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三种高度

2024-06-13

教师的三种高度(精选7篇)

教师的三种高度 篇1

教育教学实践印证:教师是可以有三种高度的。

教师等高学生

一次大型公开课前, 我首先鼓动学生邀请几位听课老师和他们一起上课, 受邀的老师在热烈的掌声中坐到了学生中间。教师与学生平起平坐, 换位思考, 体验过程, 才识如今学生的“滋味”, 才解当下学生的“风情”。

接着, 我怂恿学生直呼“孙建锋”的姓名。一呼“孙建锋”, 孩子们说“过瘾”;再呼“建锋”, 孩子们说“亲切”;三呼“锋”, 孩子们说“亲密”。走下圣坛, 融入孩子;放下威严, 亲和孩子;人格平等, 对话孩子, 岂不是“教师等高学生”的生动写照?

教师高于学生

一节五年级的习作课, 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乡村趣事”。学生吴栋咬着笔杆, 望着本子发呆, 时间快到了, 他索性把课文《桂花雨》抄上, “交差”。郑老师给他的评语是:“这篇作文110分, 5分是你抄写的辛苦分, 5分是你懂得欣赏的分。其余100分是给作者琦君的, 因为她是原创。”看了郑老师的评语, 吴栋写道:

郑老师:

生在城市、长在城市, 我“穷”得没有“乡村趣事”。没有“乡村趣事”的我, 目光四处“流浪”, 发现《桂花雨》好美, 于是“偷”走。

看了吴栋的短文, 郑老师回语:“此文200分, 100分因你的坦言, 100分给你的原创。”

据说南海生有一种珍珠贝, 吸进了沙粒之后, 便把壳合起来, 沙粒被温柔地包容、接纳, 不久, 便化成了珍珠。如果郑老师没有足够的心智高度, 怎能理解吴栋成长中的缺失并给予包容?如果郑老师没有足教苑名家论课够的宽容高度, 又怎么能有吴栋字字珠玑、词词琪琛的“原创”?

教师低于学生

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 我清空自己固有的文本解读, 先是蹲下身来, 倾听学生与文本的个性对话:

“每一片叶子都有自己的位置。”家庭、学校、社会的大树上, 不都有每个人的位置吗?

“树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地球上有两个相同的脑袋吗?

“大树上每片叶子都很美。”地球上每个人不都很美吗?为什么还有歧视与战争呢?

接着, 把一个孩子高高抱起, 仰视并聆听她与文本的哲思对话:

“大树, 春天叶子嫩绿, 夏天茂盛, 秋叶枯黄, 冬日飘零。”在家祖的大树上, 我像春天的叶子嫩绿, 爸爸像夏天的叶子般茂盛, 爷爷像秋叶枯黄, 老爷爷已经冬叶飘零了。但是, 听爷爷说, 叶子在树里, 树在叶子里。我在爸爸的身体里, 爸爸在我的身体里。

“蹲下去”、“抱起来”, 教师低于学生, 学生创造性地与文本对话的智慧之水才有广阔的流域。不是吗?

教师的三种高度 篇2

课堂教学三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一般体现为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待教材,如何对待学生,是教学生,还是教教材,这是有明显区别的。如何处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三种方式: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这是一个有趣而且值得讨论的问题。

所谓教教材,就是教师把教材当作唯一且不可改动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材里有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材里怎么说的教师就怎么教,严格遵守教材,亦步亦趋,不越雷池一步。但教材不是《圣经》,一个美国人写了一本书,书名就是《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洋洋洒洒,几十万字,我不敢说这书所讲的都是对的,但至少可以断定教材也是有问题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政治教材曾说道:“纸币没有价值尺度、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仅隔几页又说:“美元、英镑、日元等纸币有世界货币的职能。”前后自相矛盾,这样一个明显的错误居然用了比较长的时间才纠正过来。由此可见盲目地迷信教材也是错误的。其实教教材的最大问题不在这里,而在于教师目中无人,只有教材,没有学生,只要把教材讲完,教学工作就算完成,至于学生的基础怎样,哪种学习方式最佳,学生最终学到了什么,学的效果如何不闻不问,这种教学不是基于学生的教学,不是为了学生的教学。

所谓教学生,不是教材里有什么就教什么,而是学生需要什么才教什么,不是根据教材的结构来选择教学的结构,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结构和行为规则来决定教学的结构和规则,这就是基于学生的教学。美国年度教师肖恩曾说,“在我的课堂上,我不教英语,我教学生”。孩子先于内容。我认同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凡是学生已经懂的,教师只要检查就可以了;凡是学生不懂但学生自己看教材可以搞懂的,教师就让学生看教材,并让学生概括、提炼,在学生概括不到位、提炼不到位的时候,教师帮助他们概括提炼到位;凡是学生不懂、看教材也不懂,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弄懂的,教师就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与交流,所谓合作式学习,一定是在个体学习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才展开合作学习;凡是学生个体学习没有解决、合作学习还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就该教师讲授了,教师的讲解必须言简意赅、清晰明了,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如果教师的讲解能够做到生动有趣,那效果更佳;凡是教师讲了学生仍然不懂,那就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让学生理解,教师就要进行活动设计与示范,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正如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所言:“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作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

不同的教材观,不同的学生观,对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就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第一种方式: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这就是所谓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备好课,把教材、教案带进教室,照本宣科地向学生讲述教材内容,不排除有些老师经验丰富,理解解读教材的能力很强,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很强,这样教学的效率自然也很高,对付中考、高考没有什么问题,但这样教学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教师始终处于强势的主导地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不能有丝毫自己的主张,被动地跟着教师走。第二种方式: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像是导游,教师引导学生走向教材,去领略教材、理解教材知识内容,教师不会强势掌控学生,而是基于学生循循善诱,依据学生顺势而为。第三种方式: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这是最理想的方式,也是最难以实现的方式,学生完全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自主解决不了,则向教师请教,我以为这是最佳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这样的学习境界。案例:“只有一个地球”课例比较 课例之一:

(学习文章第一段后)师:你们觉得地球美吗? 生齐:美。

师:你们能美美地读一下这一段吗? 生齐:能。师:谁来读?

生踊跃举手,师指名读。

师:你读得不错。谁能再有感情地读一下呢? 一生读。

师:你读得真有感情。……

课例之二: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的教学情景 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会有什么滋味? 生:甜甜的滋味。

师:哪里让你感受到甜甜的滋味? 生:文章第一段。

师:你能把它甜甜地读出来吗?生读。

师:你为什么在“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这里读得很 轻很轻呢?

生:我感觉就像一个母亲看到婴儿,非常喜爱,好 像怕吵醒他那样,所以轻轻地读。

师:你的感悟真深啊!谁还能读出自己所理解到的 甜甜的滋味? ……

先看第一个课例,这个教学片断教师设计的问题简单平白,老师问题的答案就包含在问话本身,学生无需思考便可直接回答,老师始终是牵着学生走,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这就是典型的老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第二个课例,支玉恒老师教学伊始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读了这篇课文后,会有什么滋味?”总领教学,带着学生走进教材。学生自发述说自己的感受,支老师不是牵着学生走,而是顺着学生走,既然学生说“甜甜的滋味”,那么就让学生说说“哪里甜甜”,就让学生“甜甜地读出”,顺势而走,让学生自己走进课文的理解中。当学生诵读的时候,教师不是处于休息状态,而是追踪学生的行动,努力发现,积极提炼有价值的东西,支老师发现学生诵读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处理特殊,马上追问:“你为什么在‘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读得很轻很轻呢?”教师的追问促进学生深入地思考,并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阐述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主张,把学生完全置身于感悟者的主体位置。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感悟颇深,学生也因此很有成就感。

提高农村教师的三种工作能力 篇3

一、出色的管理能力

管好学生,驾驭课堂,是做一名教师的基本要求,更是做一名优秀教师的基本条件。但当前在农村教师队伍中,管不好学生的教师为数不少。事实上,一个课堂都管不好的老师,是不可能成为教学能手或教学骨干,当然也就无法提高教学质量。在当今教师供大于需的时期,学科教师已不缺乏,而出色的班主任都是永远缺额的。只教不管,效果堪忧。那么,怎样做才能使自己成为出色的管理者呢?

一是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教师的言谈举止,穿者打扮,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也正所谓“其身正,有令则行;身不正,虽令不从”。二是要有高超的教学技能。学生信任教师,愿意听老师话的前提,就是学生佩服教师的教学技能,学生在你的课堂上能听得懂,学得会,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习成绩稳步提高。三是要有科学的教育方法。能耐心做学生思想工作,教育方法得当,语言富于条理,循循善诱,真挚感人,这是教师管理好学生的必要能力。总之,班级管理和课堂管理的真正成功在于指导学生自主管理,因为“看守”、“压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更因为任何管理都是“用人”的艺术。所以出色的管理能力来自于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高超的教学技能和高效的教育方法。

二、因材施教的能力

由于农村学校多数学生学习基础薄弱,且参差不齐,这就更需要我们的老师要有因材施教的能力,有提高所有学生成绩的能力。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就要潜心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备课,这样课堂上才能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心中有数。做为一名教师,能把基础好的学生教好是不足为奇的,可是如果能把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好,这样的老师是最让同行佩服的。因此,日常工作中,教师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刻苦钻研教材,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在课堂上做到因材施教,让后进生吃好,优生吃饱。

三、与家长沟通的能力

教育孩子是家长、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不良风气和丑陋事物也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再加上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所以现在的学生教育起来老师感到很棘手。教师只有经常与家长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家长达成共识,这样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才能有话说,说得入情入理,说得具体到位,说得有效果。

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三种爱 篇4

一、面向全体学生的博爱(广博的爱,母性的光辉照耀所有学生)

著名作家雨果说:“世界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俗话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当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所以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应该公平、公正地对待班级每一个学生,做到孔子倡导的:无私无隐,坦诚面对。真正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万人所唾弃,但是高考为什么没有取消?原因有多方面。考试不可否认仍旧是现在的中国最客观、公平的评价方式,这是由于中国社会特有的历史文化所决定的。大家看这一事实,俄罗斯中学毕业生考试一开始像现在的一些西方国家一样由各学校自己完成,大学招生也是由各学校自主命题。这样各中学给学生的成绩随意性很大,很难进行学校之间学生学习质量的比较,各高校自主招生产生的腐败现象也日益严重。因此,2001年俄联邦教育部开始组织进行国家统一考试的实验。国家统一考试在学生结束11年级的学习之后进行。这样的考试类似于我国的高考。俄罗斯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高考存在的合理性。那么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建立评价制度呢?这恐怕还得需要几代人长期不懈的努力。

2. 新课程很难落到实处。

(1)新课程把数学知识从烦、难、旧转化为浅、简、新,这就使一部分学生、家长担心,这样会不会造成学生学得太少了?学校在减负,而家长忙着请家教开小灶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新课程的“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数学大众化的思想深入人心还要做大力的宣传。人们一时是很难从应试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的。

(2)教材上很多新增的知识点,对教师来说都是陌生的。而且新课程标准下的提倡学生适时用发现法学习,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这些对于相当多的教师来说都是新的教学理念。现在的教师其实也都是在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也就在“填鸭式”的课堂中成长的。让他们从思想上、行为上、课堂上转变教学手段、教学观念、教学水平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对教师进行行之有效的培训。

(3)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具有直观、形象、高效等优点。但是“过犹不及”,真理再上前一小步就是谬论了。一节课45分钟,学生在“一问一答一显示”中度过,其容量大得惊人。但是学生

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是博大、无私、均等的,母亲不会因为儿女的长相、体质、智力等情况而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区别对待。无论是对帅气、漂亮、聪明、可爱的孩子,还是对丑陋、笨拙的孩子,母亲都会付出百分之百的爱去面对他们,让他们均等地去享受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最温暖的母爱。爱心,是燃烧的火,会让绝望的心灵重新点燃。作为教师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热爱学生。教师只有像对待儿女一样地给予学生平等、公正、无私的爱,才会让学生感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和关心;只有感受到尊重才有平等,感受到平等才有信任,有了信任,教师才可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最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们放下你的架子,弯下你的腰,学生就会向你微笑。老师,请您给学生以大海般的博爱吧!

二、面向学困生的慈爱(母爱,万般柔情,耐心、感化学生)

有人说过:做教师的就要像海伦·凯勒的老师安妮·沙利文。她有极大的耐心,她每堂课都坐在海伦的身边,还把老师讲的内容都给海伦拼写出来。由于大多数的书印刷条件不足,她就把书上所写的内容写在海伦的手上,这样来亲自“读”给海伦听。就这样,她把一个又聋又瞎的海伦变成了一个有用的的主体性体现得如何?数学是一门思维科学,对每一个定义、概念、定理,对每一步的推理、论证都要经过学生的大脑思考。在这样快节奏的课件放映中学生哪来的时间思考与理解?多媒体教学是辅助手段,现在却提升到了主体地位,喧宾夺主了。

在一些地方多媒体被“疯狂”运用的同时,还有一些地方多媒体运用得不是很精湛,简直就是“小黑板”的翻版,没有起到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的作用。

高中数学应积极探索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努力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普遍使用科学型计数器及各种数学教育平台,以体现新课标的新理念。

但是,现在的高中生自制能力还是很弱的,这样会增加他们以学习为幌子给自己上网、玩游戏、聊天的机会。更何况对于不发达地区,对于一些农村的学校,不少学生根本没有能力拥有电脑,这是否进一步体现了教育的不公平呢?

(4)新课程全面实施以来,不少教师反映,教学课时紧张,分配不够合理。比如高一必修课课时很紧张,而高二必修课课时相对来说比较宽裕,这样的话,高一学生学得就比较吃力了,往往就有赶进度之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没有时间进行数学活动。

参考文献:

[1]何小亚.高中数学新课程微积分的课程设计分析[J].数学通报,2006,第45卷,第4期.

[2]M·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M].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史翻译组.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4]匡继昌.如何给中学生讲授微积分[J].数学通报,2006,第45卷,第5期.

[5]阿·尼·柯莫戈洛夫,姚芳译.函数是什么[J].数学教学,2001,(3):27-30.

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更新及其指导策略

董红霞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公共外语中心,广东珠海

摘要: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特征,文章论述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转变传统的角色,树立起崭新的教师观,掌握好适度的指导策略,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角色转变指导策略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要以这样的课程为载体,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改变学生以单纯的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一改传统的传授或教导作用,而主要起着组织和指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研究性学习的具体目标,确定教师的指导策略。

二、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更新

要把研究性学习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带进课堂、指导教学、培养人才,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教师必须首先从观念、能力、方法、知识系统等方面进行角色更新。

1. 由教材内容的搬用者、沿袭者转变为开发者、设计者。

研究性学习决定了其课程的内容不再是专家编写的,而是师生在交互过程中共同建构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在内容上更新,设计上要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强的深受学生喜欢的内容,并及时了解学生所感兴趣的、乐于探讨的人。正如一句英语谚语所说:“He that can have patience can have what he will.”(拥有耐心的人往往会拥有一切。)教师要给予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更大的耐心,更多的付出。尊重是缕春风,在我们的教育主体———学生中,有的学生学习好,有的相对学得差,前者就像笔直粗壮的树木,几年后就能成材,后者犹如弯曲纤细的小树,不扶直不增加养料就会枯槁。但他们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自尊心强,教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允许孩子出差错。在课堂上或者辅导中,要给予学困生充分的耐心,给予他们特别的爱与关心,让他们的自信始终伴随着生命的成长,学习的进步,以进步为契机,激发他们内心主动学习,探究发展的信心与动力。这一棵棵弯曲、纤细的小树,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有个学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老师的爱,就好比是我们的妈妈———一个爱自己的学生胜过爱自己孩子的‘老师’。我永远忘不了我———慈母般的胡老师。您刚带我们语文课的时候,我胆子非常小,再加上学习不优秀,上课不积极发言,生怕说错了,怕老师您骂,每当这时候,您总是亲切而又和蔼地说:‘别害怕,别紧张,说错了我不会责怪你的,只要勇敢地回答问题就是好的。’这时,您的眼睛里流露出鼓励的目光。啊!这晶莹的目光,只有亲切的慈母才有呀!”从学生的言谈中,我们感到在学生需要帮助,需要尊重,需要支持的时候,慈母般的爱会给他们无比巨大的学习动力。

三、面对问题学生时的师爱(严慈相济的师爱,刚柔并使)

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

问题,与学生一起研究,共同总结。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着眼点不光是追求教学大纲上规定的学习内容以及对书本知识的加深和拓宽,更要把学到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综合分析、判断反思,并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加深对知识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能够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把握教材,并根据研究性课题的内容和学生的发展需要作出新的构思和处理。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艺者”,不断创设探究和发展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协助学生收集信息资料,与学生共同分析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进行研究设计。

2. 由独立教学者转变为合作的教学者。

在研究性学习中,研究性的课题往往具有跨学科的综合的特征,以学科为划分依据的教研活动已难以适应研究性学习的需要了。随着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成分的扩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教师只凭拥有单一的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了。因此,一方面就要求教师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拓展自己的各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广泛涉猎不断汲取新知识,对各科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彻底摒弃“隔行如隔山”的陈腐落后观念;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从独立教学走向合作教学,联合起来对课题小组进行指导,需要教师相互借鉴,共同探讨。特别是在新课程中,一些学生感兴趣、对学生的发展有意义又超越教材的的学习内容,就需要教师去实践、探讨、交流和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定的合作精神,善于沟通,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并懂得如何激发社团的热情,以发挥个人和集体的最大作用。

3. 由盲目的教师权威观转变为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在研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全国劳模、北师大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问题学生并不是天生的“坏”学生,从一个个精灵般可爱的孩子,变成老师面前无药可救的问题学生,都有一个过程,每一个孩子变坏的背后,都有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所以,教师要给予问题学生充分的爱心、耐心。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在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呵护,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爱的光芒。慢慢感化他们那尘封已久的心灵坚冰,接受阳光雨露般的师爱,重新找回失去已久的快乐与欢笑。同时,老师也要坚决指出学生的错误行为和错误思想,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过失与缺点。古人说“严是爱,松是害”、“教不严,师之惰”。教师对学生要严如慈父,一丝不苟。教师爱学生,不是姑息迁就,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爱。因为,学生毕竟还是孩子,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尚差,有时一玩起来就忘乎所以。

教师,请善待后进生!给他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你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教师的三种高度 篇5

一、独到的教案设计能力

教学的准备最显现的结果便是教学方案,即教案。教案设计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主体的修养和整体素质。教师正确的教育思想和高超的教学艺术、独特的教学风格,是设计质量的根本保证。教案设计是事先的计划,教师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准备、学习环境等对教学过程进行预先的决策和超前的把握,以此来进一步规划教师的教学行为。

首先,教案设计能力表现为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能力,这是教案设计的始点。教学内容包括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有关参考资料。教师只有熟悉课程标准,明确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基本内容和要求,才能居高临下地理解教科书。熟练掌握教科书的全部内容,包括编写意图、组织结构、重点章节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关键。在此基础上,阅读有关参考资料,从中精选一些材料充实的教学内容。教师对教学内容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从编者的角度、作者的角度、教者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分析,透彻理解,融会贯通,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发挥教学内容最大的教学效应。

其次,教案设计能力表现为对学情的预测能力,这是教案设计的重点。教学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讓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构建知识。教案设计同样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新的教学内容已具备的初始才能,做到“目中有人”。设计前,我们不妨站在学生角度,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什么,应该知道什么,能够知道什么,他们可能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难理解的是什么等等。然后根据这些问题的答案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包括对内容的筛选、简化、补充、排序等。或者,更为细致些,通过观察、谈话、测试等方式对学生已有的起点才能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定,以此来确定一个合适的教学起点。高速高效构建起一条设计教案的最短路程,使教学活动始于学生的“现有发展区”,避免盲目性。

再次,教案设计能力表现为制定最佳教学措施的能力,这是教案设计的中心环节。教者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更要手中有法。根据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对学生初始才能的预测,制定学生更高效学习的最佳措施(具体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堂提问、板书等)并形成一定的教学流程。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更应关注并渗透学习策略,毕竟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生,由学生的行为所决定。所以制定最佳措施时,要尽可能强化以下方面:一是教学过程的活动化。教师要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析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唱一唱,画一画,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二是学习方式多样化。既要重视自学,设计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要重视合作学习,设计学生小组内的互助学习;还要引进探究学习,尽可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亲历知识发展的过程,让学习在积极的体验中能学、想学、会学,同时养成合作、共享的个性品质。三是过程设计粗线条。教学过程是一个富于变化的时空群体活动,主体、客体、媒体之间的关系处在不断的转换之中。这种不断转换的关系,使课堂教学的过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很强的现实性。因此,教案设计必须具备高度的可塑性。我们提倡洗练的粗线条设计,就是为了留出足够的“空白”,以现场处理教学过程中更多生成的东西,而不致使学习过程成为教师演示主观编制的十分细密的教案的过程,因为再周密的计划也只能是一种“预测”。

二、灵活的教学调控能力

总的来说,教学过程是根据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过程,但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执行既定方案的过程,因为教学的主体是人,一个个富有生命活力而又有不同个性的人,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具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生成的特点,即每一堂课都应该是不可重复的师生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教学过程呈现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要求教师具有实施调控的能力。课堂实施调控能力的强弱是一个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集中反映,是教学艺术风采的展示。实施调控能力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以为以下三点很重要。

一是教师的自控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落实教学目标,应该善于调节气氛,掌握节奏,控制局面。通过调控,使教学过程流程节奏起伏有致,内容节奏轻重有变,思维节奏张弛有度,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高潮迭起,跃动灵气,成为智慧的生命符号。再者,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教师自我失误的时候,比如言不达意、板书错误、演示差错、思维受阻等,教师也需要自我调控。特别是自我感觉不顺时,更要及时调节自己的心态,让自己适应学生,适应教学情境。诚然,良好的自控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真我”,把课堂视为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

二是学生的调控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地充盈着对学生的关注,对学生多变的学习行为满怀爱心地作出及时处理。教师要努力唤起学生学习需要、兴趣,使他们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鼓励他们学得更好。当然,教学过程中也难免有来自学生的意外事件,如淘气孩子的恶作剧,学生智力活动中的一些古怪提问等,教师也必须立即调控,使其行为转向既定方向。这就是一种教学机智,可以面对学生不同发展水平的生命特征和个性差异一触即发,随机应变。

三是对教案的调控能力。教案必竟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实施灵活性非常重要。实施教案并非贯彻计划,既然课堂情境发生了变化,那么随之也要调整,根据课堂变化做出适时的修改、补充,而非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半步,以致失去许多稍纵即逝的教学机会,事后叹息。

三、个性的反思总结能力

一般情况下,我们的教学过程往往只注重课堂前的准备和课的实施,而忽视课后的反思。其实,课上完,教学并没有完。我们不妨再回头来看看整个教学过程,追问一下:“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实事上,教后的反思与总结是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反思总结,教者可以全面了解自己的教学状况,并对自己的教学水平作出明晰的衡量,从而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当反思与总结成为教师的一种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必将能够有效地监控、调节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形成教师自我完善的内在机制。

教师的反思与总结可以通过评课、做课堂实录、写教后记等方式来进行。评课包括自评或他评,具体内容可以从教和学两个角度进行。体现在教的方面,有哪些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体现在学的方面,主要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原因何在。评课将有益于教师悟出个中滋味,获益匪浅。做课堂实录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和教案设计进行比较,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哪些方面按教案设计进行,哪些地方进行了灵活变通,哪些地方失控甚至走样,分析研究中也就有了自我提高。写教后记更多的是教者的一种“自省”。教后记种种分析总结,不仅要记下教学的成功与失败之处,而且还要写进自己的分析、感想、体会、新的认识和补充意见,使之成为今后的有益借鉴。

政治课教师应具有的三种素质 篇6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 政治教师自然也就成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 政治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会直接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 政治教师首先应该要有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为人诚实, 一身正气;爱憎分明, 立场坚定;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乐于奉献, 淡泊名利;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开朗大度, 不计得失;行得直, 坐得正。让学生亲身感受到, 书中的先进人物并不遥远玄虚, 自己的老师就是一个看得见, 摸得着, 有血有肉, 活生生的典范。这样, 言传身教, 双管齐下, 就会达到潜移默化, “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如果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不高, 行为不正, 爱慕虚荣, 贪图钱财, 阿谀奉承, 在课堂上却大讲特讲思想道德修养, 调子弹得特别高, 学生不但听不进去, 相反还会露出鄙夷的情绪, 认为思想道德建设都是假、大、空, 马列主义是骗人的把戏。现在的中学生, 大人们不要以为他们少不更事, 其实鬼灵得很。他们非常注意自己生活周围的人和事。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们都有可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老师的品行也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在我走上教育岗位后, 我就非常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从教后的第一个元旦前夕, 一位学生送给我的一本年画。这本该算是正常的师生感情流露, 但我当时还是婉言谢绝了。过了一个多学期, 我无意中听到了这位学生与其他的学生在谈这件事。可想而知, 从平时的点滴小事可以看出, 学生在注意着老师。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自己得先有一桶水。政治教师应该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 广博的边沿学科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知识。深厚的专业知识有助于问题阐释的纵向深入, 广博的边沿学科知识能够讲明问题的横向联系, 丰富的生活知识能让学生感到政治离现实很近, 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讲明观点, 旁征博引;说明道理, 鞭辟人里;发表见解, 深含哲理。在语言平淡或理论深邃的教材面前, 再辅之以灵活的教学方法, 或巧用成语、俗语、俚语, 或欣赏音乐、小品、相声, 或打比喻、作比较、举例子等等, 以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觉得老师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学识渊博, 真有点“神奇”, 那么, 他们在学习这门课时, 自然是趣意盎然, 其乐融融。倘若老师知识面狭窄, 在书本所框的知识面前毫无挥洒之力, 讲课照本宣科, 干巴巴的, 像个“瘪三”, 学生先前纵有认真听讲的欲望, 也禁不住这般“催眠曲”的浅唱, 自然昏昏欲睡。有的学生, 干脆置听课于一边, 或看小说、杂志;或做其他科的作业;或交头接耳, 窃窃私语;或耍把戏、搞小动作等等。这样, 老师自然无法驾驭课堂。

现代教育思想强调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作为政治教师, 要有综合平衡协调师生关系的能力。这就要求摈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 倡导民主平等的新观念。政治教师要做心理学者, 善做思想工作, 充当非班主任而行班主任之职的角色。要放下架子, 主动接近学生, 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中学生处于思想意识形成的阶段, 自我观念和自主意识很强。教师如果把握不好, 一味说教, 一味把自己的理念强施于学生, 就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造成学生的心理偏差, 出现师生对垒的格局。这就要求教师要心平气和, 循循善诱。如果遇到学生对某一处政治观点死钻牛角尖, 思想偏执的情况, 不妨先设身处地, 苟同学生的观点, 然后从反面多列举事例, 让学生从事例中醒悟。如果发现学生因学习任务繁重, 出现松懈情绪时, 要及时给他们加油鼓劲, 鼓励他们持之以恒, 坚忍不拔, 以身处逆境而成就大业的人为榜样。对待差生破罐子破摔的情况, 要充分挖掘他们的亮点, 分析他们不尽人意的原因, 然后对症下药, 促成他们的转化。要让学生感到老师即是他们学习上的师者, 又是生活中的友人。

中小学教师科研的三种定向 篇7

一、直接服务于教学的研究———教学研究

谈到科研,一些中小学教师常抱怨:“我们每天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搞研究?”“我们平时主要时间都花在教学上了,根本没有时间写论文,做课题。”……在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看来,科研似乎等同于写论文,是工作之外的事情。其实,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经常进行着着一种最基本的研究,即教学研究。

所谓教学研究,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教学现象、教学事实所反映的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探索和认识教学规律,并运用教学规律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认识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学现象和教学未知领域进行研究的过程。[1]

通俗地讲,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教育者在运用基本教学理论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教育问题,为了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一步完善,教育者采用一定方法收集教学现象信息,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对问题进行描述、分析、预测,提出解决策略,最终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研究者需要跟其他的教育者合作交流,但中心都围绕着教学问题。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分析,教学研究可概括为四类:一是研究教学目标,二是研究教学内容,三是研究教学的实施过程,四是研究教学结果的评价。而从教学要素的角度来看,教学研究可以分为:对教师本人的研究,对学习者的研究,对教学信息的研究,对教学媒体的研究和对教学环境的研究。不管是哪种研究,最终的结果都是服务于教学,与此同时促进教师的个人发展。

二、科学性指导下的研究———教学科研

(一)教学科研的内涵

教学科研即教学科学研究,是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致力于探寻问题的原因、解决途径以及普遍性规律而进行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探索活动。[2]它强调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教育的规律,其研究的结果一般可以推广,常以论文、专著形式反映出来。科研对理论的深度和研究的规范性要求较高。

对于教学研究与教学科研的认识,存在着一些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教学研究与教学科研不同,并从两者的范畴、直接目的、思维路线、操作过程和研究成果等方面作了区分,认为教研是必需的、通俗的,科研是高尚的、正规的。[3]而有的学者认为两者没有区别,只是中小学教师的“教研”实践将教研的原有概念泛化了。我认为教学研究与教学科研本质相同,因为它们都是以教学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探索和认识教学规律,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都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只不过教学科研相对于教学研究更加强调“科学性”。

(二)教学科研的科学性分析

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等现象规律性的认识,它以系统的有组织的知识形态反映出来。科学被看作是有组织的有系统的且可以验证的正确的知识,同时也被看作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指经由科学的逻辑方法所获得的知识。[4]

“科学性”表明了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形式,应该是一种系统、有计划、有目的和充满自我反思的探究,而不是零散的随意的基于经验的思考。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参加研究的每个成员都应该具备科研的意识,端正科研态度,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科学研究当成是教师职业必不可少的部分,让研究和教学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形成“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同时教研还必须具备基本的理论(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和科学精神,要遵守一定的科研规范,要实事求是,要正规。所以它又有别于一般的工作总结、经验汇报等。

三、层层深入的研究———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即教育科学研究,对于其内涵,一种说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科学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步骤去认识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活动”。另一种说法是“指的是运用教育理论、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教学及其管理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从而揭示教育想象和客观规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5]

根据研究的性质和层次,我们可以把教育科研分成三大类,可以用三个W来表示,即“What—How—Why”。

What层次: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是对各种教育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在解释和论证别人的理论和观点。这类研究包括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等。

在教育科研活动中,可以对揭示性问题进行各种调查;可以对实际问题进行说明;也可以对某些现状提出看法。What型研究的任务主要是描述和解释教育事实,揭示教育规律,回答“教育是什么”的问题。

How层次:比What层次更高一层,不单是在论证别人的观点,更需要拨开迷雾,把分散、不全面的观点进行整合,揭示和建立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形成整体的系统的观点的研究。它所研究对象不是单一的事件,不是某一种情况,而是某些现象或某一事物的诸多方面。How研究成果往往是对某个教育规律的认识,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查或实验的基础上对某一教育问题的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其任务是提供教育价值取向和规范取向,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Why层次:就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更深入一步,“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是一种“形而上”的在抽象意义层面上的思维,是一种智慧的应用,是形成独立见解、取得创新性发现的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一步。它是用一定的教育信息,探索新知识,研究出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和产品,具有改革教育教学的实际价值或理论意义的研究。其成果可以是一种新观念、新设想、新理论,可以是一项新方法、新技能、新成就,也可以是其它表现形式的成果。

四、教学研究、教学科研、教育科研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三者的联系

教学研究、教学科研和教育科研从本质上说是一致的,研究对于学生来说,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教师本人来说,都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提高教师的工作质量和效益,提高科学育人的水平,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因此三者有密切的联系。

从研究的层次来看,教学研究是基础,而教学科研和教育科研是它的完善和发展。教学研究的成果是科研的重要素材,如果没有平时教研活动中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很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相脱节,那教育科研的成果只能是纸上谈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而教研成果是生动而具体的个别经验,要将其提升至可以普遍推广的理论,就必须上升到科研的阶段,通过教育科研对其进行深加工。

从研究的范畴来看,教学研究和教学科研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科研包含教研和教科研。从范围上看,教育的范围大于教学,教学研究是教育研究的一种类型。

从三者的作用来看,教研给教育科研提供条件,丰富教育科研内容,教育科研促进教研,指导教研工作。由于教学研究侧重于应用方面,又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可以为教育科研提供丰富的素材。因此,它是教育科研的重要来源。同时,只有通过科研实践活动,才会对教育实践中的事物、现象理解得更深。

(二)教学研究与教育科研的区别

由于教学研究与教学科研在本质上是相似的,两者只是科学性方面的差异,因此在介绍三者区别的时候重点把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进行分析和比较。教学研究与教育科研的区别如表2所示。

1. 研究目的不同

教师的教学研究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从而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中小学教师的教研主要是以教书育人为主要目的;而教育科研是一种对已有规律不断检验的活动,它的目的在于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探究教学理论和教育规律,从而为教师的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它是一种探究性和创造性的活动。

2. 研究对象不同

教研是一种实践运用研究,是运用教育理论、教育规律来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它的研究范围比较窄,主要针对在具体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包括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个别的微观的问题。而教育科研研究的范围较教研更广泛。一切教育现象、教育过程,以及有关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都是教育科研的对象。科研还包括对未知领域的教育理论、教育规律的一种探索验证。

3. 研究过程不同

中小学教师的教研其实是一个“从做中研究”的过程,不同于写论文、做课题,它一般的操作过程是: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实践反思。反思是教师教研一种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教研的关键环节,反思的意识和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师教研的高度。教研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说课、集体备课、集体研讨、教材培训、优质课评比等)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教研不要求具有严格的连续过程。研究的时间较短,一般以一个月、一个学期或一学年为段。

而教育科研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研究活动。一般的操作过程为:选择课题—查阅资料—进行研究设计—实施研究—撰写报告—研究总结。它的研究周期一般比较长,有些课题从开题到结题可能需要好几年的时间。

4. 研究成果不同

教育研究的成果主要为新的教育理念、科学知识,其主要形式有论文、专著、课题报告、操作方案等。由于研究程度和方法不一样,教研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教学问题的解决,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以及学生的进步,等等。

5. 研究成果的推广性不同

教育科研是对教育规律的揭示和教育理论的创新,侧重于理论性研究。因此,它的研究成果可在大范围内推广应用。而教学研究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局部、微观的研究,从而解决教学问题,为教学实践服务。因此,它的研究成果推广性比较小,往往只适应于某个学科、某个地区或某个单位。

6. 研究的科学性不同

由于是科学研究,教育科研要求有严格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靠性。要求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研究活动。而教学研究没有太严格的要求,它常以个别的现象和经验为基础,教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对教学现象的揭示缺乏深度。

五、结语

中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但只知道教学而不懂得研究的教师永远只是个“教书匠”,研究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通过教学来发现问题,促进研究的开展和深入,通过科研的深入研究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做到相辅相成。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了解研究、学会研究,正确处理好三种研究之间的关系,让教学研究、教学科研和教育科研有机的结合,以教育科研带动教学研究,以教学研究带动教学,从而推动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国龙.教研论[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26-27。

[2]中学物理教师教学科研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吴义昌.科研.教研与中小学教师[J].当代教育论坛.

[4]李芳.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7.

上一篇:合并报表处理下一篇:商务礼仪课堂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