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软瘾

2024-12-18

手机软瘾(通用3篇)

手机软瘾 篇1

每个人都似乎有这样的情景:每半小时登录一下自己的QQ,几分钟就要刷一遍微信、微博,浏览新闻、看小说;存在拖延或运动过度。人都很有可能是染上这种“特殊的习惯”。Judith Wright把这种特殊的习惯称之为软瘾[1]。软瘾当中又以手机软瘾最为普遍。手机逐渐蔓延至大学课堂,是大学课堂最为常见的偏差行为。手机正在占领课堂,并非危言耸听。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如何对学生课堂使用手机进行有效的干预是教育者需要面对的问题。为了解决这类问题,首要是应该对手机软瘾和特点及形成的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对比干预策略的优缺点,重点分析每种干预措施的效果优劣,为未来手机软瘾干预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1 关于学生课堂手机成瘾的影响和成因

手机软瘾是学术界的一个新的名词。以往研究喜欢用手机依赖或者倾向来意指个体对手机的痴迷状态[2]。为什么我们用手机软瘾一词,而不是手机依赖或者倾向呢?第一,用手机依赖无法表达“瘾”心理感受,即“软瘾”一词来表达为体验过程中的欣快感与切断体验的不适感。依赖意指依靠别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第二,“瘾“可以准确说明个体对事物的强迫性的行为习惯,表现为对事物出现强烈、被迫的连续或周期性的行为习惯。第三,“软瘾”有别于物质成瘾。“软瘾”一词一方面可以区分成瘾,又能表达事物之间的心理依赖。手机软瘾就是典型的例子。物质成瘾指人对物质的过度依赖而导致的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生理性不适,其表现为精神行为障碍,社会、心理功能受损[2]。软瘾在“瘾”的程度上显然没有成瘾这么严重,只是出于习惯对物质使用产生比较强烈的依赖感,同时伴随着各种强迫性动作,如频繁地查看手机、刷新微信、频繁手机购物,等等[1]。从现实可以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对手机还谈不上成瘾,只是对手机逐步产生了强迫性的习惯,这种习惯会对自己的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但是还能坚持下来生活和学习,这就是软瘾的典型特征。通过归纳发现,课堂手机软瘾具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特征。普遍性。调查表明,大学生手机依赖率在15%~40%之间。一项调查研究显示,超过九成的大学生会带手机去上课,17%的大学生平均每节课使用手机时间超过30分钟,超过80%的大学生会在课上使用手机上网[3];偏差性。所谓偏差性是指学生违反特定场合的特定管理规则或者偏离了教学方向的特征。调查显示,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目的主要为“工具聊天”,其后为“获取新闻资讯”、“收发短信”。还有近三成大学生表示,在课堂上用手机辅助学习。为什么要在课堂使用手机?42.8%的学生认为课程太枯燥乏味,19.5%的学生表示有及时查资料的需要,还有7.1%的学生称是与同学交流的需要;课堂手机的危害严重。课堂上频繁使用手机一方面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让大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大量时间,而这些软瘾的危害性使得这些行为更容易被常态化。与药物成瘾一样,软瘾很可能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严重的慢性伤害,对自身的成长非常不利,而且同样会妨碍人们的身体健康、人际关系、学习工作。Jenaro指出过度依赖手机不但会对机体的颈部、肩部、背部以及视觉、听觉弱化等健康造成影响,而且会影响个体心理健康。例如,加剧师生矛盾,妨碍学生思想成长,引起更大的孤独感、抑郁、焦虑等一系列心理不适,并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造成重要影响[4]。Thomée等人选取了4 156位20~24岁的瑞典青年进行一项前瞻性群组研究,结果发现男性高频率手机使用者一年后有更多的睡眠问题及抑郁症状,女性高频使用者也出现很多的抑郁症状,而这些表现与他们对手机的过度使用而产生的压力有关[5]

自手机应用移动网络技术以来,青少年对手机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课堂上学生使用手机逐渐成为教师头疼的问题。为什么学生在课堂如此着迷手机呢?首先,软瘾的发生与手机特点有关,即手机的即时性、智能性以及便捷性。学生使用手机能够快速地获取信息、新闻资讯,能够使用手机完成很多任务,非常方便。其次,与学生的性格关系密切。手机软瘾与学生孤独特质、自尊水平以及自我认同的特点密切相关。低自尊的大学生更容易成为手机依赖者[6],同时孤独感和自我表达认同也能很好预测手机依赖[7]。归根结底在于青少年普遍把手机作为自我概念的象征,一方面有助于加强个体的自我认同;另一方面通过交友体现自身在社会地位、人格特征、态度及价值观的身份认同。此外,手机的滥用与环境氛围关系密切。具体到课堂上手机依赖率频发与课堂这个独特的环境密不可分。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学习动机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变量,以往研究却予以忽视。

2 手机软瘾干预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课堂手机软瘾既是一个课堂教学问题,也是一个道德问题,更是一个严重的心理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走出手机软瘾的泥潭,让课堂回归平静和纯洁。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遵从不同的价值取向。以学生课堂玩手机游戏为例,一部分教师认为不管何种理由,上课使用手机就是不对,教师只要实行惩戒,学生就不敢再玩了;另外一部分教师认为人是向善的,做任何事都有他合理的部分,学生上课玩手机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寻求人际交流的方式,只是学生没有把内心向学的心理能量发挥到正确的方向。从例子中看出,两种不同的人性思考逐渐演变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以人性为善的扬善干预和以人性为恶的抑恶干预。以人性为善的哲学理念思想而演化出来的扬善教育,它主张人本质是善良的,也是在不断追求善良,教育就是要不断显扬个体行为中善的部分,通过不断扬善举动,促进个体的不断发展,具体的实现方法,教育中要不断发现学生向善的举动,通常采用表扬、赞赏、希望、鼓励、谅解,等等教育方式。以人性为恶的哲学理念而形成的抑恶干预,就是教育者通过惩戒教育对象的恶行来引导个体积极发展,主要通过惩罚、疏远、冷漠、抛弃,等等教育手段。在两种不同人性的哲学背景下,干预的价值取向之间的冲突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在两种不同价值取向上的教师在课堂上会采取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以抑恶为主张的教育者他们秉承个体存在欲望,应该及时予以压制。例如,无锡商院将把“走进教室要关掉手机”列入对师生的考核内容,把“上课打手机等同于教学事故来处理”;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制定《关于上课期间手机管理的规定》,学生上课玩手机,将被没收一个月;武昌理工学院规定,学生在课堂中使用手机,发现一次扣除1分平时成绩,直至扣完平时成绩为止;河南洛阳理工学院工程管理系在教室第一排设置手机收纳袋,课前将手机或静音或关机后放入收纳袋,课后取回。中国家长虽然在手机使用上较为和善,但大部分家长非常恐惧手机对孩子的危害,为此他们有意控制孩子看手机的时间,例如只能周五晚上至周六才能使用手机,其他时间是不允许的。大部分家长内心深处还是坚持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如不采取较为强制的手段,恐难以收场。课题组曾经接待一个案例: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女孩子因为寒假通过手机观看韩剧,最终产生手机依赖,结果导致无法上学,产生厌学症状。而另外一部分人认为手机软瘾产生的根源不在于学生对手机的欲望,而是他们缺乏人文的关怀,或者说是家庭功能不良的结果。例如,一个孩子由于缺少父母的关注或者父母离异,他们感觉无爱了,就会通过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求别人的认同感。扬善价值观取向的个体主张应满足学生关于生理、安全、爱与归属的需要,积极鼓励让个体自己表达愿望、要求、做出选择,同时教育者也要学会创造一种允许、接受、满足性的气氛来让儿童告诉我们,他们什么时候需要爱、保护、尊重或者控制。

3 手机软瘾干预的策略取向

近年来,手机软瘾干预越来越引起教育者的重视,人们研究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干预策略,同时取得积极的效果,但是不同的干预策略取向隐含着各自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取向,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认知策略、行为策略、社会影响策略以及医学策略。

行为策略取向。行为主义认为,任何行为都是个体学习的结果,当然也包括手机软瘾。行为主义关于学习的机制是这样表述的: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后行为主义却把学习的机制改成了:反应-刺激。他们认为学习反应的生成在于后面的刺激强化的结果。个体对手机游戏成瘾,其成瘾形成的机制在于个体完成游戏后,由于紧随的强化物(例如积分、虚拟货币等)都有可能强化个体的行为。为此,行为主义学者开发了一套以行为为导向的心理干预策略。行为策略取向是根据学习者目前已有的行为,通过采用新的学习,生成新的行为从而代替已有的行为。例如,针对班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相当广泛,严重影响教学秩序的情况。为此,教师要求以自愿的原则请学生在上课前把手机交到讲台上,每次主动上交手机的学生在期末考试的平时考核分至少为80分,当有学生上交后,老师表扬了她的行为,同时课后表扬和奖励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明显改善。这种策略以好的上课行为的形成代替了上课看手机的行为。行为主义的干预的策略主要有:厌恶干预法、代币制法等。行为主义干预在短时间内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在当学生对分数的渴望相当强烈的情况下,效果尤为明显。

认知策略取向。认知策略就是以认知为基础,坚信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行为,行为是认知的结果。手机软瘾的机制主要表述为:当事人的心理成瘾是由错误的观念引起的。软瘾的心理就是个体坚信网络能够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例如“游戏好玩”、“网络世界能够认同我”,等等。个体对网络以及相关信息认知偏爱,这种偏爱影响到他们对网络的信息加工。因此,有效的认知策略就是如何改变个体对手机的信息加工过程,从个体的认知模式出发,通过行之有效的各种策略实施干预,其根本在于如何帮助个体重建其对手机的认知。认知策略干预在实践当中的主要策略有:ABC合理情绪疗法。张晓旭和朱海雪通过正念认知疗法对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进行干预,结果发现接受4周8次认知疗法干预的实验组在手机依赖总分、失控性、戒断性和逃避性因子得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8]。这说明认知疗法减低手机软瘾的依赖程度效果明显。

社会影响取向。社会影响策略理论基础在于个体从事某种行为不在于自己的认知,而在于别人影响。例如,某位学生经常迟到,可是今天开始不迟到了,原因在于他担忧同学对他有什么看法,这是在社会压力之下选择准时上课。这就是社会影响力。对于手机软瘾的认识方面,该干预取向坚持认为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在于网络世界和交友的平等性,原因是网络具有的匿名性、平等性、隐蔽性、安全性、有限的感官接触等特点使得他们在网上社交很容易获得成功,不用担心他人的消极评价,不必害怕被人拒绝,这种现实生活中的社交不断遭遇挫折和在网上社交的游刃有余,势必导致更多的重复上网行为。社会影响取向是以社会团体动力学为基础,以社会影响行为改变的干预方式。因此有效的干预途径就是围绕如何构建良好的团体动力,从强大的团体动力磁场出发,通过人际的影响,改变个体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因为在一个良性互动的团体中,每一个成员都可以将其他人看作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因此便有了可以比较、对照的对象,而别人给你的反馈性意见,也能使自己对平时没有察觉的个人特质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这样便使自我概念的结构趋于更加客观与合理,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有着更加明确的认识。例如,孔明等人通过组织网络依赖者参加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和8次分散式团体心理辅导,实验组成员网络成瘾分数显著下降,并且在情绪调节、社交、幸福感、感情与社会孤独方面都得到显著的改善[9]

医学取向。医学取向的研究认为,手机软瘾与药物成瘾的原理是一样的,也是一种心理病症。其产生的生理基础:在网络特殊使用阶段,挑战性的网络刺激使脑内的“奖赏系统”———多巴胺、乙酞胆碱等神经递质的含量增加,令使用者处于极度兴奋状态。其主要的干预路径是通过药物作用降低体内多巴胺等递质的兴奋程度,从而降低机体的兴奋程度,最终减缓对手机的依赖。其主要使用的药物为蓑若类药物。

4 干预取向的整合创新

以往研究的干预从纯心理学的角度对手机依赖进行干预,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是缺点也非常明显,手机软瘾的干预缺乏生态效应,同时也缺乏持久性。究其原因在于手机软瘾的产生不仅与个体的心理因素有关,同时与学校课堂的教学风格、社会环境、教学质量等因素有关。脱离这个课堂环境、社会等因素往往缺乏效果。近年来,在后现代主义、人本主义和积极心理学的思潮推动下,手机干预的未来发展方向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堂手机软瘾的干预逐步从学生被动干预到主动干预。不管是行为主义,还是认知治疗,学生的角色总是被动的。角色被动往往带来的是个体总是缺乏改变的勇气和决心。他们是被动接受心理老师的行动指挥,无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干预。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心理学家重新认识到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的干预效果才是最好的。焦点解决短期疗法(Solution Focused Brief Therapy,SFBT)就是其中最为优秀的成果之一[10]。它是由上世纪70年代Steve De Shade和Inco Kim Berg首先提出的。SFBT以“求解”为中心,一改传统的以问题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模式,不过多地追溯心理问题的起因,而是将治疗重点放在帮助患者或来访者寻求个人改变和未来发展的解决模式上,让他们成为自己行为改变的主导者与专家,充分发掘自己可利用的潜能和资源。杨放如教授采用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对网络成瘾者进行心理社会综合干预,结果发现经治疗后,网络成瘾者的AD-DQ评分、上网时间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

第二,课堂手机干预从单一的心理学干预转变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整体生态干预。引发学生课堂手机软瘾不仅有学生的心理因素,也有教育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大部分研究在通过心理学干预措施试图帮助学生解除手机软瘾,结果由于生态效果欠佳,很多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在社会和课堂中就很难推广。教育者越来越意识到,课堂手机的问题不单单是课堂问题,还是我们整个教育、家庭的问题。例如,一个孩子为什么总是喜欢玩手机游戏,其根本原因在于感觉社会人际的冷漠,选择逃避的方法,而网络世界就是自己的藏身之处。面对这个孩子,教师的干预就是重新理顺孩子的家庭支持系统,通过家庭访谈和咨询,重新建构家庭成员的关系,最终帮助孩子解除软瘾。现在越来越多的干预方式改为追寻外部的干预,主要原因在于实验室的干预往往存在失真的可能。因此,试图干预学生的手机软瘾不能指望单一的心理学干预,为此需要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甚至家庭等多方面的力量。手机的干预方向不仅通过认知和行为取向,还应该从通过完善个体的支持系统,解决个体的家庭和社会的功能缺失出发。首先,教育者在课堂对学生进行使用手机的正确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手机习惯;其次,教育者应该建立丰富多彩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比如校园体育赛事,校园文化节等;最后,学校完善校园网络建设,建立良好网络制度。例如,对于部分区域实施网络屏蔽,至少需要做到校园无线网络关闭。有些学校校园各个角落都有网校网络,学生在学校都能享受到无线网络的好处,这会加剧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

第三,从单一的抑恶干预,逐步发展的扬善与抑恶并行的干预发展。从实验来看,人们采取了扬善与抑恶等不同的干预取向,实际效果方面也取得积极的成果。可是手机软瘾却由多个因素引发,采取一种干预方式既显得简单,效果也不能持久,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弹。据媒体报道,一名教师在课堂上没收了学生上课手机,并且口头警告该学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该学生竟用凳子砸向老师,结果老师受到伤害。从这起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干预措施是否恰当,时机是否合适?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自由意识越发强烈,从以前一味服从教师到现在要求师生平等。面对现在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是否需要改变那种过去的惩罚、冷落、忽视等抑恶干预方式?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一方面要强调制度的正当性、强制性、约束性;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恩威并施,即通过教育者造一种允许、接受、满足性的气氛来让儿童告诉我们他们什么时候需要爱、保护、尊重或者控制,从而扬善与抑恶并行的干预措施。

第四,心理学新的哲学思潮深远影响了课堂手机软瘾的认知和干预。在以往的干预取向中,教育者把手机软瘾看成是一种病态的心理问题。研究者认为手机软瘾与孤独感、自尊缺失等心理问题关系密切。干预的方式与方法往往也是非常简单和粗暴的,例如没收手机、扣分等。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我们对于手机软瘾认识与干预取向逐渐改变。积极心理学并不再把手机软瘾看成一种心理症状,而是个体的基本天性受到阻扰、否定、挫折、扭曲的结果。全面有效的干预措施在于实现人类的基本天性,在于充分发挥人的内在的心理潜能。积极心理学干预的哲学基础:人的内心具有潜在的、具有积极向上的内在潜能,而这种潜能是非常强大的,对于个体追求幸福生活有着积极的作用[11]。教育者的干预的基本原则就是:提供必需的原材料,然后退至一边,让个体自己表达自己的愿望、要求,自己做出选择,同时教育者也要学会创造一种允许、接受、满足性的气氛来让儿童告诉我们他们什么时候需要爱、保护、尊重或者控制,培养学生积极情绪。这种积极心理潜能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加他们乐观思考、解决问题技巧、心理弹性等能力,而这种能力对于学生对抗手机软瘾具有积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Judith Wright.The Soft Addiction Solution[M].Tarcher,2006,10.

[2]Koob,G.F.&Le Moal,M.Plasticity of reward neurocircuitry and the‘dark side’of drug addiction[J].Nature Neuroscience,2005(8):1442-1444.

[3]新京报.手机与教师,谁能抓住大学生注意力?[EB/OL]http://news.ifeng.com/a/20140609/40642624_0.shtml.2014-06-09.

[4]Jenaro C,Flores N,Gómez-Vela M,et al.Problematic internet and cellphone use:Psychological,behavioral,and health correlates[J].Addic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07,15(3):309-320.

[5]THOMéE S,HARENSTAM A,HAGBERG M.Mobile phone use and stress,sleep disturbances,and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mong young adults: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BMC Public Health,2011(6):66.

[6]Sulkily SN,Bahrain R.Mobile phone use amongst students in a university in Malaysia:Its correlates and relation-ship to psychological health[J].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tific Research,2009,27(2):206-218.

[7]Walsh SP,White KM,Young RM.Over-connected?Aqualitative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s-tralian youth and their mobile phones[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8,31(1):77-92.

[8]张晓旭,朱海雪.正念认知疗法对手机依赖大学生的干预效果[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12(3):391-394.

[9]孔明,傅文青,等.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1):137-140.

[10]戴艳,高翔,郑日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的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2004,27(6):1442-1445.

[11][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第一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当代中学生中的“软瘾” 篇2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这句话是梁启超在国家危急的关头提出的,今天我再提出这个观点不是老生常谈,而是因为当今中国学生出现了很多令人忧虑的情况。本文引入一个心理学学家的调查报告来说明我的观点,美国临床心理学领域享有盛名的赖特学院(the Wright Institute)的一项调查显示:91%的美国人患有软瘾,虽看似微不足道,并且是否构成心理疾患尚存争议,但是它确确实实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软瘾”原本是美国心理学家Judith Wright提出来的新名词,它是指那些强迫性的习惯、行为或回复性的情绪。比如做事拖延、过度看电视、迷恋网络、不能自控看网络小说,玩游戏,盗窃、暴饮暴食、疯狂购物,等等。不同于毒品、药物、酒精的一种无法自拔的沉迷。社会压力加大与安全感的缺乏,使染上软瘾的学生越来越多,表面上获得了暂时的满足与短时的快感,实际上却被榨取了大量的精力、财力或者更多,事后或许会有些后悔,当下却难以摆脱。如果这些现象出现在学生的身上,那么带来的后果是不能与周围的朋友和家人正常沟通,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虚幻而没有目标,处事尖锐、没有同情心、不能承受失败、抑郁、焦虑、偏执、恐惧不能面对现实、盗窃、不能正常进行学习活动、经常与家人争吵、甚至混乱的性关系等。家长痛心、失望、害怕、紧张,不能与教师正常沟通,虽然是发生在学生中的现象,可是却在影响着整个社会。我以几个案例来进行说明。

案例一:网络小说与游戏的软瘾危害

原本网络的出现方便了社会的进步,可是如果它变成了一种瘾就是危害了,学生甲在入学的时候我就已经注意到了他,因为他有不同于别人的偏白肤色,动作迟缓,很少说话,眼神发直,对外界反应慢,我就对他留了心,开学一周后,我留意到他上课的时候在偷偷地看手机,我没收了他的手机,可是,他换了一种无声的抵抗方式,上课睡觉。也不与同学聊天就是睡觉,如果叫醒他,他也不会反抗,只是慢慢坐直了,然后继续发呆,其实我也看到他并不笨,只是人在心不在,他母亲来找我,说他原本小时候不是这样,自从父亲得了白血症之后,父母忙于治病,没有过多的时间关心他,他原本性格不是很开朗,父亲出事后,他逐渐开始玩手机,而且时间越来越长,原本母亲看他不惹事,也就不在意了,可是发现孩子越来越安静,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察觉到时已经为时已晚,他不与家长交流,你说什么,他听什么,不反驳,不说话,你说完了,他站起来回到自己房间,一切照旧,他母亲一度怀疑他是否得了自闭症,非常忧心,他看起来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这就是在他的身上软瘾的表现,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他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另一个同学我称他为乙,他迷恋的是网络小说,尤其遇到连载的小说,那真是什么都不能阻止他追踪小说的更新,他会抓紧一切时间去看小说,即便他坐在你的对面,你也会发现他心不在焉,一谈起来小说他就眉飞色舞,说个不停,周围的同学不胜其烦,学习自然早就扔到了九霄云外,他也没有目标只有自己世界中的小说,同学们都说,他已经无可救药了。现在的这两个例子只是伤害他自己和家人,还有回旋的余地,可是有些人就不是,女生聊天与网友见面,轻者过早恋爱、荒废学业,重者被强奸、甚至被拐卖、离家出走、流产等,一切都让人害怕,曾经就发生女生与网友见面,不足十五岁就被拐卖。还有的男生被网络游戏迷惑打架,伤害他人,盗窃钱物,这时软瘾就不再只是一种小习惯,而是一种大伤害,一种对社会的大危害。

案例二:过度饮食、不良习惯

现在学生压力大,家长要求高,周围的人很少能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他想要的是什么,再加上他们觉得看不见自己的未来,所以出现了一些自我减压的方式,比如咬指甲,尤其在被别人批评的时候;有的学生在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就会选择吃东西,下课吃,上课吃,有压力的时候吃,遇到挫折的时候也吃。多半是垃圾食品,因为他觉得这样可以释放压力,可是这就出现了恶性循环,越吃越胖,越胖越吃,这样的事多发生在女生的身上。我的班级曾经出现这样的状况,有一个女生丙家境富裕,不缺零花钱,可是她父母早年离异,父亲只想给钱,不想付出太多的关心,母亲管理严格,再加上老人的溺爱,就造成了她性格中的偏激及对他人的冷漠,她觉得压力很大,母亲根本不知道她想要什么,只有偷偷拿到别人的东西的时候,她会有短暂的放松,一次两次,她沉迷于这种感觉,后来她交了一个男朋友,这个人和她一样,他们一起偷盗别的学生的钱物,用来挥霍,而且无法自拔,直到她考上了大学,才逐渐脱离这种状况,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好在没有出现不可逆转的后果,可是这种现象越来越多,有个别学生出现了只要上街一趟就可以偷盗很多的东西,已经成瘾到无可救药的地步,这样终将带来恶果。

二、软瘾形成的原因

在困难和压力面前,人会自然地希望回避,虽然明知上网、过度饮食、偷盗、咬指甲不好,但总能体验到一些快感,暂时转移了压力并缓解情绪。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的心理治疗师聂晶解释说,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转移压力的方式,有些人在休息、放松之后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去面对事实,解决问题;有些人可能意志差一些,缺乏较强的自制力,也或者面临的压力太大而长久地沉溺于某些行为中不能自拔。学生的自制力原本就差,就像网络吸引力很强,学生很难抵制,即便暂时控制自己,一旦有机会还是会回到软瘾中难以自拔。“但是说到人为什么会上瘾”,聂老师话锋一转,强调说:“每个人的生理、心理状况不同,生活的环境也不同,所以,即使同样是上网上瘾,也不能一概而论。并且,就算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对网络上瘾的具体根源也可能不同。”

三、戒除方法

(一)找到成瘾的原因

有的学生是因为家庭原因形成软瘾,可能是父母离异或一方死亡,也可能是家中发生巨变,又可能是父母忙于工作不能及时与孩子沟通,还有可能是中考失败自暴自弃,寻找一种方式释放自己遇到的压力,缓解自己的焦躁,不安。

(二)有计划,有步骤戒除软瘾

首先让学生下定决心去改正,但不要直接剥夺内心的需求,家人与教师不宜粗暴地禁止他的行为,而是应该逐步引导,当学生觉得烦躁不安时,选择一些其他活动来替代想要摆脱的软瘾,比如:想看小说,就去阅读一些有益的读物,比如《意林》,其中有些故事很值得学生慢慢地体会或者进行一些有益的健康活动。急于求成可能会适得其反,不妨逐渐地减少软瘾行为。戒除网瘾的专家建议适量减少上网时间,比如定一个闹钟,规定自己每次上网不超过30分钟,而且多浏览一些健康的网页解决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那么闹钟一响家长就监督立即关机,然后出去散步或看书学习,总之远离电脑。如果做事拖沓,那就指定清晰的计划,任务过于宏大容易增长人的倦怠心理,拖延和回避的倾向也越大;任务越具体、可操作性越强越能有效执行。和学生一起制订小计划,再制订一个大的计划。短期目标成功后给予一定的鼓励,不要说教,不要摆大道理,那只会让学生更加的烦躁,试着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要忙着责怪他的行为,我们学着去倾听,有时候说出自己的想法,会释放一部分的压力。而且,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会学有所成,据我所知日本女生理想工作排在第一位的是厨师,男生理想工作第一是教授,而不是当官,挣大钱,我们的社会有一群快乐而满足的孩子比有一群每天累的快死的精英,哪一个会让我们的国家更安全?对于暴饮暴食、偷盗等行为,找到成因,那么解决起来会简单得多。所有的一切最关键的是坚持,坚持下去就可以避免软瘾的反复发作,这需要家长和学校的不间断的配合。而还有一样可以去做的就是心理辅导,心理疾病在当代中学生中的比例达到几乎三分之一,而从孩子只有几岁开始,就已经不得不学舞蹈、口才、钢琴、写作等,这一切剥夺了孩子的童年,也让他们没有了自己的主见,只能按着父母的安排一步一步向前走,尤其如果家长喜欢说“你看,××家的××就比你强……”这样的话很容易让人抓狂,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甚至会视父母为仇人,使学生更容易形成软瘾。身教好于言传,知识成绩的优异不如品行的优异,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孩子,提出合理的目标,这一切都可以避免软瘾的出现,让学生建立与亲人、朋友之间的密切联系。如果在与他人的沟通中给予并感受更多的关心和爱,让生活充满更多有意义的事情,软瘾的吸引力自然就微弱了,正如Judith Wright所说的:“生活充满了更丰富的节目,自然就不需要软瘾来填补空虚和空白了”。学生的质量决定这个国家的未来,请停下脚步,看看我们的学生,他们不只需要物质,更需要精神的满足。

手机软瘾 篇3

1 调查方法和内容

1.1 调查问卷的编制和内容

本次调查所用的调查问卷为自编的调查问卷, 该问卷主要包括3部分: (1) 软瘾的诊断问卷。诊断问卷的编制主要以Judith Wright对软瘾行为的调查问卷为基础。该诊断问卷主要包括8个条目: (1) 长久以来 (3个月以上) 存在着某种习惯和爱好; (2) 当放弃这种习惯时会使自己变得烦躁不安; (3) 这种习惯和爱好影响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 (4) 每次在从事这种习惯爱好时总是比预想的时间要长; (5) 从事这种习惯或爱好的目的是为了消磨时间 (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 (6) 当没有达到目的时会使自己感到不快; (7) 耻于向别人坦承自己的这种行为; (8) 只有从事这种行为才能使自己感到更快乐。在所有的条目中均用“是”和“否”来回答。 (2) 导致软瘾行为的因素调查问卷。 (3) 个人基础资料调查问卷。

1.2 软瘾行为和成瘾行为的诊断标准制订

Judith Wright对软瘾行为的诊断标准主要有3条: (1) 花费的时间超过自己的预期; (2) 从事行为动机和自己预期的不一样; (3) 软瘾带来的消极情绪反应。在所有的行为中, 只要符合上述的任何一条就可以诊断该行为为软瘾行为[1]。陈贇文[2]在《新的心理疾病:网络成瘾症》一文中对成瘾给出了7条标准, 其中具备3条以上即可认为已经“上瘾”: (1) 容易产生耐受性; (2) 出现戒断综合征; (3) 行为的不可预料性, 即行为的时间、频率、强度都大大超出自己的预料; (4) 多次试图戒除或控制而不成功; (5) 花大量的时间为这一行为做准备、从事这一行为, 或从其后果中恢复过来; (6) 基本停止或大大减少正常的社会交往、职业或娱乐活动; (7) 明知这一行为已经产生生理或心理方面的不良后果, 但仍然坚持这一行为。

在本次调查中, 我们为了将软瘾行为和成瘾行为进行区分, 综合了两者的一些共同特点, 制订了本次调查的诊断标准。在诊断问卷的8个条目中, 条目1和条目2为前提条件, 其中软瘾的诊断标准为:条目1为“是”, 条目2为“否”, 条目4、5、6中只要有一个为“是”就可诊断为软瘾行为。成瘾的诊断标准为:条目1为“是”, 条目2为“是”, 条目3、4、5、6、7、8中只要有一个为“是”即可诊断为成瘾行为。

1.3 调查对象的选择

本次调查主要选择河南省某高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分别以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性别作为研究因素, 随机抽取药学专业一年级和二年级各1个班, 护理专业一年级1个班作为调查对象, 调查学生软瘾行为和成瘾行为的发生情况。

2 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所获得的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软瘾行为与成瘾行为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性别中的差别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3 结果

3.1 软瘾行为发生概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 回收有效问卷367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91.8%。在这367份问卷中经诊断, 正常行为170人, 软瘾行为87人, 成瘾行为110人, 具体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在学生中间, 软瘾行为与成瘾行为的发生率比较高, 分别达到了23.7%和30.0%。从具体的行为来看, 70%~80%的学生行为集中在手机上网、电话聊天、看小说、爱吃零食等方面, 少部分学生的软瘾行为多种多样, 有晚睡、上课开小差、走路总弯腰、经常照镜子等, 虽说这些行为可以认为是一种个人的不良习惯或爱好, 但是经常为之的话也会对个人的心理、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

3.2 正常行为、软瘾行为、成瘾行为在不同年级中的差别 (见表2)

为了探索软瘾行为的影响因素, 本次研究设定了软瘾行为、成瘾行为在相同专业 (药学专业) 、不同年级之间的分布情况。一、二年级学生软瘾行为和成瘾行为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0.072, P<0.05) , 一、二年级学生软瘾行为的发生率分别为20.9%和27.9%, 这为我们进一步探索软瘾行为发生的因素提供了线索。

3.3 软瘾行为在不同专业学生中的差别

为了探索软瘾行为的影响因素, 本次研究也设定了软瘾行为在相同年级 (一年级) 、不同专业之间的分布情况, 具体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 无论是药学专业学生还是护理专业学生, 它们在软瘾行为和成瘾行为中的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243, P>0.05) , 这意味着专业并不是软瘾行为的一个影响因素。

3.4 软瘾行为在不同性别学生中的差别

本次研究也设定了不同性别学生在软瘾行为和成瘾行为中的差别, 调查对象以存在男女生的药学专业二年级为主, 结果见表4。从表中可以看出, 男女生在软瘾行为和成瘾行为中的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243, P>0.05) 。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发生软瘾具体行为上的差别。

4 讨论

4.1 软瘾行为的概念

软瘾行为不同于毒品、药物、酒精等无法自拔的沉迷, 软瘾更像是日常的行为习惯, 各种日常生活行为如果不加以重视都可能变成软瘾行为: (1) 浏览媒体:包括电视、网络等; (2) 日常生活习惯:逛街、聊天、过度吃东西、过度锻炼等; (3) 工作和学习:过于忙碌、超负荷工作、经常犯错误、开小差等; (4) 病态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行为等。一切行为习惯如果对我们工作、学习、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 都可能成为软瘾行为。如果我们不对这种行为加以控制而任其发展, 就有可能真正使其变成成瘾行为, 到那时我们再去戒断它将会变得非常困难。

4.2 软瘾行为的危害

Judith Wright认为软瘾不会让机体死亡, 但是陷入软瘾的人也没有真实地活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过度沉溺于某种行为, 还是出于逃避压力而长久地陷入不良情绪中, 软瘾让人远离了更健康的生活, 也妨碍了个人的正常社交关系。美国网络成瘾中心的研究人员David Greenfield也认为软瘾行为消耗时间, 吞噬精力, 让人情感变得淡漠甚至麻木, 最终阻碍上瘾者实现更高的生活目标。美国斯坦福大学一项研究结果表明, 1/8的美国人在网络使用方面存在问题, 其心理症状表现为戒断不能, 渴望更多的上网时间, 忽略家人、朋友, 不上网时情绪低落、敏感易怒, 生理上则表现出眼睛疲劳、睡眠不足以及腕管综合征。

4.3 软瘾行为的影响因素

在本次研究中, 为了探索软瘾行为的影响因素, 我们选定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经过统计分析, 不同年级学生在软瘾行为中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年级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 但年级在软瘾行为中如何发挥作用, 扮演何种角色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而专业和性别在软瘾行为中的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也就意味着任何专业和性别的学生均有可能发生软瘾行为, 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发生软瘾具体行为上的差别。如在网络成瘾方面, 男性网民中上网成瘾的比例比女性网民中上网成瘾的比例高出近5.6%。

5 结语

通过本次调查, 我们清楚了软瘾行为的发生概况, 软瘾行为在学生群体中的比例达到了23.7%, 学生的软瘾行为各种各样, 主要以上网、电话聊天等为主。同时, 我们也探索出了年级是造成软瘾行为的一个危险因素, 这为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摘要:目的 了解软瘾行为在学生人群中的发生情况, 探索导致软瘾行为的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向不同年级、专业、性别学生发放软瘾行为调查问卷, 收集、整理、分析数据, 判断软瘾行为在不同年级、专业、性别学生中的差别。结果 软瘾行为在不同年级中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不同专业、性别学生中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软瘾行为在学生中的发生率为23.7%, 软瘾行为在不同年级学生中的发生率不同。

关键词:河南省,高校学生,软瘾行为,成瘾行为

参考文献

[1]Judith Wright.The Soft Addiction[M].Berlin:Penguin GrouP, 2006.

上一篇:动态模拟分析下一篇:物联网实践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