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内病变特点

2024-09-10

肺内病变特点(精选3篇)

肺内病变特点 篇1

肺结核主要是由结核杆菌引发,以干酪样坏死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临床上常见的有肺结核和肾结核,前者多由呼吸道传播,后者多因肾外结核血液播散引起[1,2,3,4]。目前随着我国人口流动性的增大,继发肺结核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5]。临床常用的药物治疗方式长期使用后可出现肝毒性及视神经炎等并发症[6,7];因此若能动态检测药物疗效,及时调整药物及其剂量能有效减少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目前认为空洞能作为判断结核活动性的指标之一,而胸片及CT作为临床常用的无创影像学检查方法,但其能否有效的检出肺结核空洞及肺内其他病变的变化情况仍存在争议[8,9,10]。因此本文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诊断的肺结核患者110例,总结其影像学特点,从而评价HRCT在诊疗空洞性肺结核过程中的临床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 -2013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继发性肺结核患者110例,所有患者均行胸片及高分辨CT扫描(HRCT)检查动态监测治疗情况。 其中男女比例为13∶9;平均年龄为(33.5±11.9) 岁。

1.2 影像学检查及分析指标

1.2.1影像学检查胸片为CR/DR影像系统,行正侧位片;CT检查采用西门子64层CT,扫描范围包括整个肺部,层距为5 mm,最终影像学诊断由3名主治医师共同完成。

1.2.2分析指标肺结核活动性征象包括:小叶中心结节、增殖性病变、局限斑片影、支气管播散病变、 干酪性肺炎以及小叶斑片实变等,治疗有效的征象包括:病灶范围缩小、组织纤维化以及胸水吸收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或百分率表示,应用 χ2检验进行两组比较,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继发性肺结核空洞胸片及 CT 征象的比较

本组110例确诊为肺结核的患者中,CT显示156个空洞。其中厚壁空洞79例,虫蚀样空洞7例,薄壁空洞24例;胸片显示40例51个空洞,其中厚壁空洞22例,虫蚀样空洞3例,薄壁空洞15例。由表1可见,CT对空洞的检出率以及对各种类型空洞的分辨率高于胸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 HRCT检查下继发性肺结核肺内其他病变的类型及其分布情况

110例患者中常见的肺内其他病变包括小叶中心结节(附图)、增殖性病变、局限斑片影、小叶斑片实变、支气管播散病变、小叶间隔增厚、干酪性肺炎以及胸腔积液,其中常见的有小叶中心结节、增殖性病变、局限斑片影,分别为79、72和51例。由表2可以看出HRCT对厚薄壁结核空洞的空洞外周围病变的检出情况,在小叶斑片实变、小叶间隔增厚以及胸腔积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小叶中心结节、增殖性病变、局限斑片影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注:覮 厚壁空洞与虫蚀样空洞合并后与薄壁空洞进行四个表检验

2.3 继发性肺结核患者经治疗后 HRCT 检查的优 越性

本组所有患者经药物治疗后行胸片及HRCT检查,治疗有效的患者CT能明显表现出胸腔积液减少、结节样病变减少、斑片影消失以及厚壁的病变缩小纤维化等征象,能有效判断治疗的效果,而胸片对此类变化的敏感率相对较低。见附图。

A:右上肺内外段可见小叶中心结节;B:右肺野可见增生样变, 局部可见斑片影

3 讨论

空洞目前认为是判定继发性肺结核病情活动的征象之一[9]。患者感染结核杆菌后,病变组织序贯出现渗出、增生以及坏死等病理过程,继而局部坏死的组织经液化吸收或者经支气管排出后形成空洞,一般结核空洞易出现于肺上叶尖部及下叶背段,根据空洞的形式不同分为虫蚀样空洞、薄壁空洞、厚壁空洞以及干酪样空洞等[11,12]。干酪样空洞多由结核球演变而来,常表现为肉芽组织以及纤维组织较少[13]; 虫蚀样空洞多继发于干酪样肺炎,反复的肺部感染, 肺部组织出现不断的自我修复以及坏死的过程,最终出现虫蚀样改变[14];而薄壁空洞目前认为是空洞形成的早期过程,相对易于控制,厚壁空洞则是疾病反复发作,坏死组织不断纤维化的过程,甚至可以包裹含有结核杆菌的干酪样组织,成为潜在的危险因素[15]。同时肺内其他病变也能说明肺结核的活动情况,例如小叶中心结节目前认为是支气管动脉受累后出现间质及肺泡的炎症,最终纤维化包裹而形成结节;增殖性病变多由干酪样坏死物质进展至肺泡管而形成,以上病变多提示存在活动性肺泡炎症。 因此对结核空洞及肺内其他病变组织进行合理的评估,对于指导肺结核患者的治疗与评估至关重要。 HRCT作为CT的升级版,具有高分辨率等特点,但其对结核各类特征性病变能是否具有良好的辨别能力,目前仍缺乏足够的临床研究[15,16],因此本文选择110例肺结核患者,通过对其影像学特征的总结,从而探讨胸片及HRCT对继发性肺结核诊疗过程中的临床价值。

本研究显示HRCT对110例患者空洞的检出率为100%,而胸片仅为36.4%(40/110),两种检查方式在空洞的检出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1),HRCT明显优于胸片,主要的差异表现在胸片很难发现微小的病灶以及对小空洞的敏感性较低,而HRCT具有较强的组织分辨能力,可发现微小病灶的变化,及时发现早期病变,从而尽快合理诊治,可以提高治愈率。因此,笔者建议对于胸片检查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相符或者胸片诊断困难的情况下,及时行HRCT检查以提高病变检出率。

肺结核目前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控制病情,用药过程中肺内病变可能不断转化,影像学活动性指标减少意味着治疗有效,从而指导临床用药[17,18]。 因此动态了解肺结核患者治疗过程中肺内的变化情况极为重要。本研究已显示HRCT对肺内病变的检出情况与胸片相比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体现了HRCT对判断肺结核活动性的优势。先前的研究显示[19,20]除空洞外,肺内小叶中心结节、增殖性病变以及干酪性肺炎等均提示肺结核处于活动期,而且本研究显示肺内其他病变以小叶中心结节最多见,多数厚壁空洞出现此征象。其次为增殖性病变、局限斑片影。同时本调查亦可以看出HRCT对厚薄壁小叶斑片实变、小叶间隔增厚以及胸腔积液的检出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HRCT亦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对这类患者治疗情况的监测需同时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

总之本研究显示HRCT对肺结核空洞的检出敏感性明显优于胸片,而且对于判断继发性肺结核的活动性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能有效反应空洞的类型、厚度以及肺内其他病变,从而反应厚壁空洞肺结核的活动情况,以指导临床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继发肺结核空洞及肺内其他病变的影像学特点,评价HRCT在空洞性肺结核诊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我院确诊的肺结核患者110例,所有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均动态行胸片及HRCT检查。结果 110例患者CT检查显示了156个空洞。其中厚壁空洞占57.1%(89/110);胸片显示40例51个空洞,其中厚壁空洞占55.0%(22/40),CT以及胸片两种检查方法在空洞检出率以及对空洞壁的分辨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洞外肺内其他病变主要包括小叶中心结节、增殖性病变、局限斑片影、支气管播散病变、干酪性肺炎、小叶斑片实变、小叶间隔增厚以及胸腔积液等,HRCT对厚薄壁结核空洞的空洞外周围病变的检出情况在小叶斑片实变、小叶间隔增厚以及胸腔积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小叶中心结节、增殖性病变、局限斑片影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CT能有效的反应肺结核患者的疾病活动情况,为指导临床治疗及评估传染性提供有效的影像学依据。

关键词:肺结核,空洞,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肺内病变特点 篇2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本院呼吸内科186 例患者, 初诊时以上患者均表现出咳嗽、咳痰、胸痛、发热、咯血等临床症状, 其中男115 例, 女71 例, 年龄27~82 岁;检查方法:X线摄片检查132 例, CT检查54 例 (X线摄片联合CT检查23 例) 。检查得到的影像学结果由3 名高年资诊断医师阅片, 共同诊断为肺内空洞性病变。所有入组患者均经过随访观察, 其中经查痰证实者81 例, CT引导下穿刺检查证实者46 例, 支气管镜证实者38 例, 手术病理证实者21 例。本组186例经CT检查、X线摄片检查或X线摄片联合CT检查所确诊的肺内空洞性病变患者, 均经不同方法得到证实, 诊断灵敏度为100.00%。

2 结果

经诊断后, 发现肺结核63 例 (33.87%) , 其中57 例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皮肺穿刺活检、痰培养发现抗酸杆菌证实, 4 例经胸膜活检证实, 2 例误诊为肺癌, 经手术确诊;肺癌46 例 (24.73%) , 其中29 例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皮肺穿刺活检证实, 17 例经手术后病理切片证实;肺脓肿38例 (20.43%) 及肺曲霉菌病39 例 (20.97%) , 均经胸水常规及细菌学检查证实。空洞情况:单发空洞128 例 (肺上叶72 例, 肺中下叶56 例) , 两肺并发空洞58 例。

3 讨论

经支气管引流排出坏死、液化的肺内组织后会形成空腔。当气体进入空腔, 在高密度病灶内形成低密度区域, 在影像学上呈现空洞, 即肺内空洞性病变。引起肺内空洞的疾病复杂多样, 如何根据空洞的影像学特点进行诊断和鉴别是临床疾病治疗的重点和难点。

3.1 肺空洞X线影像学特点

肺结核空洞形状多呈椭圆或圆形, 好发于肺上叶, 可见空洞内较浅的液面, 单发空洞较多发空洞多见, 可在空洞周围见结核病变, X线片可显示与肺门相连较粗的索带状阴影, 根据病理类型可分为薄壁空洞、纤维厚壁空洞、干酪厚壁空洞、蛀触蚀状空洞、净化空洞[2]。肺癌空洞多发于肺下叶, 肺癌空洞形成机制是肺癌组织缺血坏死, 经支气管排出形成肺内空洞, 呈圆形或卵圆形, 多位于肿瘤中央或离心外侧, 大多数直径> 3 cm, 成高密度肿块, 呈分叶状边缘, 有较厚的洞壁。空洞内壁高低不平, 几乎没有液体存在, 空洞边缘粗糙。肺脓肿空洞是由化脓性病菌感染引起的, 可引起肺部化脓性炎症, 肺组织发生液化、坏死等病理变化, 坏死的肺组织经支气管排出后即形成空洞。临床又将肺脓肿空洞分为急性、慢性肺脓肿空洞, 前者空洞的表现为厚薄不均匀, 大小及数量不一, 存在液平面, 斑点状或者小片状浸润阴影可在空洞外见到;后者空洞呈圆形或椭圆形, 多发空洞较单发空洞少见, 好发于肺下叶的后部, 亦可见液平面, 偶见团块状影像。肺曲霉菌病由曲菌球感染引起, 免疫功能低下者较多发, 常见确诊方法有两种:呼吸道分泌物真菌培养和组织活检。X线主要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致密阴影、内壁较为光整、外缘影像较模糊, 曲菌球在空洞内可以随着体位的改变而有相应的移位, 但空洞的最低处较多见, 有时表现为半月征, 在患者仰卧位时, 病灶可与空洞后壁相连, 有时可见球体周围出现一个环形透光的阴影[3]。

3.2 CT影像学特点

肺结核经常受细菌感染而引起肺组织细胞的坏死、纤维化、钙化, 且程度较高, 易形成空洞。其CT特点通常为:空洞壁厚薄差距较大, 钙化灶常见于洞壁, 密度高, 病灶周围有毛刺及分叶 (粗长毛刺及浅分叶最为多见) ;肺癌空洞CT常提示空洞壁厚薄差距较大, 以偏心最为常见, 空洞壁多为近肺门侧厚, 空洞内缘凹凸不平, 病灶周围血管多增粗、僵直向病灶聚拢而表现出血管集束征, 若病灶靠近胸膜侧则可见胸膜凹陷征。肺脓肿常见于上叶后段、下叶背段及基底段, 以单侧单发为主, CT显示:洞壁厚、内缘光滑整齐, 可见液平面、外缘较模糊[4,5]。

3.3 肺结核空洞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肺结核空洞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肺内空洞疾病, 流行病学统计发现成人肺结核中空洞约占40%, 肺曲霉菌病性空洞主要由曲霉菌病引起, 常常继发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囊肿和结核性空洞。肺癌空洞发生率约为2%~16%[6,7], 多发于鳞癌。肺脓肿空洞多为吸入性感染, 累及一个肺段, 多发于右肺, 卒洞腔内有较多的脓液贮留。临床医生须客观细致地分析影像资料, 在分析空洞本身的基础上, 还应仔细分析空洞周围肺野和整个心肺的变化, 并且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等, 去判断由这些影像征象所反映的疾病病理变化, 而绝对不可以单凭看上去“很像”或者抓住其中一两点就妄下结论[8]。除X片和CT外, 目前支气管造影也广泛应用临床, 可明确空洞的充盈情况。研究还发现肺内空洞性病变还与肺梗塞性空洞、恶性肉芽肿病等有关[9]。

综上所述, 在肺内空洞性病变的诊断中, X线和CT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临床医生应全面综合考虑影像学资料, 根据肺空洞性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及周围情况的影像学特点, 结合患者的病史及临床特点, 提高肺内空洞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避免误诊、漏诊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马大庆.肺部空洞影像的鉴别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4, 38 (1) :7-9.

[2]于立祥.肺结核空洞X线鉴别诊断的浅析[J].影像与检验, 2011, (29) :179.

[3]杨李生, 刘继民, 王明钦.CT诊断两肺曲菌球1例报告[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4, 18 (4) :352-353.

[4]段生新.肺部空洞性病变的CT诊断体会[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0, (10) :1858.

[5]柴桂平, 吴吉丽.肺部空洞性病变的CT特征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 (下半月刊) , 2011, (3) :225-226.

[6]陈艺坛, 陈志斌, 潘云虎.肺部空洞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J].临床军医杂志, 2004, 32 (3) :74-75.

[7]匡冬冬, 苏同华.原发性肺类癌的MSCT表现[J].中国医疗设备, 2013, 28 (11) :164-166.

[8]刘宗彬.肺结核空洞X线鉴别诊断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 2009, 7 (4) :36-37.

肺内病变特点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肺内肿块和 (或) 纵膈病变患者29例, 男18例, 女11例, 年龄27~71岁, 平均 (56.3±6.2) 岁, 经肺CT发现肺内肿块和 (或) 纵膈病变, 病灶紧邻气管或支气管壁, 经常规镜检未见明显异常或仅有支气管黏膜向管腔内隆起, 所有患者均行增强肺CT检查, 病灶无强化。检查前所有患者血凝分析、血常规、心电图均无异常, 向家属告之操作可能导致的风险并在纤支镜检查与治疗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方法:仪器设备:0lympus BF-260电子纤维支气管镜;王氏穿刺针 (中央型病变选择MW-121, 中央型病变需获取组织学标本选择MWF-319, 周边型病变选择MW-522) ;加压雾化吸入器。术前准备:2%利多卡因5~10 m L雾化吸入充分表面麻醉, 术前3~4 min鼻腔内滴入盐酸丁卡因 (高血压患者除外) 及复方呋喃西林滴眼液各3~4滴, 并用利多卡因胶浆鼻腔充分麻醉。操作:术前依据肺CT情况初步确定穿刺的位置、进针的深度和方向。为避免穿刺时诱发咳嗽, 在拟穿刺部位先用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穿刺针进入气管镜活检口前先检查穿刺针, 看穿刺针进出是否顺利, 然后把穿刺针退在针鞘内, 将穿刺针输入活检孔道, 直到出活检口远端, 暴露出金属环后停止输送。对准穿刺点, 推出针头并锁紧, 采用推进法或突刺法进行穿刺到达需要取样的病灶, 助手用50 m L注射器在抽吸口保持30 m L负压进行抽吸活检, 维持30~40 s, 操作者手持穿刺针尾端小幅度的振荡, 但不能将穿刺针尖退出黏膜, 结束后解除负压 (如使用细胞学穿刺针应先解除负压, 避免吸入气道内分泌物而污染标本;如使用组织学穿刺针, 应保持负压, 直至抽出穿刺针, 避免组织标本脱落) , 拔出穿刺针并退回鞘内, 然后将针从气管镜内退出, 推出针头锁紧, 往抽吸孔注入空气把取得的标本推到液基细胞瓶里或载玻片上, 如有组织块则置于福尔马林中固定, 如标本量较少, 穿刺针可用生理盐水冲洗, 冲洗液送液基细胞学检查, 如涂片送病理则需用95%酒精固定。

结果

29例患者中, 肺CT显示单纯纵膈淋巴结肿大的3例;显示肺内病变伴纵膈淋巴结肿大14例;显示单纯肺内病变12例, 包括气管腔外压性狭窄、黏膜呈结节状增生, 但管腔内未见新生物。29例患者中TBNA能定性诊断20例 (69%) , 其中肺癌13例 (鳞癌8例, 腺癌2例, 大细胞癌症1例, 未分化癌1例, 不能分型1例) ;纵膈淋巴结结核2例;结节病2例;肺部炎症伴纵膈淋巴结炎3例。阴性9例。29例TBNA穿刺处均仅见少量出血, 未经特殊处理出血自止。无纵膈气肿和血肿, 无气胸和血胸。见表1。

讨论

本文29例患者的总体穿刺成功率69%, 与国内本专业的平均水平基本相当[2], 未成功的原因可能与操作者对此技术的掌握程度、所选病例的病灶大小、黏膜过度肿胀以及穿刺部位的定位偏差有关, 值得进一步探讨。

另外, 对TBNA阴性的患者应格外谨慎, 及时行其他检查, 避免误诊、漏诊, 从而延误治疗。TBNA并发症为较常见为穿刺点少许出血, 一般不需特殊处理。我们涉及的病例仅有穿刺点少量出血,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

在临床的工作中, 纤支镜对于肺部病变的诊断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但对于支气管黏膜下病变、管腔外病变、肺周病变及纵膈病变通过一般的刷检、钳检、灌洗很难确诊[3]。而开展TBNA的目的是用一种简单、高效、相对无创性技术来扩展支气管镜在诊断肺部疾病中的应用范围。据报道支气管黏膜下的TBNA方法在肺癌诊断上有明显优势并且能弥补活检及刷检的不足, 提高对肺癌的诊断率[4]。TBNA可以对气管、支气管的所有淋巴结进行检查, 尤其对主动脉弓下及隆突下淋巴结[5]。那么针对支气管腔外及黏膜下的病变, 应用TBNA的穿刺针能透过气管壁到达病变组织, 是刷检及钳检无法做到的。

与经皮肺穿刺活检、纵膈镜、剖胸探查的检查方法相比, TBNA具有方便、简单、安全、有效、无严重并发症的优点, 同时也是比较便宜的检查手段, 使支气管镜的检查范围扩大, 由单纯的检查腔内病变的情况延伸至纵膈、肺门区和叶、段支气管管腔外病变, 并可直接对病灶进行活检以获取组织学及细胞学诊断。

在TBNA实际操作中, 为避免并发症、提高阳性率, 我们认为需注意以下几点:1准备充分。包括术前准备、麻醉中的准备及患者的心理准备。术前一定要做血凝分析, 以防出血;另外, 应告诉患者采用这种检查的目的, 术中可能出现的咳嗽等情况, 充分取得患者配合;2操作者应熟练掌握支气管镜检查技术, 熟知病变与纵膈的解剖知识;3术前常规肺增强CT检查, 通过计算机三维立体图像, 了解穿刺点周围组织血管情况, 从而避开血管, 避免大出血并提高阳性率;4对穿刺针的型号、长度、直径及特点要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5穿刺一定要在气管与支气管的软骨环间, 否则很难刺透气管壁, 严重的甚至折断穿刺针[6];6在穿刺时, 为避免损伤支气管镜, 操作者送入及收回穿刺针时应将针尖收回在鞘内;为避免损伤气管黏膜, 选择好穿刺部位时才将针尖送出;7穿刺点定位准确, 穿刺突破气管壁进入病灶后应反复来回抽动, 每个部位2~3次, 增加取样的阳性率;8尽量进行多点穿刺;9恰当处理标本, 应选用无菌载玻片, 涂片时避免穿刺针与载玻片接触, 减少污染;细胞学标本将标本直接喷涂于玻片, 并用95%酒精固定[7];如果标本量较少, 穿刺针可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 冲洗液送液基检查, 另外, 送检要及时, 避免细胞溶解及标本污染;10为提高诊断的阳性率和准确率, 可多学科协作, 需要病理科及细胞室专家配合的同时, 也需要病原微生物专家的配合。

综上所述, 要提高TBNA穿刺成功率就必须具有过硬的技术水平。开展新项目的初始阶段肯定会遇到很多的困难, 难免有穿刺不成功, 只要反复实践, 一定会提高TBNA穿刺成功率。我们相信, 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 随着定位技术及操作方法的不断完善以及穿刺活检针的不断改进, TBNA一定会应用得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张辉耀, 李军, 范奇.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在临床上应用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14, 19 (5) :954-956.

[2]张国慧, 饶龙林, 黎广坚, 等.经气管镜针吸活检术在肺部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当代医学, 2014, (18) :46.

[3]王栋, 马卫霞, 姜淑娟.经支气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在纵膈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医学杂志, 2013, 93 (20) :1563-1566.

[4]赵军, 杨瑞青, 郑法德.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在肺部及纵膈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 2013, 18 (3) :509-511.

[5]荣福, 刘静, 李颖雄, 等.常规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与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对纵膈病变诊断的比较[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1, 34 (2) :120-122.

[6]Groth SS, Andrade RS.Endobronchial and 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a must for thoracic surgeons[J].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 2010, 89 (6) :S2079-2083.

【肺内病变特点】推荐阅读:

早期病变05-27

牙周病变05-30

心肌病变06-12

病变过程06-13

病变症状07-27

子宫病变08-01

钙化病变08-03

原发病变08-06

血管病变08-26

冠脉钙化病变07-14

上一篇:科研政策下一篇:人力资源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