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下房屋建筑学

2024-06-29

实践教学下房屋建筑学(精选12篇)

实践教学下房屋建筑学 篇1

一、对工学结合的理解与现状分析

工学结合的课程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在工学结合的课程中, 学习的内容是工作, 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已经逐渐被大家所认识。然而在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践和研究中, 目前人们主要聚焦在校企合作机制和实习基地建设等宏观管理层面。事实上, 在中观和微观的课程和教学层面上, 我们也有必要积极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新型课程模式。

二、建筑装饰设计课程工学结合的方法与途径

(1) 综合职业能力。我国职业教育接受的是德国概念强调能力的形成过程, 即职业教育是培养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那么本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就是使学生能够运用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美学法则对各种形式的室内空间进行装饰设计并表现、表达出设计意图。

(2) 学习领域课程。学生应当具备一定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经验, 前提就是在校期间系统化地完成一些典型的工作任务。那么建筑装饰设计课程上完成的工作任务就是一套室内接单设计流程。

(3) 职业资格研究。要想培养学生与工作直接相关的综合职业能力, 必须进行“整体化的职业资格研究”, 即将行业分析、工作分析和工作任务分析结合在一起, 同时兼顾生产过程分析、生涯发展和教学设计, 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等程序化的方法, 确定课程的基本内容, 即典型工作任务。

(4) 典型工作任务。建筑装饰设计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 应当从工作内容中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 包含“工作”的各个方面。精心挑选、设计的具体项目是家装和工装两方面, 包含了从前期沟通、招投标、签合同、量房到设计制作、竣工验收等整个实际工作流程。提出明确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素质拓展目标, 在指导学生制作的过程中, 以矫正、强化为活动核心, 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掌握项目制作的过程并且获得经验。

(5) 基于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应当涉及三个方面, 即结构的完整性、要素的全面性和包含“工作过程知识”。建筑装饰设计课程其结构的完整性体现在设计前每位“设计师”需与“客户”商定工作计划, 实施过程严格按照企业形式进行, 最后由“设计总监”与“客户”分别对其设计案例进行评价。工作过程知识则具体表现为六大知识目标——测量的基本知识, 室内设计的概念和作用、内容及设计原则、设计程序,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的关系, 室内空间设计相关知识, 室内设计的风格与流派相关知识, 室内界面设计相关知识。

(6) 职业成长规律。职业成长经验积累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的, 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和积累过程, 而是“从完成简单工作到完成复杂工作”的能力发展过程。本课程也同样在设计时考虑到这一问题。故而在安排任务时先安排家装空间设计, 进而安排较难的工装空间设计。

(7) 课业及课业文本设计。课业是根据学习情境设计的,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或自主完成的综合性的学习任务。本课程编写了一个整体文本设计, 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任务描述、能力训练项目设计、时间安排和评价标准等, 为任务引领式学习和项目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

(8) 行动导向教学。即让学生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对于本课程项目化教学而言, 我认为应该采取处方化的案例教学。教师给学生列出制作某一项目的必备知识和技能, 讲解基本的制作过程,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制作。这样, 学生遇到相似的问题就可以对症下药。

在建筑装饰设计的教学中, 先不讲方案设计的技巧与程序, 首先用课件展示几套案例作品以及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 让学生自行观察, 进行归纳总结, 并根据已有的知识对草图进行修改, 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 而老师则发挥主导作用, 对学生的制作过程进行及时的指导, 退居“幕后”。

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 前期的准备、构思、绘制成果都体现了小组成员智慧的结晶。各小组负责人对设计工作进行分工、组织, 充分调动、发挥每一位组员的积极性, 创意火花不断碰撞, 技能特长完美展示, 并在过程中不断听取教师的建议, 进行改进。小组合作完成作品后, 选派一名代表诠释作品的创意, 小组内自评, 小组间互评, 评出最佳作品。

(9) 学习环境与实训基地建设。其核心是建设校内“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教室”和校外基地的“工学结合学习岗位”。本专业设立有设计工作室提供设计师方案设计之用, 并且设立有施工工地空间, 每组学生都可以真正体验设计方案, 不仅仅是纸上谈兵的层面, 而是真正地得以施工, 体验从设计、沟通到施工、验房再到后期软装饰的整体装修流程。

摘要:建筑装饰设计项目化教学要充分体现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理念, 需要系统化地去解决课程领域的诸多问题, 如综合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职业资格研究、典型工作任务、基于工作过程、职业成长规律、课业及课业文本设计、行动导向教学、学习环境与实训基地建设等。

关键词:工学结合,职业教育,项目化教学,建筑装饰设计

参考文献

[1]孙德明.谈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J].艺术·生活, 2006 (4) .

[2]夏万爽.浅谈“建筑装饰专业”教学改革思路[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0 (4) .

[3]康建华.室内设计课的教学与实践[J].内蒙古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S1) .

实践教学下房屋建筑学 篇2

高一下册数学教学计划1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必修2)第二章《解析几何初步》第一节《1.2直线的方程》第一部分《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内容。

二、教材分析

直线方程的点斜式给出了根据已知一个点和斜率求直线方程的方法和途径。在求直线的方程中,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是基本的,直线方程的斜截式

、两点式都是由点斜式推出的。从初中代数中的一次函数引入,自然过渡到本节课想要解决的问题求直线方程问题。在引入,过程中要让学生弄清

直线与方程的一一对应关系,理解研究直线可以从研究方程和方程的特征入手。

在推导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时,根据直线这一结论,先猜想确定一条直线的条件,再根据猜想得到的条件求出直线方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

(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3)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学生

通过对比理解截距与距离的区别。

情态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四、教学重点

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五、教学难点

难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应用。

要点: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分析描述几何图形。

六、教学准备

1.教学方法的选择:启发、引导、讨论.

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索讨论,学生主动参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

学习活动。

2.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辨析、画图,亲身实践,调动多感官去体验数学建模的思想;学生要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起代数问题与几何问题

间的密切联系。为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我主要指导了以下的学习方法:

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通过观察图像归纳总结,自己评析解题对错,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数学表达能力。

②.分组讨论。

高一下册数学教学计划2

教材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第2章第三节的第一节课.该课是在二维平面直角坐标系基础上的推广,是空间立体几何的代数化.教材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体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能够很好的诱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同时,通过对《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学习和掌握将对今后学习本节内容《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和选修2-1内容《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有着铺垫作用.由此,本课打算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讨论,利用类比建立起空间直角坐标系.

学情分析

一方面学生通过对空间几何体:柱、锥、台、球的学习,处理了空间中点、线、面的关系,初步掌握了简单几何体的直观图画法,因此头脑中已建立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刚刚学习了解析几何的基础内容:直线和圆,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根据坐标利用代数的方法处理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也建立了一定的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这两方面都为学习本课内容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

②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掌握空间点的坐标的确定方法和过程

③感受类比思想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具体问题引入,诱导学生探究

②类比学习,循序渐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探究新知识,使学生感受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研究事物从低维到高维的一般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和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感受数学刻画生活的作用,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教学重点

本课是本节第一节课,关键是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对今后相关内容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所以本课教学重点确立为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

通过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确定空间点的坐标。

先通过具体问题回顾平面直角坐标系,使学生体会用坐标刻画平面内任意点的位置的方法,进而设置具体问题情境促发利用旧知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从而寻求新知,根据已有一定空间思维,所以能较容易得出第三根轴的建立,进而感受逐步发展得到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再逐步掌握利用坐标表示空间任意点的位置.总得来说,关键是具体问题情境的设立,不断地让学生感受,交流,讨论.

高一下册数学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随着数学自身发生巨大的变化,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数学新课标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获得数学中的基本理论、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学会将实践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通过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几何定理的探究及其推理过程并学会在实际问题进行应用。

2,初步具有数学研究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

3,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关系,和谐发展的主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4,逐步形成数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在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3)、(4)班的数学教学工作,这两班共有学生118人。七年级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不是很好,还有待于提高与培养以及加强训练。同时本学期内还将加强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尤其是运用语言对几何问题进行推理论证,并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等。其次,抓好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习惯,让学生及时复习,总结前节课知识的好习惯,表扬和鼓励学生阅读与数学有关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自主拓展和加深自己的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在学习方法上,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对称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检验答案。

七年级学生常常因守小学算树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好坏相关,七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分较多,理解记忆的成分较少,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高一下册数学教学计划4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担任七年级数学,该班共有学生46人。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七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二、教材及课标分析

第一章《有理数》

1、本章的主要内容:

对正、负数的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概念及求法;数轴的概念、画法及其与相反数与绝对值的关系;比较两个有理

数大小的方法;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法则及相关运算律;科学计数法、近似数、有效数字的概念及求法。

重点: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难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对结果符号的确定及对科学计数法、有效数字的理解。

2、本章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的知识是本册教材乃至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它一方面是算术到代数的过渡,另一方面是学好初中数学及与之相关学科的关键,尤其有理数的运算在整个数学及相关学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这一章内容是构建数学大厦的地基。

3、本章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及方法:

a、分类讨论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有理数的分类及绝对值一节课的教学中。

b、数形结合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数轴一节课的学习上,用数字表示数轴(图形)的形态,反过来用数轴(图形)反映数字的具体意义,达到数字与图形微观与宏观的统一,具体与抽象的结合,即用数说明图形的形象,用图形说明数字的具体,尤其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理解相反数与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更是形象直观。

高一下册数学教学计划5

一、教学分析

1、分析教材

本章教材整体主要分成三大部分:

(1)、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

(2)、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3)、空间直角坐标系以及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圆的方程是在前一章直线方程基础上引入的新的曲线方程,更进一步要求“数与形”结合。所以学习有关圆的方程时,仍仍然沿用直线方程中使用的坐标法,继续运用坐标法研究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几何问题。此外还要学习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有关知识,以便为今后用坐标法研究空间几何对象奠定基础。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圆锥曲线方程、导数和积分的基础。

2、分析学生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好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前面学习过直线知识,只是使学生有了用坐标法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通过圆的概念的引入及其现实生活中圆的例子,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探索问题的能力,熟练的掌握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方法-坐标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研究问题时抓住问题的本质,研究细致思考,规范得出解答,体现运动变化,对立统一的思想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利用直线与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基本认识。

难点: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会求解简单的直线与圆的相关曲线的方程;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圆的定义和圆标准方程、一般方程的概念;能根据圆的方程求圆心和半径,初步掌握求圆的方程的方法。

2、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3、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和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4、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审美观和理论联系实际思想。

三、教学策略

1、教学模式

本节内容是运用“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一次尝试,采用探究、讨论的

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积极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合理整合课程资源

采用探究、讨论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采用多媒体技术,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其优良的传播功能,大容量信息的呈现和生动形象的演示(尤其是动画效果)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加深概念理解有积极作用。制作中,采用交互技术,使课件的机动性得到加强。

四、对内容安排的说明

本章分三部分: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空间直角坐标系。

1、建立圆的方程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圆的几何特征(主要是动点与定点间距离恒定)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再根据曲线上的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求出点的坐标所满足的曲线方程。

通过研究方程来研究曲线的性质是解析几何的另一个主要内容,这就是解析几何通过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特点,也就是坐标法。始终强调曲线方程与曲线图像之间的一一对应。这一思想应该贯穿于整个圆的教学。

2.通过方程,研究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是本章的主要内容之一。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两条曲线有无公共点,等价于由它们方程联立的方程组有无实数解。方程组有几组实数解,这两条曲线就有几个公共点;方程组没有实数解,这两条曲线就没有公共点。

(2)。运用平面几何知识,把直线与圆、圆与圆位置关系的结论转化为相应的代数结论。

3、坐标法是研究几何问题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贯穿坐标法这一重要思想,不怕重复;通过坐标系,把点和坐标、曲线和方程联系起来,实现形和数的统一。

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时,先用坐标和方程表示相应的几何对象,然后对坐标和方程进行代数讨论;最后再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相应的几何结论。这就是用坐标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第一步: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题中涉及的几何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

第三步: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五、教学评价

㈠过程性评价

1、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紧扣教学目标,内容深浅要分层次,设计的问题要照顾好、中、差。

2、对于方程的推导运用的方法,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主要采用让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检测反馈

㈡终结性评价

1、课程内容全部结束后,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后,选代表谈收获、体会和感想。

2、留课后作业(扣教学目标、分类型、分层次,落实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认真理解和巩固,了解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以及直线与圆位置关系,做完课后习题,做好作业。

高一下册数学教学计划6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这是一节建立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斜截式方程)的概念课。学生在此之前已学习了在直角坐标系内确定直线一条直线几何要素,已知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斜率)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已知两点也可以确定一条直线。本节要求利用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建立直线方程,通过方程研究直线。

2。解析:直线方程属于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是研究解析几何的开始。从整体来看,直线方程初步体现了解析几何的实质用代数的知识研究几何问题。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构建了平面上的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一对应关系,是学习解析几何的基础。对后续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的学习,无论是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从本节来看,学生对直线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熟悉是学生知道一次函数的图像是直线,陌生是用解析几何的方法求直线的方程。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推导其它直线方程的基础,在直线方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掌握直线的点斜式和斜截式方程的推导过程,并能根据条件熟练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2。解析

①知道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代数含义是这个点的坐标和这条直线的斜率。知道建立直线方程就是将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用代数形式表示出来。

②理解建立直线点斜式方程就是用直线上任意一点与已知点这两个点的坐标表示斜率。

③经历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过程,体会直线和直线方程之间的关系,渗透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

④在讨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应用条件与建立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中,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体会特殊与一般思想。

⑤在建立直线方程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比较中,体会两者区别与联系,特别是体会两者数形结合的区别,进一步体会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知道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因此学生对研究直线的方程可能心存疑虑,产生疑虑的原因是学生初次接触到解析几何,不明确解析几何的实质,因此应跟学生讲请解析几何与函数的区别。

2。学生能听懂建立直线的点斜式的过程,但可能会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因此还是要跟学生讲清坐标法的实质把几何问题转化成代数问题,用代数运算研究几何图形性质。

3。由于学生没有学习曲线与方程,因此学生难以理解直线与直线的方程,甚至认为验证直线是方程的直线是多余的。这里让学生初步理解就行,随着后面教学的深入和反复渗透,学生会逐步理解的。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本节课可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教学。通过问题串,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通过纵向挖掘知识的深度,横向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使学生的有效思维量加大,随着对新知识和方法产生有意注意,使能力与知识的形成相伴而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形成方法。

2、学法分析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仅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积累。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的过程。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有利的条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

通过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加深对用坐标求方程的理解;通过求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理解一个点和方向可以确定一条直线;通过求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熟悉用待定系数法求的过程,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质的飞跃。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1:在直角坐标系内确定直线一条直线几何要素是什么?如何将这些几何要素代数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代数含义是这个点的坐标和这条直线的斜率。

问题2:建立直线方程的实质是什么?

[设计意图]建立直线方程就是将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用代数形式表示出来。也就是将直线上点的坐标满足的条件用方程表示出来。

引例:若直线经过点,斜率为,点在直线上运动,那么点的坐标满足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经历求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过程,初步了解求直线方程的步骤。

问题2。1要得到坐标满足什么条件,就是找出与、斜率为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有何种关系?

(过与两点的直线的斜率为)

[设计意图]让学生寻找确定直线的条件,体会动中找静。

问题2。2如何将上述条件用代数形式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和体会用坐标表示确定直线的条件。

用代数式表示出来就是,即。

问题2。3为什么说是满足条件的直线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直线与直线方程的关系。

此时的坐标也满足此方程。所以当点在直线上运动时,其坐标满足。

另外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也在直线上。

所以我们得到经过点,斜率为的直线方程是。

问题2。4:能否说方程是经过,斜率为的直线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直线(曲线)方程的完备性。尽管学生不可能深刻理解直线(曲线)方程的完备性,但在这里仍要渗透,为后因理解曲线方程的埋下伏笔。

问题3:推广:已知一直线过一定点,且斜率为k,怎样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的是归纳概括能力。

问题4:直线上有无数个点,如何才能选取所有的点?以前学习中有没有类似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解析几何取点的方法。

引导学生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注:在求直线方程的过程中要说明直线上的点的坐标满足方程,也要说明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在直线上,即方程的解与直线上的点的坐标是一一对应的。为以后学习曲线与方程打好基础。教学中让学生感觉到这一点就可以。不必做过多解释。

问题5:从求直线方程的过程中,你知道了求几何图形的方程的步骤有哪些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解析几何求曲线方程的步骤。

①设点———用表示曲线上任一点的坐标;

②寻找条件————写出适合条件;

③列出方程————用坐标表示条件,列出方程

④化简———化方程为最简形式;

⑤证明————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例1分别求经过点,且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的方程,并画出直线。

⑴倾斜角

⑵斜率

⑶与轴平行;

⑷与轴平行。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直线的点斜式的使用条件,把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作公式用,让学生熟练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并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使用条件。

注:⑴应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条件是:①定点,②斜率存在,即直线的倾斜角。

⑵与的区别。后者表示过,且斜率为k的直线方程,而前者不包括。

⑶当直线的倾斜角时,直线的斜率,直线方程是。

⑷当直线的倾斜角时,此时不能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表示直线,直线方程是。

练习:1。。

2。已知直线的方程是,则直线的斜率为,倾斜角为,这条直线经过的一个已知点为。

[设计意图]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逆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和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问题6:特别地,如果直线的斜率为,且与轴的交点坐标为(0,b),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由一般到特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引出截距的概念和直线斜截式方程。

将斜率与定点代入点斜式直线方程可得:

说明:我们把直线与y轴交点(0,b)的纵坐标b叫做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这个方程是由直线的斜率与它在y轴上的截距b确定,所以叫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

注(1)截距可取任意实数,它不同于距离。直线在轴上截距的是。

(2)斜截式方程中的k和b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3)斜截式方程的使用范围和斜截式一样。

问题7: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我们学过的一次函数的类似。我们知道,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你如何从直线方程的角度认识一次函数?一次函数中k和b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直线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理解解析几何的实质。函数图像是以形助数,而解析几何是以数论形。

练习:1。。

2。直线的`斜率为2,在轴上的截距为,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截距的含义。

3。直线过点,它的斜率与直线的斜率相等,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直线斜截式方程的结构特征。

4。已知直线过两点和,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合理选择直线方程的不同形式求直线方程,同时为下节学习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埋下伏笔。

例2:已知直线,试讨论

(1)与平行的条件是什么?

(2)与重合的条件是什么?

(3)与垂直的条件是什么?

说明:①平行、重合、垂直都是几何上位置关系,如何用代数的数量关系来刻画。

②教学中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若两直线平行,则且反过来,若且,则两直线平行。

③若直线的斜率不存在,与之平行、垂直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练习:

问题8: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要点:

(1)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命名都是顾名思义的,要会加以区别。

(2)两种形式的方程要在熟记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总结:制定教学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高一下册数学教学计划7

初一下册数学教学计划新的学期,新的开始,为了教学任务,提高本学期的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学校工作目标,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一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我班整体情况是学生基础较好,学风较好,但要避免浮躁的学习态度。而且大部分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同时大部分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活跃,特别是逻辑思维较弱,应通过课上听讲与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还有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

二、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精选习题,精心备课,上好新课。这学期针对数学内容编排特点-----几何内容多,我准备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加入课堂学习和讨论,让学生多展现数学思维,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讲,从而培养语言组织能力同时也练习了几何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精心设计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实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仔细批改作业,作好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认好总结。

4、成立互助学习小组,以优带良,以优促后。同时狠抓中等生,辅导后进生,实现共同进步。

三、合理落实各项教学常规

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正确地掌握和处理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同时更重要的是备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备课形式以个人独立钻研备课为主,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在此基础上写出精品教学案例并进行发布。

2、上课时教学目的要明确,讲课时要围绕中心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要漫无边际,东拉西扯。整个教学过程要严密组织,使课堂教学既层次分明,又协调紧凑。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各类学生都学有所得。特别是要照顾到差生,力求使他们能掌握本课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作业要求要严格,但布置的作业要适量。精选作业,尽量根据不同程度学生,布置适当的选做题,以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业批改要认真、及时,批语要多鼓励学生,根据作业情况查缺补漏,做好个别辅导。

4、个别辅导方面在各环节上照顾后进生的实际。特别是精心设计一些适合差生思考的问题和练习作业,引导他们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自习课或课余时间,加强对后进生的个别辅导。

四、教研工作

加强理论学习研讨,提高理论实效,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交流学习心得,了解教育教学动态。结合学校的课前四准备,课中四重视,课后四落实课题研究做好适合数学学科和学生实际情况的训练方法;在上好每一节课的基础上,及时写出教学反思为以后工作做好总结。 五、学困生转化工作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分析选好学困生,做好辅导计划。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我准备做到信心、爱心、细心、耐心、恒心,这对唤起学困生的自信心、上进心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六、时间安排:

第一章:走近数学世界 第一周 第二章:有理数 第二至第六周 第三章:整式的加减 第七至十二周 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 第十―至十四周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第十五至十七周 第十八周开始进行期末复习。迎接期末考试

高一下册数学教学计划8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4个重点班的学生,基础比较好,学习积极性高。普通班学生在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计算能力太差,学生不喜欢去算题,嫌麻烦,只注重思路,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强化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争取每堂课教学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

2、教材分析:本学期时间短,教学任务是必修4第二章,必修5,必修2涉及平面向量,解三角形,数列,空间几何体,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内容是高一数学下册,包括第四章《三角函数》和第五章《平面向量》。按照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第四章教学需要36个课时(不包含考试与测验的时间);第五章的教学需要22个课时,共计需要58个课时。本学期有两次月考和五一长假,实际授课时间为18周,按每周6课时计算,数学课时达到110课时左右,时间相当充足。这为我们数学组全面贯彻“低切入、慢节奏”的教学方针提供了保障,也是我们提高学生数学水平的又一次极好的机会。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在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掌握高一有关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基本技能方面能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能使用计数器及简单的推理、画图。

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会根据法则、公式正确的进行运算、处理数据,并能根据问题的情景设计运算途径;会提出、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带有实际意义的或在相关学科、生产和生活的数学问题,并进行交流,形成数学的意思;从而通过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和毅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及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并懂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观点;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

四、教学计划:

本学期的期中考试(预计在4月14号至4月17号进行)涵盖的内容为第四章的前9节,由于课时量充足,第10节“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以及第11节“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将在上半学期讲授,这样下半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为30个课时。

我们备课组经过认真的思索、充分的讨论,将期中考试前的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一单元)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4.1角的概念的推广3课时

§4.2弧度制3课时

§4.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3~4课时

§4.4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4课时

§4.5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4课时

复习课(习题课)4课时

单元测试及讲评2课时

(二单元)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4.6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7课时

习题课3课时

§4.7两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4课时

习题课2课时

单元测试及讲评2课时

(三单元)三角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4.8正弦、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5课时

习题课2课时

§4.9函数的图象4课时总计授课53课时,余下课时可安排期中复习。

期中考试后的授课计划:

§4.10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3课时

§4.11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4课时

习题课2课时

第四章复习4课时

第五章

(一单元)向量及其运算

§5.1向量1课时

§5.2向量的加减法2课时

§5.3实数与向量的积3课时

§5.4平面向量的坐标计算3课时

§5.5线段的定比分点2课时

§5.6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律3课时

§5.7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2课时

§5.8平移2课时

习题课3课时

单元测试与讲评(随堂)2课时

§5.9正弦、余弦定理5课时

§5.10解斜三角形应用举例2课时

实习与研究性课题4课时

习题课3课时

单元测试与讲评2课时

总结:以上就是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计划,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有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高一下册数学教学计划9

为了做好这学期的数学教学工作,结合学校二轮课改要求和“十六字方针”特作计划如下:

一、工作目标:

高一下学期的工作是第二册课本教学任务;

二、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爱因斯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3.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4.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三、教学措施:

1.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以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沟通和“对话”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努力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本学期要继续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主,提倡探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

2.发挥备课组的集体作用

集体备课,教案要求统一。每次备课都有一个主题,然后集体讨论,补充完善。同时,根据各班的具体情况,适当进行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标准,让学生学会并且掌握,不搞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教案应体现知识体系、思维方法、训练应用,以及渗透运用等,要对重点、难点有分析和解决方法。

3.详细计划,保证练习质量

教学中用配备资料《创新设计》,要求学生按教学进度完成相应的习题,教师要提前向学生指出不做的题,以免影响学生的时间,每周的一份周测练习试卷,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要及时安排时间讲评。

4.加强辅导工作

对已经出现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的个别辅导十分重要。教师教学中,要尽快掌握班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工作,既要注意照顾好班上优生层,更不能忽视班上的学困学生。

高一下册数学教学计划10

高一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数学网高中频道整理了高一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希望能帮助教师授课!

本学期高一数学备课组的工作紧紧围绕学校、教科处及教研组的计划安排来开展,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学校创建为前提、以提高课堂效率为目的、以自主教育为模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全面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搞好本学期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教研组工作计划为指导,按照均衡、优质、高效原则,精诚团结,和谐创新,加强科组建设,提高高一数学备课组的整体实力;努力完成本学期的教学目标,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学生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这学期的工作重点是继续进行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研究,要着重抓好差生辅导和尖子生的培养,让绝大部分学生跟上教学进度。

二、工作思路

1.在学校科研处和教务处的领导下,有计划地组织好全组教师的学习与培训工作,特别是搞好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学习、研究和交流,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推广现代教育科研成果,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2.以组风建设为主线,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法探索为重点,以构建主动发展型课堂教学模式为主题,以提高队伍素质,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改善教与学的方式。

3.教学研究要以集体备课为基础,以作课、听课、评课活动以及出考卷活动为载体,以课题研究、论文、案例撰写为提高,在研究状态下理性的工作。培养本组教师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

三、教材分析(结构系统、单元内容、重难点)

必修5:

第一章:解三角形;重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难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

第二章:数列;重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前n项的和;难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与应用;

第三章:不等式;重点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基本不等式;难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应用;

必修2:

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重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及表面积与体积,直线与平面平行及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难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直线与平面平行及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第二章:直线与方程;重点是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及直线方程;难点是如何选择恰当的直线方程求解题目;圆与方程;重点是圆的方程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难点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四、学情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观察发现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学习自觉性与基本学习方法比较欠缺,学生心理不稳定,空间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较差,而本学期所要学习的内容包含了高中数学中重要而难学的数列、不等式、立体几何部分,因而教学时尽可能以课本为本,注重基础和规范,不随意拔高难度,努力使绝大部分学生打好三基。教学时在完成市教学进度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放慢速度,确保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质量。平时教学中老师要注意不断鼓励和欣赏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使学生不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平时测试要注重考查三基,严格控制难度,使绝大部分学生及格,使学生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同时需进一步加强学法指导,多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1、狠抓教学常规和学习常规的贯彻落实。在数学教学研究中努力做到三主(教学研究以学习理论为主导、大纲教材课程标准为主体、探索教学模式为主线)和三有(教学研究要对教学实践有指导、对教学质量有促进、对教师有提高)。

2、加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试验、逐步形成本学科特色,把我组建设成一个团结协作、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先进集体。

3、把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与对新教材的研究结合起来,力求使每一位数学老师都能较好地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较好地把握数学学习内容中有关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核心概念的内涵和要求,初步掌握所教教材的结构特点、每章每节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目标要求。

4、认真做好义务教育数学实验教材和高中新教材的阶段总结,加强教法的研究,注意总结和发现典型的教学案例,积极组织本组教师做好资料、信息收集工作,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案例,争取在全国等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六、具体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教法。

6、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7、积极做好集体备课工作,达到内容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例习题统一、资料统一、测试统一;上好每一节课,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观察与指导;课后进行有效的辅导;进行有效的课堂反思。

高一下册数学教学计划11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4个重点班的学生,基础比较好,学习积极性高.普通班学生在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计算能力太差,学生不喜欢去算题,嫌麻烦,只注重思路,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强化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争取每堂课教学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

2.教材分析:本学期时间短,教学任务是必修4第二章,必修5,必修2涉及平面向量,解三角形,数列,空间几何体,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

二.工作要点及措施

1、教案学案一体化继续探索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本学期推行三图四化的使用,基本操作办法是,提前一天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前预习,即先自主学习,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活动,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积极思考,同学之间认真讨论,确定问题的解决的方法途径和结论,教师在课堂上做好问题的引导和问题的变式,想方设法的激励学生思考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

三图四化工厂的设计

组内成员先自行设计出学案初稿,然后经备课组全体成员集体教研、讨论,确定学案的定稿。由于课型不同,学案的环节也相应存在着不同,但每个学案都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导学问题、学法指导、达标训练等环节,在设计中要把握问题的难度,在操作中低重心运行,为保证高考升学取得大面积丰收,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要求要低一些,让后进生能接受,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后进生的转变,由此来督促中上等学生的学习。

(1)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目标要明确,学生能一目了然,切忌学习目标过多,让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引起消极情绪。

(2)导学问题的设计。导学问题的设计不是把课本所学知识变成问题然后简单逻列,而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联系社会现实问题,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和问题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问题式、简答式等等,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形式。

(3)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也就是学习方法、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提示等。学生对每节课知识掌握的如何,学习方法的指导起到了关键作用。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随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

(4)达标训练的设计。为了使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化为能力,要精心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达标训练,要注意此环节应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在每节课后都有收获,都有成就感。

2、集体备课我们要克服以往集体备课中存在的问题,真正提高说课质量,使集体备课对每位教师尤其是新教师起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作用,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具体做法如下:

(1)提前确定教学进度、中心发言人(详情见附表)及说课时间(每周五下午6、7节)。

(2)中心发言人针对本年级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堂结构,精选例题和作业,设计好学案,可以适当多选些题目,文科生在此基础上可进行适当删改(本学期在教学内容上文理没有什么差别),要注意低起点、多重复。说课时,要说透教材、教法、教学重点和难点,例题要说明选题意图,要有详细的解题过程、注意事项等,特别要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多下功夫,要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设想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及应对措施。作业要有针对性,层次性,既巩固课上的知识点、题型,又要有一定的思维延展性,使文理科的学生在作业上有一定的区分度,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一个锻炼、培养思维能力的平台。

(3)每位教师在说课前都要做好准备,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知道要说的是什么内容,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题型,了解本部分内容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做完说课稿上的例题、习题、作业,对例题的讲解和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解题技巧、计算技巧形成一个明确的认识,并写好初备提纲,以备说课时作出必要的补充和自己的见解。每位教师可以对说课稿进行补充,也可就初备中发现的问题提问,然后全组教师进行交流,以改进教法、增删例题和作业,使说课稿更加完善和实用。

3、集体听评课为提高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依据学校教学计划,青年教师每周听课1节,其他教师月至少2节。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听评课活动(详情见附表)。评课时不仅要说优点,更要说不足和遗憾,提出意见和建议。当局者迷,这样做有利于授课教师认清自身存在的问题,以改进教学,这也是对授课教师负责任的一种表现。通过评他人的课,对比查找自己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改进教学。

4、教案:要写明教学时间、课题、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集体说课后,每位教师都要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堂45分钟应如何分配到各个教学环节,要提问什么问题,提问谁,例题怎样分析,渗透什么思想方法。教学过程要有复习回顾、导入设计、师生活动、例题的分析、作业设计与小结等。每位教师上完课之后都要思考两个问题:我这节课上得如何?怎样上这节课更好、最好?并结合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认真写好教学反思,或总结经验,或反思失误,或记录灵感,为今后教学和科研工作积累最实用的资料。

5、上课要重视三图四化的应用,要用好学案,设计整个课堂的教学环节;

(1)我们要率先遵守课堂常规,及时到位候课,提醒学生做好上课的准备。上课过程中,语言要简洁生动,板书、解题、作图要规范严谨,不要出现知识性错误。身教胜于言教,我们怎样要求学生,就应比他们做地更好,用自身的行动为学生作好示范。

(2)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多作主持人,少当播音员。学生能做的事,就交给学生做,不要好心办坏事。但必须指出,对于学生理解有困难、易混、易错的知识和题目,一定要多讲、讲透,千万不要为了形式上的留时间、留空间造成学生在知识和方法上出现漏洞。

(3)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继续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如何记笔记,记什么;培养先复习再做作业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遇到困难查教材、查笔记的习惯等。

6、作业批改批改作业前,全组成员要校对答案,汇总解题方法。批改作业的基本要求是全批全改、及时准确。对错误较多的题目,认真分析原因,集中讲评,并督促他们改正;对学生书写、计算、作业整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学法指导;认真书写评语,既要指出问题,又要多些鼓励

实践教学下房屋建筑学 篇3

【关键词】高中英语 学案导学 阅读教学

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一度忽略学生的能力发展。在阅读课上,教师是课堂的主体,采用讲授的方式输出,学生就是被动输入的容器,缺乏自主吸收、主动探究的意识,长此以往就丧失了阅读能力。针对这一情况,学案导学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不仅能处理好“导”和“学”的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其探究思考,优化阅读。

一、围绕要点,展开设计,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阅读教学涉及很多方面,像文本词汇、文本主旨、文化背景以及语法表达等,都是学生要掌握的,设计导学案时,虽然不能面面俱到,但要有所突出。目前,文化背景和语法运用是学生的学习要点,我们要围绕这两点展开教学。

在以往的阅读中,学生在文化背景和语法表达存在不足,对文章理解不到位,使得教学受到阻碍。这一问题就可以通过学案解决,一方面,加入文化背景的介绍,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加深感悟,一方面,增加语法训练,借助实战帮助学生运用语法。比如,我在教授牛津英语Module 8 Unit1 The written world 的Reading Appreciating literature时,就借助导学案展开教学,依据“What's the character about Charles Dickens's writing?”这一问题,引出对查理·狄更斯的作品价值、代表作以及特色的介绍,让学生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切入,更好地理解文章,了解到英美文学中古典文学的特点,深入地体悟文章。此外,我还在学案上设计了与文本语法配套的练习,让学生巩固运用。

二、突出重点,激发思考,促进学生理解感悟

高中英阅读相较于初中有更高的要求,不能停留在表面的理解,需要学生积极思考,透过表面探究文章主旨和作者的表达意图,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在不断的思考中形成探究思路,让阅读更具目标性、高效性。

设计学案时,我会从文章题目入手,“借题发挥”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其快速进入文章探究,达到预热的效果。比如,讲到Module 2 Unit 3 Amazing people The curse of mummy一课时,我就在学案上设计了以下问题,导入文章,引导学生思考:(1)What makes a city famous?(2)Do you think Egypt famous for in your opinion?借助简单问题的思考,学生不仅活跃了思维,还对文本产生了兴趣,积极地探究。再比如,教到Life 1n the future时,因为课时紧张,学生课前没有预习,我就借助问题帮助学生预习:(1)How will people shop in the future?(2)What will schools be like in the future?让其融入文本,发挥想象,积极思考,跟上我的节奏。

三、结合难点,启发思维,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阅读课上,学生经常会遇到阅读难点,在文章的整体把握上出现误差。面对这种问题,学生不能逃避,更不能随意理解,要结合文本深入思考,不断深化,形成严密的阅读思维,实现自我突破。

对于难点的攻克,学生不能局限于单一的思维,我们要引导其发散,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深化思考,跳出单一的思维。比如,讲到Module 3 Back to the past的Reading部分Lost civilizations 时,学生不能理解文章的表达意图,疑惑谈到“past”为什么要写一个已经消失的楼兰。针对这一难点,我就引导其从文章背景着手了解,借助对楼兰历史尤其是其消失原因的了解,有效地解决问题,深化思考,对文章有一个更好的把握。再比如,讲到Module 10 Unit 1 Give man a fish一课时,学生对于文章主旨的理解有问题,不能领悟其内涵,我就设计问题:What can we do to help rid the world of hunger?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其围绕文章内容深入思考,将其注意力转到贫困人民的生活上,通过为其出谋划策,间接地领会文章主旨。果然,学生在讨论救助建议时明白了文章的主旨,还赞叹文章题目的寓意深刻。

四、注重互动,探究表达,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导学案的设计不仅仅是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其借助学案灵活自学,实现自身的探究思考,在互动交流中加深阅读体悟,提高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导学案,提供学生互动交流的时间,让其自主阅读。

学生互动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一般,我会让其围绕学习目标展开同桌交流、小组讨论、自由探究等,让其借助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促进自主学习。学生探究思考时,我会在一旁倾听,适当地提供指导。比如,在教Module 3 Unit 3 Back to the past Reading部分的Lost civilizations时,我先让学生完成教材Reading A的习题,然后让其回到学案上围绕问题“Why was Loulan an important city about 2,000 years ago? What do you learn from Loulan disappeared?”展开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难,我在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讨论学习,让其在互动交流中一起解疑。

总之,学案导学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模式,不仅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灵活处理“导”和“学”的关系,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其阅读探究的意识。教学中,我们要借助学案的设计突出文本阅读的重难点,让学生在适当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有效地解决问题,实现自我突破。

实践教学下房屋建筑学 篇4

由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具有实践性强、涉及面广等特点,所以若是采用传统的先学习理论知识,再开展实践是满足不了本专业的需求的。本文针对“教、学、做、考合一,项目驱动”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实践与探索浅谈我们的一点经验和心得。

1 推行“教、学、做、考合一,项目驱动”教学方法的必要性分析

1.1 我们从建筑工程技术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

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对所在郑州、商丘、永城三地的部分大中型建筑企业进行调研。通过调研,使我们对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作内容、专业能力等有了全面了解,掌握了一些基础资料,了解到企业的急需和我们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调研也使我们了解到企业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他们更愿意接受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能吃苦、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表1为调研情况的大致分布。

1.2 以综合能力为依据,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以突出能力培养为

特色,其课程设置就要紧紧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目标进行,不能单纯追求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按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整合课程,设计课程体系。

2 开展多样化教学

2.1 课程内容设置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遵循高职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指导思想,采用项目化教学和工学结合的方式,紧密结合与省建总公司等多家生产企业合作开展课程建设的资料与经验积累,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研发课程体系,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在紧扣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这一主线的前提下,选取最适合我国当前建筑企业生产施工一线操作岗位必需、实用的知识与技能。

2.2 教学思路

(1)以实际任务为导向,采用项目驱动法,实施“教、学、做、考合一”。在教学模块和教学方案设计时组织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专家、专业教师、建筑行业施工和管理一线专家组成教学团队,充分体现工学结合、项目驱动的设计思想。与企业配合,以一个或多个在建的项目为载体,对项目的内容进行分解,围绕项目实施课程教学内容;即以行动为导向对课程进行开发设计,把工作过程转化为行动领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2)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出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在施工现场、仿真实验室和实训车间教学,让学生在看和干中学习,提高动手能力。坚持采用“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方式。按照一般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理论教学强调采用实际案例分析、技能训练和现场岗位知识点的对接。(3)边教边学边做边考。开展边教边学边做边考,以任务为导向,在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法,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项目中来,由被动到主动。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享受学习中乐趣,而且还变成了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能够在这些过程中感觉他自己是在逐步完成一个实际工程,哪怕是一个分部分项工程,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实际意义。

3 课程内容安排与组织

(1)实训模块安排:围绕实现“零距离”上岗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采用“职业训练与职业岗位技能鉴定相接轨”的实践教学模式。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制定本课程对基本操作技能、专业技能和专业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实践性教学内容,将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形成系列实践环节。(2)校内教学资源的利用:例如识图与构造这门课,就可以利用我院的实训条件,选择多个典型的不同结构类型的工程为载体,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读图,并对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形成纪要,教师检查效果、解答、提高学生识图能力和图纸会审能力。(3)工学结合:邀请建设行业专家讲课或在建设领域取得相当成绩的校友回校做专题报告,介绍建筑业有关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方法,并结合其工作的实践和体会,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4)综合考核: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最后教师评价的方式来代替以往的老师评价单一模式。

4 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做、考合一”项目驱动的教学法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应用与探索,发现学生操作能力和职业能力有了质的提高,90%以上的学生能取得“双证书”。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普遍反映毕业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岗位快,真正做到了毕业即就业的要求。

5 结语

总之,教学做考是一件事,而不是四件事。我们要在教上做,在做上学,在学中考,对每门教材充分整合,列出项目,创设情景,根据自身的实训设施和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渐摸索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项目化教学路子。

摘要:为了缩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岗位需求的距离,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浅谈"教、学、做、考合一、项目驱动"教学法法在本专业的应用与实践,这种教学方法将取得理实融合,工学结合的效果。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项目化,实践

参考文献

[1]邱小雅.素质教育“内化”意识略论[J].教育评论,2007(5).

[2]陈继权.教学做一体化搭起校企对接桥梁.中国教育报,2010(4).

实践教学下房屋建筑学 篇5

为了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建筑工程职业岗位技能,也为了更好地为学生就业服务,课程教学团队对《建筑CAD》课程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建筑CAD》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经过两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这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鉴定考核的需求

我国已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成立了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资格专家委员会,逐步制定了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建立了健全的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考核和管理机构,每位上岗职工都必须取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还要参加本专业的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取得相应的职业等级证书,由此可见鉴定考核贯穿于每位职工的职业生涯。

(二)现场的需求 各行各业都相继采用了世界相关科学和技术领域最新成果和装备,采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越来越多。设备的淘汰越来越快,建筑行业亦是如此,一线技术工人接触的都是越来越先进的思想和设备,尤其在对一些大而重要的建筑施工项目上。这就要求施工一线的骨干、技术工人才不但要掌握超前的专业知识,还要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做到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一体化”。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院校合作来满足建设需求,将新设备、新技术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快速、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以适应企业的需求。

(三)教学的需求

各类职业院校把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如何采用新的教学模式,高质量地培养出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已成为职业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很好的满足了上述需求,成为了当今职业院校首要的教学模式。二、一体化教学方法的特点

一体化教学方法,一体化教学,通俗的理解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从而逐步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实习车间、实训基地为中心转变。由此可见,一体化教学的特点是: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指导课教师构成一体;教材一体化,即理论课教材与实习课教材构成一体;教室一体化,即理论教室、实习车间、实训基地构成一体;学习主客体一体化,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教育客体主体化和学习主体客体化,“教、学、做”融为一体。

这种教学模式能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必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紧紧围绕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为目的,以实践技能教学为主线,采用课题、模块的方式组织实施教学,突出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体化教学方法,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已明确了的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学习起咨询和辅导作用。师生双方共同在实训中心(或专业教室)进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教学任务。实训中心以先进的生产设备,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这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做法,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实训中心营造的职业氛围,更有利于达到学生能力与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集理论传授、现场观摩、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为一体,集多媒体、活动教具、计算机网络、动态仿真软件等的综合运用于一体,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小组讨论为一体,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体化教学就是将理论和实践捆绑在一起,教学方式灵活机动,淡化理论和实验环节的界限,将要讲授的内容通过教学仪器、配套设备,现场展示或演示出来。理论通过实验获得理解,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得到领悟。课堂上学生身临其境,教师讲解直观、详细,教学效果自然就好。其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内涵相当丰富,既包含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法、引导法等),也包涵教学设备一体化、教材文件一体化等等,只要合理规划、精心设计,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建筑CAD》课程简介

《建筑CAD》课程是建筑施工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程,课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组首先对建筑施工企业对建筑施工员的要求进行调研分析,对两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深度剖析。《建筑CAD》课程以培养学生建筑行业从业岗位能力为目标,体现工学结合的思想,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基于工作过程对课程进行开发和研究,按照相关专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序化。开发与工作实际紧密相连的任务体系,围绕任务编排与之相关的知识点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开发与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课程。确定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充分体现“教学做合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课程强调职业性、实践性、协作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操作技能和技巧,强调学生如何做以及如何做的更好,淡化为什么这么做,理论知识以“实用、够用”为度,淡化理论分析,强调理论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断体验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成就感和探索的快乐。课程组不断地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并以活跃的教学思想、锐意的改革精神、开拓创新的意识,提出“教学重点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中心”,并以此进行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变革、教学质量评估、教学进程的量化管理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整合后的教学内容,融入了新技术和新知识,具有先进性,内容更加新颖,信息量增大,富有时代气息。

在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上,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进程,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组织学生实施实验教学和虚拟仿真教学。实验教学以指定题目与自拟题目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硬件搭建的实验平台与以软件构建的虚拟实验环境有机协调,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使教学体系立体化,教学环境由课内延伸至课外。

四、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一)课程理念

课程教学应服务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坚持以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以行业导向、工学结合为主要手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建筑制图知识的能力和职业素质。坚持能力本位观,以模块(项目)为载体构建内部结构,以任务为中心构建教学内容结构,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活动。按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 从岗位能力标准与课程标准融合原则的贯彻,来进行《建筑CAD》课程设计,以突出专业基础课程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具体思路如下

1、校企合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充分发挥由职业教育专家、专业教师、建筑施工技术人员和人力资源管理一线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研究讨论,制订用于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课程教学实施的岗位能力标准,把岗位能力标准融入课程中,建立课程标准。

2、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讲授基础施工制时,向学生介绍一些工程实际应用的情况,带学生到施工工地现场参观建筑施工的实际图纸对照施工,讲到楼梯绘制时,结合我校教学楼各处楼梯的设臵情况,讲授楼梯平面的绘制和剖面图的绘制,学生易于接受,容易掌握。

3、加强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的应用,尽量减少数学推导过程,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简化学生的认知过程。

4、采用项目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加强教学方法研究,个别难点教学单元课程组组织集体备课。

5、合理选择实验、实训教学内容,既考虑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又考虑相关知识向课外延伸及拓展和基础知识的巩固,利用实验过程进一步化解教学难点。

6、在实践教学方面,为配合《建筑CAD》这门职业基础课的学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毕业前考取国家CAD二级证书证和施工员,造价员打下坚实基础,我们加强了建筑CAD实训。通过建筑CAD实训,正确使用常用计算机绘图软件,掌握常用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的绘制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机绘图操作操作,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学生经过建筑CAD实训后,对建筑形体的认识更加清晰,有利于后续课程师生间的相互交流。

五、课程教学目标

依据对企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调研和学生就业情况反馈,本课程以施工员、造价员、绘图员、工程监理为工学结合平台,着重培养学生的建筑施工现场操作技能。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的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

(一)职业技能目标

1、会正确使用Auto CAD绘图软件;

2、能绘制简单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建筑详图并且可以阅读其内容;

3、具有查阅建筑行业展业图集的能力;

4、具有对简单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建筑详图的分析以及翻译能力;

六、采取的措施

按照“工学结合”的总体思路,以岗位技能培养为目标,确立“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讲、学生的学习、动手操作、实践训练、考核评价融为一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的实施这一教学模式,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将实训教室与授课教室合为一体,从教学场所上保证“教、学、做、训、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实施。

2、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将讲课内容与实践内容合为一体,并编写了自编讲义,从内容上保证“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一体化教材编写的原则及要求

一体化教材的开发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在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等方面与以往相比进行系统的改革。

实践教学下房屋建筑学 篇6

一堂作文课,能否激发学生的作文欲,与语文教师的“导写”有直接关系。题目一出,不导则写,对多数学生来说,则是苦差事。因此,导写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不可等闲视之。

所谓导写,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分析生活,表现生活。“导”,就是要解决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从学生的作文实际来看,作文难写的症结就在于不知写什么,所以必须借助教师的疏导,使之文思涌来。文思要喷涌关键是开掘题材。题材是文章的生命。好题材如山珍海味能馋人。题材于淡,似白菜萝卜即使巧妇也难成佳肴。因此,如何选材是导写的关键。一般的说,好题材具有“新”和“奇”的特点。“新”题材,“新”观点,往往能启人深思,引人遇想。“奇”就是不寻常,即在倩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故能诱人一睹为快。在导写中,教师要“授之以渔”,使学生悟出“新奇”的题材,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比较,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会相同。

“导写”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导”,应着重帮助学生在“写”时排忧解难,激其兴趣。

导做促乐

这种“做”,不管是课上集体活动,或是课下分散活动,都必须提出明确的作文要求,让学生在活动前有所准备,活动中有所留心,活动后落实到作文。

作文之前,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做”,让他们“做”得开心,“玩”得有味,并从中积累写作素材,不仅其过程生动活泼,而且这种“写”也成了一种享受。

无容置疑,这种“做”,应该适量,并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所以,不能忘记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少吃多滋味的原则。

导改品味

叶圣陶先生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自行修改呢?

首先,让学生认识自改的重要性。接着,让学生懂得怎样改;最基本的要求是:一看格式是否正确;二看卷面是否整洁;三看错别字有几个,并加以订正;四看有没有病句,并予改正;五看标点符号有无明显错误,并加以修正。。总之,通过“增”、“删”、“调”、“改”来完成批改工作。

指导学生相互评改作文,意义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修改文章作业作文训的必要环节。所以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作文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因人而异地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训练。

实践教学下房屋建筑学 篇7

一、以多媒体网络同步教学系统为基础的生态课堂学习环境

课堂生态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学习环境等组成的一种动态平衡系统,包含了各类个体、群体与多维生态因子的动态组合和互动,各类生态群体与生态因子的力量波动、消长与平衡,能量 (教学情绪和兴趣等) 和物质 (知识和技能等) 的传递与循环等等。学生的学习活动离不开特定的学习环境,他们在学习系统中与他人与环境相互适应、交往和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构建生态课堂、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有效整合的必要条件。

生物信息学是网络环境下生物教学的全新内容,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网络化、开放性、交互性的优势初步构建了生物信息学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它包括学习者可能要利用的内容资源、技术工具,包括可能会发生交往关系的人,也包括作为学习活动的一般背景的物理情境和社会心理情境。多媒体网络教室将计算机网络教室、语音实验室和多媒体综合教室的功能融为一体,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教学平台与学习环境,通过New Class400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转播示范、遥控辅导、答题示范等功能实现师生实时交流。同时该教学系统也可以通过屏幕监视和语音监听等功能实现教学监督[3]。信息化学习环境中的相关资源包括网络图书馆、各类分子生物学数据库、搜索引擎、生物信息学资源网站与各类生物信息学的网络课程等等。学生可以随时登陆互联网进行信息查询,使用分析工具。信息化学习环境中交流的工具包括电子邮件,用于教师发布课程资料,收发实验报告,讨论问题等,还包括生物信息学的专题论坛、BBS、博客、QQ等。在这样的课堂学习环境中,学生除了直接与同伴、教师进行学习、交流互动外,还可以利用技术工具与学习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和学习社群进行互动。学生在获得和利用需要的信息和资源的同时也向学习环境提供自己的见解和学习成果,学生既是知识的消费者,也是知识的生产者。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主要为学生构建针对具体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学习环境,包括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目录、数据库和工具软件简介及网址,指导学生有效利用资源进行知识构建;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开设相应主题的讨论社群及专题论坛,发表相应的博客信息等组织学生互动交流,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互动交流的对象除了同伴、教师,也包括学科专家、家长、志愿参加者和感兴趣的任何人,作为更大的社会文化环境的一部分,获得外部的社会性支持帮助,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保持动态联系。教师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除了课堂监控管理以外,主要是通过查看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师生交流为学生提供建议和指导,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计划、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

二、生态课堂的特性

(一)生态课堂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生物信息学生态课堂最重要的特性。多媒体网络教室为课堂教学提供基本的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中的所有资源辅助其学习,并通过各种网络形式与专家、家长等讨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也随时处于开放性状态,多媒体网络同步教学系统的小组讨论、转播示范、遥控辅导、答题示范等功能为师生的单独交流、多向交流提供方便的途径。这种开放性对于彻底改变传统课堂的封闭性,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开放性生态课堂所采用的接受性学习也具有了全新的意义。生物信息学知识的大量积累及基本技能的演示主要通过接受性学习进行系统的传授。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接受性学习,开放性、网络化的课堂教学环境能让学习者接触到通过传统手段无法接触到的信息,有助于引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促进新信息的传递和内化。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广播功能完成教学内容与信息的传递与内化,并在讲授的过程中在互联网上对相关内容进行操作演示,充分利用学习生态系统中各类信息资源和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接受性学习。例如在讲授分子生物信息学数据库时,先通过广播教学介绍数据库的基本情况,再连接到具体的数据库,边浏览边讲解,并进行数据库相关操作的演示。然后通过相应内容的课堂实训操作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及时、有效的练习与应用,促进知识的巩固熟练和深化迁移。将接受性学习与体验性、实践性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借助网络资源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扩展性学习。在学生的扩展性学习过程中,接受性学习传授的信息和知识成为其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又对其学习起到帮助、指导的作用,并共享扩展性学习成果。这种网络化、开放性、交互性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为接受性学习提供了新型的学习生态环境,彻底摒弃了传统的封闭死板的课堂学习环境,实现了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互动交流。这种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对于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同样重要。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情境创设、学生的探究活动、学生与所处学习生态系统有效的交流都依赖于系统的开放性。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主体与学习生态环境的交互作用,是多向互动的学习过程。开放性是实现这一多向互动学习过程的必要条件。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也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实现个别性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真正达到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教学目的。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首先为学生创设有关生物信息学教学的探究情境,例如二级数据库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科学研究问题和目的构建的二级数据库在互联网上层出不穷,这些数据库对于解决某一科学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一类重要的生物信息学资源。在学习了一级数据库的知识和数据库检索技能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及各类资源或途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例如蛋白激酶的结构与功能、流感病毒、基因突变等,然后学生自主地搜集、组织和分析相关的资料,通过任务分解、协作讨论等方式开展探究,最终解决问题,找到相应的二级数据库,并通过数据库浏览和检索获得需要的信息,形成知识体系。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有效互动同样以开放性的生态系统为必要条件。多媒体网络同步教学系统与开放性、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为合作学习的异质小组的分组及小组内的实时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实现工具,更有利于生生互动、生师互动。利用同步教学系统的小组分组功能实现的异质分组,小组学生通过同步教学系统彼此相连,利用耳麦直接对话,小组成员间、小组间互不干扰,保证了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

(二)生态课堂的平等性

平等性是生态观的课堂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最明显的特征,是构建平等、协商的和谐师生认知关系、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基础。师生作为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因素,他们之间应该是平衡和谐的[4]。建立伙伴型或合作型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学生也是教学的积极参与者和促进者,师生双方共同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交往的过程中实现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和新知的发现,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无论是在接受性学习还是探究性学习、合作型学习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基本的师生之间的认知关系。

在生态课堂中,多元、异质的学习主体,民主、平等地生活在共同体中,并通过活动而相互关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倾向,都有各自的优势。意义的形成依靠每一个人的力量合作实现。因此在生态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每个学生在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彼此学习,积极交流讨论。这种合作关系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程度的学生获得成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生物信息学生态课堂开放性、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之间的有效的、实时的、广泛的交流是推动教学活动不断向前发展、学习者进行知识构建的主要动力。与社会人士、专业人员跨越时空限制的交流讨论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开展深入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其创新能力。

和谐的师生关系还意味着要尊重人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主体性以及潜能的开发,及时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等等。同时,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教师既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他们的选择,又要根据一定的理性“标准”加以引导,使每位学生都在生态课堂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例如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在教师创设的统一的探究情境下,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自由选择研究课题,通过探究活动来构建可以灵活迁移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发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个别化指导和讨论也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另外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也应该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注意用发展性来评价学生。

(三)生态课堂的发展性

生态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教学事件和环境等组成的一种动态平衡系统,具有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能力,生态系统内的每一分子,也有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生态课堂中,学生有充分的思维空间,有充足的活动时间,通过平等对话、提问、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主动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发展不应仅停留于知识学习、能力训练的层面上,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是一种生命为了求得发展、享受生命过程与成长快乐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同时,这种发展性也表现在课堂生态系统通过教师、学生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不断发展,达到平衡和良性循环。例如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共同体通过充分的对话和共同的探索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同时,社区又通过系统自组织将个人问题转化为公共问题,并借助公共知识解决个人困境,由此构成一种加速个人学习和创新的良性循环,共同促进了整个教学生态系统中各个元素的发展。

三、生态课堂的教学实践

教师、学生与学习环境是生物信息学生态课堂的三个组成部分,教师和学生在生态课堂学习环境下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所有信息,包括知识、情感、行为等相互交流与反馈及时畅通,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以多媒体网络同步教学系统为基础的生物信息学生态课堂学习环境与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形成物质流、知识流、信息流,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生态课堂的教学实践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接受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等不同的学习活动,实现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最优化。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问题的激发,图片、数据、材料的展示,乃至虚拟情景的铺垫与烘托等多种可选择的手段,来创设充满生机的学习生态环境,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让学生乐于与人合作,分享彼此的经验。例如基因预测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首先介绍基因预测的意义、背景及有重要价值和影响的科研成果,激发学生对该问题的兴趣,列举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提出学习成果的展示要求,通过学习成果总结的文字材料和课堂小组的幻灯演示讲解交流各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并在整体上形成有关基因预测的系统知识。小组学习内容的多元化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之一。多元化的小组学习内容有利于小组的任务分工与协作,为小组内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机会,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多种潜力,从而为小组作出贡献。基因预测的小组讨论题目包括原核基因预测、真核基因预测、启动子与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预测等。每个小组需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预测的原理、相应的软件工具、软件使用的具体实例演示及注意事项、展望等内容。每个学习任务内容保证每个小组学生至少分担一个独立的分解任务,并通过小组内的互动合作与知识的整合完成整个学习任务,使学生的合作技能、社交能力得到发展,促进学生协作和共同进步。合作学习的成绩评定以各小组在单位时间内实现共同目标过程中的总成绩为评价的依据,评定采用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结合小组及成员的活动表现、讨论记录等进行。教师在整个教学实践中担负着组织者、协调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生态课堂内不仅体会到学习探索的乐趣,更在交往合作中锻炼自我、发展自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生态观的思维模式和生态哲学的思维方法对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信息技术与生物信息学课堂教学有效整合有积极的意义。

(课题组成员还有:戴凌燕)

参考文献

[1]杨冬梅.课堂教学生态观阐释[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4) .

[2]高亚梅, 韩毅强.生物信息学本科教学初探[J].生物信息学, 2007, (1) .

[3]高亚梅等.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室构建生物信息学教学新模式[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1) .

实践教学下房屋建筑学 篇8

一、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下, 要把时间还给学生, 把健康还给学生, 把能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领悟学习的乐趣和方法, 真正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关键在于教师的“创”、“引”和“放”, 即: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老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参与疑难问题的讨论, 自己去体会解题思路, 总结解题规律,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高中新课程中有许多内容发生了调整, 新引入了算法、统计等内容, 还有些原有的内容在编排顺序上也发生了变化。总的来说, 在新课程标准里面, 强调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减少了一些抽象的形式化的东西。比如, 立体几何里删去了三垂线定理, 实际上许多题目直接用线面垂直就可以解决, 增强了学生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其次, 要注意选择适合于所有学生的教学设计。中学阶段的数学不是看学生学会了多少理论, 更应该重视的是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即:学生要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 解释现象分析问题。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意多用实例, 引起学生兴趣, 从实践中去感受数学, 应用数学。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 怎样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接受水平来设计能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的问题是每个老师都要认真思考的。

再者, 在教学准备时, 深入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例题的选用, 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熟悉了教材的整体结构, 才能找到一个具体内容的定位。站在整体角度来设计具体一节课才能更加清晰到位, 把教材的设计转化为教学的设计。

二、课堂教学注意例题的典型性

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例题教学, 因此在数学例题的准备上, 不仅要考虑到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又需要能够加强对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各种能力的训练与提高, 例题的选取及其讲法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需要多下功夫。在使例题具备典型性和示范性的同时, 要关注教学技巧。在对典型例题的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加深和巩固, 观察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并掌握一定的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 例题的选取还要兼顾到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和接受能力一般的学生, 使好的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后自己能找到解题思路, 一般的学生在老师的分析引导下也能够接受。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出问题的方式方法或创设的情景是否有价值, 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思考, 是否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 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就是要找好问题的切入点, 使之既贴近生活, 又适宜于学生的理解水平。

2.是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时间, 有无包办、代劳的越位现象, 学生探索是否积极主动。这一点要求教师必须真正放手, 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3.教师引导交流是否适时恰当, 能否展示思维过程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关注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能力和主动性, 能否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质疑, 关注教师调控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能否调控课程的进程, 能否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 利用好其价值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这要求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 结合学生特点提出问题。

4.教师的鼓励是否及时恰当和真诚, 无论鼓励和批评都要出于对学生真诚的欣赏关爱和尊重, 并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心和人格魅力。

5.问题解决后学生能否及时反思, 教师能否引领学生反思, 提炼出问题或变式, 提炼出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一点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尤其重要, 不少学生反映一听就会、可一做就错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及时巩固, 没有真正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能力。这主要依靠于学生对做过的题进行总结反思, 看其本质, 掌握方法。

三、精心设置课后练习题, 进行教学反思

课后练习是为了巩固课内所学知识, 因此选题时要有较强的针对性,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自身水平的课后练习。既要让低层次的同学吃好, 又要让高层次的同学吃饱。在这方面笔者做了一些尝试, 一般把课堂练习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常见题型, 全体同学必须完成;第二部分为能力题, 侧重于解题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素养的提高;第三部分是为下一节课教学起引导作用的问题。后两部分习题是在对学生统一要求下, 对学业水平较低的同学作为思考题, 这样各层次水平的学生基本上都能独立完成, 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挖掘了学生的潜力, 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最大限度地得到提高。

另外, 教师在课后也要注意反思, 每节课结束后都要回顾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以指导以后的教学。同时, 还应特别注意想办法鼓励水平较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一般来说他们的逻辑思维比其他学生要慢一些, 容易失去发言的机会, 也就失去获得成功和鼓励的机会。长此以往, 易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旁观者。因此, 在问题设置上, 应分易、中、难三个不同的层次,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我, 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 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摘要:新课程理念不仅对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 不仅要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水平, 还要根据教材的指导思想, 精心构造教学设计, 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数学,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实践教学下房屋建筑学 篇9

生物信息学是由生物学与数学、计算科学交叉形成的前沿学科, 主要通过研发并应用计算机技术及数学与统计方法, 对海量生物数据进行管理、整合、分析、建模, 从而解决重要的生物学问题, 阐明新的生物学规律, 获得传统生物学手段无法获得的创新发现。生物信息学是当今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大前沿领域之一, 是多学科之间的交叉领域。因此, 做好生物信息学教学工作对提高生物信息学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高通量测序数据的大量出现, 生命科学已经进入到大数据时代, 生物信息学研究的重点将转移到组学的研究上。相应地, 生物信息学教学的重点也要从单个基因的分析转向多个基因甚至在组学水平的分析。在生物大数据背景下, 对生物信息学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将越来越大。本文结合生物大数据的特点和教学经验, 谈谈目前生物信息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方法。

二、生物大数据的特点

“大数据”一词最初起源于互联网和IT行业, 它具有数据量大、数据多样化、高速、有价值等特点。生物大数据不仅带有“大数据”的特点, 而且具有生物数据自身的特性, 具体表现在:

1.数据量大:全球每年生物数据总量已经达到EB量级, 完整的人体基因组有约30亿个碱基对, 个体化基因组差异达6百万碱基。同时由于高通量测序成本的下降, 目前大量的生物物种得以全基因组范围的基因组从头测序、重测序以及转录组测序, 积累了大量的生物数据。

2.数据种类多:由于测序仪器种类繁多, 产生的测序数据格式也各不相同。除高通量测序产生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外, 另外还有蛋白组、代谢组、表型组、相互作用组的序列数据和结构数据。

3.数据增速快:这主要体现在数据的急剧增长速度上, 几乎每一周都有关于某一物种的全基因组或者转录组测序的信息。尤其是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 更大数量级的基因组数据产出日渐增加———每台高通量的测序仪每天可产生约100GB的数据。

4.数据价值高:随着生物信息学的发展, 越来越多有价值的信息可从生物数据中挖掘出来, 这些价值不仅体现在生物科研领域, 而且已应用于农业和医学等领域。

三、大数据背景下生物信息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 生物信息学教学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和改善, 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

(一) 课程设置不合理

生物信息学是由生物学与数学、计算科学交叉形成的前沿学科, 对生物背景的学生来说, 需要掌握计算机和数学特别是统计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由于受课程设置的影响, 很多学校只把C语言作为计算机的必修课, 而没有在大一或者大二年级开设概率论和数理统计, 并且生物统计学等课程也只是在大三或者大四才作为选修课或者限定选修课来开设的, 造成部分开课专业学生的数理基础比较薄弱, 因此在后续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 教材内容不够全面

由于生物信息学发展日新月异, 各种分析生物大数据的算法、方法和软件层出不穷, 并且其更新换代是非常快的, 而国内外相关教材的内容不够全面, 并且其更新速度较慢, 不能紧跟生物信息学的最新发展, 造成教师在授课时要综合多本生物信息学教材的内容, 不利于学生对生物信息学内容的全面掌握, 从而制约了生物信息学教学的发展。

(三) 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

生物信息学课程目前虽然在很多院校已经开设, 但由于该学科对教师的授课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 目前多数学校对于生物信息学的授课方式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远不能满足生物信息学教学的需要。

四、生物大数据背景下生物信息学教学的建议和方法

为了适应大数据背景下生物信息学的教学形势, 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建议从以下5个方面改进和提高生物信息学教学。

(一) 合理设置基础课, 强化基础理论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 以复杂而强大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 所涉及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编程、信息检索以及数据库技术等。为了让学生学好生物信息学这门课程, 各院校可以合理设置生物信息学的专业基础课, 将生物信息学课程定位在大三或者大四年级学生, 在大一、大二年级做好高等数学、数据库原理以及Perl语言等与之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 这些学生在掌握了一些与生物信息学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后, 其对生物信息学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才会有较大的提高。此外, 学校要鼓励学生了解国内外有关大数据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并推荐有代表性且通俗易懂的文章和书籍, 以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体系, 为生物信息学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二) 培养大数据意识, 加强对大数据分析的科学素养

生命科学研究已经进入到大数据时代, 生物大数据的挖掘已经在农林科学、医学等领域产生巨大的效益, 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树立大数据思维意识, 全面认识生物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生物信息学以生物数据为对象展开分析, 它同时具备具体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具体性是指以数据为对象挖掘出的生物学知识是客观存在的, 其对生物学规律的解释性较强;抽象性是针对生物信息学中的理论和方法而言的, 一般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物信息学专业基础。在进行生物信息学教学时,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逐渐培养学生的大数据意识, 规范学生对大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可以通过实例, 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中去, 以便理解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的基本操作流程, 并在业余时间开展生物大数据在农业和医药行业成功应用的案例调查, 以便激发学生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大数据的热情。

(三) 优化教材内容, 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鉴于目前生物信息学发展速度快, 而国内外相关教材的更新速度较慢, 所以要求在生物信息学教材的选取方面要下大力气, 并且在授课时整合各个教材的优点。一般在生物信息学授课中整合以下三本书的内容:David W.Mount编写的《Bioinformatics Sequence and Genome Analysis》、李霞主编的《生物信息学》以及陈铭编写的《生物信息学》。

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掌握生物信息学课程的主要内容, 首先要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统筹安排教学内容, 在生物信息授课中要抓住以下两条主线:序列—结构—功能—进化;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相互作用组—代谢组, 多组学贯穿。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合理分配各章节的教学课时, 做到突出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重点精讲。如在生物技术专业中, 增加课时讲授分子药物设计章节, 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生物信息学与分子药物设计的关系, 而且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理论方法以及软件操作。因此, 以生物信息学教学内容的两条主线为依托, 紧密围绕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构建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既能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理论体系,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合理选用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实践表明, 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授课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实现生物信息学课堂教学目标, 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教师要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可以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进行理论教学。在理论课教学中, 如果仍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肯定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还可以根据需要, 适时融入案例教学、问卷调查、多媒体展示、影片教学等方法, 提高实际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考能力。

上机实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生物信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上机实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它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课所学知识, 而且能够提高学生运用生物信息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五)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注重考核的灵活化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融合了多个学科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对应的考核方式应该与其他专业课程有所区别, 其最终的成绩不应该只以理论课考试的成绩为准。理论知识的考核注重学生对生物信息学基本概念、分析流程和主要分析算法的掌握情况, 主要以试卷考核的方式为主, 采用统一考核方式和评判标准。对于上机技能的考核, 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对不同类型数据进行分析时应掌握的相关软件使用技能的考查, 也应纳入到学生的成绩考核中, 我们认为理论考试占70分、实习成绩占30分是一个好的评价方式。

五、结束语

大数据背景下对生物信息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生物信息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对改进生物信息学教学和方法进行了一些探讨。本文认为要做好大数据时代的生物信息学教学, 要从强化基础理论、培养大数据意识、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改革考核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来开展和抓好生物信息学教学。

参考文献

[1]李霞.生物信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实践教学下房屋建筑学 篇10

任务单和教师备课的教案不一样, 它是在课堂上用来给小组学生合作讨论的方案, 方案执行主要人员是学生. 也可以说它由课前组织合作小组依据任务单上预设的课堂学生活动的任务, 小组进行讨论, 在课堂教学与学习过程生生共同讨论和师生共同讨论一起完成任务单中的任务. 《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指出:“高效数学教学决不能单一地依托仿效与记忆, 独立探讨与协作交流应该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 ”通过“任务单导学方式”的改革, 同学们在课堂上“动起来了, 活起来了”, 改变了过去学生怕学、厌学的状况. 而高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则是更高层次的追求.

一、任务单的制作和完善设计是实现高效数学课堂的先决条件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由于学校通过提倡教研组集中备课, 深刻研究学科教材, 大家紧紧围绕项目课题与教学大纲目标要求进行研究讨论, 仔细设计好课堂教学的任务单, 但是要让全班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里的数学学习达到效果最大化, 即数学老师要能够将“高效课堂”这只大船驾驶到目的地, 就必须要依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已经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来用好“修改完善任务单”这一张帆. 教师进行第二次备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作出让数学任务单达到自己班级上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现实需要, 有目的地进行讲授, 高品质地完成授课任务目标. 我们数学老师在备课时, 要做到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目的地进行启迪, 振聋发聩地唤醒, 科学地点评、提升, 并在各方面的都要有应对方案, 对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动态生成的问题有专题文字回复的打算. 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活动要围绕四个基本环节: 独立自主学习、小组通力协作探索、成果显示、自我提升. 在小组具体活动时, 步骤明确, 分工到位. 老师对活动中的练习题, 仔细设计, 少不了要进行自编自拟练习题, 这样的练习题才能够增强练习的目的性, 减少学生的负担,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就更加显著. 学生在独立自主学习、小组通力协作探索、成果显示、自我提升和老师评价的基础上更加稳固学习效果, 进而达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师生活动的最高效益.

二、组织学生有效参与数学活动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关键

教师认真备课是完成好教学任务的第一因素, 要达到上课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高效益, 则学生这个主体需要真正全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才能取得最大效益和最佳效果.每一节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把“任务单”分成两个活动, 活动要将数学学科的知识性、数学的应用性和数学专业的趣味性融合起来, 学生才较轻易接近和掌握, 这样还可以达到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在进行一个完整的小组活动学习时, 基本方式是:课前独立预习———与他人共同探索———研究成果分享———各自进行完善———共同归纳提升———师生共同评价. 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遇到许多不懂的问题, 他们带着要搞明白问题的心理在课堂上和小组内的成员一起讨论, 经过与他人合作探索, 大部分学生可以弄明白70%以上的原来不懂的东西. 如讲解“几个基本初等函数”时, 在理解函数的定义后, 本人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学习“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及其图像”后再进行讨论的活动, 要求学生将这些函数从定义上加以比较、从性质上加以区别、从运算方法上加以联系和从图像的分布上进行整理. 通过学生积 极参与此 活动, 既增加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在课堂活动过程中, 对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 老师可以通过手势、眼色等肢体语言进行提示; 还把班级课堂纪律与学习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 如请思想开小差的同学说说对任务单上知识的理解, 等等.

三、交流活动中老师科学评价是实现数学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

教师点评不是单纯地讲授, 而是老师在小组合作探索问题的前提下, 甄选任务单中那些属于重点内容、大家都不能够解决的共同问题, 通过老师的细致设计, 从问题发生的源头上进行深刻剖析, 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发生质的飞跃, 出现“顿开茅塞、触类旁通”的感觉. 它能够让他们更加易于懂得数学知识内容, 能够以此类推、豁然开朗, 使他们能够提纲振领, 更好地了解数学单元知识与章节之间结构联系, 有益于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和关键知识的掌握. 例如, 学完“数列”这一节后, 我就将各个小组学生对数列中公式的理解规律和容易发生的错误加以收集总结, 和学生们一同分享. 例如, 在等差数列中, 如果项数m + n = p + q, 那么第m项与第n项的和等于第p项与第q项的和;在等比数列中, 如果项数m + n = p + q, 那么第m项与第n项的积等于第p项与第q项的积. 在应用时, 关键是看两个项数的和是否相等, 数列是等差数列还是等比数列, 是求哪两项的和还是哪两项的积. 同时还要帮助学困生, 如此这样可以帮助他们由消极学习知识的后台, 推到积极探讨获得知识的前台, 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案导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 篇11

一、编制导学案,搭好脚手架,为学生学习提供阶梯

这节课的学案共设计了五部分。

1.智慧航标。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

①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做到心中有目标。在编制学案时,首先要把教师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懂得应该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目标定为:(1)能通过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比的基本性质(2)在理解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整数比。(3)通过实例理解连比的概念,并会利用连比的性质。在学习目标中,有些内容更具体,比如“能用语言叙述出比的基本性质”,再比如“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

②指出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明确学习的努力方向。我把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定为:理解比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整数比。学习的难点定为:灵活运用分数、比、除法之间的关系化简比。设置学习重难点的目的在于:提醒学生要着重掌握的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励学生突破。

2.智慧起航。主要是梳理本節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引导学生预习主要是梳理课本知识结构体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包括思考、生活中的实例、概括、河马博士提示。例题、小明的疑问。同时设置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边看书边思考。例如,在例题1中就设置了这样的问题“针对P79例1中4个小题,化简比的一般方法是什么?(每个题目对应一种方法)针对每道题目,把你观察到的化简最简整数比的方法或规律整理出来在课堂上和同学们讨论。”既引发学生思考,又告诉了学生在课堂上要准备讨论什么。同时,把书上概括性的语句设计成填空,让学生去填写。例如,“什么是最简整数比?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_____,且它们________.如:_______”,提示学生阅读教材边框河马博士的提示。

3.智慧乐园。内容包括学生对自己预习效果的评价及在预习中遇到的难点、疑问。

4.智慧大道。智慧大道的主要内容是巩固练习,不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完成,是在课堂教学中用来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其中填空题为基础题,要求全班学生都必须过关。解答题要求中等能力以上学生能完成,学习较弱学生可在小组其他成员帮助下努力完成。

5.智慧拓展。这部分内容主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题目设置要求适度拓展,要考虑学生现有知识、技能能力。

二、学案导学,动态生成

编制好学案,仅仅是完成了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如何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发挥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做法和体会。

1.学案质量评价,引导学生充分预习。我把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设计为预习学案评价。对于学案做的好的同学进行表扬,为同学树立榜样。把学案得分计入当堂课的小组得分,通过组间竞争督促学生做好预习。我把学案评价分成A、B、C、D四个等级,其中A得3分,B得2分,C得1分, D得0分,把每个人的得分计入小组得分,作为当堂课的小组竞赛的首项得分。这个环节的设计,把学生对待预习和学案态度的评价融入到小组评价中,每次学案发下来的时候组员之间也会互相进行评价,每个人的学习行为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是关乎小集体的荣誉,会提升每个人的集体归属感,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

2.展示预习效果,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第三个环节为预习效果展示。通过展示,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思考的方式,暴露学生预习中的不足,让学生充分展示的基本策略就是任务驱动。教师要明确展示任务,小组合作要明确分工,例如例题1的预习展示前我提出以下要求:首先请负责展示的小组讨论大家预习的心得,还有什么疑问,把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展示的时候提出来;其次,如何展示你们的预习结果,请在小组内讨论展示方案,确定主讲和辅讲;再次,你们小组的所有同学都掌握化简最简整数比的方法了吗?如果还有同学没有掌握,请小组已经掌握了同学帮助你的同伴。最后,在展示的时候,希望你们能总结出结题方法或解题策略。在具体的展示过程中,学生对于的化简就提出了疑问,例题中提供的方法是先把前后项化成整数,然后再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成最简整数比。这是本题的基本解题思路和方法。学生的疑问是:化简结果是2:1,为什么不把结果写成2呢?学生产生这个疑问的根本原因是对比和比值的概念模糊。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课堂资源,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回忆比和比值的概念就可以解决这个疑问。但是这时候,我并没有急于结束这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能不能根据比和除法的关系,先计算出 : 的比值再写成最简整数比的形式呢?学生经过思考后又可以掌握一种化简最简整数比方法。这种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比教师直接呈现效果要好得多。

3.当堂达标,迁移训练。新授课完成后,要求当堂进行巩固反馈。在这节课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操作:

(1)达标要求分层。填空题为基础题,要求学生全部达标。本节课共设计了14道小填空,覆盖了全部知识点和基本方法;解答题四道,为中等要求,要求中上等学生能完成;对于学有苦难的学生,可在小组帮助、教师帮助下争取完成。

(2)达标练习要限时限量,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收集学生答题信息,出示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

(3)针对学生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矫正,补充练习,给学生针对性训练的机会;

(4)布置适量有梯度的作业。

4.课堂小结,完成教学。课堂小结是最后一个课堂教学环节。这个环节主要由学生完成,教师补充。主要做到:整理重点内容,概括归纳方法,梳理成线,加深学生印象;指出易疏忽的知识薄弱点,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对学生的当堂表现进行评价,起导向作用。

三、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特点

概括起来,本节课体现了如下的特点:

1.以“学案”为桥梁,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

2.以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一般流程为基本内容。

3.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4.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创新和努力实践为根本目标。

总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一种可行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实验的方法,它对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今后我们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进一步完善,让学案导学教学法成为提高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催化剂。

实践教学下房屋建筑学 篇12

一、产教融合下独立学院开展舞蹈学实践教学的优势

舞蹈学的实践性较强, 并不是教授理论的知识就能够提高的, 而是要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 不断突破、磨炼才能够提高个人的舞蹈水平, 才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不断提高。而在产教融合下展开舞蹈学的课外实践教学, 又将舞蹈学的教学引领到了一个新高度。

(一)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半工半读能力。对于独立院校来说, 办学模式具有专业针对性, 将专业的产业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学习的机会和条件, 让学生不仅在课堂学习中收获知识, 在课外实践中也能够学习到专业技能。产教融合下能够更好地展开理论与实践的教学, 能够加强课外实践教学的成果。在专业产业的生产和管理的实践中,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引领, 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产业的时间中去, 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 加强个人的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主思考能力[1]。同时, 在产教融合下, 还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 引起学生编舞以及相关创新活动的热情;激发学生在实践中对知识的探索能力等。创新型人才、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拥有探索意识的人才才是独立学院办学的目标和发展的方向。在独立院校中开办专业型的产业, 让学生参与其中, 并予以报酬, 这给学生半工半读提供了更多的条件和机会。

(二) 提高教师的专业和业务水平。独立学院中大部分的教师都是直接从其他的高校分配过来的, 他们的专业水平高、知识的掌握丰富。但是, 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相关的实际操作能力水平并不高, 这也是影响院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有着一些不利影响, 但是产业融合的发展, 在校内外创办实践基地与当地企业单位合作, 为更多的专业教师提供了参与实践、挂职锻炼、提高工作能力的机会, 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将自身丰富的知识和生产结合起来、将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 不仅提高了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 还促进了学院强大师资团队的建立, 增加“双师型”教师比例, 进一步推动了独立学院的发展。

(三) 有利于促进独立学院教学的持续发展。独立学院的教学目标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就业, 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技术人才, 满足我国对于一线人才的需求。这类人才都有统一的特征:有其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简而言之, 即是在工作一线, 拥有管理技能、操作技能、技术技能。因此, 独立学院在教学计划的设置上也是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 根据产业岗位的知识、素质、能力的需求, 而产教融合的教学路线正好能够满足上述需求, 这也是值得提倡的教学模式[2]。舞蹈学专业的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时, 并非只是需要表演技能, 而是根据不同的对象编创出将文化技术融为一体的大家所接受的舞蹈节目, 需要知识、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全面结合, 而产教结合恰巧满足这一发展需求。为了能够促进校企合作的和谐对接, 拥有共同的发展方向, 必须依靠专业的叙述研讨、培养目标的制定、企业技术骨干的帮助以及教学计划的制定等等。产教融合的教学使得课外实践教学更具特色, 同时也在推动着独立学院的发展。

二、舞蹈学课外实践教学的教学改革实施方式

课外实践简而言之便是在课堂外展开教学, 将舞蹈学的实践性充分展示出来。课外实践教学并不是在课堂之外进行表演和演出, 而是将教、学结合起来, 同时也是学生舞台实践、实践创作开展的好场所, 还能够让学生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中脱离出来, 激发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 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舞蹈学专业的目标之一也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 注重特色教育, 在新教改的形式下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实践体系, 利用不同的课堂展开实践教学, 相互利用、互相促进, 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 校内实践。校内实践大多数体现在开展活动上。针对于舞蹈学专业的学生举办舞蹈实践活动、如:舞蹈技能大赛、文化节舞蹈比赛等。而教学改革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签订用人合同将实践课程如:排练课、剧目编导、见习等内容围绕企业文化在演出大厅和校内广场上展开自主活动主题的课外实践活动,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主动性, 加强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院校也根据实践教学的实施, 不断完善课外实践教学体系。

(二) 校外实践。校外实践学习活动有:学院的文化交流会和政府举办的相关艺术演出、巡演活动等。舞蹈创作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 离不开人们的生活实践, 也正因为如此舞蹈才有了生命。而改革是为了更快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 而创新的基础是实践, 必须要让学生去感受生活、去探索、寻找灵感。在校外开展实践活动, 能够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任务, 锻炼能力, 展开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 如:根据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企业文化单位或者旅游风景名胜区增设培训实践基地、顶岗实习等相关的校外实践学习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发现舞蹈的魅力, 了解到舞蹈的不同的表现形式, 拓宽视野, 激发学生的灵感, 让学生更加靠近舞蹈, 能够用艺术的审美去思考事物, 让自己学习的创造力不断被激发出来, 推动其专业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实践是科学的发展方式, 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颖的教学方式, 使得教学现代化、独具特色。在产教融合下独立学院舞蹈学的课外实践教学中, 让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专业的技能和综合的能力, 让学生的潜能被进一步激发出来, 充实自身。教学改革, 并不是朝夕就能完成的, 必须经过不断的总结和完善, 科学合理的探索, 才能够制定出完整的舞蹈学课外实践教学课程。

参考文献

[1]刘洋.舞蹈学专业健美操主修课程实验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成都体育学院, 2014

[2]黄晨.舞蹈学专业复合型人才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J].好家长, 2015, 15:238

上一篇:青霉素G下一篇:《中国少年报》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