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原油(精选8篇)
国际原油 篇1
生产原油的边际成本一般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来预测国际原油价格的走势。根据德勤能源解决方案中心 (Deloitte Center for Energy Solutions) 发布的2015石油天然气产业报告中提供的历史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从2004到2008年这段时间,国际原油的生产成本增长近了一倍。通过经济学原理我们可以推导出由于成本价格的大幅上涨,国际市场对于原油的需求量必定有所减退。但是事实上,由于价格增长而导致的需求量减退仅仅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因为自2010年开始,全球生产业对与上游产品的资金投入再次增加,使得对于高油价的耐受性增加。2013年底OPEC World Oil Outlook的发布的年度报告中预测2014年国际市场中原油的一篮子平均参考价格将会稳定在110美金 / 桶的水平,并且在未来的10年中保持该价格。同时该报告中对国际原油长期价格的预测评价同样为“稳定”。根据计算公式,排除掉通胀的因素,国际市场上的原油实际价格分别会在2035年达到100美金 / 桶的水平,而在2040则在102美金 / 桶的水平。根据预测,名义价格则会在2025年和2040年分别达到124美金 / 桶以及177美金 / 桶。
然而实际情况与OPEC的预测大相径庭。截止2014年底, OPEC World Oil Outlook所公布的2014一篮子参考平均价格为96.29美金 / 桶。这一数值看似与2014年初所预测的110美金 / 桶相差不多,但是事实上2014年12月的月平均价格仅为59.46美金 / 桶,几乎只有预测值的一半。
提到原油的价格,就不得不提到原油期货合约的价格。原油期货分为纽约期油及布兰特期油两种。纽约期油由西得克萨斯中间基原油(WTI)为基准,并于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NYMEX)进行交易。而布兰特期油则是英国北海一带的布兰特所生产的布兰特原油,在英国伦敦洲际交易所(ICE)进行交易。一般来说,由于德州原油的油质较好,以及提炼成本较高,因此在期货价格上,纽约期油比布兰特期油高1至2美元,亦被视为油价的重要指标。但是截至2014年12月,伦敦洲际交易所(ICE)布伦特原油期货平均价格为63.27美金 / 桶,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在59.29美金 / 桶,两大油价基准的价差在3.98美金左右。
截止至2015年2月,OPEC公布的报告中计算的原油一篮子参考平均价格在54.06美金 / 桶,其中伦敦洲际交易所布伦特期油平均价格为58.80美金 / 桶,而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原油价格在50.72美金 / 桶,两大油价基准的价差(Brent-WTI spread) 在8美金左右。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今年1月29日以43.54美元 / 桶的价格见底后后开始反弹,然而布兰特期油反弹势头更劲,影响之下,两大油价基准的价差越来越大,布兰特相对纽约期油最新差价超过每桶9美元。国际市场对于BRENT原油的需求的增加以及美国原油产量过剩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套利机制存在的情况下,两基油差价的持续走高,对于OPEC及其成员国来说是对于过去一年中不减产维持市场份额的胜利,但是对于美国页岩油产业则有着沉重的打击。
然而从国际原油市场整体情况来看,根据一家名为Bespoke的市场研究公司的统计,截至1月底,标普500指数能源板块成分股平均沽空比率达到9.88%,为2008年以来最高的沽空水平,足可见投资者对于油股以及原油价格下跌的预期。
一、全球宏观经济环境
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在3.3%左右,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在发布最新一期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2015整年全球的经济增长为3.4%左右,与2014年基本持平。其中报告预测2015年OECD ( 经济合作 与发展组 织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的增长率约为2.2%,相比2014年的1.8%增加了0.4%。对于金砖四国2015年的经济增长率预测分别为:对于中国2015年经济增长的预测值为7.0%, 而对印度的预测值为7.5%,对于巴西的在2015的经济增长的预测为0.7%,而俄罗斯在经历了2014年动荡的一年之后,经济学家们预期俄罗斯的经济会萎缩,相比于上一年会下降3.2%。
二、全球对于原油的需求和供应
全球对于原油的需求在整个2014一年约为9600万桶 / 天, 分析员们对与2015的预测数据为1.17亿桶 / 天,其中超过一半的增长预测来源于中国和中东。全球对于原油的供应:非OPEC ( 石油输出 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原油供应量在2014年的增长率为204万桶 / 天,而分析员们对于2015年的增长预测为85万桶 / 天,即289万桶 / 天。
而长期预测报告中指出,全球对于原油产品的需求量会以平均每1.2%的增长率持续增长到2025年左右。在未来的10年中,对于原油类产品需求量最大的行业是交通业,而在这其中发展中国家将成为驱动需求量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发展中国家交通自动化的发展,每人拥有汽车的数量将会向发达国家靠拢。 以中国为例,目前中国每千人中拥有机动车的数量在40辆左右,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会增加到200左右,也就是说在2015-2025这10年中,中国会新增2.2亿辆汽车,与此同时全球的车辆数量会增长6.7亿辆,而这一部分新增车辆每天会额外消耗900万桶原油产品。
三、美国原油市场的动荡以及对国际市场的影响
过去的2014年对于美国石油行业来说是动荡的一年,页岩油开采技术革命引起的能源复兴正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自从2014年6月以来,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油以及伦敦洲际交易所布伦特期油的价格均下跌了超过60%,直接导致了在北美开采页岩油以及深海油田的利润大幅下降,使得北美能源复兴的成果被大幅削弱。自2008年全球经济衰退的开始,美国一直是北美能源复兴的受益者。这主要是因为在全球经济下行的环境下, 美国生产的原油价格降低使得国际市场对原油的需求增加,从而帮助美国解决了当时正在遭受的高失业率的问题,从而持续地吸引了海外的投资,给美国的经济打了一针兴奋剂。根据API (美国石油学会,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ion)2014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从2009到2011年,能源企业创造为美国本土提供的新工作职位高达60万,更是贡献了美国年度劳动力收入总额的6.3%。页岩油开采技术革命对美国GDP的影响在未来十年预计会翻倍,从2012年的2840亿美金达到2025年的5330亿美金。
大部分分析师认为国际市场以及美国本身对于原油价格的下降的适应性较强。自2012年以来,美国正在经历着幅度最大的原油产量增长。增长的原因包括科技创新、回暖的经济环境以及页岩油的开采,这些原因使得钻井的速度提升;与此同时石油开采业行业内竞争的加剧,使得产量由于效率的提高而增加。尽管价格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有所降低,但影响也在合理且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虽然有一部分计划中的新的原油开采项目会由于目前原油价格较低而被延后,但是这会进一步激励行业内的竞争者们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2014年12月美国原油生产速度大约是每天900万桶,这也是自1985年以来产量最多的一年,我们可以预见到2015年的上半年这一势头将会继续保持。页岩油开采的主要生产商们大多数都给出了2015年将会有20%~30%的产量增长的预测数据。
正因为美国的原油价格较低,在2008年全球经济衰退的过程中,美国受到的影响比其他OECD国家要小。较低的原油价格使得美国汽油价格大幅下降,数据显示,自2014年7月以来,美国境内加油站汽油价格下跌将近90%。汽油价格的降低使得居民手中一部分钱被放回到他们的口袋中,他们也因此可以将更多的钱消费在其他的方面,从而对于美国的零售行业有很大的正面影响,特别是节假日期间。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提供的报告中分析表示,在美国每加仑汽油的价格每下降1个百分点,美国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就会增加12亿美元,在加油站的消费就会增加1000亿美金。而汽油作为上游产品,根据列昂惕夫模型的投入产出矩阵,其他下游产品的价格也会有相应的下降。多种原材料以及中间产品的价格下降,将会帮助企业降低主营业务成本以及运营成本,使得企业有更多的流动资金或者运营资金来进行投资、扩张与发展。同时,汽油价格的降低也会使公共交通的成本下降,从而使得价格降低。这些产品和公共交通成本的降低最中会使居民成为最终受益人,让居民手中有更多可支配的钱,最终刺激居民消费。而增加的消费会使生产产品或者提服务的公司收入增加从而雇佣更多的劳动力,减少失业率从而形成一条正反馈循环。同时消费品以及能源价格的降低可以使得通胀率减低。花旗集团的一份报告中预测,在目前的价格上,汽油价格的降低可刺激全球经济1100亿美金的增长。
综合来看全球原油市场价格降低的原因,可以分为来自需求方的影响因素和供应方的影响因素。在供应方市场,北美市场原油产量将会持续增长,除此之外,OPEC成员国例如伊朗、伊拉克、利比亚等地区原油减产的250万桶 / 天减速被其他OPEC主要生产国家例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卡塔尔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的200万桶 / 天增速所抵消。因此从国际市场的角度来看, 原油的供应量有所增长,从而会导致价格的降低。而从需求的角度来看,尽管截止2015年2月,美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原油生产国,但同时也是最大的进口国。大部分OECD经济体已经过了对于原油需求量的峰期,也就是需求量约为5000万桶 / 天的2005年。根据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的预测,直到2040年之前,美国的原油消耗速度会保持在1500万桶 / 天的速度,而欧洲和OECD亚洲的需求量大约分别为1400万桶 / 天和700万桶 / 天。
以目前国际原油市场的情况来说看,美国将会成为低油价以及强势美元(自2014年5月以来,美元平均升值8%左右)的受益者,使得以美元结算的原油价格相对于其他进口原油的经济体较为昂贵。如果油价继续保持走低,尽管国际市场上对于原油的需求量会增加,但是由于美国相关法规不会放宽对于原油出口的禁令,所会出现美国境内原油库存高企且价格持续走低。但是就目前看来,在美国油商纷纷要求取消石油出口限制的情况下,美国当局似乎还没有放宽该政策的意向,尽管放宽石油出口政策会对美国整体的长期经济利好。
四、国际环境对于中国的影响
自全球基准油价大幅下跌之后,中国大举购买石油,降低了中国向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注油成本,同时也使得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计划得以更加快速地进行。里昂证券的分析师鲍威尔的报告表示,在近期的大量购买之后,中国目前战略石油储备大约为40天的消费量,而国际油价的大跌则帮中国政府节省了数十亿美元。
而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大型国有石油公司纷纷与海外产油国签订订单,铺设管道网络。而对于这些石油生产国而言,美国本土油价的降低使得美国之前作为进口大国的地位有所下降,因此中国的需求则变得非常重要,预计石油生产国对于中国市场的争夺会变得更加激烈。伍德麦肯兹咨询公司的分析师古普塔在报告中指出产油国必须努力争夺市场份额,而最重要的就是将价格变得更有竞争力。例如沙特阿拉伯已经通过向中国提供折扣来试图挽回去年由于中国从俄罗斯和其他地区进口了更多的原油而导致的原油出口数量8%的下滑局势。除此之外, 由于北美从西非等地区进口原油的大幅下降的缘故,尼日利亚等西非产油国也把目标更多地转向中国。
国际油价的低迷也为中国油服业带来了机遇。自2015年1月底,国际上的石油巨头们纷纷削减开支以应对油价下跌造成的收入骤降,例如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oil ASA)、英国图洛石油公司(Tullow Oil Plc)以及英国瑞米尔石油公司(Premier Oil)都已推迟了项目建设或者削减了勘探支出。而雪佛龙(Chevron Corp.)则推迟了其2015年钻探预算。尽管多家机构针对这一消息下调了包括中海油田服务 (HK.02883),安东油田服务(HK. 03337),华油能源(HK 01251),宏华集团(HK.00196),以及海隆控股(HK.01623)等家股评级以及目标价格,但是以上公司在消息公布之后股价却有上升。主要原因包括这些石油巨头削减开支后, 在不能因此停止勘探开发的工作的情况下,中国油服公司提供的具有价格优势的设备则成为了很多石油巨头控制成本的新的选择。
五、总结
目前看来国际原油市场触底之后有所反弹,但是经济学家以及分析师们就之后的原油价格走向有很大分歧。例如花旗全球大宗商品研究部门发布的报指出,原油合理价格在每桶40美元左右,最底有可能跌至20美元才会见底,而OPEC的秘书长阿卜杜拉·巴德里则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表示石油价格已经触底反弹,并预计未来对石油投资的减少将导致石油价格至少暴涨至200美元。
随着欧盟万亿欧元的量化宽松的开始,以及25个国家的央行纷纷降息以展开的汇率战,国际金融以及经济市场的不确定性也为预测石油价格未来的走势增加了不确定性。
国际原油信用证应用特点解析 篇2
世界能源贸易以石油贸易为主导。据统计,目前世界能源贸易90%来自石油贸易。而在石油贸易中,原油贸易又占有绝对的比重。原油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经济资源,其拥有交易量大、价格波动频繁、交易链条相对较长等特点。因此,在实际交易中,原油贸易多以银行信用证作为结算方式。同时,国际原油信用证与一般商品贸易信用证相比较,拥有诸多不同的应用特点。
一、国际原油贸易特点
1.交易条件多为FOB。一般的原油贸易大多采用FOB(船上交货)方式进行交易,少数情况下使用CIF(成本、保险加运费)方式进行。而不像一般商品货物贸易有 FOB(船上交货)、CFR(成本加运费)、CIF(成本、保险加运费)、EXW(工厂交货)等多种的交易方式。通常情况下,原油贸易均由卖方负责装船运输,而由买方负责全部的运费和相关的保险费用,即采用FOB方式进行交易。
2.提油日后30天付款。按照国际惯例,原油贸易中买方的结算付款日期为提油日后30天(30 Days after Bill of Lading)。若卖方给予买方信用交易的条件,卖方将在买方提油后的30天内承担买方不能按时、足额支付油款的信用风险。因此,在国际原油贸易中,买卖双方采用银行信用证方式进行交易结算较为普遍,即用银行信用替代商业信用。
3.交易金额大。在国际市场上,原油贸易通常以海运作为运输方式。一船原油交易小则几万桶,大则几百万桶。交易金额折合人民币均在千万元以上,大船原油的交易金额甚至超过10亿元人民币。交易的标的金额越大,相关的信用风险也就越大。卖方能否及时、足额回收买方油款就变得尤为重要。否则,将给卖方带来巨额的经济损失。仅凭买方自身的商业信用恐难支撑整个交易,尤其对于资产规模相对较小的石油贸易公司来说更是如此。寻求额外的银行信用担保,在国际原油贸易中被普遍应用。
4.定价参考月平均油价。根据原油贸易合同规定,原油贸易的交易价格为提油日所在月的月平均油价加减一个升贴水(Premium/Discount)所得。因此,原油贸易的交易价格需在交易月的次月才可获得。随后卖方再向买方出具发票,安排收款。若交易发生在月初,按照提油日后30天付款的要求,要在次月月初完成向买方开立发票并准时收款,就需要卖方在提油月月底完成发票的开立工作。而此时提油日当月的全部油价未出,无法计算出月度平均油价。这就需要销售人员按照预估油价向客户开立一种非正式发票,即形式发票(Proforma/Provisional Invoice)进行收款。
5.交易链条长,多采用背对背交易。原油贸易参照国际油价进行交易结算。而国际原油价格波动频繁、变幻莫测,受政治、经济、天气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对于从事原油生产的能源上游企业来说,原油价格的大幅下跌就意味着企业经营利润的降低。利润的降低、现金流的减少会影响到企业现有油田的生产,以及今后的扩大再生产。对于能源贸易公司来说,其为了规避因原油价格波动而有可能带来的交易损失,一般采用背对背(Back to Back)的交易方式,即将从上家购入原油的提油日期与销售给下家的提油日期规定为同一天。从而保证一买一卖计价时间的统一,锁定油价波动风险。在国际原油贸易中,上下家交易环节较多,一笔交易从终端提油到最终的买方手中,往往需要经过多家原油贸易商的多次转手。因此,这种背对背交易在国际石油贸易中被广泛采用。
二、国际原油信用证应用特点
如前所述,国际原油贸易拥有诸多与一般商品贸易不同的交易特点。银行信用证方式在交易结算中被广泛应用。因此,国际原油贸易信用证相应的也拥有许多与一般商品贸易信用证不同的应用特点。
1.付款方式为延期付款。原油贸易在国际惯例中为提油日后30天付款结算。买方在开立国际原油信用证时,兑付方式一项(Available with…by…)相对应选择为“延期付款”(Deferred Payment)。在付款期限一项中也相对应的填写为“提油日后30天”(30 Days after Bill of Lading),即相当于买方凭银行信用得到卖方30天延期付款的便利。若卖方有融通资金的需要,还可选择议付(Negotiation)作为兑付方式。
2.拥有自动增减额条款。信用证依据拥有真实贸易背景的交易合同开立。国际原油贸易在订立合同时,合同金额通过预估油价和预估提油量进行计算。如前所述,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具有波动频繁且剧烈的特点。因此,为了避免买方因交易期间油价频繁波动而需要不断更改信用证金额的情况出现、简化操作手续,现行的国际原油信用证在其他条款中均会对信用证金额可进行自动增减额进行规定。即规定信用证金额可以根据油价及提油量的变化自动增减而无需进行改证(The value of this Letter of Credit shall automatically increase/decreas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unit price of this L/C multiplied by the net bill of lading quantity and without any further amendment.)。而在一般商品贸易信用证中,根据国际商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第 30条关于信用证金额、数量与单价的伸缩度的规定,若有“约”或“大约”(about)用于信用证金额时,一般只允许信用证金额有不超过10%的增减幅度。
3.形式发票可接受。原油贸易最终交易金额依据提油日所在月的平均油价和最终提油量进行计算。原油贸易的交易价格如前所述,在交易月的次月才可获得。若交易发生在月初,卖方需在提油当月月底完成发票开立和交单工作,以保证提油日后30天、即次月月初的正常收款。因此,针对月初提油交易的国际原油信用证,都会包含形式发票可接受的条款。即如果付款到期日时,最终价格未出,受益人(卖方)可开立形式发票;最终价格确定后,买卖双方再根据最终价格进行结算(In the event that the final price is not available when payment is due,beneficiary shall issue a provisional invoice and indicating the provisional unit price.Once the final price is known,…)。而在一般商品贸易信用证中,根据国际商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第 4条关于信用证与合同中的规定,开证行应劝阻申请人(买方)试图将基础合同、形式发票等文件作为信用证组成部分的做法。
4.交单时用LOI替代提单。在原油贸易中,一笔交易从终端提油到最终的买方手中,往往要经过多家原油贸易商的多次转手。每经过一次转手,都需要卖方(即上家)对提单进行背书转让;若遇到多船拼装交易时,则需要多个卖方同时出具多笔提单,这就更加延长了正本提单的收集与送达时间。所以,对于原油贸易来说,在信用证结算方式下,买方很难像一般商品货物贸易一样,在提油后的21天内获得正本提单。而是需要由卖方向买方提交由有效签字人签署的赔偿保证书(LOI,Letter of Indemnity)来替代尚未送达的正本提单,作为向买方进行索款的凭证与单据。该保证书的格式条款,会在国际原油信用证中进行明确列示,以便信用证操作银行进行单据的审核。
5.适用于国际商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虽然,国际原油信用证在金额浮动、单据提交中与一般商品贸易信用证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国际原油信用证在实际操作中,仍是会遵循国际商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的要求进行操作(This documentary credit is subject to the Uniform Customs and Practice for Documentary Credits (2007 Revision)ICC Publication No.600.)。在实际外贸业务中,由于国际原油信用证是原油贸易卖方转移买方商业信用风险的一种方式。通过信用证方式将这种风险转移给开证银行。银行在结算中要承担上亿元、甚至是上十亿元人民币的信用风险敞口。因此,银行在面对开证申请人即买方时,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去规避其有可能面临的风险。开证银行会对买卖双方的真实贸易背景进行审查,并且会对上下家、即买卖双方的信用资信状况进行评估。
在国际原油贸易领域,国际原油信用证是一项行业性及专业性都非常强的结算业务,欧洲银行涉足较早,业务经验丰富,如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法国兴业银行(Societe Generale)等,均被众多石油上游公司和石油贸易公司作为原油交易结算银行。在实际应用方面,我国原油企业和银行机构还需要多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以防范国际石油信用证应用中可能出现的巨大风险。
三、原油企业信用证实际操作应注意的问题
我国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在提升国内原油产能的同时,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投标、并购等方式,获得海外油气资产。“三大油”通过各自集团下属的贸易公司进行海外资产的原油销售。同时,他们还积极参与国际市场,进行一定规模的原油贸易活动。从贸易规模看,以中海油为例,其集团内从事原油勘探及生产的上市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2010年全年的贸易收入已达到324亿元人民币。
原油企业在进行海外油气资产的原油销售和贸易活动中,除授信交易外,有相当部分的交易需要通过国际原油信用证方式进行结算。通过大量的实际操作,笔者建议企业对于国际原油信用证的应用应注意以下几点,以规避交易中有可能产生的风险。
1.信用证开立前,充分预估交易金额。国际原油价格经常呈现频繁剧烈波动状态。企业若作为卖方,应在交易前充分预估信用证的交易金额,以期将整个交易全部纳入银行信用范畴,从而规避交易客户的商业信用风险。在实际交易中,信用证金额通常是在预估交易量乘以预估油价之后,再乘以110%的金额上浮区间获得。从而,防止因油价上涨过快而产生信用风险敞口。
2.对开证银行资信进行审查。在国际原油信用证正式开立前,买卖双方应对信用证开立银行的资信状况进行审查。由于原油信用证交易金额巨大,虽通过银行信用规避买方风险,但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美银行的经营实力已不如以往。尤其是今年以来,欧债危机疾速加剧,使得原油信用证结算经验较为丰富的欧洲银行受到较大冲击。如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已被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下调一级信用评级,并已被穆迪列入可能下调评级的观察名单当中;法国兴业银行(Societe Generale)也已被穆迪下调一级信用评级。且这些欧洲银行的评级还有进一步被下调的可能。因此,企业在开证银行选择方面应格外慎重,建议在交易时对开证银行进行“一证一审”;同时,实时关注欧洲银行动态信息及其资产质量变化情况,以规避国际原油信用证操作中潜在的金融机构风险。
3.严格审核信用证条款,认真缮制相关单据。原油企业对于信用证开立条款应进行严格审核。对于新开立的信用证,除需经过财务部门相关人员审核外,还应交由法律部门,对其中相关法律条款进行把关,防止“软条款”出现。对于已开立多次、形成固定格式的信用证,也应仔细核对相关交易信息,保证与合同内容相一致。在缮制单据时,严格按照“单单一致、单证一致”的标准进行单据制作,防止因单据瑕疵而造成银行拒付。
除以上几点外,企业还可通过信用证结算银行,获取较多交易市场及客户的动态信息。因此,在日常业务中,企业应注意银行关系的维护,以便获得更多“增值服务”。
总的说来,通过对国际原油信用证应用特点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国际原油信用证业务在实际操作中与一般商品贸易诸多的不同之处。国际原油信用证对于交易中的买卖双方以及银行来说,可以说是一种“多赢”的结算方式:卖方可将买方的商业信用风险进行转移,获得银行担保付款的承诺;买方可获得向卖方延迟30天付款的便利,减少巨额的资金占压;银行可通过国际原油信用证业务的操作,获得丰厚的中间业务收入。但是,在开证银行选择方面,企业也应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及银行经营状况进行慎重选择,以规避国际原油信用证操作中潜在的金融机构风险。▲
[1]庄乐梅.国际结算实务精要[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2]孙唏.石油贸易信用证的特殊性和银行面临的困难抉择[J].中国外汇管理,2003,(8):50-51.
国际原油 篇3
能源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石。现阶段,我国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对能源的需求量极大。过去十年,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石油资源平均占到20.29%[1]。由于我国石油产量的限制,我国的石油消费大多靠进口。201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54.5%[2]。预计到2015年和203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将分别达到5.3亿吨和6.5亿吨;而同期,我国石油产量将在2015年达到峰值,最多为2亿吨[3],这意味着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会更高。
从表面上看,我国原油进口必须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同时,为了使得效益最大化,我国原油进口会受制于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状况。因此,我国原油进口量会受到国际原油价格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许多学者曾对国际原油价格、能源消费和经济发展做出过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原油价格对我国经济增长存在非对称性影响[4,5],同时国际原油价格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6]。周建( 2002)、 韩智勇( 2004)的研究发现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系[7]。
当今,我国经济增长对石油资源的依赖性是不言而喻的,从海外进口石油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我国原油进口量与国际原油价格、我国GDP以及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同时,建立了我国原油进口量与三大产业之间的VAR模型,利用广义脉冲函数和差分分解分别探究了我国原油进口量对三大产业的影响程度。
1 数据处理及说明
(1)在研究我国原油进口量(万吨)与国际原油价格(美元/桶)的关系时,本文选取2006—2011年的月度数据。其中我国原油进口量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各年月度《重点商品进口量值表》。国际原油价格数据来源于美国能源署(EIA)每周全球原油平均价格,经整理而得。
(2)在研究我国原油进口量(万吨)与我国GDP(亿元)以及三大产业(亿元)的关系时,本文选取2006—2011年的季度数据,其中我国原油进口量经(1)整理而得,我国季度GDP数据和三大产业数据均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季度统计数据》。
(3)为消除异方差的影响,本文所有数据均进行了自然对数处理。lnIM、lnIQ、lnPR、lnGDP、lnA、lnI、lnS分别代表我国原油月度进口量、我国原油季度进口量、国际原油价格、我国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自然对数值。
2 我国原油进口量与国际原油价格及GDP的关系研究
2.1 平稳性检验
在探究我国原油进口量与国际原油价格及我国GDP的关系之前,必须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保证序列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本文采用ADF检验方法对序列平稳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由表1中数据可知,lnIM、lnIQ、lnGDP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均为非平稳序列,lnPR只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为平稳序列,在1%与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为非平稳序列。而D(lnIM)、D(lnPR)、D(lnIQ)、D(lnGDP)在三个显著性水平下均为平稳序列。因此,可以认为lnIM、lnIQ、lnGDP、lnPR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可能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2.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lnPR与lnIM、lnIQ与lnGDP的平稳性相同,因此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注:滞后阶数为1。
从检验结果看,lnPR与lnIM之间并没有单向或双向的因果关系,但这并不能保证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不存在[8]。因为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实质是VAR系统参数约束检验,所反映的仅是统计意义上的因果关系的存在性。对于lnIQ和lnGDP,在5%的置信度水平下,lnIQ是lnGDP的格兰杰原因,两者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这说明,我国原油进口增加对我国GDP增长具有推动作用。为进一步研究lnPR与lnIM、lnIQ和lnGDP之间的关系,对其进行协整检验。
2.3 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所要探究的是序列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本文采用Engle和Granger提出的两步检验法进行检验。首先,对序列进行OLS回归:
lnPR与lnIM的回归模型如下:
ln IQ和ln GDP的回归模型如下:
然后,对lnPR与lnIM的回归残差Residual(1)和lnIQ和lnGDP的回归残差Residual(2)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
注:滞后阶数为0,无趋势,无截据项。
从lnPR与lnIM的回归模型看,回归R2很低,且回归残差在1%和5%水平下是非平稳序列,因此可以认为lnIM与lnPR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lnIQ和lnGDP的回归残差通过了平稳性检验,因此可以认为我国GDP与原油进口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GDP每增加1%,原油进口量增加1.238 112%。 说明,我国GDP的增长对原油进口具有促进作用。
3 原油进口量与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
为了进一步研究原油进口量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原油进口量与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经过检验,lnA、lnI以及lnS均为一阶单整序列。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如表4。
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lnIM 与lnA、lnI以及lnS均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通过协整检验,发现lnA、lnI以及lnS均与lnIM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1 广义脉冲函数分析
利用lnIM、lnA、lnI以及lnS建立适当的VAR模型,利用模型中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可以测算三大产业对原油进口量波动的敏感程度,利用方差分解可以测算原油进口量和三大产业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
通过VIC准则计算,本文建立了VAR(2)模型,图1、图2、图3为lnIM对lnA、lnI以及lnS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其中横轴代表滞后期数(月),纵轴代表响应数值。
对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1)从对原油进口量冲击响应程度来看,第三产业最激烈,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弱。这说明,第三产业对原油进口量波动最为敏感,然后依次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2)从响应周期看,第三产业为九个月,第一产业为七个月,第二产业为五个月,随后为小振幅的随机波动。这说明,我国原油进口量的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较为长久,影响的滞后期很长。对原油进口量最不敏感的第一产业响应周期却为七个月,说明第一产业能源供给的自调节能力很弱。与之相反的是,第二产业的能源供给的自调节能力最强。第三产业的自调节能力处于两者之间。(3)从冲击效果看,第三产业在第一个月对原油进口量的冲击即达到最值,此后在第三、第四个月最值没有减退。第一、第二产业均在第二个月达到最值,随后逐渐减退。这说明,我国原油进口量减少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冲击是短期的,对第三产业的冲击是长期的。
3.2 方差分解分析
方差分解能够反映模型中各变量的冲击对系统变量动态变化的相对重要性,即某一变量对其他变量变动的贡献程度。图4、图5、图6为我国原油进口量对三大产业的贡献程度。
对方差分解结果的分析:我国原油进口量对第三产业的贡献度最大,第一产业次之,最后是第二产业。原油进口量对第一产业的贡献度全年维持在30%;对第二产业的贡献度只在前两个月达到30%,随后维持在25%;对第三产业的贡献度,一度达到了65%,随后维持于45%。
4 结论和建议
本文对我国原油进口量与国际原油价格、我国GDP以及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1)我国原油进口对国际原油价格的敏感性较低,原油进口量是由国民经济发展对原油的需求决定的。
(2)我国原油进口量与我国GDP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lnIM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lnGDP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我国原油进口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巨大,这与我国较高的石油对外依存度相符。此外,我国GDP与原油进口量的长期协整关系表明,我国将来一段时间内的原油进口量会越来越大。
(3)基于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对原油进口量与三大产业关系的分析表明,我够原油进口量对三大产业的影响程度依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对我国原油战略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我国石油资源战略储备,以应对短期石油供给不足的冲击。原油进口对第三产业的贡献度短期内甚至达到65%,这说明短期原油短缺会对第三产业造成非常重大的影响。因此,加大石油资源的战略储备防止短期石油进口不足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国内石油储量仅为30 d,到2020年,中国的国家石油储备能力将提升到约8 500万吨,相当于90 d的石油净进口量。这与美国、德国等西方大国的石油储备相差甚远。因此,现阶段,加大我国战略石油储备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2)加快开发替代能源的步伐,改善能源结构。从长期来看,开发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是减少我国经济对国际原油依赖程度过高的有效途径,改善国民经济发展对一次性化石能源高度依赖的现状亦是我国的必经之路。只有改善能源结构,建立有多种能源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彻底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瓶颈问题。
(3)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能源效率。目前,中国的能源利用率只有33%,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43%。就石油资源而言,由于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管理方式、制度政策、意识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石油资源利用率低下。据统计,我国每千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石油消耗为0.26 t,是日本的3.3倍,美国的2倍,印度的1.2倍。这些状况使得我国石油资源浪费严重,我国必须加快石油技术创新,培养企业的节能意识,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摘要:近年来,我国原油进口量稳步提升,原油进口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我国原油进口量与国际原油价格、我国GDP以及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原油进口量与我国GDP及三大产业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而国际原油价格对我国原油进口量影响甚微。通过建立原油进口量以及三大产业之间的VAR模型发现,我国原油进口量对三大产业的影响程度依次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我国原油战略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原油进口量,国际原油价格,GDP,三大产业,VAR,脉冲响应函数,差分分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1至2010年各年统计年鉴.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1—02—24/2012—03—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统计年鉴.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1—02—24/2012—03—02
[3] BP.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0.http://bp.com/statis-ticalreview,2010—06/2012—03—02
[4]吴翔,隋建利.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非对称性影响实证分析.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7):51—52
[5]陈达忠.原油价格对经济影响的非对称性-文献综述.国际石油经济,2005;13(8):36—39
[6]魏世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特区经济,2011;(10):94—96
[7]袁叶龙.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市场论坛,2010;(9):10—12
国际原油 篇4
石油是现代工业最基本的原材料和整个经济发展的生命线[1]。2006年石油消费占世界总能源消费的比重为36.36%,已经成为消费比重最大的能源种类[2]。石油价格的波动必然会对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各个国家的能源安全以及石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等产生广泛的影响。近些年来国际油价大起大落,变化规律异常复杂。在这风云变幻的石油市场中,为了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首要的任务就是准确把握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化规律,解释原油价格变化的原因,并预测其走势。在对油价有充分认识的前提下调整石油生产规划,把握石油消费水平,才能减少石油暴涨或者骤跌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维护本国、本集团的利益[3]。由此,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分析预测也就成为了一个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
引起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的因素很多,在影响油价的这些因素中,供求因素是最基本的因素。油价除了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不断上下波动外,还受到美元指数、期货市场投机行为等因素的影响。美元是国际油价的计价货币,其币值的变化为导致国际油价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投机因素也是导致油价大涨大落的重要原因之一[4]。
本文将从供给、需求、库存、经济以及金融等方面考虑[5],对国际原油价格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建立油价预测模型。首先采用主成份分析的方法,从影响油价的众多因素中提取出能够反映原始变量足够多信息的几个主成份,然后利用主成份对油价进行回归建立油价预测模型。最后利用WTI(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价格及其影响因素的月度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说明了此方法的有效性。
1 主成份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主成份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是研究多个数值变量间相关性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6]。它通过少数几个主分量(即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来进行多个变量的解释。具体地说,就是导出少数几个主分量,使它们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始变量的信息,且彼此间不相关,以达到简化数据的目的[7]。其一般数学模型为:
其中:xij为第i个样本的第j个指标的观测值。
系数aij的确定使Zi与Zj(i≠j)互相无关,并且如果在系数aij满足a2i1+a2i2+…+a2ip=1,i=1,2,…,p时,Z1是x1,x2,…,xp的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Z2是与Z1不相关的x1,x2,…,xp的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Zp是与Z1,Z2,…,Zp-1都不相关的x1,x2,…,xp的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则称Z1,Z2,…,Zp为原变量的第1,第2,…,第p主成份。
主成份的求解可以通过以下4个步骤来进行:
其中:n为样本数,p为变量数。
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2)计算样本的相关系数矩阵Rp×p=(rij)p×p
(3)对应于相关系数矩阵R,求出特征方程的p个非负的特征值:λ1>λ2……>λp叟0。
接近于1时,我们就选取前面m个变量作为第1主成份,第2主成份,……,第m主成份。这样变量数目将由p个减少为m个,起到了筛选变量的作用。
2 基于主成份回归的油价预测模型
影响油价的因素众多,许多变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引起油价波动的某些信息,但是通常这些影响因素之间彼此有一定的相关性,因而所得的统计数据反映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重叠。在进行多变量问题的分析时,变量太多不仅会增加计算量和分析问题的复杂性,在进行回归分析时还会造成模型估计的失真。
主成份分析方法正是通过将原来变量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得到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几个综合变量,进而避免了上述提到的模型中解释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可以从中取出较少的几个综合变量来尽可能多地反映原始变量的信息,是数学上降维的一种常用方法[8]。
基于主成份回归的油价预测模型首先采用主成份分析的方法,从影响油价的众多因素中提取出能够反映原始变量足够多信息的几个主成份,然后利用主成份对油价进行回归建立原油价格预测模型。
图1为主成份回归油价预测模型的流程图。
3 实证研究
作为计算实例,我们以2000年1
月至2010年8月的WTI原油价格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数据作为训练数据,2010年9月至11月的数据作为所建立模型的检验数据。数据来源为EIA(美国能源署)网站及路透金融信息系统。本算例共选取24个油价影响因素,如表1所示。
由于选取的因素较多,所以先对其进行共线性的检验和处理。用WTISP表示WTI原油现货价格,采用相关系数矩阵法和特征值检验法对解释变量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进行检验。
相关系数矩阵法的检验结果表明大部分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存在共线性的可能性较大。
利用SPSS软件计算影响因素样本矩阵的特征值,如表2,得到:λ1=10.901,λ2=5.132,λ3=2.585,λ4=1.345,λ5=1.114,λ6=0.799,……,λ23=0.003,λ24=0.001。病态数(illcondition number)K=10901>1000,病态指数(ill-condition index)CI=104>30,这说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多重共线性。表3所示的影响因素序列的KMO与Bartlett球形检验(Kaiser-MeyerOlkin and Bartlett's test)结果显示KMO统计量的数值为0.780>0.5,球形检验卡方统计量的数值为6505.591,P值为0.000<0.01,表明数据适合进行主成份分析。鉴于此,本文采用主成份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对油价影响因素提取主成份,之后对原油现货价格WTISP建立回归模型,使得多重共线性得以消除。
如表2所示,影响因素的前5个主成份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87.821%,超过85%,可以反映原来影响因素的大部分信息,所以本算例提取5个主成份。
图2为油价影响因素主成份分析的碎石图,从图中也可以看出,前面5个主成份的下降明显,从第6个主成份开始,曲线的下降趋势逐渐平缓,所以选取前5个主成份可以解释原有影响因素的大部分信息。
表4给出的是主成份的协方差矩阵表,即五个主成份的相关矩阵,证实五个主成份完全不相关。由表5所示的旋转成份矩阵可知,第一主成份主要反映了原油供给方面的信息,第二主成份主要反映了库存及经济方面的一些信息,第三主成份主要反映了金融及投机因素方面的信息,第四主成份主要反映了原油需求方面的信息,而第五主成份则主要反映了成品油需求方面的信息。
由原始变量标准化值和表6所示的成份得分系数矩阵经过计算可得到各个主成份的具体数值。令F表示五个主成份F1,F2,F3,F4,F5组成的主成份数值矩阵,即F=(F1,F2,F3,F4,F5)。CSCM表示成份得分系数矩阵,X表示原始变量经过标准化后的具体数值矩阵,则用矩阵运算表示原始变量标准化值计算主成份数值的公式为:F=X×CSCM。运用此公式可计算出主成份F1,F2,F3,F4和F5的数值。
然后,将提取出来的5个主成份对油价进行回归分析,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模拟方程的参数估计结果如表7所示。
由表7可以看出衡量拟合优度的R2统计量、检验方程显著性的F统计量以及检验变量显著性的t统计量均达到要求,回归方程的参数估计结果比较合理。
该方程残差序列的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
该检验结果显示,残差序列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接受不存在单位根的结论,因此,该残差序列基本平稳,回归方程的设定较为合理。该主成份回归油价预测模型的拟合及2010.09~2010.11的预测效果如下图3所示。
2010年9月、10月和11月的WTI原油价格预测值分别为75.0美元/桶、86.6美元/桶与87.7美元/桶,相比实际的75.2美元/桶、81.9美元/桶及84.2美元/桶,均方百分比误差(MSPE)为2.36%,预测精度基本满足要求,同时也预测出了油价在这三个月的增长趋势,达到了较满意的预测效果。
4 结语
基于主成份分析的原油价格预测模型能够在保留原始变量主要信息的前提下,去除数据间的相关性,降低数据维数,用主成份数据作为输入进行回归建模,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预测方法。
参考文献
[1]邓美玲.国际石油价格预测模型研究[D].成都:西南石油大学,2009.
[2]HE Y N,WANG S Y,LAI K K,Global economic activity and crude oilprices:A cointegration analysis[J].Energy Economics,2010,32(4):868-876.
[3]李红军.国际石油价格分析、预测与集团最优决策[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03.
[4]PAOLO Z,Macroeconomic factors and oil futures prices:A data-richmodel[J].Energy Economics,2010,32(2):409-417.
[5]刘志斌,王君.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油价预测[J].工业技术经济,2009,28(5):98-101.
[6]李卫东.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93-206.
[7]邢小军,周德群.中国能源需求预测函数:主成分辅助的协整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8,27(6):945-951.
国际原油 篇5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说明
本文样本数据为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月度数据, 样本期间中国CPI和PPI月度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 原油和大豆每月进口价格以当月进口金额与当月进口数量之比衡量, 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并结合因果逻辑法和统计分析法, 完成从现象分析到实证检验的研究过程。在理论分析中, 本文在归纳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以大豆、原油进口价格作为重要变量来解释我国目前发生通货膨胀的现象并推导出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可能国际传导途径。在实证分析中, 本文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统计分析方法, 使用大豆、原油进口价格指数来验证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冲击与我国通货膨胀的因果联系。
二、大豆、原油国际贸易与我国通货膨胀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 大宗商品的进口价格会通过传递途径对国内商品价格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到我国的CPI和PPI。大豆、原油进口价格由当年进口总额与进口数量之比衡量, 2000年至2013年进口价格如图1左轴所示 (单位:万元) 。由图1可以看出, 2000~2008年之间大豆、原油进口价格一路上扬, 2009年出现小幅回落之后, 两种商品进口价格恢复上升趋势。同样, 国内CPI和PPI在2000年至2008年持续上升后2009年又小幅回落后恢复上涨姿态, CPI、PPI呈现出与大豆、原油进口价格大致相同的走势。历史数据反映出了大豆、原油进口价格的变化确实与我国的通货膨胀存在一定现实的关系。 (图1)
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中, 大宗农产品与CPI的关系比较紧密, 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仇焕广通过研究认为, 粮食价格每上涨1%会推动CPI上涨0.3%。在本文研究的两种主要大宗商品中, 只有大豆对CPI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以大豆为代表的豆类是我国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原料, 对副食价格变动的贡献率很高;大豆油脂产品是我国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食品;而大豆的豆粕又是猪的主要饲料, 会影响到猪肉价格的上涨。而从1996年开始, 我国大豆贸易从出口转向进口, 且进口量每年激增, 2003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大豆进口量占世界进口量的62%。2013年中国大豆进口依存度高达85%。由此可见, 从理论分析上, 高度依赖进口大豆会对我国CPI产生很大影响。
以原油为代表的能源类产品价格是我国PPI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油进口价格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国PPI的水平。原油又是我国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能源和原材料, 因此通过生产成本的传导, 也会间接影响CPI的水平。国际原油价格首先导致橡胶、塑料、合成纤维、农药、医药等中下游产品价格上涨;其次我国国内成品油的价格会直接影响到各类商品的运输和车辆、飞机等交通, 进而推动CPI构成中的交通通讯类的变化。另外, 间接的影响比如, 能源价格的上涨导致食品的运输成本和用电费用增加, 会间接推动食品价格的上涨。历史数据表明, 原油进口价格与我国CPI和PPI存在较高的相关性。
三、大豆、石油进口价格与中国通货膨胀之间关系实证分析
(一) 数据说明。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发布的CPI和PPI的月度数据代表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大豆、石油月度进口价格以月度进口金额与月度进口数量之比衡量, 并根据不同时期的汇率均换算成人民币表示, 去除汇率变化对实证结果的影响, 这四个变量分别记为CPI、PPI、OIL、SOY。
本文主要研究2000年至今的中国通货膨胀情况, 因此选择的样本区间为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月度数据;另外, 由于在物价统计中, 公众及市场最关心的通常不是物价指数绝对水平的波动, 而是其同比增速的相对变化速率, 如本月CPI和PPI增速比上月提高或降低多少个百分点。因此, 下文对所有指标变量均采取相对变化速率的口径进行分析, 即同比增速的一阶差分:t期目标变量t=t期同比增速- (t-1) 期同比增速。如, 4月份CPI同比上涨7%, 5月份CPI同比上涨7.3%, 则本期目标变量CPI为7.3%-7%=0.3%。
(二) 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时, 为了排除伪回归的可能性, 首先应当检验各数据的平稳性。因此, 本文首先对各个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 结果如表1所示, 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 所有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序列, 这说明原序列有一个单位根, 为一阶单整I (1) 。这些价格序列在随机游走的过程并不包含随机趋势项, 这与我们通常对价格序列性质的判断相一致, 满足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 (表1)
(三) 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
协整是指经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通常经济序列为随机游走的时间序列, 长期来看几个经济变量之间的线性组合有可能平稳, 即存在某种确定的变化关系, 这时就称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只有当各个变量的时间序列为同阶单整时才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协整分析主要用于短期关系容易受到随机扰动项的影响而长期关系又受到均衡关系制约的经济现象。以下四组变量均通过了协整检验, 满足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条件。
注:*表示1%的显著水平上通过ADF平稳性检验。
注:√表示接受原假设即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表示拒绝原假设即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在上述序列都是平稳序列的基础上, 本文通过格兰杰检验来对前文假设的价格传导关系进行检验。初步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可能存在因果关系的三个变量组合为:OIL和CPI、OIL和PPI以及SOY和CPI。其中, OIL对PPI、SOY对CPI在滞后2~7期传导关系均为显著, OIL对CPI在滞后3~6期传导关系明显, 其余未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 传导关系不显著。 (表2)
(四) 实证结论。
本文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对2000年1月到2013年12月近两次通货膨胀期间大豆、原油进口价格和我国通货膨胀相关的月度数据进行假设检验, 得到以下结论:
国际原油价格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最为显著, 其中原油价格对生产品价格2~7期传导关系均为明显, 但对消费品价格3~6期传导明显。由此可见, 国际原油价格是所研究商品中对我国物价水平影响最为明显的大宗商品, 必须予以重视。同时, 也反映出了原油市场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量进口的石油主要进入工业领域, 而进入居民消费领域的石油产品比重较少, 受到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影响, 滞后于国际油价的变化, 从而导致消费者和石油企业的多方损失。同时, 国际油价上涨为众多产业带来成本压力, 由于不健全的石油产品产业结构, 相关企业难以转嫁成本, 只能自行消化降低利润, 这也是目前油价向我国CPI弱于我国PPI传导关系的原因之一。
大豆进口价格对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影响较大, 但未表现出对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影响。SOY是CPI的格兰杰原因, 存在正向长期稳定的影响, 是本文所研究商品中对CPI影响最为显著的大宗商品。正如理论分析所预测, 大豆作为植物油和动物饲料最基本的原材料, 属于国际初级产品中的农产品原材料类, 尤其是国产大豆出油率低于国外进口的转基因大豆, 因此国内油企更倾向于使用进口大豆, 这就为我国通胀输入压力。另外, 豆粕等饲料的涨价所引起的猪肉价格上涨更是在通胀愈演愈烈时成为众矢之的。因此, 大豆为我国消费品输入的通胀压力不容忽视。
总之, 对大豆、原油重点商品的单独论证显示出了与理论分析大致相符的结果和一些理论难以企及的细节性问题, 为了缓解目前我国通胀的国际输入性压力, 以上问题亟待解决。
四、小结
对于宏观的大宗商品国际贸易来说, 缓解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有两条途径:取得国际定价权和减轻进口依赖。其中, 国际定价权的取得需要完善我国期货市场、建立商品信息系统和监测预警机制以及发展行业协会;减轻对外依赖主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国际储备、加速海外并购投资和资源开发。
本文通过对原油、大豆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实证分析得出:对我国通货膨胀影响最为显著的原油来说, 其价格波动对我国PPI贡献很大, 因此当国际油价发生价格大幅变动时, 我国政府应迅速做出反应, 并且相关政策的效果需要持续半年以上。我国的原油市场是由国家分配的有限开放的寡头垄断市场, 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原油的国际定价权。因此, 开放国内市场, 增加竞争程度, 改善成品油定价机制, 健全法律法规, 完善上海石油期货市场是夺取定价权的首要前提。而面对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逐年增加的问题, 需要加快建立国家石油储备计划, 提高海外投资成功率等相应措施。对于代表粮食产品的大豆来说, 发展强有力的行业协会, 预测和分析国际市场走势, 寻找多源粮食供应, 提高国内大豆的品质和产量, 减轻对外依赖, 扶持国内产业, 才一是解决大豆价格向我国CPI输入压力的可行之策。
综上所述, 我国政府在治理当前和未来可能发生的通货膨胀时, 应考虑到大宗商品贸易所带来的影响, 并且根据影响力不同予以区分, 分别实施针对性的措施, 从国际贸易和国内产业两方面入手, 解决重点商品对于我国通货膨胀的传导问题。
参考文献
[1]左小蕾.关注输入型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因素[J].中国金融, 2008.8.
[2]杨佳妮.2004年至2008年上半年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 2009.
[3]丁博.大宗商品定价权与经济安全[D].西南财经大学, 2008.
[4]肖争艳, 安德燕, 易娅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会影响我国CPI吗——基于BVAR模型的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9.8.
[5]冯俊新.大宗商品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金融研究, 2009.10.
[6]张翼.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价格与中国物价变动的关系研究——基于CRB指数的实证分析[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9.1.
国际原油 篇6
石油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起极为重要的作用。自两次石油危机以来,国际油价持续走高,未来油价的走势和波动特征预测成为大家努力探索的主题[1]。国内外学者对油价预测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基于石油价格的时间序列模型,一类是基于油价影响因素的多因素油价预测模型。当油价波动的趋势显著或者价格波动较小时,时序模型可以得到较好的预测结果。当油价变动很大时,其预测效果相比多因素模型会减弱很多。多元回归模型建立了原油价格与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线性关系,其建模过程中需要全面了解引起油价改变的所有解释变量的因素,否则会导致伪回归问题。
本文建立国际油价预测模型时加入影响因素,利用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考虑到石油价格的波动性、非线性和非平稳性,本文将小波变换和支持向量结合建立国际原油价格非线性预测模型,克服计量模型中伪回归。首先应用小波变换对WTI价格序列进行分解,然后运用支持向量模型将经过处理的油价长期趋势序列和油价影响因素进行训练,得到训练结果较为理想的预测模型,并应用于未来油价预测。
1 预测模型介绍
1.1 小波分析
小波分析是目前应用范围最广的多尺度分析方法,小波分解的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小波分解的近似包含了信号较低频的成分,细节包含了较高频的成分[2]。
其中S为信号,A1、A2、A3和D1、D2、D3分别是小波分解的第1~3层的近似和细节信号,信号S与近似A与细节D之间的关系如下:
小波的多尺度分析功能应用到油价信号分析中,就是将油价信号分解为不同尺度的信号,从低频信号中提取油价的长期波动趋势,从高频信号中提取油价的短期波动特征。
1.2 支持向量回归
支持向量模型解决回归问题,其基本思想是通过一个非线性映射准,将数据映射到高维特征空间F,并在这个空间进行线性回归[3]。给定训练集T={(x1,y1),…,(xn,yn)},使用函数f(x)=(w·准(x))+b,w∈Rn,b∈R对样本点进行拟合,其中准(x)是将样本点映射到高维空间的非线性变换,回归问题的数学模型为:
其中表示置信范围,体现函数的表达能力,体现经验风险,C是对经验风险与置信范围如何匹配的一个裁决。
对于问题(2),通过求解上述模型的Lagrange对偶问题得到原问题的最优解:
其中K(xi,x)为核函数。
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应用到油价预测中,主要是通过支持向量模型建立原油价格与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假设这种关系在未来还会持续,将所建模型应用到未来油价预测中。
2 国际原油价格预测建模
2.1 影响因素选择
影响国际油价的因素很多,本研究将这些因素归纳为供给因素、需求因素、库存因素、投机因素等[4]。供需基本面是影响石油价格的基本因素,库存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石油供需状况。此外,近年来石油市场的投机性因素愈发明显,投机因素逐渐成为国际油价强烈波动的主要因素。
综合上述分析,预测模型选择的变量有:OPEC原油供给、美国原油需求、美国原油商业库存、美国汽油库存、美国CPI、道琼斯指数、原油非商业净多仓量、美元指数等。
2.2 建模过程
采用小波分析和支持向量建立预测模型,其基本步骤如下:
步骤1:油价信号分解。利用小波变换将油价时间序列信号分解为低频部分和高频部分,其中低频信号反应了油价的长期走势,高频信号反映了油价的随机扰动项。
步骤2:模型变量确定。将小波分解后的油价低频信号作为模型的输出变量Y,确定影响国际油价走势的因素,并将其作为模型的输入变量X。
步骤3:选择合适的核函数。支持向量模型常用的核函数有线性函数、高斯径向基(RBF)函数、Sigmoid函数等。本研究采用RBF函数[5,6],其函数形式为K(xi,xj)=exp{-│xi-xj│2/σ2}。
步骤4:SVM模型参数寻优。支持向量模型的泛化性能取决于超参数C,ε以及核参数σ的选择,本文采用网络搜索法选择最优的参数模型[7]。网络搜索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参数分成几等分,然后每间隔等分选择一组参数进行验证,使测试集有最小均方根误差(RMSE)的那组参数为最后的模型参数。
步骤5:建立预测模型。根据步骤(4)获得的最优参数组,选择RBF核函数,建立原油价格预测模型,得到公式(3)所示的模型表达式。将测试集中影响因素的数值代入模型,预测未来油价的长期走势,得到油价的波动区间。
3 实证分析
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利用2002.01~2010.4的原油价格序列和相应的影响因素进行建模,对2010.5~2011.2的原油价格进行预测。其中WTI月度价格、OPEC原油供给、美国原油需求、美国原油商业库存、美国汽油库存、美国CPI等数据来自美国EIA网站,美元指数、道琼斯指数来自路透社,原油非商业净多仓量来自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的COT报告。为了提高模型预测的精度,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标准化的数据输入模型进行训练建模;模型输出时进行反归一化处理,得到原始尺度的油价拟合结果。
本研究采用三个指标作为预测结果的评估标准,即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和方向正确性(DA)[8]。
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本文通过小波变换,将油价原始序列进行逐层分解,得到一个低频信号层和N个高频细节层(N为分解层数)。小波函数采用DB4,共分解2层。
将小波分析得到的油价长期趋势作为支持向量模型的目标值。建立模型时,设置超参数C的初始搜索范围是(1,100),步长为10;ε的搜索范围是{0.1,0.01,0.001};核参数σ的搜索范围是(0.1,20),步长为1。对于每组参数,计算得到一组评价标准,不断地缩小参数的搜索范围和搜索步长,选择推广能力最好的参数作为最终结果。模型最终选择的参数为C=8,ε=0.01,σ=1,得到WTI价格的拟合结果和预测效果如图2所示。
由图可知,支持向量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为了进一步分析SVM模型的预测性能,采用预测性能评价指标,并与计量回归模型作对比,两种模型的拟合残差对比如表1。表中的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均比回归模型小,而其预测方向正确率达78.22%,这比计量回归的58.42%高很多。因而,本文认为支持向量模型比回归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效果,预测精度更优,适用于国际油价的长期趋势预测。
4 结论
本文研究了小波变换与支持向量相结合的预测方法,通过小波变换提取了国际原油价格的长期走势和随机扰动特征,并利用支持向量机对原油价格的长期趋势进行建模,主要分析了国际油价的长期走势。实证分析表明,该方法优于传统的计量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摘要:本文将小波分析与支持向量回归结合应用于国际原油价格预测,通过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将油价时间序列分解为长期趋势和随机扰动项,然后采用支持向量回归对分解后的油价长期趋势进行预测。油价长期趋势的预测采用多因素预测方法,主要考虑市场供需基本面、库存、经济、投机等因素对石油价格走势的影响,建立多输入单输出的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实证研究表明,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性能,对原油价格长期趋势预测中,该方法比回归方法的预测精度高。
关键词:支持向量,小波分析,原油价格,预测模型
参考文献
[1]ABOSEDRA S,BAGHESTANI H.On the Predictive Accuracy of CrudeOil Future Prices[J].Energy Policy,2004,32(12):1389-1393.
[2]VAPNIK V N著,张学工译.统计学习理论的本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梁琳琳.欧佩克产量行为对国际油价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9,28(6):963-973.
[4]孔繁钰,徐瑞华,姚胜永.交通量的支持向量回归预测及参数选择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7,33(5):20-22.
[5]刘立霞,马军海.基于LS-SVM的石油期货价格预测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44(32):230-231.
国际原油 篇7
2007年以来国际油价暴涨暴跌犹如过山车, 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的WTI原油期货从2007年年初的51.2美元/桶暴涨到2008年最高价147.25美元/桶, 随后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爆发, 导致原油期货价格下跌到2009年1月33.2美元/桶的低点。从2008年11月12日~2009年5月12日, 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原油期货连”在33.2美元/桶~60.08美元/桶之间的箱体内已盘整了6个月, 现在已逐步盘升走出谷底 (图1所示) 。
我们从原油供需、OPEC减产、美元指数下降和油田投资减少等因素判断:油价下跌空间有限, 上涨概率和上涨空间较大, 目前的低油价潜藏巨大商机。2009年上半年油价将在33.2美元/桶~60美元/桶之间盘整, 2009年下半年将开始回升至60美元/桶~75美元/桶, 这一价格区间可能成为新的国际油价均衡价格, 并将维持一段时间, 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步入新的增长期, 油价可能进入新一轮的上涨周期。
资料来源:宏远博易期货软件, 长城证券研究所
二、原油价格底部盘整, 孕育上涨机会
1. 原油供大于求局面有所缓解
石油价格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极为敏感, 即供求平衡点的任何细小变化都会引起价格的大幅度波动, 因而这种需求结构使价格经常处于不稳定之中。
国际能源署 (IEA) 在石油市场报告中预计, 2009年全球石油日消费量将较2008年减少100万桶, 至8470万桶, 降幅为1.1%。欧佩克之外的国家2009年供应量将达到5090万桶/日, OPEC的NGL大约为500万桶/天, 对应于2009年OPEC的原油必要供应量应在2880万桶/天。2月份OPEC的原油产量为2777.5万桶/天, 已低于必要供应量102.5万桶/天, 原油供大于求局面有所缓解。
今年3月以来, 美国银行业、房地产行业经济数据超出市场预期, 采购经理人工业指数连续3个月出现回升, 美国消费数据也结束了单边下行趋势, 有望逐渐企稳, 一系列数据表明了美国的经济形势逐渐好转, 这将进一步刺激石油价格回升。
2. OPEC减产对原油价格走势形成有力支撑
自2008年9月以来, 随着国际油价的下跌, OPEC已经先后三次削减了石油产量, 计划削减420万桶的石油日产量, 减产幅度占到OPEC原油产量的约14%。同时非OPEC成员国俄罗斯和阿塞拜疆从去年年底开始每日减产60万桶。
从OPEC减产执行角度来看, 去年四季度减产140万桶, 而自09年1月份以来, OPEC加大了减产力度, 1月份和2月份各减产100万桶, 迄今欧佩克宣布的减产计划已经完成了79%。3月15日召开的OPEC会议上, 决定暂不实施新的减产计划, 而是继续严格履行生产配额, 加强减产决议执行力度, 安哥拉、伊朗和委内瑞拉等成员国将进一步削减日产量8 0万桶, 完成OPEC420万桶的石油减产量。欧佩克5月28日将再次召开会议, 重新评估市场供求状况。
OPEC减产将使得石油消费国消耗库存以弥补消费需求。在目前消费水平基础上, 产量每天减少400万桶, 大约要20天才能够使全球原油库存消费比下降1天, 而截至2008年12月份,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 (OECD) 库存可供满足OECD55天的消费需求, 处于52~53天的历史均值上方。考虑到经济下滑导致石油需求下降的影响, 2~3个月后也就是说2009年3月左右, 减产政策才能真正影响全球原油供求平衡。
3. 美国战略石油储备持续增加表明美国政府认可目前油价
美国的石油库存分为战略石油库存与商业石油库存。资料表明美国战略石油库存与WTI原油价格成稳定的正相关, 从1998年12月到2006年5月, 相关系数高达0.87。而商业原油库存与油价之间的相关性要弱得多, 而且很不稳定。
从去年10月份以来, 美国商业石油库存和战略石油储备一直在增加, 截至2009年5月1日美国商业石油库存和战略石油储备分别为108730万桶和71870万桶, 达到历史高位 (图2所示) , 表明美国政府认可目前的原油价格而主动增加战略库存。
资料来源:美国能源信息署, 长城证券研究所
4. 油田投资减少阻止了油价未来下跌趋势
石油的生产成本构成包括为获得矿区使用权所支付的费用, 勘探、开发、生产作业费用, 以及辅助生产设施与设备的购置费用等。目前由于国际原油价格大幅降低, 导致全球石油勘探、开发和生产方面的投入降低, 全球钻井数量开始下降 (图3所示) , 这将降低未来石油产能, 影响石油供给, 对未来油价走势有着一定支撑作用。
资料来源:bloomberg, 长城证券研究所
5. 美元指数走弱对油价形成有力支撑
就现行石油市场标价来看, 国际原油是以美元标价而且大多也以美元结算。汇率的变动特别是美元汇率的变动对国际石油价格会产生很直接的影响。从2002年3月来美元持续贬值, 美元贬值本身以及对贬值的预期推动了油价的上涨 (图4) 。总的来说美元贬值将使油价上升;美元升值, 导致油价下跌, 油价与美元指数呈显著负相关。
美国的货币政策以及国际贸易平衡状况将影响美元的汇率变化。一旦经济开始复苏, 全球恐慌情绪缓解, 美元避险需求下降, 美国政府庞大的财政赤字以及美联储实施的0~0.25%的超低利率政策可能会把美元重新打入贬值通道。3月18日, 世界“央行”——美联储宣布购买1.15万亿美元债券意味着要印钞1.15万亿美元, 是导致美元指数快速下跌和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催化剂。
资源来源:Wind资讯, 长城证券研究所
6. 投机活动蛰伏, 但随时可能兴风作浪
从1998年到现在, 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幅度明显加大、而且变化频率明显加快, 在国际石油市场供给大于需求的背景下, 这种波动已经不能完全由供求因素来解释了。一方面是控制了世界上大部分石油资源的国际垄断资本 (如国际石油跨国公司) 操纵价格的垄断行为愈演愈烈;另一方面是国际投机资本 (如投机性对冲基金) 的兴风作浪。
由于美国爆发金融危机, 参与石油期货炒作的投机商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危机, 纷纷退出期货等市场以求自保, 这是造成去年石油期货暴跌的原因之一。一旦美国金融危机得到缓解, 经济形势出现好转, 世界各国为振兴经济注入的庞大的流动性将导致大宗商品上涨, 投机商对石油等大宗商品可能再次进行投机炒作。据报道, 美国各大石油公司租用了包括30艘超级油轮在内的大小油船, 装满原油停泊在墨西哥湾沿岸, 仅这些大大小小的海上漂浮的“油库”就为美国储备了8000多万桶原油, 这些石油公司显然是看好未来的油价走势而趁油价走低时大量囤积石油, 到将来油价大涨时抛售以谋取暴利。
三、建立多层次石油储备体系的重要作用和建议
1. 我国储油能力不足, 白白浪费大好储油时机
我国并没有在原油价格偏低的时候进行大量储油, 当进口原油均价从2008年12月723美元/吨大幅降低到今年1月和2月的302.3美元/吨和306.7美元/吨的低价时候, 当月进口石油数量反而出现下降, 分别下降到1282万吨和1173万吨 (图5所示) , 到今年3月随着成品油需求回升、库存减少和炼油厂增加产量, 我国当月原油进口才出现增长, 3月进口原油1634万吨, 环比增长33%, 但同比仍下降5.5%。说明我国是根据成品油市场需求而被动进口原油, 而没有趁低油价主动储油, 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储油能力不高。
我国石油储备基地共规划了三期, 其储量安排大致是:第一期1000万至1200万吨;第二期2800万吨;第三期2800万吨。目前第一期战略石油储备库已经储满, 第二批战略石油储备库工程刚起步, 几大石油公司的商业基地也需要一个漫长的建设周期, 在可能稍纵即逝的国际低油价面前, 我国白白浪费大好储油时机。
资料来源:Wind咨讯, 长城证券研究所
2. 建立多层次石油储备体系, 从容应对油价波动
我国目前石油储备天数为35天, 远低于美国等大国的石油储备天数 (表1所示) 。我国应该合理管理和利用外汇, 在油价偏低的时候, 加大石油进口力度。二、加快第二期战略石油储备工程建设进度。三、建立多层次石油储备体系, 启动民营企业参与石油储备, 放开石油进口权, 允许民营企业进口和经营石油;将民营石油储备库纳入国有管理, 充分利用处于闲置状态的民营油库储油;以信托理财产品方式吸引民间资本投资石油现货。
到2015年, 力争形成120天的储备规模。其中, 公共储备90天, 商业储备30天。公共储备内部, 以政府储备为主, 规模为60天, 企业法定储备规模为30天。政府储备、企业法定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的比例为2:1:1。
参考文献
[1]管清友.流动性过剩与石油市场风险[J].国际石油经济.2007 (10) :2-14
[2]管清友.国际油价波动的周期模型及其政策含义[J].国际石油经济.2008 (1) .IEA.World energy outlook2007.
[3]管清友.投机、操纵与国际油价[J].国际石油经济.2008 (9) :1-7.
[4]李晨, 邱伟, 严蓓娜等.OPEC可能再次减产农药与化肥价格继续上涨.国信证券石化化工行业动态研究报告.2009, 3月9日
[5]美国能源信息署最新石油库存报告.http://oil.chem99.com
国际原油 篇8
原油期货是石油期货中最重要的品种, 其价格已经成为国际原油价格的标志, 自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 石油期货由于其价格发现, 规避风险和规范投机的三大功能得以快速发展, 目前国际市场中比较著名的有纽约商业交易所的轻质低硫原油 (WTI) 期货合约、高硫原油期货合约, 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的布伦特 (Brent) 原油期货合约, 新加坡交易所的迪拜酸性原油期货合约。其中WTI和Brent的价格成为国际原油市场的导向。
一、我国建立国际石油期货交易市场的必要性
从2000年开始, 我国的石油消费水平就超过了生产水平, 而随着时间的推进, 石油的消费与生产的缺口在不断的加大, 对于石油的进口也在不断的增强。在BP公司2011年发布的《2030能源展望》中, 中国已经成为石油消费增长的最大来源。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将每天增长800万桶, 达到每日消费1750万桶, 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
作为国际原油市场中的主要消费者和需求者, 我国一直企图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占有一定的话语权, 最终能够对于国际石油价格的形成产生影响, 而不是一直被动的作为价格的接受者和承担者。从这点出发, 我国应该建立自己的石油期货交易市场, 显然这是降低我国能源风险, 提高价格主动性和国际市场影响力的有利选择。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为原油期货人民币结算提供可能
目前全球贸易有近七成以美元为交易单位, 不少国家都以美元为外汇储备。于此同时, 欧元, 英镑以及日元都作为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交易货币。就长远而言, 为了保障国家利益和稳定世界经济发展, 人民币的国际化及最终成为国际储备之一, 也是中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为之努力的目标和战略。中国是石油消费的大国, 在期货市场中利用人民币结算, 随着交易需求的增加, 人民币的流通率和应用范围会随之扩大, 可以扩大人民币的国际影响, 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
自2009年以来, 我国在上海和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城市启动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发展良好。据央行数据, 截至2011年3月, 试点地区已经扩大到全国20个省份, 参与试点的出口企业由最初的365家增加到2010年底的6.7万多家, 2010年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5063亿元, 预计到2011年年底, 中国8%的对外贸易可能以人民币结算。从中不难看出我国政府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努力。国际上多家银行业在积极推荐人民币的结算业务, 包括汇丰, 渣打等香港银行, 花旗和摩根大通也在亚洲、欧洲和美国举行路演, 向企业推介人民币结算服务。石油期货市场的人民币结算将是我国人民币结算业务中的发展, 其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可行性。
三、我国建立国际原油期货市场的基本模式
目前国际原油期货的主要标的物仍为中东石油, 而各地的期货结算货币却不尽相同, 在这个方面, 新加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案例。新加坡商品期货交易所自2002年推出中东迪拜石油期货合约以来, 除了和东京商品期货交易所一直保持合作, 还在2010年8月起推出了以美元计价的WTI原油期货交易和欧元计价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 致力于发展其在东亚时区能源衍生品交易的门户平台作用。从价格发现和降低风险等因素的综合考虑, 我国的国际原油期货市场可以建设成为以中东石油为标的物, 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发展模式:
(1) 中东石油作为标的物:统一性强, 认可度高
虽然我国拥有大庆油田等比较大型的产油基地, 但是国内的石油生产价格不是自由浮动的, 用大庆油田的石油作为标的物, 对于国际原油市场缺乏指导作用, 也不能反应国内的石油进口需求情况, 意义有限。相反, 如果运用中东石油作为标的物, 则能够主动参与到国际原油市场中, 起到价格发现和价格指导的作用。
(2) 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风险性小, 能动性高
我国现在接近50%的石油需要进口, 作为日益增长的石油消费市场, 如果可以有以人民币作为结算的本地期货市场, 而且标的物为主要进口的中东石油, 将会极大的降低国内交易商的购买外国期货的外汇成本和交易费用。也可以避免在国外市场的其他风险, 比如当地政策的调整或者未知的政治因素。而对于主要为套期保值的国内原油期货购买者来说, 稳定性增加, 便捷性增加, 将会吸引他们转向购买国内的原油期货。这样既有利于国内的交易商, 也促进期货市场的发展, 同时这样也增加了本国原油供给的稳定性。
对于国外的能源商而言, 人民币结算的原油期货市场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套期保值, 价格发现的新平台, 有利于竞争的差异化和我国期货市场区域化, 国际化的发展。
四、我国原油期货市场选择人民币结算的必要性: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发展
新兴市场在资本的流动性与独立性之间往往有矛盾, 观察巴西, 印度, 台湾的期货市场, 由于金融产品比较开放, 允许外资的较为自由的流入流出, 在增加了流动性扩大了交易量之时也面临被美元挟持的问题, 其主要的指数多随着世界主要市场规律浮动, 失去了定价议价的自主能力和独立的影响力。人民币的结算有利于我们独立自主的管理资本金融市场, 维护我国还在发展阶段的金融市场的稳定, 制定独立的货币政策, 减少热钱的流入。
在2003-2007年之间, 我国热钱的流入在7300-9500亿美元之间, 这些国际热钱给中国的金融市场带来极大的不稳定, 也是国内通胀率居高的原因之一, 如果原油期货以美元结算, 那么意味着资本市场将要大规模的放开, 在现行的监管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 必然带来热钱的投机冲击, 新兴资本市场的开放对于一国经济的安全是巨大的考验, 在97年经济危机中, 东南亚国家就是因为过度开放的资本市场和不健全的监管机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结合我国现有的国情, 有条件的, 有步骤地开放资本市场, 才是我国应该坚持的发展道路。
五、原油期货市场人民币结算的风险情景分析:风险可控
资本项目自由化和汇率制度弹性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 在具体操作的问题上, 原油期货的人民币结算的风险考虑的情景有二:
其一在固定汇率的情景下:固定汇率制下, 人民币仍然随着美元的涨落而涨落, 此时人民币的结算在实际风险上对于外国购买者的冲击不大, 固定汇率下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基本维持, 美元的升值或贬值会引起石油价格波动, 在期货市场上需要购买者承担一定风险, 而固定汇率制下事实上规避了汇率风险, 外国购买者只须承担石油价格变动的风险。
其二, 在浮动汇率制的情景下:由于人民币目前有对美元升值的压力, 一旦汇率放开, 可以预见人民币对于美元将会升值, 这样的变化是可以预期的, 在期货市场中, 交易商对于人民币有可知的升值的预期, 可以通过购买人民币期货降低风险, 也可以通过短期的进出来减少汇率风险影响。
六、QFII为外资参与人民币结算的原油期货市场提供可行性
(1) QFII提供了外国资本进入的可操作性
QFII制度的全称是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 是指允许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 在一定规定和限制下汇入一定额度的外汇资金, 并转换为当地货币, 通过严格监管的专门帐户投资当地证券市场, 其资本利得, 股息等经过批准后可转换为外汇汇出的一种市场开放模式[1]。QFII是新型市场国家和地区在资本帐户尚未完全开放的条件下, 允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国内证券市场的制度, 是证券市场开放的一种过渡性制度。
(2) 我国相关法规确定了QFII进入期货市场的可行性
虽然在2004年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期货公司仍是外商禁止投资的领域, 但是不难发现这份停留在国家部门层级的规章制度没有完全关上QFII进入期货领域的大门。事实上, 陆续就有经国务院批准的外商投资期货公司的情况。在内地与香港, 澳门签订CEPA补充协议之后, 香港、澳门地区注册的期货公司可以参股境内期货公司, 其合资期货公司的经营范围与内资期货公司相同, 持股比例最高不超过49%。2007年国务院新公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八十七条规定, 境外机构在境内设立、收购或者参股期货经营机构, 以及境外期货经营机构在境内设立分支机构 (含代表处) 的管理办法, 由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会同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外汇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制订, 报国务院批准后施行。条例为符合条件的QFII进入期货市场提供了可行的依据。
(3) 我国引入QFII在证券市场的效果
2002年11月7日开始, 我国正式引入QFII制度, 特别是2006年以来, 我国的证券市场不断发展, QFII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投资额度从原来的100亿美元提高到300亿美元, QFII制度下的境外投资者基本上都是一些坚持长期投资理念的, 坚持稳健投资原则的理性机构投资者, 他们的投资决策行为对国内的投资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也进一步促进了国内的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的竞争。国内证券制度个人投资者持股比例由2003年末的70.01%下降到2007年底的51.29%, QFII制度的引进优化了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
从近10年我国对QFII的管理经验来看, 我们可以根据本国经济的发展, 综合考虑来批准外资进入的速度, 通过QFII制度, 管理层可以对外资进入进行必要的限制和引导, 使之与本国的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发展相适应, 控制外来资本对本国经济独立性的影响, 抑制境外投机性游资对本国经济的冲击, 推动资本市场国际化, 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这对于期货市场的发展来说是有益的。
七、小结
在2005年至2030年间, 全球能源需求将增长55%, 其中近一半的增长贡献将来自中国和印度两个全球经济和能源市场巨人。作为国际石油市场的最大的需求者, 建立以人民币为结算单位的国际原油期货交易市场对于我国而言不仅可以保护我国的进口石油的利益, 起到套期保值的作用, 更是增加我国在国际市场的议价权, 促进我国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 金融改革有着积极的作用。
摘要:石油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 由于经济发展对于石油的需要和其本身能源的稀缺性, 使得石油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本文尝试以人民币结算的角度对于我国建立国际原油期货市场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国际原油期货市场,人民币结算,QFII
参考文献
[1]王修华.QFII制度: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现实选择[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2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