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2024-08-10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精选12篇)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篇1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密不可分的,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就是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现如今,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承载着塑造在校学生以及新一代社会新型人才人格和品质的重要使命, 这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保证。因此,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思想教育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就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效地结合起来, 进而实现最终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分别为目标性、规律性、整合性以及能动性。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探究

(一) 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

规律是现象中持久或者静止的反映, 它是客观事物之间所存在的本质必然性的联系, 或者是客观事物发展的趋势。规律不能被人们所创造, 它所发挥的作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人们只能利用或者改造它。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同样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它体现了在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各个要素之间的本质必然性的联系。因此, 要合理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建立更加合理和科学, 进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下去, 并实现最终的目标。

(二) 深入研究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复杂又紧密的联系, 包括了本质性和非本质性的联系。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将其分为三个层次来探究。

1. 基本规律

在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中, 所呈现出来的基本矛盾或者根本矛盾就是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基本规律, 也就是最根本的规律。有时候也会表现为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的运动规律。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政治观点。由马克思的观点可知,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或者集团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从而对人们所施加的本阶级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 进而使人们的思想观点和社会活动得到一定的改变。这也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要不断地适应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两者间的统一性也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深刻地体现出来, 也就是说思想政治与社会经济关系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及相互制约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任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目标的确定都是与经济关系的需要相适应的, 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也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与发展。因此, 必须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更加了解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而且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2. 主要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规律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 可以从两个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规律进行理解:一方面, 教育者要以被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实际水平为教育的出发点, 并根据被教育者的实际思想需求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 进而使被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一个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说要从被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 并根据他们的需求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进一步促进被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 必须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成功。另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任何社会, 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服务或者服从于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是一个较为复杂多样的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中的许多领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 服从社会并且受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制约。以上这两个方面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规律, 然而这两个层次的规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前者主要解决人的发展问题, 面向的主体是个体的人, 而后者主要解决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各个领域之间内在的一些问题, 面向的是整个社会。

3. 具体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理解。

首先,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的要素, 两者之间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又相互联系, 教育者的主体意识要得到被教育者的客体所认同, 这样一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更容易地开展。两者之间双向互动的规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也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施加思想教育影响, 进而改变被教育者思想品德的一个积极的过程。第二,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是被教育者主动、能动地接受思想教育影响的一个过程。第三, 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也就是被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以及启发中思想道德进行转变, 并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我, 进行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由此看来,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者是相互作用和相辅相成的。

其次, 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各个因素进行协调控制, 从而助力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是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并发展的, 它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个体, 它的整个过程受许多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教育者作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要明确对被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所要进行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 被教育者只有在教育者的思想影响下才能完成受教育的过程, 否则就会随机地往任何方向发展。因此, 这也就决定了想要顺利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 达成最终的目标, 既要不断地协调和控制各种影响和制约的因素, 还需要对被教育者的思想进行一定的控制, 这样一来就能够让被教育者的思想在一定的方向和目标下进行有效的转变。如果在整个思想教育过程中, 所有的制约因素以及被教育者的思想都难以得到控制, 这种情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无效的。因此, 在思想政治政治教育活动中, 既要对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协调与整合, 有效地利用并强化有积极影响的因素, 又要消除和抑制那些不利的影响因素, 并通过有效的选择教育的方式、制订合理的教育目标等对被教育者的思想进行一个整体的控制, 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一个较好的环境氛围中顺利地进行下去。

最后, 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被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完成两次转化才能达成所期望的思想道德的转变, 这两次转化指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和第二个阶段, 即从内化到外化的一个转变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个阶段是被教育者对教育者所传达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吸收, 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自我反省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个阶段指的是被教育者将所接受的信息形成一种新的认识, 并将其转化为良好的行为, 最终再将这种良好的行为形成一个行为习惯。这两个阶段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是属于辩证统一的, 它是被教育者通过教育者的引导和帮助进而完成思想矛盾运动和最终转化的过程。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关系的辨析

一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联系,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必须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并运行起来, 要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合理顺利地运行, 就务必要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理论依据, 一旦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难以开展下去, 最终很难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其二,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不能被直观地看到, 它具有一定的内隐性, 它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因此, 只有深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整个运行过程, 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实质。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第一,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人们只能遵循它或者改造、利用它, 不能凭空臆想或者创造它。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同时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首先,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不是凭空想象或者臆造出来的, 这就体现了它的客观性。其次,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在发展的过程中, 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及时适当地进行调整, 在不违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前提下, 人们可以改变或者优化其运行的方式, 使其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这就体现出它的主观性。第二,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主要是指系统内部所包含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的本质性与非本质性的联系, 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中所体现出来的只有客观的本质性和必然性的联系, 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相比, 它不存在非本质性的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基础和核心环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在逐渐地提高, 因此,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不断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尽快地建立起科学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它可以进一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进而消除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 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摘要:要建立一个合理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前提, 必须要认识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才能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实践活动, 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关系。主要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含义, 并通过对它们的具体认识, 进一步阐述了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和区别。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教育规律

参考文献

[1]陈淑丽, 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及相关概念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 (2) :79-82.

[2]陈淑丽, 何会宁.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系统构建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高教版) , 2014 (2) :22-24.

[3]朱孔军.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研究[J].高校理论战线, 2012 (6) :17-20.

[4]聂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 (教师版) , 2014 (35) :65.

[5]卢葭琪.浅析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和相关概念[J].金田, 2015 (4) :267.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篇2

教育实习是把自己在学校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知识应用与实际,同时也是对自己从事任教能力的一次大检验。从2010年10月12日至今共7周时间,实习的同学们积极锻炼,努力地做好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在穿着上大方得体,言谈举止,自然端庄,尽力给学生一种道德修养好,文化水平高的印象。在教学工作方面,认真备课,用心修改教案,虚心听取任课老师的意见,弥补自己在教学工作上的不足。在班主任工作中,积极负责,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热心真诚面对每位学生,尊重他们,深入细致了解他们。下面我代表实习生们谈谈自己的一点实习心得和体会。

教学工作方面,实习期间我讲了3次新课,一共5节课,每节课我认真备课,听取任课老师的意见,用心修改教案。实践中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课后结合老师的意见全面反思,认真总结,弥补不足。再加上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取长补短,因而在教学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

第一次上课不是很成功,虽然基本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但是课堂纪律不是很好,因此教学效果欠佳。课后我认真分析了初一学生的学习特点,并结合陈老师的建议,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进行了反思总结:对于初一学生的教育,需要通过实际事例结合学习书本理论,才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通过榜样力量的激励,才能使他们获得感同身受的体验;需要教师情感教育的升华,激起学生的共鸣,才能达到真正的思想教育的目的。通过反思与总结,我在第二次课中取得了长足进步,课堂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改善。

那堂课是在初一4班上的《师生情谊》,这个班的学生向来都比较活跃,上课前我还在担心自己能否控制好课堂纪律。上课时,我用《学生写给老师的一封信》导入,说实话我读的时候是发自真情实感读出来的,自己都被其内容所感动,我能感到我拿着那封信的手是微微颤抖的。起初读的时候,课堂纪律不是很好,但当我读到末尾时,我发现同学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我的身上,都在很认真地听我读。紧接着,我又以一个个小故事——汶川地震的感人师生故事,毛泽东尊师,鲁迅的故事等——串讲每一个知识点。令我很意外的是全班90%的人都在很专注地听我讲课。这堂课的板书很多,就连我转身写字时也没有同学讲话。整堂

1课很顺利地上完了,我没有一次维持纪律,师生互动也做得很好,就连平时最调皮,每节课都捣蛋的学生也在目不转睛地盯着我听我讲课。4班这么“反常”听课的情况令我感到很惊奇,同时,我也知道他们的这种“反常”的表现,就是对我的课堂教学成果的最好肯定,同学们的表现为我的教学打了满分。课后指导老师也对我的教学给予了很高评价。

通过这几次上课,我真正明白了那句话:“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学生的兴趣是靠老师引导的,课堂纪律是老师和学生双方的责任,学生不认真听课,老师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不是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应该怎样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改进。就像这堂生动的《师生情谊》,我用爱去启发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触动,引起他们的共鸣,他们自然会认认真真地听讲,而且在整个课堂讲学过程中,师生的配合也很好,我能明显地感觉到他们的思维在跟着我的思路驰骋。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热心真诚面对每位学生,尊重他们,深入细致了解他们。我辅导了学生参加校讲故事比赛,协助校运会工作,开展主题班会,并取得了预期效果。通过两个月以来与学生的接触,我也有一些感悟:首先,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培养好班干部,这对班级管理有着多方面的作用,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能够对班级起到时刻监督的作用,同时也分担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与压力。其次,对与那些调皮的学生,更需要的是老师对他们的关注、沟通和关心。这一类学生往往平时成绩不是很好,他们不能在成绩方面得到关注,就希望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引起老师、家长的关注,因此他们最缺少的是家长的关爱和老师的关怀。对于这些学生用训斥、恐吓都是解决不了的,化解的最好方法是爱,用爱来关怀他们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篇3

关键词:高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0-102-2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概念概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资源概念的一个延伸,它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一切可以用来为教育目的服务的因素”,是一个综合性的比较全面的概念,具有广泛的外延,包括一切能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事物、现象。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概念的界定,我们分析如下: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顾名思义,是必须要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想联系的资源,是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教学活动中所牵涉到的各种资源要素的总和。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存在形式各不相同,有的可以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直接利用,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材,还可以利用学校宣传栏黑板报等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进行宣传;某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必须经过开发之后才能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利用,如校园文化资源,家庭、社区资源,教师形象资源等。[1]

2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内容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指对于潜在的未经开发挖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致力于把他们开发挖掘出来并且使之成为现实的可利用的资源,并且服务于一切思想政治教育,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运用已经被开发出来的直接的资源。

第三,是将已经被充分开发的资源进行合理优化整合利用,避免浪费闲置问题的出现。

2.1 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已经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且都致力于开发与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这方面部分高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总体上看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2.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既短缺又浪费

从学校内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问题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不是独立的,需要多方人员的配合、协作。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精神,教育部于2005年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规定“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同时,每个班级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2]但是,自从大学扩招以后,许多学校辅导员的人数比例实际上都远远低于这一水平。财力资源短缺方面则表现为,从国家到地方、学校,对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财力、物力投入严重短缺,是导致制约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2.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虚拟资源网络资源的利用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信息网络及资源越来越受到高校师生的欢迎,网络平台信息齐全,获取知识的方式快捷,成为了高校学生学习的重要学习平台。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有力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前迈进。如今,许多高校思想政治学者把目光投向网络资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的推动作用这一层面,有的高校甚至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去建设网络,但是,在实际操作运行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许多单位都陆续对网络资源进行开发,许多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网页被建立起来,通过这些网页,可以有效传播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在学生群体中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有的网站访问者却不多,点击率不高,网上资源枯燥乏味,更新速度慢,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3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部分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某些高等院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缺乏创新,只是停留在对传统的思想政治资源进行挖掘的层面,对新的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另外,虽然科技日新月异,科技手段不断创新,但是被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技术远不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充分运用现代的高科技手段加以辅助,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被严重制约。

2.1.4 高校思想政治人力资源未能得到有效配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各方面配合、协作不理想,高校中,非思想政治教育教职工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的职责划分过于明显,非思想政治教育教职工应该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包括其在内的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并且与己息息相关,但是高校里面,并非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整合利用,全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道路任重道远。

2.2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开发利用中虽然在不断地向前,但是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问题存在的原因如下:

2.2.1 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重视程度不高

如今高校普遍重视科研学术,过分强调对科研学术资源的开发,通过各种渠道挖掘科研学术资源,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他们仅仅把上好课以及评职称作为他们的任务,而对教育资源的挖掘、革新根本不放在心上。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主体,他们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不高,很容易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缺失和不足,也会导致一些现有资源的浪费,比如一些传统文化资源等,忽视了这方面的发展。

2.2.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缺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开发不足

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资源的快速传播和发展,对人们的思维理念和生活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育人理念也要时刻与时俱进,以时代的眼光来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新资源。高科技随之被应用到现代教育的发展上,扩大了教学时空,改善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手段,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当前高校中广大学者都投入到网络信息资源的理论研究,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新模式。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缺失,使得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不充分。比如,在课堂授课方面,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是“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内容以教材、辅助材料为主,即使是利用网络,也只是将课堂上的内容搬上屏幕;又如,许多高校也致力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红色教育网站等内容,但是由于开发理念滞后,导致意识形态资源与人文知识资源的不均衡发展。[3]

2.2.3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主体范围受限以及主体意识淡薄

广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是指所有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人。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作为最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只是承担了利用好编写好的教材来授课的任务,在教材的开发编写方面,都是由所谓具有渊博知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学者来完成。

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被排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范围之外。

此外,高校本身、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学生以及社会人员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主体,而他们没有认清自己的地位,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范围狭窄,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主体意识淡薄,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开发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教师主要通过教材给学生授课,甚至将教材作为授课的唯一依据,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挖掘其他先进的资源来支撑授课,将书本上的理论和现实的实际相结合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另外,学校作为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主要协调者,但由于领导意识淡薄,只注重了校内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校外资源的存在,造成校内、外资源开发结构的失调。学生方面,就更不用说了,学校以及教师意识的淡薄,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路径

3.1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员的计算机技能水平

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主要的学习工具,鉴于高校独立的科研研究和学习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掌握高校网络利用的最新动态,才能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地整合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还应是网络信息的专业型人才,因而,要对思想政教育者进行全面系统的网络信息基础理论的培训和教育,使其提高计算机网络技能水平,把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技能与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平台结合在一起,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3.2 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错综复杂,庸俗文化、色情文化、暴力文化等肆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环境必然面临冲击,因而必须加强监管力度,通过提高计算机技术手段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入与不良环境的影响,确保健康的思想在高校学生生活中的有效传播。

3.3 挖掘校内外资源,促进资源整合

要挖掘培植校内资源,首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教学时候,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并不局限于教材内容,适当增加视频、材料的教学。[4]其次,要对教师资源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提升,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专业技能培训,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不能事不关己,要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再次,开发校内文化资源,每个学校的校史、校训、校园文化、校园名人等都是很好的现成资源。校外资源也要重点挖掘培植,例如家庭资源、社区资源、国外资源、网络资源等,都可以结合学校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利用。

参 考 文 献

[1] 王芳.浅议新时期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挖掘与整合[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6).

[2] 杨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整合[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2).

[3] 王刚.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内涵的再认识[J].思想教育研究,2013(2).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篇4

教育部在关于网络教育规范发展的几次会议上, 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教育规范管理的通知》中都指出, 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薄弱, 并明确要求“要充分发挥学校党团组织、各有关部门和学生组织的作用, 密切注视网络教育学生的思想动态, 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严格学生管理和做好思想项政治工作”。

一、开展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

首先, 由于网络教育学习的个性化、自主化、社会化以及办学的多层次、多规格决定了网络教育学生年龄、职务、学习基础、家庭环境等层次上的差异, 同时, 学生又具有多重社会角色, 他们在承担学习任务的同时, 还要肩负对工作、事业和家庭的贵任。这些客观因素必然会给网络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复杂性、迫切性和艰巨性。

其次, 从网络教育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来看, 由于这网络教育学生经历了由“学生”, 到“社会人”和再由“社会人”到学生两次角色转换, 在这两次角色转换过程中, 具有了成熟的“社会人”经历, 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成才观念、道德观念产生了相当大的差异。因此,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式无法移植到网络教育学生。

再次, 从网络教育的学习模式来看, 师生处于分离状态, 缺乏集体主义教育的影响, 更缺乏校园文化的熏陶, 学生遇到学习上、思想上的问题, 只能通过媒体与老师、同学间接交流, 缺乏现场感, 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失去时效性和主动性。

基于工作实践,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网络教育思想政治工作。

二、探索适合网络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1.结合实际,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

网络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应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端正的学习态度、激发与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为主要目标。据调查, 目前超过50%的学生以文凭的获得为学习动机, 缺少知识需求和能力提高的动力, 加上网络教育学习主要依托网络进行, 多元的网络文化和价值观念、虚拟的网络生活对学生的思想会带来很大的冲击, 因此, 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贴近学生, 务求实效, 切忌假大虚空, 形式主义。

2.加强网上学习社区建设, 充分利用网络搭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虚拟平台

一个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学生“网上家园”, 是做好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为此, 我们依托网络创建了思想政治工作平台, 有计划的开展征文、摄影等比赛, 组织网上专题讲座、专题讨论等, 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 培养自我负责、自我管理行为能力。

3.创建虚拟的学生社团和党团组织, 引导和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由于网络教育师生分离的特征, 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需要改革与创新, 我们依托网络, 建立了虚拟的网上学生社团和学生党团组织, 以党员社区、网络党课、视频会议、网上群组讨论等形式开展党员活动, 引导和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规范求学行为, 提高思想素质。郑州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开展的网上党团建设活动, 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

4.建立开放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加强教学内容的适应性

在网络教育教学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要避免形式化、内容空洞、说教的现象。郑州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对全日制本科生的“两课”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整合, 删除一些不符合网络教育学生需求内容, 增加了比如价值取向、情操情趣、心理性格、文化修养、行为能力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内容新颖, 有吸引力。

三、开展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保障

1.探索建立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

做好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必须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开展网络教育的试点学校要建立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机构, 成立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把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网络教育学院的总体工作目标之一, 常抓不懈, 量化考核。

2.建立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价和奖励机制

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活动开展的情况, 作为网络教育学院、校外学习中心和网络教育学生评优的一项重要指标, 及时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好的经验, 推广好的作法, 争取好的效果。网络教育学院要加大对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的奖励力度, 对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的学生, 给与奖励学分的鼓励。

3.加强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学研究工作

培养一支具有正确教育理念、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 懂网络, 熟悉多媒体技术的高校网络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是保证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良性发展的关键。目前, 各个试点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但很多活动只能限于校本部的学生参加, 只有依托专门的师资或者对现有的辅导教师进行特定内容的培训, 才能使处在各地学习中心的学生都能受益。

4.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因素对网络教育学生的影响比全日制学生要大得多,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努力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最大限度地利用家庭与社会的教育资源和积极因素为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比如, 根据各个时期社会上出现的有代表性的社会现象或事件, 通过BBS或视频会议系统组织学生开展分析、讨论, 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问题的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四、结语

目前, 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还处于探索期, 网络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总结经验, 在实践中逐步加以完善, 使网络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真正适合学习者的实际需要。

摘要: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 近年来发展迅速。如何有效开展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网络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 结合网络教育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参考文献

[1]孟聚才.试论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工作[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2]谭惠苓.试论远程开放教育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 2001, (3) .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篇5

我校地处井冈山脚下,周边拥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多年来,根据大学生思想特点的不断变化,充分挖掘和利用井冈山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努力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努力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

体,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党委重视,凝聚共识,确立以井冈山精神办井冈山学院的办学理念

井冈山精神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中央领导及教育部和省、市领导同志来我校视察工作时反复强调,井冈山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一定要发扬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多年来,我们牢记各级领导的指示,以井冈山精神作为学校的办学育人之魂,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二00四年五月井冈山学院成立后,在全校开展了为期半年的“确立先进办学理念”的大讨论,校党委、行政明确提出了“以井冈山精神办井冈山学院”的办学口号。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新情况、新特点,为了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学校党政班子明确提出,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进一步利用井冈山的优势,更充分地挖掘红色教育资源,走出一条利用红色教育资源教育学生的新路子。具体思路是:充分挖掘和利用好井冈山的红色教育资源,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课程开发为重点,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以社会实践为手段,努力开创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多年来,学校要求以院(系)、班为单位,开展“十个一”活动:听一堂革命传统教育课,重走一次红军路,学唱一首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红色歌谣,撰写一篇有关井冈山精神的论文,参观一次革命旧居旧址,参加一次井冈山精神研讨会,观看一部有关红军的影视剧,种一棵井冈山常青树,帮助一位贫困学生,为老区人民至少献一次爱心。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我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挖掘资源,开发课程,促大学生全面思想素质的提高

为了充分挖掘井冈山的红色教育资源,学校成立了井冈山精神研究中心,形成了一支力量较强的学术研究团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几年来,该中心成员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国家级11篇),出版专著1部,承担了2项省级教改课题。值得提出的是,不少在校学生也参与到研究中来,有些学生关于井冈山精神

研究的论文发表在省级学术刊物上。

青年学生从全国各地来到井冈山,把井冈山学院作为他们的求学之地,我们认为有责任有义务把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传授给他们,并以此作为以井冈山精神办学育人的重要体现,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为此,近年来学校开发了一些富有井冈山地方特色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等选修课。经过前些年的教学实践,学校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在全校正式开设《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必修课程。目前,教材已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20名专任教师已作好充分准备。据悉,为大学生开设《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必修课,此举在全国高校尚属首创。

井冈山学院成立后,一直把学科建设作为工作重心,经过努力,现在全校教师正在形成一个个学术团队。为更好地发挥井冈山红色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同时使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学校把井冈山精神作为重点建设学科予以扶持。为充分发掘和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体现校党政确立的以井冈山精神办学育人的理念,以校领导领衔并由一批学术骨干组成的中共党史(井冈山精神方向)学科的建设正在迅速推进。现有的14名学科成员中,有博士3人、硕士2人,11人具有高级职称。团队成员主要来自政法学院教学一线,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特别在井冈山精神研究领域都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发表了一系列科研论文,主持或参与了省级相关科研课题的研究。目前,该学科的发展目标已经明晰,基本框架确定,团队组建初步到位,课程和教材建设基本成形。根据现有条件,该学科目前已确定“井冈山精神”、“井冈山斗争史”、“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个研究方向;团队成员已申报了一项国家级课题;此外,该学科还在策划编写出版资料性与理论性为一体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系列丛书》,通过集体攻关,陆续推出《人物篇》、《事件篇》、《基础篇》、《精神篇》、《领导关怀篇》等系列

著作。

三、文化熏陶,拓宽载体,促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

为加大井冈山精神宣传教育的力度,学校经常邀请全国劳模、井冈山精神讲解员毛秉华,井冈山斗争史专家黄仲芳等专家学者来举办有关井冈山精神的学术讲座,加深大学生对井冈山精神实质的理解,使大学生接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活动,校园网开辟了“红色摇篮”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此外,学报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等研究专栏,校报跟踪报道学校利用井冈山红色资源开展活动的情况,使大学生长期处于井冈山精神宣传教

育的氛围之中。

从1991年开始,学校利用暑期多次组织采写勤奋工作、甘于奉献的校友的典型事迹并结集出版,进行广泛宣传,在大学生中树立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典型。到目前,共出版了《红土地上的奉献》(一、二)、《希望从这里诞生》校友事迹报告文学集三册,以大量生动的事例对大学生进行成才教育。

以井冈山红色资源为主题的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1986年至今,学校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通过红色歌谣大合唱、井冈山斗争史和庐陵文化为题材的舞蹈表演及摄影、美术作品展等形式,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其中舞蹈《井冈翠竹》选送全省第四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并荣获一等奖。该节目还参

加了全国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演出。

精心组织“五十助一”活动,培养大学生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精神。从1996年开始,学校号召有条件的学生每月节约一元钱,每50人资助一名家庭困难学生。近10年来,参与捐款的师生超过2万人次,募集资金10多万元,有近千名贫困学生受到资助。中国科学院院士、井冈山师院名誉院长王梓坤教授也积极为“五十助一”捐款。有的领导、教师还因此与一些特困生长期结成帮扶对子。这不仅体现师生情、同学情,而且是井冈山精神中无私奉献精神在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积极辅导大学生开展井冈山精神和庐陵文化课外学术研究活动。近几年共有10多名学生在学术刊物发表《井冈山通往湘赣的秘密交通线》、《袁文才、王佐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贡献》、《论井冈山政治文明星火燎原的必然性》等论

文并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四、实践锻炼,亲身体验,促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

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自从1986年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推出“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以来,我校就充分发挥井冈山红色教育资源的优势,明确提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坚持弘扬井冈山精神与开展“三下乡”相结合的原则;1997年,学校又提出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与弘扬井冈山精神、实践“三个代表”相结合的要求。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十余支社会实践小分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深入基层和农村,亲身体验井冈山精神的内涵与老区基层的实际,开展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宣传、先进文化宣传、科技扶贫和企业帮扶系列活动。在送戏下乡、挂职锻炼、参观考察等过程中,既使学生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同时也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

深入开展“重走红军路”活动。近年来,学校要求各班级利用军训、暑假或节假日,组织大学生步行上井冈山。他们自备干粮,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一路寻访老红军,搜集整理红色歌谣、地方人文资源,参观三湾枫树坪、茅坪八角楼、黄洋界哨口等重要革命旧居旧址,同时将“文化、科技、卫生”送到田间地头、敬老院和军营。晚上则借宿在中小学的教室,睡在课桌上或打地铺,还请老红军或专家讲井冈山的历史与传统,使大学生亲耳聆听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感受当年红军之路的巨大变迁,受到直观形象教育,同时还使大学生磨练了意志,强健了体魄。此项活动一直坚持到了今天。

建立基地,组织参观学习。学校将吉安市的毛泽东、朱德旧居,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吉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吉安县文天祥纪念馆,白鹭洲书院旧址等列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庐陵文化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分期分批

前往参观接受教育。

五、长期坚持,形成特色,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由于学校党政班子十分重视井冈山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认真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特色,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与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学校组织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后8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连续12次被江西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学联授予暑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江西日报》,江西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多次报道了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情况,从而产生了广泛影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与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篇6

关键词:民族地区 思想政治教育 资源

一、资源的含义与特点

人们对于资源的理解随着人类历史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农业社会时期,人口少、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对资源的理解大多是水、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资源含义明确,但内涵狭窄;随着加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种类日益繁多,资源也进入了市场。工业社会时期的到来刺激了人们的需求水平,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迅速上升,并且使资源的范围延伸到了社会资源的领域。人们开始依靠科技、人才、资本等资源。王子平的《资源论》将资源定义为:“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存在着,能够为人类开发利用,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经由人类劳动而创造出财富或资产的各种要素”[1];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多的依靠知识、信息等资源,拓宽了资源使用的领域及其内涵。科尔曼认为“资源是那些能满足人们需要和利益的物品、非物品(例如信息)以及事件(例如选举)(1990)”。[2]这种界定不再局限于经济学,而包含了教育学、政治学等各学科、领域。

因此,本文认为对于资源含义的理解必须坚持一条原则即将资源的理解置于动态过程中,对于资源含义的理解应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去考察。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所谓资源是指某一历史时期内,能够被利用主体开发、利用的,并且能够实现利用主体期望目标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资源应具备以下特点:一是过程性。资源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形成具有历史性,资源的含义也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改变越来越丰富、分类越来越精细,因此,对于资源概念的使用应有一定的实效限制。二是相对性。由于当前社会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人们所能开发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但从长远来看人们所能利用的资源又是无限的,是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长的。因此,资源的有限性与无限性是相对的。三是相关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联系的,资源之间也不例外。在使用某种资源时,必然会同时带动或消耗另外一种或多种资源,这也是资源系统性的一种体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含义与特点

目前,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定义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陈华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的、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各种要素的总和。”[3];陈清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资源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具有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功能和价值的,且被纳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切存在。”[4]罗洪铁教授将其定义为“在阶级社会中,随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而产生并不断丰富的,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利用并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目标的实施产生重要作用的物质、精神因素的总和。”[5];傅安洲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则是一个国家政治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政治主体可以用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形成最广泛的政治共识,维系政治体系和政治秩序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性资源。”[6]综上所述,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一方面,每个定义都有其侧重。陈华洲、陈清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思想性、教育性,而傅安洲等人则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然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定义既不能只侧重于教育性,也不能只侧重于政治性。另一方面,每一个定义几乎都精简的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本质,但对于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确切指什么没有明确阐述。因此,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做以抽象的概括后,应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含义作明确界定。故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内,能够被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发利用的,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物质和精神要素的总和。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则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能被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发利用的,有助于培育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和精神要素的总和。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应具备以下特性:一是阶级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内容服务的资源也必须与阶级利益相统一。二是教育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只有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并且能够融入到一定教育方式中才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服务。三是超越性。这是相对于资源在经济学领域中的消耗性来阐述的,经济学中要想创造一定的财富,就要以耗损一定的资源为前提。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一旦挖掘出了相应资源,在今后反复利用资源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只会越发强大。

三、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含义与特点

对于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定义,徐柏才等人将其定义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能够被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开发利用以更好实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各种因素。”[7]然而,本文更加赞同佟斐将其定义为“在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本民族地区所特有的,能够被教育主体开发和利用,在一定条件下对本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施及其目标的实现有着积极意义或潜在价值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因素。”[8]这样的定义更加透彻、全面。本文认为,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内,能够被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发利用的,具有少数民族特性的,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物质和精神要素的总和。

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除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一般特征外,还有其自身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地域性。我国国土广袤,不同的地理位置、季节气候决定了不同地区具有不同地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礼仪等。东南部与西北部所能利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就相差很大。二是民族性。不同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和积淀下来了各种资源,这些资源必然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三是多样性。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仅包括本地、本民族的特有资源,还包括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因此,相对于一般地区来说其资源更加丰富多样。四是易接受性与持久性。对于民族地区的受教育者来说,利用本地区、本民族的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感觉更加亲切且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接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这样的资源始终伴随着受教育者,只有利用此类资源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为其所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才会真正见到实效,也才会内化于心。五是科学与非科学相结合。这里的非科学主要指宗教资源。少数民族地区的受教育者大多具有宗教信仰且信仰坚定,若能合理利用宗教资源,对于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王子平,冯百侠,徐静珍.资源论.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8.

[2]Coleman,J.s.:Foundations of SocialTheor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32.

[3]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4.

[4]陈清.思想政治工作资源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36.

[5]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5.

[6]傅安洲,阮一凡,王兴.高度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建设.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5,(7).

[7]徐柏才.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导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282.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

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涵及类型

(一)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 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的, 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各种要素的总和。[1]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内容渗透到人们社会实践和人生活动的众多活动领域中, 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教育的方法。[2]当前, 高校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 社会生活参与增加, 社会事件的影响作用日益多元。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 这也就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对应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得到重视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

(二)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类型

第一类是环境资源。一个良好的环境是开展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保障, 目前校园环境由物质环境、人际关系环境和网络环境组成。校园的物质环境具有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的双重功能。高校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高校网络环境作为重要的资源是学生学习和了解时事最佳途径。

第二类是文化资源。校园文化资源是一所高校传统积淀和特色的集中表现, 是传承精神和回顾历史的重要载体。在学生宿舍活动中形成的, 以学生自身、管理者和教师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文化也是重要的资源。

第三类是管理资源。当代社会管理作为一种遍及社会生活基本领域的活动,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高校中实现教育活动与管理的融合渗透, 管理就是要使得社会内部的物力、人力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得到协调, 才能更好地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也就与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具有很好的契合度。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存在问题

(一) 内容结构失衡

当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开发的重点多是物质层面的资源, 部分高校将资源开发局限于校园环境的建设本身, 单纯投入精力进行花园式的校园建设, 对精神环境的开发利用偏少, 且缺乏个性特征。许多高校虽然加大文化设施的建设投入, 但是对于校园精神文化的作用的认识很浅显, 未能认识到物质基础所应具有的精神内涵, 使其徒有其表。例如有的高校高价建设名人雕塑, 却忽视人物精神的深层文化含义, 使得学生只见其形不见其神。

(二) 开发技术手段不成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一位教师不仅是教书者, 而且是教育者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的火把的第一颗火星”。[3]从目前实际情况看, 高校教育者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受其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所处环境的限制。一方面教育者本身对于信息的掌握覆盖面窄, 信息更新速度慢, 在理论和经验总结上欠缺经验和固定且行之有效的开发技术手段。另一方面是部分教育者不能以身作则, 作为学生的榜样, 因此易引发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无视和淡漠。

(三) 网络阵地尚未完全建设成形

在开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 高校把精力主要集中于传统形式的运用, 虽然网络已成为高校教育的“第三课堂”, 可是在针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上却不多。高校设置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的网站主页等, 以说教文字为主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 对于学生缺乏吸引力和新鲜感。且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往往是学生知之甚少利用率很低。网络在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所起作用日益增强, 要对资源利用进行创新就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

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的具体措施

(一) 突出重点的完备资源开发

作为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相对应,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是政治、思想、心理、纪律等要素的完备的资源体系, 不能仅具有零碎或是单一的组成。在利用资源过程中, 应该着重全面性和平衡性的进行。这样不是说没有重点的进行, 乃是要突出重点。资源利用是进行层次递进, 逐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对于资源的运用更加要做到取其精华,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应区别于高校内流行的如“课桌文化”、“墙壁文化”、“厕所文化”等, 对于这些不属于可利用的部分也要进行抵制和化解, 引导高校师生积极向上。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基础性资源首先要有恰当的利用, 也刚要重视核心资源的突出地位和价值。

(二) 提高教育者综合素质以增强资源利用的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全局观。在高校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要充分认识到显性与隐性资源组成的统一体, 看到高校学生所处环境之中除正规理性教育的部分外, 还有校园生活中生动且丰富的其他重要因素发挥潜移默化作用的资源。其中, 教育者对于高校规章制度的利用就是一项重要的资源。将高校的管理制度和教学准则作为重要的载体和资源, 是高校自身的规范性和教育对象的自身特性所决定的。制定制度和规范的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形式的体现。高校的管理和教学规范本身就是在传递道德规范, 引导学生行为准则形成的教育过程。在制定高校规章制度过程中也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用制度约束和规范学生行为的过程中坚持民主原则,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 发挥高校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价值

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挥, 已经深入高校生活的方方面面, 将网络资源的利用与其他传统资源进行结合才能真正充分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应该着重进行校园网建设, 将学校的校史馆, 博物馆等进行网络虚拟化建设, 与物质文化等建设配合, 为网络注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核, 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同时, 在利用的过程中要加大网络专业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发挥网络媒体生动形象, 图文并茂的特点,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的现代性和科学性。在网络应用的形式上也更加注重增强可参与性与互动性, 将知识与学生娱乐结合起来, 真正的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 发挥网络的思想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德, 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190-191.

[2]王彩芳.隐性德育及其校园资源的育人功能[J].中国成人教育, 2005 (2) :29.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篇8

1、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的定义

资源作为一种客观上存在的形态, 能够为整个人类以及自然界到来极大的财富, 对于高效的思政教育来说, 其思政教育资源的含义主要就是所有能够为当前搞笑的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文化、信息以及物质等多方面的资源总称。

2、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的特征

(1) 社会性

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具有的社会性主要是表现在其具有继承的特征及其生产的方式之上, 一方面, 社会资源是能够越过种族以及国界的, 谁都能够使用这样的一种资源来进行财富的创造, 另一方面, 对于生产来说, 不同生产的方式能够产生不一样的社会资源, 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会有所不一样, 所以说, 对于高校的思政教育来说, 其资源应当是当前社会对大学生要求的体现, 同时也应当对当前的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进行服务。

(2) 教育性

对于我国高校目前在思政教育工作上所做出的人力以及物力上的投入, 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这些资源的投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学生的思想性进行提升, 将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调动起来, 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形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教育资源在此时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3) 流动性

所谓的流动性主要是指高校思政教育在资源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不仅仅是在物力上存有流动性, 在人力上有流动性, 同时在思政工作的相应制度理论以及在实践的经验上都会有很强的流动性。

(4) 主导性

所谓的主导性主要是指对于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来说, 教育资源在很大的程度上将会对其使用的方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同时还能体现出学生以及教育者自身的目的以及愿望。

二、当前思政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

1、宏观上:教育资源落后

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在供给上存在着老化以及落后的状况, 这样的一种教育信息或者是教育资源和学生当前对信息的需求度有很大的落差, 另外, 据相关数据显示, 一些当代大学生存在着就业上的问题, 另一方面很多大学没有足够优秀的辅导员, 这样的一种状况主要就是因为学生自身的心态造成的, 另外就是很多学校在课程以及专业的设置上就和当前对社会服务的理念严重脱节落后, 使得高校的教育资源很难真正得到利用, 从而也就根本转化不成生产力, 进而也就使得资源造成浪费。

2、中观上:缺少对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

对于学生来说, 思政教育主要还是在中学的阶段进行的, 可是对于学生的成长以及自身的发展来说, 家庭以及社会上的因素对其所产生的作用也是不可避免的, 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的时候, 很多高校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有效地机制促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 有的教育工作者几乎不会与学生的家庭进行相应的互动, 在对家庭资源的利用上也有很大的不足之处, 学校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 家庭往往在一个十分被动的境地之中, 因为当代大学生自身生活的环境以及受到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应当联系学生生活的家庭背景以及生活的环境, 充分利用其家庭下雨资源, 只有这样才会使得当前的大学思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

3、微观上:内部资源缺少合理配置

对于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在配置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主要就是表现在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队伍上, 其队伍中有思政教育工作者以及非思政教育工作和两种, 但是这两者之间网往往缺少默契的配合以及合作, 比如说思政教育工作和往往是对学生的第一节课, 非思政工作者比如说团委等对学生的第二节课进行负责, 但是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中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交流或者是缺少有效的合作, 没有良好的沟通。常常是自己负责自己的单元, 对于另一方不管不问, 这样就会使得思政教育资源会得到很大的浪费, 另一方面, 因为没有良好的沟通, 思政教育者和非思政教育者之间往往会推卸责任, 一旦出现问题, 往往只会推诿。

三、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资源优化措施

1、对思政教育资源做到有效配置

首先, 形成思政教育资源的层次观。对于高校的思政教育资源来说, 可以从横向或者而是纵向进行划分, 从横向上看的话, 可以分为信息资源、财务资源、组织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等, 总的来说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资源来说, 一定要对其有层次观, 就要有求教育工作者应当对每一个层次的资源都应当进行整合, 只有这样才会使得思政教育资源真正走进生活之中, 从而改变以往教育资源存在的不现实以及不客观的现象。

其次, 形成思政教育资源的整体观。思政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工作的时候对资源的利用往往都是单个的, 是孤立的, 可是对于任何一种资源来说, 都是和其他的资源之间存在着某一种联系, 这就是所谓的整体性, 所以对于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 在对教育资源进行利用的时候应当由一定的整体观, 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将教育队伍中的不协调问题处理好, 才会使其发挥各自的优势又不相互矛盾, 还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出现资源上的浪费现象。

再次, 形成思政教育资源的发展观。对于高校的思政教育资源来说, 是与当前人的需求增长以及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这样就会使得思政教育资源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之中, 不断地变化之中, 作为精神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思政教育工作应当和当前的政治文明以及物质文明做到协调性的、同步性的发展, 要真正建立起对思政教育资源利用上的发展观和可持续观念, 只有这样才会使得当前高校的思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其功效得到充分的展现。

2、对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首先, 就要对其中的人力资源进行充分的、有效地利用, 要建立起专业性的、专门性的队伍, 将人才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其次就是要对物力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 对于当前的大学思政教育工作来说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是建立在物力资源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物力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再次就是要注重对文化资源的利用, 只有大学思政教育的文化资源丰富了,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过程中所具有的选择性就会越强。

3、建立资源库

建立起相应的资源库, 使得思政教育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地、长久的使用, 真正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对于资源库的开发来说不能仅仅是对其进行开发, 同时还应当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 否则将是巨大的浪费, 教育工作者以及相应的管理者应当不断地进行经验总结, 找出问题, 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将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的建设工作做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高校思政教育资源会对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以及关键性的作用, 但是就目前来看, 其在配置上还存有很多问题, 要想真正将高校的思政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就必须要重视其资源上的分配, 高校教育工作者以及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一同寻求新的完善策略, 不断对新的工作方法进行探究, 只有这样才会对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做出合理的、有效的分配, 才会使得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才会真正为国家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摘要:对于高效思政教育来说, 其教育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整个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以及方法等多个环节。但是我国目前在思政教育资源的利用还存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要想对高校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优化就应当树立起正确的资源观念, 提高资源利用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问题

参考文献

[1]陈万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及其对策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 2003 (1) .

[2]张永定.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2013 (2) .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篇9

关键词:奥运会,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思想政治工作资源, 是指具有思想政治工作功能的一切现象和事物。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奠基者顾拜旦指出:“古希腊人组织竞赛活动, 不仅仅是为了锻炼体格而显示一种廉价的壮观场面, 而是为了教育人。”由此可见, 奥林匹克运动并非局限于体育比赛, 它还具有强大的教育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充分挖掘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完善的重要方面。2008北京奥运会已经结束, 但由此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却是我们恒久的宝贵财富。北京奥运会为我们留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分为物质性的和精神性的两种。

一、奥运会物质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表现

物质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是指以物质形式存在, 有着丰富人文内涵, 能够影响人、启发人、陶冶人和教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北京奥运会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物质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奥林匹克标志

奥林匹克标志是奥林匹克运动的象征。奥林匹克标志由5个奥林匹克环套接而成, 象征五大洲和全世界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相聚一堂, 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主义的内容, 强调所有运动员应以公正、坦诚的运动员精神在比赛场上相见。奥林匹克标志内涵的人类追求和谐和平的理性思想与团结、友谊、进取的高尚体育精神会对人们产生强烈的精神震撼, 引起人们思想情感的共鸣, 从而使人们在这种精神震撼和思想情感共鸣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启发。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 以奥林匹克标志的征集、发布和传播为介体, 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进行思想交往、情感交流, 达到了沟通思想、情感共振的效果, 并进而用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这个过程中, 奥林匹克标志体现了物质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特质。

2. 北京奥运会会徽

每一届奥运会组委会都为所举办的奥运会设计一种独特的会徽。奥运会会徽蕴含着团结、友谊、进取的奥林匹克精神, 解释着主办国家及城市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 体现着主办国家的民族思维方式、审美观点、民族性格和民族特质。作为奥运会的象征性符号, 会徽具有表达和理解的交流功能, 它表达了人类追求团结、友谊、进取的共同心声, 展示了主办国家的民族文化, 彰显了主办国家的民族性格, 张扬了主办国家的民族精神。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是“舞动的北京”或“中国印”。会徽将中国具有历史意义的印章、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与体育运动特征结合起来, 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这一设计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汉字和印章的结合传达了东方文明古国的概念;鲜红的色彩传达了中国文化特有的热情;寓意丰富的图形, 形如一个“京”字, 表达了举办地的名称;也像一个冲向终点的运动员, 体现了冲刺极限、创造辉煌的奥林匹克精神;又似一个载歌载舞的人, 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美好憧憬和欢迎八方宾客的热情与真诚。

这些象征意义使2008年奥运会会徽渗透着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我们可以加以利用, 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进行和谐、和平的理性思想教育、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 奥运会会徽也是一种物质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3. 北京奥运会吉祥物

奥运会吉祥物是奥运会组织者为祝愿大会圆满成功和增加喜庆色彩而设计的一种有代表性的纪念形象。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是在广泛征集过程中产生的, 这是向全世界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的一个过程, 是增强民族凝聚力, 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生动教育方式。在奥运会期间, 形象、生动、有趣的吉祥物常由人扮演, 出现在运动会开幕式、比赛场或奥运村里与运动员握手、合影。这不仅增加了节日气氛, 而且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体现了全世界人们共同追求团结、友谊、进步的理想。此外,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还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环境保护, 它呼唤着人类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因此, 奥运会吉祥物, 不仅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对象进行潜移默化的有效载体。在这个层面, 我们说奥运会吉祥物也是物质性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突出表现。

4. 北京奥运会场馆

奥运会场馆以承载体育运动行为的基本物质文化形态, 渗透其中的体育运动精神以及相关的艺术形式和社会文化心理, 共同构筑了整体的、复合的文化属性。如, 2008年奥运会体育场——“鸟巢”的外观看上去仿若树枝织成的鸟巢, 其灰色矿物质般的钢网以透明的膜材料覆盖, 其中包含着一个土红色的碗状看台。“鸟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见证了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不断走向开放的历史进程, 显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新精神和为世界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的民族自信心。

奥运会场馆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提供一种活动与交流的良好物质环境, 而且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内涵, 体现着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 展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奥运会场馆对参与其间的人们来讲, 是一种激励性环境, 它引导人们积极向上, 追求真善美。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可以利用奥运会场馆来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而且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奥运会场馆蕴涵的丰富人文思想资源来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二、奥运会精神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表现

奥运精神是体育文化意识形态的本质内容, 是人们的世界观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反映, 代表了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观, 具有精神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特质。奥运精神可以归纳为三点:

1. 以人为本, 大众参与的精神实质

奥运精神强调展示人的本质力量, 倡导对人的尊重, 谋求人的全面发展, 提倡积极健康的生活哲学, 强调以奥林匹克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现阶段, 我国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这与奥林匹克主义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基本一致。国际奥委会指出的:“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 将“奥林匹克主义”界定为“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由此可知, 奥林匹克主义的思想内容主要是:促进个人的和谐发展, 即体质、精神、品德的协调发展, 也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可用多种手段, 奥林匹克运动选择的手段是体育运动。实践证明, 奥林匹克运动是具有巨大影响力和震撼力的全世界的社会实践运动, 在培养和教育人们人格的健全, 道德素质的提升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2. 更快、更高、更强的进取精神

奥林匹克宪章中“更快、更高、更强”的格言以其巨大魅力激励人们去进取、去奋斗、去苦练、去突破、去冲击人的极限、去创造新的记录, 培养和鼓励人们勇敢顽强, 吃苦耐劳, 艰苦奋斗, 战胜困难, 胜不骄败不馁, 勇往直前去夺取胜利。

在奥林匹克运中, 尤其在运动训练中, 要克服体育运动产生的身体困难, 克服惰性, 战胜自我, 体验到很多在正常条件下不可能获得的身体感受, 它对一个人的内在的意志品质锻炼, 激发人的拼搏精神和超越意识, 对勇气和毅力的修炼都具有特殊的价值, 是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的重要素材。奥林匹克运动的伟大魅力来自它所体现的超越自我、挑战极限的精神气概, 来自于它提供了人类进行充分自我发现和自我超越的机会和可能。“更快、更高、更强”能够最充分地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 激励人们追求自我完善。奥林匹克赛场上没有永恒的冠军, 人们将不断攀登更高的高峰。这就是人类不断超越自我、战胜自我进而完善自我的表现。这种互相竞争、互相超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强烈地感染着每一个人, 让人们从中受到鼓舞、教育和激励, 进而去实现新的超越。

通过这些教育, 引导和帮助人们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人生, 对待工作、生活与学习。以超越、拼搏为理念的奥林匹克运动对于促进人们形成拼搏进取、奋发向上、勤奋乐观、坚韧顽强的优良品质, 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重大的作用。

3. 公开、公正、公平的社会原则

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是奥林匹克主义最主要的精神之一。体育精神的核心就是体育所倡导的竞争与团结、公开、公平与公正的道德规范理念。以公平、竞争为主要表现形式, 以遵纪守法为思想道德核心是奥林匹克运动不变的原则。奥林匹克运动倡导“体育是而且必须是一种教育方式, 体育运动应该在道德规范内和公平竞争的原则下, 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不仅适用于体育竞赛, 而且也可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任何事都要公正公平, 我们反对任何歧视, 主张人人平等。奥林匹克运动所构建的和平、团结、进步、公平、公正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这些在体育运动中所提倡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与人类社会所共同追求的“公平、公正”的崇高社会理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与人类社会所提倡和要求的先进道德规范和谐一致, 可以直接培养和加强人们的文明素养和提高社会的公德水平, 对人们具有重要的社会规范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平.奥林匹克教育资源相关研究述评[J].体育文化导刊, 2007, (6) .

[2]许华, 许冲.充分发掘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3) .

[3]王华琳, 于群华, 张晓红.以奥运为契机,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3) .

[4]王德瑜.奥运精神对当代青年的激励作用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 2008, (4) .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 篇10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的含义

要界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就必须先从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和说服教育这些最基本的概念讲起。《现代汉语词典》对说服的解释是:“用理由充分的话使对方心服”。这解释了说服的基本要义:说的是理, 服要心服。有学者指出:“说服是指在不施加压力的情境下, 个人和社会组织运用理由充分的道理, 通过信息符号的传递方式去影响他人或群体的思想、行为, 并使之心服的教育实施过程。”我们认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是指在不施加压力的情境下, 说服教育者按照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以及高校的具体要求, 通过传递理由充分的道理、话语去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并使之心服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的特性

1、平等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的平等性, 是指说服教育者和大学生双方置身于平等的地位, 互相尊重对方的人格、情感。说服不是压服, 压服是指教育对象没有发挥的权利, 只能按照教育要求去做, 其结果只能是口服心不服, 效果不佳。说服教育的实质是使受教育者感化, 心悦诚服, 是一个平等的互动过程,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大学生, 在说服教育的过程中坚持发扬民主, 不以教育者自居, 不对他们横加指责;要与大学生处在同一平面上, 让他们主动参与说服教育的过程, 逐步引导他们提高思想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者对大学生平等人格的认同和尊重, 双方在说服教育活动中才能更具有主动性、真实性, 说服教育效果才会比较理想。当然, 尊重不等于迁就, 它是有限度、有分寸的, 尊重的目的是说服对方, 并且使说服教育者与大学生都充分发挥主动性, 增强说服教育的效果。

2、互动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的互动性, 是指说服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的思想、信息、情感的相互交流和影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互动的关系, 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标志”, 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的显著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的过程包含说服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 并且这种传递是说服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教育信息的双向互动过程。说服教育的平等性使其互动性成为可能。这些有别于传统说服教育中的说服教育者单向的“说”, 大学生一味地“听”的模式。大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受众, 不再是说服教育者“说”什么, 他们就“听”什么;说服教育者怎么“说”, 他们就怎么“听”的被动群体了。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地选择说服教育者的教育信息, 并把获得的教育信息反馈给说服教育者。这充分显示了说服教育者的“说”和大学生的“服”。说服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影响是双向的, 只有实现他们之间的思想、信息、情感的良好互动, 才能取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的最佳效果。

3、感染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的感染性, 是指说服教育者在说服教育过程中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通过语言和行为引起大学生相同的思想感情, 使其不仅心悦诚服的相信, 而且欣然接受。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过程中, 说服教育者要对大学生多关心、多理解, 使之产生亲密无间的“情感效应”, 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信任与沟通的桥梁。这样, 对于大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必将产生重要作用。为此, 说服教育者要善于以自己充沛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唤起大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起思想上的波澜, 从而转化为他们内心的信念。不能把说服教育理解为语言干瘪、内容枯燥的说教, 更不能把本来内容丰富、充分有力的道理讲成了“冷冰冰的真理”, 这样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但要使说服教育富有感染性, 关键还在于说服教育者对讲解的内容应有深刻的理解、体会和对大学生真诚的爱护、关心, 如果说服教育过程中只有言教而缺乏情感, 就会使说服教育变成空洞的说教, 这样的说服教育不仅苍白无力, 而且大学生也不易接受, 甚至引起他们的怀疑与反感。正如俄国教育家别林斯基所说:“充满爱的语言, 使无可反驳的劝说好似熊熊烈火发生光和热, 而听到这种语言, 心中感到暖洋洋的, 会让人心情舒畅;但缺乏爱情的语言, 也就会把颠扑不破的一些真理, 搞成冷酷的、僵死的训诫。”所以, 说服教育者在进行说服教育时, 既要晓之以理, 又要动之以情, 情理交融, 这样才会感染大学生, 增强说服教育的效果。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的类型

1、说理说服教育、事实说服教育和情感说服教育

根据说服教育的内容, 可以分为说理说服教育、事实说服教育、情感说服教育等。说理说服教育, 是指说服教育者通过科学理论的传递与讲解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并改变其错误的思想、态度或行为的说服教育;事实说服教育, 是指说服教育者通过讲解典型、准确的事实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并改变其错误的思想、态度或行为的说服教育;情感说服教育, 是指教说服教育者通过调动大学生的情感使其形成正确的认识并改变其错误的思想、态度或行为的说服教育。

2、口头说服教育、书面说服教育和传媒说服教育

根据说服教育的具体方式, 可以分为口头说服教育、书面说服教育和传媒说服教育。口头说服教育, 是指通过演讲、讨论、谈话等方式所进行的说服教育。书面说服教育, 是指通过写作、信件等书面形式所进行的说服教育。传媒说服教育, 是指通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并日益盛行的电话、电视、网络等方式而进行的说服教育。

3、个体说服教育和群体说服教育

根据说服教育者数量的多少, 可以分为个体说服教育与群体说服教育。个体说服教育, 是指一个说服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的说服教育, 比如个别谈话、讲解和报告等;群体说服教育, 是指发生在多个说服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说服教育, 这里既可以是多个说服教育者面对一个大学生, 也可以是多个说服教育者面对多个大学生。比如转变一个顽固高校的缺点和毛病, 扭转一个落后班级的班风等。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 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 具有平等性、互动性、感染性等特性。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分为说理说服教育、事实说服教育等不同类型。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 (第五版) [M].商务印书馆, 2005:1286.

[2]罗洪铁, 主编.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人才开发研究[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273.

[3]张耀灿, 郑永廷, 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 2006:271.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篇11

关键词:思政课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正在从数量向质量转变,人们不仅要求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更要求有受更好教育的机会,而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是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突出矛盾。如何更好地利用优质的校际资源,更大程度的满足学生的需求,是现阶段教育界着力解决的问题。

海河职教园集中了天津市最优秀的职业教育资源,为天津乃至全国的职业教育工作都做出了积极地贡献,园区管委会“思政教研组”也曾尝试着在一些思想政治课程领域实现海河教育园的学校间的优秀教师的资源共享。但是,优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广度、深度还远远不够。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占据优势的教育资源,但是一谈到共享,就面临着“有车无路”的问题。如何建立优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交流共享机制,如何建立优质资源的评估机制,如何实现优质资源的定期更新,这些问题都将直接影响海河教育院优秀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的深层次开展,直接影响到优秀教学资源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快速普及。

2011年8月18日,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主办,中央电教馆、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承办的“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研讨会”在京举行。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指出:已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不充分,学生和老师获取资源的渠道和手段比较单一,资源的应用有限;各级各类用户对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的认识不足,是现阶段我国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面临的主要问题。而研究显示,这一资源共享乏力的状况在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领域,显得更加突出。我国现阶段的优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主要体现在区域内的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区域间的共享还没能更好地实现,而高等教育更是如此。高等院校间的优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也只是停留到数字资源的共享层面,还没有真正的延伸到其他的优质教育资源领域。2012年海河教育园管委会为了推动全园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搭建了“思想政治课程各校强强联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共享平台,使思想政治课程优质教育资源在整个园区的合理、有效配置成为可能。

一、高职院校间优秀思想政治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

1、优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匮乏:近年来,我国高校连续扩招,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这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但与之相伴的是各种质量问题:一方面扩招导致生源质量差异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生均教育资源紧缺,①优秀教育资源的匮乏是长期困扰我国高等院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

2、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多种教育资源的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各高校也将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自己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然而,任何一所高校的规模和资源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满足和适应社会所有方面的需求。高职院校间的优秀教育资源共享可以使优秀教育资源走出学校的围墙,使学生可以学习到各校优秀专业的优秀教学资源,将自己打造成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减少优秀思想政治教学资源的浪费、提高优秀教育资源利用率:优秀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可以使各院校集中主要教学资源于优势专业,减少对于其他院校可共享的优秀教育教学资源的投入,同时,将自己的优秀资源与其他院校共享。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教学资源浪费,同时也可以减少教师负担,提高优秀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二、可共建、共享的优秀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类型

1、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媒体资源的共建共享:媒体资源的共享应包括园区内各院校数字信息资源(如图书馆)的共享,也包括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的共享。

2、思想政治类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既包括园区其他学校的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专业及兴趣去其他学校学习。同时,同时也包括同一门课程园区间教室的交流学习。

3、思想政治专任教师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优秀教师在园区校际间的交流最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及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

4、课外思想政治类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优秀课外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既包括来自企业及其他院校专家的讲座也包括学生的一些课外学习社团等的资源共享。

三、优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具体措施

1、媒体资源的共建共享:媒体资源的共享应包括园区内各院校数字信息资源(如图书馆)的共享,也包括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的共享。如:各校可以将优秀教师的教学教案、课件、习题、试题、授课视频放在校园的网络中,使外校学生可以浏览、下载,实现在线学习交流。同时,各院校也可以将自己本校的部分优秀数字信息资源对园区其他院校学生开放,供兄弟院校学生学习。

2、思想政治类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园区的学校,可将开设的相关课程及任课教师的相关介绍在本学校网站上登出,园区其他学校的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专业及兴趣去其他学校学习。同时,园区学校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某些共同的选修课,学生可以选择去园区其他院校学习、考试并取得学分。

同时,针对院校间开设的相同课程可组织相应的任课教师定期集中备课,教研,将自己的教育体会及优秀的教学资料与兄弟院校教师共享。

3、思政课程专任教师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同时,针对园区院校间一些设置相同的课程,可组织优秀教师去园区内的其他院校授课。例如:对于每所院校均开设的《思修》课程,可以由每所学院派出一名优秀教师组成园区《思修》课程授课小组,小组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设置每人讲授一部分内容,并在园区每所院校选出的实验班级中授课。通过优秀教师在园区校际间的交流最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及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

4、课外思想政治类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园区内的院校可轮流组织专家讲座和来自企业的优秀人员的座谈活动,并在每次活动中邀请其他兄弟院校的学生共同学习。同时,园区院校间还可共建一些学生课外学习社团,邀请园区兄弟院校同学的共同加入,来自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同学既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丰富知识,同时也可以将社团共同的学习成果传递到各所兄弟院校。

四、优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共建共赏性原则:作为园区各院校共建共赏优秀教学资源的平台,应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一方面为广大师生提供经过论证的优质教学资源下载和在线浏览,另一方面为广大师生提供上传原创优秀教学资源的途径。

2、多样性原则:确保共建共享的优秀教学资源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师生对资源共享的不同需求。

3、动态性原则:要保证共建共享的教学资源的及时更新。通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学资源实施动态评估,在对资源进行严格的筛选、审核之后,精选出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供园区师生共享。②

国外的一些高校可以说是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先驱。例如:麻省理工把1800门课程的课件都放在网站上,提供课程与作业的PDF格式下载。并且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都建立了镜像网站,把麻省的课程都翻译成立中文。便于其他学校乃至其他国家的学生共同来分享他们丰富的教学资源。英国十几所大学联合起来,组建了英国公开大学。有一部分课程是对注册学生开放的,但是有一批很好的课程是免费的,并提供视频。每门课还设立了论坛,在社区中,大家发表意见,共享学习资源。在北美,最好的大学,都聚集在美东地区和美西地区,它有一个具体效应,因為在经济学当中称为运输距离,高校相对集中,使得优秀教师在校际间交流成为可能。

中国优秀的思政教师本身就是一个稀缺资源。海河教育园作为职业教育的基地,在教育资源愈来愈开放的今天,如何能够利用天时、地利的有力条件,把我们有限的优秀思政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利用起来,提高思政教学效率,“使优质思政教育资源走出学校围墙”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更深入的研究思考。

注释:

①《高校优质资源共享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周灵丹汤立新

②《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现状分析》 郭海波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参考文献:

[1]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http://www.yourblog.org/data/20067/471859.html.

[2]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现状分析.http://wenku.baidu.com/view/c660090c6c85ec3a87c2c556.html.

[3] 魏晓彤.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实践.

[4] 区域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研究方案.http://www.cdhxzx.cn/newweb/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28.

[5] 杜占元:以优质资源引导教育的改革和发展http://www.edu.cn.

[6] 《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研究》课题实施方案http://wenku.baidu.com/view/d7ee8aa3b0717fd5360cdc16.html.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篇12

关键词:儒家思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儒家思想,是世界文化丛林中独树一帜的最悠久的精神宝藏,它在不断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及整个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都起过巨大的作用。理论和实践证明,儒家思想的优秀成分是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种特殊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如能很好地吸收和运用,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1.以仁爱为本,强调“厚德载物”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儒家推崇“仁爱”原则,强调“人和”精神。“仁”是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境界,它一方面强调为别人着想,另一方面强调自我约束。这种思想不仅提供了人我关系的准则,同时也是实行这一准则的普遍方法论原则。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等观点,正是从这种“仁爱”原则出发,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强调“人和”、“和谐”、“和为贵”、“和气生财”的思想。“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和实现“仁”的基本要求之一,它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儒家这种人本主义原则,体现了人与人相爱互尊、团结和谐的人道主义。这一美德对于我们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正确处理矛盾仍然产生着积极作用。今天我们更应该弘扬这种美德,讲文明、懂礼貌、知礼节,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以集体为本位,强调整体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儒家德育推行的基本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中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正是在这种以天下利益为重的整体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和追寻“廓然大公”高尚境界的道德要求。显示出为国家、民族、集体的献身精神,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成为人民所尊奉的道德品质。集体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强大凝聚力,是中国自古以来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石。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对这一优秀传统加以改造与继承,必将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尤其是有助于克服利己主义,抵制腐化堕落行为。

3.重视家庭伦理,强调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人伦在儒家思想中有两重含义: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二是指处在人伦关系中的人们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从“父慈子孝、君惠臣忠、兄友弟敬”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都规定了封建社会中最基本的人伦关系。这种人伦关系一方面强调下对上的尊、亲、孝、敬、恭等道德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同样强调上对下的礼、爱、慈、友、宽等道德责任和义务。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其中难免有不适于当今社会的糟粕,但其旨在家庭社会之和谐,至今仍有其启迪意义,诸如:抚养子女、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人伦关系中最重要的要求;“孝”被称为一切道德的根本,是所有“教化”的出发点。孔子认为,从一个人对待自己父母的态度,可以判断他对别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态度。

4.高尚的精神境界、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儒家传统道德的灵魂

儒家认为,精神追求是人生的最大快乐。而在精神追求中,最高尚的就是道德追求,以道德高尚的理想人格作为人生奋斗的榜样。孔子把追求崇高的理想与信念看作“仁”的最高表现,提倡“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孟子进一步提出了“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这种道德境界,对于我们形成不畏强暴、不屈不挠、高风亮节的民族气节和人格尊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要研究和汲取儒家思想的优秀遗产,直面困难,乐观向上,开拓进取,发扬中华民族勤劳、善良、质朴的优良品质。“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勤有功,惰无益”等早已成为人们的生活态度、审美标准、道德标准和价值尺度,更应广为发扬。

5.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强调身体力行

儒家思想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系统,强调在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实践。孔子讲“修己”、“克己”,提出“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省”;孟子讲“养身”、“养性”;明代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都特别强调道德实践,认为这是知善、行善并达到成贤成圣的关键,认为一个人只要立志行仁,而且一以贯之地笃行不已,才能成为无愧于天地人间的高尚的人。

二、儒家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儒家思想强调道德核心是“仁爱”,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作用

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核心是“仁爱”,把“仁”概括为人的道德的最高原则。孔子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要“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有了“仁爱”的思想精髓,其他由此而派生出来的伦理观点,也是人们所适用的。儒家思想的合理因素与大学生的德育目标是相适应、相一致的。通过批判地学习和弘扬儒家伦理思想,并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诠释,能够服务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目的,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儒家所倡导的这些人生观,用来教育当代大学生,既能医治少数学生存在的麻木心态,又能唤起生命意识,拓宽其精神空间,催其奋进,促其进取,形成积极有为、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2.儒家思想强调社会整体利益,倡导见利思义,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当代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 成长于社会的转型期, 各种思想、意识、观念相互影响和渗透, 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多元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 他们的时代精神、竞争观念明显增强, 初步具备了一些现代意识, 诸如主题意识、竞争意识、公平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以及民主意识等。这是他们的主流, 是积极的一面。同时, 由于他们生活经历简单, 对许多问题缺乏深刻、透辟的认识, 面对复杂的价值环境,容易导致一些人认知与行为背离、价值目标与现实取向背离,而这与价值观都有直接联系。今天,我们用儒家思想的义利观引导大学生树立价值观, 一要借鉴其有益的内涵; 二要充分认识和肯定大学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积极的价值观念; 三要把关心集体、关心他人、乐于奉献、遵守社会公德作为教育的重点。

3.儒家思想倡导胸怀天下、立志报国,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邓小平曾经指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党中央先后下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等文献,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做了明确规定,使爱国主义教育日趋科学化、规范化,并将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大学德育工作要让广大学生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把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通过大力弘扬传统儒家所强调的为民族、为国家而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所倡导的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的集体主义思想, 使大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社会的整体利益同广大青年学生的个人利益乃至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从而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自觉地把自己的忠诚、爱心、智慧和勇气、知识、才能奉献给祖国和人民, 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繁荣和富强尽自己神圣的爱国义务。

4.儒家思想强调“谦恭礼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儒家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主张“谦恭礼让”和“严己宽人”。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基本上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且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受商品经济影响,受逐渐渗透的西方思潮和不断变化的就业环境的影响,他们不少人以自我为中心,主张个性的自由发展,社会意识淡薄。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就是我行我素、自私自利、得理不饶人,甚至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等。因此,用儒家的“仁爱”精神去引导学生,让他们懂得在人际交往中,不能过分强调自我感受,明白个性的释放应建立在不伤害他人的基础上,谨防自私心理作祟,努力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甘愿吃亏、奉献,不求回报。这些对当代大学生来讲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用这些思想来教导大学生,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逐步培养宽容的心态、包容的胸怀,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儒家思想教育的途径

1.吸取儒家思想中健康的伦理道德观

长期以来,高校只重视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却忽视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中国传统文化是德性的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倡导经世致用。因此,正确地介绍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必将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此,应将传统文化引入思想道德教育领域,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以发挥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

2.将儒家思想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文化背景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长期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社会结构、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综合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经典文献、制度等形式存在着,而且还广泛地以积淀而成的具有民族特点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形式存在着,成为“遗传文化”。它内化为人们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性格,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和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成为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活在这种背景之下的大学生,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承受者。其中绝大部分是间接地、不知不觉地接受的。如何客观地分析、看待、学习、利用传统文化,净化大学生的思想,应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3、利用现代化手段,传递给学生儒家思想

通过教学设备、网络、多媒体等,传递给学生一些新的信息,从而增强学生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如电视里百家讲坛中的《于丹心语》,这是专门介绍孔子思想的,也许她的观点不一定符合学术性的严格要求,但是将束之高阁的优秀的东西通俗化,并能够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这也不失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继承和发扬,可以增加学生对孔子思想的了解。

4.从时事热点着眼,利用一些新闻热点作为契机,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社会上不时有一些热点问题,如中韩传统文化之争、关于中国龙的形象的争议等,可以用来提高学生对传统精华的继承,以此来弘扬中国的古老文明,从而宣传儒家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能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效果。这些时政内容也可以成为教学资料,从学生的整体角度出发来运用和实践儒家思想,有利于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当然,必须看到,儒家思想中也渗透了许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消极作用的成分, 如轻视劳动、等级尊卑、封建迷信等消极观念。因此,我们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吸纳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摈弃糟粕和陈旧过时的东西。只有做到古为今用,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拓展和丰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3]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唐凯麟,曹刚.重释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李曼.浅谈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上一篇:公路项目的成本控制下一篇:人物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