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时代

2024-08-22

冷兵器时代(精选7篇)

冷兵器时代 篇1

霍为兵 部副总经理

对新闻媒体来说,互联网将对我们的思维定式、生产方式、传播效果、管理体制、经营模式、人才理念产生深刻的改变。“中央信息厨房”不仅可以更好地支撑媒体融合的战略实施,还能够对整个媒体集团起到“战略延续”的功能,可以孵化出更多的生长,以及衍生出的一系列创新,比如, 新华报业由此衍生出的“素材管理中心”、体制内创业等。

类似于“中央信息厨房”的项目在传媒转型进程中正在迅猛生长,传媒行业也因此在逐渐告别冷兵器时代,迎接新的脱变。本期,方正电子数字媒体业务部副总经理霍为兵为我们解读。

《中国传媒科技》:当时是基于怎样的思路提出的“中央信息厨房”这一模式的?经历了怎样的反复认证?

霍为兵:这个项目起步较早,2010年开始论证,从起初的雏形,到后来的提升改进,再到加速推进,“中央信息厨房”经过几轮的反复验证,最终在2014年正式上线。并且,恰逢2014年几件大事的发生,如青奥会、公祭日等,又是媒体融合元年这样一个破题点,政策扶持力度较大,这样一来,报业集团顶层的态度和信心更加坚决。天时、地利、人和几个重要因素交织在一起,给了新华报业“中央信息厨房”项目一个崭露头角、施展才华的机会。

在项目设计、研发、实施、应用和推广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融合:在三网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系统平台建设中对三网技术进行了相应地整合。体现在:融合通信系统的集成、有线无线网络的一体化设计、有线电视网络的数字化集成。

内容融合:在内容管理方面,充分考虑内部资源、外部资源的全方位整合。包括对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移动终端、户外大屏等载体上获取和发布的各种内容融会贯通,统一协调管理内容资源,实现交互叠加、多样化、多层次、多维度的使用。在内容格式上,全面支持文字、图片、音视频等。

业务融合: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媒体融合的推进,将不断产生新的业务模式和业务形态。在技术基础平台和内容管理平台强有力的支撑前提下,实现新媒体业务和传统媒体发展上的有机结合,逐步形成符合传媒发展和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全媒体绩效考核体系。通过业务融合,充分发挥既有的优势, 不断拓展和扩大核心竞争力。

《中国传媒科技》:“ 中央信息厨房”到底是什么?

霍为兵:简而言之, 就是面向新闻编辑,围绕内容加工,提升工作效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协助编辑记者应对媒介变化及其带来的需求变化时,综合能力的提升改善。

具体来说,中央信息厨房是集团办报以及新媒体发展的“综合新闻业务支撑平台”,是集团全媒体信息服务平台的核心部分。系统支持海量多媒体数据存储,统一采集、管理全集团文字、图片、视音频等多媒体稿件,为报纸、期刊、网站、移动媒体等提供内容。实现灵活权限控制下的有效共享和相应的独享机制。

中央信息厨房具有全媒体内容的多渠道采集、统一集中管理、多层次编辑选用、用稿统计和支持多渠道发布等功能。

《中国传媒科技》:“ 中央信息厨房”项目本身是怎样的构造?

霍为兵:中央信息厨房系统主要有: 投稿平台、稿件中心、编辑平台、发布平台、指挥中心、资料中心和辅助功能,以及外网的专题平台、公众投稿平台、新闻线索平台。

系统提供了多种投稿途径,编辑记者可以在集团内部网络或远程登录中央信息厨房投稿,通讯员、报道活动可以通过专题平台、通讯员管理平台进行投稿,读者、网民可以通过公众投稿平台和新闻线索平台提供信息内容。

稿件中心统一管理各类多媒体稿件,包括新华社等通讯社稿件,实现集团各媒体的可控共享使用。具有完整的内容信息管理方案,实现稿件的生命周期管理。通过归档和清理等方式,保留有价值的信息。

编辑平台支持多媒体文件的编辑,采用直观的编辑界面,支持图文混排。可为不同媒体分别设置流程,支持流程记录, 满足不同媒体的业务需要。

发布平台支持传统纸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矩阵发布,支持多报、多账号发布。

指挥中心包括编前会、报题选题、采访任务等管理。

资料中心包括归档的稿件库、图片库、视音频库、报纸成品库以及互联网信息等。为编辑写稿、查阅资料提供参考和辅助。

辅助功能包括全媒体考核、公告管理和个人设置等。

重要的一点是,系统需要兼顾与现有新闻业务系统的兼容,实现系统之间的相互衔接,以便于向新系统的逐步过渡。

《中国传媒科技》:基于“中央信息厨房”,新华报业获得了哪些值得肯定的成绩?

霍为兵:“中央信息厨房”运行初期就经历了几个重大事件的挑战。

2014年5月,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发起组织的“七大媒体联盟看青奥”大型采访活动启动,在中央信息厨房系统上开辟了“青奥会七大联盟新闻报道”专题,平台向200多家媒体开放,为实现报纸、网络、微博微信群和移动客户端的全媒体融合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在资源利用最大化、媒介手段多样化、传播效应最优化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获得各媒体的广泛好评。同年9月,又开辟了“国家公祭·南京1213——新华报业全媒体行动”专题,在国家公祭活动报道工作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2014年10月中央信息厨房系统随着集团搬迁,迁入河西新楼——新华报业传媒广场。2014年12月21日,集团所属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南京晨报、大学生村官报、中江网、江南时报等媒体单位先后迁入河西新楼,全面应用中央信息厨房。目前系统运行良好,稳定可靠,实现了与设计需求一致的功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用户体验新、效果好、方便快捷,集团各单位部门反应使用情况良好,给予一致的肯定。

今年,新华报业集团确立了“新起点新目标新跨越”的发展定位——从非常态融合向常态融合转变,从单维度融合向全方位融合转变,从浅层次融合向深度融合转变,从内部融合向开放融合转变。中央信息厨房可以更好地支持集团的战略。

《中国传媒科技》:作为“中央信息厨房”的技术支持方,您觉得该项目到底好在哪?

霍为兵:本项目的应用实现了集团“全媒体、全业务、全流程、全覆盖、全扩展”的建设目标。实现一体化的登录, 实时信息传递;支持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内容的生产;支持不同的业务模式,实现了业务流程的灵活定制和全程监控,为集团所属各媒体和跨地域的相关机构提供了标准化和可扩展的接口,满足业务模式不断发展的需求。为组织架构的调整和业务流程的再造,为集团的战略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具体来看:

整合内容资源,实现了统一管理和发布;

系统实现了集团内、外部的内容资源的整合管理。建立了多媒体内容资料库和检索系统,提供图文历史资料、报纸版面以及互联网信息的查询。新闻信息编采发布过程与微信、微博、移动终端、网站、户外屏进行系统接口的深度开发,支持新媒体矩阵快速发稿,提升了新闻传播速度。

应用大数据技术,提供了编辑辅助;

系统集成了基于云平台的互联网信息抓取、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了内容可定制的抓取互联网最新新闻、热点新闻、 话题追踪、微博热点以及报刊对比等信息,可直接引用到中央信息厨房。

综合客户端和网页技术,实现了多种终端支持;

系统综合利用主流的B/S和C/S、以及移动客户端技术,实现了在电脑终端、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上实现相同的登录方式和新闻报道协作调度功能。

融合通信应用的集成,提高了工作效率;

系统集成了融合通信技术,实现了即时通讯、电话手机、短信、系统通知等集成,无论在内网还是外网,登录、操作都完全一样,给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性。

引入新媒体特征,实现了全媒体考核;

系统除了满足传统纸媒的考核要求, 还提取了新媒体传播的特征属性,包括稿件的时效性、热度以及持续时间、引用数、点击量、转发量、回复数、读者反馈、评论数、PV、视音频时长、排名等, 建立起多维度的绩效考评体系。

《中国传媒科技》:需要进一步改善的空间是什么?

霍为兵:本项目的 建设在技 术融合和内容融合上有了一些突破,但在业务融合、渠道融合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推进:

要进一步充分体现“互联网+”的理念;

在内容传播速度上要重视首创首发首播;在内容传播过程中要占据主动、赢得优势;在信息来源拓宽上,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互动特性,广泛获取信息;在业务模式拓展上,充分体现读者的“用户”特性,分析用户需求,生产新闻产品,实现精准推送,同时延伸增值业务。

要进一步扩展融合的内涵和外延;

媒体融合不仅是集团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融合,也是不同媒体机构之间的融合,更进一步是媒体和产业之间的融合。采用数字优先战略,完善服务渠道, 满足新一代人的阅读要求,整合读者(用户),抓紧建设用户数据库或跨界合作, 以用户数据库为抓手,电子商务为依托, 增强传媒的影响力,拓展新业务模式。

要进一步推动出版流程再造;

改变停留在内容发布的现状,融合报道不是多种媒介报道形式的组合堆砌, 而是基于互联网的核心报道平台,根据新闻内容的时间和空间特点,以最适宜的媒介手段,融合使用多种技术形态的报道形式。因此必须要打造全新的,符合发展要求的工作流程,实现多维度交织的内容编辑要求,全面适应媒体融合发展。

《中国传媒科技》:对这一项目有何评价?

霍为兵:无论你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希望不希望,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 对新闻媒体来说,互联网将对我们的思维定式、生产方式、传播效果、管理体制、经营模式、人才理念产生深刻的改变。“中央信息厨房”不仅可以更好地支撑媒体融合的战略实施,还能够对整个媒体集团起到“战略延续”的功能,可以孵化出更多的生长,以及衍生出的一系列创新。

什么才是冷兵器时代的大杀器? 篇2

正在上映的武侠电影《三少爷的剑》,塑造了一种骇世惊俗的剑法。这当然是文学家的浪漫想象而已。在古龙或金庸建构的武学体系中,掌有掌风,剑有剑气,都可以用于远距离攻击,大理段氏的六脉神剑、一阳指,姑苏慕容家的参合指,鸠摩智的火焰刀,更是十分厉害的远程攻击术。金庸小说也提到专门的远程攻击武器——暗器,《书剑恩仇录》与《飞狐外传》中的赵半山,外号“千臂如来”,是一位暗器高手,一双手可以不停地连发钢镖、袖箭、飞蝗石、铁莲子、菩提子、金钱镖各种暗器。

不过呢,六脉神剑之类的无形剑气,显然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世界。飞蝗石之类的暗器虽非杜撰之物,但实际上的攻击距离与力度,都非常有限,别说在热兵器时代的火枪面前,只有挨打的份,杀伤力其实远远不如冷兵器时代的弓弩。在冷兵器时代的远程战斗中,弓弩可以说是最厉害的大杀器。

神臂弓:古人的AK47

我们知道,宋代是热兵器刚刚兴起的时段,也是中国历史上弓弩器术最为发达的高峰期。流行于宋朝的兵器理论认为,“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宋朝部队中配备的兵器,也以弓弩为主。部队对士兵的考核标准,也是“弓弩斗力”,即挽开弓弩的臂力;以及“射亲”,即射箭的命中率。

宋神宗熙宁年间,河北诸军演习,将士兵的“弓弩斗力”列为三个等次:“凡弓分三等,九斗为第一,八斗为第二,七斗为第三;弩分三等,二石七斗为第一,二石四斗为第二,二石一斗为第三。”石、斗都是宋人衡量挽弓臂力的计量单位,一宋石约等于今天100市斤左右,如果“弓弩斗力”为九斗,即意味着其臂力能够拉开90斤。宋朝武士挽弓斗力的最高纪录是三宋石,相传岳飞和韩世忠都能挽开三百宋斤的弓。

宋孝宗年间,对士兵“射亲”的要求是,“弓箭手以六十步,每人射八箭,要及五分亲”,即六十步远的射程,射中率要60%以上。像《水浒传》中的“小李广”花荣,肯定是“射亲”最厉害的高手,百发百中。想象一下,如果让花荣与段誉展开远距离战斗,谁会胜出呢?我个人看好花荣,因为六脉神剑的有效攻击半径远短于宋弓,拉弓射箭的好手可以射及百步,即120米左右。

宋弩的射程比弓箭还要远。熙宁年间,党项人李定(一说是李宏)给宋军制造的“神臂弓”,“以檿(一种坚韧的木材)为身,檀为弰,铁为登子枪头,铜为马面牙发,麻绳扎丝为弦。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长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长数寸,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笴。”有效射程达三百四十余步,约400多米远。

这种神臂弓,实际上是一种弩。由于神臂弓威力惊人,“宋军拒金,多倚此为利器。军法不得遗失一具,或败不能携,则宁碎之,防敌得其机轮仿制也”。

南宋初,韩世忠又对神臂弓加以改进,改制成“克敌弓”,“一人挽之,而射可及三百六十步,每射铁马,一发应弦而倒”。

但神臂弓、克敌弓都不是宋朝射程最远的弩。宋人制造的床子弩,“矢及七百步”,射程是七百步,经过魏丕、陈从信的改进,可射达千步。宋代最大的“三弓床弩”,又叫“八牛弩”,意思是用八头牛才能拉开弓弦,如果用人力,则需要“以七十人张发”,射出的箭枪,可以直插入城墙。宋真宗时,辽兵围困宋朝澶州,宋军在澶州城头上,就用床子弩杀了辽军统军萧挞览。

弓弩是宋军对付北方草原骑兵的利器,深为宋人所倚重。宋人说,“虏人最怕弩箭,中则贯马腹,穿重铠。”野战时,宋人都习惯“以步军枪、刀手在前”,“良弓劲弩居其后,以双弓床子弩参之。行伍厚薄,出于临时,务于坚整,戎马无以驰突”。

再强的弓弩都比不过热兵器

可是,既然弓弩如此厉害,为什么宋军在抵抗辽兵、西夏兵、金兵、蒙古兵时,却不能获得压倒性的胜利?这是因为,弓弩又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弱点:装机与拉弓都需要时间,“张迟,难以应卒,临敌不过三发四发,而短兵已接”。为提高发射的速度,宋军将弓弩手分为“张弩人”“进弩人”“发弩人”,分工合作。但效率再快,换箭之间,还是会浪费时间。

而且,宋朝严重缺乏战马。在冷兵器时代,自马镫发明之后(汉代时马镫的应用尚未普及,骑兵的威力未能发挥到最大化),战马就是最强悍的装备,骑兵就是最厉害的部队。宋人已认识到:“马者,兵之大也,边庭之所以常取胜中国者也”。然而,“中国之兵,步多骑少,骑兵利平,步兵利险。夫自河以北,地若砥平,目与天尽,不见堆阜,此非用步之利也,虽步卒百万,讵能抗戎马之出入乎?”

之所以缺马,是因为五代以降,中原王朝控制的西北养马地落入契丹、西夏之手,良马的供应量严重减少。宋人说,“冀之北土,马之所生,自契丹分据之后,无匹马南来。备征带甲之骑,独取于西戎之西偏。”

良马的匮乏,使宋朝部队的攻击力受到限制,难以跟草原铁骑一争兵锋。相比之下,辽国、西夏都是马资源充沛的地方,战马唾手可得。按辽国兵制,“每正军一名,马三疋”,每一名士兵配备三匹马。这是宋人不可能做到的。

真正能克制骑兵的大杀器,要等到热兵器时代才出现,那就是火枪与火炮。

宋朝人制造神臂弓的技术,元朝之后便失传了。清朝的大才子纪晓岚曾与友人邹念乔一起尝试复制神臂弓,但未能成功:“(神臂弓)至明乃不得其传,惟《永乐大典》尚全载其图说。然其机轮一事一图,但有短长宽窄之度与其牝牡凸凹之形,无一全图。余与邹念乔侍郎穷数日之力,审谛逗合,讫无端绪。”

明代《出警入跸图卷》中的冷兵器。

纪晓岚想过“钩摹其样,使西洋人料理之”,但随后又一想,“西洋人用意至深,如算术借根法,本中法流入西域,故彼国谓之东来法。今从学算,反秘密不肯尽言。此弩既相传利器,安知不阴图以去,而以不解谢我乎?”只好作罢。

神臂弓为什么会失传?当然并不是因为后人笨,而是因为热兵器时代已来临,“有神机火枪之用以代之”,军队不再依赖发射效率较低的弩,“故不复置欤然”。明朝嘉靖年间从西洋传入的火绳枪,明末从荷兰传入的“红夷大炮”,杀伤力都是冷兵器中的神臂弓、床子弩难以望其项背的。

中国古代冷兵器的文化意蕴 篇3

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兵者, 国之大事者”, 因此许多先进的科技成就首先要用于战争, 甚至有许多的科技成就都是因战争的需求才得以产生和发展, 因此说兵器的发展史最能突出的表现出当时历史的发展水平。兵器的产生发展都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师、文化、信仰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古代兵器文化的解读可以更透彻的了解当时社会的民族风貌和文化特征。

1 冷兵器产生及发展的历史背景

1.1 冷兵器之石器

远古时期, 大自然中生存着各种凶禽猛兽, 四处横行, 残害人类。大自然赋予了这些凶兽独特的防身自卫本领或利器用以生存。那时的人们为了生存, 必然会于猛兽进行搏斗, 单凭血肉之躯的人们, 自然无力保护自己, 所以防敌之武器成为了人类增加应付环境能力的工具。人类最早的武器是经过粗略加工过的带有锋利边缘的石器和木棒, 二者结合变成了原始时期最初的武器, 即石矛和石斧。应该说此时的用于对付凶禽猛兽的武器算不上真正的兵器, 仅仅是人们用于对付野兽的工具。兵器的产生是伴随着战争的出现而出现的, 在原始社会的末期, 出现了占有财产和掠夺奴隶的战争, 这时的用于人类之间进行争斗的工具才被称为兵器。据传说黄帝“以玉为兵”, “玉兵”即所谓的经过精心雕琢的石兵器。在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之间为领地、资源等物资进行了种种战争, 促使着兵器的不断改良, 同时也为青铜兵器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1.2 冷兵器之铜器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铜器。据考证, 铜作为兵器使用是在夏朝以后, 夏代以后中国进入了阶级社会, 出现了人类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战争。当权者对于兵器的研制得到了高度的重视, 设立专门的研制机关, 制造各种兵器, 以适应战争的需求。在中国的战争史上, 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的“车战时期”, 因此这一时期的兵器多为长柄的青铜兵器和制作简略的弓矢等, 并且在各主要城市都设立兵器作坊。随着连年征战, 朝代的更替, 军队对于兵器的需求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制作的规格到加工, 都有严格的规定, 因此对于兵器的制作也积累了众多宝贵科学的经验, 为今后武器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3 冷兵器之铁器

大约在春秋后期, 当时的社会中就出现了铁器, 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由于对冶铁技术的不熟悉, 所制造的铁器也仅是一些简单的农具。据考古发现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铁兵器, 但是铁兵器的普及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铁兵器盛行的初始阶段, 由于冶炼技术的不发达, 以至于军队使用的兵器比较劣制。在中国古代, 人们很早就意识到“兵者, 国之大事者”, 因而总是将最好的材料用于兵器的制造。因此西汉时期, 成为铜兵器与铁兵器决定性转变的重要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冶铁技术的不断提高, 东汉时期, 青铜兵器基本退出了军事的舞台, 军队中大都配备了铁制兵器, 使得军队的作战技术和整体实力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 根据战争的需求, 兵器向着多元化发展, 历经战争实践, 逐步淘汰了一批不适合战争需求的品种, 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品种, 使兵器的性能和质量不断提升。

火器的发明以及火炮的应用可以说是战争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 火器及火炮在军队的应用不仅改变了军队的作战技术, 而且较高程度的提升了作战能力。火炮的出现使得兵器在军队的作用日益减弱, 但仍是军队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军事战场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2 名将名兵

在中国古代, 日月星辰、山川河岳、天地鬼神都是人们追崇的对象, 兵器作为人类自己制作出来的用以弑人噬血的工具,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同样受到了众人的膜拜, 这是人类史上的一种文化现象。而兵器也被人类赋予了独特的习性及情感。在中国历史上的历代优秀的军事将领不仅作战指挥有方、屡立战功, 而且为人坦诚忠义, 为世人所敬仰。然而, 人之寿命有限, 久而久之人类都与这些优秀将领们的敬仰之心就会转移到他们生前所用之兵器。

2.1 冷兵器之首——弓

弓箭最早是用来狩猎的, 至于从什么时候用于人类的战争, 还没有找到确切的记载。传说黄帝时“挥制弓矢”, 可见在五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弓箭是战争中重要的远射兵器, “两军相遇, 弓弩当先”。明《武备志》编者茅元仪说:“弓者, 器之首也。故言武事者, 首曰弓矢。”

“军器三十有六, 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 而弓为第一。”古代名将大都善射, 《战国策·西周策》中记载:“楚有养由基者, 善射, 去柳叶百步而射之, 百发百中”, 西汉著名军事家李广, 因惊人骑射技术给匈奴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被成为“飞将军”。唐朝时更有“将军三箭定天山, 战士长歌入汉关”的薛仁贵等。

2.2 冷兵器之猛——刀

据《释名》:“刀, 到也。以斩伐其所乃击之也。”刀者力求一击必杀, 因为刀不如枪或其他兵器灵活自如。虽然如此, 但是刀从远古战争到当代战争一直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 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俗语说:“剑是君子所佩, 刀乃侠盗所使”。刀是古代将领们的首选武器, 如《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武器, 青龙偃月刀, 又名“冷艳锯”。关羽用其斩杀了不少武将, 所以后世也叫青龙偃月刀为关刀。青龙偃月刀, 可以说在《三国演义》大放光彩, 书中围绕青龙偃月刀设计了很多精彩的情节, 例如:刀挑锦袍、单刀赴会、失刀夺刀等, 因此, 关羽和青龙偃月刀被互相视为象征。有位列民间广泛流传的晚清十大高手谱中的王正谊一生行侠仗义, 曾支持维新, 靖赴国难, 成为人人称颂的一代豪侠, 使得一口好刀, 人称“大刀王五”。

2.3 冷兵器之舞——枪

在中国古代兵器的大家族中, 矛可以算的上是老寿星了。从原始时代的石矛到人民革命战争的红缨枪, 经历上千年, 仍一直在疆场搏斗, 可以说立下卓越功勋。

因枪可以刺, 收放极快, 防不胜防, 所以称兵中之贼。但枪比较难学, 不易掌握, 俗语有云:“年拳, 月棒, 久之练枪”。古代军事将领善用枪者甚多, 如三国时期的张飞的“丈八蛇枪”, 又称“丈八点刚矛”。张飞以此枪在敌阵中取敌将首级如探囊取物, 有三国第一枪之说。涯角枪是《三国演义》中蜀国五虎将之一赵云使用的长枪, 取“海角天涯无对”之意。赵云的枪在《三国》评话中被称为“百鸟朝凰枪”, 其变化复杂, 虚实并济, 属于技巧型。北宋抗金名将岳飞所用之枪为“沥泉神枪”, 相传为沥泉中大蛇所化。

这主要受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耕社会, 在反对剥削反对阶级的斗争中, 主张自由和应变精神的张扬。于是乎, 人们对于喜爱和追崇的将领的英勇事迹进行大肆渲染, 对于兵器的描述更是无限夸大。

3 兵器的特殊含义

我国古代兵器的造型及名称也极具色彩, 有取自神话故事的, 如金箍棒、九齿钉耙、风火轮等;有寄情天地山水的, 如倚天剑、赶山鞭;有象征花草树木的, 如柳叶刀、梅花针等。目前我们国家把“十八般兵器”分成四大类:一为长器械, 如大刀、枪、戟、棍等;二为短器械, 如刀、剑、鞭、匕首、锤等;三为双器械, 如双剑、双刀、双鞭、双头枪和单刀加盾等;四为软器械, 如三节棍、九节鞭、流星锤、绳标等。

我国地域辽阔, 民族众多, 历史文化悠久, 且各民族之间相互发展、不断交流, 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兵器。新石器时代后期, 掠夺战争愈演愈烈, 许多生产工具转化为兵器, 随着戎事武功的日益重要, 又由兵器产生出标志权势的权杖。

3.1 钺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钺象征着专杀之威的重器, 也是军队指挥权和国家统治权的象征。皇帝遣将出征往往授大将以斧钺。《六韬·立将》篇:“将受命……君操斧钺首, 授将其柄曰:‘从此, 上至天者, 将军制之’, 复操斧持柄, 授将其刃曰:‘从此, 下至渊者, 将军制之’”。当将军接过兵器时, 就有了专权, 拥有了擅杀之权, 所以斧钺这种兵器成为权力的象征。

斧钺的专杀之威并不是仅有的象征意义, 而是具有实实在在的功能, 即用作行刑的法器。在商代和西周出土的铜器上就有了用钺斩头的图像。在河北平山县出土的一件战国时期的铜钺上, 在孔上和刃部之间有两行铸铭, 曰:“天子建邦, 中山侯童乍 (作) 兹军钺, 以敬 (警) 罩 (厥) 罪。”所谓“军钺”, 即军中作为行刑之法器。“以敬 (警) 罩 (厥) 罪”说明了它的功能。

到战国时期, 确立了符节调兵制度, 仗钺征伐的古制已经不再流行。但是到汉代时, 官员出行, 其双轮马车上立一斧钺, 以为权威之象征。皇帝出行仪仗中亦有黄钺车, 以示王者威严。据考证, 汉代皇帝命将, 也有“假斧钺”一说, 这多半是象征性的说法。

3.2 戟

根据汉朝仪注, 将领重臣可以持戟立于皇帝身旁。东方朔本是文人, 但“武帝坐未央前殿, 东方朔持戟立” (《汉书·东方朔传》) 。可见这时的戟已成为仪仗兵器了。棨戟是汉代流行的仪仗用戟, 其主要用途是官员出行时的仪饰。据《后汉书·舆服志》记载, 官员出行, 可依品级配备随从, 带剑执棨戟, 在前开道。人数多者, 表示着地位品级的高低。皇帝也常将棨戟做礼物赠予大臣以示恩宠。

到南北朝时期, 戟退出了实战领域, 但作为仪仗仍有重要的应用。此时的戟被称为门戟, 宫庙殿前和官员府邸门前的门戟多少表示地位的尊下、官爵的高低。唐代时, 对于门戟制度也有所修改,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戟, 庙、社、宫、殿之门二十有四;东宫之门一十八;一品之门一十六;二品及京兆、河南、太原尹、大都督、之门十四;三品及上都督、中都督、上都护、上州之门十二;下都督、下都护、中州、下州各十。”天子之制为二十四戟, 为最尊贵。戟退出了军用兵器的行列, 成为一种表示身份等级的礼兵器, 叫“矟戟”。皇帝派遣亲信大臣到外地巡查, 或统兵征伐, 常常赐予矟戟, 能代表皇帝处决有罪官员。矟戟成为官员表示崇高身份的仪仗物。

3.3 剑

在西周及春秋时期, 一些王公贵族很少冲锋陷阵, 但却都一味追求佩带装饰的宝剑, 以体现尚武风气和精神, 更以剑来显示威仪。据说在秦朝时, 就有规定, 佩剑以显其身份。秦朝时, 更是规定官吏必须佩剑, 以象征权力的威严。《隋书·礼仪志》规定:“一品, 玉具剑;二品, 金装剑;三品, 银装剑;侍中以下、通直郎以上佩假剑”

最令人熟知的具有权利象征的兵器, 可以说就是“尚方宝剑”。有关尚方剑的记载, 最早出现在汉代。汉成帝时, 朱云上书云:“臣愿赐尚方斩马剑, 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尚方剑是指中国古代皇帝藏在“尚方”的剑, 在汉代称尚方斩马剑, 明代称尚方剑, 在戏剧和小说中大家一般俗称其为“尚方宝剑”。“尚方”也称“上方”, 是专管供应制造皇帝所用器物的官属名。尚方剑本为斩马剑, 非常锋利, 可以断马, 由于藏在尚方, 便俗名为“尚方宝剑”, 从汉代就已经开始有了。据《前汉书》载:朱云上书皇帝就曾说“臣原赐尚方斩马剑, 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明代刘伯温也说过:“先封尚方剑, 按法诛奸赃。”古代天子派遣信任的大臣外出行事, 常会赐予“尚方宝剑”。持有尚方宝剑的人一般为皇帝最信任的人, 有先斩后奏的权力, 而且有专杀和便宜行事的作用, 因此这“尚方宝剑”一般也就成为了最高权力的象征。

在中国历史上如同“矟戟”、“尚方宝剑”等具有代表极高权力的兵器有许多, 比如历史上《杨家将传奇》里佘太君的龙头拐杖、八贤王的打王金锏, 也都有带执行皇帝的权利, 有先斩后奏的权利。兵器已成为时代的权势和地位的标志物, 这种思想势必会影响到中国的传统文化, 这就导致了人类自觉或不自觉的将对现实社会的权势和地位以及对于日月山川等自然的崇拜转移到兵器的身上, 使得兵器成为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存在。

4 结语

战乱与分裂更能促进中国文化的坚韧性和向心力, 伴随战乱分裂的洗礼, 中国传统文化将不断的充实升华。中国古代兵器是是伴随着战争而产生的, 它的产生和发展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我国古代人民在战争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文化遗产, 拥有者广泛的群众基础, 尤其对武术器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当前掀起的这股文化研究风潮, 古代冷兵器必将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钟少异.金戈铁戟:中国古兵器的历史和传统[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99.

[2]李少一, 刘旭.干戈春秋:中国古代兵器科技史话[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5.

[3]张岱年, 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4]傅亚光.中华古代兵器辑录[J].体育文史, 1995, 4:63.

[5]杨向东.十八般武艺考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26 (1) :28~29.

冷兵器时代 篇4

大汶口时期的石兵器

中国汉字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大汶口文化的中期,甚至更早。中国的东方地区在大汶口文化早期就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又经历1000年左右的发展,约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大汶口中晚期,一些先进的部落已出现国家雏形,开始进入阶级社会。

以莒地陵阳河遗址为中心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已形成部落群,仅莒县就发现新石器遗址120处之多,在已发掘的4处遗址的上百座墓葬中,男性的随葬品普遍是石斧、石铲,这些石器不仅仅是生产工具,同时也是兵器。这阶段男子墓葬中普遍用石器作随葬品,不能单纯用生产力的提高和男子在生产中占有主要地位来解释。此前,男子早已在生产劳动中占着主要地位,这时他们普遍用石斧、石铲来随葬,表明他们具有战士的身份。石斧、石铲、石钺、石锤、石矛、石镞、骨矛等,是当时战争中起主要作用的兵器。用这些兵器来随葬,就像后来商周时用随身武器戈、刀、剑来随葬一样。

在陵阳河45座墓葬中,出土骨、石、玉器77件。如1959年莒县仕阳遗址出土一件玉钺,质地呈墨绿色,长方形,双面钻孔,通体磨光,长26􀆰6厘米,顶宽9􀆰4厘米,刃宽10􀆰6厘米;1988年仕阳遗址出土的另一件石钺,呈灰白色,长方形,通体磨光,特薄,两边之薄近似刃部,顶部有一双面钻的圆孔,长28􀆰8厘米,顶宽15􀆰4厘米,刃宽16􀆰6厘米,中间略收。1985年出土于大朱家村遗址的前河床处的石钺更为特别,它除具备其他石钺特点之外,刃部成三连弧,刃长18􀆰6厘米,宽16􀆰6厘米。3件玉、石钺其形之大、制作之精美,可谓罕见,它绝非生产工具,应是墓主人权力的象征。1977年,在陵阳河遗址出土的石镞,灰砂岩石质,棱脊边薄,尖端锐利,有柳叶形和菱形两种,长约6厘米。它既是狩猎工具,更重要的还应是兵器。

夏商时期的青铜兵器

大约在夏朝,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经商、西周、春秋到战国时期,延续约2000年。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了青铜器,如在甘肃省东乡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距今5000年左右的青铜小刀,就是实物证明。到了夏末商初时,青铜兵器的铸造工艺已达到一定的水平,这从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青铜戈、镞等实物中可以看出。

考古发现的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东南的商朝晚期铸铜遗址,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说明当时的生产规模很大。在安阳殷墟的妇好墓中出土的青铜礼器、兵器及其他用品达460多件,总重量1625公斤,足以反映出当时青铜冶铸的规模。到周朝青铜器生产规模更加扩大,战国初年,以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为例,出土青铜器总重达10吨,超出了殷墟妇好墓出土青铜器的5~6倍,两者相差悬殊,正是青铜冶铸业在这一历史时期内大发展的有力证据。青铜兵器质量的提高,是与世代积累的冶铸技术经验的不断总结分不开的。成书于东周时期的《考工记》中的“六齐”,记载了冶铸各种青铜器物的不同合金成分的配比,其中有一半是关于各类兵器的,用其指导实际生产,能够保持兵器的质量和生产的稳定性,促进了军队装备的规范化。

商朝车战兵器的组合主要是戈、弓箭和短刀。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兵器虽很多,但种类却只有戈、钺、短刀和弓箭。西周时有所变化,北京市昌平县白浮一座女将墓中,出土兵器包括远射用的弓箭,格斗用的戟、戈、矛、钺和长体刀,卫体的短剑和匕首,还有用作防护的青铜胄和镶有铜饰的盾。到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车战兵器的组合更加完善,反映在文献中记述的车战兵器,主要是戈、殳、戟、矛和弓矢,还有新出现的短柄格斗兵器——青铜剑,以及用作防护装具的皮甲。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最典型,远射兵器是弓箭,格斗兵器除戈、戟、矛外,还有带尖锋和刺球的殳、安有多重戟体的“多戈戟”,防护装具有盾牌和整套的髹漆皮甲胄,并有防护马匹的髹漆皮马甲。

战国时期巴国的青铜兵器

长江支流澎溪河畔的云阳县李家坝,已经发掘数百座战国时期的巴人墓葬。这些墓葬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是,青铜兵器在随葬品中十分耀眼。在墓葬中,兵器放在尸体的上面或身侧,表现出墓主人对兵器的喜爱与看重。大多数墓的随葬兵器为剑、矛、钺(或以斧代替),少量的墓为剑、矛、钺、戈。除此以外,在忠县、万州、巫山等地,也有巴人兵器出土。这些兵器铸造精巧、纹饰精美,显示了战国巴人精湛的青铜铸造艺术,为研究古代巴蜀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巴人兵器有剑、钺,钺很普遍,戈却很少见。巴蜀的剑与中原地区也不相同。巴人的剑为柳叶形,长30厘米左右,扁茎无首,剑身宽广,多铸有虎皮斑纹。蜀人的剑与巴人剑大致相同,但甚短,狭而厚重,一般没有纹饰。

在云阳出土的一批战国晚期巴蜀青铜兵器显示,柳叶形的巴蜀剑上刻有虎皮纹、手掌纹和云雷纹。出土的箭镞既有两翼的,也有三翼的,专家认为,这种箭镞不仅飞行平衡,而且射杀力强,射中目标后很难拔出。令人称绝的是一些出土的剑和矛稍加清理即锋利无比。有一支巴人的矛采用了楚国矛的制式,但矛身上刻有虎的图案,专家当场用它削切较厚的平版纸,竟迎刃而裁。还有三只剑柄出土时专家疑其为玉制品,后经反复鉴定,才发现是青铜冶炼,足见当时巴人炼铜技术的高超。专家认为,巴人青铜兵器上变化各异的虎装饰纹样,既提示了古代巴人与虎之间的特殊关系,也表明古代巴人不仅强悍善战,而且达到相当高的文明程度。

科学家对涪陵小田溪战国巴人墓葬出土的青铜兵器的金属含量分析显示,一件矛的成分中,铜为82􀆰11%,锡为15%,铝为1􀆰5%。另一件剑的成分,铜为82􀆰21%,锡为14􀆰67%,铝为1􀆰28%。两件器物的比例十分接近,也与《考工记》这部古代金属冶炼名著中的配方比例相近,表明当时的工匠已经能够稳定地掌握合金的比例。重庆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柳叶形剑,在剑刃与剑脊部位使用不同的合金比例,既加强了坚韧性又保证锋利,令观者赞叹不已。

春秋战国和秦时期的青铜兵器

长沙发掘出土的春秋战国楚墓中大多数都有兵器出土,兵器主要为青铜制,只有极少数的铁制兵器,种类有剑、矛、戈、戟、镞等,其中以剑为最多。这些墓中出土的兵器少则1件,多则戈、矛、剑一套,也有不少数套共存。特别是一些级别较高的墓,即士级以上楚国官员的墓中,基本上都有兵器随葬。1971年发掘的浏城桥1号墓中,共出土青铜兵器16件,其中戈7件、矛4件、剑4件、戟1件,另有箭镞46件及甲、盾等。1974年10月,在工农桥附近发掘了两座战国墓,两墓并列,应为夫妻异穴合葬,其中一座除出土礼器外,还出土了戈、矛、剑、殳等4件兵器,戈上有铭文“长邦”二字。戈铭的“长邦”很可能与长沙有关,先秦时有邦伯,为地方行政官员。

长沙楚墓的兵器,更多的是出于小型墓葬之中,一般为每墓1件,主要是青铜剑,也有矛或戈,甚至有的墓葬仅出土兵器1件,别无他物。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对1976~1987年发掘的500余座楚墓进行统计,除130余座墓葬曾被盗掘,随葬器物无法确认外,其余300余座墓共出兵器230余件。其中最典型的是1983年发掘的张公岭战国墓群,在离市区约8公里的东郊张公岭,现107国道和长永公路交叉处的东南角,有一片连绵的小山名叫麻雀坡,山坡上分布着100多座战国时期的古墓葬,除个别被破坏外,发掘时清理了其中的98座,共出土戈、矛、剑等青铜兵器112件,另外还有不少箭镞,除有几座很小的墓中空无一物外,绝大多数墓中都有兵器随葬。

双流文星镇大湖堰三社出土了距今约2470年的战国武士墓,一处土坑墓中出土了10件保存较为完整的青铜兵器。在出土的10件青铜兵器中,最长的是柳叶剑。这把细细长长的利刃,造型美观,像被放大了数倍的柳叶。其余的铜钺、铜刀、铜斧长度还不及柳叶剑的二分之一,这些都是战国时期最常见的兵器。铜斧、铜钺比较短,而且底部都有直径5厘米的圆形缺口,这些缺口很有可能起到了一个套的作用,可以直接套在相应大小的圆棍上,做成类似于矛的兵器使用。铜刀末端有一个圆孔,而且刀非常轻,像是佩戴在身上的“匕首”。

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的秦俑坑(即兵马俑坑)自1974年考古发掘以来,出土了秦代实战用青铜兵器计2万余件。专家估计,秦俑坑青铜兵器出土总数可多至10万件。秦始皇陵兵马俑坑考古专家袁仲一先生根据出土青铜兵器的性质、作用,将其分类为远射兵器、长兵器及短兵器。弓、弩为远射兵器,戈、矛、戟、钺、殳、铍为长兵器,剑、弯刀为短兵器。和敌方格斗厮杀用远射兵器和长兵器,短兵器则用以护身。秦俑坑出土青铜兵器中最为珍贵的是铍和弯刀,都是在秦俑坑考古发掘中第一次发现的兵器实物。铍,首长约30厘米,状如短剑,后装有3米长柄,用以远距离刺杀。弯刀,状如弯月,齐头无锋,两面有刃。《吴越春秋》载“闾作金钩”,《庄子》亦载“曲者中钩”,故弯刀又称“金钩”、“钩”。南北朝、隋唐时期,弯刀仍在战争中使用,被称作“吴钩”,只是不再用青铜制作,而是一种铁兵器了。

东汉完全过渡到铁兵器时代

在西汉都城长安城遗址(今陕西省西安市郊),发掘出建于汉高祖刘邦时期的武库,这种武库一直沿用到王莽末年才毁于兵燹。该库是用厚围墙圈起来的宏大建筑群,从中发掘出铁制的刀、剑、戟、矛和斧等,仅铁镞就达1000余件,还有锈结成块的铁铠甲。而出土的青铜兵器数量极少,主要是镞,其数量只有出土铁镞的1/10左右,这说明西汉时已生产了品种齐备的精锐的铁兵器,并且已用铁制造消耗量大的箭镞。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出土的记有兵卒装备的简文中,记载着当时的兵器组合有“长戟”和盾,“长铩”和盾,也有“短戟”、“短铩”与盾配合使用,另有护身的匕首和“手戟”,防护装具是铁铠和皮甲,还有盾。边防烽燧守御部队,其主要防守兵器是强弩。这明显地反映出铁兵器已基本取代了青铜兵器。

春秋至东汉兵器的遗址发掘报告共21份,其中春秋之前遗址无一处出土有铁兵器,春末战初有铁兵器出土的遗址有一处,当地出土的青铜兵器数量多于铁兵器。战国出土有铁兵器的遗址一处,青铜兵器多于铁兵器。到西汉时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共有7处遗址出土铁兵器,其中青铜兵器多于铁兵器2处、铁兵器多于青铜兵器2处、全铁兵器4处、全青铜兵器3处,当时中国统治区出土的铁兵器数量多于当时外国外族的铁兵器,并明显地表现出西汉后期铁兵器多于前期的趋势。东汉兵器遗址3处,出土的全为铁兵器。另外战国铁工具、农具出土遗址2处,西汉铁农具、工具出土遗址5处,铁工具、农具出土的数量明显大于铁兵器,并且有了大型的制造基地。

赤壁之战所用的铁兵器

2005年12月笔者从“赤壁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图片展”上获悉:赤壁三国古战场已出土兵器文物3762件,另有铁箭镞3800多枚。古战场赤壁保护区有大量的周、西汉、东汉古墓群,东汉陶片和东汉箭镞残头碎片随处可见。整个赤壁镇周边自然村十多年来已清理古墓13座,收集文物2291件,其中弩机4件,箭、戈、戟、矛918件。

在陕西汉中勉县的汉江河与定军山武侯坪一带,经常出土有铜、铁箭镞和扎马钉、铁刀等兵器文物。扎马钉是古代军事战争中的一种暗器,状若荆刺,故学名蒺藜,有铜、铁两种。扎马钉有四个锋锐的尖爪,其尖呈三角锥形,亦有圆锥形,尖爪间每个夹角130°,大的重约15克,尖长2􀆰7至3厘米,小的重8克、尖长1􀆰5厘米。在战争中,扎马钉多撒在战地、险径,用以刺伤敌马匹和士卒,所以俗称扎马钉。在陕西汉中勉县出土的文物中,还发现有一件魏弩机,该机完整无损,重1􀆰5公斤。在箭厢上面的右边尾部,阴刻有三行文字,虽一半已剥蚀难识,但足以说明这个弩机是在某作部临作吏萧诗已和某技师张倌耳的监作下铸造的,而“萧诗已”特别是“张倌耳”在当时魏国铸造兵器上比较有名。这件“黄初七年”弩机在勉县出土,很可能是诸葛亮北伐期间缴获魏国的战利品。

“十八般兵器”有哪些 篇5

我国古代有“十八般武艺”的说法, 对于“十八般兵器”之说并没有专门的定义。大多数人也认为, “十八般兵器”一说也是源于“十八般武艺”的概念。明朝的谢肇淛所著的《五杂俎》指出“十八般武艺”为:“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徒手相搏) 。”成书于同一朝代的长篇小说《水浒传》提到的十八般兵器为:“矛锤弓弩铳, 鞭锏剑链挝, 斧钺并戈戟, 牌棒与枪杈。”即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枪、杈。

事实上, 中国武术上所用到的兵器远不止18种, 长兵、短兵加上各种奇门兵器, 总数恐怕百种有余。而且通过以上所述可以看出, 古代兵器种类丰富:长的、短的、明的、暗的、带钩的、带刺的、带尖的、带刀的、善攻的、利防的、劈的、刺的、挡的、射的, 等等, “十八般”只是实战最为常用的代表兵器。

近代梨园界有人把十八般兵器称之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镋、棍、槊、棒、拐、流星锤等18种。然而最普遍的说法可以用20个字概括: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镋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

短棍防身自卫的好兵器 篇6

一、短棍的使用

正确掌握短棍的使用方法,不仅能用来强身健体,而且在关键时候可以充当中止犯罪、制服歹徒的有力武器;从另一角度讲,掌握了其破解技术后,可以徒手夺短棍,终止暴徒的犯罪行为,保护人民群众的人身及财产安全。

(一)握法(以右手持棍为例)

短棍稍粗一端为棍把,稍细一端为棍梢。如果粗细均匀,任意一端为棍把,另一端为棍梢(如图1)。

1. 正握(如图2),右手虎口一侧对准棍梢一端,握住短棍棍把。包括劈、扫、戳、截、撩等技法。

2. 反握(如图3),右手虎口一侧对准棍把一端,握住短棍棍把。包括扫、戳、撩等技法。

(二)用法

1. 劈:

劈棍通常情况下包括正劈和斜劈两种,它是以棍稍自上而下或自斜上而斜下的一种击打技术。主要用来近攻对手头、颈、肩、肋等身体上半身(如图4)。被击中后,轻者骨折,重者昏迷或死亡。

2. 扫:

扫棍是以棍梢或棍身横向击打的技术,主要用来扫击头、肋、腹等部位(如图5)。被击中后,轻者骨折,重者昏迷或死亡。

3. 戳:

戳棍是以棍梢顶端或棍把顶端纵向击打的技术,主要用来进攻咽喉、胸窝、腹部等身体防护能力较差的软弱部位(如图6)。被击中后,轻者当场失去抵抗力,重者昏迷或死亡。

4. 截:

截棍是以棍梢向斜下砍击的技术。主要截击小腿胫骨部位(如图7)。被击中后,很容易造成胫骨骨折,而失去抵抗力。

5. 撩:

撩棍是指以棍梢自下而上撩打的一种技术。主要撩击裆、下颌等部位(如图8)。被击中后,易造成身体痉挛、昏迷甚至死亡。

二、破解短棍攻击

破解短棍进攻的方法包括以短棍破短棍和徒手破短棍两种方法,本文着重介绍徒手破短棍的方法,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预备姿势:(左脚在前叫左势,右脚在前叫右势。以左势为例)在右手正握短棍成立正姿势的基础上,右脚后撤半步(略宽于肩),身体重心落于两脚中间,身体半面向右转,左脚尖稍内扣,斜向前方,前脚掌用力,右脚跟抬起,两膝微屈并稍内扣;左手握拳抬起,拳与肩同高,左肘下沉,拳心斜向下,屈肘90度~120度,右手持棍上举置于下颌右侧,屈肘小于90度,短棍斜向后上,右大臂轻贴右肋,目视前方,成实战姿势(如图2)。

(一)破劈棍——顶肋绊摔

要领:暴徒手持短棍向我头部劈来时,我左手挡抓敌右手腕,右腿提膝前顶其肋部,右脚趁势落于敌右腿后侧着地,以左手牵拉、右手砍切、右腿后绊之合力将敌摔倒,并夺敌短棍,将敌制服(图9-11)。

要点:抓腕、顶肋、绊摔一气呵成、协调连贯。

(二)破扫棍—背摔踹肋

要领:暴徒右手持棍,横扫我头部或肋部时,我左手挡抓敌右手腕,右脚上步于敌右脚前,左脚背步并转身,臀部抵住敌大腿根部或下腹部,右手抱其右大臂,以拉臂、蹬腿、挑臀之合力将敌摔倒在身前,两手拉敌右臂,左脚垫步,右脚踹敌右肋,将敌制服(图12-15)。

要点:挡抓、背步、背摔一气呵成、协调连贯,踹肋要狠。

(三)破戳棍—抓腕顶肘

要领:暴徒手持短棍向我胸部戳击时,我向左前进步左闪身的同时右手掳抓敌右手腕并回拉,左臂屈肘顶击敌右肋,趁敌弯腰之际,左手反抓敌短棍回摆,夺下短棍后,横击敌头部,将敌制服(图16-19)。

要点:进步闪身、拉臂顶肘、夺棍击头要连贯协调、力点准确。

(四)破撩棍—夹臂卡喉

要领:暴徒右手持棍上撩我下领,我进步同时左手扣抓敌右肘关节,右大臂夹其右手腕,右手卡敌咽喉,右腿后绊其右腿,将敌摔倒,以拳击面,将敌制服(图20-21)。

要点:进步夹臂、卡喉绊腿要连贯协调。

(五)破截棍—边蹁连击

要领:暴徒右脚上步右手持短棍向我左小腿打来,我左脚向后闪避敌短棍,起右低边腿踢其右手腕(也可以跳换步同时起右边腿踢敌右手腕),右脚顺势脚尖点地,左脚向前滑步,随即起右腿踹击敌头部,将敌制服(图22-24)。

火器的革新与冷兵器的退步等 篇7

北宋与南唐之间的皖口之战,不仅决定了南唐政权最终覆灭的命运,也是一次以火箭、猛火油机等当时最新式武器相对抗为突出特色的典型战例。这与宋太祖重视火药武器的研发密不可分,也体现出宋朝整顿军工生产所取得的成果。然而,短兵相接、近身格斗所用的刀、枪、剑等士兵基本装备,却仍停留在唐代的水平上。这其中既有武器技术发展的自身规律,与北宋尚武之风越来越弱的时代特质亦不无关系。

——范学辉:《史学集刊》2011年第1期

两个选举社会之间的世袭社会

西周到春秋是一个“世袭社会”,秦汉至晚清是一个“选举社会”。但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却是特例。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作为划分社会形态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还是应该被称为“世袭社会”。这和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同一个类型,但又有所区别。此前的秦汉社会已经走向“选举社会”,唐以后更是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选举社会”,这样就有了在两个“选举社会”之间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情况,此种回潮或曲折,似乎不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但事实就是如此。

——何怀宏:《史学月刊》2011年第2期

女性解放,抑或玩物丧志

晚清民国时期,不同阶层的女性都开始参与到各类新兴娱乐中来,她们也成为社会交往活动中广为世人关注、饱受争议的对象,其中尤以“麻将女人”为最。麻将游戏不仅是新女性摆脱家庭束缚的象征,还是男权社会重新套牢束缚妇女的工具。近代中国社会在一步步粉碎束缚传统妇女枷锁的同时,未能有效建立起接受、容纳新女性的社会空间。对大多数女牌友来讲,与其说她们把生命浪费到打麻将上是因为玩物丧志,不如说是整个社会压抑的生存环境迫使女性“丧志”后,她们才集体沉沦在“玩物”之中。

——贾钦涵:《学术月刊》2011年第1期

上一篇:细观分析下一篇:无线火灾报警探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