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包企业(精选5篇)
接包企业 篇1
中国服务外包行业现状与趋势
当今世界,合理分工、有效调配资源已经成为全球各组织、企业、地区乃至国家用以发挥自身优势、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取业务专长、增强变革能力、创建共赢关系的重要准则之一。而服务外包产业的蓬勃发展,正是这一准则的集中表现。
以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为代表的服务外包产业,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为了削减成本,简化内部运作,高质量、高效率地交付产品和服务,专注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发展,从小型企业到大型跨国公司,纷纷将自己的信息系统或业务流程转移给外部的专业公司,服务外包应运而生。从企业和组织的层面来看,服务外包在节约成本、有效利用资源、提高运营效率等方面的优势,早已被人们熟知;从国家的层面来看,服务外包产业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大幅提高整体经济运行效率,而且自身也能形成庞大规模,对于拉升国民经济指数、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结构转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发展和扶持服务外包产业,是一个国家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参与全球化竞争所必须占领的战略制高点。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在商务部等部委的大力推动下,我国服务外包业迅速发展,正在以每年30%~40%的速度递增。但从全球的服务外包市场分布中可以看到,中国的市场份额还比较小,只占整个市场不到10%的份额,尚处于起步阶段(数据来源:麦肯锡2008年研究报告)。
作为我国最典型的服务外包承接企业聚集地——大连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近年来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大连市把服务外包产业作为全市的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大连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定位是:成为我国重要的软件产业自主研发基地、高端服务外包承接基地和连接国内外服务外包市场的再次转移中心,大连服务外包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相比班加罗尔等服务外包先进城市,大连市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此外,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刚刚起步的中国服务外包业也遭遇了重大影响,一些企业合同减少、项目压缩,产业的发展速度有所降低。但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对我国的服务外包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商务部副部长马秀红表示:当前,以现代服务业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方兴未艾。在金融危机冲击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为降低成本,将把更多的业务外包给低成本国家和地区,为中国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尤其是2009年1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问题的复函》(国办函[2009]9号),从税收优惠、财政资金支持、实用人才培训、特殊劳动工时、金融支持、知识产权保护和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为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和产业的崛起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面对这样一个技术市场环境动态变化,全球服务外包短期放缓、长期蓬勃发展的局面,我国服务外包企业采取什么样的模式抓住机遇,来推进产业的发展,成为当前接包企业界面临的紧迫任务和学术界应该加以研究的问题。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外包企业能否健康良性地成长。
国内外服务外包研究成果综述
自服务外包形成产业起,学界就开始了对服务外包发展模式的研究。国外学者从外包动因和理论基础、外包决策、风险识别和控制、外包关系管理、绩效影响因素等多个层面,对服务外包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1.外包动因和理论基础层面
关于服务外包动因和理论基础,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观点:
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降低成本是实施外包的最重要的因素。不过,外包的动力来源于不同的层次,财务、业务、技术和政治等四个方面构成了外包的动因。此外还有观点认为,服务外包的动因除了降低成本之外,还与技术因素和核心竞争力有关。但更深入的研究表明,外包动机正在由关心成本转移到更为广泛的业务问题,一些学者举出了驱动外包的三个战略因素——信息系统的提高、业务影响和商业拓展。还有一些学者利用理论分析工具,采用四种不同的理论视角——资源基础理论、资源依存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阐述了外包产生与发展的根源。
对于服务外包的理论基础,一些学者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从经济学视角来看,外包的理论基础包括交易成本理论和代理理论;从社会学视角来看,外包的理论基础包括权力政治理论、关系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从战略管理视角来看,外包的基础理论包括资源基础论、资源依存理论以及战略管理理论。
2.外包决策层面
关于外包决策准则及决策工具,有观点认为——在内制和外包两种选择中,存在生产成本、谈判成本和机会主义成本,三种成本之和最小便是外包决策的依据。有一些学者通过构建一维和二维模型,认为“是否为核心业务”“战略性是否脆弱”“是否具有发展潜力”等因素能够决定外包的决策,并提出了采购、内制和外包三种不同情况下企业和组织应采取的策略。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由某项业务给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潜力和企业与竞争对手执行该项活动的能力比较所构成的外包决策模型。
3.外包风险层面
虽然服务外包行业在蓬勃发展,但仍有许多企业遭遇服务外包的失败。诸多失败案例,促使学者们对服务外包面临的风险引起了极大的研究兴趣。外包可能会带来的一系列潜在问题包括:
(1)服务质量降低;
(2)客户难以事先预计对IT的需求;
(3)对重要的战略性活动失去控制;
(4)技术进步导致过去合理的性价比变得不合理。
如果发生上述情况,客户可能会产生隐性成本并更多地付出外包费用;供应商可能不会采用新技术,不一定提供最好的人员和技术,最终使客户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落空。
服务外包的风险分析就是利用已知信息、通过适当的方法、措施、手段去预测未知信息、确定风险主体和风险客体、辩识与评估风险因素、明晰风险状况、寻找方法以消除威胁外包成功的风险的行为。
概括而言,外包的风险主要包括:外包可能削弱发包方对IT的管理;接包方工作人员可能缺乏经验,这会增加成本;外包合作关系存在商业上的不确定性;接包方可能疏于掌握新技术,而造成外包业务难以提高效能,甚至会进一步增加成本;外包存在隐藏的成本,如服务费用、法律争端与诉讼费用、契约协调的费用;外包可能导致组织难以从IT系统的演进中学习,从而无法与技术发展同步,无法利用新技术带来的高效率,更严重的是,会导致组织削弱对创新能力的追求;外包接包方与客户之间的复杂关系,可能减缓对问题的处理速度,降低客户的满意度,影响与客户的关系;某些系统具有技术上不可分割的特性,如果外包一部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接包方关注的焦点是“怎样做”,而非“为什么要做”,无法发挥积极性和创造力,而发包方可能失去对运作系统进行优化的机会。
普华永道在对印度BPO行业进行调研之后,从发包方的角度对离岸外包风险进行了总结,指出外包风险因素分为内、外两大类,外部风险因素包括东道国基础设施、服务商选择、地缘政治忧虑、文化和语言差异、管理方面的挑战和业务连续性,内部风险因素包括数据安全风险、弱治理与失控风险、品牌或声誉受损、进化受阻风险、隐藏性成本和业务过渡风险。普华永道还进一步指出,发包企业正越来越侧重内部风险的关注和防范。
4.外包关系管理层面
外包关系管理指的是一套能使外包关系良好运作的相关的人事、流程、工具和管理系统。与传统的合作关系不同,外包关系以关系为导向,重视双赢,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超越合同的、以相互信任和通力合作为基础的合作关系。只有通过持续、规范的关系管理,才能为外包实施创造一个促进关系成长和实现良好绩效的软环境。
在外包关系管理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现在学界普遍认为,外包关系管理的目的在于将外包风险降至最低,确保外包绩效的最大化。良好的外包关系管理,可以确保合同中最基本的标准及质量能够实现,及早发现问题,及早着手解决,能维持发包方对信息系统的控制权,不至受制于供应商,从而造成企业战略与IT战略的分化。此外,还可能弱化风险,使系统开发成本下降。基于上述判断,学界主张发包方主导的服务外包关系管理。
对于外包关系的类型,从合作的角度看,可以分为支持型、合作型、依赖型和联盟型。支持型外包关系属于低度外包、低度应用信息系统的战略,外包活动包括硬件与软件安装、维护;依赖型外包属于高度外包、低度应用信息系统的战略,外包活动大部分属于非核心的信息系统活动,主要目的是减少成本;合作型外包属于低度外包、高度应用信息系统的战略,外包活动包括信息系统规划与设计、系统转换的管理及信息系统的顾问;联盟型外包属于高度外包、高度应用信息系统的战略,外包活动主要为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信息系统的活动。
从外包双方的关系来看,外包关系可以分为市场关系、中间关系和伙伴关系。外包期限较短、企业需求不易受外界因素干扰、没有实质的资产专用性、容易订立完整的契约的外包关系,属于市场关系;外包合同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企业需求较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资产专用性,可以通过合约和一般的互动关系维持较为长久的、良好的关系,属于中间关系;合同期限较长,企业需求会随着时间和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资产专用性高,需要通过修正合约来达成外包需求,属于伙伴关系。
有研究成果指出,发包方与接包方的信任程度是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双方建立相互信任,能避免外包关系中的一些问题。而成功的合作伙伴关系应该具备相融性、沟通性、承诺性、公平性、柔性、互信性以及知晓性等特性。还有一些学者对IT外包的战略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发展外包关系的建议,即合同设计与战略意图的一致性、发包商和接包商的竞争力与技能的互补性、文化的相融性以及合同与关系设计的持续性。
5.外包绩效影响因素层面
关于外包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涌现了一批成果。
有学者对三十余个外包企业进行调研后发现,伙伴关系质量是外包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参与、沟通、信息共享和高层领导支持是伙伴关系质量的决定因素。知识共享与外包成功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充分的知识共享对外包成功有着积极的影响。此外,愿景、信任、价值增长及对过程实施监控,是确保外包关系成功的关键因素。
如果将服务外包类型划分为外围业务外包和核心业务外包,则会发现不同类型的服务外包对企业财务和非财务绩效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差别。如果从战略、技术和经济三个方面对外包绩效进行度量,会发现接包方的服务质量、外包双方伙伴关系的发展,对服务外包的成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上几个方面是对国外学界对服务外包的研究现状的概述。在服务外包发展模式的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也进行了一些研究工作。这些研究涉及服务外包提供商获取接包权的信号博弈模型、知识管理对信息系统外包成功的影响、对IT外包的套牢问题进行的定性定量分析以及IT外包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但总体来讲,国内对服务外包发展模式的研究工作还刚刚起步,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外包的概念、特点和相关理论的解释上,对外包深层次、多角度、定量化的研究还还较少,尤其是对于从接包商角度的接包模式及业务运作的研究,尚缺乏基于实证的研究成果。
基于接包企业的服务外包研究
发包方和接包方是构成服务外包流程的两个最重要的主体要素,也是服务外包的发展模式的两个最重要的研究对象。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外包模式及外包影响因素不仅进行了一些概念与理论探索,还进行了大量的案例和实证研究,开发了一些模型、框架和方法。
就国际主流学界所开展的针对外包和离岸外包的研究视角而言,侧重的是发包方的角度,大多是从发包方的角度出发,对发包方的风险识别和控制、发包方如何选择接包方、发包方如何改善外包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关注的焦点是接包商的选择、合同操作以及发包风险等问题。而从接包方的角度,针对接包路径和模式、人力资源库存和接包风险管理等问题的研究,则相对缺乏。由此,从接包方视角对接包模式及接包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成果,在服务外包研究领域还不多见。
事实上,只有从发包方和接包方两个角度去研究服务外包发展模式,才能更接近服务外包的流程的现实,从而将理论研究结果真正应用于服务外包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这种基于接包方视角的服务外包研究,对目前我国的服务外包行业来说,尤为必要。
以我国服务外包业发展为例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国一方面存在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人力资源成本低和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但另一方面也在语言沟通习惯、组织文化、管理水平、践约能力等方面与国外发包企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成为服务外包合同订立的前提或者服务外包顺利开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因此,我国发展服务外包,必须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和模式。而与此同时,我国服务外包行业内的企业多扮演接包方的角色。由此可见,接包方视角的服务外包研究对发展服务外包行业是非常必要的。
归纳起来,笔者认为可以从下列方面开展基于接包方视角的服务外包研究:
1.探讨如何建立双赢的服务外包关系
成熟的国际服务外包模式的一个特点是:发包方和接包方的合作是建立在长期合同的基础上的。这种合作形式实际上是企业间长期稳定的合作模式,要求双方有更多的信息交流、更紧密的协调与合作关系,通过外包服务来实现双赢。这种模式与服务外包的早期特征存在明显差别:早期的服务外包的发包方和接包方更多的是市场关系。
在外包过程中,发包方和接包方之间除了合作关系和伙伴关系,还存在着明显的博弈关系。不同的策略,将给双方带来不同的收益。深入分析发包方和接包方在外包过程中真正关心的问题及各自的困惑,进而剖析双方博弈关系的演变路径,才能最终实现发包方和接包方在合作过程中达到双赢的服务外包关系。
尽管一些学者研究了发包方和接包商之间的战略合作和伙伴关系,探讨了外包合同关系之外的软关系、非正式关系对外包成功的影响和作用,但对如何建立良好的、能够达到发包方和接包方双赢的外包合作关系,还缺乏有效途径和科学模式。
在我国,服务外包企业普遍采用关系型管理的模式,即企业的决策者较少依赖于灵活性和控制来获得外包成功,而更倾向于打造关系,通过建立长期的信任和合作来维持和促进发包方与接包方之间的关系,以获得成功。由此可见,中国企业的外包关系属于典型的合作伙伴关系。不过,也要看到,各类接包企业的接包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与发包方的关系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别。
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通过大量的信息调研和案例实证,按照接包水平和层次,对我国接包方企业进行合理的分类,针对处于不同水平和层次的接包方企业,建立不同的理论模型,进行深入的研究。
2.探讨服务外包绩效影响因素
绩效是指一个企业或组织达到其所设定目标的程度,其指标为一变数,可用来衡量部分系统或整体系统的效率或效能,以确认整个业务的过程是否符合原先所设定的目标。因此,有效的组织绩效衡量有助于评估管理决策的方向。
外包是一个对经验主义依赖性较强的过程,在整个外包运作过程中需要双方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实施较强的相互作用。外包绩效是外包实施结果的体现,也是外包实施与管理的最终落脚点。外包绩效不仅被认为是外包项目的结果,而且也是外包双方关系改善的结果,对服务外包绩效的评价,是衡量服务外包成功与否的指示器。
我国发包方与接包方的关系管理是影响外包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在接包方预见到可能会获得潜在的合同时,它们通常会表现得更好。因而通常会具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期望。因此,发包方与接包方之间的关系管理,成为我国企业外包绩效影响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
然而,已有的研究主要验证和说明了外包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缺乏对外包本身运作绩效评价的系统研究。对于影响外包绩效的因素的分析,以及服务外包绩效评价体系的缺失,是外包理论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服务外包绩效评价体系的缺失,一方面不利于对服务外包行业进行研究和分析,另一方面也导致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服务外包行业政策缺乏有力的依据,而发包方和接包方也无法准确获取行业和市场的客观信息。因此,服务外包行业必须根据有关的统计制度和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反映服务外包发展特点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实施服务外包绩效评价体系,为服务外包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3.研究服务外包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
国际服务外包的主要接包国印度、菲律宾、捷克等的经验表明,合理的人才结构是服务外包发展的关键之一。对一个健康的产业来说,人才建设是长期问题。由于服务外包活动大多基于IT,相对制造业外包来讲,接包方面临着人力资源稀缺和人力成本偏高这两道难题。
目前我国外包行业的人才供应链和人才结构都存在不合理的弊端,比如大学毕业生很多,就业很难;人很多,才很少。而接包企业往往需要一个人既能做设计,又能做开发,还能做项目管理,还能做测试。这是一种很不健康的发展模式,也导致人员不能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发生最大的价值。
此外,项目规模过小,也是我国接包企业做得很“累”的原因之一。一个大项目只需要一个项目经理,但可以吸纳上百名程序员;但十个小项目却需要十个项目经理,这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当业务量大的时候,可能因人力资源短缺而失去接包机会;当业务量减少的时候,可能要为大量闲置人员支付高昂的人力成本。
如何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使得人员供给与企业用人需求相适应是一个重要问题。遗憾的是,这方面也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从而制约了接包方企业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的步伐。
4.研究基于接包方视角的风险分析与控制
目前对服务外包的风险预测和控制的研究多从发包方的角度入手,比如如何选择接包方。但实际上发包方和接包方都面临着服务外包的风险。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服务外包在给接包商带来收益机会的时候,也蕴涵着较高的风险。发包方的机会主义行为、网络故障、经济环境不确定中的偶发事件,都将对接包企业价值的实现产生重大影响。如何管理接包风险是接包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接包方可以通过下列方式来控制风险:进行严格的需求管理和控制,充分挖掘客户需求。接包方一定要对整个项目足够了解,其中包括项目需求、工作范围、实现方法和预期经济利益的来源。对于已经完成的部分,要有一套合理的评估方法。此外,还要严格规范合同起草、谈判、审查和签署,在合同条文中明确规定外包服务过程的责、权、利、知识产权和商业机密保护。
基于上述评述,笔者认为: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发包方角度的服务外包发展模式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但从接包方角度对服务外包发展模式进行的研究还很缺乏,即使已经开展了研究,也缺乏必要的实证检验。
从接包方对服务外包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我国服务外包行业来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填补学界关于服务外包发展模式的研究的空白,更能为身为接包方的广大中国企业提供理论支持、决策依据和实践参考,进而提高中国企业的服务外包能力和水平。
因此,笔者呼吁学界转变视角,转换思维,积极从接包方角度,对服务外包发展模式进行系统分析和实证检验。
摘要:国内外学者从外包动因和理论基础、外包决策、风险识别和控制、外包关系管理、绩效影响因素等多个层面,对服务外包发展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但大部分研究都是基于发包方的角度,而从接包方的角度开展的研究还并不多见。本文在对国内外学者对服务外包发展模式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从接包方角度对服务外包发展模式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借此为学界进一步深入探究服务外包发展模式提供有益的参考,为国家做大做强服务外包产业提供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
接包企业 篇2
关键词:卷接包;设备维修工单;预防性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14-0055-01
在“卷烟上水平”的新形势和要求下,检维修体系对烟草行业设备的发展至关重要,卷接包设备是烟草行业的重要设备之一,如何管好卷接包设备是烟草行业设备管理者共同探讨的问题,设备运行好坏关系到产品质量、有效作业率、能源消耗、原辅材料耗用等;如何让员工与设备架好中间桥梁,确保信息准确及时反馈,设备维修工单的应用成了设备管理者共同探讨的话题。
1 存在的问题
湛江卷烟厂卷接包车间属下有生产一班、生产二班、维修班、综合保养班,车间生产主要两班轮转,综合保养班的维修人员由维修班实行轮岗制,实行大夜班维修保养作业,每三个月人员更换一次。在生产遇到设备存在故障隐患时,在不影响设备运行的情况下,一般是通过班组或维修人员口头传达的方式、或者不规范的文字传达的方式,将故障信息传递给大夜班维修作业人员。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常出现设备故障信息传递不准确、设备故障信息断流、大夜班人员没有掌握到设备存在的核心隐患故障、维修效率低下、设备维修后信息无法及时反馈等情况,对车间设备的有效运作带来很大影响。
2 原因分析
卷接包车间设备具有高技术、高速度、高精度等特点,如何搞好企业设备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许多员工对设备管理认识不够,在观念上轻维护,重生产;轻预防,重事后。设备出现隐患故障时,操作工用口头通知,维修工未予以记录,一旦维修任务较多时,不利于区分缓急轻重,而且容易出现遗忘;维修之后,因为没有留下书面记录,统计分析就无从谈起;至于持续改善,例如故障预防、维修效率、备件消耗情况等,就更加无法系统进行了。因此,车间推行设备维修工单管理势在必行。
3 制定及实施措施
结合车间管理模式,编制设备维修工单,如图1所示。
以表格形式,设备维修工单栏目主要分为紧急和一般两类,由填单人根据设备故障信息进行判断,并填写设备的名称及编号,然后需对故障现象进行描述及对设备故障原因分析,交给跟班维修人员,由跟班维修人员确定设备维修工单是否需要流转,如果需要流转需签名确认,进行定点的归档存放。大夜班上班时,再其班长根据故障情况,安排维修人员进行维修,维修人员需要对处理过程进行描述,最后由日班操作设备挡车工进行验收确认。设备管理员负责每月对设备维修工单进行统计和分析,作为机台岗位人员自主维护修改的重要依据。另外,车间根据设备维修工单运行模式,制定工单流转流程图,如图2所示,让大家对流程一目了然,使之有效形成PDCA循环,达到应有的效果。
4 设备维修工单的实施情况
4.1 提高员工对检维修体系的意识
设备维修工单在开展初期,员工对设备管理意识比较淡薄,存在着抵触的情绪,抱怨无形增加工作量,车间针对类似的问题,组织员工利用停产期间进行设备检维修体系的培训,并重点讲述了检维修工单在设备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增进了员工对设备维修工单的进一步了解,进一步缩小了员工与设备管理之间的距离,促使员工对设备的关爱意识得到了提高。
4.2 编制设备维修工单实施管理办法
为明确流转过程中人员的责任,确保设备维修工单能够及时准确反馈设备问题,能够得到快速有效解决设备故障隐患,达到车间设备需求的维修质量,并制定了卷接包车间设备维修工单考核管理办法。
4.3 设备维修工单在卷接包车间实施效果
2014年1至11月,设备维修工单在车间得到了有效的运行,共收到400余张设备维修工单,工单的主要类型有零配件磨损、老化、电气元件失效等潜在故障,利用日保、轮保、月保对设备进行检维修,把潜在故障放在非生产时间进行维修,进一步减少生产时间停机次数,提高了设备的有效作业率,从1~11月份来看,车间的有效作业率达到了99.94%,比上年提升了0.04%,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4.4 设备维修工单的优化
设备维修工单的管理是一个持续改善的过程,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信息部门专门针对设备维修工单开发了一套信息系统,通过对工单基础数据的录入,便于数据的统计分析,全面了解掌握每台设备故障信息,故障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进一步优化了设备维修工单管理。
参考文献:
接包企业 篇3
我国的软件外包企业多数为承接外包业务的企业, 也即接包企业。接包企业的规模、人才素质、资质认证等方面的状况是发包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关注的焦点。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的软件外包企业在上述方面还较为不足, 从而导致它们往往难以获得发包企业的认可与信任, 在接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不能打败其他有实力的接包企业。单纯依靠自身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 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之下, 这些接包企业必须想方设法获得快速提升。在这种背景之下, 本文提出合作接包的概念, 认为我国的接包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共同面向发包企业承接业务是弥补自身不足, 在短期内提升在接包市场上的竞争力, 赢得发包方信任的一种选择。
二、合作接包的含义与作用
鉴于我国软件外包企业所面临的上述问题, 本文认为对于目前我国许多的软件外包企业而言, 相互合作是弥补自身不足, 在短期内提升在接包市场上的竞争力, 赢得发包方信任的一种有效方式。
1. 含义。
在以往的接包活动中, 我国的接包企业往往都是采取单打独斗的做法, 以独自的个体为单位面向发包企业承接业务, 而合作接包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思路。合作接包鼓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接包企业合作, 以联合的姿态共同面向发包企业去承接业务并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发包企业交与的任务。
2. 作用。
具体而言, 合作接包在帮助我国软件外包企业克服其面临的规模、人才、资质、业务来源等方面的问题可以发挥重大作用。首先, 我国软件外包企业通过合作接包可以规避规模不足这一问题。其次, 合作接包有助于我国的软件外包企业克服自身人才供应不足和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再次, 合作接包对克服我国软件外包企业资质水平较低这一不足能发挥积极作用。最后, 通过选择恰当的合作伙伴, 我国的软件外包企业可以扩展自身业务来源, 提高市场拓展能力。
三、我国软件外包企业合作接包的可行性分析
1. 从理论上来看, 合作接包得到了战略联盟理论、企业成长理论等一些理论的支撑。
一方面, 联盟的核心思想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实现特定的发展目标, 如分担研发风险、资源共享、维护市场地位或是共同学习等而通过某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契约建立起来的松散型合作组织。合作接包可以说是战略联盟思想应用于软件外包企业中的一种具体表现。另一方面, 企业成长可以采取依靠内部资源积累的内部化方式, 也可以采取并购的外部化成长方式及建立合作关系的网络化成长的方式。合作接包是当前我国软件外包企业实现自身成长的方式选择, 它所反映的是软件外包企业实行网络化成长的方式。
2. 从现实情况来看, 目前一些地区的接包企业已经实行了合作接包的做法。
不少企业通过组建联盟来实现合作接包, 如2006年成立的“成都市软件外包企业联盟”。其他的还有2003年成立的“南京软件出口同盟”;2004年重庆的“软件出口联盟”;2008年成立的西安软件外包产业联盟等。这些联盟的一个共同作用就是促进接包企业之间实现合作接包, 以便提升接包竞争力。
四、我国软件外包企业合作接包的对策
1. 从接包企业的角度。
一要转变观念, 树立合作接包的思想。我国的软件外包企业长期以来一直采取单独接包的方式, 而在当前的新形势之下, 这些软件外包企业必须转变传统观念, 树立合作接包的思想。二要加强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力度。在合作接包的过程中, 一方面接包企业的机密信息和商业秘密可能发生泄漏;另一方面, 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归属也可能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2. 从政府和行业协会的角度。
政府和行业协会可以为我国软件外包企业合作接包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要继续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软件外包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加快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 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环境, 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还要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等, 为软件外包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知识产权保护信息服务和法律援助。
二要提供信息帮助和政策鼓励。各级政府应打破行政界限, 在摸清中小型软件外包企业数目和素质的基础上, 有重点的引导接包企业达成合作, 同时也要建立完善的进入和退出机制, 合理配置利用有限的资源。在提供信息帮助和外部支持方面, 不仅政府需要发挥作用, 行业协会也应该发挥自身作用。由于政府职责所限以及对具体行业难以有全面了解, 软件外包行业协会应该为企业合作接包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行业协会不仅可以发挥接包企业之间信息中介的作用, 同时也可以加强软件外包统计工作, 加大对软件外包发展趋势的研究, 为政府和软件外包企业决策提供定性与定量依据, 使政府能及时掌握软件外包产业发展新情况、并不断调整管理措施, 使软件外包企业能够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做出相应的合理选择。
参考文献
[1]马戎.中国软件外包白皮书 (上) [J].软件工程师, 2004, (Z1) :32-34.[1]马戎.中国软件外包白皮书 (上) [J].软件工程师, 2004, (Z1) :32-34.
[2]邱璐轶.后危机时代离岸服务外包发展趋势及策略[J].江苏商论, 2011, (3) :136-138.[2]邱璐轶.后危机时代离岸服务外包发展趋势及策略[J].江苏商论, 2011, (3) :136-138.
[3]颜隽.我国承接国外跨国公司离岸服务外包的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8.[3]颜隽.我国承接国外跨国公司离岸服务外包的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8.
数据采集在卷接包生产过程的应用 篇4
卷接包数据采集系统是企业生产执行系统 (MES) 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本系统建立了一套面向整个卷接包工序的现场设备数据采集系统, 实时、准确地采集现场设备的各种生产、设备、质量、消耗数据, 为企业各级管理提供卷包数据服务。以车间数据采集为基础, 建立一个车间级的生产指挥调度中心。通过对各设备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控和分析, 科学、及时地对现场生产进行调度指挥, 确保生产的有序和可控。
2 卷包数采系统体系结构
系统架构总体设计思路:多层架构, 分布部署, 信息一体;数据驱动, 双流结合, 无缝集成;模型驱动, 产品设计, 快速扩展;上下关联, 信息联动, 智能调度。
在系统应用部署上, 分为设备采集接口层、业务处理与数据服务层、业务表现层和信息集成层等多级应用, 底层为设备自动化层。
在信息架构上构建企业级实时数据应用集成和业务数据应用集成, 分别满足实时指挥调度与非实时业务管理的需要。实时数据以自动化控制点、实时数据交换平台 (OPC Server) 为中枢, 以企业级实时数据为基础, 提供符合国际规范的OPC接口, 满足实时数据共享的需要;业务数据以应用数据库 (Oracle) 、业务数据交换平台 (Web Service技术、消息中间件技术平台MQ) 等为中枢, 以企业级应用服务或信息交换平台为基础, 提供基于SOA架构的企业集成能力, 进行数据交换、海量存储、数据处理等。
采用通用模块化、组件化、产品平台化设计搭建系统框架。使用简单“拖拉”操作和参数配置等形式, 快速建模、部署和调整, 使系统具备自适应能力, 加快系统的开发部署效率, 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
设计上采用业务模型组件架构, 对卷接包各上下游工序关键指标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建立可定量描述的数学模型和定性描述的逻辑模型;系统对采集上的各种参数和状态数据进行在线实时分析, 根据系统预设算法, 采用上下游设备关联信息展现、告警提示等方式提醒车间过程调度管理人员, 或提交调度策略预案, 供调度管理人员选用。
系统体系结构如下图所示。
3 系统网络拓扑结构
在卷包工序现场, 为确保数据采集与车间过程管理体系的稳定、高效, 采用双网架构, 设备数据采集与机台现场管理隔离, 数据采集网采用西门子X400系列工业交换机为核心构建数采工业光纤环网, 现场管理网与企业信息管理网一致, 采用以思科交换机组成的级联网络, 其网络拓扑结构如下图所示。
4 设备数据采集技术实现
设备数据采集是该项目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功能。针对不同设备特点, 量身定制出相应的数采策略, 实时采集各设备的生产、消耗、设备、质量等数据。虽然卷包设备千差万别, 但其数采软件处理都遵循以下流程:
4.1 现场数据采集
现场设备数据采集由数采站软件实现, 通过其数据接口模块从现场设备的数据接口上实时获取各种原始数据, 再经数据处理模块加工处理后形成有效的数据记录。这些有效的数据记录, 一方面可以通过本地监控模块、数据查询模块实现设备运行状态及现场数据的实时监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数据通信模块, 将现场数据传送到数采服务器, 形成全面准确的数采数据库。
4.1.1 设备数据接口
设备数据接口是指设备本身能够提供相应的数据输出方式, 使数采站软件可以实时获取设备的各种原始数据。通过对各种设备电控系统的分析和解剖, 彻底了解其数据通信硬件接口方式和软件数据交换协议, 是实现各种设备数据采集的基础和前提。
4.1.2 数采接口模块
数据接口模块的功能就是根据设备数据接口协议的要求, 通过相应的硬件连接, 从设备上实时获取原始数据。不同型号的设备, 由于其设备数据接口不同, 相应的数据接口模块也不相同。
数采站根据设备数据接口协议要求, 发送相应指令给设备控制系统 (PLC、SRM等) , 设备控制系统将相关的现场数据返回给数采站, 如下图所示:
只要真正了解了各种设备的数据接口特性, 利用相关接口卡所提供的驱动程序, 遵循设备数据接口协议, 即可以快速实现其数据接口功能, 全面快速准确获取设备的原始数据。
4.1.3 数采处理模块
数据处理的信息流程如下图所示:
数据处理模块就是以从设备上获取的原始数据为基础, 通过对数据进行解码、分析和组织处理, 最终形成各种有效、准确的现场数据。数据处理是数采系统的一项关键技术, 也是难度很大的一项技术。
数据处理模块的首要工作是对所接收的原始数据的解码处理, 数据解码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过程, 只有彻底了解了设备数据接口协议以后, 才能从中获取有效的数据。
数据处理模块的第二项任务就是对数据的加工、运算与处理。通过数据解码所获取的数据只能称为“毛坯数据”, 我们必须对这些数据进行大量的加工、运算和处理, 才能形成有效的现场数据。
数据处理模块的最后一项任务就是对加工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容错性处理。现场生产环境非常复杂, 存在着各种异常因素造成数据的不真实或异常, 这就要求系统具有很强的容错性。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 把可能遇到的错误和意外考虑周到, 并根据系统测试和运行时的出错症状及时完善系统。容错性处理需要大量的实施经验和运行数据做支持, 运用自适应的智能处理算法, 从原始数据中剔除不真实的数据, 正确处理数据的日期、轮班;自动结帐处理等等。
数据采集的最终结果是适应于管理需要的结构一致的数据记录
4.1.4 数据通信
负责数采站与应用服务器间的数据双向传输。其特点是:
1) 当数采网络和服务器发生故障时, 现场数据保存在本地;当恢复正常时, 自动将历史数据上传, 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2) 同一型号设备 (如所有包装机组, 不管是GDX1/X2、还是FOCKE、BE) , 其数据通信模块是相同的;不同设备类型之间的差异也非常小。
4.2 数据通信平台
这是一个专门的卷接包数采数据通信平台。该平台完成各数采站的数据收集和存储以及相关信息的下发功能, 以OPC工业通信标准发布, 性能稳定、扩充性强。
5 系统功能组成
按照“全面数采、管控一体、联动响应、无缝集成”的总体设计思路, 实现卷包车间数据采集、设备在线控制、生产调度指挥, 为烟草制造行业提供统一规范的设备基础信息化管理与控制应用软件包, 为卷包车间提供一个集生产、设备、质量管理于一体的车间过程管控一体化系统软件。
本系统“专注于车间生产过程掌控, 构建车间级制造执行体系”, 系统软件功能结构如下图所示:
5.1 系统软件功能——设备控制与数据采集
采用先进成熟合理的数据采集策略, 实现卷接包工序各种设备现场数据的全面、准确、实时采集, 构建卷包设备基础信息化管理与控制应用软件包, 为各级管理提供应用服务。
5.2 系统软件功能——机台现场业务管理
实现现场人员工作活动的管理, 各种作业指令、作业标准直接下达到生产现场, 指导生产, 确保生产严格按照标准与计划执行;现场各种异常情况可以快速反馈到管理层, 以便及时处理。
5.3 系统软件功能——集中监控与调度管理
对各设备生产运行情况进行在线监视、控制、分析、报警、诊断, 建立一个车间级的生产指挥调度中心, 及时对现场生产进行调度指挥, 确保生产的有序和可控;实现生产任务的协调管理、前后关联工序的联动控制与响应、产品质量的在线控制等, 最终实现管理与控制的同步提升。
5.4 系统软件功能——车间过程信息化管理
实现卷包生产过程信息事前规划 (生产标准、生产任务管理) 、事中控制 (标准执行、在线处理、诊断与连锁控制) 、事后追溯 (历史追溯、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综合分析统计) , 实现与企业级MES系统无缝衔接。
6 结束语
本系统的建立应用了先进的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软件技术等, 为管理人员提供了生产现场的各种实时信息, 通过对生产中产生的各种基本数据信息进行监视, 了解生产的最新进展, 以便对生产过程实施有效控制;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设备故障或工艺质量问题、物流状态等异常情况及时报警提示, 以便及早控制与处理, 快速而容易地发现有关的事件和趋势, 并对将要发生的问题及时做出响应。系统将卷接包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管理, 实现了生产现场无纸化、生产过程信息化、生产管理流程化。为卷接包生产车间提供一个掌控生产过程的管理工具, 并与企业制造执行系统 (MES) 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共同实现卷包车间的管理信息化工作。本系统具有高度的扩展性和稳定性, 维护方便。
参考文献
[1]张世琪, 孙宇, 等.现代制造导论[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 2000.
[2]汤子瀛, 等.计算机实用网络技术教程[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2007.
接包企业 篇5
《分包法》简介
《分包法》规定, 国外资本在日本设立的企业, 只要其在资本金和交易内容上符合《分包法》的条件, 就同样要受到该法的规制。考虑到我国在日本设立的软件企业主要是为了获得软件开发的承包订单, 而且目前还没有能力和关系从原始发包商处获得订单, 因此更多地是处于《分包法》中所定义的接包商的角色, 归属于该法的管辖范畴, 而且处于被保护者的地位。所以知晓《分包法》赋予自己的权利, 可以在必要时以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 在任何一个国家的日常商业活动中, 仅仅有法可依还是不够的。这是因为:第一, 经济交易中的参与者是否能够做到有法必依?执法者是否能够做到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第二, 除了法律法规对日常的商业行为具有约束力量以外, 与各国文化息息相关的商业习惯也同样制约着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所以说, 为了使初次进入日本市场的我国软件企业更好地了解其软件服务与外包行业的全貌, 我们除了知晓法律条文以外, 更要了解在现实中日本软件行业的分包商和接包商是如何进行交易的。
下面我们首先根据2009年5月日本经济产业部公布的《2008年特定服务产业实况调查》的数据, 对日本信息服务业 (包括软件行业和信息处理与服务行业) 的最新情况进行分析, 然后, 根据日本公平贸易委员会的调查报告和信息服务业委托交易研究委员会的调查报告 (日本经济产业部委托给UFJ综合研究所的课题, 委员长为日本法政大学教授松岛茂) 对软件行业的分包商和接包商的实际交易状况进行分析, 最后, 根据日本公平贸易委员会2009年5月发布的《2008年〈分包法〉的实施状况及其促进企业间公平交易的措施》, 对信息服务行业的违法状况做一总结。
日本软件行业现状
日本的经济产业省每年都要实施对特定服务产业的实况调查, 这里的特定服务产业指信息服务业, 具体包括软件行业和信息处理与服务行业, 其中软件业包括: (1) 计算机程序的编写及其相关的调查分析业务; (2) 程序和使用说明书打包在一起的行业应用软件的作成及其相关的调查分析业务; (3) 嵌入式软件和游戏软件的作成及其相关的调查分析业务。信息处理与服务行业包括: (1) 利用电脑的数据计算; (2) 数据输入 (data entry) ; (3) 数据库作成; (4) 客户信息系统的运营管理; (5) 市场调查和舆论调查等各种调查服务业。
根据《2008年特定服务产业实况调查》, 2008年日本信息服务业共有17, 746家企业, 从业人数为857, 877人, 全行业的销售额为19.8455万亿日元 (现1万日元约为750元人民币) , 分别比前一年增加21.3%、9.1%和5.4%。其中, 软件行业的企业数为12, 313家、从业人员为618, 519人, 销售额为14.807万亿日元, 约占信息服务业的75%。
软件行业的企业规模 (按从业人数) 构成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 10人以下的企业约占全部的40%, 30人以下企业约占70%, 而100人以上的企业不到全部的10%, 由此可见软件行业的企业人数普遍较少, 这与我国软件行业的现状非常相似。
资料来源:《2008年特定服务产业实况调查》, 日本经济产业部。
从赢利情况来看, 2008年软件行业的销售额为14.807万亿日元, 人均销售额为2, 394万日元 (约合人民币180万元) , 年间的营业费用 (具体内容参见表2) 为12.7442万亿日元, 全行业的营业利润率约为14%, 人均营业利润约为334万日元 (约合人民币25万元) 。
从表2的数据可以得知, 2008年日本软件行业的人均工资约为592万日元, 约合人民币44.4万元;全年度的软件外包支出47, 475亿日元, 其中, 委托国内软件企业外包 (本土外包) 金额为46, 622亿日元, 委托国外企业外包 (离岸外包) 金额为853亿日元, 前者大约是后者的55倍。
*这里的平均费用指每个软件企业的平均营业费用, 单位为亿日元;**单位为亿日元。资料来源:《2008年特定服务产业实况调查》, 日本经济产业部。
从软件行业的业务内容来看, 在14.807万亿日元的销售额中, 作为主营业务的软件开发的销售额为11.4655万亿日元, 其中受托软件开发9.9535万亿日元, 软件产品销售收入1.512万亿日元 (包括行业软件1.582万亿、游戏软件2, 616亿和基础软件1, 922亿日元) 。
考虑到日本国内软件从业人员的高工资和较低的离岸外包业务总额, 作为初步结论, 我们可以认为日本的离岸外包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表3为负责日本软件行业的信息收集、整理、发布, 及其相关行业政策建议的独立行政法人日本信息处理推进机构的调查报告。数据表明, 我国在日本的离岸外包中已经占据了60%。
以上分析表明, 我国完全可以利用既有的先发优势, 扩大对日本市场的外包业务。
资料来源:《日本离岸外包调查报告2008年版》, 日本信息处理推进机构。
从软件行业的业务来源分析可知 (见图1) , 制造业是最大的客户, 占2008年全行业销售总额的23%, 其次是同业委托占20%, 金融保险为19%左右。从地理分布来看, 软件行业公司总数的34%、从业人员的50%、销售额的62%都集中在东京, 其次是神奈川和大阪。
分包商和接包商的交易状况
对于日本软件行业分包商和接包商的实际交易状况的了解, 可以以两个不同机构进行的调查分析作为依据, 即日本公平贸易委员会于2004年2月公布的《软件制造业分包交易现状和改正〈分包法〉内容》和UFJ综合研究所于2005年3月公布的《关于信息服务业委托交易等的调查分析》, 从调查时间来看, 资料比较陈旧, 但是目前掌握该行业实际情况的仅有的两份调查分析。
首先从资金规模来看, 资本金在5, 000万日元以下的软件企业占到被调查对象的80%左右, 3亿日元以上的企业约占13%;在资金和人事上不附属于任何企业系列的独立企业约占77%, 其余的则接受了计算机生产商、通信企业、海外企业等公司的50%以上的投资。
根据《分包法》的规定, 一旦分包商和接包商之间的交易成立, 则分包商应立刻以书面形式将记载了相关内容的书面文件提供给接包商。相关内容包括:双方企业的名称、信息成果物作成委托日期、接包商交付的产品内容 (包括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 、分包商接受产品的时间和地点、分包商对产品的内容进行检查 (验货) 的地点和完成时间、支付的报酬及其时间、支票支付时的相关事项、有偿提供原材料时的相关事项等。实际情况如何呢?调查显示, 56%的接包企业在所有的接包业务中收到了分包商的书面文书, 80%左右的接包企业回答说在80%的接包业务中收到了书面文书。
当对分包商没有提供书面文书的原因进行调查时, 源于“商业习惯”的回答占43%, 源于“原始发包商未能提供详细说明”的回答占40%, 源于“没有发生过任何麻烦”的回答占24%。由以上数据可知, 商业习惯在决定一个企业的商业行为方面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至于提供书面文书的方式, 邮寄占82%, 面对面提交占52%, 传真为44%, 其次是电子邮件为39% (多项选择, 故和值超过100%) 。关于书面文书的内容, 80%以上的合同记载了《分包法》所规定的内容, 唯一例外的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在现实中, 只有40%左右的合同记载了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 在这些回答中, 回答知识产权归于分包商的占全部的71%。
为了保护接包商的利益, 《分包法》规定了11种分包商的被禁止行为, 即恶意压价、拒绝接受产品、无理退货、单方减少支付金额、变更合同内容、报复行为、迟延付款、捆绑销售、给接包商带来经济损失的无理要求、出具兑现困难的支票、要求接包商提前对分包商的原材料货款进行结算。
针对上述被禁止行为的发生频率, 图2为接包商的回答, 图3为分包商的回答。综合二者的回答可知, 50%-60%的软件外包交易中没有任何违法行为;在11中被禁止的行为中, 发生频率最多的是迟延支付货款和分包商的恶意压价。《分包法》中的恶意压价指分包商无视市场的公平原则, 单方面提示并强迫处于弱势地位的接包商接受合同成交金额。在另一份 (即《软件制造业分包交易现状和改正〈分包法〉内容》) 调查中, 接包商同样回答有30%左右的交易金额是由分包商单方面决定的, 两份调查的数据结果相似, 说明具有可信度。按照《分包法》的要求, 交易价格应该由一方面提出后, 双方以此为基础经过协商以后决定。调查显示现实中的做法往往是接包商首先提出参考价格。
《分包法》的执行状况
2008年, 日本公平贸易委员会认定各类违反《分包法》事件3, 273件, 对其中的2, 964件采取了措施, 包括对2, 949起提出警告 (公布违法事实, 但是不公布违法企业名称) , 对15起提出劝告 (公布违法事实, 公布违法企业名称) ;同时命令这些违法企业中的50家“单方减少支付金额”的分包商对受其影响的2, 022名接包商共支付29亿5, 133万日元的补偿款;命令39家“迟延付款”的分包商对受其影响的1, 456名接包商支付2亿3, 481万日元的利息。在上述违法事件中, 涉及到信息服务业的共有54件, 其中51件为延期付款, 另外3件为其他违法行为。
为了了解现状和获得违法信息, 日本的公平贸易委员会每年定期向各个产业的分包商 (资本金在1, 000万日元以上) 和与其有业务关系的接包商发放调查问卷。2008年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对34, 181家分包商和160, 230名接包商的调查结果。
接受处理的2, 949起违法事件的行业分布如图4所示。其中制造业最多, 共有551起, 占全部的19%。实际上日本1956年制定《分包法》的原始动机就是为了解决制造业中分包商恶意利用优势地位损害接包商利益的问题。半个世纪过去了, 制造业仍然是相对的重灾区。2004年开始接受《分包法》规制的信息服务业由于违法事件小于100起, 所以被列入了其他行业之中。
图5反映了违反11种被禁止行为的1, 374起事件的具体分类情况, 其中迟延支付的比例最大, 高达63%, 其次是出具兑现困难的支票。需要说明的是, 2008年违反提供书面文件义务和文件保存义务的事件共有2905起 (因为同一家分包商可能违法多项内容, 所以上述合计大于3, 273) 。
如前所述, 2008年信息服务业的分包商违反《分包法》的事件共有54起, 其中51起为延迟支付。在公平贸易委员会列举的主要被警告事件中, 有两件涉及到信息服务业。警告内容分别如下:
(1) 把系统程序开发委托给接包商的a公司以软件内容与合同不符为由, 在事前规定的时间内拒绝接受产品。
(2) 把系统程序开发委托给接包商的j公司由于非接包商的原因变更委托内容, 事后拒绝承担由此产生的附加费用。
几点结论
通过对以上调查报告的数据分析, 针对受《分包法》保护的软件行业 (但是不只仅于该行业) 的接包商而言, 可以做的初步结论如下:
(1) 负责《分包法》实施的日本公平贸易委员会是个有作为的机构, 主动通过定期实施调查问卷了解行业现状和违法事实。实际上, 由于分包商和接包商在市场交易中的地位不对等, 处于弱势一方的接包商由于担心各种形式的报复行为而很难主动向执法机构申诉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比如2008年公平贸易委员会认定的有可能违反《分包法》的3, 324件事件中, 接包商主动申诉的只有152件, 不足全部的5%) , 在这种情况下, 日本公平贸易委员会的调查问卷为其申诉提供了渠道。此外, 该机构还通过对重点行业和屡犯企业实施监督而求防患于未然。
(2) 法律环境较好, 接包商的利益基本上得到了保证。2008年共对160, 230名接包商实施了调查, 被认定的违法事件只有3, 273起, 假定每个接包商每年只做一单生意, 则违法案件只占全部的2%左右, 涉案金额约32亿日元, 折合人民币约2, 400万元。至于信息服务业则比率更低, 比如2008年日本信息服务业共有17, 746家企业, 违法事件为54起, 同样假定每个企业每年只做一单生意, 则违法案件只占全部的千分之三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