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效果(精选8篇)
阶段效果 篇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加速, 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 推行监理制度的项目逐渐增加, 工程监理就是指监理方根据国家批准的相关文件以及先关法律与委托方签订有效的合同, 并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状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工程监理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并得到了完善。在国外, 工程监理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发展史, 并且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监理效果评价就是对监理目标的状况、质量、水平以及绩效的反映。监理效果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质量的评价、进度评价、投资的评价、合同的评价、安全效果的评价等。
1 监理效果的含义及监理任务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 监理效果指的是监理方对工程施工状况实施的监督和管理。工程建设的状况则是委托方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业主主要是通过监理实施效果的状况来判断自己的投资是否有价值, 以及监理机构的工作情况。施工方主要通过监理效果来考察监理方对施工工作监管的重要性, 并及时的与监理方沟通双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监理方则可以通过监理效果来考核监理人员的工作状况, 依照反应的状况来实施奖惩, 总结工作经验, 提高监理水平和质量。监理方在提高自身的水平和质量的同时, 也可以赢得市场上的优势竞争地位。
监理任务指的是监理方对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实施监控。要达到监理的目标主要可以通过对工程建设的合同、安全、信息等方面实施监督。通过质量、投资、合同、安全等方面的监理效果可以反映工程建设阶段的监理效果, 还可以反映施工阶段的真实情况。
2 监理效果的评价
监理效果的评价指的是检验施工阶段监理效果合格的评定, 监理效果的评价也是监理活动当中一项重要的环节。通过实施监理效果的评价, 可以使监理机构及人员认识到自己工作上面的不足, 并不断的总结经验, 找出与同行之间的差距, 提高自身的监理水平和员工的综合素质。通过实施监理效果的评价, 还可以提高群众对监理行业的认识, 并改变人们传统的观念, 使监理行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通过对监理效果评价的内容、指标及体系的了解, 可以清楚的认识到监理效果的评价。
2.1 内容
监理效果评价的内容讲的是要根据监理目标实施的情况, 工作质量, 绩效的反应监理效果。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质量监理效果的评价, 对投资监理效果的评价、对合同监理效果的评价、对进度监理效果的评价等。
2.2 指标
定量评价是监理效果评价的表现形式。定量评价是对每个具体指标的数值进行精确的计算, 通过得出来的数据反应监理实施的效果, 这样就会使监理效果评价的结论更具权威性和科学性。监理效果的评价指标是能够如实的反映出监理效果的, 它同时还能满足各参与施工方的对监理效果评价的要求。
监理效果的评价参照的监理指标主要有:质量指标、进度指标、投资效果指标、合同监理效安全指标、组织协调指标等。
2.3 体系
按内容和范围来说, 监理效果评价可以分为全面和单项的评价。全面评价指的是对建设阶段的各个方面实施监理情况所作出的综合评价。单项评价指的是通过对项目建设阶段当中某一部分实施监理的状况进行的评价。其主要是通过局部的监理效果反映出各个阶段的问题, 并对工作作出改进。全面评价是各个单向评价的综合而形成的, 其综合评价体系的构成如图1所示。
3 总结
通过实施监理效果的评价可以反映监理目标的实施状况、质量和绩效。通过实施监理效果的评价可以使监理机构及人员认识到自己工作上面的不足, 并不断的总结经验, 找出与同行之间的差距, 提高自身的监理水平和员工的综合素质。通过实施监理效果的评价可以提高群众对监理行业的认识, 并改变人们传统的观念, 使监理行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通过对监理效果评价的内容、指标及体系的了解, 可以清楚的认识到监理效果的评价。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加速, 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 推行监理制度的项目逐渐增加, 工程监理就是指监理方根据国家批准的相关文件以及先关法律与委托方签订有效的合同, 并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状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工程监理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并得到了完善。主要分析了工程建设阶段监理效果及工程建设监理效果的评价。
关键词:工程建设,监理,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秦旋.工程监理制度下的委托代理博弈分析[J].中国软科学, 2004, (4) :142-146.
[2]高承彬, 赵良.工程监理行业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前景探析[J].全国商情, 2007, (9) :124-125.
阶段效果 篇2
关键词:净空收敛 应力 支护效果 钢架应力
1 概述
天恒山隧道工程设计为上下行分离式隧道是哈尔滨绕城公路东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上行线的起止桩号为K88+320~K89+980,长1660m,下行线起止桩号K88+325~
K90+015,长1690m。有效净宽为2×3.75+0.75+1.25+
2×1=11.5m。隧道处于地面侵蚀较强以及起伏较大的岗阜状平原区,呈坡缓、顶平漫岗式,局部呈“V”型冲沟发育。隧道穿越的底层主要是粘性土,局部为细砂、中砂层,隧道围岩为Ⅴ级和Ⅵ级围岩。隧道采用复合式衬砌结构,初期支护以钢拱架、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及锁角锚管组成联合支护体系,二次衬砌全部为模筑钢筋混凝土结构[3]。
2 现场试验
2.1 监控量测的内容与方法 在拟定天恒山隧道试验段检测的内容和方法的时候,主要依据了《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以及隧道的结构特点、施工工艺和地质情况,主要包括量测围岩压力、净空收敛、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之间的接触压力以及二次衬砌的净空收敛等[4]。
2.2 监控量测断面及测点布置 该试验段监测项目包括:净空收敛、拱顶下沉、围岩压力、喷射混凝土应力、型钢钢架应力。
初期支护阶段监测项目主要包括:净空收敛、拱顶下沉、围岩压力、喷射混凝土应力、型钢钢架应力、纵向连接筋应力[2],其元件布置见图1。
第一,净空收敛监测。根据现场施工方法,将全站仪反光贴膜埋设于上台阶拱脚处,在开挖隧道的过程中,采用TCRA1102全站仪对净空变化进行监测。将净空收敛监测测点埋设于两侧墙中,在开挖隧道的过程中采用SWJ-Ⅳ收敛计对净空变化予以检测。第二,拱部下沉检测。将全站仪反光贴膜埋设在拱顶、拱顶偏左以及上台阶拱脚四个部位,在隧道的施工过程中,采用TCRA1102全站仪对拱部下沉情况进行监测。第三,围岩压力监测。为了对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压力的变化进行监测,应当将钢弦式压力盒埋设在拱顶、两侧拱腰、两侧拱脚、两侧墙底、仰拱、围岩与钢架间。第四,喷混凝土应变监测。为了对隧道施工过程中喷射的混凝土力学状态变化进行监测,应当将振弦式混凝土应变计埋设在拱顶、两侧拱腰、两侧拱脚、两侧墙底、以及仰拱的五个部位[5]。第五,钢架应力监测。为了对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钢架力学状态变化进行监测,将钢架表面应变计埋设于拱顶、两侧拱腰、两侧拱脚、两侧墙底、以及仰拱的五个部位。
3 监测结果与分析
在对S0围岩试验段的支护结构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受力和变形检测结果分析后,显示各项测试数据处于基本稳定状态,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总体趋势。将测试元件埋设后15-20天左右,各项数据显示其趋于稳定,说明隧道围岩在初期支护施工后20天左右即进入稳定状态,此时可进行二衬。
第二,净空收敛。上台阶拱脚的收敛值大于最大开挖线处的收敛值,在监测初期,随着重点工序的实施,两个部位的收敛值的收敛变形急剧增长,随后缓慢增长,最后趋于稳定[1]。
第三,拱顶下沉。隧道的拱部表现为整体下沉,其下沉值大致相同。下沉量在监测初期增长较快,拱部随着中台阶和仰拱的开挖下沉急剧增长,随后缓慢增长,最后而趋于稳定[5]。在下沉过程中,开挖引起的沉降值从大到小分别是开挖上台阶、开挖仰拱、开挖中台阶。
第四,围岩压力。两个断面围岩的最大压力值都出现在左右两侧墙角或仰拱处,其他部位的围岩压力多处于0.1Mpa以下,这与墙角处承受较大的形变压力有关。在变化过程中多数部位的围岩压力增强相对缓慢,现在已经基本稳定。
第五,喷射混凝土应力。喷射于两个断面的混凝土,以压力为主,出现拉应力的只有墙角,由于所受的拉应力都没有超过喷射混凝土的设计抗拉强度,因此拉应力较小。相对而言,隧道拱部混凝土的应力加大,而边墙处较小[6]。
4 结论
①本报告仅把现阶段的量测工作做一总结,只对S0围岩试验段初期支护监测数据作了分析,下一阶段将继续对围岩的稳定性和支护效果进行长期监测。
②下一步将结合工程进展,进行S5围岩的试验工作[1]。
③同时将采用数值模拟的手段,对粘土质隧道系统锚杆的作用进行理论分析。
参考文献:
[1]张向东,张树光,刘松.锚杆支护配套技术设计与施工[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2]王建宇.地下工程喷锚支护原理和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0.
[3]韩瑞庚.地下工程新奥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4]王梦恕.大瑶山隧道——20世纪隧道修建新技术[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4.
[5]王梦恕.地下工程浅埋暗挖法技术通论[M].合肥:安微教育出版社,2004.
[6]孙钧.地下工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endprint
摘要:本文以天恒山隧道工程为背景,对其隧道不设锚杆的情况下的支护效果进行试验研究。其中包括净空收敛、拱顶下沉、围岩压力、喷射混凝土应力、型钢钢架应力,以实际测量数据为根据,对其进行客观评价,得出了相关结论。
关键词:净空收敛 应力 支护效果 钢架应力
1 概述
天恒山隧道工程设计为上下行分离式隧道是哈尔滨绕城公路东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上行线的起止桩号为K88+320~K89+980,长1660m,下行线起止桩号K88+325~
K90+015,长1690m。有效净宽为2×3.75+0.75+1.25+
2×1=11.5m。隧道处于地面侵蚀较强以及起伏较大的岗阜状平原区,呈坡缓、顶平漫岗式,局部呈“V”型冲沟发育。隧道穿越的底层主要是粘性土,局部为细砂、中砂层,隧道围岩为Ⅴ级和Ⅵ级围岩。隧道采用复合式衬砌结构,初期支护以钢拱架、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及锁角锚管组成联合支护体系,二次衬砌全部为模筑钢筋混凝土结构[3]。
2 现场试验
2.1 监控量测的内容与方法 在拟定天恒山隧道试验段检测的内容和方法的时候,主要依据了《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以及隧道的结构特点、施工工艺和地质情况,主要包括量测围岩压力、净空收敛、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之间的接触压力以及二次衬砌的净空收敛等[4]。
2.2 监控量测断面及测点布置 该试验段监测项目包括:净空收敛、拱顶下沉、围岩压力、喷射混凝土应力、型钢钢架应力。
初期支护阶段监测项目主要包括:净空收敛、拱顶下沉、围岩压力、喷射混凝土应力、型钢钢架应力、纵向连接筋应力[2],其元件布置见图1。
第一,净空收敛监测。根据现场施工方法,将全站仪反光贴膜埋设于上台阶拱脚处,在开挖隧道的过程中,采用TCRA1102全站仪对净空变化进行监测。将净空收敛监测测点埋设于两侧墙中,在开挖隧道的过程中采用SWJ-Ⅳ收敛计对净空变化予以检测。第二,拱部下沉检测。将全站仪反光贴膜埋设在拱顶、拱顶偏左以及上台阶拱脚四个部位,在隧道的施工过程中,采用TCRA1102全站仪对拱部下沉情况进行监测。第三,围岩压力监测。为了对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压力的变化进行监测,应当将钢弦式压力盒埋设在拱顶、两侧拱腰、两侧拱脚、两侧墙底、仰拱、围岩与钢架间。第四,喷混凝土应变监测。为了对隧道施工过程中喷射的混凝土力学状态变化进行监测,应当将振弦式混凝土应变计埋设在拱顶、两侧拱腰、两侧拱脚、两侧墙底、以及仰拱的五个部位[5]。第五,钢架应力监测。为了对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钢架力学状态变化进行监测,将钢架表面应变计埋设于拱顶、两侧拱腰、两侧拱脚、两侧墙底、以及仰拱的五个部位。
3 监测结果与分析
在对S0围岩试验段的支护结构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受力和变形检测结果分析后,显示各项测试数据处于基本稳定状态,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总体趋势。将测试元件埋设后15-20天左右,各项数据显示其趋于稳定,说明隧道围岩在初期支护施工后20天左右即进入稳定状态,此时可进行二衬。
第二,净空收敛。上台阶拱脚的收敛值大于最大开挖线处的收敛值,在监测初期,随着重点工序的实施,两个部位的收敛值的收敛变形急剧增长,随后缓慢增长,最后趋于稳定[1]。
第三,拱顶下沉。隧道的拱部表现为整体下沉,其下沉值大致相同。下沉量在监测初期增长较快,拱部随着中台阶和仰拱的开挖下沉急剧增长,随后缓慢增长,最后而趋于稳定[5]。在下沉过程中,开挖引起的沉降值从大到小分别是开挖上台阶、开挖仰拱、开挖中台阶。
第四,围岩压力。两个断面围岩的最大压力值都出现在左右两侧墙角或仰拱处,其他部位的围岩压力多处于0.1Mpa以下,这与墙角处承受较大的形变压力有关。在变化过程中多数部位的围岩压力增强相对缓慢,现在已经基本稳定。
第五,喷射混凝土应力。喷射于两个断面的混凝土,以压力为主,出现拉应力的只有墙角,由于所受的拉应力都没有超过喷射混凝土的设计抗拉强度,因此拉应力较小。相对而言,隧道拱部混凝土的应力加大,而边墙处较小[6]。
4 结论
①本报告仅把现阶段的量测工作做一总结,只对S0围岩试验段初期支护监测数据作了分析,下一阶段将继续对围岩的稳定性和支护效果进行长期监测。
②下一步将结合工程进展,进行S5围岩的试验工作[1]。
③同时将采用数值模拟的手段,对粘土质隧道系统锚杆的作用进行理论分析。
参考文献:
[1]张向东,张树光,刘松.锚杆支护配套技术设计与施工[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2]王建宇.地下工程喷锚支护原理和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0.
[3]韩瑞庚.地下工程新奥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4]王梦恕.大瑶山隧道——20世纪隧道修建新技术[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4.
[5]王梦恕.地下工程浅埋暗挖法技术通论[M].合肥:安微教育出版社,2004.
[6]孙钧.地下工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endprint
摘要:本文以天恒山隧道工程为背景,对其隧道不设锚杆的情况下的支护效果进行试验研究。其中包括净空收敛、拱顶下沉、围岩压力、喷射混凝土应力、型钢钢架应力,以实际测量数据为根据,对其进行客观评价,得出了相关结论。
关键词:净空收敛 应力 支护效果 钢架应力
1 概述
天恒山隧道工程设计为上下行分离式隧道是哈尔滨绕城公路东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上行线的起止桩号为K88+320~K89+980,长1660m,下行线起止桩号K88+325~
K90+015,长1690m。有效净宽为2×3.75+0.75+1.25+
2×1=11.5m。隧道处于地面侵蚀较强以及起伏较大的岗阜状平原区,呈坡缓、顶平漫岗式,局部呈“V”型冲沟发育。隧道穿越的底层主要是粘性土,局部为细砂、中砂层,隧道围岩为Ⅴ级和Ⅵ级围岩。隧道采用复合式衬砌结构,初期支护以钢拱架、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及锁角锚管组成联合支护体系,二次衬砌全部为模筑钢筋混凝土结构[3]。
2 现场试验
2.1 监控量测的内容与方法 在拟定天恒山隧道试验段检测的内容和方法的时候,主要依据了《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以及隧道的结构特点、施工工艺和地质情况,主要包括量测围岩压力、净空收敛、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之间的接触压力以及二次衬砌的净空收敛等[4]。
2.2 监控量测断面及测点布置 该试验段监测项目包括:净空收敛、拱顶下沉、围岩压力、喷射混凝土应力、型钢钢架应力。
初期支护阶段监测项目主要包括:净空收敛、拱顶下沉、围岩压力、喷射混凝土应力、型钢钢架应力、纵向连接筋应力[2],其元件布置见图1。
第一,净空收敛监测。根据现场施工方法,将全站仪反光贴膜埋设于上台阶拱脚处,在开挖隧道的过程中,采用TCRA1102全站仪对净空变化进行监测。将净空收敛监测测点埋设于两侧墙中,在开挖隧道的过程中采用SWJ-Ⅳ收敛计对净空变化予以检测。第二,拱部下沉检测。将全站仪反光贴膜埋设在拱顶、拱顶偏左以及上台阶拱脚四个部位,在隧道的施工过程中,采用TCRA1102全站仪对拱部下沉情况进行监测。第三,围岩压力监测。为了对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压力的变化进行监测,应当将钢弦式压力盒埋设在拱顶、两侧拱腰、两侧拱脚、两侧墙底、仰拱、围岩与钢架间。第四,喷混凝土应变监测。为了对隧道施工过程中喷射的混凝土力学状态变化进行监测,应当将振弦式混凝土应变计埋设在拱顶、两侧拱腰、两侧拱脚、两侧墙底、以及仰拱的五个部位[5]。第五,钢架应力监测。为了对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钢架力学状态变化进行监测,将钢架表面应变计埋设于拱顶、两侧拱腰、两侧拱脚、两侧墙底、以及仰拱的五个部位。
3 监测结果与分析
在对S0围岩试验段的支护结构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受力和变形检测结果分析后,显示各项测试数据处于基本稳定状态,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总体趋势。将测试元件埋设后15-20天左右,各项数据显示其趋于稳定,说明隧道围岩在初期支护施工后20天左右即进入稳定状态,此时可进行二衬。
第二,净空收敛。上台阶拱脚的收敛值大于最大开挖线处的收敛值,在监测初期,随着重点工序的实施,两个部位的收敛值的收敛变形急剧增长,随后缓慢增长,最后趋于稳定[1]。
第三,拱顶下沉。隧道的拱部表现为整体下沉,其下沉值大致相同。下沉量在监测初期增长较快,拱部随着中台阶和仰拱的开挖下沉急剧增长,随后缓慢增长,最后而趋于稳定[5]。在下沉过程中,开挖引起的沉降值从大到小分别是开挖上台阶、开挖仰拱、开挖中台阶。
第四,围岩压力。两个断面围岩的最大压力值都出现在左右两侧墙角或仰拱处,其他部位的围岩压力多处于0.1Mpa以下,这与墙角处承受较大的形变压力有关。在变化过程中多数部位的围岩压力增强相对缓慢,现在已经基本稳定。
第五,喷射混凝土应力。喷射于两个断面的混凝土,以压力为主,出现拉应力的只有墙角,由于所受的拉应力都没有超过喷射混凝土的设计抗拉强度,因此拉应力较小。相对而言,隧道拱部混凝土的应力加大,而边墙处较小[6]。
4 结论
①本报告仅把现阶段的量测工作做一总结,只对S0围岩试验段初期支护监测数据作了分析,下一阶段将继续对围岩的稳定性和支护效果进行长期监测。
②下一步将结合工程进展,进行S5围岩的试验工作[1]。
③同时将采用数值模拟的手段,对粘土质隧道系统锚杆的作用进行理论分析。
参考文献:
[1]张向东,张树光,刘松.锚杆支护配套技术设计与施工[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2]王建宇.地下工程喷锚支护原理和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0.
[3]韩瑞庚.地下工程新奥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4]王梦恕.大瑶山隧道——20世纪隧道修建新技术[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4.
[5]王梦恕.地下工程浅埋暗挖法技术通论[M].合肥:安微教育出版社,2004.
水利工程施工阶段监理效果评价 篇3
关键词:监理效果,评价内容与指标,质量监理效果,进度监理效果,投资监理效果
工程监理制度是我国学习世界发达国家的项目监督管理的模式, 并将这中制度首先应用于水利工程。项目监理制度在我国生存与发展, 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社会化大大分工的时代趋势。建设监理制度不断提高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 使得我国的建设项目部断与世界接轨, 也是我国深化体制改革, 规范建筑市场的前提。但是, 目前我国的监理机制还不规范, 监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过问题, 且项目完工后实施监理的综合监理效果也没有得到具体的研究。开展监理效果的研究对指导监理工程的有效改进以及监理制度不断完善, 都有重大的意义。
1 监理效果评价研究的重大意义
(1) 监理效果评价是监理单位制定监理计划的依据, 也是政府单位完善监理机制, 不断建立适应水利工程发展规律的法令、犯规, 促进监理秩序有效稳定。一方面, 监理单位根据监理效果反馈信息, 总结今后监理经验提供了定量的数据参考。另一方面, 为政府调研监理水平, 分析监理市场存在的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数据, 政府可以根据监理效果评价对监理市场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并依据评价反馈信息, 制定或完善监理制度, 使监理制度不断适用水利工程快速发展的大环境, 也使得不断完善的监理制度在水利工程施工中能够起到真正意义上的监督、管理作用。
(2) 从项目投资方面上分析监理效果, 总结出项目建设过程中造成资源浪费, 增加投资的不当行为, 以及每种不当行为对项目总投资的影响, 为今后项目监理过程中投资的控制提供指导。根据监理投资效果评价不管总结经验, 分析原因, 从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同样质量、进度监理效果评价,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监理过程中对施工质量与进度的控制, 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期, 从而提高投资效益, 间接降低投资成本。
总之, 监理效果关系到监理管理水平和项目投资效益, 同时也关系到监理行业科学健康大的发展, 深入的研究监理效果, 可以为水利工程建设主管部分管理水利工程监理行业以及指导监理行业工作提供科学的数据依据。
2 工程建设施工阶段监理效果评价内容及指标
水利工程施工阶段工程监理的任务就计划地对建设项目的质量、投资、进度三大目标实施有效监督控制手段, 对合同、安全等进行有效管理, 因此监理效果评价又是对质量监理效果、进度监理效果、进度监理效果、合同管理效果、安全管理效果的综合评价。
另外, 对于项目建设的不同参与方, 因为利益不同, 关心的监理效果也有很大区别。对于业主单位来说;监理单位是否有效减低了工程变更以及变更索赔。对于监理单位, 监理效果就是否完成了业主委托的任务, 对施工单位进行了有效的监督, 是否有效控制建设项目的三大目标;对于施工单位来说, 监理效果就是监理单位是否帮助其有效控制施工成本、施工进度以及监理单位是否有效地进行施工的组织与协调工作。
监理效果评价指标可以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定性评价一般情况下是在定量的基础上, 另外, 监理效果评价内容的数量不同又可以分为单项评价指标和多项评价指标, 其中单项评价指标是对项目监理任务中的一种任务完成效果进行评价, 顾名思义, 多项评价指标就是对项目监理的多个任务的完成效果评价。
3 水利工程施工阶段施工监理效果的评价
水利工程施工效果综合评价常用的有专家估测法, 加权平分法以及加乘平分法。例如, 专家估测法是对每一项评价指标的评价结果进行专家打分, 赋予一定的权重值, 然后求其加权平均值, 根据加权平值确定施工监理效果评价参数, 因此, 确定施工效果的好坏, 是施工监理效果评价的关键。
3.1 水利工程施工阶段质量监理效果评价
质量问题是项目参与建设单位关心的核心问题, 工程的质量难以保证, 以前目标都是免谈。同样, 施工阶段质量监督效果也是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因此, 对于质量监督效果的评价也应该从各参建单位的角度对工程质量等级、事故发生情况以及返工与停工等进行综合评价。
(1) 从建设单位的角度考虑, 已完成项目的质量等级大于等于业主委托的监理目标, 则业主方对监理效果评价为好;施工过程中事故发生的次数小于同类项目事故发生的次数, 则业主方认为监理效果好;施工过程中因为施工单位的责任, 监理单位责令停工的次数大于零, 则监理效果评价为好, 且停工次数越多, 代表监理越负责, 监理效果越好。
(2) 从施工单位的角度考虑, 已完成项目的质量等级大于施工单位预期的目标以及施工过程中质量事故发生的次数小于同类工程发生的次数, 施工单位对质量监督效果评价为好。
从监理单位的角度考虑, 已完成工程的质量等级大于监理单位的计划目标, 实施监理过程中工程质量发生的事故次数小于同类监理工程中的发生次数, 则监理单位质量监理效果较好。
3.2 水利工程施工阶段进度监理效果评价
进度监督效果的评价主要是从实际工期、合同工期以及计划工期之间的关系确定。从建设单位的角度分析, 工程竣工验收的实际工期小于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鉴定的委托合同的工期, 则认为进度监理效果好;从施工单位的角度分析, 工程竣工验收的实际工期小于施工单位计划工期, 则施工单位认为进度监理效果好;从监理单位的角度分析, 工程竣工验收的实际工期小于监理方案计划工期, 则监理单位认为进度监理效果好。
3.3 水利工程施工阶段投资监理效果评价
水利工程投资控制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 但是水利工程工程施工阶段的投资, 占工程总投资的90%以上, 施工阶段投资控制是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 因此, 投资监理效果严重影响着项目的总投资。投资监理效果的指标分为绝对评价指标与相对评价指标, 其中实施监理项目投资降低额为绝对评价指标, 实施监理项目投资降低率为相对评价指标。
(1) 从施工单位的角度, 实施投资监理工程成本降低额大于零, 则施工单位任务工程投资监理效果好, 反之, 施工单位认为监理单位对投资效果不大。
(2) 从监理单位的角度, 实施投资监理工程成本降低率越大, 投资监理效果越显著;实施投资监理工程成本降低率小于行业平均水平, 则说明监理单位对投资监理水平低于竞争对手。
4 结束语
监理效果评价关系着建设项目投资效益以及监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但是, 目前对监理效果评价还处于研究阶段, 无法形成完成的监理效果评价体系, 因此, 水利工程施工阶段监理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共同努力。水利工程施工阶段监理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将大幅度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和投资效果, 对我国水利工程事业发展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涛, 丛培经, 主编.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实施手册[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陈光健, 编.中国建设项目管理实用大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3.
[3]熊广忠, 主编.工程建设监理实用手册[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
[4]齐东海, 董文章, 刘兆坤, 编.建设监理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5.
[5]傅鸿明, 黄励思, 编.工程施工监理实务[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2.
[6]黄金枝, 钱天瑞.探讨项目监理的科学评估体系建设监理[J].1994 (4) .
阶段效果 篇4
由业务院长和科室主任组成领导小组, 制定出预防干预出生缺陷方案,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 利用人口学校、宣传册、下乡义诊咨询、计划生育服务网络等向育龄妇女宣传优生优育知识, 使其了解出生缺陷的危害, 增强预防意识, 树立科学的生育观念, 科学引导, 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2仪器配备
2.1 检验科
欧林巴斯Bx-41显微镜2台, ABx-60学分析仪1台, 优利特-200尿分析仪1台, 上海TDL-4型离心机1台, 北京DNM-9602配标仪1台, DNX-9620洗板机1台。
2.2 影像科
飞利浦-HDIIXE彩色多普勒超声仪2台。
3临床资料与方法
3.1 临床资料
统计2000-2003年未实行预防干预措施出生的16 397例新生儿, 出生缺陷182例, 出生缺陷率1.10%, 2004-2007年实行预防干预措施并来我院出生的5106例新生儿, 出生缺陷5例, 出生缺陷率0.09%, 并无一例神经管畸形儿的出生。见表1。
3.2 研究方法及结果
自2004年1月自愿接受预防干预出生缺陷的准孕妇女5106人, 孕前3个月开始服用叶酸 (斯利安) 0.4 mg, 每日一次, 营养子宫内膜, 有利于孕卵着床, 孕后同法服至3个月, 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同时孕前利用TORCU-IgM四联酶免疫法对妇女血液进行病毒分析, 其中筛查弓形体阳性108人, 发病率2.11%, 风疹病毒感染181人, 发病率3.54%, 巨细胞病毒感染256人, 发病率5.01%,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55人, 发病率1.08%, 均给予药物治疗, 愈后再怀孕。孕14~21周利用TORCU-IgM抗体酶免疫测定孕妇血中HCG、AFP值, 筛查21-三体综合征的胎儿, 发现阳性病例3人, 发病率0.8‰, 均指导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确定诊断的及时终止妊娠。孕16~28周对胎儿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筛出缺陷胎儿21例, 发病率0.04‰, 其中先天性心脏病3例, 唇腭裂5例, 肾积水2例, 血管转位1例, 右侧多囊肾1例, 内脏外翻1例, 均及时终止妊娠。见表2。
4讨论
阶段效果 篇5
我国稠油资源储量大、分布广, 蒸汽吞吐技术是最先使用的热采稠油油藏开发方式, 随着多年的发展, 早期投产的蒸汽吞吐稠油油藏已经出现产量下降、开发效果变差等问题, 基于以上本文简要研究了热采稠油油藏蒸汽吞吐阶段改善开发效果, 旨在为改善热采稠油蒸汽吞吐技术, 提升稠油开采经济效益做出贡献。
1 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的特征
1.1 采收率低
热采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方式主要依靠天然的能量进行开采, 通过人工注入蒸汽对油层及原油进行加热能够有效强化天然能量的驱动作用, 这就使得热采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阶段的采收效率较低, 一般来说, 吞吐开采效率不超过35%。
1.2 采油速度高
热采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方式属于一种强化开采手段, 其开采速度较高, 一般来说, 热采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方式的采油速度为地质储量的4%-6%。
1.3 周期产量变化大
热采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方式周期内产量变化的幅度较大, 热采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阶段主要分为三个时期:排液期、产量峰值期、递减期, 其中产量峰值期的开采产量达到最大值, 在之后产量逐渐递减[1]。
1.4 适应范围广
热采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采用单井作业的方式, 这就使其适用范围极广, 能够适应各种类型稠油油藏的地质条件, 此外, 相较于蒸汽驱开采方式而言, 热采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方式的经济风险也比较小。
1.5 油层吸气剖面的改善
热采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过程中, 蒸汽会沿着高渗透层指进, 同时会向着非均质厚油层顶部不断推进, 这种现象时不可避免的, 其垂向扫油系数较低, 在确保注入热焓较高的基础上, 将改善油层吸气剖面作为热采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方式的核心技术。
2 改善蒸汽吞吐开发效果的参数优化研究
2.1 注汽强度优化
热采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方式中的注汽强度有一个最优的范围, 在最优注汽强度范围内, 周期日产油量以及周期产油量较高, 周期油气比较高, 这就说明蒸汽吞吐开发效果较好。同时, 周期注汽强度与周期产油量有着一定的相关关系, 在热采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后期, 地层压力会逐渐下降, 这时最优注汽强度周期会进行周期性的递减。综上所述, 要想改善热采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效果, 应当对注汽强度进行优化。
2.2 注汽速度优化
在不同吞吐阶段内, 各个周期都会形成一个最优注汽速度范围, 这是由各周期注汽速度与周期有产量的关系分析得来的, 在最优注汽速度范围内的产油量高, 油气比高, 蒸汽吞吐的效果最好。因此, 要想改善热采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效果, 应当对注汽速度进行优化。
2.3 注汽压力优化
满足最优注汽速度的周期注汽压力也有一个最优范围, 在此范围内, 产油量高, 油气比高, 蒸汽吞吐的效果最好, 周期注汽压力与周期产油量有着良好的相关性, 因此, 要想改善热采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效果, 应当对注汽压力进行优化。
3 水平井改善蒸汽吞吐开发效果技术研究
3.1 水平井的开采方式及布井方式
水平井注蒸汽的开采方式主要有三种, 分别是水平井蒸汽吞吐、水平井蒸汽驱和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
(1) 井蒸汽吞吐。蒸气开采的第一个阶段就是井蒸汽吞吐, 其作用主要是:①通过降低原油粘度来提升原油的流动能力;②井蒸汽吞吐作为蒸汽辅助重力驱的预热阶段, 其能够降低油层的压力, 从而形成注采井间的热联通, 这就为驱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井蒸汽驱。利用油层天然能量进行生产是蒸汽吞吐的主要特点, 当蒸汽吞吐到一定时间、一定程度之后, 油层压力下降, 油产量以及油气比会随之降低, 这时要提升才有效率, 转蒸汽驱是主要的措施。可以通过水平井成对组合或直井与水平井组合的方式进行水平井蒸汽驱, 需要注意的是, 注采井距要根据原有粘度来合理的进行优化选择。
(3) 辅助重力泄油。流体热对流与热传导结合是辅助重力泄油的重要原理, 其能够通过蒸汽的加热, 依靠重力实现稠油开采, 利用上下平行的一对水平井或直井在上水平井在下的组合来实现稠油开采, 上面的井负责注入蒸汽, 下面的井负责稠油开采, 这种方法能够开发超稠油油藏[2]。
3.2 改善效果
①在原有粘度相同的情况下, 油层厚度增加, 蒸汽辅助重力驱开采稠油的效果会更好, 油气比更高, 采收效率提升。其原理是油层厚度的增加提升了重力作用, 使得蒸汽吞吐的功能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②油层厚度为10cm, 这时重力作用会逐渐减弱, 稠油开采动力主要是井间驱动, 此时稠油原油开采效率较低, 为了保证蒸汽吞吐开采效果, 适应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的条件, 应当保证油层厚度在20cm之上;③油层厚度为20cm或30cm的时候,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受到原油粘度的影响较小。
4 结论
综上所述, 由于火烧油层等开采方式的弊端, 我国稠油开采方式主要以蒸汽吞吐为主, 普通稠油原油层粘度较低, 对开采方式、开采技术、开采设备等的要求较低, 基于以上, 本文简要研究了热采稠油油藏蒸汽吞吐阶段改善开发效果, 分析了热采稠油油藏蒸汽吞吐技术的开采特征, 并从参数优化、水平井两个方面来研究了热采稠油油藏蒸汽吞吐阶段改善开发效果, 旨在为提升蒸汽吞吐技术的发展水平, 促进我国热采稠油的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我国稠油热采开发起步较晚, 蒸汽吞吐是一种重要的稠油油藏开采方式, 其对普通热采稠油开发有着良好的效果, 基于以上本文简要分析了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的特征, 并研究了改善蒸汽吞吐开发效果的参数优化以及水平井改善蒸汽吞吐开发效果技术, 旨在为提升热采稠油油藏蒸汽吞吐阶段开发效果做出贡献。
关键词:热采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文章.特稠油、超稠油油藏热采开发模式综述[J].特种油气藏, 1998 (03) :1-7+11.
阶段效果 篇6
关键词:手术安全,手术安全核查,依从性
手术安全是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而手术室的安全管理是保证手术安全的先决条件。WHO患者安全联盟2008年提出:安全的手术拯救病人,并推出手术安全核查表制度[1]。为响应WHO的号召,我院于2009年11月开始试用手术安全核查表,2010年4月正式应用手术安全核查表核查病人并作为一项核心制度来落实,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在手术不同阶段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1月—2010年3月,为响应WHO的号召,贯彻手术病人安全核查制度,进行安全核查表的试运行,时间为5个月,为试用阶段(对照组);2010年4月开始至今,医院将手术病人安全核查作为一项强制性执行的核心制度来落实,为正式应用阶段(实验组)。
对照组病人612例,男302例,女310例;年龄16岁~86岁(37.5岁±12.1岁);颅脑手术1例,眼科手术95例,耳鼻喉科手术87例,颈部手术20例,乳腺手术52例,胸部手术1例,腹部盆腔手术205例,肾、输尿管手术65例,脊柱、四肢手术61例,其他手术25例。实验组病人685例,男339例,女346例;年龄16岁~90岁(37.2岁±13.6岁);颅脑手术2例,眼科手术105例,耳鼻喉科手术98例,颈部手术25例,乳腺手术56例,胸部手术3例,腹部盆腔手术208例,肾、输尿管手术75例,脊柱、四肢手术72例,其他手术41例。
1.2 方法
1.2.1 核查方法
手术安全核查是由具有执业资格的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和手术护士3方核查,分别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病人离开手术室前,对病人身份、手术部位、手术方式、手术物品、手术风险预警、麻醉相关的重要信息等进行核查,确保手术病人、手术部位、手术方式正确。对照组(试用阶段)的核查由巡回护士主持并填写表格,核查完毕后3方确认签字,手术结束后资料由手术室保存。实验组(正式应用阶段)针对试用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后,由麻醉医生主持并填写表格,核查完毕后3方共同确认签字,手术结束后资料纳入病案保存。医务科和护理部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确保安全核查的同步率。比较手术不同阶段两组手术医生、麻醉医生、手术护士对病人安全核查的依从性,以安全核查表核查人员的标记和签字作为统计依据。
1.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手术室是医院进行多科协作、集中治疗的一个高风险科室,手术护理风险可能存在于各个环节[2]。由于参与手术的医务人员来自各个科室,且人数众多,各科室、各类人员之间的协作就显得至关重要。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实施,能确保医护人员正确有效的沟通,增进各科室间的理解与协作,增强手术团队成员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病人手术安全 。
3.1 认真落实手术病人安全核查制度,尽可能消除医疗隐患,确保病人手术安全 实施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后,由具有执业资格的手术医生、麻醉医生、手术护士3方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对手术病人身份、手术部位、手术方式进行2次共同核查,改变了以前医生、护士单方核查1次的传统做法,能有效防止手术病人、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等错误发生,确保手术病人、手术部位、手术方式正确。将手术安全核查表作为制度执行以后,病人的安全在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每一个环节都得到了有效控制,如病人术前未佩戴腕带或腕带字迹不清楚、未按要求禁食禁饮、未注射术前针、手术部位未标识、局部皮肤发红或破损、大手术未备好血、病理检验单上的信息与标本袋上的不一致、引流管不通畅或是未做标识等,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隐患的发生。同时手术安全核查表的应用,增进了医患沟通,增强了病人及家属的安全感,能有效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手术安全核查表以文件的形式保存于病人病案内,使护理活动有据可查,便于管理部门对护理质量进行追溯和检查。
3.2 将手术病人安全核查作为核心制度落实,可提高核查依从性 过去的手术安全核查,部分工作人员在繁忙的工作中,受定势思维的影响,过分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缺乏准确、全面、客观的判断,若缺乏医生、护士、病人之间的沟通,极易发生手术错误[3]。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手术不同阶段两组安全核查的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如下:试用阶段对于手术医生、麻醉医生、手术护士没有强制性的核查要求,缺乏相关的考核,因此常出现核查病人、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等依从性较差的现象;而手术安全核查表正式应用阶段,明确了手术医生、麻醉医生、手术护士的查对责任,要求其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病人离开手术室前对病人进行安全核查。医护人员术中相互提醒,显著提高了手术团队成员的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从而达到减少差错、杜绝事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的目的。
3.3 落实手术病人安全核查,可促进手术团队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 手术护理工作具有环节多、操作多、交接多、技术性强、服务要求高、时间连续性强等特点[4]。大量研究显示,手术团队之间缺乏信息交流或沟通不足是导致错误手术的危险因素之一[5]。手术安全核查表的应用,要求手术团队成员间就手术及麻醉准备情况、手术风险、仪器设备、术中可能遇到的特殊情况等进行沟通,这种沟通有利于手术团队成员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防范达成共识,提高处理特殊情况的应急能力和默契性,确保手术安全。
3.4 必要的监管和考核,是核查制度规范执行的重要保证 选择手术进程中的3个重要环节进行核查,在试用阶段执行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有:病人还未手术,手术安全核查表已全部填写完毕;或者手术已做完,但手术安全核查表尚未及时填写。这些问题都反映出手术团队未正确执行手术安全核查表的规定,核查只是流于形式。为了杜绝这些现象的发生,医务处和护理部采取不定期抽查,公示“手术安全核查同步率”,并与参加手术的医生、护士的绩效挂钩,督促手术团队按手术进程同步进行手术安全核查。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必要的监督检查,能有效促进制度的贯彻落实。
实践证明,规范执行手术安全核查表制度以后,病人的安全在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每一个环节都得到了控制,存在问题被及时发现、及时解决;病人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部位感染率和医患纠纷发生率也显著降低。因此,认真做好手术安全核查,提高手术团队成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加强手术团队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能有效保证病人的手术安全。
参考文献
[1]Mila DF.I mproving patient safety in the operating room:Lessonsfromthe aviation industry[J].Nat Clin Pract Urol,2008,5(6):289.
[2]林菊英.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7.
[3]许晨耘,符林秋,郑旭,等.手术确认表在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9,24(18):52-53.
[4]凌晓红,殷晓红,鲍红光,等.护士应用《手术病人安全核对表》的实践及体会[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2):12.
阶段效果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 年7 月~2014 年8 月入住我科发生膀胱功能障碍脑卒中患者。 纳入标准:①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3], 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②首次发病, 发病后3 d内入院;③发生尿失禁;④住院时间≥14 d;⑤患者和家属知情同意, 积极配合。 病例排除标准:①既往有脑卒中史, 不包括无症状性梗死;②既往有尿失禁;③下尿道梗阻;④其他脑部疾病如帕金森、多系统变性、老年性痴呆;⑤合并泌尿系感染;⑥吞咽障碍。 按照入住时间的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2012 年7 月~2013 年7 月为对照组, 40 例, 男性25 例, 女性15 例, 平均年龄 ( 66.50±9.86) 岁。 其中脑出血14 例, 脑梗死26 例。 2013 年8 月~2014 年8 月为观察组, 38 例, 男性24例, 女性14 例, 平均年龄 ( 66.84±11.03) 岁。 其中脑出血12 例, 脑梗死26 例。 两组病种、病情、年龄、性别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均按病情给予相应常规的治疗与护理。
1.2.2 观察组科室护士系统学习神经内科的专科护理知识, 根据病程分阶段行卒中尿失禁膀胱康复护理。
1.2.2.1第一阶段脑水肿急性期 (1周内) , 膀胱生理性容量感觉训练。患者人院后留置尿管, 次日夹闭, 制定个体化排尿日记记录表, 根据饮食、输液量、输液种类对产生尿量的影响, 及时放尿并准确记录, 通过产生尿量的规律来判断次日放尿的时机, 并作为中、后期定时排尿的依据。具体做法:宣教尿失禁康复的经过, 解释护理目的。2 h进水量 (经口进食的水、汤、粥、果汁等所有饮品加输液量) 约500 ml, 每2 h开放一次, 放尿时提醒患者有意识地参与排尿, 即:Valsalva运动, 嘱患者身体前倾, 快速呼吸3~4次, 然后做1次深呼吸, 再屏气, 向下自然做排尿动作, 反复间断数次, 使其产生排尿感和空虚感;2 h进水量约250 ml左右, 约4h开放一次。特殊时间段放尿: (1) 夜间避免影响患者睡眠, 12h持续开放尿管至晨间7:00;②特殊药物放尿:甘露醇、速尿应用前、应用后1h放尿;③个体膀胱容量的差异:再此期间尿管外渗, 提前半小时放尿;也可根据患者膀胱区胀感、尿意感的有无或用手触摸下腹部膀胱充盈底部达脐下二横指体征放尿。
1.2.2.2第二阶段脑水肿恢复期 (7~10 d) , 饮水计划联合盆底肌功能锻炼, 训练膀胱功能。具体做法:脑水肿的恢复, 颅内压的下降, 脑功能的恢复。甘露醇的减量或停止, 输液量的减少, 鼓励多饮水, 晨8:00起至20:00每隔2 h饮水200~250 ml, 若饮入粥、汤、果汁等流汁, 需减去相应饮水量。18:00以后尽量不要饮水, 20:00后不再饮水。避免饮用利尿饮品或刺激性食物。根据进水量、膀胱容量调整放尿时间, 每2~4 h放尿一次, 正确记录个体化排尿日记记录表。同时联合盆底肌功能锻炼:收缩肛门括约肌, 不收缩腿部、臀部及腹部肌肉, 保持10 s, 重复10次, 每日3次。通过肛门括约肌有规律地主动收缩, 可增加尿道阻力, 减少尿失禁发生的可能。
1.2.2.3 第三阶段脑水肿恢复后期 ( 自10 d起) , 尽早拔管, 拔管后的护理。 具体做法:饮水方法、盆底肌功能锻炼同前, 患者能准确感受到膀胱内压力及膀胱容量的变化, 每次放尿量在300~500 ml, 或在做自主排尿动作且配合按压膀胱区时尿管周围有尿液渗出, 即可拔除尿管。 外置接尿器的过渡:男性用一次性保鲜袋, 女性用尿垫每2~4 h间歇放置;或床边放置便器。
1.3 评价方法拔管一周后, 评价尿失禁改善效果。 标准采用4级评定, 痊愈:小便前有尿意感, 并完全能控制排尿过程, 即0级;显效:小便基本能控制, 偶尔尿失禁, 即1 级~2 级;有效:小便时有尿意, 偶尔能控制, 但不巩固, 即3 级;无效:干预前后无变化[4]。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0.0 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
两组患者尿失禁改善的情况, 见表1。
3 讨论
3.1脑卒中尿失禁机制脑卒中引起尿失禁主要有以下两类: (1) 排尿神经通路的中断, 脑干以上的排尿中枢 (包括下丘脑、丘脑、基底核、大脑皮质) 在脑卒中后, 对排尿反射的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 膀胱功能亢进, 逼尿肌高反射性引起尿频、尿急、尿失禁等症状; (2) 卒中引起的认知功能或言语功能障碍, 主要是因为患者存在认知或言语等意识障碍, 不能很好地表达排尿的需要而引起[5]。
3.2分阶段尿失禁护理的效果针对以上病因, 短期留置尿管且遵循留置导尿的护理流程, 尽可能减少尿路感染率[6];尿失禁患者易产生焦虑、尴尬、自卑心理, 担心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分阶段护理效果:整个过程, 解释尿失禁的机制与康复的经过, 争取最大的配合。①卒中急性期须绝对卧床休息, 多数患者卧床时自解小便不习惯, 再加之疾病致尿失禁, 易致充盈性尿失禁;降颅压、脱水剂的应用, 用药后瞬间产生尿液多, 易引起患者烦躁。这两方面均易引起颅内压的增高。早期留置导尿, 减少患者活动, 便于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减轻腹压, 避免诱发颅内压的增高;同时也减少了患者尿湿床单元, 减轻护理工作量。根据前日排尿日记, 找出放尿规律, 放尿时做Valsalva运动, 早期建立膀胱的生理功能;②随着疾病的治疗, 排尿反射、认知或言语功能障碍有所恢复, 尿失禁次数减少, 恢复期饮水计划利于膀胱功能的恢复[7], 再结合盆底肌肉的锻炼, 膀胱贮存尿量达300~500ml, 有尿意感, 及时放尿, 放尿的次数逐渐趋向4~6次/日。③恢复后期, 尽早拔出尿管, 避免泌尿系感染, 应用外置接尿器, 有尿意时放置或床边放置便器, 避免因认知或言语沟通障碍来不及尿湿床单元, 同时也增强患者的自信。分阶段护理组拔尿管1周后, 尿失禁痊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意义 (P<0.05) , 且对于尿失禁的改善均有效。
3.3院外尿失禁的患者护理尿失禁的恢复过程是长期的过程, 部分患者未达到痊愈的效果, 护理应包括医院和社区及家庭, 护士应指导社区护士、家属以及患者间歇清洁导尿[8]、膀胱再训练等尿失禁相关的护理, 以保持护理的连续性。
4 小结
通过对38 例脑卒中致尿失禁患者, 采取分阶段护理干预法, 急性期行导尿, 饮水计划结合膀胱生理容量的训练, 间歇放尿, 维护膀胱生理功能;恢复期饮水计划和盆底肌功能锻炼, 训练膀胱功能;恢复后期尽早拔管, 应用外置接尿器过渡, 尿失禁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促进尿失禁的康复, 提高了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观察分阶段护理脑卒中尿失禁恢复效果, 探讨分阶段护理对脑卒中尿失禁的康复。方法 将78例急性脑卒中的患者根据住院时间的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前40例为对照组, 入院后均按病情给予相应常规治疗及神经科专科整体护理。后38例为观察组, 采取根据病程分阶段护理干预方法, 比较两组尿失禁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尿失禁改善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恢复期以及恢复后期的阶段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脑卒中致尿失禁的临床症状, 促进尿失禁的康复。
关键词:脑卒中,尿失禁,阶段护理
参考文献
[1]陆敏敏.循证护理的理论与实践--脑卒中患者的评估[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6) :483-485.
[2]Ed wards DF, Hahn M, Dromeriek A.Post stroke urinary loss, incontinence and life satisfaction:when does post-stroke urinary l oss become incontinence[J].Neurourol Urodyn, 2006, 25 (1) :39-45.
[3]杨期东.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04-107.
[4]方爱军, 步荣发.尿失禁及其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9, 18 (2) :56-57.
[5]穆景颂, 倪朝民.脑卒中后尿失禁的康复治疗[J].安徽医学, 2010, 31 (2) :178-180.
[6]邢唯杰, 胡雁.短期留置导尿管护理的循证实践[J].上海护理, 2013, 13 (2) :88-92.
[7]艾艳.饮水计划在神经源性膀胱功能训练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7) :659-660.
阶段效果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本院2007年8月至2010年7月的患者, 共计145例, 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0例:男52例, 女18例;年龄最小26岁, 最大65岁, 平均年龄44.83岁;病程0.6~12年, 平均病程8.4年;浅表性69例, 萎缩性26例, 异型增生24例, 肠上皮化生21例。实验组75例:男60例, 女15例;年龄最小27岁, 最大69岁, 平均年龄44.95岁;病程0.5~13年, 平均病程9.1年;浅表性70例, 萎缩性25例, 异型增生23例, 肠上皮化生22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参考1989年11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诊断试行标准。西医依靠胃镜检查和直视下胃粘膜活组织检查所见为准。
1.3 治疗方法
(1) 对照组予以西医的四联疗法, 即泮托拉唑胶囊40mg bid po+枸橼酸铋钾220mg bid po+克拉霉素0.5g bid po+阿莫西林0.5g tid po。2周为1个疗程。
(2) 实验组予以中医治疗, 开始2周予以理气化湿中药:枳壳20g, 檀香10g, 香附10g, 绿萼梅5g, 大腹皮9g, 黄芪30g, 槟榔6g, 苍术10g, 厚朴10g, 藿香5g。其中, 兼见痛连两胁, 加川楝子15g;嘈杂加海螵蛸10g, 黄连15g, 吴茱萸10g;胃脘痛如刀刺, 便血加当归10g, 川芎10g, 便秘加制大黄10g。2周后予以以下方药:茯苓10g, 甘草6g, 白术10g, 半夏10g, 砂仁10g, 木香6g, 山药10g, 黄芪30g, 党参10g, 薏米仁10g, 莱菔子6g, 隔山消10g。以上中药日一剂, 煎汤约200mL, 分2次服完。共服3个月左右。在后期的健脾和胃中, 根据服药后的不同症状予以辨证论治。
1.4 疗效观察
治疗后分别从症状的改善, HP的转化情况, 病理组织学情况观察。
1.5 疗效标准
参照1989年11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
2 治疗结果
2.1 从症状的改善情况看
实验组总有效率94.875%, 对照组总有效率85.05%;就症状改善情况看,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胃痛有效率为97.8%、90.7%, 嘈杂有效率为94.6%、89.5%, 痞满有效率为94%、90%, 纳呆有效率为93.1%、70% (具体见表1) 。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2 从HP转变的情况看
2组治疗3个月后均行胃镜检查。实验组的转阴数46例, 转阴率为61.3%;对照组转阴数为31例, 转阴率为44.2%.2组差异较明显。
2.3 从病理组织学情况分析
2组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炎性细胞的充血、浸润、水肿作用。特别是实验组从病理检查在浅表性胃炎的症状改善上有明显效果。从浅表性、萎缩性、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情况进行表格统计分析, 实验组有明显改善效果, 见表2。
3 讨论
慢性胃炎是内科的多发病、常见病。据不完全统计, 85%以上患者慢性胃炎患者是HP感染有密切联系[1]。且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程度直接影响胃炎的炎症严重程度, 成正比例。所以, 如何控制炎症是治疗慢性胃炎的关键。目前西医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和抗生素合用控制感染, 但是, 抗生素会紊乱肠内正常菌群, 且长期的抑酸药物使胃处于低酸状态, 容易导致恶变[2]。所以西医的副作用较大。
慢性胃炎的病机为胃气阻滞, 胃失和降, 不通则痛。开始往往因为饮食伤胃、外邪犯胃导致胃热炽盛等实证, 后期未早期正确治疗由实转虚, 致脾胃虚弱, 湿气阻滞。所以笔者从基本病机出发, 对症治疗。
在本治疗中第一阶段采用檀香、香附芳香化湿, 行气理滞;苍术、厚朴燥湿运脾, 下气除满;枳壳、绿萼梅行气宽中除胀。意在条畅气机, 助脾运化。据现代中药药理学表明, 苍术、厚朴、香附等均有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但因为燥湿理气之品易伤胃阴, 不宜久用。在本治疗的第二阶段, 以香砂六君子汤为主加减药物, 旨在行气温中, 健脾和胃。六君子汤为健脾和胃的代表方, 加之莱菔子消食除胀, 山药补脾养胃生津。能调节紊乱的胃肠功能, 增强全身免疫力和抵抗力。配之清热解毒药物更能控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有效的治疗慢性胃炎。
参考文献
[1]陈星, 岑戎, 徐富星, 等.慢性胃炎结节状改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4, 21 (2) :89~91.
【阶段效果】推荐阅读:
阶段性训练效果评价05-25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阶段性总结09-16
迎春煤矿瓦斯防治效果效果评价制度08-12
学习效果12-14
并购效果07-14
投资效果07-14
补料效果07-15
审计效果07-17
取得效果07-17
讲课效果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