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层次理论

2024-12-15

产品层次理论(共8篇)

产品层次理论 篇1

一、产品层次理论的基本知识

1.核心产品是指产品的基本效用和利益。例如, 康师傅矿泉水的核心产品是解渴。

2.形式产品是指实现产品功能或服务的基本形式。例如, 矿泉水一般是圆柱形, 有瓶盖, 塑料瓶包装。

3.期望产品是指购买者在购买产品时期望得到的与产品密切相关的一整套属性和条件。例如, 入住旅馆的客人期望得到清洁的床位、洗浴用品、浴巾、电视等服务。

4.延伸产品是指顾客购买形式产品和期望产品时, 附带获得的各种利益的总和, 包括说明书、保证、安装、维修、送货、技术培训等。

5.潜在产品是指该产品在将来最终可能会实现的全部附加部分和转换部分, 即产品将来的发展方向。潜在产品指出了现有产品可能的演变趋势和前景, 如彩色电视机可发展为电脑显示器等等。

二、运用产品层次理论来分析中国大学

(一) 中国大学的核心产品是提供教育服务

大学 (拉丁语:UNIVERSITAS) , 泛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 指提供教学、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组织, 包括大学、学院、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蔡元培对大学的理解是“大学者, ‘囊括大典, 网罗众家’之学府也。”1917年在北大就职演说上又提出“大学者, 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他认为“治学者可谓之大学, 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

(二) 中国大学的形式产品

一所正规的大学, 应该包括教学楼、行政楼、学生宿舍、运动场、食堂、图书馆、礼堂、花园、超市、洗衣房、实训室、招待所等设施。最近几年, 中国有的大学投入重金打造大学校园, 修建楼堂馆所, 挖掘人工湖, 种植名贵树种。可以说, 在硬件设施上, 中国有的大学并不输给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名校。

(三) 中国大学的期望产品

我们期望大学里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期望大学食堂里有可口、干净、价格实惠的饭菜, 期望大学里有宽阔的运动场和室内体育馆、游泳池等运动设施, 期望课堂里有学识渊博的教师讲解知识, 期望有认真负责的辅导员关心关爱学生, 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迷惑。期望图书馆有海量的图书可以阅读, 期望学校能多举办校园招聘会, 尽量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社会期望大学能够研究学术、引领先进的文化。

(四) 中国大学的延伸产品

大学除了教书育人之外, 还提供一些延伸产品。比如, 超市购物服务, 医务室的医疗服务, 投币式洗衣机的洗衣服务, 食堂的餐饮服务, 大学里的企业专场招聘会等等。

(五) 中国大学的潜在产品

潜在产品是指该产品在将来最终可能会实现的全部附加部分和转换部分, 即产品将来的发展方向。一所好的大学, 应该培养出大量优秀的人才, 在代表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 做出卓越的贡献。已故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1931年在清华大学就职演说时提出: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 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可以说, 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所以, 大学潜在产品包括几个方面:第一, 一所优秀的大学, 应该具有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从某种意义来说, 大学是生产思想的地方, 所谓“学术研究无禁区”, 要允许大学教师和学生研究反腐败、政治体制改革、拆迁等社会敏感问题, 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第二, 一所优秀的大学, 应该在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大学的引领作用。国家提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社会普通民众相比较, 大学应该起到引领作用。比如, 就制度设计而言, 大学比企业更民主、自由。就文明、和谐、爱国、诚信、友善而言, 大学培养的就是爱国、文明、和谐、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才。就诚信而言, 教育学生考试不作弊, 教育教师不抄袭别人的论文, 就是大学践行诚信的体现。就平等、公正、法治而言, 大学强调师生平等, 校长与教师平等。对于发生教学事故的教师, 有的大学设有教师申诉委员会, 避免因为个别领导打击报复教师而滥用学校相关规定。反观中国的一些企业, 员工在企业内缺乏有效的申诉渠道。因此,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 大学应该发挥大学的引领作用。第三, 一所优秀的大学, 应该在发明创造、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大学大部分有自己的研究机构, 科研是大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 中国大学在科研方面应该做出以下努力:第一, 推动科技创新, 在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领域进行突破。第二, 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与控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2]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

百米专项速度的理论层次构建 篇2

摘要:国内外对田径项目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专项力量、专项耐力、专项技术的分析。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法和系统分析法,对专项速度概念进行了定义和划分,在对速度、专项速度的结构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百米专项速度的特点,构建了百米专项速度的理论体系。为教练员系统认识和剖析田径各项目专项速度结构提供了具体可行的理论依据,有利于教练员进行科学的训练,为我国其它体育项目专项速度理论构建开启思路,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田径专项速度系统;速度系统;专项速度系统;理论构建

中图分类号:G82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9-1276-04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Layers of 100m Specific

XIE Hui-song1, LIU Sheng-bing2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Chongqing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College,Chongqing 402160,China)

Abstract:By employing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s, specific velocity in athletics was defined and classified as well systemized. Specific velocities are the crucial element for the success in competitions, have different components with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ibutions to the final performance. So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specific velocities in athletics may provide an insight into scientific and holistic velocity training in sports.

Key words: specific velocity; velocity system; specific velocity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heory

众所周知,在田径运动中,最能表现运动素质的项目是短跑,短跑项目是所有田赛和径赛项目的基础,它集速度、力量、耐力于一体。然而,中国的短跑从100 m到400 m无一人在奥运会上获得奖牌,与世界短跑成绩相差甚远。目前,对短跑的研究无论是从理论还是训练方面都要有新的突破,才能打破原有的平衡状态,建立新的有序态,从而达到提高短跑成绩的目的。本文在对专项速度系统内部结构功能和外部特有的运动素质分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专项速度训练本质规律,在对速度、专项速度的结构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百米专项速度的特点,构建了了百米专项速度的理论体系。为教练员系统认识和剖析田径各项目专项速度结构提供了具体可行的理论依据,有利于教练员进行科学的训练,为我国田径其它项目专项速度理论构建开启思路,提供参考与借鉴。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田径短跑项目。

1.2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法;2) 逻辑法;3) 系统分析法。

2结果与分析

2.1速度的研究

2.1.1速度概念的定义、划分目前我国各学者对速度定义的解释大致相同,论文中是依据田麦久教授在2000年最新出版的运动训练学书中的速度定义来进行分析,即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包括人体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和对外界信号刺激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快速位移的能力。

按照逻辑学的划分标准对速度进行划分共有六种。该文是按速度在运动项目中表现出的特殊性和共性,即一般速度和专项速度来进行研究的。

2.1.2速度系统的结构组成速度系统的结构是由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三个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又是由不同的要素所组成,速度系统的结构关系如图所示:

图1是我国学者徐本利对速度系统结构进行的分析,其研究对象是体育所有项目的速度结构特征,因而带有普遍性。然而,各运动项目的速度结构由于有专项速度的特点,因此,在对速度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对专项速度进行深入研究。

2.2专项速度定义及专项速度系统结构的分析对专项速度最先提出是国外的奥佐林(1971),他认为可以将速度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速度;另一种是专项速度。我国最先提出把速度分为一般速度和专项速度的是田麦久博士,但没有对其进行定义。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已经意识到专项速度是田径运动成绩的直接决定因素,而力量是间接相关因素。发展力量素质,最终是为了提高专项速度。有关专项速度的定义问题在教练员和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们之间众说纷纭,各持己见。因此,本研究拟从训练学角度,根据速度在运动项目中表现的个性和共性对专项速度进行定义。

一般速度定义:在单位时间内人们进行体育项目时所具备的速度。专项速度定义:是运动员完成特定体育项目时的竞技运动速度。

专项速度的定义阐明了如下三个层次的观点:1) 运动员是完成特定专项时的竞技运动速度。就是说,擅长田径短距离跑的运动员比如100 m跑的运动员在进行比赛时的速度。而不是指短跑运动员进行投掷比赛或其它项目比赛时表现出来的速度。2) 专项速度是由专项反应速度、专项动作速度、专项位移速度三方面构成,不是指其中某一方面构成。3) 运动员获得优异成绩时,专项速度结构按照专项的特点,根据系统的整体性进行排序的,专项速度的获得是速度结构经过整合后取得的。

速度系统结构的分析是针对体育所有项目的特征。专项速度是速度系统的子系统,专项速度系统结构的建立是根据专项速度定义及体育各个项目的特点来进行的(图2)。

从专项速度系统的结构图中,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体育运动项目具有各自的特征和性质,在不同的项目中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专项特点。例如:三大球中的篮球专项特点用“快、准、灵”来表现,排球的技术则是“高、快、全、变”;二小球中乒乓球的专项性质是“快、转、狠、准、变”,羽毛球是“快、狠 、准、活”。跳水技术概括为“难、稳、美、准”,体操项目却是“难、新、稳、美”,在上述各项目提出的指导思想中,都有一个“快”字。“快”就是要求各项目都要具有专项速度,体操和跳水,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快”,但其中的“难”主要表现在翻腾周数增多与转体度数的增大,这也就是要求动作速度越来越快,由于各专项的特点不同,所需专项速度也不一样。田径项目繁多,其周期性和非周期性项目专项速度都包括“反应速度、位移速度和动作速度”,只是各项目依据各自的特点所占的专项速度的比重不同而已。

2.3田径专项速度系统的宏观和微观结构的划分系统科学理论认为,系统是指集合了若干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要素,具有特定的功能,为了实现确定的目的而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个系统本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并认为一个系统通常由要素(核心要素和外层要素)、系统和环境构成。

从系统的相互联系方式来看。系统有层次结构、关联结构、程序结构、混合结构。专项速度系统与所有的系统结构一样,也包含以上几种基本的结构方式,把田径专项速度系统的各个构成因素和局部,按其实际的结构方式绘成各种系统结构图,将有利于更好地、直观地认识和调节速度系统的功能和结构。

根据上述原理,田径专项速度系统的基本结构在图3中予以简明的示意,从图中可见,田径专项速度系统的层次从宏观上可分为环境层、基础层、核心层三层结构。它们的核心层都由专项反应速度、专项位移速度、专项动作速度三个子系统构成,唯一的区别是根据项目的特点三个子系统的侧重点不同。在田径项目中,核心层主要由上述三个子系统构成。核心子系统不仅自身不断地在矛盾运动过程中推动着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发展和变化,所有影响专项速度系统的外层子系统或要素都对这个核心层发生作用,最后都需要通过这个核心层来体现专项运动成绩。

基础层主要由决定田径专项速度的专项素质所构成,包括速度力量、最大速度、速度耐力、灵敏柔韧性。这一层次的各要素子系统对专项速度有较大且较直接地影响。它们从各个不同的方面作用于专项速度,各要素子系统功能发挥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专项速度系统的整体水平和发展速度,因而构成了专项速度的基础。

环境层主要由易地参赛环境和国内参赛环境所决定。影响田径专项速度系统的环境层,主要表现在语言、赛日饮食、时差、旅途疲劳、气候、赛场环境、赛场气氛等方面。由于这些因素能直接影响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比赛情绪,从而间接导致专项速度系统水平的发挥。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分层只是相对的划分,各层子系统或各要素没有任何绝对的远近之分。在特定的条件下,任何一个外层的要素都可能对运动成绩的获得产生直接的影响。正面的影响会极大的推动专项速度的提高,负面影响会严重的干扰专项速度成绩。在专项速度系统中,各层次的子系统或各要素都在各自不同位置上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其突出特点之一是外层各个子系统和各个要素在不断提高专项素质水平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专项速度系统和各个要素,对内层子系统或要素起作用。由于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核心层和基础层,所以对环境层不予深入探讨。

以上是从宏观层面对田径专项速度系统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由于田径项目是体育项目中的金牌大户,因此有必要从微观角度对专项速度进行研究。对田径专项速度系统的微观研究是根据田麦久教授的项群理论,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的分类,竞技项目分为两类:体能主导类和技能主导类。其中体能主导类又分为快速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三大亚类。在竞技运动项目中,田径是属于体能类项群,拥有47枚金牌。在对田径项目进行专项速度的研究时,本文不可能对每一项进行研究。因此,把田径的47个项目的专项速度分为以下三类:1) 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专项速度(田径中的跳跃、投掷等要求运动员具有高度爆发力的项目),主要表现为专项动作速度和专项位移速度。2) 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专项速度(包括一切短距离的竞速运动项目,即短距离跑等),主要表现为专项反应速度、专项位移速度。3) 体能主导类耐力项群专项速度(田径项目中的中长距离、竞走、马拉松等),是以速度耐力为主导的项目。运动成绩的获得主要取决于专项位移速度。

以上三大类运动成绩的获得同专项速度有密切联系,而且呈线性相关。田径项目都包含有专项反应速度、专项位移速度、专项动作速度。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专项速度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为了使教练员、运动员更好地认识专项速度,有必要对田径各项目的专项速度系统结构进行分析。根据三类田径项目的特点,决定了每一类项目的专项速度结构不同(图4)。

田径专项速度系统结构图表明,第一类快速力量性类项目的专项速度主要是由专项位移速度和专项动作速度构成。第二类速度性类项目的专项速度主要由专项反应速度和专项位移速度构成。第三类耐力类项目的专项速度主要由专项位移速度决定,全程位移速度的快慢是决定运动成绩的关键。通过田径项目专项速度系统微观结构的分析,对田径各运动项目的专项速度形成了较完善的理论认识,更有利于指导训练实践。

2.4百米专项速度系统的理论层次构建短跑(100 m)专项速度系统从系统的局部与整体之间的从属关系上看,大系统是短跑100 m专项速度,子系统是专项反应速度和专项位移速度。也就是说,100 m成绩从横向分析是由反应速度和位移速度构成,表1反映了百米专项速度系统的成绩构成和理论构建的依据。

从表1可以看出百米成绩在运动员成绩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反应时快慢是决定运动员获胜的关键因素,位移速度是由各10 m位移时间构成,它包括起跑加速度、途中跑加速度、途中跑最大速度和终点速度。

专项速度系统同样具备一般系统的层次性特征。由于短跑专项速度是一个多层次的纵向系统和多系统并列的横向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根据系统论中的层次分析法原理即AHP法,对田径体能主导类速度项群(以100 m为代表)进行层次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图5)。

短跑(100 m)专项速度系统从系统的局部与整体之间的从属关系上看,大系统是短跑100 m专项速度,子系统是专项反应速度和专项位移速度。从纵向层次结构看,专项反应速度是由反应时和运动时组成,专项位移速度是由起跑加速度、途中跑加速度,途中跑最大速度和终点跑速度组成,经过国内外专家的证明,途中跑最大速度是决定短跑成绩的关键,因此把最大速度作为大系统,其子系统是由每一个单步的速度所决定,研究途中跑的单步技术,就能提高单步速度,而单步速度的好坏直接影响位移速度,也可以说百米位移速度是由连续的单步速度构成。百米专项速度的层次结构图说明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网络系统。因此,本研究通过系统观和系统的层次分析原理,构建了具有百米专项速度系统功能特征的递阶层次结构理论,对百米的训练实践具有很重要的指导。

3结论

1) “专项速度”是体育运动项目中专项素质的核心。“专项速度”是体育运动项目中专项素质的核心。体育各项目的专项速度系统都包括了专项反应速度、专项位移速度和专项动作速度。2) 田径竞技项目中,不同性别、不同竞技水平运动员的专项速度系统的宏观结构都是由核心层(专项反应速度、专项位移速度和专项动作速度)、基础层(速度力量、最大速度、速度耐力、灵敏柔韧性)、环境层(易地和国内参赛环境)三方面构成;微观结构是核心层,由于专项特点,田径各项目核心层三个子系统的构成要素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3) 田径专项速度系统微观结构是:快速力量性专项速度(投掷、跳跃)主要是由专项位移速度和专项动作速度组成;速度性专项速度(100 m、200 m、400 m)主要是由反应速度和位移速度组成;耐力性专项速度(中长距离走、跑)主要由位移速度组成。4) 百米专项速度从系统的局部与整体之间的从属关系上看,大系统是短跑100 m专项速度,子系统是专项反应速度和专项位移速度。从纵向层次结构看,专项反应速度是由反应时和运动时组成,专项位移速度是由起跑加速度、途中跑加速度,途中跑最大速度和终点跑速度组成,其中途中跑最大速度是决定短跑成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孙达平.短跑理论与实践[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1.

[2]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 徐本力.运动训练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1990.

[4] 萧南槐.大系统论[M].广州:广州人民出版社,1986.

产品层次理论 篇3

本文的老年产品系统研究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入手, 从老年人的生活形态、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出发, 研究满足老年人不同生活能力和需求的产品系统, 研究思路如下:

首先, 从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入手, 通过对老年人的独立生活能力进行评估, 考察老年人的生理需求。这里就涉及到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 ADL) , 该量表由美国的Lawton氏和Brody制定于1969年, 由躯体生活自理量表 (PSMS) 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 (IADL) 组成, 主要用于评定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其中, PSMS反映的是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能力, 通常来讲, PSMS受损的话, 就表明老年人必须有人照顾。通过ADL测试出来的老年人独立生活能力水平可以帮助老年人选择相应的老年产品系统。

其次, 为老年人制定合适的产品系统时, 需要重点考察老年人的生活形态和价值观、行为方式 (VALS) 。VALS研究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SRI公司开展的基于人口统计、价格观念、姿态/倾向和生活方式的变量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划分出不同性质的消费群体。同样地, 我们借鉴VALS消费者划分思路, 对老年群体进行划分。

最后,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出发, 制定适合于老年群体不同生活能力、生活形态、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产品系统。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也是国外心理学家试图揭示需要规律的主要理论。我们将需求层次理论纳入老年产品系统研究中, 原因在于, 社会赋予老年人的责任较少。通俗点讲, 老年群体只需要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保持健康, 就是减轻家庭的负担, 也是对社会的贡献。因此, 老年群体对产品的需求更基础, 更具系统性。只要深入研究, 我们必能开发出针对不同老年群体和需求的产品系统。

2 从生活能力、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VALS) 对老年群体的划分

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身体功能逐渐衰退、社交范围日益缩小, 空闲时间增多, 与先前的身强力壮和精神抖擞相比, 老人们会产生一系列消极情绪, 如孤单、自卑、恋旧等。在情绪表现上, 他们更加敏感、多疑等。有些老年人通过运动、娱乐等手段进行调节, 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有的老年人会变得自暴自弃。也就是说, 性格和对老年生活的态度将给老年人带来不同的生活形态。据此, 我们根据老年人独立生活能力的高低, 以及老年人对待生活的态度积极与否, 将老年人细分为四种类型。

2.1 HA型 (High ADL&Active:生活能力强且生活态度积极型)

HA型老年人通常对生活有着较为清晰、客观的理解,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 他们更加大度、乐观、热爱生活;他们对待生活的情绪和态度更加稳定、坚强, 经得起喜悦和忧愁, 更善于克制消极情绪, 抑制冲动行为;在多年生活阅历的基础上, 他们更加善于分析问题, 富有创造性, 成为年轻人踏实的靠山;他们喜欢通过娱乐活动开展社交;当然, 他们也喜欢旅游、散心。HA型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一般较好, 他们喜欢多种产品, 且产品形式趋于年轻化。

2.2 LA型 (Low ADL&Active:生活能力差但生活态度积极型)

这一类老年人属于外表柔弱内心坚强的人群, 他们多年的辛勤劳作使其身体状况较差, 却磨练出坚韧的性格和不屈的精神。虽然身体健康状况不佳, 但是他们往往善于排解这些痛苦, 能够正确、客观地面对当前自己面临的困难与不幸。这类老年人凭借着坚强的内心, 不仅勇于面对困难, 也对其他人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他们更喜欢能够改善其健康状况的产品。

2.3 HI型 (High ADL&Inactive:生活能力强但生活态度不积极型)

HI型老年人相对来说, 身体健康, 但缺少生活目标, 也缺乏浓烈的个人追求, 对家庭、物质的要求不高, 他们往往只求生活安逸和清闲。这一类老年人完成了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和使命, 能够较好地适应退休生活, 但是却不爱出门, 用现代的流行语即很“宅”;但是, 他们却非常喜欢温馨的家庭;他们社交活动较少, 大部分时间与电视为伴。总之, HI型老年人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他们喜欢的更多是家庭老年用品。

2.4 LI (Low ADL&Inactive:生活能力差且生活态度消极型)

这类老年人的生活能力和生活态度相互影响, 他们因生活态度消极而损害身体健康;也因身体不好, 而情绪消极。不管怎样, 他们往往消极悲观, 经常唉声叹气, 非常沮丧, 对生活中所有事物都不感兴趣等。这类老年人性格特征上常表现出执拗、固执、自我拒绝。这些老年人对能够改善精神状况和身体状况的产品需求较大。

通过对老年人独立生活能力和生活态度的观察, 我们划分出四种老年群体。其中, 前两种老年群体的生活形态比较积极、健康, 他们可以很好地适应老年生活;而后两种类型的老年人生活态度趋向消极, 这样消极的心理状况会加速其健康状况的衰退。不过, 这四种老年生活形态并不孤立存在, 比如HA型老年人很有可能变成LI型, 这就要求社会和家人更加关注老年人, 也要求针对老年人研发的产品, 必须考虑老年入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尽量避免给老年人带来不便和消极影响。

3 基于老年人ADL、VALS和需求的老年产品系统设计

与当前我国社会的人口老化速度相比, 老年产品的研发速度大大落后于老年市场的产品需求。市场上的老年产品种类少, 多以医疗、保健产品为主。而针对不同老年群体的旅游、娱乐、教育、文化、通信、交通等产品更是少之又少。这一点, 我们需要向西方社会取经。比如, 国外一些品牌非常懂得怎样投老年人之所好:法国的祖母咖啡, 美国的老年人假牙咀嚼口香糖, 日本的老年人尿裤尿袋, 还有老年人脚踏式开关冰箱等。那么, 结合前文对老年人生活能力和生活态度的分析, 笔者研究设计出基于老年人需求层次的产品系统。

4 基于老年人ADL、VALS和需求层次理论的老年产品系统

4.1 满足生理需要的生活辅助产品系统

满足老年人生理需要的生活辅助用品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产品系统, 如:老人助听器、易握餐具、易读取的温度计、步行辅助工具、老年电脑和手机、防滑浴室和浴盆等, 这些产品都需要设计师在早期的产品研发调查过程中, 将老年人的具体需求考虑在内。

4.2 满足安全需要的休闲产品系统

据调查, 在锻炼身体方面, 我国老年人常选择散步实现休闲、运动的目的。所以, 针对老年人的健身产品设计重点应是适应老年人边散步、边锻炼的小型健身产品。如:健身球、拉力器等。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决定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怀和更人性化的产品设计。此外, 很多研究表明, 用脑能减缓脑衰老, 还能保持思维活力, 因此, 市场应该开发符合老年人需求的益智玩具, 如围棋、象棋、拼图等。

4.3 满足归属与爱的心理产品系统

在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 老年人对归属和爱的需要也非常明显。有研究指出:虽然当前老年人的物质和生活条件较好, 其基本的生存需求也得到了满足, 但是其深层的心理需求和自我实现需要却被忽视了。如果这些心理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的话, 必然会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态度。因此, 如能研发出人性化的心理产品系统, 帮助老年人缓解心理压力, 降低负面情绪, 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老年人的自信心和生活能力。

4.4 满足尊重需要的社交产品系统

尊重需要源自于老年人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以及别人对他们的态度。因而, 这一部分的产品主要用于增强老年人的自信心、自尊心, 比如高科技产品、旅游产品等。研究发现, 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反映着老年人的生活能力。老年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越强, 老年人的自信心也越强, 也越有助于他们拉近和年轻人的距离, 体现自身魅力。这就要求产品设计师深刻洞察老年人的尊重需要, 设计出人性化、操作简单、满足老年人尊重需要的产品。

4.5 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社会服务产品系统

大多数HA型老年人心有责任感, 身有余力, 他们希望能够在自己独立生活的同时, 帮助别人, 为社会做出贡献。他们身上体现出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的精神。因而, 针对这类老年人, 需要开发社会服务产品, 如老年公益服务等, 让健康的老年人来帮扶老年人, 不仅能够体现其自身价值, 也能更好地协助其他老年人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5 结语

2012年全国老龄工作会议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 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85亿, 占总人口13.7%, 预计2013年年底将突破2亿, 2033年将突破4亿。2014—2033年20年间, 全国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口1000万,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研究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因此, 做好老年产品研发与销售工作, 极为重要。老年产品研发要符合社会与市场需求, 老年人的健康生活关系到子女们的幸福, 也关系到国泰民安。因此, 我们有必要共同努力将“夕阳”市场变成“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郭平, 陈刚.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9:4-9.

[2]徐小青, 董斌, 周武, 等.农村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 2011, 23 (4) :1-4.

[3]张保利, 兰志敏, 韩学青, 等.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的比较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9, 15 (10) :988-990.

[4]王梅华, 柳青, 杨基然.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依赖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02, 18 (3) :359-361.

[5]高利平, 袁长海, 刘保锋, 等.山东省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10, 26 (11) :1359-1361.

[6]李博, 杨洪泽.老年人生活形态研究与产品用户模型分析[J].包装工程, 2009, (5) :120.

[7]张保利, 兰志敏, 等.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的比较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9, (10) :989.

价格理论分层次管理评述 篇4

一、古代价格理论的萌芽和形成

(一) 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价格观念

在春秋战国时期, 有关商品交换、商业逐渐增多, 有关货币和价格的观念不断引起诸子百家的重视, 并不断提出了一系列价格概念与理解。春秋初年的管仲提出“轻重理论”;春秋后期的范蠡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判断价格的贵贱;其次是战国后期的墨家, 对商品分出了两种用途, 一种供自己使用, 另一种是用来交换,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价格理论;最后, 战国时期还有一些思想家在价格方面也有不少可贵的见解。如荀子主张“以一易一”的等价交换思想;孟子认为商品的价格不仅要考虑数量, 而且要重视商品的大小和质量;商鞅主张提高粮食价格以鼓励农业生产等等 (余鑫炎等, 2005) 。

(二) 古希腊时代的价格理论

古希腊关于商品交换和价格的理论也相当丰富。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的古希腊以物物交换为主, 其“价格标准”是家畜, 如全套青铜甲胄值牛4头, 而全套黄金甲胄值牛100头, 女奴隶视其技能和美丑的差异很大, 一个普通女奴值牛4头, 而一个出色的女奴值牛20头 (余鑫炎等, 2005) 。此后古希腊关于商品交换和价格理论以苏格拉底为集中代表, 其观点是通过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的著作流传下来。

劳动生产产品, 既可自己使用, 也可用于交易。用于交易, 需要一种等价物做中介, 价格便渐渐在人们生产的产品交易中形成。早期人类的主要产品以农牧产品为主, 价格以人类生存需要的物品为基础, 价格概念也基于此基础, 这也是整个价格理论的基础所在, 后来研究价格理论者必须记住这个基础。

二、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

欧洲自古希腊时代以后, 又经历了罗马时代、中世纪时代、重商主义时代。期间, 价格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如13世纪意大利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公平价格理论认为价格应反映商品生产所耗费的劳动量, 同时必须保证卖主维持其“相当于他的等级地位的生活条件”, 以及16世纪至17世纪英国重商主义者托马斯·孟的价格竞争理论坚持对外贸易的差额是货币汇率的基础等, 但是以上价格理论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直至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西方价格理论随着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一) 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

大约从1750--1875年是政治经济学创立时期。主要代表为英国的配第、亚当·斯密和李嘉图, 法国的魁奈, 德国的马克思等。一般说来, 政治经济学派相信经济规律决定于价格和要素报酬, 并且相信价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办法。

威廉.配第的重大贡献是论证了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发现了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亚当·斯密 (1776年) 在其科学巨著《国富论》中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不仅提出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概念, 还分析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大卫.李嘉图批判性地继承了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 他 (1817年) 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明确指出: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 并不是个别生产者在生产商品时实际所耗费的劳动, 而是必要劳动。马克思 (1867年) 在其经济学巨著《资本论》中紧密结合当时英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实际, 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了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吸取了斯密和李嘉图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批判了其中不彻底的地方, 创立了劳动价值论。

(二) 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

19世纪70年代起, 由“边际革命”开始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学流派——新古典经济学。该学派认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理解经济现象的一个根本基础, 利用这一规律可以解释买主面对一批不同价格时所采取的购买行为、市场参与者对价格的反应、各种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最佳配置等各种经济问题。其代表人物有萨伊、马尔萨斯、庞巴维克和马歇尔等。

首先, 萨伊 (1803) 从交换价值即价格的角度来分析, 把价值规定为效用, 提出了“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其次, 马尔萨斯 (1820) 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用供求关系来说明商品价值 (价格) 具有普遍适用性, 他把供给定义为:具有出售愿望的待售商品的数量, 把需求定位为:人们对于该商品的具有一般购买能力的购买愿望, 即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并进一步研究了有效需求并提出了需求价格的概念。

最后, 在价格理论上, 庞巴维克 (1889) 提出了买卖双方竞争时, 价格由边际对偶决定。庞巴维克的边际对偶已经接近于马歇尔后来提出的均衡价格理论。而马歇尔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这本书中, 运用边际效用理论说明了需求价格和需求规律, 即“需求数量随着价格的下跌而增加, 随着价格上涨而减少”, 又运用边际生产费用理论说明了供给价格和供给规律, 即“供给与需求相反, 价格高则供给多, 价格低供给少”, 最后, 他把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结合起来形成均衡价格规律, 即“当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相一致时, 需求量和供给量也相一致, 就会形成均衡价格”。

综上所述, 随着交易行为的普遍化与不断成熟, 价格促进交易, 促进发展的背景下, 价格的本质是什么引发了学者更加深入的思考, 学者们已从本质的层次来理解价格, 探索其运行的机制, 内容包括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人的需要效用、劳动创造价值、价值决定价格、物化要素转移成为价格、供求博弈等。

三、现代价格理的思考

(一) 现代价格理论学派

现代价格理论, 分为完全竞争价格理论, 垄断价格理论和垄断竞争价格理论。其中, 完全竞争价格理论是价格理论的重点, 也是区分不同价格学派的主要理论。完全竞争价格理论的主要观点, 是完全竞争市场下, 短期内商品价格是由供求均衡点决定, 长期内 (长期竞争均衡时) 商品价格等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值。垄断价格理论的主要观点为, 垄断情形下, 商品价格由生产者制定, 但垄断者制定价格时, 需要考虑生产成本曲线和消费者需求曲线;垄断竞争价格理论的主要观点, 是垄断竞争的情形下, 厂商短期内具有一定的定价权, 长期内, 商品价格将等于平均成本。然而实际的市场既不是竞争的, 也不是垄断的, 而是这两种因素的混合。在张伯伦 (1933) 看来, 许多市场价格都既具有竞争因素, 又具有垄断因素, 因此, 资本主义市场的整个价格制度, 是由纯粹竞争市场、垄断市场以及由垄断和竞争力量相混合的各种市场上的价格关系组成的。

(二) 价格理论新思维

20世纪中期以后, 许多学者都对价格理论进行了新的探索研究Stigler、Peter、Friedman、Hirshleifer等在此领域均做出新的贡献。Stigler (1946) 在其《价格理论》中对不完全信息价格决定进行了研究, 他指出在不完全信息下, 消费者购买的商品价格受到价格分布和消费者的搜寻成本的影响, 在不完全信息下, 同样的商品的实际售价可能不同, 而在完全信息下, 同样的商品之间的价格偏差将接近于0;Peter (1960) 则认为定价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由消费者行为, 公司技术与成本、市场行为等为定价前提, 指出了定价的政策与运用;Friedman (1962) 在其《价格理论》一书中引入货币理论, 将宏观经济理论应用于微观经济分析;Hirshleifer (1976) 则在《价格理论及其应用》中认为价格理论的正确意义是选择理论, 选择理论之所以被称为价格理论, 因为局限是价。价的变动导致的行为变动要有理论的约束, 这理论的重心就是需求定律。

(三) 中国学者对价格理论的思考

改革开发以来, 我国的一些研究者谷书堂、苏星、晏智杰、汪林海、何全胜、张五常等对价格决定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谷书堂 (1985) 先生根据我国现阶段生产社会化程度不够高和商品经济还未达到充分发展的程度提出不完全的生产价格理论;苏星 (1992) 则认为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 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是生产价格;影响供求关系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货币投放与发行;晏智杰 (1995) 在《价格决定与劳动价值论——对一种传统观念的质疑》一文中指出:影响和决定价格的因素不是只有劳动, 而是多元的;价格是供给和需求的均衡, 它应反映时代的特点。汪林海 (2008) 在他的《价格理论》一书中对现有价格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 完善了消费者选择理论, 建立了二元价格理论, 并详细介绍了房价理论。何全胜 (2010) 的《新价格理论》从传统价格理论的谬误之中, 重新去寻找价格的形成机制, 并根据价格形成的不同方式, 将价格分为内生价格和外生价格, 从而建立了“新价格理论”。后来发展起来的新制度经济学, 尤其是张五常先生倡导的经济学, 是把价格理论作为更普遍的合约经济学的一个特例。在张五常先生看来, 价格只是合约的诸多项内容之一, 虽然在有些时候可能是最最重要的内容。

纵观中外学者对现代价格理论的观点, 我们发现在新的历史时期, 价格的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变化, 其决定因素由劳动一元论到二元, 甚至多元, 此外它还受到外部环境, 如生产社会化程度、商品经济发达程度、货币投放与发行情况、以及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格分布和搜寻成本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价格决定及价格理论的发展历程。

四、结论

根据傅国华教授提出的“分层次管理的本质在于能精细识别管理对象的发展层次, 设计相应的层次管理手段、方法, 实施层次对应的有效管理, 实现优化管理, 提高管理的效率, 减少管理手段、方法层次与管理对象发展层次的不对称而导致的管理资源浪费”的这一观点, 结合文章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价格理论的分层次分析, 我们得出价格理论是时间和社会进步的函数的结论, 并进一步提出价格理论的分层次应用建议。

(一) 价格理论是时间与社会进步的函数

1. 早期价格体现的是一般等价物功能, 为了促进生产和交易, 价格协调交易的功能被重视。

2. 在古典经济学那里, 价格是包含劳动在内的各种要素的函数, 商品价格 (价值) 决定于生产商品的代价 (如生产成本、劳动、社会必要劳动等) 。

3. 在新古典经济那里, 价格由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的均衡点决定, 主要体现为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

4. 现代的价格理论则更多的体现了人的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审美观念不断改变, 现代的价格理论则不仅体现为劳动等要素的函数, 还必须考虑到人——消费者的因素, 如个人偏好、个人的价值取向、情感等等。

(二) 价格理论的分层次应用建议

基于对价格理论的分层次分析,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 我们应借鉴西方成熟的价格理论体系, 根据我国的实际,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使其服务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以下根据分层次管理理论的观点就价格理论的应用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

1. 在交易层次上, 价格理论必须服务于生产, 促进交易, 体现一般等价物的基础性功能。

2. 在要素价格理论上, 必须建设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 在供求价格体制、机制上做好文章, 促进效率提升。

3. 在以人为本的信息时代, 价格与人的时间稀缺出现了矛盾, 人类在价格谈判中的成本越来越贵, 体现在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除去非劳动时间以外所能提供的劳动力更是有限的, 因此作为人的劳动的价格成本呈大幅提升的趋势, 我们在制定价格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因素。

4. 分层次制订价格是当前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第一层次是生活保障产品, 需要低价政策, 政府要给予支持;第二层次是高档产品, 应实施竞争性高价政策, 让市场机制、供求关系主导;第三层次, 对稳定性与国家安危相关的商品, 建议继续实施国家指导性价格政策。

参考文献

[1]陈明衡 (2010) :《从张五常读价格理论》[Z], 2010/2/26。

[2]陈志 (2008) :《论公平价格理论与我国粮食直补政策的完善》[J],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5期。

[3]将自强等 (2003) :《经济思想通史》[M], 浙江大学出版社, 第一版。

[4]马尔萨斯 (1962) :《政治经济学原理》[M], 商务印书馆。

[5]马歇尔 (1981) :《经济学原理 (下卷》[M]) , 商务印书馆。

[6]萨伊 (1982) :《政治经济学概论》[M], 商务印书馆。

[7]托马斯·孟 (1981)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M], 商务印书馆。

[8]亚当·斯密 (1981)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分析 (上卷) 》[M], 商务印书馆。

[9]余鑫炎、黄汉民等 (2005) :《价格学》[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第二版, 第11-17页。

[10]张伯伦 (1993) :《垄断竞争理论》[M], 华夏出版社。

产品层次理论 篇5

基于不同需求层面的产品设计侧重点也会有所调整, 而这个侧重点就是基于不同需求层面的产品设计诉求。生存需求设计领域的诉求是发展产品的功能;舒适需求设计的诉求是发展产品的实用性;而情感需求设计领域的诉求是用户体验, 使用户在使用或参与设计中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这是根据用户的阶梯形需求而发展的, 功能性在最底部, 易用性在中间, 而愉悦和情感的满足在顶部。从某种层面上说, 用户体验理念的融入使得设计学真正跳出了传统的设计范畴, 成为了一门与心理学、社会学、营销学、商业研究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

现代主义是现代大工业发展在设计上的一种应答, 早期现代主义设计者在设计上以满足人类的产品功能为目标, 而他们在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需求属性则往往被忽略了, 但从市场或更大的角度去看, 后者是更为重要的东西。人类发展到现在这个生产力飞速发展、科技成果日新月异的时代, 越来越多的人追求自我价值和自我精神在产品设计中的体现。事实上, 对用户而言产品只不过是一件提供感受经历和经验的人造物, 是一个符号而已。更有日本设计专家评论道, “他们追求的是所谓的心的满足感与充实感——即他们追求的并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产品本身, 而是通过对产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无形的心灵感受。”而这样的心灵感受需要用户参与设计和体验设计才能得到。

用户体验把产品设计从产品开发的末端工作转变为了前端工作, 全程参与的战略性工作。在产品开发设计的初期, 及时了解用户的需求, 站在用户的角度看待整个设计过程, 并尽可能让用户参与到设计以及再加工的过程中。目前有一些用户体验概念是让用户在购买产品后可以对其自由组装, 从而达到参与设计过程的乐趣。例如举世闻名的宜家家居, 所有家具都是由一些简单构件组成, 用户可以根据说明书把家具组装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 用户参与了设计并得到极大的乐趣和满足感。还有一些是让用户在使用产品的同时得到某种情绪的宣泄, 起到减压的作用。例如设计师marijnvanderpoll曾在2000年为Droog公司设计了一只名为To Hit的沙发 (如图) 。这只沙发其实是一个四方形的铁柜, 用户需要使用附送的大锤把铁柜捶打成自己需要的沙发形状来, 在这个过程中用户的情绪既得到宣泄, 又可以定制属于自己的完美沙发, 可说是一举两得。

很多设计师一味追求设计的新奇和怪异, 设计出来的产品却和人们实际需要的生活体验背道而驰, 没有办法打开销售市场, 而考验产品市场能力的方法之一便是提升消费者的体验。电磁炉在如今使用已经十分频繁, 但在产品推出市场初期遭到不少阻力。美的公司通过对用户进行调查体验发现习惯了明火加热的中国消费者不能接受这种看不到火苗的燃具, 如何让用户在使用电磁炉加热时能像使用明火加热时一样安心就成了设计的重心。通过一系列的用户体验过程研究, 设计师在电磁炉的接触板上加入了一个创新, 就是当消费者使用电磁炉时, 电磁炉会随着火力大小而在面板上出现火苗加大或变小的形象, 让习惯了明火加热的中国消费者仍然可以通过视觉直接看到“火力”大小, 这种经过改良的电磁炉自然大受用户的欢迎。

通过对人类需求层次和产品设计的研究, 人们开始日益关注用户心理, 随着社会高度文明发展和消费者经济水平的提升, 其价值观也正在发生着急剧的转变, 用户的需求也在发生转变。产品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产品的功能和质量只是产品进入市场的基本要求, 要取得竞争上的优势, 必须更多注重用户的体验, 在提供高质量产品的基础上, 强调产品的软价值, 提供用户以独一无二的情感体验, 这样产品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将基于用户需求层次的产品设计体验作为导向引导产品开发, 首先要改变的是思考范围的边界, 设计思维并不以功能、产品或者产业作为边界, 而是以用户使用该产品的整个过程、构成完整体验的所有要素, 作为思考的范围。如果想要抓住明天的消费者, 设计师就要更好的理解他们的消费者, 更好的理解他们的需要, 设计师所要设计的产品, 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今天的需求。而且能满足消费者至今可能还没有想到的需求, 而不是仅仅注重那些使设计师和某个消费者的一般的理念一致的设计。

摘要:人的需求层次是不断发展的, 一般总是从生理、安全等低层次需求向社会交往、尊重、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发展。在低层需求满足以后人们就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任何产品的存在都是为了满足人满足用户的某种需求才得以存在, 由此产品形态的设计的发展阶段依次经过生存需求设计、舒适需求设计、情感需求设计三个过程。

产品层次理论 篇6

曾经掀起收视热潮的台剧《流星花园》中有一句台词:“每个女孩都应该有一双好鞋,它会把你带去美好的地方。”女鞋,尤其是高跟鞋,已成为女性追求身体美的标识,鞋与女人融为一体,成为双脚功能的延伸。除了实用的功能属性以外,女性消费者对鞋类产品的需求可分为如下几个层次:

一、审美需求 :辛德瑞拉 的水晶鞋

早在南北朝时期,便有女子将鞋底纳成莲花图案,踩踏泥土后会留下朵朵莲花印记,即“步步生莲鞋”。女鞋历经千年演化,早已由单纯的物理功能升华为装饰与审美的功能。

审美需求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第六层,女性消费者对鞋类产品的审美需求包括产品美和整体美两方面。

1. 产品美

欧洲时尚媒体将女包称为“Arm Candy”(胳膊蜜糖),那么色彩和款式各异的女鞋可谓包在脚上的糖果。极受女性消费者喜爱的鞋类产品本身便可以为她们带来多层美感。

第一层是商品美。卓越的工艺、 上乘的材质、独特的款式、精致的装饰 ……经典女鞋精致而舒适,仿若一件艺术品。菲拉格慕(Ferragamo)的每一双女鞋都延续着一流的制作工艺、优雅精美的外观和舒适合脚、实用耐穿的性能。严谨的工匠精神守护着菲拉格慕 (Ferragamo)女鞋的精致完美,也使它由一个意大利小作坊,成长为享誉世界的女鞋王国。

第二层是时代美。由女鞋品牌的时代特征和流行能力所决定,经典款式的推出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女鞋产品成为独特的审美记忆。20世纪一二十年代,菲拉格慕 (Ferragamo)游历美国加州,受到当地色彩艳丽、装饰华丽的工艺品风格的影响,将跳跃的颜色融入新款女鞋设计之中,使其在恒远的时光长廊中经久

不衰,成为属于那个时代永不褪色的经典。

第三层是艺术美。经典女鞋的设计师有着独特的设计理念,材质、款式创新,行走在流行最前沿。缪西娅 ·普拉达(Miuccia Prada)说:“我有种总想尝试不可能的个性……我总是试图把对立的、不和谐的事物融合在一起。”P r a d a女鞋不仅在款式、配色与装饰等方面别出心裁,更是达成了实用与流行、功能与美学、经典与创新的平衡,其锐意创新的时尚理念和另类美学,造就了Prada时尚先锋的霸主地位。

第四层是消费美。国际女鞋品牌的专卖店、旗舰店都有着华美的装修和细致的服务。巴黎香榭丽舍大街101号, 是Louis Vuitton最大旗舰店所在地,单是其精致华美的橱窗便赚足了路人的眼光。店内展示有专为总店设计的女鞋产品,款款经典,诉说着Louis Vuitton悠久的工艺传统。店内每一条漫步长廊都有着独特的观感,优雅的装饰风格、闪耀的Monogram金属层,俨然一座当代艺术馆。奢华的消费环境和尊贵细致的服务,使每一位顾客都有着愉悦而美好的购物体验。

2. 整体美

整体美是指女鞋产品作为服装配饰的装饰功能。不同的服装风格和场合需要特定的女鞋与之搭配,女鞋是整体着装效果的重要补充,往往起到点睛之笔的功效。优雅而又不失时尚的女鞋体现着女性的格调与品味、穿戴智商和精神气质。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刷完睫毛膏, 理好秀发,佩戴上精致耳钉,在镜前抚平裙摆,提起手包,最后登场的便是亲密伙伴——女鞋。时尚大师克里斯汀 ·拉克鲁瓦(Christian Lacroix)曾说: “我一向对配件着迷,因为对于整体风格的搭配,配件具有最后、决定性的作用。”女鞋是完美装扮的句号,它的搭配度与时尚度使其早已不再是默默无闻的配角,而是上升到关乎女性个人品位、塑造女性整体美的重要地位。

二、情感需求:高跟鞋——女孩到女人

女鞋关乎成长。

儿时偷穿妈妈的高跟鞋,记忆里是震慑心魄的坡度和冰凉光滑的皮质鞋底。在因失去平衡而步步惊心的紧张中,在鞋跟碰触地板发出的哒哒响声中,是每个女孩对美丽的憧憬和对成长的渴望。

鞋之于女人,早已跨越了实用与美观,它承载了太多的意义与情感。一双双鞋诉说着女性走过的路、看过的景, 是她们成长的见证。拥有人生第一双高跟鞋绝对是女性生命中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时刻,它足以成为分水岭,宣告着稚嫩的退却与终结,迎来了蜕变与新生。 收起青春时代那双轻松随性的帆布鞋, 踩上风情万种但却不那么舒适的高跟鞋,这便昭示着由昨日女孩到今日女人的转变。

有人说,女人跟鞋的高度与其欲望大小成正比。跟鞋如同如意云梯, 使女性亭亭玉立高人一等,拉近了她们与梦想的距离。跟鞋仿若时尚猛兽, 在驾驭它的过程中,女人学会了在痛苦中隐忍,在限制和约束中寻找自由。很多学者对高跟鞋持批判态度,认为它与封建社会的缠足一脉相承,都是男权社会下以男性审美摧残和限制女性的产物,即女权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 (Simone de Beauvoir)所说的“女人是后天变成的”。但不可否认的是,高跟鞋早已成为女性重要的性别符号和信心来源,是女性成长和美丽的代价,更是她们的独立宣言。

三、心理需求 :女鞋的精神分析

鞋在女性心中占据独特位置,原因之一便是安全感的获取。鞋可满足女性被保护和被包容的需求,当女性走出家门、走向广袤未知的世界时,女鞋便是她们的闺中密友和贴身伴侣,深刻了解她们所需并永远陪伴在侧。面对某些突发状况,甚至还可以作为反击的武器, 踢去无谓的烦扰。女鞋为她们提供了某种精神依托,是其安全感的来源和保障。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购鞋行为会给女性带来强烈的消费快感。鞋子是女性快乐和痛苦的来源之一(无论是对脚, 还是银行账户)。《买东西的学问:关于我们为什么买东西的真话和谎言》一书的作者——全球品牌营销专家马丁 ·林斯特龙(Martin Lindstrom)认为, 购物行为会促进释放神经介质(多巴胺),让人感觉很棒,通常来说,多巴胺水平在刷卡之后便会开始消退。而购鞋行为可看作例外:女鞋因其很强的搭配性和耐穿性,会使女性产生“这是理性消费”的心理安慰。这样,消费快感便得到更加长久地延续。

除多巴胺作祟以外,鞋还会刺激女性大脑前额皮层的“收藏区域”。苏珊娜·菲丽丝(Suzanne Ferriss)在《脚注:关于鞋的》一书中提到,鞋对于女性来说如同收藏品。一双双女鞋被她们艺术化地摆放在鞋柜中,仿若一件件美妙的雕塑品。每每新购一双女鞋,便会为她们带来类似于集邮者又获得一枚邮票的满足感。故对于女人来说,漂亮的鞋子永远不嫌多,鞋柜中永远都会少一双。

太阳王路易十四借高跟鞋来提升王者的高度,巩固无上的威严。罗格斯大学人类学教授海伦·费舍尔(H e l e n Fisher)认为,“位高权重”的思想源于人们“改善身体便可以提高社会地位” 的潜意识。从医学角度来看,高跟鞋的功能如同义肢,在视觉上产生拉长腿部的效果,使女性看上去更加高挑。在远古时代,人们要奔跑着追赶猎物、躲避危险,长腿意味着能够更好地存活和延续。故而高跟鞋可看作是人类遵循基因记忆的产物。

同时,女鞋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女性独立人格的形成。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干练优雅的高跟鞋对职场女性来说显得愈发重要,成为她们不可或缺的职场工具。据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公司于2011年进行的调研显示,美国经济增长曲线与女性的鞋跟高度呈负相关: 经济越不景气,女性的鞋跟越高,即著名的“高跟鞋效应”。高高的跟鞋,如同对经济萧条的藐视,它使女性傲首挺胸、全副武装,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让她们突破传统文化和生活模式的束缚,自信且勇敢地打拼和闯荡,以更好地实现女性地位和人性的解放。

四、文化需求 :高档女鞋 与符号

在古埃及,下层阶级大多赤足行走,穿鞋则意味着身份高贵。英文中的 “well-heeled”一词亦早已拓展为“穿着考究的富人”之意。女鞋不仅展现着主人的穿戴智商和精神气质,更肩负着彰显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标榜文化及生活品味的重要使命。高档女鞋具有符号象征性,女性消费者通过“购买高档女鞋”这一符号消费行为来传递意义,如身份、地位、财富、品味及个性等。

鲍德里亚认为,符号消费不仅是对产品物理层面的占有和使用,更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体验。符号价值构成符号消费的核心,它不由劳动价值与使用价值决定,而是按照其所象征的意义和价值来计价,亦即国际女鞋品牌坐享丰厚的品牌溢价的原因。按照鲍德里亚的观点,购买国际女鞋品牌的消费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建立关系的主动模式”, 既包含女性与女鞋产品间的关系:即个人性消费动机(主要包括自我享乐与赠礼);也涵盖了女性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即社会性消费动机(主要包括炫耀、身份象征、从众和社交)。而我国消费者更偏向社会性消费动机,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及独特的消费文化有着密切关联。

西方尚平等,中国分尊卑。《礼记祭统》中提及“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 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有差等的秩序”。等级观念早已融入民族血脉,流淌了几千年,而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便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进程的推进,等级与尊卑日趋弱化,高档女鞋成为显示身份与地位极为有效的符号: 用昂贵优质的产品来强化特权身份, 以满足由等级观念引发的符号消费需求。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提到, 要保持尊荣的身份,除了守护住权利和财富以外,还需要能够提供证明。当前社会各阶层都存在严重的认同危机,而符号消费则成为人们构建身份表述的重要途径,并最终找到同类、获得认同感、摆脱孤单与焦虑。作为符号的高档女鞋便是尊荣身份的“证明”之一, 鞋中贵族——莫罗·伯拉尼克(Manolo Blahnik)是女人的梦想,新款女鞋无论价位多高都会在几周内抢购一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女性消费者十分注重产品和品牌的社会性价值和炫耀性价值:即其所象征的身份、地位、权力、财富、 品味等。

同时,受儒家文化影响,国人的自我观念很大程度上受到外界期望的影响,更加重视“外在自我”、讲究“面子”。社会性的自我观念使得女性消费者十分在意他人的评价和看法,如何达成群体规范与期望并获得“面子”亦成为女性消费者选购高档女鞋的深层动机。

总之,从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立场重新审视我国女性消费者,为理解其高档女鞋消费动机与行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即通过炫耀性的符号消费来彰显身份地位、财富与品位,并获得优越感与认同感。值得注意的是,据贝恩公司的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奢侈品消费者约有五千万,占全球消费者总数的14%,而消费总额却高达28%,位居个人消费排行的首位。我国符号消费群体正在快速扩张,高档女鞋品牌仍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与注重品牌内涵的西方消费者不同,符号消费或许诉说着我国女性消费者的张扬与浮夸,但我们也应看到的是,她们正快速地走向成熟。据麦肯锡2012年12月发布的《奢侈品市场无边界:不断升级的中国消费者》研究报告显示,有若干年奢侈品购买经验的女性消费者在选购高档女鞋时,偏爱低调、 务实、小众的品牌或款式,而不再是外表光鲜、标识张扬的样式。诚然,我国女性消费观念的成熟折射出她们的思想日趋成熟,更加注重内在自我的修炼与提升,而思想的成熟和人格的完善才是一个民族自信的开端。

参考文献

[1]杨晓燕.中国女性自我概念与消费态度[J].南方经济,2002,11:67-69.

[2]孔明安.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理论研究[J].哲学研究,2002,11:68-80.

[3]鲍德里亚,物体系[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

[4]李可葳.中法奢侈品消费者行为比较分析与实证研究[D].同济大学.2008,3.

[5]邱俊平.中国中产阶层奢侈品消费动机调查研究[D].复旦大学.2009,4.

[6]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7]朱晓辉.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动机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7:42-48.

浅谈需要层次理论的员工需要 篇7

1、生理上的需求。如果员工还在为生理需求而忙禄时, 员工真正关心的问题与所做的工作无关, 假设为报酬工作, 关于收入, 舒适等, 一般企业为改善劳动条件, 给予更多业余时间, 提高福利待遇等来激励。

2、安全上的需求。避免人身危险和不受丧失职业、财产、食物、住所等威胁。员工安全需求最重要, 在管理中强调规章制度, 职业保障等。

3、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取得别人承认的需要。工作被员工视为寻找和建立温馨和谐人际关系的机会, 能提供同社会往来机会的职业会受到重视, 开展有组织的集体聚会等业务活动。

4、尊重的需求。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5、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高层次需要, 是把个人能力发挥的愿望, 希望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潜力并有所成就, 这是超越自我的内趋力。为了使工作有意义, 在设计工作时考虑运用适应复杂情况策略, 在设计工作程序和制定执行计划时为员工留有余地。

人们知识水平越高, 信仰境界越高, 就会更多考虑他人利益, 社会利益, 甚至全人类利益, 会可能把自己全部能力发挥出来, 而不顾及自己利益是否能够得到维护, 甚至宁愿为人类利益牺牲自己的生命, 反映人对于社会进步与人类发展规律及力量的认识能力, 通过学习思考积累知识, 通过工作积累经验, 正确评价自己, 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 产生自尊, 和谐的社会环境, 展现自己的能力。

在企业管理活动中, 员工的职业发展也成为新职能化不同的职业发展, 员工的主导需求和其行为表现会不大相同, 结合员工个体随其职业发展而对工作产生不同层次需求等特点, 提出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更好的为企业工作服务,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最主要的是要分析员工的不同需求, 为员工设置看得见的目标, 让员工感到有动力, 用员工正在追求的那个层次或高于需求的那个层次来激励他们, 如果不了解员工的需求层次, 用低于他追求的层次来激励他, 无异于做无用工。

员工需求层次会随经济情况和个人发展的改变而改变, 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起推动作用。越来越多的员工对自我实现的需求和期望增加了, 虽然其中某些需求在目前条件下无法实现, 当管理者运用激励措施时, 切不可用同一标准和系统去对待员工, 哪怕是这套标准同样有许多层次, 因为即使在同一层次上人与人的需求也是不同的。仅仅靠加工资和晋级不一定能有效的激励员工, 还应根据员工特点作好其它方面工作, 要让员工长期保持旺盛士气, 应当采取许多激励方法, 比如:尊重、关爱、赞美、宽容员工等, 提供适当竞争环境, 给员工提出奋斗目标, 帮助员工规划处其发展蓝图, 恰到好处的批评等。在满足员工基本生活需求前提下, 进行精神激励或是非物质条件的提供, 才会发挥凝聚力和激励作用。尤其在良好教育背景下的员工, 追求社会认同感及个人成长空间需求日益明显。企业相应的认同及信任机制上下功夫, 根据不同员工需求, 采取相应的激励方式, 就能在员工身上找到最高昂的士气。

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 不断加强文化建设, 弘扬正气, 倡导正面价值观, 引导成员树立高度的社会使命感, 营造为实现使命而努力。良好的工作氛围, 促使员工树立个人价值, 不断达成企业战略目标。

摘要: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社交需求, 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人类总在满足某种需求后, 就会有另外需求取代, 较低层次需求满足后, 较高层次需求才会有足够驱动力。在现代企业中, 员工也是有需求的。

关键词:五大需要,正面价值观,企业战略

参考文献

产品层次理论 篇8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掀起新一轮技术革命,实体经济在促进各国(地区)经济恢复、发展以及维持、增强其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体现。各国努力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产业,并提出各种举措强化科技研发,以提升其在产业竞争力中的作用,中国和美国是两个典型国家。比较中美两国产业的竞争力对于评价政府产业促进政策的效果和认清我国产业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产业链日益深化的背景下,产品的国籍日渐模糊,仅仅通过传统进出口指标来反映一国产业的竞争力越发不准确,而从价值链视角出发进行分析,则可以使该问题得到更合理解释。价值链视角下某一产业的竞争力状况最终体现在其产品出口价格上。产品重量越轻,价格越高,则单位价格就越高,在价值链相应环节乃至整个价值链的附加值能力就越强,层次就越高。作为价值链上附加值较高的上下游,一国(地区)某产业的研发能力和成果越强,销售环节的软硬件设施越完善,能附加在单位产品上的价值就越多;同时,一国(地区)技术实力、劳动者素质等软件资源和固定投入等硬件资源越具比较优势,其产业在整个价值链中的位置相对于低技术经济体会更高,体现为产品增值能力和程度越强。两者最终都表现为产品的层次和单位出口价格较高。

发达经济体往往在研发环节和技术上具有优势,其产品也多作为中间产品为其他发展中经济体所进口,因此作为最终品生产的开始阶段,其较高的研发能力和成果往往体现为产品较高的单位出口价格,而随后的制造加工虽然使产品的价格增加,但是产品的重量也相应增加。鉴于本文后续的贸易数据源自于UN Comtrade,贸易规模能以重量得到统一衡量,这使研究变得可行,即在以单位价格衡量时,制造阶段只有单位增加值强于研发环节的单位增加值,该阶段产品的单位价格才能不被下拉。销售环节亦如此。

本文拟通过构造基于产品层次差异的新产业内贸易指数,测度中美间低、中、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状况,量化分析影响中国竞争力的因素及其作用,以期为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

关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国内外都有了较为显著的进展。就国外研究而言,理论方面,较早的如美国Scherer(1970)提出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段论范式,认为市场绩效是产业竞争力的表现,而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则是市场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而决定着产业竞争力的强弱;Poter(1985)的价值链理论指出企业各种创造价值的活动构成企业的价值链,而在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广化的今天,企业的竞争力表现为在价值链各环节上的盈利能力,而不同企业在不同价值链和环节上的竞争力构成了不同产业的竞争力。实证方面,Lipovatz(2000)选取劳动生产率、垂直专业化、科技创新和企业规模因素,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就其对希腊食品和饮料部门竞争力的作用进行了分析;Avella(2001)就西班牙大型企业竞争力及制造策略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进行了分析;Barge-Gil&Modrego(2011)对西班牙不同特征企业的竞争力状况及研发和科技的组织形式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国内的研究文献方面,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90年代。金碚(1996)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做了较为权威的阐述,并从理论、方法和实证方面对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任若恩(1998)以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工业增加值作为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通过与世界发达经济体之间的比较,指出中国的制造业优势来源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而维持这种成本优势的途径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裴长洪(2002)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对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产业竞争力的分析模式不应一成不变;邹薇(2002)借助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对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之间的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刘林青和谭力文(2006)从价值链视角构建了产业竞争力评价的二维模型,分析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典型模式和演化轨迹;程宝栋等(2010)结合钻石模型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创造出评价产业竞争力新框架,指出产业资源基础转化、产业集聚和产业规模化经营是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决定因素,而产业政策则通过对这三方面的作用间接影响产业竞争力。

纵览已有文献,理论上的最新创新不多,主要是结合已有理论,通过选取相关指数或者从价值链视角就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分析研究,并通过实证就其影响因素及作用进行检验,而基于贸易产品层次差异对不同经济体间的产业竞争力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随着产业内和产品内分工成为当今国际贸易主流并不断细化,各产业下各国(地区)相互出口的产品层次差异越发明显。因此,基于产品层次差异研究一国(地区)产业及产品相对其他国家(地区)的竞争力,能使研究更为准确。

三、中美低、中、高技术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一)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构建

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是Grubel-Lloyd(GL)指数,其公式为:

其中Xi和Mi分别是产业i的出口和进口。该指数值介于0到1之间,指数值越大,产业内贸易越明显。但是该指数的缺陷在于:没有考虑产品的层次差异,且如果对产业的划分较粗,各类产业下细化商品之间的进出口差额会相互抵消,这会造成指数的扭曲。

针对上述不足,本文构建基于产品层次差异的新产业内贸易指数,其公式为:

其中,i代表某一产业,l代表该产业下某一更具体的产品,K代表对象国(地区),P代表不同贸易产品层次,即水平、垂直高层次和垂直低层次,相应的贸易指数分别为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HIIT)、垂直高层次产业内贸易指数(VIITh)和垂直低层次产业内贸易指数(VIITl);XPilk和MPilk表示一国(地区)对K国(地区)不同层次产品的出口和进口。该指数考虑了产品的层次差异,以及不同层次产品在其所属大类产业中的权重,最终合并加总的各大类产业内贸易指数GLi(见公式(3))准确性更高,其数值越大,表示产业内贸易越明显,且结合贸易差额能进一步刻画出贸易双方各自的产业竞争力,以及产品层次差异对该竞争力的影响。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方式的判定标准见表1。

注:这里的P和P'表示不同国家(地区),l表示某种产品,P和P'的先后顺序代表前一国家(地区)对后一国家(地区)的进口,UV为进口单价。UVpp'l/UVp'pl<0.8和UVpp'l/UVp'pl>1.25分别表示P'国对P国的垂直低层次和垂直高层次产业内贸易。

(二)中美低、中、高技术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变化情况

首先,从产品层次差异下的中美间产业内贸易指数看(如图1所示),自2002年之后,两国间中等技术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最为显著,且在2008年及之后虽有波动,但仍呈现出小幅上升之势;高技术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则在2002年之后位居第二位,且在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至2012年间有小幅上升,但随后下降;低技术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维持着相对平稳态势。可见,2008年以来,两国间中等技术产业产品的相互出口更为明显,而高技术和低技术产业产品更多的是一种单向产业间贸易。但是,该图未体现低中高技术各产业下,中美不同层次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状况及出口优劣势,本文随后进行分析。

资料来源:根据UN Comtrade数据整理而成,下同。

其次,分别就低、中、高技术产业在基于和未基于产品层次差异下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看:(1)低技术产业的两种产业内贸易指数差别很小(见图2),究其原因,结合这两种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公式(公式(1)和公式(2)),我们可以得出,或者是两国中一国对另一国有顺差的产品且顺差规模较大,或者是顺差的产品种类占据了绝对多数,甚至是两者兼之。作者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中国对美国低技术产业产品的贸易确实有较多顺差。就基于产品层次差异的低技术产业内贸易指数看,其呈现较小且相对平稳状态,两国间该产业的产业间贸易较为突出。就该指数的构成看(见图3),三种层次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值都较小,产业内贸易都不显著。结合作者的贸易差额统计看,低层次产品上,中国对美国有着更多贸易顺差,而水平和高层次产品上,两国的产业间贸易更为显著,美国对中国出口更具优势。(2)中等技术产业的两种产业内贸易指数差别较大(见图4),且呈现出2006年及之前差距逐渐缩小,而2006年之后又逐渐增大的特点。就基于产品层次差异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看,其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两国相互出口的力度在提升;而就该产业内贸易指数构成看(见图5),垂直低层次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仍旧占据最大比重,且作者对贸易数据的统计显示,中国对美国出口力度更强;水平和垂直高层次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则较小,说明这两种层次的产品更多为一国对另一国的单向出口,而就作者统计的贸易数据看,美国是占据出口优势的一方。(3)高技术产业的两种产业内贸易指数差距也较大(见图6),入世至今,无明显缩减之势。就基于产品层次差异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看,2005年及之前呈现下降之势,说明两国该段时间高技术产业的单向产业间贸易在增强,而后的2006年至2010年,该指数较为稳定,随后出现先升后降的态势。整体而言,在高技术产业上,中美之间产业间贸易特点在凸显。进一步就该指数的构成看(见图7),垂直低层次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最大,即在该部分上,中美相互出口相对较多,但是该指数值本身仍很小,两国间低层次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仍不显著,中国对美国存在着贸易顺差;在水平和高层次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上,其指数值更小,产业内贸易最不显著,美国在这两种层次的产品上对中国有着出口优势。

综上,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无论在低、中还是高技术产业上,低层次产品对美出口力度都较强,而在水平和高层次产品上则较弱。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在各产业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及(或)整个价值链条的高端化上实力仍旧不足,产业优化升级的成效不明显。同时,相对于低技术和高技术产业,中等技术产业整体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最为显著且在不断走强,且就其指数构成看,水平和高层次产业内贸易指数亦大于低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即对美国的进口依赖度相对要低,显示出中国在这三种不同技术密集度产业的结构优化上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就各产业及其各层次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值本身看,整体而言,金融危机后中国对美出口的本土附加值仍较低,竞争力较弱。

四、中美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进一步分析

(一)影响因素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就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而言,规模经济将使各国(地区)同一产业下产品种类增加,层次差异更为明显,产业内贸易增强,贸易各方所得也因产品层次差异而不同;需求差异亦是各国(地区)相同产业下产品层次差异和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因素;技术差距使各国(地区)的制造加工能力和程度不同,也会导致相同产业下产品层次差异和产业内贸易。就全球现实状况看,对外直接投资促使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广化,投资者在对东道国的选择、投资规模和结构上不断变化以利用东道国的优势资源,进而导致东道国和投资国之间同一产业下生产和贸易产品的层次差异;同时,对研发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影响各国(地区)的技术水平,亦是其产业发展水平及产品层次差异的重要因素。

当前中国的国民经济分类没有与Lall(2000)按照SITC分类对产业技术层级的划分相衔接,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和为了研究的可行,本文对此做相应完善。在此基础上,将基于产品层次差异下低中高技术产业整体及其下各层次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上:将中国低中高技术各产业中大中型企业数占其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比重(scale)作为规模经济的衡量指标;将中美两国人均GDP之比(gdpper)作为需求因素的衡量指标;将中国低中高技术各产业实收资本中外资(含港澳台)所占比重(forecap)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程度和参与国际分工状况的衡量指标;由于产业关联效应,一国(地区)各产业的研发投入和绩效不仅直接影响本部门产品的技术含量,而且这些产品作为中间投入间接影响其他部门,按照技术差距理论,会进一步影响两国间产业内贸易的结构和规模,因此本文使用两国的研发总投入之比(R&D)作为技术因素的衡量指标。

本文的数据来自联合国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中国国家统计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时间跨度为2001年至2013年。

(二)长期实证分析

在进行实证回归之前,为保证实证结果的有效性,首先要对各变量(包括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经检验,各变量在一阶差分之后都为平稳序列,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鉴于各变量是时间序列数据,为避免实证过程中的异方差影响回归结果的有效性,对各个变量采用对数形式(对数形式的采用使变量单位的变化只会影响常数项,不妨碍显示其对产业内贸易的作用)。同时,为了在采用对数形式后各变量仍为正值,用百分比或万分比作为其单位。整体而言,各回归结果的残差都不存在自相关及单位根,说明残差是平稳序列,各回归方程不存在异方差,解释变量的选取较为合理,最终结果较为有效。

注:*、**、***分别表示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下同。

首先,就低技术产业的结果看(见表2),其整体产业内贸易指数(Total)对各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都为正值,但是各系数都不能拒绝零假设,即这些解释变量对中美间低技术产业整体产业内贸易作用不显著。具体到该产业内贸易指数构成的三部分:低层次产业内贸易指数(Low)的实证结果显示,[1]该产业中大中型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比重变量(scale)和实收资本中的外资比重变量(forecap)对其有正向作用,前者系数较大且显著拒绝零假设,后者则反之。结合中国在低层次产品上对美出口力度更强,对美低端中间品(尤其是能源、资源类)的进口也会相应增加,规模经济有助于两国间该层次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以及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2)两国人均收入之比变量(gdpper)和研发投入之比变量(R&D)的系数分别为负值和正值,但是系数都不能显著拒绝零假设,即其作用不显著。水平(Medium)和高层次(High)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实证结果则显示,这四个解释变量(除gdpper对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有显著正向作用之外)的系数都不能显著拒绝零假设,对两者的作用不明显。结合美国在水平和高层次产品上对中国的出口优势,整体而言,规模经济、在华外资、需求和技术因素对中国低技术产业产品层次的改善和高端环节竞争力的提升作用较弱,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国内本土该类产业企业研发力度的不足和在华外资对核心技术的控制,中国本土企业利用低端要素价格优势增加出口的特点较为明显。上述结果和现实较为相符,进一步说明该回归结果较为有效。

其次,就中等技术产业的结果看(见表3),整体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实证结果显示,该类产业下大中型企业所占比重变量(scale)和实收资本中外资比重变量(forecap)的系数都为正值,前者的系数较小且不能拒绝零假设,后者则反之;两国人均收入之比变量(gdpper)和研发投入之比变量(R&D)的系数为负值,显著拒绝零假设。具体到该产业内贸易指数构成看:低层次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实证结果显示,该类产业下大中型企业所占比重变量(scale)和实收资本中外资比重变量(forecap)对其有正向作用,前者显著拒绝零假设,后者则反之;而人均收入之比变量(gdpper)和研发投入之比变量(R&D)都起到负向作用,前者系数拒绝零假设,后者则反之。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实证结果显示,大中型企业所占比重变量(scale)和人均收入之比变量(gdpper)都有负向作用,且系数显著拒绝零假设,而另外两个变量则反之。高层次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实证结果显示,四个解释变量都起到负向作用,其中大中型企业所占比重变量(scale)和实收资本中外资比重变量(forecap)的系数显著拒绝零假设,而后两个变量则反之。结合中美在中等技术产业低中高层次产品上对彼此的出口优劣势,规模经济没有对中国中等技术产业产品层次产生提升作用,而中国该产业实收资本中外资比重变量和中美研发投入之比变量在四个回归方程中系数的特点进一步说明,中国该产业下大中型企业较多承接了外资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低端环节,对美国高层次产品进口依赖较大,高端出口优势不足。上述与现实也较为相符,实证结果较为有效。

最后,就高技术产业的结果看(见表4),整体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实证结果显示,该产业中大中型企业所占比重变量(scale)系数为正值,但不能拒绝零假设,即规模经济因素对两国间产业内贸易作用不显著;后面三个解释变量的系数为负值,但只有国内该产业实收资本中外资比重变量(forecap)的系数显著拒绝零假设。具体到该产业内贸易指数构成的三部分:[1]低层次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实证结果显示,只有大中型企业所占比重变量(scale)起到正向作用,但系数不能显著拒绝零假设;两国人均GDP之比变量(gdpper)虽显著拒绝零假设,但是为负值。(2)水平和高层次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结果显示,解释变量系数虽然有正有负,但是都不能显著拒绝零假设。鉴于上述解释变量系数的特点,结合前面基于产品层次差异的两国高技术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中美分别在低中高层次产品上对彼此出口的优劣势,相比于低技术和中等技术产业,规模经济、在华外资、需求和技术因素对中国高技术产业产品层次改善和高层次产品对美出口作用不显著的状况最为突出,中国高技术产业参与全球低端、低附加值环节的特点更明显,外资的控制力度更强,本土高技术产业发展成效更弱。上述与现实也较为吻合,进一步证实了实证结果的有效性。

(三)短期误差修正实证分析

前文就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接下来进一步就两者之间的短期关系进行回归检验。鉴于分析过程中各解释变量系数的显著性,舍去系数不显著和(或)对回归结果影响不大的解释变量,最终的结果如表5至表7所示。整体而言,各回归结果的误差修正项系数都为负值,符合反向修正机制。同时,残差都不存在自相关,因此回归结果较为有效。由于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都采用差分形式,所以解释变量系数的含义为其变化对被解释变量变化的作用方向和程度。

就低技术产业而言,短期看,其国内实收资本中外资比重变量(forecap)的提升对中美间该产业内贸易的增加有负向作用,这可能是因为短期内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在华资本的增加需要进口其他行业的相关设备、技术和中间品,以便后续生产的开展①;两国人均收入之比变量(gdpper)和研发投入之比变量(R&D)与两国间产业内贸易同向变化,符合需求和技术差异理论对产业内贸易的解释。具体到三层次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1]低层次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回归结果显示,大中型企业所占比重变量(scale)的提升对该层次产业内贸易的增加起到正向作用,实收资本中外资比重变量(forecap)变化的作用不显著,研发投入之比变量(R&D)与该层次产业内贸易虽同向变化,但其数值较小,作用较弱。(2)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回归结果显示,大中型企业所占比重变量(scale)变化的作用不显著,而实收资本中外资比重变量(forecap)和两国人均收入之比变量(gdpper)则反之,且前者的变化起到负向作用,后者的变化起到正向作用。(3)高层次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回归结果显示,大中型企业所占比重变量(scale)变化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而实收资本中外资比重变量(forecap)和研发投入之比变量(R&D)变化的作用则反之。总体而言,规模经济因素(scale)的提升短期内会增加中美间该产业的产业间贸易,结合美国对华高层次产品出口具有优势的特点及该变量长期对两国间该产业内贸易的正向作用,说明国内低技术产业产能增加的同时,也增大了对美国高层次产品的需求;而外资因素(forecap)和技术因素(R&D)的变化分别对两国间低层次产业内贸易不显著和显著的正向作用、对高层次产业内贸易都显著的正向作用,以及对整体产业内贸易显著的负向和正向作用,进一步说明中国低技术产业的高层次产品对美出口很多是外资企业实现的,本土企业对美出口较多集中于低层次产品,并且外国对华投资使中国对美国高层次产品进口依赖较大,这进一步凸显中国本土企业在低技术产业及产品的高端化上成效不佳。

就中等技术产业而言,短期看,其国内实收资本中外资比重变量(forecap)的提升会对中美间该产业内贸易的增加起到正向作用,这可能是因为中国在中等技术产业上已经有了一定发展,外国在华资本的增加更多的是利用中国较高产能;中美研发投入之比变量(R&D)变化的负向作用,进一步证实了该观点,即中国对美国高层次产品,尤其是其中的中间品进口依赖较大;两国人均收入之比变量(gdpper)变化的作用不显著。具体到三层次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就低层次产业内贸易指数而言,大中型企业占比变量(scale)和实收资本中外资比重变量(forecap)的提升会起到显著的正向作用;就水平和高层次产业内贸易指数而言,上述两个变量的提升,前者起到显著的负向作用,后者的作用则不显著,而两国研发投入之比变量(R&D)的提升则分别起到不显著的正向作用和显著的负向作用。基于解释变量的变化在中等技术产业整体和低中高层次产业内贸易系数上的特点,我国该产业表现出和低技术产业相似的特点,高端化成效亦不足。

就高技术产业而言,短期看,其国内实收资本中外资比重变量(forecap)的提升会对两国间产业内贸易的增加起到较大负向作用,且系数显著拒绝零假设;两国间人均收入之比变量(gdpper)和研发投入之比变量(R&D)的系数虽为负值,但不能拒绝零假设。具体到三层次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就低层次产业内贸易指数而言,各解释变量变化的作用表现出和高技术产业整体产业内贸易回归结果相似的特点;就水平和高层次产业内贸易指数而言,该产业的大中型企业占比变量(scale)的提升对两者的增加作用都不显著,国内实收资本中的外资比重变量(forecap)的提升对前者的增加有正向作用,对后者的增加作用则不显著,而研发投入之比变量(R&D)的提升对后者的增加起到显著负向作用。基于解释变量的变化在高技术产业整体和低中高层次产业内贸易系数上的特点,我国高技术产业亦表现出和中等及低技术产业相似的特点。

五、结论

就实证结果看,中国不论在低技术、中等技术还是高技术产业上,对美低层次产品的出口力度较强,但是在中高层次产品上,美国对中国有着出口优势。可见,中国在产业高端化进程上的成效仍不足。不过,在中等技术产业及其各层次产品上,中国对美国出口力度在提升,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在产业技术和产业结构优化上有可喜改善。

具体到各影响因素,各技术层级产业中大中型企业所占比重变量(规模经济因素)的提升,有助于中国低技术产业对美出口的增加,但无助于改善中国各产业产品层次和对美高层次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中国实收资本中的外资比重(外资因素)和中美研发投入之比(技术因素)的提升会增加中国对美国高端产品尤其是中间品的需求,这在高技术产业上表现得更为突出。结合中国低层次产品对美出口力度更强,以及中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加工贸易规模较大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低附加值的加工组装仍在两国间各技术层级产业内贸易上有较大作用,尤其是很多高层次产品的对美出口并非由本土企业实现,这些都凸显中国产业的高端化进程不足,本土产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仍较弱。究其原因,外在因素方面:[1]美国等众多经济体实体和高新产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对中国的出口优势在回升;(2)美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在华部分产业的回流影响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和自主技术升级的进程;(3)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在产业标准与规则制定上的主导权,以及对中国核心技术的转移限制和控制,进一步阻碍了中国产业的优化升级。国内方面:[1]中国承受经济长周期和短周期双下滑的压力,仍需借助中低端产品出口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速;(2)经济增速下降导致的失业压力,使中国仍需维持一定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3)技术研发的缺陷和滞后性使中国本土技术提升进程仍旧较慢;(4)政策和资金上的不足进一步限制了高端产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整体产业优化升级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Lall S.The Technological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Developing Country Manufactured Exports,1985-1998[J].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2000,28(3):337-369.

[2]Scherer F M,Ross D.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70.

[3]Porter M.Competitive Advantage.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5.

[4]Lipovatz D,Mandarak M,Mourelatos A.Multivariate Analysis for the Assessment of Factors Affecting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the Case of Greek Food and Beverage Industries[J].Applied Stochastic Models in Business and Industry,2000,16(2):85-98.

[5]Avella L,Fernández E,Vázquez C J.Analysis of Manufacturing Strategy as an Explanatory Factor of Competitiveness in the Large Spanish Industrial Fir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1,72(2):139-157.

[6]Barge-Gil A,Modrego A.the Impact of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Organizations on Firm Competitiveness.Measurement and Determinants[J].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11,36(1):61-83.

[7]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8]任若恩.关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研究[J].经济研究,1998(2):3-13.

[9]裴长洪,王镇.试论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概念与分析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2(4):41-45.

[10]邹薇.再论国家竞争力的内涵及其测度体系[J].经济评论,2002(3):12-18.

[11]刘林青,谭力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二维评价一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6(12):37-44.

上一篇:丹江库区下一篇:免疫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