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色彩观

2024-07-14

建筑色彩观(共8篇)

建筑色彩观 篇1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融合的发展, 信息交流的速度得到空前的提高, 经济发展模式的表面同一倾向给人们造成了艺术文化的同一感。在当前各大城市进行大力扩张和经济构建的过程中, 对发达城市的模仿性和相似性是内地城市建设的主要缺点。城市地域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 地域性特色也慢慢地被同化。如何突显自身的地域性特点, 构建特色的地域性文化, 是我们当前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中不可忽略的一个严峻问题。

随着城市规划建设的进步, 城市色彩日渐成为我国城市发展设计中的重中之重, 而城市色彩主要表现在建筑色彩中。如何通过城市的建筑色彩来体现本区域的文化内涵, 已成为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北京的城市色彩被确定为以灰色调为主的灰色系, 大连市为米黄色, 青岛市的绿树红瓦、碧海蓝天等等。中原色彩文化研究要致力于文化与经济的深层结合。戴维·S·兰德斯在《国富国穷》中指出:“国家贫富取决于深层次的文化因素”, “历史就是这样演进的, 能搭上时代的列车, 就能分享财富, 而落后者就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地域性建筑色彩观的建立和延续, 将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文化进程的直接体现。

笔者根据中原地区的地域性特点, 着重对河南省省会郑州市的建筑色彩进行分析及设计引导。

一、中原地区地域性建筑色彩的建立

建筑色彩往往体现出特定的文脉。曾经有一位建筑师这样说道:让我看看你的城市, 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一座城市的色彩, 时时刻刻在展示着这座城市的精神以及这座城市的现代文明水准。当代城市建筑色彩主要包括居住建筑的色彩、商业建筑的色彩、办公建筑的色彩、景观建筑的色彩和文化建筑的色彩等。应该说每一种建筑类型都有相对适合它的建筑形式及色彩, 然后汇成一个集中的、完整的建筑色彩生态体系。郑州城市建筑色彩的确立, 需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历史文脉、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等因素。

(一) 历史文脉

城市的色彩与城市的历史一样悠久, 色彩本身积淀着城市的历史。有些色彩是城市政治或经济文化的反映, 像北京皇城的金黄屋顶与民居的灰褐屋顶相比, 便是中国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写照;上海外滩建筑凝重的铅灰色, 则透视着国际金融资本的威严。有些色彩则是城市建筑自然选择的结果, 像中国江南城市的白墙灰瓦, 德国城市的红瓦黄墙, 便是城市的传统色彩。像欧洲城市, 如果仅看其教堂, 似乎有许多共同点, 但如果看民居色调, 无论是威尼斯还是阿姆斯特丹, 人们却会一眼分辨出来其差异, 即便是外墙涂料是新的, 其色彩却是历史的。有些地区在建筑时人们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像黄土高原窑洞、山区居民的石房、林区居民的竹木楼等既方便实用, 又能使建筑色彩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宛若天成。不同区域对同一类建筑色彩的处理往往也不相同, 同样是佛教庙宇的墙面, 北方多用土红色, 而江南则用土黄色, 具有各自的建筑文化传统。国内有名的佛寺多建在深山中, 庙宇呈红色, 透射出一种“深山藏古寺”、“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蕴, 新疆喀什绿白色的高大清真寺群矗立在干旱的黄土地上, 犹如大漠中的一片绿洲, 绿洲中的一泓清泉。这些色彩都起到了滋润当地环境的作用。

郑州——中国第八大古都, 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 因古时曾是商朝的都城, 所以又称为“商城”。河南省博物院、郑州市博物馆、城隍庙、商代遗址、河南省艺术中心等建筑形式都体现出了郑州这座商城的古朴历史气质。我国历来都有“逐鹿中原”、“问鼎中原”之说, 中原地区乃兵家必争之地。现代的郑州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 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推进梯次发展的中间地带, 是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商业物流、批发周转的中心。郑州市商业中心主要以二七广场周边为代表, 众多的大型商业及餐饮设施, 其建筑色彩多样。商业区的建筑色彩应突出其功能特性, 并服务于商业活动, 特别是适应市场建设多样化的需求。因此, 在色彩基调统一的基础上, 应力求丰富多彩, 体现商业建筑的现代气息, 使用明度较高的色彩。

(二) 自然环境

人们最早对色彩的接受和创造是来自于他们所生活的环境, 各地区色彩传统的形成往往包含着他们对周围环境色彩的模仿或某种稀缺色彩的渴求。例如:汉族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 自然环境的主要色调是黄色, 因此, 千百年来汉族对黄色情有独钟。在古埃及, 绿色有着重要意义。古埃及地处沙漠, 珍贵的绿色在广袤的沙漠中象征着生命。埃及人的母亲河尼罗河更是给古埃及人带来了肥沃的绿洲, 象征着河水的蓝绿色对古埃及人意味着不断注入的生命力。因此, 古埃及人崇尚绿色, 现代埃及人依然把绿色视为永恒的色彩。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强的制约性, 人类始终在保持生存发展与社会完善中寻找适应自然环境的最佳途径;同时, 人类也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

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儿女对黄土地、黄河的崇拜衍生了尚黄传统。中国有“黄生阴阳”的说法, 把黄色奉为彩色之主。黄色是居中位的正统颜色, 为中和之色, 居于诸色之上, 被认为是最美的颜色。郑州地处黄河中下游, 属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历来有“绿城”之称, 其绿化覆盖率35.5%, 市区内地势平整, 植物茂盛, 四季分明。在这种环境下长期居住的人们容易接受多变的色彩, 所以偏爱柔和、靓丽的色调。

(三) 文化因素

建筑色彩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色彩的产生和发展本身反映出人的生命与意识发展的历史进程。史前人类在几百万年之前, 就已经随着昼夜交替和生命的更迭, 产生了感受明暗和色彩的感觉机能。原始色彩活动最常见的为黑、白和红色。蒙蒙混沌, 黑白始分。人类使用色彩的同一, 其实源自人类色彩原始的同一。这种色彩本能使人类形成过程中产生了最基本的色彩潜能, 使人类进行色彩创造具有内在核心和永恒的动力。如:古罗马帝国前期流行的色彩主要倾向于在白色与黑色的基础上有节制的使用红、黄、绿、淡紫几种颜色。如这个时期规模宏伟的万神庙的科林斯柱头用白色大理石, 而柱身使用的是暗红色的花岗岩。在古罗马帝国后期, 随着古典精神的衰落和基督教的兴起, 形成了新的色彩文化。再如:我国宋代, 油漆的大量使用, 以及印度佛教的影响, 建筑颜色突出为红色。这一时期的色彩反映了当时的主流文化。宋代喜欢稳而单纯、清淡高雅的色调, 是受了儒家的理性主义和禅宗的哲理作基础的社会思想所致。

文化是精神之源, 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河南地处中原, 古人称之为“天下之中”。郑州地处中原之中心, 地域性建筑色彩总的倾向应尊重其地理历史气质, 突出其“商城”、“绿城”的地域性特点。如郑东新区河南省艺术中心, 金黄色主体外观酷似陶埙 (如图) 。五个椭圆体建筑的长轴汇集于一个中心, 寓意中原之中心的地理位置, 其造型是由河南出土的7000年前古乐器陶埙演变而来的;艺术墙像黄河波涛翻卷的浪花, 又如河南出土的2500年前的古代管乐器石排箫;中间晶莹剔透的装饰柱, 是设计师根据河南出土的8000年前中华第一笛——骨笛感悟而作。整个建筑群体使河南古代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郑州城市建筑色彩的基础色调, 在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的基础上, 结合其地域性特点, 确定为以淡雅明快、果断理性的中性色系为主。

二、郑州建筑色彩文化与时代的发展

(一) 建筑色彩对于地域文化的再现

地域文化对建筑色彩的影响是较大的一个因素, 建筑色彩能够很好地对地域文化进行再现。北京, 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都城, 受几代国都文化的熏陶, 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建筑遗产, 现存数量较多的明清宫殿, 概括和代表了这座古城的历史风貌。故宫那金黄色屋顶和红色高墙的构成, 装饰浓艳、雕梁画栋的颐和园建筑, 它们的色彩强烈地突出了地域文化特点。郑州这座历史名城, 有着浓郁的商文化, 郑州便利的地理位置更奠定了它成为商业中心的商都特色, 铅灰色、蓝灰色的城市建筑色彩更多地服务于商业目的。郑东新区的整体规划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郑东新区位于郑州市区东部, 是郑州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为实施拉大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战略而投资开发建设的新城区。于2003年开始建设, 预计未来20—30年内建成。整个东区的规划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 规划引入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 风格独特, 靓点突出。

奥斯瓦尔德在《色彩入门》中认为:“在使人愉快的色彩中间自有某种有规律的、可持续的关系可循。缺少了这个, 其效果就会使人不愉快或是使人全然无感觉。效果使人愉快的色彩组合, 我们就称为和谐”。因此, 我们可以说:和谐等于秩序。郑东新区建筑群色彩的规划正是和谐中秩序井然, 功能体现完善。郑州市博物馆 (如图) 新馆建筑取“问鼎中原”的创意, 以郑州出土的商代铜方鼎为建筑造型的原始基础, 铜网架大圆屋面, 隐喻着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哲学观念, 整座建筑造型沉稳、凝重, 取鼎之意, 而超越简单的形似, 既令人感受到历史文化名城绵延悠久的博大精深, 又具有时代建筑的独特形象和崭新魅力, 成为郑州市标志性建筑的重要成果。

(二) 建筑色彩与时代发展的矛盾与解析

随着中原崛起进程的推进, 当前, 河南正在加大力度推动文化体制的改革发展步伐。然而, 有些地区为了追赶现代化的时髦, 建筑都采用白色、灰色, 以及高明度、低彩度的暖色调, 导致大部分建筑在色彩的色相、明度和彩度方面趋同或类似, 或与周围建筑格格不入。特别表现在居民建筑、商用建筑等方面, 盲目加入设计概念, 提高卖点。一方面, 目前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状况, 已明显反映出人们对居住环境美学质量的要求在提高;另一方面, 也充分暴露出我们在城市建筑色彩环境规划方面投入不足, 导致目前全国普遍存在“城市建设色彩失控”现象。时代在发展, 如何提升郑州本土色彩文化, 形成特色的城市建筑色彩, 更好地体现深层的文化底蕴和现代商城的发展面貌, 更好地促成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和谐衔接、统一, 是急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时代的发展对于建筑色彩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时代的发展冲击着传统色彩认识和现代设计的隔阂;二、时代的发展使地域性色彩文化产生新的内容;三、时代的发展使新的色彩装饰材料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 作为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城市色彩面临着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契合点的问题, 而建筑色彩做为其中关键的色彩因素, 更需要我们设计者具备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 地域性建筑色彩的研究更需要不断的总结归纳。

建筑色彩观 篇2

1.“自由”色彩设计

如今我们生活在色彩审美自由的社会环境当中,在鼓励个性发展的社会氛围下,能够实现对色彩之美全方位的表达、享受和运用。自由色彩观体现在色彩选择和色彩表达这两个方面。自由色彩观是色彩选择、色彩表达等色彩创作的前提,自由色彩观为色彩的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得设计师能够随心所欲、超越自我地进行色彩表达,创作出能够体现自身个性的作品。但是在色彩表达的时候要注意考虑到民族差异、政治差异以及受众群体的特点,把“目标受众”作为基本的前提进行高享受、高质量的视觉作品创作。

2.“简洁”的视觉冲击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都有一种单色崇拜的现象,“简洁”这一色彩设计理念从包豪斯确立以后就广为沿袭。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信息爆炸式涌入人们的视野,简约的平面设计表现形式凭借着一目了然等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简洁”并不是“简单化”或者“东西少”。“简洁”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通过采用“由此及彼”以及“以少用多”的设计技巧达到让人回味无穷、过目难忘的效果,使得受众者在“意境”之中,通过欣赏客观对象的精髓部分,集中处理复杂的客观对象。“简洁”的色彩观能够满足现阶段平面设计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要求,符合大众的认知观。因此在平面设计的过程当中,正确科学的“简洁”和敏锐的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二、现代平面设计色彩观与传统色彩观的关系

1.对传统的继承

我们每个时期的传统都是对应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与生活方式的,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在时间的背景中研究先人的审美与创造,总结把握传统色彩观的法则,研究古代的哲学精神与人文方式,理解传统色彩的思想和内在灵魂。这些形而上的东西就是现代平面设计色彩观念形成的基础和源泉。传统是开放的,昨天的“自由”与“简洁”相对于今天而言就是传统,今天的“自由”和“简洁”到了明天也会成为传统,现代平面设计“自由”“简洁”的色彩观就是传统的沉淀和继承。很多色彩观都可以成为有形的传统,平面设计色彩观对传统的继承,既是对传统的色彩感觉、色彩样式的继承,又是对传统的色彩观念的内在可能性的传承。因此,我们在对传统的民间色彩观、五色观以及尚红观念等传统色彩观进行继承的过程当中,应该批判地继承,取长补短,扬长避短。

2.对传统的创新

中国画色彩观探析 篇3

关键词:色彩观,民族色彩审美心理,色彩运用

长久以来, 中国画的色彩似乎被当作一个“弱项”。实际上, 中国画的色彩是发展成熟了的、蕴含深刻人文精神的色彩。本文将对中国画色彩观的产生渊源及其在作品中的运用进行论述。

一、由“随类赋彩”看中国画色彩观

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六法, 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其中“随类赋彩”概括出中国画色彩运用的基本原则, 同时反映了中国画的色彩观。具体理解“随类赋彩”要从六法之首开始, “气韵生动”是六法之本、贯穿于其他五法之中, 它要求中国画要注重人的主观精神、情感。那么, 中国画中人们对色彩的认识也不会简单的锁定在物体上, 而会从人的情感出发赋予色彩一定的精神、观念。可见, 中国画的色彩观不以描摹物象色彩为目的, 而是以观念化的色彩展现中国画色彩的艺术魅力

二、中华民族的色彩审美心理

中国画的色彩观作为民族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由中华民族的色彩审美心理孕育而生的。

(一) 中华民族对色彩的最初认识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的定居民族, 我们的先民以农业为生产方式, 在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靠什么来判断果实是否应该采摘, 苹果长大了就熟了还是红了就熟了, 红了就熟了比其它判断形式都要准确。麦子要采黄的, 棉花要摘白的, 高粱要收红的……中华民族对色彩的最早认识由此产生。中华民族最初就认识到, 色彩是人们对问题认识的结论, 不仅是物体所固有的, 这种认识后来发展为中国画色彩观的精髓。

(二) 中华民族对色彩的运用

中华民族在最初的色彩运用上, 便不将色彩束缚在物象上, 而是作联想性、象征性的解释。例如, 很多原始壁画是由红色的线条描绘而成。血是红色的, 维系生活的火是红色的, 许多果实成熟的颜色是红色的……与先民生存息息相关之物相联, 红色被先民赋予了生命的色彩, 使用红色意在呼唤生命。另外, 新石器时代的许多陶器是由黑色绘制, 夜晚的黑色给先民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 也许先民对黑色有着阴阳崇拜的感情。可见, 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就对色彩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

在经历了原始社会的朴素之美后, 古人在色彩运用上也丰富起来, 色彩由红、黑两色发展到青、黄、赤、白、黑五彩彰施, 同时色彩的象征功能也更为突出。这时, 中国的礼仪开始涉及色彩, 春秋时代的《考工记》这样的记载:“东方谓之青, 南方谓之赤, 西方谓之白, 北方谓之黑……”先民们将色彩和方位联系在一起。到了战国时期, 阴阳五行说盛行, 先人们又把色彩与五行联系在一起。不仅如此, 色彩还与社会的凶吉、礼俗等观念相对应。周朝时, 朱色和紫色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穿, 既“满朝朱紫贵”, 而下等的、普通的人物则用其它间色或杂色, 所以“青布蓝衫”往往指老百姓。可见, 色彩在中国人眼中不仅仅是悦目与装饰, 更具有精神内涵与礼俗观念。

中华民族对色彩的认识从一开始就注重对色彩进行概括性、象征性的解释, 使色彩具有观念性, 在运用上更是注重这种观念性的发挥。正是这样的色彩审美心理孕育出中国画的色彩观, 几千年来中国画家把这种色彩观运用在画面上构建着他们的精神家园。

三、中国画的色彩运用

中国画的色彩既有神奇的绚丽, 又有祥和的平淡。但无论以什么形式表现, 中国画的色彩有着惊人的表现力。

上古时代, 中国画被称为“丹青”, 可见中国画也曾有过瑰丽的色彩。无论是青绿山水, 还是仕女画, 还是花鸟小品, 中国画的色彩传达着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青绿山水画的创始者李思训、李昭道生活在唐朝盛世, 在他们的心中有着盛世强国的骄傲, 对壮丽山河的表现欲, 在画面中他们运用金壁青绿诸色着色, 画风精工繁茂、绚丽端厚。其实山水的色彩何止青绿, 他们之所以注重这春之征色, 正因为它表达了生命旺盛之意, 宣泄出盛唐人心中的豪放之情。《簪花仕女图》中朱砂与白, 《韩熙载夜宴图》中灰色……与这种青绿一样, 都与自然真实色拉开了相当大的距离, 但在画面中却都给人以完善的真实之感。因为这些色彩传达出画家乃至那个时代的思想观念。

唐朝, 五色鼎盛的同时, 水墨悄然兴起。在中国画的色彩观中, 黑白是能包罗一切色彩的颜色, 自然界的事物并不全是黑的, 但水墨仅通过虚实、聚散、黑白等阴阳相生相克的关系而成天下万物五彩缤纷之文。在语义与哲学精神上, 黑白倾向于“道”之理法, 与“玄”、“默”、“静”、“虚”、“空”、“无”相通, 有着无限的内蕴性, 水墨画以黑白两色表达出古朴澹逸的情趣, 符合了失意文人超脱避世, 旷达平和的审美心理。此后, 水墨逐渐成为中国画主要的表现形式, 抒发着文人画家的胸中逸气。元四家之一的倪云林只用单一的墨色, 石涛评价他的画“……一股空灵清润之气, 冷冷逼人。”徐渭的《墨葡萄》也是如此, 在一种怀才不遇的心境笼罩下, 以淋漓的墨色表达出一种阴暗又奋力的抗争心情。

西方色彩观认为, 光是色彩发生的原因, 色彩是人类对其感觉的结果, 这是根据一系列实验结果得出的科学结论。其实, 这种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色彩理论是永远无法满足人类对色彩的全部感情需要, 也永远无法完全解释人类生活中出现的色彩问题。传统的中国画色彩观以人的主观认识、思想情感为基础, 注重色彩所具有的象征意义、精神内涵、文化观念, 这种色彩观在绘画中的运用将色彩的艺术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它非但不会因为缺少科学实验基础而失去存在的价值, 反而会因为它注重人们对物象的人文感受而更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底蕴, 形成了中国画这个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奇葩。在中国画的发展道路上, 我们在注重“笔墨当随时代”的同时, 更要注重对传统精髓的继承和发展, 把握好中国画最本质的要素。对于中国画色彩观, 我们应该重视对它的认识和把握, 把这认识和把握运用到创作中, 使我们的画面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内蕴及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绶祥:《国画讲义》, 广西美术出版社

[2]沈子丞:《历代论画名著汇编》, 文物出版社

建筑色彩观 篇4

关键词:色彩应用,平面设计,色彩,影响

一、中国传统色彩观的产生

色彩的存在概念产生的很早, 是原始的无色光线及其相对无色彩黑暗的产儿。自从有人类社会的那一刻起就有了色彩, 并且伴随人类的进步不断进步, 传统的色彩实际上就是人类自发的色彩, 这也体现出了人类改造世界的表现。给予了色彩更多的内涵。在原始时期, 民众通常通过色彩来判断实物。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色彩的认识开始产生了许多的变化。在一直到后来, 人们在意识上开始形成了黑、白、红这三种常见的色调, 也正好表达了民众对于信仰的崇拜。这种单色一直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并且成为了人们意识中的色彩特征。直到进入奴隶时代后, 才出现了五色的色彩观,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 色彩观也跟着不断的变化, 朝着更加开放和丰富的趋势发展。人类的精神文明有了很大的提升, 推动了各种各样的色彩形式的出现, 让民众对色彩的认识由原来的单一的朝着复杂的方向前进。五色色彩观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 已经成为了中国美术学当中一个比较标志性的亮点之一, 同时也是当代国内色彩观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传统色彩观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

(一) 五行晋升对平面设计色彩的影响

在传统的太极图当中, 将有无、阴阳等都实现了对立, 通过采取黑白的对比方式, 运用抽象的事物来表示其中深刻的哲学思想, 同时将无穷的宇宙知识实现了具体化, 这样既代表了中国的经典图形符号, 也是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图像标志之一。在色彩中, 白色被认为是所有色彩的根基, 是其余色彩的发源地, 而黑色则代表了所有的黑恶势力, 在太极图中, 通过对白色和黑色的对比, 真实生动的表达出了在传统文化中, 阴阳可以实现互相转化的哲学概念, 也体现了物极必反的哲学思想, 在太极图中, 任何一个图像都代表着其中特殊的含义, 完全积累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 最大限度的变大了中国传统民族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

(二) 五色色彩对平面设计色彩的影响

在古代, 五色色彩代表着不一样的阶级观念, 特别是在传统文化当中, 影响特别深。受五色色彩观的影响, 每一种色彩都代表着属于自己的阶级地位。在过去, 对色彩的运用十分的讲究, 非常的严格, 因此, 在当前的平面设计当中, 看到不同的色彩就可以区分出古代的阶级情况, 以此来作为设计的依据。比如:现在都认为绿色代表着和平, 其实这个寓意都是来源于古代, 因为在国际上, 绿色代表着青春、代表着和平, 同时被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三) 传统色彩观对现代文字意向表达的影响

在当前的平面设计中, 出现了很多的艺术形式, 在平面设计中文字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成为了平面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常情况下, 设计人员都员将色彩和图形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以此来给人们传递其中的内涵, 表达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同时也为人们传达和记录提供了可行的工具。经过艺术处理以后, 达到对文字的图形化, 进而让平面广告在传递的过程中达到视觉上所要期望的效果, 而文字自身也带有很强的图形意义, 汉字具有图形化的特征同时也凝聚了各个时期不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文字的意蕴进行探讨, 可以得出文字是具有外延性的, 对人们视觉上的吸引力非常的强, 加上加入色彩的传达, 则让文字更加生动活泼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让其更有特点, 带有极强的民族特征的色彩和文字搭配在一起, 完美的体现出了文字色彩的特征, 将这些有效的融入到现代平面设计中时, 能彻底的转变语言的传达方式, 让人们更容易接受。

(四) 传统色彩观和思想情趣的表达

在目前的平面设计当中, 设计出的产品必须要具备两个要素, 一个要素是文化归属感, 另一个要素是设计的个性化, 只有具备了这两个要素之后, 才能让设计实现其最初的目标, 才能达到对消费趋势的主导作用。人文关怀的思想在平面设计中已经得到了大量的关注, 并且会在之后的文化设计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内涵, 让平面设计体现出人性化。传统的色彩观在当前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科学的设计元素, 能让设计工作者在其中找到设计灵感, 并且在大量运用传统色彩观念的基础之上, 最终达到对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和传承。要说谁对中国的传统色彩的影响最大, 说是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学派应该当之无愧, 在后期以庄子和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在汉朝也传入了部分佛教色彩。

总结

综上所述, 在当代艺术中, 色彩在其中的地位是十分高, 有其自身的鲜明特点。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形成, 是对传统色彩文化的一种积淀, 通过对传统色彩观进行分析研究, 需要站在历史的角度, 才能获得宏观和历史性的了解, 而在当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史中, 恰好是对中国传统色彩观的一种研究的传承。上面这篇文章通过对传统色彩观进行简要分析, 简单探讨了传统色彩观对当代平面设计所带来的影响, 供未来平面设计在设计时色彩的参考所用。

参考文献

[1]王琳, 范建淑.中国传统色彩观对现代平面设计色彩的影响[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12:73-74.

[2]谷会敏.中国传统色彩观对现代平面设计色彩应用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 2014, 16:89.

[3]傅小芳.浅议中国传统色彩观对现代平面设计色彩的影响[J].中国艺术, 2013, 01:157.

建筑色彩观 篇5

中国绘画古称“丹青”。面对宇宙之大,色泽之繁,古代画家很早就有运用色彩的经验。中国画正如潘天寿先生所言:“笔为骨,墨为肉,色为饰”。色彩作为中国画的辅助因素,在画面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不仅可以表达出一种不同于纯水墨的意境,还可以帮助作者更进一步传达画面的思想性。自中国画产生以来,特别是王维时代的文化水墨画精神沿袭至今,中国画是以墨色的形状和线条来构成画面,这种单色的效果无疑束缚了人们多方面的情感抒发和美的表达。当今人们审美活动的想象空间更自由、更广阔,以色彩来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是情感表达所必须的,也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对艺术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创新的问题。

一、从李可染看山水画色彩

中国山水画的着色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着,从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浅降山水,到近现代黄宾虹,李可染,吴冠中等人的现代水墨山水,山水画从用笔用墨,构图,形式,色彩上都很大的发展。尤其在色彩上传达着画家自身的想法和追求。近现代的山水大家李可染他的山水画从用色上就有很大的创新,李可染的山水画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山水画的里程碑,其山水画风格被誉为“李家山水”。一生都在实践着自己的座右铭:“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致力于中国山水画的改造,他的山水画以全新的视觉图式和具有时代精神风貌而受到瞩目。他创作的《万山红遍》,用激情的红色铺满整个画面,厚重而充满生机,红色是最让人情绪激昂的颜色,也是中国山水画中驾驭最难、施用最需慎重的色彩。需具备全面的修养与素质。对红色施用到最恰当、最适宜的程度,需要长期地研磨、对比、实践,并具备天才般的敏锐与创新力。李可染先生便是运用色彩和使用红色最为准确、传神的色彩大师之一。中国古代山水画史上还未出现过通篇将红色作为主色来辅助墨色的画面效果,红色很好的突出了万山红遍所要表达的气氛,其画境闲适安逸,笔墨静穆和悦。

二、色彩当随时代

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无论东西方绘画史的哪一个方面来看,每一个时代都是有与其相适应的艺术表现形式,这是每一个时代的需求,也是这一时代文化意识表现的需求。在当代,中国画作为一种民族艺术的精神象征和组成部分,也不断的与外界做艺术交流。墨守成规,以不变应万变的表现手法是阻碍艺术发展的桎梏。在内容和形式上也要有所创新,而色彩的感动力相当大,世界上无所谓好看的色彩或不好看的色彩,只在乎画者怎么去运用它,色彩在牵动人们情感抒发,表达美好意向这方面有着其独到的先天条件,因为更多更直接地表现在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方方面面是其他形式和语言所无法替代和超越的,所以色彩更为人类所接受。所以色彩也应该随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创新。

三、中国画山水色彩演进历程

翻开中国绘画史,中国画自古以来就注意色彩一直到唐代。看墓室壁画,庙堂壁画,青绿全碧山水等等,无不色彩鲜明,五彩缤纷,故绘画又称“丹青”,只是到宋元以后,文人画占主导地位,追求“水墨为上,淡逸致远”,逐渐丢掉色彩。20世纪我国一批留法艺术家如林风眠的彩墨画,刘海粟晚期的泼墨泼彩《黄山云海奇观》、《荷花》等都为色彩复兴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的张大千,临摹过敦煌壁画,游学过欧洲,会晤毕加索感悟到色彩的重要,创大泼彩山水,墨彩交辉。随着文人画的出现,画者开始追求淡雅以水墨为主的画,从而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趣,出现了浅绛山水,到近现代,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往来,西方绘画的色彩观也逐渐影响着,渗透着中国画,在多格局的社会变革时代,灰暗的调子、陈旧的形式正是对水墨画所存在问题的暴露,虽然这种独有的绘画风格和表现形式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不可逾越的文化审美价值,但从他的形成过程以及所暴露的一些问题来看,已逐渐不能满足人们新的审美需求。如今的审美需求和想象空间比起以往任何时期表现得更为活泼,在肯定和欣赏水墨时,也同时需要以色彩斑纹面的画面弥补人们多方面审美趣味和想象空间的不足,如果以传统的形式和技巧来表现这种现象,采用单一的笔墨方式恐难将其生动地体现在画卷上,因此,以色彩来改造和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色彩在艺术作品之中的作用

约翰·伊顿指出:“色彩就是生命,因为一个没有色彩的世界在我们看来就像死一般”。不同的色彩审美观使人们对同一色彩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色彩是人们意识的一种普通载体,具有极强的审美性,色彩在艺术中发挥的作用非常大,是非常具有表现力的因素,他不仅可以表达情感,而且还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中国画的色彩,不拘泥于光源冷暖色调的局限,不去强调在特殊光线下的条件色。画哪一件物品,就赋予哪一件物品的基本色,达到色与物、色与线、色与墨、色与色的调和。在对具象和意象的认识上,中国画更突出强调意象造型及意象色彩的结合,这是中国画之所以能突出于世界画坛并独树一帜之所在。中国画是立足于情态,重情必然追求意境的表现,形成中国写意的艺术体系。

五、结论

色彩当随时代,而作为中国画的色彩是写意的,注重主观色彩的表现,注重色彩的感情抒发与画面装饰性。妙手丹青,画家可以调动全部的智慧以自我去拥抱世界,以极具个性的理解去挥洒色彩,根据主观的审美要求随类赋彩。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画家只有更加执着地深入实践,创作出更具中国色彩的作品,才能使绘画对象显得更生动,更本质,从而在世界上展示永恒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峻.中国画语言与表达[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

[2]徐鼎一.鉴识李可染[M].福建美术出版社,2002.

中国画的色彩观的艺术特征探微 篇6

色彩作为绘画中最具生命力的表现语言, 它不仅可以起到表现形式、体现内容的作用, 更能传达精神上的感性认知, 从而使整个绘画作品更加形象生动。中国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与世界上其他民族完全不同的艺术风格, 这其中的不同主要是因为色彩观的不同。中国画独树一帜的色彩观的艺术特征,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中国画的色彩观的几个显著艺术特征

1. 色彩高度概括

中国画的色彩具有高度概括和高度浓缩的特征, 这便是我们所说的传统的“随类赋彩”。这一说法是由我国南齐画家和理论家谢赫最先提出。作为中国画设色的基本原则的“随类赋彩”, 指的是依据物象的不同种类, 进行概括性的设色。中国画通常根据物象的不同种类进行分类, 用同种色调对同一类的物象设色, 这便是中国画的色彩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原因。举例来说, 对于天色的处理, 宋朝郭熙在《林泉高致》曾提到“天色:春晃, 夏碧, 秋净, 冬黯”。在不同时候的不同环境下, 天色的变化可谓千变万化, 但在中国画中, 对天色的处理大多遵循上述原则, 更进一步体现了中国画色彩的高度概括性。

2. 色彩的丰富感性, 侧重写意

在西方, 绘画的色彩处理客观性很强, 非常看重真实地反映所画物象的真正颜色。西方画家在绘画时, 注重在不同的光源环境下, 去观察、认知并表现所绘物的固有色、光源色和环境色等变幻多端的色彩。但中国画却大大不同, 中国画对于色彩的处理, 主要是根据画家自己的主观情感去给物象设色, 强调意象的思想主题, 表现作者的情感世界;而不考虑环境、光线的变化, 不注重客观地反映物象的真实色彩。中国画色彩的主观性运用使中国画的色彩观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比如, 大唐盛世时, 画家喜欢运用表现华贵艳丽的大青大绿;后期唐朝有所衰退时, 这种绚丽的风格逐渐没落, 水墨画成为了主流;到了宋代之后, 绘画的设色则变得淡雅, 黑白是主色调。中国画的色彩不注重反映客观物象, 因此不受自然的约束;而是以主观意象为基础, 强调表现著作的理想世界和主观情感等。这便使中国画与西方写实主义不同, 侧重写意。

3. 色调设置主次分明

西方绘画色彩复杂多样, 而中国画的色彩则相对简单, 并且色调设置主次分明。中国画的主次关系指的是, 在同一画作中, 基本上有一个主色调, 即将一种颜色作为主色调, 剩下的其他颜色作为辅助颜色。而主色调则主导整个画面中的艺术效果, 辅助颜色为主色服务, 使整幅画作凸显作者意图的基本色调。中国画的色彩搭配力求简单, 给人予清新而明快的韵味, 与西方绘画复杂的色彩搭配不同。

4. 重墨轻色

我们的祖辈把赤、黄、青、黑、白五种颜色当作最纯正的颜色, 其中的黑白两色是主色调, 并且是独立存在的色彩;这与西方观念中的三原色大相径庭。中国画的突出特点便是重墨轻色, 历史上的中国文人也推崇“水墨为上”。中国绘画, 墨色是主要的, 其他颜色都只是辅助颜色, 这使得中国画独树一帜, 与其他国家民族的绘画风格截然不同。中国画的这一色彩运用是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渐渐形成的, 中国画原本是重色彩的。早先在新石器时代, 我国的彩陶上就已有较为复杂的色彩搭配。在春秋战国和西汉时期, 就已有色彩斑斓的帛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 画家对于色彩的运用已经很熟悉, 他们在绘画中对于色彩的采用很频繁, 很重视彩色的运用。唐代之后, 中国画对于色彩更是重视, 这时期的画家对于彩色的运用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不论是人物、花草树木还是山水风景等物象都运用了彩色, 并且运用技巧成熟高超。随着盛唐的衰退, 中国画到了中晚唐时期受佛教思想等的影响, 色彩画渐渐被水墨画取代;特别是之后的宋代, 画家推崇“水墨渲淡”, 对于彩色的应用更少了。由此, 中国绘画的重墨轻色的艺术特征得以形成。

5. 色彩运用缺乏冷暖对比

西方的画家绘画时注重反映物象的真实颜色及其变化, 故对于色彩的冷暖对比很重视。在西方绘画中, 冷暖色是共存的, 在同一色调中, 亮面显冷, 而暗面显暖。但我们中国画就不是这样了。中国文化崇尚中庸之道, 绘画也受此影响, 中国画推崇中和之美, 一般的中国画都没有冷色和暖色的对比运用, 更无从谈及冷暖对比了。毋庸置疑, 加强冷暖对比可以丰富画作的画面, 提升画面的表现效果。所以, 随着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我国的绘画也受到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 中国画的色彩观也有所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将不断提高, 对于中国画的关注度也将不断提高。更多人的加入定能让中国画焕发活力, 使中国画的色彩观的优点得到传承, 并将吸纳更多的优秀元素, 进而使中国画的色彩观得到发展与创新。

摘要: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孕育出了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中国画, 而中国画的色彩观更是独一无二,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民族烙印。“随类赋彩”与“墨分五色”组成了中国画的传统色彩观。中国画色彩观具有高度概括、高度浓缩的主观性, 注重主观情感意志的表达, 并且主次分明;相对而言就缺少了对丰富色彩的运用, 缺乏冷暖对比。这便是中国画与众不同的色彩观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中国画,色彩观,艺术特征

参考文献

[1]张梦瑶.浅谈中国画的色彩观及发展趋势[J].大众文艺, 2010 (16) .

[2]陈华林.试论中国画色彩观的艺术特征[J].美术教育研究, 2012 (16) .

[3]罗博.中国画色彩观散论[J].新西部 (下半月) , 2010 (8) .

建筑色彩观 篇7

一、主观性与意象性的色彩观

探究中国画色彩观, 首先需了解其发展演变的过程, 把握其本质特征, 即中国画色彩观的“意象性”, 了解“意象性”色彩美学范畴, 才能真正地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早期中国画色彩观以“五色” (青、赤、黄、白、黑) 为基本色, 古人将视觉与联想结合在一起, 把五色规定为天地间五行方位, 即“画缋之事, 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 西方谓之白, 北方谓之黑, 天谓之玄, 地谓之黄” (《考工记·画缋》) 。这种具有观念性、概括性、象征性等特点的色彩观显示了中国画赋彩取意的风格。六朝以后, 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论”中“随类赋彩”确立了中国画色彩观的理论基础, 这里的“彩”指的是色与色之间交相辉映, 为画面营造出一种神采与气韵, 而不只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颜色。“赋彩”则是画家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体验后, 主观性地对自然万物固有色进行或概括化、或符号化、或装饰化、或写实化、或象征化、或随意化的应用。这时画面的色彩早已不是物体本身的色彩, “而是通过形式反映画家心灵世界与自然造化的生动气韵相契相融合二为一的精神境界”。例如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提到“水色, 春绿, 夏碧, 秋青, 冬黑”。这里的水色除了指水在不同时节的颜色变化, 更是指人的感悟, “绿”有春季泉水的勃勃生机之意, “碧”有夏日河水的凉爽之气, “青”有秋季湖水的透彻之悟, “黑”有冬日水源的枯寒之感。可见古人经常主观性的根据对自然的感受去重现心中万物的形象, 使得个体的感情与色彩形象的和谐生成, 形成意象性色彩观。

以上主要是从中国画色彩观的理论层面探讨中国人绘画色彩的主观性与意象性, 如何真正了解中国画色彩观的主观性与意象性特征还需我们从绘画实践出发, 那么就当代一些具有代表性青绿山水画家的创作实践来探索当代青绿山水画色彩观的主观性与意象性。

当代画家牛克诚的青绿山水画作品, 整体给人一种力量的、阳刚的、明媚的山水感受。其山水造型峥嵘奇崛, 极富动感;色彩艳丽雅致, 喜用对比色。其青绿山水的色彩表现主要是借助色彩的概括性和象征性, 通过这种色彩的属性, 投射出一种完整而又统一的画面色调, 这个色调主要来源于画家内心的自然山水的色彩意象。如其画的底色基本上是倾向黄、赭色, 传递给观者标志性的意象即是画家对古代山水画的现实存在状态的一种认知。又如其画面经常出现一些灰绿、灰紫等色调, 这些色彩表现主要遵从画家内心感受, 画家希望能够营造出一种欢快的画面气氛, 一个具有激荡效果的色彩情节。另一位青绿山水画家林容生, 其作品中的色彩给人一种沉静温馨和细密柔情之感, 每块色彩都以一种自在和谐、庄严典雅的姿态存在于画面中。这样的色彩意象皆来源于画家对青绿颜色的联想以及画家对自然山水的理解与追求。

二、包容性与开放性的色彩观

中国画色彩观演变历程悠久, 它是在中国画色彩的原始“五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受到魏晋时期佛教及其印度美学色彩观的影响, 中国画色调形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如“敦煌早期壁画亦以石青、石绿构成的冷调色彩为主色调”。敦煌石窟西魏285窟《五百强盗成佛·狩猎》, 以及249窟《狩猎图》, 山峦形象皆使用石青、石绿、赭石等色相, 这些壁画的设色与渲染方式与后世青绿山水画十分相似。除此之外, 中国画色彩观同时还包融中国本土哲学思想,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 画家由于受到道家老庄哲学的影响, 其绘画题材多以游仙为主, 画面尽管色彩繁杂, 却格外静谧而和谐, 主要是选取了道家的安静、纯净、澄澈之气质, 皆体现在唐代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其子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等青绿作品中。而儒家哲学思想对中国画色彩观的主要影响则体现在对整幅画面色彩之间的和谐调度与色彩的纯度对比这两个方面, 通过对儒家哲学思想的吸收与过滤, 中国画中色彩较为艳丽、装饰味浓的青绿山水画避免了色彩过火、过热、过燥、过烈等缺陷, 而以纯净、和谐为美, 使得青绿山水画色彩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正如王文娟所说“青绿山水的色彩形式是中国的五行色 (融通儒道) 对佛教美术色彩 (包括异族色彩观) 的整合、共鸣、过滤和消化、吸收, 于是青绿山水的色彩样式虽借鉴了外来绘画的形式, 却最终建立的是中国人自己的美学味道和程式化准则”。这些都从不同层面上体现了中国画色彩观的包容性与开放性。

中国画发展到宋代以后, 由于文人对水墨画偏爱的部分原因, 使得古典形式的青绿山水画逐渐式微, 另外由于青绿山水画受“五色”与“随类赋彩”等中国传统色彩应用体系的影响, 青绿山水画用色趋于程式性。当代青绿山水画家为了走出这样的色彩程式范围, 一方面, 让水墨的流动感、渗透感与色彩的厚重感、塑造感同时呈现;另一方面, 用色彩来表现画面中的笔墨, 或者说笔墨色彩化。以牛克诚为杰出代表, 他立足于中国画传统笔墨, 将青绿山水画创作过程转变成水墨画挥写的过程, 用“色彩”转换“笔墨”, 以色代墨, 用色彩来皴擦山的块面 (即“色皴”) 。这样就使得青绿山水画中所呈现的色面不再是传统程式性渲染的色面那样平整、静态, 而是以“色笔”不同层次间的笔痕互相隐现并置, 吸收西方科学色彩观, 通过色彩自身的纯度、明度、冷暖等形成一定的纵深关系, 表现出色彩的美感与意韵。具有时代感的画家, 总会通过向原有稳定性的系统引入新因素来打破平衡, 彰显新时代的冲击力, 体现系统本身的开放性。

中国画几千年来形成独特的民族性色彩观, 从意象中生发的原始色彩观 (“五色”) , 到逐渐完善的色彩审美体系, 不断吸收与融注中国本土哲学思想, 形成稳定的中国画色彩观。在面对外来西方国家色彩意识的冲击时, 中国画色彩观系统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当代画家保持一种觉醒的状态, 以“拿来主义”的精神, 对外来色彩观进行深入地审核, 借鉴西方科学化色彩观, 进行再发现、再认识, 继而吸收与融合, 形成中国化的色彩观。当代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表现纷繁复杂, 多元异象, 但冥冥中又追寻中国画色彩传统观念, 以“丰富”“和谐”为美, 使得风格迥异的当代青绿山水画坛整体呈现的是一种和谐自然、形式规律的美感。因此, 只有充分了解中国画色彩观, 才能准确把握当代青绿山水画色彩的主观意识与审美要求, 继而指导当代画家进行创作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徐卫.中国画意象形态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79.

[2]王文娟.墨韵色章——中国画色彩的美学探渊[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129.

建筑色彩观 篇8

有人问:“中国红为什么这样红?”听到的人或许会稍稍愣一下, 觉得这个问题无需回答, 因为在有着几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 红色就像真理一样的在人们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似乎从不需要论证, 中国红就应该这样红。不过翻开历史, 中国红的历史还是有源可溯的。

中国色彩尤其是“五色观”色彩理论不仅支配了我们艺术风格的形成, 同时也广泛地影响着当时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等诸多方面,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与积淀, 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东方色彩文化体系。红色作为五色之一, 经过几千年的的传承和创新, 红色深深地嵌入了华夏儿女的灵魂之中, 所以一直被中国人亲切地称为“中国红”。中国红作为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 其渊源可追溯到古代人对日神虔诚的憧憬和膜拜。太阳在人们心中象征着光明、热情、生机、温暖和希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中国人将红色的运用更是发挥到了极致, 可以说红色在中国是无处不有, 不可或缺的。即使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沧桑和漫长的岁月沉淀, 我们依然发现与“中国红”有关的民俗文化却经久不衰, 愈加灿烂。

二、“中国红”元素的情感特征

色彩无时无刻地包围着我们的生活, 因其独特的魅力, 这个世界也变得更加多彩。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变化, 中国红已经被赋予了太多的情感特性。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说:“红色对于他们就不只是生理感受的刺激作用 (这是动物也可有的) , 而是包含着或者提供着某种观念含义 (这是动物所不可能的) 。原始人群之所以染红穿戴、撒抹红粉, 已不是对鲜明夺目的红颜色的生理反应, 而是开始有其社会性的巫术礼仪的符号意义所在。”由此可见, 中国红在近年来掀起的这股传统元素热潮, 与其说是一种艺术现象, 不如说它是一种文化现象。人们对“中国红”有一种普遍的心理认同感, 把中国红变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体现的载体, 中国人崇尚红色的习俗, 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热情赤诚的民族性格和热爱生活的民族传统, 也体现着中华民族对其恒久不衰的情感依赖。

在华夏儿女的心中, 红色的内涵之美己经远远超越了它的感官之美, 成为心灵美的物化表现。设计中的“中国红”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可以引发人们的心理和情感的触动, 达到受众和设计作品的共鸣。因此在现代平面设计中, “中国红”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 设计师也对其亲睐有加。

三、“中国红”色彩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创新运用

在设计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之下, 人们对设计的要求已不再仅限于功能层次的要求, 人们开始在设计中寻求一种情感的共鸣。而“中国红”色彩元素经过悠久的历史传承和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反复锤炼已经成为了在人们心目中有特殊情感和深厚的民族底蕴的文化符号。把“中国红”元素运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中, 并融入现代的时代特色, 设计出更具亲和力的富有民族文化气质的作品, 既体现出人文设计的需求, 又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1. 借鉴与创新

一个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是需要表里如一的, 既需要好的形式表达, 也需要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如何把代表传统色彩的“中国红”元素运用到最能代表时代气息的现代设计中, 就需要设计师在把握“中国红”的文化精髓的同时, 也要在时代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把传统的与现代的完美地糅合在一起。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创新方面取得成功的设计师中, 靳埭强先生绝对值得一提的。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国设计大师, 他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吸收传统的中国文化精髓并很好的融入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 提炼出属于自己的设计语言。通过观察不难得知, 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个非常重要的色彩元素就是红点, 这个元素是他作品中一个非常朱红鲜亮的视觉符号。他说:“红点是我在80年代开始衍生的一个视觉元素, 也是精神元素, 它可以融汇我的设计意念, 有生命地传递着丰富的信息。”红点本身是一个无意义的符号, 但“中国红”所代表了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 就赋予了它无穷的意义, 在他的现代设计中, 把这个红点与作品中的其他元素融合在一起进行创新, 成为了设计作品中的画龙点睛之笔, 既令人惊讶, 又令人叹服, 能引发观者产生无限的联想, 让作品产生异于寻常的深刻含义。在他所设计的《爱护自然》海报中“中国红”就被体现地淋漓尽致。层层包裹石块的宣纸之中的红点在整幅作品中醒目突出, 在设计中既可以看做是自然之伤口, 对人们产生警示作用, 又可以被认为是人类的良知之眼, 审视自身进行反思, 提醒观者要保护自然。

2. 传承与超越

中国传统色彩观念特别是“五色观”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红”作为其中的一个代表, 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我们要在传承其精髓的基础上把它转化为现代的设计语言, 在传承民族性的同时也超越民族性, 融入创新性, 只有一直不断地传承和超越, 我们的设计才会越来越具有文化底蕴, 越来越融入世界多元化的设计中去。

四、“中国红”色彩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发展中的运用思考

作为中国悠久色彩文化代表之一的“中国红”印证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沧桑, 蕴含了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但当大家纵观现今平面设计时, 会发现把“中国红”运用地恰到好处的设计案例并不多, 好多只是元素的堆砌。所以我们需要思考在现代平面设计中, 如何把民族传统色彩中的精华很好地运用到现代设计的理念之中, 既保留“中国红”的时代色彩特色, 又可以很好地服务于现代设计, 使这一代表中国民族色彩, 民族情感的颜色成为设计领域渊源流长的设计元素。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三联书店, 2009.7.

[2]何海燕.中国人尚红习俗探源[J].设计.

[3]董莹.浅谈现代设计中“中国红”的运用[J].大众文艺.

[4]黄芳芳.“中国红”的文化意蕴及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J].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007 (5) .

[5]苗广娜.“中国红”在现代设计中的表现应用研究[J].江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008 (3) .

上一篇:大学生、应用写作能力下一篇:消费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