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式

2024-05-24

内涵式(精选12篇)

内涵式 篇1

高等教育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大背景下, 各高校的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体现在招生数量激增, 在校生数量成倍的增长。通过学校之间整合, 办学条件有了极大提升, 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 对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所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其实质就是高等学校转变发展观念, 树立科学的质量观, 通过不断改革与创新教育教学手段,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教育内涵式发展过程就是实现教育教学优质化的过程。

二、内涵发展是提高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一) 内涵发展是培养高科技人才的需要

上个世纪世界29项重大发明中的应用问题一个美国就解决了22项。《2002年世界竞争力年鉴》显示, 中国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发展的总人数世界排名第2位, 但科技竞争力却排到第24位, 而基础技术水平更是位列世界第42位。在2003至2004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排行榜中, 中国排名第44位。提高国家竞争力需要大批优质的高科技人才, 高等学校也是高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地之一。

(二) 为实现宏伟目标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 一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伟大中国梦都需要优质的高等教育培养优秀的高质量人才。

(三) 解决自身快速发展进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的需要

高校的快速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同时还有一些不足, 表现在办学历史较短的高校缺少文化底蕴、教职员工综合素养不高、师生比例失衡、教学水平办学资源有待提高、科研能力有待提升、提升毕业生就业率等。

三、内涵发展实施的途径

(一) 知法懂法、依法治校

要全员学法、懂法, 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起草制订科学发展的育人途径, 是实现依法治校,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推动内涵发展的首要前提。

(二)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既是我国经济建设转型和快速发展时期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 也是学校自身改变社会和家长双重选择压力下的需要, 更是学校自主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 打造自身办学特色, 提升办学水平的内在要求。

(三) 控制招生规模

内涵式发展, 就必须适度控制招生规模, 否则一味扩招不单对学校办学设施、教师数量以及水平和能力是一种挑战, 实际上是把内涵发展落实在口头上, 行动上依然是重外延轻内涵发展。

(四) 抓好专业建设

抓好专业建设应本着办好传统专业, 大力增批社会急需专业的建设目标努力。是顺应时代发展、顺应社会需求, 具有开创性、突破性、创新性办学和生存的基本保障。

(五) 提高教职员工综合素养

提高教职员工综合素养是实施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育人需先育己, 提高综合素养要在提高精湛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学管理水平和科研能力以及服务意识等方面下大力气。

(六) 抓好教学建设

抓好教学建设是内涵发展的本质要求。内涵发展呼唤优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应努力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行为品质, 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七) 抓好学风建设

学生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主体, 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应发挥好主导地位的作用。良好的学风能够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形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让学生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 最终成为引领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八) 拓宽毕业生出路

毕业生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产品”。毕业生能否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 是检验学校内涵发展建设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此, 在走内涵发展办学研究与实践中, 还应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等多种择业渠道的传授与引导, 拓宽毕业生走入社会的出路。

总之, 随着高校对内涵发展的不断探索研究与实践, 一定能培养出被社会、家长和考生所认可与接受的更多高层次、高质量的合格人才。

摘要:通过对高校近些年外延式快速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绩, 对当前国内科技形势、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学校自身发展情况的分析, 应调整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学校内涵式发展应注重依法治校,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控制招生规模, 抓好专业、教学、学风建设, 提高教职员工综合素养, 拓宽毕业生出路等方面的建设,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办出自身特色, 最终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大学,内涵发展,教育优质化,优质人才

内涵式 篇2

申论文章可能是很多考生的一大难点,对于申论作文技能的提升,考生其实可以从模仿开始,从背诵好的文章,模仿优秀文章入手,看的多了,学的多了,自然而言会在自己的体内消化,最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名言信手拈来,对策有理有据,分析鞭辟入里,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时间久了,就能写得出一手好文章了。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供参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总书记在去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为我们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以从严治党为统领,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因此,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加强高校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和纪律建设,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我们立足我国历史、文化和国情,扎根中国大地办学治校的能力,牢牢把握高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为此,高校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切实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要大力倡导“四有”好老师导向,坚持开展向李保国、黄大年、段江华等先进模范学习活动,努力打造一支德艺双馨、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要主动对接社会需求,大力推进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改革,构建适应人才培养新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要深入开展积极健康的大学文化建设,努力形成优良学风教风校风,营造有利于人才培育的优良环境。

以综合改革为动力,坚决破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正处在爬坡涉险、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必须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努力克服不敢改、不想改的畏难情绪,摒弃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惰性思维,下大力气深入调查研究高校干部人事、科学研究、考核评价、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束缚发展的具体问题,聚焦难点、理顺关系、释放活力,推进高等教育更好更快发展。

以依法治校为保障,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制度建设带有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是根本性的保障。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高校作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组织和复杂系统,必须按照“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要求,不断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快完善和落实《大学章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校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探索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途径、形式和平台,不断提高学校师生依法办学治校意识和能力,加快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加快推进学校依法治校进程。

高校内涵式发展战略刍议 篇3

[关键词]高校 内涵式发展

[作者简介]刘新华(1952- ),男,河北涿鹿人,张家口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高级政工师。(河北张家口07500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033-02

高校全面扩招以来,我国高校历史性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原计划于2005年达到16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15%的目标,已于2002年成为现实,标志着我国已开始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这种以扩大规模为主旨的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同时,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露出来,引起了国务院和教育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不同会议上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将从规模扩张转移到深化改革、提高质量上来。笔者想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下如何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抓住内涵式发展的四个重要环节

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是各类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日益激烈的高校竞争的必选之策,是保证学校稳定、发展和改革大局的必需之举。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必须有抓手、切入口或着力点。笔者认为应紧紧抓住以下四个重要环节,扎实推进内涵式发展。

一是以观念更新为先导,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不能忽视学校精神文化内涵的发展。没有现代大学精神,是不可能办出现代大学教育的。因此,在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的进程中,一定要更新观念,以开放、宽容、理性、创新的胸襟和精神,秉承学术自由、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我国大学的基本制度是党委领导、校长管理、教授治学、民主治校。其中党委领导、校长管理,有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为保障,实行的情况相对比较好,而如何做到教授治学、民主治校,对许多高校来说则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在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过程中,我们应秉承现代大学制度理念,积极推动制度创新,建设有利于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有利于教职工和学生的切身利益,有利于学校事业的长远发展的现代大学制度,从而为内涵式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以师资建设为抓手,构建学校发展平台。师资是学校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没有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就不可能实现,内涵式发展战略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要促进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规模适度,满足21世纪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及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现在大部分高校师资建设的主要问题不是经费投入不足,而是机制运作不良,竞争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待遇与贡献、水平并没有真正挂起钩来。论资排辈,照顾迁就,大锅饭现象依然存在。为此,在推进内涵式发展过程中,要建立严格的科学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定编、定岗、评聘、考核、奖惩、培养、提高等一系列制度。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奉献精神;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其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大胆选拔、培养和使用青年教师承担教学科研重任,使他们脱颖而出,健康成才。要增强人才意识,加大力度引进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完善校内特殊岗位津贴制度,强化激励机制。要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机制,也要营造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奋发有为的生态环境,为学校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增强学校办学实力。学科建设是内涵式发展战略的基石和平台。学科是一所学校的核心,是组成学校的基本单元,学科的强弱代表着学校的强弱,学科的特色代表着学校的特色。因此,国内外名牌高校无不把学科建设放在首位。国内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上普遍存在结构不够合理、水平偏低的情况。因此,随着内涵式发展战略的逐步推进,各高校应努力克服墨守成规、故步自封的保守心态和畏首畏尾、时不待我的边缘心态,自觉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分析社会发展人才需求,谋划学校学科的战略结构调整问题。要充分利用和挖掘自身的教育资源,大胆进行学科改造和专业嫁接。对于夕阳学科不能只看眼前的现状和利益,而要坚决进行调整;对于没有发展潜能的学科,要限制、制止其发展,甚至淘汰;对于既有生命力又有发展潜力的学科,就必须采取非常规的方式促进其发展。在适当的时候,可打破院系围墙,在全校范围内优化重组,构建学科大平台。可建立跨学科、跨学院和跨系的研究中心,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发挥学科的综合优势,使学科平台办出特色和品牌,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并以点带面,从而增强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

四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大学的安身立命之本。一所大学的社会声望,不仅仅是它发表了多少篇论文,得了多少奖,更重要的是它培养的学生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和所做出的贡献。学校办得好不好,关键还是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学校的核心任务和关键着力点就是人才培养。学校要研究如何加强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解决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要研究怎样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专业和课程,以及对选择教师的愿望和要求,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观念,使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要充分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在教育活动的各个实践环节中,让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要探索各种途径,使学生紧密联系社会实际,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学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要求各高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尊重学生个性人格,珍惜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从而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二、完成内涵式发展的三个转变

内涵式发展是指整个学校以质量、水平、效率、效益以及办学传统、管理文化等为内核的发展方式。要实现内涵式发展,不仅要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上予以重点推进,更要在制度文化、管理方式上加大力度。高校管理日益成为实施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因素。为适应内涵式发展战略的要求,在高校管理上必须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要实现从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式管理转变。长期以来,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对高校发展造成很大的困扰,但造成经费不足的原因既有政府投入总量不足的问题,也有高校实际工作中人力、物力等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不高造成浪费的问题。受计划经济甚至小农意识的影响,高校内部各部门、各院系习惯于把自己需要的人力、物力资源掌握到自己手中,缺了就跟学校伸手,到手了就抓住不放,不愿意共享,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重复配置或者闲置,造成很大的浪费。因此,高校应整合或分流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通过集约化管理,实现人力、物力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从集约化管理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可通过机构调整、机制改革、人员整合以及工作中的科学、标准、规范管理,达到节约、高效的效果。

二是要实现从学校为中心向院系为主体转变。学校的办学实体是院系,同样,推行内涵建设的实体也是院系。因此,要建立合理的权力分配结构,管理重心下移,明确学校和院系的关系、责任、权利和义务,力避实际运行中的灰色地带和角色错位现象,真正使院系成为办学实体,使院系的积极性和能量真正发挥出来。各院系也不能过多地依赖学校,应增强对外竞争的意识、危机意识。学校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考虑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上。应该改变以往的领导方式,让院系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建立充满活力的办学机制,提高办学效率。允许院系提出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学科重点,允许院系在学校总的方针下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政策。另外,院系为实体的关键在于机关职能的转变。机关的管理方式不变,院系为实体就难以实现。长期以来,学校机关的机构设置、工作方式,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和浓厚的行政机关色彩,主要职能是行政职能而不是服务职能。实行以院系为主体,机关要强化参谋和服务职能,跟踪国内外同行的信息动态,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建议,供校领导决策参考;到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校领导;为基层和师生的教学、科研、生活提供信息、咨询和服务,解决师生员工的实际困难。

高校内涵式教学发展研究 篇4

陕西是教育大省, 2010年陕西省高考报名人数为37.8556万人, 比2009年减少2.6302万人, 录取率将提高到65%左右。2010年8月录取工作结束, 共录取新生22.7817万名, 其中本科共录取新生12.9584万名, 比原计划超录了1.1718万名;高职 (专科) 招生首次出现报考人数不足, 实际录取新生9.8233万名, 完成计划的84.76%。2010年9月在陕西有招生计划的高职 (专科) 院校进行28, 823人的指标补录, 但实际报名只有5, 300人。

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的主要原因, 是我国按毛入学率计算的适龄入学人口数量在逐年下降。据预测, 今后几年我国适龄入学人口数量仍将下降, 高考考生人数将持续下滑。因此, 随着高校生源的变化趋势, 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一、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源头的高校内涵式发展

2009年在盐城师范学院的全国新建本科院校第九次工作研讨会上,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率先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新的分类标准。他倾向将我国高等教育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主要是以“985工程”大学和部分“211工程”大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 (包括一部分“211工程”大学、本科院校以及独立学院) 、职业技术型院校 (主要是高职高专院校) 。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 其人才培养应既有别于传统本科院校培养的学术型人才, 又有别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走出传统的“精英教育”办学理念和“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要面向区域和行业经济的发展, 积极开展应用技术开发研究, 发展应用技术产业, 努力形成产学研良性互动局面, 培养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安康学院作为新升本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1958年诞生之际就成立了数学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 数学系不断壮大成为学院最大的数学与工商管理系, 近2, 000学生的规模。2006年学院升本后, 数学系逐步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内涵建设, 将工商管理系从数学系分离出去, 仅保留与数学系相关的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教育、统计学, 学生规模也控制在800人以内。

近四年来,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 加强内涵建设, 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 加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探索出了一条“以科技活动为载体, 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 将“传授知识, 培养能力, 提高素质”融为一体, 指导大学生开展科技的新模式:“课内深化、课外指导、勇于参与、成果展示”。截至2010年9月, 学生在校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 其中论文《一类可积的Riccati型方程》、《煤矿瓦斯和煤尘的监测与控制》分别获得第三届和第六届陕西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论文竞赛二、三等奖, 论文《开启人类的金钥匙——数学》、《关于仑巴菲特引型的证明》分别获得陕西省教育学会第六次优秀论文二、三等奖;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 累计获得一、二、三等奖30余项, 在全国和陕西省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中, 累计获得一、二、三等奖70余项;专科学生在专升本考试中, 成绩连年名列全省前茅, 多次出现同一个宿舍的学生全部上线, 在硕士研究生考试中, 上线率达30%以上, 学生被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211”大学录取;同时, 还有数学教育专科学生以加试2门科目直接考上硕士研究生, 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2009年安康学院数学系赵临龙教授应邀在陕西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年后工作大会报告《以高教三大“职能”为宗旨创建省级“数学”重点专业》。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内涵建设, 推动了安康学院数学系的学科专业发展, 在省内取得一系列有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1、教学质量工程。先后在安康学院成为首先获得陕西省精品课“高等数学”、陕西省教学团队“高等数学”、陕西省重点专业“数学教育”、陕西省本科院校教学名师的第一人。

2、教育教学成果奖。在两年一度的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 连续2次获得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用学术研究推动省级精品课“高等数学”建设》 (2007年, 二等奖) 、《以高教三大“职能”为宗旨创建省级“数学”重点专业》 (2009年, 二等奖) ;同时获得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面向新世纪话数学作用》 (2007年, 二等奖) 、《中学数学中的教育数学研究与实践》 (2009年, 三等奖) , 目前数学系累计取得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8项。

3、国家规划“十一五”教材。《微积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9年) 、《高等数学》 (科学出版社, 2010年) ;另外, 2006年参编的《数学教学论》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评为2007年陕西省优秀教材二等奖, 目前出版教材20余部。

4、教育教学项目。教育部重点课题《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创建特色的研究》 (2007年)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以提高教学质量和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的高校内涵式发展研究》 (2009年, 重点课题) 、《新课程下中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研究》 (2009年) 、《新课程下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 (2009年) 、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09年) , 目前承担省级以上教育教学课题10余项, 已顺利结题5项。

二、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的高校内涵式发展

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和职业技术型院校, 应根据自己的独特优势, 发展一些重点学科, 建设好特色学科并使之成为优势学科。在优势学科上培养一批有特色、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产生一批社会需求的科技成果, 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地方性本科院校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 在区域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地方院校也只有主动地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 才能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 并赢得学院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在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安康学院地处秦巴山区, 根据区位秦巴绿色资源优势, 提出立足秦巴, 坚持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 形成了以汉水文化研究为重点的文学学科方向、以秦巴资源保护与利用为重点的理学学科方向、以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蚕桑) 为重点的农学学科方向。安康学院紧紧围绕秦巴绿色资源保护和利用, 针对绿色产业进行应用技术研究和创新, 形成了学院独具特色的研究领域, 成为学院办学特色的亮点。学院升本以来, 获得19项质量工程标志性成果:国家特色专业1个, 省级特色专业1个,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1个, 省级示范专业2个, 省级重点专业2个, 省级精品课程4门, 省级教学团队2个, 省级教学名师5人。获得陕西省省级科研平台6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蚕桑) ”、省级重点实验室“蚕桑实验室”、省级工程实验室“富硒食品”、省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富硒食品”、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康GAP工程技术”、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 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园林”、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农林与生物科学”、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经济管理学”等, 都是围绕秦巴区域优势所形成的特色学科专业, 在近几年升本的学院中处于领先地位, 显示了安康院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为此, 学院党委书记杨涛应邀在2009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暨第九次工作研讨会作大会专题发言《科学发展视角下的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理念与发展方略》, 院长王兴林在2010年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地方院校协作会第四届地方院校校长论坛进行论文《坚持“三服务”办学方向建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机理》交流。

1、“汉水文化研究”重点学科方向。学院以省级“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为平台, 确定了陕南方言民俗、陕南民间文艺、陕南旅游文化等三个研究方向, 在陕南方言民俗研究中, 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陕南方言的历史层次研究》1项;在陕南民间文艺研究中, 围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阳民歌”、“汉调二簧”, 产出一批有影响的成果;在陕南旅游文化研究中, 围绕秦巴生态旅游发展, 获得的3项省级部门成果奖:《绿色安康生态旅游的新思路》 (第二届陕西科技调研成果三等奖) 、《构建我国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设想》 (第三届陕西科技调研成果三等奖) 、《充分利用自然国心“鸡心岭”优势资源发展安康生态旅游》 (2006年陕西高校科学技术三等奖) , 使中国“自然国心”将安康及周边地区推向全国, 登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2、“秦巴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学科方向。学院以省级科技平台:陕西省安康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富硒食品质量检测中心、陕西省富硒食品工程实验室, 聚集学院和社会各种力量, 积极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取得一系列有影响的成果。先后承担陕西省人民政府“13115”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安康市月河流域无公害商品猪生产基地建设》 (2009年) 等100余项省级以上科技项目, 成果《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推广》获得2007年陕西省农技推广一等奖、《女娲银峰茗茶的研制与开发》获2007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以及“园林专业”学生获得2010年全国先进班集体等荣誉, 尤其教育部特色专业“园林”质量工程的取得, 凸显安康学院的区位优势和学科的优势基础。

3、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蚕桑) 重点学科方向。学院以陕西省蚕桑重点实验室、陕西省蚕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科研平台, 先后承担或参与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及国家“东桑西移”项目30多项, 其中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13115”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项:《野蚕桑转基因技术研究及优质高产高抗品种选育》 (2008年) 、《陕西省蚕桑工程技术中心平台建设》 (2009年) , 仅2006~2008年科研经费达200万元以上, 实验室围绕蚕桑野生资源开发利用, 在天然彩色茧蚕品种选育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成果《桑树高效繁育技术与应用》获得2009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尤其是省级蚕桑重点实验室的获准建设和顺利验收, 在全省乃至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中, 彰显“特色”效应。

三、加快应用型高校内涵式发展新思考

高校内涵式发展之路, 是当今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高校发展的实践中, 也存在一些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而且有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未来发展。

1、处理好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任务与高校“三大职能”的关系。高校肩负“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任务, 但不同类型的高校所强调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潘懋元教授指出:作为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必须明确“主要为地方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 主要职能是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 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按行业而不是按学科设置专业, 为地方培养各行各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他们中的大多数应当定位于教学型, 有的也可定位于教学研究型, 能够承担一定的应用性科研任务, 但总体上是以教学为主而不是以科研为主或教学与研究并重;同时, 他虽面向行业, 但培养的是行业的“师”字号高级专门人才。总之, 我们的定位在哪里?应是介于研究型大学和职业型院校之间的第二类型的应用型大学。因此, 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在落实高校三大职能时, 应将培养人才作为首要任务, 以“人才培养”为基础, 加强“科学研究”, 致力“服务社会”。

2、处理好区域特色与学院优势学科的关系。学科结构和学科特色是一所大学形成办学特色最基本的因素, 决定着学校能够在哪些学科领域为社会服务。当前, 高校都是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一概地强调特色化。如, 学校不论是在重点专业确定, 还是特色专业、名牌专业打造等方面, 往往都是优先考虑与地方经济相关的“特色”专业, 但新建本科院校围绕地域优势所形成的学科特色, 往往带来一个新问题、挖掘的地域优势, 却没有相应的专业支撑, 有相应的专业却没用学生支撑。另外, 一概地强调与地方区域优势相关的“特色”, 结果是学院一些原本较优势的传统专业, 只能去做基础性的服务工作, 使这些优势专业丧失发展的机遇, 造成人才流失, 直至影响学校的和谐发展。

潘懋元教授指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目标的制定, 必须建立在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学质量和效益之上, 要紧紧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一方面要大力培育自身特色, 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整体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必须从实际出发, 围绕社会需要,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如果抛开市场需求, 不顾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去定位自己的发展目标, 其结果只能是背道而驰。

其实, 不论是重点专业创建, 还是特色专业、名牌专业打造, 应该走“优势+特色”之路。因此, 学院注重特色专业的打造同时, 必须对办学历史悠久的师范专业给予足够的重视, 它涉及到学校的历史沉淀和学校办学精神的提炼。当然, 这些优势专业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专业改造, 增添新的气息, 保持领先的地位。即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

3、处理好应用型本科院校评价体系与本科教学评估体系的关系。新建本科院校建设所遇到的首要任务是建设合格的本科院校。本科教学评估体系, 推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又好又快的发展。在高等教育的分类中, 过去人们一直按照美国卡内基的“学位分层次”法, 把高等学校分成: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 等等。结果给人们造成错觉:研究型大学是高级的, 教学型大学是低级的, 以致误导大家重学轻术、层层攀高。直到今天, 当人们谈到应用型的本科院校新的分类标准, 就像潘懋元教授就指出的:由于感觉“应用”比“科学”、“研究”低一个层次, 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想提高知名度就努力向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看齐, 不少学校甚至不惜丢弃专业特色而去追求“高层次”, 重视学术型人才, 而轻视应用型人才。因此, 很多应用型的本科院校, 一概地追求“学术性”的评价体系, 使科研远离教学, 对教师产生巨大的压力。

另外, 在强调应用型的本科院校的“应用性”时, 要求不论院校的什么学科专业都要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并以“应用性学科”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效果作为评价标准, 这就使一些非应用的“基础性学科”, 不得不做一些与本学科发展无关的“研究工作”, 结果影响到本学科的健康发展。在科学研究中, 出现了重实际应用而轻理论研究的倾向, 结果导致教师在科学研究中, 认为只有转化为生产力的应用性研究的研究才是“科研”, 而具有基础性的教学研究不属于“科研”, 结果促使教师形成轻视教学、重视科研的不良倾向。

其实, 对于高校服务社会, 应该采取“策略+技术”的灵活方式。高校由于学科不同, 在社会服务方面发挥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有的是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技术”, 而有的是间接服务于社会的“策略”。有时, 一个策略的出台, 可能比技术的影响更大。因此, 高校服务社会, 应根据学科不同特点, 提出不同的服务要求, 使各学科在不同的方面和层次上, 为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香颂.2010年全国高考报名总人数比去年减少约65万人[E].教育中国-中国网, 2010.6.7.

[2]刘勇.陕西2010高考报名人数378556人录取率约65%[E].华商网, 2010.5.31.

[3]赵临龙.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创建特色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0.10.

[4]潘懋元, 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 2009.5.

[5]蒙春音, 赵婵媛.重庆首届巫文化旅游节11月开幕[E].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2010.9.23.

内涵式 篇5

为全面落实和推动学院教育综合改革工作,2月28日上午,我院在学院会议室召开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10+1”课题新思路汇报会。会议由彭文宇院长主持,院长助理兼教务处处长庄国贤、党委副书记、院长助理兼学工处处长陈玉池及各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上,教务处、学工处、人事处、招生办、图书馆、后勤保卫处负责人就学院2018年评建工作、专业规划与课程、技能竞赛与实训基地建设、信息中心建设、学生管理与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与人事管理、招生工作、校企合作、校园文化建设与英华精神传承、后勤管理与平安校园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思路与建议。学院办公室对《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撰写完成情况进行了汇报。

内涵式阅读体验教学方法初探 篇6

内涵式阅读体验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一、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

“读”是实施体验式学习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课堂上,要让学生进行有情味的朗读,读出疑问,读出气韵。通过朗读、默读、范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美读、精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材料,促进知识的内化,陶冶情操,開启智能。通过读,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全身心地投入课文中,与作品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为了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表达内心体验。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朗朗诵读、默默思考的全新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诵读、思索、品味,体会作者在课文中所寄予的思想情感,读出个人的体验和感悟。

有的文章所表现的内容距离学生比较遥远,学生往往进入不了角色。这时便需要教师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搭桥。陈晖老师讲课风趣幽默,深受学生欢迎。他让学生读鲁迅的《药》时,既让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华老栓一家的不幸命运,又启发学生从国民劣根性这一角度去思考革命者夏瑜的悲剧根源,进而读出鲁迅那穿越时空的深邃的眼光。

二、指导学生在品味字词中获得体验

如果说朗读把学生带入到一片神奇的“森林”之中,那一段段精彩的语句,那一个个巧妙的词语,定会让你回味无穷、流连忘返。通过品味词语,学生获得的体验才能更加真切。如讲《守财奴》时,我把课文里描写葛朗台的字词单独罗列出来,抢夺梳妆匣这个故事情节里,“瞪着金子的眼光”一句非常形象生动,我问学生:“什么是金子的眼光?”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是闪闪发亮的眼光,还有的认为是饿虎扑食、老鹰捉小鸡时的那种攫取的目光。品味葛郎台见到金匣子时的一“纵”一“扑”,以及临终前那骇人的一“抓”等几个传神之词的巧妙运用,学生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葛郎台的贪婪本质。

三、倡导对话,使学生的知识经验得到丰富和升华

教育教学在对话中生成、发展和完成。《语文课程标准》中说: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即是说,阅读以文本为中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完成语言训练的任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主体的体验,是推动以对话为特点的阅读教学过程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在对话的场景中,由于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四、比较鉴别,在对比体验中加深印象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教学中可引进课文的原稿或修改稿,并比较两者的优劣。在教学《守财奴》时,我提问学生:葛朗台称赞女儿为什么说“你真是我的女儿”,而不说“你真是我的好女儿”?经过启发引导,学生终于明白了葛朗台并非一般地称赞女儿“好”,而在赏识女儿像“我”一样为了金钱什么都可以拿去交易。葛朗台只会说“你真是我的女儿”,而不会说“你真是我的好女儿”。通过这么一比较,让学生真正深入到葛朗台的内心世界,窥见了他的丑恶,一石双乌,同时收到语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良好效果。

只有通过深入比较,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将品质相近或相反的人物对比阅读,高尚愈显其高尚,卑鄙愈显其卑鄙,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情操。我在讲解《守财奴》中葛郎台临死前的情形时。引入中国文学史上的吝啬鬼形象严监生的死亡过程,通过分析比较这两个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吝啬鬼的死亡过程,学生可以透过文本深切地感受到葛朗台贪婪本性的社会根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巴尔扎克对小说人物的处理、刻画艺术。

五、驰骋想象,有利于学生内心体验的丰厚和深化

想象是人类通向艺术殿堂的翅膀,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好的作品往往是一个空框结构,只向读者提供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许多“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读者只有调动自己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才能形成自己的真切体验。获得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

《项链》的结尾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我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想一下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以后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表情?大家大胆想象,踊跃发言,有的学生说:“玛蒂尔德悔恨不已,从此抛开享乐思想和虚荣心,开始脚踏实地的生活。”有的学生这样设想:“女主人公百感交集,从此喜怒无常,精神崩溃,最后郁郁而终。”还有的学生认为玛蒂尔德一定会恼羞成怒,和佛来思节夫人对薄公堂,讨回项链。同学们振动想象的翅膀,为《项链》续写了一个个生动精彩的结尾。通过丰富的想象,学生们深刻领悟到了文章结尾“空白”的艺术魅力,从而将他们引入一个含蓄空灵的艺术境界。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我国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思路 篇7

一、我国高职院校基本现状和面临的新形势

(一) 我国高职院校基本现状。

中国现代高职教育经过30年的发展取得了空前成就。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 我国高职院校数目已由1985年的120余所激增到2014年的1, 327所, 其中重点建设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有100所, 增长比值达到1000%。2014年全国高职院校教职工共有625, 017人, 专任教师438, 300人。2014年高职院校新招生3, 379, 835人, 占普通本专科招生总人数的46.9%, 在校生总人数达到了10, 066, 346人, 占高等教育规模的40%。全国各省市除西藏外都创办了高职院校, 其中江苏省以拥有83所高职院校位居全国首位, 广东省以79所排名第二。

(二) 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主要形势

1、应用型本科教育兴起。

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技术教育中处于较高层次, 隶属于高职教育范畴。它是为培养适应建设、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而不是传统理论型人才。2014年中国高等教育部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将有600余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 占高校总数的50%, 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现代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从内涵分析, 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是把传统高职高专教育与本科教育进行了有机融合, 必然对传统的高职教育产生一定冲击, 挤压高职院校本来就很有限的生存空间。再加上社会对高职教育认同度还普遍偏低, 可以预见未来高职院校的发展道路必将更加坎坷。

2、高考录取率不断提升。

从1999年开始, 我国高校开始大幅度扩招,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上升到2013年的34.5%, 2015年预计将达到36%。依照美国知名学者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理论,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近年来, 一方面高考考生人数持续增长;另一方面高考录取率呈激增趋势。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 2014年全国高考录取率为74.33%, 录取人数达到了697万, 再创历史新高。高考录取率的不断上升, 为高职院校招生提供了更多的生源, 从客观上缓解了高职院校生源不足的紧张局势, 有利于学校吸纳更多的优质人才, 更有利于加快高职院校规模扩张和办学质量的提升。

3、教育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日益频繁。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 中国与外界的交流合作更加频繁, 西方文化在神州大地上汇聚, 与中国文化在不断地进行交流融合。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起源于商业贸易领域, 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不断努力下, 交流范围不断扩大, 涉及的内容日益复杂, 但涉及教育领域主要还是局限在高等教育。以往中国教育领域对外交流主要是采取输送留学生形式, 发展至今, 交流形式日益多样化, 交流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为促进国际教育交流合作, 很多高校还专门建立了相应的负责部门, 如复旦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暨港澳台办公室。在与外国大学交流过程中, 中国高校不断借鉴西方教育的成功经验,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观念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目前, 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整体还处于低迷状态, 虽然也有少数表现比较出色的, 如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 该校已与13个国家的28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是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发展思维僵化, 闭门造车, 未能真正融入国际合作教育的浪潮, 这是高职院校发展战略层面的重大缺失。

4、应用型人才需求日趋旺盛。

当前,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伴随着新一轮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企业迫切需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然而在我国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着轻职教、重普教, 轻技能型人才、重研究型人才的旧观念, 致使我国高等教育偏重培养理论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供给较少, 间接导致当今社会出现了企业招工难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矛盾现象。依据致同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商业问卷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 35%的中国企业存在招不到熟练技术员工问题。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 2014年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1.5%, 仅次于“985”院校。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巨大需求为高职毕业生未来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而高职学生良好的就业前景和优越的工作待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错误观念, 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外部舆论支撑, 也为高职院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5、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扶持力度日益加大。

高职教育担负着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和高等教育结构的重要职责, 政府历来重视发展高职教育, 科学确立了高职教育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再一次强调了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要意义, 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支持政策和法规, 健全了我国高职教育经费多渠道筹措机制。同时规划纲要中也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要重点建设200所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和400所省骨干院校, 培养1, 600万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明确目标, 进一步提升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为此, 中央政府投入大量财政资金用于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此外, 为了鼓励社会各界投入资金发展职业教育, 中央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优惠政策, 为发展职业教育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外部基础。高职院校应该紧跟时代潮流, 抓住机遇, 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二、新形势下我国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思路

在过去30年中, 我国高职教育主要采取外延式发展模式, 也就是以学校规模扩张为基础的财、物、人的增长, 以及以消耗教育资源为基础的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进步。这种发展模式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初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但是在高职教育供大于求的今天, 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高职教育长远发展要求。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转变发展思路, 以内涵建设为切入点, 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道路。内涵式发展是指以学校内部因素作为发展动力和资源, 它强调教育质的发展, 也是教育发展的本质, 其核心属性是质量和效益。具体建议如下:

(一) 实行专业群建设战略。

首先, 需要改变以往单一注重学校重点专业建设的做法, 变为依靠高职院校本身原有重点专业, 如旅游类高职院校的导游专业, 建设以重点专业为发展龙头, 其他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高职院校所谓的专业群是指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 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它具有两个特征: (1) 专业群类专业属同一类别, 如电子商务专业专业群, 以电子商务为核心, 涵盖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会计专业; (2) 专业群所依托的主要是学校最为核心的特色专业。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专业群建设是对高职院校已有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 是一种资源优化活动, 集中体现了学校基本特色的整体水平, 是高职院校能否形成品牌办学特色的关键, 关乎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大小, 更是一所学校的长期生存和发展最有力的保证。所以学校管理层必须重点关注学校专业群建设, 立足学校实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从社会实际需求和行业特点出发, 努力打造本校特色专业群, 形成学校品牌特色。

(二) 努力提升学生职业文化素质。

高职学生的综合水平高低主要由其专业技能和职业文化素质这两项因素所决定。职业文化素质是指劳动者在先天素质基础上, 通过教育培训和社会实践等方式逐渐形成的, 在职业生涯中能够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且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学生职业文化教育缺失一方面会使学生对所从事职业缺乏清晰认识;另一方面会导致学生职业文化素养的缺失。目前高职院校普遍侧重学生专业技能教育, 而忽视对学生职业文化素质教育。良好的职业技能是每个从业者在企业存在的基本条件, 而从业者的职业化素质决定了其未来发展潜力和能够为企业创造财富的可能性。此外, 企业从业者的整体职业素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未来命运。因此对于企业而言, 从业者的职业文化素质是企业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 也是从业者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所以, 高职院校要在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职业文化素质的培养, 充分利用课堂学习、课外实践、实训基地等平台, 在各个环节中不断向学生注入职业文化因子, 让学生能够接受良好职业文化的熏陶, 从而提高其职业文化素质水平。

(三) 开展学生创业教育。

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 为培养学生创业的能力, 高职院校应该在注重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同时积极开展学生创业教育。开展学生创业教育:一是为学生人生未来规划提供了新的选择, 在客观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二是有利于高职院校产、学、研综合平台的建设, 推动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三是促进高职院校自身改革, 开拓高职院校生存空间的有效途径;四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来源, 是实现中国两个“百年目标”的必然要求。此外,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由于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 高职学生拥有更好的创业基础。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 以学科渗透为原则, 课堂和实训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生产, 坚持对学生进行自由和个性化培养, 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创业的良好氛围, 采取符合自身的创业教育模式, 如积极举办创业讲座, 建立学生创业教育综合服务平台和学生创业基金等。

(四) 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国际化, 高职教育走向国际化已是时代必然趋势。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 发达国家先进的办学经验和成熟的办学机制都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而且由于国内高职教育生存和发展空间的有限性, 驱使高职院校不得不向外寻求发展空间。高职院校通过国际交流合作, 能够优化师资结构, 提升学生素质和学校自身办学水平, 形成国际品牌效益, 增强我国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所以, 高职院校应该在注重内涵建设的同时, 紧抓时代脉搏, 认真分析学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充分认识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将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到学校长期的发展战略位置, 明确发展目标, 针对重点区域, 如德国积极为学生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创建学生留学机制, 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如合作办学模式、短期培训式、远程式教学模式等。

总而言之, 高职院校管理层应该认清新形势, 转变办学观念, 科学定位, 抓住机遇, 充分利用外部有利因素, 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和层次, 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办学目标, 以产学研一体化为发展路径,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学生青睐、市场欢迎的一流高职院校。

摘要: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建立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应紧抓时代脉搏, 科学分析学校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 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形势,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李桂霞.基于适应珠海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职教论坛, 2009.24.

[2]靳启颖.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比较研究[J].职教通讯, 2011.21.

[3]万红, 张新瑛.基于企业要求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 2008.9.

江西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研究 篇8

关键词:江西,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

一、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本质

高职院校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以外延式发展为主和以内涵式发展为主[1]。外延式发展是指高职院校外延不断扩张, 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办学实力的增强, 是学校发展的一种外在表现, 其实质是“量”的扩张;内涵式发展是指学校在硬件改进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管理与教学改革, 提高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 办出特色, 形成品牌, 提升学校的“软实力”, 使学校的质量、水平、效率、效益以及办学传统、管理文化等内核得以改进, 其实质是“质”的飞跃[2]。两者存在着相关关系:前者注重量变,后者注重质变;质变是量变发展的基础,量变是质变发展的前提。

自从我国高职院校开始扩招以来,我国的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有了整体上的提升。然而,随着这些“外在的”外延式发展变化,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开始受到关注,开始重视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从本质上说主要是指高职院校教育效益的发展,这种发展包括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发展、校园文化的发展、教育特色的发展等,这些发展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

二、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特征

(一)紧跟时代办学理念,培养特色人才

从当前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来看,人才的需求能力有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国际视野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基于这几个方面着手办校,树立良好的办学理念,以办人民满意、政府满意、社会满意的教育为评价标准,才能办出好的教育,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二)以质量提高为核心,坚持高职院校的协调均衡发展

办出高质量的教育,是办校者的最重要的任务。高职院校要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本地区的特色产业等着力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技能技巧,培养出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协调均衡发展主要是指高职院校的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要协调、相互促进。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注意处理好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的发展关系。

(三)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师生的专业素养建设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着重于培养高素质师生,不仅培育出素质综合型应用型人才,而且也要培育出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的教师培养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注重院校双师型和普通教师的比例,注重两种教师的优劣,取长补短,促进教师队伍良性发展。

(四)注重特色办学、特色建校

目前我国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大都在沿海地带,这些高职院校不仅着眼于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而且也充分考虑到本校的办学特色,注重办出品牌学校,办出特色学校;这有利于高职院校在激烈竞争环境下的生存,利于高职院校在崛起中突破难关最终办出自己的名牌。

三、当前江西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江西高职院校的均衡发展存在不协调现象

高职院校的协调均衡发展主要涉及到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的协调发展关系。处理好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的协调关系,是每所高职院校所必须清醒认识到的问题之一。目前江西很多高职院校,没有注重内涵式发展,而一味地盲目扩张、发展教学规模,这是不可取的。

(二)江西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上存在不完善现象

高职院校管理制度是指进行管理学校的制度体系,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一般包括学生管理制度、师资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等。由于高职院校的办校史不长,在这些管理制度方面的经验比较欠缺。然而无规则不成方圆,制度是立校之根本,一所好学校必有一种好管理制度。目前江西高职院校存在着管理不完善现象,这需要国家立法来进行改善,也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制度化建设。

(三)江西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方面需要改革

高职院校的课程一般是根据社会上的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需求而设置。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却仍然是按照普通教育的模式进行设置。大量事实表明,高职院校如按普通教育模式进行授课,只能培养出知识面窄、职业技能差的劳动者[3]。这种情况在江西高职院校也普遍存在。

(四)江西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方面存在缺陷

就业指导是根据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需求而服务,它指引着高职院校毕业的就业方面、心态、视野等。目前,江西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流于形式,为开课程而上课,为完成学分而学习。

(五)江西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薄弱现象

校园文化能影响到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心态,营造好的校园文化能够积极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江西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方面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了,人文环境有了质量,自然会促进教学成果的提高。

四、江西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建议

(一)不断加强思想观念教育,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育理念也一直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加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学习更新,对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教育与理念的更新,这可以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办校,加强办学条件建设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主要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学生身心发展为根本,要注意引导学生朝着更好方向发展。办学条件,一般是指高职院校的外延式发展的内容;要想加快发展高职院校内涵式建设,需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条件,要加强教育的现代化科技手段,加强远程教育,节约办校成本。

(三)深化教学改革

江西经济发展落后于沿海城市,但是江西也有本土特色经济。高职院校要加强利用本土特色经济来开发本土特色课程;要加强本校的专业课程建设,办出特色高职院校。在教学学制改革上,要打破传统学分制和学年制,结合本校特殊情况,制造出特色管理制度。在教学改革上,要深化教材研究,加强教师教学技能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高职院校环境质量高低影响着教育效益高低。育人环境不仅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包括教师文化修养方面。在教育中,注重“师范”的教育,注重教师榜样效益,提高教师人文气息,这将有助于学生学习,有助于提高整个校园育人环境。

(五)加强高职院校特色建设

高职院校的建设,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然而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高职院校要想生存下去,必须要建设属于自己的办校特色、专业特色。这些特色不仅包括校园特色、文化特色、管理特色,还包括高职院校的就业特色、办校特色、教学特色等方面。

(六)注意加强研究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发展出自己的特色道路

我国沿海地区高职教育模式大部分以产学研为主,这种模式加强了高职院校学生操作技能、专业素养、研究素养。然而,江西的经济落后于沿海城市,内地城市的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需要高职院校结合自己本身特色以及本地区经济,发展出自己特色,创造出适合自己办校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费云生.“以人为本”视阈下高职院校“五观”式内涵发展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1 (11) :52-54.

[2]欧阳恩剑.浅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特点及要求[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3) :18-19.

武警合训院校内涵式发展浅探 篇9

关键词:武警院校,内涵式,发展

一、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含义

内涵式发展是相对于外延式发展提出来的, 通过二者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内涵式发展的概念。外延式发展关注的是学校规模的扩大, 内涵式发展追求的是办学质量的提高;外延式发展是粗放式发展, 内涵式发展是精细化发展;外延式发展是同质发展, 内涵式发展是特色发展;外延式发展是一种模仿发展, 内涵式发展是一种创新发展。所以, 高校内涵式发展就是通过集约发展, 精细发展, 特色发展, 创新发展来提高办学质量。

二、武警合训院校追求内涵式发展的原因

以我院为例, 学院转型升级3年来, 围绕“人才工程、基建工程、教学工程”打基础、抓建设, 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是由于转型时间较短, 目前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比如办学定位不明确, 特色不突出;课程覆盖面太广, 重点不突出;管理没有突出“服务保障教学”这个中心;人才培养观念还比较滞后, 缺乏超前培养、精确培养、融合培养的理念等。所以追求内涵式发展, 升级办学层次,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是武警合训院校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三、武警合训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途径

放眼国内外知名大学办学经验, 结合自身体会, 我认为武警合训院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应把握以下几个着力点:

(一) 政治建校, 把方向

武警院校较之地方院校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有鲜明的政治特色, 作为军事人才培养的摇篮, 首先必须应该牢牢把握政治建校方向, 这是管根本、管长远的东西, 应该认真传承我军的红色基因和光荣传统, 用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精神铸魂育人, 在明辨是非中强化思想引导, 确保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

1.筑牢军魂意识

学院应该从思想政治上牢牢掌握部队, 切实打牢官兵忠诚可靠, 牺牲报国的思想政治基础。“党指挥枪”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 在任何时候, 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有任何的动摇。应该坚持用古田会议建立的根本制度进行规范约束, 充分发挥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 确保“党指挥枪”的原则落到实处, 确保红心向党永不褪色。

2.培育担当精神

应该把担当精神作为一条重要标准树立起来, 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为什么要强调指挥员的担当精神呢?因为指挥员的本质就是担当, 身上有千均重担, 身后有千军万马。武警合训院校存在的意义是“培养能够担当强军强警重任的优秀军事人才”, 因此院校应该把培育学员的担当精神作为一条重要的标准树立起来。

3.强化战斗精神

武警合训院校应该把培育战斗精神作为政治教育的重要切入点,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武警合训院校政治工作, 必须应该以更强的忧患意识和更大的毅力把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在学院进一步弘扬起来, 培养出有思想、有灵魂、有担当、有血性的新一代警官, 推动学院内涵式发展不断前进。

(二) 特色立校, 求发展

1.回归原点, 准确定位

以我院为例, 学院经过3年转型升级, 已经建成一所万人大军校, 但还没有实现军事教育强校的目标, 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定位不准, 要改变这种状况, 准确定位很重要。应该静下心来, 重新梳理思路, 回归办学原点, 将学院准确定位, 这是学院办学的立足点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2.发掘特色, 打造品牌

以我院为例, 原有的教学优势在“武警指挥”专业, 这个专业应该强于其他院校, 另外其位置毗邻藏区, “民族与宗教”学科建设占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起步优势明显, 学院要实现特色发展应该紧紧牵住这两个牛鼻子, 抓紧时间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学科建设, 培养学科、学术带头人和科研梯队, 不断提高学术科研能力, 使其成为学院特色发展的中坚力量, 只有这样院校建设才能出特色、出品牌,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内涵式发展。

(三) 人才兴校, 打基础

推进院校内涵式发展, 必须要更新传统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 着眼满足部队需要, 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训练组织、考评标准化

树立教学责任制, 对教学分工、准备、实施、考评、奖惩都应该建立标准, 全程督促执行, 培养严格、正规的教风、学风。同时, 按照精确、整体、衔接的要求, 细化学员的体能、技能、智能考核指标, 由定性评估向定量评估、由单项评估向系统评估转变, 对考评形式、实施流程、评估手段、考评保障等进行规范统一, 建立考评标准体系, 培养严格标准的考风。

2.教学训练突出基地化实战化

随着新科技新装备不断应用于军事教育领域, 教学训练模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我们必须充分认清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对教学质量提高的巨大推动作用, 逐步建立设施齐全、功能完备, 国际领先的教学训练基地, 探索利用新训练器材模拟不同实战状态下所产生的运动特征和效果, 创造近似实战的环境, 使受训者能够进入实战状态, 通过基地化保障实现实战化教学训练, 将“训练场”与“战场”零距离对接, 大幅提高教育训练效果。

3.“战术突击分队”建设专业化

各院校都应该逐步探索建立一支能够担负战备任务的专业战术突击分队, 搞好人员、装备、资金保障, 将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探路者和先锋队, 这支分队战时是单位处突、维稳、反恐的尖刀和铁拳, 确保一有任务能拉的出, 打得赢, 圆满完成任务。平时担负教学示范任务, 解决教学训练中“练有标准”的问题;担负“蓝军”陪练任务, 作为提高部队战斗力的磨刀石;担负汇报表演任务, 成为单位对外展示的窗口。

(四) 依法治校, 抓正规

依法正规地抓好院校管理工作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端正管理理念, 服务教学

对院校来讲, 所有工作都是为服务、保障教学工作而存在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本末倒置, 搞不清谁服务谁的问题, 这就要求学院管理部门牢牢把握“服务教学”这个中心, 理清思路, 创新体制, 形成依法、正规、高效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确保一切工作服务教学、一切工作保障教学, 为实现院校的内涵式发展奠定良好的管理基础。

2.强化自我管理, 提高层次

武警合训院校应该在提高学员的自我管理能力上下功夫, 大力提倡学员自我管理, 要将“管理部队”和“管理学员”二者区分开来。因为学员是预备干部, 他们往往有自己的思路, 有更强的自我管理意识, 决不能简单将学员与战士等同。学员队要选举模拟干部, 并赋予相应的权利, 队干部应帮助、支持、指导其完成管理工作, 激发学员的自我管理意识。与此同时, 应该拓宽民主渠道, 多听取学员的意见, 通过多元化管理形式, 人性化管理模式, 不断提高学员的自我管理水平。

3.各级依法管理, 确保效果

武警合训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大幕才刚刚拉开, 各单位的研究和建设都有所发展, 但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下一步随着编制体制调整的结束, 内涵式发展将会驶入快车道,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各单位必须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抓紧时间进行研究, 投入人力物力予以支持, 实现快速发展。相信武警合训院校的内涵式发展必将极大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部队培养出更多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军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荣等.军事理论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2.

农村薄弱学校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 篇10

一、开展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程和系统工程,它渗透在学校人、财、物管理的各个方面,“建设”是一个过程,是一种积淀,是一项开发,也就是说,它是一个从量到质的积累发展的过程,是在历史传承中与时俱进的积淀,是对学校优质资产的提炼、整合与开发。所以,学校文化建设,重在过程,重在积淀,重在开发。要用心积累,集腋成裘,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坚决避免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想法和做法。

学校文化建设要重点把握三个原则:一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二要讲究实际,注重实效。学校文化不是一种摆设,它重在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实效是学校文化的根本所在,要从实际出发,制订恰当的建设目标,量力而行,逐步推进,不能急功近利。三要体现主体,重在参与。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在践行中提高素质,让师生成为学校文化提升发展的支点。这也正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活力、魅力之所在。

二、优化农村学校管理

农村学校先天不足、后天不强,要实现比城市学校还要更好更快的发展,除了国家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的倾斜支持之外,最主要的是要靠管理出质量、出效益,靠管理走捷径、求突破。

农村学校生源整体上不及城市学校,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和社会促进条件;农村学校的教师整体上也不及城市学校,没有较高的学历,没有优厚的条件,但是农村学生肯学习能吃苦,农村教师更朴实好激励,所以农村学校只要优化管理,把这种后天优势发挥出来,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校园文化,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育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一定能用后天的努力弥补先天的不足。

三、加强学校发展对策

1.要有效提高领导者和教师的素质,更新观念。可以通过培训或与其他好的学校进行交流等方式进行,这样能够使领导学到更多先进学校的方法,然后结合自身的条件,使学校自身得以完善。对于教师来讲,提高自身的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素养、职业道德、教学能力等,接受培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其中“国培计划”的实施,是促进边远地区农村教师培训资源公平分配的政策,“国培计划”相当于一台“种子机”,它要使通过培训的教师成为“种子教师”,而“种子教师”于农村薄弱学校来讲正是雪中送炭。

2.要充分利用当地本土资源优势,开发本土课程。即要注重研究开发、充分挖掘自然资源、校史资源、乡贤资源中的教育元素,并对其加以充分利用。领导们要善于发掘、教师们要善于利用,才能开发出好的本土课程,使其成为学校竞争生源的一个优势。

3.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创造学校自身的特色。对于学校来说,要发展其自身的特色,就是让学校都能够打出自己的品牌。对于薄弱学校来说,能够在某一方面见长,也能够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创建办学特色是薄弱学校走向成功之道。“特色”可以让一些薄弱学校焕发生命力,学校管理者和老师们的教育理念也能得到提升,不再把学业成绩、分数排名作为衡量学校优质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是更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以此吸引更多的学生,使之有利于生源的流入。

四、“以人为本”创建和谐

1.必须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经费投入。国家在对义务教育投入时应该把义务教育阶段的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纳入整体规划中,进行单项资金预算,列入中央转移支付的经费项目;省市、县级财政也应有配套资金来支持寄宿制学校的建设。

2.国家应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纳入义务教育的规范要求之中,并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山区实行专项补贴。

内涵式发展,乳业发展的决胜手 篇11

这个项目之所以受到如此程度的关注,既是因为其作为亚洲最大乳业研究机构的规模,更是因为它不仅是一个乳业科技研发机构,还是一个乳业科技服务平台。乳业专家陈渝表示,抓住了乳业科技成果转化这个核心环节,就是抓住了乳业科技研发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因而这个研究院的诞生对企业乃至行业发展就有了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

接地气——科技转化的关键

据统计,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为80%,我国则为25%,其中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转化率的低下,使大量科技成果成为“展品”,科研价值难以形成生产力。这个情况,在农牧业科技成果方面更加突出。

这个问题的症结何在?专家认为,关键在于科技研发从诞生之时就要“接地气”,要了解消费者需要什么,市场需要什么。

企业自身的研究机构,天生就有着“接地气”的优势,与市场紧密结合。比如伊利的母乳数据库研究,就是企业科技研发接地气的一个典型事例。

早在2004年,伊利就开始联合有关机构对中国母乳的营养成分进行研究,至今已经采集母乳样本50万份,建立了首个中国母乳数据库。伊利依托母乳数据库的研究成果,在2008年推出了首款最贴近母乳的婴幼儿奶粉金领冠,让亿万中国宝宝吃上了专属产品。2011年底,金领冠系列产品再度升级,金领冠系列之“珍护婴幼儿奶粉”上市,为中国宝宝提供了最适合的奶粉的基础上,优化了营养成分,营养价值更进一步。金领冠系列产品的问世,填补了中国奶粉母乳化的一项空白,也使得中国母乳数据库这一科研成果成功落地。

但并不是所有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都有这样“接地气”的便利条件,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因为工作方式和价值体系不同,难免产生市场难以消化的“夹生”技术。正因如此,《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也正因如此,内蒙古乳业技术研究院在伊利集团挂牌。

孵化器——科技转化的桥梁

科技孵化器在中国不是一个新词。早在1987年5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专家、“孵化器之父”拉卡卡先生就来中国介绍了国外企业孵化器的经验,得到国家科委高度重视,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做了专题研究,分析在中国成立“孵化器”的可行性。1987年7月,中国第一个新技术孵化器成立。到目前为止,全国的孵化器达到上千个,规模仅次于美国,列世界第二。

但在乳品行业,研究机构分别建立在农业院校和企业自身,缺乏一批让二者之间建立有效联系的科技孵化器。而新建成的内蒙古乳业技术研究院,就是这么一个孵化器。

据悉,内蒙古乳业技术研究院成立后,将作为乳业技术服务平台,集聚政府资源、行业资源、企业资源和科技项目资源,整合乳业创制链条,促进项目、平台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换句话说,就是在科技研发人员和市场使用者之间搭建一个桥梁,既能够帮科技成果找到市场,也能根据市场需求带动研发。这无疑将会加速乳业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促进乳业产业集群的成长。

从一颗蛋到一只雏鸟,完成了孵化,也开启了生命征途中最为关键的一步。从这个意义上,内蒙古乳业技术研究院将帮助众多研发者解决技术转化路上“最后一英里”的问题,对行业的发展意义非凡。对此,中国乳协副理事长刘美菊这样说,伊利集团作为整个行业的领军企业,其领军地位不仅体现在生产规模、研发实力和销售收入上,更加体现在他强有力的社会责任和为了行业健康发展所做的重大贡献。

内涵式发展——乳业转变方向

如果说,内蒙古乳业技术研究院的意义仅止于技术的孵化和转化,也许还不足以让业内人士如此重视,但此事还体现出一重更重要的意义:它是多年来中国乳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在上半年国家推出一系列“乳业新政”后,乳品行业将进一步加强科技研发、提升产品科技含量的一个风向标。

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指示,“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国家富强靠什么?靠自主创新,靠技术,靠人才,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

7月22日成立内蒙古乳业技术研究院依托的是伊利集团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和人才储备能力。据悉,截至2013年3月,伊利集团拥有专利授权1298项,自主研发的LHT乳糖水解技术、中国母乳数据库研究、CPP添加技术、乳铁蛋白无菌添加技术等多项的科研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集团内不仅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还设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两个国家级的研发平台。

深化课程改革探索内涵式发展之路 篇12

一、科学管理,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基础教育发展的核心内涵是提高教育质量。基础教育要发展, 就要回归到抓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的本位上来。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管理, 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是实现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保证。

1. 制定方案, 强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管理

为了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 我们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管理, 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 就充分认识课堂教学有效管理的重要意义、主要任务、责任制度、保障措施等几个方面对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级教研部门、各学校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真正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做了详细的规定。把管理者特别是校长的主要精力引导到课堂教学管理上来。

2. 活动引领, 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施

在贯彻落实《意见》的过程中, 开展了“葫芦岛市创设教学情境年”系列活动, 举办了校长论坛、教师论坛、教研员论坛。引导学校、教师重视研究课堂教学, 以此为突破口, 不断优化课堂, 大力促进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解决新课程实施的要点问题。多次召开“新课程课堂教学现场会”, 通过听课、点评、交流和总结的方式, 解决课程实施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召开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现场会, 研究如何运用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邀请实验区学科优秀教师来我市现场作课, 采用“同课异构”等方式, 理清新课程课堂教学思路。

3. 指导检查, 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管理

为了落实《意见》, 我们采用视导检查、调研、召开拉练式现场会等形式, 结合“普九”验收, 对全市各县区进行“课堂教学有效管理”的督导和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调研中发现由于结构性缺编, 有的农村小学不能按计划开英语课, 我们决定实行走校制, 即县域内或乡域内英语教师资源共享, 基本解决了个别学校英语课程不能开设问题。

检查指导有利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有效管理的实施, 是深入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

4. 课堂中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呈现显著变化

《意见》的实施, 使课堂教学呈现新面貌。“一言堂”式的课堂教学基本看不到了, 课改中出现的“浅层次讨论”、“虚假探究”基本杜绝了。情境教学、问题教学等新课程理念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成为教学当中的自觉行为。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关注学生的情感, 教学方法切合学生实际, 问题设置得当, 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思维活跃, 敢于质疑提问,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交流问题时, 所涉及到的知识和理论具有一定深度, 反映了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

现代教育技术普遍合理应用于课堂。教师制作了许多高水平的课件, 设置问题情境, 创设运用知识的条件, 激活学习主体, 化解目标中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内容, 增大了课堂容量, 提高了教学效益。

二、注重培训, 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是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保证。实施新课程以来, 我们始终把加强教师培训和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教师教育制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来抓。

1. 打造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工程

课程推进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师的综合素质跟不上课程改革推进的要求。基于此, 我市出台了《葫芦岛市学科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工程方案》。各学科教师全员参加, 分片培训, 分级递进。采取网上自学、学科部分集中面授的培训方式。

组织教研员深入各学校, 采取案例研究、行动研究的方式, 与教师一起研讨。针对一些难点问题, 教研员与任课教师共同备课, 有时走上讲台亲自作示范课。我们探索和构建了“听课—评课—合作备课—课堂实践—分组反思—全校点评”的我市研训工作模式。

通过此项工程的实施, 教师整体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为课程改革顺利推进,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增强了自转能力。

2. 创新教材培训模式

聘请专家进行教材培训。几年来, 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出版社共同努力, 我市中小学教师教材的培训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并在推进课程改革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我们采取更贴近教学实际的方式对教师进行教材培训,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管理, 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培训内容上, 因为教师已有通识培训基础, 我们要求培训者重点讲解教材设计的亮点、使用过程中需要规避的问题, 并结合课例讲解如何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如何转变学生学的方式、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等实际问题。在培训的组织上, 我们培训到县 (市、区) , 根据教师区域特点, 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请名师进行互动式研讨。如:2009年组织全市普通高中部分学科教师开展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讨活动。请山东省实验中学钟红军、张永花老师与我市教师进行成长对话、备课对话、课堂对话, 采用课堂教学观摩、课后相互交流等方式, 研究如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管理”问题。

培训工作不仅请进来, 而且走出去。组织学校领导参加省内外培训;组织部分学科教研员和学科骨干教师代表参加省“专题培训”和“考察培训”。这些人员走出去, 开阔了视野, 转变了观念, 提高了教育教学和管理能力。

3. 在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我们确认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是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我市34所学校参加的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不同学段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研究”、市教师进修学院及各县区教研部门参加的辽宁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大教研大培训模式构建”, 同时作为辽宁省30个参选课题, 参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成果”评选。目前各学校校本教研针对性得到加强, 在各级骨干教师的带领下, 传统的个人备课模式被组内分工合作模式所取代。科研课题的研究和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 促使教师对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在思辨中提高自身素质, 为全面实施课程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确保课程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转。

三、准确定位, 内涵式发展呈现良好效果

有管理就有质量, 加强课堂教学有效管理和对教师全面、深层次的培训, 抓住了教育管理的关键, 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发挥教师的潜能, 全方位地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近年我市高考成绩在全省较以前位次前移, 实现自身历史性突破。义务教育也呈现新变化, 质量检测对课堂教学具有指导作用, 受到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内涵式发展定位, 促进了全面工作的开展。目前我市已全面通过“提高普九”验收, 龙港区已通过“双高普九”验收, 其他各县区也正在向“双高普九”迈进。我们按照《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基础教育强县 (市、区) 建设工作意见》要求, 正在进行“农村标准化学校”、“城市现代化学校”标准的制定, 为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开展做前期准备工作。

上一篇:广告语言与民族文化下一篇:创新管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