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三层次理论(共3篇)
文化三层次理论 篇1
1 引言
“三层次理论”是罗增儒教授基于心理学理论发展起来的数学解题教学的理论模型.“三层次理论”认为:数学问题的解决要经历以下3个层次的思维过程.
第1层次叫做一般性解决.其含义是在策略水平上的解决,以明确解题的总体方向.这是对思考作定向调控.
第2层次叫做功能性解决.其含义是在数学方法水平上的解决,以确定具有解决功能的解题手段,这是对解决作方法选择.
第3层次叫做特殊性解决,其含义是在数学技能水平上的解决,以进一步缩小功能性解决的途径,明确运算程序或推理步骤,这是对技巧作实际完成.
实验表明,用“三层次”(思想、方法、技巧)思维策略指导解题,能有效发展学生的解题能力.本文以“因式分解的简单应用”(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第6章第4节的内容)为载体,简录用“三层次理论”指导解题教学的过程并进行点评,希望对帮助教师认识和运用“三层次理论”有积极的作用.
2 课堂实录与点评
第1阶段:回顾思考——既做又想
上课一开始,教师借助多媒体出示以下3个问题,要求学生解决(允许合作研讨).
(1)操作: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①x3y+2x2y-xy;
②x2-4y2;
③m2+4m+4;
④(a+b)2-10(a+b)+25.
(2)反思:解题的目标(思想)是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使用了哪些技巧?
(3)小结:你通过上述操作与反思,有何感触?
点评这个既做又想的导入性学习活动,不但复习了分解因式的3种方法(技巧),而且渗透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三层次”(思想、方法、技巧)思维策略.这体现了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结合的新课程理念,不但奠定了认知基础,而且有元认知开发的意义.
第2阶段:汇报交流——矫正互学
教师:谁能说说因式分解的结果?
学生1:
教师:大家有不同意见吗?
众生:没有!
教师:分解因式的目标(思想)是什么?
学生2:把多项式转化成几个因式积的形式.
教师:完全正确!用的是什么方法?
学生3:用的是因式分解法.
教师:好!使用了哪些技巧?
学生4:第1题找公因式并提取公因式,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学生5:第2题用换元方法转化为平方差的形式并用平方差公式.
学生6:第3题用换元方法转化为a2+2ab+b2的形式并用完全平方公式.
学生7:第4题用换元方法转化为a2+2 ab+b2的形式并用完全平方公式.
教师:非常好!“三层次”(思想、方法、技巧)思维策略,对解决数学问题具有指导作用.反思有利于提取解题经验、分析失败原因、发现多样化的解法.
点评提前思考基础上的汇报交流,符合数学教学的教育学立场,不但有利于实现“导富济贫”,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达到大致统一水平;而且有利于资源生成,可能会产生个性化的想法;同时交流也能满足学生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学会倾听的需要.
第3阶段:课堂讨论——合作研讨
(1)运用因式分解进行简单的多项式除法.
教师:现在老师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x2-4y2)÷(x+2y)=?请大家合作研讨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解题的思想是什么?
学生1:把多项式除法转化为单项式除法(化归).
教师:用的是什么方法?
学生1:先分解因式法,再用换元法.
教师:使用了哪些技巧?
学生1:同底数幂相除法则.
教师:很好!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说出了解题的思维过程.请大家模仿上面的解题的思维过程回答:(a2-4)÷(a+2)=?
(学生动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约1分钟后进行交流评价.)
(2)运用因式分解解简单的方程.
教师:现在老师再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若A·B=0,则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请大家合作研讨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2:A=0,B≠0;或A≠0,B=0;或A=0,且B=0.
教师:这就是说,A和B中至少有一个为零,用符号来表示就是:A=0,或B=0.能用上面的结论解方程(2x-3)(x+4)=0吗?请大家合作研讨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3:因为(2x-3)(x+4)=0,2x-3=0,或x+4=0.所以,或x=-4.
教师:好!现在大家能解方程2x2+x=0吗?
学生4:将方程左边分解因式,得x(2x+1)=0,则x=0,或2x+1=0.所以x=0,或.
教师:解这个方程的思想是什么?
学生4:将方程化归为一元一次方程.
教师:这是“降次化归”的思想.解这个方程你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4:用的是分解因式法.
教师:解这个方程你用了什么技巧?
学生4:用了“若A·B=0,则A=(),或B-0”的结论.
教师:这样我们用分解因式的方法能解某些未知方程了!请大家模仿上面的解方程的思想方法解方程:(2x-1)2=(x+2)2.
(学生动手解方程,教师巡视指导.约2分钟后进行交流评价.)
点评用化归思想解决多项式除法和解方程问题有能力发展点、个性和创新精神培养点,有组织学生探究的必要.但化归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教师认知引导并组织学生合作研讨.这里问题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相适应,能引发学生“火热”的思考,不但能满足学生化归的需要,而且能进一步感受解题的“三层次”思维策略.
第4阶段:提炼概括——形成理论
教师:现在来归纳整理一下解题的规律:
(1)运用因式分解进行简单的多项式除法的解题思想是:
把多项式除法转化为单项式除法(化归);解题的方法是:先因式分解法,再用换元法;解题的技巧是:用同底数幂相除的法则.操作程序是:分解因式→换元转化→运用单项式除法法则.
(2)运用因式分解解简单的方程的解题思想是:
用“降次化归”的思想化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解题的方法是:因式分解法,解题的技巧是:用“若A·B=0,则A=0,或B=0”的结论.操作程序是:化方程右边为零→分解因式→解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切忌两边同时除以公因式!这样会导致漏根.
点评解题教学需要对解题规律进行提炼概括并形成解题理论.这里教师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及时总结解题规律,使之规范化,并指出学生容易出错的做法.这符合数学发展规律,也是建构性学习和理解的需要.
第5阶段:迁移运用——评价检测
教师:现在请大家模仿上述解题思想方法解决下列问题(允许合作研讨):
(1)计算:
(2)解方程:
①49x2-25=0;
②4x2=8x;
③(3x-2)2=(1-5x)2.
(学生解题并请6位同学在黑板上演绎,教师巡视指导,约5分钟后进行交流评价.)
点评解题规律形成后,将其应用到它生存的土壤或背景中去是必要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空转”现象,而且是建构性理解和提高能力所必需的,也能有效促进学生对解题的“三层次”思维策略的认识.
第6阶段:反思总结——回顾与思考
教师:现在请大家完成下列“问题清单”:
(1)本节课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解决了哪些问题?
(2)运用因式分解进行简单的多项式除法的解题思想是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使用了哪些技巧?能说说解题步骤吗?
(3)运用因式分解解简单的方程的解题思想是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使用了哪些技巧?能说说解题步骤吗?
(4)你在学习过程中还感受到了哪些思想方法?有何感触?
点评:用“问题清单”驱动学生回顾与思考,能起到跨越式的作用.
第7阶段:任务后延——体验运用
(1)基础题:完成课本中的作业题.
(2)提高题:已知a,b,c为三角形的三边,试判断a2-2ab+b2-c2是大于零?小于零?还是等于零?
3 随感随想
当前,在解题教学中,有把解题教学退化为“题型教学”,甚至进一步退化为“刺激——反应”训练的倾向,试图穷尽“题型”,幻想通过“题型”的机械重复、强化训练,让学生掌握对应的“特技”和“动作要领”.而对具有普遍意义的、迁移能力强的“根本大法”——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却因其不是“立竿见影”(需要较长时间的坚持才能奏效,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慢工”)被有些教师判为“不实惠”且得不到应有的渗透、提炼和概括.这不符合数学教学的本质,也不符合教育的规律.本节课,教师在正确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采用了“尝试→思考→迁移”的教学操作方法.这里“尝试”指借助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尝试解题,有时需要教师科学的引领;“思考”指理性思维——反思解题的思想、方法和技巧;“迁移”指用“三层次”思维策略来指导解题.这使解题教学成为“有思想的教学”,成为提高思维能力的舞台,成为培育理性精神的阵地.值得参考与研究.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罗增儒,解题教学的三层次解决[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5).
文化三层次理论 篇2
近年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并要求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旅游开发业的扶持力度。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两大战略性目标;湖南、贵州等省份也纷纷出台了对文化旅游业的扶持政策。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主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业深度介入的新理念,而这也促使有关文化旅游开发项目的贷款需求日益增加。截至2014年底,全国受商业银行贷款支持的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达2 500多项,贷款总额逾千亿元。
随着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日益攀升,不良贷款和逾期贷款额也大幅增加。2013年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04%,逾期贷款额为6 476亿元,同比增长22%,而这一比例在中小银行更高达41%。这种现象在文化旅游开发业的贷款项目中也普遍存在,部分旅游开发项目由于经营状况不理想,导致银行贷款效益较低,回款质量较差。因此,面对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及信贷风险,加强风险管理水平已成为商业银行贷款管理中首要面对的问题。
对贷款项目实施有效的项目贷款后评价是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提高贷款效益的重要保证。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际金融组织和发达国家就将项目贷款后评价理论运用于项目管理中。目前,世界银行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项目贷款后评价制度方法及工作程序,对贷款方关于项目的决策、执行、运营及社会环境影响等进行综合评估,成为监控贷款效益的有力工具。
我国银行关于项目贷款的评价多重视贷款前评估,评估内容多关注项目的财务能力,尤其是现金流分析(黄志勇、祁中等,2013;冯丽娜,2011),但由于存在对项目经营效果预期过高,对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影响因素考虑不足等问题,评估效果不够理想。我国有关项目贷款后评价的政策规定较少,《中国建设银行贷款项目后评价实施办法(试行)》仅对项目贷款后评价的程序及制度做出了简要说明。有关项目贷款后评价的理论研究仍较为缺乏,尚未形成一套规范的管理培训机制和贷款后评价体系,而具体到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贷款后评价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因此,本文将基于层次责任理论,从多维度构建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贷款后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运用AHP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同时借助实际案例和D-S证据推理模型予以实证检验,一方面有利于对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实施有效的贷款后评价,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在实践中提高银行贷款的科学性和前瞻性,降低信贷风险,提高贷款的管理水平。
二、层次责任理论与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贷款后评价
层次责任理论(Levels of Responsibility Theory)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多方面内容,是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主决定责任(即慈善责任)之和,其中:经济责任是指公司必须负有生产、盈利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责任;法律责任是指遵守包含着基本伦理道德的法典规定,在法律要求下履行经济使命;伦理责任是指虽未上升为法律但公司仍应履行的某些义务,包含着广泛的企业行为规范和准则,体现了对消费者、雇员和正义价值观的全面关注,也反映了尊重和保护股东权利的道德精神;慈善责任是指非由法律和伦理所约束的,企业可自行决定是否参与的义务,体现了社会对企业的期望。这四种责任不是等量齐观的,可以看成一个“金字塔”,从下往上依次是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经济责任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为没有经济责任,对其他三个方面责任的讨论将失去意义。
就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而言,这四部分内容也并非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同时存在于商业银行活动之中,即基础责任与高层次责任。基础责任指的是商业银行的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体现了社会对商业银行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商业银行存在及发展的前提条件;高层次责任指的是商业银行的伦理责任与慈善责任,体现的是社会对商业银行更高层次的要求,实际上是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行为的“软约束”。
因此,作为银行贷款项目的贷款后评价,尤其是关于文化旅游开发项目的贷款,不仅要重点考察其经济效益,同时需重视其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首先要考虑影响该贷款项目经济责任实现的各因素,其中包括借款人信用评价、贷款使用及偿还评价、项目财务效益评价等;其次要考虑到影响贷款项目高层次责任实现的各因素,其中包括环境效益评价和社会效益评价。通过多维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实现层次责任理论与评价指标体系间的一一映射(如图1所示),以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三、商业银行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贷款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层次责任理论,本文将从两大方面、五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同时由于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贷款后评价涉及对象较多,内容复杂,因而指标选择时,不仅要结合实际情况考虑指标的可获得性,兼顾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还应考虑指标体系是否能真正反映贷款项目存在的问题,体现此类贷款的特点。
1.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首先,指标体系应保证科学性,即科学、准确地理解并把握贷款后评价的内容,同时又保证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及处理方法的先进性;其次,指标体系应具有逻辑性,即作为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应当按照一定的逻辑分解成若干子系统,在系统的不同层次选取相应的指标,这也有利于银行在不同的层次上进行调控;再次,指标体系应具有可比性和指导性,作为运营后某时点做出的新评估,贷款项目后评价不能与前评估割裂,而应当与前评估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偏离度及差异产生的原因,以便银行贷款管理部门对此类风险点予以重点关注;最后,指标体系应具有简洁性,即在保证内容科学、完整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少指标的数量,因为指标分得过细,难免会导致指标与指标间重叠或者对立,造成评价结果出现误差,所以指标体系的内容应当简单明确且具有代表性、易于操作。
2. 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据科学性、逻辑性、可比性等原则,在广泛调查收集和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借鉴世行、亚行对项目贷款后评价的相关规定,本文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贷款后评价的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其中目标层指标1个,准则层指标5个,指标层指标22个。
3. 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指标赋权过程中,层次分析法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方法,充分考虑了专家经验或知识在解决问题上的优势,在多层次指标权重的确定上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本文咨询审计、金融、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发出指标权重调查表15份,收回有效调查表12份,在此基础上借助AHP软件,最终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
以准则层为例,首先构造判断矩阵(见表1),将其输入AHP软件,求解得出准则层各指标的权重,并检验运算结果是否通过一致性要求。
通过运算得出准则层特征向量W=[0.431 4,0.156 3,0.223 4,0.053 2,0.135 7]T,λmax=5.121,CI=0.012 3,因为此矩阵为5阶,所以K=5时,RI=1.12,CR=0.011<0.1,通过一致性检验。
依据上述步骤,可得出商业银行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贷款后评价的单层次指标权重(见表2)。
四、商业银行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贷款后评价的检验
为了验证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构建方法的效度,本文选取中国银行的某项文化旅游开发项目为评价对象,运用D-S证据模型予以综合评价,一方面得出该项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贷款的总体绩效,为进一步提高对此类贷款项目的管理水平提供对策建议;另一方面,验证依据层次责任理论构建的贷款项目后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有效借鉴。由于D-S模型运算较为复杂,本文借助IDS软件予以建模。
1. 模型建立。
本文构建的商业银行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贷款后评价体系,共5个准则层指标,22个指标层指标。对于定性指标,分别设定:优秀(H5)、良好(H4)、一般(H3)、较差(H2)和很差(H1)五个等级;其分别对应的评价等级效用值:U(H1)=0,U(H2)=0.25,U(H3)=0.50,U(H4)=0.75和U(H5)=1,而定量指标的设置只需在模型中代入相应变量的最优值和最劣值即可。
2. 模型运算。
首先,在IDS软件中建立好贷款项目后评价模型;其次,输入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及评价值(见表3、表4);最后,按照软件预先设置的参数,得到上层指标的评价分布情况。
3. 计算分步式评价结果。
通过IDS软件运算得出商业银行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贷款后评价的结果分布为:S(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贷款后评价)={(很差,0%),(较差,0%),(一般,20.13%),(良好,53.49%),(优秀,13.47%),(未知,0.13%)}。由此可以看出,该项银行贷款项目后评价的效益处在“良好”和“一般”状态,“优秀”的置信度相对较小,不存在“很差”或“较差”的情况。因此从总体来看,该项银行贷款的总体效益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但仍未达到最优状态。
准则层各项指标平均效用值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借款人信用分析(78%),贷款使用、收回情况(73%),项目建设及运营评价(71%),项目社会效益(67%)和项目生态效益(64%)。这说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贷款的经济效益总体较好,而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水平则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与层次责任理论相一致,说明由于目前我国经济水平所限,商业银行更多考虑如何“获利”,来履行好基本的社会责任;而较少能考虑到“高层次社会责任”,而这也为银行相关部门的贷款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指标层各项指标平均效用值较好的有:资信评级、资产负债率、财务净现值偏离率和贷款实际使用率,都几乎接近100%。而贷款收回及时率、利息偿还及时率、对文化交流的贡献程度、公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等指标的效用值相对较低,这也符合目前该类贷款项目经营、管理现状:一方面,目前此类贷款项目的借款人资信情况均较好,项目的收益也能得到可靠保证;另一方面,针对项目贷款的还款管理仍有待加强,恶意拖欠贷款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且此类贷款项目的社会及生态效益均未得到应有重视,因此绩效也相对较差。而为了真正体现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贷款的作用,银行在实施贷款后评价时也应加强对社会及生态效益的关注,以突出银行的社会责任感。
注:W:很差,P:较差,A:一般,G:良好,B:优秀。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1. 结论。
基于层次责任理论建立的商业银行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贷款后评价指标体系可信度较好,值得推广。在指标权重确立上,经济性指标所占比重仍然较高,而生态效益指标的权重不断提升,社会效益指标的权重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D-S评价模型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综合处理,避免了由于主观性造成的评价结果“失真”问题,确保了评价过程的准确性,最终得出该银行贷款项目后评价的值为“良好”。
2. 政策建议。
针对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贷款的几处“易燃点”,相关部门应当重点关注,提高管理水平以减少信贷风险,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转变贷款管理理念,提高社会责任感。银行贷款的社会及环境效益评价是衡量银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此方面的贷款后评价却相对较少。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贷款项目不仅要考虑贷款本身的经济性责任,而且要考虑其能为社会带来的社会及生态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与我国社会发展的总目标相契合,实现社会主义金融市场的良性循环,真正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质量,降低贷款风险。
(2)关注贷款及利息的使用、收回情况。一方面银行信贷部门要关注有无资金挪用情况及款项的用途;另一方面要注意本金、利息的偿还是否及时且足额。对于不良贷款,应立即与借款人沟通,以查明原因并制定对策,为类似问题的出现做好预警。
(3)有效评估项目的运营能力。银行对文化旅游开发业予以贷款扶持,看重的是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盈利能力。因此,银行信贷部门在贷款审批前,应进行独立的市场调查和分析,了解当地旅游现状以及该项目的发展前景,合理预测游客接纳量,而不能仅仅依靠项目方提供的市场分析报告。同时,对于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及倾向应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及有效预判,对于国家政策扶持力度较大的旅游项目提供贷款支持,其面临的收款风险也会更小。
摘要: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对文化旅游开发项目的扶持力度不断提升,相关的不良贷款数额也相应增加,商业银行对项目贷款后评价的工作也日益重视。本文基于层次责任理论的相关内容,构建了一套多维度的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贷款后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HP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以中国银行的某项文化旅游开发项目为例,借助D-S证据推理模型实施具体的效益评价。实证研究表明:基于层次责任理论的项目贷款后评价指标体系可信度较高;而银行信贷部门对该类项目贷款的几处“易燃点”,应做到转变经营理念、加强信贷管理并独立开展市场调研,以促进我国信贷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层次责任理论,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贷款后评价
参考文献
黄志勇,祁中等.世界银行的经验及其对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启示[J].东南亚纵横,2013(12).
冯丽娜.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项目贷款评估问题浅析[J].经济论坛,2011(9).
Guido Ferrari,Tiziana Laureti.Evaluating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human capital formation in the Italian university[J].Evidence from Florence,1993(1).
Juan L.Nicolau.Leveraging profit from the fixedvariable cost ratio:the case of new hotels in Spain[J].Tourism Management,2005(1).
文化三层次理论 篇3
一、文本结构的显性层次
“文本结构三层次”理论认为,文本解读的第一层次是显性的,按时间、空间顺序,将外在的、表层的感知联系起来,包括行为和言谈的过程。该层次的要求与义务教育新课标对阅读教学“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的要求是一致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即要有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以《猫》为例,这是一篇结构清晰,故事单一,语言平实的小说,只需教师稍加引导,如抓关键纲目,第一自然段“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和死亡”,第十四自然段“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和文章结尾处“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抓住此三个句子即可理清文章总分式结构。再从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等方面设计图表,让学生自主研读课文,填写表格,发挥图表支架的“脚手架”作用,学生就能整体读懂文章内容,认知文本第一只猫病死,第二只猫亡失,第三只猫受冤枉而被打死的叙事表层结构。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宜在该层面反复纠缠,这实际上是在学生已懂的内容上花费大量时间做文本分析的表面滑行,容易造成阅读教学的低效。
二、文本结构的隐性层次
文本解读的第二层次是隐性的,是在显性感知过程下,是作者潜在的“意脉”变化,是流动的过程。《猫》一文叙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和结局:第一次是三妹特别喜欢逗活泼的猫,常常取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就是在猫消瘦了,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里的椅下不肯出来的情况下,三妹仍然想着种种方法逗它,即使“显得不相称”,还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正是主宰者(人)对弱小者(猫)花样翻新的逗弄,使猫消瘦、郁闷直至死亡。第二次是三妹仍然喜欢猫,只是“三妹的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黄色小猫吸引去了”,大家对猫的干涉也较少,至多就是每天询问“小猫呢?小猫呢?”由此,猫有了更多的自由,也表现得更有趣、更活泼。它能够在园中乱跑、爬树、捉蝴蝶,可以不怕生人,跃到墙上、跑到街上,甚至学会捉老鼠。但第二只猫也亡失了,原因是偷窃者(人)对弱小者(猫)毫不费力的侵占。第三次是猫遭受冤枉而被“我”打死。这只捡来的猫在被冤枉之前就一直受到大家的鄙视,原因是它不好看,又很瘦,不活泼,天生的忧郁,大家都不喜欢它,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尤其是被烧伤之后,就更难看了。加上它常常有对着鸟笼望着的习惯,在芙蓉鸟被咬死之后,它当然成了最大的嫌疑。在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猫咬死芙蓉鸟的情况下,愤怒的“我”、难过的妻子、默默无言的张婶、积极寻找猫的三妹,都已然认定猫就是咬死芙蓉鸟的罪魁祸首。在大家发现它的时候,竟然还“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于是,猫便遭遇了怒气冲天的“我”拿起木棒的致命痛击。在这里,我们读到的是栽赃者(人)对弱小者(猫)无以复加的冤枉和残酷无情的“棒杀”。三次养猫的经历都叙写了弱小者与强大者之间的冲突,三次养猫的结局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悲剧色彩,从文章潜在的“意脉”来看,具有一以贯之的连续性。据此,不难分析出文章“同情弱小无辜”的主题。再深入探究,第一只猫死亡的原因是三妹“最喜欢”主导下的不自觉行为,具有不易觉察的主观因素。第二只猫亡失的原因是遭遇偷窃,具有不易防备的客观因素,前两只猫的死亡或亡失,于“我”而言,虽有脱不开的责任,但并非是较重的、直接的责任。第三只猫的死亡则不同,是大家冤枉了猫,“我”打死了猫,“我”对猫的死亡具有重大、不可推卸的责任。从于“我”责任不大的猫的病死或亡失,到于“我”有重大、不可推卸责任的猫的生命被剥夺,构成了小说完整的“意脉”。前两次养猫的经历、结局与第三次养猫的经历、结局之间,除了行文一以贯之的连续性外,还出现了连续性中的复杂性,出现了情志的深化,具体说就是在小说“意脉”中融入了作者深沉的懊悔和自责之情。《猫》之所以深刻感人,全在于连续性中的复杂性及情志的深化方面。前两次养猫表明因为曾经拥有的“新鲜与快乐”无端地失落而下定决心不想再让自己品尝失去美好事物的痛楚。第三次养猫表明因为大家冤枉了猫,“我”打死了猫,“我”在心中留下了负罪感,觉得永远愧对这种生灵。如果说“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中的“好久”表达了“我”因为守护不住生命,内心十分痛心与惋惜的话,那么,“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中的“永不”则抒发了决然毅然的情绪,“我”内心的痛悔之意完全被递进和深化。
三、文本形式的规范性和开放性
孙教授“文本结构三层次”理论认为,文本解读的第三层次是对文体形式的规范性和开放性的认识,这涉及到文体的流派和风格,有着更为深邃的内涵。孙教授主张要对作品进行深刻分析就必须把作品放到产生该作品的时代(历史)背景中去,进而分析出该作品有别于其他作品的独特价值。五四以来,鲁迅、郁达夫、废名等许多现代作家的小说创作都体现了对小说体式规范性的突破和开放性方面的探索,创作了很多“抒情化”倾向的小说。《猫》写于1925年,收录在郑振铎的《家庭的故事》这部短篇小说集中。该小说与五四以来一些具有“抒情化”倾向的小说有类似之处,也具有自身的特质:一是对注重情节完整性、曲折性、紧凑性的传统小说规范性特征的突破,不以情节线而以情绪线来组织小说,有作者明显的情感变化历程:酸辛(第一只猫病死)———怅然、愤恨(第二只猫亡失)———受伤、难过(第三只猫受冤枉后被“棒杀”)。二是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我”成为故事的叙述者,以平实、质朴的语言对既往的、发生在自己家里的故事娓娓而谈,亲切自然中又带有些许怀旧感伤情绪。在小说的高潮亦即大家冤枉猫,我“棒杀”猫部分,作者运用了宣泄和倾诉的抒情方式,如“我开始觉得我错了!”“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等句子,以直白、坦荡、率真的“自我暴露”和自我抒情的语言,将难过、愧疚、自责的心理情绪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三是通过感叹句的使用,常式句的变形,特殊句式、词语的精准选用等方式来渲染情绪氛围,加强叙述者的情感抒发。如在“我心里十分难过”和“我的良心受伤了”之间,用一个副词“真的”连接,对于前后两个句子来说,都是一种常式句的变形,“真的”一词在句子中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意在表达“我的难过”和“我的良心受伤”是一种真实的客观存在。“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使用了“没有……便……”的特殊句式,从句间逻辑关系看,前句为条件,后句为结果,在没有“判断明白”的前提下,便产生了“妄下断语”的结果,意在表明“我”的失察、专横和霸道;“没有判断明白”与“便妄下断语”是紧紧相连的两个动作行为,本不应该用逗号隔开,但正是逗号的使用让读者领略到“我”在反省冤枉猫并打死猫的事件中,痛苦的思绪在回忆中慢慢展开。“冤苦了一只不能辩诉的动物”一句中,作者不用“冤死”“冤枉”而用了“冤苦”一词,原因在于“冤死”表明猫已经死亡,事实是,作者当时只知道猫被打,并不知道结局,猫死亡是在两个月之后的事;“冤枉”为一动作行为,不能看出结果如何,而“冤苦”既有冤枉的含义,也有结果,突出猫被冤枉的程度相当悲惨。
孙绍振“文本结构三层次”理论体现了阅读教学的过程,是“知”指导“行”的过程,“知”是将文体的一般知识用于解释个别作品的演绎过程,“行”是将课文作为例子,引导学生探究该文特点,进而了解文体的一般知识,学会阅读这一类文体的方法的过程,是一步步抽象、归纳的过程,“知”和“行”同等重要,二者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