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电子琴教学

2024-06-29

小班电子琴教学(精选3篇)

小班电子琴教学 篇1

“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一、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关于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从国家层面到各级各类高校,从高教理论界到基层教学一线,都进行了大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积极探索,也获得了比较丰富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为卓越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和推动作用。总体来说,当前对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讨。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至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林健老师从卓越工程师培养涉及的学校培养标准和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推行研究性学习方法、工科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卓越工程师培养国际化、实施“卓越计划”对本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存在的困难和需要的政策支持等八个方面,总结、评价和分析了“卓越计划”启动以来参与高校的实施进展情况。并就如何形成具备竞争优势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特色定义、人才培养定位、特色的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2)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诞生于英国牛津大学,其要义是导师与学生亦师亦友,启迪智慧。我国引入导师制的主要目的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彰显出精英教育的品质与价值,培养和造就个性化人才、创新型人才。导师制在我国实践获得了一些成绩,有利于学风建设,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大学英语四、六级过级率;提升学生出国、考研率和就业率;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提高指导教师的教研素质和教学质量等。当然,导师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引进的导师制没有考虑我国的具体国情,存在不同程度“水土不服”的现象,导致导师制定位不明确;二是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我国导师资源相对紧缺,加上导师制高要求与导师水平参差不齐的矛盾以及导师职业角色定位模糊等,无法形成稳定的导师团队;三是部分学生和部分导师都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学生和导师互动意识淡薄,指导交流的场地存在困难;五是实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治理机制,无法形成一个高效的导师制平台,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针对导师制存在的问题,不同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和程度上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或策略,归纳如下:一是要在体制上为导师制创造环境、提供资源;二是要解决导师资源匮乏问题,并建立导师的资质、考核和激励机制,调动导师的积极性;三是要明确本科生导师制中师生双方的职责,建立双向选择机制,增进学生和导师的交流;四是改革高校评价机制和高校教师评价机制;五是不同高校应因地制宜采用适合的模式等。

(3)小班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小班化教学有着传统教学不具备的优点,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和科研的实效。对电子与通信工程卓越人才培养,采用小班化教学方式可以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可以对授课方式、训练方式和评价考核方式进行有效的改革。

二、导师制和小班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结合导师制和小班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以及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本文提出了基于导师制和小班化的电子与通信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特色鲜明的导师队伍,创设导师与学生互促的卓越型平台,开设具有个性兴趣爱好和专业需求的小型化学生班级、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考核评价制度等。该培养模式具体要点如下:

(1)导师制下的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导师制下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导师制中的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我国现在处于大众教育阶段,不可能对所有学生再进行精英教育,故导师制只能募集优秀学生进行卓越人才培养。二是导师制与科技创新:需要针对专业核心课程,深入指导学生,让学生全流程完成系统设计,包括仿真验证和可行的开发;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导师(导师团队)进行全程指导,发挥其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特别是结合导师的科学研究项目开展工作,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导师制与通识教育: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导师制进行专业教育,可以缓解学分制条件下专业教育比例不足存在的问题。四是导师制与“就业至上”的办学理念:应鼓励指导学生考研,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2)导师制下的卓越导师队伍建设。基于导师制的卓越人才培养必须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卓越的导师队伍。卓越的导师队伍应具有全面的指导能力,除了本科阶段的学习和科研指导外,还应具备与研究生导师制、企业导师制的接轨能力。具体如下:学生导师制,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教学和科研指导,彰显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导师团队制,实行小班化教学与科研,彰显团队协作能力;研究生导师制,让研究生参与本科生的研究指导工作,互促进展,为后续研究生工作打下基础;企业导师制,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提供指导,与企业导师制接轨;导师队伍的自我成长与完善,构建一个具有不同学历层次、不同职称结构、不同学科和专业方向的综合型导师队伍。

(3)导师制下的卓越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建设完善有利于学生与导师相互促进的卓越人才培养平台,通过平台的作用来不断募集优秀的学生,促进导师队伍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出卓越人才。开展的措施如下:创建或完善与学科发展匹配的专业实验室,为卓越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结合导师团队的科学研究项目,适当开发兴趣课题,驱动本科学生进行研发,培养课外实践能力;完善本科生学科竞赛体系与平台,持续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参与比赛并获奖;积极举办本科生课外活动成果展,特别是对各种学科竞赛结果及科技活动成品展示等,吸引更多同学参与;形成固定专业培训机制,如寒暑假强化培训计划等。

(4)卓越人才培养的小班化教学与科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小班化教学与科研,避免直接式灌输,采用探讨式教学和指导,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反过来,小班化教学与科研指导可以促进导师队伍的成长和完善。

(5)基于导师制和小班化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标准建设。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卓越人才的评价标准,即卓越人才的特色;二是导师队伍的管理和考核评价标准,比如说导师队伍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青年教师的成长等;三是卓越人才培养平台的评价标准,平台是否可以支撑卓越人才的培养,输出更多的卓越性人才等。

三、导师制和小班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本文以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与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开展基于导师制和小班化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学生实践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近两年来,导师团队指导大学生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获得国家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湖南省一等奖5项,二等奖和三等奖近十项;指导大学生参加“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获得华南赛区二等奖和三等奖多项;指导大学生参加大学生“时代杯”智能车竞赛获得省二等奖4项。除了各种竞赛,相关导师团队结合研究指导,让大学生直接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包括理论设计、仿真验证以及科研论文写作等。

(2)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人才培养平台。培养卓越人才需要稳定的平台作为支撑。多年来,学院老师在指导大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体系和平台。基于该平台,所有参与竞赛的学生不仅可以高效地提升基础理论知识水平,而且可以在平时逐步积累到丰富的实践能力。通信工程专业倡导的导师团队指导制度可以保证卓越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而且优先接纳卓越人才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给卓越人才培养提供了一条更完整、更宽的路径。

(3)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了良性循环。指导老师团队制度不仅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反过来也促进了教师队伍的优化。经过多年的积累,目前已经建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职称结构合理的指导老师团队。

总体而言,基于导师制和小班化的电子与通信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通信工程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结合导师制和小班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构建出基于导师制和小班化的具有鲜明特色的适合电子与通信工程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受益学生不仅仅是来自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几百名学生,对兄弟院校通信工程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甚至是其他工科专业,采用基于导师制和小班化的模式培养卓越人才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要:如何培养卓越人才是困扰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难题。本文结合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卓越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了基于导师制和小班化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结果表明该模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能够很好地提升导师队伍水平。

关键词:导师制,小班化,电子与通信工程,卓越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12.

[2]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3—24.

[3]熊飞,狄光智,赵家刚.从企业需求与学生就业角度谈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模式的制定[J].价值工程,2015,(18):183—185.

小班电子琴教学 篇2

王雪滢

幼儿园数学电子白板活动是很多教师不愿意深入开展的活动,由于教师对数学学科知识了解不足,对幼儿学习数学的年龄特点和学法认识不到位,教师对电子白板技术不熟练组织数学活动的方法单一等,造成了幼儿被动的学,死学,不会运用已有经验迁移和解决问题。通过长时间的大胆尝试,我发现只要具备以下几种能力就能轻松开展幼儿园数学活动。

伴随我园教育科研课题《教师现代化教育手段运用性研究》的实施,我们越来越意识到高效的现代化教育手段,不仅提高了幼儿教育的效能,深化了幼儿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是提升教师现代化教育手段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数学活动的知识性、抽象性、概括性很强,如何把这些“数数”、“分类”,“加减”等数概念变得有意思,变得生动有趣,可能也是现今幼儿园数学教学探究的方向和重点。我主要结合玩骰子这个数学活动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设想。

一、设计意图:

骰子是幼儿在日常游戏中经常用到的道具,活动中通过猜一猜、玩一玩、做一做等形式来发现骰子的秘密,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从而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结合我园的课题研究《教师现代化教育手段运用性的研究》在实施过程中,我尝试运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来辅助教学,拓展幼儿的思维方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同时也有效地化解了活动的重难点,优化了教学结构,使活动具有新的生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策略体现:

具体说来,在结合策略的使用上,有以下几点: 1.调动感官,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激发幼儿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动力。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于现代化技术的掌握也逐渐娴熟,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融入幼儿园教学的过程中,将传统的黑板、计算机、投影仪等多种功能集于一身,能够充分增加教学的视听觉效果,激发兴趣,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如在游戏环节“猜猜看不见的数”,请幼儿来猜猜藏在下面的数是几,猜到的就像骑马一样坐在相应的数字凳上。为了更好地渲染游戏氛围,体验游戏带来的轻松愉悦感,我播放了当下流行的音乐《江南style》刺激幼儿的感官,幼儿跟着音乐的节拍舞动身体,兴趣盎然,为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化解难点,提升效能。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应用成为教育信息化实践中的新热点,它有效地调动了幼儿的兴趣,将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直观展现,活跃了幼儿的思维,增强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它的优势在于以电子白板为互动平台,极大地促进了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在电子白板上可以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随时进行直接书写和操作,不仅能让每一个幼儿直接参与集体活动之中,还能进行反复演练、修正,记录幼儿自主探索的动态和细节,必要时可以回溯和重现操作过程和细节,能有效地化解教学的重难点。

如在共同讨论猜得更快,更准确的方法时,老师与幼儿进行了对决,比比谁能又快又准确地记录藏在下面的数字,并将结果记录在了白板上,引导幼儿观察上面看到的数和下面藏起来的数,说说自己的发现。暗藏了一个“+”号,当孩子一时说不上来时,可以利用白板拖拽的功能,移动“+”号,答案显然就出来了,原来上面的数字和下面的数字合起来是七。并进行提问:“那如果上面的数字是一,下面的数字是几呢?”将数字拖动到相应的一栏中,化解了教学的重难点,使幼儿较好地掌握了原来骰子相对面的数字合起来是七。在这个环节中随机性很强,因为每一次掷骰子的结果是不同的,利用白板能较好地辅助数学活动的开展,从而提高幼儿学习效能。

3.人机互动,激活思维。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引进开创了新的教学结构,打造了新的教学形式,为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真正地实现了利用信息技术媒体创新的交互式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可以让幼儿最大限度的利用教学时间,使教学过程成为双向的“对话”和“互动”。师幼在“对话”和“互动”中形成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变成一种动态的、生动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如在游戏“刮刮乐”环节中,创设了游戏的情境,巩固幼儿所学的知识。利用电子白板的擦除功能,揭晓了中奖号码,一下子吸引了孩子的眼球,共有三张刮刮卡,当第一张刮刮卡,刮出数字“3”时,有的孩子都认为自己中奖了,一片呼声,结果还出现了“下面的数”这几个字样,原来是“下面的数是3”的孩子才是中奖了,也让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都要看全面,不要心急。三张刮刮卡难度逐渐递增,第二张有加减运算,第三张则让幼儿尝试编算式,在这种人机互动的过程中,有效地激活了幼儿的思维,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活动综述:

小班电子琴教学 篇3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坚持科研根植于教研的思想,本着整合、优化、实用、有效的原则,经过对“小班化教学”与“生态课堂”理论的提炼与重组,将学校关于小班化教学和生态课堂研究的两个课题进行整合,生成了一个新课题——“基于小班化教学模式研究,探寻小班教学的生态优势”,将教育生态观贯穿于小班化教学研究过程中,明确了小班化教学的最大优势就是“生态”。

一、生态课堂背景下的小班化教学的新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简单地用一种模式或几个步骤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如何以小班化教学模式营造生态课堂,着力研究学生的学习,还课堂教学于本真?学校从小班化与生态课堂的联系上开展实践研究,从小班化教与学的方式转变着手,通过课堂组织形态、师生教与学组织形式、教与学活动方式的合理运用,努力建构生态小班教学模式。

(一)“取经”传道,初见新模

实验初期,我们经过对课题的研读解析,进一步明确小班、生态、个性、高效的界定,坚持科研理念引领方向。带着课题,我们组织实验教师先后走进南京、西峡、东辽等地学习、模仿、创新和论证,在吸收“三疑三探”和“五元”教学模式精髓的同时,立足学校实际,予以传承、取舍和创新,初步形成了以“问题为主线、探究为手段、合作为平台、运用为目的”的“3+X”生态小班教学模式。

1. 模式界定。“3+X”的教学模式中,“3”即“疑、探、用”。

“疑”为质疑,创新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先导。教学中,我们追求以问题为主线的学本课堂,将“问题”嵌入课堂,鼓励学生敢想、敢问,为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抓手”。

“探”即探究,是学生主要运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在引导学生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引入合作学习、团队成长的理念,建立小组合作团队学习机制。它不同于以往的小组交流、讨论学习,而是一种有组织的团队学习。探究中,教师为流动指导员,各组由组长进行合作分工,追求“个体学习愿景化,同伴学习合作化、小组学习承包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用”也谓实践,根本是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联合起来,由浅入深、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再从中发现新问题并学习解决,让学习与实践相互促进,融会贯通,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X”,这是一个生态化设计,即立足班情、学情、生情、师情等予以创新和拓展,让师生不为模式所禁锢,彰显师生个性,使师生不必一味地陷入模式的框架之中,给师生足够的个性发展创新空间。

2. 模式特征。经过两年的研究与实践,“3+X”的教学模式初步凸显了如下特性:

(1)自主性。该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师生教学的主动性、自觉性,学习不再是“教师教”的服从与配合,而是翻转课堂的传统路径,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教”融入“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变成了教与学的真正主人,成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

(2)可操作性。该教学模式是在“以学定教”教学思想指导下而建立起来的,便于理解、把握和运用。它冲破了传统由“教”到“学”的“自上而下”的教学模式,转化为由“学”到“教”的“自下而上”的新的教学逻辑框架。

(3)参照性。该教学模式是基于小班教学而建立起来的,是处方性的,可以为教师作出指示,提供策略。但并不要求教师严格遵循和执行,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根据需要,创新出适合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让师生能够走出固化模式,在教学中实现“有模无痕”,乃至“无模无痕”的理想教学境界。

(二)探索实践,反思论证

研究中,我们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首先变革备课模式和教研模式,对“3+X”模式进行实践论证,不断推进课堂教学在观念、形式和手段上的突破与创新。

1. 变传统集备为主题集备。我们从实用主义出发,以生态小班教学模式研究为出发点,针对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可实施性建议、研讨和交流。以学科组为单位,采取“主题学习式、主题研究式、主题设计式”集体备课,努力提高集体备课实效。打破以往集备、教学、科研“单打独斗”的局面,有效整合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师的交流与学习。

2. 变单一教研为多元教研。本着参与式、互动式、实战式的校本教研理念,我们立足单一的校本教研模式向多元的校本教研模式转化,让校本教研更好地为教学改革与实践服务。

(1)丰富教研,植根于教学实践。组织骨干教师进行“模式引路课与观摩课”,大学区“1+1”交流教师“优质传导课”、实验教师的“问题会诊课”,以及“每师一课”、“同课多轮”、“一课多上”等不同形式的教学研究,实现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真正将科研植根于教学实践,让科研更接地气。

(2)围绕课例,实施“平等对话”。教学中,我们发现青年教师往往会出现一些个性化问题,这种问题不具有共性,不能作为专题进行讨论。于是我们为青年教师开设了“与骨干教师对话”、“与教学校长和教导主任对话”、“与教研员对话”等课程。在这种自主交流和相互启发中,教师可以畅所欲言,开阔思路,引发思考,提高了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自设目标,自主跟踪研究。教师根据教学实践,针对自身优势和学生特点,自设小课题,进行自主研究。研究中可请工作伙伴帮助跟踪,小范围研讨。这样“以小见大”,将教科研落实于教师的自主研究中,有利于形成学校良好的教研风气。

二、生态课堂给小班化教学带来的新变化

目前,从教育生态的视角考量,很多小班化教育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改变。除了班级人数减少外,很大程度上还是将“大班”的教学思想直接套在了“小班”上,合作探究基本流于形式。而生态课堂构建引发而生的教育新形态,给我们的“小班”带来了新变化。

1. 教师角色的转变——讲师变同学。教师不再是站在讲台居高临下的讲授者,而是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大小同学”的合作关系,形成新的学习共同体,与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共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形成了真正意义上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生态关系。

2. 学习方式的变化——被动变自主。课堂中,我们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展示对话、问题发现、思维训练等学习方法,推广小组合作式的团队学习,促使学生获得更高的学习自主权和主动权。

3. 学习资源的变化——匮乏变丰富。教师和教材不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源。通过现代网络传媒、图书阅览等多种渠道,更容易、更快捷、更方便地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让学生的视域范围更加宽阔,学生相互之间也成为学习资源共享对象。

4. 学习评价的变化——单一变多元。纸质评价,现在依然是对学生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生态小班中我们更加关注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及时评价,主要来自于小组、同伴、教师甚至是自我课堂评价,让评价更加开放、多元,更加突出个性化。

三、生态课堂构建中凸显小班化教学的新优势

(一)凸显环境与资源生态优势

小班人数一般为25人左右,学生数量的减少,就意味着生均所占空间的扩大,每个学生享有的教育资源也相对增多。据卫生部测试,小班教室内二氧化碳的含量明显低于四五十人的教室,在宽敞的空间里学习、工作,师生的心境也会自然放松,自然更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凸显教育教学生态优势

1. 师生互动增强化。实践证明,班级人数越多,师生间的情感纽带就越弱,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就越大,教师对班级的管理就越难。相反,小班人数少,学生得到教师关注机率会加大,受教育的时间和相互交往机会也会明显增多,师生感情也会更加密切。比较显性的优势就是小班学生的课堂发言率和教学参与率均优于大班,教师也更容易走进学生当中,拉近了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

2. 有效学习充分化。学生自主探究是最常用的学习方法。对比中我们发现在一个学生数较多的课堂,如果没有充足的时间和必需材料,在较短时间内组织学生探究是比较困难的,也难于展开和深入,甚至流于形式。而小班则不同,师生思维的开放程度、较大的学习空间有利于组织各种学习形式,如他们或个人、或结对、或小组或全班……去做阅读、实验、思考、讨论、游戏等多种探究活动,让探究活动更有效。

3. 因材施教有效化。相对于大班,小班教师的工作量也相对较轻,教师能有充分的时间来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让教育更有针对性。在大班教学中教师往往更照顾“面”,而小班教学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关注“每一个”、“了解每一个”、“研究每一个”、“发展每一个”,让每个孩子都在教师的关注中个性得到充分释放,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上一篇:矿井监测传感器下一篇:室内植物的绿化装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