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保护区(精选10篇)
核心保护区 篇1
前言
各行各业对电能需求量的增加, 使传统的电网越来越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对电能的需求, 智能电网建设得以快速发展起来, 由于智能电网需要由多种高精尖技术集于才能得以建设起来, 而且是电力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所以其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继电保护作为智能电网网络和设备检修保护的重要技术, 对于智能电网安全、稳定的运行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智能电网继电保护技术的研究, 确保其为智能电网的稳定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1 智能电网概述
智能电网顾名思义就是电网的智能化, 其集众多技术于一身, 有效的确保了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 其可以实现能源的替代, 同时还具有较好的兼容性, 促进了电力系统开放性和共享信息模式的创建, 而且有效的实现了数据的整合, 优化了电网的运行管理, 为当前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电能供应, 而且各种发电形式都可以接入, 确保了电网的高效运行。
2 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技术
目前智能电网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基础上, 有效的实现了控制、测量、保护和数据通信的一体化, 促进了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而且各种高科技技术基础上形成的继电保护装置, 其不仅具有高速的运算能力和存储能力, 而且有效的实现了算法的优化, 而且在集成电路、采集技术、模数转换技术、数字滤波技术和抗干扰技术的基础上, 使继电保护装置无论是在响应速度还是可靠性方面都取得了较快的提升。由于当前智能电网的建设, 其改变了传统的电力系统形态, 这必然会对继电保护产生较大的影响, 所以需要对继电保护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 使其为智能电网的运行提供良好的保护。
2.1 智能电网继电保护构成
由于在智能电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继电保护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所以继电保护的作用不可忽视。当前继电保护技术以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作为其应用的基础, 为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而且在智能电网运行过程中, 继电保护技术不仅能够对系统内的所有设备进行实时监控, 而且还可以实现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从而更好的掌控智能电网的运行状况,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 数据则会通过网络系统直接向控制中心进行传送, 并得到及时的处理, 由于继电保护装置具有远程动态监控的作用, 有效的确保了智能电网的功能和保护定值。
目前智能电网继电保护技术不仅可以针对保护对象进行保护, 而且还可以跳出关联点或是在本保护对象之外发连跳命令, 其可以对智能电网故障进行诊断, 实现对故障的隔离和修复, 即使与电网关联的设备发生故障, 则继电保护装置也可以有效的对其进行隔离, 确保电网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
2.2 智能电网继电保护核心技术
2.2.1 广域保护技术
广域保护技术即是针对电力网络系统的子集, 把子集认作是进行电网运行障碍分析和处理的最小单位, 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继电保护信息的采集和分析, 迅速找出故障原因, 及时进行处理, 广域继电保护包括安全自动控制和继电保护, 前者是为了给电网自我控制和修复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其中, 广域继电保护的最为关键的作用就是可以在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继电保护整定配合复杂的难题, 从而促进了继电保护自适应能力的提高。
2.2.2 保护系统重构技术
基于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技术中, 现代智能电网要求继电保护自适应装置可以进行适当的改变, 其中涉及保护系统的重构技术。其实, 继电保护系统本身就具有重构功能和自我诊断功能, 甚至还可以在继电保护元件无法正常工作时, 自动去寻找替代元件, 以恢复继电保护的功能。因此, 为了能够达到上述要求, 应该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重新构建。
2.2.3 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等智能设备的应用
在智能电网的完善当中, 智能一次设备的安装及二次设备的光线网络化, 为电网运行数据信息的实时高效采集提供了技术支撑, 为智能电网对自身状态进行分析, 尤其是进行评估工作, 提供更加准确的运行信息, 从而促进继电保护系统性能的提高。电子式互感器是用以传输正比于被测量的量, 供给测量仪器、仪表和继电保护或控制装置。电子式互感器与传统电磁式互感器相比有较大优势:电子式互感器没有铁芯, 没有传统互感器的磁饱和和铁磁谐振问题, 抗干扰能力强;动态范围大, 一个电子式互感器可以同时满足计量和保护的需要;二次可直接输出数字信号与其他智能设备接口, 满足智能电网的要求。
合并单元的作用是将互感器传递过来的电流电压值进行合并同步处理后, 按照一定的传输标准, 将采样值传送给保护测控及计量等装置。合并单元可以是互感器的一个组成件, 也可以是一个分立单元。智能终端与一次设备采用电缆连接, 与保护、测控等二次设备采用光纤连接, 实现对一次设备的测量、控制等功能。相当于集成了常规变电站操作箱和测控装置的部分功能。
2.2.4 网络交换机及光缆的大量应用
常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只有站控层交换机, 所有保护测控装置均连接至站控层交换机。智能变电站除了站控层交换机还需要配置过程层GOOSE交换机和过程层SV交换机。智能变电站中合并单元将交流电流电压量实现了数字化输出, 并采用光纤传输;继电保护设备之间的跳合闸命令和联闭锁信息也通过光缆直接连接, 采用GOOSE机制传输;传统电缆已被大量的光缆取替。
3 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网络化
在智能电网中变电站已开始向数字化方向发展, 继电保护信号可以直接与互联网进行连接, 有效的实现了继电保护装置的简化。由于继电保护装置作为一种智能终端, 收集经过分析后可以自行传送给网络控制中心, 这样通过网络即可获取故障的信息和数据, 而且用户也可以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共享, 使继电保护装置的性能得以更好的发挥出来。
3.2 自动整定
当前智能电网建设中, 根据电力运行方式和故障变化情况, 利用自适应继电保护来实现对系统进行保护, 这种继电保护装置能够更好的与电力系统的变化进行适应, 实现对继电保护性能的改善, 而且对频率变化和过渡电阻问题都能很好的解决。
3.3 数字化
当前智能电网中, 由于互感器传输性能得以有效的提升, 所以设备的故障率得以进一步降低, 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数字化传感器在继电保护装置的应用, 势必能够更好的提升继电保护技术的水平, 使继电保护装置的性能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4 结束语
当前智能电网发展的速度在不断加快, 这就有效的促进了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水平。随着继电保护装置性能的不断改善, 这对我国智能电网健康、持续的发展将起到极为重要的意义。
摘要:近年来, 随着电网建设和改造速度的加快, 智能电网得以快速发展起来, 继电保护作为智能电网的核心技术, 在智能电网运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保护作用。文章对智能电网进行了概述, 并对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技术进行了分析, 同时对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智能电网,继电保护技术,员工技术
参考文献
[1]赵宇皓, 郝晓光, 高志强.应用于智能电网的广域继电保护[J].河北电力技术, 2009 (S1) .
[2]杨增力, 周虎兵, 王友怀.面向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在线应用系统[J].湖北电力, 2011 (4) .
[3]卢思远, 卢国盛.浅谈智能电网对继电保护发展的影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0 (12) .
核心保护区 篇2
读者信息获取自由权保护探究-基于图书馆核心价值的思考
“信息自由”是当前国际上已达成共识的图书馆核心价值之一.图书馆读者信息获取自由权保护是图书馆事业发展和图书馆核心价值建立的`需要.阐述了图书馆读者信息获取自由权与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关系以及图书馆保护读者信息获取自由权的意义,分析了现代图书馆可能侵犯读者信息获取自由权的具体表现,最后提出了在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保护读者信息获取自由权的措施.
作 者:李坤 LI Kun 作者单位:湖南文理学院图书馆,湖南,常德,415000刊 名:江西图书馆学刊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THE LIBRARY SCIENCE IN JIANGXI年,卷(期):39(4)分类号:G250关键词:图书馆 核心价值 信息获取权
核心保护区 篇3
谁动了我的血压、伤了我的心、害了我的脑和肾?
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除了血压升高本身为致病因素以外,血管紧张素II也是引起器官受损的重要物质。要了解什么是血管紧张素II,则先要了解什么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系统之一,广泛存在于人体内,其中约15%存在于血液循环中,85%存在于组织中。在正常情况下,它对心血管系统发育,维持心血管功能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RAS的作用方式有点像多米诺骨牌,以如下链式反应进行:肾素把血管紧张素原转化为血管紧张素I,再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的作用下转化为血管紧张素II,然后通过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AT1亚型结合而发挥作用。
仅仅降压就足够吗?No!
这一过程听起来有点复杂,其实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血管紧张素II。当患有高血压时,RAS易被过度激活,从而导致血管紧张素II生成过多,如果作用在血液循环,就造成血压持续增高;作用在组织,就引起心、脑、肾等脏器内部结构的改变,出现功能损害。
从上述RAS过度激活对心脑肾造成的损害不难看出,单纯降低血压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还是不够的,保护好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才是治疗高血压的核心任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主张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应同时包括降压和保护重要脏器两个概念。
谁来保护我?
在RAS的反应链条上,终产物血管紧张素II被认为是造成高血压,损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损害的元凶。因此不难想象,有效地阻断RAS,减少血管紧张素II生成,将有利于高血压的治疗,并同时保护靶器官。目前有两类药物具有上述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前者主要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从而减少血管紧张素II生成起作用,后者则是通过竞争性结合血管紧张素II的受体,从而阻断血管紧张素II发挥不良作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成分名为XX普利,其代表药物为“贝那普利”(商品名为洛汀新?)。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的成分名为XX沙坦,其代表药物为缬沙坦(商品名为代文?)。全球多个大型临床试验证明代文?不仅具有强效降压作用,而且能够有效治疗心力衰竭,降低心肌梗死高危患者死亡率(25%),降低高血压患者新发糖尿病(23%),是目前最具竞争力的降压药物之一。
核心保护区 篇4
关键词:产权保护,核心,土地管理模式
我国幅员辽阔, 有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地形复杂, 构成了祖国的版图。正是因为面积大以及地形复杂, 管理起来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各级政府之间的矛盾, 特殊政策与实际的法律法规的矛盾, 针对于这些方面怎么去调和是非常重要的。当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怎样进行调和显得非常的关键。土地产权的保护是进行土地管理的基础, 下面对于相应的法律法规展开了详细的介绍以及现阶段的基本状况。
1 浅谈我国基本现状下以产权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理模式的内涵
1.1 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现状
二十世纪六十年末期开始, 我国就开始实行包产到户, 连接改革开放的大趋势, 使得我国的市场逐渐对外打开, 将以往封建落后的局面逐渐摒弃掉, 无论从经济上、文化发展上还是思想上都真正的进行了延展创新, 努力与世界相接轨, 其中《宪法》的修改、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我国的各项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1.1 修改宪法对于土地管理的重要意义
长久以来我国都处于传统守旧的社会观念里, 法律法规上也存在很多的纰漏, 使得很多土地不能得到很好地利用, 有大量浪费的现象发生, 土地发展水平整体偏落后, 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经济发展不景气, 社会整体水平偏低。新一轮的《宪法》修改是国家对于土地管理方面尤为重视的表现, 《宪法》中明确了产权责任制的相关问题, 将使用权以及地产权进行了细致的分化, 将土地管理落后的整体现象进行了良好的修正, 有了非常不错的改观, 其中明令禁止了开发商对于人民私有土地的占有行为。
1.1.2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土地管理的重要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最终达到促进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 一直到今天也依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标杆存在, 我国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 人们生活节奏也很逐渐加快。大部分土地无故浪费, 造成了严重后果, 至此, 政府积极提倡摒弃守旧的管理模式。相关数据表示,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 GDP以平均每年9.4%的比率在上升, 但是过分的发展经济, 却忽略了能源的消耗, 在当时,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消耗最严重的国家, 周而复始, 这样的能源消耗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又造成了影响, 大范围的盲目用地, 使我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将土地资源合理化利用, 在不损害任何资源的基础上, 积极满足这一需求。
1.2 以产权为核心土地管理的重要意义
财产的归属性质与秩序相结合生成的财产关系就是产权, 是人对物的所有权, 也包括对其的一切权利, 这项权利是受保护的, 权利中包括:人对土地的使用权、人对土地的继承权、人对土地的抵押权、人对土地的所有权、人对土地的租赁权等等。整体内容上将相关的管理形式用法律的方式展现出来, 将土地的使用权进一步规范化, 减少了因此产生的纠纷和浪费现象的发生, 将土地资源合理有效地进行了利用。
实现土地产权管理是一种必然趋势, 对于现如今我国的耕地状况而言, 无论是国家、政府、各集体或是个人对于土地的所以权都是对于土地实行保护, 但是, 又因为复杂的社会情况导致很难将具体计划全部落实, 而直接管理是很难实现的, 这样循环下去, 就会再现土地浪费的情况, 长期以来人们存在着很多的疑问与问题, 在广大的农村最为突出, 就拿耕地来说, 是否可以继承, 如何的施行土地三十不变等等方面有太多的争议以及说法, 从而衍生了很多的民事事件, 大大的扰乱了社会的秩序, 由此而见, 建立比较完备的土地管理模式非常的有必要。
2 以产权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理模式
2.1 土地管理制度相关的法律体系的建立
法律存在的意义是制约人们的生活行为, 对于土地管理来讲, 想要更好的约束人们的各项行为就必须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长久以来对于土地管理问题建立了多次的法律条约, 其目的就是不断地进行完善土地制度中不够完善的部分, 在很多的部分在不同的形势下出现了不匹配的现象, 在社会主义的今天, 各种优惠政策的突出对于老的土地政策是挑战, 所以, 应实际情况进行改变非常的关键, 新农村建设在很多的方面考虑的就非常的详尽, 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典例。
2.1.1《宪法》
我国在1982年《宪法》中明确了国家土地所有制的原则, 颁布的内容为“国家与集体的二级土地所有制”, 1988年修改宪法之后, 明确了土地转让问题, 这些条例的颁布都是政府对于土地管理的相关法律制约。
2.1.2 土地管理的行政法规
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土地转让权和使用权的相关政策, 是在199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让出和转让暂行条例》中提出的。对相关内容有详细发描述, 这项法律措施的颁布, 直接减少了因为权力划分不够明确, 所产生的纠纷问题。
2.2 土地管理相关制度的逐渐完善
在我国, 土地管理制度正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 现阶段, 主要是进行土地的实名制登记制度, 对于产权来讲, 实名制的实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是归属问题的关键因素, 政府对于土地纠纷问题要逐渐重视起来, 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更多的依靠法律法规, 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可循的状态, 这样才能更好的以法服人。我国的领土比较大, 在不同的地方有独特风情, 在土地法律法规的开展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到民风民俗, 以及实际的情况。土地问题成为了如今讨论的一个重点, 只有不断地进行完善, 才能不断地解决现阶段的矛盾。
结束语
经济建设使得我们这个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人们考虑的方面也越来越全面。以产权保护土地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例子, 土地可使用面积在不断地减少, 怎样进行土地的保护以及合理的使用成为今天开展工作的重点内容, 只有不断地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 才能够更好的推动向前发展。土地问题在城市、农村都是普遍的存在的, 怎样去解决怎样去面对都是长期需要研究的, 上文从很多的方面进行了介绍, 其目的就更好的使大家了解, 以及在某些特殊的情况对于大家起到指导的作用, 只有这样才会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璐岍.农地征收冲突与土地资源管理方式转变--以村级农地产权界定为核心的土地资源管理系统设计[J].资源与人居环境, 2013, 1:45-48.
核心保护区 篇5
摘要“非物”遗产巴塘弦子是藏区,尤其是甘孜各族人民喜爱的、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民间歌舞,但长期以来多半养在深山人未识。其保护与弘扬不仅是国家政策之使然,也是艺术发展之必然。巴塘弦子的艺术魅力既源于独特鲜明而不可再生的地域、民风民俗以及乐舞的形式与内涵,更表现在艺术形式不断创新过程中所盈盈溢出的、令艺术接受者沉浸于强烈审美期待之中的、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从而赋予巴塘弦予以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非物”遗产巴塘弦子保护与弘扬政府行为艺术形式创新
一、引言
藏族三大歌舞艺术之一的巴塘弦子,是藏区各族人民喜爱的、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民间歌舞,在藏族歌舞艺术中声誉极高,影响极大。但长期以来仅活跃于藏区,外界知之甚少,很有养在深山人未识之意味。如何让巴塘弦子在藏学——“康巴学”学科体系中占有学术之一席?如何让巴塘弦子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并立足于世界民间歌舞艺术之林?怎样以巴塘弦子歌舞为依托。建设文化巴塘、文化甘孜,使具有“弦子之乡”美誉的巴塘成为具有中国意义的地域风情文化标志?如何对巴塘弦子的终端成果、传承人、传承技艺、传承场等完整系统进行全面的保护7诸多思考,实际上皆可归结为怎样活态保护与弘扬巴塘弦子艺术的问题。
途径是多方面的。办法是多样化的。
比如地域性的弦子艺术系列活动的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巴塘弦子文化风情旅游规划。大、中、小学校巴塘弦子歌舞课程的开设,文艺团体对巴塘弦子歌舞的着力打造推广,民族音乐工作者对巴塘弦子有计划有目标的探索与研究,对数千首弦子词曲抢救性发掘出版,制作歌舞光碟、视频作品,建立巴塘弦子资源信息库,以及媒体的大力宣传等。如此种种,皆不失为行之有效的途径与办法。不过一切途径与办法都离不开两个核心问题:即政府的权力行为与巴塘弦子艺术形式的创新。
二、“非物”遗产巴塘弦子的保护与弘扬是呼吁全民参与的政府行为
近十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层层铺开了以增强国家“软实力”为目标的文化建设、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
1998年始,由文化部牵头逐步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
2003年10月,我国于2004年8月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改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
2005年06月10日,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透露,《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经被国家列入文化立法十年规划重点项目,并力争早日出台。
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2006年05月,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发布会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列入全国人大2007年立法计划。孙家正同时指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法规体系基本形成、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普查工规模宏大、队伍建设逐渐配套、公民自觉意识开始提高等方面的进展。
2008年6月11日,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新闻通气会上说,文化部不久将出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中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如此种种。皆表现出国家政府保护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心、决心、力度与成就。很显然,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各项法规政策与具体实施方案是抢救和保护、挖掘与弘扬“非物”文化遗产的第一要素,第一原动力。近几年巴塘弦子步履维艰“命运”的改变就首先直接源于政府行为。
2000年巴塘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弦子艺术之乡后。巴塘弦子一改过去只有各村自发组织的农民弦子队状况,巴塘县开始有了自己的专业表演巴塘弦子团体——“金弦子艺术团”,承担起了外出交流演出的任务。而2006年5月巴塘弦子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巴塘弦子的命运第一次出现了重大转机。“金弦子艺术团”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分赴北京、西藏、成都等地交流演出达40多场,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艺术节连演三场,并且为驻华使节多次演出,可谓场场爆满、气氛热烈、好评如潮、誉满全国。
甘孜州地方政府也表现出十足的力度与决心。州长李昌平曾于2008~3月“两会”期间在四川代表团分组讨论会上饱蘸激情作了“五很甘孜”的发言。李昌平认为。甘孜很重要。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文化地位。全州25个世居民族,创造了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汉藏经济文化交融的重要纽带和桥梁。甘孜很富饶。除了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外,宗教文化、民俗风情的种类全、品位高、原生态、难复制。因而甘孜很期待,也很有希望。“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甘孜的民族文化是最硬的软实力,其中的巴塘弦子就是最具魅力的最硬的软实力之一。甘孜一定要。也一定能把文化“软实力”变成“硬通货”。
三、巴塘弦子的艺术形式刨新
除了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法规政策对抢救和保护、挖掘与弘扬巴塘弦子的第一要素。第一原动力外,巴塘弦子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乃是其自身魅力不断拓展与释放的内在,AA。
巴塘弦子又叫巴谐,脱胎于青藏高原支脉一支重要歌舞乐种“谐”。它是发源并盛行于巴塘、流行在康区,集诗、琴、歌、舞为一体的,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这种歌舞的主奏乐器是必汪(二胡)或牛角胡琴,因为当地汉人称胡琴为弦子,所以巴谐就被称作“巴塘弦子”。
巴塘弦子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折射着浓郁的民族风情,是藏族民间音乐的最大宝藏,是保存最完好的蔽族音乐“活化石”,包括祭歌、团聚歌、风土人情歌、婚嫁欢歌、情歌、悲歌、祝福歌七种类型。保护与弘扬巴塘弦子具有十分重大的藏族文化学术价值与藏族歌舞艺术价值。
巴塘弦子的曲调婉转多情、欢快流畅,强于节奏性,每支曲子都有相对固定的前奏、问奏和尾声:其舞姿变化多样、优美典雅,富于韵律感,男子踢踏跺脚、阳刚豪放粗犷,女子水袖飞舞、萦回轻柔舒展。表演时,领舞者边奏边歌边舞,众人列队相随和着舞蹈韵律且歌且舞、队形进退穿插、时而内聚,时而外散,旋律由慢到快,最后用急速演唱和急速旋转的舞蹈形成高潮,情景十分动人。一场弦子舞毕,所有参舞者齐声高喊尽兴舒服之“谐亚”。稍事休息,领舞者另起弦子舞曲。参舞者再次翩翩起舞,如此周而复始。直至结束。
巴塘弦子的音乐结构—般为二乐句,也有四乐句形式,多段歌词反复演唱。充分体现了民歌短小对称的特点。这给艺术家们以巴塘弦
子歌舞为依托,以崭新的艺术形式呈现于艺术舞台之上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创作题材。
实际上,近半个世纪以来,作为藏区群众自娱自乐巴塘弦子歌舞已经为多种艺术形式所用呈现于艺术舞台之上,为弦子歌舞的保护、弘扬与推广作出了重要、重大的贡献。
创作歌舞方面:1954年,巴塘弦子歌舞被选为中国青年代表团的节目之一。参加在华沙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1988年,巴塘弦子被选为中国藏族歌舞团的节目之一赴香港演出。受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国外人士的赞赏:1990年,巴塘弦子作为参加甘孜藏族自治州成A40周年庆祝活动暨甘孜州第二届民族艺术节的歌舞,在康定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四场演出,受到甘孜州委宣传部、州文化局领导和上万名观众的高度评价:在2005年2月11日悉尼华人春节歌舞晚会上,西藏歌舞《弦子情》为澳洲华侨华人带来新春的祝福和无限的欢乐:歌舞节目《巴塘连着北京》电在全国广为流播。
舞蹈方面:1945年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女士为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表演的舞蹈巴塘弦子,1964年巴塘县业余演出队到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舞蹈《拉起弦子上北京》受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贺龙元帅的好评;2001年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魅力12”栏目组到巴塘拍摄以弦子为原始素材的著名舞蹈《洗衣歌》,并于2003年4月通过央视向国内外播出:还有近年来流行的广场集体舞《格桑花》等。
歌曲方面:影响极大的有《毛主席的光辉》、《洗衣歌》、《弦子》、儿歌《妈妈格桑拉》等,其素材皆来源于巴塘弦子歌舞。
影视方面:1986年9月,大型专题片《民歌魂之巴塘弦子》诞生:2000年浙江电视台著名主持人亚妮率摄制组一行到巴塘拍摄电视片《弦子》此外还有流行全国的歌舞剧《花仙卓瓦桑姆》、歌剧《柯山红日》、歌剧《格达活佛》、电影《女活佛》、电视剧《格萨尔王》、电视纪录片《唐蕃古道》。大型交响音乐《康巴诗音》等,其音乐素材均来自巴塘弦子的曲调。
音乐旋律方面:近年来四川、西藏、青海电视台以及中央电视台用作反映藏族地区风貌的电视节目的主题音乐,大多来源于四川民族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的益西嘉措的《巴塘弦子》一书中的弦子曲。
器乐曲方面:有古筝演奏的《格桑拉》歌曲音乐,二胡演奏的《洗衣歌》歌曲音乐等:1999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梁云江的二胡三重奏《康巴情》2005年,四川民族出版社隆重推出了谭勇的二胡独奏曲《康巴弦子》。
多种艺术形式对原生态民间歌舞巴塘弦子的继承与创新所释放出的艺术召唤魅力,是丰富而无穷尽的。因为在继承巴塘弦子传统风格与精髓的前提下的崭新艺术形式打破了民间歌舞相对稳定的封闭循环状态,使之不断变化、递进与弘扬。从而增添了巴塘弦子歌舞的风采、内涵与活力,促成了乐曲曲式的大型化与艺术化,流传地域、范围的扩大化。以及艺术形象与艺术意蕴的丰富与拓展。最终令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接受者忘情忘我、难以释怀。
“接受美学”的创建者姚斯认为:艺术作品犹如一部管弦乐谱一样,在演奏之中能够不断的动态释放能量以使艺术接受者获得新的感受、反响与创造,这种“能量”更多源于作品的起源、社会功能和历史影响。著名接受美学家伊瑟尔则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召唤结构”美学理论,其要义有三。一是艺术作品一定要存在意义的空白与不确定性,二是这种“空白与不确定性”会不断地释放意义以召唤激发艺术接受者想象和填充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三是作品的“空白与不确定性”越多。艺术接受者便会越深入地参与作品审美潜能的实现和作品的艺术再创造。
“艺术召唤魅力”,就是广泛涵盖于作品中的艺术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及衍意层里面的诸多“不确定性”与“空白”:正是由于艺术作品的诸多“不确定性”与“空白”,才使得艺术接受者怀揣极大的热情与渴望通过想象、联想去丰富、补充、寻找、升华作品的意义。
巴塘弦子的艺术召唤魅力既源于独特鲜明而不可再生的地域、民风民俗以及乐舞的形式与内涵,更表现在艺术形式不断创新过程中所盈盈溢出的、令艺术接受者沉浸于强烈审美期待之中的、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从而赋予巴塘弦子以新的生命力。
结语
核心保护区 篇6
一、土地产权保护的内涵
土地产权保护主要是指按照我国现有的法律和政策法规等对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土地之上的其他合法权益进行进行保护。而土地产权保护的对象则涵盖了土地中不同的权益主体, 包括土地的持有者、土地的使用者以及其他对土地拥有合法权益的人。[1]我们国家的土地归国家和集体所有, 对土地产权进行保护, 能够避免土地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纷争, 使得土地上的收益有明确的归属, 使土地上的经营能够顺利进行。
我们国家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保护土地产权。我国宪法中明确地固定了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被侵犯, 以及国家应当对公民的合法财产进行保护等, 从最高法的角度保护了公民的土地产权。行政法也对土地产权保护中政府的行为做出了规范, 要求政府对人民的土地产权依法进行保护, 并且政府自身不得对他人合法的土地产权造成危害。刑法中也有相应的土地产权保护的内容, 从对侵害他人土地产权的行为进行处罚来保护土地产权。而土地登记制度则是针对土地产权设立的具体制度, 通过土地登记制度对土地的归属、使用、收益、权限等进行明确的明确地登记, 在产生纷争时可以用来保护人们在土地上的利益, 一旦人们在土地上的利益被损害可以利用以上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二、我国的土地管理
我国的土地管理基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土地所有者对土地进行整体的规划和管理, 通过整体的规划管理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主要是国家和政府按照统一规划方略来对土地进行规划。其次是对土地上的权益进行明确, 包括土地使用权的归属, 收益的所有, 转让的权限以及对土地的继承等。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管理能够保障土地市场的规范有序, 能够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2]
在我国, 对土地进行规划管理的决策权在土地的所有者身上。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进行, 就需要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明晰, 对土地进行重新规划, 使得土地能够得到规范合理的利用, 同时保障土地所有者以及土地使用者在土地上的所有权益。所以我国的土地管理必须以土地产权的保护为核心。
三、建立以产权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理模式
1) 建立以土地有偿使用为根本原则的土地管理模式。在土地管理模式中, 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对土地的有偿使用。我们国家地少人多,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对于土地量的需求以及土地原有使用方式的更改的要求变得越来越迫切。所以我们在土地管理模式中必须要坚持对土地进行有偿利用, 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对土地资源的节约与保护, 才能够促使对土地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3]
我们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 流转的是土地的使用权而非是土地的所有权。坚持土地的有偿使用, 能够促使土地所有者的利益的到合理的保护, 使得人们能够在自己的土地上取得适当的收益, 能够促使对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土地有偿使用中, 土地使用权的出让等应该按照市场进行定价, 这样能够保证土地使用的合理性。运用市场调节进行定价, 能够保障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达到节约利用土地的效果。按照市场调节进行土地定价, 能够保障土地使用价的合理性, 避免国家和集体利益受损。同时, 国家应该对土地使用价格进行指导, 使土地使用价格适中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避免过高或者过低对经济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土地出让获得的收益应该有国家和集体统一支配, 用于发展社会经济, 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之上。只要这样, 明确土地的产权, 对土地使用权进行出让等才具有实际意义。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过坚持土地有偿使用的方式来保护土地产权, 完善土地管理模式。
2) 建立以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为中心的土地管理模式。农民的土地分为宅基地和耕地两种, 其中, 耕地是集体所有的土地, 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城市化进程中, 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 城市人口的增多以及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流动, 导致城市用地缺乏, 需要将周边的土地规划为建设用地等, 这就涉及到对农民宅基地以及耕地的征用。[4]农民的宅基地一般都是祖辈遗传下来的, 而农民的耕地则是农民谋生的基本方式, 所以在土地管理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农民的权益。首先, 应该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征地, 不得非法使用土地, 不得非法改变土地用途, 也不得非法侵占更低, 保障农民在土地上的合法权益。其次, 对所征土地进行合理的赔偿和补偿, 使得失地农民能够维持生计。
3) 在新的土地管理模式中应当明确地方政府的定位与作用。很多城市在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了损害人们土地产权的现象, 其关键问题在于没有明确地方政府的定位, 使得地方政府在损害人们土地产权中起到了推手作用, 严重影响了地方政府的形象, 损害了人们的利益。在新的土地管理模式中对地方政府的定位进行明确, 能够促使地方政府依法对土地的流转以及土地的收益进行管理, 杜绝政府为了自身利益而发生的不断推高地价、疯狂卖地的行为。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中应该充当服务提供的角色, 为人们进行土地使用权转让等活动提供服务, 保障人们在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收益以及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合法有序进行, 而非是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利益相关方。[5]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产权保护是土地管理模式的核心。我们在对土地进行管理时一定要先明确土地的产权, 并且对产权之上的收益进行合理的分配, 保障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者等的合法权益。建立以产权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理模式, 就是要明确产权收益, 使得土地的有偿使用规范化, 不断保障土地使用权转让过程中农民的合法权益以及对地方政府在土地转让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明确, 只有如此, 土地产权才能得到合理的保护, 人们在土地上的收益才能实现市场化, 新的土地管理模式才能够合理有效地推行。
摘要:在我国, 土地归国家与集体所有, 土地管理权则归政府所有, 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开使得产权保护成为了土地管理的核心。我们国家现有的土地管理模式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偏移了产权保护这个核心, 我们通过对产权保护核心地位的分析, 试图探索出新的出安全保护模式。
关键词:产权保护,土地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占扎君, 刘文洪, 单伟光, 项海.教师与研究生联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模式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2]贾海成.我国创业教育基本问题初探[J].出国与就业 (就业版) , 2010.
[3]张志军.国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能源技术经济, 2011.
[4]陈桂英.浅谈高职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核心保护区 篇7
1职业安全健康工作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标志
1.1 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的基本内容与目的
当前我国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的基本内容包括:职业安全健康的立法和监察、职业安全健康的管理与宣传、安全技术、工业卫生、工作时间与休假制度等。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的目的是为劳动者创造安全、卫生、舒适的劳动工作条件,消除和预防劳动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伤亡、职业病和急性职业中毒,保障劳动者以健康的劳动力参加社会生产,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1.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它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1.3 职业安全健康工作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标志
2008年,在“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上,胡锦涛同志指出:让各国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是以人为本的要求,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内容[2]。职业安全健康工作,是实现全体劳动者体面劳动的基本前提。科学发展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其基本标志就是职业安全健康。
2加强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国家“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安全生产严峻形势还将持续一段时间[3]。职业安全健康工作时刻不能放松。
2.1 加强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的重要性
职业安全健康工作可能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职业安全健康事关劳动者的基本人权和根本利益,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对人民群众生命与健康的威胁得不到解决,会使广大劳动者感到不满,严重时可能使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改革的目标产生疑虑和动摇。当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突然发生震动性事件的时候,有可能成为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因素之一。人民群众的基本工作条件与生活条件如得不到改善,甚至出现尖锐的矛盾,也会直接影响稳定发展的大局。
2.2 加强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的必要性
职业安全健康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劳动者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了很大的力量。由于我国的劳动保障方面的建设滞后,致使广大劳动群众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从而出现了张海超“开胸验肺”、“‘苹果’有毒”[4]等事件,“要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的劳动”就要求我们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进程,要切实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就业帮扶、生活救助、医疗互助、法律援助等帮扶制度,着重解决困难劳动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广大劳动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让广大劳动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2.3 加强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的紧迫性
当前我国的职业安全健康工作形势十分严峻,近十年累计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高达120多万人[5]。截至2009年底,全国单是累计认定工伤就420万人[6]。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有毒有害企业超过1600万家,受到职业病危害的人数超过2亿,每年由于职业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大概在8000亿元左右[7]。我国职业病劳动者人数呈逐年增加的态势,截至2010年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749,970例,其中2010年相比2009年增幅达到50.3%[8]。可见,我国当前的职业病预防体系无法遏制逐年严峻的职业病爆发趋势。这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目标严重相悖。只有从中央层面高度重视,革新体制,加大投入,全面推进职业安全健康工作,才能真正地造福劳动者,提高国民幸福指数,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3职业安全健康的核心是对人力资源的保护
按照现代的观点,全面的发展应包括三个层次:社会机构转化、社会经济文化生活质量提高和财富量增加,其核心是提高人民整体生活质量。为达到这一发展目标,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重视职业安全健康,保障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1 人力资本是国家发展的核心资本
人力资本(HCM – Human Capital Management)理论最早起源于经济学研究[9]。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关于人类生产能力的崭新思路。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及其在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等的总和,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
经济学家们通过系统地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使“人”这个最活跃的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认识水平。上世纪70年代,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出台了职业安全健康法律法规,并将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健康,提供安全、卫生的工作环境写进了标准之中,其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保护人力资源。
1983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保罗·罗默提出了生产四要素的理论,认为经济长期增长取决于资本、非技术劳力、人力资本(可按接受教育时间的长短衡量)和新思想(可按专利数量衡量)。哈佛大学的罗伯特·巴罗等人运用罗默的方法进行了调查,最后得出结论说:妨碍穷国赶上富国的,是人力资本的缺乏,而不是缺少有形资本。
3.2 我国急需加强人力资源保护工作
一方面,我国当前劳动力大量过剩。在今后几年里,我国城市每年待业的人数在2400万左右,而城市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只有1100万个,缺口约为1300万[10]。 由于劳动力大量过剩,从而形成人力资源买方市场格局。大量用人单位用较低的工资收入和不良的作业条件使用劳动者,造成了劳动力的不安全状态,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这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另一方面,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进,我国加快了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脚步。据统计,未来10年我国18-22岁的人口将减少4000万人,而在20-40岁之间,中国人口更是减少1亿-3亿。据专家预测,未来我国劳力缺口达到1亿以上[11]。
无论从重视当下人力资源质量的角度,还是着眼于未来人力资源数量的角度,我们都急需加强人力资源保护工作。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最大的财富,人力资源的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速度和发展高度。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存在着职业安全健康保护不足和远景堪忧等重要问题,加强人力资源保护刻不容缓。
3.3 职业安全健康的核心是对人力资源的保护
职业安全健康的核心是对人力资源质和量的保护。对劳动者的关心和培养,让劳动者全面、综合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片面追求物质产品的丰富,忽视对劳动者的保护,其发展前景不会理想。
具体地说,职业安全健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工伤事故与职业危害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在作业场所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可造成劳动者伤亡、残废、疾病、丧失或减弱工作能力,导致生产滑坡。尤其是企业大批熟练技术工人因职业安全健康保护不足不得不提前退休,而培训新工人又需要一定的时间,企业人力资源体系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命力。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力资源的保护。
4加强职业安全健康工作全面提升人力资源保护战略
职业安全健康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升人力资源保护战略,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确保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4.1 加强职业安全健康监管
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应该立足于加强职业安全健康监管力度[12],根据不同地区企业的类型与特点,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重监管企业与用工之间的劳动关系以及工人的保障情况:一是企业与员工间是否签订劳务合同并参保相关的工伤保险;二是企业的生产管理制度,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加班加点审批制度、卫生保健制度、劳保用品发放制度及特殊保护制度;三是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的制度,如设备维修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四是企业否为员工提供了安全的生产工作环境。此外,还应该加强对相关职业安全健康防护用品经销企业的监管,促进职业安全健康护行业健康有序发展[13],增强职业安全健康对人力资源的保护能力。
4.2 借鉴经验完善体制
除加强监管外,政府及相关部门还可以借鉴其他领域或者其他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完善现有的劳动保障体系[14],如完善安全生产培训教育体系[15],以完善的教育培训体制提高职业安全健康工作水平。我们还可以建立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工伤事故受害者的治疗与补偿,让那些有没有参保工伤保险、无法认定劳动关系的工人也能够得到应有的救助。同时,还可以考虑由政府出面主持或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类似于行业协会的专门组织,其组织形态以机构或公司形式存在,将地区的流动工人吸纳进来作为员工,与之签订劳动合同、为其参保社会保险,使用高级的防护设备。形成一支技术含量高,防护措施完善的施工工作队伍,既解决了工人劳动关系不固定的问题,又使其获得劳动者应有的保障与权益,从根本上防止了工伤事故的发生。
4.3 加大对相关职业安全健康科学技术的研究
各种工伤事故的发生,有很多还是与职业安全健康保护不严直接相关。加强职业安全健康保护实际上就是消除生产中会引起伤亡事故等的潜在因素,以保证工人在生产中的安全。在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对于从事危险工作的工人,都会有非常完善的安全技术措施予以保障。我国可以通过引进技术解决部分技术问题,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劳动保障不足,工伤事故高发的问题,还应从政府角度加大对劳工职业安全健康保护的技术开发的支持力度,通过科研项目、招标等鼓励方式促进自主研发,以普及那些保护技术,同时对于生产经营安全保障器材或技术的公司予以政策上的支持,有效降低用工企业对于劳工实施保障的成本。 2011年11月10日,国家安监总局下发了《安全生产科技“十二五”规划》(安监总科技[2011]170号),这是我国贯彻落实“科技兴安”战略的重大举措,必将加快我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进步,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核心保护区 篇8
一、寒地黑土核心区非遗现状分析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特别是在金元明清时期在汉族及金人、满族、蒙族的努力建设下, 在这块大地上诞生了璀璨而独特的寒地黑土文明。满族传统的婚嫁习俗、猫冬习俗、过年习俗、萨满教信仰、剪纸艺术、黑陶制作艺术、年画制作艺术、版画制作艺术、挂钱制作艺术、以及东北独特的由传统蹦蹦戏发展而来的二人转表演艺术等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海伦剪纸、绥棱黑陶、望奎皮影、绥棱二人转等并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表演艺术均于2007年列入黑龙江省和绥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其中望奎皮影戏和绥棱二人转更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于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族来讲, 这些非遗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文化符号, 更是当地民族和人们独特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的具体反映, 是当地历史文化的活的见证, 承载着当地民族的文化生命密码。
改革开放后, 随着东北地区现代化步伐的加快, 物流业的发达和现代信息手段的健全和完善以及电视、电脑的普及, 现代化的装饰手段和娱乐方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着人们的审美观和休闲娱乐观。皮影变得无人问津, 黑陶也逐渐失去了市场, 剪纸也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 传统的婚嫁习俗也正在被奢华的现代化婚礼所替代。一批批的几十年前还家喻户晓的艺人们正在慢慢的淡出人们的视野, 尤其令人悲哀的是这些曾经为人们带来无数快乐的艺术形式, 正在随着老艺人们的故去而走向消亡。后继乏人几乎成了寒地黑土核心区所有非遗传承和发展的瓶颈和制约, 而非遗的“经济性”恰恰又是导致非遗后继无人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传统非遗保护模式并不能真正实现非遗的发展与传承
(一) 传统输血式非遗保护与传承方式效果欠佳
任何艺术的发展都需要与一定的环境相适应, 没有了环境的支持, 即使在国家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和刺激下, 使非遗得到了暂时的延续, 也只能是简单的传承和复制, 而不可能有任何的发展可言。目前我国包括作为我国寒地黑土核心区的哈尔滨绥化及周边区域的非遗大多是农耕文明的产物, 是与当时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当时人们的精神、物质生活水平相适应的。
如今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就必然要求非遗要么在现今环境下找到自己的定位, 要么要做出适当的改变以适应现代生产、生活环境的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 非遗自身对原有环境的依赖程度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均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这就要求在制定非遗保护策略时, 必须要根据非遗自身的刚性强弱区别对待。对于那些以东北的“二人转”表演艺术为典型代表的刚性相对较弱的非遗, 他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大悲大痛之后, 在国家的扶持下, 痛定思痛, 迅速调整了自己的艺术载体和艺术表现形式, 从而在人们精神生活产品极大丰富的今天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并获得了传承和发展。但对于以海伦剪纸、绥棱黑陶、望奎皮影等为代表的, 占非遗主体部分的刚性相对较强的非遗, 国家输血式的保护、传承方式, 只是暂时性的保存了非遗的“标本”, 而不能激发非遗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更不能引起全社会人们的共鸣以致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必要的舆论和物质支持, 更关键的是其不能为非遗提供一个相互竞争和交流的平台, 使非遗在实践中、在竞争中得到升华和发展。
(二) 博物馆式非遗保护与传承方式同样缺乏活力
只有融入和适应人们生活的非遗才能真正做到传承, 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博物馆式非遗保护方式, 只是一种“尸体”式的保存, 是一种缺乏活力和生机的保存, 在政府的遮蔽下, 只能使非遗与当今时代和环境的距离越来越远。从另一方面来讲, 非遗大部分是通过古老而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方式得以传承的, 博物馆式保护方式, 只能是对非遗细枝末节的复制, 而不能真正的将其完整、系统的拷贝下来, 即使将来环境具备, 其也不可能再次萌发青春, 目前的云锦制作技术、薄纱制作技艺的失传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三、旅游开发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最佳途径
针对以上问题, 非遗的旅游开发为我们找到了答案。我们虽不能为了保持非遗的原真性, 而要求人们永远停留在农业文明, 但我们可以在旅游景点的设计上利用游客怀旧或探新访奇的心理来构建寒地黑土核心区百年民俗展或在景区内构建民俗风情一条街, 来为非遗的展示塑造一个模拟的背景环境。利用建筑、装饰以及人们的着装、行为等方式, 将非遗所需的时代背景进行定格, 并通过实景和场景模拟等表现手法将非遗的制作过程或表现形式系统的展示出来, 比如像50年前那样搭台唱皮影戏、唱二人转, 现场制作剪纸、皮影、挂钱、版画等, 在让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了解和认识传统的非遗艺术的同时也为非遗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非遗传承的“钱途”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为非遗提供了一个舞台, 提供了受众、提供了一个使其能够继续向前发展的动力和环境, 尤其是对于那些刚性和对环境的依赖性较强的非遗来说, 更是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机会, 为自身最终适应现代环境的需求和现代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品味提供了一个缓冲和过渡。
四、寒地黑土核心区非遗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一) 明确非遗开发目的
非遗是人类共同的宝贵遗产, 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符号和象征, 非遗的旅游开发一方面使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增进了对其的认知和了解, 同时也能够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 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以解决非遗的传承人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其为非遗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展示的舞台, 使其能够在“活态”的展示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以真正实现非遗在发展中的传承。非遗保护与传承是根本, 而获取经济效益只是实现此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 决不可将其颠倒、本末倒置。
(二) 非遗旅游开发在于为非遗发展和传承提供必需的环境和空间, 不可将其庸俗化
在非遗的旅游开发中经济效益只是其衍生物和副产品, 虽然为非遗提供了“钱途”, 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非遗解决了传承人危机, 但这并不是非遗旅游开发的根本目的。最近随着民俗旅游的火热, 南方许多地区也大搞非遗的模拟展示, 皮影戏、少数民族婚嫁习俗表演等着实火了一把, 但人们慢慢发现, 这些所谓的皮影戏表演, 演来演去就是那么两个剧本, 有的甚至连剧本也没有, 即兴演出, 只要声音动静够大, 名字够噱头, 能够吸引观众, 能够收到门票就行, 长此以往不但会大大破坏非遗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一旦将太多的功利心引入到艺术表演, 甚至艺术创作之中, 非遗必将变得不伦不类, 从而大大违背了非遗旅游开发将非遗在发展中得到传承作为根本目的的初衷。因此以哈尔滨、绥化市及周边地区为代表的寒地黑土核心区的非遗旅游开发必须以此为戒, 不可为“经济”所左右, 而是将其作为一个博物馆, 一个活态的以非遗的保护、发展和传承为根本目的的博物馆来进行看待。
(三) 国家应大力鼓励景区对非遗活态展示区的建设。
非遗的旅游开发无非有两种途径, 一是非遗原生地博物馆建设, 再有就是景区内非遗展示大舞台的建设。比较这两种方式, 后一种方式无论在经济节约性、受众面、影响性以及开发管理经验方面都大大优于前者, 其同时也是目前全国各地成功案例最多的一种策略。景区内非遗活态展示区的建设, 从经济效益上来讲, 无论是对于景区, 还是对于非遗均是一种双赢模式;从社会效益上来讲, 宣传本地区的非遗, 利用自身的客源优势来带动非遗的保护、发展和传承也是旅游风景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 应对其给予充分关注和鼓励。
(四) 放眼全国, 实现非遗的地域性整合, 促进非遗的交流与融合
非遗是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地的民俗、民风, 尤其是反应了当地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总结, 是当地居民性格、世界观、宇宙观的客观反应, 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比如, 皮影戏不仅黑龙江省望奎县存在, 河北的唐山、陕西的孝义以及山东、湖北、湖南、江浙、福建均有分布, 但由于各地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使各地的皮影艺术各具特色。望奎皮影戏以东北人特有的豪放不拘的性格, 形成了具有黑龙江地域特色的独特的“江北派”皮影戏唱腔, 而河北唐山皮影更是将落子、大鼓等说唱艺术融汇其中, 陕西皮影更是形成了以秦腔、阿宫腔、弦板腔、道情皮影等为代表的诸多艺术门类。
非遗是一种地域性的非遗, 但非遗的发展和传承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其原生地, 封闭式的自我发展, 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同类非遗都应该摒弃门户之见, 互相交流、互相融合。非遗的旅游开发为同类非遗各派别的交流构建了一个平台, 同台竞技, 既丰富了游客对非遗的认知, 扩大了影响, 同时也促进了各派别之间的了解, 增加了交流, 从而有望重演清初四大徽班入京, 开创京剧这一全新剧种的盛况。
(五) 建立竞争机制, 激发其内在动力
有竞争才有发展, 非遗是在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无数老艺人们在彼此间的无数次激烈竞争和交流中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许多与农业文明息息相关的非遗, 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望奎县在建国初期有近百个皮影戏班, 但目前能够真正上台参加演出的皮影“影箱”仅剩下一个, 而且皮影艺人严重老化, 会雕镂影人的只剩下了两人, 且均已年近古稀, 这些老艺人们日夜忧心的是, 如何将他们手中的技艺原封不动的传下去, 根本无从谈竞争、谈优胜劣汰、谈发展。
近年来随着龙江旅游业的发展, 望奎皮影戏正在慢慢走出山村, 进入了各大景区进行现场演出, 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全省各景区普遍存在的“夜生活”不足的局面,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同时驴皮影本身作为旅游纪念品也得到了许多游客的喜爱。随着皮影戏前途的看好, 必将会有一些新的皮影剧团慢慢的走出来, 国家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对其进行积极的扶持和资助, 以实现各剧团“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激发非遗的内在动力, 从而真正实现非遗在传承中得到发展。
(六) 非遗物质化, 将非遗做成旅游纪念品, 游客将非遗带回家
一般来讲, 非遗是一种可观、可感的艺术形式, 是无形的, 这也是其与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区别所在。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 非遗的表演和展示必将以一定的物质形式作为载体、辅助或者结果。皮影戏自然要以驴皮影作为载体, 而海伦剪纸艺术也必将以其剪纸作品作为载体和结果, 同时很多的非遗艺术表演形式, 比如绥棱二人转虽然游客不能像剪纸和皮影那样可以将其带回家, 但作为其艺术表现载体的折扇、转布甚至现场表演录像等均可以作为旅游纪念品或卖或送给游客作为纪念。纪念品的销售不仅会为非遗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同时非遗也会随着游客飞向全国各地, 进一步扩大了非遗的影响范围, 更为重要的是可带动非遗原生地, 有关非遗的一个产业链条的发展, 从而为非遗在其原生地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总之, 静止的、呆滞的、“尸体式”的非遗保护方式, 是一种远离环境和生活的保护方式, 是一种缺乏竞争和交流的保护方式, 是一种对非遗细枝末节的简单复制, 只是暂时推迟了非遗消亡的步伐, 而不能真正实现非遗在发展中的传承。旅游开发为非遗的保护、发展与传承提供了一个重要思路, 既解决了非遗的“钱途”和传承人问题, 又为非遗的传承提供了相互交流的舞台。在以哈尔滨市、绥化市及其周边地区为代表的我国的寒地黑土核心区非遗的旅游开发过程中, 同时我们必须还要在开发的目的性,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权衡上以及竞争机制的建立等方面统一思想, 明确方向, 以防止非遗的破坏性和庸俗性开发现象的重现。
[注]此课题为“绥化学院寒地黑土经济与文化研究专项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肖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乏人别让绝活成绝唱[N].南京日报, 2008-3-10.
[2]董晨, 张粉琴.传承无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困扰[N].新华日报, 2008-3-18.
[3]张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亟待产业化运作[N].中国文化报, 2006-2-23.
[4]贾鸿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J].改革与战略.
[5]张晓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J].群众, 2005, (7) :55-56.
[6]张瑛, 高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行政管理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 2006, (4) :79-84.
核心保护区 篇9
一、羌笛的艺术魅力与现实状况
羌笛是我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 已有2000多年历史, 流行在四川北部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黑水、汶川、理县等地。主要用于独奏, 有十余首古老的曲牌, 乐曲内容相当广泛, 主要是传达羌族人的思念向往之情。唐、宋、元、明各代文人的诗歌中常见到关于羌笛的记载。东汉马融在《长笛赋》中说:“近世双笛从羌起, 羌人伐竹未及已。龙吟水中不见己, 截竹吹之声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 裁以当簻便易持。易京君明识音律, 原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後出, 是谓商声五音毕。”现代羌笛, 用当地产的油竹 (竹节长、管身细) 制作, 选两支筒径、长度一致的竹管, 削去竹外皮成方柱形 (有的将两管相邻外皮削平) , 在首、中、尾三处用细线捆扎。管身无节, 全长13—19厘米, 上开五或六个按孔 (孔距相同) 。管上端装竹制簧哨 (正面削平、刻簧, 簧舌朝上) , 演奏时, 口含双簧, 用食、中、无名指按孔。音色清脆明亮, 略有悲凉之感。而今会制作、会演奏羌笛的行家越来越少。2006年5月20日, 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 地震维护小组召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座谈会, 讨论地震灾区后的重建, 加紧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计划重建以后, 建立一个传承羌笛的授课班, 邀请羌笛资深的大师授课, 将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1]
现代化的冲击, 使传统的手工艺术正从我们身边悄然逝去。随之消逝的, 还有人与物的沟通, 生命与自然的和谐。羌族手工艺术也不例外地受到现代化的冲击, 再加上5.12汶川特大地震, 使羌民族无论是生活、生产、精神世界、人文艺术都受到极大破坏, 这为深入研究羌族手工艺品增加了许多难度。
二、羌笛艺术特征里透射出的工业设计核心思想
2006年11月,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公布了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最新定义的工业设计。新定义分别从全球道德规范 (增强全球可持续性发展和环境保护, 给全人类社会、个人和集体带来利益和自由) 、社会道德规范 (最终用户、制造者和市场经营者) 、文化道德规范 (在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支持文化的多样性) 、美学 (赋予产品、服务和系统以表现性的形式并与它们的内涵相协调) 等方面诠释了工业设计的核心思想。
羌笛虽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民族手工艺品范畴, 可在羌笛突出的艺术特征里, 笔者能通过其音、色、质、形、意所传递的文化内涵, 感受到与工业设计核心思想相一致的理念, 试图通过与工业设计思想的比对来释解羌笛所透射的艺术魅力, 并形成保护策略, 同时也为今天的工业设计本源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思考。
1. 独特的音色抒发历史情怀
羌笛是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 旋律所及能吹奏高原情调、大漠风光, 并能表达出娓娓动听、无限缠绵的乡情恋歌, 因此成为汉唐时代宫廷音乐的组成部分, 并被应用到军旅生活方面。[2]如唐朝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唐朝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羌笛幽怨、苍凉的音色之美传递着人与人之间浓浓的情意, 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真实地展现着羌民因时而变的生活, 表达着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或悲情的或惆怅的或相思的情感。工业设计的核心思想之一即是要传达人文精神, 与羌笛所要表达的人文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都是让生活相连物质却又要高于物质。
2. 竹之本色体现绿色精神
制作羌笛, 选材用的是高山箭竹, 且需去皮, 炕干, 并用清油浸泡将近一年, 制作完成后的羌笛展现的是竹之本色。看似耗时与麻烦的羌笛制作与竹之本色展示, 体现出自然之美, 生态之美, 折射出原生态与绿色精神。
在《庄子·知北游》中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认为美存在于“天地”, 即大自然中。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及各种艺术作品的概念演绎 (如电影2012) , 已让今天的人们彻底的感悟到环境之于生活的重要, 人们越来越渴求绿色生活, 绿色环境;绿色设计的理念和行为, 正广泛地深入人心, 从绿色产品到绿色空间, 无可避免地体现着“绿色设计”政策, 这其实也是工业设计的核心思想, 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实行规则。
3. 简洁的形态彰显现代设计理念
羌笛既是简单的, 也是复杂的。说它简单, 是因为其构造简单, 两根竹管并在一起, 用丝线缠绕, 筒孔大小一致, 长约十几厘米, 管头插有竹子做的吹嘴。说它复杂, 是因为其制作非常复杂, 只有4厘米长的吹嘴非常“精密”;吹奏起来非常复杂, 要连续吹奏不停, 需采用特殊的鼓腮换气法, 难度非常大, 而且还有多种技艺, 如喉头颤音、手指的上下滑音等技巧[3]。
羌笛左右对称的音孔和小巧的外型给人极其简单的感觉。可这简单却不是苍白和易被忽略的, 它吻合着简洁即是“美”的工业设计思想。
4. 悠远的意境承载文化底蕴
羌笛的意境不仅体现在音色上, 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羌族民间艺术的精华, 是羌民族文化的缩影, 其无法估量的意境具有深邃的文化研究价值。《易经》上说:“言不尽意”, “立象以尽意”, 如果传统之象不能尽现代之意, 就要立现代之象以达到尽意的目的[4]。羌笛之象显尽羌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深入挖掘和传承羌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内涵和独特魅力, 形成羌笛产业化以带动当地旅游经济, 带动当代羌民热爱和继承自身民族文化, 重建羌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热情, 是羌笛悠远的意境和现时使命, 犹如工业设计的全球道德规范。
三、羌笛艺术特征的生产性保护
在当下历史条件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在于切实地维护文化差异性, 也即维护一定文化形态所具有的历史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特质。要想切实地维护文化差异性, 就不能不在生产方式上着手[5]。
羌笛透射出的工业设计核心思想, 既体现工业设计依赖历史、传统的一面, 又传达出民族民间艺术可与现实社会生活, 现代设计紧密相联的一面。日本原研哉先生在进行“2005爱知世界博览会”的月历、海报、手册设计时, 运用了关于动物或植物等自然科学的手稿式研究典籍《本草图说》 (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本草纲目》发展而来) 中的图例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或许有人会怀疑, 在以未来为导向的活动中使用古代的东西是否适当。但在古代事物中选择出今日依然重要的价值观来当作谈论未来的一种资料, 是非常新鲜而有意义的。正因为它是古代的东西, 才可以表现出从太古望向未来的壮大远景。
面对羌笛, 我们不仅要合理地保护它, 让它传承羌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历史, 还更应用工业设计的创新思想, 去开拓性地发展羌笛的人文精神, 用羌笛的音、色、质、形、意去创造当代羌民和更多人所喜爱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
首先, 我们应认清羌笛是和羌民生活休戚相关的民间工艺, 是羌族文化历史演绎下的物质载体, 在进行生产性方式保护中, 不能盲目的以大工业生产方式去追求产量化、市场化和商品化, 应根据其工艺特点、艺术特点、音乐特性来展开, 围绕羌族的地域特征, 现代人对民族地区的关注和好奇展开旅游式的生产, 设计策划出:让游客就地亲自制作羌笛, 了解其制作流程和技艺特征;让游客进行羌笛音乐体验, 感知羌笛的艺术魅力与悠远历史;聘请老艺人吹奏羌笛, 让游客与羌民互动等。旅游产业式的生产可以体现和实现羌笛原生态的保护, 与工业设计的绿色主张相相得益彰。
其次, 我们应深知:羌笛的制作与演奏技艺是靠师徒间的口传心授来承传, 鲜有文字记载, 这使得传承模式相当脆弱。面对这样的现状, 应采取“立体化”“特别化”的保护, 即对手工技艺的立体运作加以全面保护, 包括对艺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延续技艺传承和生产组织、关联的传统方式, 保护核心工艺技艺和完整的流程, 呵护原料、工具和场所等;通过政府和学术机构的舆论宣传来推广。
再次, 我们应创新性地继承传统文化, 运用工业设计的思想和方法, 将羌笛的艺术特征进行现代解构, 依据现代人的生活、工作、消费的行为习惯, 有选择性地挖掘羌笛艺术, 设计策划形成有代表性的文化产业, 将它合理地服务于现代生活, 让人们在新的消费感知中去了解民族艺术, 珍爱民族艺术。如运用羌笛的对称形态设计生活中的照明器具、装饰用品等 (见羌笛灯具图、羌笛饰品图) 。民族艺术产业化也是实施工业设计文化道德规范核心思想的任务之一。
最后, 我们应再次为技术所引领的文明注入已经失去的睿智, 为我们的心灵找回朴实与谦虚的品质, 再次尝试着恢复人类与自然以及人类与人类之间被破坏了的和谐关系[6]。
四、结语
羌笛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感, 从其音、形、色、质、意中传递出浓浓的现代设计理念, 即具有功能性的同时, 兼具绿色环保、简约、社会责任感, 这充分体现了当代工业设计的核心思想。以工业设计的创新思想来研究羌笛文化, 是“生产性方式保护”的最佳策略, 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存属于当今生活的最好形式。
参考文献
[1]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羌笛-中国民族乐器介绍.http://www.hongxiao.com/
[2]羌笛.http://www.xj169.com
[3]赵亚辉.羌族神秘乐器羌笛的制作和演奏.人民网.2007.12.18 (“羌笛的制作细节及整体外形”图片也来源于此)
[4]王林.美术形态学[M].重庆出版社.1991.12 (p249)
[5]吕品田.在生产中保护和发展——谈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方式保护”[J].美术观察.2009.07 (p05)
核心保护区 篇10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 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1 我国林业发展的状况
林业, 是为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 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保护性资源经营并以后者为基础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森林经营包括森林的采伐和更新、森林保护 (含病虫害防治和防火) 、森林再造、森林抚育和城市森林的创建、管理等系列林事活动。
中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 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 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 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 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 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的认识不足, 林业改革的进展, 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 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中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等影响, 中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 但这一过程很漫长。特别是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 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 基于经济的诱惑, 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的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否则, 再像过去几十年只知道造林、采伐而不知道森林经营, 最终将葬送林业的发展。由此可见,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始终是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核心任务, 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林业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⑴经济能力, 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 人均收益、资源储量、资本可替代性等;⑵社会合力, 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会公平性、社会稳定性、体制合理性等;⑶生态支持力, 即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
3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和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 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和环境的发展力, 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 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 在林业发展上, 实施科技兴林, 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1.1 创建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创建起以企业
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 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 推进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 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3.1.2 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坚持科研成果
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 指导林业的发展, 从根本上解决科研和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方式,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3.1.3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 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 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 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 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 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 增强市场竞争力。
3.2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 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产业方面,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 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 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 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带三”的策略, 调整生产力布局, 淘汰落后产业, 改造传统产业, 培育新兴产业, 推进产业重组, 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 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 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 延伸产业链, 增加附加值, 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 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 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 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 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3.3 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3.3.1 林业的生态效益
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人们普遍认识到, 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 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林业的发展可以带来三种效益, 在这三种效益中, 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 但我们可以看到, 在目前的情况下, 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 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实质上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林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一致的。
3.3.2 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 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 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 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 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 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 我们应注意, 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 并非消极的注重, 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 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 那么, 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 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有学者提出'生态效益经济'的概念, 它充分反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3.4 完善森林采伐利用管理政策, 推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
坚持森林采伐限额制度。要不断的改革、探索和完善森林采伐限额制度, 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在采伐审批上, 要减少中间环节, 简化申报手续和审批程序, 方便林农群众;要科学编制林业发展区划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进一步明确不同区域林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主导功能和生产力布局;全面推进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和实施, 将不同类型森林的经营措施落实到山头地块, 引导经营者实施科学经营;抓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试验示范工作, 开发和总结出多种森林经营模式, 带动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的全面提高。依法加强森林经营的监督管理, 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和保障。切实完善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指标体系, 建立起符合国情林情和国际惯例的森林认证体系。要加强森林资源管理队伍建设、森林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森林资源监督能力建设、森林资源监测能力建设, 在组织上保证林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 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 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个层面, 构建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 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