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原因分析

2024-10-14

城市内涝原因分析(共12篇)

城市内涝原因分析 篇1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的快速发展, 带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 城市内涝已严重制约了城市化发展的步伐, 内涝已成为目前每个城市急需解决的重要难题。内涝是指在雨季时, 城市强降水或持续性的降水导致城市的排水超出排水系统的负荷能力而产生的积水现象。文中针对我国城市内涝的主要成本进行了分析, 并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以期科学合理的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保证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的正常生活。

关键词:城市内涝,成因,防治

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 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 但在取得众多成绩的同时, 城市的交通拥堵和城市内涝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和谐音符, 严重阻碍了城市发展的进程。近年来, 每当雨季到来时, 就会不时的听到或看到某某个城市发生严重的内涝等报道, 城市内涝已成为全国性的问题, 且有越演越烈的现象, 因此在当前, 城市内涝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1 城市内涝的主要成因

1.1 城镇化进程速度加快

近年来, 在城市不断的建设过程中, 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增加, 城市的用土不断的进行扩张, 盲目的填水挖山进行建设, 使自然水系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从而降低了雨水的调蓄分流能力, 同时城市中道路的不断拓宽及建筑物的兴建, 使地表硬化的面积不断的加大, 影响了水循环系统的蒸发和下渗过程, 降雨时所形成的大量降水只能通过地下管道排出。当降水量超过排水系统的排水量时, 则会发生内涝。

1.2 城市排水系统日常管理维护滞后, 国民素质不高

对城市排水系统的日常维护管理十分重要, 关系到排水系统是否能够正常运行, 在维护管理中, 需要有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定期的养护和维修, 需要有专业的机械设备。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城市排水系统管理中, 由于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的资金不足, 导致养护工作不到位, 没有专业人员和专业设备, 致使很多的管道和窨井出现堵塞现象而无法正常排水。很多的城市只是在管道和窨井出现堵塞时才会进行维修, 这样不仅浪费了维修费用, 同时对城市内涝也增加了发生几率。此外, 和国民的素质也有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 很多人的不文明习惯导致管道出现堵塞, 为维修带来了困难。

1.3 短时集中强降雨天气增多

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和城市进程的脚步日益加快的形势下, 在城市中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日常焚烧的废弃物等在城市的上空聚集了大量的凝结核, 所以说在城市上空要比郊区的运量多并且要低, 此外由于城市中高层建筑物较多, 阻碍了云层的移动, 从而导致降雨时间延长, 要比郊区的降雨量大。在全球的环境恶化, 地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 也是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 致使城市中短时间内的降雨量较多。

1.4 排水体制不够合理

目前我国各个城市的排水体制主要包括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在城市的老城区, 多数还沿用以前的合流制, 将污水和雨水在一个管道中排放并处理。这种排水体制维护费用较低, 同时污水和雨水在经过处理后进行排放, 避免了水体的污染问题, 但这种体制会发生溢流的问题。分流制是将雨水和污水分管道排放和处理。其优点是比较灵活、易于控制、不会有溢流问题;缺点是造价较高, 雨水未经处理排放易造成水体污染。目前国外有成功的例子可以借鉴, 是在保留合流制的基础上改造成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的优点是充分利用原有的合流管, 管线单一, 管渠总长度小, 在投资和施工量方面大大降低;避免了在城市道路上敷设污水管而影响交通与居民, 易于实施;同时将雨水和污水都经处理再排放, 避免了初期雨水污染水体, 满足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当然在大暴雨时, 仍然有部分污水通过溢流井直接进入水体, 还是会对水体有一定程度的污染。

1.5 城市缺乏雨水的调蓄设施。

在城市中建立大型的地下雨水调蓄库可以有效的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在洪水期到来的时候, 可以将雨水引导到调蓄库中, 这样既保证了雨水的排泄, 同时又储存了大量的水资源, 在全球面对水资源危及的情况下, 可以有效的利用雨水。但是, 在我国的城市中, 目前还没有这种设施, 所以说当洪水期时, 城市中的雨量超过了排水系统的能力时, 就会发生内涝。

2 城市内涝的防治对策

2.1 完善城市排水规划, 制订符合地区实际的规划建设方案

各城市应根据自身发展的总体要求, 结合当地水文气象资料, 并根据新、老城区的不同特性, 实事求是地确定排水工程的近远期建设规划, 以指导排水管网系统的建设及改造。

2.2 建立长效的排水管网管理机制

大、中、小城市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排水管网管理模式, 并为管理机制的逐步升级和发展预留必要的条件。

2.3 合理使用城市建设用地, 渗、滞、蓄、排相结合

针对地形、地貌特征, 认真研究城市排水系统中的截洪、分流和调蓄措施。作为城市蓄洪排水的重要载体, 对具有涵养水源及景观价值的洼地、沟、塘、河道等应严格保护, 不能随意填埋或侵占。此外, 在适宜的地区建造雨水蓄水池, 规划一定比例的蓄滞洪区, 保留一定的蓄洪塘坝, 也可以达到有效延缓雨水径流形成时间, 削减洪峰流量的目的。城市建设中应积极采用各种改善措施增加透水面积。

2.4 加强平时排涝管理及暴雨应急预案

对于城市已建的排水管网系统应加强管理和维护, 制订城市防汛排涝预案并落实具体措施, 加强防范和宣传力度, 让市民进一步了解市排水设施现状和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增强市民爱护城市排水设施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政府必须确保并加大对城市排水系统日常维护管理的资金投入, 按标准定期进行排涝设施养护工作,

2.5 强化施工质量管理。

一套合理先进的雨水排蓄系统是保证城市畅通的基础。政府主管部门及各市政施工企业均应充分认识到地下排水管网的重要性, 重视排水规划, 严格按规划进行设计与施工, 并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尤其是对“隐蔽工程”, 如排水管渠工程的施工验收工作等。

结束语

城市内涝是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日益严重的“顽疾”, 它的成因有自然因素, 但更多的是人为因素。防治城市内涝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方法, 还是可以减少内涝次数并降低内涝影响程度的。这个过程, 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维修和养护, 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GB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S].2011年版.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1.[1]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GB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S].2011年版.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1.

[2]张炜, 李思敏, 时真男.我国城市暴雨内涝的成因及其应对策略[J].自然灾害学报, 21.[2]张炜, 李思敏, 时真男.我国城市暴雨内涝的成因及其应对策略[J].自然灾害学报, 21.

[3]李俊奇, 车伍.城市雨水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5, 18 (4) :5-8.[3]李俊奇, 车伍.城市雨水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5, 18 (4) :5-8.

[4]胡斌.城市排水与防洪排涝设计中重现期的确定[J].中国市政工程, 2004, (3) :44-45.[4]胡斌.城市排水与防洪排涝设计中重现期的确定[J].中国市政工程, 2004, (3) :44-45.

城市内涝原因分析 篇2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不断发生暴雨洪灾,导致城市出现严重内涝,直接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并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旦遭受洪灾,将造成巨大的政治影响和经济损失,可见分析城市暴雨洪灾原因、提出相应对策显得十分重要。主要分析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原因,并探讨应对措施。

关键词:城市化;内涝;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TV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235(2012)06-0059-03

0 前言

最近几年我国城市暴雨洪灾内涝问题日渐突出,很多城市不同程度的遭遇了暴雨侵袭,引发内涝灾害,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正常生活,有的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及巨大的财产损失。例如2007 年济南发生的“7·18”大暴雨洪水,这次洪水主要特点是历时短、强度大、降雨集中,这场暴雨过程仅维持3 个多小时,市区平均降雨量就已经达到了146 mm,最大点雨量达到了178 mm,暴雨洪涝造成济南市33.3 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2 亿元[1]。广州市曾在2010 年遭受了几场大暴雨的袭击,造成市区严重内涝,其中最严重的就是“5·7”大暴雨,12 小时降雨超过213 mm,很多地下停车场被淹,很多主干道积水严重,市区交通严重受阻甚至瘫痪,全市经济损失约5.4 亿[2]。其实这些严重的城市洪涝灾害并不是个例,而是我国很多城市普遍存在的现象。

城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财富集中,一旦遭受洪灾,将造成政治影响和经济损失,因此探讨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原因及对策显得十分重要。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原因分析

1.1 城市化对降雨的影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城市人口越来越集中,交通工具剧增,建筑群密集,沥青路面和水泥路面已经布满整个城市的大街小巷,由于这些因素使城市的气温明显高于郊区,形成显著的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不仅造成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气温升高,而且很多研究还表明[3-4],城市热岛效应还可能通过流场的作用,对冬夏季降水过程产生影响。另外,由于城市的建筑物高低不一,加大了城区的粗糙度,这不仅引起湍流,而且对稳动滞缓的降水系统有阻碍效应,增加了降雨在城区的滞留时间,增大了降雨强度。同时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发展,对环境产生大气污染,大气中悬浮颗粒密度增大,一定程度上起到人工降雨的作用,导致暴雨形成的几率和降雨量增大。显然城市化效应日趋严重会导致短时降雨量增大,增加了城市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1.2 城市化对雨洪径流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区土地利用性质的改变,使原有下垫面发生了剧大的变化,建筑物增多,道路铺装,不透水面积增大等,直接改变了地面雨洪径流形成条件,使天然水文情势发生了变化。另外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公园逐渐被“边缘化”,不透水面积逐步增加,降水基本无蓄、滞、渗空间,下渗的雨量基本为零。地面硬质化致使地表径流产生的较快,径流系数很大,使降到城市区域的雨水很快填满洼地而后形成地表径流,使同强度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量增大,洪峰流量增加,当超过现有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时,雨水就会在地面积聚形成内涝。

1.3 城市雨水管网排水标准低

我国城市采用的市政排水系统标准偏低,GB 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5]“一般地区,重现期一般采用0.5~3 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3~5 年”。但在实际设计中,大多数城市的排水标准重现期多选取下限,如北京、上海、广州大部分地区的排水标准为1 年一遇,重点地区或特别重要地区为3~5 年一遇,与国外城市普遍采用的2~5 年一遇的排水标准[6]相比,我国城市的排水标准偏低。而且一些老城区的市政排水系统已经使用几十年,部分管道老化破损,甚至堵塞,致使整个排水系统排水能力低下。

1.4 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规范的衔接问题

城市排水系统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市政雨水管道系统,主要布置在城市主干道和大街小巷,主要用于排除城市雨水,但有的城市目前采用的还是雨污合同制,雨水污水共用一条管道。市政雨水管道设计一般属于给水排水专业的设计范畴,管道的设计流量采用市政公式即暴雨强度公式来计算,设计标准采用的是GB 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另一部分是在城市市区内从水利角度设置的防洪排涝工程,包括城市内河、排涝泵站、排涝闸等,属于水利设计范畴,设计流量的计算一般采用的是单位线法或推理公式法,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规范,主要采用GB 50288—9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里的农田排涝标准。二者设计之间存在比较复杂的关系,一般市政雨水管道由专门的市政设计单位设计,而一些防洪排涝工程由水利设计单位负责,这样就会存在两个专业衔接的问题,以及标准不一致的问题。

1.5 城市雨水管理系统不健全

我国城市雨水管理系统不够健全,对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应急防洪减灾设施建设没有得到重视;外洪内涝兼顾综合治理不够;防汛预警与应急管理水平滞后;排水设施得不到及时的养护和维修;应对超标准降雨的措施力度不够;宣传教育不够,没有形成全社会公众参与的全方位防灾减灾体系。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对策探讨

2.1 雨洪利用

雨洪利用是针对开发建设区域内不同下垫面所产生的降雨径流采取相应的措施,或贮存利用,或渗入地下,以达到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改善小区生态环境、减轻区域防洪压力的目的,是一项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措施。雨洪利用的形式一般有3 类即深入地下、拦蓄利用和调控排放。主要是利用道路、绿地、屋顶、公共基础设施等进行雨水收集,作为道路浇洒、汽车冲洗、绿地浇灌、小区景观等或地面铺装选用透水材料,采用多孔沥青或多孔混凝土路面,在人行道、广场或休闲区铺设草皮砖,让雨水顺利的渗入地下等措施。

2.2 城市规划与设计阶段合理规划用地减少硬化面积

城市规划和建设阶段必须重视防洪排水。对排水设施进行系统规划,将水利与市政规划设计相结合,从源头编制雨水控制、利用调蓄设施的规划,合理规划建设用地,对于现有的内河道和沟塘等具有蓄洪、排涝能力的区域不要随意填埋侵占,适当布置一些花园、运动场、停车场,还可以临时滞蓄或排泄洪水,在道路设计上尽量减少地面硬化面积,多采用入渗型路面,增加绿地面积,不但美化环境,也可以增加雨水的下渗和含蓄。

2.3 提高排水系统标准及标准规范的衔接

结合我国的目前排水系统现状,逐步提高排水设施的设计标准是必然趋势。在今后的设计中不同地区应采用不同重现期,一些重要干道及市区中心等重要区域提高雨水管道的设计重现期,尽量取标准中的上限,与国际标准接轨,对已经建成的排水设施若有改造,应按照新设计的情况考虑。同时,中心城区的排涝标准也要提高,在发生超大洪水时设计中常采用的20 年一遇的标准是不能满足要求的。

不仅要提高排水系统标准,也要注重考虑标准的衔接问题,加强不同专业间设计沟通协调。另外如何将市政规范及标准与水利标准统一,而不是单独从各自专业领域来考虑问题,这需要相关部门对这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制定出统一的规范标准。

2.4 完善城市雨水管理系统

a)养护、维修排水设施

城市排水系统中的很多排水设施,如管渠、检查井、雨水口等,由于初期雨水携带的杂物比较多而极易使排水设施堵塞;城市边缘山体雨水进入城市排水系统更易夹杂泥沙,堵塞排水设施或降低过流能力,以致形成内涝。所以这些排水设施需要经常养护,清理杂物,定期维修,以保证排水正常,另外对已经建成多年的管道要定期检查,严重破损的要及时改造,对排涝泵站及排涝闸也要经常检查维修。

b)积极进行城市防洪减灾的宣传,树立市民对水灾的风险意识。

c)借鉴国外经验采用城市防洪风险管理办法。

d)加强城市防洪基础工作。

2.5 采用先进的技术应对超大洪水

采用先进的技术为新建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为旧城区采取措施应对突发暴雨提供科学预报。将整个城区的排水系统建立数据库,构建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来模拟整个系统的动态变化,及时预报超标降雨发生时出现积水的位置及深度,为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目前国外已经有很多成熟的商业软件可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应用。

2.6 完善城市应对超标降雨的应急措施

为确保发生超标降雨时,积水时间短、退水快,不形成城市内涝。需要采取应急措施,制定应急预案,落实各部门责任,由相关部门建立相应预警应急队伍,配备专门人员密切关注气象预报,发出预警信号。同时,给应急队伍配备用于积水排除的设施,一般包括: 水泵、临时发电机组、软管、起重机械等设备,在预警信号发出后随时待命。另外对城市经常积水区域,应制定人员撤离与安置、重要建筑保护等相关预案。结论及建议

不断城市化及地球环境的继续恶化带来的极端恶劣天气,特别是近年来暴雨及特大暴雨发生的概率越来越大,致使很多城市发生严重内涝,通过分析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原因,根据目前国内外的一些相关研究浅谈目前应对城市内涝的一些措施。

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雨水系统规划设计体系及关键技术,加强雨水系统模型建设及其在规划中应用的研究。

参考文献:

用10年解决城市内涝 篇3

国务院:

城市社区年底前须开辟养老服务设施

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随后又明确了启动实施时间为今年第四季度,根据意见规定,在老城区和已建成小区,按照(社区居民)人均不少于0. 1平方米的建设指标,限期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开辟养老服务设施,不得挪作他用;新建设城区也有相关规定。

南京纪委:

中秋国庆公款送礼一律先免职再处理

南京市纪委9月15日发出通知要求,从即日起,将联合市财政

局、公安局等八个部门,对中秋国庆期间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开展严格监督检查,对违反中央纪委“四个严禁”、经查证属实的党员干部,将根据有关规定,一律先免职再调查处理,并视情追究所在单位主要领导责任。

福建:

宗教活动场所不得私自收留弃婴

福建省政府办公厅日前下发《关于规范宗教活动场所收留抚养弃婴工作的通知》,明确要鼓励符合条件的宗教活动场所与当地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共同试点举办儿童福利机构,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但宗教活动场所不得私自收留弃婴。

马来西亚:

打击偷窃让失窃手机成废机

马来西亚通讯及多媒体部日前表示,政府将在11月实施封锁失窃手机的措施,让失窃手机成为“废机”。通讯及多媒体部长阿末沙比里表示,当局将会以法令的形式规定所有电讯公司都必须遵守相关规定,目前偷窃者只要更换用户识别卡后,就能继续使用偷来的手机,但实施封锁措施后,失窃手机就等于废机。

城市内涝原因分析 篇4

目前,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所导致的极端天气, 给我国的许多城市带来强降雨, 城市内涝问题频频发生, 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我国制定了对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规划建设方面的相关明确要求, 以找到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 对城市内涝防治问题和实际工作的实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2 引发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

城市的迅速发展, 导致许多过去建设的城市基础设施等无法跟上发展变化的步伐, 出现对城市内涝问题不够重视, 缺乏有效防治手段等问题。导致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2.1 气候的变化

随着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重, 进一步影响了全球的水循环过程, 从而导致极端降雨天气的增多。另外, 由于区域降雨的分布格局发生变化, 降雨不均匀, 致使我国许多城市出现了内港、缺水等极端现象, 有些低洼的地区或路段发生严重的积水问题, 从而形成了城市内涝。

2.2 城市排水管网、泵站设计不合理

中国许多城市的排水系统, 大多沿用的是曾经借鉴苏联而设计的浅埋管网系统, 但是, 由于我国与苏联所处地域不同, 气候存在差异, 在我国采用浅埋的排水管道其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另外, 有些工程为了节约造价, 在管道、泵站的排水设计方便要求低, 排水能力有限, 抗洪能力不足, 造成内涝现象。

2.3 城市建设忽视洪水削减

在建设城市时, 对于土地的利用方面, 存在许多将原有松软土体, 如农地、林地、草地以及水域等改建成城市道路、建筑和广场等, 但是此类土体未经改良, 具有松软透水的特点, 在改建后严重影响了城市建设的质量, 减弱了土地对于暴雨洪水的削减作用。

3 雨洪调蓄分析

针对以上导致城市内涝的原因, 研究出了重要的内涝防治办法, 即雨洪调蓄, 是对雨水进行调节和存储的总称, 能够有效发挥削减雨水径流洪峰, 环节排水排涝压力的作用, 等到降低流量后, 再从调蓄池将存储下来的雨水排出、净化, 然后重新合理利用。常见的雨洪调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3.1 地下式雨洪调蓄

地下式雨洪调蓄是一种修建于浅层地下的水工构筑物, 是将已有排水管道与调蓄池相接, 在强降雨天气下, 超过管道设计规模的雨水可以利用调蓄池暂时接纳高峰流量, 缓解城市排水压力, 有效降低了内涝风险, 且无需对排水管网进行改造。雨后调蓄池内的雨水可经过简单处理加以利用或排放至河道, 使得初期雨水对城市水环境污染得到很好的控制, 同时实现了雨水资源化利用。

3.2 地面式雨洪调蓄

地面式雨洪调蓄主要分为两类:①利用天然湿地、池塘或人工湖等水体贮存雨水补充水景用水, 并利用水生植物对初期雨水进行生物净化处理, 以保持良好的生态景观效果;②将城市绿地、广场、停车场建成下沉式设施, 在雨季利用其较大的容积作为储存雨水的调蓄池, 以降低城市内涝风险。地面式雨洪调蓄将雨水收集、利用与生态景观、生活服务、休闲娱乐等结合在一起, 使城市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设施功能达到最大化。

3.3 隧道式雨洪调蓄

隧道式雨洪调蓄是一种修建于地下深层, 用于贮存和输送雨水或合流污水的隧道。它通常具有很大的调蓄容积, 可大幅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有效控制合流制系统造成的水环境污染。由于隧道调蓄池一般修建于地下几十米深的地层, 不仅不会占用昂贵的城市用地, 对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影响很小, 较适合在地下管网密集, 城市用地紧张的特大城市使用。但由于隧道深度大, 其排空时提升高度大, 运行费用高, 清理难度大也成为隧道式雨洪调蓄的明显缺点。

3.4 河道调蓄

河道调蓄是指将河道水系作为天然的雨洪调蓄池, 利用现状河道常水位与最高水位之间的调蓄容积削减洪峰流量, 降低城市内涝风险。在河网密布、水系发达的平原地区, 河道水系作为市政排水系统的收纳水体, 承担着各自分区的排涝任务, 而雨水通过管道直排或泵站泵送至河道后, 先是填充河道的调蓄容积, 然后才会缓慢向下游流动, 并非雨水进入河道后立即排出, 因此河道水系不仅具有排除涝水的功能, 同时具有很强的调蓄能力。

3.5 比较分析

相关研究人员就这几种调蓄方式进行了比较 (见表1) , 得出以下结论:①地面式调蓄, 主要是将天然水面、人工湖等当做调蓄池, 这种调蓄池的优势在于容积通常略大, 因而适用于降雨量较大的地区;②地下式调蓄, 该方法容易被用地、地下空间等所限制, 因此对于其规模的设计有限, 容积较小, 适用于泵站汇水或小范围调蓄;③隧道式调蓄, 该方法利用的是深层地下空间, 建设规模大, 但是其建设工程量也相对较大, 建设的难度也较高;④河道调蓄, 该方法的调蓄能力最好, 且不需要考虑投资、占地等问题, 经济且有效。

在实际的城市内涝防治过程中, 采用哪种调蓄方法需要结合工程实际来决定, 本文重点探讨的是具有经济性、有效性优势的河道调蓄 (见表1) 。

4 河道调蓄及其在城市内涝中的应用

4.1 河道的可调蓄性

河流与地下水的关系随着自然因素变化和人类活动发生变化, 当自然因素变异和人类活动超过阈限时, 河流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趋于复杂。当河流流量衰减或随着河流沿岸地下水开采量增加, 均可使河水位与地下水位关系由具有统一浸润曲线演化为地下水位与河水位脱节的状态, 河床下就会出现非饱和状态。如果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增强了地表水渗漏能力等问题, 造成河道损失;或者由于汛期洪水导致水库弃水, 即可成为调蓄的重要水源, 满足可调蓄性。

4.2 河道调蓄的应用

4.2.1 河道调蓄在城市化发展影响中的应用

现代社会由于各种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及其他人为因素, 使河道水系区域化、等级化, 高等级的河道重点用于引水、防洪排涝, 而低等级河道则设置于城市内部, 用于汇流和调蓄。然而, 城市的发展和改造, 导致许多低等级河道被占用或填埋, 严重削弱了城市调蓄能力, 导致低等级河道的水位容易迅速提升, 顶托市政管网, 引起内涝。对此, 首先需要加大宣传, 然后对河道蓝线进行合理规划, 采用疏浚扩挖工程、增加人工水体等技术手段或工程措施, 加强生态水系保护能力, 从而逐步地恢复其结构和功能。

例如, 某大城市的中心城区河道, 其水系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至少消失了310条, 总长已经超过520km, 水面积约减少了10.46km2, 而河道的槽蓄容量则减少了约2029万m3, 单位面积的可调蓄容积减少了5.06万m3/km2, 导致河道的调蓄能力下降。由此可见, 城市化发展在改变河道形态结构的同时, 削弱了河道调蓄能力。

4.2.2 河道调蓄在水位调控影响下的应用

在河道调蓄过程中, 对于水位的控制将直接影响到河道调蓄的总体效果与能力。为了能够有效保存河流水体所具有的基本生态功能, 首先需要保障水生物的生存, 提供稳定的生态水量。雨季来临时, 河道的水位如果仍然维持在常水位, 则表明其调蓄容积不足, 排涝能力很可能难以应对短时期的强降雨, 必须进行水位的调节。

有些西南地区湖泊较多, 河网密集, 河道水系错综复杂, 常常存在流量交换, 如果仅仅凭借水力计算, 并不能够合理掌握河道水位调控是否会影响其他与该河道存在相交关系的河道水位, 所以需要先建立城市河道的水系水力模型, 对城市中河道的汇流、调蓄、排水等过程, 进行全面的模拟, 从而编制出科学合理的水位调控方案, 保证汛期水位, 最终提高河道的调蓄容积, 加强排涝能力。

4.2.3 河道调蓄在闸站运行维护影响下的应用

在产业集中化的发展过程中, 城市为了充分地利用河道水系, 开展城市的供水、防洪、排涝、灌溉以及通航, 会在河道的两侧堤防上, 建设阻水建筑物, 如闸阀、泵站等。但是, 有些闸站由于长期处于关闭的状态, 加之缺乏必要的运行维护, 导致闸站出现卡涩问题, 阻碍了河道的泄流, 降低河道调蓄能力。

有些西南地区为季风气候, 湿度较大, 闸站的运行调度工作也通常在汛期进行。为了能够确保在汛期, 河道的调蓄能力和排涝功能都可以得到良好的发挥, 必须要对闸站进行运行调度, 并定期进行日常维护, 加大维护投资, 从而提高闸站的运行水平、运行效率, 避免出现老化或腐蚀问题, 延长闸站的使用寿命, 使其能够在降雨期间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提供充足的调蓄容积和排涝功能。

5 结语

对于不同的城市, 由于存在地域特征上的差异, 其城市内涝的发生原因、治理措施、建设重点等也势必会存在很大的不同。而河道雨洪调蓄方法具有调蓄容积大、无需考虑投资、占地等优势, 面对城市的用地紧张、地下空间有限、建设成本昂贵等情况, 是能够有效保障城市排水安全, 且最为经济可行的内涝防治措施。

摘要:城市的内涝现象将会对城市的正常与转造成严重影响, 而该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建设速度的推进, 以及多种其他来自于自然和人为的不利因素。河道调蓄是一种能够有效改善城市内涝问题的、经济有效的手段, 本文即重点解析了该办法的应用, 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内涝,防治,河道调蓄

参考文献

[1]徐玖平, 李姣.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组织模式的结构集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2, 11:2447~2458.

[2]蒋洪强, 马向春, 杨玲玲.基于GIOWA算子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环境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S1) :172~177.

城市内涝原因分析 篇5

前段时间,武汉连续降雨导致城区局部发生严重内涝,多个地段渍水,市政排水能力再一次受到市民质疑,网友又纷纷吐槽“到武汉看海”。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逢雨必涝”的现象频发,对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失。如何防范和治理城市内涝,已成为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

自2013年以来,国家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应用地理信息、全球定位、遥感应用等技术系统,加快建立具有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风险评估等功能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强化数字信息技术对排水防涝工作的支撑。《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明确提出,要建立适合当地条件的排水设施地理信息系统,将现代地理信息和数字化技术运用到日常运行管理、风险控制和应急。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建立城市排水防涝信息系统,已成为各大城市增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的必然选择。湖北地理信息企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实现情景模拟、预判预警、指挥调度等综合管理与实时决策等功能,变“被动应对响应”为“主动预警处置”,变“看不见的风险”为“可预测、可感知”,以提高城市内涝防治水平。

当大雨来袭,借助某个平台,城市管理部门便可以实时掌握降雨强度、降雨分布、降雨量等信息,若出现异常时,可获得自动报警信息以及一套完整的处理方案;还可以实时全面了解整个城市排水管道系统的运行状态,对管道排水能力和抢修现场进行智能化监管,有效识别管道破裂、积泥、封堵等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保持管道畅通,彻底消除城市内涝隐患。MapGIS 排水管网信息系统已成为确保城市防涝安全的一道牢固的新型堤防。

MapGIS 排水管网信息系统,采用GIS 技术,可以利用客户端对排水管网管道、附属设施的图形和属性进行统一管理,提供定位、查询、统计、出图等功能,用于高效的数据检索和分析等。比如,能够标示并显示重点低洼区分布,根据天气情况对低洼区的渍水情况进行分析,辅助相关部门有效预防、处理城市内涝;能够分析指定泵站的影响范围及区域内管道与排水户,并进行数据统计与图形显示,辅助管理人员制定出最佳的泵站检修时间方案,以求对城市排水造成的影响降到最小。同时,还将排水GIS 系统与巡线、养护、调度等业务系统进行有效集成,实现了系统间的信息交互与共享,支持跨业务的排水综合分析,辅助各管理部门科学决策和应急处置。目前,该系统已在湖南、四川、江苏、浙江等省得到了成功应用。

据了解,就在前不久,武汉入选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未来三年,武汉市将投入102亿元用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统筹解决城市内涝等问题,这对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提出了更新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诸如武汉中地等一批湖北地理信息企业,将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努力探索和实践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加快推进城市排水防涝信息化建设,助力城市管理部门分析并解决排水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中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从而有效破解城市内涝之殤。

治理城市内涝的立法思考 篇6

关键词:城市内涝;气象防灾;立法思考

一、我国城市内涝现状

据国家住建部对351个城市2008年至2010年的排涝能力专项调研报告显示,有62%的城市发生过内涝,39%的城市内涝灾害超过3次,57个城市的最长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

随着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发,强降雨天气造成的城市内涝充分暴露了承灾体的脆弱性,“城市看海”已成為互联网和百姓口中的常见词。2010年5月7日,广州市特大暴雨造成城市严重内涝,导致全市经济损失多达5.438亿元,6人因洪涝次生灾害死亡。2011年5月11日,一场暴雨突袭羊城,广州依然是逢雨必浸,天河立交、沙河立交、中山大道师大暨大站社会车道等多处出现“水浸街”,大片积水导致车辆与路人通行受阻。南方城市暴雨内涝,北方城市又是如何?2011年6月23日,北京受强降雨影响,市区22处交通路段中断,3条地铁线路出现险情,首都机场100多架次进出港航班被取消。2012年7月21日,受暴雨影响,北京市城区95处道路因积水断路;首都机场500多进出港航班被迫取消或延误,近八万乘客滞留;北京铁路局管内多条线路大量旅客列车晚点,地铁机场线也部分停运,北京交通近乎瘫痪。据官方统计,“7.21”特大暴雨导致北京约190万人受灾,78人罹难,造成经济损失超百亿元。

强降雨引发的城市内涝不仅严重影响着全国大中城市,也同样对县城乃至乡镇造成严重灾害。2013年6月7日,河北涞源县城大雨致2人死亡,2分钟积水1米多,沿街商铺损失严重。老旧城区暴雨内涝严重,新建城区内涝也同样不容乐观。石家庄开发区是新建的城区,2013年7月23日,一场短时较强降雨便引发了街区严重内涝,漫过汽车轮胎的积水造成大范围堵车。

逢雨必涝似乎成了我国城市的通病和顽疾,这一顽疾的病根究竟在哪里?

二、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

面对严峻的城市内涝,近年来,有很多专家学者对其原因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如:天气原因,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就会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城建原因,以前的排水管网不能满足急剧膨胀的排水需求,排水系统老旧排水设施建设滞后,局部地段排水建设标准偏低、雨水调蓄能力小;管理原因,排水系统管理不善,垃圾堵塞排水管网等。这些分析无疑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城市内涝的原因,需要各级政府在城市建设中下大力气加以改进和完善。但当前我国城市内涝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哪里?我们认为应是尽快出台国家气象灾害防御法,以法律形式设定政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防灾减灾义务,依法对城乡总体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重点建设工程和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与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将城市内涝防御工作前移,从源头上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目前,我国气候可行性论证所依据的法规是中国气象局《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所依据的法规是《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二章的有关条款。部门规章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法律效力较低,《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作为行政法规,还不能有效应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系统性强、涉及面广、要求高、影响大等特点。近年来,各地在城市改建、扩建及重大项目建设中,对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开展的很不到位,致使城市内涝问题总是忙于应急,而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三、治理城市内涝的立法思考

治理城市内涝,一定要克服重抗灾轻防灾现象,出台有关气象灾害防御的法律法规,从法制角度将城市内涝防御工作的关口前移。首先,要研究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法,明确城市内涝防治等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基本原则,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制机制。发挥各级政府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主导作用,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职责和分工,解决当前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存在的职能交叉、职能不清、多头管理及管理缺位的现象,规范气候变化监测评估、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象灾害应急处置的法律地位。

其次,通过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应急准备认证,降低城市内涝发生的可能性。城乡总体规划、生态建设规划是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将直接影响规划的实施效果,直接影响城市发展与社会公众安全。在城乡发展规划制订或重大项目建设前期,对规划和项目建设可行性进行气候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既有利于发展规划及项目建设适应当地气候条件、防御气象灾害,避免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又能确保规划和项目实施后不会对当地气候环境造成破坏,从而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气象防灾减灾相协调。

第三,在有关法律中对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要求和标准作出具体规定。依据气候变化引发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风险性,加强城市建设规划排水的合理性、科学性,加大城市绿地覆盖面和地面硬化的渗水效果,使城市排水管网和排水能力设计,提高到50年乃至100年一遇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实施城市雨水排放与排污管网分离,有效利用雨水资源,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参考文献

[1]郑国光,中国气象局局长全国政协会议发言,2011,5

[2]《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10,4

[3]《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13,5

[4] 吕宗恕,《南方周末》 2013,7

[5]《金田》孙跃兰、刘红,2012年第8期

城市内涝原因分析 篇7

关键词:城市内涝,排水管网,改造布置

近年来内涝水浸为特点的城市型水灾害问题给居民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了不少不便和困扰, 也成了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热点, 每逢下大暴雨时, 港口路成了“港”已是街知巷闻了, 现对分析群众最关注的港口路水浸内涝原因问题, 并对解决内涝问题的途径进行探讨。

1 港口路片区内涝水浸情况介绍

在2011~2012年期间的大暴雨期间, 哪怕是降雨量为50mm还是150mm, 每次暴雨都导致该片区成了“水城”、“港”的称号, 该片区的港口路、新明路、澜石三路、华新路、江湄路等多处路段都出现积水、水浸街现象, 其中港口路部分路段积水深达70~80cm。由于道路积水较深, 造成多辆汽车熄火, 行人无法通行, 多处交通要道交通堵塞, 给附近居民和楼盘的开发建设、车辆的出行带来很大的影响。图1~6是2011~2012年下大暴雨期间港口路水浸内涝时及对水浸道路抢险的情景。

2 港口路片区内涝原因分析

经过多次的现场调查及查阅了港口路及其周边路段的地形资料和市政排水资料, 分析原因主要如下:

2.1 气候方面

特大暴雨降雨量超过了该片区现有的排涝能力。特别是2011~2012年汛期的暴雨降雨强度大、时间长、雨量集中。如7月11日的暴雨, 雨量普遍在30~70mm之间, 最大澜石104mm。8月13日08时~14日08时, 港口路的降雨量159.5mm, 为2011年最大雨量。特大雨量超过了现有的排涝能力, 尽管禅城区水务、三防部门提前开动泵站予以预排, 地势低洼地方仍然受浸。

2.2 排水管网问题

2.2.1 港口路及其周边路段排水管、渠破损

港口路片区的排水管网最早建于1996年, 管材为普通水泥管, 至今已年代历久, 导致部分排水管渠破碎老化、接口脱落现象严重、雨水进水口严重破损, 而且部分管网里面由于有榕树根生长造成管道堵塞, 导致排水不畅, 严重影响排水效果。

2.2.2 现状排水管径偏小

港口路的雨水排水管径偏小, 排涝标准低。港口路原规划为工业区, 整体排水设计标准偏低, 管径偏小, 现状雨水系统的设计重现期偏低, 经核算为0.5~1年, 并且大部分路段只能达到0.5年。随着该片区大片大型楼盘的开发, 城市防洪排涝标准的提高, 新的城市规划要求该片区的市政排水能力不低于2年一遇的重遇期。港口路现状的排水管网无法承担该片区及其周边路段较大暴雨期间的排涝。

2.2.3 现状管径不统一

水浸最厉害道路之一的江湄二路现状管为D1000, 港口路的现状管为D700, 江湄二路的水流向港口路时, 交叉口处管道成为瓶颈, 不能及时排出雨水。

2.2.4 港口路大多数雨水进水口破损严重

随着该片区大片大型楼盘的开发, 港口路交通运输量大增, 路边的雨水口由于年代久远, 已破损严重;部分雨水口进水孔以及雨水口连接管太小而无法承担短时暴雨的排涝, 造成泄水速度很慢;部分雨水进水口已失去收集雨水、排放雨水的作用, 造成路面排水不畅, 导致水浸道路的局面。

2.3 排涝泵站方面

澜石大涌和名窦涌未有排涝泵站, 只有新市涌有一个新市排涝泵站, 奇槎泵站还没兴建。排涝泵站的缺少也是导致暴雨时雨水很难及时排出, 影响该片区的排涝能力。

2.4 其他节点的原因

由于港口路片区的港口路、鹤松路、文华路等路段的大部分雨水排入澜石三路的方渠, 但该方渠未与周边内河涌连通, 故该片区的雨水要靠远水路的澜石大涌排出到东平河, 而澜石大涌至东平河的距离有4.1km左右, 导致在大暴雨时雨水无法及时排走。且部分路段、交叉路口自然地势较低, 形成盆地, 遇大暴雨时水浸概率大。

3 解决港口路片区内涝问题的途径措施

3.1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高度重视排水系统的建设

(1) 改造排水管网, 提高排涝标准。排水管网是城市排水能力的关键, 需重新设计和改造港口路的排水管道, 从根本上解决港口路的水浸问题。结合该片区的道路提升改造工程, 将港口路的排水标准从现状的0.5~1年的雨水重期标准提高到2年一遇, 按更高标准建设该片区的排水系统。

(2) 加大和改造港口路片区的雨水进水口, 由原来的单进水口增加至双进水口。选用大孔径排水格栅, 防止垃圾、树叶等杂物随着雨水流入出现堵塞。

(3) 兴建奇槎排涝泵站。积极争取奇槎泵站上马, 解决暴雨时明窦、澜石大涌水位下降缓慢问题, 缓解该片区的排涝压力。

(4) 打通节点, 顺畅排水。 (1) 将华新路与港口路交汇处的排水管连通。 (2) 将澜石三路现状方渠和西侧新市涌及文华路北侧内河涌连通。 (3) 将港口路和江湄路排水管连通。 (4) 将江湄二路 (纵一路至港口路) 现状管和西侧方渠连通, 解决江湄二路和港口路交叉口瓶颈问题。

港口路片区排水管网打通节点范围如图7所示。

通过打通这些节点, 港口路片区的雨水排放增加了出路, 同时由于缩短了排水出路的距离也达到加速排走的效果。从而使该片区的排水管网达到了进一步优化的目的。

3.2 规划先行, 进一步提高规划水平

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立足实际、适度超前的原则, 高水平规划禅城区排水工程, 使排水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同步进行。同时综合考虑建设规模、其他排水设施建设等因素, 实现整个排水设施无缝对接, 切实提高排水能力。

3.3 建立排水管理体制

三分在规划, 七分在管理。 (1) 要建立长效的管理体制。切实提高排水设施的管理水平, 加强保养和维护, 最大限度发挥现有排水设施的排水能力。比如排涝泵站的维护, 比如排水管网定期巡查和清疏淤泥和杂物等。 (2) 要加强预排, 提高工作的主动性。 (3) 落实排涝应急预案, 各职能部门要相互联动, 提高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我们知道暴雨洪水都是自然现象, 解决城市内涝水浸问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发现了问题, 我们要积极开创思路, 多寻找解决途径。正如我们发现港口路这个城市内涝问题后, 寻找多方面的途径对此进行改造, 确保了排水的畅通最终消除了该片区的城市内涝现象。

参考文献

[1]佛山市公用事业局排水GIS系统.

[2]《佛山市禅城区港口路片区1013水浸调研报告》 (2011年) .

[3]《佛山市禅城区排水规划修编》2008.

城市内涝原因分析 篇8

1 哈尔滨市城市内涝历史特征分析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城市的地表特征、排水设施发生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城市排水能力, 造成雨季城市内涝现象日益突出。

哈尔滨地区主汛期为6~8月, 期间经常发生短时暴雨。急骤而强烈的降水, 超出了排水系统的能力, 在一些地势低洼、排水设施不健全、阻水设施较多, 或地表渗透能力差的区域会造成严重积水。通过统计分析历次暴雨过程中出现积水区域以及积水程度、降水监测信息等, 可以得出内涝现象的时空分布规律。调研选取2009年6~8月间哈尔滨地区出现的7次强降水过程, 分别对各区的内涝发生规律、积水量与积水时间的相关性以及积水易发街道、产生原因等信息进行分析、比较, 从总体上总结哈尔滨地区内涝的分布特征。区域的划分以哈尔滨老城区行政区划为准。

各区域积水难易程度的分析:

1.1 平均积水深度和平均积水时间

通过相关公式计算, 在平均水深方面, 道里区最大, 为53.5cm, 以下依次是南岗区、平房区、动力区、道外区;在平均积水时间方面, 道里区最长, 以下依次是道外区、平房区、南岗区、动力区。

1.2 平均积水面积

设某一个行政区在M次积水事件中, 每次出现积水的总面积分别为, , ……, , 以表示平均积水面积, 则=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按照平均积水面积从大到小排列, 依次为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动力区、平房区。

按照上述指标统计, 均得出结论是道里区最容易发生积水;但其他四个区在用不同的指标统计时, 排序不一致, 甚至差别很大。可见这种比较方法有一定局限性, 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各地区积水的难易度。这是因为一个地区的积水深度、积水时间、积水区域面积、降雨量、降雨时间、当地的地表状况等多种因素都相互关联;在积水事件已经发生、且地表状况确定的前提下, 积水深度、面积与积水时间三者间也存在相关性, 因此为了将三者联系起来, 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各区的积水难易度, 以下采用计算积水区域内平均单位时间排水量的方法进行比较。

1.3 单位时间内排水量

用积水总量比积水时间, 得到的是单位时间的排水量。这个量与积水发生难易度之间存在反相关性, 即:单位时间内排水量越大, 表明该地区排水能力越强, 不易发生积水;反之, 单位时间内排水量越小, 表明该地区排水能力越弱, 容易发生积水。因此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排水量来反演一个地区积水发生的难易程度。通过计算得出单位时间内排水量——即排水能力从高到低依次为:道里区、动力区、南岗区、平房区、道外区, 则积水难度从易到难依次为道外区、平房区、南岗区、动力区、道里区, 即道外区最容易发生积水, 而道里区最不易发生积水。而用前述三种指标比较的结论是道里区最易发生积水, 这是完全相反的。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南岗区与平房区的排序基本居中, 动力区略偏后;对于道里、道外两个相差较悬殊的区, 以最后一种比较方法为准, 即认为道外最容易积水, 道里不易积水。而且根据所掌握的地理信息资料分析, 道外区属于老城区, 街道比较破旧, 地势低洼, 而民房等阻水设施分布较多, 这与分析结论是吻合的。

2 哈尔滨市重点积水街路统计

根据所掌握的统计资料, 在发生积水的日期中, 各区出现积水的地点总是集中在某些街道, 这主要是因为各街道的自然状况 (如高程、地表性质等) 不同所造成的。采用上述计算单位时间内排水量的方法, 统计出一些容易发生积水的街道, 即重点积水街道。

从统计数据可以得出出以下几点结论:在各区域的重点积水街道中, 以道外区的太古街十四道街至保障街一段单位时间排水量最小, 即该街道最容易产生积水;排在第二位的是道外区的南十二道街, 以下依次为南岗区的果戈里大街与东大直街相交处-秋林门前、平房区的公社二道街、动力区红旗桥下等;道外区的平均单位时间排量总体上比其他区要偏小, 最大的也仅167 m3/h, 而动力区和道里区的最小值都分别为550 m3/h和3050 m3/h;南岗区和平房区的值相差不大, 处于中等水平;动力区的单位时间排水量仅次于道里区, 道里区的值则远远大于其他地区的。

3 分步实施、重点突破, 逐步完善城市排水系统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 哈尔滨市区内容易发生积水的街道分布比较散, 各区均有不同程度的重点积水街道;但积水最为严重、并且最易发生的街区集中分布在道外、南岗的几处旧城区内, 以及部分立交桥下, 这与这些地区地势低洼、排水设施陈旧, 阻水设施多有直接的关系;道里区积水面积虽然比较大, 但排水能力也比较强, 因此最不易发生积水。

城市内涝原因分析 篇9

一、内涝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

就北京市几十年来的降水状况调查显示, 内涝的现身只能追溯到新世纪, 绿地面积的锐减可以作为一个具有解释力的因素, 但主要原因还是降雨量大、城市排水系统标准低。

1、排水系统不完善, 标准不能适应现实需求

与城市发展速度相比, 北京市排水系统升级的速度落后较多, 仍然停留在十多年前的水平。其排水系统标准是以一到三年一遇来设计的, 量化起来也就是能适应每小时36-45mm的降雨, 这个标准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以苏联高寒地区作为参考的, 显然不能适应现如今的气候变暖、城市热岛效应综合影响下频发的极端天气, 而北京721暴雨时全市平均降水量为164mm, 远远超过了这个标准。

2、城市“硬底化”趋势加重, 绿地面积锐减

城市化进度的不断推进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部分大中型城市人口过多的现象。人口数量的增加势必要求规模的扩大、占地面积的增加, 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水、电难以避免地被高楼和柏油路取代, 而这些具备强大滞水、蓄水能力的区域的消失, 总体上降低了城市内在的调蓄水量能力。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军透漏, 对城市排涝起决定性作用的除了地下排水管网之外, 另一个就是径流系数。与绿地0.2的径流系数相比, 沥青道路为0.9左右。这意味着只有10%的水可以渗透到地下, 剩下90%完全依靠地下排水管道。也就是说, 面积相同的绿地和硬地, 绿地的的排水能力为硬地的8倍。

二、解决对策及经验借鉴

1、加强对城市排水系统设施的建设及创新

北京市的排水系统始建于民国初期, 其设计思路主要沿袭苏联模式, 更加注重节约成本, 旨在以最小的代价解决眼前的问题。但是苏联纬度较高、地处寒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自然条件明显不能适应当前北京市现实需求。

借鉴发达国家如纽约“十至十五年一遇”, 东京“五至十年一遇”, 巴黎“五年一遇”的排水系统标准。北京应将其原有的一到三年一遇的排水系统标准提高至五年一遇的水平, 重点区域根据地形要素结合人流车流信息进一步扩大排水系统容量。此外, 荷兰“水广场” (蓄水池和下水管道构成一个循环网络) 的经验也可在局部地区进行实践。

2、减少城市硬底化比例, 提高地表蓄留水能力

针对上文提到的城市地面硬化, 绿地减少, 城市径流系数增大的现实, 改用透水性好的地面是一种解决方式。德国根据不同区域铺设不同透水路面, 人行道、自行车道、郊区道路等受压不大的地方采用透水性地砖铺设路面, 不仅解决了积水问题, 还平衡了城市生态系统。这种透水性地砖和砂石路面在排水的同时也有效降低了地表的径流系数。

但更关键的还是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北京市的绿隔范围从1958年的314平方公里下降到了1992年的240平方公里。所以城市的开发不应以牺牲公共绿地和水体为代价, 政府也号召植树种绿, 开展相关的绿化工程, 但同时也应该避免绿地与居住地分离的尴尬, 合理规划。

三、内涝背后的应急管理能力

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仅考验着城市基础设施, 同时也检验着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相比较于一年前的623暴雨, 虽然政府从中吸取了宝贵经验, 但是就721暴雨的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来看, 政府面对灾害的应急能力仍需提升。对比2012年10月, 纽约市政府应对“桑迪”飓风的措施, 有在应急管理方面很多值得借鉴。

1、灾前。

纽约政府的相关部门利用现代气象技术进行实时追踪预测, 并通过媒体第一时间告知民众有关与自然灾害的第一信息。在飓风登陆前三天, 纽约州长安德鲁科莫就宣布了纽约州进入紧急状态。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在29日晚加入到提醒民众的队伍中, 这足可以看出政府的重视程度。而对比北京, 近七成市民不知暴雨预警分级。

2、灾中。

05年卡特里娜飓风的教训使得纽约政府格外重视此次灾害, 采取了众多“前所未有”的措施, 为提高疏散效率将疏散区域按紧急程度划分, 并在5个区设立避难所, 76个安置点, 同时保证电力、通信、燃气等多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协调。同时对生命线系统工程事先提高设防水平。

3、灾后。

受灾区采取高速公路免费、出租车拼车等多项临时措施, 缓解市民出行难题。为缓解油荒, 依据车牌单双号划定单双日加油政策, 紧急车辆不受限。同时分发食物、抢修电力。

参考文献

[1]董璐璐.从北京暴雨看国外“水管理”[J].中国减灾, 2011 (15)

[2]罗奇峰, 李琳.飓风“桑迪”给我们的启示[J].生命与灾害, 2012 (11)

[3]李兵.飓风留下的抗灾经验[J].社区2013 (01)

[4]邓锡海.城市内涝问题管理研究[J].管理视野, 2011 (09)

[5]江大伟.我国城市内涝形成主要原因及对策[J].文化商业, 2011 (10)

城市内涝问题管理研究 篇10

现在, 随着夏日雨季的到来, 雨量增大, 我国大部地区势必还会发生了内涝现象, 并且这种现象还在继续增加, 每次内涝发生必然带来人们生活的不便、人员的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 内涝的发生拷问着中国的行政管理能力。

那么, 发生内涝的原因是什么, 是天灾还是人祸?如何才能有效防止内涝的发生呢?

一、内涝发生的根本原因

对于内涝发生的原因, 专家教授各执一词。从表象上分析, 发生内涝是因为工程设计原因导致的, 工程设计的排水量仅能满足工程施工当时的雨量, 随着社会自然环境的变化, 其设计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自然环境要求。

于是, 又有观点认为, 这是社会环境变化太块导致的。这种变化包括两种, 一种是自然环境的变化, 另外一种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变化。自然环境的变化是人类不能掌控的, 我们只能通过个人的良好行为来降低环境恶化的速度。而对于城市规划建设, 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表现, 不能因为内涝的问题而降低城市化建设的进程。

于是, 我们要从本质上分析发生内涝的原因。发生内涝的原因是行政管理能力不足的表现, 主要表现在行政规划欠缺前瞻性, 行政管理缺乏严肃性。

所谓行政规划缺乏前瞻性, 是指行政机关面对城市管理问题上应该考虑到各个地方的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所谓行政管理缺乏严肃性。是指对于造成内涝的事故责任缺乏严肃性的管理, 2010年我国已经有部分地区发生内涝, 2011年应该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但是由于工作人员相关职责不清, 责任不明, 导致内涝工作没有合理的处理, 没有相关的人员承担责任, 事情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其次, 中国虽然有《防洪法》, 但是法律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 实施难度较大。

二、内涝问题管理思路

1、明晰行政责任

内涝的发生归根结底是行政管理问题。加强行政管理, 明细行政责任是首要问题, 也就是说在进行城市行政管理过程中, 要加强行政管理对内涝的重视程度, 将内涝的预防、修缮、救援等相关问题委托给专门的行政管理部门, 并强化其责任意识, 加强管理力度。另外, 强化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在内涝问题中, 要想做到未雨绸缪, 单纯的一方行政主体是能力不足的, 需要各个行政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 这期间包括建筑施工部门、市政管理部门、气象服务部门等, 各个部门之间有效沟通, 才能事半功倍。

2、加强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内涝的根本问题, 只有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涝问题。首先, 要提升给排水工程的行政监管指标, 我们可以参考国外的技术指标加以建设, 除了日本东京的“地下神殿”, 美国等多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排水系统, 早在上个世纪已经成熟。这种技术指标值得借鉴。其次, 强化工程施工的监管, 较高的技术标准是根本, 除此之外, 还要强化工程施工监管, 防止出现偷工减料等质量不合格的基础设施建设, 否则再高的技术标准也于事无补。

3、强化预案处理

预案处理是预防发生内涝的解决方案, 其中包括设施设备更新方案, 救援救助方案、心理疏导方案、管理人员方案等, 只有未雨绸缪, 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内涝的发生。预案方案应该尽早的制定, 并尽量详细, 涉及到可能发生的具体情况和实施方案, 这种方案应该具有一定的人性化考虑和可行性。

4、完善法律制度

目前, 我国有《防洪法》, 但这部法律主要针对应急性、严重性的自然灾害所导致的洪水灾害的预防和救助, 对于大规模的、普遍范围的城区内涝并未做具体说明, 城市内涝的相关规定属于法律空白, 我们可以参考发达国家的相关做法, 制定专门的《城市防洪法》, 围绕城市内涝预防、规划以及政府责任, 进行全方位的立法, 同时将给排水工程、造价、监管等相关内容也写入法律, 同意立法, 统筹规划。

综上, 只有加强行政管理,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涝问题, 同时也能体现行政机关的综合管理能力。加强管理势在必行。

摘要:目前, 随着雨季的到来, 城市内涝频繁发生, 给人们生活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这到底是工程建设问题还是行政管理问题, 损失应该由谁买单。解决问题是加强管理。笔者分析其中原因, 并提出管理思路, 以期减少内涝的发生。

关键词:内涝,行政管理,设施建设,行政规划

参考文献

[1]司国良, 黄翔沿江城市内涝灾害的反思与对策中国水利2009.19

[2]叶斌盛代林门小瑜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水利经济2010.7

[3]吴睿鸫城市防内涝应未雨绸缪中国商报2010.5.18

[4]李洋城市内涝原因及对策浅析安徽建筑2011年第1期 (总176期)

[5]刘远举城市内涝中的真问题与假问题东方早报2011.7.7

城市内涝原因分析 篇11

1宝鸡市市政工程建设管理处 陕西省 721000;2眉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陕西省 722300

摘要:本文从城市内涝的原因入手,并针对此,对于城市强排系统应对城市内涝的改进设计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城市强排系统;城市内涝;改进设计

一、城市内涝的原因

1、城市排水管网、泵站设计标准不适应中国多强暴雨的情况

中国城市排水系统设计主要借鉴苏联时期的浅埋管网系统,只有个别城市如青岛曾经采用了西欧的地下廊道系统。由于位于欧亚大陆北部温带、寒带地区的前苏联暴雨强度较低,因此城市排水系统适于采用造价相对低廉的浅埋排水管道。但位于欧亚大陆东部的中国,大部被东亚季风所覆盖,夏季暴雨强度很大,采用浅埋的排水管道具有先天的局限性。

2、城市防洪排涝水系规划不完善,河道、湖泊被挤占

不少城市在规划过程中,没有很好规划城市的防洪排涝水系,甚至挤占破坏原来排蓄洪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就埋下了城市内涝的隐患。比如,曾经号称“百湖之市”的武汉,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心城区湖泊有100多个,锐减至目前的38个,近30年,武汉市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原来的湖面变成地面,建起一栋栋楼盘。失去湖泊的容纳,洪水就要淹没街区。

3、城市暴雨洪水综合应急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暴雨预警已经比较成熟。但发生暴雨后的灾情应急处理却显得薄弱。这需要城市水务、交通、消防救援等部门的通力合作,综合应对。但频繁发生的城市道路积水阻碍交通,甚至发生人员遇难,说明我们城市应对暴雨洪水的综合应急能力不足。首先是实时监测能力不足,对发生积水的情况掌握不及时;其次是发送水情、警示的能力不足,一旦发生较严重的积水,不能及时提醒行人和车辆绕行,避免车淹人亡的悲剧;三是应急处置能力不足,一旦发生车辆被淹等紧急情况,明显缺乏应对的专业技能和办法。

4、城市建设忽视洪水削减,城市雨水利用未能推广

城市建设,从土地利用的角度而言,就是把原来各种松软透水的农地、林地、草地、水域变成透水性很弱甚至完全不透水的城市建筑、道路、广场。城市建设对地面的硬化,极大削弱了土地对暴雨洪水的削減作用。我国已有鼓励城市雨水利用的政策,但还缺乏系统、一体化的规范和法规,尤其是在概念上把城市雨水利用狭义地理解为雨水资源利用,而缺乏对城市雨水利用在防止洪涝灾害、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巨大作用的理解。

5、防涝预警系统不到位

部分城市对防汛工作不够重视,没有建立防涝预报预警系统和防涝预案措施,以至于汛期大雨降临措手不及造成积水。在北京“721暴雨”过程中,京港澳高速公路管理方在公路已被淹没,却未及时关闭公路、继续放行的作法遭到质疑;市民面对灾难不知如何应对、无法及时准确地从官方渠道获取道路积水状况等,更无疑为防汛预警系统不到位敲响了警钟。

二、城市强排系统应对城市内涝的改进设计

1、适当提高雨水主干管道管径

雨水主干管道是进入泵站的最终通路,也是一个排水管网容水的主要空间。工程进行雨水主干管道管径设计时,在计算管径的基础上,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适当提高管径级别,对雨水主干管道进行适当放大,强化管道的存水能力,以使管道具备一定体量的调蓄容积。同时,在暴雨来临前,腾空主干管道,有条件的减少外溢雨水的产生。提高管径的级别,会在已显紧张的城市管道排布空间中造成一定困难,因此此项措施的实施需要同建设管理部门、管线综合编制部门一同协调解决。

2、雨水泵站设计规模考虑一定的安全余量

在雨水排水系统中,处于管网末端的雨水泵站兼有城市防汛排涝的功能,泵站功能的可靠性是一个系统成立的关键因素,泵站规模确定的合理性也成为一个排水系统科学完善的标志。设计规模过小容易造成厂房被淹等事故,若过大则会造成大量的浪费。一般雨水泵站规模的确定是由雨水管道终端的设计流量提供,雨水管道一般按照满管重力流进行设计,由此计算出某地块内的总管道设计雨量进而确定为雨水泵站的规模,且雨水水泵不配备用泵。在实际运行中,中、小雨情况下,雨水在管道中流动,不会溢出管道及检查井,但在出现超设计标准雨量,雨水较大时,管道已承纳不了过多地面雨水,雨水会溢出检查井,在路面形成一定厚度的漫水层,从而造成路面积水,此时管道内雨水已不再是无压重力流,而呈现有压流,因此管道在承压工况下所通过流量会增大。在面对这些挑战时,一些新建区域可以通过提升设计标准、提高管网规模、提升河道容量、设置调蓄管涵等方式整体性解决内涝问题。

在实际工程设计中,考虑到水泵的造价远低于雨水系统管道总造价,而且在降雨重现期P=1年的工况下,增加20%~30%的泵站规模,可以达到排出降雨重现期2年~3年的降雨水平,因此在设计雨水泵站规模时,可以考虑增加一定安全余量,以保证在不过多增加造价和占地面积的前提下提升雨水系统的排水能力。

3、增强城市的暴雨洪水应急处置能力

充分利用自动监测等技术,在易发洪涝灾害的地区布设实施监测设备;及时发布警示信息,避免车辆行人进入水淹阻塞路段;提高内涝应急抢排能力,尽快疏通交通,减少内涝损失;增加快速救援设备,训练专业救援人员,增强生命救援能力。

4、城市建设应以不增加洪水风险为重要设计原则

首先,要充分认识城市雨水的水资源利用、防洪和生态保护的多重功能,树立城市建设的“低影响设计”理念,确立建设项目不能增加洪水风险的观念。其次,要在防洪法和城市规划法等有关法规中应对城市规划、建设项目应提出明确的雨水利用要求,明确提出城市规划必须包含雨水利用规划,为雨水及洪水的调蓄、利用留下足够通道和空间,强制规定新的建设项目必须同步设计、施工、投产雨水利用设施,老的项目也应逐步改造。第三,制定鼓励雨水利用的政策,尤其是建立激励机制,如对雨水利用设施进行补贴等。

5、根据实际排涝情况适当提高设计标准或进行雨污分流改造

排水规划是工程建设的依据,排水工程设计是城市建设的重要步骤。在工程设计中应结合不同城市、不同地区、不同项目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设计标准和设计参数。根据规划结合排水范围内的地形、地貌、排水设施现状、河湖水系等情况优化设计方案。

雨水系统排水出路至关重要,为保证区域汛期正常排水要求认真选择排水出路,需要采用泵站强排的区域一定要修建泵站;根据工程情况在满足区域排水要求的前提下,可不采用泵站强排的区域尽量不采用强排方式,以减轻洪峰压力。为逐步改善老城区、地势低洼地区汛期积水问题,应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结合排水规划进行改造。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处理好新老城区、新旧排水系统衔接等问题。在搞好设计工作的同时,应抓好排水工程施工、监理等各个环节,确保工程质量。

立交地道是城市交通枢纽,应适当提高设计标准,为保证雨季地道正常通行,地道应修建独立的排水系统。地道总体设计应采取措施尽量缩小地道收水范围,地道排水设计应坚持低水低排、高水高排的原则,将地道以外的雨水尽可能地排人区域排水系统,严格控制地道以外“客水”进人地道。雨水出路应结合周边水系情况尽量直接排人河湖等水体。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市内涝给城市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在具体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强排系统,促进城市排水的顺畅,从而提高城市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杨.城市积水与内涝对策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

城市内涝原因分析 篇12

今年以来,强降雨已导致全国300多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灾害,为近5年同期最多。根据国土资源部统计,2007—2015年,全国有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有1/6的城市单次水淹时间超过12h,深度超过0.5m[1]。城市防洪排涝短板再度告急,武汉、长沙等沿江城市受灾严重,河北邢台、河南新乡等城市也发生历史罕遇的洪涝灾害,造成多人伤亡及财产损失。

2 逢雨必涝的根本原因

2.1 强烈厄尔尼诺为罕遇灾害始作俑者

厄尔尼诺是一种周期性的自然现象,大约每隔7年出现一次。科学家通过对全球气候的研究,认为厄尔尼诺不是一个孤立的自然现象,它是全球性气候异常的一个方面。厄尔尼诺事件是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导致极端气象灾害的主因。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综合评估研究,这已成为20世纪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大范围降雨是成灾的主要因素,原来的罕遇灾害往往变成常遇灾害,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频发。

自2014年9月至2016年5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厄尔尼诺事件共持续了21个月,它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在大范围内引起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衡(见图1)。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水利部通报,入汛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130mm,为1961年以来第2位(见图2)。江准、江南、华南、西南等地连续出现了14次移动性强降水过程,为近5年来同期最多。南方地区已出现多轮强降雨天气,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大部地区降雨量为200~600mm,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部、广东北部、广西北部等地降雨量达600~800mm。截至7月18日,因暴雨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506亿元,受灾人口3282万,因灾死亡186入,失踪45入,倒塌房屋5.6万间,与2000年以来同期均值相比,直接经济损失偏多51%。

2.2 填埋河湖水系削弱消纳能力

城市大规模建设改变了自然原有的雨水消纳系统。许多河道被裁弯取直,甚至有些河道、湖泊被填埋、占用等,河道、湖面的蓄水能力降低、受纳水体不足,降低了城市河道的雨洪通行和消纳能力。还有地表的不透水性,加剧了洪涝成灾的程度,雨水不能自然下渗,导致地面径流量显著增加。不容忽视的是,城市化快速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改变了暴雨、大暴雨等降雨中心分布和强度特征。

2.3 城市防洪排涝短板凸显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长期“重地上、轻地下”,地下市政管网系统老旧失修,建设标准低,防洪排水设施跟不上,地表大规模被硬化,内涝点越来越多,短期改善措施往往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内涝。

城市市政系统也有一套城市管网的排水系统及相应的标准规范,但对于应对超过雨水管网排水能力的暴雨径流,既没有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规划设计规范及统一的设计方法,也缺乏相应的工程设施规范。从排水执行规划设计标准看,规划设计标准低,国内城市排水仅依靠管道,设计标准一般为1~3年一遇。与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过小系统加大系统达到50~100年一遇的标准相差甚远。

2.4 缺乏防灾减灾能力

面对灾害,从政府到民众都负有积极防灾避灾的责任,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应急避灾,能大大减轻生命及财产损失。多起灾后经验教训说明,民众缺乏有效避难疏散意识,政府应对灾害的预测预判能力不足问题也备受争议。北京2012年“7.21”洪涝灾害在发布橙色预警的情况下,民众仍有滞留景区和留宿河道内的工棚的情况。邢台市政府对2016年7月19~21日连续强降雨预判不足,造成25人死亡和13人失踪的惨痛教训,同时由于多年来未发生大的洪灾,各级干部在抗洪、抢险、救灾方面的应急能力不足。

3 应对洪涝灾害的重要举措

面对当前的城市短板与危机,我们需要重新反思城市规模快速扩张过程中的发展理念和开发模式,需要总结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为城市的安全运行打好基础。国外发达国家应对内涝灾害的措施和经验值得借鉴。首先是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排水防涝工程标准,建立完善的内涝防治综合体系;其次是要借鉴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探索城市排水除涝的双排体系,维护自然雨水的消纳环境,因地制宜地筑牢城市的安全基础。

3.1 更为积极地建设城市防洪排涝“双排系统”

发达国家城市排水有2套系统:“双排系统”,即小排水系统(Minor System)和大排水系统(Major System),小排水系统是针对城市常见雨情(设计暴雨重现期一般为2~10年),通过常规的雨水排水管渠系统收集排放;大排水系统是输送大暴雨(通常50~100年一遇)径流的排水通道,通过地表排水通道或地下排水深隧,传输小暴雨排水系统无法传输的径流[2]。例如巴黎修建“城下之城”;德国慕尼黑在排水管网中布置13个地下储存水库;马来西亚吉隆坡建设“聪明隧道”3层结构等充分应对罕遇的城市内涝。通过这些大型水体消纳硬件设施的建设,积极有效地抵御罕遇洪涝灾害的侵袭。

3.2 建立洪水内涝风险评估与预警预报系统

澳大利亚、日本、美国等国家均有雨水影响评价和雨洪风险评估制度,配有洪涝灾害分布图,以表达城市在遭遇不同暴雨频率下内涝发生的可能性、淹没时间、淹没范围以及淹没深度[3]。一方面引导市民的安全行为规避灾害,更重要的是约束城市建设用地的淹没开发风险区域,识别城市开发建设给城市雨水排放带来的影响,在评估洪涝灾害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和用地管理工作。

3.3 防洪排涝规划先行,筑牢城市安全基础

针对目前我国大范围城市内涝问题,继续开展城市防洪排涝能力评估,针对不同城市特点,分析原因,找到关键问题与解决办法,规划先行,防止走过场的面上工作,争取通过积极有效的规划设计筑牢城市安全基础。在飓风“桑迪”席卷美国之后,为了更好地进行灾后重建和预防下一个“桑迪”的到来,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Department of Housing&Urban Development)举办了全国性的重建规划竞赛,树立“Rebuild By Design”的概念,构筑一个包围曼哈顿下城地区的“BIG-U”防护圈[4],借鉴“韧性城市”的理念将防洪排涝空间融入城市,平时作为市民的休闲场所,灾后又具有快速恢复正常秩序的能力(见图3)。

参考文献

[1]李新贵,刮岳威,施凤英,等我国城乡严重的水生态危机与水资源环境的综合管治——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理念[J].上海城市管理,2016(1):20-23

[2]王通.城市规划视角下的中国城市雨水内涝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3]谢映霞从城市内涝灾害频发看排水规划的发展趋势[J].城市规划,2013(2):45-50.

上一篇:独立创新下一篇:体育与健康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