行业标准不衔接等问题。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寻求适应我国国情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优化教学资源,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质量的提高,重视内涵的专业群建设。所谓专业群,是指与行业中的职业群相对应,有共同资源基础、技术基础和社会关联基础的相近专业。从这些专业内部来看,由于具有共同的职业基础、资源、技术和社会基础,其内部存在共同的课程基础,如存在共同的基础理论课程、共同的技术课程,甚至存在共同的核心课程,并有大体相同的社会联系。专业群涵盖的是同一学科体系的专业,或是不同学科体系的专业。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企业中的岗位链,因此均能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基本的实践性教学。

借助特色专业优势,加强专业群建设

加强专业群的建设是解决高职教育发展内在需求的切入点。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新的行业、新的工种、新的岗位群不断涌现,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也需要不断地更新与调整,然而专业设置需要一定的资源基础、技术基础和社会关系基础。一所学校长期举办某些类型的专业,必然有很多该专业所需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师资队伍和各种相关专业的资源,这些资源条件反映了学校本身的行业基础,即良好的设备、技术、人力资源和社会关系资源。

我校作为全国内贸系统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的牵头学校,浙江省制冷学会中央空调技术协作委员会牵头单位,浙江制冷学报主办单位之一,担负着浙江省各级制冷空调工、技师等职业资格的培训考核鉴定工作,拥有一流的师资,建有17个校内实验实训室,两个校内中央空调运行维护管理实体实训基地,拥有校外稳固的实训基地19个,与海尔集团合作成立了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海尔服务中心,与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技术培训基地,成立了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形成了“利益与情感”、“互惠和互赢”的校企合作教学机制。依托空调工程技术特色专业现有的较大的社会影响及强势行业基础、一流的师资、先进的校内外实训条件来建设我系高水平的专业群,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依托“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优势,合理构建优势专业群

作为一种复合型专业,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涵盖了机械制造、控制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内容,具有综合性、先进性、应用性等特征。这些特征要求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不仅要培养掌握制冷空调技术的人才,而且要培养掌握多种技术或综合技术的人才,不仅要培养具有单一学科专业背景的人才,而且要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跨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空调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涉及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及大量的经验技术,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在一如既往地发展空调工程技术专业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其他相关专业。2001年,我院设置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近年来,应用电子技术在各种应用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专业发展势头迅猛,前景十分广阔。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拥有共同的基础课程以及相当一部分共同的理论、技术、技能基础知识,同时还具有相当一部分共同的核心课程和实验实训课程,如表1所示。

有空调工程技术强势专业的师资、实训以及良好的行业背景为基础,应用电子专业发展较快。五年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在专业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学院的重点专业。与此同时,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设立和发展使空调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和建设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课程设置上加强了电子技术及制冷空调控制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加强了学生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实践证明,近几年来的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在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方面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有了显著提高,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以空调工程技术为龙头的特色专业群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随着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发展的逐渐成熟,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我院在省级重点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及院级重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基础上陆续创办了“楼宇自动化控制”、“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及“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各专业在专业建设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了以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为核心,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机电类专业为支撑的多学科专业群,建立了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学科专业体系,以学科专业群的建设带动了新学科专业的发展,支撑了传统专业的改革。

重视实训配套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确保专业群建设的优势

由于专业群拥有共同的技术、技能基础,拥有共同的课程,在实验实训设施、设备上也必然有大量的设备是共用的,有相当一部分实验实训项目是共同的。因此,围绕专业群建设可以大幅度降低实验实训设备等各个方面的投入,降低专业建设的成本和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这是专业群建设的优势之一。如果只推出系列专业,而没有系列实验、实训室与之配套,专业群的优势也就不复存在。因此,在进行专业群建设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实训体系的配套建设。表2为以“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示例的校內共享型实验、实训室一览表。大量实验、实训室的共享,提高了实验、实训室的利用率,使我院能够将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入到相关的实训室,进行系列化建设,形成完整的实训体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训条件和实训环境,让学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实际训练,从而形成实践教学的优势。

由于专业相对集中,理论和技术技能基础相同,需要的实验实训设施相近,必然形成师资队伍专业群落,形成某类专业建设的良好师资队伍。我院在进行专业群建设时,充分发挥专业群建设的优势,按照专业的合理布局,调整师资的知识、能力结构,使相近或相关专业的教师相互兼容,以便在专业教学上灵活调用。例如,有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强大的师资支持,楼宇自动控制专业空调工程系统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充分保障。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师资力量使空调工程技术有关自控方面的课程改革和建设得以实现。应用电子专业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则在专业教学上互为支撑、相互补充。

专业群的建设聚集了师资、实训等多方面的办学优势,具有滚动发展的功能,依靠原有的专业师资和实训基础,专业群在建设过程中不断调整专业方向或往相近相关的专业渐进拓展,保证了教学质量。

问题与探索

专业群建设必须解决两个难点问题:一是如何进行专业设置,二是如何抓好适应专业群发展的教学设施基础配套。

在专业设置上,要按照社会的需求及自身的特色设置专业。高等职业教育要围绕产教结合主动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把专业设置变成连接产业调整的纽带。按照“产业就是专业,专业就是职业,职业就是就业,就业就是立业”的办学理念,在新专业论证和开办中,做到“四个不办”:没有社会需求的专业不办;没有企业依托的专业不办;没有企业家和专家指导的专业不办;没有形成自身优势的专业不办。充分发挥专业群建设的优势,合理设置专业。

在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要重视整体设计的职业性、应用技术的前瞻性及相关专业的通用性。充分考虑相关专业的通用性,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培训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尽可能使所建设的实训基地适用专业范围广、通用性强、能够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实训,提高基地教学设施的利用率,低投入、高产出,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

加强专业群建设是高职发展的内在需求,我院以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为龙头,促进和带动了“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楼宇自动化控制”、“计算机控制技术”等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保持和加强了空调工程技术的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体现了各专业建设的优势,增强了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了各专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梅亚明.高校专业群的集约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06,(17).

[2]周杏鹏,等.注重整体优化 突出能力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

[3]闵建杰.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4]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办学特色[J].嘉兴学院学报,2001,(4):90-92.

作者简介:

张萍(1964—),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访问学者,应用工程系主任。

汽车类专业群 篇4

一、汽车检测与维修岗位群人才工作任务分析

1. 汽车检测与维修岗位群分工进一步细化

近几年汽车市场发展很快, 汽车保有量直线上升, 尤其是私人汽车所占比例迅速提高。这对汽车检测与维修岗位群产生了深远影响。传统的汽车修理已满足不了时代的变化, 取而代之的是汽车检测与维修岗位群分工进一步细化, 汽车服务行业进化为多工种、专门化、交叉化体系。要求从业人员专于一门, 多科都会。

2. 汽车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汽车服务作业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随着汽车技术含量的增加, 汽车服务由过去的传统机械方式逐步变成依靠电子设备和信息数据进行诊断维修服务。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专用检测设备和仪器, 为汽车服务行业注入了高科技成分。同时对汽车服务技术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汽车检测与维修岗位群管理进一步规范

目前, 我国加大了对汽车行业从业人员中技术人员的要求和管理, 对企业的开业经营提出了技术人员的要求, 技术负责人、质量检验员以及机修、电器、钣金、涂漆人员必须按规定的比例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后, 持证上岗。

二、汽车检测与维修岗位群人才的能力要求

1. 现代汽车检测与维修岗位群人才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现代汽车服务企业能够正常生存的立业之本,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 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目前我国汽车服务行业人员的敬业水平有待提高。要加强汽车服务行业人员的诚信精神, 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汽车服务行业人员更应友善待人, 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和睦友好, 努力形成新型服务关系。

2. 现代汽车检测与维修岗位群人才要有规范化观念

在某种程度上, 汽车服务行业人才的规范化观念是中国汽车服务行业与国际汽车服务行业存在的最大差距, 同时也是一个难以缩短的差距, 不说中国在高新技术方面与国外存在差距, 仅就机修技术而言就落后许多。其中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人们普遍缺乏规范化的观念, 其次是没有规范化的文件。

3. 现代汽车检测与维修岗位群人才要具有极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现代汽车服务行业人才对汽车故障应具备一种特殊的逻辑分析能力。这一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我国汽车服务行业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在诊断过程中, 汽车服务行业人员要“懂原理、会分析、能推理、巧诊断”。因此, 一个不会推理、不懂逻辑分析的人是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现代汽车服务行业人才的。

4. 现代汽车检测与维修岗位群人才要求机电液工种的一体化

面对现代电控汽车, 车辆的故障已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机械或电气系统的故障, 往往机械问题还牵连电气问题以及电子处理系统。如今汽车工业飞速发展, 相应的, 汽车检测与维修人才需要将机修工、电工结合一起, 再辅以液压技术, 将三者有机地结合才是较理想的现代车检测与维修一体化人才。

摘要:中国汽车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使得中国汽车服务行业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第三产业的汽车服务业, 其技术发展虽滞后于新车开发, 但也紧随汽车技术现代化的步伐迈入了高科技时代。面对现代汽车的高技术含量和工艺规程化, 以及维修、检测诊断设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汽车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当然对高职院校就如何开设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培养符合现代汽车维修要求的专业人才来说更是个巨大的挑战。

学院专业群情况一览表 篇5

园艺技术专业群:园艺技术、观光农业、茶艺。

园林技术专业群:园林技术、景观设计、园林工程技术、园林古建。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群: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技术。

生态农业技术专业群:作物生产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现代农业、水产养殖技术。

环境保护技术专业群: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农业环境保护技术、环境工程技术、水环境监测与保护。

现代管理专业群:物业管理、国际贸易、连锁经营与管理、物流管理、会计、农村社区管理。

旅游管理专业群:旅游管理、商务日语、商务英语、文秘。农业物联网专业群: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农业物联网。

机电技术(农机)专业群: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机电设备维护。

食品生产及质量控制专业群: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食品营养与检测、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群:生物技术及应用、生物制药技术、生化制药技术。

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研究 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 核心课程群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068-02

课程建设工作一直是学校组织教学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每个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基础,通过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而且还能够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学生。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地转向综合应用能力方面,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根据这一变化而为学生设计出一套核心的课程群,使得学生在这一课程群中可以将专业知识与教学内容等方面进一步优化。

一、电子商务核心课程群的基本含义

课程群指的是在一系列的课程设计中,将那些具有相同或者是相似性质以及作用的某几门课程而集合在一起,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集中地完成这一体系的学习;在整个课程群体中,由其中的每一个教育目标的实现而在内容方面组成一定的相关性与互补性,进而在一个统一的整体中组成课程群,如电子商务的课程中,它所涉及的课程门类比较多,其中的专业知识的板块中就有管理学、电子商务法、移动电子商务、案例分析以及现代化办公的技术等,它们之间都具有密切的关系,需要将其中每一部分教学目标的完成中而组成统一的课程群,从而 学生在具有连贯性的学习中获得良好的知识体系。

二、构建电子商务课程群的思路

对于电子商务专业而言,由于其中所涉及的课程比较多,对其课程群的设计首先需要对该专业的教学目的进行科学的规划,然后根据每门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计划而划分出不同的课程群,最后将这些不同的课程群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优化与排序,使得整个电子商务的课程群能够在学习时间中按先后顺序得到较好的安排。再者就是对电子商务教学的师资队伍进行优化,可以加强对他们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建设,使得电子商务课程群的建设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地研究学校已经拥有的优势资源,例如办学的条件、定位、学习资源以及学生实训基地等,结合当前社会中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情况而设计出合理的课程群,从而在实践教学中能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得到较好的指导。

三、课程群设计的策略

(一)基础课程群的设计。基础课程是对学生基本素养进行培养的重要方式,它不仅在电子商务专业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培养,而且它是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体现,因此在电子商务专业中需要对基础课程群的设计方式给予高度重视,学校的设计方面可以按照学生的学制而提出相对应的侧重点,下面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电子商务专业基础课程群设计中所包括的主要课程,见表1。

(二)专业课程群的设计。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既要懂得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又要掌握其中的基础知识,因此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是复合型的应用人才。其中,在企业中将电子商务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工作岗位:第一种是管理方向,主要包括相关网站运营的管理、整体规划中高级人才的职位规划与设置;第二种是技术类岗位,如界面设计、网站规划等;第三种商务类的岗位,其工作中主要面对的是贸易订单的获取、产品的发布、平台信息的更新等。因此,学校的课程群设计中需要重视电子商务专业中不同岗位的课程群建设,表2是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群进行划分。

(三)电子商务实验课程群的设计。在电子商务实验课程群的设计中,尤其要重视物网络支付的设计,这是由于当前人们使用各种快捷支付越来越多,而电子商务为人们提供便捷服务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地体现出支付方面的优势。因此,在课程群的设计中,对于支付与服务这两门课程的实验设计要给予高度的重视,从前期的市场调研开始,就要不断地寻找较好的实验方式,这其中就包括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的管理以及浏览器的使用等。在当前的B2B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中,可以增加一些实际交易的模拟教学,从而使学生对这一平台的相关知识得到良好地了解,然后再逐步地扩展到电子交易、第三方的支付平台、电子钱包以及信用卡等,通过这些基本的实验课程群学习之后,帮助学生掌握电子商务的相关知识。

(四)培养雄厚的师资队伍。电子商务专业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而兴起的,学校对这方面的人才培养,离不开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这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保障。因此,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而言,他们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以及商务合作与沟通的复合型技能。当前有的学校积极地引入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进入学校担任实践课程的指导教师,这无疑为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带来了良好的弥补作用,尤其是许多教师缺乏实践的经验,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除此之外,学校在建设课程群中还可以将实践型与理论研究型的教师优势结合起来,不断地完善电子商务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资源互补中逐渐地提高电子商务的教学质量。一方面,可以对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群进行有效地完善,使学生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中得到良好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方式加以优化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理论与实践中将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以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手段,通过相近性与交叉性的学科资源进行共享的实训训练,从而逐渐地提高电子商务人才的素质,同时也可以充分地利用电子商务的教学资源,进而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节约学校办学资源的同时实现良好办学效益的双重目标。

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应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而不断地调整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群设置,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课程体系中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在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中,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群建设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我们应探索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今后的课程群建设中,还需要体现出一定的区域特色,然后结合时代发展的特征而不断地完善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黄强新.基于DACUM职业分析法构建以核心职业能力为轴心的中职课程体系——以广西商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为例[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6(2)

[2]袁鑫.MOODLE平台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以《商务网站平面美工》课程为例[J].职业时空,2015(7)

[3]屈仁均,叶琼伟.电子商务专业课程逻辑关系及整合探讨[J].电子商务,2011(6)

[4]郭燕萍.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的探索[J].电子商务,2014(10)

【基金项目】2016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的研究与实践”(KY2016LX534)

【作者简介】周 明(1981— ),女,湖北武汉人,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计算机信息管理等问题。

汽车类专业群 篇7

汽车专业人才的传统培养模式是, 在学生在校的四年学习期间穿插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学生主要是依托校内实习基地来完成, 这样就使实践环节大多流于形式, 学生缺少参与生产实践的条件和机会。在这种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缺乏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和创新改革的能力, 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所以, 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日渐突出, 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因此, 培养出具有扎实的汽车保险与理赔基础, 必要的车辆查勘定损知识, 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知识的车辆评估及保险理赔等领域的应用型卓越工程技术人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提出的一项新“质量工程”, 旨在促进高校培养出适应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 能够满足多元化社会和经济外部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 是我国未来较长时期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的突破口。做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研究现状与目标

黑龙江工程学院是国家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黑龙江工程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每年培养并向社会输入大批的高级汽车应用型技术人才。汽车保险与理赔作为汽车专业类车辆评估与事故处理技术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 面向的对象包括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的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交通运输等专业, 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就业岗位都与汽车保险与理赔行业相关。因此, 建设具有特色的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群迫在眉睫。

课程群建设是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优秀课程资源、建设特色专业的基础, 是课程体系建设在高校培养目标层面的具体化表现。专业课程群建设受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它能够有效克服课程建设中的诸多弊端, 如: 过于强调某一门课程内容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缺少对与其相关课程的横纵向关系研究, 导致各门课程内容重复偏多、课程内容滞后、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脱节等, 它是提高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措施。

二、建设途径

1. 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关键, 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汽车专业类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思想觉悟高、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素质综合的卓越型人才。在构建崭新的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体系时, 各种课程之间须关联密切, 逻辑性强。可先通过基础的理论课程学习, 如汽车构造、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汽车故障与诊断、汽车检测与维修等, 了解汽车方面的相关知识, 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汽车保险与理赔、车辆查勘与定损、汽车事故分析与鉴定等课程。这样可使理论知识具有较好的衔接性, 实践内容的安排也具有递进性, 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效果也更好。

2. 加强校企合作

构建“卓越工程师计划”实践教学体系, 必须更新教育理念, 紧密接触工程实际, 加强校企合作。黑龙江工程学院一直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 联合建立实验室、创办人才培训基地。目前已经建立的培训基地有丰田汽车技术培训中心、博世汽车故障诊断实训中心、哈飞汽车技术培训中心、中国安邦保险公司汽车理赔员培训基地等, 在校园内形成了良好的工程环境, 建立了具有高校行业特色的校内实践平台。并且与各大保险公司、哈尔滨运通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哈尔滨森华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黑龙江博远集团、长春一汽集团、哈飞集团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均可成为教学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良好基地。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 可以从企业和教师两个方面来加强实践教学, 这主要是为了配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配合企业“走出去”战略。一方面学校要利用和创造条件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另一方面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 为其量身定制自主实践内容,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 增设实验课比例,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使很多理论课与实验课能够整合起来, 真正地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面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教学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学习形式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 辅以基本的实验和实训。适量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 如在汽车保险类课程的教学中, 通过分组讨论等方式,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促进组员的沟通与协作。在汽车保险案例纠纷课程教学中, 采用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方法, 通过案例介绍、案例分析、案例总结这样的环节设置,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能力和实践能力。

企业的学习主要是依托企业的生产条件和环境, 应以实践教学为主, 辅以必要的理论专题。学生通过参加企业实践, 参与工程研究开发和企业技术创新, 根据企业需要完成毕业设计。可将“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事故分析与鉴定”当中的某些教学活动安排在企业进行, 利用企业平台的工程环境、拥有的专业场地、经验丰富的工程师,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并能对学生的理论学习进行检验和修正。

4. 师资队伍建设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需要建立一支经验丰富、素质综合的教师队伍。在汽车企业中遴选适合相关教学的高级专业人才, 可选聘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到学校任教或做兼职, 建立结构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可定期以讲座、实操等形式为学生进行讲解。同时, 学校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师培训。鼓励缺少工程经历的教师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 以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大力推动“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工程。

5. 完善教学资源

在课程建设方面, 增设与实践相关的课程, 增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类软件教学的比例, 可分别增设C + + , UG、ANSYS等各种仿真模拟操作软件教学, 逐步形成专业特色。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 卓越计划要求加大对课程教学的调整和更新力度, 促进学科交叉, 避免内容重复, 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注重时效性、多样性和科学性。

选择合适的教材。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和形式, 合适的教材是专业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教材建设应该按照课程整合后进行编写和选择, 突出知识的系统性、精简性和时效性, 注意教材内容的重复与更新。

实验室建设方面, 应该与时俱进, 做到及时、合理、有效地配备实验设施及器材。从而保证最终服务好学生, 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整体培养目标。

6. 积极拓展网络教学

按照“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 必须建设与完善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群的教学资源, 网络教学是教学资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微博、微信、飞信等网络工具软件的发展, 学生与网络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针对这一趋势, 要积极引导并加以利用, 使之更好地为课程教学服务。通过网站建设, 定期更新教学PPT; 链接各大汽车企业及保险公司、技术讨论论坛, 引导学生自我学习, 积极补充课外知识; 通过网站自测题, 可以检验学习效果; 通过微博、微信、飞信与学生积极互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

7. 推进任务型课程教学改革

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一些声誉度较高的国家级或省级学科专业竞赛, 通过培训和竞赛等形式与外界进行交流, 真正融入当今前沿主流专业技术, 这符合行业和教育部门认可的卓越原则。

积极开展各类合作项目, 组织申报和引入横向及纵向课题, 鼓励教师将典型企业项目引进课堂, 大力支持教师与企业开展横向合作。建立创新实验室, 通过真实项目案例驱动实践教学, 让学生真正地投入到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将工程项目教学法贯穿各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结语

通过对当前高等院校的汽车保险与理赔系列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提出了建设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的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群。重点从课程体系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资源、积极拓展网络教学等方面, 对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群建设进行了研究。课程群建设工作并不是一劳永逸的, 需要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经验总结和实践创新。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需要继续完善和丰富该课程群体系, 使之满足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杨姝, 等.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的汽车构造课程改革[J].实验室科学, 2012, (3) .

[2]刘丽梅, 等.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研究[J].前沿, 2012, (12) .

[3]宋景芬, 等.基于CDIO汽车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16) .

学前教育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篇8

在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三章里, 明确提出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到2020年, 要普及学前一年教育, 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 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2010年11月, 在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里, 明确对学前教育提出了几项意见:发展学前教育摆在重要位置, 加强幼儿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学前教育投入, 统筹规划, 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二、专业建设基础

(一) 办学历史。

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已有百年办学历史, 迄今已经为陕西及周边省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2009年起, 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 更名为学前教育专业, 招收五年制大专学生和三年制中专生, 2010年起, 开始招收三年制高职学生。多年来我院本着“尊重、发展、张扬学生个性”为全部教育活动的核心, 积极探索, 大胆尝试, 科学制定教学方案、大纲, 大胆选用优秀教材, 注重特色, 并且秉承终极关怀, 为学生提供终身服务, 使其职业生涯具有“工作稳, 可持续”的优势。

(二) 师资队伍。

有一支由教育、音乐、美术等专业为主体的专业教师队伍。学前教育专业共有专业教师27人, 其中专任教师20人, 校内兼课教师4人, 校外兼职教师3人, 专兼职教师中教授1人, 副教授6人, 讲师18人, 双师素质教师9人, 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专业结构合理, 数量充足的教师队伍。

(三) 实习基地。建有语言实训室2套, 琴房42个, 钢琴128架, 校外见习、实习基地13个。

三、专业建设目标

(一) 重点专业建设目标。

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为突破口, 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组织模式, 构建校企结合的课程体系、加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训条件建设、培养学生讲、弹、唱、跳、编、画、做等多方面才艺手段, 把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成为定位准确、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品牌专业。

(二) 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目标。

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依托, 带动和引领0—3为婴幼儿早教服务、幼儿音乐教育、幼儿美术教育、幼儿双语教育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在此基础上, 形成课程、教材、师资、教学资源库、实训场地等教学资源共享的专业类群。

(三) 建设思路

1. 搞好重点建设。

在距离学院较近的、人口相对集中的、文化、经济相对发达的高新幸福城选址租赁建设一所实验幼儿园。解决教学改革中的课程、教材实验, 为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训、教学见习、顶岗实习创造最快捷的、最方便的条件。使我院艺术教育专业群校内实训条件达到省级同类院校一流水平。

2. 抓住建设的突破点。

与行业合作创办一所实验幼儿园 (校内教学性实训基地) , 以此为突破点进一步探索“校园合作、理实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和研究学前教育行业在人才培养、人才管理、人才使用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和幼儿园在家长关系、幼儿学习、生活、游戏、活动等方面的具体管理方法措施, 为重点专业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模式创新实践提供条件。

四、专业建设主要内容

(一)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学院与幼儿园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主线构建出学前教育专业与行业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基本的专业知识, 在校内实训基地掌握基本专业技能, 同时安排1个学期直接到幼儿园的具体岗位进行实习。

(二) 平台课程建设

1. 制定课程标准。

使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符合就业所需的职业能力要求。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的内部结构, 培育能够零距离适应岗位要求的幼教素质人才。

2. 教学方法与方式改革。

在教学中,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 在教学中获得知识、技能。基本掌握编写具体教育方案和实施方案及组织幼儿生活活动、游戏、娱乐、上课等活动的方法, 获得对幼儿、幼儿教师、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感性认识, 以此培养比较积极的职业情感和准教师意识。在最后一学期, 将安排学生毕业实习, 根据实习的收获, 以观察报告或调查报告完成实习总结。

(三)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1.积极开展培训。专业教师在幼儿教师职后培训活动中承担主要课程, 推进幼儿园教师技能培训。2.推进挂职服务。选派教师到紧密型基地参与教学管理工作, 开展课题研究, 推进全面有效合作。3.拓展学生服务。通过学生“支教”、“敬老”、“助残”等活动, 拓展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

五、预期效果

通过建设, 创新一个培养模式、建设一个情境性教学实训基地、全面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校内实训室达到15个, 校外实习基地达到22个, 资源建设基础性强、覆盖面广, 能够有效的产生辐射和带动作用, 使学前教育专业成为定位准确、特色鲜明、优势显著的品牌专业和改革范例, 带动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在省内外同类院校中具有示范与引领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教师队伍优势更加明显:

通过加大人才的培养、引进和聘用力度, 建成具有掌握行业最新发展动态的领军人物和在本专业领域中有较大影响力的骨干教师队伍, 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 “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 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校内专任教师 (专职) +幼儿园园长 (兼职) +幼儿园一线骨干教师 (兼职) ”的优秀教学团队。

(二) 专业群建设凸显带动作用:

汽车类专业群 篇9

在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群”的建设任务。 作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专业群” 建设成为高职院校实现特色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我院会计专业是省级品牌专业,并以会计专业为核心,以会计信息管理、审计专业为支撑建立会计专业群。 从会计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出发,探析高职财经类专业群建设的途径,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职院校专业群概念

高职院校的专业群主要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以及基本技能要求,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由若干个紧密相关或专业技术基础相同的专业组成的一个集群。 专业群中的各专业可以是不同专业大类中的专业,也可以是同一专业大类中的专业。 归为一个专业群主要需满足两个基本的条件:其一,,是否能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所必需的实践教学;其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能是否共同拥有。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的专业群既要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又要体现产业变迁的最新要求,进而适应经济运行机制的最新变革。 从这个角度讲,高职院校财务会计专业群的概念可以表述为:以会计专业技术为依托,按照社会岗位的需求来开办的一些类似或者相近专业的集合。 其具体专业有,会计信息化管理、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审计实务和财务管理等。

三、财务会计岗位群

高职会计专业群的建设应该以会计职业岗位为基础进行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会计职业包括的岗位主要有:出纳、核算、监督和管理等岗位,则相应的高职会议专业群也应该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设计。 其中出纳和会计核算这两个岗位的业务能力是所有专业的基础和核心, 而管理岗位则是综合能力培养的必须能力, 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岗位则是拓展能力的主要依托。 所以,各岗位的要求不同,相对应的专业也各有不同,如下表所示:

制定审计策略、对审计计划进行拟定、对审计程序实施、通过审计方法运用、对审计证据进行收集、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对审计工作总结、 撰写审计报告。

对实施审计所需资料能熟练收集;对审计程序、审计时间能熟练确定;掌握审计约定书的要素以及签订的方法;掌握审计整体计划及项目计划的编制;通过审计证据的收集,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掌握审计意见的阐述方法;能撰写审计报告初稿,协助相关人员完成审计工作;整理审计资料并对审计档案进行保管。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总目标, 也是大前提,立足于中小型企业组织自身的业务和特点,和高职会计专业基于会计岗位的设计出发,高职人才的培养应具有实践和职业的综合特性,高职会议专业培养的学生的方向应该以中小型企业或者非营利组织等机构。 其就业定位要求高职学生可能要具备一人多岗的能力,以适应中小型企业和单位的要求。 所以,在专业设置上,尽可能的有交叉和替代性, 这也就意味着, 财会专业群的每个专业的学生可以交叉到其它岗位群中的岗位去工作。

四、结合岗位群的财务会计类专业群建设的途径

(一)构建 “岗位、课程、证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会计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 技能、 职业价值观与态度的要求,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与行业企业合作,引入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和会计职业规范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围绕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规范标准组织教学,重组课程体系,规划课程内容,明确课程要求,探索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资格标准的一致、 课程内容与企业最新技术发展的一致,使学历文凭与会计职业证书制度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融通。 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按照会计职业岗位对人才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引导课程设置,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及实训教材,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共同制定教学考核与评价标准。 在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训的同时,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要体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说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观念,使教与学双方实现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培养 “双师型”教师,建设由行、企、校共同参与的师资队伍

以会计专业为核心, 提高专业群内各专业教师教学水平与综合素质。 把完善“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作为为重点,从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建设、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几方面入手,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

首先,选好核心专业带头人,鼓励其参加各种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和海外培训,使专业带头人的行业影响力增强;其次,加大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推荐中青年教师参加国培和省培计划,推动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和资产评估师等专业资格考试,提升骨干教师的专业水平;三是,强化中青年教师到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代理记账公司、大中型企业财务部等进行顶岗实践, 增强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四是,在专业群建设中依照师资共建和共享的原则,聘请具有丰富财务经验的行业和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到制订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 设置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 开发校本教材等工作中,建立兼职教师的长效机制,作为专业教学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建设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按照市场调研分析,借鉴国际会计认证标准,参照财政部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专业技术标准,引入行业企业岗位职业标准。 构建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培养出具有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修养,掌握出纳、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会计监督等岗位知识和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内容融入到《会计核算基本技术》、《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操作》 等课程中,将会计专业技术考试内容融入到《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财务管理实务》、《企业纳税实务》、《初级经济法应用》和《中级经济法应用》等课程之中,将ERP资格证书内容融入到 《会计电算化操作》等课程之中,实现课程与职业证书的对接。 从职业素质、 职业能力、职业证书三个方面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会计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建设内容均包括:课程定位、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学习情景安排及学时分配、学习情境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方案设计、课程考核评价、教学实施条件和教学建议等项目。建设特色教材。并将课程标准、教学课件、 教案、教学录像、习题集、实训指导书、实训项目等课程资源补充完善, 增加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自检参考指南,网上自测题库、技能训练库、考试题库、虚拟企业实践教学案例、案例精选(或选读)、其他教辅资源等课程资源,实现课程资源共享,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四)建设共享的实训基地

高职教育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训基础是必要的教育手段, 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素质的关键。 建设财会专业群的实训基地要求以会计专业技能做为基本基础,对校园内外的各方面资源进行融合, 建设一个综合性强的会计综合中心。 其项目可以有,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手工实训室、审计、税收实训室、银行业务实训室等。 通过共享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对设备进行整合,提高利用率,也节约办学成本。 也可以在相邻各校之间协商共建实训中心,进行办学模式的创新和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1-16

[2]马必学等.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基本问题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3]刘景光.当前国内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研究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7)

汽车类专业群 篇10

(一) 利于发挥专业群体优势, 增强市场适应性

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 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状况的不断变化, 新行业、新工种的不断涌现,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也需要不断更新。加强专业群建设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专业群集聚了师资、实习实训等多方面的办学优势, 通过不断调整专业方向或往相近相关的专业渐进拓展, 增强了专业的适应性。

(二) 利于发挥师资团队优势, 提高专业竞争力

进行专业群建设, 学校可以整合相关专业的教师资源, 形成师资的数量优势、结构优势和“双师”优势。由于相关的专业教师知识上具有互补性, 在专业教学上可以灵活调用, 降低专业教师储备率的同时, 提高教师的使用效率, 达到节约办学成本, 又能满足专业教学上的需要的目的。由于专业群内教师相对集中, 利于对教师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进行控制, 由于专业群各专业的相对稳定性和专业实训体系的相对完整性, 利于建成一支实力雄厚的专业实训师资队伍。

(三) 利于形成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

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集中专业群的综合实力, 有利于突出特色专业, 形成院校的专业特色。根据各自学院所处的地域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特点和学院所拥有的办学基础, 努力塑造自身特色, 创建优质品牌。

(四) 集中力量,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突出实践教学, 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实践教学好坏关系到高职教育的成败。高职教育的实训基地建设投资巨大, 如果专业分散, 为满足某些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 配备相应的实训设施, 会造成设备使用率不高而引起实训设施的闲置和浪费。如果学校缺乏资金, 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最终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进行专业群建设可以将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入到相关实训室建设, 利于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训教学体系, 实训设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从而降低建设成本和使用、维护成本。由于实训设施的完善性、先进性, 可以大大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二、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途径

(一) 转变思想观念, 明确专业群发展策略

专业群发展应体现出“内外结合、资源共享”的发展思路和策略。应从校内优势、校外资源、国家项目和政策三种维度综合考虑专业发展策略。首先, 专业带头人要做到统筹设计专业发展。了解校内情况, 做好专业规范管理;时刻关注校外, 吸收校外可利用的资源, 做好专业资源整合;关注国家和区域产业政策及技术趋势变化, 看政策潜在的利好与风险, 做好产业链人才需求预测。其次, 要树立服务企业的理念, 要广泛开展社会调研和企业需求访谈, 找准企业最现实、最直接的需求点, 通过专业自身努力, 满足企业需求。只有企业需求得到满足, 才能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

(二) 瞄准地方经济发展, 调整专业布局, 明确专业定位

结合区域行业发展特点设置专业, 能够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所以, 应进行广泛的调研, 对现有专业布局进行调整和专业定位论证。针对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目标, 结合地域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 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和就业岗位, 实现有序发展。

(三) 加强重点专业特色凝练, 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

专业群建设应该围绕一个重点专业开展, 专业群应明确本专业特色的方向, 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服务面向、校企合作方式、专业教学模式、课程改革、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 选择一两个亮点重点培育, 提升凝练。同时, 在学校层面上要组织集体讨论帮助各专业进行特色论证、提炼, 做好专业特色的规划和培育, 扩大专业社会影响力。在专业特色的培育方向上,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论证。可以将校企合作作为专业特色一个培育方向。可以通过深入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 将企业的技术、工作流程、产品、质量标准、行为规范、工作纪律和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在订单合作上作出新的亮点, 形成新的模式, 作出特色。也可以针对不同岗位类型, 培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

(四) 开展专业层面上的深层次校企合作, 实现多方共赢

专业群建设离不开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应在专业层面上与业内知名企业合作, 共同开发课程, 共建生产性实习基地。应逐步完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将校企合作处单独设立, 负责学院层面大型校企合作项目的论证、组织、协调和建设工作;各二级学院 (或系部) 配备一名负责校企合作的领导, 对工作量较大的二级学院可以多配备主管领导, 可考虑配备一名校级领导负责本学院各专业的校企合作工作。逐步建立校企合作发展的机制, 各专业在与引领行业技术发展的顶尖企业合作时可适当考虑企业需求, 给予企业一些利益补偿, 作出一些点的突破。通过和知名企业合作, 增强自身软件和硬件实力, 为后续合作起到示范效应, 逐步扩大专业影响, 提高合作企业层次。如, 可以通过把企业引入校园, 实现校企共建的方法建立校企合作企业。也可以成立自己的专业性较强的公司, 既为学生实习提供场所, 又为学校创造收益。此外, 通过引进和培养一批在行业、企业有影响力的名师, 提高专业知名度和社会服务能力, 同时广泛利用名师、名专家在行业、企业中的人脉和知名度, 提高校企合作层次, 以此推动专业校企合作的快速发展。

(五) 加强优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教学资源库是指按照一定的技术规范和专业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的, 由优秀的数字化媒体素材、知识点素材及示范性教学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构成, 可不断扩充的开放式教学支持系统。建设教学资源库。通过整合优秀的教学资源, 达到共享教育资源的目的, 专业群都要围绕核心专业, 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管理者的重视、保障资金的投入、教师的积极参与等等。专业群建设关系到一个学院专业布局和办学特色的形成, 对于高等学院的长远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专业群建设不能脱离高等学院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环境和自身的具体条件。要从学院所处的行业背景、区位优势出发, 根据自身所具有的办学基础条件, 逐步建立起若干个专业群, 特别是将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作为建设的重点, 将这些核心专业建设成为精品专业, 带动整个专业群的发展。

(六) 加大投入力度, 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目标为满足群内各专业的实践教学需求。所以在进行专业群建设的同时, 一定要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如果只推出系列专业, 而没有系列实训室与之相配套, 专业群的优势也就不再存在, 也就失去了专业群建设的实际价值。专业群和实训体系互为依存、相互彰显, 缺一不可, 两者最好同步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达到以下标准:一是数量多, 专业实训室应该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使用;二是上档次, 实训室仿真程度强, 应尽量做到与真实的企业工作场景完全相同, 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创造物质条件;三是实践能力训练的软件要强, 实训室要有超高的仿真性, 实训的具体业务选自于企业, 资料的真实性能提高学生对实践业务处理认知程度, 能取得良好效果。

(七) 引进和培养相结合, 提高教师技术应用能力

专业群的建设需要有一定数量和素质的师资去支撑, 一支高素质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本身就是专业群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这样一支师资队伍的存在, 专业群中实训体系就不可能发挥作用。要进行专业群建设就要做好师资队伍建设, 尤其是按照专业的合理布局调整师资的知识、能力结构, 在专业群的范围内形成整体合力。做好师资队伍建设,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建立名师、名师工作室制度, 提高教师的科研与技术服务能力。鼓励教师在与企业合作成立技术服务中心、工作室等机构, 鼓励教师创办企业。聘请大学中研发能力强的教授、企业研发技术骨干在校内建立名师工作室, 带领专业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及横向科研课题的研究。学院为工作室提供场所与设备, 对聘请的教授与研发骨干给予津贴。对有硬科研项目的教师, 制定政策支持教师开展工作, 使其收入不低于在院上课的收入。二是多派教师到国内外学习, 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三是增强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时效性。要明确不同层次教师的实践岗位和实践任务, 使教师真正参与到企业的技术改造与项目研发工作中去。学院要建立对教师实践锻炼督导与考核机制, 成立督导考核组定期到教师实践锻炼的企业了解教师锻炼情况, 锻炼的教师回校后要结合下企业所从事的技术工作向考核组汇报, 考核组根据检查情况和教师汇报情况进行评议, 对于效果好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参考文献

[1]李志宏, 王伟, 李津石.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改革推动高职高专教育健康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4 (1) .

[2]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 2006 (5) .

[3]范唯, 马树超.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6 (10) .

[4]闵建杰.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9) .

汽车类专业群 篇11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农业专业:专业群架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随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进程。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和“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现代农业应用型人才。五年制高职农业教育必须适应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其中加强五年制高职农业专业及专业群架构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专业及专业群的概念和作用

1专业及专业群的涵义

专业是学校教学组织的基本单位,是专门人才培养的载体。按照教育界的传统认识,专业是以学科理论体系为背景,面向某学科或行业领域,按一定培养目标形成的课程体系、教学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的组合。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职业教育,因而其专业应该是以职业能力培养需求为背景,针对职业岗位能力目标形成的课程体系、教学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的组合。

专业群是指由若干个相近相关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行业中的产业链、企业中的岗位群。专业群是随着行业的发展及职业的分化和细化而逐渐形成的。近年来,在职业教育中提出“专业群”的概念,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促进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2专业及专业群的作用

专业的作用:一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也是学生报考的选择点,有品牌的作用和价值;二是学校教育与社会职业的衔接点,有岗位能力培养载体的作用和价值;三是社会企业与学校的结合点,有服务、示范和合作的作用和价值;四是社会评价学校的评价点,是政府评估学校的关键点,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闪光点,有评价考核的作用和价值。总之,专业是学校的品牌,学校创办学特色,育优质人才的需要。目前,许多学校都有建设示范专业、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的提法。三者之间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主要区别在于示范专业有评估指标体系。注重内隐管理评价,得到政府命名和专家认可。而品牌专业虽没有评估指标体系,但注重外显结果评价,得到社会及企业的公认。特色专业更多地强调“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

专业群的作用:一是有利于延伸专业链,扩大专业规模,形成专业整体优势;二是有利于做强骨干专业,形成品牌优势;三是有利于建成系列化实践教学条件,降低设备投入成本,形成教学资源的共享优势;四是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形成教师不断成长、相互补充和支撑优势;五是有利于处理好专业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形成长短结合、适应市场变化、便于专业调整的“少批量多方向”的人才包,促进学生充分就业优势:六是有利于增加学校与企业的结合点,扩大职业院校的服务空间,增强服务优势;七是有利于增强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形成竞争优势。

二、五年制高职农业教育定位及专业现状分析

1五年制高职农业教育的定位

(1)根据教育属性定位,五年制高职农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当然以农业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以农业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农业项目课程为主体,以农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的专业化课程体系。

(2)根据办学层次定位,五年制高职农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应具备应用技术的引进、研发和推广的功能,应在农业科技咨询、示范推广中发挥科研引领作用。

(3)根据培养目标定位,五年制高职农业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农业生产、加工、经营和管理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4)根据办学形式定位,五年制高职农业教育是“五年一贯制”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管理要整体设计、一体化安排,能够适应农业专业“季节性、复杂性、创新性”的培养要求。

(5)根据服务方向定位,五年制高职农业教育是面向“三农”的教育,应当为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和农民致富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和创建生态家园中作出贡献。

2江苏五年制高职农业专业现状

江苏五年制高职农业专业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在原8所农校中职专业的基础上形成的。早在1996年,全省部分农校试办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畜牧兽医等高职班,2001年全省8所农校普遍招收了五年制高职农业类专业学生,特别是2004年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以来。全省五年制高职农业专业走上了规范化建设的轨道。目前。全省五年制高职专业目录中,农林大类设有19个五年制高职专业,比本科专业目录中农学类16个本科专业多3个专业。比高职高专目录中的农林牧渔大类58个专科专业少39个专业。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目前全省五年制高职农业类专业实际招生的主要专业或专业方向为:园林技术、园艺技术、畜牧兽医、动物医学、动物防疫与检疫、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蚕桑技术等,其中以前3个专业涉及的学校较多、招生盼规模较大,并初步形成了以下特点: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由原来“学校有什么条件就办什么专业”转变为“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创造条件办什么专业”,充分体现了五年制高职专业实用、复合、创新等特征。如园林建筑、园林技术、观光农业、农产品营销等专业或方向。

(2)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办好专业。通过成立由行业、企业有关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的专业协作委员会或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单独招生考试和专业指导,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滚动修订、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以及岗位职业技能标准的制定与考核,同时依托行业企业,加强与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构建新的农业教育资源网和信息网。

(3)以产学研结合为动力提高专业建设水平。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五年制高职教育要想取得持续发展必须以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模式来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由原来从事农业技术推广逐步转向自主参与技术开发、引导新的社会需求,逐步走出一条“依靠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新路子。

(4)以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作为专业建设的突破口。五年制高职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滚动修改必须建立在深入、广泛的市场调研基础上,由专业协作委员会或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在研制开发过程中,以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为切入点,注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职业能力为本位,借鉴CBE、双元制和项目化、任务化等模式和方法,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来构建培养方案,确定专业的职业能力结构。初步形成涵盖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课程教学体系。

3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规模偏小。由于人们对传统农业的偏见和择业观的陈旧,“跳农门”思想仍很严重,真正学农、爱农和愿意从事农业职业的生源严重不足。

(2)专业设置老化严重。现代农业投入大、技术含量高、产业转型升级快,许多学校“只上专业、不加投入”的现象较普遍,专业教师在传统农业思想的束缚下,改革创新意识薄弱,动力不足。

(3)专业及专业群架构不够。由于农业生产的多样性、产供销加的连续性以及就业岗位的分散性,迫切需要开发培养“一专多能”人才的专业群。

(4)行业企业参与热情不高。虽然许多学校成立了各种形式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专业建设开始走向社会化。但与行业企业合作深度不够,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专业建设与改革比较多的还是以校内为主,企业参与度小。

(5)专业特色不明显。根据社会热点上专业,专业重复严重。无论是中职、高职。还是其他形式的转制学校,大多是按照原来的专业模式,只是增加些课程就开始办新专业。专业及专业群开发不深入。

三、五年制高职农业专业及专业群的架构与思考

1现代农业发展新形势

以江苏省为例,作为经济发达省份,江苏连续六年保持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势头。目前,江苏正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使全省农业产出效益、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物质装备、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支持保障水平有显著提高,呈现以下四个特征:

(1)实施“五项转变”:农业增长要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条件生产向环境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

(2)推进“两化、三载体”建设:即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高效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农产品市场体系“三大载体”建设。

(3)发展“六大产业”:优质粮油业、蔬菜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和休闲观光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4)创新“五大机制”: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创新农业环境保护机制;创新城乡协调发展机制。

因此,五年制高职农业专业及专业群架构应适应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新特点,针对现代农业新兴岗位,超前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和专业群建设,明确培养目标,加快课程改革,开发核心课程和技能,培养现代农业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2五年制高职农业专业群架构

(1)专业群构建方式。专业群的构建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既有专业基础上形成的,通常有三种方式:一是延伸式,根据产业链、工艺流程不断升级而延伸,如“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可设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营销、农业植保和农资服务等方向;二是派生式,依据专业岗位的细化、裂变而不断产生的新岗位、新工种,如“园艺技术”专业可设设施园艺技术、园艺种苗生产技术、园艺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等方向;三是复合式,根据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将两个及两个以上专业的有关内容进行结合,培养复合式应用人才,如“园林技术”专业可设园林设计、园林测绘、园林工程预算、园林工程监理等方向。

(2)专业群的架构建议。以目前开设的五年制高职农业专业为例,可进行如表1专业群架构。

3农业专业架构的几点思考

(1)专业架构必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转变,工业化、信息化、科技化、城市化正深刻地影响着农业的发展方式。

(2)专业架构必须随产业转型升级而变化。农业是面向市场、面向大众、面向消费的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农业的需求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营养、安全、多样、方便、健康、休闲正影响着农业内部的深刻变革。

(3)专业架构必须“一专多方向”。农业是弱质产业。是生命产业,是以自然气候条件为基础的产业,不耐贮运,抗市场、抗风险能力比较弱,投资大、见效慢、变化快,对五年制高职来讲,适宜以某专业建设为主、多方向发展。

(4)专业架构必须以师资为基础。师为教之本,无论是设置新专业还是设置专业群或方向,没有优质的师资资源,是办不好、办不久专业的。五年制高职农业类专业师资应是农科教结合“双师型”教师。

(5)专业架构必须以实训条件为保障。传统的农业专业“只说不做,黑板种菜,校内劳动”是不能培养新型农业人才的,应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广泛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校企合作、校乡合作、校村合作、校户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实践训练,充分利用好社会实训资源。

(6)专业架构必须以培养“致富能手”为目标。五年制高职农业专业应该是好致富、能致富的专业,毕业生应该是地方农业行业的“致富能手”和创业精英。

总之,五年制高职农业专业及专业群的架构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必须适应现代农业人才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的新要求,不断创新改革,做到长远结合、专兼结合、内外结合,从而实现五年制高职农业专业又好又快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策略平[J],职业技术教育2002(16):23-25

[2]刘国军,专业改革与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02):111-114

[3]曲衍芬,试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的问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05),12-14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讨 篇12

一、高职院校建设专业群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专业群是指高职院校以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有办学优势的专业为龙头或核心, 以一批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拥有共同基础的相关专业为支撑所组成的一个群体, 通过组群实现专业之间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优化。建设专业群对专业上水平、教学上规范、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率与效益具有重大意义。

1. 有利于高职院校打造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 优化专业设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不断涌现出新的行业、新的工种和新的岗位 (群) 。这就要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应不断优化专业设置, 淘汰一批专业、保留一批专业、新建一批专业, 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在更新专业的过程中, 部分高职院校一味追逐热门专业, 专业设置过于雷同、过细, 形成不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专业。因此, 高职院校应根据区域、产业需求去布局自己的专业群, 明确其核心专业, 根据核心专业构建专业群;同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 及时调整优化专业, 最终办出特色和品牌。

2. 有利于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效益, 降低办学成本

专业群内的专业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专业群内的各专业通常是围绕某一行业设置的专业, 因此各专业的工程对象相同, 技术领域相近, 各专业在教学上可以在一个体系中共同完成实训任务, 有相当一部分实验实训项目是相同的, 可以共同使用实验实训设施设备, 节省实训基地建设资金, 降低实验实训设施设备的投入, 提高实验实训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率;二是专业群内的各专业往往是依托某一学科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 因此有相同的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和共同的师资队伍专业团队, 可以共享师资队伍, 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最终提高办学效益。

3. 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 提高人才职业适应能力与职业迁移能力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加快, 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岗位越来越需要具备复合型知识与技能的人才, 培养能够适应多工作岗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职教育未来发展方向。专业群是以某一专业为核心, 由众多相近专业形成的一个集合, 因而它能培养出多学科知识和多种技能的人才, 适应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其次, 由于专业群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的需求, 及时调整群内的专业, 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 其岗位适应能力也强;第三, 专业群内的各专业学科基础相同, 实验实训项目相同或相近, 为学生传授了相同的知识与技能训练, 能够使学生拥有在一定行业范围内变更迁移职业的能力, 满足学生变换工作岗位的需要。

4. 有利于高职院校凸显办学特色, 提高核心竞争力

21世纪, 高职院校进入内涵发展时期, 由追求规模与数量的扩张转变为追求质量与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成为高职院校扩大社会声誉和吸引学生报考、提高学生就业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树立自己的办学优势, 打响自己的质量品牌。而形成自己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品牌的关键是要优化各专业资源配置, 构建与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专业群, 以提高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思路

1. 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建设专业群

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技能型人才的教育, 这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构建专业群。专业群的建设必须突出地方特色, 如江西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紧紧围绕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积极构建工商管理专业群、财经管理专业群、计算机应用专业群、物流管理专业群、酒店管理专业群、商务外语专业群等六大专业群, 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人才, 将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 将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零距离对接, 最终实现服务江西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

2. 围绕重点 (核心) 专业建设专业群

重点专业建设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 重点专业一般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 产学紧密结合, 有鲜明的专业特色, 就业率高。要建设好重点专业, 一是要引进和培养一批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又有突出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学骨干和专业带头人;二是要建设一批实验实训基地, 这些实验实训基地能够集教学、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术开发和培训等功能于一体;三是和相关企业合作开发一批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将职业资格教育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来。在重点建设专业的基础上, 再去建设一个和重点专业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的专业群体, 最终形成以重点专业为龙头, 相关紧密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重点专业和专业群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 重点专业的建设会带动专业群的发展, 使专业群的整体优势更加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 专业群建设好了又会更好地发挥重点专业龙头的辐射功能。由此可见, 专业群建设的关键是搞好重点专业建设。

3. 围绕区域产业链和职业岗位 (群) 建设专业群

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链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方面, 根据区域产业链建设专业群, 可以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另一方面, 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往往会促进新专业 (方向) 的产生。因此, 高职院校应及时准确把握区域产业链未来对人才需求的趋势, 及时调整与布局相应的专业群, 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另外, 高职院校应根据自己的优势, 明确专业群服务的产业链上的职业岗位 (群) , 因为产业链上的环节多, 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产业链也会进行调整或延伸, 高职院校不可能去服务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 并且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所要求的岗位设置、任职条件也不同,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充分考虑根据产业链上的职业岗位 (群) 建设专业群

4. 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专业群

充足的资金是专业群建设的保证, 专业群的建设需要一支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强的教学骨干和专业带头人, 需要一套技术先进、体系完整的专业群实验实训体系, 需要一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和共享的教学资源库, 没有这些作为支撑, 专业群建设只能是水中捞月。但是双师队伍的建设、实验实训设备器材的购买和维护、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都需要大笔的资金。目前, 各示范性高职院校都在想方设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去建设专业群, 一是利用自身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地位, 寻求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二是利用学院自身多年的资金积累去投入专业群的建设, 如学院的学费收入;三是利用银行货款购买专业群建设所必需的各种实验实训设备和器材;四是利用校企合作, 寻求企业资金的支持, 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去共建实训基地, 解决校内实验实训设备和器材等条件不足的问题;五是寻求社会资金资助, 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及社会关系, 积极争取社会各界人士和企业的捐赠, 为专业群建设募集到更多的资金。六是其他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如采用融资租赁模式解决专业群建设急需增加的各种设备器材, 另外充分吸收民间资本参与学校专业群建设也是缓解资金紧张的一种途径。

三、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措施

1. 积极打造“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实现专业群师资共享

专业群建设需要一批理论扎实、教学实践丰富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 提高专业群建设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是要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是要从政策上鼓励中青年教师“补实践、补学历、补专业”, 支持他们到企业基层、行业协会中去“练技能、练技术、练技巧”;二是实施专业带头人“传帮带”制度, 打造“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的教师创新队伍;三是从社会专业机构中、从企业中聘请一批能工巧匠到学院担任实践教师, 最终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水平高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2. 积极建立体系完整、技术先进的实训体系, 实现实训资源共享

高职教育学生要提高动手能力, 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专业群内的各专业具有共同的学科基础和相同的技术领域, 可以以专业群为基础建设一批体系完整、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实训体系, 这个实训体系可以满足专业群内的各专业进行实践教学、技术开发、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考核、新技术的推广等的需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校企 (区) 合作, 与企业共建实训实习基地, 是高职院校建设完整实训体系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在建设实训实习基地时, 一是在层次上要保持技术性和先进性;二是在资源上要满足共享性和开放性;三是在实训内容上要具有真实性和创新性。

3. 积极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创建共享开放的教学环境

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是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共享开放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包括硬件和软件, 硬件主要是贮存各种教学资料与信息的设备, 如电脑、宽带线、投影仪等, 软件主要是各种教学信息资源, 如电子教案、精品课程、技能测试题库、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大纲、网上评价、辅导答疑、师生交流等信息资源。高职院校在建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库时应围绕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来建, 针对职业岗位要求, 强化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提供自学、复习、练习和实训的全方位服务。

四、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建设专业群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建立一套适应专业群需要的组织管理与运行体系

专业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组织框架、人事安排、岗位责任制度、待遇薪酬等方面应该有一个系统的安排, 才能使专业群持续健康发展。而协调专业群内外各部门及工作人员关系, 实现专业群的整体目标, 需要一个科学的组织管理与运行体系。一是制定规范专业群内教师行为的管理方法, 通过完善专业群内各部门和岗位设置, 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 避免由于规范化管理而产生官僚习气;二是创建学习型组织, 营造学习与创新的氛围, 提高专业群教师业务素质;三是利用各种信息平台, 实现信息传递的方便快捷和群内教师信息共享;四是打破院———分院———系———教研室的组织形式, 代之以院———专业群———课程项目组———实训项目组, 实现专业群的协同效应, 避免某一专业过分强调自身利益而导致本位主义。

2. 专业群建设应把握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在速度上, 专业群是由核心专业为龙头, 相关或相近专业为支撑组成的一个集合, 因此专业群内的各专业在专业设置上应避免将过热、过时的专业加入到专业群中来, 同时要根据产业发展趋势, 紧跟市场需求, 适时调整专业群内的专业, 开设紧缺专业, 抢占办学制高点。在质量上, 专业群内的专业数量不能太多, 专业规模过大, 就很难确保专业教学质量。

3. 应建立一套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专业群建设的依据, 专业群建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群评价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一个良好的专业群评价指标体系, 可以有效调动专业教师进行专业群建设的积极性, 提升教学质量。我国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研究较晚, 目前还没有一个现成的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可供借鉴, 因此, 高职院校专业群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做为一个专题去研究。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技能比赛、教学成果等方面构建专业群评价指标体系, 其做法是对这八个部分按照在专业群建设中的重要程度去设立权重和分数, 根据得分结果分为优、良、中、合格、不及格等五个档次, 并根据评判结果进行奖励和惩罚。

总之, 专业群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能建成的, 它涉及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验实训、教学体系、教学资源库及组织管理建设等多方面内容。示范性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和条件, 努力在几个重点专业和专业群上实现突破, 推动学院办学特色发展。

参考文献

[1]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 2006, (5) .

[2]王天行.高职专业设置影响因素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 2006, (4) .

上一篇:愉悦体验下一篇:煤矿岩石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