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电专业

2024-06-18

非电专业(精选8篇)

非电专业 篇1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结合各专业特点, 培养综合素质过关、专业知识扎实的功科高等院校毕业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变得刻不容缓。我校在非电类电工电子理论及实验教学中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和建设。

1 对非电专业实验教学内容的改进

我校是一所综合类工科院校。非电类电工电子课程所涉及的各专业对课程的要求各有不同, 不能采用同一教学大纲、项目、实验要求。为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道路上学以致用, 并具有良好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针对不同院系专业的不同培养目标和对本课程的需求, 将教学内容的调整纳入到整个课程体系的改革中, 确定了电工电子课程模块化的体系结构。电工电子学课程分为5个基本知识模块 (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EDA技术) 。各个模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针对专业培养需要和不同的学时要求, 我们选取不同模块实验内容组合开课, 实现了按知识模块进行统一教学的规范化教学。

2 构建开放式电工电子实验教学

我校电工电子实验室下设电工电子基础实验室和电工电子实训室。

电工电子基础实验室主要完成课堂实验教, 为了提高学生实践兴趣和就业竞争能力, 我们首先要实验室硬件设施上进行一系列改革。我们在每一实验台上准备好完成电工电子实验所必须的常用的仪器设备, 比如:直流恒压源、电流源、交流电压源, 万用表, 函数信号发生器, 示波器, 模拟、数字实验接线板等等。让学生从踏入实验室的那一刻起就进入实验状态。实验室采用开放式教学, 教师可以统一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 重点难点现场演示, 关键步骤多媒体教学, 并布置思考题。学生在课堂时间统一操作, 有疑难可随时提问讨论。教师实行全天轮流坐班制, 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实验室的空闲时间完成实验, 即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又有效解决了实验设备紧缺的难题, 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电工电子实训室主要是在通过基础理论和实验学习的基础上, 让学生接触实物, 自己动手设计, 制作一些简单的电子仪器、线路板等。考虑到目前就业竞争压力大, 应届毕业生缺少工作经验、动手能力差, 我们希望通过实训室的训练可以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进一步的提高, 从而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融入到企业的工作状态, 以此提高他们就业的竞争力。

3 引进计算机仿真教学构建虚拟实验室

为适应现代化教育要求, 我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初步开发了基于Multisim的电工电子虚拟实验室。目前该实验室提供了电工学、电路、信号与系统、模电及数电的虚拟实验内容并已投入使用。虚拟电工电子实验室具有如下优点。

(1) 环保经济

电工电子实验涉及的课程多, 开课范围广, 实验项目多, 因此用到的元器件、仪器仪表相应很多。同时, 电工电子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 开课范围广, 参加的学生多, 实验室必须配备足够的台套数才能满足实验的要求, 这就要求实验室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我们采用加拿大Interactive Image Technology公司推出的专门用于电子线路设计和仿真的EDA软件-Multisim为工具构建了虚拟实验室, 既环保又经济, 只要配备足够电脑就可以满足教学要求。

(2) 满足开放要求

虚拟实验室从硬件条件到软件条件都足够宽松。

它具有与实验教学要求相适应的各种辅助功能, 如自主学习和预习功能、实验指导和演示功能、实验报告提交和评阅功能、考核和评价功能、实验资料检索功能及师生互动平台等。这些使实验室在时间与空间的开放性上大大得到自由。

同时Multisim强大的元器件库、仪器仪表库及仿真分析功能, 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实验环境。学生不仅可充分利用软件提供的现有元件而且可以根据需要建立自己的元件库。利用其强大的数据测试、仿真分析功能, 进行电子电路的实验验证及设计。学生还可根据要求输出电路的测试数据或波形, 作为真实电路调试的依据或参考。

我们在开设非电专业电工电子实验课时, 结合专业特点与要求, 将传统实验与虚拟实验相结合, 用传统实验室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 通过验证性实验培养训练学生观察操作能力;用虚拟实验室。注意虚实结合, 并且精选一批有代表性的实验在传统实验室中开展。引导学生观察虚拟实验室与传统实验室实验的异同, 使学生领会虚拟实验室的辅助工具作用与开发创新地位。实验教师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可以增加元器件辨别、仪器仪表使用、电路故障排除、外界信号干扰判断与排除等方面的实践练习。

4 构建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平台, 提高学生综合实践素质

考虑到不同专业对电工电子课程及实验的要求不同, 我们实行预约选课制,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根据每门实验课和实验项目的性质和难易程度进行打分, 并面向全院公开实验项目、时间、学分、指导教师等情况。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学生占有主导地位, 教师起辅助作用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多做提高型、研究创新型实验,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和设计能力。

提高含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比例把实验教学与实践课程的教学结合起来, 由浅入深, 多途径、多方式积极创造条件, 使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 鼓励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项目以及各类电子设计竞赛, 让学生自主完成选题, 自己查找资料, 自己进行试验设计, 自行测量或制作工具, 亲手实施实验方案, 充分利用好实验室和实训室的条件为自我提高理论与实践水平服务。实行全面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对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的非电专业师生开放, 不仅有利于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促进学科建设发展, 发挥实验室的规模效应, 也有利于提高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

5 结语

在各非电专业的教学实践中, 我校的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的实验教学体系, 依托开放实验教学管理系统, 实现了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并把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纳入“电工电子类综合性 (设计性) 实验的改革与建设”教研改革课题中。通过探索试验, 师生间形成零距离、互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验模式,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教高 (2007) 2号.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

[2]吴子恺.试论大学生的能力结构及培养[J].高教论坛, 2003 (5) :9-11.

[3]张敏.培养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探索[J].重庆: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 6 (3) :68-70.

非电专业 篇2

《电工电子技术》在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非电类专业是一门考查科课程,由于是非专业课程,课时较少,主要以理论授课为主,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2010年春季学期开始我和团队相关教师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使学生能多掌握一项技术技能,同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学校里,大多数学生只重视专业考试科课程的学习,考查科课程不是很重视,考试只要及格就满足了,没有考虑到学好考查科课程对自己今后的职场带来的帮助。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相当数量的学生就业不对口,甚至跨专业就业。因此,在学校里,学生应该把专业考试科课程和考查科课程同等对待,多掌握一门非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职业能力,拓宽就业面。而如何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呢?为此,笔者将近两年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体会与同行进行交流和探讨。

课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必然性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结果,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年的规范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从传统的学科本位模式转向就业导向模式,培养目标已从偏重理论知识转向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因此,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不能停留在基本概念、定理的理解,应该能掌握该课程相对应的技能知识和操作能力。例如:“电机与变压器”、“电工测量”、“直流稳压电源”等章节,如果只进行理论教学,课堂枯燥乏味,無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完课程知识学生只记住一些概念,连常用的电工仪表也不会使用,更谈不上操作技能的掌握和提高。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为就业积累技能和经验。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培养学生就业技能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在学习方法上由唯一的在教师学习转向教室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就业成为促进学习的重要动力。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把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用理论去解决问题,即做中学、学中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掌握基本操作方法,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拓宽就业面。

课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实施办法

分析专业就业对本课程的能力要求确定课程,教学目标网络技术、网络管理等计算机类专业,机械制造专业、数控技术专业等机械类专业都设有《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同一门课程对不同的专业应有不同的要求,根据专业特点,对课程内容和深度的要求及实践应用能力应有所区别。例如:继电器控制系统内容,计算机类专业要求能读懂电路并能按电路图正确接线和调试,而数控技术专业能按电路图正确安装接线的基础上还需要能分析电路的故障原因,为学习后续课程《数控设备维修技术》打好基础。因此,学生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正确使用常用电工仪表;会应用单、三相交流电源;掌握拆装交流电动机方法;掌握典型继电器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方法;了解直流稳压电路的原理和应用。由于课程内容含盖了低压维修电工操作证的鉴定考核内容,在完成课程学习后,经济条件允许的学生可以参加低压维修电工操作证的鉴定考核,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根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编写课程授课计划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结合课程内容,整合教学内容,合理编写授课计划,计划不需要面面俱到。编写授课计划时,教师应结合课程教材内容,首先确定实践教学内容及进程,授课计划应该按实践教学的内容及进程进行编写,理论课内容的深浅要得当,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比例要合理、灵活,不同的章节比例应有区别,授课顺序应该不受教材中章节顺序限制。例如:第6章电工测量中用到嵌形电流表测量三相交流电动机的电流时,用第1章电路分析的基尔霍夫电流定律讲解嵌形电流表同时测量电动机的三相电流时为何为零,用第4章三相交流电动机的内容讲解电动机的绕组结构及联结方式。

课堂上灵活实施授课计划对每一章节的内容,多数教师习惯先把理论内容讲解完毕,再进行相应的实践操作,其实,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谁先谁后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有些章节可以先进行实践教学,通过实验(或实训)的结果或现象再用理论进行分析讲解,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例如:第5章继电器控制系统中安装电动机正反转电路,通电调试时电动机可以正、反转,再用第2章正弦交流电的三相正弦交流电讲解反转的原因;安装电动机的Y—△降压启动电路时,用三相负载的星形连接、三角形连接内容进行分析讲解电动机Y形接法和△形接法绕组的电压为什么不同,这样比较直观,学生容易理解,又节约时间。总之,根据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做到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

“双师”型教师任课系部接受课程教学任务后,安排课程任课教师是最关键的环节,任课教师的能力直接影响课程教学效果。由于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应由理论知识水平和工程应用能力较强“双师”型或“双素质”教师承担,这样有利于掌握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的教学比例和教学进度,要求任课教师熟悉课程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必须对实验和实训的内容、原理、技能、工程应用等方面熟练掌握,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因此,“双师”型或“双素质”教师任课有利于完成课程教学目标。

“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重视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操作技能水平,为就业打下理论和技能基础。本人在2010年、2011年共承担机制专业4个班级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每班90%的学生取得国家特种作业操作证《电工作业》,机制专业学生在应聘工作时大多数岗位要求应聘者同时具备机械操作技能和电工操作技能,取得《电工作业》操作证的学生很快就业,而且是自己满意的工作。因此,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推广的。

[1]李 康.基于行动导向的“三位一体”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03

非电专业 篇3

开设电子工艺实习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实践, 让学生接触到初步的生产实践技术, 了解一些电子工艺的基本知识, 掌握一定操作技能, 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同时提高获得知识能力, 提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加强工艺教育, 为学生建立工艺基础平台, 使学生获得现代电子工业的基础知识。

电子工艺实习在各高校中开设时间尚短, 而且随着社会电子水平的进步不断变化, 所以电子工艺实习课程开设内容、形式一直处于不断地实践、探索之中。同时, 高校各专业在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 不同专业的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差很大, 针对不同的专业的不同需求, 电子工艺实习课程的开设深度, 练习要求等, 也不尽相同, 对于非电类工科专业学生, 如何开展电子工艺实习, 课程怎样建设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内容。为了提高实习效果, 我们采用了因材施教的方式, 对电类和非电类专业的学生侧重不同的知识讲授和实习内容。

在进行电子工艺实习教学的具体实践过程中, 中心一直在探索一种更加适合学校自身特点和专业特点的方式安排教学, 不断调整实习内容,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不断完善考核方法, 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 非电类专业电子工艺实习的实践

1.1 在教学内容上突出非电类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

电子工艺实习课程内容包括介绍安全用电知识、识别各种常用电子元器件, 焊接技术方面的规范化训练, 介绍印制电路板的设计方法及制造工艺并制作简单的电路板, 介绍目前流行的表面安装知识和工艺, 动手练习电子产品的安装与连接等。

对于电子类相关专业, 我们不仅要注重焊接练习和基本的工程素养, 还同时着重于电子线路工程设计的能力, 优秀的PCB布线能力, E DA软件的熟练使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而对于非电类专业则相对强调熟悉工艺流程, 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对于电子线路的的设计过程, EDA工具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只做简单了解。

因此, 在内容的编排上, 对于非电类的学生, 动手实践锻炼强于电子技术理论的实践学习。在工艺实习过程中, 非电类专业去掉了振荡电路的EDA仿真, 电路布线电路焊接实现部分的内容。实习的主要内容为元器件识别, 电路焊接, 简单电子产品组装等。学生容易掌握, 且不会失去兴趣, 实践取得良好效果。

1.2 在教学时间安排上, 即体现出重视, 又给学生节省时间

电子工艺实习是锻炼学习对工艺的基本掌握, 提高实践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实践锻炼内容。但是在电子技术理论应用上, 非电类的学生在专业学习需求上弱于电类学生, 所以在时间安排上既能保证锻炼, 又能不注入太多时间浪费在理论上。

目前来说, 实验中心在给学生实践时间安排上, 电类专业实习时间为36学时, 非电类专业实习时间18学时。

学生务必按时上电子工艺理论课, 有兴趣的学生在其余实习时间可自由安排根据实习项目的进展情况, 可以进入开放实验室继续练习。

1.3 考核方式上实践

电子工艺实践考核是对学生实习效果的检验, 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判断, 是实习中的重要环节。为了如实的反应学生实习效果, 考核是重要手段, 不能简单地以实习报告作为单一考核方式。

在实践考核中, 电类专业的考核注重实践和理论知识的应用。而非电类专业完全侧重工艺。

对非电类专业学生进行考核时, 中心进行了分阶段考核, 几个部分的考核成绩之和作为总成绩。在对元器件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时, 进行闭卷测试;在对焊接练习阶段进行考核时, 要看学生的焊接作品;在组装电子产品阶段, 看学生的组装能力, 将各部分情况相结合给定总成绩。这样保证了学生在各阶段都能认真对待, 保证工艺实习质量。

2 非电类专业电子工艺实习建设的其他经验

2.1 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课余对学生开放, 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实践的重要途径。

工艺实习除了强调掌握基本技能外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为学生提供开放式的实验环境。实验室开放, 做到了实验时间的开放, 实验空间的开放, 实验器材的开放, 实验材料的开放, 实验内容的开放。通过实验室开放, 学生的实习时间可以灵活处理, 课程既满足了学生工艺实习时间上的补充, 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能力。

实验中心的电子基地是学生进行电子工艺实习的实践场所, 为使学生项目的正常实施, 开放实验室要保证场地、保证完好的常用设备、保证基本工具和基本元器件。

2.2 重视实验室管理

搞好实验室开放应采取的态度是:积极引导, 正面管理。实验室开放的基本保证是严格的实验室管理, 没有管理就没有开放。针对电子基地工艺实习课程的中心制定了《电子基地学生守则》。进入电子基地学生要严格遵守学校关于实验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同时还要求学生进出签字。电子工艺实习课程开放以来, 基地未发生因实验室开放带来的管理事故、安全事故。

2.3 对感兴趣的学生重点引导

在电子工艺实习课程的进行过程中, 发现了非电类专业的一些学生对电子感兴趣。中心教师顺势引导, 给予更多锻炼机会, 鼓励学生多实践。通过一系列的锻炼, 使学生发现个人兴趣爱好所在, 在电子领域选择合适自己的工作。

3 结语

通过采取不同于电类专业在工艺实习方面的侧重, 非电类专业学生在电子工艺实习中表现了极大兴趣, 使其对工艺实习有了很好的掌握。这对于培养和启发非电类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中心教师将继续提高对不同专业实验教学侧重点的认识, 根据学校的特点, 结合当前电子发展方向和应用领域, 继续深化实验教学, 认真调查研究, 做好各专业学生电子工艺实习培训。

参考文献

[1]王建花, 茆姝.电子工艺实习[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2]廖继海, 杨启洪, 谢再晋.电子工艺实习开放教学的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6, 26 (5) :10~12.

[3]李丽秀, 杨启洪, 杨日福.电子工艺实习课程的展实践与创新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12) :126~128, 139.

非电专业 篇4

关键词:非电类,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各大院校非电类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 笔者发现大多数非电类的学生不太明白该课程在非电类专业的开设目的, 认为自己的专业与电路无关, 以后也不会用到这些知识, 这就导致他们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高, 不愿意认真学习《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同时, 这门课程的总学时不多, 但内容却涵盖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三个部分, 这对教师授课和非电类的学生学习都有一定的难度。本文就针对目前《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对该课程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实验教学方面分别进行研究探讨。

1 选择合适的教材

市面上《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材很多, 从目录上看几乎所有的教材都一样, 但是仔细翻看在内容的编排和对知识点介绍的深度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非电类专业的学时不多, 一般总学时为72学时, 理论课学时为56学时, 实验课学时为16学时。由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较多,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 因此必须突出教学的重点。所以挑选一本合适的、满足课程体系要求的教材非常的重要。笔者尝试用过几本不同的教材在非电类专业中教学, 最后发现学生使用秦曾煌编写的《电工学简明教程》得到的教学效果较好。

2 根据非电类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课程体系, 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目前, 我校每年都有几千名学生学习《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由于不同学科学生 (比如工商管理专业与应用物理学专业学生) 的基础不同, 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不同专业学生讲授的课程内容和深浅度要有所区别。教师可以将《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的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知识按内容相关性划分为基础理论、实践教学、创新知识三个知识层面, 每个知识层面又由多个在课时和内容上要求不同的模块组成以满足不同专业的课程需求。教师需要针对不同专业编写出不同的教学方案, 突出课程重难点。

同时, 由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涵盖面广, 定理和公式多且不易于记忆, 不记住定理和公式又无法解题,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讲清概念和原理, 对于教学中的基本公式、基本原理的复杂推导要学生理解透彻, 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理解知识点、记住知识点。教师最好在每一章结束时把重点掌握的定理和公式归纳成容易记忆的表格, 要求学生记住。同时, 教师应该加强课堂上的例题讲解, 有意识地强调相关定理和公式的重要性, 并布置一些习题留给学生课后完成。总之, 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讲授中教师必须把握好讲与练的尺度, 避免灌输式学习。

3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的授课形式应多样化。教师应该灵活运板书和多媒体的各自优点, 并结合自己的肢体和语言来表达, 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这一目的。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引入matlab/simulink仿真系统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仿真计算, 分析仿真结果,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 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内容抽象枯燥且比较难学, 学生对学好这门课程缺乏一定的信心, 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引导学生运用课本上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要让学生主动思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采用开放实验教学系统, 增加选做实验项目

实验课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重视实验教学。目前,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得到各大高校的推广,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也需要建立一个与其相应的开放式实验制度。在开放式实验模式下, 实验内容必须改变过去验证性实验占绝大多数的惯例, 综合型、设计性、以及创新性的实验必须占一定比例。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应用性、研究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利用开放式实验教学系统,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在校园网上预约实验时间、实验项目, 改变了过去教师统一安排实验的固定模式,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并给予了学生较为广阔的思维和个性发展空间。

总的来说,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所面对的种种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 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让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秦曾煌.电工学简明教程.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张宏, 曹伟.浅谈电工电子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J].科技信息, 2008 (10) .

非电专业 篇5

我校在贯标、晋级过程中,学校经过充分调研,学校的快速发展就是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从2008年5月起开始对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体化1 :X教学一系列改革,即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进行一体化教学,将课程分解为若干模块及小项目进行集中动手实践的模块化教学,通过以上措施使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课的比例达到1 :X的要求。笔者从本次教改中的非电工类课改的工作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电工类课程在非电类专业的占有很重要的部分,是非电工专业的基础课,教学内容几乎涉及到电工类的公共基础课,这些电工基础课具有内容复杂、知识点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因此,笔者就教学改革及非电工专业电工类课程设置提出自己的改革建议。

1 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1 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在中职类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喜欢理论学习,大多数非电专业学生缺乏电学概念,认为电工类课程与自己专业无关,重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够。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能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出一体化教学改革。

(2)教师的教学方法改变。在中职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记,实验、实训应付了事,没有体现现在学生的个性化的、较为灵活的教学方法,结果势必造成教与学的严重脱节,学生厌学,学生普遍感到学无所用,教师厌教,教师感到怎样教学生都不愿学,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严重挫伤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3)课程设置的不足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过去在课程设置上安排的实践课时较少,即使安排也多是验证性实验,缺乏有针对性的提高技能和贴近生活实际的项目,根本达不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4)实训条件不足实践环节要求高难度大。通过几年的从试点到全面展开的一体化课改实践中,体会到实践课程的加强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所带来的巨大效应,但也尝到了由于实践课程大量增加后带来的实训条件不足、专业课教师不能满足教学基本需求等实际问题。

1.2 课程设置建议

为了改变上述各种被动局面,在教研组活动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具体的建议是 :将非电工类专业的电类课,《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工仪表与测量》、《数字电路》《维修电工》、《电力拖动》、《传感器与接口技术》、《电机学》、《PLC》等不再分为几门课程教学,统一为一门维修电工综合课,在这个前提下,将课程分为以下大模块进行教学。

(1)基础电路知识模块

课题组成1直流电路及其应用 ;2电磁原理 ;3电容器原理 ;4交流电路及其应用 ;5常用电工仪表及其使用方法。

(2)电子电路模块

课题组成1电子元器件基础及电烙铁钎焊基本训练 ;整流、滤波与直流电源3交流与直流放大电路 ;4功率放大电路 ;5振荡电路 ;6晶闸管技术及应用。7数制与编码及逻辑代数基础 ;8组合逻辑电路及应用 ;9时序逻辑电路及应用。

(3)电工安全及基本操作模块

课题组成1电工安全知识 ;2导线连接及绝缘恢复 ;3室内线路布置与安装 ;4常用电工器具选择与使用。

(4)电机控制模块

课题组成1电机的组成 ;2常见电机故障及检测与维修技术 ;3常用低压电器知识 ;4点动与连续运转联合控制电路安装与调试 ;5正、反转控制电路安装与调试 ;6顺序控制电路安装与调试 ;7多地控制电路安装与调试 ;8降压启动电路安装与调试。

(5)传感器与接口技术模块

课题组成1传感器的组成与应用技术 ;2常见传感器及其应用方法 ;3传感器与控制系统的接口方法 ;4 PLC技术简介。

2 课改的基本原则

围绕学校展开的一体化1 :X的教学改革模式,改变了以前以理论教学为中心、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变革为以实践教学为中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中心,教师进行理论及实际操作指导的教学模式。在充分发挥学校各种教学设备用途的基础上,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服务。这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调动他们对知识的探求积极性,从而带动他们自觉学习理论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最科学结合点。

为达到实践与理论1 :X的目的,就必须从原有的、多年不变的各专业课程设置计划入手,加大实践课程的课时量,减小纯理论课,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我们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对各专业的理论与操作技能的要求为基础,重新制定了各专业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并以此制定了相应的专业课程设置计划。

3 要注意的问题及优点、缺点分析

在教学中,针对各专业对电工类知识的不同要求,可将上述模块进行有机的组合达到最佳效果。在教师安排中,只要任课教师具有一专多能的实训指导能力,可以承担多个课题的教学任务,使教师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由于教学中各模块分工明确,避免了在各门课程中重复地对某一重叠的教学内容进行多次教学,既做到了使学生学到必要的电工知识,又使学校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减轻了学校实验、实训室的压力,解决了学校电工类教师不足,上的门数多,备课不易的矛盾。这样教师能集中精力上好一至两门课程,教学质量必然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学校提出的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但是,也要看到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实施这个建议的一个瓶颈,所以,对教师进行培养,提高其指导实训教学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培养教师成为知识技能双师型教师。这也要求教师在平时就要养成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掌握新的技术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 结束语

通过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及非电工类课程设置改革后,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校电工类专业课教师不足,学校实验、实训设备及实习工位不足的矛盾。使学校紧张的教学资源得到合理的应用,并使学校提出的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目标落实到实处。在这个实施中,还要求我们对课程进行认真地研究探讨,不断总结经验,勇于实践,贴近学校的教学改革需要,找到教与学的共同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文章分析了目前中职非电类专业电工类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围绕一体化教学模式按照理论与实操1:X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笔者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对非电工类课程设置改革中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非电专业 篇6

电子技术课程是电类专业和非电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实验教学可以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使得难懂的概念原理更加清晰明了。同时, 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动手实践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以及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水平。

就我校而言, 电类专业开设模拟电子技术实验24学时或36学时,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24学时, 独立开课, 独立考核, 经过多年的实践, 效果显著。而非电类专业电子技术实验仍属于电子技术的课内实验, 即附属于理论课。电子技术这门课涵盖了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课程, 教学内容多, 学时有限, 以致于实验时数也相应较少。以车辆工程为例, 电子技术理论课58学时, 实验课12学时, 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时间, 难以达成培养目标。从这门课程结束后, 紧接着安排一周的电工电子技术综合实践, 不难看出, 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有限。

目前, 如何真正提高工科大学生在电子技术方面的应用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是各高校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因此, 应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及实验室资源优势, 促进实验教学课程改革, 逐步形成具有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 及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应用型本科大学。[2]

二、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2.1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 单纯的验证性实验已不能满足培养目标要求。应减少验证性实验, 增加应用性, 设计性, 和综合性实验。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可将实验教学内容分为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3]必做实验是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 晶体管共发射极单管放大电路, 集成运放应用之模拟运算电路, 集成运放应用之电压比较器。选做实验是RC正弦波振荡电路设计, 集成电路稳压电源的设计,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 电子秒表设计。

必做实验大多属于验证性实验, 是对电路原理的验证, 是一种入门的技能训练。它是让学生正确掌握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学会对基础电子元件的识别与检测;能根据电路原理图连接实验线路;了解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的方法;学会故障排除及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选做实验作为应用提高层, 老师给定题目和实验目的及要求, 学生3人为一组, 根据任务要求, 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 设计电路, 电脑仿真, 再经老师确认方案可行的情况下, 由实验室提供元器件, 万能板, 工具等, 可利用课余时间在开放实验室安装, 调试, 最后提交实验设计报告及作品, 老师验收评分。

2.2改进实验教学形式

大学时光是有限的, 如何在大学四年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以便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较快较好的适应工作, 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 应打破传统的两学时完成一个实验内容, 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形式, 学生可到开放实验室进行课前预习, 实验课上允许学生实验进度不一样, 来不及完成的实验内容可到开放实验室继续做, 确保完成实验教学任务。针对实验教学方法采取如下方式:

a.提问式:将实验的知识点, 难点及常出错点用提问的形式引出来, 学生先回答, 老师总结, 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 有利于实验的顺利进行, 同时, 也可以检验学生实验课前预习情况。

b.探讨式:实验过程中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不尽相同,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探讨, 互相帮助, 达到共同进步。

c.启发式:学生遇到难题, 老师采用启发式, 引导学生查找问题的路径, 最终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创造力。

d.开放式:选做实验采用开放式及小组的形式, 可以解决学时不足的困惑, 又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研究和探讨, 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 其成就感可激发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兴趣, 有了兴趣爱好, 就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3引入网络视频教学

为了更好地引导非电类学生对电子技术实验的热爱, 有必要增加辅助教学环节。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也是网络大爆炸的时期, 应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平台为学生创建学习环境。可开设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网站, 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信息, 包含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课程所需的仪器设备面板上各旋钮的功能介绍, 使用操作演示, 基础电子元件的识别与检测介绍, 必做实验项目及部分选做实验项目的仿真实例展示, 以及实验课程通知, 答疑讨论, 实验报告反馈等。学生只要登录自己的学号, 就可以利用手中的现代通信设备, 随时随地翻转学习, 移动学习, 交流探讨, 了解动态, 它声像并茂, 形象直观, 清晰可见, 如老师亲临讲解演示。

学生可模仿视频, 在电脑上进行仿真训练, 它不受时间, 场地, 设备, 材料的限制, 经济便捷。[4]在虚拟平台上可完成元件选择, 电路创建, 仪器操作, 观察波形, 测量数据。可任意调整参数, 快速体验不同的现象, 也可对自设实验项目进行仿真, 甚至可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验证, 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验可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渴求和兴趣, 两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同时, 仿真实验可为后续专业课学习, 毕业设计及工程设计奠定良好基础。

2.4实施实验室全开放

实验室全天开放, 实验室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学生动手技能得到了锻炼,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以光电与通信工程学院为例, 学院建立了创新实验室, 此实验室全天24小时, 含周六周日节假日为学生开放, 非电类学生有幸被选进入创新实验室学习和实践, 在参加各类竞赛, 如大学生创业大赛, 大学生电子竞赛等, 成绩斐然。这些同学理论课成绩优良, 有的还是三好学生, 大四的同学毕业设计成绩大多是优良等级。然而, 能进入创新实验室受益的同学毕竟有限, 为了让全体工科学生受益, 目前, 有条件的实验室已实行全天开放, 以满足广大学生的迫切需求。

为了确保实验室开放工作能安全有序的进行, 我们培养了一批勤工助学的学生管理员, 协助管理实验室, 补充师资不足, 同时, 他们还能指导低年级的同学实践, 起着传帮带的作用, 是低年级同学的好榜样, 也是老师的好助手。实验室开放采用学生网上预约, 电子门禁刷卡进出, 网络视频监控, 实验室教师负责, 学生管理员协助管理等措施。

2.5调整考核方式

实践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 也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动手实践的能力。为了提升学生对实践的重视, 培养动手技能, 也是为了注重平时的积累, 防止考前突击, 考试作弊的不良现象出现, 对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调整。以往平时成绩20%, 含课堂作业10%, 实践环节10%, 期末考试成绩占80%。现在提高了实践环节的成绩比重, 由10%提高到30%, 含实验课前预习报告及上课提问情况, 实际操作熟练程度及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开放性实验完成的情况, 出勤情况及实验报告质量。[5]每一项成绩都记录在教学情况登记表里, 力求做到对每一位同学公平, 合理, 准确地评定。而期末考试成绩仅占60%, 促使学生把精力和重点放在平时, 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培养扎实的基本功。

三、结束语

教学改革始终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 只有不断的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才能更好地优化教学体系,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6]经过多年的不懈能力, 非电类专业电子技术实验, 原来只有机械类专业有开设实验, 现在所开设的专业有机制, 车辆, 汽服, 机电, 材料, 环工, 空间, 水务, 工业设计等专业。

以车辆专业为例, 原来只做3个基础实验共6学时, 现在开设4个基础实验, 4个综合设计性实验 (任选2个) , 共12学时。同时, 我们还优化了实验教材, 改进了实验教学设备, 实施了开放式实验教学等举措。

通过对实验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的实践, 教师更新实验教学方式, 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掌握自主学习的实验方法。实验教学效果显著, 学生对老师的评教满意度稳步上升, 学生实验动手能力, 应用基础理论的能力, 系统设计能力均大幅度的提高。我们将继续沿着培养具有厚实的学科基础, 又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努力奋斗。

摘要:针对非电类专业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 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及实验室的资源优势, 对电子技术实验的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 进行了优化和完善, 为培育创新思维能力强, 业务技能水平高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探索新思路。

关键词:电子技术,实验教改,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邢哲.电工电子基础课在应用型本科培养中的作用及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04, 02.

[2]王美玲.通过实践教学的改革提高大学生电子技术创新能力[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10, 0, 28.

[3]隋国政.电子线路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05, 25.

[4]潘旭.电子线路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04, 20.

[5]刘平英.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 2014, 07, 21.

非电专业 篇7

关键词:电工学,教学改革,实验环节

《电工学》是一门非电专业的技术基础课, 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打好电工技术的理论基础, 并使他们受到必要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其内容丰富, 包括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可编程控制器等方面的知识, 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目前, 我校面向冶金工程学院、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和土木工程学院等6个学院14个专业近两千余名学生开设《电工学》作为其基础必修课程, 各专业《电工学》学时均是理论88学时, 实验32学时。然而要想在有限的授课学时数内将《电工学》知识全面而系统地讲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在上课时只讲一些所谓的重点内容, 让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 那么, 不但效果不好, 而且也违背了培养学生实际能力、提高学生各项综合素质的指导思想。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电工、电子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对非电类专业的学生掌握和应用电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工学》课程的内容应伴随着电工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工科不同非电类专业的教学需要而不断更新和改革。因此, 建立一套专业知识整合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机制是提高《电工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特别是对我校提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现状

伴随着《电工学》课程内容的不断增加, 而我校宽口径、厚基础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 使《电工学》教学学时不断压缩, 学时越来越少, 教学内容却无多大变化, 造成不同专业有些有用的内容没有学到, 学的一部分内容后面却用不上。

1. 课程的定位和体系设置不合理。

《电工学》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 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内容应该具有面向多专业的基础性和适用性。其首先应定位为后续专业课程的部分基础, 但目前我校非电类专业与之相关的后续课程不多, 其基础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其次, 各学科综合交叉的发展态势使得非电类专业学生应具备跨学科合作与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目前电工电子技术知识面较窄, 过于强调基本理论, 对电路分析计算的要求出现了较难的态势, 电路理论分析太多, 实际应用太少。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体系不断增加, 不同专业对《电工学》的知识内容要求不同, 而目前面向不同专业编排的教学大纲和考核要求几乎一模一样, 这样势必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造成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却被老师不加区分的千篇一律。

2. 教学方法陈旧落后。

目前在《电工学》的教学中还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育方式, 不能通过启发式教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学生处于无限的被动学习状态, 长此以往, 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

3. 教学手段使用不合理。

目前我校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 多媒体教学设施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就目前情况看其效果还未充分体现出来, 部分老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地位, 过分依赖于多媒体课件, 讲课效果并不一定好, 迫使部分学生很难接受。

4. 实验环节安排欠缺。

目前, 实验环节安排的内容多数是验证性的, 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相对较少, 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师资力量不强, 教学地位不被重视, 很多理论老师由于各种原因又不愿意带实验和实习课程, 再加上仪器设备老化、配套维修跟不上等种种问题, 更加重了实验和实践教学的困难。

二、改革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解决学时少和内容多的矛盾, 同时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电工学》知识的能力, 我们对《电工学》教学内容及方法、考核手段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改革实践。

1. 更新整合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要符合各学科不同的发展特点和遵循服务专业的原则, 突出应用为目标, 对教学大纲和内容进行重新定位和整合。对一些与相关专业后续课程关系不大的内容进行删除, 力求做到针对不同专业做到重点突出, 并按照实际学科发展方向, 选择提炼与之发展相关的新的教学内容。做到针对不同专业区分课时、区分内容,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其广度和深度的要求。

2. 优化教学方法手段。

首先教师要摈弃传统的思想观念,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广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探索式等教学方法, 与传统教学法有效结合、互为补充, 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思维状态, 这样才能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托校园网络, 建立共享型教学内容资源库, 对学生适当提供网络教学内容。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 要充分考虑课程章节的背景和突出重点难点, 多媒体技术和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手段充分结合。甚至在遇到波形分析电路时, 可以充分利用MATLAB和EWB等仿真分析软件, 直接构建仿真分析模型, 加深学生对此类问题的直观理解。

3. 变革单一考核模式。

取消《电工学》传统的闭卷考核模式, 将学生平时自主学习情况、课堂提问情况、电工实习、作业完成情况和期末考试等学习过程均纳入考核体系, 给出最终综合评定成绩。实验考核按照预习报告、实际操作、试验数据和总结报告综合评定。我们现在的综合成绩已经引入平时占30%~40%, 期末占60%~70%的考核机制, 且效果不错。

4. 改革实验环节。

首先在充分考虑实验课时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 减少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开发性的三性实验;其次, 变传统的课堂讲解辅导为鼓励学生根据实验内容与老师讨论确定自拟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 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再次, 充分改善条件, 广泛使用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 从多方面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和实验教学效果。紧密结合实际准确把握电工电子实习的内容;最后, 制定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不断提高实验设备的综合利用率并加强实验设备的完好率。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必须遵照实际进行改革。根据《电工学》和我校各非电专业的不同特点, 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考核模式和实验实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尝试, 并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但是, 《电工学》的课程改革也必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我们要不断总结, 研究出一套符合我校不同工科专业实际情况的行之有效的《电工学》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秦曾煌.电工学 (第七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禹玺, 潘传红.“电工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师, 2010, (06) :53.

[3]王维荣, 赵春峰.非电类专业《电工学》教学改革探讨[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2005, (4) :33-35.

[4]王磊.关于《电工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华章, 2010, (23) :88.

[5]张芳, 杨秀媛.提高“电工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方法[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19) :100-101.

[6]尹文虎.电工学的教学方法研究与思考[J].机械管理开发, 2010, 25 (1) :172-173.

非电专业 篇8

1改革的背景

非电类电工电子系列的教学课程通常称之为电工学,这门学科是理工科非电类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而且普遍开设的技术性基础课程。设置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与现代化需求接轨的非电类专业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课程内容包括电气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实用技术等几方面,系统地为学生输导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术要点,同时辅以实训,让学生更快、更好、更专业地走上自己的职业岗位。

在教学计划中,非电专业的培养理念,即宽专业、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同时院校在电工电子教学中与相关专业的实训中心或者汽车学院,以及机械学院等单位,共同合作参与此门课程在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的交流探讨,合作参与的成员积极敬业地对关于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动态进行了国内国际行业的调查研究,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成功的教学理念,并积极组织、参加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会议。从而优化笔者学校关于此门课程教学体系,制定出一套符合该校教学特色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

同时,对该校该门教学课程进行了研究分析和适实总结,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1.1课程的定位不适应时代要求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对各专业技术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而非电类专业技术人员同样也面临着高素质高专业的市场需要。不仅要求对专业内的技术知识灵活运用,还需要有极强的合作协调能力,以及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技术的驾驭能力。在传统教学中,非电专业的学生在学完校内教育后,无实训经验,参加工作后,实际操作能力差,所学与所用不能灵活运用。因此,必须以应用实际作为该课程的基础教学理念,重新定位。

1.2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

自我国电工电子学的课程体系建立以来,已有近60年的教学历史,是一直延用至今的电类教学基础。而对于传统设备的电工电子学的课程,主要培养的研究性学术人才,而并非实际操作性强的专业技术人才。而对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更加迫切。因此,院校对近年的课程教学系统进行了改革与创新,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基本教学理念,以培养非电专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为目标,应时代发展,紧跟时代需要,及时做出教学改革与创新。

1.3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信息量少

传统教学内容强调基础理论重视细节定量分析计算,而对于这些已经与时代脱节的内容继续保持保留,以至于影响教学质量,使教学显得臃肿、低效。占用了新知识新内容的授课时间,使创新的教学内容无从立足,减少教学信息量。

1.4实验内容落后,实验模式单一

近60年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实验实训方面还是固定的时间和闭门造车的模式,教学内容还是以基础理论性和验证性为主,课程讲义还是以理论为,实验课程还是以列示实验步骤为主,固步了学生的技术研究和创造能力。

2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课程教学的思考

2.1优化调整教学内容

科学合理的设置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影响电子电工课程教学成效的关键因素。可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系统、 科学、求是地对教学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

2.1.1注入新血液

院校要针对非电类专业特点,重新编制与时代需求相结合的教学大纲,并在教学内容上有所突破和创新。而关键在于教学大纲的重新修订。做好教学大纲的修订,不仅为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体系进行更好地指导,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成绩评估也提供了重要准则。所以,教学大纲的修订要贯彻以下原则:少而精、量力性,保证教学大纲的 “先进性”,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2.1.2要结合非电类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

非电类专业的工程技术领域对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要求较少;而一些非电类专业会与电学有技术性交集,比如,机械工程类与制造类专业等,其教学要求就仅次于电类专业,机械工程类与制造类专业中,除了涉及基本电学常识和理论概念外,还有部分内容涉及到工程技术领域的实际应用性知识。因此,在教材的创新与选择上,务必结合实际应用中各非电类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选择符合时代要求,同时具备专业特色课程教材。

2.1.3要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教材,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电工电子课程的内容与专业范围的知识面相对要广,其实际应用内容在课程上不能面面顾及。而在开发、设计、运行非电的工程系统时,非电类专业的学生其主要的课程内容是在学习一定电工电子知识的基础上,与电子、电气工程师进行工作对接的配合、 协调,非电类专业的课程内容应该从专业学科的交叉应用的角度去应对、处理问题,需要具备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所以在学习时相应的知识面要求就有所偏重,教师应深入研究教学大纲,根据教材,有的放失,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2.2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2.2.1坚持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结合

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以传授书本内容为主,而主要针对专业的理论知识等进行详细讲授,使学生达到笔试和掌握书本内容的基本要求。而在授课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使知识内容更形象更可读地传授给学生,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2.2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授课的主要场所就是教室、课堂。即使是实验课,也仅局限于实验室。而随着课程改革深入院校,学生们走出教室,走进厂房,走进工程现场,让学生把书本内容转换成实际操作,从而加深学生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2.2.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是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1)灵活辅以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能够以生动、形象、真性的直观效果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更真实地去理解教学实物教学意图,同时也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图文去学习,降低了知识内容的复杂性。

(2)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尽量辅以实物教具,让学生亲力亲为地去体验学习。同时,老师在设置课件内容时,最好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注意将电工电子知识与非电类专业工程领域应用结合教学,吸引学生主动探索。

(3)在课程教学中,老师可以再辅以教学仿真软件,以强化课堂教学的真实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应用的理解与创新。

2.2.4重视实践,加强实践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电工电子课程教学以符合时代要求的“实用性”为根本,学生本身对电工电子实验和实训也很感兴趣,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语

可见,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对课程进行改革创新是必然的。而电工电子学课程模块化体系需要对非电类专业的电工电子课程进行重视和实践引导。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 继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

参考文献

[1]程友杰.电工电子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7):318.

[2]李艳.浅谈计算机在电工电子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1(5):136.

上一篇:经典动画形象下一篇:成就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