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事登记制度法律问题(精选6篇)
商事登记制度法律问题 篇1
商事登记, 是指为了设立、变更或终止商主体资格, 依照商事登记法规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的内容和程序, 由当事人将登记事项向营业所所在地登记机关提出申请, 经登记机关审查核准, 将登记事项记载于商事登记簿, 并公之于众的综合的法律行为。 (1) 在古罗马时期, 商事登记制度就已经初见雏形。到了中世纪时期, 随着地中海沿岸的商业发展与繁荣, 商事登记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商事登记制度则是伴随19世纪中后期公司制度的最终确立而产生。由于各国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历史、法律传统等原因, 各国、各地区的商事登记制度差异较大。笔者选取了法国、日本、荷兰、我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等立法体例, 对其商事登记制度的立法目的、主体范围、登记内容、法律效力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为我国当前掀起的的商事登记改革提出建议。
一、明确商事登记的直接性功能
1.在法国, 商事登记制度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诸如公示功能、信息披露功能、监督功能。根据法国商法的规定, 依法登记之事项能够对抗第三人。法国以民商事通告官方公报、复印件、摘录或认证书等方式为平台, 让商人和公司披露自己的信息、情报, 任何人均可从以上方式了解商人或公司的情况。此外, 无论是商事法院的书记官还是商事法院受托法官均依法享有对商事登记进行监督的权利, 但却不享有从商活动的许可权。 (2) 2.日本设立商事登记制度之初, 公司的设立数量迅速增加, 交易手段日益复杂, 公司组织制度弊端初现, 直接威胁到交易的安全。因此, 保护交易安全成为日本导入商事登记制度的重要立法目的。 (3) 3.在美国, 任何主体都具有天赋的经营权利, 因此只需进行营业资格登记, 领取营业许可证。登记行为在美国是可自由选择的, 其目的是为了便于税收的管理。
普遍认为, 商事登记的目的是使应当登记的事项登记在主管机关, 并将其营业状态予以公示。综合各学者的分析, 其目的具体可列举为: (1) 对从事商业活动的组织和个人的开业、经营实行国家监督; (2) 便于国家取得统计核算资料, 以便实现经济宏观调控; (3) 便于征税; (4) 向其他企业界人士和社会公众提供有关商人的重要法律和经济事实; (5) 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 降低交易成本。
功能主义分析法学派的学者认为法律制度功能可分为直接性制度功能 (客观功能) 与衍生性制度功能 (主观功能) 。直接性制度功能才是判断一制度法律性质的标准。
由于当前我国学者对商事登记制度功能的解读未能明确对法律功能的位次区分, 也较少关注商事登记制度本身的相对独立性, 所以常常过分强调其衍生性功能而忽视了其直接性制度功能。笔者赞同赵万一教授的观点, 认为商事主体、社会公众、管理机关等微观主体对商事登记制度的个体化需要尽管主观目的与价值各异, 但在客观上都可以归结为对商主体相关信息的公示性需求, 因此, 商事登记制度的直接性功能应当是对引起登记发生之前法律事实的记录和公告。基于商事自由而产生的加强对商事主体的保护之立法目的, 基于交易安全而产生的加强对商事活动的管理之立法目的都应当理解为商事登记制度的衍生性功能。无论各国、各地区商事登记的立法目的是什么, 最根本的始终是信息的公开。只有信息公开了, 国家才能进行监督、管理, 其他商主体才能与之交易, 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保护。因此, “保护社会公众”、“加强国家监督管理”等衍生性制度功能不能等同“公开商人重大信息”这一直接性制度功能。 (4) 明确区分商事登记的制度功能才能在现行的商事登记改革中理清思路, 弱化公权主义色彩, 完成从核准制到准则制的转变, 实现主体资格与营业资格的分离, 避免繁琐、累赘的审批程序和登记事项, 顺利完成全国性的商事登记改革。
二、强制登记与选择登记的区分对待
在法国, 商事登记是商法人获得法律人格的必要条件;未经登记及宣告, 商法人不能成立。但是, 对于商个人和商合伙而言, 即便他们仅仅是手工业者, 也应当进行商事登记, 但此种商事登记仅具有宣告性, 是其商人身份的法律认可 (5) 。
在日本, 股份有限公司、普通合伙公司、有限合伙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外国公司等都属于强制登记的商事主体。 (6) 此外, 《日本商法典》第8条规定:本法关于商业登记、商号及商业账簿的规定, 不适用于小商人。 (7)
《韩国商法典》第9条规定:本法中有关经理、商号、商业账簿即商业登记的规定, 不适用于小商人。 (8) 我国台湾地区《公司法》第4条规定:下列各款小规模商业, 得免依本法申请登记:
一、摊贩;二、家庭农、林、渔、牧业者;三、家庭手工业者;四、合于中央主管机关所定之其他小规模营业标准者。 (9) 我国香港地区《商业登记条例》第16条规定, 商事登记制度并不适用于任何属公共性质之慈善、宗教或教育机构;农业、牲畜、家禽、蜜蜂或鱼类之繁殖或饲养;捕鱼业;其他商业。 (10) 英美国家在此问题上采取的政策更为宽松, 英国只登记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实行的是注册自愿原则;在美国, 从事任何营利性的商业活动本是每个公民天赋的权利, 因此无须登记即可依法从事经营活动, 从中获益。
综上, 在大陆法系国家 (地区) , 大多数国家 (地区) 的相关立法都规定商法人是属于强制登记的商事主体, 而对非法人的商事主体则采取区分对待。这种区分不但合理, 而且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首先, 我国目前非法人的商事主体, 如个体工商户、小商贩等数量多、范围广, 与城管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 并且现存登记制度条件严苛、成本高、时间长, 让绝大多数的小商人都游离在国家的有效管理外;其次, 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商人而言, 他们的经营活动一般都是临时性、无固定性的, 其目的仅在于满足生存的需要, 强制登记不但严重影响他们的就业及生计, 而且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社会贫富分化;最后, 登记与秩序并不必然相依存, 豁免登记并不一定会导致市场管理秩序的紊乱。此次商事登记改革中, 深圳及珠海横琴新区均率先对以自然人名义从事个体经营者实行豁免登记制度, 并通过税务登记对其进行监督, 自2013年3月1日至12月31日, 珠海全市新登记个体工商户18380户, 同比增长44.36%, 大大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11基于服务型政府的理念, 对豁免登记的主体可采取更为变通的做法, 即选择性登记, 由商事主体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自由选择是否进行登记。这不但有利于降低营业初期的成本, 还能在规模较大时适时保护自己的商号、商誉。
三、简化商事登记的程序及事项
法国的公司法人登记事项主要有: (1) 对公司重要事务进行管理的人的情况; (2) 对公司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股东姓名; (3) 公司的住所 (4) 公司采取的法定形式 (5) 公司资本总额以及公司的标的等。12
日本商号登记应记载下列事项: (1) 商号; (2) 营业的种类; (3) 营业所; (4) 商号使用者的姓名及住所。13此外, 股份公司还应当把资产负债表和利润损益表向登记机关提交登记, 并必须把经过定期股东大会决议的资产负债表或其主要内容进行公告 (商法283条3项) 。
《德国商法典》和《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德国股份有限公司法》规定:开始经营的基本商事业务、商号、企业地址、分支机构的开设、所有人员、特别商事代理权的授予和撤销, 以及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组建等事项, 必须在商事登记簿中进行登记。14
我国台湾地区的“商业登记法”第8条规定:商业开业前, 应将左列各款申请登记:一
、名称。
二、组织。
三、所营业务。
四、资本额。
五、所在地。
六、负责人姓名、住所和居所、身份证统一编号或其他经政府核发之身份证明文件字号、出资种类及数额……
在商事登记的事项上, 商业名称、法定代表人、住所或经营场所、资本额、经营范围等都是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要求登记的事项。我国商事登记要求载明的事项也与此大体相同, 只是在细节上有所不同。如登记的住所或经营场所需提供相应的产权或租赁证明;商事主体需在登记的经营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等。另外, 我国对实缴资本的要求较其他国家及地区严格。我国现行商事登记机关要求商事主体在设立登记时须实际缴纳其所认缴或者认购的资本并办理产权过户手续和提交验资证明。此种做法不但有违商事登记的宗旨, 也不符合商事登记直接性功能的要求。如前所述, 商事登记制度的直接性功能应当是对引起登记发生之前法律事实的记录和公告, 而商事主体是否实际缴纳注册资本属于主体责任的履行, 并不属于登记机关的监管范围。对商事主体因没有履行出资责任而产生的后果应当追究相应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
此外, 关于申请登记时需提交的法律文件及证明材料可以借鉴德国公证制度的成功经验。为了保证公证职业的高质和高效, 德国在公证人数量、人员、资格方面均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和限制。此外, 德国也有专门的《公证人法》对公证活动作出详细的规定, 其中, 该法要求公证人在其整个任职期间都必须参加职务责任赔偿保险。一旦给当事人造成损害, 先由保险公司支付赔偿费, 不足部分由公证人本人支付, 直至破产, 并永远不得再担任公证人。与公证人利益直接挂钩的公证制度既保护了公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又保证了公证人的信誉, 维护了公证行业的公信力。15将法律文件及证明材料的审查工作从登记机关的原职能中拆开, 不但有利于提高商事登记的审批效率, 而且也更能保证登记材料的真实性。
四、实现商事登记信息共享
普遍认为, 商事登记制度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种是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司法模式, 一种是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行政模式, 另一种则是以荷兰、瑞士为代表的商会模式。其中, 荷兰将商事登记事项归属于作为非政府组织的商会管辖, 未经商事登记的公司、合伙或个体从业者仍然具有相应的商事主体资格, 但不得以未登记事项对抗善意第三人。中国的民间自治组织发展仍不成熟, 并且, 商事登记的法律性质仍未明确, 公权色彩依旧浓重, 盲目参考荷兰的商会模式显然与当前的国情不相符。但随着中国社会管理方式、理念的创新, 民间组织将会发挥无限的活力, 因此, 中国商事登记机关可以考虑与商会组织 (如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 以下简称“工商联”) 共享商事登记信息, 将其中的社会查询功能逐步让渡给商会组织, 拓宽商事登记信息查询平台, 这样不但可以减轻商事登记机关的负担, 为社会提供方便, 同时也有助于服务型商事登记机制以及市场信用体系在整个商业社会得到全面地实现。16在这方面, 王兰所著的《管制罅隙下的自治———商事登记制度发展与模式反思》, 为在我国发展民间登记体系的可能性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实现商事登记电子信息化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运用, 电子信息化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和快捷日益明显。面对电子信息化的冲击, 传统的商事登记形式已无法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需求。目前, 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已采用先进的电子登记方式, 进入了商事登记的信息化时代。澳大利亚和新西兰80%左右的商事主体都实行了网上注册和年检。申请和发照都有电子文本, 公告可以在网上发布, 公众可以免费在网上查询公司信息, 并且公司注册证都可以在网络上下载。新西兰公司注册机关随后还会寄去一份有注册官签名的正式文本, 澳大利亚网上下载的公司注册证则可以作为正式文本使用。由于注册内容及程序简单, 因此澳大利亚即便只有几十个注册审查官, 却也能高效地处理全国120万个公司的审批申请。17此外, 韩国、德国、我国澳门地区的商法典中也都有商事登记电子信息化的相关规定。2013年9月, 广州新版营业执照上采用二维码等技术, 普通市民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直接进入广州市商事登记信息公示平台, 查阅企业当前最新的具体信息, 平台还采用多渠道分享、订阅等多种方式, 最大化将信息公示于社会公众。此举在全国尚属首创, 也为其他城市的商事登记改革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摘要:本文充分肯定了广东商事登记改革取得的成绩, 同时与域外商事登记制度进行比较分析, 对现行商事登记制度存在的部分问题提出了改革建议, 提出商事登记的直接性功能是对引起登记发生之前法律事实的记录和公告, 因此, 不能过分强调“保护社会公众”等衍生性制度功能。文章还对商事登记的主体范围、登记事项、登记信息共享及电子信息化发展等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关键词:商事登记,直接性功能,公证制度,信息共享,电子信息化
参考文献
[1]赵万一主编.商事登记制度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3.
[2]王兰.管制罅隙下的自治商事登记制度发展与模式反思[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
[3]王妍.商事登记中公权定位与私权保护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
[4]赵旭东.商事登记的制度价值与法律功能[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13.06.
[5]孙佳颖, 程即正, 程宝库.国 (境) 外商事登记立法模式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三) [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13.9.
[6]张民安.法国商事登记制度的研究[C].商事法论集, 2006.02.
[7]施天涛.构建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基本思路[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13.08.
商事登记制度法律问题 篇2
今年来,工商局窗口紧紧围绕县工商局总体工作部署,立足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充分发挥登记监管职能,以市场主体“增量提质”为中心,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窗口全体工作人员不断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尽心尽力发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实现江陵经济跨越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市场主体发展情况
截止11月25日,全县现有五类市场主体12169户,注册资本(金)1180977.34万元;其中企业类市场主体2092户,注册资本(金)939224.85万元,个体9763户,注册资本(金)100120.59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 314户,出资总额达到141631.9万元。今年以来,新登记五类市场主体3674户,注册资本(金)282128.03万元;其中新登记企业类市场主体319户,注册资本(金)214294万元,个体 3285户,注册资本(金)36711.03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70户,出资总额达到31123万元。截止11月25日已全部完成市局下达的市场主体增量任务。
二:主要工作情况
今年是商事制度改革攻坚年,改革力度大、政策更新快、惠民幅度大。我窗口以服务好市场主体为宗旨,抓住改革重点并突出亮点,切实做好了各项改革措施的衔接、分化、落实。
(一)把握工作细节,抓好实施重点,落实“先照后证”。为使“先照后证”改革措施惠及面更广,我窗口全面落实“先照后证”工作。调整工商登记前置审批目录,扩大“先照后证”范围,允许有前置审批且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办理筹建登记。并同时进一步缩短登记时限。一般企业为3个工作日,涉农企业为2 个工作日,重大招商引资企业、重点建设项目为当场受理,当日核准登记。
规范行政行为,形成监管联动。为使“先照后证”改革措施落到实处,登记窗口在把好准入关的同时,严格规范“先照后证”操作流程。一是规范告知,对所有领取“先照后证”类执照的市场主体均发放了“先照后证”告知书,并在书式档案资料中留存其经办人签收的资料;二是准确把握登记政策,在核定市场主体经营范围时正确使用规范用语;三是及时抄告。窗口对全县所有“先照后证”数据进行统计、梳理,填写“先照后证”登记台账,以县局名义拟定抄告函,由政务中心办公室协助送达相关职能部门,并将登记台账、抄告函及其送达回证分月装订成册,便于后期查阅。自改革开始至今,已向12个职能部门送达1100余份抄告函,为加强市场主体的事中事后监管提供了保障。
打铁还需自身硬,增强服务底气。进一步加强窗口工作人员业务专业技能培训,牢记“先照后证”改革遵循的原则,了解并熟识湖北省工商登记前置(前置改后置)审批事项目录,切实保障改革前后的顺畅衔接,确保“先照后证”能惠及全民。
(二)循序渐进把握关键环节,积极落实“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国务院召开全面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工作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后,江陵县工商局迅速召开会议传达精神,并要求在9月初本县已全面启动“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的基础上,切实做好五个规范,确保改革顺利有序推进。截止11月25日,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共核发“一照一码”营业执照231份,降低了交易成本,健全了社会诚信体系,极大激发了本县市场主体的创业热情。
1、规范窗口服务。在工商登记窗口设立咨询、导办人员,及时解答群众咨询和诉求,同时要把握关键环节,加强登记窗口建设,建设规范、高效、便捷的“三证合一、一照一号”综合服务窗口。
2、规范登记流程。跟踪对窗口人员开展“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综合业务操作、登记材料提交、工作流程运转等培训,保障窗口人员熟悉流程、精通业务。同时,要进一步统一规范登记条件和流程,尽量缩短办事时限,最大限度地便利企业登记。
3、规范信息公开。通过多种渠道主动提供详细的办事指南,切实履行告知义务,避免企业“多头跑”。并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做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及时解答和回应社会关注问题,争取企业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4、规范部门协作。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并按照改革要求将部门职责制度化,搞好分工协作,制定实施方案,强化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改革各项工作落实到位,顺利推进。
5、规范改革衔接。全面、及时公开登记注册信息,切实保障改革前后的顺畅衔接,努力扩大改革成果应用,确保“一照一码”营业执照在所有领域和环节都能畅通使用。
并同时利用“三证合一”改革红利,稳步推进“个转企”工程。重点引导生产加工型、连锁经营型、科技创新型的个体大户转型为私营企业,引导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改制为公司制企业,允许转制企业沿用名称、字号。截止2015年11月25日,已办理“个转企”户数62户,超额完成市局下达的工作任务。
(三)提高窗口服务质量,以优质服务树形象
今年以来各项改革措施层出,对窗口人员的学习水平和业务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窗口站在部门生存的高度,要求窗口工作人员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同时不放松服务水平的层层提高。窗口多次获得政务中心红旗窗口的荣誉称号,窗口工作人员也都先后获得服务标兵的的表彰。
1、多渠道学政策学技能,打下服务基本功。为使窗口人员能及时更新政策要领,同时不耽误窗口日常工作,我窗口将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召开的历次大小会议形成文字资料,及时印发,要求窗口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同时在“三证合一”制度开始之前,带领窗口人员前往市政务中心学习操作,以便改革在本县窗口的顺利实施。
2、发动服务人员多多换位思考,在服务态度上要做到热心、耐心、专心、细心、贴心,在服务质量上要做到接待咨询一次清,表格发放一次清,告知内容一次清,从行为上予以规范,从群众利益出发做好细节。考虑到我们服务的对象大部分为农民主体,文化水平较低、办证时间不灵活。窗口人员在办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登记申请时,都指派专人负责,耐心告知相关申请材料的办理,自觉延长工作时间,尽可能做到相关登记申请的当日办结。由于“三证合一”后税务、质监相关证照已停止办理,大部分市场主体仍然有多方面的疑惑。窗口主动联系税务、质监部门,将他们的相关宣传资料、公告牌整理在工商窗口发放,以解除市场主体的后顾之忧。为招商引资企业的登记开辟“绿色通道”,以帮助其顺利完成设立或变更登记,以最快的速度落户江陵,并从品牌发展的高度陪同大型文化产业办理相关的商标申请,有效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切实从细节出发,服务好群众。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今年我窗口通过认真推行商事制度改革,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一是企业类市场主体数目增长增幅不大,与去年相比不容乐观;二是登记服务质量不高,存在官本位思想,没有做到与群众换位思考;三是商事制度改革后,登记注册窗口人员变动大,队伍新手较多,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2016年改进计划
针对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窗口将在明年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改善,继续抓好窗口建设工作,并加大力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基层登记水平:
一是继续大力推行商事制度改革。强化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先照后证”登记制度改革,落实“一照一码”登记,以改革推进市场主体增量提质。二是加强基层登记注册培训。将各项文件法规及时向基层送达,并在日常巡查中注重对基层注册业务能力的考察,以保证广大农村市场主体享受到登记注册改革红利。
三是进一步明确窗口日常科学合理分工,消除业务短板,不论是任何岗位,都对政策法规、改革举措了然于心,以更好的服务于市场主体。
行政服务中心工商局窗口
商事登记制度法律问题 篇3
【中图分类号】D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66-01
随着深圳市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深圳市的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新形势下,为适应商事登记制度的改革,认真研究商事制度改革的新特点和新问题,积极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实现新实施的商事登记体制和既往的监管体制的整体优化,提升卫生监督的总体效能,这是卫生监督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对深圳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现况及其对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监管的挑战进行探讨与分析。
1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概况
深圳市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商事登记若干规定》,自2013年3月1日开始,深圳经济特区全面实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主要推进以下内容:改革现行的以“营业执照”为中心的商事登记制度,建立商事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相分离、审批和监管相统一的登记制度;改革现行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度,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改革现行的个体工商登记制度,逐步实现自然人经营豁免登记;改革现行的企业登记年度检验制度,建立商事主体年报备案制度;改革现行的企业退出机制,建立商事主体除名制度;改革现行的商事登记公示制度,构建统一的商事主体登记许可及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全面推行网上登记,建立电子营业执照制度等。
2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2.1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有利于优化配置社会经济资源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深圳建立了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商事登记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企业准入门槛高、程序繁琐、效率较低、行政性干预过多,阻碍了企业市场主体作用的发挥。构建新的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商事登记制度,大力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准入程序,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降低社会成本,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对进一步优化市场营商环境、真正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关键作用。
2.2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有利于社会经济协调运转。
转变政府职能、创建服务型政府,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重点,迫切需要打破背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利益格局,使政府真正成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以企业和市场为导向,建立“宽入严管”的商事主体登记管理新体系,有利于进一步简政放权、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加快建立精简、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实现社会经济的有效协调运转;有利于主管部门发挥行业管理优势,改变以许可审批替代监管的惯性思维,变前端控制、静态监管为后端控制、动态监管;有利于部门间协调互动,提高行政管理效能,最终实现商事登记管理总体效能的全面提升。
2.3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有利于建立公平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实现商事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不随意干预商事主体内部管理事务,多用社会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方式,少用行政责任和行政手段,有利于真正建立信用政府、信用企业、信用社会,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相互协调、良性互动的格局,使法治、诚信、效率、公平成为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流价值。
2.4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有利于提升政府办事效率。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主要实现了四个提速。只要申办了营业执照,就能拥有商事主体资格,实现了程序提速; 登记内容和登记材料简化,商事主体登记不再登记和审核经营范围、实收资本,不需收取和审查场所使用证明、验资报告、前置审批文件等材料,实现了审核提速; 网上申请,网上审核,全面推行网上登记,建立电子营业执照制度,实现了技术提速。
3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对卫生许可的影响
此前,我国的监管重心一直放在事前监管,种类繁多的前置审批使得市场准入程序繁琐,条件严格。前置审批一般有两种:一是政府有关部门的审批文件;另一种是专业管理部门核发的许可证,如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等。改革后营业执照将只是商事主体资格凭证,而不再是经营资格凭证,也不再记载经营范围,消防、环保、卫生等经营资格许可不再作为商事主体登记的前置条件。不涉及许可审批的一般经营项目,可以在获得商事主体资格后自由经营;如果涉及相关部门许可审批,则将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在获得商事主体资格后,需取得许可审批文件方可进行经营。对于卫生行政部门而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意味着工作重心后移,即从“重审批轻监管”到“轻审批重监管”,前置审批改后置审批,将大量出现有营业执照,但没有卫生许可证的商事主体,改变了以往的工作模式,增加了卫生监管部门的监管难度。
4 卫生行政部门应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对策
4.1 以民为本,规范服务。
以服务民众、服务企业、服务社会为中心,既要凸显商事登记审批制度的革新,又要重视服务细节的优化、服务质量的提升、服务范围的扩大,积极构建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的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的质效,让广大企业切实感受到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带来的便捷和实惠,同时为建设现代社会信用体系注入新的改革生命力和执行力。
4.2 部门联动,宽进严管。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卫生许可从前置审批改后置审批,卫生行政部门应积极探索分工监管、行业监管、协作监管等不同监管方式,克服监管职能重叠、交叉问题,探索建立黑名单制度,严厉打击违法、失信行为,探索建立与其他政府部门之间联动监控的后续信用管理及监测体系,实现商事登记监管总体效能的全面提升。
4.3 信息支持,系统互联
在商事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应积极利用好信息系统和电子化产品的效能,建立与新的商事登记制度相适应的商事主体登记及许可审批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实现商事主体、许可审批和监管信息互通。建立商事主体信用信息查询平台,把信用信息征集、查询和商事主体信用评级作为商事登记的核心功能,将有关商事主体信用的资料和信息通过授权查询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开放,从信用的社会舆论监管上增强政府部门监管效能。
4.4 总体设计,稳步推进。
商事登记制度法律问题 篇4
关键词:商事登记,税收征管,改革,对策
2013年10月25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2014年2月7日国务院印发《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 (国发[2014]7号) , 2014年2月26日, 国家工商总局发布新版营业执照样式, 并就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涉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外商投资合伙企业登记管理规定》、《个人独资企业登记管理办法》、《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办法》等4部规章的修改进行说明。新版营业执照于2014年3月1日起正式启用。此次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工商登记制度, 这将对严重依赖工商登记前置的税务登记产生巨大冲击, 也必将对税收征管工作产生影响。
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 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 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国务院实施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正是贯彻这一决定精神的重要举措, 它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履行行政监管职责。实施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不仅是对“统一市场准入制度”的有利支持, 而且为经济个体进入市场扫除障碍、简化程序、降低成本, 有利于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从而更加符合现代市场体系的本质要求, 为资源配置提供有序的市场环境。
(二) 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途径
这个改革主要促进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强化协同监管、落实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此次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重新规定了商事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和范围, 是政府在职能配置、工作流程方面进行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尝试。转变政府职能, 就是要进一步划清政府、市场和企业之间的界限, 把政府应该管的事情管好, 充分调动市场和企业的积极性。这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和重要突破口。这项改革举措的推行也必将推动一些部门转变政府职能。
(三) 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手段
改革举措能够激发投资热情, 鼓励创业, 带动就业, 对小微企业, 特别是对创新企业的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个体私营经济实际上是增加就业的主体, 从2012年的情况来看, 实际上个体私营经济提供的就业机会已经在总体就业的增长量中占到了90%。这对于巩固当前经济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是有利的, 也符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新兴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长远看, 这项改革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四) 促进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
改革的举措能够在推进政务诚信和商务诚信的建设上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这次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改革更加注重运用信息公示、信息共享、信用约束等手段构建统一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完善信用约束机制, 把有违规行为的市场主体列为经营异常的黑名单, 向社会公布, 促使企业增强信用意识。
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一)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推行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 遵循的原则是便捷高效、规范统一、宽进严管、创新公司登记制度、降低准入门槛、强化市场主体责任, 促进形成诚信、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
(二)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是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 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的限制, 也就是说理论上可以“一元钱办公司”;不再限制公司设立时股东 (发起人) 的首次出资比例和缴足出资的期限, 也就是说理论上可以“零首付”。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工商登记事项。
二是将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查询, 建立公平规范的抽查制度。
三是放宽市场主体住所 (经营场所) 登记条件, 由地方政府具体规定。
四是大力推进企业诚信制度建设。将企业登记备案、年度报告、资质资格等, 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系统予以公示。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 与纸质营业执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将有违规行为的市场主体列入经营异常的“黑名录”向社会公布, 使其“一处违规、处处受限”, 提高企业“失信成本”。
五是推进注册资本由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 降低开办公司成本。改为认缴登记制, 就不再收取验资报告, 对企业而言, 就会节省了验资这部分成本。在抓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实行由公司股东 (发起人) 自主约定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 并对缴纳出资情况真实性、合法性负责的制度。
三、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对税收征管的影响
现行税务登记制度从其诞生之日起, 就对工商登记制度有着天然的依赖, 《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中有关税务登记的条款, 都将工商登记作为税务登记的前置条件, 而税务登记不管是在样式还是记载内容上, 都与工商营业执照相类似。此次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工商登记制度, 将商事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相分离, 并在工商营业执照的版式和记载内容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 这将对严重依赖工商登记前置的税务登记产生巨大冲击, 也必将对税收征管工作产生影响。
(一) 税源质量降低
税务登记是税务部门对纳税人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登记, 并据此对纳税人实施税务管理的行政制度。纳税人只有到税务部门办理登记后, 才能履行纳税义务, 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因此, 税务登记是一切渉税管理的起点。此次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为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采取大力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的方式, 使按照改革之前标准不符合准入条件、资质较差的民事主体也获得了商事主体资格, 必然带来税务登记户数的井喷式增长, 也将导致税务机关大量未登记户数出现, 这些潜在纳税人因自身规模小、管理能力差、税法遵从度低, 给税务机关的征收管理造成较大压力。
(二) 税源监管难度加大
按照新的商事登记内容, 以下四类税务登记信息数据将缺失:一是经营范围;二是注册资金;三是实际注册经营地址;四是纳税人工商状态。由于上述信息缺失, 将造成前台税务人员在办理开业登记时无法录入相应内容, 不仅提高了工作强度, 也将降低工作效率。同时将对依托纳税人注册资本进行的税源结构分析, 依托纳税人注册地址进行的管户核查、纳税服务等工作造成影响。
(三) 信息管税难度加大
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税收征管, 是现行税收征管模式对税务部门的要求之一, 此次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放宽了市场准入资格, 对后续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纳税人涉税信息还存在不准、不全等问题。当然, 税务部门在探索信息管税方面仍然面临诸多难题, 如机制不健全、涉税信息数量少、征管数据差、数据利用率低、税收征管软件系统有待完善等。
(四) 企业所得税管户界定困难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新增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8]120号) 规定:以2008年为基年, 2008年底之前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各自管理的企业所得税纳税人不作调整。2009年起新增企业所得税纳税人中, 应缴纳增值税的企业, 其企业所得税由国家税务局管理;应缴纳营业税的企业, 其企业所得税由地方税务局管理。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 放宽了对企业经营范围的限制, 有些企业描述的经营范围很广, 有时无法界定其具体内容。由此, 流转税的确定就很困难, 也给企业所得税归属的界定带来难题。
(五) 税种核定困难
现行税收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 税务登记制度的主要基础是工商营业执照。然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 营业执照记载事项不再包括经营范围, 经营范围作为商事主体备案事项。营业执照不记载经营范围对税务部门核定税种产生影响。税种核定制度是目前税务部门进行税收管理的一项前置条件, 其依据是税务登记证上所记载经营范围, 而税务登记证上所记载经营范围来源于工商营业执照。同时, 现行的纳税申报制度是以税种核定为前提的, 即纳税人在进行纳税申报之前必须核定应纳税税种, 而后根据税务部门核定的税种在法定期限内申报纳税。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 企业的一般性经营范围不受限制, 可能存在多税种经营的情形, 必将对税务部门税种核定工作带来困难, 也将同时影响纳税人申报纳税。企业有可能在纳税行为发生后才纳税申报, 这样税务部门将要重复进行税种核定, 势必加大工作强度, 降低工作效率, 增加纳税成本。
(六) 发票核定困难
目前, 我国在发票管理方面仍然采取以票控税的方式。《发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主管税务机关根据领购单位和个人的经营范围和规模, 确认领购发票的种类、数量以及领购方式, 在5个工作日内发给发票领购簿。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 纳税人的经营范围和规模在工商执照上不明确, 给税务机关发票核定带来困难。
(七) 实地核查困难
在目前的税收征管过程中, 尽管国家税务总局最近发文取消了20项进户执法项目, 但还有不少业务涉及实地核查工作, 如开业登记、一般纳税人认定、纳税评估、税收保全乃至税务稽查等, 都需要税务人员前往纳税人实际生产经营地址开展实地调查。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 由于经营地址不再作为商事登记事项, 纳税人只需提供通讯地址, 这给税务部门开展实地核查带来诸多不便。并且, 允许经营场所和住所地址不一致的规定, 更加严重影响实地核查工作的开展, 让税务部门难以快速准确地把握纳税人的实际经营情怳, 进而影响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的效率。
四、完善税收征管的对策建议
(一) 界定税务登记的法律地位
现行《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没有就税务登记的目的和法律地位作出明确定位, 税务登记的范围相对狭窄, 未对电子商务、在国外注册的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登记作出规定, 同时税务登记依赖于工商登记, 但二者在衔接上却存在脱节。虽然, 税务登记是纳税申报的前置条件, 但是税务登记却不是纳税义务产生的基础, 即纳税人即使不办理税务登记, 只要发生涉税行为, 就必须履行纳税义务。因此, 要从对营业执照的依赖到独立的税务监管, 重新审视税务登记的法律地位:一是要明确税务登记是税务部门为进行税收征管而要求纳税人办理的一种登记管理行为。是税收征管的一种手段, 即考虑将税务登记由依申请行为转变为税务部门的依职权行为;二是明确税务登记与工商登记的法律关系。工商登记不再是税务登记的前置条件, 而只是税务部门加强税收征管的信息来源之一;三是明确税务登记的年检制度, 增强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和依法领取、使用、保管税务登记证件的意识;四是在法律层面认可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税务登记证。推行网上登记, 建立以数字证书和电子印章为基础的网络认证体系, 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使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二) 加大信息管税力度
税务部门通过“金税工程”、“数据大集中”工程等信息化措施实现了一定范围内的信息集中, 而集中信息的目的是应用信息, 实现对税收工作全过程的分折、监控、改进和完善。税务人员既要善于利用信息网络广泛采集信息, 对信息数据进行深入分折, 又要增强信息安全意识, 使税收管理情报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得到保障。因此, 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税制度目前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整合现有信息系统, 逐步建立依托计算机网络和统一规范的应用系统平台, 覆盖所有控管税种和工作环节的税收管理系统。二是建立依托电子税务登记的现代税收征管制度, 丰富和畅通税务登记的平台和渠道, 统一全国税务系统税收征管信息平台, 优化税收征管流程, 实现信息系统对税收征管业务的无缝隙覆盖。三是畅通工商、税务、质检等相关职能部门电子数据信息交换渠道, 建立统一的政务管理平台, 实现各职能部门相关电子数据信息的平滑衔接, 降低行政管理成本, 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三) 取消税种核定
税种核定制度作为纳税申报的必要条件, 在税收征管工作中被普遍推行。但在现行税收法律法规中, 不管是程序法还是实体法, 均没有规定税务部门必须在纳税申报前核定纳税人应纳的税种。简而言之, 税种核定制度并没有充分的法律依据作为支撑。而且纳税人纳税义务尚未发生之时, 仅凭税务登记证上记载的经营范围来划分应纳的税种, 既不符合实际, 也会增加税务部门的执法风险, 同时对纳税人而言也没有体现公平、公正的税收原则。因此, 随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推进, 建议废除税种核定制度, 推行有税申报, 将纳税申报责任交还给纳税人, 回归法律本意。
(四) 改革发票管理模式
现行的以票控税制度问题丛生, 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冲击下这些问题会被无限放大。鉴于这种情况, 建议改革发票管理制度, 让发票回归其本来的功能, 即发票仅仅是一种交易凭证, 其功能是体现一种交易状态, 而不是目前经过税务部门认可的一种票据, 被赋予一种交易的行政确认功能, 并和税收征管行为相挂钩。在此基础上, 税务部门可以积扱探索发票形式的多样化, 如推行电子发票等, 以方便纳税人开具和使用发票。
(五) 强化税法遵从
税法遵从是指纳税人依照税法的规定履行纳税义务, 它包含三个基本要求:一是及时申报, 二是准确申报, 三是按时缴纳税款。对每一位纳税人而言, 自觉地遵从税法, 既是一种“尊他”即尊重社会公众利益的行为, 同时也是一种“自尊”即尊重个体自身权利的行为, 这种“尊他”与“自尊”的意识和行为, 又会形成一种积极互动, 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通过承担社会义务而得到社会认同与他人尊重。要实现这一目标, 税务部门就应当在税收征管过程中主动还权、还责于纳税人, 在征纳双方及税收管理的相关方之间建立起权利与义务合理分配的税收法律关系, 进一步提高税法遵从度。不断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对于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确保国家财政收入, 实现宏观政策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 推行身份认别
遵循“严格准入、详细登记、重点认別、持续关注、及时报告”的原则, 积极利用个人征信系统, 严格实施法人、股东、税务代理人及办税人员身份认别。一是严格准入, 对于新办税务登记的纳税人, 应当严格审核法人身份信息, 原则上要求法人须亲自前往税务部门办理开业登记。二是详细登记, 要按照规定完整登记法人的详细身份信息, 包括姓名、籍贯、住所地、联系方式、银行开户信息等, 对于由代理人受托办理税务登记事项的, 还应当登记代理人的相关信息。三是重点认别, 对于有违反税收法律法规且仍在处理当中的企业法人和税务代理人, 以及国家有关部门要求协查的犯罪嫌疑人, 应当对其身份进行重点认别, 关注相关事项的处理进展, 必要时可考虑暂缓或者不予办理有关税务登记事项。四是持续关注, 保持对法人日常经营活动的持续关注, 对于高风险纳税人或者有经济违法犯罪记录企业的法人和股东应当持续关注, 了解并记录其涉税活动信息。五是及时报告, 对于有涉税违法行为的纳税人, 应当及时将相关信息报告工商、公安、银行等, 建议相关部门将其列入异常名录, 并将其涉税违法信息记录在法人或者股东的个人征信报告中。
(七) 取消审批事项
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 取消或简化前置性审批, 充分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 推进投资创业便利化。确需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 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 一律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的, 一律不得实施审批。全面清理非行政审批事项。税务部门认真落实国务院的决定, 取消和下放了一批涉税审批项目。为了适应商事登记制度“宽进严管”的改革思路, 建议取消一切涉税事前审批事项, 变审批制为备案制, 彻底还权、还责于纳税人, 税务部门的职责在于创造良好的纳税环境, 帮助纳税人建立诚信纳税的意识并付诸于实践, 努力提高全社会对于诚信纳税的认识, 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税收诚信度。
(八)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在放宽准入门槛的同时, 应当强化事中及事后的管理, 构建纳税人诚信纳税体系, 通过纳税人日常涉税行为记录, 形成纳税人诚信度。以税务部门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为保障, 以诚信度的广泛使用为激励机制, 引导纳税人通过自觉纳税维护自身的纳税诚信度, 最终达到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的目的。要坚持系统性原则, 将诚信纳税体系置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没的宏观系统中, 与其他信用体系相辅相成, 构建一个全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完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制度, 努力构建统一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使社会公众和政府、管理部门能够方便、及时、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登记和信用信息, 扩大社会监督。与此同时, 应当建立纳税失信惩戒机制, 制定纳税失信黑名单, 定期向社会公告, 建议工商部门将黑名单企业列入异常名录, 并将相关纳税失信事项记入法定代表人、股东及高管的个人信用记录, 达到惩防并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2]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
[3]国务院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
商事登记制度法律问题 篇5
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简化商事登记手续,提升效率,提高我国市场活力,建立新型市场监督管理体系,通过特区立法程序,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和珠海市人大常委会相继于2012年10月和11月分别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商事登记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和《珠海经济特区商事登记条例》(以下简称“《登记条例》”),并均于2013年3月1日起实施。深圳、珠海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将大大改善当地创业者的创业环境,并对全国商事登记制度的改革产生积极影响。本文将对该两部特区商事登记法规的出台背景、改革依据、变革内容进行简要的比较分析及介绍。
一、出台背景
一直以来,我国的商事登记制度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管制色彩,政府行政关于过多,准入门槛高,程序繁琐,效率低下,加大企业和社会的交易成本,不利于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发挥,既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不符合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的通行规则。为了完善我国市场经济机制的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提高市场主体活力,实现政府监管服务职能的转变,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决定对我国现有的企业登记制度进行改革。2012年3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制定了《关于支持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广东省在深圳经济特区和珠海经济特区横琴新区开展统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2012年11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复同意广东商事登记改革试点范围扩大为深圳市、珠海市、东莞市和佛山市顺德区。根据上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批复文件,深圳市与珠海市开始着手推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两市人大常委会相继于2012年10月和11月分别通过了《若干规定》和《登记条例》,并均于2013年3月1日起实施。
深圳市与珠海市作为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改革试点,对于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具有示范作用,改革的成效对将来修订《公司法》等法律,建立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商事登记制度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这是工商登记与监管史上一次重要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对我国市场主体准入制度的改革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改革依据
深圳市、珠海市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与东莞市、顺德区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依据有所差异。深圳市与珠海市均通过特区立法作为支撑开展更为彻底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由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及珠海市人大常委会依据特区立法程序,分别制定了《若干规定》和《登记条例》,为两市推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提供了特区法规层面的依据;而东莞市与顺德区不属于经济特区,不具备特区立法权,仅通过有关政府部门的通知文件,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内容作出通知及指引。
《若干规定》和《登记条例》的出台得益于深圳市和珠海市于上个世纪90年代先后获得的特区立法权,即根据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的授权,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级权力机关或人民政府依照本经济特区的具体情况进行立法的权力。特区立法可以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实际需要对全国性的法律法规加以调整,变通地、超前地制定法规和规章以适应特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变革内容
本次深圳市与珠海市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均包括了商事主体资格登记和经营资格登记相分离、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实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实行商事主体年报备案制度、建立统一的商事主体登记许可及信用信息公示平台、推行现商事登记的电子化和网络化等内容,但是两市对于以上改革内容的规定也有所差异,我们可通过两市人大常委会分别制定的《若干规定》和《登记条例》的详细规定进行对比分析。
(一)适用范围
《若干规定》和《登记条例》均规定适用范围为本经济特区内的商事登记及起监督管理活动。商事登记是指申请人向商事登记机关提出申请,由商事登记机关将商事主体的设立、变更或者注销事项登记于商事登记簿予以公示的行为。商事主体,是指经依法登记,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经营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登记条例》进一步详细规定包括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企业分支机构等。此外,根据《珠海经济特区商事登记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的规定,对商事主体分为企业法人、非法人企业、企业分支机构和个体工商户四大类,而《若干规定》则是在第二十条关于营业执照的分类中,规定了相应的四大类营业执照。
(二)登记事项与备案事项
《若干规定》和《登记条例》均规定商事登记机关应当设置商事登记薄作为法定载体,记载商事主体登记事项和备案事项,具有法律效力,并可供社会公众查询、复制。《登记条例》第十五条还规定了营业执照记载事项和商事登记薄不一致时,应以商事登记薄记载的内容为准,为解决营业执照和商事登记薄记载内容冲突提供依据。
比较《若干规定》和《登记条例》对于商事登记事项与备案事项的规定,两部法规都取消了原有的经营范围、实收注册资本的登记事项,另外,两部法规的规定亦有不同,如《若干规定》需登记“营业期限”,而《登记条例》则不需登记,《若干规定》需备案清算组成员及负责人、经营范围,而《登记条例》则需备案公司秘书的姓名,经营范围则有商事主体通过章程载明。此外,《实施办法》还根据商事主体的类别划分,分别对公司企业法人、非公司企业法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企业分支机构和个体工商户的登记事项与备案事项作出明确的规定,相对《若干规定》的对登记事项和备案事项的原则性规定,《登记条例》与《实施办法》规定更加详细,更具操作性。
(三)商事主体资格登记与行政许可审批相分离
商事主体资格登记与行政许可审批相分离是本次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内容。
在经营范围的规定方面,《若干规定》规定了申请设立商事主体登记,向商事登记机关提交的申请材料中并不包括经营范围的许可文件,在商事主体取得营业执照后,依法开展经营活动,经营范围中属于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经批准的项目,取得许可审批文件后方可开展相关经营活动。而《登记条例》则规定了经营范围分为一般经营项目和许可经营项目,一般经营项目不需批准,商事主体可以自主经营,许可经营项目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相关经营活动,经营资格许可不作为商事登记的前置条件。
在商事主体的住所与经营场所的规定方面,《若干规定》规定了申请人应当申报住所或者经营场所信息材料,商事主体的经营场所属于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经规划、环保、消防、文化、卫生等有关部门批准的,取得许可审批文件后方可开展相关经营活动。《登记条例》则对住所与经营场所作出了明确区分及定义,住所为主要办事机构,作为商事主体的法定地址,经营场所是商事主体从事经营活动的场所,经营场所与住所不一致的,可以办理分支机构登记,也可以申请备案。在申请商事主体设立登记时,只需提交住所和经营场所的使用权证明即可,商事登记机关不审查其法定用途及使用功能。此外,《登记条例》还规定在珠海经济特区的办公区域内,经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出具住所使用证明的,同一地址可以作为多家商事主体的住所,《实施办法》则对办公区域的范围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规定同一地址上申请多家商事主体住所登记的,申请人应当对该住所拥有使用权。
通过上述比较,《若干规定》对商事主体的经营范围的行政审批以及商事主体的住所和经营场所主要是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而《登记条例》则相对规定更为细化,对商事主体登记实践中可能遇到的相关问题亦作出规定,更具操作性。
(四)明确商事登记机关与行政许可审批部门间的监管职责
本次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除了区分商事登记机关与行政许可审批部门对于商事主体登记事项的审批职能区分之外,还明确了商事登记机关与行政许可审批部门对商事主体的登记事项的监管职责,按照“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划分监管责任。《若干规定》与《登记条例》均明确规定商事登记机关与行政许可审批部门各自对商事主体的监管事项,《若干规定》还规定了商事登记机关和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市政府规定,建立商事主体监管联动机制,对监管中发现的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违法行为,应当及时告知有关部门,而《登记条例》则对商事主体违反有关监管事项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五)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认缴制度
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认缴制度是本次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亮点之一,《若干规定》与《登记条例》均规定商事登记机关只登记公司认缴的注册资本总额,不再登记实收资本,在公司申请设立登记时不再收取验资证明文件。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对出资额、出资时间、出资方式、非货币出资的缴付比例等均自行约定,并记载于公司章程。股东缴纳出资后,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向股东出具出资证明书。股东所认缴的注册资本实缴到位的,有限责任公司可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实收资本备案。此外,珠海市的《实施办法》还设有“资本登记”的整章规定,对非货币出资方式、资产评估、出资证明书的内容以及注册资本认缴制度的适用范围作出了更为明确的规定。
(六)年度报告制度
本次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以往的企业年检制度,实行商事主体年度报告制度。《若干规定》与《登记条例》均规定,商事主体应当按照规定向商事登记机关提交年度报告,无需进行年度检验,年度报告包括商事主体的登记事项、备案事项、注册资本实缴情况、年度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七)经营异常名录制度
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完善了商事主体退出机制,由之前的商事主体逾期年审且限期仍未年审的直接吊销其营业执照,改革为增加载入经营异常名录这一信息公示环节。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对违规被载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商事主体起到警示作用的同时,也给与其纠正违规行为的机会。《若干规定》与《登记条例》对商事主体被载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事由均规定为不按期提交年度报告及通过住所无法联系的两项内容,对商事主体载入经营异常名录负有个人责任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信息将被纳入信用监管体系,对于被永久记载异常经营名录的商事主体,采取剔除其企业名称,已注册号作为企业名称,并不得恢复记载于商事登记簿。《登记条例》还明确规定商事主体被记载于经营异常名录后,仍可继续经营。对于永久记载经营异常名录的规定,《登记条例》规定商事主体被载入异常经营名录连续满三年的则不得恢复记载于商事登记簿,《若干规定》则规定载入经营异常名录满五年的,或违反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经商事登记机关责令改正逾期不改的,将被永久记载于经营异常名录。
此外,《若干规定》与《登记条例》均没有对商事主体被永久记载在于经营异常名录后的后续处理要求,仅是规定了剔除其企业名称,以注册号代替企业名称,但是该商事主体的主体资格及经营资格的法律状态如何,是否需要办理注销登记手续等,均无明确规定。
四、综合分析
《若干规定》与《登记条例》都是为了本次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而出台的地区性行政法规,分别为深圳市与珠海市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提供了法规依据及操作指引,综合上述对两部商事登记规定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深圳市与珠海市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方向一致,除了上述分析的商事登记与行政审批分离、注册资本认缴制度、年度报告制度、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外,两市均规定全面改革商事登记旧有模式,推行网上登记,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的登记制度,建立统一的商事主体登记及许可审批信用信息公示平台等内容。但是,深圳市与珠海市的商事登记规定在篇章结构与规定内容上,具有各自的特点,此外,珠海市在出台《登记条例》后并配有《实施办法》,对各项改革内容及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加以细化规定,更具有操作性;而深圳市在出台《若干规定》后,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先后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商事主体年度报告实施办法》、《深圳经济特区商事主体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办法》与《深圳经济特区网上商事登记暂行办法》,对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年度报告制度与网上登记的实际操作流程加以明确规定。
商事登记制度法律问题 篇6
一、市场主体数量显著增长。由于推进落实注册资本认缴制、放宽住所(经营场所)限制、“先照后证”等改革措施,进一步降低了准入门槛。2014年3至2015年9月,全市新登记各类企业 2559户、注册资本129.98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63 %;个体工商户7891户、资金数额11.5761 亿元,同比增长13.64%。
从新登记企业的类型看,私营公司2493户、注册资本120.14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34%,分别占新登记企业的97.42%。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有效激发了民间资本活力,民间投资热情高涨。
二、提高了行政效能。结合注册登记制度改革,企业登记时间全部缩短至5个工作日以内,名称预核业务当场予以办结,个体、个人独资、合伙企业设立、变更登记均力争在1个工作日内办结,继续执行免收登记费政策,为企业、群众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
三、全民创业成效显著。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全民创业积极性,该局立足工商职能,充分发挥注册登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主力军作用,为全市全民创业提供各种便利条件,有效推动了全民创业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由于工作成效显著,该局和有关同志连续 3 年被许昌市人民政府、禹州市人民政府表彰为“创业就业先进单位”或“创业就业先进工作者”;2014年度该局被许昌市人民政府表彰为“企业服务工作先进单位”。
【商事登记制度法律问题】推荐阅读:
商事登记制度的改革10-24
“商事登记”立法的几个重要问题10-07
商事登记11-25
工商局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一年来成效显著09-09
珠海商事登记改革主要内容解读10-21
商事法律制度09-29
商事法律制度研究01-11
商事制度改革07-05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上11-14
登记法律制度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