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采工艺

2024-10-03

机采工艺(通用4篇)

机采工艺 篇1

摘要:针对近几年喇嘛甸油田所采用的不压井丢手工具在作业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因为滑套开关内滑套下移造成开关失效的情况,同时,常用丢手工具通常需要下放两次投送管柱才能实现不压井作业功效,不仅增加了作业成本,而且大大降低了作业施工效率。对此,经过我们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在认真分析不压井作业丢手施工具体情况和滑套开关内滑套下移造成开关失效原因的基础上,进行了集成式不压井丢手工具的研制。并通过现场29井次的应用,滑套开关内滑套下移造成开关失效现象得到有效控制,而且简化了施工工序,节约了成本,提高了作业施工效率。因此,该工具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集成式,不压井,丢手工具,研制,应用

以Y441(253)丢手封隔器为主的配套不压井工具,是我厂实现机采井不压井作业施工的主要施工方法,其对于保护油层,减少环境污染,确保此类作业施工正常进行和有效发挥油井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近几年,不压井丢手工具在作业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因为滑套开关内滑套下移造成开关失效的情况,同时,常用丢手工具通常需要下放两次投送管柱才能实现不压井作业功效,不仅增加了作业成本,而且大大降低了作业施工效率。为此,我们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研制了集成式不压井丢手工具,并取得了明显效果。

1 常用Y441封隔器配套不压井工具现场使用情况及开关失效分析

常用的Y441封隔器配套不压井工具在现场操作时,通常是先将Y441封隔器与实现丢手的滑套开关组合,依据该井的管柱设计情况将不压井工具下到预定位置,以打压的方式先保证封隔器坐封,然后再以打压或旋转管柱方式丢手;丢完后,要将管柱起出(仅留开关部分和封隔器扶助支撑部分),然后下入带有开关器的生产管柱,从而完成作业施工。

这种施工方法需要投放两次管柱才能完成不压井作业施工,不仅增加了作业成本,而且大大降低了作业施工效率。同时,常用的滑套开关为保证二次作业实现不压井作业密封油套压力,其缩紧装置是仅靠两组密封圈实现滑套和开关体缩紧。当螺杆泵在高速运转、抽油泵在往复运动时,滑套开关的密封圈会在液力作用下发生蠕动、刮坏,甚至密封圈会被含有co3-2、cl-及含硫物等腐蚀失去密封作用,造成滑套开关内滑套下移,滑套开关失效,在二次作业也是不能起到密封油套环空实现不压井作业的功能。为此我们研制了集成式不压井丢手工具。

2 集成式不压井丢手工具的研制

2.1 结构

针对滑套开关内滑套下移造成开关失效的缺点,在研制集成式不压井丢手工具结构时,我们将滑套开关的滑套密封圈采用了先进的骨架密封结构,保证其有较好的回塑性、过孔时不易损坏,克服了普通密封圈易刮坏的弊病。并采取了琐块释放卡簧机构,可以进行强制开关,使滑套开关二次关闭更为可靠,且能有效保护密封圈,使其工作时处于相对密封空间,保证密封圈不会被含有co3-2、cl-及含硫物等腐蚀失去密封作用。

同时,将Y441(253)封隔器与整体式不压井丢手接头捅杆体组合为一体,保证了一次下井就能实现封隔器坐封、实现丢手简化作业施工工序的目的。其具体结构如下图:

2.2 工作原理

当管柱为抽油机井管柱时,该管柱把大泵活塞通过脱接器悬挂在泵的延伸工作筒内,延伸工作筒内径大于活塞外径,泵的固定凡尔球通过传压活堵的顶杆顶开(没有脱接器的泵直接安装传压活堵即可实现过泵传压),从油管内憋压,压力液从中心管上的传压孔道作用于活塞上,使卡瓦涨开卡在套管上,当压力达到15MPa时,剪断坐封销钉,活塞带动连接套及承压接头等上行压缩胶筒,当达到一定压缩距时,锁环锁住中心管,停压后封隔器处于工作状态,密封油套环型空间。然后正转管柱丢手即可使管柱与组合工具脱开,然后上提40-50cm使丢手接头与组合工具离开一定距离,由于滑套开关事先处于打开状态,这样液体就可以从套管进入油管,上提管柱即可关闭滑套开关。

当管柱为螺杆泵井管柱时,其结构只比抽油机井管柱结构少了传压活堵,原理同上。

2.3 特点

(1)该集成式不压井丢手工具的操作与以前应用的Y441(253)封隔器操作方法及相同,不需增加任何额外工序。

(2)该工具丢手接头与捅杆设计为一体,大大简化了施工工序,使起下两次管柱简化为一次管柱。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3)与该封隔器配合使用的滑套开关,滑套密封圈采用骨架结构,过孔时不易损坏,克服了普通密封圈易刮坏的弊病。采取琐块释放卡簧机构,可以进行强制开关,使滑套开关二次关闭更为可靠。

(4)捅杆直接与滑套的卡簧接触,提高了开关滑套的上提力,大大提高了开关的性能。

3 现场应用

3.1 保证了二次作业密封的可靠性

由于与该封隔器配合使用的滑套密封圈采用骨架结构,过孔时不易损坏,克服了普通密封圈易刮坏的弊病。并且采取琐块释放卡簧机构,可以进行强制开关,使滑套开关二次关闭更为可靠。自从2007年下半年使用整体式不压井丢手工具至今,从现场实际应用效果看,其均保证了不压井作业的顺利进行,没有发现因为滑套开关内滑套下移造成开关失效的情况发生。

3.2 大大简化了作业工序、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作业施工费用

该工具丢手接头与捅杆体设计为一体,大大简化了施工工序,使起下两次管柱简化为一次管柱。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也大大减少了作业工人的劳动量。从经济方面考虑也大大节约了生产投入费用,提高了原油产量。按每趟管柱(起下)4000元,每年作业施工200口井计算,每年可节约80万元。

4 结论

(1)该集成式不压井丢手工具的应用,不但减少了油井的作业次数,减少能源损失,同时也大大减少了作业工人的劳动量。

(2)该集成式不压井丢手工具的操作与以前应用的Y441(253)封隔器的操作方法相同,不需增加任何额外工序。

(3)从经济方面考虑简化了作业施工工序,也大大节约了生产投入费用。

(4)该技术的应用将使发生因为滑套开关内滑套下移造成开关失效的情况得到大大改善,达到了保护油层、减少环境污染和降低生产成本之目的。根据现在油田生产实际状况,该技术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积明,马春成.胜利油田有杆抽油系统常见故障原因调查及改进措施田[J].石油钻采工艺,2000,22(1)[1]张积明,马春成.胜利油田有杆抽油系统常见故障原因调查及改进措施田[J].石油钻采工艺,2000,22(1)

[2]沈迪成,等.抽油泵[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2]沈迪成,等.抽油泵[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3]周继德,张淑敏.泵筒带螺旋槽的新型防砂卡抽油泵[J].山石油机械,2000,28(5)[3]周继德,张淑敏.泵筒带螺旋槽的新型防砂卡抽油泵[J].山石油机械,2000,28(5)

[4]高淑青.抽油泵旋转柱塞[J].石油机械,2001,29(6)[4]高淑青.抽油泵旋转柱塞[J].石油机械,2001,29(6)

机采工艺 篇2

1.1 工艺原理

该工艺管柱是在普通管柱下部安装一套洗井器, 使洗井液由油套管环形空间进入泵下油管, 然后, 在洗井器作用下, 洗井液向上返出, 不会流到洗井器的下部, 从而避免了洗井液与地层接触, 起到保护地层的作用。

1.2 结构

洗井装置由伸缩管、调偏器、密封器、单流阀组成。

伸缩管的作用:在下放管柱的过程中不会因接单根时上提管柱使密封器的皮碗翻卷。在泵正常工作过程中不会因油管的上下串动, 使皮碗产生移动, 此时皮碗与套管保持相对静止的位置, 不至于因管柱的上下串动而损坏皮碗。调偏器的作用:在下放管柱的过程中, 因皮碗与套管靠过盈密封, 皮碗易产生转动, 造成密封器下部工具落井, 调偏器可以自由转动, 防止管柱不居中时引起皮碗损伤, 起到保护皮碗的作用, 使下部工具不脱扣落井。单流阀的作用:在从套管内打入洗井水的洗井过程中, 钢球受液力压差的作用下落入阀座, 阻止洗井水进入地层, 起到保护地层的作用。

2 现场应用及工艺改进

2.1 现场应用

2008年以来, 樊家油田的樊31等区块进行推广应用, 这些油藏具有低渗、水敏、高气油比、含蜡高的特点, 为了实现油藏正常开发生产, 我们配套应用了DCKF洗井保护器使洗井液能够1-2天及时排除, 避免了入井液与地层接触, 减轻入井液对地层的污染和伤害。共推广应用30井次, 平均减少洗井排水时间5天,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 存在问题及工艺改进

2.2.1 由于樊家油田气油比较高在生产

管柱设计中防气采用气锚, 防入井液进地层采用洗井保护器, 受工作原理和结构限制, 以上两种工具不能在同一口井上同时使用, 否则气锚就不起分离气体作用。针对这一问题, 从解决生产实际出发, 通过与开发区结合在普通气锚下部加一实心接头, 设计出了一套将气锚和洗井保护器同时使用的生产管柱, 实现了生产管柱既能防气, 又防止洗井液进入油层, 即:“普通气锚+实心接头+DCKF洗井保护器”或“DC离心回流式气锚+DCKF洗井保护器”管柱。

2.2.2 DCKF洗井保护器的密封器最大外

径为Ф131mm, 在套管规范为Ф139.7*9.17mm油井中应用时, 起下过程中容易遇卡给作业带来困难, 例如在L112-36井作业时就曾出现这种情况, 于是我们建议厂家将密封器最大外径由Ф131改为Ф127mm。

2.2.3 DCKF洗井保护器的密封器的材质

原为普通丁腈橡胶, 耐温120—130℃, 鉴于我厂大部分油井井深较深, 井温较高, 密封器长时间在井下工作容易老化影响油井正常生产的情况, 我们建议厂家将密封器的材质由原来的普通丁腈橡胶改为氢化丁腈橡胶, 耐温150—180℃。目前我们使用的都是改进过的洗井保护器。

3 经济效益及推广前景

经济效益:樊家油田平均洗井周期为30天, 配套应用洗井保护器可减少洗井排水时间5天左右, 按每口井产量3吨/天, 计算:3吨/天*5天*30口井=450吨

若不使用洗井保护器则洗井液可能造成部分井 (10%左右) 因油层伤害而上作业, 按每口井作业费15万元计算:30口*10%*15万元/口=45万元

总经济效益:450吨*2000元/吨+45万元=135万元

机采井增抽提效技术 篇3

正常状况下, 泵效应该在0.7到0.8之间, 但是实践表明, 泵效的平均都在0.7以下, 有些都达不到0.3的相关值, 会对泵效造成影响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依照深井泵运作的三个基础性环节内容上来看, 能够将这些影响因素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

1.1 冲程损失

在深井泵运行过程当中, 抽油杆以及油管柱装置均承载着一定的交变荷载, 这样会导致弹力伸缩情况的出现, 使得活塞冲程被较小, 造成一定的冲程损失情况, 与此同时, 活塞所给出的相应体积也会减小, 使得实际泵效被降低了。

1.2 气体不能充满

当油气混合物被吸入泵内的时候, 这些气体充分挤占活塞的让出空间, 导致没有时间来让原油排入到泵内设备中, 又或者是油层的实际供油能力比较缺乏的时候, 也容易使可排入到泵中的实际油量被减少。

1.3 漏失

若是活塞与泵筒间所存在的空间跟其他的连接部件出现漏失情况, 实际大排量也会受到影响, 达不到预先的排量。

从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 气体充不满和地层供液能力有关。运用机械方法提高泵效的时候要注意摩擦阻力的有效较低以及冲程损失与漏失的合理减少等等方面的内容。因此, 需从抽油杆柱开始, 在深井以及机采井中下放一定数量的增抽器, 且配备有辅助工具的抽油杆柱, 力求实现泵效的优化提升。

2 增抽提效技术

2.1 增抽器

其主要由主体、扶正轮和增抽塞组成, 它是增抽提效技术所使用的主要工具。

技术参数是:主体材质:40Cr;最大外径:59mm (上下不能超过1mm) ;滑动密封材料:高强度尼龙;抗压力:380kN;连接:API抽油杆扣。

该设备一般是通过运用杆柱会因重力作用发生伸长的具体特征, 在进行上冲程的时候来采取分级举升的措施, 如此一来, 原本作用在柱塞上的荷载则会提前被级级卸载掉, 这在一定程度实现了泵两端位置工作压差以及泵实际负载的合理降低。

2.2 泵效敏感因素分析

在正常抽汲的时候, 由于抽油杆和油管受到载荷的影响会发生变形, 造成了冲程损失。在设计有杆柱级次的相关基础上, 其中每级抽油杆以及油管金属的实际横截面积值、抽油杆柱的长度值和刚的弹性模量值都是确定的, 唯有存在与活塞面积出的液柱具体荷载是敏感值, 可以这么说, 实现泵上液柱荷载的合理降低则会使所形成的冲程损失也随之降低。

2.3 泵效敏感因素改善方法

依照增抽器的具体运行特征可以知道, 增抽塞主要是通过一对密封副所构成的, 二者分别为固定塞以及活动塞。在杆柱进行向上工作的过程当中, 当密封处于关闭状态的时候, 流体会被举升起来, 若是杆柱向下运动的时候, 活动塞和固定塞则会呈现出分离状态, 此时流体会经过密封副的角度槽位置来实现连通, 也不会形成节流情况, 如此一来, 增抽器的整个工作过程便在一上一下中结束了。在进行油液抽取的时候, 在重力作用下杆柱所出现的伸长状况是难以被避免的, 增抽器设备正好对这一特征实现了运用, 在杆柱上升的时候, 最上面一个层级的增抽器则会被关闭, 然后开始运行, 使得上部流体被提升, 杆柱处于持续上升的状态, 待到第二个层级开始运作的, 便可以此类推, 直至最后一级增抽器也完成相应工作。如此一来, 则会在没有增加任意荷载的情况下来将荷载有效地转移掉, 在实现冲程损失降低的同时提升泵效。

同时, 伴随着运行时间的逐渐累加, 泵的实际漏失量会愈发变大, 此时, 增抽器降漏的效用则会愈发明显, 泵效也会有着较为显著的提升效果。

3 增抽提效技术的优越性

(1) 增抽器具备有一定的扶正功效, 使得抽油杆长时间运作会导致变形的情况实现解决, 降低抽油杆偏磨现象出现率, 延长管和杆的实际寿命, 将抽油杆的疲劳负荷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减少油杆脱段情况的出现。

(2) 实现泵负荷的合理降低, 延长泵的使用寿命。

(3) 实现携沙功能的优化提升, 采用相应的分段举升措施, 合理规避泵柱塞上的沙沉积情况的出现, 降低了泵被腐蚀和摩擦的程度, 卡沙现象也得到缓解。

(4) 降低了抽油机的耗能率, 增大有用功

(5) 检泵的周期得到延长, 作业成本开支得到控制。

4 结语

(1) 不可以使用供液情况甚为缺乏的井, 针对产气量相对较大的井, 需有效运用挂气锚等措施。

(2) 泵挂的实际深度越大, 则会获得更为小猪额增产效果, 这对于一千六百米以上的井效果来说非常显著;井的冲次越高, 则会获得更为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宏亮, 宋学红, 李忠.提高抽油机井系统效率的有效途径[J].油气田地面工程, 2009, (12) .

[2]牟晓刚.运用综合治理调整方法提高抽油机井系统效率[J].管理观察, 2010, (17) .

机采工艺 篇4

棉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以下简称“兵团”) 团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棉花收获机械化兵团棉花生产的发展方向, 是兵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必经之路。近年来, 为应对棉花市场价格波动, 降低物化劳动成本,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解放劳动生产力, 148团从2008年开始大力推广机采棉技术,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 已经初具规模, 得到全团广大干部职工的认可。

1 一四八团机采棉发展现状

随着机采棉栽培、脱叶、采收、加工等方面的技术日益完善和成熟, 残膜混入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国产采棉机性能大幅度提高, 团场广大干部职工应用机采棉技术的迫切性更加强烈, 推广机采棉技术的信心进一步增强, 对机采棉技术的认识更加深刻, 主要表现在对机采棉工作的认识已经从单纯的机械采收技术, 上升到从品种选育、田管、脱叶、采收、贮运、清理加工等一整套技术;从机采棉工作是农机部门推广的单项技术, 上升到多部门通力协作的系统工程;从单一追求采净率, 上升到追求整体植棉效益;从机采棉工作的徘徊状况, 上升到如何搞好机采棉工作的思考。

148团于2002年开始试验种植机采棉, 2008年大面积推广种植机采棉, 累计种植达2万hm2以上。团场陆续投资15 000多万元新建或改扩建了5条机采棉加工生产线。目前, 全团拥有采棉机9台, 机采模式作业的高架机车、高架喷雾器、播种机180套, 运棉拖车1 200余辆, 打模、运模、开模设备一套, 残膜回收机械300多台架, 机采棉籽棉加工能力达到6万t。机采棉推广应用工作逐步推进、面积逐步扩大, 从种植到加工等方面技术已日渐成熟, 机采面积由2005年的几百公顷扩大到2011年的7 667 hm2, 占棉花播种面积51.8%。2011年机采棉籽棉总产 (结算数) 36 930 t, 平均单产4.82t/hm2 (见表1) 。

2 机采棉技术推广制约因素分析

2.1 职工对机采棉技术认识存在误区

(1) 机采棉品种选择不够慎重。机采棉品种选择要求是优质早熟、株型紧凑、吐絮较畅、含絮较好, 生育期在120天左右的品种。虽然, 近几年团场通过试验筛选, 大面积推广新陆早26号、新陆早42号等适合机采的品种, 但从田间实地种植品种调查来看, 品种多、乱、杂, 不适宜集采的品种要求机采, 有的甚至是中晚熟品种进行了机采, 影响机采棉技术推广。

(2) 对脱叶剂作用的了解不够全面。职工总是认为, 不管是什么品种, 只要按时, 按要求喷施了脱叶剂, 棉叶就能够脱干净。殊不知脱叶效果与脱叶剂的选择, 喷施时的天气、温度, 棉花品种、喷施机具、药剂配方、喷施时间和喷后管理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贪青晚喷、喷后降雨、连续低温或喷后灌水都会影响脱叶效果。

(3) 片面单一的认识掩盖了机采棉节本增效的优势。认为机采棉产量低, 等级低, 效益不高。从表面上看, 机采棉与手采棉相比, 存在5%~8%损失, 产量低了, 产值减少了。同时机采棉籽棉按3级收购, 没有一、二级籽棉, 等级降低了, 效益会受到影响。但是, 通过成本核算比较, 机采棉极大的节约了采收成本, 每亩节本增效250元以上, 手采棉增加产量的收益远远低于机采棉节约采收成本的收益, 机采棉的经济效益并不比手采棉低。

2.2 机采棉推广农艺技术有待完善

(1) 适合机采的棉花品种筛选有待继续加强。在机采棉技术实际应用中, 很多影响推广的因素与棉花品种有关。例如结铃部位过于集中、枝条较长、叶面对脱叶催熟药剂反应迟钝、抗倒伏性差、成熟不一致、纤维品质不佳等都直接与品种相关,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品种选育下手。因此, 北疆机采棉品种选择抓住优质、早熟、稳产这个基本条件, 选择培育适宜的品种推广。

(2) 棉花化学脱叶催熟技术还不完善。在棉花化学脱叶催熟技术中, 脱叶剂的种类与配方、喷施机具、喷施时间及喷施后两周内的天气情况是影响脱叶效果的直接因素。首先, 脱叶剂种类与配方是最直接的因素, 从近几年的情况比较, 脱吐隆的效果最好, 能使棉叶在绿色的状态下脱落, 但价格昂贵。目前喷施效果最好的是高地隙配套喷雾机械, 雾滴小, 喷施均匀全面, 对棉花的机械损伤较小, 但机具价格高。在喷施时间上, 喷施后的两周内气温高于15℃, 脱叶效果就能达到机采要求, 如果在一周内有较大将雨或两周内气温连续3天低于15℃情况出现, 脱叶效果将大大降低。

2.3 机采籽棉的采收、贮运及加工能力不匹配

机采棉上规模以后, 机采棉的贮运和加工之间的矛盾就凸显出来。目前, 148团采用的采收籽棉散装运输方式, 耗费辅助劳力多、运输效率低下, 甚至有的籽棉采收后集中堆放在地头, 不仅存在安全隐患, 也容易混入残膜等杂质。这样的贮运方式不利于机采棉技术进一步规模化运用。随着机采棉面积的增加, 加工厂收花吞吐量有限, 收花压力增大, 交花机车排队等候时间过长, 造成运棉拖斗周转率低, 棉花落地率高。

2.4 残膜污染问题影响机采棉技术的推广

残膜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 风化碎裂, 在采收过程中, 风机吹送棉花的同时也极易将残膜碎片吸进去。在装卸以及贮运过程中, 场地准备不彻底, 没有垫花布等, 因此很容易混入残膜。由于残膜质地轻盈、透明, 发生摩擦时可产生静电等原因, 在清理加工时很难将其清理出去, 造成机采棉皮棉中含有残膜特杂, 严重影响皮棉品质, 已成为影响机采棉质量的重要因素。

2.5 机采棉采收服务滞后, 有待提高

148团机采棉的采收主要是与机采棉公司协议采收, 签订采收合同。从近几年的采收来看, 由于某些机采棉公司的经营管理机制不太完善, 机车驾驶员为临时雇用, 技术、素质、积极性都比较低, 机车的故障率较高, 维修跟不上, 管理松散等, 影响了机采棉的采摘进度、质量和效益。2011年148团种植机采棉7 667 hm2, 而机采棉公司只采摘了4 000多hm2, 一半的面积由本团或外团采棉机车采摘。在第二遍采摘时, 由于机采棉公司雇佣的部分驾驶人员因天气冷、待遇低等原因, 导致进度缓慢, 也延误农时, 给备耕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机采棉采收服务滞后已经成为影响机采棉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

2.6 职工选择采收方式随意性较大

2010年以来, 148团棉花种植方式全面积采用机采模式, 按照机采模式进行管理, 通过年初职工签订的机采棉采收协议, 约定采收方式。但是在秋收时, 有的签订机采协议的职工, 因接到拾花工, 放弃机采;有的计划手采的职工, 因没有拾花工或拾花价格高昂, 要求机采;有的在前期拾花价格不高时, 人工采摘了一遍, 在第二遍采摘因拾花价格上涨, 要求机采, 职工选择采收方式的随意性较大。这些不确定因素, 影响了团场对采棉机准备、机采棉采收、贮运、加工、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3 加快机采棉技术推广的建议

3.1 加强宣传, 健全机构, 提高认识, 大力推广机采棉技术

加快推广机采棉技术是实现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 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降低劳动强度, 减少活劳动投入成本, 适度扩大职工承包经营规模, 推动农业和团场经济结构调整, 促进团场增盈、职工增收, 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推广机采棉技术能够直接降低人工拾花的总费用, 同时能够把拾花费转化为现代农业机械装备和职工的收入, 给团场创造长期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 要加大宣传力度, 积极组织培训, 引导职工提高认识, 全面推广机采棉技术。同时, 要继续完善团场机采棉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加强农业科、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机公司、加工厂等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 共同推进机采棉技术推广工作。按照“重点突破, 规模采收, 优化质量, 提高效益, 培育品牌”的工作方针, 以提高机采棉综合经济效益为中心, 积极稳妥地加快机采棉技术推广进程。

3.2 继续总结完善机采棉栽培农艺技术

优化农艺技术措施, 良种良法配套, 建立机采棉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制定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制定从品种选择到种植、管理、采收、加工一整套严格的操作技术规范, 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机采前田间管理工作, 切实提高机械采收质量。一是以优质早熟、株型紧凑、吐絮较畅、含絮较好、脱叶效果好、产量高、抗逆性强为目标, 选择适合机采的优良品种, 同时加强对现有推广品种的提纯复壮工作。二是科学调控, 确保第一果枝高度在18~20 cm, 株高控制在75 cm以内。结合化学调控和棉花生长需要喷施禾丰锌、禾丰锰等微肥, 加速棉苗生长发育。三是及时打顶, 促使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 早结铃, 结大铃, 增加铃重, 为喷施脱叶剂打下基础。四是依据棉田长势和气候情况, 合理喷施脱叶剂, 喷施脱叶剂要确保最顶部棉铃能够成熟。五是及时采收交运。做好采收前采棉机、运棉拖斗或打模设备、加工设备的检修准备工作, 严格采收质量, 杜绝三丝和残膜污染。

3.3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解决采收、贮运能力匹配问题

建立以团场投入为引导, 职工投入为主体, 鼓励社会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将机采棉技术推广资金纳入团场财务预算, 逐步提高对机采棉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二是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兵团农业产业化政策, 引导职工利用各种投资渠道和融资形式购置采棉机及配套机械。三是引进推广机采棉棉模设备, 形成打模、运模、开模、加工流水线作业, 解决采收高峰期加工厂卸花、交花排队等候和棉花落地造成污染、存在安全隐患等突出问题。四是积极鼓励个体、企业和团场采取股份合作、股份制、租赁等多种形式共同推动机采棉技术的推广。

3.4 采取多种措施, 清除残膜污染

一是从源头抓起, 截断污染源。当年残膜100%回收, 不留后患。首先必须提高地膜质量, 增加地膜强度, 有利于机械进行回收。其次利用机械为主人工为辅的回收方法, 把当年使用的地膜全部回收。二是全面治理遗留残膜污染。对已造成的污染可采用人工、机械和化学等方法治理。通过人工、机械、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办法, 积极推广秋季整地后搂膜, 春季整地前人工捡拾、机械搂膜相结合的连作方法回收残膜。三是防止机采、贮运、堆放过程中残膜混入棉花, 机采前要将地里和地头的地膜和滴灌带清理干净或压实, 卸棉时运棉车要停在大帆布上, 避免将碎膜带入, 堆放时要将场地清理干净, 其次采取有效的清理措施, 加工前组织人工或用预处理设备进行清理, 在加工线上增加清理残膜的设备, 同时要及时处理好清理出的废膜, 避免二次混入。

3.5 充分发挥农机服务部门作用, 提高服务质量

加强对团场机务科、农机监理站、农机公司等服务部门的监管, 建立促进提高农机服务质量的长效机制。一是机务科、农机监理站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确保农业机械运行状态良好, 农机人员持证上岗, 保证农机安全工作。二是农机公司加强对股份制采棉机械的管理, 建立健全机制, 规范经营, 为团场机采棉发展更好地服务。三是加强对农机工人的培训, 着力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意识。四是规范管理程序, 利用签订采摘合同等有效法律手段, 约束机采棉公司和个人, 保质保量完成棉花采摘任务。

3.6 规范管理, 协议约定, 避免职工随意更改采摘方式

积极维护种植计划的严肃性, 充分发挥团连两级管理作用, 采取合同约定, 法律约束, 违约必须司法解决的方式, 规范机采棉采摘方式。即团场和连队签订机采棉采摘协议, 连队和职工签订采摘协议, 机采棉面积确定以后, 团场再和机采棉采摘公司、协会或个人签订采摘合同。利用合同或协议的法律约束效力, 规范管理, 避免职工随意更改棉花采摘方式。

摘要:本文通过对农八师一四八团机采棉技术推广现状调查, 分析总结出机采棉推广存在认识误区、技术与管理水平不高、采收贮运加工能力不匹配、服务滞后、残膜污染严重和职工随意性较大等制约因素, 并结合148团实际, 提出了加强宣传、健全机构、完善农艺技术、清除残膜污染和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解决采收、贮运能力匹配问题, 提高服务质量, 协议约定、规范管理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机采棉,影响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1]赵峰.兵团机采棉发展背景、现状与发展前景[J].新疆农垦经济, 2011, 1:40-41.

[2]阿布力孜等.博州机采棉推广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农村科技, 2011, 9:78-79.

[3]石勇等.高纬度棉区机采棉技术推广应用[J].新疆农垦科技, 2011, 3:7.

[4]兵团机采棉技术推广的新进展[J].新疆农机化, 2009, 5:39-42.

[5]宋庆文.机采棉推广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农机科技推广, 2009, 6:34.

[6]梁红军, 李平.兵团机采棉技术推广现状及对策[J].新疆农垦科技, 2007, 4:74-75.

[7]赵林, 任光洪.机采棉推广应用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新疆农垦科技, 2005, 6:28-29.

上一篇:PLC维修下一篇:数学认知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