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与反思论文

2024-12-04

收获与反思论文(精选12篇)

收获与反思论文 篇1

近年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教师为中心, 从教师的教出发, 学生被动接受, 教学效益低的教学状况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益。如何把教学变成以学生为主, 教师是启发者和引导者,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因此我们要探究学案教学的利与弊。

一、“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1.分层设计, 注重学生差异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每节课重点探究1-2个问题, 问题要有层次, 最好为有梯度的小问题合成探究性问题。

2.鼓励学生参与导学案设计。

3.在语境中设计导学案。

4.在练习中掌握词汇, 培养语感。

5.主体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方便学、有利学。

6.探究性原则: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讨论中学习的内容, 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内容,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导学案”的使用原则

对学生的要求:

1.课前是学生的预习提纲。

2.课堂上是学生的学习笔记。要及时思考并做好修改和记录。

3.课后是学生的积累本。学生应将 “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 装订成复习资料, 并对学习中遇到的东西进行反思积累。对教师的要求:

1.上课前一天发导学案, 指导学生预习。课前批改导学案, 了解学生完成情况。

2.课堂教学时首先引入内容, 然后提出问题, 学生思考讨论展示, 教师精讲点评。

3.课堂上要求教师引领指导学生讲解。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 灵活进行调控,

三、使用导学案的一些感受

1.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参与的多了, 特别是小组讨论和小组展示环节更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学习中来。也使学生从一个旁观者, 成了学习的参与者。

2.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以前上课效果并不理想;使用导学案后绝大部分学生都在努力的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他们的成绩有明显提高, 一些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有所提升。

3.教师业务水平得到提高。 使用导学案上课老师讲的不是很多, 但是在课前却需要精心准备学案, 分析学生完成情况, 搜集资料, 设计问题。课前准备不足就会出现问题, 所以对老师的要求会很高。

四、使用导学案中的一些体会

1.课堂讨论的内容要有探究性。

(1) 讨论的内容一定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 课堂讨论中教师适时、适度点评及引导。

(3) 组建讨论小组时应使各组间力求均衡, 便于竞争。。

2.精讲、精练、精批。

3.重视师生课后反思。

4.做好学案反馈, 了解学生是否掌握重难点。

五、对学案教学的困惑

1.探究问题时, 有的同学并没有真正投入到讨论中去, 缺乏认真严谨的态度。

2.导学案完成并不是很认真, 出现一个小组中很多雷同的卷子, 抄袭很严重。

3.一些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在小组交流中不但得不到同组学生的鼓励和支持, 反而得到的是嘲讽, 造成时间越久这些学生就越胆怯。

4.展示的同学相对固定, 有些同学不想进行展示, 比较畏缩。

六、学案教学收获

1.学案教学是对教材的整合和归纳“学案导学”的使用, 使得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讲教材, 而是从易到难, 由浅入深的进程, 这样能帮助学生解决很多问题。

2.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导学案”的使用, 使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每位教师充分利用“导学案”的特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上小组内相互讨论, 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真正解决了问题,

3.学案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 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学习中来。

实施学案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 有利于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中的体现,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当然, 学无定法、教无定法, 学案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 也不是唯一的教学模式。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教学, 不断开拓进取, 更新教育观念, 推进学案教学,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定会结出硕果。学案教学虽然有一些困惑, 但是, 事实证明, 学案的使用的确可以消除大多数学生的茫然, 增强学习兴趣, 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并且使之成为学习的辅助工具。我们坚信, 通过"学案教学"的日益成熟, 一定会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和发展, 为他们今后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炜.导学案的基本模式及使用要求[M].东北师大出版社.2009 (1) .

[2]教学理论与教学研究[M].西南大学出版社.2010 (10) .

收获与反思论文 篇2

一、基础知识检测需要合作学习。

学习第五课《再塑生命》时,四班听写基础知识后收起来,回来批了一节课,把小测反馈给同学们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了,无法实现当堂达标的目标,也打断了学生及时课堂巩固的学习热情。于是二班再上这堂课的时候,听写完了以后小组互换批改,两分钟后统计出达标小组和不达标的情景,及时强调易错字形,当堂改正,学生印象深刻,乐意理解。

二、解决难点问题时需要小组合作。

闻一多先生的《最终一次演讲》是一篇演讲辞,需要引导学生经过品味语句来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印象深刻:

“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

学生在品味这个句子时,有从句式特点入手的,也有从修辞角度研究的,起来表述时答案众说纷纭。第一个班级授课的时候,我都直接肯定了他们不一样的答案,并且顺势帮他们梳理出品味句子的几种不一样角度。第二个班级授课的时候,这个句子的赏析也出现了争论,这个时候我改变了策略,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讨论,三分钟后,小组代表起来发言,明确了这个句子从句式特点上来说是设问句,从修辞角度上来谈是反复,并且说出了表达的作用。最终一个小组还联系以前所学课文,补充梳理出品味句子的角度能够从句式,修辞,关键词等方面综合研究,这个合作的契机是准确的,所以智慧的生成是灵动的。

三、解决开放性习题时最好需要合作学习。

此刻有许多练习题是开放性的,这类题目答案多样化,言之成理即可,但学生往往研究问题单一,想不到多种答案,这时,我们就能够采用合作学习。例如:在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中,设计了一个问题: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由于学生的经历太少,所以这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集中大家的智慧,就会想出多种答案。在这时学生寻求答案的思维是发散的,智慧的火花在合作学习中闪耀。

由此,掌握契机,适时进行的合作学习能够激励同学高效学习,建立合理的小组评价及奖励机制也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进行的重要依据。

合作学习研讨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是对小组学习的情景进行总结,让学生把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观点能够是自我的也能够是小组的,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允许学生互相质疑,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使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对小组的活动情景进行评价,分阶段在小组内对每个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进取、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目的是让每个学生了解自我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同时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得最好,哪个小组的同学最进取主动、团结友好,尤其要异常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必须困难的学生,他们是否进取参与。例如:学生课堂表现,个人作业、日清、周清,单元过关要及时总结并给奖励,奖励喜报。奖励机制为等级式,晋级奖励。一周一总结,一月一评选。被评为“优秀个人”,“优秀小组长”奖励喜报。

学案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收获 篇3

【关键词】导学案 新课程理念 自主学习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益低的教学状况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益。如何把教学变成以学生为主,教师是启发者和引导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因此我们要探究学案教学的利与弊。

一、“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1.分层设计,注重学生差异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每节课重点探究1-2个问题,问题要有层次,最好为有梯度的小问题合成探究性问题。

2.鼓励学生参与导学案设计。

3.在语境中设计导学案。

4.在练习中掌握词汇,培养语感。

5.主体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方便学、有利学。

6.探究性原则: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讨论中学习的内容,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导学案”的使用原则

对学生的要求:

1.课前是学生的预习提纲。

2.课堂上是学生的学习笔记。要及时思考并做好修改和记录。

3.课后是学生的积累本。学生应将 “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并对学习中遇到的东西进行反思积累。

对教师的要求:

1.上课前一天发导学案,指导学生预习。课前批改导学案,了解学生完成情况。

2.课堂教学时首先引入内容,然后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展示,教师精讲点评。

3.课堂上要求教师引领指导学生讲解。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

三、使用导学案的一些感受

1.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参与的多了,特别是小组讨论和小组展示环节更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学习中来。也使学生从一个旁观者,成了学习的参与者。

2.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以前上课效果并不理想;使用导学案后绝大部分学生都在努力的学习,经过一段时间他们的成绩有明显提高,一些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有所提升。

3.教师业务水平得到提高。 使用导学案上课老师讲的不是很多,但是在课前却需要精心准备学案,分析学生完成情况,搜集资料,设计问题。课前准备不足就会出现问题,所以对老师的要求会很高。

四、使用导学案中的一些体会

1.课堂讨论的内容要有探究性。

(1)讨论的内容一定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课堂讨论中教师适时、适度点评及引导。

(3)组建讨论小组时应使各组间力求均衡,便于竞争。。

2.精讲、精练、精批。

3.重视师生课后反思。

4.做好学案反馈,了解学生是否掌握重难点。

五、对学案教学的困惑

1.探究问题时,有的同学并没有真正投入到讨论中去,缺乏认真严谨的态度。

2.导学案完成并不是很认真,出现一个小组中很多雷同的卷子,抄袭很严重。

3.一些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在小组交流中不但得不到同组学生的鼓励和支持,反而得到的是嘲讽,造成时间越久这些学生就越胆怯。

4.展示的同学相对固定,有些同学不想进行展示,比较畏缩。

六、学案教学收获

1.学案教学是对教材的整合和归纳 “学案导学”的使用,使得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讲教材,而是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进程,这样能帮助学生解决很多问题。

2.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导学案”的使用,使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每位教师充分利用“导学案”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小组内相互讨论,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真正解决了问题,

3.学案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学习中来。

实施学案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中的体现,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当然,学无定法、教无定法,学案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唯一的教学模式。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教学,不断开拓进取,更新教育观念,推进学案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定会结出硕果。学案教学虽然有一些困惑,但是,事实证明,学案的使用的确可以消除大多数学生的茫然,增强学习兴趣,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且使之成为学习的辅助工具。我们坚信,通过"学案教学"的日益成熟,一定会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和发展,为他们今后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炜.导学案的基本模式及使用要求[M].东北师大出版社. 2009(1).

收获与反思论文 篇4

一、走进课堂观察

根据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现状, 近几年来,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针对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以中青年为主的特点, 我们对青年教师开展的活动重点放在教学设计的评比上, 对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和市区级骨干教师, 则主要开展反思性教学实践活动。2 0 0 8年, 我市举行了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基本功笔试和讲评。随着活动的深入和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 我们在教研活动中发现, 教师教学生活中最常见的听课、评课却被我们忽略了。科学地听课、评课, 既是教师素质的体现, 也是提高教师素质所必经的修炼之路。2 0 0 9年, 结合我市开展的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 我们率先在信息技术学科开展了课堂观察活动。本着关心每一位教师的理念和“面向全体、全员参与、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 我们制定了课堂观察活动的详细实施方案, 组建听评课合作体并组织教师学习课堂观察活动的内容和流程。全市共建立跨校学习团队6 0余个。活动过程中, 观察教师与被观察者在组建的听评课合作体平台上, 通过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议课三个阶段, 对4个维度、2 0个视角、6 8个观察点进行观察, 并经过分析、筛选、确定、制表、记录、整理、汇总等步骤, 把课堂上的教学片段用数字量化得出定量分析结果。从课前准备和讨论, 到确定课堂中的观察点与评价量表, 再到课后议课的分析与反馈, 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

/王晓成

工作流程。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 我们认为, 通过开展课堂观察活动, 我们找到了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途径, 找到了提高教研实效的钥匙, 也找到了破解课堂评价难题的突破口。

二、课堂观察活动带给我们的收获

回顾我市举办的课堂观察活动, 一路走来, 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也收获了丰硕的果实。

1. 教师专业素质大幅提高

课堂观察活动的开展使教师逐步走上了专业化发展道路, 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都有了明显变化, 练就了扎实过硬的基本功。课堂观察活动要求教师科学地听课、评课。听课、评课是教师专业的日常生活, 是教师在职的专业学习。通过参与听课、评课, 教师可以加深对教育专业的理解和对学生学习的研究, 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同时, 听课、评课也是一种合作研究方式, 它为教师的专业合作提供了机会和平台。教师借助于听评课合作体, 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 探究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具体问题, 促使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2. 提升了学习团队活动的热度

学习型团队建设是教师开展合作学习, 充分发挥校本研修、区域教研优势的有效途径。课堂观察活动紧紧依靠学习团队开展观课、评课、议课和反思活动, 在我市信息技术学科中, 学习型团队建设蔚然成风。

课堂观察活动特别强调在听评课中的合作。我们把听评课界定为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合作研究活动。首先, 听评课群体是由上课教师、听课者、评课者、学生等相关人员构成的一个合作体。这个合作体当中的主要行为是对话和分享, 而不是强加和权力性质的领导。其次, 听评课合作体最重要的目的是改变教师单兵作战的专业生活方式, 让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寻找并创造合作机会, 针对复杂的课堂教学问题, 通过对话、倾听、讨论等交流方式, 开展多样化的合作研究。再次, 听评课合作体的成效最终取决于教师群体中的文化, 通过课堂观察活动形成开放的、民主的、合作的教师专业共同体文化, 使听评课真正发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3. 改变了传统听评课方式, 提高了教研实效性

听评课作为教研工作的重要形式, 也是最基础的形式之一, 其鲜活性、及时性、互动性和针对性都是其他教研方式难以替代的。课堂观察活动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避免了以往评课过程中“哄”评、“套”评、“替”评、“苛”评等现象的发生。通过观察, 对课堂的运行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对课堂进行客观的、科学的、量化的评价, 教师慢慢地感觉到了课堂观察的实质, 听评课水平明显提高, 表现在:第一, 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听课, 并能进行量化评价。第二, 通过观课、议课, 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 在备课时根据观察角度, 更加注重细节。第三, 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同伴互助在课堂观察活动中得到一定的体现。第四, 教师主动选择观察点进行听评课, 提高了听评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 增强了备课的深度, 拓展了课堂的广度

增强备课的深度表现在, 教师在备课环节就能够按照课堂观察点和观察者的角度来做教学设计和准备教学资源。拓展课堂的广度表现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站在学生学习的维度上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 使课堂真正成为生活的课堂、学生的课堂。这样一来, 一节课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阵地, 更是教师反思的案例。

5. 从关注环节到关注细节, 从关注他人到关注自身

以往教师听课, 关注的往往是教学环节, 记录的是教师的教学组织活动, 而对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细节却很少关注。而一些名师的课堂, 其教学风格和艺术往往就是通过一个个的教学细节表现出来的。课堂观察就是将细节放大, 细细地琢磨、耐心地品味, 从而领会到其中的教学奥秘。课堂观察活动就是通过听评课合作体的引领, 去捕捉真正的教学实质, 是透视课堂的最好方法。

课堂观察, 观察的是他人的教学现状, 反思的却是自己的教学行为。当观察者看到课堂教学中的相关情景, 自然会联想到自己平时的教学情形, 从他人的成功或者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并及时生发基于自身教学理解和实践的教学假设:如果我来教, 可以这样设计……这种假设其实是对自身教学行为的一种改进。我们需要练就的就是这种自觉地反思自己教学的行为。

三、对课堂观察的新思考

伴随着课堂观察活动的深入开展, 我们在实践中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索。课堂观察活动在提高教师素质和教研实效性上的优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1. 起点高、不易操作

特别是观察量表的制定存在一定难度。为此, 我们从活动开始就预留出充裕的准备时间, 不急于要结果。用一个学期准备、学习和试点, 一个学期全面推广。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 教研员和教师共同研究解决。

2. 耗时、费力, 准备工作繁重

我们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开展网络教研。例如将需要的文档材料提前上传到网络上, 依托Q Q、论坛、U C进行研讨和交流。这样一来, 既提高了工作效率, 又使交流讨论更加深入, 让教师们都能畅所欲言。实践证明, 这些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的网络教研模式, 对于实施课堂观察活动是非常有效的。

3. 对学习团队活动依赖过多

团队中成员的活动态度和教学水平有很大差异。由于课堂观察是以团队为单位的,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 成员的状态、参与度不同, 会造成最终观察结果的不同, 也会让部分教师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我们充分发挥大校、强校的教研辐射优势, 根据成员的不同情况确定观察者和被观察者, 并进行合理分组, 通过开展民主平等的合作与交流, 帮助教师成长, 形成校际联合、共赢共生的学习团队组织文化。

我的研修收获与反思 篇5

金台区南坡小学

吴利强

为了在研修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加强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开展以后的工作,现对自己的研修工作总结如下:

一、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我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新规律。钻研教材,写好每一个教案,上好每一堂课,多听同组同事的课,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另外,为业余时间多学习信息技术,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不断加强学习

只有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和成长,让学习成为提高自己的渠道,让学习成为我一生的精神财富,做一名学习型教师。所以,我就多读书,多学习,多写读书笔记。

三、学习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模式 在课改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适合学生愉悦学习的好的教学模式,向同组的老师学习先进教学方法。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学习其他老师的先进经验,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课堂上会静下心来思考的能力。有些同学的特点是比较浮躁,在问题面前不知从哪儿下手回答,甚至没有读清问题的要求,就开始回答。这学期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这方面有所提高。、善于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当学生的表率。从小事中总结大道理,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

四、积极参加上级领导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学习活动,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积极订阅教育教学有帮助的刊物,学习其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课改中,多和同组的老师一起备课,一起商量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尤其在阅读教学中,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在课堂中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怎样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能力,最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勤思考,多动笔

每周坚持写教学心得;可以是备课心得,也可以是教学体会,可以写课堂教学方法实施体会,也可以反思上节课存在的问题,然后找出好的方法解决它。善于积累总结教育教学中和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典型的事情。从这些事情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于好的做法积累经验,对于不好的做法及时反思及时改正。

反思、收获、成长 篇6

一、引导学生通过Class Report进行自我展示,实现自我价值

自从我参加教学第一节课以来,我就坚持让学生每节课利用好课前5分钟进行Class Report。这个环节学生很喜欢,因为这是他们展示自己的一个机会。首先,我要引导学生们根据自己目前的学习现状来着手Class Report。引导他们拓展Class Report的内容(包括广度和深度)。Class Report的内容不仅可以描述自己的身边事,如天气变化,学校生活中的大事等。也可以描述自己昨天或以前的某段经历,某种对人对事的感受。还可以是学生们对某门学科或社会现象的叙述,看法及感受。还可以是学生对自己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英语学习中碰到的不懂的语言现象是如何把它弄懂的。还可以是经验介绍,如怎样背单词,怎样练听力,怎样练对话,怎提高写作等。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Class Report对教师的教学、作业和班级管理等方面提出个人的看法和建议。总之,Class Report的内容没有大小之分,没有重要不重要之分;但要求内容有一定的真实性,要求尽量用正确的英语语言表达一定的中心内容。这样,通过Class Report的准备和进行工作,使学生达到一种自我定位和自我实现。

二、通过阅读教学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学习英语的能力

1.词汇积累是关键,为将来的英语学习奠定基础

阅读是一个渐进的,积累的过程,贵在坚持。一直以来,在英语的学习中就流传着“得阅读者得天下”,所以,我一直要求学生们重视阅读。平日里一定要多练。关于阅读的训练,我不是仅仅要求学生们做阅读理解,而是重点在每一次做题之后的讲题我会精心准备,各类题进行分类整理,整理出一套做阅读的解题技巧,比如:怎样找主题,怎样推理判断,怎样找细节……另外,每篇阅读材料我都会要求学生找出5~10个自己不认识的词汇,或者是自己认为重要的词汇进行整理,学生都有自己的词汇整理本,对于自己不认识的单词经他们课后查字典后,把汉语记住,以后会时不时拿出来进行复习,这些单词不要求他们会写,只要“混个脸熟”便可,以便在以后的阅读中出现这些词汇不会影响他们的阅读。

2.设计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思维

我在设计问题时常常遵循循序渐近的原则,即把问题建筑在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之上,旨在于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素质水平的目标需要。高中英语课文大多篇幅比较长。课文内容中参透了丰富的审美以及科学教育内容。在这些兼顾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的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精心设计既有启发性又能激起学生探讨兴趣的系列问题,可以启迪学生动脑,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我在设计问题时,紧扣教材,层层推进,具有一定的思想梯度。在提问、解答的过程中,启发引导,以激活学生们的思维欲望,帮助学生认知和理解。

3.保证学生积极而有效的参与

(1)要营造良好的参与环境,宽松、和谐、融洽、平等的学习氛围。千万不要因为学生答错一个题或是读错一个单词而发火,那样只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为自己的教学设下“绊脚石”。相反我们要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孩子们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英语。

(2)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参与时间和空间。我们教师教学不要“满堂灌”,也不能“满堂问”,学生能讲的,要尽量让学生讲;学生能动的,要尽量让学生动。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明白了:教师讲得再多学生不接受等于零,所以我尽可能多的把讲题的机会留给学生,每一次的讲题学生都积极参加,踊跃报名,然后为自己的一次“小老师”经历而进行精心准备。

(3)要创造良好的参与条件,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阅读课的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互设情景,就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展开讨论,以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

三、要让学生养成及时总结错题档案(本)的习惯

我帮助并指导学生建立错题本。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善于探索、勇于研究、精于总结的习惯。特别是对于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做过后要有总结,比如在语法填空和改错题中形容词怎么变副词,名词怎么变复数,非谓语怎么用,一一整理下来,将每次做错的题和不会做的题都记录在本子上,并将做错的原因和正确答案一并记录。以后每周末都要不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进行翻阅,加强记忆。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

四、要做学生的好老师,好朋友

作为教师只有真正的走进学生,为学生所接受,才能顺利的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下去。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行;敬其师,效其行”。所以从毕业到现在,我一直要求自己在课上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课下我走近每一个学生,利用大课间,自习课找学生谈话,了解学情,增进师生感情。我尤其注意学习上的“贫困生”,及时对他们进行鼓励。因此,这十年来我始终坚持做到“课上,学生的好老师;课下,学生的好朋友”。

回想以前走过的路,有过失败的痛苦,也有成功的喜悦,今后的路还很长,我要在不断反思中教学生学会学习,激励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互助合作能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自己成为一名更成熟的人民教师!

收获与反思论文 篇7

反思之一:选修课的定位

《都江堰》这一课, 使我们对选修课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最初集体备课的过程中, 我们一直致力于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选修课与必修课到底有什么不同我们甚至将新课程标准中必修与选修课的教学目标逐条对照, 希望在文字的比较中窥得生机。但是就像种子在冬天被冰封在大地里一样, 我们很难让它破土而出, 我们似是而非地理解着, 对照着《都江堰》, 便有了第一次的教学设计。在第一次教学设计中, 我们所设置的教学目标中的重点为体会散文“以小见大”的艺术特色, 难点为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写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我们将探究散文的内容作为课堂的主要内容, 在第一次的课堂上, 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引导学生就文本内容不断地理解深化, 而散文的艺术特色作为最后的总结展示给学生, 上完课之后, 我们全体教师都有一种挫败感, 这种感觉是来自学生的压力, 我们感觉在这种设计之下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是沉闷与无聊。然而余秋雨的文字本应该是有穿透心灵的震撼力的, 换用《都江堰》中的话是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踊跃着生命的激情”, 因此第一次的教学设计可以说全军覆没。

我们非常痛苦的与最初的教学设想分手, 这其实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种巨大的冲击, 看似推翻的是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实际上推翻的是我们先前一贯秉持一贯固守的某种理念, 在那个时刻我的心里是空荡荡的, 我甚至开始怀疑我以往的教学, 不断地在思考我应该何去何从

反思之二:选修课教什么

那么选修课究竟应该给学生什么我们经过和周健教研员长时间地沟通交流之后, 才逐渐领悟到它不应该再是就文本而文本, 而是以文本为媒介, 至少有两方面的拓展与提高:1.拓展与作家相关联的东西, 包括作家其他作品、艺术特色、创作风格;2.拓展与文本相关的文史、其他作家作品等。而第一次课的设计目标太大、太空, 很难落实到实处。

明确了这一点后, 我们重新设置了教学目标, 我们将教学重点难点设置为理解与体会《都江堰》中的景物描写及其表现方法;理解与体会本文中对比的作用;理解与体会《都江堰》中的语言风格特点;难点为理解本文通过写《都江堰》来写李冰最后提升为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的创作风格。拓展的部分为简单的文化史的回顾与串联;余秋雨其他作品中的语言体味;文化反思在其他作品中的体现;提高的部分是学生通过领悟余秋雨以“山水”之小作为出发点而牵引出“现实拷问、文化反思”之大意的创作风格, 来尝试着开拓和发展自己的思维, 对自然景物、人文景观也能做有意识的独特的思考, 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 扩大自己的思维空间。

于是在第二次教学设计中, 我们以“先丰富、再拓展、后提高”的阶梯式上升, 增加了大量的文本以外的知识和材料, 先后引进了文化史、余秋雨个人情况的详细介绍, 几部作品的介绍, 余秋雨的作品中的文化含义介绍, “苦旅”二字的解读, 余秋雨的语言风格介绍, 其他艺术特色介绍, 甚至为了使学生有亲临之感, 我们还引进了游览都江堰的视频、大量的图片等, 一堂课下来, 教师大汗淋漓, 学生非常紧张, 由于过于庞杂, 教师本身把握也显得力不从心。但是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看到学生开始对作家作品显现出了兴趣, 目光变得专注, 变得深邃起来。

当然我们对这一节课还是有着巨大的失落感的, 我们本以为将知识以排山倒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头脑轰炸, 应该是有着巨大的成果的。但是学生明显疲倦的神态再次暴露了我们的备课还没有完全将学生的感受吸纳进来, 同时也说明我们所谓的拓展与提高并不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 部分拓展也显得毫无意义。

反思之三:选修课的度

这之后, 我们再一次与周健教研员进行交流, 周健老师指出我们教学设计上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1.教学设计的整体框架比较模糊, 课堂显然是有着块与块的痕迹;2.文本探究过程中内容赏析与艺术特色赏析经常杂糅到一起, 知识传授不明确;3.知识拓展方式太笨拙, 对学生有强迫之嫌。4.大量的图片与视频干扰了学生对文字内蕴的体味, 严重破坏了散文鉴赏本应形成的享受美、分享美的氛围。

虽然不像第一次那般痛苦, 但是这一次我们还是有些留恋不舍, 尤其是我们所准备的大量资料, 是备课教师于乐和我花了几个晚上搜集整理的。这几周来学校的网络不通, 我们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在家上网, 在正常上课、带实习生实习、听评课之后再来分析和筛选资料, 我们认为我们所留存下来的都是精华, 我们还一度沾沾自喜, 所以最后忍痛割爱的感觉是异常的苦涩。但是我们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 借此也明白了一个道理, 就像周健教研员所说的那样, 我们的选修课应该有一个度, 既不能是必修课那样以文本知识为主, 也不能像大学中文课那样恣肆, 要恰到好处。

针对以上周健教研员给我们提出的问题, 我们再一次地探讨解决的策略。之后我们的教学设计终于有了较为清晰的思路。我们先进行初步的赏析。这一部分是由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的。在课堂上以反馈汇报的方式呈现, 我们要求教师在尊重学生的理解基础上, 针对学生的部分误解给予明确的指导。第二部分是进行文本的深入赏析。文章分为三部分, 我们在每一部分都抓住一个重点问题进行深入体会与挖掘, 每个重点问题又包含内容分析和艺术特色赏析, 这样我们将第一部分内容重点落实到《都江堰》的价值, 艺术特色落实到对比的写法和作用, 这是对表现方法的赏析;第二部分内容落实到水的情形, 艺术特色落实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这两部分中艺术特色的鉴赏又离不开语言的鉴赏, 所以两部分过后, 我们有一个余秋雨语言的回味与拓展;第三部分内容为李冰的形象, 他的形象是建立在作者对李冰人物的认识之上的, 所以我们让学生找出评价的语句完成对李冰形象的理解进而领悟到作者借人物对现实进行拷问, 引起文化反思的意图。艺术特色还是落实到对比。因为本部分是文章的创作风格最集中的显现, 所以我们之后进行了余秋雨创作风格的总结与拓展。我们所进行的拓展还有两方面的意图, 一是针对艺术特色使学生加以验证和体会, 二是借此希望能有个别学生对余秋雨的其他作品或这位作家产生兴趣, 而能进行个别阅读与研究。那么作者的介绍及其他相关知识是怎样穿插进去的呢我们经过几次反复, 将它放在学生初步赏析之后, 在学生对其作品有了初步认识之后再进行作家的介绍也是符合学生的阅读规律的。提高的部分显然是在课堂体悟与创见的部分, 让学生以作业的形式对人文景观做有意识的文化思考。

反思之四:我得到了什么

课堂上所呈现的内容尽管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 但这背后隐藏的却是准备的辛劳、挣扎过程中的焦灼、蜕变时的痛苦、化蝶后的诗意。作为一个互助的同伴, 我从他人身上既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又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我暗自庆幸我有了默默改正的时间。从和周健教研员的互助交流中, 我不仅对教学设计有了清晰的认识, 更感觉到教学理念的高度、科学的态度对教学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之前我总是感觉自己困守在一个瓶颈之内, 面前是一条弥漫灰尘的土路, 但是有了这一次的全程参与, 我感觉我的教学工作有了另一片天地, 至少我开始面对的是一片大海, 内心也播种了一粒种子, 期待着春暖花开!

当然今天呈献给大家的这堂课是有着很多的不足的, 但是我们还是非常幸运的, 因为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尽管被硬壳划破了嘴角, 毕竟还是尝到了味道的鲜美, 这鲜美的味道我们愿意和大家分享, 但收获还是成熟在我们的心里的!

收获与反思论文 篇8

教材, 是教师搞好教学的主要依据, 而钻研教材是教师一项重要而又深刻细致的工作, 是备好课、上好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教材中除了知识讲解的部分重要, 课后习题也是非常重要的, 它除了起到巩固当堂知识内容的作用, 还有无穷的能量等待挖掘, 前提是我们一定要深思.

因三角形是整个几何教学的重要内容, 下面我将以“三角形”的教学部分为例, 显示出教材课后习题的无穷力量.

一、“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三角形外角”课后练习题

求图1中∠1和∠2的度数.

分析依题意求出∠1和∠2的度数是非常简单的, 利用内角和定理或者外角性质, 发现∠A+∠B=∠C+∠D, 并且若∠B=∠C, 则∠A=∠D.DC

如果重视这个图形和结论, 会在很多题目中发现它的身影.

例1如图2, 求∠A+∠B+∠C+∠D+∠E+∠F的度数.

分析从图1局部来看, 会发现有三个形如图1的基本元素.利用结论, 得出以下思路:

在△AFG, △IGH组成的基本图形中, ∠A+∠F=∠1+∠2.

在△BCI, △IGH组成的基本图形中, ∠B+∠C=∠2+∠3.在△DEH, △IGH组成的基本图形中, ∠E+∠D=∠1+∠3.所以, ∠A+∠B+∠C+∠D+∠E+∠F=2 (∠1+∠2+∠3) =360°.

例2如图3, BE, CD相交于A点, ∠DCB与∠DEB的平分线EF, CF相交于F, 试求∠F与∠B, ∠D有何等量关系, 当∠B∶∠D∶∠F=2∶4∶x时, x为多少?

分析刚看到这个图形时觉得非常复杂, 无处下手.事实上, 在这个复杂的图形中也隐藏了两个如图1的基本元素:

在△DEH, △HFC组成的基本图形中, ∠F+∠3=∠D+∠1.在△EFG, △GBC组成的基本图形中, ∠F+∠2=∠B+∠4.将两式相加可得, 2∠F+∠2+∠3=∠D+∠B+∠1+∠4, 由EF, CF分别为∠DCB与∠DEB的平分线得, ∠2+∠3=∠1+∠4, 所以, 2∠F=∠D+∠B.

例3如图4, AD为△ABC的高, E为AC上一点, BE交AD于F, 且BF=AC, FD=CD, 求证:BE⊥AC.

分析利用HL判定方法, 易得△ADC≌△BDF, 很多学生做到这一步就不知道该如何去考虑了.如果对图1很熟悉的话, 易发现, △AEF和△BDF组成了如图1的基本图形, 得到∠CAD+∠AEF=∠FBD+∠FDB, 由全等知, ∠CAD=∠FBD, 所以∠AEF=∠FDB, 这样轻而易举就得到BE⊥AC.

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77页习题

第8题:如图5, D是AB上一点, E是AC上一点, BE, CD相交于点F, ∠A=62°, ∠ACD=35°, ∠ABE=20°, 求∠BDC和∠BFD的度数.

第9题:如图6, AB∥CD, ∠BAE=∠DCE=45°, 则∠E=______.

这两道题看似没有关系, 其实都用了一个结论, 下面会进行简单的推导.

分析如图7, 射线BO与射线CO相交于O点, 利用外角性质, 得出结论 (1) ∠O=∠1+∠2+∠A, 将O点向远离BC的方向拉, 即让射线BO绕端点B旋转, 射线CO绕端点C旋转, 产B生图8, 类似于图7, 只是将结论中的∠O与∠A互换位置, 即∠A=∠1+∠2+∠O.

若将射线BO, CO继续绕端点B, C旋转, 会出现一种临界情况, 如图9, 结论∠A=∠1+∠2+∠O仍成立.这时O点在无穷远处, 即∠O=0°, 因此∠A=∠1+∠2, 此时是第9题结果.

进一步思考, 将射线BO, CO绕端点继续旋转, 会出现另一种状态, 如图10, 得到结论, ∠O=∠1+∠2-∠A.

从动态的角度观看, 就将图7、图8、图9、图10这几个不同的情况演变成了一个问题.

例4如图11所示, 将△ABC沿着DE翻折, 若∠1+∠2=80°, 则∠B=_________.

分析图11即为图10的倒置, 采用图10得到的结论, 得∠B=∠1+∠2-∠B′, 又因为翻折前后角的大小不变, 即∠B=∠B′, 因此∠B=40°.

三、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16页, 习题11.2

第8题:如图12, AC⊥CB, DB⊥BC, AB=DC, 求证∠ABD=∠ACD.

分析利用直角三角形HL判定定理, 可证明Rt△ABC≌Rt△DCB, 从C而对应角相等.

大部分学生都能证出来, 有的甚至不屑花时间作这道题, 觉得太简单.但透过现象看本质, 你会发现这道题其实是两个全等直角三角形的一种组合图形, 通过证明全等, 从而发现边角之间的关系.这种类似题型在中考试卷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有的甚至难倒了大部分学生.

例5如图13, △ABC中, ∠BAC=90°, AB=AC, 分别过点B, C作经过点A的直线m的垂线BD, CE, 垂足分别为D, E, 求证:DE=BD+CE.

例6如图14, 在△ABC中, ∠ACB=90°, CD⊥AB于点D, 点E在AC上, CE=BC, 过E点作AC的垂线, 交CD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AB=FC.

例7如图15, △ACB和△ECD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 C, D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连接BD, AE, 并延长AE交BD于F, 求证:△ACE≌△BCD.请说出AE与BD的关系, 并证明你的结论.

例5、例6、例7这三道题, 从动态角度观察, 其实是一道题.图13到图15可认为是将左边直角三角形固定, 右边直角三角形向左侧平移得到, 均与教材第8题属于一种题型, 通过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得到边角关系.

通过对教材课后习题的深层挖掘, 我们会将很多习题串联在一起, 达到一题会多题会的效果.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就指出: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我们要将反思进行到底, 课外辅导书中的题目要反思, 教材中的题目更应该反思, 让我们在反思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让我们将教材变成我们的根据地, 好好地利用它!

摘要: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 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和创造性地学习的主要源泉之一.长期反思挖掘文章中的内容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本文通过教材中几个不起眼的小题牵引出一些中考题、难题, 让我们深刻体会教材的魅力.

收获与反思论文 篇9

一、初遇困境:学生操作缺实效

“最小公倍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为学生后续学习通分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奠定基础。本着尊重教材、以生为本的想法,我们拟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及以下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最小公倍数

用“猴子转尾巴”的情境导入课题,并质疑课题。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例1.用长3分米、宽2分米的砖摆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可能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1)理解题意后,师:可以用摆一摆、画一画的方法小组内合作完成,并思考:摆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和砖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2)通过集合圈的形式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揭示概念。

2.例2.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

生尝试找6和8的最小公倍数后,汇报不同的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思考:两个数的公倍数和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巩固练习

1.找出下面几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 和 6 2 和 8 5 和 6 4 和 9

2.巧设陷阱:

狼一次跳15格,狐狸一次跳6格,猎人要在哪些格子中设陷阱才能同时抓到狼和狐狸。

(四)全课总结

反思:整堂课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照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多数学生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和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也能较快地接受。但从上课气氛、作业反馈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

1.教学例1摆砖的问题,虽然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凸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照顾的只是少部分学生,大部分中差生完全不是凭着思维意识指挥自己的动作摆正方形,而是在没有思维支配下胡乱摆。

2.教学后,表面上学生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两个概念都较好地理解了,却不能很好地把它们与生活联系起来,仍有部分学生不能确定给出的生活例子是否与公倍数或最小公倍数有关。

3.练习设计比较枯燥无味,后进生参与的面不广。由于第一题是找几组特殊形式的数的最小公倍数并发现规律,对于后进学生来说难度大,容量多,接受起来有些困难。

二、再遇困境:情境有趣欠深度

第一次教学,摆方砖的情境过高地估计了学情,加上练习设计平淡无趣、难度过高,所以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弥补第一次教学中的缺憾,攻坚组成员重新审视课堂,尝试着以一种更为平实,更贴近学生心理特点,更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组织方式来展开教学,由此,形成了本课教学的第二稿设计。

(一)情境创设,探究新知

1.谈话引入:老师想给同学们减轻家庭作业负担,征求同学意见。班上一位同学写了一封建议书:每2天布置一次语文作业,每3天布置一次数学作业,这样我们就不会在同一天既有语文作业, 又有数学作业了。

师:这位学生的建议能实现吗?在时间卡上圈一圈(语文用○, 数学用△表示)

2.学生在圈一圈的过程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例2.找6和8的最小公倍数,汇报几种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二)智勇大冲关

1.第一关:快乐ABC。

2.第二关:生活中的应用。

3.第三关:智力大考验。

(三)课堂小结

反思:相比第一次设计,此设计的优点显而易见,根据学生的实际,替换了教材中的情境图,采用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减轻家庭作业负担的情境来引导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但这次试教后,又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在情境引出后,虽然学生报以较浓厚的兴趣,学习的效果也不错。但这个有趣的情境背后是否会经不住推敲?试想要解决语文、数学作业不要同一天布置的问题只需要一天布置语文、一天布置数学作业不就解决了吗?再说布置作业的这个情境对认识和理解新概念非常顺利,但教材编排意图中的数形结合思想和迁移类比思想似乎荡然无存。

三、拨开迷雾:“类比”中凸显学生主体性

有了前两次的教学实践、反思,我们攻坚组成员对教材的思考也逐渐成熟。这一次,着重扣住教材编排意图中的数形结合思想和迁移类比思想重新设计教学,变单一接受学习方式为多元互动的学习方式,以真正实现课堂的生机盎然,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一)谈话引题

1.师:你们觉得学好数学最重要的是什么?(习惯、方法)

2.快速说出下面两题的运算顺序:3+2÷5 5/1+9/1÷9/2

3.师:分数四则运算没学过,但你们也能很快根据整数四则运算顺序说出步骤。说明你们很善于学习。联想→相似→猜想→探索,这就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类比。

(二)揭示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会联想到前面学过的什么知识?(最大公因数)

回顾最大公因数的知识点。

(三)情境创设,探究新知

1.通过求最大公因数的摆砖图迁移到例1的摆砖图,问:这道题还会是求最大公因数吗?那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1)猜测:用的墙砖都是整块,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___,又是____。

(2)课件出示摆砖图验证。

(3)揭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并从最大公因数的集合圈类比出最小公倍数的集合图。让学生自主完成。

2.例2.找6和8的最小公倍数。生先试做,再汇报。

(四)巩固练习

1.求20和15的最小公倍数。你发现了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关系?

2.送老师的手机号码。

3.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堂总结

收获诺贝尔奖与收获编程 篇10

真正开始深入地研究电脑和编程是从2000年开始, 此时离我大学毕业已有6年了, 说实话, 大学里的日子写小说的时候比看专业课的时候要认真得多, 而成为一名教师后, 开始教相应的程序设计课程时, 小说写作不得不暂时放下, 但写作还在继续, 从写作小说到写作计算机编程, 慢慢开始认识到程序与编程的魅力。

转变的开始是迷茫而艰难的, 选择什么样的语言, 针对什么样的东西来写程序, 使自己思索了很多, 而从改变素材能否提高对编程技术与电脑的兴致的思考上, 进入VB编程提升时期。

2000年开始 , 由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教材陈旧问题 , 开始更新计算机语言教学方面的资料, 从事VB计算机语言研究, 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搜集素材, 整理成游戏编程系列。有扫雷、迷宫、 出圈游戏等代表作品, 不仅仅如此, 开始从实际应用出发解决问题, 通过烟囱弯脖问题、选择题考试等作品来归纳, 并且第一篇作品《用VB实现选择题考试》在《计算机世界》 周报上发表。现在看来这个程序实在太稚嫩简单了, 但那时是一个开始, 正是自己真实转变的写真。以此为开始, 通过与数学等科目结合整合教材增加教学资料的趣味性与可用性, 写成趣味数学问题解题、编程小博士等系列作品。总起来看, 此阶段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程序设计与学习层次。通过将资料集中与再造, 以推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趣味生动教材为目标, 通过结集发表将自己的经验同更多人交流和分享, 获得反馈后继续加以改进, 最后经过不断努力, 将写作与编程结合, 有了作品出炉, 开始在报刊杂志上发表, 先后推出扫雷编程系列、编程小博士系列以及趣味数学编程系列和阿兰程序演义系列4个系列集。其实写作与发表作品并非想象的那么难, 而这一转变使得我开始对程序着迷, 开始深入程序设计。从一个写作的老者到一个编程的新手, 如何成长为一个编程的优秀者? 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我的编程进入第二个阶段。

第二阶段开始对最成功的程序设计者的经历与经验进行探索, 通过成功人士的方法以启发我们学习一种东西以达到成功。通过探索成功程序人物和研究方法, 有了新的系列, 寻迹系列专访。

2004年开始 , 因为在通过实际教学体验体会到教材的改进对于教学效果改进局限性, 教学效果不很明显, 开始将重点从语言本身转到和语言相关的方面, 如语言的诞生过程、学习语言的方法、语言与语言之间的整合等。 通过一系列专访, 通过互联网或面对面采访了十多位计算机方面的专家学者, 开始形成这方面的体系。采访对象包括C++语言之父、C语言之父、STL之父、Pascal语言之父, 互联网之父、N-S图之父、LOGO之父、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教授以及LEGO头脑风暴机器人之父等专家。通过专访系列的完成, 对行业发展有所对比, 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了更好的借鉴, 也从中看到了自己专业知识方面的差距。C++、Pascal语言与C语言之父的经验说明, 对于专业知识要执着地研究, 坚持不懈, 最终会取得受人瞩目的成果, 他们在自己的行业内都坚持30年之上, 特别是C语言之父, 在自己的行业内乐此不疲达到50年, 正是半个世纪的坚持, 才使其技术成果光芒四射。通过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教授, 告诉我们对于后续的教学与研究, 要积极地总结前人的知识, 将其形成可交流的文字材料, 更要积极利用现在的互联网等先进手段。而通过N-S图之父、LOGO之父以及头脑风暴机器人之父, 更进一步体会到教与学要讲究方法, 教学的过程中, 要增加多感官利用, 手脑并用, 通过实际与实践加深学习的效果。不论是莫言的成功, 还是成功的程序语言成功人士, 都离不开坚持, 莫言坚持35年之久实现了自己的最高理想, 获得了令人瞩目诺贝尔奖, 而现在已作古的C语言之父在自己热爱的行业里坚持达半个世纪之久。坚持至关重要, 成功没有捷径, 只有不懈的努力。又是什么塑造出这种长达几十年的忠实的努力呢, 以此为出发点, 进入个人程序设计的第三个阶段, 提升行业兴趣。

第三阶段, 深入了解和观察行业, 对行业的问题提炼我们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IT评论与行业观察———博客写作。将自己的观察与体验整理, 与更多人交流。

方法和教材的改进仍然不能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许多问题, 教育本身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IT教育也是如此。从2006年开始 , 开始对行业进行观察与思索 , 想通过建立一个广泛的行业通识圈子, 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通过IT评论《请放网吧一马》, 开始对行业进行综合思考与评价 , 当年发生在方山县的全国首个“有网无吧”县事件在业界震动很大, 将许多地方对网吧的极端态度显露无疑。以此开始, 在《计算机世界》发表IT评论 , 由时下新闻积极加入自己的思索, 而后, 通过和《电脑商情报》家用电脑周刊、《电脑报》网络与软件版合作, 在新闻版推出热点新闻评论专栏, 对每周IT新闻热点事件进行比较综述。由于网络的普及, 许多日常事件同IT关系越来越密切, IT事件很多, 其中涉及许多值得业界思考的地方, 时下的热点事件很多, 象网络游戏、杀毒软件、盗版、 搜索引擎等都引起业界极大关注。由于纸媒传播的局限性, 此时也开始个人网络博客创作, 通过IT博客IT狼闲评发表自己的观点, 与网友和相关专业人士形成互动。这些相关的知识对于编程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 但并非立竿见影。原因在哪里呢?

我们教学或学习某一专业知识起效趋微的原因在哪里? 我们需要如何学。优秀的个体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例证, 我们需要从最优秀的个体中学习如何求知, 如何处事, 如何做人。是教法、教材还是因为我们的学习环境太简陋, 导致我们不能好好地学习知识, 还是由于其他的原因, 使我们对知识缺乏必要的兴致与兴趣呢? 是由于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管教太严厉或太宽松, 还是由于初中小学时某一位老师, 激起同学对某一学科的义愤? 这些可能都有, 最根本的原因还在我们自己。

我们需要检讨自己的行为, 重拾自己的优点, 以获得对生活、对知识的热爱与激情。从2011年起, 通过对幸福课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 的实践, 教与学起效趋微的原因慢慢浮出水面, 最重要的点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自己。谁能解决这一问题, 还要靠我们自己。爹娘、老师、朋友都是外力, 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重新认识自己, 在传统与新潮间找好自己的定位, 在优势与缺点的对照中重新发现自己的优势; 改造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 以开放的态度面对问题, 多看到问题的积极一面, 注重实现的过程而不仅看最终的结果, 使你变优秀卓越; 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以百分百的热情对待新知, 以百分百的投入来干一件事, 想干任何事都没有一下子成功的秘笈, 秘笈都是老老实实努力刻苦地去干, 并且从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在追问幸福的秘密时, 我们的学习生活中需要重新发现自己的优点, 正视自己, 实现个人的成长。这看起来与编程没有关系, 但正是从程序与写作的融合中让我看到兴趣的力量, 从写作的兴趣扩展到编程的兴致, 从一个方面的优势扩展到另一方面的优势, 编程让我找到了自己的生活目标和努力方向, 同写作结合的编程给了我许多充实的时间和快乐的体验。

我不可能象生活在与我同一时期的高密籍作家那样获得诺贝尔大奖, 但通过写作我收获了编程。计算机程序就是这样一种可以帮助人们天赋获得发展的良好的辅助用品, 可以让人们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和快乐。用积极心理学之父赛林格曼的总结可以告诉通过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方法去重新规划人生的最 美好的地方: 首先, 心理学不仅要关注人的弱点, 还要关注人的优点。其次, 心理学不仅要重视修复损伤, 还要重视如何给人力量, 让人们对生活充满兴趣。第三, 心理学不仅要让普通人生活得充实, 还要让有天赋的人获得成就。写作和程序让我重新发现了自己, 找到了充实的可以稍有作为的生活, 希望对于计算机初学者和编程初学者能有所启示。

编者点评

收获与感动 篇11

关键词:关爱;鼓励;细节;坚持;收获;感动

这是我工作的第二个年头。去年我在教学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班每一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但是两学期结束后,我却发现少了些什么。除了一名英语教师外,我还是这个班的班主任,我强烈感觉自己没有做到一个班主任该做的。婶婶也是教育系统的,曾经闲聊时,她问:“源源,你做了一年的班主任,你拥抱过你的学生吗?”顿时我愣住了,我脑海里映入无数张学校里的画面,却怎么也找不出一张上印有我和学生拥抱,甚至亲密的画面。我一直有一个疑问,这么小的孩子和他谈爱,谈感情,他们懂吗?婶婶说哪怕你和一只小动物在一起时间长了,它也会懂得情感的。也就在那时我意识到了自己还没有懂得如何做一个班主任。本学期因为很多事情,觉得在教学方面没有太大的进步,但是回顾本学期,感觉在班主任工作方面自己有了一定的进步。

【案例】

案例一:从细节关爱学生。

爱心是老师亲近学生、学生爱戴老师的基础,是“来其师而信其道”的关键。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付诸爱心,特别是细节的地方。

冬天了,天气比较干燥,人的身体缺水,容易干燥。一天,我带着课本一走进教室,发现我们班季××同学脸上的皮肤极度干燥,嘴唇的皮都起来了,手上的皮肤都起皱了,像六七十岁老爷爷的手,孩子本身又比较瘦小,看着真是心疼。我立马用自己的杯子给他倒水喝,让他去洗个手,拿来自己的护手霜给他涂涂。顿时班级里的其他学生都说:“季××,你好幸福啊!”他傻傻地笑了。我也笑了,可是我还是揪心的疼。晚上,我和孩子家长也进行了沟通。令我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他交上来的作业本竟然打上了成绩栏!要知道这孩子一直是出了名的作业不记得打成绩栏。任凭老师怎么罚,都还是不记得,而这次他却意外地打上了成绩栏,而且还在作业本上留了字:祝老师天天开心!这次,我会心地笑了。我同意我婶婶的观点:孩子是懂得爱的。

案例二:坚持和孩子谈心,不断鼓励孩子,用发现的眼光去评价孩子。

以前我总觉得,自己做班主任,又教两个班的英语,实在是没有时间和学生谈心。后来我发现,和学生沟通不一定要面对面,没有足够时间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家庭作业本这个渠道来进行,另外班会课也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记得上学期,我经常会利用班会课来评讲试卷或是家庭作业。这学期,我告诉自己坚决不要这样做,一节课不会提高学生的成绩的。这学期我用每周的班会课和孩子来谈心。在班会课上,我会先自我检讨,这周我做了哪些事情,还有哪些是我做得不到位的地方。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自我总结,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有时我会给每个学生进行评价,发掘他们的优点。我发现只要用心,你会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有优点。任何一个有进步的学生,我都要求全班学生给予掌声鼓励,仔细观察,这些学生都会露出灿烂的笑容,变得更加自信。让他们明白,在老师眼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优秀的。平时批改家庭作业,我会把我想说的话写在学生的家庭作业本上,同时也欢迎学生将想对我说的话留言在家庭作业本上,我一定及时回复。这样一来,我和每一个学生之间都有了沟通的机会。我渐渐发现,学生愿意和我沟通了,而且喜欢我、关心我,每一次的作业本上都会有“祝您天天开心”“祝您工作顺利”“要保护好您的嗓子”等等这样的字眼,让冬天里的我格外温暖。这学期让我们班的班级荣誉感增强的就是每一周赢得“健雅班级”的奖状。每周一中午,学生都很期待广播里的声音:“此次赢得‘健雅班级称号的是……”他们深知要取得这个荣誉是靠大家一起努力的。所以,靠大家的努力我们班这学期连续十九周,周周取得“健雅班级”的称号,学生为此也同样感到非常自豪。自然而然,他们也就会爱上这个班集体,爱上我这个班主任。我同意婶婶的观点:孩子是懂得爱的。

【收获与感动】

这学期让我最为感动的是圣诞节那一天。那一天早上第四节课结束,我从隔壁班回到自己班准备打饭。我班是室外课,一走进班级,我也没有注意黑板,只是觉得学生今天回来得很早。我看到有个学生提醒我后面的黑板,我一转头,发现黑板上画了一个简笔雪人,还有学生自己用粉笔写的“圣诞快乐!老师我们爱你!I love you!”我情不自禁地笑了。顿时,我的眼眶也红了,说不出的感动,说不出的感谢。我万万没有想到,四年级的学生会做出这样的举动。谁说小孩子不懂爱?我感动的是,他们心中有我这个老师;我感谢的是,他们给了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份圣诞礼物。这是任何金钱都无法买到的。我让学生一起和这块黑板合影。我想,这将是我教师生涯中最值得珍藏的回忆。我再次同意婶婶的观点:孩子是懂得爱的。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在自己的著作《教师规则》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古往今来,爱心都是唤醒学生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总之,对学生来说,老师不经意间的一句话,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一生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有可能是造就一个人才,也有可能是抹杀一个人才。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用自己的最真诚的心,包容学生,用自己的爱唤醒学生,让学生心中充满阳光,快乐成长。在以后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依然会用爱去对待我的学生,让他们在爱中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邓启萍.爱并感动着:班主任工作札记二则[J].校本教研,2007(7).

收获与反思论文 篇12

摘穗台的配置改进

由于整个玉米摘穗台都悬挂在收获机的前方, 其重量几乎全部加在收获机的前轮上, 导致收获机行走与转弯灵活性下降, 操纵性和安全性受到影响, 致使收获机的作业行走速度、作业效率受到限制。目前在用的悬挂机型, 两行玉米联合收获机摘穗台重量一般在800~900kg之间, 三行玉米联合收获机摘穗台重量约1100kg, 极大地影响了悬挂式机型的性能。兼用型收获机如果能通过优化和改进结构, 并简化传动方式, 将有效地降低结构重量, 将大大改善收获机前轮负荷过重的问题。

针对现有悬挂式玉米收获机存在的拖拉机前轮负荷过重的问题, 兼用型收获机摒弃了传统的结构复杂、前悬挂臂长的悬挂系统局限, 采用特殊的适合不同机型的小麦收获机的前悬挂系统, 缩短悬挂臂的长度, 简化挂接系统结构, 使整体玉米收获机的摘穗台挂接后移, 维持整机平衡。同时, 将玉米摘穗台连接部件与安装在底盘上的悬挂点铰接相连, 下方用液压油缸联接玉米摘穗台主梁与悬挂系统支架, 通过液压油缸控制玉米摘穗台围绕悬挂点旋转, 实现摘穗台在作业过程中的自由升降或者浮动控制。这种联接方式可以使摘穗台的离地间隙依需调整, 提高了机器的行距适应性和对倾斜倒伏以及不同结穗高度玉米挂点轴旋转, 实现摘穗台在作业过程中的自由升降或者浮动控制。这种联接方式可以提高摘植株的收获能力、核算悬挂系统强度与刚度, 有效降低了悬挂联接部分的材料和重量, 简化了结构, 提高了玉米联合收获机的操作灵活性。

前置粉碎装置的配置改进

应用卧辊式摘穗、前置秸秆粉碎一体化技术, 改进后置秸秆粉碎还田机前置, 实现摘穗完成后即可完成玉米秸秆粉碎还田的功能, 改变后置时秸秆粉碎装置捡拾经过轮胎碾压秸秆的弊端, 提高秸秆粉碎的清洁率和捡拾的干净程度。采用卧辊式摘穗装置与之配合, 形成玉米果穗摘取与秸秆粉碎还田一体化技术, 其平行布置的切碎滚筒与摘穗装置同时作业实现玉米果穗收获、秸秆粉碎还田。该玉米联合收获机摘穗辊与现有玉米摘穗辊技术类似, 通过提高转速及设计参数, 合理配置轴向推进速度与径向下拉速度, 缩短了摘穗辊长度, 其前置秸秆粉碎装置中的切碎滚筒横向布置, 安装时位于摘穗辊下方, 并与摘穗辊呈垂直状态。摘穗辊向下拉拽玉米秸秆实现玉米果穗与茎杆的分离, 实现果穗摘取, 并通过摘穗辊的高速旋转将玉米秸秆强制喂入秸秆粉碎装置中完成撕拉与切碎、抛撒或回收。工作时, 玉米植株经玉米收获机摘穗台前端安装的强制拨禾链强制夹持喂入摘穗, 通过摘穗辊的高速旋转完成玉米茎杆的下拉, 实现了玉米果穗与茎杆的分离, 果穗通过输送搅龙进入升运器, 茎杆下拉至前置的秸秆粉碎装置为入口, 茎杆根部由粉碎滚筒中安装的旋转动刀捡拾进入粉碎滚筒内腔, 通过动刀的高速旋转, 强制带动茎杆在内腔内运动, 达到与定刀撕拉、搓揉、切碎, 进而完成茎杆的前置粉碎, 茎秆被切碎后由螺旋式推进器或者输送带集中喂入抛送器, 抛送器将茎秆抛送到茎秆箱或者均匀抛撒于田间。

升运器及果穗箱的原理及配置

玉米小麦兼用型联合收获机改装过程中, 果穗升运器侧置, 不破坏主机以及小麦收获机的籽粒以及秸秆输送装置, 加装玉米果穗升运器, 实现摘穗台摘取的果穗集中输送至螺旋输送搅龙, 由螺旋输送搅龙集中推至升运器一侧, 由升运器输送链上安装的刮板提升输送进入果穗箱, 完成玉米果穗的集仓。同时改进升运器末端, 加装升运器起落机构, 控制了升运器出口的高度, 可以使果穗有效充满果穗箱。升运器末端升降技术装置由液压升降机构、起落支架等组成, 收获玉米时, 可通过液压升降机构使升运器的玉米果穗出口高低变化, 改变对玉米果穗的水平抛掷距离, 经过果穗导流板疏导和后置的观察镜监测, 可以使玉米果穗抛掷在果穗箱的不同部位, 均匀的装满果穗箱, 充分利用了果穗箱的容积, 大大的提高了收获效率, 可省略果穗箱为摊平果穗设置的人工, 减少人工辅助劳动, 节省人工, 消除了不安全隐患。同时, 通过液压升降机构降低升运器至最低位置, 提高玉米收获机的运输通过性能。加装的玉米集穗箱, 放置在小麦收获机的末端, 实现玉米果穗的暂时储存功能, 在玉米收获机果穗箱中增置卸粮滑板装置, 包括与收获机机体铰接的部分, 果穗箱一端设有在果穗箱翻转时将玉米果穗卸出的卸粮口, 果穗箱上位于卸粮口处设有卸粮滑板, 果穗箱升起卸粮时滑板下端与果穗箱铰接并与卸粮口展开呈同一个平面, 卸粮滑板装置还设有能控制卸粮滑板转动幅度的转动限位装置, 控制卸粮位置。在果穗箱翻转卸粮时, 能够保证运粮车与收获机械在保持一定安全距离的前提下使果穗全部卸入运粮车。

电子监控系统的配置

玉米小麦兼用型联合收获机结构复杂, 工作功能部件多, 各个工作部件的状态都需要实时监测, 受机身结构的限制, 驾驶操作人员以肉眼难以全面观察、监控机器的作业状态, 仅靠驾驶员的经验更是难以感知各个具体部件的工作情况。为此, 为收获机安装电子监控系统, 将现代传感器技术和电子技术相结合, 依靠摄像头与视屏监控各部分的工作情况, 达到有效监控收获机行驶状态和收获情况的目的, 这是兼用型收获机提高作业质量与水平的重要保障。监控系统包括监控摄像部件、信号传输部件及信号处理、监视器等组成, 可以有效的监控割台 (摘穗台) 、升运器、粮仓和秸秆粉碎装置的工作状态, 向驾驶操纵人员进行作业的实时提示。

上一篇:提高方略下一篇:小麦白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