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心病右心力衰竭

2024-12-22

肺心病右心力衰竭(精选4篇)

肺心病右心力衰竭 篇1

自2004年2月至2009年2月, 笔者对慢性肺心病右心力衰竭的患者在西药抗炎、平喘、扩血管、利尿、吸氧等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中药银翘散、生脉散加减治疗, 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临床56例患者皆符合1984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系统疾病交流会[1]标准, 均伴有Ⅰ~Ⅲ级不同程度右心功能衰竭。其中男性27例, 女性29例;年龄40~78岁, 平均61.8岁;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史8~41年, 平均16.1年;按NYHA心功能分级[2], 心功能Ⅱ级26例, 心功能Ⅲ级23例;心功能Ⅳ级7例,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浮肿, 其中50例存在Ⅱ型呼吸衰竭。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 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根据病情均予抗生素抗感染, 同时给予祛痰、平喘、扩血管、利尿及低流量吸氧治疗, 存在Ⅱ型呼吸衰竭的加用呼吸兴奋剂。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银翘散、生脉散加减治疗。药物组成:银花30g、连翘15g、鱼腥草30g、黄苓15g、川贝15g、前胡15g、川芎15g、红花15g、人参10g、麦冬15g、太子参20g、百合10g、每日1剂, 两煎共300m L, 早晚分服。两组均以14d为一疗程, 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

1.3 疗效观察

疗效标准: (1) 显效:发热、咳嗽、咳痰、气喘停止, 水肿消退, 心功能恢复正常或提高Ⅰ级以上; (2) 有效:发热、咳嗽、咳痰, 气喘减轻, 水肿消退;心功能提高Ⅰ级以上; (3) 无效:发热、咳嗽、咳痰呈减轻, 水肿消退, 但心功能较前无改善。

2 治疗结果

治疗组28例患者中, 显效22例 (78.5%) , 有效3例 (10.7%) , 无效3例 (10.7%) , 总有效率89.2%。对照组28例中, 显效13例 (46.4%) , 有效4例 (14.2%) , 无效11例 (39.3%) , 总有效率60.6%, 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3 讨论

慢性肺心病右心力衰竭西医常以抗炎、平喘、化痰、强心、利尿等方法治疗, 以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和控制心力衰竭, 这对病程初期的患者疗效尚可, 但反复发作的患者及病程较晚的患者疗效欠佳。其原因可能在于: (1) 支氧管黏膜反复受损伤导致某些抗体减少, 局部免疫功能低下; (2) 支氧管炎症常由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等混合感染所致, 单用抗生素难以奏效; (3) 反复使用抗生素, 病菌产生耐药性; (4) 由于慢支肺心患者多处于缺氧状态, 对强心药物敏感性下降, 再加上极易造成强心药物的毒性反应, 使用安全系数低。这些因素导致本病治疗效果差, 病程长。笔者根据患者长期生病、咳、喘、气急等症是阴、阳两虚、气虚的范畴, 辩证使用银翘散、生脉散加减并配合西药治疗, 收效良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 (1) 祖国医学认为慢性肺心病右心力衰竭等病机为本虚标实, 心肺气虚为本, 外感邪毒为标, 所以治疗以扶正祛邪为法。本方以银翘散加减, 清热解毒以祛邪。药物银花、连翘、鱼腥草、黄苓等, 均具有抗菌及抗病毒的双重作用。对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及多种呼吸道病毒均有强大的抑制作用[3]与西药抗生素联合作用, 起到协同抗药的作用。 (2) 肺朝百脉, 辅心而行血脉, 慢性肺心病的患者病情反复发作使肺气虚弱而气不行血, 从而导致了机体气血瘀滞的状态, 中医分型多属瘀热型, 结合现代医学, 此种患者机体多存在着慢性缺氧, PaO2下降, PaCO2上升, 高碳酸血症和呼吸性酸中毒, pH降低, 会增加肺血管内皮细胞对缺氧的敏感性, 而TAX2、PGF2a、白二烯等肺血管收缩、痉挛, 从而导致肺动脉高压[4]。本方用加入红花、桃红、川芎等均有明显的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 降低血小板黏附率, 降低纤维蛋白原等作用[5]。 (3) 从根本上扶助正气, 方用生脉散、太子参等益气扶正。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 生脉散具有增加心肌收缩力, 降低肺动脉高压, 增加膈肌收缩力, 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6]。

综上所述, 本方以中医扶正祛邪为法, 既弥补了西医治疗上的不足, 又减少了治疗中毒副反应的发生, 使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右心力衰竭的总有效率, 得到明显提高。此方法简便, 药价便宜, 非常适合基层医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洪奎.肺心病诊断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4, 4 (4) :200.

[2]戴瑞源.内科疾病诊断标准[S].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1:167.

[3]白刚, 肖洪彬.中药方剂研究与应用大全[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972.

[4]陈灏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M]//.上海医科大学编辑委员会主编.内科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22.

[5]金先桥, 段生福, 牛汝楫等.参脉注射液及其配伍对慢性缺氧鼠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5, 15 (3) :162.

[6]金涛.中医药治疗心肌病进展[J].湖北中医杂志, 1994, 16 (1) :9-10.

肺心病右心力衰竭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2014年5月我科收治肺心病右心衰患者65例,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气促、胸闷、咳嗽、汗多、全身乏力、纳差、明显双肺湿啰音、颈静脉怒张、心率加快、肝肿大以及双下肢重度凹陷性水肿等症状;X线片结果显示, 均有典型的心力衰竭表现;按照心功能NYHA分级后的结果显示, Ⅲ级29例 (44.62%) , Ⅳ级36例 (55.38%) [3];均经过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及心功能测定、胸部CT、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等检查确诊, 排除其他心脏病引起的右心力衰竭。其中男40例, 女25例;年龄55~85岁。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中男19例, 女16例;年龄54~80 (62.0±4.9) 岁;病程为5~17 (6.0±1.4) 年;心功能Ⅲ级者为17例 (48.57%) , Ⅳ级者为18例 (51.43%) 。对照组中男17例, 女13例;年龄53~80 (61.2±5.3) 岁;病程为5~19 (6.0±1.1) 年;心功能Ⅲ级者为12例 (40.00%) 、Ⅳ级者为18例 (60.00%) 。2组性别、年龄、病程、心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 均给予其卧床休息、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常规吸氧、控制感染等基础性治疗, 与此期间给予患者利尿剂、洋地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药物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呋塞米注射液20~40mg, 硝酸甘油注射液10mg加适量氯化钠注射液配制成50ml微量泵泵入, 每小时4~6ml, 每天1次;对照组仅给予呋塞米注射液20~40mg静脉注射, 每天1次。2组患者均用药5~7d。

1.3 观测指标

(1) 临床疗效。参照患者临床症状与阳性体征改善情况, 通过监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心率下降、肺部啰音减少、双下肢水肿消退、心功能改善情况对其疗效进行观察; (2) 记录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4]情况:该类患者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类型主要包括恶心、呕吐、头晕以及头痛等。

1.4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率下降≥20~30次/min, 肺部啰音减少2/3, 双下肢水肿完全消退, 心功能由Ⅲ~Ⅳ级减至Ⅱ~Ⅲ级。有效: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率下降≥15~20次/min, 肺部啰音减少1/3, 双下肢轻微水肿, 心功能由Ⅲ~Ⅳ级减至Ⅱ~Ⅲ级。无效:治疗前后患者心率仍快, >100次每分, 肺部啰音无减少, 双下肢浮肿无消退, 心功能无改善。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0.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不良反应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多由肺、胸疾病发展而来, 呼吸和循环系统的症状混杂出现, 早期诊断较困难, 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呼吸系统疾病[5]。临床认为, 肺动脉高压为肺心病的主要症状表现, 绝大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右心力衰竭等症状, 且临床上以紫绀、心率增快等为多见, 查体结果显示肝肿大且伴压痛感, 颈静脉怒张, 下肢水肿。顽固性心力衰竭作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逐渐发展的结果, 属于右心增大代偿且最终失去代偿阶段, 具有不可逆转性特征[6,7]。且经临床证实, 多数患者到功能失代偿期才到医院就诊, 此时患者除表现为颈静脉怒张、肝肿大及双下肢浮肿等症状外, 另有大部分患者会感到较为明显的心悸、气促、发绀严重, 且会伴有食欲不振、腹胀、恶心等症状表现, 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腹水[8]。查体可发现心率增快, 剑突下可见心脏搏动, 由于三尖瓣相对性狭窄可出现舒张中期杂音, 严重者在胸骨左缘三尖瓣区可出现舒张期奔马律, 甚至全心力衰竭竭。当心力衰竭控制后, 心界可回缩, 杂音可减轻或消失[9]。由于肺心病伴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广泛存在肺部感染症状, 且会因呼吸功能不全而使CO2潴留、缺氧, 部分患者会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 因而治疗中应积极控感染, 并改善其呼吸功能, 缓解缺氧症状, 当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后再给予其利尿剂与强心剂的效果更佳[10]。临床上已将利尿剂作为心力衰竭常规治疗药物的首位药物, 利尿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正如心力衰竭指南所示, 使用利尿剂是心力衰竭规范治疗中必不可少的措施, 利尿剂必须尽早应用。它可以促进钠、水排泄, 减少体液量, 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消除或缓解静脉淤血及其引发的肺水肿和外周水肿, 从而改善心功能[11]。但利尿剂的效果具有两面性, 即可迅速缓解心力衰竭症状, 又可能进一步降低输出量, 进一步导致RAAS系统和BETA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进一步激活, 影响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12]。心力衰竭患者尽管发生水钠储留, 一方面是机体代偿反应需要, 二方面是严重水钠储留则导致心肾功能进一步下降, 因此心力衰竭患者利尿是兼顾两者, 到达最佳血容量状态。呋塞米是利尿剂中的一位代表药物。而硝酸甘油属硝基血管扩张药, 通过扩展容量血管和肺血管, 降低中心静脉压, 使心脏前负荷降低;并通过降低肺动脉及外周血管阻力, 使心脏后负荷降低, 增加心排血量。心脏前后负荷的降低, 使心肌耗氧量减少, CHF的临床症状减轻, 患者运动耐量提高, 有利于心功能的改善与提高[13]。此外, 在血压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 静脉小剂量应用硝酸甘油可减轻心脏前后负荷, 改善心功能, 增加肾血流量, 从而达到增强利尿剂效果的作用。循证医学证据证明, 利尿剂能够增加心力衰竭患者的尿钠排泄, 减轻液体潴留的体征。观察还证明, 利尿剂治疗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症状和运动耐量, 但单一利尿剂治疗不能保持长期的临床稳定。有证据表明, 联用硝酸甘油和低剂量呋塞米优于单用高剂量呋塞米[14,15]。

本文选用65例肺心病右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从心率、肺部啰音、双下肢水肿、心功能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对比, 结合一些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呋塞米联合硝酸甘油微量泵泵入治疗肺心病右心力衰竭疗效优于单用呋塞米治疗, 其中,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2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充分表明硝酸甘油联合呋塞米微量泵泵入用于治疗肺心病右心力衰竭时, 安全且有效。

肺心病右心力衰竭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3年7月入住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慢性肺心病右心衰患者作为观察对象。60例患者中, 男34例, 女26例;年龄55~81岁, 平均年龄 (65.2±2.1) 岁;水肿程度:中度31例, 重度29例。所有患者均有浮肿, 且均存在右心功能不全。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每组30例, 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水肿程度的衡量标准

轻度:浮肿仅出现于眼睑、踝部与胫骨前皮下组织, 指压后会出现轻度凹陷, 可较快平复;中度:全身软组织均有较明显的水肿, 指压后有深的凹陷, 平复较缓慢;重度:全身有水肿, 低部位可见皮肤紧张发亮, 胸腔、腹腔均有积液, 外部水肿明显[2]。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氧疗、解痉、祛痰、抗感染等基础治疗。在基础治疗的同时, 适当给予小剂量利尿剂、洋地黄等药物纠正心衰。在此基础上, 试验组给予BiPAP呼吸机治疗。治疗时, 呼吸机的各个参数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确定。本组患者的呼吸机均根据口鼻面罩形式给予通气, 且应做到每天通气, 且时间应超过12h。停止呼吸机治疗应满足的条件: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 浮肿消失, 尿量变多。呼吸机模式:S类模式。吸气气压区间值:0.590~1.959kPa之间;具体气压值:根据患者舒适度确定。呼气气压区间值:0.401~0.587kPa之间。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浮肿及病情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 并认真做好详细记录, 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随访1年, 了解患者的病情缓解情况及有无死亡病例。

1.5 疗效评定

根据患者康复的程度, 可将疗效判定为3个等级, 分别是浮肿消失、浮肿消减、浮肿无变化。其中, 浮肿消失及消减为有效, 浮肿无变化则为无效。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组间比较用卡方值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3]。

2 结果

2.1 两组的浮肿情况对比

治疗一段时间后, 两组的浮肿情况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 试验组的有效率为86.67%, 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3.33%, 试验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的病情对比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 两组的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试验组病情好转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慢性肺心病是呼吸系统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 常合并呼吸衰竭、右心衰等严重并发症, 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临床主要予抗感染、利尿、强心等治疗, 但疗效不甚令人满意, 大多需要气管插管或是气管切开再行机械通气治疗, 这样能够改善通气, 并纠正呼吸衰竭, 却需要大量的住院费用, 故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临床逐渐采用了BiPAP呼吸机对慢性肺心病右心衰患者进行治疗。BiPAP呼吸机是一种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它具有辅助通气泵、缓解呼吸肌疲劳等优点。BiPAP呼吸机双水平压力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分别是压力支持通气与内源性呼吸末正压功能[4]。它不但能提高通气效率, 对微肺区域的通气血流比值起到改善作用, 并能减慢呼吸频率, 使辅助呼吸机动用的征象减少甚至消失, 从而有效改善通气、并对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现象进行及时纠正, 有利于引起右心负荷增加及肺动脉高压的功能性因素的改善, 最终达到改善右心功能的目的, 故在临床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

在本文中, 我院对试验组给予了BiPAP呼吸机通气治疗, 对照组仅给予抗感染、氧疗等基础治疗。从表1中可看出, 试验组15例浮肿消失, 11例浮肿减轻, 4例浮肿无变化, 而对照组10例浮肿消失, 9例浮肿减轻, 11例浮肿无变化。试验组的有效率高达86.67%, 远远高于对照组的63.33%,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双水平气道呼吸机治疗慢性肺心病右心衰,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浮肿症状, 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曾有报道[5]指出, 对于慢性肺心病右心衰, 采用BiPAP呼吸机治疗, 有效率可高达85.51%。本次结果与报道观点基本无异, 甚至略优于报道观点, 这也可能与本次选取病例较少有关。在今后的工作中, 还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才可得出更明确的结论。

从表2中可看出, 试验组2例因病情严重恶化转移医治, 3例病情恶变死亡, 25例病情缓解而回家使用呼吸机继续治疗。对照组13例右心衰恶化, 9例病情严重死亡, 8例病情缓解回家诊治。由此看出, 试验组病情缓解的人数要明显多于对照组, 病情恶变的患者则少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双水平气道正压呼吸机治疗慢性肺心病右心衰,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右心功能, 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进一步提高了生活质量。综合来看, 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呼吸机对慢性肺心病右心衰患者进行治疗, 所取得的效果要远远优于单纯的常规治疗, 是目前治疗慢性肺心病右心衰的一种有效手段。

尽管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肺心病右心衰可取得一定疗效, 但也有一些事项需要注意:第一, 积极进行解痉、平喘、抗感染、祛痰等对症治疗。第二, 尽量保证面罩大小合适, 且要有排放二氧化碳的单向阀装置, 并有供氧孔;第三, 医护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 在患者使用呼吸机前的1~2h内, 经常陪护在床边, 注意观察面罩是否漏气, 氧气有无改善;并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沟通, 耐心解答其疑问, 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同时, 教会患者如何配合、使用呼吸机, 观察面罩漏气情况, 当患者出现咳痰情况时, 应及时将面罩摘除, 并协助患者拍背、排痰;第四, 治疗期间, 应结合患者耐受程度对呼吸机参数作出合理的调整;一些患者会因为水肿而拒补液, 进而导致呼吸道失水严重, 诱发右心衰循环血量不足, 引起痰液黏稠、痰栓形成, 气道无法打开, 故应注意及时补液。

总而言之, 慢性肺心病右心衰作为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 对患者的危害性较大, 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 且给患者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对慢性肺心病右心衰患者给予双水平气道正压呼吸机治疗,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浮肿情况, 并有利于患者病情的缓解, 降低了致死率, 效果显著,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对双水平气道正压呼吸机治疗慢性肺心病右心衰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并加以总结。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共收治的60例慢性肺心病右心衰患者, 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解痉、祛痰、氧疗及抗感染等基础治疗, 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BiPAP呼吸机 (双水平气道正压呼吸机) 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慢性肺心病右心衰, 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呼吸机治疗,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功能, 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肺心病右心衰,BiPAP,疗效

参考文献

[1]莫俊德, 钟国荣, 李元塔, 等.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应用及效果[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 12 (10) :742-744.

[2]王永, 刘勇, 朱宝山.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疗效的观察[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 2014, 7 (1) :65-68.

[3]张焕运.双水平气道正压呼吸机治疗Ⅱ型呼吸衰竭护理[J].北方药学, 2011, 8 (8) :128.

[4]刘艳荣, 赵瑞珍.双水平气道正压呼吸机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临床护理[J].河北医学, 2014, 20 (11) :1920-1921.

肺心病右心力衰竭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8月~2010年10月住院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第7版内科学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具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其他胸肺疾病或肺血管病变病史。存在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右心功能不全,P2>A2、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下肢水肿及体静脉压升高。并有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证明右心增大肥厚。将7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龄52~86岁,平均(67.8±2.4)岁;对照组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50~83岁,平均(65.4±2.9)岁。两组年龄、性别及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在常规疗法的同时给予银杏达莫20 ml,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氨氯地平片5 mg,口服,每日1次。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禁盐限水,控制感染,吸氧,利尿强心,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治疗14 d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内容

比较两组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心脏功能,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断标准

有效:咳喘、肺部啰音、发绀完全消失,水肿消退,辅助检查结果显示有明显改善,心功能达到1级。显效:咳喘、肺部啰音、发绀减轻,水肿消退,辅助检查结果显示略有改善,心功能2级以上。无效:症状、体征、检查及心功能无好转或加重[2]。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所有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表示。组间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两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体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治疗组用药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较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不明显。见表2。

2.3 安全性评估

两组治疗期间均无显见不良反应发生,无皮肤黏膜出血、淤斑,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凝血功能障碍。查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均在正常范围内。

3 讨论

肺动脉高压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生的关键因素。缺氧,高碳酸血症和呼吸性酸中毒使肺血管痉挛;尤其缺氧致使平滑肌细胞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高,肌肉兴奋-收缩藕联效应增强,使肺血管平滑肌痉挛收缩,是肺动脉高压形成的最重要原因。氨氯地平为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通过抑制钙离子在肌肉细胞内的浓度和活性,松弛平滑肌细胞,舒张血管,减轻外周阻力,降低动脉血压,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提高心肌氧耗耐受力,减小心脏做功和心率血压乘积;从而降低肺动脉高压[2,3],加快纠正心力衰竭。银杏达莫具有扩张动脉血管,改善肺微循环,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肺活量和有效残气量,改善红细胞刚性,有效提高换气功能;增强心肌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而改善心功能纠正右心衰[4,5]。

研究显示,加用银杏达莫和氨氯地平联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P<0.05)。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期间安全性评估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加用银杏达莫和氨氯地平联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安全有效,疗效可靠[6],是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的良好方法。

摘要:目的 观察银杏达莫与氨氯地平联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加用银杏达莫静脉滴注,氨氯地平口服。对照组采用禁盐限水、抗感染、吸氧、强心利尿、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常规疗法。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症状、体征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 在给予常规疗法的同时联合应用银杏达莫及氨氯地平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效果明显,是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的良好方法。

关键词:银杏达莫,氨氯地平,肺心病心衰

参考文献

[1]邹达辉.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100例疗效对比观察.中国医药导报,2009,6(5):38.

[2]贾永平.心先安联合氨氯地平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衰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医刊,2006,36(3):49.

[3]李小莹,华琦,李三龙.氨氯地平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肺动脉压力及血气的影响.中华内科杂志,1998,37(4):269.

[4]杨洪英,杨俊艳.银杏达莫治疗肺心病高黏血症临床观察.当代医学,2010,28(33):137-138.

[5]辛剑今.银杏叶抗血栓及改善微循环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5):320.

上一篇:发展科学与推进教育下一篇:融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