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障寻址(精选8篇)
故障寻址 篇1
引言:
目前, 我国的基础建设正在蓬勃发展, 配电网建设在不断扩大的同时, 也出现了许多线路混乱、配电网线路较长、配电设备复杂等问题, 因此一旦出现故障得不到及时解决, 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故障寻址器能够帮助维修人员迅速在配电网分支区段找到故障发生点, 通过降低故障查找的难度和减少工作量来提高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 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查找故障的基本方法
在现阶段当中, 在电缆发生故障的时候, 一般情况下, 工作人员会利用三种方式进行检修, 分别是利用查看寻址器来对故障的线路区域进行判断、利用摇表来对故障的线路进行测定以及分段进行测试从而判断故障的线路区域。在三种方式当中, 查看寻址器来判断故障的线路区域是最为方便快捷的。如果利用摇表进行测试的话, 据不完全统计, 需要利用15到20分钟的时间才能完成测定。当然也有许多单位利用分段测试的方式来对故障的线路区域进行查找, 利用此种方式进行查找, 会给用户带来很多的不利之处, 容易造成用户设备的损坏。利用此种方式下进行故障监测的时候就会强行将电能进行输送到故障点当中, 从而造成设备的短路电流的现象, 最终造成设备的损害。
故障寻址器可以分为架空线路用和电缆用这两种类型, 在现阶段当中一般都是利用电流的突变现象来判断故障的所在位置。在故障定位系统当中主要是由信号源以及故障指示灯这两个部分组成的。当发生故障时信号在接地点和系统母线之间会产生一个特殊的频率, 故障指示器在检测到该特殊信号后就会进行迅速定位, 检测终端随即利用网络将数据传输到中心服务器, 监测终端就会进行数据的显示, 从而将故障的部位发送给工作人员。
二、故障寻址器在使用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
在利用故障寻址器进行故障线路监测的过程当中, 可以有效提升对线路故障的监测速度, 尤其是对电缆线路的查找故障的时候所发挥出的巨大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没有寻址器对故障的处理速度进行降低, 在故障寻址器的运行过程当中经常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故障寻址器容易产生误动的现象, 并且在拒动率方面出现的频率也是相对较高的, 尤其是地下电缆使用的寻址器。
在对寻址器进行安装的时候会出现很多的空白点,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之前安装的和后更新的一起混用没有得到及时的补装, 在一定程度上对线路的故障检测留有隐患。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有产品自身的质量问题和设计方案的不合理, 但是更为深层的原因是有关部门没有对设备投以足够的重视, 在运行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在实际故障检测中, 很多配电网区域煤炭创建设备台账, 对故障寻址器的状态也没有统一的分析, 而且很难做到定时定期的维护与保养, 所以一旦出现线路故障, 维修人员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快速定位, 加强对配电网的管理水平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三、配电网故障寻址器存在问题的解决方式
1、接地控制方式
在接地控制方式当中, 可以分为电压时间型和电流计数型两种方式, 主要利用自动配电开关来对馈线实现自动化。电压时间型主要是在馈线没有产生任何压力的情况下, 当开关进行自动跳开的时候, 按照延时的先后顺序来进行分段开关的测试, 从而对线路当中产生故障的范围进行加以确定。在故障进行确定之后就可以对其进行有效隔离, 并且对没有产生故障的范围进行供电的恢复。电流计数型, 即为按照重合器的开关故障电流的动作次数来对线路当中的故障范围进行有效确定, 利用此种方式可以在没有主站控制与通信系统的情况之下, 来对线路当中产哼故障的范围进行有效的隔离, 并且完成自动的恢复功能, 在这个过程当中只需要利用重合器就可以完成。与此同时, 利用此种方式下的监测方式成本是相对较低的, 在实现方面是相对容易的。可以应用在网络结构较为简单、运行方式较为固定的区域的架空线路当中。
值得注意的是利用此种方式下, 是不可以进行远程的监控的, 在实现配电方面的远程监控功能方面是比较困难的, 还需要将少数开关进行更换成为重合器之后才可以进行使用。与此同时, 利用此种方式过多的情况下, 产生的多次整合现象会对系统造成一定的负荷方面的冲击, 造成故障恢复时间的延长, 一般情况下, 恢复故障的时间需要在1分钟以上, 并且在通用型和扩展性方面也是缺乏一定的有利条件的。
2、远方集中控制方式
在此种方式当中, 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来共同完成, 分别是FTU单元、通信网络、配电控制中心以及配电子站这几个部分来共同构成的。在各个单元当中FTU对于开关的运行状况进行采集, 在经过通信网络进行采集之后就会将传输的信息进行输送到控制中心或者子站当中。一旦出现了故障, 就会在控制中心或者子站当中进行故障范围的查找, 之后就可以利用人工操作的方式对故障进行有效的隔离, 实现对非故障区域的供电恢复。利用此种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供电的恢复, 在系统本身的扩展性方面也是相对较强的, 但是在主站以及通信系统方面投入的成本也是相对较高的。
3、综合智能控制方式
综合智能控制方式, 是在FTU单元功能的基础上进行逐步拓展或者快速发展的一种网络控制技术。利用此种方式可以在实现远方集中控制的同时, 也可以实现利用FTU就地的控制, 实现对数据的保护和采集功能, 并且还可以具有快速通信的功能。
结语:综上所述, 对故障寻址器在运行过程当中产生的问题和解决方式进行了分析, 并且对利用故障寻址器来进行线路故障点的快速查询进行了分析, 从而使得故障排除的速度得到了提升。在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 需要不断加强其管理, 不断对现阶段的寻址方式进行更新, 充分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提升电网的安全可靠。
摘要:本文首先对10KV配网运行中故障的查找方法进行了概述其次对故障寻址器在使用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最后提出了配电网故障寻址器问题的解决方式。
关键词:10kV配网运行,故障寻址器,对策
参考文献
[1]邵丰.浅析10kV配网运行中故障寻址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34) :177.
[2]张世明.10kV配网运行中故障寻址器问题的解决措施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5, (22) :128-129.
故障寻址 篇2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资源命名;寻址技术
前言:如今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呈海量增加,数据传输频率随之上升,如何在加快信息传输速度的同时,提高信息的准确性成为计算机通信领域的重要问题,在这一问题上计算机网络资源命名和寻址技术的普及推广大有可为。
1计算机网络资源命名和寻址技术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相应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信息量极大而且还在以极快的速度增长,信息量的增长和现代电子商务对电子信息准确性的高标准,都要求计算机信息领域提供一种统一的信息命名标准和查找方式,对电子信息进行精确系统的管理,在这一过程中网络资源命名是对计算机信息网络中的电子信息进行计算机统一标准的命名,而寻址技术则是基于命名技术的一种对已命名信息的查找手段,所以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1]。
1.1网络资源命名
URI、URL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网页地址呈现方式,其中URI网址既是相关网页的名字也是定位符,在链接的过程中用户输入相关网页的名字,就可以找到网页的地址,URL所指的是字符串中的FTP、HTTP等特定的通信协议,在这样的通信协议框架下,如果使用者输入的地址语法与URL不符的时候,窗口是不会链接到互联网的,其中最常见的例子就是邮箱语法mailto,一旦用户输入的语法与协议中规定的语法不同,相应的寻址系统是不会允许链接互联网的。此外还有一些标识全球范围内的永久网络资源的固定网址URN,由于永久网站本身网域的广泛性,直接输入地址是无法进行精确查找的,但是永久地址往往都会提供细致全面的相关链接通道,这样的一种非直达式网址在使用中更加方便而且功能强大。
1.2寻址技术
与网络信息命名技术相适应的网络寻址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基于URI技术的ENUM寻址技术,该技术是建立在成熟的DNSD系统的基础上一种以电话号码作为通信入口的寻址技术,用户只需要输入电话号码,即可获取相应的地址查询服务;二是基于XML和URI的UDDI寻址技术这一技术将用户在UDDI系统上的注册信息作为唯一的标识符,并依据这一标识符判断用户的身份信息,并依据用户的安全级别和优先级别来提供相应的寻址服务;三是局域URN的Handle System寻址技术,这一技术因为在网络资源的命名过程中就结合了地址访问机制,所以信息数据的查找过程简单快捷而且保密性高,是当下最为流行的寻址技术[2]。
2计算机网络资源命名和寻址技术应用
2.1实践应用
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就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交互过程,所以在网络信息系统的发展中重点既不是终端的科技及含量,也不是服务器的信息服务水平,而是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资源命名和寻址技术,如果把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比喻成一个包含广泛的巨大图书馆,那么网络资源命名和寻址技术就是整个图书馆的书籍编码管理和查找系统,无法想象到一个浩如烟海的图书馆,没有科学系统的管理会造成的后果。在此我们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对网络资源命名和寻址系统的作用加以阐述。
如IP地址121.472.65.52,这样一个网络资源地址就来源于互联网资源命名系统,而且这样的命名只针对这一个特定的网址,而且采用了如此复杂的命名方式,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地址重复,而且可以防止因为与其它地址混淆而影响到数据传输。在数据的传输过程中寻址技术可以相应的确定传输的两个端点,发送端和接收端的IP地址,从而保证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3]。
再如在网站之间的应用,在网站数据上传过程中,因为数据的传输涉及到站内和站外两个传输地址,所以在传输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操作失误,一旦出现大量信息的误传会给网站带来巨大的损失。利用网络资源命名系统,将网站的站内命名和站外命名进行区别化设置,对内外站的站名进行格式上的区分,如此一来,在发送过程中如果发送的目标地址与发送对象不符,系统就可以根据网络资源命名系统得知,并对错误的信息传输进行提示,甚至拒绝提供传输服务,这样的系统资源命名可以说极大的减少了在网站中的数据传输错误情况[4]。
2.2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推广和应用,网络资源命名和寻址技术得以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网络资源命名和寻址技术的不统一问题,多种资源命名方式在互联网中同时存在,相应的寻址技术也不相同,这在整个互联网领域造成了信息传输和搜寻的不便。因此在未来计算机网络资源命名和寻址系统要做到,不止在IP领域提供对应服务,而是与IP地址进行无缝链接,将现有的网络资源命名系统和相应的寻址技术进行融合,让处于互联网中的所有资源都用一个命名模式进行命名,都用一种寻址技术进行信息搜索,真正实现在整个互联网模式下的信息资源无障碍互通。即使在短时间内无法做到这种高度统一的网络资源的命名,也要对网络资源命名系统进行规范,提出一种基于各个命名系统的命名规范,让不同命名方式命名的不同信息资源,可以在互联网中通过命名格式转换的方式自由流通[5]。
结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广普及,在计算机信息网络中,想要进一步提升信息网络的响应速度,提升信息服务的信息质量,都必须要重视网络资源命名和寻址技术,一个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数据库,只有拥有了先进的资源命名和寻址技术,才能更好的利用自身的资源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资料:
[1]涂睿. 位置与标识分离网络体系结构及关键机制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
[2]于晓燕. 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模式构建研究[D].南开大学,2010.
[3]周怡. 泛在网标识与寻址的结构化关联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
[4]何跃鹰. 互联网规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
物联网资源寻址特性研究 篇3
资源寻址系统一般包含五个关键要素:资源名称、资源地址、寻址机制、更新机制以及安全机制。其中资源名称是指资源寻址系统中用于惟一标识资源的名称, 资源寻址系统中所有的资源名称构成该资源寻址系统的名字空间;资源地址是指资源寻址系统中用于定位资源的位置信息, 资源寻址系统中所有的资源地址构成该资源寻址系统的地址空间;寻址机制是指通过资源名称查找或者检索到与其对应的资源地址的方式, 它是资源寻址系统必须完成的核心功能;更新机制是指资源寻址系统中资源名称和资源地址对应关系的更新方式;安全机制是指资源寻址系统中保证寻址和更新安全和合法性的方式。这五个关键要素可以说是设计任何资源寻址系统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因此本文将从这五个方面对物联网资源寻址的特性进行分析。
一、物联网资源名称的特性分析
资源名称是相对于与其对应的资源寻址系统而言的, 而且同样具有一定的分级结构, 其分级结构可以分为单级的和多级的两种类型, 分别称作单级的分级结构和多级的分级结构。其中, 单级的分级结构是指资源名称的分级结构仅分为一级, 资源名称的各部分之间是平行关系;多级的分级结构是指资源名称的分级结构分为多级, 资源名称的各级部分之间可以存在一定的从属关系。
物联网资源名称的特性, 即物联网资源名称具有多级的分级结构, 但其分级结构具有异于互联网资源名称的两种特性, 即未知性以及分散性。其中未知性会导致具有该特性的物联网资源名称不能直接作为基于分级式寻址算法的资源寻址系统的输入, 分散性会导致具有该特性的物联网资源名称不能直接作为物联网资源寻址系统的输入。因此物联网资源名称不能如同互联网资源名称一样直接参与资源寻址, 而需要先对其进行转换操作以去除其可能存在的特性。因此将物联网资源名称区分为原始物联网资源名称和转换物联网资源名称两种类型。其中原始物联网资源名称是指未经过任何转换操作的物联网资源名称, 其分级结构可能具有分散性或未知性, 而可能无法正常参与物联网资源寻址。而转换物联网资源名称是指经过转换操作已经去除分级结构的分散性或未知性的物联网资源名称, 其可以直接参与物联网资源寻址。
二、物联网资源地址的特性分析
资源地址是指访问资源的入口地址。而从资源寻址技术研究的角度来讲, 资源地址是指对应于资源名称的一次资源寻址操作结束后得到的结果。
物联网资源地址包含直接资源地址和间接资源地址两种类型, 其中直接资源地址即为物理地址, 可以直接作为资源的最终通信地址;间接资源地址是资源的相对地址, 不能直接作为资源的最终通信地址, 但可以直接作为其他资源寻址系统的资源名称, 用以进一步获取资源的相关地址。但由于物联网资源名称存在上述特性, 导致物联网资源寻址的输出不再仅是物联网资源地址, 还需要是生成转换物联网资源名称所需的转换信息。该转换信息包含标准分级结构信息和扩展分级结构信息两种类型, 其中标准分级结构信息是指用于去除物联网资源名称分级结构的未知性所需的转换信息, 扩展分级结构信息是指用于去除物联网资源名称分级结构的分散性所需的转换信息。经过转换操作后的转换物联网资源名称可以作为与其对应的物联网资源寻址系统的输入, 因此其看作是一种间接资源地址, 转换信息相应的可以看作是生成这种间接资源地址所需的信息。
三、物联网资源寻址机制的特性分析
资源寻址机制是指资源寻址系统通过资源名称查找或检索到与其对应的资源地址的方式, 其是资源寻址必须完成的核心功能。
相应地, 物联网资源寻址机制需要支持物联网资源名称的转换。因此物联网资源寻址机制不仅包含若干一元资源寻址函数, 还包含若干二元资源转换函数。物联网资源寻址函数中的寻址算法可以采用扁平式和分级式两种类型。具有分散特性分级结构的物联网资源名称必须结合资源寻址函数输出的相关资源地址信息, 经过资源转换函数运算转换成转换资源名称后才可以作为其他资源寻址函数的输入再次进行运算, 直至得到直接资源地址为止。而具有隐含特性分级结构的物联网资源名称必须结合资源寻址函数输出的相关资源地址信息, 经过资源转换函数运算转换成转换资源名称后才可以作为基于分级式寻址算法的资源寻址函数的输入再次进行运算, 直至得到直接资源地址为止。
四、物联网资源寻址更新机制的特性分析
资源寻址更新机制是指资源寻址系统中资源名称和资源地址对应关系的更新方式, 包括资源寻址系统数据库内容的更新机制, 以及其缓存内容的更新机制。其中资源寻址系统数据库内容的更新主要涉及更新管理模式的问题, 即资源寻址系统数据库内容更新的范围划分, 资源寻址系统数据库更新管理者的创建以及相应权限的设定等问题。缓存内容的更新主要涉及更新时效问题, 其是为提高资源寻址系统寻址效率而必须考虑的问题。并且它的及时更新也随着新的网络服务的产生变得不可忽视。目前有关缓存更新机制较为成熟的有DNS的分布式缓存机制。DNS采用TTL值来控制分布式缓存更新的时间。对于更新需要十分及时的寻址服务, 例如ENUM服务要求已更新的信息可以及时地反映到解析中去, 可以将TTL值设置的比较小, 从而提高缓存更新的效率。
物联网资源寻址涉及到全球物流供应链中物品真实信息的寻址定位, 因此物联网资源寻址系统所面临的更新压力将远远超过互联网。物联网资源寻址更新机制需要更加方便、准确和及时, 以便能够在全球物流供应链中提供实时的寻址服务。
五、物联网资源寻址安全机制的特性分析
资源寻址安全机制是指资源寻址过程中提供的安全保障机制, 以使资源名称和资源地址的对应关系能够准确地提供给符合权限要求的查询者。具体而言, 某些敏感的资源名称只能够被具有特定权限或者特定范围内的用户访问, 并且在寻址过程中, 其数据不应该被监听乃至伪造, 要保证一定程度的安全。因此资源寻址安全机制应该对资源寻址的真实性、完整性、保密性以及可控性等方面提供有效支持。通常的做法是采用SSL (Secure socket layer, 安全嵌套层) 或者TLS (Transport Layer Security, 传输层安全) 来实现传输的安全, 采用PKI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公钥基础设施) 体系的数字认证公私钥的签名方式或者Kerberos方式来对资源寻址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保密性进行控制, 而采用ACL (Access Control List, 访问控制列表) 以及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Role-basedAccess Control) 来对资源寻址的可控性提供支持。目前互联网中的DNS系统并没有对资源寻址安全机制进行过多的考虑, 可以说DNS是不安全的资源寻址协议, 而DNSSEC协议也没有能够对查询者的可控性提供支持。
物联网资源寻址为全球物流供应链中真实的物品提供寻址服务, 其资源寻址安全机制需要从资源寻址的真实性、完整性、保密性以及可控性各个方面提供完备的保障机制, 尤其对可控性方面即隐私保护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 例如物联网资源寻址系统中某物品资源名称对应的资源地址的记录数量, 更甚至于某物品资源名称是否存在记录这样的信息都可能作为商业机密而需要被保护。
本文通过对资源寻址系统的五个关键要素的分析, 归纳出物联网资源寻址所具有的特性, 从根本上表明了互联网资源寻址模型不能适用于物联网资源寻址, 最终将对解决物联网资源寻址关键技术,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全球性质的物联网显然存在跨域通信的问题, 因此物联网同样需要一套完善的资源寻址技术的支持, 以满足其资源寻址需求, 促进物联网互联互通。本文通过对资源寻址中资源名称、资源地址、寻址机制、更新机制以及安全机制等五个关键要素的分析, 总结归纳出物联网资源寻址特性, 既有利于设计出符合物联网资源寻址需求的物联网资源寻址模型, 也是解决物联网资源寻址关键技术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物联网,互联网,资源寻址
参考文献
[1]毛伟.互联网资源标识与寻址技术研究[J].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2006.
[2]毛伟, 孙洵, 王峰.一种互联网资源标识与寻址技术:HandleSystem[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4 (05) :252-254, .
[3]周洪波.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23.
[4]吴功宜.智慧的物联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36.
经纬网格寻址中最短路径算法优化 篇4
对经纬网格进行二维剖分, 进而利用最短路径的方法, 求两个之间的最短距离, 是解决天气数值预报中模式计算的核心问题。进行最短路径的计算, 就必须首先将其按结点和边的关系抽象为图的结构, 这称为构建网络的拓扑关系。只有建立了拓扑关系, 才能进行网络路径分析。于是最短路径计算实现的关键在于网络拓扑结构的建立和高效能最短路径算法。文中针对解决实际最短路径问题较为有效的Dijkstra算法进行并行优化。即如图1所示从源点甲地出发, 到达图上丁地的最短路径。
2 流程伪代码
这里采用了贪心的策略, 利用宽度优先一层层搜索, 直到遍历所有结点或已经找到最短路径。算法伪代码如下:
2.1 优化一
对Dijkstra (G, w, s) 取最短路径是运用map-reduce方法, 对D的更新在main函数中进行。
2.2 优化二
对阵列D进行更新的时候运用map-reduce方法, 对D的更新采用了一种单map多个reduce的暴力方法:
Step1:用map函数获取D[i]!=INFINITY且没有取得最短路径的所有节点及其邻接节点的信息。
Step2:采用多个reduce函数同时对阵列D进行更新, 输出 (路径长, 节点) 的元组, 通过后台进行排序, 获取一次迭代得到的最短路径。
3 实验结果
程序都进行了相对严谨的测试。对于不同N值的程序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跟串行程序的结果也一样。程序结果列举如图2所示。图1为N=10时, 零点到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结果显示。根据上方的邻接矩阵可以很容易匹配上下面的打印结果。图3为N=1024时的打印结果, 两个程序结果一致, 另外本人还写了一个串行的求单点最短路径的程序, 输出结果均与之相符。
4 结论
依据最短路径算法分析, 采用贪心策略和MapReduce编程模型实现路径计算过程中优先级队列的一系列操作, 从而提高算法的计算性能。解决数值预报中地理空间范围内两点间的最短路径求解难题, 该结果的合理应用为数值预报模式中最短路径求解提供参考依据。
摘要:最短路径分析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经纬网络寻址中的计算瓶颈, 对其算法进行优化很有必要。针对最短路径中经典的Dijkstra算法, 采用贪心策略和MapReduce编程模型实现路径计算过程中优先级队列的一系列操作, 从而提高了算法的计算性能。
GSM-R系统位置寻址技术探讨 篇5
1 基于位置寻址的业务需求
1) 基于位置的寻址主要解决移动用户呼叫固定用户, 包括司机 (或者手持终端用户) 呼叫调度员或车站值班员。2) 主叫用户使用短号码发起呼叫。3) 不同位置与呼叫目标之间的联系应可以灵活改变, 支持调度区域的灵活调整。4) 基于位置寻址的基本方式是基于小区的位置寻址。
2 基于小区l D的位置寻址方案
2.1 CO O定位
位置寻址涉及一个移动台的定位问题。目前, 主要采用C00定位、TOA、TDOA、GPS辅助定位等。
COO定位法是最简单的一种, 它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移动台所处的小区ID号来定位调度区段及车站管辖范围。
2.2 基于小区l D的位置寻址方案
小区特定路由使用两个参数来确定目的地址:
1) 被叫方地址 (短码) , 按照铁道部关于《铁路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编号计划 (V3.0) 》 (铁运[2013]3号) 规定, 1200表示连接到当前的列车调度员;1300表示连接到当前的车站值班员。被叫方地址 (如1200) 是由移动台通过空中接口Um向MSC提供的。
2) 小区识别码GCI, 在每次呼叫中, BSS都要向MSC提供移动台当前小区的小区识别码。
2.2.1 在智能网SCP设立寻址转换表的寻址过程
移动台发出的每个短号码, 包含了移动台所在的位置小区和目的号码信息, 其具体的流程如下:1) 移动用户使用短号码发起主叫。2) BSS系统向BSC的业务交换点提供主叫用户所在小区的ID码。3) MSC根据主叫用户号码请求HLR提供ISDN号码。4) HLR对移动用户进行智能网业务鉴权判断。5) 鉴权后, MSC/SSP将短号码和主叫小区的GCI发给智能网SCP。6) SCP将路由关系查询到被叫的路由号码, 传递给MSC。7) MSC将目的号码路由送给网关移动业务交换中心 (GMSC) 。8) GMSC将对其目的号码呼叫至固定交换机网络。9) 建立移动台与被叫固定电话之间的通话。
2.2.2 信令流程
基于GSM-R智能网方式实现基于位置的寻址, MSC需要增加SSP的功能, 分析被叫短号码, 触发智能网业务, 智能网中存储实际电话号码, 小区 (CGI) 以及短号码之间的关联。
MSC在收到移动台发送的SETUP消息后, 分析被叫号码, 满足触发智能网的条件, 向SCP发送Intisl DP, 其中包含被叫短号码, 用户所在的小区信息, SCP根据被叫信息, 获取短号码对应的真实号码, 向MSC/SSP返回Connect消息, MSC收到真实的号码, 根据该号码进行该号码进行路由, 向相应的FAS台发起呼叫。
在SETUP消息中, 将被叫方信息元 (Called Party Number) 设为短码来触发基于位置的寻址。在信令流中, COM-L3-INFO消息中的Complete Layer3信息元素包含了CGI, 其结构如表1示。
3 精确位置寻址 (Elda)
3.1 业务引入
由于GSM-R小区未必和铁路调度辖区范围、车站辖区范围能完全吻合, 所以基于小区ID的位置寻址将不能完全满足铁路应用的要求。
精确位置寻址是位置寻址的扩充, 是利用外部精确的物理定位信息来进行的位置寻址, 基本方式是通过列控系统提供的比较精确的列车当前位置信息进行寻址, 寻址精度大大提高。
3.2 业务特征
精确位置寻址的基本方式是基于列车当前的精确位置信息。移动台采用GPS定位系统和机车运行安全监控记录装置作为列车位置信息源, 也可采用其他系统作为辅助手段。精确位置信息使用GPS和公里标信息。
3.3 精确位置寻址方案探讨
行车调度信息主要包括车次号、调度命令、列尾等。目前使用的定位方法包括电子计轴器法, 测速定位法, GPS等。
1) GPS定位法:在机车的综合无线通信设备上安装了GPS接收机模块, 可以通过车载计算机将GPS接收机计算出的列车位置给地面GPRS接口服务器, 通过铁路信息平台传送到CTC指挥中心。
2) 用测速仪与应答器结合定位:机车综合通信设备首先注册GSM-R网络并进行PDP激活操作。同时对机车数据采集编码器发送的信息进行实时分析, 结合测速仪装置和不同闭塞区段应答器的位置间隔及精确位置信息比准确定位列车, 以公里标的方式存贮在TAX箱中。在每一个闭塞区段内传送车次、公里标、速度等信息到CTC/TDCS中心。
3.4 列车位置信息的格式与传送流程
传送的列车信息包括公里标位置、所在线路区段、车次号和年月日时等信息。
传送流程是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及CIR, 通过无线空中接口向地面的基站BTS按照信息格式和内容发送信息, 通过Abis口传送到基站控制器MSC, 再通过Lb口发送到移动业务位置中心SMLC。
4 结束语
铁路生产调度指挥都是围绕着列车来进行的, 因此列车的位置信息是铁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数据。基于位置的寻址是在GSM-R自身强大的数据功能之上, 专门针对铁路特殊业务需求开发的功能之一, 可以满足铁路调度集群业务的需求, 实时实现列车位置的跟踪, 完成信息的传递。
参考文献
故障寻址 篇6
本文对现有各种导航寻址技术进行研究, 尝试探讨适用于公专变计量箱现场导航寻址系统的建设方法, 用较为经济的方法综合运用各类导航技术, 对公专变计量箱位置进行较为准确的定位导航, 将辖区内的公专变计量箱纳入信息化、可视化管理, 提升现场工作的效率。
2 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公专变计量箱位置记录不符合导航需要
目前投用的公专变计量箱在建设时往往未考虑导航寻址的需求, 选址地点是与市政、用电户协商后的折中选择, 难以使用道路、门牌号等清晰定位数据来标识。现场情况也是千差万别, 厂区、工矿、山区、农村、城市、平房、楼宇等都有。公专变计量箱安装时坐标采集手段还不常见, 位置信息大多采用邻近道路作为记录, 而箱名、箱号普遍与变压器一样使用线路加地区, 或线路加用户等方式命名, 这类记录信息误差较大, 按照道路到达现场后, 难以准确定位计量箱位置, 只能依靠人工排摸, 不仅耗时耗力, 也要求人员对当地具有较高熟悉程度, 在人员调动或紧急排障时严重影响效率。
2.2 卫星导航信号在部分区域难以覆盖
近年来, 随着科技的进步, 有些电网公司开始给现场人员配备具有内置GPS卫星导航模块的手持终端寻址导航仪[2], 卫星导航信号一般的频率在10 0 0M H z-20 0 0M H z间, 穿透能力较弱, 在户外使用尚可, 但在建筑楼宇等卫星信号不良区域, 会有较大误差, 甚至无法导航。此外, 计量点周边的大功率无线电发射塔、大面积水域等也会对GPS信号产生干扰, 影响导航效果。
2.3 电网GIS系统路网信息更新不及时
电网地理信息系统 (GIS) 是由电力企业独立承建的, 集电力设备、设施地理数据采集、维护和位置查询、导航为一体的统一信息平台, 该系统的特色在于专门针对电网设备设施建设, 数据覆盖较为集中准确, 也实现了一定的现场导航和路径规划功能[3]。但其缺点在于路网信息获取渠道单一, 对于新增或临时变动的路网信息难以及时更新, 往往发生现场与系统信息不一致的问题, 有时甚至会影响现场工作效率。
2.4 导航寻址有“最后10米”的难题
GPS民用精度理论只有10米左右, 而公专变计量箱现场安装的复杂性导致这最后10米难于准确定位。例如, 安装在城市建筑楼宇之间的公专变计量箱, 半径10米的区域内可能间隔多道墙壁或拐角遮挡物, 这时单纯依赖卫星导航就无法解决寻址问题。
3 解决方案
3.1 总体分析
要解决公专变计量箱现场导航寻址的问题, 第一, 必须建立健全公专变计量箱位置管理数据, 研究从安装到管理维护的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第二, 应该将多种导航方式有机结合, 根据目标所在环境条件选择最佳的导航技术;第三, 可以考虑与已经成熟运行并不断完善的, 基于3G/4G移动互联网的民用导航平台互相整合, 有效利用智能手机等通用便携终端, 解决GIS路网信息不全, 建设成本高等问题;第四, 运用图像、文字记录等辅助定位信息, 以及超声波测距等现场定位技术, 解决现场寻址最后10米的问题。
3.2 公专变计量箱位置管理数据建设
为了建立准确的位置数据模型, 需要如表1所示的关键字段。
以上各字段数据要整合管理, 对与已经建成的公专变箱应该进行数据的统一采集, 并且持续根据现场反馈进行更新。对于新建的公专变箱设点选址应该充分考虑上述因素, 尽量选择各字段值清晰, 易于分辨的环境。各字段的采集方法如下:
(1) 坐标、临近道路、临近建筑:目前, 智能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都具有精度较高的卫星定位能力, 部分已经可以取代车载导航设备。从成本的角度考虑, 可以采用智能手机配合专用APP的方式, 在安装过程中利用百度、高德等民用路网数据平台的定位API, 实现基础定位与逆地理编码, 由于临近程度较难判定, 可以按照固定的距离选择多个点, 统计多条数据, 在完成采集后再进行人工筛选。
(2) 所在线路:根据已完成的公专变设备与供配电线路勾稽关系可以直接生成。
(3) 俯视平面图、现场照片:可以采用拍照设备配合小型无人机等航拍设备进行采集。
(4) 备注:主要通过人工记录的方式采集。以上数据字段除俯视平面图和现场照片外, 其他数据长度均不大, 便于在现场导航时跟随工单下发, 而俯视平面图和现场照片可以采用“需要时下发”的方式由现场工作人员主动触发下载。
由于公专变计量箱位置信息由单一信息变为复合式的数据类型, 必须设立惟一的主键加以区分, 因此传统的公专变计量箱命名方式不再适用, 应该采用数字或字母加数字的序列号形式, 确保编号不重复。
3.3 多种导航技术结合
目前, 最常用的卫星导航技术在车辆行驶导航中已经取得广泛应用, 但是在部分公专变计量箱现场条件下, 存在信号弱, 无法定位等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将多种导航技术结合起来使用, 导航技术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卫星定位导航, 原理是通过接收导航卫星发射的导航电文, 利用导航电文中的卫星时间和卫星位置数据, 列方程组计算出用户所在位置, 再根据已知路网数据及目标位置数据, 实时计算到达目标的最佳路径。因为未知变量包括用户在空间地理坐标系统中的三个坐标 (x/y/z) , 以及用户时钟与卫星时钟的偏差△t, 因此至少需要接收4颗卫星的导航电文才能得出值。这种导航技术的优点在于位置较为精确, 可以在行驶过程中根据新的定位信息实时修正, 缺点在于依赖卫星信号, 在卫星信号被遮蔽的情况下导航效果不佳。
(2) A-GPS技术, 即辅助卫星定位技术, 主要通过移动通信网络, 利用基地台代送辅助卫星信息, 弥补受遮盖室内的定位效果, 这种方式将卫星导航定位的覆盖范围由卫星信号区域拓展到基站覆盖区域, 有效减轻了导航定位对卫星信号的依赖度, 但是不足在于需要无线通信网络覆盖, 并且仍然需要GPS信号进行基础定位, 在脱离GPS的情况下定位误差较大。
(3) 路网导航, 根据目标点在路网上的位置和自身位置, 在路网数据系统中进行运算, 计算每个拐点及拐向, 形成导航路径表, 结合道路指示牌进行导航。这种导航技术只能到达目标所在道理或建筑的大致范围, 而且不能根据路况动态的调整行进路线, 但是不依赖于GPS信号, 仍然可以成为路网建设较成熟的城市环境中的补充手段。
(4) 惯性导航, 其原理是利用速度、方向以及加速度传感器计算车辆的运动曲线, 估算自身所在位置。这种导航技术的误差最大, 但是仍然可以作为卫星导航失效时的替代, 对于目标地较空旷的乡村环境, 在失去卫星导航时可以使用惯性导航配合目视观测来定位目标计量箱。
一般的, 现场手持终端的APP应该同时具备以上导航技术, 优先考虑使用A-GPS技术结合卫星定位进行导航, 同时实时回馈自身位置, 当失去无线通信网络覆盖时自动切换至卫星导航, 当失去卫星信号时人工通知管理后台自身路网位置, 由管理平台通过短信等方式发送导航路径表进行路网导航。如果在乡村环境, 则由APP根据手持终端传感器取值进行惯性导航, 同时配合目测。
3.4 民用导航平台
电力系统现有的地理信息系统 (GIS) 已经完成相当规模的建设[2], 但是由于路网数据只由本企业和有限合作方维护更新, 普遍存在更新不及时, 新信息添加滞后以及建筑标识不全等问题, 在实际导航应用中效果有限。
此外, 电力系统自有的GIS系统尚未建立完整成熟的导航API, 在实时导航路径的运算生成上存在问题, 如果独立开发, 一方面不符合电网信息系统集中化的趋势, 另一方面成本较高。
国内一些大型的民用导航路网平台, 由于具有用户量大, 用户反馈及时, 商户信息自发添注等优势, 因此其路网信息更新及时快速。由于其民用特征, 导航API已经过长期实践验证, 并且开放了免费的调用接口, 可以作为GIS未完全成熟前的替代方案。目前, 国内主流的导航路网平台包括百度地图平台和高德地图平台。两者对比如表2所示。
综合两大平台对比, 可以发现百度地图平台的主要优势在于用户量更大, 建筑信息标注更丰富, 而高德地图平台因为从事道路导航较早, 路网信息更为丰富。考虑到公专变计量箱所在建筑信息可以人工添加, 不能成为决定影响因素。高德地图的关键优势在于坐标系统直接采用国测局提供的G C J 0 2加密算法, 较为通用, 而百度经过自家开发的BD-09二次加密, 限制了坐标数据的通用性。此外, 高德地图直接支持室内定位, 便于后期扩展复杂建筑室内的公专变计量箱定位功能, 因此具有更大的扩展空间。
采用公用的民用导航平台, 需要解决与架设在电力内网的管理系统进行信息交互的问题, 如果采用一般的GPRS数据通信, 难以解决信息安全问题。因为需要交互的数据主要是坐标信息, 而坐标信息可以采用纯文本的传输方式, 因此, 可以采用文本短信的传输方式, 一般的文本短信支持最大140个字节的数据量, 可以满足坐标信息的传输要求。
3.5 解决“最后10米”问题
因为一般民用导航技术的精度最高在10米左右, 在到达公专变计量箱所在的临近道路或临近建筑时, 往往距离计量箱实际位置还有一点距离, 因为建筑遮挡或者视角盲区, 找到计量箱还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考虑以下方法:
(1) 辅助的图文信息, 例如现场平面图、现场特征照片以及必要的位置描述信息。对于建筑遮挡和视角盲区, 通过俯拍的现场平面图可以良好的解决问题, 平面图上可以添加方向和标注, 现场特征照片主要用来解决无标识建筑相似性, 通过特征照片可以区分。而位置描述信息主要用来解决建筑内的安装地寻找, 尤其是涉及到多层建筑时, 对层数的描述对现场寻址非常有效。
(2) 超声波现场测距, 在辅助的图文信息仍无法准确定位计量箱的情况下, 可以在公专变计量箱上安置超声波发射器, 超声波的频率在20k Hz以上, 经过空气传播时, 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 声压有较为明显的衰减, 频率越高, 衰减越快, 利用这一点可以通过专用手持终端上的超声波探测器给出距离声源的距离, 从而进行定位寻址。国内可选用HC-SR04超声测距模块作为应用参考, 其功率峰值一般在100m W, 测量距离可以达到4米, 一般的配合辅助图文信息, 可以起到良好的定位效果。
(3) 醒目标示, 如果考虑方案成本, 在公专变计量箱体上添加醒目标示或遥控声光装置, 也能够解决近距离寻址问题。
4 试点建设情况
贵州省安顺供电公司建设了“公专变计量箱导航系统”并运行至今, 系统采用了智能手机作为手持终端, 完成了200个试点计量箱的位置信息采集工作。在实际工作中, 采用工单的形式, 通过短信将目标计量箱位置信息下发到智能手机, 利用专为安卓系统智能手机开发的公专变计量箱导航定位APP规划、导引, 自动分析出最优路径, 规划模式有车行、人行等多种模式。导航APP采用了国内成熟的高德地图API作为路网平台, 基本覆盖了安顺市区及城乡各主要路网数据并持续更新, 基本满足了现场全面覆盖。贵州为多山地区, 在GPS信号不够的情况下, 系统采用了路网导航结惯性导航的技术进行补充, 在到达目的地寻找计量箱准确位置时, 提供现场特征照片和俯视平面图。
系统建成至今完成导航182次, 平均缩短检修排障时间0.57小时。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了人员到场确认系统, 大幅度提高了巡视工作效率, 改变电力线路巡视需要依赖少数熟悉当地情况人员的现状。此系统建设成本较低, 无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路网信息进行更新维护, 实际运行效果良好, 有相当的推广应用价值。
5 结束语
公专变计量箱导航系统的建设运用, 对辖区试点计量箱的位置信息做到了精确的定位和记录, 将计量箱纳入日常信息化管理中, 并在现场实际工作中, 采用智能手机内置的APP导航软件, 基本满足了贵州安顺地区山地地形的导航寻址需求, 缩短了寻址路径距离与时间,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夏凌云, 安中印.基于轨迹导航的电力巡检业务应用[J].软件导刊, 2014, 13 (12) :86-88
[2]樊飞玲, 何玲, 任峰, 王刚.基于GPS定位技术的可视化计量资产管理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11 (22) :87-88
[3]熊得智, 江滔泓, 黄志刚.计量装置GIS系统的设计与运用[J].电力信息化, 2013, 11 (6) , 61-65
故障寻址 篇7
大型离散制造业 (如装备、建材、汽车零配件、家具、家电等) 的内部供应链管理问题始终是企业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容易造成企业信息断层的薄弱环节, 内部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到企业运作的效率和成本, 影响到企业的客户关系和企业形象, 从而影响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制造业的内部供应链中, 仓储管理又是重要和关键环节, 大型制造业的内部仓储系统往往十分庞大和复杂, 具有品种型号繁多、立体多元密集、动态变化迅速、空间操作面庞大等特点, 企业常常因为物品进库未严格执行预先设定程序而造成出货效率低下, 货物寻址困难, 严重影响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本系统针对大型制造业内部仓储系统的具体特点, 采用RFID触发容错寻址方式, 研究设计大型仓储的智能管理模型, 探索大型制造业的仓储系统智能化管理的普遍规律, 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提供应用模型。系统设计的目标如下:
1) 通过信息化技术在大型制造业智能仓储系统中的应用, 有效提高企业内部供应链运行效率, 降低内部物流成本, 杜绝企业内部物流各环节的漏洞, 避免出现供应链信息断层, 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2) 通过分析大型制造业智能仓储系统的典型事件流模型, 研究设计一套适应于大型离散制造业的内部仓储智能管理系统, 通过配置化、移植化、模块化等手段, 形成典型的大型仓储管理系统的应用解决方案, 为系统产业化打下基础;
3) 我国是世界制造业基地, 大型制造企业不乏其数, 这些企业大多具备离散制造的特点, 其内部供应链管理都面临同样的问题。本系统研究的成果可以在这些企业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对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大型仓储系统的现状分析
国内大型制造企业的仓储管理大致分为3种类型:传统式的人工管理、依赖ERP系统的供应链管理、智能仓储管理系统。
传统的仓库管理一般依赖于一个非自动化的、以纸张文件为基础的系统来记录、追踪进出的货物, 完全由人工实施仓库内部的管理, 因此仓库管理的效率极其低下, 所能管理的仓库规模也很小。依赖ERP系统的供应链管理是基于企业的局域网或互联网, 对仓储的管理货物或材料进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 物品进出仓依赖人工电脑输入, 并少量使用工作单的传递, 货物的堆放和定位靠事先的预定程序设定, 操作者必须严格执行, 货物的进出平衡基本有保证, 但寻址和定位就可能因为人的责任心或现场的客观情况而难于实现精准管理, 通常要靠一段时间进行一次盘点来理顺, 但盘点毕竟是事后行为, 并不能实现仓储系统信息的实时化。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常常采用条码技术、二维码技术甚至是RFID技术, 对仓库到货检验、入库、出库、调拨、移库移位、库存盘点等各个作业环节的数据进行自动化的数据采集, 保证仓库管理各个环节数据输入的速度和准确性, 确保企业及时准确地掌握库存的真实数据, 合理保持和控制企业库存。目前, 各大企业采用数据自动采集技术管理供应链中的仓储系统, 其采集方法还是被动采集或半自动采集, 数据采集终端通常装配在托盘或叉车上, 或者是操作者手持便携式终端, 无法做到密集货架地址的唯一性, 客观上还是无法实现货物的动态寻址, 一定程度上还是依赖人的责任心。
我国的大型制造企业的内部仓储系统虽然庞大, 但自动化程度还很低, 建设机械化、自动化的仓储系统投资也十分惊人, 在未来很长时间内还将维持目前现状。因此设计一种既能实现数据自动采集, 又能实现货物自动容错定位的仓储管理解决方案, 是一种既省钱又能达到智能管理目的的好方法, 这也正是本系统的核心内容。
3 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
1) 研究开发全新理念的主动采集、容错寻址的RFID技术部署方案, 包括货物托盘电子标签设计及部署、多层密集货架感应天线设计及部署、密集采集分布式读写器设计及部署、多通道数据通讯路径设计及部署、RFID原始信号的预处理 (如隔离、分序、过滤、判断及干扰处理等) 、故障诊断及定位系统的设计等;
2) 仓储系统数据库及软件平台设计, 数据库设计包括货物动态平衡数据库设计、三维货架状态数据库设计、托盘状态数据库设计、电子标签与读写器天线逻辑地址数据库设计、逻辑状态与物理状态对应关系的数据库设计、内部操作人员及操作设备数据库设计等;软件平台设计包括仓储监控平台、物品进库平台、物品出库平台、货架动态分配平台、智能寻址平台、托盘及操作设备调度平台、盘点及统计平台等;
3) 系统数据与ERP内部供应链管理接口设计。包括异构数据的同步与访问、ERP指令的接受、仓储状态的动态实时上传等, 以实现企业整体信息化。
4 系统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
1) 解决适应于金属表面的电子标签和读写器天线的通讯有效性问题。众所周知, 金属表面会改变电子标签和读写器的性能和参数, 对数据采集造成严重干扰, 影响电子标签的识读和通讯, 由于大型仓储系统的载体单位的成品仓库无论是货架、托盘还是货物很可能是金属材料, 在其上部署RFID技术, 通讯的有效性是首当其冲的难题;
2) 解决密集读写系统的数据通路隔离和地址匹配问题。大型仓储的立体货架、货位和托盘都非常多, 每个托盘都部署有电子标签, 每个货位都部署有读写天线, 读写器的数量非常多, 可见RFID数据通讯十分频繁, 一方面要建立物理位置与逻辑地址的对应关系, 处理好信号采集及通讯的排序、防冲突、防干扰、信号甄别、信号遴选等核心问题, 处理好RFID触发网络反应速度问题;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信号的隔离问题, 防止单元故障引发系统故障, 同时通过诊断软件, 第一时间定位故障单元, 以便及时排除故障;
3) 解决RFID识读的距离和极化问题。大型仓储系统操作面庞大, 货物就位大多采用厂内机动车协助, 随意性大, 就位不可能十分理想, 托盘电子标签与货架读写天线的距离忽远忽近, 角度也可能偏移。因此, 读写距离和极化角度是一个直接影响数据采集有效性的关键问题, 范围过大会影响不同货位之间的数据混读, 范围过小则会造成漏读。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根据现场情况设定合适的读写距离和极化角度;另一方面要适当设置屏蔽和隔离设施, 以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4) 解决货物批次与托盘级管理的货物分解与合成问题。由于采用了托盘管理, 为提高空间利用率, 很可能同一批次和型号的货物分布在不同的托盘和货架, 这就是货物批次分解问题。相反, 在货物量少的情况下, 不同批次和型号的货物可能存放于同一托盘和货架内, 这就是货物批次合成问题。因此, 必须根据实际操作情况, 分析并建立货物分解和合成事件流模型, 厘清并规范分解与合成的逻辑关系, 形成标准的计算机解决方案, 这样既可提高软件系统的可靠性, 又便于技术平台的产业化应用。
5 系统设计的具体方法
5.1 总体方案设计
仓储管理是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必须基于企业的现行ERP系统来进行设计, 才能实现其智能管理和科学决策功能。底层也就是原始信息采集层通过通讯系统将大量数据包传输到服务器, 以供管理及决策使用。因此, 本项目总体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仓储数据采集系统、数据通讯系统、数据库系统、管理软件系统、与供应链接口系统以及与企业ERP接口系统。图1是本系统的总体设计体系结构图。
5.2 RFID部署设计
RFID部署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系统的稳定性、有效性和可用性, 为实现RFID触发容错寻址, 同时防止通讯路径的相互干扰和冲突, RFID系统部署共分为三级网络, 一级网络包含四个二级子网络。每个二级子网络包含20个三级子网络。每个三级子网络包含66~132个RF读写器节点。RF读写器及电子标签采用125k Hz, 传输方式采用485工业总线技术传输, 电源采用分组供电方式, 每6个RF读写器节点共用一个电源。
所谓触发容错寻址, 就是操作者在运送货物到货架存放时, 无论是严格按计算机事先安排的空位存放还是因多种原因造成错误存放, 计算机系统都能通过RFID的实际触发地址而进行容错处理, 货物及托盘的实际物理地址并不会出现混乱。本系统通过在密集货架的每一个货位上设计部署逻辑地址唯一的读写器或感应天线, 在每一个托盘上部署唯一UID码的电子标签, 一旦托盘进入货位的识读范围, 即可触发RFID系统动作, 将货物与货架的对应关系自动传输到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系统数据库里始终保存着正确的地址信息。这种方式下允许人的操作误差, 并实现自动容错, 充分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的特点, 同时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5.3 软件系统设计
软件系统是实现管理功能和决策功能的载体和工具, 软件设计基于RFID采集的原始信息数据库、物理仓储系统抽象描述数据库及货物属性描述数据库, 大型制造业内部仓储系统软件设计至少包括如下平台:动态监管及调度平台、入库作业平台、出库作业平台、移库作业平台、盘库作业平台、数据接口平台、数据挖掘及分析平台等。
1) 动态监管及调度平台:包括监管仓库的货物存量、货物流量、货物存放物理及逻辑位置、发送入库指令、发送出库指令、货物寻址指引、维持动态平衡等功能;
2) 入库作业流程:收货检验=〉制作和粘贴标签=〉货物进托盘=〉现场计算机自动分配库位=〉运送货物到指定库位 (错放了也没关系, 系统会自动容错) =〉托盘与货架自动对接通讯=〉每次操作的货架号和对应物品编号自动传输到网络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比对实际存放库位与理论存放库位是否一致=〉更新库存数据库;
3) 出库作业流程:中心计算机下达出库计划=〉现场计算机编制出库指令=〉作业人员按数据终端提示, 到达指定库位=〉从库位上取出指定货物对应的托盘=〉货架与托盘脱离触发RFID动作=〉货物离开货架的信息自动传输到计算机网络=〉货物运送到出口处=〉向现场计算机发回完成出库作业信息=〉更新中心数据库;
4) 移库作业流程:根据需要, 计算机编制移库指令=〉将需要移动的货物对应的托盘从货架取出=〉货架与托盘脱离触发RFID动作=〉货物离开货架的信息自动传输到计算机网络=〉运送货物到指定库位=〉托盘与货架自动对接通讯=〉每次操作的货架号和对应物品编号自动传输到网络计算机系统=〉更新库存数据库;
5) 盘库作业流程:分为自动盘库和人工盘库。自动盘库流程:计算机发出盘库指令=〉对RFID全部单元进行扫描=〉输出盘库结果=〉比较盘库结果与货物实际存量, 不符时发出警示=〉向现场计算机发出盘库结束信息。人工盘库采用便携式RFID数据终端和条码终端, 理论上并不需要人工盘库, 只有当货物、货架、托盘出现匹配混乱时才需进行;
6) 数据挖掘及分析平台:包括生成统计分析报表、决策建议、仓储效率分析、物流路径优化设计、操作者考核与作业量统计等。
6 结论
故障寻址 篇8
数字可寻址照明接口(DALI)是一个专门为照明控制和通讯设计的数据技术协议,它最大的特点是为系统内的每个灯具分配独立地址,能够根据照明的需求单独控制或任意分组。由于其控制灵活、结构简单、布线容易,在发展之初就得到了国际主要芯片、灯具、镇流器制造商OSRAM、PHILIPS、TRIDONIC等的大力支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节能减排意识的增强,对照明的需求趋向个性化、舒适化和节能化,DALI技术的出现很好地满足了这些需求,能够根据实际的照明需求灵活地控制开关、亮度和颜色,实现满足功能前提下的真实节能,受到了用户单位和消费者的广泛欢迎。
随着众多基于DALI技术照明产品的涌现,市场上对这类产品产生了新的要求,即照明产品应具有一些统一的、基本的控制功能,相互之间可以兼容和替换。
1 标准要求
1.1 标准的发展概况
为了满足其功能适用性和兼容性的要求,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对DALI协议做了规定,首先以附录的形式存在于IEC 60929标准中,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提升,IEC对DALI协议的规定也在不断地改进,在2009年出版了数字可寻址照明接口系列标准IEC 62386。我国的国家标准GB/T 30104系列标准等同采用IEC 62386,已于2013年发布,并已在2014年11月1日实施。
控制装置作为DALI指令的接收者、执行者和反馈者,在整个控制环节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且数量众多,对其功能适用性和兼容性的需求也特别强烈。本文将根据标准的要求对控制装置DALI功能的检测方法进行分析。
1.2 标准简介
目前,IEC62386数字可寻址照明接口系列标准已发布了12个标准,分别为:
IEC 62386-101《数字可寻址照明接口第101部分:一般要求系统》;
IEC 62386-102《数字可寻址照明接口第102部分:一般要求控制装置》;
IEC 62386-103《数字可寻址照明接口第103部分:一般要求控制设备》;
IEC 62386-201《数字可寻址照明接口第201部分:控制装置的特殊要求荧光灯(设备类型0)》;
IEC 62386-202《数字可寻址照明接口第202部分:控制装置的特殊要求自容式应急照明(设备类型1)》;
IEC 62386-203《数字可寻址照明接口第203部分:控制装置的特殊要求放电灯(荧光灯除外)(设备类型2)》;
IEC 62386-204《数字可寻址照明接口第204部分:控制装置的特殊要求低压卤钨灯(设备类型3)》;
IEC 62386-205《数字可寻址照明接口第205部分:控制装置的特殊要求白炽灯电源电压控制器(设备类型4)》;
IEC 62386-206《数字可寻址照明接口第206部分:控制装置的特殊要求数字信号转变成直流电压(设备类型5)》;
IEC 62386-207《数字可寻址照明接口第207部分:控制装置的特殊要求LED模块(设备类型6)》;
IEC 62386-208《数字可寻址照明接口第208部分:控制装置的特殊要求开关功能(设备类型7)》;
IEC 62386-209《数字可寻址照明接口第209部分:控制装置的特殊要求颜色控制(设备类型8)》
对于不同设备类型的控制装置,可以参照不同的标准,不过对控制装置来说,最主要的内容已包含在第101部分和第102部分中,主要情况简介如下:
第101部分规定的电气要求,如:控制输出端标记、控制接口特性、控制输入端的绝缘系统、额定电压信号限值及逻辑关系、额定电流信号限值、信号上升和下降时间限值等,保证了电气信号的识别,在硬件方面打下了兼容性的基础。
第102部分规定的传输协议结构、变量和指令等,在软件层面统一了基本功能,保证了兼容性。标准中还详细描述了各个指令的测试程序,为DALI控制装置的检测奠定了基础。
其余的20X部分根据设备类型的特殊性能和使用要求,补充了一些指令及其测试程序。
1.3 检测内容
DALI控制装置的检测内容为标准规定的一系列指令,包括来自第102部分的70余项通用指令(见表1)和第20X部分的特殊指令。以LED模块用控制装置为例,其特殊指令见表2。
2 检测过程
2.1检测系统
下面以LED模块用控制装置为例,说明检测系统的结构和连接情况。
图 1 LED 用 DALI 控制装置检测系统结构和线路连接示意图
——LED模块用DALI控制装置测试软件包含了表1和表2所列的全部103个测试流程,满足标准对LED模块用DALI控制装置的要求。
——控制设备为DALI信号发生器,通过USB线与电脑进行通讯,能够响应软件下发的指令,形成对应的符合标准要求的电平信号,通过其“DA+”和“DA-”接口发给LED模块用DALI控制装置,还能接收和识别LED模块用DALI控制装置反馈的信息,传送给电脑,用于判定。
——示波器用于测量标准要求测量的电流、电压和时间值,需要在测试软件中填入相应的测量结果,用于判定。
——光度计用于测量标准要求测量的相对光输出值,光度计和示波器相连,光输出值将以电流的形式显示在示波器上,将测量结果输入到测试软件,用于判定。
——被测装置由带有DALI功能的LED模块用控制装置及其配套光源组成。
2.2 检测过程
DALI控制装置的检测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主控设备与控制装置之间的交流过程,即主控设备发出指令,控制装置能够接收到指令,并且能够正确理解指令所包含的信息,然后作出相应的动作响应,将相关信息反馈给主控设备,主控设备通过比较预期的反馈与实际的反馈来判定该指令是否通过了验证。
检测流程如图2所示。
检测过程如下:
——测试人员先按要求连接相关线路,确认线路连接正确无误后,上电,系统将自检,自检完成后指示灯转为绿色;
——打开测试软件,进入测试界面。测试界面上将显示标准规定的所有LED模块用DALI控制装置应进行的103个测试程序,选定后点击开始,测试系统将自动开始测试。图3为设备连接后开始测试的实物图。
图 3 DALI 控制装置检测系统和测试软件界面
——有些测试程序需要读取示波器上的测量值(见表1的备注),测试人员需要将测得的值填入测试软件中,测试软件会比较填入的测量值和预期值来判定是否合格。
——测试完成之后,软件将提示测试完成,并告知测试结果为“合格”或“不合格”,最后将测试结果保存到指定的文件夹,如图4所示。
3 结语
经过测试的产品能在功能适用性和兼容性上具有良好的应用,产品制造商应提高对标准的重视,在设计研发阶段多考虑标准的要求,在定型阶段按照标准进行测试,使其符合标准要求。通过整个行业内制造商的自觉性来提高该类产品的整体竞争力,从而帮助消费者消除维护和使用上的顾虑,促进市场的良性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