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址技术(通用9篇)
寻址技术 篇1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网络通信的界限也在不断扩张, 1999年提出了物联网概念, 其主要核心是每一个物件都可以寻址, 每个物件都可以控制, 每一个物件都可以通信。车联网技术作为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智能交通领域的一种具体体现, 同时也是一个物联网大有可为的重点领域之一。它的技术组成一般包括车辆之间的网络链路、车辆与路边通信结点之间的网络链路、路边结点之间的相互网络链路、以及上述通信节点的集合等等网络要素。
1 车联网的特点和研究内容
1.1 车联网的特点
随着国内车辆和各地公路的智能化的发展, 更多的车辆和公路边的基础设施都开始安装各种数据通信设备。车联网是自组织网络的一个新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已逐渐成为无线网络以及智能交通领域热门的研究课题。车联网是一种特殊的自组织移动网络, 除了具备普通物联网的特点与问题, 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和问题:
(1) 高动态特性:车联网当中的网络结点以车辆为主, 车辆位置变化较快, 导致拓扑变化更频繁、链路存活的周期更短。
(2) 网络管理:由于网络管理面较广, 需要适当的路由算法来解决节点定位和地址自动分配等问题。
(3) 噪声:车联网环境中的车辆之间的通信受到的干扰因素很多, 其中包括天气状况、马路边各种构造的建筑物、道路情况、车辆移动速度等。
(4) 不可靠的网络链路和间歇的网络连接: 由于车辆高速运动原因, Ad Hoc网络中的链路连接也是动态多变的。
1.2 研究内容
该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分以下三部分:
(1) 介绍车联网技术的基本架构原理, 对其基于移动互联的工作流程、动态车辆寻址定位等技术进行了分析, 分析讨论该论文的关健技术。
(2) 探讨车联网环境中的结点问题, 提出了基于车载终端识别和地图匹配的简单交通状态判别算法。
(3) 讨论车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 车联网是一种全新的概念, 目前还在继续研究还探讨, 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商业价值, 会为社会的进步做出很大贡献。
2 车联网的关健技术
2.1 车联网技术的寻址
IP协议是当今因特网的核心协议, 随着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 IPv4技术已日渐成熟, 然而IPv4协议技术也在随着网络应用的多样化而面临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IPv4地址空间即将耗尽、移动性差和配置复杂等特性。IPv6技术的提出能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移动IPv6技术随着IPv6技术的不断研究而得到快速发展, 移动互联网已成为未来互联网络的发展方向之一。
由于车联网是高速动态的移动网络, 在研究的过程中必然要用到移动IP协议技术。移动IP是一种网络层的移动解决方案, 具有可扩展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并能使节点在切换链路时仍能保持正在进行中的通信。移动IP提供了一种路由机制, 使移动节点可以一个永久的IP地址连接到任何变化的链路上。
2.2 车联网中存在的结点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种系统—网络化物理系统 (CPS) , 其在国际上是一种利用计算技术监测和控制物理设备行为的深入嵌入式系统。CPS目前是当今国内外研究的一种热点技术, 涉及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单片机等等各种学科, CPS结点就是物联网中必要的一部分。根据车联网技术的具体使用环境和服务的需求, 需要在车联网当中主要通信设备主要选取有源CPS结点, 固定通信设施当中的主要设备采用互联网CPS结点。其中由于有源CPS结点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联网能力等方面均优于无源CPS结点。另外, 有源CPS结点能够更好的支持快速移动性, 具备主动感知等各种性能。互联网CPS结点除了具备有源CPS结点的基本性能外, 还有网络控制和网络管理接入等功能, 安全性比较高, 稳定性强于有源CPS结点, 所以在车联网中一般作为固定基础设施, 例如电子警察、路灯等。
2.3 车联网下的交通判别算法
车联网技术所采集到的大量网络中的车辆定位数据, 通过车辆终端识别技术可以对采集到的车辆各种信息进行数据的分类统计, 并记录大量车辆的平均速度和速度峰值。通过地图匹配算法, 对道路路网下的各个路段的交通情况分别进行判断和监控。其中地图匹配技术与车载终端识别分别保证了数据来源的针对性和正确性, 是大规模路网交通状态判别实现的基础。路网中不同区域所在路段存在的差异决定要使用不同的判别方法对整个路网的交通状态进行判别。因此为了得出路网中的车辆速度峰值、车辆平均速度以及路口排队数量与当前交通状态中存在的离散型关系, 利用应用最广泛的解决离散型性问题的分类预测方法——决策树学习ID3算法, 对整个路网的交通状态进行判别。
ID3算法是一种贪心算法, 用来构造决策树。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为树的每个结点选取要测试的实例属性, D3算法起源于概念学习系统 (CLS) , 以信息熵的下降速度为选取测试属性的标准, 即在每个节点选取还尚未被用来划分的具有最高信息增益的属性作为划分标准, 然后继续这个过程, 直到生成的决策树能完美分类训练样例。
3 车联网的应用
在国际上, 日本的VICS和美国的IVHS等系统通过道路和车辆之间建立有效的网络通信, 基本已经实现了车联网。而RFID和Wi-Fi等无线技术近年来也在交通运输领域智能化管理中越来越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未来的车联网时代, 无线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是是实现车联网的关键, 并且之间会是一种互补的关系, 比如当车辆处在转角等传感器不能识别的盲区时, 无线通信技术就会发挥作用;而当无线通信的信号丢失时, 传感器又派上了用场。作为众多无线应用的典型代表, 车联网时代的到来必将推动更多无线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也会再一次看到了移动宽带需求的迅猛增长。
4 结语
该文浅要探讨了车联网的概念、车联网的体系结构、车联网环境下的关键技术以及车联网能够提供的各项服务等内容, 以期能够为将来车联网技术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些思路。与此同时也应该意识到, 车联网涉及的技术学科众多, 车联网的普及应用还任重道远, 需要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开展更深的研究工作, 为车联网的美好将来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建强, 吴辰文, 李晓军.车联网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 2011, 27 (4) :156-158.
[2]关婷婷.车联网地址分配与路由协议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4.
[3]翟苗.车联网安全寻址与通信技术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3.
寻址技术 篇2
浅析汇编语言中寻址方式的区别王传俊
【摘要】寻址方式是汇编语言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习编程的基础,同时也是该门课程的一个学习难点。本文通过以Inte18086CPU为例,使用分析比较的方法阐述了各寻址方式间的区别。
【关键词】汇编语言 寻址方式 有效地址 物理地址
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汇编语言是一座连接软件和硬件的桥梁,也是计算机能够提供给用户最快而又最有效的语言。
汇编语言不同于用O,1数字表示的机器语言,它是用人们熟悉的英文缩写字符表示相应的操作码,用符号或数值表示地址和操作数。因此,汇编语言为程序的编写、阅读和修改提供了方便。但由于汇编语言仍是一种面向机器的语言,所以在进行程序设计时必须考虑到机器的指令系统、寻址方式及存储设备的设置和功能,而熟悉并灵活地应用机器所采用的各种寻址方式,是运用汇编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根本。而一个指令系统具有哪几种寻址方式,是否为编写程序提供方便,是指令系统设计的关键,同时也是初学者学习汇编语言的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选用Inte18086CPU的PC机为基础机型来组织教学。Inte18086提供了九类寻址方式,它们分别是立即寻址、寄存器寻址、寄存器间接寻址、直接寻址、变址寻址、基址变址寻址、串寻址、端口寻址和隐含寻址。
由于Inte18086中的寻址方式有相似之处,极易混淆。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抓住各种寻址方式的特点,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
什么是寻址方式呢?这是首先要明确的概念。一个指令是由操作码和操作数两部分组成的。操作数在存储器中存放的位置,称为操作数地址。获得操作数地址的方式,就称为操作数地址的寻址方式,简称寻址方式。
在寻址过程中,操作数的存放位置决定着寻址的方式。在汇编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区分“存放位置”是理解寻址方式的前提。因此,在学习之前应使学生理解寄存器和存储器的不同。
寄存器位于CPU内部,它的存取速度比存储器要快得多。在计算机的运算过程中寄存器主要用来存放运算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包括操作数地址,操作数和运算的中间结果。
存储器是由许多存储单元组成的,每个单元有唯一确定的地址。它是计算机的记忆场所,能把计算和处理的数据及程序存入计算机,使计算机自主工作,免受其它因素的干扰。
在指令中,辨别操作数是存放在寄存器还是存储器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这个操作数的书写有无[]。如果有[],则操作数一定是存储器操作数,即操作数存放在存储器中,而存储器操作数所在的存储器地址就是该操作数的物理地址。若无[],则操作数的存放分两种情况:一是在指令中操作数以立即数的形式给出,如3500H,则该操作数的寻址方式为立即寻址方式;二是操作数以通用寄存器形式给出,如AX,则该操作数的寻址方式为寄存器寻址方式。
立即寻址和寄存器寻址的相同之处在于都不需要访问内存,工作效率高。但立即寻址方式主要用来为存储单元或寄存器赋初值,如:MOVAX,2043H这条指令中的源操作数2043H以立即数形式给出,与操作码一起放在代码段区域中。而寄存器寻址方式的操作数放在一个通用寄存器中,即AX、BX、cx、DX、BP、sP、SI、DI中的任意一个。如:MAXAX,cx这条指令中的源操作数存放在cx中。
直接寻址方式和前两种寻址方式的区别是:操作数存放在存储器中,16位有效地址直接包含在指令中。它的物理地址是由指令中直接给出的16位有效地址与数据段寄存器DS向高位移动4位后相加得到的。如:MOVAX,[H]中源操作数的16位有效地址2000H直接出现在指令中,它的物理地址=DS*10H+2000H。
寄存器间接寻址、变址寻址、基址变址寻址这三种寻址方式的操作数都存放在内存储器中,而要访问内存中存放操作数的存储单元,就需要知道存储单元在内存储器中的有效地址。在Inte18086中,用来存放有效地址的寄存器只有四个,分别是DI、SI、BP和BX,即在指令中只有这四个寄存器可以放在[]中,作为寻址寄存器。四种寻址方式的有效地址就是通过这四个寄存器以不同寻址方式而得到的。
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的操作数的有效地址只能由四个寄存器中的一个存放。以DI、SI或BX间接寻址时,操作数隐含在存储器的数据段区域中,操作数的地址用数据段寄存器DS内容左移4位加上DI、SI或BX中的16位有效地址获得。如:MOVAX,[BX]中源操作数的有效地址为BX内容,它的物理地址=DS*10H+(BX)。以BP间接寻址时操作数隐含在存储器的对栈段区域中,操作数的地址用堆栈段寄存器ss内容左移4位加上BP中的16位有效地址获得。若指令中标明是段超越的,则操作数的地址用段前缀寄存器内容左移4位加上BP中的16位有效地址获得。
变址寻址方式的操作数有效地址由变址寄存器(DI、SI、BP、BX)内容和指令中给定的8位或16位位移量组成。与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相比多了位移量。如:MOVAX,disp[DI]中有效地址为disp+(DI),物理地址=DS*lOH+disp+(DI)。在基址变址寻址方式中,将SI或DI称为变址寄存器,将BP或BX称为基址寄存器,在使用时只能同时使用一个变址寄存器和一个基址寄存器。该寻址方式中的操作数有效地址=(SI)+(BX)。如:MOVAX,[SI][BX],物理地址=DS*10H+(SI)+(BX)。
在以上六种寻址方式中,物理地址只与存放在内存储器中的操作数有关,而这种操作数在指令格式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带有[],而其它操作数的存取都与内存无关,因而也就不涉及物理地址。
串寻址方式用于字符串的操作,使用隐含的变址寄存器SI和DI寻址。源串操作数用SI寻址,目的串操作数用DI寻址,在指令执行过程中根据标志寄存器的DF标志位,自动修改SI和DI内容,以给定指向下一个操作数的地址,完成各种对字符串的操作。串寻址方式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操作码上,通常串寻址方式的操作码是一般操作码后加S(string字符串的缩写),以区别与其它寻址方式的不同。如:MOV实现传送指令,MOVSB则实现字符串的字节传送。
端口寻址方式用于CPU寻址外设端口。并由8位或16位(存放在寄存器DX中)立即数构成端口地址。该寻址方式只有两个操作码:OUT(输出)和IN(输入)。需要注意的是输出指由CPU输出至端口地址,输入则指端口地址输入到CPU中。隐含寻址方式是指在Inte18086中,有些指令没有给出操作数,但却隐含着对固定寄存器的操作。如:AAA隐含对AL操作,LES隐含对ES操作。
这三种是具有特殊功能的寻址方式,理解了其各自的操作对象及操作码的特征,那么掌握起来就很容易了。
通过对这几种寻址方式的分析比较,将抽象且较难理解的寻址方式具体化、形象化,这对今后的指令系统和程序设计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苏春莉:微机原理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4)
2陈佳:寻址方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研讨[J],科技技术,2009,(16)
3郭旭平:汇编语言寻址方式[J],机械管理开发,,(17)
【组稿编辑:包桂英】
中文关键词寻址CNNIC应牵头 篇3
答:从注册用户角度来看:
1、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和品牌声誉,企业不得不注册各种寻址服务,这额外地增添了企业负担。
2、对于同一品牌名称,不同寻址服务提供商的寻址结果可能指向不同公司的网站,这往往引起网民的误会、误解,间接损害了品牌形象。
3、更为重要的是:中文关键词寻址非惟一性使得在用户注册、争议解决方面带来了非常多的问题,甚至已经开始引发了一些商业纠纷。
2 中文关键词寻址不具有惟一性的原因是什么?
答: 原因是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完全独立的中央寻址数据库。这是一个新兴起的寻址技术,在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出台的情况下,有一些公司已经开始在市场上推广这类产品。
3 您认为解决中文关键词寻址惟一性的问题需要哪些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参与?
答:可以借鉴域名系统惟一性的模式。中文关键词应该只有一个中央数据库,这个由非营利机构负责运行和管理;面向用户的注册服务由多家相互竞争的商业公司承担。这样,既可以保证系统解析的惟一性,又可以保证服务的竞争性,从而最终保护广大用户的利益。
4 有没有必要达成一些协议?或者某种规范或者标准?
答: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作为我国域名注册管理机构,一直在努力带动行业内的机构和服务提供商制订有关技术协议规范。目前,国内重量级厂商新浪、搜狐、百度、腾讯、中国搜索(原慧聪搜索)等都将加入这个行业自律的规范。这个规范将本着“尊重用户体验,规范行业秩序”的精神,规范将重点解决软件之间的兼容和共存问题,通过协调统一有关技术参数,最终达到软件之间的彼此共存,同时充分保证用户对软件的选择权和知情权。这是我国互联网行业首次以行业自律的方式,共同制定互联网技术规范,一旦这个规范成熟起来,也会考虑向国际互联网相关机构提交,这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而言,也颇具意义。
5 CNNIC希望在这个标准或者规范的过程中担任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担任这种角色的优 势在哪里?
答:在2001年8月,在信息产业部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有关专家建议“CNNIC应该牵头,出管理,出规范,出晚了,不利于社会发展。建议由CNNIC迅速介入通用网址领域,协助政府制定规范、规则。”因此,在协议的起草过程中,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应该是一个积极倡导者的角色。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优势:一是自身的非营利性质,二是长期从事域名等互联网地址资源注册管理所积累的经验。这也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具有的组织优势和经验优势。国信办赵小凡司长曾说:“成立CNNIC,国家是有战略考虑的。”
GSM-R系统位置寻址技术探讨 篇4
1 基于位置寻址的业务需求
1) 基于位置的寻址主要解决移动用户呼叫固定用户, 包括司机 (或者手持终端用户) 呼叫调度员或车站值班员。2) 主叫用户使用短号码发起呼叫。3) 不同位置与呼叫目标之间的联系应可以灵活改变, 支持调度区域的灵活调整。4) 基于位置寻址的基本方式是基于小区的位置寻址。
2 基于小区l D的位置寻址方案
2.1 CO O定位
位置寻址涉及一个移动台的定位问题。目前, 主要采用C00定位、TOA、TDOA、GPS辅助定位等。
COO定位法是最简单的一种, 它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移动台所处的小区ID号来定位调度区段及车站管辖范围。
2.2 基于小区l D的位置寻址方案
小区特定路由使用两个参数来确定目的地址:
1) 被叫方地址 (短码) , 按照铁道部关于《铁路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编号计划 (V3.0) 》 (铁运[2013]3号) 规定, 1200表示连接到当前的列车调度员;1300表示连接到当前的车站值班员。被叫方地址 (如1200) 是由移动台通过空中接口Um向MSC提供的。
2) 小区识别码GCI, 在每次呼叫中, BSS都要向MSC提供移动台当前小区的小区识别码。
2.2.1 在智能网SCP设立寻址转换表的寻址过程
移动台发出的每个短号码, 包含了移动台所在的位置小区和目的号码信息, 其具体的流程如下:1) 移动用户使用短号码发起主叫。2) BSS系统向BSC的业务交换点提供主叫用户所在小区的ID码。3) MSC根据主叫用户号码请求HLR提供ISDN号码。4) HLR对移动用户进行智能网业务鉴权判断。5) 鉴权后, MSC/SSP将短号码和主叫小区的GCI发给智能网SCP。6) SCP将路由关系查询到被叫的路由号码, 传递给MSC。7) MSC将目的号码路由送给网关移动业务交换中心 (GMSC) 。8) GMSC将对其目的号码呼叫至固定交换机网络。9) 建立移动台与被叫固定电话之间的通话。
2.2.2 信令流程
基于GSM-R智能网方式实现基于位置的寻址, MSC需要增加SSP的功能, 分析被叫短号码, 触发智能网业务, 智能网中存储实际电话号码, 小区 (CGI) 以及短号码之间的关联。
MSC在收到移动台发送的SETUP消息后, 分析被叫号码, 满足触发智能网的条件, 向SCP发送Intisl DP, 其中包含被叫短号码, 用户所在的小区信息, SCP根据被叫信息, 获取短号码对应的真实号码, 向MSC/SSP返回Connect消息, MSC收到真实的号码, 根据该号码进行该号码进行路由, 向相应的FAS台发起呼叫。
在SETUP消息中, 将被叫方信息元 (Called Party Number) 设为短码来触发基于位置的寻址。在信令流中, COM-L3-INFO消息中的Complete Layer3信息元素包含了CGI, 其结构如表1示。
3 精确位置寻址 (Elda)
3.1 业务引入
由于GSM-R小区未必和铁路调度辖区范围、车站辖区范围能完全吻合, 所以基于小区ID的位置寻址将不能完全满足铁路应用的要求。
精确位置寻址是位置寻址的扩充, 是利用外部精确的物理定位信息来进行的位置寻址, 基本方式是通过列控系统提供的比较精确的列车当前位置信息进行寻址, 寻址精度大大提高。
3.2 业务特征
精确位置寻址的基本方式是基于列车当前的精确位置信息。移动台采用GPS定位系统和机车运行安全监控记录装置作为列车位置信息源, 也可采用其他系统作为辅助手段。精确位置信息使用GPS和公里标信息。
3.3 精确位置寻址方案探讨
行车调度信息主要包括车次号、调度命令、列尾等。目前使用的定位方法包括电子计轴器法, 测速定位法, GPS等。
1) GPS定位法:在机车的综合无线通信设备上安装了GPS接收机模块, 可以通过车载计算机将GPS接收机计算出的列车位置给地面GPRS接口服务器, 通过铁路信息平台传送到CTC指挥中心。
2) 用测速仪与应答器结合定位:机车综合通信设备首先注册GSM-R网络并进行PDP激活操作。同时对机车数据采集编码器发送的信息进行实时分析, 结合测速仪装置和不同闭塞区段应答器的位置间隔及精确位置信息比准确定位列车, 以公里标的方式存贮在TAX箱中。在每一个闭塞区段内传送车次、公里标、速度等信息到CTC/TDCS中心。
3.4 列车位置信息的格式与传送流程
传送的列车信息包括公里标位置、所在线路区段、车次号和年月日时等信息。
传送流程是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及CIR, 通过无线空中接口向地面的基站BTS按照信息格式和内容发送信息, 通过Abis口传送到基站控制器MSC, 再通过Lb口发送到移动业务位置中心SMLC。
4 结束语
铁路生产调度指挥都是围绕着列车来进行的, 因此列车的位置信息是铁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数据。基于位置的寻址是在GSM-R自身强大的数据功能之上, 专门针对铁路特殊业务需求开发的功能之一, 可以满足铁路调度集群业务的需求, 实时实现列车位置的跟踪, 完成信息的传递。
参考文献
寻址技术 篇5
1 液晶显示器
1.1 电子信息技术对于显示器发展的意义
从早期的纸质显示器到现在的3D液晶显示器,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改革。电子信息技术的出现对于多媒体时代的显示器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电子信息系统是社会多媒体化出现的基础,多媒体主要需要的技术是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人机界面技术,主要功能是保证信息的双向传递。液晶显示器的出现加速了多媒体化进程,确保了适应多种多媒体应用需求,并且保证了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都可以使用。
1.2 STN LCD显示原理
STN LCD是超扭转式向列场效应的简称,显示原理与TN相似,不同的是,STN LCD对于光线的旋转角度不是90°,而是旋转180°~270°,并且改进了TN技术,通过添加彩色滤光片,使STN LCD可以显示红绿蓝三原色,从而通过其不用配比,可以显示不同色彩效果,使液晶显示屏显示画面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并且STN LCD对TN LCD的对比度不足问题也进行了改进。
2 STN LCD多行寻址驱动算法分析
2.1 液晶显示及其驱动特点
(1)液晶在显示时间上具有极大优势,可以达到几毫秒至几百毫秒,但是由于在液晶显示屏中,不能保证在电压变化时,液晶分子改变排列形式,所以在液晶显示的响应中,一般采用电压均平方根的平均值来进行比对。
(2)液晶不可以长时间暴露在直流偏压情况下,否则液晶的扭转结构将不可能还原到起始位置,所以,在对液晶两侧电极进行施压时,要确保在每一个电压脉冲的时间内,其平均值为零。
2.2 液晶显示行驱动算法发展
(1)静态驱动法。最初的液晶显示行驱动算法是静态驱动法,这种驱动法主要是对每一个液晶点进行布线工作,并且对每一个布线点进行施压工作,从而进行驱动计算。但是,实现难度较大,并不适用于液晶显示快速发展的今天。
(2)逐行扫描法。由于液晶显示器的响应是与电压均平方根的平均值保持一致的,所以,驱动电极是可以进行时分复用的,这也就促使了逐行扫描法的出现,并且这种算法极大增加了液晶显示器的显示信息容量。
2.3 STN LCD矩阵显示原理
STN LCD是一种被动式矩阵的液晶显示器,在显示过程中,通过把电极排列成矩阵的模式,来进行显示工作。在矩阵中,排列成一行的像素电极被称为行电极,排列成一列的像素电极被称为列电极,在使用中,通过像素的行电极和列电极间的电压变换,就可以对显示屏上的某点像素进行显示。
2.4 多行寻址驱动算法分析
多行寻址驱动算法可以决定驱动波形的矩阵是N×N的单位矩阵,在矩阵中,每一行代表COM电极,每一列代表在等宽时的间隔时常,以一个8×8的矩阵为例,在行电极中,选通用“1”来表示,反之不选通就用“0”来表示。在第一个等宽的时间间隔内,选择第一行的某一个COM电极选通,其他电极不选通,然后在下一个时间间隔内选择第二行的某一个COM电极进行选通,其他不选通,以此规律进行变化,直到在最后一个等宽的时间间隔内,选择最后一行的一个COM电极进行选通,其他进行不选通操作。所以,整个过程就可以用这个8×8的矩阵来进行对应表示。并且在显示数据中用“-1”来表示亮点,用“+1”来表示暗点,以一个行矩阵进行表示,将数据显示行矩阵与数据矩阵相乘,就可以得到列矩阵。具体公式如下:
多行寻址驱动技术的计算是基于上述的矩阵运算规律,并且是一种主动寻址的矩阵运算方式。在多行寻址算法中,会同时选中所有行,并且由于行矩阵中只有“-1”和“+1”两种模式,所以,就可以应用上述原理进行运算,得到相应的列矩阵。并且多行寻址算法将主动寻址技术与逐行扫描技术相结合,减少了主动寻址在显示器尺寸增大后的运算难度,并且提升了驱动运算性能。
在多行寻址的驱动算法中,可以对一个N×M大小的矩阵进行显示,将N行分为S组,并且在一组内进行主动寻址的运算,再对N/S组进行逐一扫描运算,最后将所有组的运算结果相结合,得出最终行和列的不同驱动的波形。
2.5 多行寻址驱动算法优势分析
多行寻址驱动算法对于功耗的消耗相较于其他驱动算法更低,并且由于多行寻址驱动算法是同时选中多行电极的算法,在选通脉冲的时间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可以有效缩短选通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在降低选通的脉冲电压上也有很大的作用,从而有效降低了驱动的电量消耗。
3 STN LCD驱动芯片
STN LCD驱动芯片,是CPU和液晶显示器中间的重要媒介,可以依据CPU发出的命令,使显示屏显示不同行列驱动信息,从而使显示器画面出现变化,是整个液晶显示结构中的重点组成部分。其主要是由ASIC设计完成的MPUIF、显示模块以及由非ASIC设计完成的模拟模块共同组成,其中MPUIF以及显示模块功能如下。
3.1 MPUIF模块
MPUIF在驱动芯片中的主要功能是配置控制寄存器、读取驱动芯片内部的寄存器状态,并且满足外部MPU对于芯片的访问需求。驱动芯片中的MPUIF部分要支持多种类型的接口,以确保外部链接的正常。
3.2 显示模块
显示模块主要是为了保证驱动芯片工作中扫描顺序的准确性,并且依据CPU指令进行极性的扭转工作,同时保障驱动芯片中的信号和显示同步。显示模块对于整个STN LCD具有重要意义,确保其设计的先进性,可以更好地扩展STN LCD的应用范围,并且有效降低运行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4 基于多行寻址技术的驱动控制器显示电路设计
4.1 驱动算法选择
本文主要选择了3线多行寻址驱动算法进行STN LCD驱动控制器的设计,选择3线多行寻址驱动算法的原因主要是:其在降低COM电压上具有很大优势,并且可以有效抑制串扰现象出现。3线多行寻址算法主要运算模式是将N×M的矩阵分为N/3组,然后对每一组进行逐组扫描,从而得出行和列的波形变化。
4.2 矩阵控制电路设计
Walsh作为最常使用的行矩阵,其形式如下:
Walsh行矩阵经过变换矩阵的列向量寻址变化,就可以形成许多衍生矩阵,在没有进行极性的转变时,行矩阵就算变化也不会对显示造成影响,但是,如果在寻址变化时,经过了极性反转,显示就会发生变化,所以,可以通过这种变化来对显示中的正负压电路间的负载进行调节。列向量进行寻址的主要方式有两种,分别如下。
(1)列向量进行寻址反转的最基本方式是,交换Walsh行矩阵中的R2和R3。经过这两个数据的交换,就可以实现寻址的变化,R2、R3对调是通过VEC寄存器进行的,在调换过程中,如定义VEC为0,则列向量的寻址变化方式是由R1开始,经过R2、R3、R4最后返回R1,以此模式进行循环寻址;但是,如果VEC定义为1,则在寻址中以从R1开始,经过R3后,再经过R2、R4,之后回归R1的模式进行循环寻址工作。
(2)另一种寻址的方式是通过单元递增的方式进行寻址工作,主要是通过INC寄存器完成单元递增寻址工作,在实际应用中,如果设定INC为0,则列向量在寻址的过程中按照每一个子块进行递增寻址;如果设定INC为1,则按照每一个子帧进行递增寻址。并且在INC和VEC变换同时存在时,要先进行VEC的寻址,之后在进行INC的寻址。
4.3 COM时序设计
COM时序在设计时要依据显示的不同要求进行不同设计方案的选择,在3线多行寻址驱动算法中,COM时序扫描主要是以每一块为基础进行工作。在设计中主要从RAM的芯片管脚入手,可以通过改变RAM映射的地址来实现COM时序设计,也可以通过改变RAM芯片管脚映射的地址来进行COM时序设计。
4.4 极性反转设计
如果想要增加STN LCD的使用寿命,就要定期对显示电路进行极性反转。主要原因是对于STN LCD的模组来说,如果长时间保持两端电压方向一致,很可能给STN LCD模组造成很大负担,使模组提前出现老化现象。所以,在显示电路中要重视极性反转的设计,针对液晶显示器的液晶不同,确定反转周期,可以直接对行电压极性取反来实现极性的反转,并且通过寄存器来进行反转周期的设定。
5 结语
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发展,其在各行业的应用比例越来越高,在汽车、电梯、电脑、手机等的应用效果也越来越好,多媒体的环境实现了液晶显示技术的应用,液晶显示技术也使得多媒体时代更好发展。在液晶显示屏的使用中,以TFT 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的使用居多,但是,STN LCD的价格经济,能源消耗更低,所以,在电子通信设备中的应用优势也极其明显。相信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驱动控制器设计技术的更新换代,STN LCD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李永忠,纪伟丰,周炎宏.STN LCD残影显示的原理分析及实验研究[J].液晶与显示,2011(6):733-740.
物联网资源寻址特性研究 篇6
资源寻址系统一般包含五个关键要素:资源名称、资源地址、寻址机制、更新机制以及安全机制。其中资源名称是指资源寻址系统中用于惟一标识资源的名称, 资源寻址系统中所有的资源名称构成该资源寻址系统的名字空间;资源地址是指资源寻址系统中用于定位资源的位置信息, 资源寻址系统中所有的资源地址构成该资源寻址系统的地址空间;寻址机制是指通过资源名称查找或者检索到与其对应的资源地址的方式, 它是资源寻址系统必须完成的核心功能;更新机制是指资源寻址系统中资源名称和资源地址对应关系的更新方式;安全机制是指资源寻址系统中保证寻址和更新安全和合法性的方式。这五个关键要素可以说是设计任何资源寻址系统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因此本文将从这五个方面对物联网资源寻址的特性进行分析。
一、物联网资源名称的特性分析
资源名称是相对于与其对应的资源寻址系统而言的, 而且同样具有一定的分级结构, 其分级结构可以分为单级的和多级的两种类型, 分别称作单级的分级结构和多级的分级结构。其中, 单级的分级结构是指资源名称的分级结构仅分为一级, 资源名称的各部分之间是平行关系;多级的分级结构是指资源名称的分级结构分为多级, 资源名称的各级部分之间可以存在一定的从属关系。
物联网资源名称的特性, 即物联网资源名称具有多级的分级结构, 但其分级结构具有异于互联网资源名称的两种特性, 即未知性以及分散性。其中未知性会导致具有该特性的物联网资源名称不能直接作为基于分级式寻址算法的资源寻址系统的输入, 分散性会导致具有该特性的物联网资源名称不能直接作为物联网资源寻址系统的输入。因此物联网资源名称不能如同互联网资源名称一样直接参与资源寻址, 而需要先对其进行转换操作以去除其可能存在的特性。因此将物联网资源名称区分为原始物联网资源名称和转换物联网资源名称两种类型。其中原始物联网资源名称是指未经过任何转换操作的物联网资源名称, 其分级结构可能具有分散性或未知性, 而可能无法正常参与物联网资源寻址。而转换物联网资源名称是指经过转换操作已经去除分级结构的分散性或未知性的物联网资源名称, 其可以直接参与物联网资源寻址。
二、物联网资源地址的特性分析
资源地址是指访问资源的入口地址。而从资源寻址技术研究的角度来讲, 资源地址是指对应于资源名称的一次资源寻址操作结束后得到的结果。
物联网资源地址包含直接资源地址和间接资源地址两种类型, 其中直接资源地址即为物理地址, 可以直接作为资源的最终通信地址;间接资源地址是资源的相对地址, 不能直接作为资源的最终通信地址, 但可以直接作为其他资源寻址系统的资源名称, 用以进一步获取资源的相关地址。但由于物联网资源名称存在上述特性, 导致物联网资源寻址的输出不再仅是物联网资源地址, 还需要是生成转换物联网资源名称所需的转换信息。该转换信息包含标准分级结构信息和扩展分级结构信息两种类型, 其中标准分级结构信息是指用于去除物联网资源名称分级结构的未知性所需的转换信息, 扩展分级结构信息是指用于去除物联网资源名称分级结构的分散性所需的转换信息。经过转换操作后的转换物联网资源名称可以作为与其对应的物联网资源寻址系统的输入, 因此其看作是一种间接资源地址, 转换信息相应的可以看作是生成这种间接资源地址所需的信息。
三、物联网资源寻址机制的特性分析
资源寻址机制是指资源寻址系统通过资源名称查找或检索到与其对应的资源地址的方式, 其是资源寻址必须完成的核心功能。
相应地, 物联网资源寻址机制需要支持物联网资源名称的转换。因此物联网资源寻址机制不仅包含若干一元资源寻址函数, 还包含若干二元资源转换函数。物联网资源寻址函数中的寻址算法可以采用扁平式和分级式两种类型。具有分散特性分级结构的物联网资源名称必须结合资源寻址函数输出的相关资源地址信息, 经过资源转换函数运算转换成转换资源名称后才可以作为其他资源寻址函数的输入再次进行运算, 直至得到直接资源地址为止。而具有隐含特性分级结构的物联网资源名称必须结合资源寻址函数输出的相关资源地址信息, 经过资源转换函数运算转换成转换资源名称后才可以作为基于分级式寻址算法的资源寻址函数的输入再次进行运算, 直至得到直接资源地址为止。
四、物联网资源寻址更新机制的特性分析
资源寻址更新机制是指资源寻址系统中资源名称和资源地址对应关系的更新方式, 包括资源寻址系统数据库内容的更新机制, 以及其缓存内容的更新机制。其中资源寻址系统数据库内容的更新主要涉及更新管理模式的问题, 即资源寻址系统数据库内容更新的范围划分, 资源寻址系统数据库更新管理者的创建以及相应权限的设定等问题。缓存内容的更新主要涉及更新时效问题, 其是为提高资源寻址系统寻址效率而必须考虑的问题。并且它的及时更新也随着新的网络服务的产生变得不可忽视。目前有关缓存更新机制较为成熟的有DNS的分布式缓存机制。DNS采用TTL值来控制分布式缓存更新的时间。对于更新需要十分及时的寻址服务, 例如ENUM服务要求已更新的信息可以及时地反映到解析中去, 可以将TTL值设置的比较小, 从而提高缓存更新的效率。
物联网资源寻址涉及到全球物流供应链中物品真实信息的寻址定位, 因此物联网资源寻址系统所面临的更新压力将远远超过互联网。物联网资源寻址更新机制需要更加方便、准确和及时, 以便能够在全球物流供应链中提供实时的寻址服务。
五、物联网资源寻址安全机制的特性分析
资源寻址安全机制是指资源寻址过程中提供的安全保障机制, 以使资源名称和资源地址的对应关系能够准确地提供给符合权限要求的查询者。具体而言, 某些敏感的资源名称只能够被具有特定权限或者特定范围内的用户访问, 并且在寻址过程中, 其数据不应该被监听乃至伪造, 要保证一定程度的安全。因此资源寻址安全机制应该对资源寻址的真实性、完整性、保密性以及可控性等方面提供有效支持。通常的做法是采用SSL (Secure socket layer, 安全嵌套层) 或者TLS (Transport Layer Security, 传输层安全) 来实现传输的安全, 采用PKI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公钥基础设施) 体系的数字认证公私钥的签名方式或者Kerberos方式来对资源寻址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保密性进行控制, 而采用ACL (Access Control List, 访问控制列表) 以及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Role-basedAccess Control) 来对资源寻址的可控性提供支持。目前互联网中的DNS系统并没有对资源寻址安全机制进行过多的考虑, 可以说DNS是不安全的资源寻址协议, 而DNSSEC协议也没有能够对查询者的可控性提供支持。
物联网资源寻址为全球物流供应链中真实的物品提供寻址服务, 其资源寻址安全机制需要从资源寻址的真实性、完整性、保密性以及可控性各个方面提供完备的保障机制, 尤其对可控性方面即隐私保护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 例如物联网资源寻址系统中某物品资源名称对应的资源地址的记录数量, 更甚至于某物品资源名称是否存在记录这样的信息都可能作为商业机密而需要被保护。
本文通过对资源寻址系统的五个关键要素的分析, 归纳出物联网资源寻址所具有的特性, 从根本上表明了互联网资源寻址模型不能适用于物联网资源寻址, 最终将对解决物联网资源寻址关键技术,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全球性质的物联网显然存在跨域通信的问题, 因此物联网同样需要一套完善的资源寻址技术的支持, 以满足其资源寻址需求, 促进物联网互联互通。本文通过对资源寻址中资源名称、资源地址、寻址机制、更新机制以及安全机制等五个关键要素的分析, 总结归纳出物联网资源寻址特性, 既有利于设计出符合物联网资源寻址需求的物联网资源寻址模型, 也是解决物联网资源寻址关键技术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物联网,互联网,资源寻址
参考文献
[1]毛伟.互联网资源标识与寻址技术研究[J].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2006.
[2]毛伟, 孙洵, 王峰.一种互联网资源标识与寻址技术:HandleSystem[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4 (05) :252-254, .
[3]周洪波.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23.
[4]吴功宜.智慧的物联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36.
寻址技术 篇7
目前, 我国的基础建设正在蓬勃发展, 配电网建设在不断扩大的同时, 也出现了许多线路混乱、配电网线路较长、配电设备复杂等问题, 因此一旦出现故障得不到及时解决, 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故障寻址器能够帮助维修人员迅速在配电网分支区段找到故障发生点, 通过降低故障查找的难度和减少工作量来提高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 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查找故障的基本方法
在现阶段当中, 在电缆发生故障的时候, 一般情况下, 工作人员会利用三种方式进行检修, 分别是利用查看寻址器来对故障的线路区域进行判断、利用摇表来对故障的线路进行测定以及分段进行测试从而判断故障的线路区域。在三种方式当中, 查看寻址器来判断故障的线路区域是最为方便快捷的。如果利用摇表进行测试的话, 据不完全统计, 需要利用15到20分钟的时间才能完成测定。当然也有许多单位利用分段测试的方式来对故障的线路区域进行查找, 利用此种方式进行查找, 会给用户带来很多的不利之处, 容易造成用户设备的损坏。利用此种方式下进行故障监测的时候就会强行将电能进行输送到故障点当中, 从而造成设备的短路电流的现象, 最终造成设备的损害。
故障寻址器可以分为架空线路用和电缆用这两种类型, 在现阶段当中一般都是利用电流的突变现象来判断故障的所在位置。在故障定位系统当中主要是由信号源以及故障指示灯这两个部分组成的。当发生故障时信号在接地点和系统母线之间会产生一个特殊的频率, 故障指示器在检测到该特殊信号后就会进行迅速定位, 检测终端随即利用网络将数据传输到中心服务器, 监测终端就会进行数据的显示, 从而将故障的部位发送给工作人员。
二、故障寻址器在使用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
在利用故障寻址器进行故障线路监测的过程当中, 可以有效提升对线路故障的监测速度, 尤其是对电缆线路的查找故障的时候所发挥出的巨大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没有寻址器对故障的处理速度进行降低, 在故障寻址器的运行过程当中经常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故障寻址器容易产生误动的现象, 并且在拒动率方面出现的频率也是相对较高的, 尤其是地下电缆使用的寻址器。
在对寻址器进行安装的时候会出现很多的空白点,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之前安装的和后更新的一起混用没有得到及时的补装, 在一定程度上对线路的故障检测留有隐患。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有产品自身的质量问题和设计方案的不合理, 但是更为深层的原因是有关部门没有对设备投以足够的重视, 在运行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在实际故障检测中, 很多配电网区域煤炭创建设备台账, 对故障寻址器的状态也没有统一的分析, 而且很难做到定时定期的维护与保养, 所以一旦出现线路故障, 维修人员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快速定位, 加强对配电网的管理水平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三、配电网故障寻址器存在问题的解决方式
1、接地控制方式
在接地控制方式当中, 可以分为电压时间型和电流计数型两种方式, 主要利用自动配电开关来对馈线实现自动化。电压时间型主要是在馈线没有产生任何压力的情况下, 当开关进行自动跳开的时候, 按照延时的先后顺序来进行分段开关的测试, 从而对线路当中产生故障的范围进行加以确定。在故障进行确定之后就可以对其进行有效隔离, 并且对没有产生故障的范围进行供电的恢复。电流计数型, 即为按照重合器的开关故障电流的动作次数来对线路当中的故障范围进行有效确定, 利用此种方式可以在没有主站控制与通信系统的情况之下, 来对线路当中产哼故障的范围进行有效的隔离, 并且完成自动的恢复功能, 在这个过程当中只需要利用重合器就可以完成。与此同时, 利用此种方式下的监测方式成本是相对较低的, 在实现方面是相对容易的。可以应用在网络结构较为简单、运行方式较为固定的区域的架空线路当中。
值得注意的是利用此种方式下, 是不可以进行远程的监控的, 在实现配电方面的远程监控功能方面是比较困难的, 还需要将少数开关进行更换成为重合器之后才可以进行使用。与此同时, 利用此种方式过多的情况下, 产生的多次整合现象会对系统造成一定的负荷方面的冲击, 造成故障恢复时间的延长, 一般情况下, 恢复故障的时间需要在1分钟以上, 并且在通用型和扩展性方面也是缺乏一定的有利条件的。
2、远方集中控制方式
在此种方式当中, 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来共同完成, 分别是FTU单元、通信网络、配电控制中心以及配电子站这几个部分来共同构成的。在各个单元当中FTU对于开关的运行状况进行采集, 在经过通信网络进行采集之后就会将传输的信息进行输送到控制中心或者子站当中。一旦出现了故障, 就会在控制中心或者子站当中进行故障范围的查找, 之后就可以利用人工操作的方式对故障进行有效的隔离, 实现对非故障区域的供电恢复。利用此种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供电的恢复, 在系统本身的扩展性方面也是相对较强的, 但是在主站以及通信系统方面投入的成本也是相对较高的。
3、综合智能控制方式
综合智能控制方式, 是在FTU单元功能的基础上进行逐步拓展或者快速发展的一种网络控制技术。利用此种方式可以在实现远方集中控制的同时, 也可以实现利用FTU就地的控制, 实现对数据的保护和采集功能, 并且还可以具有快速通信的功能。
结语:综上所述, 对故障寻址器在运行过程当中产生的问题和解决方式进行了分析, 并且对利用故障寻址器来进行线路故障点的快速查询进行了分析, 从而使得故障排除的速度得到了提升。在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 需要不断加强其管理, 不断对现阶段的寻址方式进行更新, 充分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提升电网的安全可靠。
摘要:本文首先对10KV配网运行中故障的查找方法进行了概述其次对故障寻址器在使用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最后提出了配电网故障寻址器问题的解决方式。
关键词:10kV配网运行,故障寻址器,对策
参考文献
[1]邵丰.浅析10kV配网运行中故障寻址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34) :177.
寻址技术 篇8
在中、短波发射台站,遥控等无线传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设备。作为遥控设备控制的核心,无线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本文给出一种基于数传模块的无线寻址接收器的设计。它的不同之处在于实现稳定无线接收的前提下,又能实现接收不同地址下的数据。显然,这样的无线收发系统避免了固定地址接收中所带来的不便,既降低了通信成本又提高了通信质量,还具有使用灵活等优点。
2系统结构设计
本系统在实现过程中主要是采用PT2262/PT2272芯片、超外差接收模块和AT89C52单片机,将无线电技术与单片机技术相结合,用单片机控制解码芯片的地址端,可以在保证系统原有收发功能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化寻址和数据接收。系统设计框图如图1所示。
3硬件设计
3.1基本原理
本系统由发送端、接收模块、单片机、解码电路、以及显示电路四部分组成。在单片机中预先存入多组地址,上电后,单片机向解码芯片PT2272的八个地址端连续发送地址,接收模块将发送端发出的地址有效接收,当接收到的地址与单片机中存入地址一致时,解码芯片工作,同时将接收到的数据送入单片机保存,最后通过单片机将数据送入显示电路显示。当接收到的地址与单片机中地址不同时,解码芯片不工作。通过上述过程即可实现点对多点的数据传输,从而实现智能化寻址功能。
3.2硬件选择
由于芯片的种类和数量比较多,芯片的选择在设计中是至关重要的。选择芯片时应考虑以下几点因素:功耗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收发芯片所需的外围元件数量、芯片成本等。本次设计主要选用的主要芯片为:PT2262/PT2272芯片,315MHZ超外差接收模块,AT89C52单片机等;
3.2.1 PT2262/2272
(1)芯片介绍。PT2262/PT2272是台湾普城公司生产的一种CMOS工艺制造的低功耗、低价位通用编解码电路,最多可有12位(A0-A11)三态地址端管脚(悬空,接高电平,接低电平)。
(2)工作原理。编码芯片PT2262发出的编码信号由地址码、数据码、同步码组成一个完整的码字。当有按键被按下时,PT2262得电工作,其第17脚为高电平,输出经调制的串行数据信号。接收模块接收后送至解码芯片PT2272,两者地址码经过两次比较核对,确认匹配后,Vt脚被置为高电平,与此同时相应的数据脚也输出高电平,数据位输出相应的数据。如果发送端一直按住按键,编码芯片则会连续发射。
(3)地址编码设定原则。在通常使用中,一般采用8位地址码和4位数据码,PT2262/PT2272的第1~8脚为地址设定脚,有三种状态可供选择:悬空、接正、接地三种状态。3的8次方为6561,所以地址编码不重复的数量为6561组,只有发射端PT2262和接收端PT2272的地址编码完全相同,才能配对使用。出厂时PT2262和PT2272的八位地址端全部悬空,这样可以很方便选择各种编码状态。如果想改变地址编码,只要将PT2262和PT2272的1~8脚设置相同即可。例如当PT2262的第1脚接正、第6脚接地,其它引脚悬空,那么PT2272只要也第1脚接正、第6脚接地其它引脚悬空就能实现配对接收。
(4)PT2262和PT2272的振荡电阻的选择。PT2262和PT2272中OSC1、OSC2外接的电阻决定载频频率,所以说其振荡电阻还必须匹配,否则接收距离会变近,甚至无法接收。在实际使用中只要对振荡电阻稍做改动就能配套使用。在具体的应用中,外接振荡电阻可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调节,阻值越大振荡频率越慢,编码的宽度越大,发码一帧的时间越长。大部分产品都是用2262/1.2M=2272/200K组合的,少量产品用2262/4.7M=2272/820K。一般电阻可在430k—470k之间选择即可。电阻匹配如表1所示。
3.2.2超外差接收模块
超外差接收模块有5个引出端,分别是:ANT端、两个GND端、一个VCC端、一个数据输出端。其中VCC为5V供电端,GND为接地端,ANT端焊盘需焊接一根天线,数据输出端与解码芯片PT2272的14管脚(数据信号输入端)相接。
3.2.3 AT89C52
本次采用MCS-51系列的AT89C52单片机,它是一种带8K字节闪烁可编程可擦除只读存贮器的低电压、高性能CMOS8位微处理器。该器件采用ATMEL高密度非易失存储器制造技术制造,与工业标准的MCS-51指令集和输出管脚相兼容。由于将多功能8位CPU和闪烁存储器组合在单个芯片中,ATMEL的AT89C52是一种高效微控制器,无需扩展外部存储器。256字节的RAM和32线I/O口为很多控制系统提供了一种灵活性高且价廉的方案。
3.3具体电路设计
(1)解码芯片PT2272与超外差接收模块的连接:将PT2272的14管脚与接收模块的数据输出端相连接。当地址匹配时可将接收模块接收到的信号送入解码芯片PT2272。
(2)解码芯片PT2272与单片机AT89C52的连接:
将PT2272的8位地址端(1——8管脚)分别与AT89C52的P1口(1——8管脚)相连接,使得单片机中预先存入的地址可不断送至PT2272的8位地址端。
将PT2272的4位数据端(10——13管脚)分别与AT89C52的P0口的4位(39——36管脚)相连接,使得当接收到的地址与单片机预设的某地址符合时,实现数据传输。
将PT2272的17管脚与单片机的P3.2(12管脚)通过反相器74LS06相连接。这是因为解码芯片PT2272工作时产生瞬态高电平,而单片机的INT0端为低电平有效,所以在两者之间采用反相器,以产生低电平信号。
(3)显示部分的连接:在AT89C52的P2口的4位(21——24)上分别接上四个发光二极管,以满足最终显示结果的需要。
电路设计图如图2所示。
4软件设计
程序开始运行,单片机不断的将预先存入的多组地址送至解码芯片PT2272的8位地址端,与发送端送来的地址相比较,当二者相一致时,进入中断处理子程序,开始接收发送端送来的四位数据并且通过AT89C52的P0口将其存入单片机中,最后调用子程序在P2口显示。系统主要程序包括:主程序和中断服务子程序。流程图分别如图3和4所示。
5结语
利用数传模块和单片机等芯片构成的无线寻址接收器,经过实际测试,完全实现设计功能要求,具有电路易于实现、性价比高、实用性强等优点。在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具体功能进行相应扩展,尤其是对于一些机动性要求较强的设备或一些不方便到达现场的地方,它的优点十分突出。
参考文献
[1]丁元杰.单片微机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5-15.
寻址技术 篇9
大型离散制造业 (如装备、建材、汽车零配件、家具、家电等) 的内部供应链管理问题始终是企业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容易造成企业信息断层的薄弱环节, 内部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到企业运作的效率和成本, 影响到企业的客户关系和企业形象, 从而影响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制造业的内部供应链中, 仓储管理又是重要和关键环节, 大型制造业的内部仓储系统往往十分庞大和复杂, 具有品种型号繁多、立体多元密集、动态变化迅速、空间操作面庞大等特点, 企业常常因为物品进库未严格执行预先设定程序而造成出货效率低下, 货物寻址困难, 严重影响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本系统针对大型制造业内部仓储系统的具体特点, 采用RFID触发容错寻址方式, 研究设计大型仓储的智能管理模型, 探索大型制造业的仓储系统智能化管理的普遍规律, 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提供应用模型。系统设计的目标如下:
1) 通过信息化技术在大型制造业智能仓储系统中的应用, 有效提高企业内部供应链运行效率, 降低内部物流成本, 杜绝企业内部物流各环节的漏洞, 避免出现供应链信息断层, 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2) 通过分析大型制造业智能仓储系统的典型事件流模型, 研究设计一套适应于大型离散制造业的内部仓储智能管理系统, 通过配置化、移植化、模块化等手段, 形成典型的大型仓储管理系统的应用解决方案, 为系统产业化打下基础;
3) 我国是世界制造业基地, 大型制造企业不乏其数, 这些企业大多具备离散制造的特点, 其内部供应链管理都面临同样的问题。本系统研究的成果可以在这些企业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对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大型仓储系统的现状分析
国内大型制造企业的仓储管理大致分为3种类型:传统式的人工管理、依赖ERP系统的供应链管理、智能仓储管理系统。
传统的仓库管理一般依赖于一个非自动化的、以纸张文件为基础的系统来记录、追踪进出的货物, 完全由人工实施仓库内部的管理, 因此仓库管理的效率极其低下, 所能管理的仓库规模也很小。依赖ERP系统的供应链管理是基于企业的局域网或互联网, 对仓储的管理货物或材料进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 物品进出仓依赖人工电脑输入, 并少量使用工作单的传递, 货物的堆放和定位靠事先的预定程序设定, 操作者必须严格执行, 货物的进出平衡基本有保证, 但寻址和定位就可能因为人的责任心或现场的客观情况而难于实现精准管理, 通常要靠一段时间进行一次盘点来理顺, 但盘点毕竟是事后行为, 并不能实现仓储系统信息的实时化。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常常采用条码技术、二维码技术甚至是RFID技术, 对仓库到货检验、入库、出库、调拨、移库移位、库存盘点等各个作业环节的数据进行自动化的数据采集, 保证仓库管理各个环节数据输入的速度和准确性, 确保企业及时准确地掌握库存的真实数据, 合理保持和控制企业库存。目前, 各大企业采用数据自动采集技术管理供应链中的仓储系统, 其采集方法还是被动采集或半自动采集, 数据采集终端通常装配在托盘或叉车上, 或者是操作者手持便携式终端, 无法做到密集货架地址的唯一性, 客观上还是无法实现货物的动态寻址, 一定程度上还是依赖人的责任心。
我国的大型制造企业的内部仓储系统虽然庞大, 但自动化程度还很低, 建设机械化、自动化的仓储系统投资也十分惊人, 在未来很长时间内还将维持目前现状。因此设计一种既能实现数据自动采集, 又能实现货物自动容错定位的仓储管理解决方案, 是一种既省钱又能达到智能管理目的的好方法, 这也正是本系统的核心内容。
3 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
1) 研究开发全新理念的主动采集、容错寻址的RFID技术部署方案, 包括货物托盘电子标签设计及部署、多层密集货架感应天线设计及部署、密集采集分布式读写器设计及部署、多通道数据通讯路径设计及部署、RFID原始信号的预处理 (如隔离、分序、过滤、判断及干扰处理等) 、故障诊断及定位系统的设计等;
2) 仓储系统数据库及软件平台设计, 数据库设计包括货物动态平衡数据库设计、三维货架状态数据库设计、托盘状态数据库设计、电子标签与读写器天线逻辑地址数据库设计、逻辑状态与物理状态对应关系的数据库设计、内部操作人员及操作设备数据库设计等;软件平台设计包括仓储监控平台、物品进库平台、物品出库平台、货架动态分配平台、智能寻址平台、托盘及操作设备调度平台、盘点及统计平台等;
3) 系统数据与ERP内部供应链管理接口设计。包括异构数据的同步与访问、ERP指令的接受、仓储状态的动态实时上传等, 以实现企业整体信息化。
4 系统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
1) 解决适应于金属表面的电子标签和读写器天线的通讯有效性问题。众所周知, 金属表面会改变电子标签和读写器的性能和参数, 对数据采集造成严重干扰, 影响电子标签的识读和通讯, 由于大型仓储系统的载体单位的成品仓库无论是货架、托盘还是货物很可能是金属材料, 在其上部署RFID技术, 通讯的有效性是首当其冲的难题;
2) 解决密集读写系统的数据通路隔离和地址匹配问题。大型仓储的立体货架、货位和托盘都非常多, 每个托盘都部署有电子标签, 每个货位都部署有读写天线, 读写器的数量非常多, 可见RFID数据通讯十分频繁, 一方面要建立物理位置与逻辑地址的对应关系, 处理好信号采集及通讯的排序、防冲突、防干扰、信号甄别、信号遴选等核心问题, 处理好RFID触发网络反应速度问题;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信号的隔离问题, 防止单元故障引发系统故障, 同时通过诊断软件, 第一时间定位故障单元, 以便及时排除故障;
3) 解决RFID识读的距离和极化问题。大型仓储系统操作面庞大, 货物就位大多采用厂内机动车协助, 随意性大, 就位不可能十分理想, 托盘电子标签与货架读写天线的距离忽远忽近, 角度也可能偏移。因此, 读写距离和极化角度是一个直接影响数据采集有效性的关键问题, 范围过大会影响不同货位之间的数据混读, 范围过小则会造成漏读。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根据现场情况设定合适的读写距离和极化角度;另一方面要适当设置屏蔽和隔离设施, 以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4) 解决货物批次与托盘级管理的货物分解与合成问题。由于采用了托盘管理, 为提高空间利用率, 很可能同一批次和型号的货物分布在不同的托盘和货架, 这就是货物批次分解问题。相反, 在货物量少的情况下, 不同批次和型号的货物可能存放于同一托盘和货架内, 这就是货物批次合成问题。因此, 必须根据实际操作情况, 分析并建立货物分解和合成事件流模型, 厘清并规范分解与合成的逻辑关系, 形成标准的计算机解决方案, 这样既可提高软件系统的可靠性, 又便于技术平台的产业化应用。
5 系统设计的具体方法
5.1 总体方案设计
仓储管理是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必须基于企业的现行ERP系统来进行设计, 才能实现其智能管理和科学决策功能。底层也就是原始信息采集层通过通讯系统将大量数据包传输到服务器, 以供管理及决策使用。因此, 本项目总体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仓储数据采集系统、数据通讯系统、数据库系统、管理软件系统、与供应链接口系统以及与企业ERP接口系统。图1是本系统的总体设计体系结构图。
5.2 RFID部署设计
RFID部署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系统的稳定性、有效性和可用性, 为实现RFID触发容错寻址, 同时防止通讯路径的相互干扰和冲突, RFID系统部署共分为三级网络, 一级网络包含四个二级子网络。每个二级子网络包含20个三级子网络。每个三级子网络包含66~132个RF读写器节点。RF读写器及电子标签采用125k Hz, 传输方式采用485工业总线技术传输, 电源采用分组供电方式, 每6个RF读写器节点共用一个电源。
所谓触发容错寻址, 就是操作者在运送货物到货架存放时, 无论是严格按计算机事先安排的空位存放还是因多种原因造成错误存放, 计算机系统都能通过RFID的实际触发地址而进行容错处理, 货物及托盘的实际物理地址并不会出现混乱。本系统通过在密集货架的每一个货位上设计部署逻辑地址唯一的读写器或感应天线, 在每一个托盘上部署唯一UID码的电子标签, 一旦托盘进入货位的识读范围, 即可触发RFID系统动作, 将货物与货架的对应关系自动传输到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系统数据库里始终保存着正确的地址信息。这种方式下允许人的操作误差, 并实现自动容错, 充分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的特点, 同时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5.3 软件系统设计
软件系统是实现管理功能和决策功能的载体和工具, 软件设计基于RFID采集的原始信息数据库、物理仓储系统抽象描述数据库及货物属性描述数据库, 大型制造业内部仓储系统软件设计至少包括如下平台:动态监管及调度平台、入库作业平台、出库作业平台、移库作业平台、盘库作业平台、数据接口平台、数据挖掘及分析平台等。
1) 动态监管及调度平台:包括监管仓库的货物存量、货物流量、货物存放物理及逻辑位置、发送入库指令、发送出库指令、货物寻址指引、维持动态平衡等功能;
2) 入库作业流程:收货检验=〉制作和粘贴标签=〉货物进托盘=〉现场计算机自动分配库位=〉运送货物到指定库位 (错放了也没关系, 系统会自动容错) =〉托盘与货架自动对接通讯=〉每次操作的货架号和对应物品编号自动传输到网络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比对实际存放库位与理论存放库位是否一致=〉更新库存数据库;
3) 出库作业流程:中心计算机下达出库计划=〉现场计算机编制出库指令=〉作业人员按数据终端提示, 到达指定库位=〉从库位上取出指定货物对应的托盘=〉货架与托盘脱离触发RFID动作=〉货物离开货架的信息自动传输到计算机网络=〉货物运送到出口处=〉向现场计算机发回完成出库作业信息=〉更新中心数据库;
4) 移库作业流程:根据需要, 计算机编制移库指令=〉将需要移动的货物对应的托盘从货架取出=〉货架与托盘脱离触发RFID动作=〉货物离开货架的信息自动传输到计算机网络=〉运送货物到指定库位=〉托盘与货架自动对接通讯=〉每次操作的货架号和对应物品编号自动传输到网络计算机系统=〉更新库存数据库;
5) 盘库作业流程:分为自动盘库和人工盘库。自动盘库流程:计算机发出盘库指令=〉对RFID全部单元进行扫描=〉输出盘库结果=〉比较盘库结果与货物实际存量, 不符时发出警示=〉向现场计算机发出盘库结束信息。人工盘库采用便携式RFID数据终端和条码终端, 理论上并不需要人工盘库, 只有当货物、货架、托盘出现匹配混乱时才需进行;
6) 数据挖掘及分析平台:包括生成统计分析报表、决策建议、仓储效率分析、物流路径优化设计、操作者考核与作业量统计等。
6 结论
【寻址技术】推荐阅读:
自主寻址07-26
技术合同:技术转让技术秘密合同07-03
技术与科学技术07-24
节能技术的技术划分09-05
蔬菜施肥管理技术技术06-01
环保技术节能技术09-15
信息技术整合电子技术09-27
质量技术监督信息技术10-08
医疗技术消毒技术规范05-31
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