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包(精选9篇)
课程包 篇1
一、课程资源包———主题建构的“万宝全书”
“以幼儿为主体的主题课程”教学结构模式主要通过“选择主题———搜集相关主题教育内容———设计和整理主题教育网络———创设开放式主题教育环境———教育活动编排与开展———学习评价”等一系列环节来实现。近年来随着主题课程资源的不断充实,主题课程资源包应运而生。主题课程资源包以年级为单位,每个年级以教研组长为核心,教师集体收集内容,自主进行管理。资源包包括主题活动目标、主题各领域活动内容、主题网络图、一周计划表、推荐课程(即备选课程)、主题反思等诸多内容。这些运用计算机进行综合管理的教育资源,从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教师的教学经验,减少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也节约了许多教学成本。
(一)主体资源包。
主题课程中的各级活动目标、各领域活动内容安排、主题网络图、一周计划表等都是课程主体资源包中重要的常规内容。我们参考《江苏省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南京五大领域教育课程、《幼儿园建构课程》、上海的《幼儿园生活教育课程》等,结合自己幼儿园的教学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制订各年龄班相应的教学主题,并根据教学状况,每学期初再做微调。
(二)影像资料包。
在这里,我们会将一些研讨课用摄像机进行教学实录,特别是二研、三研后的精品课,几乎都以实录的形式保存在资源包里,在下一轮的主题活动开展中为教师提供参考。
(三)主题反思包。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关键,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是一位善于反思、善于总结的教师。在主题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反思:所选课程内容是否合适、目标达成度如何?在该主题中,哪个活动的组织是自己比较成功的?哪些活动需要重新思考调整等,都以主题为单位记录下来,供大家分享交流。在下一轮的课程实施中,相互之间可以参考、借鉴。
(四)优秀课例备选包。
在课程资源包中,我们建立了资源备选包,里面有优秀、精品课例,也有老师平时积累的与主题相关的课例,这个备选包就好像是一个大大的“电子储物袋”,老师有需求就到袋中去挑,根据教学需求、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适度地调整自己的主题活动内容。
二、课程资源包———教师发展的“自主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电脑课件,还应该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资源的优化管理。我园建构的园本化主题课程资源包,有效促进了主题课程网络的动态化管理,为教师更加有效地组织实施主题教育活动和自身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一)内容选择———自主共享。
课程资源包的出现,给予教师充分的课程管理权,每个人都有权利参与选择或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再调整,不过这个调整一定要通过教研组这个团体共同的研讨和协商。如:大班教师在进行“我们爱祖国”的主题教学活动时,发现以前的课程中有的活动设计相当枯燥,于是几位教师便重新构思新的教法,以旅游的形式开展活动,让孩子们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充分认识和美好向往。在该主题活动中,老师们把验证后的课程全部归档在课程资源包中,大大丰富了主题内容。她们在课程实施中充分享受着自主课程管理的快乐。
(二)目标制定———互通共长。
主题资源包的建设使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资源共享,互通共长。当大、中、小班在同样的时间段开展同样主题的活动时,教师们便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进行目标制定。
(三)课程生成———智慧碰撞。
在课程资源包中,我们最具智慧和活力的一个内容就是“优秀课例备选包”,即不断有新课程生成的那部分。每个学期的练兵活动中、主题课程开放观摩活动中,都会产生一批优秀课例,这些课例往往都是教师在多次智慧碰撞后脱颖而出的,因此,我们在每个学期结束以后都会把这些优秀课例汇聚起来,大家根据不同的主题需要分类投放到课程资源包中。
三、课程资源包———优化课程的“便捷快车”
(一)教师参与课程管理主动了。
在课程资源包没有规范管理之前,我们所谓的主题网络图是生拉硬扯牵强形成的,很多地方都缺少深层次思考。有了课程资源包以后,教师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每学期对内容稍作调整就可以用了,既节省了时间,又解放了老师。这样教师就愿意参与到课程管理中来,特别是“优秀案例备选包”,大家每学期都能够主动把自己开放的精品展示课及时放到其中,用以共享。
(二)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有效了。
两年多来,我们的课程资源包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如教学课件、主题环境创设照片、教师各类教研活动录像等,这些影像资料为再次开展相关活动的教师提供了有利的参考和帮助。实践证明,教师在感受了直观的录像课之后,在自己的主题活动组织中就会做到有效调整,较好实现主题教育目标,同时也大大减少课前准备时间和精力,她们从中尝到了“做有心人”的甜头,在今后的课程资源包管理中积极性越来越高,课堂教学效果更佳。
(三)主题网络课程管理变活了。
在课程资源包中,主体课程资料分门别类清晰保存,要使用时点击相应文件夹就能迅速查找到该文件。当教师再次教学到同一个教学内容时,只要通过对教材和幼儿的分析思考,对储存在资源包中的原有资料再作修改、补充和完善就行,达到了教师之间备课资料的资源共享。在每一个主题结束以后,我们会根据实施情况及时调整、反思并电脑备档,给主题网络课程建构注入新的营养素。
可以说,一个类似于“电子储物袋”的课程资源包为我园教师开展主题教学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帮助,更给了她们一定的课程自主选择空间。现在我们的主题网络课程因不断推陈出新而焕发出勃勃生机,由孤单的“一条线”渐渐变为张弛有度的“一张网”。
摘要:以前, 在教学中教师关注更多的是信息技术在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上的运用, 而忽略了其在课程设计和课程管理环节中的作用。为此, 我们引领教师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实践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课程资源包, 不断探索信息技术在课程管理中的应用。实践证明:课程资源包更好地完善了幼儿园课程主题网络的建构, 优化了主题网络课程的动态管理。
关键词:课程资源包,主题网络,动态管理,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1]虞永平.用渗透的思维建设幼儿园课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9.
[2]霍力岩, 孙冬梅.幼儿园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3.
课程包 篇2
使用的说明
各参训指导教师、研修组长、学员:
2014年初中教师远程研修课程资源包已于6月27日通过U盘的方式下发到各地市教育局。按照《关于发放2014年全省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研修课程资源的通知》要求,课程资源由市、县、校管理员逐级下发到每位研修教师的电脑终端。在研修开始前如还未收到初中课程资源包,请通过本校管理员逐级索取,为保证研修期间视频点播的流畅,请务必保证研修学习的电脑上拷贝了本学段的课程资源包。课程资源包中有一个说明文件,按照说明文件安装调试。在网络点播不流畅的时候可根据课程资源包里面所列的视频列表找到本专题视频资源点击播放学习本专题的视频。
课程资源版权归课程资源开发单位所有,仅限于参加2014年山东省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研修使用,任何组织和个人未经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项目办授权不得非法复制、传播、转制、修改、编纂、许可他人使用或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发现上述侵权行为,将严肃追究侵权单位和个人相应的侵权责任。
山东省中小学师资培训中心
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项目办公室
课程包 篇3
关键词:包豪斯 伊顿 基础课程 色彩教学 创造力
一、包豪斯的成就及教员伊顿的重任
包豪斯(Bauhuas)是1919年在德国成立的一所设计学院,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而它的巨大成就莫过于开辟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先河。包豪斯学院在1931年4月被纳粹政府强行关闭,但是它对于现代设计教育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成就也是难以估量的。在这段时间内,教育家们进行各个方面的探索与试验,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结构基础。目前,世界上各个设计教育单位,乃至艺术教育院校通行的基础课,都是包豪斯首创的,它把平面和立体结构的研究、材料的研究、色彩的研究三方面独立起来,使视觉教育第一次比较牢固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而不仅仅是基于艺术家的感觉基础上。直至今日,学习艺术的人还一直在享用包豪斯设计学院色彩教学的研究成果。
包豪斯学院最早聘为形式大师的三个人当中,有两人是画家,另外的一个是雕塑家,对陶艺和印刷技术都很感兴趣。画家分别是约翰·伊顿(Johannes Itten) (1888~1967瑞士平面设计师,教育家)、里昂耐尔·费宁格(Lyonel Feininger),雕塑家则是格哈特·马克斯(Grehard Marcks)。对学校教育来说,最重要的人物是画家约翰·伊顿。尽管他不是最优秀的艺术家,但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异常明智的教师。他的同事罗塔·赖尔(Lothar Schreyer)说:伊顿“心里很有数,在艺术教育领域里,他的见解是一件具有国际意义的事件”。
二、色彩教学对视觉原理及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伊顿是第一个创造现代设计基础课的人。特别是在他的色彩课上,学生必须通过严格的视觉训练,要对色彩有完全的掌握。就是这最本质色彩视觉训练给学生以后投入作坊实践带来了质的飞跃。就此来看,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为现代设计教育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伊顿认为,考虑色彩的时候不能脱离视觉图形的因素,由此也谈到色彩和视觉图形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他还曾提到,视觉感受中最容易接受的是那些明确的几何图形,且每种图形都隐含在基本视觉原理的范畴内。想看的人可以看见,不想看的人就看不见。几何图形与光谱中的色彩,就是最简单、最感性的色彩。因而,也就具有艺术品最完美的表现方式。作为包豪斯的教员,伊顿还要求学生进行色彩构图设计,用自己的形式语言来表现不同形状的色彩,研究多种色彩组合在一起的特点。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使他的学生敏锐地感受色彩的“内在意义”,也就能更好地利用平面的、立体的视觉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三、伊顿色彩理论对现代色彩教学的影响
伊顿同时也是最早引入现代色彩体系的教育家之一,他坚信色彩是理性的,只有科学的方法才能揭示色彩的本来面目,所有学生必须先了解色彩的科学构成,然后才可以谈自己的色彩自由表现。伊顿从科学的角度研究色彩,不仅仅局限于色彩对人的情感作用。在现代色彩学刚刚建立的时候,伊顿已经开始了在教学中积极引入,使学生对色彩有积极、科学的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于是,这些学生很幸运地一开始上课就跟着伊顿学习研究色彩。而伊顿研究色彩的核心也在于对比与张力的表现。他遵循赫尔策尔的教导选用了色彩对比的七种类型,具体包括:两种色彩之间的简单对比,一种明亮颜色与一种阴暗颜色的对比,一种暖色与一种冷色之间的对比,互补色之间的对比等。他还在色彩的质量上和数量上进行对比。通过这些对比练习来学习相关颜色的基本属性,学习在实践中如何把它们巧妙地运用到最好。伊顿的理论不仅在学生构思创作自己的色彩作品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还直接影响到了包豪斯的作坊实际做出来的成品。在伊顿的色彩理论中总是掺杂着客观的观察和主观的判断,从这个方面来讲,和康定斯基的理论十分类似。
伊顿刻苦研究的结果是设计出色彩球,而不仅仅是色彩圆圈。他说,这个色彩球是最能有效表现色彩的方式。作为光谱色的补充,伊顿的色彩球引入了四组中间色调,并且图示出互补色与原色、互补色与间色在色调尺度上的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身为一名教育家、画家,伊顿认为自己把控色彩的能力超群,并且他还深信,因为走上了色彩理论家的道路,他才能够很好地为教育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四、通过色彩理论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
伊顿在不断的色彩教学中总结出了球体代替圆形的视觉经验,于是就很自然地又运用到了自己的教学中,以最直观、最明确的方式启发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他平时设计的任何一个色彩练习,其目的并不仅仅在于练习的本身,而是在做一种准备工作。伊顿的色彩研究其实是一个洗脑的过程,通过理性的视觉训练,代替以往惯性的视觉色彩思维,通过用色彩的节奏、韵律来分析、研究艺术作品,充分利用新思维来启发学生潜在的才能和想象力。1963年,伊顿著文提到了他的色彩课程,他并不承认有什么非同寻常的地方,只是为学生量身定做了一套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在以后的不断工作和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潜力。色彩课程之所以可以做到不断给广大学生提供新鲜血液,是因为伊顿的理论教学有第一手实践资料,也因为它运用了严格的理性思考,对视觉体验和艺术创造性的本质进行了总结。即使在伊顿离开了学院之后,他的教学思想仍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这也与他平时严谨的治学态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严谨的理论很好地作为了基础教学的支持力量。伊顿的个性、信仰古怪、异常。然而,他的信仰与他的教学方法两者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在包豪斯开办不久,伊顿初步课程的建议就被学院广泛接受,由他独立负责初步课程。这无论是对学生本身还是对包豪斯本身都有重要意义。每一种创新和尝试都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包豪斯学院开设的初级课程于1919年秋,以一种试验基础的形式面世。伊顿严谨且科学的治学作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细研则令人热血沸腾,学习更是让人掩卷长思,获益匪浅。这就使得他的名字与包豪斯不可分割。
五、结论
总之,伊顿对包豪斯基础课,特别是色彩理论研究的贡献卓越。也因为其理论的科学严谨性致使到目前为止,艺术界还不能抛开现有的色彩理论去创造一门全新的色彩审美与运用的学说。时代在发展,科学研究也不能固守成规,新的时代﹑新的技术赋予了我们新的观念。现代色彩研究也不例外,必然要与新兴技术和尖端的知识产业发生关系。对色彩产生激情是创作的需要,而要真正创作好自己想要的色彩作品则并非易事,需要多方面对色彩进行深入学习,与此同时积极主动地做大量色彩练习,并始终为此目标努力,这大概就是最有力的诠释吧。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 (英)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三联书店,2001.
[3] (英)弗兰克·惠特福德.著包豪斯大师和学生们.艺术与设计杂志社,2006.
课程包 篇4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标准,技能包,学习领域,实施措施
许多高职院校逐步实行“双证”制度, 将职业资格培训引入教学计划, 取得了一定成绩, 我院通过参与国家农机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的开发, 在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引入课程“技能包”, 将职业资格认证和学生技能考核成绩认定相结合, 从而实现“双证融通”。
一、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与职业资格标准开发的一致性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 其开发过程首先是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 归纳成职业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职业行动领域的关键素质和技能。打破以往学科体系的界线, 完成知识的解构与重构, 完成面向培养目标的多个学习领域课程的转化。“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应以行动为导向, 即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行动的主体, 以基于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 以师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为方式, 培养学生具有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行动能力, 即综合职业能力, 从而能从容面对职业岗位群的需求。而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的人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基本要求。因此获得相当的职业资格应该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方面的职业取向, 与学习领域课程的培养目标完全一致。职业资格标准的确立是以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为主体的职业技能开发的过程, 与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的职业岗位分析过程是同构的, 我们在实际开发学习领域课程的过程中, 正是参照了农机行业的相关职业资格标准, 在专门构建的学习情境中进行职业从业资格的融入, 这种融入的载体就是课程“技能包”, 它既构成了学习情境的“要件”, 又是职业技能鉴定的“证据”。
二、开发农机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是构建课程“技能包”的切入点
受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和农业部的委托我院参与多项农机行业职业标准的规划、起草和审订工作。主持规划起草了“农机维修电工”职业资格标准, 先后参与审订了“农机修理工”“拖拉机驾驶员”“联合收割机驾驶”“农机营销员”等职业资格标准;参与编写了“农机维修电工”“农机焊工”等培训教材和“农机修理工”“拖拉机驾驶员”等考试题库;参与修订了“拖拉机驾驶员”“喷油泵调修工”“挖掘机驾驶员”等培训教材和“喷油泵调修工”“联合收割机驾驶员”等考试题库, “技能包”和相配套的实训教材。农机专业教师在参与开发农机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的过程中, 全面准确地把握了职业技能开发的程序和内涵, 也使职业岗位分析更具科学性、权威性。为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学习领域课程之中, 为构建课程“技能包”找到了切入点和结合点, 使各项技能的训练和考核落到实处。由此,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三、“技能包”的开发
“技能包”是由电脑“文件包”演变而来。不同的包具有不同的主题 (能力方向) , 一个包可装多项技能。一个专业的“技能包”由“专业基础技能包”和“专业岗位技能包”两部分组成。“专业基础技能包”内的技能项目为一名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属专业基础技能;“专业岗位技能包”内的技能项目, 是针对学生拟就业岗位设立的需进一步在拟就业岗位 (毕业实习岗位) 上强化训练的技能, 属专业岗位技能。为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我院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结合自身特点, 认真组织调查研究, 并与用人企业共同商讨, 分析各就业岗位的关键能力, 以职业资格证书标准为主线, 将各门课程的实用技能加以筛选、分类、综合, 构建了学习领域课程教学体系框架, 在框架下建立创新教学“技能包”, 课程依据市场和企业变化而变化, “技能包”体系随学习领域课程变化而变化。采用学习领域“技能包”思想构建的课程体系, 可以根据学习领域课程变化便捷地将技能进行组合。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技能包”体系直接移植到新课程上, 增添该门课程所需要的新的“技能包”, 便可轻易构成新课程“技能包”体系。教学过程针对不同工种对技能的要求分解为一个个看似独立的“技能包”, 学生操作技能以“包”为依托, 教师以发“包”的形式教学, 学生进行收“包”学习, 实践教学以“包”为载体进行考核, 通过包反向确定教学能力和培养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若干学习领域形成“包”与“包”的作用链, 更加细分教学内容, 细化学生实践能力, 明确考核目的。以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为例, 我们构建了含12项专业基础技能的“专业基础技能包”和含7个就业岗位群的“专业岗位技能包”, (如“农机维修岗位技能包”“农机维修电工岗位技能包”“农机营销岗位技能包”“拖拉机驾驶员”岗位技能包、“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岗位技能包”“农机焊工岗位技能包”“农机液压系修理工岗位技能包”) 。“专业岗位技能包”内的技能项目依据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确定, 每项技能由项目知识点、技能点、考核点、培训方法和训练场地等构成。
四、“技能包”的应用
(一) “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我们将“技能包”内技能项目的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具体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在校学习期间。主要利用学校的教学设施, 开展各项技能的训练。“专业基础技能”主要通过实验实习、教学实习、综合实践及专项技能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掌握, 如“农业机械驾驶实训”“行为规范及礼仪训练”等。“专业岗位技能”主要通过“工作过程导向”课程 (如柴油发动机拆装与维修、底盘拆装与维修、农机电路原理与维修、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等) 和专业综合实践进行教学。为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结合本专业工学交替“两轮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将“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搬到教学工场、实训中心、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 使教学与生产融为一体, 学生与工人融为一体、教师和师傅融为一体。如在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课程中, 第一轮工学交替:第二学年的8、10月份及第三学期的5月份农机作业季节, 学生到学院农场 (耕地150公顷) 进行从耕整地、播种到收获的完整农机作业环节的第一轮生产实践。在每个生产环节的生产实训之前, 安排相关课程的学习及农机驾驶实训, 其中《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课程的学习与校外生产实践交替进行。在生产实践中, 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 使学生具备农业机械驾驶、作业机械操作、简单维护能力。第三学年的8、10月份, 学生到农垦总局引龙河农场和哈尔滨农垦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等校外生产性实习基地进行第二轮顶岗生产实践。在校学习期间, 学生主要进行农机作业标准、农机机务管理、农机新技术等课程的学习, 为第二轮生产实践做准备。在生产实践中学生在实践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农业机械操作、机务管理、农机检修等项目的顶岗生产实践, 强化学生的农机驾驶作业和使用维护、农机标准化作业、机务管理、农机检修和故障排除的能力, 为下一步的选岗实习打下基础。第二轮工学交替:第三学年3月至7月份为选岗实习期, 学校负责为学生提供如农机作业、机务管理、农机营销与售后服务等不同的实习岗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取向及个人专长自主选择,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使“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更加完整、直观、生动, 我们还录制了各项技能培训光盘, 并制作了大量的挂图、教学课件, 购置了相关的影像资料。这些教学材料每天都由教师结合生产过程, 利用生产间隙, 在实训基地的教室, 通过问题释疑, 或以师生讨论的方式进行。
此阶段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岗位参与生产管理的全过程, 在重点训练岗位技能项目的同时, 熟悉生产环境, 学会与人相处, 培养其应对生产中突发事件的能力, 培养爱岗敬业精神。
(二) 过程+结果的考核评定方法
考核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分基础技能项目考核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技能考核。基础技能项目考核具体安排在学生毕业实习 (岗前实训) 前进行, 系成立由专业教师组成的技能考评小组。学生通过专项技能训练后, 在“基础技能包”中任意抽取一个项目考核, 考评教师根据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进行现场打分, 评定基础技能项目考核成绩。“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技能成绩, 即某一岗位技能成绩考核, 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师结合生产实践, 随机、多次考核, 并结合生产过程中的综合表现 (生产纪律、吃苦精神等) 评定出“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技能成绩。
第二阶段为岗位技能考核。具体安排在学生就业前进行, 主要委托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考核, 学校派出专业教师督考。根据学生顶岗实训的不同内容, 在相应的“岗位技能包”中抽取1~2个项目进行考核。如在收获实习的学生, 就应考核“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岗位技能包”内的技能项目, 其他岗位技能包中的项目不考。岗位技能项目考核成绩, 主要由企业实训指导教师根据技能项目来考核, 结合学生毕业顶岗实训期间的综合表现, 如生产纪律、敬业、吃苦、协作精神等, 进行综合评定。该成绩将作为学校推荐学生就业 (或用人单位聘用) 的依据。
学生学习期间的技能成绩由基础技能项目考核成绩、“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技能考核成绩和毕业顶岗实训时岗位技能考核成绩三方面组成, 学生必须三次考核成绩全部及格, 技能考核方能通过, 否则, 不予毕业。
五、“技能包”的实施保障
(一) 建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调整教学计划, 增加实训时间。理论教学以够用、实用为度, 重点阐述与技能相关的基础理论。
1.将“技能包”内的基础技能项目分散到相关课程中, 增加实验实习时间, 通过多次反复训练使学生掌握基础技能。同时, 围绕岗位技能设置相关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
2.按农业生产季节进行生产实习, 将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3.学生通过顶岗实训不仅掌握了“岗位技能包”内的各项技能, 而且增加了对企业生产全方位的了解, 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 增加了就业机会。
(二) 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拥有一定数量、具有良好实施设备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条件。为此, 学院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如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建有各种实验室, 如发动机实训室、底盘实训室、农机电气实训室、农机作业服务站、农机液压实训室, 添置了多种实施设备。同时, 学院和系对外加强与企业合作联系, 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几年来, 学院已与2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为学生毕业实习 (岗前实训) 提供了良好的场地保障。
(三) 建立“双师型”的教师团队
加强“双师型”的教师团队建设, 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保证。然而, 近年来, 高职的扩招, 迫使高职院校大批引进刚毕业的研究生或本科生充实教师队伍。为此, 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 培养、聘用和引进各种应用技术型的教师。
1.培养
学院出台了教师培养计划和考核目标, 要求青年教师通过各种培训途径, 进企业、下基地进行生产实践, 加强技能培训, 掌握“技能包”内各项技能。技能培训考核结果与当年的津贴挂钩。技能考核不合格或不参加培训者, 不得晋升高一级技术职称。之外, 学院还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以“传、帮、带”的形式, 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举办各项教学能力比赛, 如说课比赛、技能比赛、教案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等, 培养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开展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教思想等方面的教育研讨, 培养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
2.聘用
学院采用多种途径聘用各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 以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具体办法有:①聘请企业专家做专业带头人, 参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及课题研究等工作;②聘请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或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担任校外实训基地指导教师, 负责指导顶岗实训的学生进行生产实践, 或来校任教, 指导教学实习、综合实践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关键技能的训练;③聘用高校的离退休教师, 担任课程教学, 指导青年教师备课授课, 尤其是实验实习课, 并开设专题讲座, 指导青年教师开展各类课题研究。
3.引进
学院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引进掌握应用技术、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型人才或具有实用技术的能工巧匠, 充实教师队伍, 担任“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或实验实训课程的指导。
六、小结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有利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入, 我们以课程“技能包”为载体, 在学习情境教学过程中将职业资格标准中规范的岗位技能隐含在学习性工作任务之中, 通过阶段性考核、过程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模式, 使得职业资格认证与技能考核成绩评定显现出来, 最终达到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实现“双证融通”。
参考文献
[1]王明海, 韩振生.以“职业能力训练证据包”创新实践教学评价模式.中国高等教育, 2005, 9.
复古包大败流行包 篇5
欧美风箱型手提包:这款包包的设计非常精美,复古的箱型,加入了拼接撞色的元素,精致小巧。抢眼的亮色,出街立马成焦点。设计上结合了欧美风的大气与学院风的清新,独特有魅力。
简约款式的手提肩挎包:有点像公文包的感觉,洋气的色彩格子,超有苏格兰的气息。用格子布做成的包身,清新味十足。背在身上特别显气质。
钉装饰单肩包:厚实饱满的设计款式,可以很好地彰显女性气场,非常简约的包型,时尚精美。可以手提也可以肩挎,非常百搭实用。
五星闪闪手提包:一款非常大牌的包包,很有欧美风的感觉。复古的包型,迷人抢眼,手提高贵优雅,斜挎大气时尚。特别是金属链缀以小五星的五金搭配点缀,视觉效果更具质感。
红色单肩斜挎包:任何场合背都很适合,欧美风格气场足,经典简约的包型,立体四方的设计,加上喜庆的红色,本命年的你一定要添置一款哦。
大蝴蝶结复古单肩手提包:设计独特,有点像背包的感觉,大大的皮带形蝴蝶结,甜美不失大气感。暗红色不会太抢眼,简单百搭,很有时尚感。
复古牛皮撞色翅膀手提单肩包:优雅杏色,纯洁优雅的自然色调,给人高贵典雅的感觉,四色拼接,非常好看。可以将两侧的翅膀折进包里,变成箱型包,非常独特时尚。
课程包 篇6
关键词:室内设计专业,项目课程包,课程体系构建
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 改革课程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进步的动力, 而课程体系的改革又关系着高职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合理的课程设置是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的必要条件, 它设立与组织的有序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
一、概念界定
“项目课程包”是以设计项目为载体, 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多门专业课程的组合。室内设计专业课程包依据行业典型的可操作项目范围设定, 在岗位工作过程和能力培养规律的基础上, 形成由多个包构成的递进式的项目课程包系统, 以引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变革及教学模式的全面革新。
高职室内设计专业“项目课程包”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从教育观念的转变出发, 改革室内设计教育的组织方式和运作方式。使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在“项目课程包”的引领下全面革新。一方面以此来促进教育体系与就业系统的融合与协调, 降低室内设计专业毕业生“从学校到职场”的难度。另一方面又可以有效带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开展, 牵引课程设置的科学改革、教学内容的合理更新、教学方法的时效研究。这是高职室内设计专业顺应时代的需求, 其“项目课程包”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对人才质量与教学改革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高职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一) 课程设置急需优化
近年来, 高职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力度加大, 出现了以项目带动教学激活专业课程的现象, 各种项目化思路层出不穷, 最典型的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室模式下的课程改革, 看似激活了课堂转变了传统教学观念, 但专业教师之间都相对独立, 交流不及时, 课程之间孤立, 联系性紧密性欠佳,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承上启下的技能薄弱, 在实践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仍然是弱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示范性建设显然已遇到了瓶颈, 难以突破原有的课程优势, 各高职院校纷纷效仿追捧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手段, 课程开发成了标准式样, 以按照岗位操作流程和工作能力目标制定的课程体系在几年时间内受到教育者的青睐, 效仿、交流、培训, 乃至成为一种普及的认知, 课程体系自然也从七八年前的设计沿用至今, 乃至培养出来的高职人才特色不鲜明, 标配化、同一性, 仍然无法直接满足市场需求。高职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以项目化运行思路前几年的认证是切合实际的, 但理想化课程方案与可行性课程方案亟待优化。
(二) 课程占比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
目前, 高职室内设计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数量多、类型广, 又受学时的限制, 显然无法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课程结构占比无法达到项目需求的黄金比重, 过度挤压式地填塞课程, 易导致学生分散学习精力, 过宽的学习面直接影响了消化, 所学课程虽多却无一精通, 偏离和违背了高职教育所倡导的“必需、够用”的适度原则。因此, 实践课程的类型、内容的选择还需以市场上的主要室内设计项目类型为导向, 以满足就业要求为直接目标, 建立项目课程包, 舍弃部分类型过偏、典型性较弱的课程, 项目选取的课程应讲求时效性、针对性、典型性和适宜性, 使学生在接受“项目课程包”学习的过程中, 能够接触今后工作中可能普遍遇到的、具有较高实用价值和示范意义的项目类型, 以此形成与就业市场紧密的对应关系。
(三) 课程开发中重视项目而忽视能力
如今, 项目化教学成为高职课堂教学的特色, 项目引导课堂是活跃课堂的有效手段, 而课程有效开展重点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中室内居住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商业展示空间设计等具体以项目命名的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师资、教学环境、时间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教学实践环节能力培养上的不深入和不系统化, 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项目课程包研究方案构想
研究高职室内设计专业“项目课程包”的课程体系构建在于把握市场导向, 结合岗位典型性项目, 整合课程模块, 控制课程数量, 对课程体系进行精简与优化, 强调课程的典型性与适宜性, 并加强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间的联系, 使课程之间环环相扣形成递进式的项目操作层级关系, 以此带动高职室内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 为国家输送更贴近市场、更贴近岗位的优秀室内设计技能性人才。
基于上述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 结合室内设计专业毕业生从业现状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 探索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改革新思路和新方案。主要归纳室内设计行业的典型项目, 序化以培养室内设计人员所需必要的典型“项目课程包”, 重构与优化“项目课程包”为主体的高职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以带动高职室内设计技能性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 室内设计行业的典型项目的归纳
“一带一路”产能输出背景下的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 居民消费需求从基本需求型为主转向以享受型为主, 同时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调查显示, 全国住宅室内装修费用, 每年至少在500亿人民币以上, 大中城市新、旧住宅平均约3/5都有过装修经历, 而近几年新出售的商品住宅, 几乎百分之百要进行室内装修。另外, 《杭州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发展规划 (2007-2020年) 》文件中十大特色潜力行业涉及吃、穿、住、行, 各种商业空间、保健空间、娱乐休闲空间等均要体现创意、快乐、时尚、文化等内涵。因此, 室内设计装饰行业所涉及的典型项目有居住空间设计项目、办公空间设计项目、商业展示空间设计项目、娱乐休闲空间设计项目等。这些项目无一例外不是依据岗位操作流程展开, 从接触客户开始, 到创意设计的展开, 再到方案的深化, 最后到方案的实施, 各工作环节环环相扣, 技能操作上要求从业者具有敏锐的问题洞察能力、娴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 序化以培养室内设计人员所需必要的典型“项目课程包”
室内设计从业人员在工作岗位上接触到的典型项目有室内居住空间、办公空间设计、商业展示设计、娱乐空间设计等。根据项目性质及项目开展中对执行设计师的能力要求, 我们把解决实际项目问题的一系列组合课程通过能力培养目标的直观体现设置成课程计划表, 以岗位典型项目为例进行说明剖析。 (见下表)
室内居住空间设计、室内办公空间设计、室内商业展示空间设计、娱乐空间设计等项目内包含了运行该类项目开展的一系列课程, 由风格流派、装饰艺术、手绘效果图、装饰材料与构造、工程制图、电脑效果图、预算报价、编排设计等科目课程组成课程包, 这些课程包在合理的时间段展开并足以支撑项目的有序运行。
(三) 重构与优化以“项目课程包”为主体的高职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1. 建设思路
由行业内一线专家、领军人物、职教专家和骨干教师组成专业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 共同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典型项目系统、课程包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等内容。
首先, 从市场调研着手归纳室内设计专业领域的主要工作岗位, 再从分析工作任务中提炼出主要的岗位工作任务, 并分析工作核心技能和职业人的综合素养, 然后转化成职业学习时段的相应的项目包, 最后进行课程分析以构建突出职业核心技能、人文素养和职业人综合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 达到优化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目的。
2. 工作岗位、工作任务与核心能力分析定位 (见图1)
3. 室内设计专业“项目课程包”课程体系的优化及重构设计
结合室内装饰设计行业中所涉及的主要工作岗位、主要工作任务与工作技能, 把主要工作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转化成重点学习任务, 在课程教学中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主线, 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和辅助技能, 通过技能课程及素养课程的有序合理教学组织, 以达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室内装饰设计专业中课程模块共分五大块, 分别为文化素质课程、职业综合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核心技能课程、能力拓展课程。其中, 除文化素养、职业综合素养、专业基础技能这3个项目课程包外, 核心技能课程模块中又有居住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商业展示空间设计、娱乐空间设计4个项目课程包, 能力拓展课程模块中又有摄影课程、庭院设计、老建筑改造设计、项目管理课程4个项目课程包, 以上共11个项目课程包构成了室内装饰设计专业项目课程包系统。 (见图2)
第一、二学期, 为专业基础技能项目课程包学习阶段, 此阶段要求学生掌握专业基础技能和专业相关基础知识。第三、四学期, 为专业核心技能项目包学习阶段。主要学习居住空间设计项目课程包、办公空间设计项目课程包及商业空间设计项目课程包, 通过“引真实项目进课堂”“现代师徒制”“工作室化”教学和生产性实训, 使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接轨, 以零距离实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第五学期, 为专业技能个性化拓展学习阶段, 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专长, 在摄影课程包、庭院设计课程包、老建筑改造设计课程包、项目管理课程包中选择两个课程包深入学习, 在“工作室化”师徒模式下的教学和生产性实训过程中进一步拓展专业技能、深化专业理论知识, 并取得与专业对等的室内装饰设计员职业资格证书。第六学期, 为综合顶岗实习阶段。在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演练, 通过真实项目的参与实践, 进一步获取职业岗位经验, 从而完成“学生”到“职业人”的蜕变。
室内装饰企业的岗位工程内容通常表现为对一系列工程项目的运作。根据岗位项目的这一性质特点, 室内设计职业教育中把岗位工作中的常见项目转化成学习项目, 形成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项目技能课程;按照完成工作项目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分类, 以各类典型项目为母体形成子项目课程包;在室内设计岗位的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培养规律的基础上, 形成由项目课程包组成的逐级递进式的项目课程包系统, 以引领高职室内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全面革新。
参考文献
[1]孙飞.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2]建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培养创新型现代工艺美术人才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J].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建示简报, 2010 (20) .
[3]陈文标.基于工作过程的“1+N”课程包开发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12) .
[4]孔小丹.探讨高职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设计教育, 2010 (6) .
[5]区穗玲.浅谈国外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 (6) .
课程包 篇7
《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是面向机械类各专业中研究机械加工共性问题的主干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理论, 具有制订中等复杂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初步能力, 使学生初步具有分析、解决工艺、工艺装备等制造技术问题的能力, 为进一步地加深学习打下基础。
1《机械制造工艺》“1+N”课程包设计理念
原有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不能体现课程的实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而从中独立出的《机械制造工艺》课程则突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 摆脱了以知识点为主线构建教学内容的惯例, 在做好充分的岗位调研工作的基础上, 以真实企业典型零件作为教学载体, 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 重新整合了知识模块,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教学, 构建“1+N”课程包,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让学生全程参与, 努力做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 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服务, 校企融合, 紧跟先进技术发展、提升就业能力。该“1+N”的课程包具体内涵体现如下:
“1+N”课程包的“1”即“一技之长”, 一技之长是指一项核心的高端技能, 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为灵魂, 对接职业标准, 对接企业新技术和新工艺, 对接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和服务规范等;“N”即N种相关技能, N种相关技能是指围绕“一技之长”的N种辅助技能组合, 以全面发展为主线, 对接岗位 (群) 的风险控制能力, 对接经营管理方法, 对接人文素养等。由此:
1.1“1”的内涵释义
“1”———学习该课程所能掌握的1项核心技能:该课程紧密对接“机械工艺员”领班岗位, 目标培养学生在实际生产中具有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与实施工艺规程的能力。
1.2“N”的内涵拓展
学习该课程应同时具备以下两方面技能: (1) 掌握质量管理体系知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等; (2) 熟悉现场“6S”管理:即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安全。
2《机械制造工艺》“1+N”课程包开发与实施
现以“减速器装配工艺的设计与实施”项目为教学案例, 分析该项目“1+N”课程包的开发与实施过程:
2.1 布置学习任务
2.2“减速器装配工艺的设计与实施”情境能力目标描述
1) 1项核心技能: (1) 熟练装配的概念、装配精度; (2) 掌握各种装配方法及各自的适用范围及常见应用; (3) 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要求与依据; (4) 制定装配工艺规程的步骤、方法与内容。
2) “N”项辅助技能: (1) 熟悉装配工艺基础知识; (2) 理解机器的装配精度、机器的组成和装配工艺系统图; (3) 掌握保证装配精度的工艺方法; (4) 理解结构的装配工艺性; (5) 掌握装配尺寸链; (6) 具备质量意识、并能兼顾成本核对, 降低生产成本能力; (7) 具备现场“6S”管理能力。
2.3 设计学习情境
该情境的学习与工作流程如下: (1) 咨询; (2) 决策计划; (3) 实施; (4) 检查评估; (5) 课内实践; (6) 学习检查。
本情境依据真实的工作任务, 以小组的形式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方式来组织教学, 分“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估”四个步骤来进行, 工作结束后安排课内实践项目———“双联齿轮零件加工工艺分析”, 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提高。本情境采用单班分组方式教学, 每班分8组。该情境教学分如下5个步骤进行实施。
步骤一:资讯 (4课时)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参观、讨论、教师指导
任务:学生从接到的工作任务中分析完成工作的必要信息, 为下一步的决策、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 具体任务的设置如下: (1) 掌握装配的概念、装配精度; (2) 有哪些装配方法, 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常见应用; (3) 分析减速器的结构特点; (4) 分析减速器的可装配性及装配工艺性; (5) 装配要求及验收要求。
学生自由组合分成8个小组 (各组选出组长1名) , 各组根据任务工作单和资讯工作单完成必要的信息搜集, 每组选4人准备发言。
步骤二:决策、计划
学时:6课时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提问引导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任务:学生在资讯阶段, 了解了装配的基本工艺信息, 接下来在决策、计划阶段, 需对具体确定减速器装配的生产组织形式, 划分装配单元, 并制定出该减速器的装配工艺方案, 具体任务的设置如下: (1) 原始资料的搜集研究; (2) 确定装配生产的组织形式; (3) 划分装配单元, 确定装配顺序, 划分装配工序; (4) 编写装配工艺卡和工序卡; (5) 制定装配检验与试验规范。
步骤三:实施 (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项目教学法、四步教学法
任务: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实训指导教师的指导下, 在机械加工实训中心, 以各小组所制定的工艺方案为项目实施产品装配, 同时对每一个完成的工作步骤进行记录和归档, 并完成下面的工作: (1) 填写装配工艺过程卡片; (2) 零件常用的修复方法; (3) 装配工作安全和事故防护规定; (4) 交流沟通和工艺管理。
步骤四:检查、评估 (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教师监督
任务:通过实施阶段的工作对各小组的项目成果进行专业的分析和总结, 完成如下三个方面的任务: (1) 装配工艺规程的要求及依据; (2) 制定装配工艺规程的步骤、方法、内容的比较评估; (3) 产品的结构工艺性分析; (4) 工时定额评估; (5) 装配工艺方案的评价。
步骤五:课内实践 (6课时)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提问引导法、项目教学法
任务: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 学生赴校外实训基地———浙江丰立机电有限公司参与减速器的实际装配工作, 具体任务的设置如下: (1) 产品的结构工艺性分析; (2) 产品常用装配方法; (3) 减速器装配要求及验收要求; (4) 减速器验收方法。
上述案例详细的分析了该课程包实施的步骤、采取的教学方法, 阐明了该课程包的教学理念。为了更好地有效实施“1+N”课程包, 对于《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进行了如下的改革:
(1) 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 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并轨
课程教学内容与相应工种的应知、应会相衔接, 课程理论考试与职业技术等级考核相融通, 实训技能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融通。实践教学考核以学生实际加工零件的质量为评判依据。
(2)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 实行教、学、做一体化。
充分发挥与校企合作优势, 对合作企业在线产品进行筛选, 精心设计典型“核心实例”, 将企业的实际产品作为承载知识、技能的任务, 结合岗位工作流程, 在教师引导资讯和操作演示后, 学生尝试完成任务, 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实行教、学、做一体化融合的教学模式, 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依存。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企业的专业人士和校内专任教师, 通过情境教学和独立操作法, 结合现代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专题录像等) , 在工学一体化教室以及实训基地, 由教师进行以实际零件加工为目标的生产性实训教学, 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 使专业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训练一体化, 学习空间与工作现场一体化。
(4) 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的角色转化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在工学一体化教室以及实训基地, 设置真实情境教学环境中完成, 多媒体情境教学环境下进行引导资讯、计划和决策, 操作实施在真实的岗位上, 身临其境的角色, 激发学生职业意识, 从而初步完成学生-学徒-上岗的角色转化, 为进一步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5) 教学评价方式更趋多元, 综合考评学生的整体素质
多元化评价体系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 理论考核 (30%) : (1) 课程问答; (2) 习题解答; (3) 项目汇报; (4) 过程作业、文件;2) 技能考核 (50%) : (1) 职业规范; (2) 制定方案能力; (3) 项目执行能力; (4) 项目汇报、资料整理;3) 职业素养 (20%) : (1) 团队协作能力; (2) 创新能力; (3) 职业态度、工作作风。
3 总结评价
经过上述改革, 学生的厌学情绪明显得到了一定的抑制, 上课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升。在课程包实施的一年多时间, 大多数学生反映教学效果良好, 对于该课的专业知识都能有了较为清晰的理解与掌握, 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增长, 该课程“项目驱动, 任务导向”的教学理念不断的深入学生的心中, 真正的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江华, 吴小邦, 主编.机械制造工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2]马敏莉, 主编.机械制造工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课程包 篇8
关键词:开放性实验,专业课程设计包,综合毕业设计,逐级延伸,流程,管理系统
一、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背景
毕业设计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以及独立分析与解决本专业范围内有关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得到从事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训练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然而目前交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定为一人一题, 且以研究性或某阶段工程设计性为主, 因此已有的毕业设计方式无法培养学生建立综合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与控制全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思考方式, 进而降低了学生跨专业、跨学科、交叉性的综合实践能力。另一方面, 毕业设计还存在模式单一、选题有限、墨守成规、与学生的就业发展和深造需求存在一定距离、与校企实践基地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 造成交通工程专业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方向、交通信息方向、道路与机场工程方向、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方向本科毕业生选作毕业设计的比例相差较大。其中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方向、交通信息方向的本科生多选做毕业论文, 而选择毕业设计的学生比例偏低,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方向、道路工程方向本科生选作毕业设计比例较高。为了改变这种不平衡现象, 实现毕业设计综合性实践训练的目的, 急需研究以交通工程行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本科生专业兴趣、依托校企实践基地的多种毕业设计模式。
二、关键概念
1. 开放性实验。
交通工程专业设置的开放性实验中有专业基础类实验、工程实践类实验 (校企联合实验室) 、自主创新类实验 (大学生创新基地) 等类型。
2. 专业课程设计包。
交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在应用领域存在有机联系, 《交通规划》侧重交通需求分析基础理论和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理论;《交通设计》侧重在交通规划思想和理论指导下的交通系统、交通设施网络的设计方法与技术;《交通管理与控制》侧重于交通规划目标下城市道路系统运行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将这三门课程的课程设计组成“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包, 设置课程设计包的根本出发点是适应近年来交通学科不断强调“综合性”、“实践性”的发展需求, 克服原有交通学科细分课程体系中日益突出的知识点“重叠”与“泛化”倾向, 通过梳理课程的知识点和教学大纲, 提高三门核心课程设计包之间的整体性、连贯性及课程设计效率。形成由基础实验、基础理论、深化实验、案例分析、课外实践题目组成的完整教学体系。取得课程设计包1+1+1>3的教学效果, 对于优势专业实践教学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引领作用。
3. 逐级延伸的交通工程专业综合毕业设计。
逐级延伸是针对本科生的开放性实验、课程设计、综合毕业设计相关内容的连贯性提出的概念。即为了加强学生对应用型工程课程包中相关系统层次性、衔接性的整体分析能力, 提出以开放性实验数据为基础, 开展课程设计训练, 将课程设计的部分方案引入综合毕业设计, 作为综合毕业设计的输入条件, 最终形成前后知识点衔接的递进式交通工程专业综合毕业设计创新模式。
三、国内外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1. 国内各高校毕业设计类型、模式和存在问题。
东南大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选题类型分为企业工程设计、工程方案论证、工程技术研究和相关应用软件开发等, 并对不同类型的课题, 提出了相应的成果提交形式, 毕业设计的成果通常包括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设计图纸等三类。同济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选题类型与东南大学类似。本科生毕业设计实施流程分为毕业设计任务下达、选题、完成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完成论文和论文答辩等环节, 时间一般安排在第8个学期, 时间跨度一般为14~16周左右。目前有三种毕业设计方式:真题真做, 教师指导学生做企业的工程设计项目。课题研究, 毕业论文所做的课题是教师的科研项目或是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企业出题, 学生参与设计, 发挥主动性。交通工程专业对毕业论文的要求通常是选题应结合企业实际项目或结合学校科研项目拟题, 通常要求一人一题;毕业设计同样设定为一人一题, 且以某阶段工程设计为主。由此可知, 一人一题的工作方法对学生应对实际工程需要的实践能力锻炼并不深入, 进而降低了学生跨专业、跨学科、交叉性的综合实践能力, 也无法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目前同济大学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的本科生50%~65%继续在国内外高校或研究所深造攻读研究生, 其余本科生直接就业。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同学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仍然要完成交通专业设计的工作, 受限于时间和精力, 往往专业设计质量不高, 达不到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由于毕业设计采取的考核方法是对整个毕业设计期间学生的学习态度、设计成果、答辩情况的笼统考核, 缺乏对毕业设计各个阶段针对性考核, 较难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设计水平, 并且是集中一次考评, 学生根本没有改过的机会;同时, 也难以控制个别学生抄袭、蒙混过关的现象, 毕业设计质量参差不齐。国内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以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为主, 从多年执行情况来看, 范自柱认为毕业设计存在5个方面的问题:认识误区;传统的毕业设计时间安排不合理;选题不合理;轻实践重论文;其他原因, 如缺少经费和激励措施、师生缺少沟通等。钟轶峰、张亮亮将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归纳为4个方面:高校扩招及就业压力影响;选题单一, 与学生的就业发展存在一定距离;设计内容多而不精, 学生工作量偏大;毕业设计评价陈旧。周军认为我国工程应用型本科大学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有:深度不够或无自己的特点;低水平重复过多, 创新能力不足;内容不充实或整体工作量不足;外文能力欠缺, 外文资料与设计内容相关性不强;毕业设计撰写不规范, 并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优质教学和科研资源紧张;就业压力;实践教学质量不高;教师把关不严。
2. 国外高校做法。
美国绝大多数高校在学生在校期间都提供了比较多的实践机会, 因此很多高校并没有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作为本科教学的检验, 甚至美国的硕士教育也大都没有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许多研究型大学仅仅为大四学生开设“顶峰体验”课程, 教师提出课题, 希望学生综合运用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予以解答, 但不要求写毕业论文。虽然没有本科生毕业论文, 但美国的本科生接受着一以贯之的研究型教育, 各种小论文、小试验等取代了大论文、大试验, 很多学校甚至设立了科研学分。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969年就创设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20世纪80年代设立了“本科生研究中心”, 伯克利分校于1997年成立了“本科生研究办公室”, 科研学分是16分;耶鲁大学也为一年级的本科新生设立了“指导研究”项目。可见, 本科生科研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科生的学术水平也逐步得到肯定。美国高校除了研究型教育, 同样非常重视训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美国北卡州大, 同时有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两种形式, 学生的毕业论文或设计是由3~5人一组完成的, 历时两个学期。第一个学期, 学生根据企业需要或自己积累的知识, 提出课题方案和可行性分析, 让老师和其他同学评判。第二学期, 根据第一学期提出的方案, 实施研究工作。等学期结束时, 每一个组公开作一个报告, 递交一篇论文。老师根据论文的质量和学生平时的表现来决定每一个学生的成绩。在研究中所需的费用, 由企业或学校提供。这样, 学生就有了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机会。在学生分组过程中, 他们还特意将不同专业学生搭配在一个课题组里完成毕业论文或设计, 如机械系的学生设计设备, 计算机系的学生设计软件, 纺织工程系的学生完成工艺流程的设计, 商学院的学生完成产业化方案。
德国工程应用型大学通常以实践为导向, 特别强调学生在企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密切联系企业实际, 其课程设置和内容多偏重于应用, 除必要的基础理论外, 不开纯理论的课程。毕业时既可以获得所学的专业文凭, 又可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由于毕业生十分适应市场对各类人才的培养需求, 很受企业及社会的欢迎。这类大学学生的毕业设计主要以校企合作的方式为主。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不为学生指定毕业设计题目, 学生必须自己到企业寻找毕业设计课题, 但允许从多种渠道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德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提供相关经费和企业优惠的政策、制定法规, 支持高校学生到企业去做毕业设计。英国高校也不是所有的专业都要求写毕业论文, 有的是必修的, 有的是选修的, 而大部分是毕业论文以研究课题为主。
四、开放性实验和专业课程设计延伸的毕业设计实施模式分析
在开放性实验类型中选取能与交通专业课程设计包对应的内容, 形成延伸教学的专业基础实验, 将基础实验的数据结果保留, 作为交通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包的基础输入数据, 形成专业课程设计包的专项设计方案, 在专项设计方案基础上鼓励本科生依托大学生创新基地和校企联合实验室继续开展自主创新类的毕业设计, 形成递进式实践训练的毕业设计模式, 以此训练本科生成为卓越工程师所需的践行技术创新并解决未来工程问题的能力。
1. 理论、实践、创新逐级引导的知识传授模式, 训练本科生主动思考融会贯通能力。
课程包的教学大纲和知识点梳理与调整中, 注重课程之间的关联性、理论与实验课程的协调整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联系。通过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实验计算、案例分析、校外专家讲座 (每年维持在12~15次/年) 、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校级交通科技大赛等实践活动, 实现理论、实践、创新逐级引导的知识传授模式, 激发学生研究兴趣, 使学生进入三年级就尝试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交通工程问题。
2. 逐级延伸的交通工程专业综合毕业设计模式实施流程设计。
按照逆向实施思路, 设计逐级延伸的交通工程专业综合设计的流程, 明确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各环节的控制要素。首先应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体系确定综合毕业设计的分类, 据此对三年级的专业课程设计内容以及开放性实验提出要求。即通过课程设计, 使学生掌握综合毕业设计所需的专业技术和分析方法;通过开放性实验或实践, 使学生掌握综合毕业设计所需的设备仪器的使用方法、交通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方法。根据交通工程专业的特点、毕业生需求, 以及作者所在单位教学实际情况, 将综合毕业设计分为两大类:城市片区综合交通改善;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与周边区域交通系统改善设计。为满足这两类毕业设计需求, 对《交通规划》、《交通设计》和《交通管理与控制》三门专业核心课程中课程设计的内容进行调整。《交通规划》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交通需求分析预测方法和交通仿真软件使用方法。《交通设计》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各类交通基础设施的优化改善设计方法。《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交通信号和控制策略的优化设计方法。通过以上课程设计, 使学生基本具备了开展综合毕业设计的理论方法基础。在开放性实验方面, 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先进教学设备, 精心设计针对“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包的教学实验。例如, 以下四类实验内容:实验一:交通规划通用软件建模与分析实验, 加深学生对于交通规划模型的理解, 培养学生使用主流的交通规划软件。实验二:平面交叉口不同控制方法比较分析实验。对单点交叉口定时控制进行信号配时方案设计, 并根据配时方案进行相应的仿真实验。实验三:平面干线交叉口交通信号联动控制信号配时设计实验。针对干线的多个交叉口开展信号联动控制关键参数的调整对信号配时及干线交通流运行的影响程度的实验。实验四:基于驾驶模拟的交通设计方案分析实验。从驾驶员适应性分析这一对交通设计方案优化具有核心影响的内容入手, 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方案比选的同时, 掌握基本分析方法和各方案的适应性分析实验数据。
3. 逐级延伸的交通工程专业综合毕业设计模式实施保障措施和技术支持。
开展逐级延伸的交通工程专业综合毕业设计后, 毕业设计的实践性更强、工作方式更为灵活。以往按照统一时间节点进行突击检查的毕业设计质量控制方式不能适应需要, 有必要建立一套从“开放性实验、课程设计”到“综合毕业设计”的跟踪管理系统。学生从本科三年级进入开放性实验和课程设计环节之后, 就应通过该管理系统将实验内容、数据成果以及各种设计资料录入系统, 作为四年级开展综合毕业设计的准备资料和选题依据, 学生之间通过系统可以对各种资料进行共享。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开放性实验和课程设计工作内容, 在系统中对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给出范围和建议。学生毕业设计执行过程中, 需按周、按月在系统中录入工作进度, 指导教师需及时在系统中审核学生进度, 并给出具体建议。如果学生没有按时录入进度, 系统能够予以自提示或警告。如果教师未按规定及时评估学生进度, 或者提出的建议太简略, 也不能通过系统审核。因此, 跟踪管理系统不仅能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毕业设计选题交流平台和数据资源共享平台, 更是对毕业设计学生和教师工作的监管平台, 解决了以往重点突击考核学生而对指导教师考核力度不够的问题。目前作者所在单位已经建立了毕业设计管理系统, 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工作过程起到了良好的监督作用。在考核方面, 综合毕业设计应转变以往统一时间节点考核的方式, 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空间。在学校规定的毕业设计统一截止时间内, 如果学生或小组的工作进度较快, 可申请由指导教师和其他两名专业教师进行一次预评估。教师团队根据毕业设计跟踪管理系统中学生以往的工作积累和工作进度进行评估, 如果认为学生提前并高质量完成了毕业设计的全部任务, 学生即可提前获得毕业设计学分。对于继续学习深造的学生, 可在毕业设计之后继续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而直接工作的学生, 可以利用毕业设计之后的时间参加工作实习。这种考核方式对于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非常有利, 避免了以往毕业设计前期松懈后期紧张的低效率现象。
本文系统分析了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长期以来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 提出了开放性实验、专业课程设计、综合毕业设计逐级延伸的模式。按照逆向实施思路, 设计逐级延伸的交通工程专业综合设计的流程, 明确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各环节的控制要素。并提出交通工程专业方向综合毕业设计的类型、相应课程设计的内容以及开放性实验内容协调建议。为了保障主机延伸的综合毕业设计实施效果, 提出建立从“开放性实验、课程设计”到“综合毕业设计”的跟踪管理系统构想, 既为学生提供毕业设计资源平台, 同时能够对学生和教师的工作进行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程琳.课程论视角下的本科生企业实习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 2012.
[2]吴娇蓉, 孙海浩.交通工程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 (31) :2.
[3]吴娇蓉, 辛飞飞, 林航飞.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卓越课程《交通规划》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36) :10.
表情包是个神马包 篇9
表情包是个神马包?回顾表情包的短短历史, 它是源自QQ、微信、百度贴吧、微博等社交应用广泛流行的基础之上生成的一种流行文化, 具有流行文化的标准特质:首先, 具有极高的成员参与度与卷入度;其次, 体现当下人们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喜好;第三, 借助媒介得以快速广泛传播;第四, 负载着可以转化为经济收益的价值。
一、表情包是个传播包:传播更有张力
传播进入移动化、社交化阶段, 表情包成为人们传情达意的一个重要社交应用, 作为传播包的它具有以下特点:
快捷传播:表情包因为形式短小精悍, 搭载的社交平台又互通互联, 使得随时随地、一键传播成为可能。此外, 表情包的生产周期较短, 复制成本较低, 复制效率较高, 效率是移动互联时代的生存法则, 这加速了其传播的快捷性。表情包是最适合分享的一种符号形式, 通过大量转发、分享, 它瞬间能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引爆社交网络。
复合传播:表情包从构成元素上分为纯符号与符号配文字两种;从呈现形式上分为动图与静图两类。纯符号的表情包, 因为其一个能指可以有若干个所指, 传播张力强、阐释空间大;符号配文字的表情包, 因文字的加入使传情达意更精准, 文字让表情更有内涵, 画面让表情更加传神。符号配文字的表情包, 又比单纯的文字更有视觉表现力与感染力。比如“要红包”“表达爱意”等表情包, 亦庄亦谐、张弛有度, 在轻松幽默中传情达意。
形象传播:表情包是人们在社交网络中生产出的丰富且独特的符号系统, 它要满足大众的多元审美需求, 因此有着多元呈现供不同的人作为形象表征使用。表情包这一视觉表达形态更能体现交流者的内心戏, 每个表情, 都是一次身份的带入。它可以透露一个人的偏好、状态与理想的自我形象建模, 以及对他者的形象期待等。比如有的男子喜欢用“小女孩撒娇”的表情包;有的年轻女性往往选择“威武有力”的表情包。有的人喜欢用输入法自带的简洁表情包, 有的人喜欢用他人分享来的表情符;有的人担心话语歧义偏好使用带文字的表情包, 有的人偏好模糊、暧昧而喜欢使用纯符号的表情包。不同的表情包能传达出娇嗔、喜欢、无奈等情绪以及连接对话、启动讨论、结束对话等功能。
二、表情包是个营销包:潜入式营销
表情包本身是符号, 具有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表情包在不同语境下, 其能指和所指之间关系往往不确定, 可以多角度进行解读, 这一特性方便搭载需要营销的产品, 营造阔达的阐释空间与传播张力。
首先, 表情包方便搭载各类热点事件、节庆时刻进行顺势营销。比如“洪荒之力”“元宵包”“春节包”等。当下, 不少企业和品牌都推出了各自的表情包, 从自身行业和特点出发, 借助表情包传递企业理念及产品信息, 同时还擅用热点事件, 进行借势营销。比如, 对于大多数篮球迷而言, 科比退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热点事件, 耐克公司借机设计了一组科比的动态漫画表情包, 并配上诙谐有趣的文字, 受到网友热情追捧, 网友在消费表情包的同时, 也强化了对耐克品牌的认同度。
品牌利用表情包进行营销的方式才刚刚开了个头。表情包的快捷传播、传播张力、多元解读、轻松幽默等特性, 使得它很容易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让营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种潜入式营销, 类似影视剧中的贴片广告。一些品牌机构往往在推出一个新产品时, 先设计一系列的表情包, 供用户免费下载, 病毒传播, 从而为产品发布、新品上线提前预热。
其次, 表情包还便于各类明星自我营销所用。比如“鹿晗包”“尔康包”, 《来自星星的你》的“千颂伊包”, 这些表情包将影视剧的热度延伸到表情包这个符号系统中, 让使用此表情变成一种时尚。
此外, 表情包还被用在各种“旧事旧情”无厘头的翻新营销上, 比如“葛优躺”, 这与作为流行文化表情包的特质相关, 流行文化本身降低了对标准的统一刻度, 没有一定之规, 颠覆传统与标准成为创制表情包的一个必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