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中期(精选9篇)
开发中期 篇1
《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是我校依据《重庆市课题规划办课题指南》, 结合学校留守儿童人数多的实际情况选定的课题, 旨在通过“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的开发与应用促进我校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本课题自2012年1月开题立项以来, 得到了重庆市教科院、武隆县教科所等专家的指导和引领, 课题组成员遵照《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管理办法》的一系列要求, 扎实开展各项研究工作,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前期研究工作进展
(一) 确定研究对象, 完善研究方案
课题立项后, 课题组在全校农村留守儿童中随机抽取30人参与课题研究, 首先建立基础性档案, 对留守儿童家庭、生活、学习、行为习惯、心理品质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 了解基本情况, 写出留守儿童问卷调查报告。结合问卷调查报告, 根据专家建议召开了研讨会, 对原研究方案进行了修改, 使研究目标、方向更加明确, 研究方法更为科学, 明确分工, 落实任务, 严格依据实验步骤开展课题研究。
(二) 加强理论培训, 促进理念提升
随着研究人员对方案的理解, 在研究实施过程中, 提出了各自的疑惑和问题。课题组于2012年11月和2013年3月, 分别邀请重庆市教科院王伟虹、张宏等专家, 针对研究的困惑与问题开展专题培训, 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研究方法, 以及研究经验的提炼、研究文章的写法等, 同时对本课题“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做了具体的指导。课题组每学期至少两次召开课题研讨会, 学习课题研究相关理论, 学习借鉴全国各地关于成长档案袋建设与应用的实践经验, 交流研究进展和心得体会。2012年5月组建课题博客和QQ群, 搭建现代信息交流平台, 课题组成员不断学习, 在反思交流中提升理论水平。
(三) 培训代理家长, 共同开发成长档案袋
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 仅靠学校努力是不够的。课题组制订了《农村留守儿童每周习惯养成培养点》, 在校期间效果很好, 但是, 一部分留守儿童离开学校后,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失去了监控, 无人能管。为此课题组每学期召开留守家长培训会, 向家长传授家教知识, 展示留守儿童档案袋, 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优秀表现, 提出家庭教育的职责任务。还通过每周校讯通和亲情电话指导家长与孩子交流, 要求家长平时多关心孩子, 假期接孩子外出观光, 与家人团聚, 将孩子的照片、见闻日记、家长评价等资料纳入成长档案袋, 记录孩子的成长历程, 共同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 精心策划活动, 丰富档案袋内容
“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是留守儿童成长正能量的积累, 课题组根据“留守儿童成长计划”, 研究制订了《留守儿童成长记录册》、《留守儿童心理访谈记录卡》和《留守儿童学习辅导记录卡》;组织了留守儿童书法比赛、绘画比赛、手工制作比赛、自愿者感恩回馈行动、参观档案馆等活动;邀请代理家长参与“挑战自我勇攀高峰”户外‘亲子’体验和庆“六·一”留守儿童亲子游戏等活动, 使孩子感受家长的关爱与呵护, 让家长与孩子心灵交融。课题组成员全体参与, 跟踪研究, 写出活动反思。另外, 每年针对留守儿童和留守家庭开展“雏菊自理之星”、“雏菊阳光少年”、“模范家庭”和“书香之家”等评选活动, 以此来激励留守儿童和家庭朝着良性方向健康发展。
二、阶段性研究的成果
(一) 开发了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 促进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1. 经过研究开发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 参与研究的留守儿童人手一册。依据档案袋的基础性、目标性、过程性、展示性和评价性, 分别对应设计为:“我型我秀”、“我的梦”、“成长小脚丫”、“金色记忆”和“收获的天空”。“成长小脚丫”呈现着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满意的作品, “金色记忆”存放着孩子生活学习的精彩瞬间, “收获的天空”展现孩子们获得的奖励以及素质记录卡。所有的成长档案袋平时都存放在留守儿童亲情室, 学生随时可以记录, 随时可以翻阅, 还定期向家长开放, 由老师、家长、学生共同补充生活中的每一份精彩, 丰富档案袋内容。
2.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 在各种活动中孩子们成了主角, 可以尽情地宣泄自己、展示自己。当学生从老师、家长那里得到赞扬时, 他们感受到了被重视、被尊重, 开始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随着档案袋里梦想的一步步实现, 孩子们看到了自己发展的潜力, 渐渐地收获了学习的信心和生活的激情, 自卑、冷漠、任性等缺点慢慢减少, 开朗热情、文明有礼、懂得合作等优点逐渐增加, 个性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表现明显进步。
(二) 教师科研素养得以提升,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更具实效
1. 通过课题组定期的培训、专家的引领, 通过自觉地学习和辅导案例、研究感悟的撰写, 老师们提高了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通过研究留守儿童, 特别是通过问卷调查、教育实验和行动研究, 在感性材料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 总结提炼出许多共同性和规律性, 丰富了教育教学经验, 提高了与家长沟通和研究学生的能力, 教学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课题组有七位教师的文章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奖, 有五位教师在县级以上教学技能或录像课比赛中获奖。
2. 通过课题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学校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 “三结对双代理”做得更实了, 老师们自觉走进留守儿童家庭家访、节假日带领留守儿童“走亲戚”、每期集体生日和留守儿童才艺展示会等, 留下了许多感人的画面, 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感悟, 学校获得年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三) 家长参与研究, 更新了家教观念, 更加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 通过图片、文字、家长会、校训通等方式, 记录孩子的成长历程, 呈现孩子学习生活的闪光点, 参与的家长越来越多。通过留守儿童家长专项培训会, 监护人懂得了合理搭配健康膳食, 注意安排有规律的生活, 创造良好的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在结对“走亲戚”活动中家长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家教方法。一系列活动使留守家长家教观念明显转变, 家教责任心明显增强, 懂得了关心孩子, 遇到问题能主动跟老师联系寻求解决的办法, 主动寄来照片等资料丰富孩子的档案袋, 许多家长能根据学校的要求, 在重大节日和孩子集体过生日时从千里之外赶回来, 参加亲子活动。
三、今后研究工作打算
老师、家长、孩子都参与了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的开发, 然而, 真正起主动作用的还是老师, 大多家长和孩子处于被动地位。今后在档案袋应用方面加强研究, 考虑更加开放的方式, 利用网络等平台, 使留守儿童更多的亲戚、朋友了解档案袋内容, 调动邻居、社区等资源参与留守儿童档案袋的开发和应用, 扩大宣传影响,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袋的评价激励作用, 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档案袋已经建立起来, 但是, 目前反映留守儿童成长的资料多是优秀的作业、素质报告单、获奖证书, 缺乏课题组研究的直接反映留守儿童成长发展的资料, 比如习作日记、活动感悟、心理访谈等, 照片、录像等资料更显不足。今后课题组老师要进一步加强科研理论学习, 提高研究能力, 强化实践研究, 将课题研究做得更实, 捕捉反映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变化发展的有价值的资料, 充实档案袋内容, 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度, 使课题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开发中期 篇2
《贵州省“十一五”人才开发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全省人才开发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贯彻落实《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决定》精神,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指导性文件。实施好这一规划,对于更好地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深入贯彻落实《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对于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直接指导下,我们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采取有力措施,强化落实手段,加强协调配合,一些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规划实施进展顺利。已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达到
了规划预期的效果。
一、规划实施取得的主要成效
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全省人才开发的主要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指导性文件。自2006年以来,我们围绕规划,着眼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采取有力措施,强化落实手段,加强协调配合,使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进展顺利,重点工程和项目的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进展顺利 1.人才总量有新的增长。“十五”期末,全省各类人才总量为157万人,到2008年6月底,全省人才总量约为18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69%,年均增长6.3 %。其中,党政人才17.52万人,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5.8万人,专业技术人才58.54万人,高技能人才4.07万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分别比“十五”期末增加0.91万人和0.99万人。
2.高层次人才建设有新的突破。贵州大学马克俭教授入选中国工程院士,实现了我省工程院士零的突破。到2007年底,我省拥有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8名,“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5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1051名,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734名,省管专家445名,市(州、地)管专家2187名,县(市、区)管拔尖人才4428名,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02名,评选出贵州省荣誉核心专家6名,贵州省核心专家21名,高层次人才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人才队伍素质有新的提高。到2007年底,我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7462人,本科学历19.8万人,大专学历35.7万人,其中45岁以下有61.8万人,占整个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的 79.2%;获得研究生、本科、大专学历的分别比“十五”期末增加了2736人、4.5万人和2.8万人;大专以上学历由2005年的57%提高到2007年的72.1% ;拥有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812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8万人,比“十五”期末增加了5683 人和2.3万人。专业技术高、中、初的能级比由2005年的1:6:15调整为2007年底的1:5.3:12。
4.人才开发培养有新的进展。到2007年底,全省“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共有博士授予点10个,在校博士生143名,硕士授予点257个,在校硕士生7989名;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个、项目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两年来,共引进高层次人才1622名,其中博士生206名,高层次人才连续两年实现引进大于流出。到2008年6月底,共组织申报出国(境)培训项目184项,培训人数2595人次;完成引进专家项目28项,引进国外农
业专家50人次。
(二)规划提出的重点工程和项目实施进展顺利 把握全局,科学谋划,重点组织实施好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重点工程和项目,是深入推进“十一五”人才规划实施的重要抓手。到2008年6月底,规划提出的19项重点工程和项目稳步推进,在人才培养、选拔和培训等方面的成效
日渐凸显。
1.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按计划完成高层次人才的选拔和推荐
一是开展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选拔。根据《关于公布2006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的通知》要求,开展了“百千万”人才工程评选,贵阳医学院何志旭、贵州民族学院吴大华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二是开展政府特殊津贴评选。落实关于开展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工作的通知要求,严格按选拔标准和条件推荐评选上报。2006年,有26名专业技术人员被批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25名专业技术人员被批准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分别报送28名和30名专业技术人员及高技能工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2.实施各类人才培养工程,人才培养成效明显 一是实施“四个一”人才培养和“双五百”工程,加强省管专家、省管专家后备人选培养选拔工作。落实《贵州省“四个一”人才工程实施办法》,开展首批核心专家和第四批省管专家评选,评选出首批荣誉核心专家6名、核心专家21名,第四批省管专家111名,并于2007年7月对上述专家进行了表彰。目前,第五批省管专家选拔正在开展。
二是实施“支柱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工程”。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产业和重点学科人才基地建设的意见》,抓好《关于印发<贵州省重点产业、重点学科人才基地建设选拔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的实施,到2008年上半年,已在先进制造业及新材料行业等6个行业(类别)建设了贵州省航空及装备制造业、贵州省农药学国家重点学科等11个人才基地,并给予了1000万元的资助,在5个行业(类别)选择了6个人才培育基地,2008年人才基地申报工作正在开展。通过加强人才基地建设,为重点产业发展和重点学科建设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三是实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制定《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完善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到2007年10月,已选拔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共六批122名,资助项目经费2600余万元,其中2007年选拔培养对象20名。到目前,已有59人进入贵州省省管专家行列,16人成为博士生导师。
四是实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落实《关于印发<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我省宣传文化系统工作实际,实施《贵州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作意见》,到2008年6月底,首批评选出贵州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2名,其中1人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第三批“四个一批”新闻门类人才。
五是实施“新技师培养计划”。到2007年底,我省有技能工人26.37万人,占企业职工总数的20%。技能工人中高级工以上7.55万人,其中高级技工5.99万人、技师1.25万人、高级技师0.32万人。高级技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全省技能工人的28.6%,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的5.9%。从2006年至2008年6月底,我省新增技师和高级技师4290人,其中高级技师255人。成立了贵州省电子信息等3所技师学院。首次把高技能人才纳入政府评选表彰,推荐李启平等5名高技能人才作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选上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省政府已批准曹登平等5名高技能人才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同时,推荐高技能人才
参加省管专家评选。
3.加大培训力度,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
一是抓好党政人才培训。下发贯彻《干部教育培训条例》的实施办法和《2006—2010年贵州省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等文件,加大党政人才培训力度,从2005年底至2008年6月,累计培训公务员42500人次,选派2595名党政干部赴国外学习培训,2007年开展省直机关公务员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等培训50余期,培训5700余人,党政人才素质进一步提高。
二是抓好专业技术人才培训。认真贯彻省政府2007年7月颁发的《贵州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抓好《贵州省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实施方案》的落实,培训专业技术人员35万余人,专业技术人才能力
素质进一步增强。
三是抓好少数民族人才培训。实施少数民族人才“312”培训计划,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办法》,依托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举办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11期,培训650余人,组织贵州省少数民族高级公务员赴美培训班1期培训21人,委托贵州民族学院等省内院校举办3期乡镇长、村长培训班,培训250人,选派少数民族干部100余人参加国家民委等机关组织的培训。累计投入教育培训经费400余万元。
四是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首先是实施贫困地区干部和农民培训计划。从2005年到2008年6月底,累计投入培训资金2.86亿元,完成农民适用技术普及培训1433.56万人次,占“十一五”期间培训计划的57.34%;开展“绿色证书”培训24.95万人次,占“十一五”期间培训计划的62.38%,给予考试合格的19.1万名农民颁发了“绿色证书”;开展贫困地区干部培训20.33万人次,占“十一五”期间培训计划的58.09%;开展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6.03万人,转移就业30.65万人,转移就业率达85%,占“十一五”期间的72%;认定培训机构131个,开设培训专业30多个。其次是开展“阳光工程”培训计划。到2008年6月底,全省已完成示范性技能培训23.91万人,实现转移就业21.53万人,转移就业率87.56%,认定培训机构316个,开设培训专业10多个,中央和省级财政3年累计投入培训经费1.13亿元。第三是实施乡土人才开发“四个一”工程。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省农村乡土人才开发的意见》,建立农村乡土人才开发重点联系县,整合力量加强开发,2006年以来,省人事厅会同省扶贫办等部门投入经费300余万元,在全省20个县20个乡镇开展农村能工巧匠技能培训试点,举办了6期全省高级乡土人才培训班,培训600余人。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工作,提高了农村实用人才的能力素质,促
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是抓好企业人才培训。实施企业人才培训“五一二”工程,圆满完成每年培训50名,三年共培训企业高级管理人员150人的任务。实施“五个一批”人才工程,抓好《贵州省国资委党委关于“五个一”人才工程实施意见》的落实,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党务干部培训10期,培训508人,选派4期84名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赴国外学习培训;2007年,面向全国公开招聘6家国有企业的6名副总经理和总工程师,2008年,正在进行面向全国公开招聘5家国有企业总
会计师。
4.实施“5.1”工程,提升新的社会阶层人才队伍素质 目前,全省新的社会阶层中共有专业技术人才10万余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万余人,技能人才3万余人。为推进全省新的社会阶层人才培养工作,制定《关于在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中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新的社会阶层培养计划,并列入全省统一战线人才培养规划。到2008年6月,采取各种方式和措施共培训400多名新的社会阶层管理人才,培训各类技术人才450多名。从全省新的社会阶层人才中,选拔评选了13名省管专家,1名核心专家,评选表彰了97名优秀经营管理人才为“贵州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5.抓好“人才资源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全面拓展人事
公共服务职能
2007年,投入100余万元改善人事考试硬件环境,建成了“省直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网点”,提高了人事考试考务工作效率,确保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安全;在省直单位和9个市(州、地)使用了人事工资管理软件和人事统计软件,提高了全省的工资管理和统计水平;开发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就业见习”三个网上报名及信息管理系统,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良好保障。根据人事部《关于确认投资建设全国人事人才信息化工程的通知》要求,申报全国人事人才信息化建设工程——贵州节点建设项目,已获得财政项目支持经费100万元;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全省人事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加强对全省人事信息化建设的指导。积极进行贵州人事人才网络改造和整合各市(州、地)人事部门人才资源数据的准备工作。
6.抓好“高校毕业生人才储备工程”的实施,促进高校
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在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省人事厅牵头成立了贵州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办公室,各地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各级组织、人事部门以及项目成员单位相互支持配合,加强对该项工作的指导。高校毕业生人才储备工程启动两年来,“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已完成选聘3500名高校毕业生进村(社区)工作;选拔4696名农村优秀青年和村(支)两委干部提升学历;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已完成招募1000名高校毕业生到乡镇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已完成选派2039名应届毕业生到企事业就业见习。2008年共选派4629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和就业见习的任务也即将完成。今年,根据中组部的安排,我省还正在实施选拔629名大学生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计划任务。两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任务牵头单位和配合单位的积极努力,“高校毕业生人才储备工程”进展顺利,为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发挥
了积极作用。
二、规划实施采取的主要措施
规划的组织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省人事厅及有关部门对此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把推进规划实施摆上重要日程。主要
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通过细化分解任务,深入落实规划。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开发工作,把人才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为抓好规划落实,根据党管人才原则,将规划的实施纳入了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工作部署。规划出台后,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于2007年7月批转了《关于印发贵州省“十一五”人才开发专项规划重点工作和项目的分解实施方案的通知》,将规划内容细化为44条工作任务,确定了人才开发19项重点工程和项目,明确了牵头单位、配合单位以及完成任务时限,通过以项目为载体,推动人才开发工作。根据通知要求,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将规划实施工作纳入日常管理,作为推进全省人才工作的重点来抓,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有关职能部门以及各市(州、地)组织人事部门也都明确了实施规划的职责、任务和要求,为促进规划的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规划实施工作报告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在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协调、检查和督促。省直各项目牵头单位、各市(州、地)适时检查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了规划的落实。
(三)加大宣传报道力度,营造实施规划的良好舆论氛围。《贵州日报》、贵州电视台等省内主要新闻媒体,适时对规划实施情况以及相关重点工程和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了深入报道。《中国人事报》、省政府门户网站、贵州省人事人才网等媒体也对规划发布以及实施情况进行报道,提高了社会广泛参与和落实规划的认知度。
(四)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逐步将人才管理纳入法制轨道。近几年来,我省相继制定下发了《关于人才强省战略的决定》、《贵州省“四个一”人才工程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的意见》、《贵州省省管专家选拔管理办法》、《贵州省人才市场条例》、《关于加快我省农村乡土人才开发的意见》等20余项有关人事人才的政策法规,涵盖人才引进开发、职称评定、公务员管理等多方面,逐步将人才管理和人才开发纳入法制轨道,进一步完善了我省人才工作的政策体系,优化了人才创新创业环境,为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以及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五)切实做好各项人事工作,推进规划的顺利实施。一是稳步实施《公务员法》。抓好《公务员法》的学习、培训和宣传。做好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人员的登记及日常管理,到2007年底,完成了6万余名公务员的登记,已完成省直78家、市(州、地)299家参照公务法管理事业单位的审批。坚持“凡进必考”,2006年以来,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公务员5396名,2006年以来共选调1350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党政机关工作。抓好《公务员奖励规定(试行)》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的贯彻实施,公务员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二是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职称改革。规范事业单位进人管理,出台《贵州省事业单位新增人员公开招聘暂行办法》,全省事业单位面向社会招聘人员的格局已经形成,到2008年6月底,全省各市(州、地)共组织1000多个事业单位招聘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13000多人。继续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设臵管理工作,全省事业单位推行人员聘用制度的单位达到52%。进一步深化职称改革,按照建立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的人才评价机制要求,组织修订和完善了27类职称系列评审条件。三是进一步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要求,顺利圆满完成2006年全省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与有关部门共同积极开展规范机关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拟制了《贵州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四是进一步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到2008年6月底,全省已建成人才市场及各类中介服务机构100余家,贵州省人才中心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达55618份;五是加强人事争议仲裁队伍建设,依法处理仲裁人事争议案件的质量进一步提高。通过以上扎实的工作,稳步推进了人事人才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为促进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和人才规划的全面落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规划实施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和困难,有的是思想认识问题,也有机制和政策不够完善的问题,还有资金缺乏等因素。其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观念滞后,认识不到位。个别单位特别是少数领导干部,对新形势下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还认识不够,思想还不够解放,创新意识不强,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把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真正落实到各项工作和生产建设上去,对人才重使用,轻培养;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规划,致使一些部门和单位执行规划不主动、不得力,落实不够,缺乏加快培养开发人才的紧迫
感和责任感。
(二)资金缺乏,投入不足。规划附表所列人才资源开发的19个重点项目所需费用,虽经省政府批准由财政列支使用,但相当一部分未落实。一些部门、单位目前实施重点项目的费用主要靠自身筹集,缺乏稳定的来源保障,给各单位实施规划明确的任务明确带来很大的压力。鉴于我省各级财政较为困难及各地重视程度不一致等主客观因素,制约了我省在人才开发的投入,特别是在吸引人才、改善科技人员的科研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上明显不足,不同部门、单位之间以适当待遇留人的做法差异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划的实施。除财政投入不足外,政府、单位、社会、个人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如我省现处于工业化的初始阶段,需要大量的技能人才,但目前技能人才十分短缺,全省技能人才仅占城镇从业人员总数的12.17%,远低于全国2005年底33%的平均水平。且我省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经费的投入,目前未纳入财政预算和日常的业务管理,致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
(三)制度不健全,检查督促不够。一方面在规划实施中,对相关部门、单位落实规划检查指导不够;另一方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如非公有制经济等新社会阶层的人才资源开发缺乏具体的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对应用开发型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相对较弱;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难度较大;一些地方和单位人才使用效率不高,仍存在人才闲臵现象;现有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善,应用的范围不够广。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在政策和制度上不断改善和加强。
(四)措施不够有力,工作主动衔接不够好。规划实施需要强有力的措施作保证。但实施中配套措施不到位,特别是一些关键措施不到位,影响了规划的实施效果。究其原因,一是改革创新的力度不大。比如人才培训质量不够高,效果不够明显,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培训针对性不强。二是工作衔接不够。有的单位在规划实施中,对经费等重大事项不与有关部门主动联系衔接,单位内部承办处室与其它业务处室之间缺乏沟通;还有的因为人事变动,工作交接不够,衔接不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划实施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五)资源整合不够,整体合力还未形成。主要表现在部门联动机制还不健全,合力还不明显或者说整体合力还未真正形成。以农村人才开发为例,目前省农办、农业厅、扶贫办、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人事厅、卫生厅等部门都在进行此项工作,职能有所交叉。在培训认证、职称评定、人才使用等方面,也缺乏统一的政策措施,还未形成整体合力,工
作效果不尽理想。
四、对下一步规划实施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按照规划及其规划分解实施方案的要求,针对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下一步要加大规划实施的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更好地为科学发展和人才健康成长服务。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发挥规划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各部门各单位,特别是在规划中承担有明确任务部门单位的领导干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领导,把规划实施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切实抓紧、抓好、抓落实。通过规划的全面落实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以充分显示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在物质资源等开发利用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要认识到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规划实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更好地为人才健康成长服务。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逐步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
出、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
(二)坚持改革创新,加大完善人才开发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力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要抓住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建立和完善人才管理新的体制和机制。要大力加强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进公共服务方式,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坚持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的公益性发展方向,为人才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要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促进人才公共服务向基层深入,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臵。
(三)强化责任监督措施,注重规划实施的质量和效果。目前规划实施时间已经过半,虽然绝大部分责任部门和单位实现了时间过半和任务过半,但也有个别单位未按计划完成工作任务。下一步要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工作任务继续落实到位、责任到人;要不断强化项目监管,搞好跟踪服务,积极协调和解决规划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要注重规划实施的质量和效果,讲求实际、实用和实效。根据人才成长的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开发,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通过规划的实施,走出一条超常规人才开发的新路子。
(四)完善人才开发投入机制,为落实规划目标任务提供经费保证。要牢固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投入的观念,不断加大对人才开发的投入。建议省财政要千方百计保证已经省政府批准的规划中明确的重点项目所需经费。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人才开发投入,逐步建立起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共同分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制定完善人才投入的执行保障体系,保证资金的有效投入和完全使
用。
开发中期 篇3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中报必看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方兴未艾,上市公司及投资群体日益增多,因此,对中报的研究不仅是我们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重要内容,而且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报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一体论和独立论两种。所谓一体论(htegral theory)是指将每一个中间报告期视为整个会计年度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特的、独立的时期。每一个中期期末估计、递延分摊时应考虑该年度剩余期间经营情况,会计年度内发生的成本、费用也应按其受益期、相对应的销售量或其他因素,在各个中期报告期之间分摊。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中报所依据的理论基础都是一体论。所谓独立论(Discrete theory)是指将每一个中间报告期视为一个基本的会计期间,是与年度会计期间相分离的独特的、独立的时期。编制年度财务报告适用的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等都同样适用于中报的编制。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对中报所依据的理论基础都是独立论。IAS34要求企业中报和年度财务报告应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实际上倾向于独立论。我国证监会“三号准则”并没有明确中报编制的理论基础,但财政部此番准则则明确中报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是独立论。
针对我国中报的现实状况,需要逐步推进:一是进一步简化中报形式,避免“信息超载”现象的发生;二是重视分部信息的提供。一个跨行业、跨地区的企业集团,其风险和报酬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企业经营行业的性质和现状、经营地区的地理条件和经济政策;三是重视对中报的审计,减少虚假财务信息。
总之,在我国中报理论和实务刚刚起步之际,我们应采纳世界各国中报理论、方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同时,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总结,从而促进我国中报理论和实务的发展。
名词在先
中报
中期财务报告的简称,是指以中期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告。其中,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它可以是一个月、一个季度或者半年,也可以是其他短于一个会计年度的期间。
重点把关
1. 中报的基础是什么
中报至少应当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财务报表附注。
其中,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应当是完整的财务报表,其格式和内容应当与上年度财务报表相一致。中报的数据既包括本中期的财务数据,也包括年初至本中期末的财务数据。
中报附注并不要求像年报那样提供完整的附注信息,而可以适当简化,但应当遵循重要性要求,对应当在中期财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的重要信息必须披露。
2. 中报的编制原则是什么
与年报基本相同,但也有不完全相同之处。因此,需要遵循一些特定的编制原则:(1)前后一致原则;(2)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应当以中报数据为基础,而不应再以预计全年数据为基础;而且,与年度财务数据相比,中期会计计量可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估计。
3. 合并财务报表与中期报表
中报必须与上年报告保持一定的衔接关系。
(1)如果企业上一会计年度的年报是合并报表,则企业在本中期也应当与上年度合并财务报表相一致。
(2)在上年度纳入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子公司在本中期不再符合合并范围的要求时,本中期末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就可以不再将该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继续纳入合并范围。
(3)中期内新增符合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要求的子公司。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本中期需要及时将该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4. 比较财务报表的编制
中期末除了需要编制中期末资产负债表、中期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之外,还应当提供前期比较财务报表,包括:(1)本中期末的资产负债表和上年度末的资产负债表;(2)本中期的利润表、年初至本中期末的利润表以及上年度可比期间的利润表(上年度可比期间的利润表包括上年度可比中期的利润表和上年度年初至可比本中期末的利润表);(3)年初至本中期末的现金流量表和上年度年初至可比本中期末的现金流量表。
5. 中报附注的编制要求
中报附注应当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编制,披露自上年度期末之后发生的,有助于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变化情况的重要交易或者事项。这样,把“死”的“数字”和“活”的“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于中报附注的编制要求,主要强调如下几点:
(1)应当提供比上年度财务报告更新的信息。
(2)应当遵循重要性要求。
(3)应当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
(4)应当披露重要的事项与交易。
对于理解本中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重要事项或者交易,也应当在中期财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6. 中报附注的披露项目
开发中期 篇4
课题中期阶段报告
青铜峡市第三小学赵志兴
一、课题进展情况:
课题自立项以来,课题组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为课题研究过程给予了人力物力方面极大的支持,同时借2010年“全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观摩研讨会”的春风,使课题组成员充分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落实的重要前提,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条件。两年来,我校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需求选取学习课题,按照社会实践类和学科综合类两大类型,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人与文化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四条线索,利用环境教育资源、生活教育资源、科技、文化教育资源、品德教育资源选择和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已初步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教材。
一是开发环境教育资源。为使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环境,自觉自主地保护环境,我们组织开展环境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临近学校的清秀园、银河广场、北苑社区等作为环境教育基地,通过组织观察、进行采访、专题研究、参与植树造林等形式,让学生感受环境与生活、与社会、与人类的紧密联系,获取环境保护的初步知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是开发生活教育资源。“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应该在种种生活中进行。”我们努力挖掘生活教育资源,让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利用周末寻找一个岗位,参与一项工作,体验一种生活,学习一项技能,得到一种感悟。引领学生走进家庭学当家,走上岗位学技能,走进社区学服务,让学生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生活中,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劳动体验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获得发展。
三是开发科技教育资源。我们通过建立科技阅读小组、科技试验小组、科技制作小组,通过图书阅读、上网查询、调查访问、实验研究、创新制作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向学生打开科技的大门,让他们接受科技新信息、了解科技新成果、认识科技新发展、参与科技新发明等,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了解科学技术、探究科学技术、运用科学技术,从中体验发明创造的乐趣,培养科学思维的方法。
四是开发文化教育资源。临近学校的市图书馆、学校的图书室、班级的图书角,都是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资源。为此,我们开展了“我读书我快乐”的综合实践系列活动,以坚持多年的“读书月”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去了解、去接触、去感受、去开启中华文化宝库,了解中华历史,认识中华名人,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充实人文内涵,增加文化含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提高人文素养。
五是开发品德教育资源。我们把青镇烈士陵园、青铜峡市第一敬老院及公安局道德教育基地等作为品德教育综合实践基地,通过参观、访问、服务等形式开展系列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但让学生感受英雄、了解英雄、学习英雄,尊敬老人,而且使学生从反面人物的身上全面了解生活,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信念,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是开发学校资源。我校一贯以来,重视艺术教育特色管理,开展以书法、绘画、剪纸、舞蹈、合唱、器乐演奏、赏诗配画、手抄小报、动画制作、电脑绘画、图书阅读等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从基础抓起,加强培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氛围。
二、目前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因我校于2011年12月被列入校安工程建设项目学校,2012年元月中旬就迁入原二小旧教学楼,由于教学功能室、活动区域严重受限,课题研究也因此受到了影响,尤其第二阶段的方法指导课、实验课数量上不能得到保障,随即调整了研究内容,重点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初步编写了6本教材。原定计划的各类研究课只能在本月12日迁回新学校后实施,学校专门为本学科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室,更为课题后期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下一阶段的研究设想:
中期鱼粉走势分析 篇5
1 秘鲁配额大幅削减
10月29日秘鲁生产部发布的第457-2012-produce号公告,2012年秘鲁中北部海域第二季非人类直接食用的鱼是鱼捕捞配额合计为81万t,且分2次执行,其中11月21日(至工作日开始计算)至12月31日为41万t, 2013年1月份为40万t。秘鲁生产部将进行新的油轮调查,确定后期配额的变化。81万t的捕鱼配额,大大出乎业内人士的预料,相比2011年同期配额减少68%,为秘鲁10年来最低。秘鲁鱼粉厂商暂停报价,部分厂商流传出cnf 2 130美元/t的价格。
2 鱼粉价格急剧上涨
在秘鲁配额消息传来之前,在配额炒作氛围下,国内秘鲁普通蒸气级别鱼粉报价每吨10 500元;超级蒸气级别鱼粉报价在11 500元每吨。配额确定为81万t之后,大部分贸易商暂停报价,少数贸易商开始报价,秘鲁普通级别鱼粉报价在每吨12 000~13 000元,超级级别报价每吨13 000~14 000元,部分贸易商报价更高。目前鱼粉市场报价较为混乱,贸易商挺价意愿强烈。
3 国产鱼粉跟盘上涨
在进口鱼粉价格飙升的同时,国产鱼粉跟随上调。截至目前,山东62%蛋白含量,新鲜度160,报价在9 500~9 800元/t;65%蛋白含量、新鲜度160,报价在10 300元/t,成交议价。
4 鱼粉市场利好因素
一是秘鲁配额大幅度削减,引发后期供应担忧,此为最大支撑因素;二是国内鱼粉到货减少,鱼粉库存偏低;三是国产鱼粉渔获较少,原料鱼供应较少,导致鱼粉成本攀升,支撑国产鱼粉报价;以上3个因素成为目前鱼粉市场的有力基础。
5 利空因素
正泰电器中期业绩喜人 篇6
今年上半年,公司拓展市场销售,同时,受益于市场需求增加,产品销量明显上升,主营业务收入同比显著增长。配电电器、终端电器和电子电器营业收入涨幅均在43%以上,控制电器和电源电器收入增长均在32%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国际化战略取得一定的成效,上半年公司境外销售达到31216.20万元,同比增长41.38%。
IPO募集资金用于年产6000万套智能电器建设项目与诺雅克节能型控制及配电电器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目前正按计划进度有序推进,有望成为未来增长点。同时,公司光伏逆变器产品已经取得了欧盟认证,从去年开始销售。
中期全国玉米走势分析 篇7
1 东北玉米价格基本止涨趋稳
近期,随着天气转暖,玉米存储难度加大,农户售粮意愿提升,增加市场供应,虽然东北贸易商及企业收购态度积极,维持价格整体稳定,但玉米上涨势头已经明显减弱。
目前, 哈尔滨市饲料企业收购中等烘干玉米入厂价为2 300~2 320元/t, 水分14%;辽宁朝阳市场当地农户20%水分玉米贸易商收购价格为2 120~2 140元/t, 按1∶1.2折扣比例折算成标准玉米价格为2 280~2 300元/t;吉林省松原市场当地个人粮库收购水分15%玉米价格为2 100元/t, 按1∶1.2折算成标准品玉米价格为2 250元/t;内蒙古通辽市当地贸易商在农户处收购水分为23%的玉米价格为2 060元/t, 按1∶1.2比例折算成标准品玉米价格为2 320元/t。上述地区价格已基本稳定。
2 华北地区玉米价格略有回落
受天气转暖和春耕临近影响,农户陆续出售手中余粮,市场供应量有所增加。近期山东一些企业陆续下调收购价格,但河北、河南等省玉米价格仍基本维持坚挺。山东德州饲料企业新玉米收购价2 300元/t,近期下跌20元/t。石家庄市目前当地贸易商收购标准品玉米价格在2 280~2 300元/t之间,郑州当地贸易商收购玉米价格在2 150~2 160元/t之间,水分16%,折算标准品玉米价格在2 190~2 200元/t,价格基本维持坚挺。
3 南北港口玉米价格基本稳定
截至3月底,北方港口15%水的优质玉米收购价2 400~2 410元/t,大体持平。其中锦州港主流收购价2 400元/t,鲅鱼圈主流2 405元/t。15%水内的优质玉米平仓报价2 470~2 480元/t,黑龙江玉米平仓报2 440~2 450元/t,基本稳定。
广东港口15%水的玉米价格2 540~2 550元/t,水分偏大玉米2 510~2 520元/t。从目前看,水分偏大玉米面临存储风险,贸易商出货进度加快,报价基本维稳;低水分玉米受库存下降、成本支撑等影响,价格较为坚挺。
4 南方销区玉米价格维持坚挺
近期销区内饲用玉米需求一直呈现较为疲弱的状态,企业收购相对谨慎,在东北高价玉米面前,一些企业选择华北地区粮源。但由于进货成本增加,玉米价格基本维持坚挺。
目前,吉林产二等玉米到长沙站价格为2 630~2 640元/t,水分为14%,价格上涨20元/t。吉林产二等玉米到上海站价格为2 600元/t,水分为14%,价格稳定;部分企业采购山东产普通玉米价格2 400元/t,水分为15%左右,价格上涨10~20元/t。浙江金华玉米市场吉林产二等玉米的到站价格为2 560元/t,进厂价格为2 600元/t,水分为14%,价格基本持平。
5 中短期玉米看涨预期有所减弱
随着天气的转暖以及春耕的临近,农户售粮的积极性提高。而需求方面饲料及加工企业均处于亏损边缘或已经亏损运行,提价动能不足,玉米的看涨预期较前期有所减弱。预计后市大部分地区玉米价格将会趋于稳定,个别地区市场存有偏弱回调的可能。
渔粉中期走势分析 篇8
1 贸易商出货意愿走强, 拉低鱼粉成交价格
随着3月份临近, 部分贸易商资金压力走强, 出货意愿强烈, 从而拉低鱼粉成交区间。据数据统计, 截至到目前, 我国鱼粉市场呈品质、南北两大方向分化。就品质来说, 高品质鱼粉相对强势, 报价及成交下调范围有限。秘鲁超级蒸汽级别鱼粉参考成交在14 000~14 200元/t左右;而低品质鱼粉成交区间大幅度下滑, 秘鲁普通蒸汽级别鱼粉参考成交在12 200~12 500元/t左右, 部分较差品质成交有达到12 000元/t的情况。就南北区域来说, 由于目前70.0%以上的鱼粉库存集中在南方港口, 致使南方港口, 特别是黄埔港、上海港的鱼粉变动颇为敏感, 同一级别鱼粉南方较北方港口成交低300~500元/t左右。
2 秘鲁鱼粉
目前, 国内鱼粉市场缺乏影响市场走向的因素, 众人又将眼光聚集在秘鲁鱼粉价格以及新季秘鲁捕鱼配额之上。2012年10月底秘鲁公布的81万t捕鱼配额, 成为鱼粉价格一冲而上的最主要原因。2013年2月底, 秘鲁海洋研究员开展了鱼资源勘探。预计新季捕鱼活动将在4月份开始。就当下的秘鲁鱼粉外盘来看, 鱼粉品质分化继续明显。秘鲁65.0%~66.0%蛋白鱼粉报价在FOB1 750~1 770美元/t左右, 超级蒸汽级别鱼粉报价在FOB 2 100美元/t左右。究竟后期的鱼粉价格能否延续强势, 或者逆转直下走向回归, 将更多取决于秘鲁海洋资源的情况。
老年中期照护研究进展 篇9
1 GIC概述
1.1 GIC的概念
GIC是界于老年急性期医疗服务和居家照护服务或长期照料服务之间的一种过度性的医疗服务, 即对亚急性和急性后期老年患者实施综合性的医疗、康复和护理服务, 旨在帮助老年病患者由疾病期过度至恢复期, 由医疗上的自主过度到功能上的自主, 由医院照护过度到平安返家。照护的首要目标不一定完全是医疗, 但病患必须具有出院的可能且临床上照护结果应是有可能进步的[3]。IC服务并不需要动用大型综合医院的资源, 但却可能超过传统基层医师的处理范围, 一般应由老年医院、老年康复院、高级护理院和区县级老年医院等服务机构来实施其服务, 但也可在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4]。中期服务模式可以多种多样, 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逐步发展、完善、应用和推广。
一般认为, GIC必须符合以下5个条件: (1) 服务对象是没有必要长期入住急性期医院或是不需入住长期护理机构的老年患者; (2) 服务内容以老年综合评估为基础, 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医疗、康复和护理方案; (3) 服务目标是尽最大努力提升老年患者的功能自主独立性, 使患者尽早回归家庭与社会; (4) 服务具有时限性, 一般以2~6周左右为宜; (5) 服务内容涵盖多个学科多种专业, 应建立老年病多学科整合管理团队。
综上所述, IC必须功能明确 (即避免“再次住院”与实施“亚急性与急性后期照护”) 、方法适当 (老年综合评估) 、定位合理 (综合医疗、功能康复和护理) 、具有时效 (避免与长期照护相混淆) 和多学科团队的参与。
1.2 GIC服务的发展与现状
IC的概念最初由英国健康与社会服务部门 (the British health and social care systems) 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 并于2000年在“国家病床调查”中首次被正式应用, 现在已成为英国卫生署发布的“老年人国家健康服务架构”中老年人健康服务的基本要点之一。有研究结果表明, 有效的GIC, 不但可以避免老年患者短期再入院和过早入住老年长期护理机构的机会, 更可让那些孱弱的老年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中国台湾21世纪初也在积极推广GIC服务模式, 荣民总医院系统设有GIC病房,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我国GIC的概念刚刚被老年医学工作者所接受, 但对医疗事业的管理者和普通老百姓来讲GIC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更缺乏从事GIC的服务机构及其标准规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老年人的健康照护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他们期望提高健康期望寿命和生活质量, 期望生活自理不拖累子女, 期望在急性疾病之后能够很好地康复, 而不留任何的并发症或者是后遗症, 他们期盼着IC服务机构早日诞生。
1.3 实施GIC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构建GIC服务模式, 为老年人实施IC服务, 不仅是解决急性期医院床位紧张的一种有效途径, 也是减少老年残疾和降低老年死亡率、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期望寿命的一种科学管理措施, 会为解决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起到积极的作用。台湾学者研究报道, 台北荣民总医院通过对平均年龄为82岁的老人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 若老人出院后参与社区医院的IC, 接受IC者, 1年死亡风险约为10%, 而选择出院直接回家者, 1年死亡风险为24.4%;接受IC者比未接受者1年死亡风险下降62%。在IC机构为老年患者提供的服务, 一般不需要大型医疗仪器的检查, 也不需要做大量的、密集的化验检查, 日平均住院费用要比急性期医院少得多, 同时还会减少出院患者再入院的概率, 这样不仅可为国家和社会节约大量的医疗资源, 也会为单位或个人减轻沉重的疾病经济负担。
1.4 我国GIC的展望
我国目前的老年医疗服务只重视老年病急性期的医疗服务, 而严重缺乏老年病的IC服务, 导致老年医疗服务出现明显的断层。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和医疗制度改革的推进, 必将构建起分层管理和无缝衔接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而GIC是其至关重要的一个中间环节, 它必将在老年医疗服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会对缓解人们看病难和看病贵的现状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关GIC的研究在大陆正在逐步展开, 如北京老年医院2012年承担了首都卫生发展行业重点专项《老年患者中期照护的临床对照研究》;北京市科委在2011年老年重点专项《老年慢病社区关键技术的研究》中, 也设立了《老年中期照护关键技术研究》的分课题。GIC服务是今后我国老年医疗服务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2 GIC的服务模式
GIC的服务模式, 在英国主要有快速反应团队 (rapid response teams) 、家庭急性照护 (acute care at home) 、支持性出院准备 (supported discharge from hospital) 、机构式康复 (residential rehabilitation) 和日间康复 (day rehabilitation) 等, 在台湾等地还有居家医院 (hospital at home) 、社区评估与康复计划 (community assessment and rehabilitation scheme) 、私人或社会服务部门的护理及机构式康复 (private/voluntary/social services sector nursing/residential home rehabilitation) 、脑卒中康复外展服务团队 (stroke rehabilitation outreach team) 、护理单元 (nurse-led unit) 和日间医院 (day hospital) 等[3]。可见实施GIC服务可在家庭、社区、日间医院 (中心) 和康复院等地点或机构中进行。
结合中国大陆的实际情况, GIC服务可采用如下几种模式: (1) GIC病房。在三级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 都可设立GIC病房, 主要承接由急性期病房转住而来的老年病患者, 服务的对象是具有一定康复潜能并需提供综合性的医疗、康复和护理服务的患者。 (2) GIC医院。相当于老年康复院或高级的老年护理院, 主要收治由急性期医院转介而来的老年病患者, 提供的服务以老年康复和老年护理为主。 (3) 社区GIC单元。在有病床并具有康复服务功能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GIC服务。 (4) 日间照护中心。 在医院和社区开展日间的GIC服务。 (5) 居家IC病床。对具有一定康复潜能的老年患者, 由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人员定期提供上门服务。
不管何种模式的GIC服务, 其目标是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 服务的对象是具有一定康复潜能的老年病患者, 服务的时间一般为2~6周, 提供的服务为综合性的医疗、康复和护理服务。
3 GIC的基本服务流程
3.1 照护对象的确定
接受GIC服务的患者主要为亚急性或急性后期的老年患者。这些患者因急危重症老年疾病入住急性期医院, 经一定的诊断和治疗后已脱离生命危险、生命体征基本平稳、基本达到急性期医院出院标准、并经出院评估具有一定的康复潜能而又不能直接回家, 如急性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意外骨折和急性呼吸系统疾病经治疗后的患者, 还有手术后的部分老年患者, 他们一般需要接受GIC的服务, 即需要继续接受一段综合性的医疗、康复和护理服务。
3.2 照护患者的综合评估
对接受IC服务的老年病患者应进行综合评估, 尤其是应进行各种功能状况的评估。通过老年综合评估, 为老年患者确立阶段性 (2~6周) 的康复治疗目标, 并制定确实可行的康复治疗 (综合性的医疗、康复和护理) 计划。
3.3 实施IC服务
在康复治疗计划的指导下, 由多学科团队共同对老年患者实施IC服务, 其服务内容除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外, 主要对老年患者实施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 并对合并有老年综合征 (如老年跌倒、痴呆、尿失禁、晕厥、谵妄、睡眠障碍、慢性疼痛、药物滥用和帕金森综合征等) 或老年问题 (如褥疮、便秘、肺栓塞、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深静脉血栓、肢体残疾等) 的患者实施正确的照护, 还应对带有各种管道 (如引流管、造漏管、胃管、导尿管、气管插管和静脉通道) 的患者进行定期的护理等。在实施IC服务期间, 应对患者进行康复效果的综合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其康复治疗方案。
3.4 出院评估与患者去向的选择
对于接受机构照护的患者, 他们经过一定的康复治疗预计能出院或要求出院时, 一定要对其进行出院前的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具体的出院计划, 并应明确患者出院后的去向, 如患者为原有疾病或新发疾病的急性发作, 患者应转回到急性期医院进行治疗;如患者各种功能状态得以恢复, 可让患者回归家庭与社会;如患者已为失能状态无法恢复其功能, 可嘱其接受家庭、社区或机构等的长期照护服务。
3.5 随访服务
对实施过IC服务的老年患者, 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跟踪随访和有目的的追踪研究。
4 GIC的关键技术
4.1 老年综合评估技术
在IC机构中的老年医护工作者应全面掌握老年综合评估技术, 尤其是对老年各种功能状况的评估, 如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估、躯体功能的评估、认知功能的评估和社会行为能力的评估等;应通过老年综合评估技术, 预测老年患者可能康复的程度或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如发生跌倒、褥疮和营养不良等的风险;还应通过评估, 及时评价其康复效果。
4.2 医疗技术
处于亚急性或急性后期的老年患者多数为多病共存的患者, 多重用药现象十分普遍, 有的甚至出现医源性的伤害或器官功能的障碍, 有的还需要控制疼痛或并发症的发生, 这些都要求IC机构中的老年医学工作者要有全面系统的老年医学知识, 要有精湛的医疗诊治技术和高超的处理复杂疾病的能力。
4.3 康复技术
据统计入住急性期医院的老年患者会发生多种功能的退化, 其中有25%~35%会损失一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5%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 20%~25%会出现情绪障碍, 20%~40%会出现营养不良, 100%会有活动与行走障碍的风险, 因此, 老年人各种功能状况的恢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老年康复是实施IC服务的重中之重。具体地讲, 在GIC机构中应掌握骨关节康复、脑卒中后的神经康复、心血管事件后的心脏康复、呼吸系统疾患后的肺康复、肿瘤手术或放化疗后的体能康复等。
4.4 护理技术
IC中的护理主要包括各种老年疾病的护理、老年综合征或老年问题的护理, 以及各种管道如造瘘管、引流管、胃管、导尿管、气管插管和静脉通道等的护理。因此, IC机构中的护理人员应全面掌握上述老年护理技术。
4.5 其他技术
营养支持和与老年人的交流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
5 如何实施我国的GIC服务
5.1 建立IC服务模式与服务机构
在我国现有的医疗服务中, 急性期的医疗服务、长期照料服务和社区医疗服务逐步建立与完善, 但严重缺乏IC服务机构, 出现老年医疗服务中的断层, 即从急性期医疗机构出院但又不能直接回家的患者没有特定的医疗机构可以承接其服务, 因此, 在我国应建立IC服务模式, 应新建、改建或扩建IC服务机构, 以便提升老年急性疾病之后的健康照护能力, 有助于急性医疗服务机构及时而安全地让老年患者出院, 并能为其提供连续而有效的康复治疗, 避免老年患者功能丧失, 减少入住长期护理机构的机会,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全面应对快速老龄化所带来的冲击。实施IC服务的机构可以是老年医院、老年康复院、高级的老年护理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
5.2 培养GIC服务人才
GIC需要的是由多学科成员组成的团队, 除老年病医师外, 需要大量的康复治疗师、护师、临床药师 、营养师和社会工作者等。国家和政府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注重GIC人才的培养, 以便满足不断增长的老年卫生服务需求。
5.3 建立GIC的管理规范
为了规范GIC服务的管理, 国家和政府应出台相应的IC服务政策, 如IC机构的准入标准, 与急性期医疗服务机构、长期照护服务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的管理规范, 老年患者入住和转出IC机构的标准, 以及平均住院日的要求、医疗保险报销制度等等。
参考文献
[1]Eagar K, Cromwell D, Kennedy C, et al.Classifying sub-acute and non-acute patients:results of the New South Wales Casemix Area Network study[J].Aust health rev, 1997, 20 (2) :26-42.
[2]Gindin J, Walter-Ginzburg A, Gei-tzen M, et al.Predictors of rehabili-tation outcomes:a comparison of Is-raeli and Italian geriatric post-acute care (PAC) facilities using the mini-mum data set (MDS) [J].J Am Med Dir Assoc, 2007, 8 (4) :233-242.
[3]陈亮恭, 黄信彰.中期照护:架构老年健康服务的关键[J].台湾老年医学杂志, 2007, 3 (1) :1-11.
[4]Young J, Green J, Forster A, et al.Postacute care for older people in community hospitals: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 Am Geriatr Assoc, 2007, 55 (12) :1995-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