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师资培训(共12篇)
体育师资培训 篇1
2012年12月5日, 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主办, 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承办和首都体育学院协办的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五年 (2008~2012年) 培训总结大会在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行。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司长郭建军、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首都体育学院院长钟秉枢、各省 (区、市) 体育局与教育厅 (教委) 相关分管领导及培训基地负责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培训中心负责人及师资培训国家讲师团主要成员出席了总结大会。大会期间, 杜占元副部长和冯建中副局长作了重要讲话, 郭建军司长做了总结报告。
2008年6月,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以下简称中央7号文件) 精神, 通过培训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 提高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训练水平, 进而带动全国各级各类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工作, 推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的深入发展, 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共同颁布《2008年~2012年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五年培训规划》, 拟在五年期间, 通过在北京 (首都中培训、讲师团赴西部12省区巡回培训和东中部19省市的各省分省培训三种形式, 完成三万多人的培训体育教师的任务。五年来, 无论国家集中培训与巡回培训还是分省培训, 均获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在基本完成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分配的培训任务的同时, 创新完善了培训内容与形式, 初步构筑了全国体育传统校师资培训的基本框架和模式, 形成了各自的培训经验和特点。
在本次总结大会上, 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中心——首都体育学院, 及西部12省区、东中部19省市的部分代表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 展示了他们在过去五年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成绩。
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中心:制订完善课程体系, 配备一流师资队伍, 落实体育师资培训质量与效果
全国体育传统校体育师资培训中心设在首都体育学院, 由周登嵩教授领衔培训工作团队, 主要承担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国家集中培训任务, 承担组建国家讲师团赴西部省区送教上门巡回培训任务。五年来, 培训中心以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规范的项目团队管理和重效果与实效性的态度, 总计完成12500余人的培训任务, 积累了丰硕的成果。
以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为基础:在课程内容设计上, 培训中心的设计思路体现了“三个根据”, 即以中央7号文件精神为根据, 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学校课余训练的实际需求为根据, 以短期集中培训只有6~8天的实际为依据, 统一设计了“统一加特色”的培训模式。其中, 统一模式为国家集中培训中心统一设计的“一半理论课, 一半技术课”;特色培训为各省培训基地自行开设的有地方特色和学员要求的选修课程及交流参观实践。此外, 在培训的教学模式与环节上, 改变过去传统培训的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模式, 除了一半时间的运动技术实践课之外, 还设置了专项班研讨交流, 全国学员大班交流发言的多层互动学习模式;增加了去当地体校参观训练课学习的环节。
以一流的师资和管理为保障:培训中心聘请了校内外40余位高水平的专家教授, 他们既为北京的集中培训班学员授课, 其中多数教师又担任讲师团成员赴西部省区完成巡回教学任务。这些教师来自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 大部分有15~30年教学经历, 在本学科专业领域已是本校和全国公认的权威和优秀教师。他们大多数人参与过不同地区的体育教师培训教学任务, 具有丰富的经验。
此外, 培训中心采用了项目负责人制的团队管理方式, 组建了专业的管理团队, 全程参与培训与日常教学管理事务。为了更好地做好管理与组织培训工作, 管理团队对自身提出了严格要求:一是要加强对相关政策、文件的学习, 做好前期调研工作;二是对课程教学计划进行精心设计、反复论证, 并组织编制教学大纲和教材;三是制定针对任课教师和学院的规范与守则, 严格明确地规定了成绩考核与获取结业证书的资格;四是加强科学管理, 及时与学员沟通并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积极开展追踪调查确保培训实效:每期国家集中培训班教学结束后, 培训中心对全部学员发放调查问卷, 每年还对西部部分省区培训班学员进行抽样调查;另外, 还组织调研组对前期培训部分学员进行追踪调查。这些工作的开展, 确保了培训中心能够及时检验培训班的教学效果、参训学员的变化及在回校后对所学知识应用的情况, 为后期的培训提供参考。
五年培训工作积累的成果与获得的效果:全国体育传统校体育教师国家培训中心, 在五年的培训工作中, 开发积累了多项成果, 包括在调查听取学员意见的基础上, 组织近10门任课教师, 在2009年6月完成了以理论课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培训教材, 并于2011年对前三年使用的教材重新做了修订, 保证了教材的前沿性、新颖性和实用性等特点;组织任课教师开发研制了“校园集体舞蹈”、“体育游戏”、“健美操”3门公共技术课的教学录像光盘, 为广大学员既能提供培训期间的课程学习指导, 在学员回到工作岗位后的实践中可提供专业帮助与参考;针对课程教学大纲, 每年会在教学前进行及时修订与完善;此外, 还制作了学院优秀论文集和培训照片集。
江苏省:以传统项目学校培训为契机, 推进实施“江苏省万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工程”
为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五年计划》的要求, 结合江苏省体育教师培训工作实际, 江苏省体育局、教育厅联合组织实施了“江苏省万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工程” (以下简称“培训工程”) 。“培训工程”的基本任务是, 为全省各级各类中小学及中等职业学校各培训1名体育教师, 其中, 省级以上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各培训2名体育教师, 全省共计划培训约1万名体育教师。所有培训经费由省体育局和省教育厅承担, 学员培训合格后颁发由两个部门印制的证书, 并计入学员继续教育学时。
自2008年开始, 培训工程先后组织实施了两轮, 第一轮培训共完成了8322名体育教师的培训任务, 其中, 省级以上体育传统校教师344名。第二轮培训于2012年3月份启动, 目前已顺利完成全省4328名小学体育教师、126名体育教研员和283名省级以上体育传统校教师的培训任务, 其他培训工作计划于2013年完成。“培训工程”主要呈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周密的组织实施:为尽量贴近体育教师的教学实际, 保证培训质量, 切实提升体育教师特别是体育传统校教师的执教能力, 每轮培训前, 省体育局和教育厅都组织相关学科的专家和教育部门资深教研员对教学大纲内容、培训的重点、培训方法手段等进行多次细致的研讨, 编写了统一的培训教学大纲, 并制作了教学光盘供各培训基地参考。各培训基地根据全年的培训任务, 直接与有关市教育、体育部门进行沟通协调, 确定培训学员名册, 编制具体的培训工作方案, 并上报省有关部门, 由省教育评估院对培训过程进行全程跟踪调查, 对培训效果进行客观评估。
创新的培训形式:此次培训在讲师团备课形式上大胆改革, 设计了一个“大平台、多模块、小专题”的立体模型。其中, “大平台”是培训内容的资源库, 每位授课讲师按照教学计划选取授课具体的内容;“多模块”是指建立在大平台基础上, 以各专项为模块结构形式出现的一个个小组合;“小专题”是课程模块的具体呈现形式, 即每个专项模块分若干专题进行教学。
优化的师资结构:本次培训组织了涵盖全国培训课程的省级专家讲师团。各培训基地除经审核同意的本单位授课教师外, 必须聘请一定数量的省讲师团专家授课, 以保证整个培训工作的质量。
严格的培训考核:为了保证培训效果, 本次培训对考核提出了高要求, 除日常的考勤要求外, 还对学员进行了理论综合考核和实践组织技能考核, 考核合格方能发放培训证书, 计入教学教育学时。此外, 还制订了优秀学员的评选细则, 对每期培训的优秀学员都按照一定比例给予奖励。
此外, 在总结两轮的培训工作时, 省教育厅和体育局还表示, 短期的集中培训只能从理论层面上为学员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而真正的“培训”还要靠教师们自己在岗位上锻炼成长。作为培训机构, 应加强对学员进行跟踪, 使培训者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得到解决, 真正建立培训的长效机制。
体育师资培训甘肃基地兰州城市学院:明确培训指向, 按需组织培训;创新培训模式, 提高培训质量
为了做好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工作, 甘肃省体育局、教育厅给予了高度重视, 成立了专门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全面负责培训工作, 并将培训基地设在兰州城市学院, 由兰州城市学院负责培训项目的具体实施。在过去的五年中, 共培训全省14个市、州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教师、主管校长、业余训练骨干共800名。其中,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主管校长56名, 体育教师704名, 市县青少年体育管理干部和少儿体校校长、教练40名。
在培训实施中, 相关机构认真组织开展调研活动, 掌握全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 分析教学实施中存在的困惑、疑难与问题, 掌握对有关项目的意见与要求;及时制订了符合甘肃省实际的体育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结合甘肃省实际、制订了培训教学计划及任课教师、学员管理办法, 印制了《甘肃省体育师资培训班培训指南》和《培训日志》。此外, 为了做到按需施教, 培训之前还设计了培训需求调查表, 调查了解了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基层体育教师的培训需求, 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
一个好的培训方案, 是培训活动有效开展和顺利实施的行动指南, 也是保证培训达到预期效果的有力保障。兰州城市学院针对调研结果, 最终确立了“三、三、四”培训实施方案。即三个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与反思相结合、把握规律与促进发展相结合;三个模块:理论与技能、实践与考察、对话与交流;四种方式: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与成果分享、观摩与研讨、问题研讨与网络服务 (学校为每个学员提供了一个专用博客, 鼓励学员积极参与网络学习和交流活动, 以博文的形式发表培训感言、培训总结、实践经验交流、分享课程资源和提交建议) 。
此外, 为了提高培训质量, 更好地做好培训工作, 除了由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中心选派并组织的西部讲师团之外, 兰州城市学院还精心遴选了甘肃省在体育训练和学校体育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在省内体育教育和训练方面有一定影响力本省教学一线的教授、优秀教练和优秀中小学体育教师作为讲师团的部分成员。
安徽省:以“四个一”为工作思路, 扎实开展体育师资培训工作
2008年以来, 安徽省共有690名体育教师先后参加并完成了国家级和省级体育师资培训, 覆盖全省12所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36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34所省特色学校的体育教师, 有效提高了基层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执教水平。
《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五年计划》出台后, 安徽省体育局、省教育厅高度重视体育师资培训工作, 确立了“成立一个领导小组, 制定一份培训计划, 划拨一笔专项经费, 确立一个培训基地”的工作思路。即, 2009年, 省体育局、教育厅共同成立了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专项特色学校体育教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并共同制订了《安徽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专项特色学校体育教师培训五年计划》, 计划从2008~2012年每年选派20名左右的体育教师参加国家集中培训, 并从2009年开始由省体育局和教育厅联合举办省级体育教师培训班;该计划还对培训的形式和内容、培训组织与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 并给予参加培训人员计入继续教育学时 (学分) 的政策, 有效调动了体育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此外, 从2009年起, 省体育局将体育教师培训列入年度经费预算, 每年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拿出30万元左右的专项经费用于举办体育教师培训班;并与省教育厅共同确定了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培训基地, 负责全省集中培训日常工作。
体育师资培训四川省基地成都体育学院:立足实际, 突破难点, 关注未来发展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五年规划》和2012年3月“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国家集中培训准备工作会议”的精神和要求, 成都体育学院在承办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西部项目暨四川省四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的基础上, 调研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教育发展现实和需求, 结合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的特点和要求, 立足体育教师的现实状况与未来发展需求, 为保证高质量完成好国家体育总局下达的“2012年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国家集中培训850人”培训任务, 特制订了2012年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国家集中培训实施方案, 并按此方案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三期国家集中培训。
在实施过程中, 组建教学团队时充分考虑了传统校体育教师们的现状和需求, 尽量做到选派熟悉传统校教学情况、有一定培训经验、认真负责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进行讲授。教学中, 又根据所开设的课程将授课教师分为若干小组, 推选小组长, 并由小组长负责组织该小组授课教师集体备课, 集中学习培训大纲、研制教学计划和编写教案等, 并在每一期的课后进行总结, 及时改进完善和提高。期间, 面对“培训人数较多, 技术课授课时要考虑体育教学的特殊性, 分小班教学, 无形中给课程安排和教师选派增加了难度”的问题, 采取了分大班轮换授课结合小班教学的形式, 从而既解决了暑期请教师难的问题, 又妥善解决了场地、器材和人数的协调问题, 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体育师资培训重庆市基地西南大学:以100%为目标, 创新模式推进培训工作
自2008年为期五年的“西部地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教师培训”启动以来, 重庆市体育局和西南大学培训基地积极与西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北京中心配合、协作, 全面实施培训计划, 提高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教师业余水平, 为增强青少年体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西南大学作为培训基地, 主要负责了“专项术课实践模块”的教学, 在培训中, 探索出了“突出两个中心、坚持三个开放、做到六个结合”的培训模式。其中, “两个中心”, 即以提升学员的理论素养和体育训练技能为中心;“三个开放”, 即开放的课程内容、开放教师资源、开放的教学主体;“六个结合”, 即集中研修与小班教学相结合、专题学习与案例研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团队合作相结合、交流研讨与反思评价相结合、观摩与经验分享相结合、理论诠释与课例教学相结合。具体做法是:一是国家讲师团专题讲座;二是课例分析;三是参与式培训;四是反思交流。
五年来, 尽管每期一周的西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培训活动是短暂的, 但培训内容丰富, 学员的收获颇丰, 不仅在思想观念、教学理念上得到了升华;加深了对传统体育教学工作的认识;同时, 也通过这次学习, 达到了学员之间相互认识、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最终, 学员对培训的教学、后勤、管理等方面的满意度的调查和分析显示, 满意率达到了100%。
体育师资培训 篇2
通过这次培训,我认真学完每一单元内容,认真完成布置作业,认真进行了思考,每一个单元收获与感受都很多,比如如何备课?如何进行体能练习?如何实现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等等,如何进行体能练习是我最关注事情,也是我个人掌控比较薄弱地方.体能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克服困难、顽强拼搏意志力.例如通过“体验极限、挑战自我”一次教学中,让学生做“静力屈臂悬垂、蹲马步、俯卧撑(女生可做俯卧支撑)”体能练习时,教师导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实际就是人类向自身极限挑战运动,在运动中挑战人感受是痛苦,但是坚持到最后人收获一定是成功.然后在练习过程中将学生分成几个组分别做以上练习,并纪录成绩,最后让学生交流感受过程,·共同分享.通过练习,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享受到了痛苦中快乐,感受到人生百味”.跑耐力素质练习,我们能用方法很多,我先是想到是解决好学生为何怕跑问题,然后再来组织各种练习,逐步提高耐力素质.在解决极点过程中,学生会真正投入到中长跑练习中.因为他们在跑步过程中,是在检查自己到底有没有极点出现,极点出现后能否克服掉.如果只是要求慢跑,不计时间,同学们都能坚持下来,也都不会害怕.但是一旦计时,学生就害怕了.因为跑步过程总会出现双腿疲劳、步子发沉抬不起来、呼吸困难、产生不想继续跑下去想立刻停下来感觉,你自己感觉再跑下去会死掉一样.于是很多人开始走,结果,就不能取得很好成绩.那么大家一旦了解了为何会害怕原因,并且知道解决办法,通过几次课练习,心理上不害怕了,身体上也很容易克服
第 1 页 出现极点现象,一旦克服了极点现象,以后一听到中长跑也就很平静、很平淡、小case.极点现象不是每个人都会出现,也就说明不是每个人都害怕,身体素质好、体能好学生,极点出现晚可能1000米跑完了,极点还没出现,可能要跑到1500米才会出现,或者不会出现极点.那体能差学生可能二三百米时候就出现极点了.极点出现越晚说明体能越好,如果通过练习推迟了极点出现,那么体能也就在慢慢提高,甚至最后不会出现极点现象.我在教室里先给学生分析害怕原因,然后讲解解决方法“第二次呼吸”.接下来室外课,我就安排中长跑,比如说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要求第一,连续跑,中间不能停下来,不能走,可以慢跑·第二,在慢跑过程中,看看自己有没有极点出现?出现了,是在大概多少米时候?极点出现以后,是中途放弃了,停下来不跑了,走了,还是用知道办法克服掉?跑步结束后调查一下.发现学生明显抵触情绪少了,基本上都能认真进行慢跑.可能就怕自己被认为是体能差学生,结束后调查时候很少几个学生有不想跑感受,还有学生说是腿还有劲,但是胸部难受,我说,你现在使劲往外呼吸,把身体里二氧化碳吐出来,吸进去空气里氧气,一会就好了,在解决极点过程中,也是提高训练水平和锻炼效果过程,也是培养顽强意志力和克服困难精神过程.当极点现象解决了,再进行途中跑时腿部动作、躯干姿势和摆臂动作,呼吸和步伐配合.总之,只要我们肯动脑、积极参与学习,相信在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进行体能练习我们还会有更多好方法,这样教学就会变得更加易如反掌.谢谢阅读!
独立学院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体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378-01
独立学院即民办二级学院,不同于传统的公立高校的教学体系,独立学院主要是培养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比较强的人才。所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独立学院实现长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体育一直是独立学院办学体系中比较基础的一门学科,并且随着近年来国民对体育事业的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高校也逐渐开始重视对学生的体育教学。因此,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也成为了独立学院体育教学中的一个焦点问题。
一、独立学院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
由于独立学院是依托在母体学院之下的这种特殊的办学形式,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也不同于传统高等院校的情况,在数量、结构、学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独立学院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此,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简要分析目前独立学院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
1、体育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独立学院的体育教学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是目前存在的最明显的问题。一方面,师资队伍的数量不够,缺少专职的体育教师。独立学院是依托在母体高校下的办学形式,在教师资源方面也自然受到母体高校的限制,有的独立学院还会聘请退休的体育老师来重新教学,这些老师虽然在教学经验方面非常有优势,但是在年龄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却非常不利于体育教学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在独立学院的体育师资队伍组成很大一部分还是兼职教师,他们可能还承担着其他的教学任务,这样的情况导致这些老师会存在一种临时性的心理,无法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到体育教学上,更没有时间进行专业的科研活动,这些都非常不利于独立学院体育教学的长久发展。
2、缺乏完善的激励体系
独立学院的很多体育教师都来自母体高校,所以关于这些老师的聘请以及奖励制度都是由母体学校来决定。而且,由于独立学院的办学状态不同于公立的高等院校,有市场化的倾向,所以他们对体育这门学科的教学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体育老师自然没有完善的激励体系。目前,很多独立学院的体育老师在基本工资之外基本不会再得到额外的奖励,这样的情况严重打消了老师工作的积极性,很多老师自然不愿投入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另外,经过调查研究显示,研究生选择成为体育教师的比例明显低于本科生,这说明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无法吸引高学历的体育人才,这就导致了体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可见,完善的激励体系对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
3、缺少对体育教师的培养
随着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和独立学院的不断发展,独立学院的学生数量增加了很多,但是体育教师队伍的数量非常有限,这就导致师生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协调,很多体育老师要超负荷工作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老师的时间要么用来上课,要么用来备课,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学术上的研究和开展科研活动,影响了老师在学术和专业知识上的进一步提高。最重要的是学校也缺少对体育教师的培养,在老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之外很少组织对教学有益的再培训内容,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的提高。
二、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
虽然近几年独立学院进入了告诉发展的阶段,但是来自社会各界的质疑声从来没有减少过,大家都对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抱有迟疑的态度,而提高独立学院办学质量的关键就是建设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过关的教师队伍。尤其对于独立学院中类似体育这样基础学科的教学,应该选择科学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建设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就是完善师资队伍的结构,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为了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质量,应该从师资队伍的数量和专业能力等方面着手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一方面,要增加体育师资队伍的数量,不能完全依靠母体高校,还要另外聘请优秀的体育人才,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不断对教师进行再培养,鼓励老师对进行学术和科研上的研究,提高专业素质,这样才能保证学习到更专业的知识。
2、建立科学的教师激励体系
在管理学中,马斯洛曾发表过著名的需求理论的观点,人的发展过程中是有不同层次的需求的,既包括生理上的物质需求,又包括精神上的成就需求。所以,独立学院对于体育教师队伍也要建立科学的激励体系,尤其是独立学院的体育老师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首先,在物质方面,要给予独立学院的体育教师和母体高校教师一样的薪酬待遇和其他福利待遇,对教学成绩优秀的老师还可以在薪酬方面给予一定的奖励;其次,在精神方面,要充分认可体育老师的工作,在进修和岗位提拔时要给予体育教师平等的机会,以此激发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3、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养
在体育师资队伍构成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年轻教师,他们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很多学校也没有让有经验的教师来传授经验的机会,所以学校方面就要多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再培养,对他们进行专业方面的培训,让年轻的体育老师能够在学校的培训和自己的实践过程中快速的成长,成长为一支精力旺盛、专业素质过硬的体育教师队伍。在培养过程中,学校还能根据教师的表现情况对优秀的教师进行提拔。
参考文献:
[1] 江 凤.独立学院学习型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分析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2,30:76-77.
[2] 吴凤杰.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 何小华.独立学院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探索[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4:210-211.
如何提高体育师资培训效果 篇4
课程改革以来, 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教师培训这一环节, 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开展各种级别、多种形式的培训, 旨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然而实际培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如, 教师普遍感到参加培训收获不大, 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还有的体育教师说培训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已, 回去该怎么教还怎么教。影响师资培训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除参训教师自身素质、体育教学客观环境等短时间无法改变的因素外, 笔者认为还有许多其他通过努力可以提高的地方, 需要从培训的内容、形式及管理制度上下功夫, 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 进而提高体育师资培训的效果。
一、影响培训效果的主要原因
(一) 培训的目标缺少差异性
培训往往只强调共性, 管理者对培训内容的安排往往自认为很重要且是需要教师掌握的, 很少从参训教师的角度来考虑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其实, 除某些必须掌握的专业要求外, 教师专业发展者和管理者应尊重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差异, 由于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不同, 致使许多看来有用、有效的专业发展培训活动对其中一些教师而言却并非“对症下药”, 反而导致部分教师对培训活动的阻抗和应付。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不同又源于教师的个体差异, 这些差异往往被教师管理者或培训者所忽略, 从而影响培训的效果。
(二) 培训的形式缺乏实效性
培训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培训形式。特别是对于体育学科这种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的活动课程, 强调的是体验和感受, 空洞的讲解刺激强度明显不够、印象不深。所以, 经常看到的是专家在台上正襟危坐、滔滔不绝, 而教师在台下无精打采、开小差、打瞌睡, 培训效果可想而知。此外,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实施远程培训的模式, 具有可以重复学习、方便而快捷的特点, 值得大力推广。但由于目前缺少有效监管, 培训内容也缺少实用性, 真正认真学习的教师并不多, 出现用“外挂”赚学分和东抄西凑、复制粘贴做作业的情况等, 导致培训效果较差。
(三) 培训的内容没有针对性
“想学的没学到, 不想学的一大堆”是培训后经常听到的一句话, 反映的正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由于培训组织者前期准备工作不足, 缺少细致的调研和精心的策划, 不了解体育教师最缺什么、最需要什么, 只为完成培训任务, 不求达成培训效果。往往由专家、教授自定内容, 而且多是主办方临时通知, 缺少准备, 于是培训变成“侃大山”。还有一些培训将本科阶段的科研方法、体能测试统计、训练方法与论文的写作重新给一线体育教师讲一遍, 讲课的内容、案例陈旧, 没有一线体育教师最想学的教学设计、运动技能的教学技术、体育训练的方法手段等, 教师不能拿来即用, 难以从培训中得到提高。
(四) 培训的师资欠缺适切性
培训师资是确保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 应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培训师资队伍。但往往培训主办方请的多是高校的理论专家、教授来给一线体育教师讲课, 他们名气很大, 理论著作也很多, 但很多并不是以体育教学为研究方向, 缺乏中小学教学的经验, 不知道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真实处境, 也不知道教师的内心真实想法, 在培训中不能与教师产生共鸣, 也没有起到解决教师实际问题的目的, 教师专业培训成了深奥难懂的理论课, 教师听起来自然提不起精神, 许多教师是满怀希望而来, 却失望而归。
二、提高培训效果的相关对策
(一) 精挑细选, 确定培训的师资与内容
1.选择合适的培训师资队伍
要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培训者, 进行分层培训。如, 对基层教研员、体育名师或学科带头人来说, 由于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可以请课改专家进行理论引领, 使他们了解课改前沿动态, 提高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再由点带片、由片到面逐步渗透;对于一线体育教师参加的培训应多请些教研员、特级教师、“草根”专家来做报告, 要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他们由于准备比较充分, 理论结合实际, 所讲或所想最贴近教师的实际,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等为教师所欢迎。如, 笔者参加过由嘉兴市名师费甫明老师的“如何进行说课”的培训, 从评委的角度谈说课所应涉及、注意的问题, 由于说课是评职称和教学评比中必需的一环, 因而参训教师都听得很认真;也有桐乡市学科带头人钱南阳老师, 从作者和编辑两个方面, 并结合教师的现实情况和水平, 谈如何进行论文写作的讲座, 培训效果也非常好。
2.选择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要有明确的主题性和指向性, 符合教师的实际需求,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如, 笔者参加过高中体育选项教学问题的培训, 该培训主要解决新课改实施后选项教学中如何确定选项内容、内容的延续性、学习评价以及面对学生的差异如何进行分层教学等比较现实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参训教师感同身受, 培训的正是其日常教学中普遍感到较为困惑的问题, 培训效果就很好。此外, 培训内容的设置要掌握好参训教师的喜好, 一线教师喜欢比较直观、实在的东西, 聚焦在实践技能, 特别是对运动技能的教学层面兴趣较高;对看不到、摸不着的纯理论性内容兴趣不大, 只要明确告诉他们要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的好处即可;对于教师运动技术、技能的培训, 笔者认为意义不是很大, 教师在日常体育教学、示范这方面基本都没有问题, 而且短时间的培训效果也不能得到保证。
另外, 笔者参加过各级各类的培训, 但发现大多是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培训, 很少有培训涉及教师的师德。目前, 体育教师敬业精神明显下滑, 功利性强。部分教师不思进取, 职业倦怠、得过且过的情况普遍存在, 培训时逃课、早退或找人代签名, 或只在培训的开始和结束之日才出现等, 就是师德缺失的反映。因此, 笔者认为, 提高教师师德的培训迫在眉睫, 可以专门开设师德培训, 或者在各级培训中渗透师德教育。如, 桐乡市教研员潘志新老师在培训中, 经常列举一些在教学、训练中敬业爱岗的教师的感人事迹:在冬季, 学生晨跑都很早, 天还很黑, 桐乡市高级中学俞荣初老师数十年如一日提前到达场地, 检查出入口的铁门是否完全打开, 防止学生因看不清撞到门上, 保证场地道路通畅;还有邱雍熙老师捡市羽毛球比赛中替换下来的球, 解决羽毛球专选课的用球难题等, 虽然都是些小事, 但都是发生在教师周边的真人真事, 给参训教师很大触动。在每次培训行将结束时, 潘志新老师还总爱讲些诸如“学生健康, 匹夫有责”;“心动、激动、不如行动”;“千本事, 万本事, 狠抓落实才是真正事”等警句激励参训教师, 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
(二) 创造机会, 提高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从心理学上来讲,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呈正比关系, 学习动机强, 学习热情就高, 学习效果就好。笔者认为, 参加培训不应该是学校或组织单位硬性委派, 而应是教师自觉自愿地报名参加, 体育教研组做好协调工作, 让教师由“让我培训, 变成我要培训”。管理者应根据教师需求做好培训组织、研究工作, 做到重视教师共性要求的同时, 关注个体差异。如, 有的教师到了晋升职务的年限, 但是苦于缺少论文, 需要教科研方面的提高;有的教师想在课余训练方面有所突破, 学习和借鉴相对比较专业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还有的教师学习别人的教学经验, 以争取在公开课上一展身手, 遇到相关培训就会积极参加, 培训效果自然会提高。
因此, 培训管理者能否使得培训具有选择性显得尤为关键。培训百花齐放, 参训教师各取所需, 这是主办培训方应努力的方向。如,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 (试行) 》文件规定,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每5年为一个周期, 需要完成360学分的培训任务, 并于2011年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平台供教师自主报名, 由学校审核, 根据教师的需要和学校教学实际控制参加人数。笔者认为是非常好的, 该平台可以提供网上菜单式培训内容, 教师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兴趣与特长选择培训项目, 进而可提高培训效果。当然, 现在这个平台还可以更加完善, 如能在平台上提供培训的具体内容与计划、授课的形式、主讲人员的简介等, 让参训教师选择前更清楚、明了, 这样就能使得参训目标更明确, 更好地发挥培训的效果。
(三) 综合对比, 选择合适的培训形式
有效的形式是培训成功的关键, 会对培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培训的形式是多样的, 每种形式都有它的优缺点 (见上表) 。培训的形式可能是独立的, 但更多是综合性的, 如在一次培训中既有教学观摩又可能有主题互动或案例分析等, 以下是对部分培训形式的分析。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 不同培训形式对培训效果有直接影响。专家讲座能够解决教学中“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但这种培训中理论所占比例往往比较多, 而实践的东西比较少, 这与体育学科的实践性特点不太符, 多数一线体育教师对讲座的内容与形式也兴趣不大。笔者认为, 专家讲座应结合教学观摩或案例分析多形式综合培训, 理论结合实际地提高培训效果。
远程培训借助网络信息技术, 具有方便、快捷的优势, 教师可随时进行学习。但由于缺少现场监督、检查, 很多教师学习课程时视频开着, 人却不在电脑旁, 学习效果令人担忧,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是远程培训今后研究的重点。
导师带教能够从精神、行为等各个层面对参训教师产生积极影响, 但这种形式对导师的日常教学、生活影响较大, 而且周期性长、耗费大、涉及面有限, 难以大规模实施。
体育师资培训 篇5
2016年,在学校的安排下,我有幸参加了“2016四川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我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上网学习,在培训中聆听了各位专家精彩纷呈、风格各异的讲座,观看了名师娴熟精湛的课堂实录视频,相互交流心得体会,他们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恰到应用,让我受益匪浅。顺利完成了网上的学习任务。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的信息技术知识得到了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通过这次培训,我了解了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变革,让我对信息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让我树立了“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理念,我明白了信息技术使教育教学赋予更多的内涵,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式,使我的课堂更具活力,使我们的教学更具实效。
在返岗实践中,我将学到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六年级体育课时,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把体育与健康知识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演示,让学生清楚认识到体育与健康知识的重要性。另外在培训时,我积极参加了工作坊的讨论活动,学习了其他学员的好的经验。返岗实践中,我将培训学到的方法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中,效果很好。
体育师资培训 篇6
【关键词】体育师资;实践能力;培养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health first” sett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 national students sunny sports”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ty. Internal power is an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factor for professional people to succeed in his career. The current sports teachers pay more attention o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ports techniques but ignore the ability professionalization. The students lacking of professionalism cannot adapt to jobs of professional sports and difficult to show their professional techniqu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dilemma of cultivating the ability of sports teaching practice, considering that the traditional practice teaching is relatively independent, which is in a subsidiary position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e relatively concentrates on the time, which cannot achieve accommodation between courses, and it is relatively fixed on the space, which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multi-level practice.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re compet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from the angle of “capacity”,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whole practice” and taking all practice in the talent training as a whole to construct whole capability-oriented practice teaching ability path: problem orientation seminar teaching; task driven movement technology teaching; sports students’ basic skills training; sports ability and vocational ability improvement;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practice teaching mode and the third party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sports teachers; practice ability; cultivate
1研究目的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培养目标的转变,社会对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现有体育师资培养的过程中大部分涉及运动技能知识和专业运动技能“硬”能力培养,而较少涉及培养非技能层面的“软”能力,即职业化能力。缺乏职业素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无法适应体育专业工作岗位,很难展示其专业技能。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途径,以能力为导向,建立“全程实践”的教学体系,在培养学生专项技能水平的同时能够着重培养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专业培养的适应性,从而能够培养出具备创造性和竞争力的体育应用型人才。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当前体育师资实践能力培养的困境
3.1.1实践教学环节相对独立,在课程体系中处于附属地位
长期以来人们对实践教学形成了一种误区,认为实践教学就是实践知识、实践技能的传授,是理论课程的补充。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系统,被作为理论课程的延伸,在课程体系中处于附属地位,实践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等实验课程只是作为理论的验证或演示而存在;运动技术教学训练、竞赛、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自成系统,侧重于实践知识、技能的培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行存在,虽强化了实践知识、技能的传授,但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技能传授与能力培养无法衔接,实践教学不能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偏离了能力培养的总目标。
3.1.2实践教学环节在时间上相对集中,无法实现课程之间融通
以往实践教学环节在时间安排上相对集中。如实验课程一般安排在理论课学习之后集中进行实验教学;技能教学主要集中在运动技术课堂教学,与理论课程教学并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主要集中在本科阶段中后期等。实践时间相对集中固然能够系统地传授实践知识、技能,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基本技能,但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形成了实践知识学习的封闭环路。造成实践课程往往用理论课授课的思维方式,多门课程在特定时间安排特定的实践环节,课程之间无法互通与渗透,无法贯穿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实践时间相对集中只能服务于各阶段培养目标,而无法整合各分目标服务于总目标,偏离了学生技能培养的目标,学生疲于参与各类实践教学活动,效率低、效果不佳。
3.1.3实践教学环节在空间上相对固定,很难实现多层次的实践目标
以往实践教学环节的空间比较固定,主要指学校的实践教学场所和相对固定的实习基地,如校内实习、实训场地、校外实习基地等。实践场所相对固定具有阶段目标明确、实践任务集中、易于组织管理、强化阶段性技能培养的优势。但由于不同类型实践教学场所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和不同的教学目标,相对固定的实践空间只能实现各自的实践目标,无法实现各类实践场所教学目标的互通,无法与本科阶段实践总目标相协调。造成各阶段实践教学“各自为战”,教学任务交叉重叠,教学目标缺乏层次性、阶段性,各阶段分目标与实践总目标相脱节的现象,很难将各阶段目标整合起来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服务。
3.2基于能力导向的“全程实践”教育观念
3.2.1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念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1〕能力本位是相对于学科本位而提出的,能力本位强调能力培养与能力训练,而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学科知识教育基础之上的。能力和素质一旦形成,不仅可以将知识用于实践,还能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领会,促进知识的不断发展。它强调弱化传统的知识本位模式,以受教育者个性发展为出发点,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和任务。〔2〕
3.2.2基于能力导向的“全程实践”教育观念
“全程实践”就是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全程中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总体设计、分层定位、统筹布局,将相对独立、分散的实践教学环节整合到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的互通、互动,所有实践环节服务于能力培养的总目标。要求实践教学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践教学的理念渗透到各课程、各教学环节;实践要素各方面在课程体系上全面统合,理念上全面浸透,时间上全程延通,在空间上全方位拓展,内容上全面整合。〔3〕
3.3体育师资实践能力培养困境的破解
3.3.1建立“全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以能力为导向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具有以下特征:以能力分析为基点,以培养能力为目标,实践教学统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能力培养各个环节,人才培养过程就是实践教学服务能力培养的过程,最终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4〕该体系改变了以往直线式人才培养的模式,以能力提升为主线,采取分层级、分阶段、不断递进、相互渗透、螺旋上升的人才培养路径。以体育师范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校外机构从入学开始参与实践教学,直至学生毕业,参与程度、范围随学生入学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加大。如图1。
3.3.2实践环节在时间上延伸与贯通
以往体育教育专业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大都安排在学程中期或后期。“全程实践”理念强调的是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让学生接触大中小学校及社会的实践,每学期都要设置实习、见习等各类实践环节,一直持续到毕业。让学生能够“早接触、早实践、多实践”。使学生从入学之初就同社会实际需求保持着鲜活的联系,使实践始终跟所有专业课程相互贯通。通过实践中的反思将课程中的理论转化成学生的个人能力,通过对实践的反思批判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3.3.3实践环节在空间上的扩展
打破原有实践教学环节的空间相对独立的局面,建立多功能、立体型实训场所,强化实践教学的层次性,建立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以往提到实习主要指的是已经建设的实习基地,在“全实践”理念指导下,实践场所应该包括更广泛的空间范围,不但包括校内所有的实践场所,还包括社区、体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企业、学校等。
3.3.4实践教学活动渗透到所有教学环节
以往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以实验课、运动技术课、见习、实习等形式出现,理论课与实践教学并行存在,实践教学的目标很难与其他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相吻合。造成多门课程,多重实践,互补性差,且实践学时少,较为集中,很难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全程实践”的教学方式能够将各类实践活动整合,制定综合的专业实践计划,整合各课程分目标服务于总目标,使总目标与分目标相协调。
3.4基于能力导向的“全程实践”教学实践体系实施路径
3.4.1问题取向的研讨教学——理论课与实践课互相渗透
体育理论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理论讲授与实践相脱离,两者很难融通。以往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是分开的,且实践学时少。造成理论课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实践教学环节多流于形式,起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5〕这就需要借助问题取向的研讨教学形式。“问题取向”研讨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目的不是学科知识的积累或学科体系的完善,也不是建立新的学科,而是增进、更新、深化和拓展对特定问题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学生对该问题的了解、评价,并有助于对该问题的解决。如把教材理论问题放在我国基础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来阐述;以专题讲座为主导的课程重点难点教学;以集体研讨为中心的热点问题探讨。这样就实现了理论知识以学生实践的方式去学习,实践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来阐述,完成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互相渗透。
3.4.2任务驱动的运动技术教学——运动知识、技能传授转化为能力培养
运动技术教学是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是贯穿于整个本科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往往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个最大的困惑:学生“会技术”,但“不会教、不会用”。即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种或多种运动技术,但不会教课,不懂指导身体锻炼、训练的方法,不会创编新的技术动作、新的操、新的游戏等。教师在传统知识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把运动技术、知识、技能的传授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只关注学生对运动技术的“内化”,而忽略了运动技术的“外化”。这就需要借助“任务驱动”的运动技术教学。“任务驱动”就是教师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学习的知识、技能、技术隐含在一个或多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任务涉及的知识,找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完成任务,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外化。如创编徒手操、健身操、武术操、团体操、体育游戏;制定健身计划、训练计划、运动处方等形式,使学生不仅学会技术,而且在运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会教、会用。
3.4.3项目驱动的多方合作——实现校内与社会双向互动
以往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空间较为独立,主要集中在固定的实习基地。这样的空间布局具有阶段目标明确、实践任务集中、易于组织管理、强化阶段性技能培养的优势,常常被体育院系所采用。但这种实践方式由于时间较短、任务过于集中,往往不能实现学校与实习单位的互动。实习单位只是被动地接受实习生,以完成实习任务为主要目标,很少针对人才培养需要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由于实践时间过短,实习基地、学校的指导老师也不可能全程系统地指导学生完成能力培养的任务。这就需要借助“项目驱动多方合作”的实践形式来完成。〔6〕“项目驱动”要求学校与社会多方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利用社会机构在师资、信息、教学实践等资源上的优势,以“实践项目”为载体,在学校与社会机构互动中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与用人单位确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行之有效的培养任务,在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基础上,来满足社会机构的需求。如学校与中、小学校;学校与体育、教育行政单位;学校与健身企业;学校与社区等机构的多方合作,以观摩、见习、实习、组织体育活动、参与社区活动等形式来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
3.4.4以体育师范生基本功培养为基础——强化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体育师范能力是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能力。其能力的培养强调主体的行动参与实践反思,侧重知识形成、能力获得的参与性、具体性和情境性。体育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自身的实践、体验以及教育实践能力体系自我构建的过程,是教育实践知识的学习与积累过程。学科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具体的教学实践情境的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获得。体育师范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螺旋上升的过程,是内化、外化相互交替作用的过程,是在学中做、做中学的过程。因此,以体育师范生基本功竞赛为主线,贯穿于本科学习的全阶段,实现各类课程与师范生实践能力相结合,整合各类资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服务,着力培养学生师范实践能力。
3.4.5运动训练与竞赛——运动能力与职业能力双向推进
运动训练与竞赛既是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以业余运动训练为载体,形成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训练与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努力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利用各级、各类体育竞赛的参与、组织与管理提高学生的裁判能力、组织协调、管理能力等,不断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方面通过比赛可检验实践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可提供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社会的机会,可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3.4.6职业资格证实践教学模式——职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双向促进
职业资格证实践教学模式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实践教学方式,是一项“能力说明”,强调以能力为基础的资格认定。以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为途径,推动实践教学的改革,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最终使能力转化为可以评定的各项能力标准,从而实现提升能力的目的。以往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学术知识的测量与评定,而忽略了职业能力的评定。借助职业资格证评定体系,可以优化课程设置,实现职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双向促进,从而服务于提升学生的能力,如各类裁判等级、运动员等级、教练员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武术段位等资格的认定,既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认定,也是检验实践教学效果的手段。
3.4.7第三方评价体系——依据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
“第三方评价”即以检测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等为主,邀请第三方(学校、社会、企业等)参与对学生实践能力测试的一种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承担着对课程、教学、学习效果尤其是学生能力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其服务作用,即为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能力培养提供信息、反馈或回流,弱化选拔功能,淡化甄别功能,强化其改进与激励功能。评价的结果与数据信息是用来改进教育教学的,可以指向课程的开发建设,也可以指向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如邀请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社会机构、企业等对学生的教学、训练、组织管理等能力给予评价,用第三方的角度来衡量能力的培养效果,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引导实践教学的改革,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
4结论与建议
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全新理念,素质教育的实施、“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树立、“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对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新要求。“软”能力是职业人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从能力培养角度来探讨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是培养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立万,谢辉,陈强,牛晓伟.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8):63-65.
〔2〕陈琦.体育院校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1):1-6.
〔3〕罗竞,龙路英.“全实践”理念下地方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广西教育,2013(27):39-40.
〔4〕赵志明.英国大学“能力教育”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启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3):110-112,115.
〔5〕马艳红,李杰凯,郭亦农,郝庆威,刘建.体育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1):4-7.
〔6〕杨小永,王健.加拿大运动训练专业能力本位
(CBE)教学模式的特点与启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6):510-514.
体育师资培训 篇7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计划从2008年开始对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教师进行集中的专业培训,在之后的5年中使约3000名基层体育教师得到培训。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第一次联合举办如此规模的体育师资培训活动,旨在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拓参加培训教师的知识视野,学习在学校体育中开展的新项目,改进运动技能与教学训练方法,提高参加培训的教师的体育专业能力与业务水平。
体育师资培训 篇8
1 高校体育师资培训的相关概况
高校体育教育也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 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教学内容。2014年6月教育部下发【2014】4号文件《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 再次将高校体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在加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规范体育管理, 创新体育教学模式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要求。体育教学质量关系到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的高低, 同时也是符合国家制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体育师资培训是指对学校内部的体育老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与训练, 以此来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高校体育教师培训的重点在于体育教师的社会道德水平、理论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综合教育能力、心理素质等, 只有各方面因素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才能够授予相应的资格证书。高尚的道德水平是指体育教师积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体育事业, 有科学、正确的体育教育观念, 不断研究与创新教学模式, 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思想抱负, 为培养具有新时期特色的人才奠定基础。体育教师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是提高其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 尤其是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时期, 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创新意识强、实际操作水平高的综合型人才。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地发现新事物, 及时了解与掌握新知识, 加深已有的体育知识结构层次, 让自己能够与时俱进, 从而培训出符合国家需要的综合型人才。综合教育能力是指娴熟的教学基本能力、创造优秀教育环境的基本能力、教学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相应的心理素质承受能力。
2 河北省高校体育师资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统计数据, 我们发现河北省高校的体育教师中在两年的时间内没有参加过任何师资培训或者是研修课程的占总人数中的48.90%;参加过一次的比重为30%;参加过两次的占总人数的15%;参加过三次的占总人数2%;参加过四次的占总人数的2.5%;参加过五次以及五次以上的占总人数的1.6%。由此可见, 河北省高校体育教师参加进修的情况较差,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 体育是高校教学中最为不受重视的一部分。原因分析如下:首先, 河北省教育部门对高校教育工作的不重视, 没有明确规定相关方面的师资培训制度和标准。这种情况下, 高等院校在某些方面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程度, 从而在体育教师的师资培训工作方面投入不足, 力度不够。其次, 高校内部在安排教师研究与培训的时候, 少有的安排体育教师进行师资培训。一般来说, 体育教学活动主要是实践教学, 高校内部人员认为体育教师只需要掌握体育专业的具体教学内容, 没有必要安排体育教师进行进修与培训。这种情况下, 高校体育教师的发展空间受限, 教学能力和观念无法及时的改进与创新。最后, 高校体育教师本身对体育工作的认识存在着固有的缺陷, 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实践内容的教学, 忽视了理论知识的传授。这样就导致体育教师只关注实践板块, 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 体育教师主动进修与学习的积极性较低, 严重的情况下会影响体育教学工作质量。
3 河北省高校体育师资培训的相关策略
3.1省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重视高校体育教师师资水平培训工作, 根据具体的情况拟定科学合理的政策与制度, 加大对体育师资培训工作的投入与关注度, 建立完善与健全的高校师资培训制度。制度的建立与政策的出台使得高校更加关注体育教学工作, 从而较大程度的提高高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高校应当将体育教师的师资培训工作纳入到学校综合规划工作中, 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培训工作质量进行考核。实施教师培训提高工作体系, 根据具体的教师发展现状进行改革工作, 主要包括体育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研究创新工作等等, 根据学校、学生的发展需要来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与策略。除此之外, 体育培训工作部分应当坚持实施相关方面的政策与制度, 保证各项工作高质量、有序的开展。
3.2完善体育师资培训机构, 不断优化体育教师的学历资格结构。高校内部要建立权威与完善的体育师资培训队伍, 提高相关方面的水平建设工作, 为体育师资培训提供可行性较高的参考意见。不仅如此, 体育师资培训队伍还应当定期反馈培训信息与结果, 不断优化与改进培训模式与策略, 从而提高师资培训工作的质量与效果。
4 结论
当前, 河北省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现状不理想, 距离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发展的目标较远。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实行教育体制改革工作, 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对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 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新时期, 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与科学能力的竞争, 同时也是教育能力和国民素质的竞争。教育竞争的关键在人才的培养, 因此必须充分重视教学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建芬, 陈雁飞, 周志勇.新时期体育教师培训观[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01) :111-112.
[2]潘建芬, 陈雁飞, 周志勇.新时期体育教师培训观[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01) :56-58.
体育师资培训 篇9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师资培训,启示
为帮助广东省提高其中小学体育师资的实际培训层次情况以及办学水平, 我国教育部与体育总局提出了关于2015—2017年新周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以下简称传统校) 培训工作要求, 针对该省传统校和中小学体育师资培训“体制机制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与实践脱节、培训大纲不够系统”的实际情况, 应广东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要求, 受广东省体育局的派遣, 笔者通过参与广东省传统校体育师资培训规划组于2015年9月对江苏省体育局和南京体育学院省培基地的实地考察, 对考察地传统校和中小学体育师资培训教学大纲研制等方面开展了相对深入的研究, 主要目的在于积累经验以及获得更多先进做法, 从而为广东省乃至全国今后的中小学师资培训提供参考与借鉴。
1 研究方法分析
1.1 文献资料调查方法
为了更好地对中小学体育师资培训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可以借助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及此研究当中相关期刊资料的分析, 阅读丰富、专业化的体育师资培训书籍, 为更好地研究师资培训层面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1.2 实地调查的方法
借助实地调查和研究了南京体育学院培训基地以及江苏省体育局, 对江苏省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情况以及师资培训工作实施全面真实的了解。
1.3 专家访谈的方法
与培训规划组一起, 按照预定调研提纲先后与江苏省体育局和南京体育学院培训基地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入座谈。
2 结果与分析
2.1 江苏省万名中小学校体育教师培训情况
2.1.1 教师培训的组织架构组成
由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江苏省体育局副局长、南京体育学院副院长为组长组成万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工程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 负责组织协调。
2.1.2 教师培训的工作机制
首先是江苏省举行联席会议的教学机构联席会议。由分管教育、体育、省领导、省教育厅、省体育局和市市领导和教育局领导工作人员在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中, 是以教体结合的主要议题之一的联席会议。还有在领导小组领导下, 省教育厅、省体育局、省教育厅为三方联动, 确保三者之间的紧密配合, 从根本上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 最终形成科学化的协调以及联动工作机制。
2.1.3 经费投入情况
2012—2013年第一周期, 省体育局投入500万元、省教育厅投入200万元作为万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工程专项经费;2014—2015年第二周期, 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分别投入500万元, 作为专项经费。
2.1.4 师资培训教材情况分析
教师培训大纲以及培训笔记需要由南京体育学院负责编制的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审核后统一发;培训基地结合当地实际, 可以安排一些教学课程。根据培训计划, 在规定的范围内给予其在授予的时间范围内的自主权。
2.1.5 授课团队
教学团队由培训专家和讲师组成。培训专家组从全省知名专家的有关方面, 负责培训课程的总体设计, 教学和培训的监督检查工作的审批。导师共有30余人, 专家来自高校、科研机构, 主要负责教学培训课程。
2.1.6 培训规模
2012年到2013年进行的第二周期万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工程中, 整个江苏省共进行了9个教学点的设置, 其中主要教学点是南京体育学院, 两年的时间一共对九千多名教师进行了培训。在2014年时, 进行了第二期培训工作的启动, 江苏省范围内进行了19个教学点的设置, 培训教师数量达到了5 000人。
2.2 南京体育学院师资培训情况研究
2.2.1 培训内容分析
相关人员应高度重视青少年的体育训练, 强调竞技体育的重要性, 培训的核心目的是实现青年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要树立起“比赛就是培养”的教学理念, 积极倡导“一”的培养和竞争, 要建立一个自主的中小学, 提高平台的能力。
2.2.2 培训教材
根据江苏省体育局以及申教育厅的审核后, 将培训大纲编制的教材统一下发, 并让授课团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项目特点进行讲义和大纲的制定。在制定好相关的讲义和大纲后, 才能够在这个基础上组织培训。
2.2.3 授课团队
主讲理论课程的是高校的专家和教授, 主讲技术课程的是传统项目体育教师以及省级优秀教练员。进行政策课程主讲的是体育局和教育厅的相关干部。其中技术课程则是2~3个教师组成的团队来授课, 共同进行大纲的编写和授课, 并组织相关的学员进行学习和观摩。
2.2.4 经费投入
2012—2013年第二周期培训时, 制定的经费是标准是每人每天200元, 在2014到2015年第三周期开始, 具体经费逐渐上调, 上调每人每天100元, 从交通费角度出发, 交通费没有补贴, 学员自己来支付。除交通费之外的其他费用可以在所提供的专项费用当中进行支出。
2.2.5 具体培训时间分析
教师培训的时间为5 d, 且每天培训8个学时, 总共40个学时, 所有的学时都会有效计入到继续教育的学时当中。在集中培训之间, 为了提高培训效果, 一般要求学员应对所培训的教材内容进行提前预习。
2.2.6 教师培训规模分析
每间省级校选派2名教师参加培训, 非省级传统校选派1名教师参加培训, 每期培训班80~100人。2012—2013年第一周期共培训了600多人, 2014—2015年第二周期计划培训1000人。
3 启示
(1) 借鉴江苏省具体做法与成功经验, 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加强体教结合力度、广度与深度, 尽快成立体教结合各层级的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专家组, 逐步形成良好的统筹、协调、联动机制, 切实加强广东传统校和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 改变广东目前中小学体育师资主要由省教育厅独立操办的弊端。
(2) 按照广东省中小学的体育师资培训方案, 建立起规范化的教学团队以及科学化的培训模块, 然后促进教学大纲以及培训讲义的合理化, 最终实现该省体育教师培训工作的专业化。
(3) 明确相应的指导意见:第一, 根据全国体育师资培训课时标准来确定培训天数, 一般情况下, 可以将培训天数设置为6 d, 然后设置总共48个学时, 在所有学时当中必须要包括18个专项技术课程的学时;第二, 适应广东省的体育发展方式, 促进广东省体育工作的优化升级, 在实际培训内容方面要突出中小学课外训练的具体特点情况;第三, 根据不同项目和不同需要, 建立分项、分项群和综合培训模块, 以体现区别对待的原则, 突出针对性。第四, 应组建由国家和省知名教练、体育学者和体育俱乐部专家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组成的专业化组织。第五, 关注校内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协会的培训内容, 核心是校内俱乐部和协会如何建立、如何策划、推广和开展活动与竞赛等, 推进校内学校体育活动的普及与提高, 教会学生掌握1~2个体育项目的技能, 不断增强并培养他们终生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4) 关于资金短缺的问题, 为了解决该问题, 可以借助3种方式进行解决, 具体的问题解决方式如下:首先, 要获得广东省教育厅大力支持, 然后投资一部分专项资金, 提供资金层面上的支持。其次, 在省体育局大力支持的前提下, 增大每年培训预算的实际投入金额。最后, 所在单位和个人各出一部分费用。如果专项经费得到了增加, 则培训人数相对较少的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5) 当每期或者是固定几期的教师培训结束后, 由专门的工作人员将培训班学员的优秀论文汇编成册, 给学员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这样不但能够起到培训收尾作用, 还能够彰显整个培训取得的成果。
(6) 在培训工作结束后, 可以将电话以及网站等手段运用进去, 跟踪学院并加强和学员的联系, 给学员解答疑难问题, 了解学员的情况, 并对其进行指导和跟踪, 切实做好培训延伸方面的工作, 尽量让培训效果能够实现最佳。
(7) 组织专家开发实用性强的教学大纲和书面及电子教材, 扩大受众面。
参考文献
[1]王丽.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国家集中培训的现状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 2010.
体育师资培训 篇10
关键词:幼儿体育师资,定位,特色发展,人才培养
由目前学前教育实践来看,一直把体育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都十分强调儿童的正常发育与生命健康,而体育活动在提高幼儿体能、智力发展,促进幼儿生长发育、使其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及生活行为习惯,对幼儿身心健康协调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对从事幼儿体育教育人才的职业素质及素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目前,幼儿体育师资人才培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进行广泛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调研,结合我院幼儿体育师资人才培养现状, 以期能够形成清晰明确的幼儿体育师资人才培养定位和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使高职幼儿体育教育立足于现实需要并获得继续和谐发展的美好前景。
1 幼儿体育师资的人才培养现状
从目前形势来看,国家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社会各界对幼儿教育质量与教学水平要求的逐步提高,充分凸显了与幼儿体育师资人才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 1 幼儿体育师资人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由于我国学前教育目前还未形成完整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外加上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前教育其他相关主体对幼儿体育认识不够,造成高素质的幼儿体育教育人才数量较少,缺乏对幼儿体育教育特点的认识,使真正从事幼儿体育教育的师资在层次及结构上不高,同时,由于缺乏专门的幼儿体育教师,教学条件也受到了限制,目前还大量存在幼儿园体育教育师资兼职人员比重过高的 现象。
1 . 2 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优化
一名合格的幼儿体育教师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基本素养。作为部分以幼儿园师资培养为目标的高职 院校,如何把出发点和落脚点确立在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培养目标,这是所有教育教学工作关键。但是从目前部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来看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就是针对幼儿体育师资人才培养不具有专业性,大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学前师资,没有针对幼儿体育师资人才有方向性的培养,造成了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理念落后,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突出不够等。二是过分强调高职办学的传统 经验,缺乏创新,反映在没能依 据市场需求来 培养人才,据调研,幼儿体育师资人才在市场上的需求量非常大,人才需求供不应求。同时也反映在课堂教学工作中有部分教师存在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 及教学内容落后于学前教育改革的现状等。
2 高职幼儿体育师资人才的就业方向和市场需求
尽管全国幼儿教育获得了发展,幼儿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规划目标之间 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要缩短这个较大差距就需要大量具备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而专门从事幼儿体育教育的人才更是缺乏, 尤其是男教师,在幼儿园教师女多男少的情况下,男幼师阳光的性格及阳刚的个性更易受到幼儿园及家长的欢迎,因此男幼师的就业非常抢手。总之,社会对具高素质幼儿体育师资人才需求旺盛, 对于有一定幼儿教育理念、幼儿体育教学基本功扎实、热爱幼儿体育教育的幼儿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非常大,市场前景广阔。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深入走访用人单位,总结出高职幼儿体育教育方向的毕业生就业途径存在于下列领域:幼儿园专职体育教师、学前教育机构的人员、幼教行业科研人员等。
3 高职幼儿体育师资人才培养定位及特色
3 . 1 幼儿体育师资人才培养的定位
根据广泛调研及就业市场的调查,确定高职幼儿体育师资的人才培养定位为:主要面向幼儿园专职体育教师岗位,培养热爱幼儿及幼儿教育事业,具备良好品质及职业素养,具有幼儿体育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及良好的体育专业技能,能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来科学组织开展体育活动的高素质幼儿园体育教师。
3 . 2 湖南体育职业学院幼儿体育师资人才培养
我院一直十分重视对学前体育师资人才的培养,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开设了学前体育教育方向,成立了学前体育师资班,且班级中90%为男生,突出培养男体育师资的特色,已取得一定经验,尤其是近些年来,湖南省的幼儿园、幼儿教育机构中有80%的男体育教师为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学前体育教育方向的毕业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该方向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
我院学前体育师资人才培养注重追求“人有我特”,已形成独有的专业特色,从注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到注重可持续的专业能力的训练。不断强调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特别强调能力的培养,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以幼儿体育教学为抓手,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和措施,逐步提高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大投入建设校内实训室,与省内的近20多家幼儿园建立了较稳定的合作关系,签订了“订单”合作协议,园所与系部共同建立了互动双赢的合作模式,受到了社会的一直认可。
3 . 3 幼儿体育师资人才培养应具备特征
具备鲜明的职业教育倾向应该是高职幼儿体育师资人才的培养关键,具体体现为:一是幼儿体育教育能力的培养,二是针对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的培养,除此之外,在对个人职业前途的发展潜力、职业岗位变动适应性还应考虑充分,因此,高职幼儿体育师资才培养应体现以下特征:
3.3.1 具备全面发展的幼儿体育教 育人才
培养目标就是高素质的幼儿体育教育人才,因此,所有的课程都要为目标服务。对如何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我们教育教学核心任务。例如:将学生的见实习活动与学前教育专业健康领域课程的教学紧密结合、相关课程“幼教化”等一系列方案措施,不断加强对学生教育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设计和组织及教育反思能力的培养。
3.3.2 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的操作型幼儿体育 教育人才
以培养学生体育教育技能为核心,来开设学前教育理论课程及相关幼儿体育活动设计课程,并为此服务。这些技能包括:幼儿教育活动的设计技能、体育活动的组织技能、观察幼儿的技能、师幼互动的技能等。同时能科学有效地组织好幼儿园各项体育活动, 总之,能促进幼儿体育活动发展能力、促进幼儿良好的体智能发展就是好的幼儿体育教育人才。
3.3.3 具备让学生先成“人”后成“师”的教育目标
体育师资培训 篇11
关键词:榆林地区;初中;高中;体育师资;方法及对策
从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学校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学校体育工作也有了较大的改进,为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社会和人民群众对素质教育日益高涨的渴望和需求与学校教育重智轻体的矛盾,导致了素质教育的失衡,致使体育发展滞后。为此,笔者利用一个假期走访了榆林地区各个县及部分学校,参阅了大量的档案和文件,为榆林地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一点借鉴。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榆林地区12个县、1个市,共159所初中、22所高中,职业学校有15所,大专院校1所。
2.研究方法
访问法:走访了部分县城的教育局。数据统计法:对体育教师的学历、年龄、职称、男女比例进行统计。文献资料法:参阅了榆林地区教委体育教师花名册及师资的文献材料。
二、研究结果
1.师资现状
榆林地区是贫困区,全区有159所初中和高中,职业学校15所,大学1所。每所乡镇初中约有15个班,县初中约有45个班。高中均在县城,每所约有31个班,职业学校每所有16个班。以每周有两节课计算,共有10638个班,21276节课;以每位体育教师每周上14节课算,需要1519位教师。实际情况是:现有教师1254位,尚缺265名,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不高,高中81%,初中92.6%,职中59%。由此可见,本地区还缺教师,教师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2.师资年龄、职称结构
从教师的总体年龄结构来看,目前在岗教师的主体在35岁以下,35~45岁之间的教师严重不足,出现了明显的“断层”现象。虽然年轻教师精力充沛,但是经验不足。随着时间延续,这个“断层”将会消失。为了缩小这一影响,我们必须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后备建设。
职称结构分布也不合理,从表1中看到,中教二级以上的才有189人,而中教三级512人,可见教师的素质还有待提高。
3.师资学历、性别、裁判级别情况
男女体育之比为35:1,女教师严重失衡,应加大对女教师的培养。
裁判达国家一级的有106人,二级362人,其中包括各种体育项目。体育教师大多数人除了搞好体育教学工作以外,还承担了各个学校的运动训练工作,同时裁判能力也是评价体育教师的标准。在一专多能的大背景下,在职体育教师应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
4.体育教师待遇差
由于体育教师数量的短缺,体育教师每周上14~16节课的占80%以上,再加之承担两操的组织与其他训练任务,十分辛苦,但是收入和职称评定却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这无疑挫伤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所以要切实解决体育教师的这些实际问题。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榆林地区体育师资队伍小,水平参差不齐,年龄结构、男女比例不合理。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有必要将此问题立作课题专门研究,加强管理,立足现实,着眼长远。
(2)我们必须进一步从政策上、制度上加强对学校体育教育的管理与指导,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能动作用,走一条自主发展的路子。
(3)贫困山区的学校应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解放思想,提高对学校教育的认识,进而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深邃内涵,苦练内功,发挥其特色和优势,锐意进取。
2.建议
(1)增加体育教师的数量。一是用较高的工资吸引外地体育人才,二是留住本地体育人才,切实做到体育教师不外流。
(2)提高体育教师的水平。我们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委托体育院校定向培养体育教师。另外,对现有体育教师要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尽快实现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专职化。
参考文献:
体育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探索 篇12
校本培训是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 自主制定培训计划, 确定培训目标, 设计培训内容, 以学校最基本的教育教学实践领域为主要阵地, 立足于本职、本岗、本校而开展的旨在满足学校工作需要和教师提高自身能力的校内培训方式和活动。
一、体育教师校本培训的目标
学校要着眼未来, 以新理念为指导, 以教师教育和培训为途径, 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为核心,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培训手段, 以强化科研能力和过程培训为亮点, 努力培训一支师德高尚、主动发展、业务精湛、团结协作的体育教师队伍。具体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校本培训工作化。
校本培训工作化就是要把教师培训与体育部的工作结合起来, 深入挖掘教学、训练中潜在的功能因素, 是把培训与学习、教学、教研、科研以及其他的各项本职工作结合起来, 使培训面向平时的教学、训练, 从而将工作贯穿于培训之中。
2. 校本培训主题化。
校本培训是一项系统的、立体的、全面的、目的性很强的培训活动, 校本培训主题化就是组织实施培训活动要确立一个主题, 以此主题或主线贯穿培训活动过程来完成培训计划和方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和组织培训内容, 建立教育观念与培训理论、科研计划与教研活动、教学训练工作与教师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培训系统, 增强校本培训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3. 校本培训科研化。
校本培训科研化是指用教育科研的形式来实施和完善培训模式和培训方法。通过设立科学研究课题, 增强校本培训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强调校本培训的作用, 使校本培训更科学、更规范, 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4. 培训内容突出“新”、“精”、“用”。
校本培训内容必须体现“新”、“精”、“用”。“新”指教育理念新、观念新、信息新, 有利于教师知识的积累和更新, 以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精”是指培训模式要立足本校和本单位实际工作情况结合省市体育工作发展的需要, 做到培训有基础性、发展性、预见性和价值性。“用”则是指培训内容应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 学以致用, 讲究实效。
二、体育教师校本培训的常用类型
体育教师校本培训是一个系统、完整的活动过程, 对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良好的作用, 设计培训的类型对学校较快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会有明显的效果。
技能型培训。技能型培训主要是为青年体育教师适应学校课程设置所采用基本培训方法。培训方式有:体育教学基本功训练、“说课”训练、微格教学训练、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
实践型培训。主要是对体育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训练工作和学校体育活动实践能力的培训。培训方式有:导师带教、校际教师交流、教学研讨等。
评价型培训。培训方式有:教师听课、看课和评课、开展课堂教学评优等。使体育教师自觉地对照评价目标改进自身的工作, 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理论型培训。适用于体育教师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新成果、新信息的培训。培训形式有:组织有目的的专题研究活动、专题讲座、专家讲学等。
研究型培训。具体培训形式有:研究微型课题, 进行实证研究, 在学校真实的环境中开展教育科研;学会选题、设计研究方案、撰写科研论文等。
三、体育教师“校本培训”的有效方法
1. 自我反思。
反思是指教师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工作过程进行“回顾”和分析。教师通过对教育问题的反省、反思, 整理过去的思想和实践工作, 做出理性的思考, 从而促进自身观念的转化, 提升教学能力。引导教师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培训的基础和前提。如有组织地进行教学实录反思。教学实录反思, 就是一种实用有效的反思方法, 这种反思既可以让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审察自己的教学历程, 又可通过与其他教师交流来反省自己, 以提升教学实践和调控的能力。
2. 互动研讨。
所有参加培训的体育教师带着问题听课、看课, 然后集体讨论。分组讨论:讨论围绕教学案例进行, 鼓励教师畅所欲言, 让教师把自己的收获、感悟与困惑表达出来, 促使教师不断反思和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专家分析:专家分析不是单纯地大讲理论问题, 也不是一般性的经验介绍, 而是参与听课、看课, 亲自分析相关案例, 在案例中让教师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总结评估:主要是分析教研活动的优缺点, 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意见。要特别重视提炼活动中所体现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互动式研讨的重点不是理论学习, 而是提供“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方法和途径, 是为了解决教学或训练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互动式研讨中, 每一位教师都是平等的参与者, 这有利于调动教师的学习热情、发挥已有的经验, 开发教师的潜力, 使教师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3. 案例学习。
案例学习是通过生动教学事例的呈现和描述, 激发教师参与研讨的积极性, 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探讨, 来理解和提炼有关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智慧, 促进教师成长。可以通过案例征集活动, 评比编写案例集, 宣传优秀案例等, 还可组织专门的交流, 让部分教师“现身说法”, 追述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故事。在讲述中不断进行自我剖析与自我角色定位, 然后由专家教师或其他培训者就其话语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分析, 帮助教师提高对自己行为的辨析能力。
校本培训的组织者 (学校培训部门、专家和体育教研组) 要有意识地收集、提炼典型案例, 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门的案例学习。在案例学习过程中, 组织者要注意灵活调控学习进程。可以通过案例解读、课件演示、角色转换、情景模拟等方法激发参训教师参与研讨的积极性。
4. 专题论坛。
专题论坛是为培训教师搭建的开放性、互动性的交流平台。这种培训主要有专题研讨、名师“沙龙”、专家讲座等形式。
专题研讨的内容主要是基于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和疑难, 参加研讨的主讲教师要围绕专题查阅大量资料, 思考总结自己的经验, 要应答教师的各种质疑, 是大家重要的学习机会。
名师“沙龙”的对象主要是热心教改的骨干教师, 在论坛上进行针对性交流和展示, 接受教师的质疑问答, 这既开阔了大家的视野, 又有助于教师总结、反思、提高。
专家论坛主要有学术专题讲座、理论学习辅导、教学现场指导及教学咨询等。有效的专家指导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前提之一。有计划, 有针对性地邀请专家现场指导, 或与专家合作进行课题研究, 是教师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5. 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提高体育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有效方法, 也是校本培训的重要形式。本文所讲的课题研究主要是指教师基于自身实践问题而引发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行动研究。培训组织者根据受训者的实际情况, 有计划地确立研究课题, 使受训者带着问题进行教研活动。可以通过小组学习、集体备课、专题研讨等不同形式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考。同时有计划地组织相关教师采用随堂听课、问题会诊等办法加强对课题研究的检查和考评, 激励教师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 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校本培训根据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以及体育教师的需要制定培训计划, 培训的针对性强, 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 节省外出培训的经费开支。校本培训立足于学校, 便于管理, 受训人在场时间长, 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全程性。校本培训可采用讲授、研讨、专题研究、示范教学、观摩交流、问题解答等多种方式, 并充分利用电影、录像、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可以真正实现培训方式的多样性、开放性。实践证明:校本培训可以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 是使体育教师由“单一型”向“智慧型”转变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杨明全.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师资培训研究.2001 (4) .
[2]徐巧英.关于构建新型“校本培训”模式的若干思考.广西教育, 2001 (5) .
[3]陈京山.创建教师专业成长的绿色平台.中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网, 2004 (5) .
[4]万福.校本教师培训模式研究.中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网, 2002 (5) .
[5]刘宝存, 杨秀治.国际视野中的校本培训.杭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2003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