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师资

2024-10-04

体育师资(精选12篇)

体育师资 篇1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把普及和发展学前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因此,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必将迎来一个重要机遇期。作为长期承担着幼儿教师培养工作的高职高专,如何在新形势下办好学前教育专业,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高职院校作为幼儿教育师资队伍的职前培养基地,一直以培养面向各类学前教育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但幼儿师资培养一直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尤其是幼儿体育师资的培养更是相对匮乏,该文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以湖南体育职业学院幼儿体育师资人才培养的定位及特色发展现状进行探讨。

关键词:幼儿体育师资,定位,特色发展,人才培养

由目前学前教育实践来看,一直把体育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都十分强调儿童的正常发育与生命健康,而体育活动在提高幼儿体能、智力发展,促进幼儿生长发育、使其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及生活行为习惯,对幼儿身心健康协调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对从事幼儿体育教育人才的职业素质及素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目前,幼儿体育师资人才培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进行广泛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调研,结合我院幼儿体育师资人才培养现状, 以期能够形成清晰明确的幼儿体育师资人才培养定位和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使高职幼儿体育教育立足于现实需要并获得继续和谐发展的美好前景。

1 幼儿体育师资的人才培养现状

从目前形势来看,国家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社会各界对幼儿教育质量与教学水平要求的逐步提高,充分凸显了与幼儿体育师资人才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 1 幼儿体育师资人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由于我国学前教育目前还未形成完整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外加上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前教育其他相关主体对幼儿体育认识不够,造成高素质的幼儿体育教育人才数量较少,缺乏对幼儿体育教育特点的认识,使真正从事幼儿体育教育的师资在层次及结构上不高,同时,由于缺乏专门的幼儿体育教师,教学条件也受到了限制,目前还大量存在幼儿园体育教育师资兼职人员比重过高的 现象。

1 . 2 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优化

一名合格的幼儿体育教师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基本素养。作为部分以幼儿园师资培养为目标的高职 院校,如何把出发点和落脚点确立在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培养目标,这是所有教育教学工作关键。但是从目前部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来看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就是针对幼儿体育师资人才培养不具有专业性,大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学前师资,没有针对幼儿体育师资人才有方向性的培养,造成了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理念落后,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突出不够等。二是过分强调高职办学的传统 经验,缺乏创新,反映在没能依 据市场需求来 培养人才,据调研,幼儿体育师资人才在市场上的需求量非常大,人才需求供不应求。同时也反映在课堂教学工作中有部分教师存在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 及教学内容落后于学前教育改革的现状等。

2 高职幼儿体育师资人才的就业方向和市场需求

尽管全国幼儿教育获得了发展,幼儿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规划目标之间 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要缩短这个较大差距就需要大量具备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而专门从事幼儿体育教育的人才更是缺乏, 尤其是男教师,在幼儿园教师女多男少的情况下,男幼师阳光的性格及阳刚的个性更易受到幼儿园及家长的欢迎,因此男幼师的就业非常抢手。总之,社会对具高素质幼儿体育师资人才需求旺盛, 对于有一定幼儿教育理念、幼儿体育教学基本功扎实、热爱幼儿体育教育的幼儿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非常大,市场前景广阔。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深入走访用人单位,总结出高职幼儿体育教育方向的毕业生就业途径存在于下列领域:幼儿园专职体育教师、学前教育机构的人员、幼教行业科研人员等。

3 高职幼儿体育师资人才培养定位及特色

3 . 1 幼儿体育师资人才培养的定位

根据广泛调研及就业市场的调查,确定高职幼儿体育师资的人才培养定位为:主要面向幼儿园专职体育教师岗位,培养热爱幼儿及幼儿教育事业,具备良好品质及职业素养,具有幼儿体育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及良好的体育专业技能,能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来科学组织开展体育活动的高素质幼儿园体育教师。

3 . 2 湖南体育职业学院幼儿体育师资人才培养

我院一直十分重视对学前体育师资人才的培养,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开设了学前体育教育方向,成立了学前体育师资班,且班级中90%为男生,突出培养男体育师资的特色,已取得一定经验,尤其是近些年来,湖南省的幼儿园、幼儿教育机构中有80%的男体育教师为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学前体育教育方向的毕业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该方向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

我院学前体育师资人才培养注重追求“人有我特”,已形成独有的专业特色,从注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到注重可持续的专业能力的训练。不断强调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特别强调能力的培养,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以幼儿体育教学为抓手,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和措施,逐步提高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大投入建设校内实训室,与省内的近20多家幼儿园建立了较稳定的合作关系,签订了“订单”合作协议,园所与系部共同建立了互动双赢的合作模式,受到了社会的一直认可。

3 . 3 幼儿体育师资人才培养应具备特征

具备鲜明的职业教育倾向应该是高职幼儿体育师资人才的培养关键,具体体现为:一是幼儿体育教育能力的培养,二是针对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的培养,除此之外,在对个人职业前途的发展潜力、职业岗位变动适应性还应考虑充分,因此,高职幼儿体育师资才培养应体现以下特征:

3.3.1 具备全面发展的幼儿体育教 育人才

培养目标就是高素质的幼儿体育教育人才,因此,所有的课程都要为目标服务。对如何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我们教育教学核心任务。例如:将学生的见实习活动与学前教育专业健康领域课程的教学紧密结合、相关课程“幼教化”等一系列方案措施,不断加强对学生教育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设计和组织及教育反思能力的培养。

3.3.2 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的操作型幼儿体育 教育人才

以培养学生体育教育技能为核心,来开设学前教育理论课程及相关幼儿体育活动设计课程,并为此服务。这些技能包括:幼儿教育活动的设计技能、体育活动的组织技能、观察幼儿的技能、师幼互动的技能等。同时能科学有效地组织好幼儿园各项体育活动, 总之,能促进幼儿体育活动发展能力、促进幼儿良好的体智能发展就是好的幼儿体育教育人才。

3.3.3 具备让学生先成“人”后成“师”的教育目标

培养目标作为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把所有课程都为学生成为“现代人”、“有幼儿体育教育才能的人”服务。各项教育实践活动、必修及选修课都是为教育总目标的实现服务,为促进学生幼儿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发展服务的、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职业素养的提高服务。只有培养目标明确了,学校教育才可能高效地进行。

体育师资 篇2

今年暑假,很荣幸的被单位推荐参加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学习,在来培训的途中我就一直告诫自己,一定要好好把握这次绝佳的机会,虚心学习,认真交流,以最大限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这次培训充满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阐释,充满了智慧,让我们开阔了视野。虽然不能说通过这短短的几天的培训就会立竿见影,但却也有许多顿悟。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收获颇多。学习内容的全面,知识的系统和身体机能的训练,以及授课的专家不同的风格,都让我体会到了组织者的用心良苦。专家们富有激情的讲解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让我更加明确了如何在工作中做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学习期间,我们感触最深的是“责任”。老师们冒着炎热天气坚持传授理论知识,进行校园舞蹈、体育游戏和专项动作技术培训,每个学员在教师责任感的感染下克服了天气炎热的困难,坐下身来学习,静下心来悟道,学习热情高涨。通过学习,我们也深深感到自己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和优秀体育教师还有很大差距,但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更加努力,不断完善自我。

专家们实例翔实,精彩纷呈的讲座把我在实际教学训练中的困惑逐一化解。通过培训,我感觉科学选才是很重要的。科学选才是每位教练员从事体育训练必不可少的问题。怎么样选才呢?要根据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技术基础、心里素质、文化成绩、家庭因素等来综合分析,全面权衡利弊再进行选取。通过培训,我还学习了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在课堂中贯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等理念进行课程设计,应以运动技术为基础,不是以玩为主,目的要让学生有所收获。

体育师资 篇3

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其中,综合设计的“天津市中学体育师资队伍现状调查问卷”经多次请教专家审核,经修改并进行预调查后定稿。发放调查问卷55份。问卷要求各校校长或副校长亲自填写,确保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经统计,共收回问卷53份,其中,有效问卷52份,总有效回收率94.55%。

一、研究结果

1.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总数及性别基本情况。中学共有体育教师2576名,其中男教师1802名,占调查人数的69.95%;女教师774名,占调查人数的30.05%。《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除普通小学外,学校应当根据学校女生数量配备一定比例的女体育教师。”与潘明荣(2003)调查的上海市中学体育教师男、女合理比例25%~30%相比,男女教师比例适当、合理,符合《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

2.中小学体育教师年龄结构基本情况。统计数据显示,中学40岁以下的教师占67.5%,小学40岁以下的教师占76.6%,且呈随教师年龄增大而人数逐渐减少的趋势。可以看出,天津市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呈年轻化趋势,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为今后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青年教师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具有锐意进取和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而且思想活跃、精力旺盛,善于汲取先进事物、先进知识,敢于推陈创新,这是当今素质教育环境中教师不可缺少的有利条件。应该说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是合理的。但是,青年教师比例过大也可能出现一些其它不利现象。在市场经济大潮下,青年教师思想容易产生波动。刚参加工作时豪气十足,胸怀大志,想干一番事业,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工作条件等制约,可能受挫,加之世俗的偏见,有可能产生思想波动。

3.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基本情況。对体育教师学历基本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占94%,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占73.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它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高级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专科或者其它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通过调查发现,在调查涉及到的中学体育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2.4%,本科学历的教师占59.24%,具有专科学历的教师占32.65%,具有中专学历的教师占5.98%。中学体育教师目前学历不达标者占38.63%。在调查涉及到的小学体育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0.08%,本科学历的教师占10.78%,具有专科学历的教师占62.43%,具有中专学历的教师占26.53%。小学体育教师目前学历不达标者占26.53%。

从统计可以看出,目前中小学学历不达标的教师有1632人,占总数34%,约为三分之一,尚显学历偏低,还不适应现代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但是研究生等高学历教师,且学历达标的教师占主体。曲宗湖、刘绍增、赖天德3位学者1998年曾对全国包括河北省在内的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小学体育现状做过调查。当时全国高中体育教师学历达标率为36.76%。4年后河北省县级中学体育教师学历达标率提高到51.14%,年平均提高率在3.6%左右。需要指出的是,截至调查时止,已有部分教师正在参加在岗进修,以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今明两年体育教师队伍学历达标率还会有较大提高。但是,今后教师进修、培训的任务依旧还很艰巨。

4.中小学体育教师职称基本情况。调查发现,中学一级以上教师占64.32%,小学一级以上教师占75.97%。从数据来看比较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但是二级以下教师职称人数达1378人占总数27.7%,均为年轻教师。年轻教师专项技术较好,但业务不宽,教学经验不足,不适应中小学生多种项目的教学和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

5.中小学体育教师学生总数与师生配比基本情况。第一,全市中小学生在校生总数1125503人,全市师生配比为:1∶226;第二,城乡中小学师生配比;①市区中小学。中学师生配比为1∶228,小学师生配比为1∶207;②农村中小学。中学师生配比为1∶240;小学师生配比为1∶224。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校应当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定的教师总编制数内,按照教学计划中体育课授课时数所占的比例和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需要配备体育教师。”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规定:“中学每6个教学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以上统计数据表明师生配比均符合《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有关要求。

二、改进体育师资结构建议

1.结论。(1)统计数据表明,天津市中小学具备了一支师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庞大体育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大专以上学历、一级教师以上职称,均占明显优势;男女教师比例与师生配比均符合《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有关要求。(2)从数据表明天津市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呈年轻化趋势,年轻教师是未来体育教师队伍的主体。

如何提高体育师资培训效果 篇4

课程改革以来, 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教师培训这一环节, 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开展各种级别、多种形式的培训, 旨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然而实际培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如, 教师普遍感到参加培训收获不大, 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还有的体育教师说培训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已, 回去该怎么教还怎么教。影响师资培训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除参训教师自身素质、体育教学客观环境等短时间无法改变的因素外, 笔者认为还有许多其他通过努力可以提高的地方, 需要从培训的内容、形式及管理制度上下功夫, 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 进而提高体育师资培训的效果。

一、影响培训效果的主要原因

(一) 培训的目标缺少差异性

培训往往只强调共性, 管理者对培训内容的安排往往自认为很重要且是需要教师掌握的, 很少从参训教师的角度来考虑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其实, 除某些必须掌握的专业要求外, 教师专业发展者和管理者应尊重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差异, 由于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不同, 致使许多看来有用、有效的专业发展培训活动对其中一些教师而言却并非“对症下药”, 反而导致部分教师对培训活动的阻抗和应付。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不同又源于教师的个体差异, 这些差异往往被教师管理者或培训者所忽略, 从而影响培训的效果。

(二) 培训的形式缺乏实效性

培训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培训形式。特别是对于体育学科这种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的活动课程, 强调的是体验和感受, 空洞的讲解刺激强度明显不够、印象不深。所以, 经常看到的是专家在台上正襟危坐、滔滔不绝, 而教师在台下无精打采、开小差、打瞌睡, 培训效果可想而知。此外,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实施远程培训的模式, 具有可以重复学习、方便而快捷的特点, 值得大力推广。但由于目前缺少有效监管, 培训内容也缺少实用性, 真正认真学习的教师并不多, 出现用“外挂”赚学分和东抄西凑、复制粘贴做作业的情况等, 导致培训效果较差。

(三) 培训的内容没有针对性

“想学的没学到, 不想学的一大堆”是培训后经常听到的一句话, 反映的正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由于培训组织者前期准备工作不足, 缺少细致的调研和精心的策划, 不了解体育教师最缺什么、最需要什么, 只为完成培训任务, 不求达成培训效果。往往由专家、教授自定内容, 而且多是主办方临时通知, 缺少准备, 于是培训变成“侃大山”。还有一些培训将本科阶段的科研方法、体能测试统计、训练方法与论文的写作重新给一线体育教师讲一遍, 讲课的内容、案例陈旧, 没有一线体育教师最想学的教学设计、运动技能的教学技术、体育训练的方法手段等, 教师不能拿来即用, 难以从培训中得到提高。

(四) 培训的师资欠缺适切性

培训师资是确保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 应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培训师资队伍。但往往培训主办方请的多是高校的理论专家、教授来给一线体育教师讲课, 他们名气很大, 理论著作也很多, 但很多并不是以体育教学为研究方向, 缺乏中小学教学的经验, 不知道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真实处境, 也不知道教师的内心真实想法, 在培训中不能与教师产生共鸣, 也没有起到解决教师实际问题的目的, 教师专业培训成了深奥难懂的理论课, 教师听起来自然提不起精神, 许多教师是满怀希望而来, 却失望而归。

二、提高培训效果的相关对策

(一) 精挑细选, 确定培训的师资与内容

1.选择合适的培训师资队伍

要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培训者, 进行分层培训。如, 对基层教研员、体育名师或学科带头人来说, 由于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可以请课改专家进行理论引领, 使他们了解课改前沿动态, 提高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再由点带片、由片到面逐步渗透;对于一线体育教师参加的培训应多请些教研员、特级教师、“草根”专家来做报告, 要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他们由于准备比较充分, 理论结合实际, 所讲或所想最贴近教师的实际,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等为教师所欢迎。如, 笔者参加过由嘉兴市名师费甫明老师的“如何进行说课”的培训, 从评委的角度谈说课所应涉及、注意的问题, 由于说课是评职称和教学评比中必需的一环, 因而参训教师都听得很认真;也有桐乡市学科带头人钱南阳老师, 从作者和编辑两个方面, 并结合教师的现实情况和水平, 谈如何进行论文写作的讲座, 培训效果也非常好。

2.选择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要有明确的主题性和指向性, 符合教师的实际需求,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如, 笔者参加过高中体育选项教学问题的培训, 该培训主要解决新课改实施后选项教学中如何确定选项内容、内容的延续性、学习评价以及面对学生的差异如何进行分层教学等比较现实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参训教师感同身受, 培训的正是其日常教学中普遍感到较为困惑的问题, 培训效果就很好。此外, 培训内容的设置要掌握好参训教师的喜好, 一线教师喜欢比较直观、实在的东西, 聚焦在实践技能, 特别是对运动技能的教学层面兴趣较高;对看不到、摸不着的纯理论性内容兴趣不大, 只要明确告诉他们要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的好处即可;对于教师运动技术、技能的培训, 笔者认为意义不是很大, 教师在日常体育教学、示范这方面基本都没有问题, 而且短时间的培训效果也不能得到保证。

另外, 笔者参加过各级各类的培训, 但发现大多是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培训, 很少有培训涉及教师的师德。目前, 体育教师敬业精神明显下滑, 功利性强。部分教师不思进取, 职业倦怠、得过且过的情况普遍存在, 培训时逃课、早退或找人代签名, 或只在培训的开始和结束之日才出现等, 就是师德缺失的反映。因此, 笔者认为, 提高教师师德的培训迫在眉睫, 可以专门开设师德培训, 或者在各级培训中渗透师德教育。如, 桐乡市教研员潘志新老师在培训中, 经常列举一些在教学、训练中敬业爱岗的教师的感人事迹:在冬季, 学生晨跑都很早, 天还很黑, 桐乡市高级中学俞荣初老师数十年如一日提前到达场地, 检查出入口的铁门是否完全打开, 防止学生因看不清撞到门上, 保证场地道路通畅;还有邱雍熙老师捡市羽毛球比赛中替换下来的球, 解决羽毛球专选课的用球难题等, 虽然都是些小事, 但都是发生在教师周边的真人真事, 给参训教师很大触动。在每次培训行将结束时, 潘志新老师还总爱讲些诸如“学生健康, 匹夫有责”;“心动、激动、不如行动”;“千本事, 万本事, 狠抓落实才是真正事”等警句激励参训教师, 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

(二) 创造机会, 提高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从心理学上来讲,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呈正比关系, 学习动机强, 学习热情就高, 学习效果就好。笔者认为, 参加培训不应该是学校或组织单位硬性委派, 而应是教师自觉自愿地报名参加, 体育教研组做好协调工作, 让教师由“让我培训, 变成我要培训”。管理者应根据教师需求做好培训组织、研究工作, 做到重视教师共性要求的同时, 关注个体差异。如, 有的教师到了晋升职务的年限, 但是苦于缺少论文, 需要教科研方面的提高;有的教师想在课余训练方面有所突破, 学习和借鉴相对比较专业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还有的教师学习别人的教学经验, 以争取在公开课上一展身手, 遇到相关培训就会积极参加, 培训效果自然会提高。

因此, 培训管理者能否使得培训具有选择性显得尤为关键。培训百花齐放, 参训教师各取所需, 这是主办培训方应努力的方向。如,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 (试行) 》文件规定,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每5年为一个周期, 需要完成360学分的培训任务, 并于2011年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平台供教师自主报名, 由学校审核, 根据教师的需要和学校教学实际控制参加人数。笔者认为是非常好的, 该平台可以提供网上菜单式培训内容, 教师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兴趣与特长选择培训项目, 进而可提高培训效果。当然, 现在这个平台还可以更加完善, 如能在平台上提供培训的具体内容与计划、授课的形式、主讲人员的简介等, 让参训教师选择前更清楚、明了, 这样就能使得参训目标更明确, 更好地发挥培训的效果。

(三) 综合对比, 选择合适的培训形式

有效的形式是培训成功的关键, 会对培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培训的形式是多样的, 每种形式都有它的优缺点 (见上表) 。培训的形式可能是独立的, 但更多是综合性的, 如在一次培训中既有教学观摩又可能有主题互动或案例分析等, 以下是对部分培训形式的分析。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 不同培训形式对培训效果有直接影响。专家讲座能够解决教学中“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但这种培训中理论所占比例往往比较多, 而实践的东西比较少, 这与体育学科的实践性特点不太符, 多数一线体育教师对讲座的内容与形式也兴趣不大。笔者认为, 专家讲座应结合教学观摩或案例分析多形式综合培训, 理论结合实际地提高培训效果。

远程培训借助网络信息技术, 具有方便、快捷的优势, 教师可随时进行学习。但由于缺少现场监督、检查, 很多教师学习课程时视频开着, 人却不在电脑旁, 学习效果令人担忧,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是远程培训今后研究的重点。

导师带教能够从精神、行为等各个层面对参训教师产生积极影响, 但这种形式对导师的日常教学、生活影响较大, 而且周期性长、耗费大、涉及面有限, 难以大规模实施。

体育师资 篇5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5-000-01

摘 要 学校体育历来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学校的体育课程和内容及其场地器材,这些必要的条件和设施都对体育课的状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体育教师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直接关系着中学体育工作的开展程度和水平。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场地 师资

体育课改有好多年,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体育课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现阶段平顶山市的体育教学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为了切实达到开展中小学生体育教学的目的,提升体育教学效果,今年平顶山市的体育加试在中招考分中加到50分,对体育教学、场地、师资提出新的要求。

一、有关中学生体育课程和内容方面的设置

(一)平顶山市中学生体育课程安排不合理

当前,平顶山市中学的体育课大多数时间都安排在上午11点左右或者下午4点左右。将体育课安排在这个时间段表面上看去很适合学生的时间安排,学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了一上午或者一下午,结束了学习的压力后可以使大脑得到放松并达到劳逸结合的目的,但事与愿违,这种方法不仅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反而会增加学生身体的负荷量。表面上来看,这样的安排对于学习了一天的学生们来说不失为确实是一个缓解压力的时间段,但是这个时间段大部分学生都在紧张的温故一天学习的知识,还有一部分学生在争分夺秒的完成一天累积下来的作业,很多学生都把体育课当成是自习课,根本没心思去上体育课,何谈得上达到放松身心,增强体质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在一天紧张的学习后已经很疲劳,都想休息一会没有精力去上体育课,这也严重影响体育课的质量。令人惊喜的是今年我省秋季开始施行每天安排中小学生两个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制度,每次大课间30分钟,活动纳入课程管理。

(二)内容安排不合理

实地教学时,体育课的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旧式的体育教育已经不能够激发学生的激情和爱好了,原来的体育课,大部分都是做完准备活动之后,学生自由活动,并没有一个好的引导,学生们也就没有兴趣去上体育课,这些都是现在大多数中学生体育课面临的严峻形势。教学内容单一,课堂模式陈旧。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向着课程目标科学化、教学内容多样化、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进而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有关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配备

通过查阅资料,林振宇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场地器材开发与利用》,侯今芸、周彩华的《学校体育改革与场地器材发展趋势》等文章中对我国中学体育场地器材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当前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资源开发利用不仅为学校节约了教育资金,而且还阶段性地促进了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但从长久来看,这种方法只是权宜之计,不可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

教学设施、场地器材是学校体育教学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堂质量的有力促进。平顶山市体育场地器材基本达到省级标准。可有些学校甚至连最基本的田径、球类器材都难以保证,由于场地器材陈旧、缺乏,学生练习兴趣难以调动,造成课堂练习密度不够,运动量小,尽管许多学校教师费尽心机,想方设法采取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必须加大教育投入,购置必备的体育用品和器材,建立和完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的维修、保养和使用的管理制度。

三、有关体育师资的安排

体育师资是体育教育的根本,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教学的水平,从调查看出,平顶山市体育老师毕业院校主要以平顶山学院体育系(含教育学院)为主,市中有个别教师是国内知名体育院系毕业生,他们基本功扎实,理论水平高,知识结构合理,互补性强;但是从总体来看,体育师资的学历还是比较低,理论知识还是要多加提高,这样才有利于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大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的力度。在思想上积极引导,举办体育科学理论讲座,请模范体育教师作报告,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在业务上悉心培养,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举行教学观摩,开展优质课的评选活动等,多渠道、多层次地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使他们尽快成为学科的带头人。

四、结论

综上所述,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加强对中学生体育课的高度重视,严格执行国家规定标准,进一步完善中学生课程体系,以便更好的发展中国未来体育事业;了解学校体育教学切实需要,给与学校政策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使各学校的师资力量以及需要的各种体育器材完善化,均衡化;加大素质教育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使全社会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充分认识体育教学的必要性,达到全社会理解体育教学、支持体育教学的效果;加强教师基本功的锻炼,加强新知识、新方法的学习,在科研中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 摆脱传统教学中以老师为主观念的不良影响,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切实了解学生想干什么,想学什么,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灵活机动的安排教学内容;结合本校的实际,开展具有本校特点的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体育师资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教师 师资建设

[作者简介]潘万东(1974- ),山东曹县人,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学。(河南郑州 450005)

[中图分类号]G5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191-02

社会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这就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改革全面进行和深入的今天,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将关系到整个学校教育结果的成败。体育教育是高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缺的有效手段之一,如何提高体育教师素质以应对社会对人才需求带来的教学观念及方法的变革,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面临的紧迫问题之一。

本文以河南省十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进行了调查,通过分析,找出了师资方面的薄弱环节和亟待完善的地方,旨在尽快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改善教学质量。

一、教师年龄结构与教学年限的现状与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年龄在30岁以下的体育教师占调查总数的21%,30~45岁的占调查总数的66%,45岁以上的占调查总数的13%。通过对年龄结构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河南省高等职业技术专科院校的体育教师处于30~45岁的居多,大多具有5年以上的教龄,具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的思想观念、身体能力等方面都处于最佳时期,教学能力较强。因此,就年龄结构而言,河南省高等职业技术专科院校的体育教师是老、中、青相结合,在教学思路、教学技巧及教学经历等方面都能够取长补短,是比较合理的。

二、教师职称与学历结构的现状与分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体育课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的教龄、专业技术等级、教育程度、职称等因素有直接联系。因此,了解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对分析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现状很有必要。本文就教师的职称状况、学历结构、专业技术水平及裁判员等级等方面的状况进行了调查。(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被调查的体育教师中具备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占调查总数的38%;具备讲师职称的占37%;具备助教职称的占25%。其职称结构与年龄阶段基本相符,大多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师资力量相对来说比较雄厚。由表2还可以看出,被调查的体育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仅占21%,这说明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在学历方面比较落后,亟待提高。

三、教师专业技术等级、裁判等级的现状与分析

表3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体育教师中专业技术等级达一级以上的占6%;而三级及无级别的却占总数的58%。由此可见,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处于较低水平。目前高等院校新型培养模式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因此学校必须努力在教师的培训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建设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

体育教师的裁判水平从另一方面体现着体育教师专业水平及整体素质的高低。从表3我们还可以看出,拥有国家级裁判资格的教师占总数的4%,无级别的占9%,大部分教师都是毕业时在学校考试获得的二级裁判员证书。高级裁判等级所占比例很小,这说明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缺乏系统学习和实践的机会,裁判员队伍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因此,河南省体育局、教育局相关部门应予以重视,逐步完善高校体育竞赛制度,重点培训和锻炼高校教师的裁判能力,逐步提高教师的裁判技术等级,提高教练员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

四、教师外出培训状况的现状与分析

从表4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间隔一年以上才有机会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的教师占调查总数的48%;不到半年就有机会接受继续学习的教师仅占被调查总数的13%;一次没培训的占调查总数的17%。可见,教师继续学习的途径较少,教师之间缺乏及时、必要的联系与交流,半数左右的教师不能得到及时的学习。从而导致其知识更新速度较慢,知识结构趋于老化,教学思想落后,教学积极性降低等。所以,各高校师资部门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提体育教师的素质,重点培训和扶持一批正在成长中的年轻教师。

五、教师科研状况的现状与分析

从表5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任职以来发表论文在5篇以内的教师占调查总数的51%;发表论文在10篇以上的教师仅占被调查总数的16%;任职以来出版专著两本以上的仅占被调查总数的29%;而34%的教师还没有机会或没有能力参加教材或著作的编写。通过访谈,我们还了解到很多教师搞科研也仅仅是为了评职称或完成学院规定的科研工作量。可见,教师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这种状况一方面说明部分体育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自身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说明高职院校对教师科研奖励的力度不大,没能很好地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这是有待改善的。

六、小结

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而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目前,河南省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都是刚从中等学校升上来的新院校,教师不管是从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管理水平方面,还是从学历水平、专业理论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及科研状况等方面来看,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由于高校扩招造成的师资数量不足、教师本身专业水平有待提高;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体系不完善;学院的科研奖励机制有待改善等。因此,当前我们应更新教学观念、建立竞争竞聘体制、加强教学研究建设,并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以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同时还要注意德育教育,制定相应的教师行为准则,规范教师行为,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尚明.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及现代教师培养方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6).

[2]尹静.高校英语教师师资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7).

[2]王洪雷.论高校教育改革体育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3).

[4]徐迪生,等.体育统计[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高校体育教师师资水平调查与分析 篇7

关键词:体育教师,师资水平,高校

自我国上世纪末开始高校扩招以来, 我国高校教师的师资水平就一直是社会各界和学校管理层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在保证正常运行的前提下, 很多学校迫不得已让一些刚进入教师队伍的教师就开始走上讲台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 而在所有教师当中体育教师基本上都是本科一毕业就开始了正常的教学, 而高校在快速发展期过后, 面临的师资当中第一个问题就是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以及师资的学历水平, 因为这些指标都在影响着一个学校整体的师资队伍水平, 不管是从社会各界还是从国家教育部的考察来看, 这些数据都是直接体现学校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参数, 先不说学历和能力到底是不是绝对的对等关系, 但从数据来看待问题已经让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开始为提高学历而努力了, 笔者就我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师资水平进行调查分析, 并就相关性问题做简单的分析探讨。

一、我省高校体育教师年龄结构分析

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 由于我省是高校大省, 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心地区之一, 所以师资人数相对其他地区要多的多, 从年龄结构来看, 我省高校体育教师年龄基本上在35周岁以下的教师占到体育教师人数的三分之二左右, 四十周岁一下的体育教师人数基本上占到整个队伍的四分之三左右, 所以从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来看, 教师队伍呈现相对较年轻的态势, 对于体育教学来讲, 给学生树立健康、有活力、积极向上的形象是我们每一个体育教师应该尽到的责任和义务。教师年龄的年轻化, 也反映出, 我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引进力度主要集中在本世纪初的这几年, 其主要原因在于过去高校由于学生人数相对较少, 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不需要那么多的教师来补充教学, 但是随着最近这十年高校的扩招, 高校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多使得承担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教师所承担的教学工作任务和科研任务在急剧上升。从学校的发展来讲, 这也是必须经历的阶段。

二、我省高校体育教师学历水平调查分析

从体育教师的学历来看, 年龄在35周岁以上的体育教师当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学位的人数相对较少, 大多数都是本科学位, 年龄在三十周岁以下的人数当中基本上都是硕士学位, 本科学位的人占的比例非常的小,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 (1) 高校的扩招是从99年开始的, 很多学校对于教师的引进也是从99年开始的, 但到2003年之后, 很多学校大量引进教师之后, 开始提高了对体育教师学历的要求, 把引进研究生作为首选条件, 所以在2003年之后进入高校的大多数人都是硕士研究生, 从毕业到现在大多数这些研究生年龄基本上都是在30岁上下, 这也是这个年龄阶段的体育教师大多数都是研究生的主要原因, 而年龄往上走, 从30岁到35岁的体育教师当中, 基本上都是本科学位, 这个年龄阶段的教师从毕业时间来看, 主要集中在1996年到2002年之间, 这个时候高校大多数引进的都是本科生, 研究生也未进入扩招时间段, 所以这个阶段的教师大多数都是本科学历, 而在经过多年的工作之后, 很多教师都面临着忙碌的家庭生活和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对于求学基本上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 很多院校在为了提高教师的学历和知识水平, 都在联合试办各类的学位课程班或者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位办, 目的是帮助那些本科学历的教师能提高自己的学历, 所以通过这种方式, 也使很多教师取得了体育硕士学位证书。

三、我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状态分析

调查发现, 很多高校体育教师, 尤其是年轻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的现象, 调查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 (1) 收入较低, 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开销。 (2) 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压力使得很多年轻教师犹豫徘徊。 (3) 职称评审的压力较大。

四、建议和意见

高校对于体育教师的培养应该更注重教师的技能和水平的提高, 单纯的对学历提出要求只会使得教师片面的追求表面功夫而丧失学习和进取的动力。另外, 从教师的实际困难出发, 学校应该尽量在要求提高教师学历的同时给与教师经济上的支持和补助, 比如报销学费或者给与科研经费上的支持, 使体育教师在求学的过程中不会出现过大的经济压力。

参考文献

[1]周奉军:“山东省高校不同结构体育教师科研状况的比较研究”, 《安徽体育科技》, 2005年。

[2]闫保庆:“对北京市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师资培养的调查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年。

[3]刘超:“高校‘扩招’后体育师资的现状分析与研究”, 《淮北煤师院学报》, 2003年。

体育师资 篇8

关键词:大学,体育师资,管理,状况,文献,综述

1 前言

高校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工作发展的核心和基础,而有效地管理高校体育教师则是该项工作开展的关键。对于公共体育组织而言,体育教师是最具有能动性、潜力最大的资源,它使用效率的高低和人员配置的情况,不仅影响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使用和效率,而且直接影响整个公共体育管理效果,并且最终决定公共体育事业目标的实现。分析历年高校体育师资管理状况的研究文献,能够理清高校体育师资管理的层次,明确文献研究的薄弱点。

2 研究方法

文献法:搜集有关高校体育教师师资管理方面的论文及书籍,在文献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加以分析。

3 高校体育师资管理研究综述

通过检索全国学术期刊网及查阅相关文献书籍:有关“高校体育教师”研究的文章多以两种形式出现:一种是高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该类文章重点分析教师队伍组成、质量等;另一种是高校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人力资源研究,该类文章多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注重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开发。二者分析研究的角度和重点存在差异性。以下综述中,作者将二者均纳入高校体育教师研究内容中。

在孙鹏的《体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务全书》和韩春利的《体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两书中,提到了体育教育人力资源的概念,体育教师就包括在其中。两本书分别对体育人力资源的定义、特征、作用等进行了阐述,并具体到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育、保留及流动等方面的研究。

3.1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现状与对策研究

在“有关高校教师现状与对策研究”文献资料中,各文章都具有自己明显的分析重点:高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类文章多通过对高校现有体育教师的年龄、职称、学历等相关方面的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而体育教师人力资源现状与对策研究类文章,则多从体育教师工作情况、人员流动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二者虽有一定的类似却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了研究。

3.1.1 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类研究

2000—2005年间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的文章共10篇,针对各省研究的文章1篇,具体到教师招聘现状与对策研究的文章2篇。

在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的文献中,多通过对教师学历、职称、外语或计算机水平、科研成绩等方面展开调查:王智慧,宋卫华(2004)《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现状分析与对策》,通过调查资料分析了当代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思想动态、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亲缘关系优势与不足等问题,客观认识现实状况,提出了改革管理模式,规范业务培训等相关措施。周强等(2002)在《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探讨》一文中,提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因素,并对未来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群体目标结构和个体的素质结构等进行了构建,提出了加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叶长文、孙月霞(2000)在《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分析与对策》一文对全国70所高校体育教师的政治思想状况、师资队伍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存在政治信念淡化,奉献精神及社会责任感不强等消极现象,年龄、学历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教授及高学历人才还偏少。高起(1998)在《试论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中,从师资队伍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教育、规范化管理及运行机制改革、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薛浣白、周家贵(1994)《关于当前高校师资队伍现状的调查报告》较全面地从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状况队伍结构教师流动待遇等方面了进行了研究。唐元(2001)等从河南省入手,对河南省体育师资队伍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师资队伍呈年轻化趋势,但存在诸如学历不高、科研能力不强等问题。

3.1.2 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人力资源类研究

韩春利(2005)的研究认为:体育教师是体育人力资源的组成部分,运用人力资源的相关理论对体育教师进行研究,在近几年比较常见。俞爱玲(2002)《高校体育教师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对策》中,对高校体育教师竞争机制、流失等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强调应重视对教师的管理和开发。史全珠(2004)认为,高校体育教育人力资源在选聘、使用、职后教育、流通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高校尤其应加强选聘制度化建设,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疏通合理流通渠道。林长地等(2006)《合并高校体育教育人力资源整合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合并高校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合并高校应如何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自身资源,以提高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共享。李万来(2003)《西南地区体育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从西南地区实际情况出发,认为西南地区应着眼实际,从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到模式,都要有一定的地方特点,采用相应对策,保证开发的有效性。韩春利(2005)《学校体育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和申丽琼(2003)《论高校体育教育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均从人力资源的配置角度阐述了其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樊少波等(2005)认为,商品经济下,我国体育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利因素,应在用人机制、管理方法、竞争机制等方面多加努力。

3.2 高校体育教师选聘及使用研究

通过搜索,期刊文献中多见于将选聘和使用作为一个问题来进行研究分析,此类文章共4篇。谭光兴在《人才选拔与使用的误区》中提到,人才选拔与使用要避免过于盲目,高学历不代表高素质,高学历不代表高水平,应认真对待现有人才,不能盲目追从一些不实际的东西。梁志青(2001)认为,选人、用人、育人是一体的,选好人是为了用人,只用人不育人就等于是竭泽而渔。欧阳在三(2002)在《战略人才选拔与使用》主要叙述了企业中战略人才选拔、面试及使用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在使用过程中,领导要做到对下属的信任和支持。廖启云(2005)认为:建立合理的人才选拔和使用体系是中西部发展的关键,应在人才培养的同时,采用合理的机制,激活现有人才,加快自我发展步伐。

专门针对高校体育教师选聘和使用进行分别研究的文章不多见,都仅有1篇,韩春利(2006)《当前我国体育教师招聘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一文通过对体育教师招聘现状调查分析,作者认为:当前我国体育教师招聘中存在着决策滞后、渠道狭窄、科学性不够、民主化缺乏、招聘评估流于形式等问题。构建体育教师职位胜任力有助于选拔决策的科学、客观和质量的提高;招聘渠道应坚持内、外渠道结合,以内为辅,以外为主的方针;招聘选拔可将简历筛选、结构化面试和试讲结合起来;管理者应更新识人选人观念,走群众路线。在《科技文献》杂志上,对该篇文章进行了简要的成果报告,是针对具体问题研究较为深入的一篇文章。

专门针对体育教师用人方面的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相关文献主要有4篇。李万来(2004)《体育组织人力资源有效使用的系统分析》主要针对体育组织人力资源中人员的使用进行了研究分析。作者认为:体育组织人力资源的有效使用是体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并着重分析了人事匹配、人员沟通和人员激励等对体育组织人力资源有效使用的影响。

黄介山的《关于高校用人机制改革的思考》、梁志青《人才选拔、使用与培养的思考》等文章都从高校和行政部门等不同领域来研究了人才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文章一致表示:社会各领域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用人不充分、用人不当等问题。用人制度改革整体推进相当缓慢,即使是局部的变革也常遇到阻力,甚至步履维艰。必须处理好选人、用人、育人三者的关系。选好人更要用好人,用好人还需培养人,如何正确选拔、使用和培养人才,对于促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项立敏(1998)及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古奇踪等对体育教师保留及流动问题的研究表明:我国体育教师队伍很不稳定,流失率相当高。目前,高校体育教师中流动的主要对象是刚入校不久的年轻教师。这不仅造成了教师的年龄断层,而且引起了在职青年教师思想上的波动,分散他们从事教育事业的精力。

综上所述,用人是体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核心,选人—用人—育人—留人在程序上具有一定的链式关系。在这个结构中,不同环节把握不好,都会对下一个环节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多问题。综合相关文献发现:在体育教师使用问题上,研究文献较少。

3.3 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及培训研究

针对高校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培养)的文章多从培训组织模式和培训的内容进行了研究。韩春利分别在《2005—2010年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组织管理与模式研究》(2006)、《体育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理论研究》(2005)、《体育教师入职教育与模式研究》(2005)和《体育新课程下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的“4W”理论与实践》(2006)4篇文章中,对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现状、培训模式及内容分别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体育教师职后培训中学要好于小学和高校,小学要好于高校,各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培训,统筹考虑教育资源配置,实现体育教师职前培训、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同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开放师范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将学历教育与素质提高结合起来。

从已有研究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人力资源理论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体系,且具有多种优越性,但在很多企事业单位却很少能成功地加以运用。作为人力资源一部分的体育人力资源来说,研究著作和文献都偏少,在体育教育领域还很少有特别成功的体育人力管理理论。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大多依据人力资源理论对体育人力资源或体育教育人力资源的一个概括性的分析,或对系统总体管理的质疑,缺乏对体育人力资源中不同人或社会因素的一个更深入的实证研究。对体育教育人力资源有待更加深入细致的分类并研究,特别是对体育教师具体的聘任、使用、流动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

韩春利、孙鹏(2005)首先将体育人力资源的概念引入到体育理论中,对体育人力资源的概念及类别分别做了界定,二人将人力资源的管理理论和体育进行了全面接触。但作为一个新兴概念,还没有被广泛接受和运用。对各种具体理论还在进一步证实中,通过作者已有文献的统计,很多文献对体育人力资源、体育教育人力资源及体育教师还存在一定的概念混淆。

体育人力资源是在人力资源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却有一套十分成熟的理论基础和模式,研究人员结合进人力资源的理论框架,对体育人力资源的获取、配置、激励及绩效管理,连同人力资源的培育和保留等均做了描述。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偏重了竞技体育领域,对实际的体育教育领域和大众健身领域涉及较少。再具体到体育教师这一具体环节更显得薄弱。

结束语

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综述发现:很多文献对体育教师的研究,比较侧重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探讨及思考,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和人力资源的相关理论运用是两大块,界限似乎十分明显。而没有通过对教师实际队伍建设中的问题,运用人力资源的理论来分析或解决相应的问题。另外,在对教师利用中的一些纵向体制问题或社会观念的研究也很少。从分析的角度和高度上,具有一定的定式和局限性。体育师资管理有待更加深入的细致分类研究,特别是对体育教师具体的聘任、使用、流动等问题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韩春利,孙晋海,曹莉.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J].体育科学,2001,(4):27-30.

[2]樊少波,贾小带,王军.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106-108.

[3]愈爱玲.高校体育教师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对策[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2):32-33.

[4]黄介山.关于高校用人机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1999,(3):15-17.

[5]唐元,李莹,钱毅恒.对河南省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247-248.

[6]周强,王欢,等.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探讨[J].体育学刊,2002,9(1):100-103.

[7]王智慧,宋卫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4):86-88.

[8]史全珠.高校体育教育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135-136.

教育改革下新型体育师资的培养 篇9

1 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改革

1.1《新课标》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主旋律, 将健康课程纳入了学校体育的范畴, 对学校体育的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构建了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的课程目标;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 形成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进的课程结构, 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 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1.2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

1.2.1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1.2.2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1.2.3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一是坚持“健康第一”,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激发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三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四是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2《新课标》的实施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2.1 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精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要自己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满足学生的正常心理需要, 使学生在活动中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并给予创新方法上的指导。

2.2 主动适应中小学体育新教学大纲的要求。

新的教育任务与要求主要包括:全面锻炼学生身体, 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学习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与方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新的教育目标特别注重学生“学力”的培养, 这是中学体育发展的趋势, 体育教师要主动适应这一转变, 努力实现由过去的知识结构单一, 专业口径狭窄、综合能力不强的传统体育教师向基础厚、知识宽、素质高、能力强、体魄健的新型体育教师转变。

3 高校体教专业在体育师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的重要阵地, 它办学水平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新课标》下基础体育教学的质量。当前体育教育事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影响了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

3.1 课程与教材陈旧, 对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虽然经过了几次的改革, 新增加了一些课程 (如体育管理学、体育人文等) , 多开设了一些选修课, 但如术科与学科的比重等重要问题没有得以很好解决。主要课程的基本教材, 没有及时的更新, 可以说是几十年“一贯制”, 特别是技术课程的教材, 无非是多一点与少一点的问题[1]。每一年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甚至考试内容基本都没有太大的变化。陈旧的教材与《新课标》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

3.2 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 缺乏整体合一性

任何体育运动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基础。然而, 由于受教学时数、教学对象、场地设备及教师自身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体育专业课教学无法有效地将专项运动技术教学与理论教学融合, 呈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不利于学生有效地构建该项运动的知识体系[4]。许多教师对基础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情况不甚了解, 学科老师只教自己的理论, 术科老师只教自己的技术, 致使学生学到的许多体育知识﹑技能用不上, 而急需要用的体育知识﹑技能却又没有学到或没有学好, 严重地脱离了基础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3.3 忽视了能力的培养, 缺乏必要的个体辅导。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改革要求体育教师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能、扎实的体育理论知识、创新教学手段的能力等等。而当前许多高校体育理论教学多采取“教师满堂灌, 学生被动听”的课堂教授形式。这一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理论学习成为一种被动接受的呆板程序, 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 高校大规模扩招以后,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身体素质较以往有所下降且人数较多, 教师除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 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帮助学生进行个体辅导。由于某些学生个体素质较低且缺乏必要的个体辅导, 课后进行自我练习和自我提高则存在着一定难度, 很难较好掌握一项终身受用的运动技能。

4 教育改革下新型师资培养策略

为了保证《新课标》的贯彻与实施,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未来体育人才培养上必须转变观念, 树立新的体育课程理念, 改革课程设置, 转变教学方式, 重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努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现代体育教师。

4.1 课程设置突出师范性, 重视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培养师资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目标, 因而课程的设置必须紧紧围绕着这一目标, 突出师范教育的特点, 注重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首先应设置具有“师范性”特点的课程, 如: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 保证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增加中小学实用运动心理、运动生理、运动解剖等教学内容, 使课程内容实用化、趣味化。其次, 要把好《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的教学质量, 使学生的教学能力切实得到提高, 加强教育实习的管理和教育。

4.2 加强科研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体育教师不只是“教书匠”, 而应是一个具有探索和创造能力的科研型教师。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应当包括:教学能力、基础训练能力、科研能力、学科的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在大学阶段, 应当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科研课程的开发和运用, 适当开展一些活动类实践课程, 让学生亲自设计、动手操作, 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打好科研基础。

4.3 加强术科教学, 突出“一专多能”, 力争“多专多能”。

中小学体育教师“多能”的要求相对强于对“专”的要求, 要求体育教师首先能够承担繁重而又多样的教学任务, 其次, 才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爱好, 带领运动队训练。要切实结合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 突出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体操等项目的教学与训练, 力争培养出“多专多能”型人才。

摘要:以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为主要目标的高校体教专业, 必须以适应基础体育教育改革为首要任务, 拓宽专业口经, 提高专业适应能力;通过课程的合理设置, 加强基础教育, 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突出师范性, 确保师资的质量;培育思想品德好, 理论与技能并重, 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一定专长, 能胜任中小学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教学, 具有一定的学校体育管理、体育科研、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指导才能的新型体育师资。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新课程标准,体育师资

参考文献

[1]刘成, 黄晓华.从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J].广州体育学报, 2003.5:23.

[2]陈小容, 顾渊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 2004.11:89-95.

[3]熊德明.中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走向[J],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4.01:25.

[4]柴志铭.论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及其改革[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08:4.

[5]赖天德著.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 2003.1:133-136.

体育师资 篇10

2008年6月,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以下简称中央7号文件) 精神, 通过培训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 提高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训练水平, 进而带动全国各级各类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工作, 推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的深入发展, 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共同颁布《2008年~2012年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五年培训规划》, 拟在五年期间, 通过在北京 (首都中培训、讲师团赴西部12省区巡回培训和东中部19省市的各省分省培训三种形式, 完成三万多人的培训体育教师的任务。五年来, 无论国家集中培训与巡回培训还是分省培训, 均获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在基本完成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分配的培训任务的同时, 创新完善了培训内容与形式, 初步构筑了全国体育传统校师资培训的基本框架和模式, 形成了各自的培训经验和特点。

在本次总结大会上, 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中心——首都体育学院, 及西部12省区、东中部19省市的部分代表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 展示了他们在过去五年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成绩。

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中心:制订完善课程体系, 配备一流师资队伍, 落实体育师资培训质量与效果

全国体育传统校体育师资培训中心设在首都体育学院, 由周登嵩教授领衔培训工作团队, 主要承担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国家集中培训任务, 承担组建国家讲师团赴西部省区送教上门巡回培训任务。五年来, 培训中心以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规范的项目团队管理和重效果与实效性的态度, 总计完成12500余人的培训任务, 积累了丰硕的成果。

以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为基础:在课程内容设计上, 培训中心的设计思路体现了“三个根据”, 即以中央7号文件精神为根据, 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学校课余训练的实际需求为根据, 以短期集中培训只有6~8天的实际为依据, 统一设计了“统一加特色”的培训模式。其中, 统一模式为国家集中培训中心统一设计的“一半理论课, 一半技术课”;特色培训为各省培训基地自行开设的有地方特色和学员要求的选修课程及交流参观实践。此外, 在培训的教学模式与环节上, 改变过去传统培训的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模式, 除了一半时间的运动技术实践课之外, 还设置了专项班研讨交流, 全国学员大班交流发言的多层互动学习模式;增加了去当地体校参观训练课学习的环节。

以一流的师资和管理为保障:培训中心聘请了校内外40余位高水平的专家教授, 他们既为北京的集中培训班学员授课, 其中多数教师又担任讲师团成员赴西部省区完成巡回教学任务。这些教师来自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 大部分有15~30年教学经历, 在本学科专业领域已是本校和全国公认的权威和优秀教师。他们大多数人参与过不同地区的体育教师培训教学任务, 具有丰富的经验。

此外, 培训中心采用了项目负责人制的团队管理方式, 组建了专业的管理团队, 全程参与培训与日常教学管理事务。为了更好地做好管理与组织培训工作, 管理团队对自身提出了严格要求:一是要加强对相关政策、文件的学习, 做好前期调研工作;二是对课程教学计划进行精心设计、反复论证, 并组织编制教学大纲和教材;三是制定针对任课教师和学院的规范与守则, 严格明确地规定了成绩考核与获取结业证书的资格;四是加强科学管理, 及时与学员沟通并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积极开展追踪调查确保培训实效:每期国家集中培训班教学结束后, 培训中心对全部学员发放调查问卷, 每年还对西部部分省区培训班学员进行抽样调查;另外, 还组织调研组对前期培训部分学员进行追踪调查。这些工作的开展, 确保了培训中心能够及时检验培训班的教学效果、参训学员的变化及在回校后对所学知识应用的情况, 为后期的培训提供参考。

五年培训工作积累的成果与获得的效果:全国体育传统校体育教师国家培训中心, 在五年的培训工作中, 开发积累了多项成果, 包括在调查听取学员意见的基础上, 组织近10门任课教师, 在2009年6月完成了以理论课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培训教材, 并于2011年对前三年使用的教材重新做了修订, 保证了教材的前沿性、新颖性和实用性等特点;组织任课教师开发研制了“校园集体舞蹈”、“体育游戏”、“健美操”3门公共技术课的教学录像光盘, 为广大学员既能提供培训期间的课程学习指导, 在学员回到工作岗位后的实践中可提供专业帮助与参考;针对课程教学大纲, 每年会在教学前进行及时修订与完善;此外, 还制作了学院优秀论文集和培训照片集。

江苏省:以传统项目学校培训为契机, 推进实施“江苏省万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工程”

为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五年计划》的要求, 结合江苏省体育教师培训工作实际, 江苏省体育局、教育厅联合组织实施了“江苏省万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工程” (以下简称“培训工程”) 。“培训工程”的基本任务是, 为全省各级各类中小学及中等职业学校各培训1名体育教师, 其中, 省级以上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各培训2名体育教师, 全省共计划培训约1万名体育教师。所有培训经费由省体育局和省教育厅承担, 学员培训合格后颁发由两个部门印制的证书, 并计入学员继续教育学时。

自2008年开始, 培训工程先后组织实施了两轮, 第一轮培训共完成了8322名体育教师的培训任务, 其中, 省级以上体育传统校教师344名。第二轮培训于2012年3月份启动, 目前已顺利完成全省4328名小学体育教师、126名体育教研员和283名省级以上体育传统校教师的培训任务, 其他培训工作计划于2013年完成。“培训工程”主要呈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周密的组织实施:为尽量贴近体育教师的教学实际, 保证培训质量, 切实提升体育教师特别是体育传统校教师的执教能力, 每轮培训前, 省体育局和教育厅都组织相关学科的专家和教育部门资深教研员对教学大纲内容、培训的重点、培训方法手段等进行多次细致的研讨, 编写了统一的培训教学大纲, 并制作了教学光盘供各培训基地参考。各培训基地根据全年的培训任务, 直接与有关市教育、体育部门进行沟通协调, 确定培训学员名册, 编制具体的培训工作方案, 并上报省有关部门, 由省教育评估院对培训过程进行全程跟踪调查, 对培训效果进行客观评估。

创新的培训形式:此次培训在讲师团备课形式上大胆改革, 设计了一个“大平台、多模块、小专题”的立体模型。其中, “大平台”是培训内容的资源库, 每位授课讲师按照教学计划选取授课具体的内容;“多模块”是指建立在大平台基础上, 以各专项为模块结构形式出现的一个个小组合;“小专题”是课程模块的具体呈现形式, 即每个专项模块分若干专题进行教学。

优化的师资结构:本次培训组织了涵盖全国培训课程的省级专家讲师团。各培训基地除经审核同意的本单位授课教师外, 必须聘请一定数量的省讲师团专家授课, 以保证整个培训工作的质量。

严格的培训考核:为了保证培训效果, 本次培训对考核提出了高要求, 除日常的考勤要求外, 还对学员进行了理论综合考核和实践组织技能考核, 考核合格方能发放培训证书, 计入教学教育学时。此外, 还制订了优秀学员的评选细则, 对每期培训的优秀学员都按照一定比例给予奖励。

此外, 在总结两轮的培训工作时, 省教育厅和体育局还表示, 短期的集中培训只能从理论层面上为学员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而真正的“培训”还要靠教师们自己在岗位上锻炼成长。作为培训机构, 应加强对学员进行跟踪, 使培训者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得到解决, 真正建立培训的长效机制。

体育师资培训甘肃基地兰州城市学院:明确培训指向, 按需组织培训;创新培训模式, 提高培训质量

为了做好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工作, 甘肃省体育局、教育厅给予了高度重视, 成立了专门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全面负责培训工作, 并将培训基地设在兰州城市学院, 由兰州城市学院负责培训项目的具体实施。在过去的五年中, 共培训全省14个市、州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教师、主管校长、业余训练骨干共800名。其中,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主管校长56名, 体育教师704名, 市县青少年体育管理干部和少儿体校校长、教练40名。

在培训实施中, 相关机构认真组织开展调研活动, 掌握全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 分析教学实施中存在的困惑、疑难与问题, 掌握对有关项目的意见与要求;及时制订了符合甘肃省实际的体育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结合甘肃省实际、制订了培训教学计划及任课教师、学员管理办法, 印制了《甘肃省体育师资培训班培训指南》和《培训日志》。此外, 为了做到按需施教, 培训之前还设计了培训需求调查表, 调查了解了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基层体育教师的培训需求, 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

一个好的培训方案, 是培训活动有效开展和顺利实施的行动指南, 也是保证培训达到预期效果的有力保障。兰州城市学院针对调研结果, 最终确立了“三、三、四”培训实施方案。即三个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与反思相结合、把握规律与促进发展相结合;三个模块:理论与技能、实践与考察、对话与交流;四种方式: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与成果分享、观摩与研讨、问题研讨与网络服务 (学校为每个学员提供了一个专用博客, 鼓励学员积极参与网络学习和交流活动, 以博文的形式发表培训感言、培训总结、实践经验交流、分享课程资源和提交建议) 。

此外, 为了提高培训质量, 更好地做好培训工作, 除了由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中心选派并组织的西部讲师团之外, 兰州城市学院还精心遴选了甘肃省在体育训练和学校体育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在省内体育教育和训练方面有一定影响力本省教学一线的教授、优秀教练和优秀中小学体育教师作为讲师团的部分成员。

安徽省:以“四个一”为工作思路, 扎实开展体育师资培训工作

2008年以来, 安徽省共有690名体育教师先后参加并完成了国家级和省级体育师资培训, 覆盖全省12所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36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34所省特色学校的体育教师, 有效提高了基层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执教水平。

《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五年计划》出台后, 安徽省体育局、省教育厅高度重视体育师资培训工作, 确立了“成立一个领导小组, 制定一份培训计划, 划拨一笔专项经费, 确立一个培训基地”的工作思路。即, 2009年, 省体育局、教育厅共同成立了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专项特色学校体育教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并共同制订了《安徽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专项特色学校体育教师培训五年计划》, 计划从2008~2012年每年选派20名左右的体育教师参加国家集中培训, 并从2009年开始由省体育局和教育厅联合举办省级体育教师培训班;该计划还对培训的形式和内容、培训组织与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 并给予参加培训人员计入继续教育学时 (学分) 的政策, 有效调动了体育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此外, 从2009年起, 省体育局将体育教师培训列入年度经费预算, 每年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拿出30万元左右的专项经费用于举办体育教师培训班;并与省教育厅共同确定了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培训基地, 负责全省集中培训日常工作。

体育师资培训四川省基地成都体育学院:立足实际, 突破难点, 关注未来发展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五年规划》和2012年3月“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国家集中培训准备工作会议”的精神和要求, 成都体育学院在承办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西部项目暨四川省四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的基础上, 调研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教育发展现实和需求, 结合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的特点和要求, 立足体育教师的现实状况与未来发展需求, 为保证高质量完成好国家体育总局下达的“2012年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国家集中培训850人”培训任务, 特制订了2012年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国家集中培训实施方案, 并按此方案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三期国家集中培训。

在实施过程中, 组建教学团队时充分考虑了传统校体育教师们的现状和需求, 尽量做到选派熟悉传统校教学情况、有一定培训经验、认真负责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进行讲授。教学中, 又根据所开设的课程将授课教师分为若干小组, 推选小组长, 并由小组长负责组织该小组授课教师集体备课, 集中学习培训大纲、研制教学计划和编写教案等, 并在每一期的课后进行总结, 及时改进完善和提高。期间, 面对“培训人数较多, 技术课授课时要考虑体育教学的特殊性, 分小班教学, 无形中给课程安排和教师选派增加了难度”的问题, 采取了分大班轮换授课结合小班教学的形式, 从而既解决了暑期请教师难的问题, 又妥善解决了场地、器材和人数的协调问题, 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体育师资培训重庆市基地西南大学:以100%为目标, 创新模式推进培训工作

自2008年为期五年的“西部地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教师培训”启动以来, 重庆市体育局和西南大学培训基地积极与西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北京中心配合、协作, 全面实施培训计划, 提高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教师业余水平, 为增强青少年体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西南大学作为培训基地, 主要负责了“专项术课实践模块”的教学, 在培训中, 探索出了“突出两个中心、坚持三个开放、做到六个结合”的培训模式。其中, “两个中心”, 即以提升学员的理论素养和体育训练技能为中心;“三个开放”, 即开放的课程内容、开放教师资源、开放的教学主体;“六个结合”, 即集中研修与小班教学相结合、专题学习与案例研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团队合作相结合、交流研讨与反思评价相结合、观摩与经验分享相结合、理论诠释与课例教学相结合。具体做法是:一是国家讲师团专题讲座;二是课例分析;三是参与式培训;四是反思交流。

体育师资 篇11

[关键词]普通高校 体育师资 现状 对策

[作者简介]柳晓阳(1960- ),男,黄淮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体育教学。(河南 驻马店 46300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7-0060-03

一、研究目的

当前我国高校的教育方针依然是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又是实施高校体育工作的主群体,是高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决定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体育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高校的办学思想和理念,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结构状况的合理性,对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如何使高校体育教育能够可持续发展也成为高校体育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分析研究了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师资结构现状,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加强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以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对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文对河南省10所高校、山东省16所高校、甘肃省8所高校、河北省15所高校,共计49所具有公共体育教学部的高校的师资情况进行了研究。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高校体育师资的论文资料及法规文献四十余篇;通过网络对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部师资队伍情况资料进行了收集。(2)调查法。共发放问卷60份,去除不合格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49份。(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处理。(4)逻辑分析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得出结果。

三、结果与分析

1.年龄结构。从表1可以看出,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有293人,占总人数的25.06%;30~40岁的教师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39.01%;40~50岁的教师有304人,占总人数的26.01%;50岁以上的最少,占总人数的9.92%。再结合总体分析发现,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有749人,占总人数的64.07%。从此比例来看,中青年教师较多,是一支比较年轻的队伍。说明中青年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他们是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队伍,具有灵活的头脑、强健的体魄,符合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符合教育目标实现的长远规划,而且这个年龄结构可以保持教学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可见高校教师的年龄结构基本合理。但是中青年教师的急剧增加,对目前的体育教学效果也同样提出了挑战,对青年教师的辅导工作迫在眉睫,对中青年教师今后的再教育以及进修都将成为亟须考虑的问题。

2.学历结构。从表2可以看出,49所高校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体育教师只有2人,占0.17%;具有硕士学位的只有74人,占总人数的6.33%;具有学士学位的有1039人,占总人数的88.88%;具有专科学历的有54人,占总人数的4.62%。说明在现任体育教师队伍中,高学历教师人数所占的比例偏低,有研究生以上学历者只占6.5%左右。这与美国大学中的体育教师95%以上具有硕士学位相比,相差甚远,与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的大学青年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比例应大于50%的要求,差距很大。高校体育师资队伍以本科学历为主,这个数据还远低于全国高校其他学科专任教师中研究生所占的比例,适应不了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教师的高学历是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只有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拓宽知识界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为保证教学质量打下一定基础,进而促使体育学科水平和体育科研水平更上一层楼。

3.职称结构。职称结构是衡量教师群体素质状况的尺度,也是反映体育学科水平的重要标志。49所高校公共体育教师中有教授55人,占总人数的4.70%;副教授347人,占总人数的29.68%;讲师422人,占总人数的36.10%;助教345人,占总人数的29.51%。调查的高校中,具有正、副教授职称的教师占34.38%(正教授只有4.70%左右),而日本全国高校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56.3%,可见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高职称比例明显偏低。这说明职称结构不太合理,它标志着教师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较低。具有讲师和助教资格的教师承担了各高校将近80%的教学工作任务,他们在学校的主要任务除了教学,进行课余体育训练、辅导体育达标外,还要处理日常教学事务,同时还必须进行个人深造,晋升职称等。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工作负荷的增加,对教师承受负荷的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4.专业结构。调查结果表明,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等传统项目教师数量多,比如:河北唐山学院体育教师共计16人,田径和球类专业的教师就有12人;中原工学院体育教师人数为29人,田径和球类专业的教师有19人。而体操、羽毛球、乒乓球、武术、游泳、健美操、体育保健等专业的教师很少,尤其是一些新型运动项目,如网球、体育舞蹈、轮滑、瑜伽、定向运动等方面的师资基本没有,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体育兴趣的需要。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兴趣爱好的扩展,需要改革传统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体育教师的专业结构,培养一些新型体育运动项目、全民健身体育项目的教师,以适应开设各种内容的体育教学的需要。

5.学缘结构。从表4可以看出,甘肃农业大学、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河北唐山学院,其教师分别是19人、16人、16人,他们毕业于同一所学校的教师的最高比例分别是68%、62%、56%,已经在学校体育教师中过半。这种结构虽有利于教师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在教学中,由于教学方法的单一性、技术动作的重复性,使学生重复学习某一项或某一套技术动作,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这种现象对于体育教师的发展也很不利,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竞争机制。所以我们应加大国内各个体院毕业生的合理流动,促进体育师资队伍的合理发展。

6.科研能力。调查显示,公体教师的体育教学能力较强,尤其突出的是示范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其次是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虽然相对教学能力来讲,科研能力较弱,但近几年各高校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还是比较可观的,申报科研项目、科研课题也有大的提高。例如河北科技大学近年来体育教师发表论文226篇,申报科研课题(省级)10项,出版著作17部;郑州航院2000~2006年体育教师发表论文142篇,申报科研课题37项,出版著作16部。

四、结论与对策

1.结论。(1)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科研能力较弱。(2)普通高校现任体育教师队伍中,高学位、高职称教师人数所占的比例偏低,势必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和师资队伍的建设,适应不了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3)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传统项目专业教师过多,新兴体育项目教师很少,甚至没有,不能满足学生体育兴趣的需要。(4)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学缘结构单一,不利于不同学术风格和思想的相互渗透和竞争,不利于高校体育教学和外界的交流,不利于学科建设和发展,也不利于体育教师自身的发展。

2.对策。(1)国家要借鉴发达国家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成功经验,加大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招生培养规模,在招生政策中有所倾斜,切实解决高等院校高学历教师的来源问题。(2)高校领导要努力为年轻教师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要正确引导和鼓励青年体育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在可能的条件下,尽最大的努力为体育教师创造出国深造的机会,更新知识,提高其科研素养和能力;在学历层次上逐步以硕士以上毕业生为主;积极引进博、硕士研究生,对高级人才可采取人才共享的政策,以改善人才结构,推动高校体育师资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3)中青年教师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积极进取,争取尽早获得硕、博士学位,充实到师资队伍中,为高校体育的发展做出贡献。(4)引导体育教师合理流动,引进或新进体育教师时,放眼全国,努力改善体育师资学缘结构。(5)通过各种渠道,聘请知名度较高的专家、学者,有针对性地利用专题报告、文章交流、课题研究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以加快教师向科研型和专家型教师的转变,以提高教学和科研的水平。职称评定时加大高职称指标的投放数量,注重培养年轻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使其在教学与科研中尽快成长。(6)作为培养体育师资队伍的体育教育专业院系,应对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做出必要的调整与合理的改革,适当增加一些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中与体育相关的课程,尤其是增加一些新型运动项目,如网球、体育舞蹈、轮滑、瑜伽、定向运动等,以适应新世纪高校体育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秉龙.山西省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结构现状调研[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1).

[2]许凤莲.河北省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5).

[3]付善民,郭海峰,王凯.对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结构状况的调查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05(3).

[4]关彦莉.论师资结构对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搏击·学术版,2005(3).

[5]赵红艳.山东省高校公共体育师资队伍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5(4).

[6]许弟群,夏思永.重庆市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5(7).

[7]卢成义,宋丽,单兆升,王朝群.山东省高校扩招后体育师资、场馆设施现状的调查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1).

体育师资 篇12

关键词: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师资现状

1.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的对象以南宁市马山县12

所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进行抽样调查, 体育教师共95人为总体样本, 以这些学校体育教师的队伍结构、思想素质、教学工作现状、科研、继续教育、福利、职称情况为研究对象, 来探讨研究对象特征。

1.2 研究的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近3年相关体育学术期刊和体育教育有关著作, 对涉及体育教师内容进行分析与整理, 对体育教师现状综述与分析。为此课题提供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选取生源多, 体育教师较为集中马山县马山中学、周鹿中学、周鹿初中、片联初中、双联初中、林圩三中、民族中学、古零中学、古零初中、金钗初中、百龙滩初中、合群初中、等十二所学校的100名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100份问卷, 回收95份, 回收率为:95%, 有效问卷95份, 有效率为:95%。

1.2.3 访谈法:

对部分体育教师进行相关的访谈。了解有关学校教师工作现状情况的看法与建议。

2. 马山县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体育师资力量

体育师资是学校体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 加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是开展体育与健康课及课外活动等的重要保障。

2.1.1 学历的状况

从马山县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来看:专科以上学历占调查总人数的96.7%, 其中大专58人占64.5%, 本科29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2.2%, 学历层次低, 中专3人占总人数的3.3%, 农村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和城市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 虽然近年县政府和教育局加大对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定向培养和工作后的再教育 (主要是成人教育) , 使教师的学历达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但仍有近的3.3%人数达不到大专以上学历, 这和教育部规定的我国农村中学教师学历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相差还有一些差距并需要加大再培养的力度。

2.1.2 职称结构状况

合理的教师职称结构和教学质量、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从被调查的90名专职教师中, 中学高级职称2人占总人数的2.2%, 中学一级职称18人占总人数的20%, 中学二级职称的教师47人占总人数的52.2%, 中学三级职称的教师20人占总人数的22.2%, 无职称的3人占总人数的3.3%。分析表明马山县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与主科教师职称结构存在着显著差异, 出现这种现象的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是师范体育专业毕业的中专生到农村中学任教, 学历低, 达不到职称评定的学历要求;二是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职称评定不够重视, 职称评定主要是向主科教师倾斜;三是县政府和乡两级主管部门对体育教师的教研活动以及规模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不够。这样就使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产生了惰性, 钻研业务能力不强。

2.1.3 年龄结构状况

从马山县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年龄结构的调查来看 (表3) :年龄在50岁以上者有6人占6.7%, 30—49岁年龄段36人占40%, 29岁以下48人占53.3%。由此可以看出, 马山县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师年轻化程度较高, 年轻的体育教师已经成为马山县农村体育教学的主干力量, 年轻教师敢于尝试和创新, 形成具有广西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与健康。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扶持和指导, 关系到体育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奠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资源基础, 是我县“十一五”期间推进学校体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2.1.4 马山县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状况

无论是理论的发展, 还是技术水平提高都离不开科学研究推动。作为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也应当具备相当科研能力。科研水平是衡量教师理论水平、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重要标志。调查结果显示, 在被调查体育教育工作教师中, 近三年发表体育文章5-6篇有5人, 发表1-2篇12人, 没有发表的占大多数。区、市论文评比一、二等奖的也寥寥无几。近几年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为了评职称需要而发表文章或参加评奖的。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我们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还待加强和提高。

3. 目前农村中学生对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

3.1 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作示范能力

在农村中学教学实践中, 体育教师主要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规范动作示范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具有正确、优美的示范能力是比较重要的, 也是最受学生关心和重视的。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示范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比语言表达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利用自己熟练的动作示范去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级性,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种动作的要领。没有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搞不好教学的, 但没有准确的示范能力则是无法教学的。

3.2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古人云:“无德无以为师”。教师要为人师表, 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教育学生。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全心全意地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耐心教导的职业道德, 以及教学竞赛中表现出的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吃苦耐劳、乐观、活泼等优秀品行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 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在学生成长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 作为一名和格的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4.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整体素质策略

4.1 加强教师教学计划与编写教案的情况

根据笔者的近几年跟踪调查显示, 马山县农村的中学都基本上要求体育教师每学期制定一次本学期总的教学计划;在编写教案方面也是不容乐观的, 仅有2/3的体育教师进行编写教案。但还存在学校没有要求体育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和编写教案的情况, 这将影响到学校体育教学的进度和学生科学的锻炼身体。学校应加强对体育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和编写教案的管理和要求。

4.2 加强在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针对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比例偏低、整体专业知识偏低的情况, 应在加大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同时, 加强在岗教师的培训力度, 对教师教学技术技能的提高采取一系列鼓励措施, 吸引教师自愿参加教学技能培训, 强化教学技术特点, 提高教学技术水平和教师整体素质。比如在教师间经常进行相互听课或“教学观摩课”、“教学咨询”等活动;还可通过校拉校之间合作项目进行教师培训、培养等途径, 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结论与建议

马山县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参与体育与健康的态度是积极的。体育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学历也在逐年的提高。但仍有3.3%人数达不到大专以上学历, 高职称比例小的现象。提升教师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各级领导要加强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关心, 解决体育教师的学历问题, 送出去深造, 逐步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在职称评定方面应与其它学科教师平等。提高体育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各县乡教育主管部门应定期举办体育教学研讨会或观摩会, 通过教研活动使他们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曲宗湖, 尚大光.素质教育与农村学校体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 2000.报, 2004 (5)

[2]王宁, 周兵, 等.江苏省农村初级中学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体育学刊, 2006, 13 (6)

[3]王崇喜.受教育程度与健身意识和行为关系的研究[J].体育科学, 2004, 24 (8) :17-19.

上一篇:企业优质发展成本管理论文下一篇:城市化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