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效果(通用10篇)
生理效果 篇1
动物生理学是动物医学与动物科学专业的基础课, 学生对生理学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他们将来在其专业方面的发展。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生理学课程开设在一年级第二学期,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今日学习对未来工作有何意义, 因此容易变成被动学习。“兴趣是爱好的先导, 更是学习的动力”, 要提高生理学教学效果和质量, 使学生掌握好这门重要课程, 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动力着手, 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1]。
绪论课是一门课程的开场白和宣言书, 是师生之间学习和交流的起始点[2], 其内容主要是对该学科进行综合性的概括和介绍, 导向性十分明确。绪论课教学的目标不是具体地讲清知识的概念与原理, 而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 使学生了解学习内容 (学什么) 、明确学习方向 (为什么学) 、知晓学习方法 (怎么学) 。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对教师与学生在今后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与配合以及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等许多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结合多年来笔者的教学实践, 浅谈一下如何通过绪论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动物生理学的教学效果。
1 巧妙提问 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兴趣, 就容易进入一种积极、高度聚精会神的状态, 对所学材料进行深入分析、加工的效果也就最好。笔者的实践证明, 如果绪论课内容生动有趣、提纲挈领、条理清晰, 就能较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这门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并且给后续的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生命现象及其调控机制的学科, 利用学生对多姿多彩的生命现象的天然好奇和热爱, 上课时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录像, 把学生的听课情绪和课堂气氛先调动起来。然后通过提出一些与日常生活或者临床知识有联系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人在伤感之时, 若持续地嚎啕大哭, 有时会出现呼吸突然停止, 过一会呼吸又恢复正常, 为什么?呼吸停止时, 可以实施人工呼吸进行抢救, 为什么?为什么手被玫瑰扎到后会很快地缩回, 然后才感觉到疼?夏天天气炎热的时候水牛会把整个身子浸在水塘里, 兔子挺着两只大耳朵忽扇忽扇的, 而狗却扒在地上吐出舌头来?这些实例问题都会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使学生思维立即活跃, 同时也使学生感觉到生理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生理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2 引经据典 寓史于教
在进行生理学教学时, 恰当地介绍生理科学历史是很有意义的[3]。它既可以增加生理学教学的趣味性, 诱发学生对生理科学世界的向往,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哲学思想以及科学思想的逻辑行程。围绕这一目标, 可以详细讲解某一科学发现的具体过程。例如, 笔者给学生讲述血型的发现过程:首先问学生们是否知道自己的血型, 大家都积极回答;知道血型是如何发现的吗?基本上大家都摇头;然后笔者播放一组图片, 接着又问是否有义务献血的学生, 在校园里有没有见过红十字会的采血车, 图中采血车车身上的条幅中“6.14”是什么意思?这个时候学生显然已经表现得兴趣盎然, 此时笔者再从人类历史上第1例异种动物输血 (17世纪80年代的英国, 有位医生曾经给一个生命垂危的年轻人输羊血, 奇迹般地挽救了他的生命) 说起, 到20世纪初奥地利医生卡尔·兰茨泰纳发现人类的ABO血型系统, 并因此获得了1930年的诺贝尔奖, 并赢得了“血型之父”的美誉, 每年“6.14”定为“国际志愿者献血日”, 详细介绍历时3个世纪的血型发现过程。通过这段科学历史的介绍, 既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生理学的兴趣, 也总结出有益的启示:科学的发现、提出是一个发展的、变化的、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 选择有意义的课题, 坚持不懈地努力非常重要。
3 更新内容 紧扣专业
作为学生, 接触到一门新课程, 他首先想到的就是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 学习这门课程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个问题的明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态度、热情和效果。因此, 绪论教学中针对学生普遍提出的“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这个问题, 除要引经据典说明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外, 还应结合实际, 通过介绍生理科学在食品保健、医药、农业和环保方面的最新应用,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动物生理学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针对时下流行话题“今天你低碳了吗?”, 笔者通过播放“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危机”的视频, 引起学生的讨论。然后提出今天我们的环保主题是“畜牧业”, 主角是“反刍动物”。这时候学生们就非常好奇, 低碳和牛、羊有什么关系?笔者会请学生回答, 引起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是什么?根据回答, 再给出一组数据, 根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 (FAO) 统计, 温室气体散发量的18%来自家畜, 其中包括二氧化碳和甲烷 (是二氧化碳暖化潜能的23倍) , 全球反刍动物每年约产生甲烷8 000万t, 占全球人类活动释放甲烷量的28%;而英国《独立报》报道, 肉食生产形成的甲烷排放量则占全球排放总量的51%;1头牛1 d打嗝和放屁所排出的甲烷, 比1台车所排放的废气还要高出许多。通过一组组详实的数据, 让学生了解到反刍动物对全球气候变暖 “功不可没”。那原因何在呢?笔者简明扼要地介绍反刍动物特殊的消化活动——嗳气, 即牛、羊每天不停打嗝, 向外排出甲烷。若能“减少牛、羊打嗝次数, 反刍动物更加环保”。如何做到这一点?牛、羊打嗝同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的活动密切相关, 如果我们了解瘤胃微生物的种类, 掌握微生物对饲草饲料的消化特点, 就能够调控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的活动, 从而控制甲烷的排出, 为节能减排作出杰出贡献。
再比如向学生介绍在动物身上建厂——“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如将能够产生药用疗效物质的胰岛素基因转入动物体内, 利用它们的乳腺大规模地生产生物基因药品 (胰岛素) ;再比如能产生蜘蛛丝的山羊, 即美国科学家将蜘蛛丝基因导入山羊的细胞中, 成功培育出山羊新品种, 其羊奶中含有大量的蜘蛛丝蛋白质, 经加工可制成钓鱼线、网球拍等。
如此等等动物生理学实践应用的实例, 使学生自然就意识到生理学不仅是有趣的, 尤为重要的是其实用性,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物生理学的浓厚兴趣, 对本课程的内容充满期待。
4 恰当应用教学艺术
教学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的、教与学有机结合的活动,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使教师由“要我教”变“我要教”;学生由“苦学”变“乐学”, “学会”变“会学”, 应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艺术。
4.1 语言简洁, 通俗易懂
绪论课是该课程的第一堂课, 对学生来说对于本课程中涉及的概念专业术语等还不清楚, 因此切忌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 语言表述要力求简洁、生动、形象、幽默, 教学效果自然会大大提高。
4.2 注重师生情感交流
课堂是师生间交流的重要舞台。教育心理学家认为, 人有了愉快的情感, 就会满怀激情去渴求知识, 甚至创造奇迹。课堂情感对流就是教师根据学生情感的反映, 应该及时选择恰当的处理办法, 更好地控制和改进课堂教学活动。因此, 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听课状况, 要有目光交流, 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有分心现象时, 可列举一些与临床、生产有关的例子或者与实际生活有关的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或者及时、合理地提出问题,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回来。
4.3 注意把握形体语言
形体语言包括教师的手势、表情、眼神、体态、仪表等若干方面, 在教学时教师如将之恰当配合、灵活运用, 便构成了精妙入微的教态艺术, 有时甚至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达到师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4], 可为今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5 身正为师德高为范
绪论课是教师和学生的第一次接触, 其教学是对教师的一种全面考察。教师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教师风范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作为授课教师, 除了对所授课程要有全面了解, 还必须大量阅读相关的书籍以及与动物生理学密切联系课程, 如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营养学、繁殖学等, 并且在其从事的科学研究中不断积累和学习, 这样讲课才能轻车熟路、有声有色, 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形象化、简单化;同时旁征博引, 列举很多有趣而且吸引学生的实际生产或科研案例, 而这些正是学生愿意听而且想听的东西。一个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的教师必然能赢得学生的赞同和信任, “亲其师, 敬其人, 信其道”, 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总之, 要做好绪论课的教学工作, 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清楚绪论课教学的基本内容, 同时, 还必须在绪论课的实际教学中注意把握好相关的教学艺术。俗话说的好“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不断地分析总结并随时调整, 做到收放自如、张弛有度, 才能将绪论课讲授得更加完美, 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秀萍, 马鸿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3, 5 (5) :470-471.
[2]杨卓娟, 杨晓东.关于高校课程绪论教学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12) :39-41.
[3]陈吉森.浅谈把生理科学史融于生理学教学中[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05, 27 (3) :143.
[4]杨家余.绪论课教学策略探讨[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0, 23 (1) :114-116.
生理效果 篇2
钙网蛋白的生理及病理生理学作用
钙网蛋白(calreticulin, CRT)是内质网/肌浆网主要的Ca2+结合蛋白,通过协助蛋白质正确折叠和维持细胞Ca2+稳态而参与调节细胞凋亡、黏附、类固醇敏感性基因表达和自身免疫反应等,并与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相关.本文综述钙网蛋白的生理功能及其在心肌肥大与衰竭、血管新生和应激等病理状态下的变化.
作 者:徐菲菲 刘秀华 XU Fei-Fei LIU Xiu-Hua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生理研究室,北京,100853刊 名:生理科学进展 ISTIC PKU英文刊名:PROGRESS IN PHYSIOLOGICAL SCIENCES年,卷(期):37(3)分类号:Q5关键词:钙网蛋白 内质网 分子伴侣 Ca2+稳态
生理效果 篇3
(东台市中医院江苏东台224200)【摘要】目的:探讨生理盐水雾化吸入对鼻内镜术后患者进行鼻腔治疗和护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鼻内镜术后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病人术后抽除鼻腔填塞物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鼻腔雾化吸入和1%呋麻滴鼻液滴鼻,每日观察鼻腔出血、结痂、嗅觉、鼻阻、流涕5个项目,记为有或无。结果:治疗组鼻出血及痂皮消失期为7~12d,平均为8.5d;对照组10~16d,平均12.4d,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理盐水雾化吸入对鼻内镜术后患者进行鼻腔护理和治疗疗效显著。【关键词】生理盐水;雾化吸入;鼻内镜术后【中图分类号】R7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522-01 随着功能性鼻窦手术的广泛开展和技术的逐渐成熟,对鼻腔粘膜生理功能、病理生理改变、粘液纤毛输送机制等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鼻科医生对于维护、改善鼻腔内正常生理环境、保护鼻腔乃至上呼吸道的健康的重要性更为重视。临床注意力开始向手术后术腔护理及综合性治疗倾斜。单纯依靠手术而不注重手术后的处理并不能获得可靠疗效的观点已经得到广泛的共识[1],我们于2010年3月~2010年12月,使用生理盐水雾化吸入对30例鼻内镜术后患者进行鼻腔护理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将鼻内镜术后的60例患者按手术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20,女10例,年龄16~ 60岁,平均年龄36.1岁;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5~ 58)岁,平均年龄35.6岁。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轻重程度等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患者术后抽除鼻腔填塞物后,治疗组予生理盐水鼻腔雾化吸入,用超Ⅱ型雾化热疗器 (上海产)局部治疗。该治疗器是利用超声波将蒸馏水在饱和室空气中雾化成4~8μm的水滴,经导管喷嘴向外喷出,由液晶显示并用微处理机连续控制喷嘴出口处的温度,精确地保持在42℃±1℃,喷嘴出口距离鼻孔2~ 3cm,湿热气直接喷入鼻腔内,气流量为28L/s,每日2次,每次15~20s。对照组予鼻腔滴用1%呋麻滴鼻液(呋喃西林及盐酸麻黄碱),滴入时要求仰卧头垂位,每日2次。1.3疗效评定标准:患者自觉症状消失者为满意;有改善为一般;无改善为不满意。术后患者于抽出鼻腔填塞物抽出之日起,每日观察鼻腔出血、结痂、嗅觉、鼻阻、流涕5个项目,记为有或无,观察期为4周。2 结果 2.1疗效观察:两组患者观察期为4周,其中嗅觉障碍、流涕恢复时间和鼻阻一般均有改善,主要以出血、结痂2项统计。治疗组鼻腔出血及痂皮消失期为为7~12d,平均为8.5d;对照组10~16d,平均12.4d,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差异。2.2不良反应:所有病人未有不良反应。3护理精心护理,正确使用雾化装置,是保证雾化吸入疗效的关键。手术可以给患者的心理及精神带来巨大压力,往往导致患者术后治疗时伴有紧张情绪。应加强心理护理,在护理患者时态度和蔼,对患者关怀体贴,使用安慰性鼓励性语言,操作时动作轻柔、准确,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术后患者因为鼻腔环境的改变,往往伴随局部不适感,给患者针对性心理护理,可促进患者康复。4讨论鼻内镜术后关键是清理鼻腔以促进鼻腔、鼻窦血痂及分泌物的排泄,以利粘膜功能的恢复,防止术腔粘连。鼻内镜手术在操作过程中造成鼻腔粘膜不同程度的损伤,包括術中、术腔填塞,术后换药出现粘膜表面糜烂水肿,伪膜形成,血性分泌物聚集导致术后鼻腔粘连复发,故术后处理是手术治疗的重要环节。术后常用生理盐水鼻腔冲洗,以利于鼻腔清理,但因易呛咳、鼻咽返流,患者往往不能接受。生理盐水鼻腔雾化吸入因温度恒定为42℃±1℃,而且有一定压力的水汽柱直接喷入鼻腔,对鼻粘膜起到喷溶作用,热温和机械刺激均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后再扩张,血液和淋巴循环增强,引流通畅,同时局部新陈代谢加速,组织营养改善,增强了机体的免疫能力,减弱了微生物抵杭力而易为人体所抑制或消灭。有人建议在生理盐水溶液中再加一些醋或醋酸,使pH值更接近鼻腔的生理状态,还有人建议加一些双氧水,以更好地清理鼻腔结痂。但是,这些措施的价值还没有得到怔实。生理盐水雾化吸入对鼻内镜术后患者进行鼻腔护理和治疗,方法简便,无副作用,患者无痛苦,疗效显著。对于鼻内镜术后患者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清理鼻腔的手段参考文献[1]许庚, 李源.内窥镜鼻窦外科学[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4.123-126.
运动生理学课堂教学效果方法初探 篇4
一、开放性的教学方法
开放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学生能否主动的学习。主动地学习, 学生的心理积极, 思维的灵性处于活跃状态, 得到的运动生理学知识是活的。如此则要求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应放开学生的手、脑、口,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 即使学生的质疑及提问与教学内容有些偏差, 教师也应积极面对, 让学生把话说完, 并引导学生使其注意力往教学内容上转移。比如这位同学的问题比较好, 因时间关系就不研究啦, 这样的回答不是一个理想的回答。老师们通常会理解为如果我解答他的问题, 得浪费几分钟的时间, 后面的教学内容完不成, 这节课的教学环节不完整, 怎么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一定要当堂全部完成?那要看课堂进展的实际情况, 切忌为了赶时间而扼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节课的教学环节真的必须那么完整吗?一节课中, 只要学生能围绕所学内容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这就是一节好课, 而并不需要环节上的面面俱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表现自我, 变学生为老师, 讲解他们对教学内容中最感兴趣的片断, 发表他们的见解。
二、课堂的直观化
直观化的运动生理学课堂, 能够化深奥的生理学问题为浅显具体, 不仅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十分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接受以及思维灵感的激发。体育专业学生往往感性认识好于理性认识, 在教学活动中, 用图片、实物、教具或电教手段组织教学, 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引导学生从直观逐步过渡到抽象概括, 这是体育专业学生认知心理的需要。这种做法的结果是, 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某些较难理解的内容就能变为看得见, 摸得着的直观形象的东西, 在此过程中, 学生把操作、观察、思维、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不仅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同时也能亲身体验求知的乐趣。制作精良的ppt演示, 在演示的过程中, 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完全进入学习的意境, 能非常顺利地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表述一个运动生理学内容, 常常有直观易懂与抽象难懂之分。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专项特征把抽象的概念, 一般的规律, 不易领会的运动生理学思想, 较难掌握的问题方法, 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 以提高语言表达的直观效果。可见, 教师应注意挖掘体育实践中的实例, 提炼出模型, 进而将贴切生动的比喻、形象直观的语言自然地植入其中, 这将使得运动生理学内容变得鲜活, 数学课堂充满生机。这同时也对体育理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
提问是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 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被运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教师掌握提问的技巧, 恰到好处地提问, 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 气氛活跃, 究其原因是他们发挥了教学艺术效果。一个好的问题问下去, 可使全班活跃, 学生争相发言, 各种智慧的火花在短时间内迸发, 创造性思维不断涌现, 兴趣浓烈的学生还会自找参考书, 向教师反提问题, 师生切磋, 教学相长, 乐趣无穷。提问必须注意问题要准确, 答案要明确。问题不能太大、太空, 否则学生难以得出精确的答案。在教学中为什么会有启而不发或发不对路的情况, 这与教师所提问题问得不清楚、启发不得法有关。应根据学生、授课内容和教学阶段的不同, 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提问要有预习性、复习性、质疑性, 同时要具有基础型、开拓型、辅助型等类型。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课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 必须在大范围、大单元、多章节中去联想, 经过思考才能将知识整理出来, 因此能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 便于唤起各种知识的联系, 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
生理学就是一门研究生物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运动生理学体育专业的主干课程有其自身的难度, 但也有其自身的逻辑和学习方法。我们运动生理学教师应该经常进行总结和交流, 不但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
[2]苏君阳:《论教育公正的本质》, 《复旦教育论坛》, 2004年第5期。
生理效果 篇5
蟾蜍骨骼肌生理
【实验题目】
蟾蜍骨骼肌生理
A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B蟾蜍骨骼肌单个肌肉收缩分析(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的确定)C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
【实验目的】
确定蟾蜍骨骼肌收缩的
(1)阈水平和最大收缩以及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之间的关系曲线(2)收缩的三个时期: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3)刺激频度与肌肉收缩的关系
【实验方法】
1、蟾蜍坐骨神经-骨骼肌标本的制作及电路连接
(1)双毁髓处死蟾蜍后,剥去皮肤,暴露腰骶丛神经,游离大腿肌肉之间的做个神经及小腿的腓肠肌,注意不要将胫神经与腓神经分离。神经端结扎后,剪去无关分支后游离至膝关节处;肌肉端结扎在肌腱上,将腓神经也一起结扎,结扎线留长。保留膝关节,剪去腿骨,将标本离体。注意保持神经肌肉湿润。
(2)用大头钉将标本的膝关节固定于标本盒R2和R3两记录电极之间的石蜡凹槽内,保证神经、肌肉与电极充分接触。神经中枢端接触刺激电极S1和S2,肌肉接触记录电极R3和R4,之间接触接地电极。
(3)肌肉的结扎线从标本盒中穿出,连接张力换能器。注意连线尽量短,以减小阻力。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标本的休息:将神经搭在肌肉上,用浸湿了任氏液的棉花覆盖神经肌肉,保持湿润。但标本盒内避免有过多的液体,防止短路。
(4)换能器插头接RM6240通道1。刺激输出线两夹子分别连接标本盒的刺激电极S1和S2,插头接刺激输出插口。如果需要记录肌肉的动作电位,则在肌肉所搭置的记录电极上连接输入导线,注意接地,插头接通道2。
2、蟾蜍骨骼肌生理各项数据测定
A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和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1)打开信号采集软件,从“实验”菜单中选取“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出现软件自动设置界面,各项参数已设置好,但需要将“采集频率”修改成“20kHz”,扫描速度仍然是“1.0s/div”。界面的采集通道默认为RM6240B面板上的通道1.刺激模式自动设置为强度递增刺激,起始强度为0.02V(可根据标本特性灵活选择)(2)检查装置连接正确后,点击“开始记录”,屏幕下出现扫描线,软件处于记录状态。(主义不要点击“开始示波”,在示波状态下,文件不能保存。)扫描线如偏离零点较远,需要调零:将换能器与标本盒的棉线放松,旋转换能器的调零钮,使基线恢复零点。
(3)将换能器连接的棉线拉直,如果基线偏移零位(肌肉被牵拉的程度会影响基线位置),不必去管(不必重新调零,测量时,将偏移量减去即可)。点击“开始刺激”,刺激器按一定时间间隔自动输出单个刺激方波,后一次比前一次强度递增。将“刺激标注”激活,显示出每次发放的刺激的强度。屏幕上应出现一系列由刺激触发的肌肉收缩曲线,同时可以观察到标本盒中肌肉的收缩。注意文件的保存(不要移动标本盒与换能器的位置,即肌肉被牵拉的程度保持固定。此要求也适用于ⅡB和ⅡC。)(4)当收缩幅度不再变化时,停止刺激,停止记录。
(5)应用测量工具,确定收缩的阈水平和最大收缩。并确定最大收缩所对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即最适刺激强度)。记录下收缩幅度,刺激和放大器的参数设置。(注意在测量时。需将波形适当展开,确保测量数据更准确。)(6)绘制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幅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B单个肌肉收缩分析(确定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
(1)将ⅡA实验得到的最大刺激强度对应的收缩曲线展开,应用测量工具确定收缩的三个时期: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
(2)至少测量三次。计算几次重复测量得到的三个时期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C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
(1)打开信号采集软件,关闭通道3和4,保留通道1和2,分别对应肌肉收缩信号和肌肉动作电位信号。示波状态下修改参数设置:采集频率20kHz;通道1:通道模式为张力,扫描速度400ms/div,灵敏度7.5g(可根据收缩幅度合理选择),放大器时间常数设为直流,滤波频率100Hz;通道2:通道模式为生物电,扫描速度400ms/div,灵活度2mv,放大器时间常数0.001s,滤波频率1kHz。刺激模式为串单单刺激,波宽1ms,延时20ms,选择一定的刺激脉冲个数(10-60个,避免让肌肉受到过多刺激)和刺激强度(阈上刺激强度即可,不必达到最大刺激强度,避免收缩幅度过大,超出换能器量程)。(2)点击“开始记录”,软件进入记录状态。
(3)记录过程中逐渐提高刺激频率,在一定的刺激频率下,点击“开始刺激”,刺激器按此频率连续发放设定的刺激脉冲个数,肌肉出现相应的收缩。
(4)观察肌肉收缩的总和现象,确定肌肉收缩的最小融合频率,观察肌肉动作电位与收缩的关系。
(5)观察不同频率引起肌肉收缩的幅度变化。
【实验结果】
A、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和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表1 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强度的关系表
刺激强度(V)
0.18 0.19 0.20 0.21 0.22 0.23 收缩强度(g)
0.00 2.31 4.79 7.46 9.07 9.98
刺激强度(V)
0.24 0.25
收缩强度(g)
10.44 10.90 10.72 10.81 11.04 11.23
0.26 0.27 0.28 0.29
图1.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和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图
Stimulus-Response Curve12.0010.008.00CAP(mV)6.004.002.000.000.000.030.060.090.120.150.18Stimulus(V)0.210.240.270.30
图2.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强度的曲线图
结果分析:
由上述图表可以看出,刚开始以较低强度刺激时,骨骼肌并没有收缩,直到达到阈刺激强度时(阈刺激强度在0.18-0.19V之间),骨骼肌开始收缩;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骨骼肌收缩强度逐渐增大;刺激强度约为0.25V时,骨骼肌收缩强度达到最大值,最大值在10.90g左右;在这之后,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骨骼肌收缩强度虽然有所增加,但不再明显变化,而是在最大收缩强度附近波动。
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分析:
由于一块肌肉由许许多多肌纤维组成,骨骼肌的收缩受运动神经元的支配。单个运动神经元可支配多根肌纤维,一个运动神经元与它所支配的肌纤维组成一个运动单位。而不同的运动单位兴奋阈值不同。低于阈刺激的刺激强度,神经纤维不发生兴奋,其所支配的肌细胞也不发生反应;当刺激电压达到阈强度时,神经干中阈值最低的神经开始兴奋,其所支配的运动单位也兴奋并发生收缩。刺激强度逐渐增大,神经干中兴奋的神经纤维增加,收缩的运动单位也增加,于是骨骼肌收缩张力增加。当刺激电压达到最大刺激强度后,所有的神经纤维都兴奋,其所支配的所有的运动单位也收缩,所有刺激强度再增大。骨骼肌收缩力也不再增加。
B、蟾蜍骨骼肌单个肌肉收缩分析(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的确定)
表2蟾蜍骨骼肌单收缩潜伏期、缩短期及舒张期数据测量表
Mean SD 刺激强度(V)
0.27 0.28 0.29 0.28 0.01
潜伏期(ms)12 15 12.33 2.51
缩短期(ms)
92 98 95.33 3.06
舒张期(ms)
443 454 470 455.67 13.58
图3 单个肌肉收缩分析图(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的确定)
从上图可看出,从刺激开始到收缩开始这一段无明显外部表现的时间,称为潜伏期。自肌肉开始收缩至收缩达到高峰,是长度缩短或张力增高的时间,称为缩短期。自收缩高峰开始,曲线较缓慢地下降至基线,为长度或张力恢复过程的时间,称为舒张期。
C、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
表3 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最大收缩幅度数据记录表
实验次数 2 3 4 5 6 7 波间隔(ms)
500 300 200 150 50 25 20
刺激频度(Hz)
2.00 3.33 5.00 6.67 20.0 40.0 50.0
最大收缩幅度(g)
2.50 2.90 4.06 17.70 28.33 27.14 29.20
现象 单收缩 单收缩 单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完全强直收缩
如下图显示的为几个分离的单收缩,实验显示,直到波间隔降低到200ms,蟾蜍的骨骼肌均为分离的单收缩。
图4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图(当前波间隔为500ms)
以下两图(图
5、图6)显示的为几个收缩反应的重叠,即发生收缩总和。实验显示,波间隔在150ms—25ms,骨骼肌均发生不完全强直收缩现象。
图5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图(当前波间隔为50ms)
图6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图(当前波间隔为25ms)
下图(图7)显示的为肌肉发生强直收缩的现象,可得到一条光滑的曲线。实验显示,当波间隔降低到20ms,蟾蜍的骨骼肌会发生强直收缩现象。
图7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图(当前波间隔为20ms)实验结果分析:
上述图为不同刺激频率下肌肉收缩的曲线,通过测量可以发现在一定范围内,最大收缩幅度随波间隔的减小而增加,即最大收缩幅度随刺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但当波间隔减小到一定值(50ms),即刺激频率增大到一定值(20Hz)后,骨骼肌最大收缩幅度便不再增强,而是在最大值上下波动。
若给肌肉不同的有效地频率刺激,实验也可以分别观察到单收缩(2—5Hz)、收缩总和/不完全强直收缩(6.7—40Hz)和强直收缩现象(50Hz)。如果后一次刺激落在前一收缩的舒张期,肌肉出现不完全强直收缩;继续增大频率,后一刺激落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出现完全强直收缩。
【分析讨论】
1、刺激强度与收缩幅度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
神经细胞的兴奋是因为膜内外的NA+和K+离子浓度变化引起的,膜上存在着许多的NA+和K+离子通道,它们都有电压门控系统控制离子通道的开与闭。在刺激的强度很小的时候,由于不足以使得电压门控通道开放,故无法引起神经细胞兴奋,只有在强度足够大的时候,神经细胞才会兴奋并传导至肌肉。细胞膜上的NA+和K+离子通道是有限的,给予一个最适刺激强度,NA+和K+离子通道将全部开放,神经达到最大兴奋性。若给予神经细胞更大的刺激强度,因为离子通道的限制,神经细胞也不可能出现更大的兴奋性。
2、什么是潜伏期?你认为本实验所测的潜伏期内发生了怎样的生理过程?
(1)从刺激开始到到肌肉机械收缩之前这一段无明显外部表现的时间,称为潜伏期。(2)潜伏期内发生了很多生理过程,包括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传导、神经肌接头兴奋的传递和兴奋收缩耦联。其与舒张期显著相关,机械收缩之前肌纤维的生物化学活动对肌肉的舒张机制有调制作用。
3、肌肉的收缩期和舒张期分别发生了怎样的生理过程?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是否都需要能量?
(1)收缩期、收缩幅度和舒张期三者间显著相关,Ca2 + 升高在引起肌纤维进行机械收缩的同时,也调节Ca2 + 泵活动的程度和效率,从而决定肌浆中Ca2 + 浓度降低的速度。(2)肌肉的收缩和舒张都需要能量。
4、刺激频率和肌肉动作电位及收缩的关系分别是怎样的?
(1)刺激频率和肌肉动作电位:肌肉动作电位不会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大而发生叠加,刺激频率只会改变肌肉动作电位的峰值及时程。
(2)刺激频率和肌肉收缩:当刺激频率较小时,肌肉表现为连串的单收缩;增大刺激频率,使刺激的间隔大于一次肌肉收缩的持续时间兵小于一次肌肉收缩舒张的持续时间时,动作电位发生部分叠加,肌肉则呈现锯齿状的收缩波形,产生不完全强直收缩;继续增大刺激频率,使刺激的间隔小于一次肌肉收缩的时间时,动作电位叠加程度增大,在每次收缩后不能舒张而是继续受到下一个刺激继续收缩,肌肉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5、动作电位会发生叠加么?为什么?
(1)肌肉动作电位不会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大而发生叠加。
(2)因为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的特点,只要刺激达到动作电位阈值,就会产生动作电位,且由于不应期的存在动作电位不会发生叠加,只能单独存在。
6、骨骼肌为什么可发生强直收缩?强直收缩在幅度上与单收缩有何差别?有何生理
意义?
(1)骨骼肌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连续刺激时,后来的每个刺激都可能总是落在前一次收缩的收缩期结束之前,各次收缩的张力或长度变化发生融合而叠加起来就会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2)完全强直收缩是在上一次收缩的基础上收缩,因此比单收缩效率高,幅度也明显要比单收缩幅度大。
(3)生理意义:强直收缩比单收缩效率高,幅度也明显要比单收缩幅度大。故强直收缩能产生比单收缩更大的力量,单收缩时一部分能量消耗在反复克服肌肉结缔组织和肌肉中其它成分的长度变化上,而在强直收缩时,则不需要消耗这些能量,节省下的能量能更多地用于肌肉做功。骨骼肌会发生强直收缩,使效率高,张力大。而心肌的不应期长,不会发生强直收缩。这适应于心肌和骨骼肌的功能。
7、分析实验中出现和应该注意的问题。(1)实验过程中要经常用任氏液湿润标本,每次刺激后应使肌肉休息30s。连续刺激不可超过5s。
(2)避免用手或镊子触碰神经,以免使其丧失活性。
(3)参数可根据情况进行更改设定,但勿使用过大刺激强度超出仪器量程,以免损坏仪器。
(4)肌槽两电极之间不要残留液体,防止电极间短路。(5)分离坐骨神经时,避免过度牵拉神经。(6)分离神经标本时需将周围的结缔组织去除干净。
【参考文献】
生理学实验(第三版),解井田 赵静,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三版)王玢 左明雪,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人体解剖学及动物生理学实验讲义,生理学实验教学团队,2015年3月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生理效果 篇6
一 运用临床实例课前巧妙设疑, 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对抽象难懂、枯燥乏味的生理学知识饶有兴趣, 我认为课前巧妙运用临床实例吸引学生很重要。
作为一名生理学教学的一线教师, 我在授课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学生询问一些与自身或周围人有关的疾病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如:输血时为什么要输血型相同的血液?人为什么会打喷嚏?糖尿病病人为什么会尿糖?为什么有的人粗脖根?这说明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 授课之前, 精心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 恰当地导入临床实例, 构造悬念,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释疑欲望, 启发诱导学生思维。例如:在讲授刺激的三要素时“为什么有些护士打针痛, 而有些护士打针不觉得痛?”;在讲授影响静脉血流的因素时, 可设疑“为什么人在蹲下后突然站起来时会感到头晕、眼前发黑, 过了片刻后又能恢复正常?”。再如:在讲授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时, 可设疑“为什么在某些患者大手术前要给其注射一定量的维生素K?”“临床上为什么用温热的湿纱布进行止血?”“为什么溶栓药物能将刚形成不久的血栓溶解掉, 达到再通血管的目的?”“女性的月经血为什么不凝固?”等。这些与日常生活和临床有关的设疑能将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 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 主动从课堂中寻找答案, 为整节课的讲授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 教师的教学不再是平铺直叙、照本宣科, 而是由简单的传授、灌输知识转化为启发和引导, 帮助学生明确生理学在临床学习中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 运用临床实例活跃课堂气氛, 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生理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是除了需要记忆外, 更要注重对知识要点的理解。这就会使大多数学生觉得生理学难学, 产生畏难情绪。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合适的临床实例来对生命活动规律加以讲解, 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对知识要点理解深刻, 帮助记忆。例如:在讲授机体散热方式时, 联系临床上发热的患者可以采用戴冰帽、开窗通风和酒精擦浴的方法给患者进行物理降温, 相应地运用了传导散热、对流散热和蒸发散热的原理。再如:在讲授血浆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时, 可以通过从对临床应用生理盐水给患者稀释药物或者冲洗伤口这些实际问题入手, 简单明了地解释血浆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调节细胞内外的水分交换, 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同时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不慎给患者误输蒸馏水这种低渗溶液, 严重的患者将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小组讨论, 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患者可出现溶血, 重者危及生命。这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达到了强化知识、加深记忆的目的。
三 运用临床实例课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 它与解剖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甚至临床医学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要兼顾其他学科的知识讲解, 做好前后知识的衔接。这样, 适宜的临床实例就起着重要的桥梁衔接作用。例如:在讲授心肌的收缩能力与静脉血回流的关系时, 就要运用解剖学的体循环中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收集静脉血的范围这个知识作为基础, 从而解释病理现象:右心衰竭时出现颈静脉怒张、肝脾肿大, 肝淤血和下肢水肿;左心衰竭时出现肺水肿和肺淤血。又如:可以从“临床上常见肝硬化患者有腹水的症状”为切入点, 讲解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充分结合解剖学、生理学以及病理学和临床现象的相关知识, 进行层层剖析:肝硬化患者肝细胞发生纤维化失去正常形态结构, 因而不具有正常功能。人体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白蛋白形成, 而白蛋白完全由肝细胞产生。这样肝硬化患者血液中的白蛋白低于正常值, 因而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当低于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时, 血管内的水不断进入组织液中, 形成腹水。通过临床实例, 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调节毛细血管内外的水分交换, 维持机体的水平衡。这样教学有水到渠成之感, 也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融会贯通。
四 运用临床实例课后巩固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会知识并不是教师“教”的最终目的, 而是要通过教师的“教”让学生达到会学的目的。通过运用临床实例, 课后可以巩固学习效果, 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讲授完尿的生成与排放这一章内容后, 引入下面临床实例, 让学生综合分析。某男, 14岁, 学生。十天前咽喉肿痛, 发热。现水肿, 血尿3天, 前来就诊。经入院检查:尿蛋白 (++) , 少尿, 血压轻度升高, 最终确诊为急性肾小球肾炎。问题1:解释患者少尿的原因;问题2:解释患者血尿和蛋白尿的原因;问题3:解释患者水肿的原因。让学生课后根据所学知识, 查阅相关资料寻得答案。反馈时, 由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前两个问题仅依靠本章内容就可得出结论:滤过膜的面积影响尿液的量, 而滤过膜的通透性影响尿液的质。而第三个问题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前两个问题解决的基础上, 要联系曾经学过的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形成及生理作用才能全面解释现象:主要是由于蛋白尿的产生使机体丢失大量血浆蛋白, 致使血浆胶体渗透压明显下降, 使得水从血浆渗出进入组织间隙, 便出现水肿。通过从理论到实际的讲述, 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自主学习的参与意识增强了, 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 反馈与思考
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 在生理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临床实例是成功的, 可以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方法的运用, 首先能够实现教学相长。教学中, 一方面, 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 掌握着教学进程, 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研究, 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 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 不但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 而且可以从学生那里了解到大量的感性材料。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不断拓宽知识层面, 更新教学观念, 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技能。其次, 由于临床实例生动具体、直观易学, 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中, 不断变换的教学形式, 可使学生大脑兴奋不断转移, 注意力及时调节, 有利于学生精神始终保持最佳状态, 同时师生互动充分, 收效良好。
总之, 在生理学课堂中运用临床实例, 可以将学习理论、掌握理论和运用理论有机融合起来。通过分析临床实例, 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极好地解决了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衔接,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雪梅、张轩萍.临床案例在提高生理学课堂教学效果中的作用[J].基础医学教育, 2011 (5)
生理效果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 (88例) 作为观察对象, 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88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44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5:19, 年龄41~77岁, 平均年龄 (68.41±5.17) 岁;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2:22, 年龄介于42~79岁, 平均年龄 (69.43±5.22) 岁。两组临床资料经均衡性检验结果显示无明显差异, 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应用非生理性起搏方式进行治疗, 起搏电极为被动电极, 主要是从患者的左锁骨下进行静脉穿刺送入, 电极固定在右心室心尖部。观察组用生理性起搏方式进行治疗, 起搏电极为主动电极, 主要是从患者的左锁骨下进行静脉穿刺送入, 电极固定在右心室流出道或室间隔。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后的术后症状改善率、并发症发生率、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 、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 (LVDd) 及左心房内径 (LAD) 的差异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术后症状改善率、并发症发生率属于计数资料, 采用χ2检验, 结果使用[n、 (%) ]表示, LVEF、LVDd及LAD属于计量资料, 采用t检验, 结果使用 (±s) 表示。检验水准α=0.05, 当P<0.05时, 表示两组存在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显示:⑴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症状改善率、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 存在显著差异 (P<0.05) 。⑵观察组患者的LVEF、LVDd、LAD与对照组患者相对比, 存在较大差异 (P<0.05) 。
3 讨论
临床上既往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主要方式为药物治疗[4], 例如阿托品等, 但研究发现, 长期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使用药物治疗, 效果欠佳, 还容易产生抗药性[5~7]。随着社会的发展, 临床上现今使用心脏起搏器进行治疗, 但发现有心力衰竭病例[8], 故本研究为探究生理性起搏与非生理性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效果, 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分别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法。
观察组应用生理性起搏方式进行治疗, 其术后症状改善率 (10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 (4.55%)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同时, 观察组患者的LVEF、LVDd、LAD与对照组相对比, 存在较大差异 (P<0.05) , 这说明相比于非生理性起搏方式, 对患者应用生理性起搏方式进行治疗, 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有效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机率, 减轻患者痛苦, 促进患者预后, 提高其生活质量。
随着起搏器工程技术以及心脏病理生理认识的发展, 临床上对于生理性起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其主要包括起搏模式以及起搏部位的选择[9],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有效减少患者发生房颤的几率, 降低患者的死亡率。相关研究表明[10], 非生理性起搏方式会改变患者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 也是血流动力表现比较差的一种起搏部位, 因此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佳。而生理性起搏的操作一样简单, 并且固定可靠, 可实现接近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 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 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马俊, 朱巧.温阳补心胶囊治疗9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肾阳虚型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0, 17 (6) :355-357.
[2]林玉红, 杨娟英, 王光建, 等.益心解毒颗粒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模型大鼠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9 (7) :840-841.
[3]罗海燕, 彭月娥, 刘杰妮.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J].世界中医药, 2013, 8 (7) :768-770.
[4]王勇, 徐启耀, 倪利华, 等.参仙升脉口服液联合稳心颗粒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 2015, 37 (11) :1656-1658.
[5]谭子富, 方孝俊, 黄金星, 等.参仙升脉口服液与阿托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0 (2) :162.
[6]杨秀梅.“麻桂附子汤”联合阿托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42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 2014, 46 (5) :42-43.
[7]郑珂, 赵明.生脉注射液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1 (1) :118-120.
[8]刘影, 孙英伦.补气活血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信息, 2015, 32 (5) :93-95.
[9]刘萍, 刘玉月, 阿拉坦嘎日地等.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医药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 (1) :122-124.
生理效果 篇8
关键词:生理学,“预授式”,教学模式,双语教学
随着中国大范围自贸区改革试点及建设正式全面铺开, 随之而来的各个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和频繁, 由此也必将带来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快速发展。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近年来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尝试中外合作的教学模式, 通过与国外高校合作, 聘请相关专业的外籍教师来我校授课, 有效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 帮助学生优选成长环境,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国际视野并具有专业英语能力的专业人才。目前我校试点的专业为护理 (中外合作办学) 专业, 该专业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具备在中文和英文二种语言环境下的护理工作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 是福建省教育厅认可的中外合作办学高等学历教育项目。它拥有中央及省级财政支持的校内护理实训基地, 涵盖全省所有三甲医院的校外实习基地和省级护理专业教学团队, 并聘请美国等外籍老师执教英文和大部分专业课程, 引进美国原版护理教材。本文通过开展“预授式”高职生理学双语教学模式, 对护理 (中外合作办学) 专业、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了生理学双语教学独立问卷调查, 探索适合于高职院校的生理学双语教学模式。
一、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的选定及分组。
本次教学改革的实验采用“预授式”双语教学模式, 具体为生理学课程分为2期:前期通过铺垫教学, 先将生理学基础知识通过中英文双语的形式 (以中文为主) 传授给学生, 后期再通过聘请外籍老师以全英文形式巩固补充学习。
本实验分为3组, 每组2个班。实验组给予生理学双语教学, 其中实验组1:2012级护理 (中外合作办学) 专业301、302班, 共79名学生;实验组2:2013级护理 (中外合作办学) 专业301、302班, 共76名学生。对照组:2013级护理专业301、302班, 共105名学生。参与实验调查班级, 分别由相同的老师授课。
2. 教学实施。
实验组班级, 实施2个阶段的教学:实验组1:生理学课程前期, 由外教用全英文上课, 配有中文助教一名, 每次课结束时由助教用中文进行总结教学重点。生理学课程后期, 由本校双语老师进行授课。实验组2:生理学课程前期, 由本校双语老师进行授课。生理学课程后期, 由外教用全英文上课, 配有中文助教一名。
外籍教师根据我校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准备, 结合原版教材, 制定出相应的英文教案及课件, 鼓励学生课堂中用英文提问和回答问题, 按国外教学特点常规教学。本校生理学双语老师在双语教学中采取全英文板书, 多媒体教学 (全英文字幕、图表和动画) , 根据教学内容和知识的难易程度决定课堂使用英语讲解的比例和程度。以确保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 帮助其理清思路, 加深理解。对照组, 给予常规生理学专科教学。参与本研究的所有班级都给予多媒体教学, 要求有必要的图片、动画和视频。实验组教材采用国外原版教材由Rod R.Seeley等编著的Essentials of Anatomy and Physiology。这本教材既保留了原版英文教材的专业语言, 又符合中国传统的章节安排, 适合教师备课和学生阅读[1]。对照组班级, 给予全国高校规划教材。
3. 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1) 生理学理论考试:学期结束后, 实验组和对照组由教研室统一命题组织考试, 考试内容分值一致。实验组采用全英语出题方式, 闭卷考试。对照组学生同时参加常规生理学考试, 试卷以汉语形式出题, 比较3组学生学习成绩, 见表1。 (2) 学生问卷调查和师生座谈会:为了解高职生理学双语教学现状, 通过对参与本实验的学生随机不记名发放260份调查问卷, 收回260份并获得所有有效问卷。认真听取分析学生对生理学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并对现存的教学方法进行不断修正。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2007建立数据库, 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
二、结果
我院作为医学高等专科院校, 护理 (中外合作办学) 班级为历届高中毕业经高考入校的学生, 该类班级不编入通过高职单招考核的中职学生。
通过对参加本次实验的260名学生进行了双语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和师生座谈, 调研中发现:有86%的学生认为生理学双语教学有利于生理学专业知识的掌握, 14%的学生持反对意见。有83%的学生认为生理学双语教学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及继续教育有好处, 17%的学生认为意义不大。有89%的学生对“预授式”生理学双语教学表示很满意和满意, 11%的学生感到一般和不满意。有87%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应该广泛开展于其他学科, 13%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有93%的学生认为生理学双语教学能够提高公共外语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公共外语水平, 7%的学生认为意义不大。78%的学生认为生理学双语教学教学时数偏少, 来不及接受和理解, 22%的学生认为一般, 还可以接受。89%的学生认为外籍教师授课具有身临其境的作用, 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能提高讨论的兴趣, 11%的学生认为无差别。有89%的学生认为通过“预授式”生理学双语教学, 有利于听懂并理解后期外籍教师的授课, 11%的学生认为作用一般和无作用。有91%的学生认为通过本校双语教师提前授课能够预习掌握将要讲授章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词汇, 9%的学生认为作用一般和无作用。有88%的学生认为英语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生理学专业的兴趣, 12%的学生认为作用一般和无作用。
三、讨论与分析
高职高专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 它具有鲜明的特点:学生组成复杂, 专业基础有很大的差别。其外语水平更是参差不齐, 听力水平和词汇量远远达不到要求, 这无疑给生理学的双语教学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极大地影响了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势必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而生理学的学习是侧重于生命现象产生机制的理解, 首要任务还是如何让学生充分掌握学习内容, 其次才是两种语言的熟练交流。如果不处理好学科专业知识与英语语言学习两者之间的关系, 双语教学的实施的确会降低教学质量。如果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不仅不会降低教学质量, 而且会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以及促进学生进一步学好英语的积极性, 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通过初步教学实践, 我们调整了双语教学的课程设置:实验组1:采用先外教全英文授课, 后双语老师补充授课教学方式;实验组2:采用“预授式”生理学双语教学模式———侧重于以传授生理学课程内容优先, 不会因为花费过多的时间去讲解英语, 而冲淡了专业课内容的学习, 造成本末倒置。通过本次教学实验改革, 我们在2013级护理 (中外合作办学) 专业开展“预授式”双语教学, 使学生可以提前进入专业学习状态,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意识到以汉语为母语的教师存在教学弊端[2], 主要表现为单词发音不标准, 用英文教学表达句子不流畅, 不能准确用英语表达正确的含义, 2013级护理 (中外合作办学) 专业生理学双语教学, 在本校双语教师授课的基础上, 聘请外籍教师授课, 弥补了专业上的缺陷。以英语为母语的教师具有标准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在教学上更熟悉专业英语的口语表达, 专业知识信息量大, 并且打破了思维定式。改变了单纯本校双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相互孤立的情况, 有效促进师生互动,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如果只单一地聘请外籍教师授课, 对于生理学有限的课时来讲, 外籍教师信息量过大, 专业英语词汇量多, 不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重点内容, 学生们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会受到一定的限制。通过中文教学又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另外前、后期参加教学的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方面可作必要的经验交流, 可以增强教师的口语能力和教学水平。
护理专业生理学双语教学在我校目前还处在摸索阶段, 今后要继续探索最佳的生理学双语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为将来在其他医学专业有效地推广生理学双语教学提供有力的借鉴。
参考文献
[1]赵英会, 张念华, 于爱莲.普通医学高校专业课程选用双语教材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07, (33) :189.
生理效果 篇9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一直非常重视本科教育, 积极号召各个学院将研究性教学理念融入教学改革中。动物科技学院经过研究, 鉴于各个学科特点, 首先将研究性教学的尝试工作放在动物医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动物生理学课程上, 确定以动物生理学为示范尝试研究性教学改革。动物生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是研究生物体正常机能活动及其规律性的一门学科。虽然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有自身的优势, 但它强调通过“灌输”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完整的理论知识, 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由于动物生理学包含内容多, 理论性强, 单纯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对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在学校的支持下, 结合动物生理学的课程特点, 笔者将传统教学与研究性教学进行有机结合, 并在动物医学3个班级中进行了尝试, 效果明显, 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有所增强, 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都得到大幅度提高。以下以动物生理学课程为例, 介绍研究性课程的具体实践和效果。
1 研究性教学手段的实施过程
在动物生理学教学中, 笔者并不是完全摒弃传统教学, 而是根据课程内容分别将传统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结合起来。对于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生殖生理和泌乳生理等章节, 采取传统教学方法, 如在绪论中, 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动物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学习目的。但是一些具体的章节, 采取是研究性教学方法, 采用这种方式至关重要的是要选好课题, 一般选择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题较为合适, 如泌尿生理、甲状腺、心血管活动和呼吸的调节。下面以泌尿生理尿液的生成及调节为例, 分3个阶段来说明研究性教学在动物生理教学中的应用。
1.1 布置题目与选题阶段
该阶段由教师提出大方向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 增强其对研究性学习的需求和愿望, 主动投入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去。在进行研究性教学课程前, 教师要将进行的研究性课程内容布置下去:尿液的生成及调节。启发学生进行选题:“有哪些神经因素可以影响尿液的生成?有哪些体液因素可以影响尿液的生成?能分别用实验证明吗?尿液的自身调节对尿液生成有影响吗?临床哪些疾病与尿液的生成密切相关?”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 学生可以知道下次课重点要讨论的内容。自己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准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题, 查找资料, 兴趣相同的学生可以自动组成学习小组 (3~5人) 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学习。
1.2 指导与自主实施阶段
此阶段是研究性学习的中心阶段。它以系统实施研究方案为任务, 以学生整合知识、收集信息、解决问题为目的, 通过学生自主参与、设计和思考进行实施。在这个阶段, 要引导学生在下列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多渠道、多方式获取所需要的研究资料;二是对资料进行学习, 理解所要研究的基本内容;三是对资料进行综合判断, 得出结论;四是在学习小组内充分交流, 完善得出的结论。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操作方法和态度的指导, 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 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并淘汰无关资料, 学习从信息资料中归纳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观点, 反思所得结论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学会在小组合作研究中与人合作共事。
1.3 研究成果演示阶段
在这个阶段, 学生可以通过交流分享成果, 进行思维碰撞, 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 增强自信力和效能感, 达到提高认识、陶冶情操的目的。活动成果的检验强调形式的多样化和实效性, 在课堂上由教师提出一个方面的问题, 然后由学生进行讨论和演示,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如神经是如何影响尿液生成的?通过几个方面影响的?有几个实验能证明?哪个小组的总结更完善, 实验计划更好?最后将课程结果写成简要报告形式留存, 以便于以后总结经验。
2 具体实施效果调查
2.1 实施班级和人数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性课程教学主要在动物医学2011级1~3班进行, 学生数为120名。主要进行研究性课程的尝试, 分别是尿液生成的影响因素、内分泌活动与动物生存生产的关系、血液凝固、血压的调节与消化的基本过程。
2.2 效果评价
对3个班级的动物生理学教学进行研究性课程改革后,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研究性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98%的学生认为, 比单纯的教师主导性授课效果好, 更容易接受;90%的学生认为能充分地理解知识, 并可以适当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100%的学生认为, 能自主发挥, 锻炼自己的总结分析与表达能力, 对协作精神的培养也有较大的提高作用;20%的学生认为, 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准备, 比较浪费时间。
3 小结
通过与学生座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 发现在研究性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改革后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远远超出了预期。首先, 研究性教学过程并不只是看中结果, 而是以探索为目的的自主学习过程。其次, 研究性教学培养方式激发了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使他们更关注资料的查找和知识的探索过程, 将学习中的研究和研究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同时, 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由知识权威变成了平等的参与者;而学生也从被动学习走上了主动学习之路, 在教师为其构建的开放学习环境中, 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获取知识, 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 以激发更加强烈的学习兴趣和立足社会的责任感。笔者将对研究性教学的方式和效果进行更深入研究, 并将成果应用到其他课程中, 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汤志华, 黄羽新.研究性教学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2009, 19 (4) :122-123.
[2]朱桂琴.研究性教学及其基本范式[J].教育探索, 2003 (7) :37.
生理效果 篇10
关键词:动物生理学,综合性实验考核,口试,问卷调查
动物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其课程实验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基石[1,2]。要达到其目的, 既需要教与学双方的重视和配合, 也需要一种客观的评价方法以检查教学双方完成此目的的程度。实验考核既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 也是对学生操作能力的检查。通过探索、改革, 塔里木大学动物生理学课程组将动脉血压的直接测定、呼吸运动的调节、尿的分泌3个实验综合成1个实验对学生进行考核。同时, 还针对民、汉学生特点, 制定出2套口试题库, 并在综合性实验考核后对学生进行口试。该考核方案实施后, 对刚修完此课程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为已经修完该课程的2012届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植物检疫专业的民、汉本科学生, 调查时间是在期末考试前。调查采用不记名问卷形式, 即仅填写班级、日期, 学生自愿参与, 保证了反应的可靠性。问卷针对综合性实验考核、口试过程中的一些情况, 设计了15个问题, 共发出问卷170份, 回收有效问卷163份, 回收率95.88%。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对教师教学态度的评价
认为教师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治学严谨、关心学生的占98.8%, 认为备课充分、内容熟悉、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的占96.9%。总的来说, 学生肯定了教师的教学态度。
2.2 对综合性实验考核的评价
对综合性实验考核总体印象为较好以上的占91.4%, 学生中认为有必要进行综合性实验考核的占95.1%, 认为综合性考核实验的内容很贴近实际、能将自己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占78.5%, 有90.0%的学生对该实验考核很有兴趣, 认为综合性考核实验设计合理、新颖。总体来说, 学生对综合性实验考核这种改革模式持肯定的态度, 认为进行实验考核很有必要。
2.3 对学生口试的评价
学生对采用口试的考核方式表示明显支持的占81.6%, 感觉自己收获甚微的占14.1%, 完全反对的占4.3%。可见, 对本科学生进行口试是可行的。
2.4 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评价
通过综合性实验及口试考核, 认为自己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得到提高的学生比例占85.9%, 认为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对实验重视程度的占79.8%, 认为提高了自己的科研思维、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精神的占76.7%, 认为对口语表达能力、心理素质、整合生理学的认识有一定提高的占87.7%, 其认为综合性实验及口语考核对与以前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及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均有较大帮助。通过口试可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理解。
2.5 学生的意见与建议
调查中发现学生对综合性实验及口试考核认同的同时, 也提出了一些意见与建议:一是增加实验动物、仪器, 以保证每个人有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二是综合实验考核前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相关主要步骤操作视频, 并组织学生讨论;三是口试题中可加入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试题, 1个学期中最好分阶段进行2~3次口试, 以及时督促学生复习。
3 结论与讨论
与单纯的验证性实验相比, 综合性实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 同时使其收获也更大, 可更好地使其理解动物机体是一个整体[3], 随着神经体液机制的改变而产生相应的协调活动, 以适应内环境的变化。综合性实验前需对学生进行常规操作训练, 包括气管插管、动脉插管、输尿管插管及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的使用等, 使其具备一定的基本实验技能。然后还应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主要操作步骤的视频, 并强调容易出错的地方, 让学生针对关键步骤、主要环节进行讨论, 在此基础上才可进行综合性实验及考核。综合性实验考核可充分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 可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 能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口试试题以基础题为主, 同时也应有一定的深度题, 可加入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试题。口试考核时间可选择在期中、期末分2次进行, 并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口试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心理素质,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和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调查结果表明, 动物生理学综合性实验及口试考核符合塔里木大学学生的综合性发展趋势, 又具有新疆地方民族特色,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香斋, 李佩国.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2 (1) :62-65.
[2]东彦新, 胡宗福, 李景峰.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改革探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0 (2) :175-176.
[3]金香兰, 孟文芳, 邱丽萍, 等.开展综合性实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30 (5) :596-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