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限度(精选9篇)
影响限度 篇1
摘要:目的:分析药品微生物限度检验误差影响因素, 为今后改进工作提出科学建议。方法:通过回顾性选取的方式, 从某药品检验所生测室, 采用微生物限度检测法对所生产的药品进行检验, 分析其误差影响因素。结果:检验误差受到操作环境、检验设备及用具、供试液的制备因素影响较多, 其他因素影响较小。结论:在对药品微生物限度进行检验的过程中, 其误差受供试液制备、环境因素影响所占的比例较大, 需要减少操作误差, 提高检验设备水平。
关键词:药品,微生物限度检验,误差,影响因素
国家为了有效保证药品的使用安全, 制定了相应的保障制度, 同时要求采用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检测药品中微生物是否符合限度要求, 保证药品质量与效用, 准确反映出药品生产企业生产工艺的科学合理性, 因而是保证药品卫生的重要途径。在实际的检验过程中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检验误差, 对此本文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了探讨,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通过回顾性选取的方式, 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在某市的药品检验所生测室, 通过采用微生物限度检测法, 针对所生产的药品进行了检验, 所检测药品共1 468批, 其中中药丸剂490批, 药片剂290批中, 中药颗粒剂240批, 外用制剂则195批, 口服液253批。
方法:分析该实验室的相关资料, 结合相关文献, 对不同类型药品进行检测, 对误差进行统计分析, 从而找出误差的主要影响因素, 并提出改进措施。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我检测中心于2013-2015年, 总共出现了18例检验误差。按照其类型进行整理后, 检验误差受到操作环境、检验设备及用具、供试液的制备因素影响较多, 见表1。
查找相关的文献, 选择同质性较高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 最后选定了部分来自其他地方的地级药检中心微生物限度检验的统计资料, 通过对1 980例检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发现其误差影响因素, 见表2。
由上表可见, 在药品微生物限度检验误差中, 供试液制备因素的比例较高;而检验设备、操作环境因素也占据了较大的比较;其他因素比例则较小。总体上而言, 与我中心的试验统计结果是一致的。
无论是在我中心还是其他检测中心, 供试液的制备引起的误差比例均较大, 操作环境和检验设备所占比例较高, 整体构成比一致。
讨论
一般来说, 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测的内容, 主要包括2种, 即注射剂与输液剂, 这2种药物都属于灭菌药品, 其检验过程中需要采取无菌操作[1]。而针对外用制剂、口服制剂等非规定灭菌药物, 则允许在检验过程中存在一定微生物, 同时需要严格遵循微生物限度, 因而必须进行微生物限度的检测, 以检查这些非规定霉菌制剂、非灭菌原材料以及敷料等, 是否受到了微生物的污染。
当前常见的药品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主要是生物检验法, 其操作步骤严格, 程序繁琐, 且干扰因素较多, 如果操作不当, 如程序错误、操作不当、硬件设施问题等, 将影响检测准确性, 导致检验误差。在本组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研究中, 检查1 568批药品, 共450例误差, 误差发生率28.7%, 其中单一因素影响113批 (25.1%) ;因多方面的因素影响337批 (74.9%) 。主要影响因素按照其比例的高低, 依次为检验设备器具、培养基因素、供试液制备过程、药品自身性质、菌落计数、检验操作环境。
在进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验的过程中, 需要严格控制检验环境。通常将无菌工作室分成两部分, 即无菌操作室与缓冲间, 为了确保无菌环境, 该两部分之间不能两门直对, 而需要设置传递箱。同时, 还需要对无菌操作间的内壁进行定期的消毒处理, 必要的情况下需设置消毒设备。另外, 还需要注意对检验操作台、工作台的定期清理与消毒。在检验过程中, 针对检验器具进行灭菌消毒处理, 具体来说, 主要需要消毒的器具包括培养基、三角烧瓶、培养皿、刻度吸管、稀释剂等, 对于这些器具均需要采用高压灭菌法来处理;而对于一些不适用高压灭菌法进行消毒的, 可采取其他方法[2]。实验者自身要求能够严谨操作, 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 避免出现供试品、操作器具或操作环境出现消毒不达标等问题。
由于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验对于无菌环境的要求十分严格, 因此, 相关的控制措施必须达到以下标准:操作室内洁净程度必须控制在10 000级以上;操作区域内的空气流为单向流动, 且拒不洁净度需达到100级[3]。在药品检验的过程中, 还需要重视培养基的质量与稳定性, 从而避免影响检验结果, 要求在存放和配置培养基时, 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顺序和要求进行, 并进行消毒处理, 注意应当将其放置于无菌环境中保存。通常情况下, 该环境除了要求无菌以外, 还需要控制其温度适宜, 一般要求在25℃以下, 保存的时间则需控制在72 h以内, 时间过长将会对培养基性质与质量产生不良的影响, 甚至出现细菌污染, 从而导致检验误差。制备供试液的过程应控制在1 h之内, 进行水浴加热时, 需控制温度低于45℃, 且对于同1份培养基应当采取相同的检测方法。
综上所述, 在药品微生物限度检验中, 应当重点加强检验过程中无菌环境的维护, 通过灭菌消毒处理的方式, 实现绝对的无菌操作、供试液制备、培养基保存和质量控制, 以及被检验药品独特性能的掌握等, 最终达到避免或降低检验误差的目的, 提高检验成果的准确性, 从而保障药品健康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淑梅, 李洪贵, 阳建军, 等.两种内服医院中药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J].中医药导报, 2014, 20 (9) :84-86.
[2]陈伟盛, 关倩明, 朱荣峰, 等.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中微生物污染的鉴定和溯源分析[J].药物分析杂志, 2014, (1) :58-63.
[3]刘广桢, 胡文红, 徐晓洁, 等.复方黄连素片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建立及检验结果分析[J].药物分析杂志, 2014, 34 (1) :64-70.
影响限度 篇2
请以“限度”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字数800字以上,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写作导引
泰戈尔的诗蕴涵的哲理是:过多的爱和过大的压力只会使效果适得其反。当然,作文时不必局限于谈“爱”或“压力”,只要扣住“不能超过一个限度”“凡事应适可而止”构思立意即可,取材的范围还是很广的,比如谈追求的目标不可过高,艺术创作要讲究适度之美等等,都是可以的。
参考拟题:1.谁是花儿谁是弦;2.淡淡的爱;3.断了的弦;4.量“度”而行;5.一线之隔。[误区警示]
一、审题失误列举:(一)完全偏离题意的立意有: 1.学会选择
2.不懈地追求爱与美; 3.联系普遍存在于世界上; 4.宽容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5.断弦是力量的源泉。<二)与题意若即若离的立意有: 1.迎难而上与自我调度; 2.和谐是一种美; 3.爱,何去何从;
4.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5.寻找自己的位置。
二、其他失误列举:
1.东拉西扯,内容松散杂乱,不能直接切人正题或明确点出文章的主旨;
2.分段太少,全文只有三段,中间一段层次不清; 3.选写了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但例证不当。[训练原因] 考场作文又特别强调主旨的显豁集中和思路的一目了然,原因很简单,高考阅卷老师不清楚考生的作文功底,又由于时间关系,一般都难以细细揣摩文章。平时作文,有些学生喜欢写些含蓄的文字,但是高考场上这样做是不够明智的、甚至是比较危险的。假如文章含蓄得来短时间内难以让人读懂,需要反复推敲,甚至几个老师讨论一番才能确定,其后果可想而知。
因此,在平时作文训练要注意精心提炼分论点。训练一些简单的、容易操作的模式。“入格成型”后再求变化,从
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写法。
请还我一些弹性
爸爸妈妈,对不起,今天又和你们吵架了。
中午吃饭的时候,你们照例问起了我那几个百问不烦的问题:想报考哪个大学?有没有信心?这次我破例没有报出你们期盼已久的B大,却说:“我的成绩,报S大应该最适合。”S大,那是一个名不经传的二本学校。
你们听了,有些诧异,起初以为我是开玩笑,但知道我并没有在说笑的时候,爸爸的脸色僵了,筷子一扔,骂我没有志气,而妈妈,则用惊恐的眼神看着我,仿佛我干了一些大逆不道的事情似的。自然,你们俩与我起了争执,越争越烈,最后,我流着泪夺门而出。
我知道,你们一定非常失望和伤心,你们是那么地爱我,寄托了多么大的希望在我身上,可是,我却是这么地没出息。但,我也有我的无奈。从小我就聪明,你们特别自豪。从我记事起,我的假日便是在数不尽的特长班与补习班中度过的。可是,你们没有想过我的想法,我想和别的孩子一样,去玩耍,去欢笑,而每当听到我这些话时,你们总是一副痛心的样子,说:“爸爸妈妈那么爱你,想你有出息,才会省吃俭用来送你去学习,你现在说的是什么话?存心伤爸妈的心吗?”话已说到这个地步,再辩解,我就会变成不孝之人了。于是,我沉默,继续“享受”你们那沉甸甸的爱。
上了高中,我的成绩一再退步,你们心急如焚,所以总是催我学习,我连在学习的闲暇时翻翻杂志都成了奢望,所以我不喜欢回家,一回到家,就会变成你们严密监督下的一台学习机器。
爸爸妈妈,你们让我从人“变成”了机器,这对我有多残酷你们知道吗?如果我是一根弹簧,也是一根已被你们拉伸到极致的弹簧,稍不留神便会永久变形甚至断裂,我的学习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如果你们能不天天督促,我不会有这么大的压力,成绩也不会像现在一样,一路下滑。太热烈的爱,会把花儿压谢;强弹一个琴弦不能胜任的音节,只会使琴弦断裂——这样的道理,你们应该都懂,可是,为什么还要那么固执呢?以我现在的实力,想要考B大是很难的事情,而你们却把它当成唯一的目标,非要我到达不可,这样做,与强弹琴弦又有什么区别呢?你们的爱,太沉重,我害怕,害怕我这舴艋舟,载不动那许多的爱。
爸爸妈妈,现在我这根弹簧需要的,是弹性,而不是来势汹汹的爱,我请求你们,还我一些弹性吧!只有弹性,才能使花不谢,弦不断,只有弹性,才是我现在迫切需要的!
(写出真情实感是当前作文的难点。这需要文中有具体感人而不琐碎的细节,需要有真实而有所节制的情感,需要有条分缕析不空泛的思维过程。)
让爱轻松上路
热烈的爱让芳芳的花儿失去了颜色,强厉的爱使美妙的琴弦失去了音色。可是谁又能否认这是真挚而伟大的爱呢?只是,这爱来的太猛烈太沉重了。力不能负的爱是一条珈锁一个包袱,即使那爱是如此单纯而高尚,也只会阻挡了爱前进的道路。放下包袱吧,让爱轻松上路。
有人说:“过度的自由等于没有自由。”于是人们为了更好地享受自由宁愿颁布一部又一部的法律限制自己。爱不也一样吗?过度的爱等于没有爱。爱本应是自由的,无拘束的,人世间的爱最重要在那不经意间的真还必须流露,或是默默奉献不求回报。一旦爱变得热烈甚至是强烈。那么爱便负了一身的债,结果只能是花也谢了弦也断了。让爱自由,让爱轻轻地来,轻轻地走。
徐志摩吟着“轻轻地我来了,正如我轻轻地走。”虽然只是这样轻轻地挥一挥衣袖,本想不带走一片云彩,结果竟拥有了整个天空。轻轻地爱也是如此,看似轻柔,却深深地印在了每个人的心中。
大家都知道党的忠诚战士——模范教员方永刚在工作岗位上的无私奉献,可是你们知道他生活中的感人事迹吗?当方永刚身患疾病躺在医院里与病魔作斗争时,深知时日不多的他便开始悄悄地为自己处理后事,为妻子寻找归宿。他的一切“行动”都是秘密进行,直到临终前他对妻子说让妻子找一个好人,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临终前夕方永刚想到的不是如何多活几天,而是为他的爱人原著一个值得托附的人,这是怎样的一种大度与豁达呀!爱她,就应当懂得放手,那轻轻的爱,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惭愧。
让爱自由,是给爱一个光明的远景和一条正确的道路。
在狂风呼啸雾霭蒙蒙满目萧然的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这个备受欺凌与嘲笑压迫的野孩子誓死捍卫着自己的爱情。由于凯瑟琳的背叛燃起了他的内心复仇的火焰,于是他开始病态反抗,最终他“成功”了,但却失去了快乐,看到心爱人的离去,他迷茫了。因为希斯克利夫从来不去想社会地位、封建制度,在他眼里那热烈的爱其实正是一把匕首,伤害了凯瑟琳也断送了他的生命。
谁能说希斯克利夫不懂爱呢?只是他的爱太明确,反倒不在目标上了。那炽热的爱只能烧伤他的爱人。
古人的中庸之道其余暗藏着许多生存哲学。凡事过犹不及,适度的爱才能真正的爱。有时为爱放手又何尝不是一种爱?生命有不能承受之轻,爱也有不能承受之重,负债的爱如何能轻松上路?
有时适度的爱才是真正为爱找到一个合适的归宿,才是让爱轻松上咱。只有适度,那花才能常怒放,那弦也才能常奏出美妙的音乐!
让爱轻松上路,那爱定能哼着小曲跋山涉水劈棘荆斩棘,纵使山冲水复,爱也不会迷失方向,你说呢?
(本文选例很好,选取了方永刚这个熟悉的人物身上我们不太熟悉的事迹,选用了文学名著里的人物,这些都是很好的做法。)
不能承受爱的生命之重
生命所能体现的真正价值,也许并不在于它所承受的负担,就如同那朵花,因主人过分热烈的爱而凋谢,就如同那琴弦,因它弹奏了不能胜任的音节而折断,生命的真正价值在于,看清自己的能力所限,它不狂妄,它也不自大。米兰•昆德拉说人要承受些负担与重量才叫真正的活着,因而他说人,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可我却说,人承受了太多的负担和重量就失去了享受人生的美好,因而人,不能承受生命之重,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不能承受”并不代表着拒绝负担,远离重荷,而是认清了自己的能力,在限度以内发挥最佳的优化配置。唱响了多少人心声的歌王李宗盛便是这样的人,当他笔上了环球唱片副总的位子上之后,他毅然放弃了在商海中打拼,他淡定地说,音乐才是我灵魂所在。如今埋头于吉他的手工制作的他,可以寻见他真挚坦然的憨笑,那是他来自于内心的欣慰。
李宗盛懂得自己,也看清了自己。他知道在商海中掌舵就像是让琴弦弹奏出一个它不能胜任的音节,那是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他安然地说不,谦虚地摇头,重新抱回他的吉他,才能弹奏出一曲唱响生命的欢快之歌。
不是为了逃避,也不是为了退缩,而是为了寻求一条更适合自己前行的路,弹奏不能胜任的音节只能耗损你生命中的最后一点元气,强求而来的花朵只会因你太过热烈而凋零,认清自己,就应对那些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说“不”。老人们常念叨的一句话是“掂量掂量你自己有多重”,这话其实不假,有多少人都是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莽撞行事而不顾其他?又有多少人盲目模仿他人成功的范例却没有认清自己前行的方向?还有多少人只相信自己的潜力无穷却不先摸清自己的底限?
请不要成为那根断掉的琴弦。
所以,那些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在不知不觉间,充当了你人生中的导航,你前行的目标,你生命中的指南针,活出你生命的真正价值。
(用例偏少,文章略显单薄。开头部分能联系材料快速准确的提出观点,论证层次清楚。)把握好度
过分的宠爱就叫做溺爱;真理再往前跨一步,哪怕是一小步,也会变成谬误;所以,任何事物都一个度,达不到,则有所欠缺,超过了,也许会带来负面效应。
把握好度就是教我们做人的哲学。就像行走在独木桥上,下面是万丈深渊,向左或向右偏一点便会失去平衡,跌落深谷,只有把握好度才能平稳的到达幸福的彼岸。
把握好度,把握伟人的深度。
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便深知此理。起初,宪法只规定“总统任期四年”其他关于能否连任与连任届数则未提及。华盛顿凭借高威望及优秀才能连任一届,无疑,只要他愿意,第三次选举他亦可以大获全胜,继续连任。但华盛顿不居功不恋权,在他第二次任期将近的五个月前发表《告别词》表示不再争取连任。
华盛顿定是懂得把握好度的道理。正是因为他没有继续连任,宪法后来明确规定,总统只能连任一次,这样便保证了美国的政治民主化。从深远影响看,更是有利于美国经济的繁荣与政治的稳定。他,也成了一代伟人。
把握好度,把握生命的高度。
一位登山运动员参加了攀登珠峰的队伍,当爬到六千四百米时,这位登山运动员停了下来,决定就此返回。所有人都潜他感到惋惜,他却语破惊人:“不!我知道六千四百米是我生命的最高点,我一点也不遗憾!”
是呀,比起那些不顾身体状况,只为争那“攀上过珠峰”的虚名的人,这位登山运动员实在是高明太多。做任何事,都不能超过生命的极限,否则将一无所有。还记得看过一篇叫《缅怀珠峰》的文章,里面写了很多命丧于珠峰的人甚至连尸骨都无法寻找,草草堆成的雪堆便是坟墓,没有墓志铭,甚至没有姓名。那是多么悲凉的事,也许其中有些人便是没有把握好度,强行攀登而疲惫至死的。其实,正如这位登山者所说,地理的最高点不算什么,只要达到生命的最高点便可一世无悔。
总有一些事情是不允许逾越的,这时,我们与其莽撞的去闯,不如停下脚步,把握好度,几米的《布瓜的世界》里有这样一句话:道理说多了也会变成陈腔滥调,为什么不少说几句呢?这样,我会乖乖听话。
是啊,为什么不把握好度呢?这样,我们会收获更多!
(“把握伟人的深度和生命的高度”见出作者的思考功力,两个例子选用准确 且分析透彻。)
“过度”带来的悲哀
人们总是以饱满的热情、以自己的期望值去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用过度的爱、过度的要求来希望得到自己想要的回报。但他们似乎并没有如愿以偿,反而走向了失望、悲哀的一面。
过度的爱,甚至让世上最鲜艳的花也因此而凋零。
感到生活空虚的人总是乐意花上一些钱买来一只鹦鹉,来填补生活中的空洞。于是,鹦鹉身上便被灌注了主人所有的爱。衣食无忧,听着主人在耳边的甜言蜜语,享受着主人细微的照顾,每天被紧锁在狭小的笼里,被主人提着外出“逛街”„„这一切看似让鹦鹉沉浸在爱的滋润中,然而,它却满带忧伤地死去。这是为什么?难道是主人的爱结束了它的生命吗?没错,正是主人的过度的爱,把鹦鹉紧紧地“囚禁”住了,让它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快乐。
过度的要求也会让那原本已经紧绷的弦“自我了断。”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一个家庭里就只有唯一的一个孩子,因此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和期望便集中在他们身上,过度过要求也随之接踵而来。参加各种补习班,培养各种技能,意在将孩子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人。可这过度的要求只会让孩子身心疲惫,身为家里的独生子女,并不意味着要承担如此多的要求,也并不意味着要代表家庭参加全能人类的竞选。他们只需要有一个学习与快乐并重的成长历程而绝非过度的要求!假如这过度的要求仍不知收敛,那么试问孩子又如何承受得了呢?社会上青少年“自我了断”的事例便已充分证明,停止那过度的要求吧,阻止悲哀的产生。
放弃“过度”是对他人的一份给予,也是对自己的一份给予。
美国的家长在培育孩子时绝不是紧紧抓住不放,他们乐于接受任何能让孩子自由发挥才能的机会,支持他们对于人生事业的选择。这便是懂得跳出过度期望与要求的做法。他们跳出了,因此他们看到自己的下一代在自由快乐地成长,他们跳出了,因此他们体会到了“适度”的快乐。
停止一切“过度”的行为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过度”带来的悲哀。(很典范的考场作文,有鲜明的论点分论点,论证层次分明,夹叙夹议,值得借鉴。)
爱的界线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它的到来如苦涩的中药,苦在嘴里,却滋补了身体,这叫真爱。
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爱,它的到来如同甜蜜的糖果,甜在嘴里,却坏了牙齿,这叫溺爱。
爱,有一条界,过了便要付出代价。
有这样的一首诗:花儿为什么谢了呢?/我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儿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一个它不能胜任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这便是爱的代价。爱本是伟大、无私、美好的,但当它过了头,便成了溺爱,代价也是惨重的。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母亲非常爱自己的儿子,打架惹事她原谅,不好好读书她也能理解,只一心想着让自己的孩子吃最少的苦,享最好的福。直到有一天,儿子打架杀了人被关进了监狱的铁门,母亲仍带着大包小包去探望儿子。隔着那一栏铁栅,儿子说:“妈妈,我有话对你说:母亲把耳朵凑上前去,儿子却一口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喊道:“都是你的爱害了我!”有许多人会为儿子的不孝与母亲的付出而伤心叹惋。但是否想过,母亲的一再纵容,使儿子逐渐越过了犯罪的警戒线,如果当孩子第一次打架时,母亲用严厉的训斥代替心痛地寻问伤势,当孩子第一次逃学时,让他知道教育的重要,又怎么会有这样的悲剧发生呢?是她给的爱太多,这种溺爱变成了一种毒药,一点一点地侵蚀着少年的心灵,它披在爱的外衣下,因此也更加危险。母亲的爱越过了爱的界限,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爱有一条界,把握适度,铸造辉煌。
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早已向我们展示了正确的教育方式与对爱的尺度把握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真正的大爱,它不是狂风骤雨般猛烈,而是潺潺细流般细腻,甚至有时我们无法感觉。真正的大爱,它也不是甜如蜜饯,它甚至有些苦涩,但却充实了体格。
一代文豪欧阳修的成功与他的母亲是分不开的。欧阳修五六岁时,母亲就教他读书写字。没有纸笔,就用荻草枝做笔,沙滩做纸,天天练习。每到傍晚,母亲还教他诵读诗歌,随着年龄的增长,欧阳修的求知欲越来越强,母亲为了满足儿子的心愿,千方百计去向亲友借书。借到好书,母亲往往督促欧阳修动手抄写,无论严寒酷暑,不得有半点懈怠。母亲的严格教诲使欧阳修少年时代就在文学上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终于使他日后成了杰出的文学家。可见,把握适度的爱可以成为成功的推动力。
爱有一条界,把握它便能收获爱的果实,越过它就只能付出爱的代价。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条界线,它的线头牵在父母的手中,线尾系着孩子的未来,它叫爱的界线。
影响限度 篇3
在美国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占地大概只有300多亩,却有10000多名师生,但是我在学校两年多时间,却一点也不觉得学校拥挤。回到国内,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其结论在于利用率。例如,这所学校没有固定的吃饭时间,课程从早上排到夜晚甚至周末和寒暑假,最大限度地利用顶级合作公司的资源以及实习。由于利用率很高和经费充足,因此设施非常先进。原本以为国外的大学教室和实验室标准高是因为经费充足,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往往被人忽视,那就是利用率高而节省了大量闲置浪费,使得单位建筑面积的装修和服务费用得以提高。
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集约,信息资源的集约更为重要。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图书馆很小,但这个图书馆和匹兹堡城市的图书馆联网,极大地拓展了图书资源。另外,校园里每个院系都有自己的类似阅览室的小型图书馆,其借还完全与主图书馆联网,学生还可以在网上查询某本书目前的位置。除了这些,大量的具有借阅额度的电子资源也是一大特色,这所学校的电子资源也和实体的书一样,是有限度的,当然下载也有限度。
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还包括卡内基梅隆大学有近半数的授课教师并不是教师编制,而是科学家。这些并不是教授体系的科学家有的长期,有的短期,有的是像我这样的访问教授,在科研的同时,或者承担一部分讲座,或者承担助教,或者干脆就讲授一门课程。
在有信息资源的情况下,管理的流程如果不变,有时候效率会更低。因此,用信息化重整管理流程,是近几十年信息管理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华盛顿大学地处西雅图,这座城市风景优美、环境舒适,很多功成名就的教授非常喜欢这里,可这些教授科研时间较多,不能有整块时间进行教学。因此,华盛顿大学利用信息资源和教学流程的重整,办了一所新型的大学。学习不意味着占用教授,而更在乎吸收资源,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很多课程都是1个小时甚至半个小时,但作业量却是10个小时。一门课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见识和逻辑,因此一门课由具有充分行业经验的教授担任课程导师,辅助的几个老师围绕知识、技能、考试、答疑组成了多师同堂的团队,打造了一个围绕不是以教为主,而是以学为主的教学体系。教室里面主要的信息化设备就是录播系统,保证在授课2个小时后能够在网上得到视频录像。另外,华盛顿大学有很多种类的信息化平台和课程系统,学生不仅能够按照日程学习程序化的资源,还可以随时查询自己的成绩以及转换到任何一个其他专业所需要的课程和选课资料。
目前,中国的中小学都在建设各式各样的智慧化校园、智慧教室。对比美国,其最大的缺陷在于不是围绕以学生、教师为中心,即不以人为中心。遍布教室的电子显示屏和绚丽的信息化展示,并不是师生需要的,那是上级领导参观需要的。其实,教室内部不需要那么多信息化,而需要充分占用教师与学生,发挥这门课专业导师的作用,而课堂之外,信息化才是主战场,最大限度利用资源,最小限度占用教授。
有限度地使用资源作文 篇4
有限度地使用资源作文
国庆节前,斯老师布置下了要写保护地球资源及中国资源状况之类的演讲稿,为此,我在国庆节期间,有选择地读了些相关资料,仔细想想情况实在堪忧……我们先来看看石油资源,新中国解放以前,国际上普遍认为中国是一个贫油国、后来由于有李四光等科学家不懈研究、勘探、终于在中国东北大庆地区发现石油开采后持续繁荣九十年、摘掉贫油帽子,然而随着我国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新发现和探明的石油资源,已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几大老油田经过几十年的开采,产量逐年萎缩,我国已成为石油纯进口国,预计到本世纪代,我国石油年进口将达到1亿两千吨,这些石油,都是用我国宝贵而有限的外汇购买的`。从另一方面,我们再来看看土地资源情况,地球的石油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据专家估算,地球的石油资源只够开采60年,石油资源对于人来说,将会变成非常珍贵的能源,石油资源是不能再生的。1、人类要有限度地开采,使用石油资源。2、我们要节约用油。有限度地使用资源作文350字影响限度 篇5
实验材料
实验设备:HTY-302G型微生物限度检验仪;S60微生物限度培养器。
菌种: (1) 大肠埃希菌[CMCC (B) 44102]; (2) 枯草芽孢杆菌[CMCC (B) 63501]; (3) 白色念珠菌[CMCC (F) 98 001]; (4) 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 (B) 26 003]; (5) 黑曲霉[CMCC (F) 98 003]; (6) 黏质沙雷氏菌[CMCC 41 003]。上述标准菌株均购自中国医学细菌保藏中心, 验证试验所用的菌株均为第3代。
实验培养基:硫乙醇酸盐液体培养基 (1405132) 、营养琼脂 (140606) 、营养肉汤培养基 (140125) 、改良马丁培养基 (141124) 、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 (140105) , 以上培养基均购自北京三药科技有限公司。
供试品:青鹏软膏、红花如意丸、板蓝根颗粒、洁白丸;饮用水为外购屈臣氏水。
方法
培养器的性能确认:微生物限度培养器工作原理与薄膜过滤法一致;培养基安装在微生物限度检测仪上, 杯内注入供试液, 减压过滤后取下培养皿并翻转, 将培养基浇注于滤膜集菌反面, 凝固后于规定温度培养。 (1) 检查密闭性能:检查滤膜支撑体与杯体是否紧密连接;加入供试液后静置观察, 看滤膜支撑体和杯体的接缝处是否存在渗漏现象 (可以用滤纸测试) ;操作时需要培养器能便捷快速安装与拆卸至底座上 (防止操作污染) 。 (2) 检查过滤性能:在滤座上安装培养器后, 向下按压, 使培养器的滤膜紧贴滤座表面的多孔板上;然后将杯盖取下, 用供试液加入杯体中, 打开开关, 进行抽滤;在抽滤过程中, 培养器应保持抽滤顺畅、不漏液, 观察滤膜是否有破裂现象。 (3) 检查无菌性能:用于微生物限度检查, 微生物限度培养器应符合无菌检验标准;取检查过上述功能的10套培养器, 过滤体积为100 m L、浓度0.9%的生理盐水 (已灭菌) , 收集滤液, 合并后按《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进行薄膜过滤法无菌检查, 结果均符合无菌要求。 (4) 检查截留性能:微生物限度培养器应能有效截留微生物的能力;选取黏质沙雷氏菌为挑战菌[6], 将含有50~100个CFU的黏质沙雷氏菌浓度0.9%的100 m L无菌生理盐水加入培养器中进行过滤, 收集滤液, 接种到两份装量为40 m L的营养肉汤培养基中, 置于35℃无菌培养48 h后观察结果, 应无菌生长;将过滤后的滤膜接种在营养肉汤培养基中同条件进行培养, 应有菌生长, 同法检查10套培养器, 结果均应符合要求。 (5) 检查微生物的回收率:为了更好地完成日常工作, 借助培养器看能否准确反映样品中的微生物菌落数。选取《药典》2010年版收载的验证用5种试验菌进行试验。按药典规定, 制备5种菌稀释液, 采用平皿法准确计数, 将5种菌液分别通过培养器和一般过滤器过滤, 培养器为试验组, 《药典》收载的薄膜过滤法为对照组, 对比两组数据来判断有无统计学差异;判断培养器的回收性能。将两组数据进行t检验, 结果显示对所实验的5种菌的回收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
确定培养器的适用性:选取青鹏软膏、红花如意丸、板蓝根颗粒、洁白丸、屈臣氏水作供试品, 按《药典》2010年版规定的薄膜过滤法进行计数, 同上试验组为培养器, 对照组为药典规定薄膜过滤法, 以两组数据之间有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作为判断;选取上述药品制备供试液, 按《药典》规定消除抑菌性后制成1:10供试液备用, 取10 m L供试液加入培养器与过滤器中, 等稀释液冲洗滤膜;饮用水按上法操作, 不用稀释液冲洗, 将培养器和滤膜置规定条件培养 (上述实验均做平行样品) , 逐日点计, 计数结果进行对比。对两组数据进行t检验, 5种样品的细菌计数结果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2。
讨论
培养器与传统滤器通过薄膜过滤法对5种试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黑曲霉、白色念珠菌、枯草芽孢杆菌的回收率都达70%以上;且水质样品和4种含有抑菌性成分的药品经两种过滤方式对比测定的结果, 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结果显示, 微生物限度培养器与《药典》规定的过滤方法在应用原理、性能特点和基本结构上, 检测结果均一致, 完全适用于水质以及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并且对于普通薄膜过滤法存在着很大优势。
在微生物回收率的实验过程中, 发现在菌落形成的速度方面及典型菌落形态方面, 微生物限度培养器也都要优于传统过滤方法, 更适合日常检验工作中实验人员对菌落的认知与判断, 更适用于微生物限度的检查。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 2010年版[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附录79-88.
[2]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中国药品检验总所.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2010年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351-407.
[3]苏德模, 马绪荣.药品微生物学检验技术[M].北京:华龄出版社, 2007:221-227.
[4]黄英.14种中成药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研究[J].中国执业药师, 2013, 10 (3) :27-30.
[5]肖雨清, 汪选斌, 姜美蓉, 等.薄膜过滤反注培养基法检查抑菌药品微生物限度[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2, 25 (3) :200-202.
化学反应的限度 篇6
主题简介
课例的教学内容属于高中化学课标必修阶段一级主题“化学反应与能量”,是人教版教材必修2模块第二单元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基于深度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发展认识化学反应的新视角———化学反应的限度,认识反应限度的实质和内在原因,并用反应限度解释客观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丰富和完善认识化学反应的角度。
物质发生变化的同时往往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是人们利用化学反应的两个重要角度。如何更好地控制和利用反应?课标明确指出,在必修阶段,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可见,建立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这两个认识角度,有利于更好地控制化学反应。
本节课教学围绕“认识化学反应的限度”主题设计了“发现化学反应存在限度”“探查化学反应存在限度的原因”“概括化学反应达到限度的特点”等一系列学科核心活动。通过学生的深度参与和探究,发展其认识化学反应的全新视角———化学反应的限度,并形成研究科学问题的一般思路方法即“提出假设———寻找证据论证———得出结论”。
【评析】
化学反应限度是高中化学概念原理的核心内容,是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重要角度,通过反应限度的学习能够进一步掌握调控反应的方法。教师对反应限度的学生认识发展功能定位准确,分析到位,并基于一定的教学理论设计了逐步深入的学习活动,使得活动的目标更加明晰,教学的结构性更强。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高中化学必修二模块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从学科本体的角度看,化学反应的限度属于化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关于反应限度的研究结论为人们更好地控制和利用化学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化学家对反应限度的研究加深了其对反应宏观现象及微观本质的认识。
课标中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并在探究活动建议中提出“设计实验:证明某些化学反应的可逆性”。这实际上是明确了反应限度对学生认识发展的价值,明确反应限度是学生认识反应的重要角度,通过反应限度的学习建立起调控反应的思路方法。
人教版教科书中,关于反应限度的内容包括平衡状态和可逆反应等核心概念,在必修阶段,不涉及平衡的影响因素及平衡移动。只要求学生建立“化学反应存在限度、可逆反应达限度时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外界条件可以影响平衡状态”等观点,对后续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化学平衡的移动”等内容在思路方法上起到铺垫的作用。
目前在研究领域中,通过一些反应的宏观现象或利用特定的实验手段获取的相关数据证明可逆反应是“同时、双向”进行的,但并没有直接的微观证据证明上述结论。因此,学生认识化学平衡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需要由宏观现象进行推理,这恰恰也是学生对反应限度问题存在的认识障碍,需要教师在教学上寻找突破思维障碍的合适的教学方法。
本节教学设计以“化学反应普遍存在限度”“化学反应为什么存在限度”“化学反应存在限度的特点”为线索,设计多个讨论环节,通过“提出假设———寻找证据论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实现了概念的建立和形成。活动中,充分挖掘素材的价值,当已有认知与事实数据发生“冲突”时,充分展现思维过程,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实现“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点与平衡思想、证据推论与模型认知”等学科素养的培养。
【评析】
教师从学科、课标和教材的角度对化学反应的限度内容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从学科本体的角度阐明了反应限度的内涵和价值,基于此确定学生的反应限度的学习目标,并进一步分析了学生在必修阶段反应限度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过程中的认识发展关键点———基于宏观现象推理微观本质。
学习者分析
化学反应的快慢和进行的程度是研究化学反应的重要角度,也是指导化学反应在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依据。本课时是学生在认识化学反应速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对化学反应限度和化学平衡状态的认识;同时为选修反应原理模块从定量、动态、联系的水平等认识反应的限度,做基础知识储备和思路方法导引。
学生们在初中、高一阶段学习过许多化学反应,在进行不同的化学反应的比较时,他们可以较自主地从化学反应快慢的角度来进行比较,但很少有学生会认识到化学反应还存在进行的程度,更难意识到化学反应之所以存在限度,是因为反应的可逆性引起的。通过对学生进行反应限度的课堂前测发现学生存在以下具体的障碍点:
1.绝大部分学生不能确定“反应进行程度”的含义,说明学生几乎不从这个角度来考虑化学反应;如果进一步问“反应能否进行到底”,会有少部分学生提出“可逆反应”,描述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
2.大部分学生对“可逆反应”有一定的认知,能够说出“既可以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但进一步描述的差距比较大:极少的学生能准确地说出“同时、同条件”,少部分学生说出“同条件”,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反应物先生成生成物,生成物不稳定再分解成反应物”,说明学生们并没有理解可逆反应是双向同时进行的。
基于以上分析,学生需要通过本课时内容的学习,完成一系列化学学科核心活动,突破以下障碍点:
1.从学生熟悉的实验出发,通过分析实验现象的差异,理解“反应进行程度”的含义,并认识到化学反应存在限度。
2.通过实验现象推测、画浓度-时间曲线、数据分析等多种手段,充分暴露学生对“可逆反应”的已有认知后,再和真实数据进行对比,产生冲突,进而建立正确的概念和认知。
【评析】
对学生在反应限度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碍点进行了预设,基于学生测查结果概括认识障碍的具体表现,包括对反应程度的含义及可逆反应的理解等,并对学生的错误认识进行分类。体现了教师具有研究意识,并能通过一定的方法测查学生的问题,获得客观结论。针对学生的认识困惑提出通过实验及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帮助学生突破具体障碍。
学习目标
1.通过“钠和水”“氯气和水”两个反应的比较,帮助学生认识到某些反应存在限度,并形成对可逆反应的初步认识。
4.通过分析总结可逆反应及化学反应限度的特点,形成研究科学问题的一般思路方法,即提出假设———寻找证据论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法。
学习重点为、难点
学习重点:
1.形成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建立认识化学反应的新视角。
2.理解可逆反应的特点,能解释可逆反应是存在化学反应限度的原因。
3.建立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认识可逆反应达到限度时的特点。
学习难点:
1.深刻理解可逆反应“同条件、同时、双向进行”的特点。
2.基于可逆反应的特点,能解释反应达到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是一种动态平衡。
【评析】
对学生学习目标的描述与教学活动紧密关联,使得后续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目的性更强。且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与前面的教学内容分析和学习者分析内容一致,体现了教师教学设计思路的内在一致性和自洽性。
学习过程设计及点评分析
核心活动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分析
持续性评价设计
评价设计基本思路:依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习目标是否达成,核心素养是否建立。
【评析】
持续性评价方案中的目标、内容和方式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评价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对应。通过评价既可以诊断目标的达成度,还可以发现学生对概念的已有认识,同时,利用评价可以让学生分析解释的思路外显出来,教师进行即时反馈,使得评价成为课堂教学环节推进、生成性教学策略采用的依据。
本成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研究成果
【学案】
《化学反应的限度》学案
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任务一、认识化学反应的限度
问题:请分析“钠与水的反应”与“氯气与水的反应”在反应的进行程度上有什么不同?
结论:
任务二、化学反应为什么存在限度?
问题1:
SO2与18O2按一定比例混合,通入500℃、101k Pa、含催化剂的密闭容器中,在反应的过程中,不断的抽取容器中的气体,进行同位素示踪法检测,跟踪18O的去向。
请大家预测18O可能存在于哪些分子当中?
结论:
问题2:
请你画出O2的浓度随时间改变的曲线,并说出你的作图的依据。
任务三、化学反应达到限度的特点
问题1:在500℃、1.01*105Pa、V2O5做催化剂、1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SO2和O2,用气体传感器测量数据如表1:
请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并说出依据。
问题2:根据表1信息,画出O2正反应速率V正和逆反应速率V逆随反应时间变化的示意图
【教学反思】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承载着从多个视角认识化学反应的重要功能,包括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能与电能、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相对于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反应速率的视角容易理解并掌握,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相对困难。因为学生已有的经验里面,化学反应都是能够进行到底的,反应物是完全能转化成生成物的,而突破这个已有的牢固的认识,就需要非常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
第一要明确学生的认知起点。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验入手,对学生是否理解“反应的进行程度”进行探查。在全学年的7个普通班进行了实测,几乎没有学生能够明确“进行程度”的含义,说明学生从来不从这个视角来认识化学反应。进一步再问“反应能进行到底吗”,有部分学生基于实验现象能够区分钠与水反应能进行到底,而氯气与水反应不能进行到底,说明学生通过实验现象还是能够推断出反应能否进行到底,只是没有把“能否进行到底”和“进行程度”进行关联。
第二要明确学生认知的终点。这节课学生要建立“化学反应存在限度”“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的观点,这些观念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从未接触过,直接接受是非常有难度的。
第三要明确学生认知的过程。在明白了认知起点和终点之后,就要在两点之间建立起桥梁,使学生的认识路径得以实现。我选择的是设置问题线索“化学反应存在限度?”“化学反应为什么存在限度?”“化学反应达到限度的特点是什么?”的方法,在三个主要任务中设置多个问答环节,探查学生已有认知,鼓励学生大胆假设,然后寻找证据证实或证伪,最终得出结论。在整节课的过程中贯穿“提出假设—寻找证据论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实现概念的建立与简单应用。
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后,设置合适的教学环节便显得尤为重要。我充分挖掘“示踪原子法”和“传感器法”两个方法。两次使用“示踪原子法”:第一次使用示踪原子法证明可逆反应是既可以向正反应进行,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第二次是证明可逆反应达到限度时反应并没有停止。证明化学平衡状态是动态平衡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通过说明含有同位素的分子的浓度一直在改变,从而有力的证明反应达到限度时并没有停止,成功地突破了学生的认知障碍。两次使用“传感器法”:第一次让学生画出O2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通过和真实数据对比,得出可逆反应是正逆反应同时进行;第二次是给出三种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化学平衡状态的特点。
土地保障的本质及限度 篇7
一、土地的特性及功能
土地首先是一种自然资源,具有自然属性;其次它是一种生产要素,具有社会属性即经济属性。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是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的反映,是土地资源本身所固有的,与人类利用土地资源并没有必然联系。土地资源的经济特性则是在人类利用土地过程中所产生的,在人类诞生以前,未对土地资源进行利用时,土地资源并无经济特性。因此,土地资源具有显著区别于其他资源的特性,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土地资源是自然的产物。土地资源是大自然的产物,不像其他生产资料那样是劳动的产物。人类不能创造土地但却能改良土地或破坏土地。第二,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尽管从严格意义上讲,地球表层也存在因各种自然原因而产生的移动变化,但对于整个地球和人类的生产活动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既没有实质意义,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土地位置的固定性的特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既给我们人类提供了利用各种土地的可能性和生存发展的基础,也限制了人类利用土地的区域性。第三,土地区位的差异性。地球上任意两块不同位置的土地,无论是土壤的自然性质还是经济性质,都存在着差异。由于土地的这种差异性和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导致了土地价值和价格的差异、土地适用性和利用成本的差异。第四,土地总量的有限性。土地总量是有限的,既不能增加也不能用其他物质所代替,人类更不能创造土地。人所能做到的只是改变地形地貌,无法增加土地的总量。土地有限,这一特性要求人类必须科学利用土地,努力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以有限的土地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第五,土地的永续利用特性。只要按照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不断改良和增加地力,土地就可以持续利用并不断提高产出率,而其他生产资料在使用过程中都会由新变旧,都会受到磨损,直到报废。当然,土地的持续利用是有一定条件的,如果人类不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也会造成土地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土壤肥力和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第六,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存在着差异性,且位置固定,数量有限,人们利用土地时又都要选择位置较优或土质较好的土地,因而会导致这类位置优或土质好的土地需求大于供给的现象,这种供不应求的现象即是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供给的稀缺,又会造成需求这类土地的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竞争,并在土地所有、占有、使用上进行垄断,客观上又迫使人们节约土地、集约用地。第七,土地报酬(收入)递减的可能性。土地经营中,一般情况下会随投入增加而报酬(收入)增大,但是当技术不变,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达到一定程度时,边际报酬(收入)就会下降,平均报酬(收入)也会随之下降。这就要求人们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注意投资的适合度。第八,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任何一块土地都可能有多种用途,可生产多种产品,但改变一块土地的原有用途,在一定条件下,则是相当困难的。不用说农地非农化基本具有不可逆性,即便是农业用途之间的变化也具有巨大的沉没成本。因为不同的用途要求不同的生产工具和条件,不同作物需要的资金、技术装备的要求也不同,变更会受到生产单位经济力量的影响,而不同生产者的生产技术也会影响生产水平。另外农业生产受动植物生命周期制约,价格信息具有相对的滞后性。农产品的价格因国内外供求关系等因素而形成明显升降时,农业生产者很难及时调整种植面积和产量。因为,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生产季节,要求不同的土质、气候条件,往往很难改变。这一特性要求人们在规划利用土地时,必须科学慎重地决策,选择最恰当的利用方向去利用土地。
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在一定的土地上进行,因此土地具有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空间场所的承载功能,同时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产品或资源,如各类矿产资源、粮食等,即土地亦具有生产功能。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在严格的技术约束和资本约束下,土地与劳动的结合也能生产物质资料,土地与劳动结合方式具有多样性,既能与高技能劳动结合,也能与低技能劳动结合,既能与高强度劳动结合,也能与低强度劳动结合,且土地利用的劳动密度具有巨大弹性,因此土地能衍生出就业承载功能,进一步,因为能承载老年人的就业,又具有养老功能。土地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品,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土地是粮食的来源,民以食为天,因而,土地又可以作为国家社会控制和稳定的工具。总之,土地的功能众多,土地本身和土地利用过程都可以产生相应的功能。
土地的功能来源于土地本身的资源性和土地利用的外部性,它可分为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两大类。土地的经济功能就是土地增加人们的物质财富或提高人们消费水平的功能。土地的社会功能就是土地维护和推动社会良性运行的功能。土地作为一种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土地生产物变为商品,获得了市场价值,土地本身也随之变成为一种具有价值的商品而具有了经济属性,并转化成一种生产要素,作为生产要素,就要追求最大要素报酬,从而产生了土地的经济功能;农业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效应、国家在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稳定效应、农民在利用土地过程中所产生的安全就业等福利效应等,都能一定程度上维护和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因此,土地利用的外部性产生了土地的社会功能。同时,土地作为一种资源,其本身还具有资源性功能,土地的资源功能是土地作为资源所具有的功能即土地直接满足人类需要或产生人类所需要的物质的功能。在资源的非市场利用的背景下,土地的资源功能可以直接用来增加人们的财富和提高人们的消费,因此资源功能可以转化成经济功能。同时土地的资源功能可用来提供福利,维护社会稳定,因而资源功能也能转化成社会功能。土地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在一定条件下是统一的。
二、土地保障的本质
本质只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土地保障是土地社会功能的集中体现,已有文献在土地的就业、养老等功能方面已有揭示,概而言之,土地保障主要是指土地在农民的生命波折期承当一定的保护作用,特别是农民在年老、失业、生病等时期以土地作为基本生活依托。从实践层面来看,虽然不少地方有把土地保障制度化的试验和方案,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土地保障仍然是农民模式化的经济社会行为。在制度化方案中,土地换保障主要针对失地农民,作为对农民失去土地的补偿,农民获得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此时,土地只是作为资产来处理,与城镇职工牺牲一定的现金流即缴纳社会保险费税以获得一定社会保险收益属于同一性质的公共权力干预下的资产置换。另外,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通过土地入股、土地银行等方式激活土地资产,让农民获得连续的收益流,从而一定程度上保障农民的生活,此时,土地对农民生活的保障实际上是一种市场机制作用的资产置换,与商业保险属于同一性质。资产本身对资产所有者具有一定的保障意义,这种保障就是布坎南在《财产与自由》中所阐述的,“保证人们具有稳定的预期以保障人们相对独立于市场的自由”。土地作为资产当然也不例外。这种保障不是由国家主导组织、运营和监督的,不具有国家作为责任主体的特征,也不具有国民收入再分配性质,不是一种社会保障。
更普遍意义上,土地保障是农民模式化的行为选择。由于土地固有的特性,土地具有就业承载和养老的功能,农民在非农就业失败、中断或终结时自觉回到农村,依托土地讨生活。这种模式化的行为选择显然是在整个经济社会大背景下展开的。首先,农民依托土地具备一定的制度基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民获得相对稳定和长期的土地承包权。农地承包经营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以债权形式出现的具有一定物权属性的且呈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物权化变迁趋势的土地权利[2]。2003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土地承包权更加具有物权性质。农民在非农就业失败时可以依托土地,在疾病等原因暂时中断非农就业时,由于城市生活成本高于农村,农民选择回到农村,在康复期间还可以做些辅助性的农业生产工作。其次,我国当前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广泛惠及农民或农民工,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失败、生病时无法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回到农村依靠土地是符合经济理性的选择;农村的老年农民没有相应的养老金,在自己身体许可的前提下,从土地中获得蔬菜、粮食等基本的生活资料,减轻子女和家庭的负担也是一种合情合理的选择。同时,农民家庭成员非农就业机会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不断增加,非农收入在农民家庭收入中的比重增加,农民家庭兼业化低效利用土地符合经济理性。最后,土地本身的特性使其具有就业、养老等社会功能,农民甚至政府都可以发挥土地的社会功能。
显然,农民包括农民工模式化的行为选择也不是一种社会保障。首先,土地制度不是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的目标在于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在土地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效利用土地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成为土地制度的主要目标。而社会保障制度则侧重于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是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制度。其次,农民选择依靠土地是一种被动消化和回避社会风险的方式,而不是一种积极应对和分散社会风险的方式,即使国家对农民的这种模式化的行为选择加以制度化,它仍然没有社会保障的基本构成要件。再次,广泛的社会实践已经证明,土地并不能最终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农民仍然暴露在社会风险之中。
综上所述,各地激活土地资产的实践值得关注,农民依托土地的行为选择更是无可厚非,但土地保障不是社会保障。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土地保障现象的背后有着农民选择土地作为生存依托的社会经济原因,它首先意味着农民的基本生活尚无制度化的保障。土地保障本质上是农民无法享受社会保障情况下土地社会功能对社会保障的一种强制替代,简单地说,土地保障是农民没有选择的选择。
三、土地保障的限度
土地保障客观上产生了许多经济社会效应。从效率的角度来看,农村老年劳动力劳动机会成本小,在农地利用过程中仅以获得生活资料为目的,土地在功能配置上,以粮食蔬菜为主,而高投入高回报的经济作物种植日益减少,产生了农地功能配置上的低效率;在农地利用过程中,老年劳动力要适应自身农业劳动的低劳动强度,低资本投入的特点,因此农地利用过程中复种指数也会相应下降,土地利用不充分;在土地配置中,由于要考虑土地的社会功能,土地正常流转的经济机制不能正常发挥,土地配置效率低下。从公平的角度来看,大量农民工年轻力壮时在城市工作,为城市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年老体衰时无情地被城市抛弃,不得不回到农村依靠土地,这对农民工是残酷的,不公平的。从宏观上讲,城市享受了劳动力再生产的收益,而农村则承担着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对农村是不公平的。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劳动力输出地承担着劳动力生产的成本,而劳动力输入地则享受着劳动力再生产的收益。土地保障是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意味着对农民和农民工经济机会的剥夺,在经济上是极为不公平的。由于效率上的原因,土地保障进一步导致了农村经济前景的暗淡,大量农村有为青年纷纷离开农村,这对农村无疑是不公平。
正因为土地保障客观上导致了低效率和不公平,学界已广泛呼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民和农民工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最终摆脱土地保障的局限。然而,从国家的视角来看,在既有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发挥土地的社会功能,让农民依托土地,至少构成了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土地保障一定程度上具有客观必然性和其合理性。因此,我们要揭示的是土地保障的合理限度,一方面发挥土地保障积极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避免产生低效率和不公平。从产生低效率和不公平的原因来看,其核心在于:过多利用土地的社会功能,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经济功能不能充分发挥,产生低效率;过度依赖土地的社会功能,针对农村和农民(包括农民工)的社会机制没有正常发展,导致不公平。因此,土地保障的合理限度在于:土地社会功能的发挥不影响土地经济功能的发挥;对土地社会功能的利用不影响相应社会机制的成长。换句话说,就是要实现土地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统一;实现土地社会功能的发挥和社会机制的成长相统一。
土地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统一,本质上讲就是土地对社会良性运行的作用和增加人们物质财富或提高人们消费水平作用的一致性。因此,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统一,主要涉及社会运行的方式、人们增加物质财富和提高消费水平的手段等。人口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社会运行和人们增加财富及提高消费水平手段选择的最重要因素,土地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内在统一至少需要以下条件:第一,农业家庭经济内部人口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统一,第二,资源功能的充分发挥和经济的最大化统一。传统的农业既不存在劳动分工,也不存在生产和消费的分离以及经济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分离[3]。在传统社会里甚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职业流动和人口流动受到社会性限制,子承父业,家庭经济生产依赖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土地保障、家庭保障和家庭经济合而为一,过去很长时期内,此种经济活动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再生产与人口再生产不仅能够统一而且是社会稳定和良性运行的基础之一。土地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人口分化对农业家庭经济的影响,只有在边际劳动辛苦程度不再降低时才充分暴露。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人口增多、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和职业转换日益普遍,家庭经济不再具有可持续性,人口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统一性被破坏。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之初,我国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从国家的视角,土地的资源功能较为重要,资源功能的发挥程度可以用土地生产率来衡量;从农民的视角,通过土地的合理使用,提高家庭生活水平是最为重要的,因此经济功能较为重要,经济功能的发挥程度可以用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国家则能通过一定的政策措施,让广大农民积极投入农业生产,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二者能很好的结合起来。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源功能的极大发挥与农民的利益开始出现冲突,市场风险出现,农业的市场风险除了具有一般商品市场风险的特征外,还具有市场波动大即蛛网震荡的鲜明特性。由于农业的季节性,需求弹性较小,市场信息滞后,农产品市场面临巨大的蛛网震荡,农民的生产决策风险巨大。产品到商品的转换成为问题,商品价格成为更大的问题。因此,资源的充分利用并不一定意味着经济最大化,即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生产率发生冲突。总之,经济社会的变迁使得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统一的两个基本条件被破坏。土地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之间的紧张关系出现。
按二元经济理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两股力量综合的结果,一方面是农村的推力,一方面是城市的拉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而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机会,城乡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提供了农民进城的经济动力,农民进城的体制性障碍的消除则使农民进城成为现实。由于土地具有就业承载等社会功能,土地对农民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拥有土地的农民能够在市场之外获得有限的自由,农民在市场竞争能力脆弱时,可以离开市场,回到自然经济形态下的自给自足,依靠土地勉强度日。农业生产的长周期性导致信息滞后,农产品市场蛛网震荡特征明显,市场风险巨大,在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的条件下,农民在农业经济领域离开市场的可能性增大。于是,土地的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的紧张关系由于城乡差距和农民社会保障的缺失而进一步加剧。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存在内在的冲突,农民或国家利用土地的社会功能必然影响土地经济功能的充分发挥,我们必须在明确土地配置目标的前提下,培育相应的社会机制,缓和或协调土地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紧张关系。土地作为生产要素要求实现有效率的配置,而土地保障的客观存在,土地作为农民重要的生存依托,制约了土地的高效利用。土地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紧张关系产生的原因在于:农民的社会风险和农业的经济风险没有相应的社会机制加以应对,农民选择依靠土地规避风险。因此,土地保障必须以不影响土地经济功能的充分发挥为限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形成相应社会机制,让土地不再是处理风险的主要手段;另一方面,让土地保障在家庭经济内部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体现家庭成员的代际互助和劳动协作。
参考文献
①[德]考茨基著、梁琳译:《土地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1955年。
②钱忠好:《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续)》[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③[法国]H·孟德拉斯著、李培林译:《农民的终结》[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参见詹姆斯·布坎南著、韩旭译:《财产与自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该书阐述了财产作为自由保障的核心思想,布坎南认为,财产可以保证人们相对独立于市场,从而一定程度上免受市场波动之苦。
论新闻策划的“限度空间” 篇8
新闻是新闻媒介产品的核心组成部分, 因此在媒介产品投入生产的过程中, 随着时间的延续必然持续进行着对这一核心产品的生产的决策与设计, 即新闻报道策划。
新闻策划是新闻报道的主体遵循新闻规律, 围绕一定的目标, 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研究, 发掘已知, 预测未来, 着眼现实, 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策略, 以求最佳传播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 包括构思、设计和开发等系列步骤。现代报业中, 策划是最能体现编辑业务水平、最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一次成功的新闻策划, 不仅可以催生出一组高质量的稿件、几个别出心裁的版面, 吸引一批新的读者, 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 有助于提高媒体自身的知名度。
新闻策划的“度”的探讨
新闻策划必须要有度。所谓宣传有度就是指不能炒作过头, 否则会产生负面作用以及不良的社会效果;另外就是传播活动中投入要有度, 也就是说策划的实际投入要大于实际产出, 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目的。
新闻报道策划的度, 必须是建立在新闻事实基础之上, 必须以新闻事实为出发点, 背离了这一点, 就会走向反面, 成为新闻炒作。
新闻炒作。新闻炒作是在新闻发生和传播过程中, 新闻提供者或新闻传播者有意识地介入其中, 引导、强化部分新闻要素, 以达到吸引受众注意、获取直接或间接商业利益的一种新闻运作手段, 具有预谋性、轰动性和商业化的特点。新闻炒作通常以增强所谓的“卖点”为目的, 从而扩大自身的影响, 提高经济效益。但是, 这会损害社会效益, 其副作用可概括为:误导舆论;浪费版面、栏目、时间等资源;给当事人带来伤害, 甚至激化矛盾, 影响稳定, 因夸大而带来新的社会不公平。
新闻策划与新闻炒作的区别。新闻策划是新闻工作者以职业者的形象公开参与或以特殊身份隐藏地深入某件事件和活动中, 遵循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要求, 与事件和活动的参与者一起促使事物向着策划者的旨意发展。
然而, 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 新闻媒体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和更高的社会信誉, 不乏有一些记者编辑采用新闻炒作等不正确的手段以求获取更高的收视 (听) 率。
策划与新闻炒作所遵循的规律不同。新闻策划以客观事实的存在与否为前提, 策划中所体现的主观能动性主要是策划者在众多的事实中将某些事实凸显出来, 在选择、表现与评论这些典型事实时所运用的手段, 其总体上是客观的、被动的。新闻策划由于以事实规律为基础, 必定依照事件的进展来报道, 不会出现“意外”的反复。所谓历史规律是稳定的, 具有反复性, 但是历史事件是唯一的, 不可能按照人的主观意志发展。
新闻炒作则是以新近发生的事实为由头, 制造者出于某些原因或是利己之心主动地自觉地制造出后来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再将这些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具有能刺激人的感官的因素配以醒目的文字报道在媒体上。也就是说其本身就不真实, 违背了成为新闻所需的最基本的生命线——真实性。这样的新闻, 自然不符合新闻的本质意义。新闻媒体传播新闻, 不仅要实现其道德意愿, 也要实现其商业利益, 新闻炒作则更多地按照商业的需要, 以获取经济效益为主。
新闻策划与新闻炒作关注的效果不同。新闻策划以事实说话, 其目的是为了扩大影响, 正确引导舆论, 同时严格遵守社会道德, 以及新闻法律法规、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公正。
新闻炒作则以受众猎奇心理为目标, 以某些受众的低级趣味为方向, 不断制造“卖点”和轰动效应。媒体有意图地将不具备新闻属性的事实“炒”成新闻, 或是将一般新闻“炒”成热点新闻, 其目的不外乎是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 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争取更多的广告收入, 或者从被报道者那里直接获取经济利益。媒介动机不纯, 这种功利主义价值的取向必然会影响社会的价值标准。
新闻策划和新闻炒作关注的题材不同。新闻策划的关注点十分广泛, 上自国际国内重大事件, 下至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新闻都可以加以有组织的策划, 但通常选题的意义都比较重大, 因为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策划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应在正确的时机, 充分地展现选题的新闻价值、社会价值, 从而扩大新闻传播效果。
而新闻炒作则喜欢小题大做, 所报道的事情本身或许并不具备或者只存有少量的新闻价值, 但不足以成为新闻。
新闻策划和新闻炒作的社会责任感不同。新闻炒作以经济利益为追求宗旨, 为了利润而放弃了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新闻传媒应该具备人文关怀, 新闻报道应该体现人性美和正义美, 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
如何把握新闻策划的“度”
新闻工作者在策划活动中一定要认清新闻策划的“度”, 不能让策划变成炒作, 使信息不仅无法正确传递, 还严重影响了报纸的报格、公信力和记者的信誉。因此, 在新闻策划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策划活动是对过程的策划, 策划者必须尊重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意愿与报道混为一谈。而新闻策划的主观能动性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策划者对事实的选择、表达和评论等方面, 而这些方面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 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所以说, 根据事实本身具有的新闻价值来策划新闻是一条最基本的原则。
对于策划的事实必须作出全方位多层次的调查, 搜集尽量多的信息, 同时编辑记者对事件也应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积累, 以便作出合理的判断。在搜集完材料后, 要经过严格的筛选, 找出最有价值的切入点, 新闻策划应直奔主题, 而不必面面俱到。即使是对新闻事实的观念性的陈述也是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的, 通过对这一事实的评价反映报道者的价值观。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 新闻策划是第二性的, 如果违背了这个基本的原则, 就会变成策划新闻、报道假新闻。
过了“度”, 对受众和媒体会产生恶劣的后果。新闻炒作是指事件按照制造者的主观意识去发展, 为了吸引“眼球”, 不进行必要的受众调查就盲目信奉所谓的“尖叫定律”, 试图通过能带给受众感官刺激的报道制造轰动效应。此类报道侵占了媒体宝贵的话语空间, 误导了社会舆论和受众, 直接导致有价值的社会问题得不到舆论的足够关注, 更会将报道对象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给他们带来负面影响。
另外, 新闻炒作以报道事实为“幌子”, 四处散布谣言, 不惜丧失新闻媒介的道德规范, 这就大大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度和权威性。所以, 媒体应该掌握好新闻策划的“度”, 才能赢得受众、赢得市场。
用积极的舆论引导人, 凸显媒介的社会责任感。新闻机构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而党是为人民服务的, 所以归根到底新闻传播媒介要遵循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全心全意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媒体报道某一新闻事件, 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 这是媒体舆论引导功能的体现, 也是新闻职业道德的要求。“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谨防新闻的过度娱乐化;尤其是对消极事件的报道, 更要摆正立场, 正确引导公众。新闻媒介可以担负起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行为, 进行正确教育的责任。因为媒介传播的内容具有示范和警示的作用, 对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舆论监督是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 媒体的引导与对不良现象和问题进行披露, 也是媒体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结语
新闻传播中的“策划”行为, 是一个容易引发争议, 也值得为新闻传播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实践的课题。这种争议、讨论、批评对于新闻媒介是有益而且宝贵的, 有利于促进媒介的成熟与进步。众多新闻炒作事件暴露了媒体存在的问题, 也给媒体和记者敲响了警钟。对于新闻炒作触犯法律、造成祸国殃民与腐败影响的罪恶行为, 要坚决依法治理, 并严惩不贷, 产生警戒效应。同时, 加强政治素养的提高, 新闻界应继续深入开展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 加强大众传媒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自律意识, 这样才能增强媒介公信力, 还新闻界与社会舆论一个清新公正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月环:《试论新闻策划的“度”》, 《青海社会科学》, 2007 (5) 。
[2].赵振宇:《新闻传播策划导论》,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3].曹瑞林:《策划——编辑的制胜法宝——从军报宣传十七大专版的策划谈起》, 《军事记者》, 2008 (1) 。
让变革最大限度发生在“民间” 篇9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组织里, 我们很难用大一统的方式推动变革。当然, 也有些勇气过人的校长, 时时事事挥舞着一刀切的大棒, 但学校往往表面上欣欣向荣, 实际上却暗流涌动。十一学校在推动学校变革的进程中, 选择了另外的方式, 即最大限度让变革发生在“民间”。这样容易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造就五彩斑斓的生态。
然而, 经验告诉我们, 变革一直是发展的瓶颈, 如果没有外力的推动, 变革便很难发生。因而, 策动变革就成为领导不可或缺的责任。
与老师们共同勾勒未来的愿景, 是诱发变革的第一步。变革之初, 我们与老师们一起描绘按照不同学科教学规律施教的理想, 大家长期以来的梦想与学校未来的规划融合在了一起。
于是, 建设学科教室, 促成学生的走班上课, 老师们开始坐在自己的学科教室里工作。时间久了, 每一间属于自己的教室, 便有了一些学科的味道和个性的光芒。
教学的现代化可以有很多标志, 但个别化却是一个回避不了的必要条件。在若干场合, 我们与老师们一起憧憬小班教学的理想, 解读诸多过去我们苦苦不得其解的矛盾, 让大家明确小班教学是未来不可逆转的趋势, 但同时也让老师们清楚, 在教师编制不增加的情况下, 推进如此变革必然带来工作量的增加。
终于, 有些学科率先提出小班教学的方案, 进而影响到其他学科, 于是, 变革在没有行政要求的状态下发生。
在民间培育变革的种子, 是领导者的长期任务。任何一位积极向上的老师都有变革的欲望, 只是长期以来他们经历的往往都是“被变革”, 这造成了他们对变革的误解和抵触。大多数老师都曾经历过一两次对过去学校改革浪潮的失望。迅速拥护一种新的改革, 这个想法在当时看起来很傻。
要在这样一些经历过变革坎坷和挫败的老师中间启动变革的动力, 必须悉心培育变革的种子。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他们有许多困惑和矛盾, 靠他们个人的力量不仅无力解决, 甚至都无从做出判断, 更不能选择变革的路径。
领导者的工作即可以由此切入, 从一位位老师的内心发现一个个具体的问题, 和他们一起弄清背后的原因, 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
在这里, 有的难题老师们自己可以解决, 也有的需要学科团队或班级团队的共同智慧。当然, 更重要的是学校层面对老师的帮助, 无论是制度的突破、资源的整合还是评价的宽容, 都是这颗种子萌动的土壤、水分和空气。
在一个组织里, 这样的种子有很多, 但它们的需要又各不相同, 万不可简单地给不同的种子以相同的呵护, 因此, 对一位领导来说, 需要用在这里的心血是无穷无尽的。
及时调整学校制度乃至组织结构, 是确保民间变革生命力之关键。当变革之园百花争艳时, 过去认为行之有效的法则, 今天可能成为变革的障碍。领导者此时需要审时度势, 及时引导学校的管理阶层, 认真倾听, 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 而不要自我设限。这时候, 特别要注意提醒我们那些掌握着制度、资源的人们, 面对一线的、民间的诉求, 切不可轻易说“不可能”。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 关键看是不是有利于师生的需求。
【影响限度】推荐阅读:
限度的作文05-20
紧急避险的限度08-27
最大限度地发展11-02
微生物限度检测10-27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06-19
要坚持也要有限度的人生哲理06-05
专题2第一单元 课时2化学反应限度10-22
影响因素及影响趋势05-12
积极影响10-20
绘画影响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