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板、柱

2024-09-22

梁、板、柱(精选9篇)

梁、板、柱 篇1

在近几年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 我们发现大多工程都采用了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艺, 为此, 结合我公司的工程采用的施工方法, 从模板选择、设计与施工、混凝土浇筑施工和养护等方面进行控制, 以确保现浇柱、梁、板内实外光, 表面平整。采用这种方法, 既增加了房间净高, 又保证了工程质量、降低了工程成本、缩短了工期, 取得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1 模板的选择与施工

1.1 模板的选择

在实际施工中, 施工现场常用的主要有钢模板和竹胶模板等, 因此在选择模板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1.1 模板的规格尺寸准确平直, 几何尺寸符合施工图纸和规范要求, 模板要具有足够的刚度、承载力及稳定性, 能可靠地承受新浇筑混凝土的自重和侧压力, 以及在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荷载, 以防止模板发生胀模、挠曲、变形;

1.1.2 模板及其支架在设计时考虑下列各项荷载:a.模板及其支架自重, 其标准值根据设计图纸确定;b.新浇筑混凝土自重, 其标准值对于普通混凝土可采用24N/m3, 对于其他混凝土可根据实际重力密度确定;c.钢筋自重, 其标准值根据设计图纸确定。对一般梁、板结构每立方米钢筋混凝土的钢筋自重标准值可采用下列数值:板1.1KN、梁1.5KN;d.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 其标准值:I、计算模板及直接支撑模板的小楞时, 对均布荷载取2.5KN/m2, 另应以集中荷载2.5KN/m2再行验算;比较两者所得的弯矩值, 按其中较大者采用;II、计算直接支承小楞结构构件时, 均布活荷载取1.5 KN/m2;III、计算支架立柱及其他支承结构构件时, 均布活荷载取1.0 KN/m2。e.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 其标准值对梁、板模板采用2.0KN/m2;对柱模板采用4.0KN/m2;f.新浇筑混凝土对模板侧面的压力, 其标准值当采用内部振捣器时, 新浇筑混凝土作用模板的最大侧压力, 按下列二式计算, 并取二式中的较小值;

F—新浇筑混凝土对模板的最大侧压力 (KN/m2) ;γc—混凝土的重力密度 (KN/m3) ;t0—新浇筑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h) , 可按实测确定。当缺乏试验资料时, 可采用t0=200/ (T+15) 计算;V—混凝土的浇筑速度 (m/h) ;H—混凝土侧压力计算位置处至新浇筑混凝土顶面的总高度 (m) ;β1—外加剂影响修正系数, 不掺外加剂时取1.0, 掺具有缓凝作用的外加剂时取1.2;β2—混凝土塌落度影响修正系数, 当塌落度小于30mm时, 取0.85;50-90mm时, 取1.15。g.倾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 其标准值可按倾倒混凝土时对垂直模板产生的水平荷载标准值表1采用.

1.1.3 计算模板及其支架时的荷载设计值, 采用荷载标准值乘以相应的荷载分项系数求得, 荷载

分项系数按Á表2采用。

1.2 Á隔离剂的选择

对钢模板采用油质类的隔离剂, 并且能保证隔离剂的吸附性要好, 以免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破坏隔离剂层, 但不得采用影响结构性能或妨碍装饰工程施工的隔离剂;采用水性脱模剂能保证良好的脱模效果及混凝土的质量, 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清理干净后再涂刷隔离剂, 严禁隔离剂沾污钢筋与混凝土接槎处。

1.3 模板的施工

1.3.1 在钢筋绑扎安装前及时将模板内的建筑垃圾、杂物清理干净, 冬期施工时, 模板内不得有雪块、冰碴。在梁柱接头及柱顶和梁端要留置清扫口;

1.3.2 模板拼缝处理的好坏, 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表观质量。平模板板缝采用8cm宽PVC胶带纸贴缝;如果采用钢模, 拼缝处采用海绵条嵌缝, 防止漏浆;

1.3.3 在浇筑混凝土前, 木模板应浇水湿润, 但模板内不得有积水;

1.3.4 当梁板跨度等于或大于4m时, 模板要起拱;当无具体要求时, 起拱高度宜为1/1000-3/1000。

1.4 支设好的模板保护

1.4.1 钢筋吊运到模板上时, 要轻放并且用方木垫底, 不得在模板面上拖拉或碰撞;

1.4.2 调整钢筋位置时, 不得用撬杠支在模板上撬;

1.4.3 在靠近模板处焊接钢筋时, 应用铁皮隔模板, 以免烧坏模板。

2 板底标高控制

模板标高、平整度的准确控制是保证混凝土顶板质量的前提条件。施工中, 测量放线人员, 在每层柱、梁及顶板支模前, 对该层的标高及轴线进行准确测量、复核。模板表面平整度允许偏差小于2mm。

3 现浇混凝土质量控制

3.1 使用商品混凝土, 要认真核对进入现场的混凝土的配合比、塌落度与设计要求是否一致, 并且进行现场检测, 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现场拌制的混凝土塌落度应为50~70mm, 泵送时塌落度应为130~150mm, 混凝土配合比应预先试验和施工试配。混凝土浇筑时实行专人操作, 振捣时不得使振捣棒碰击模板、钢筋, 并派专门人员看模, 并在模板外侧或底面适当敲击模板, 以便排出气泡;遇见有涨模现象及时处理;

3.2 振动器安放在牢固的跳板上, 不得放在模板支撑或钢筋骨架上, 振捣棒采用垂直振捣或斜向振捣, 斜向振捣插入时, 与混凝土表面成45°夹角;振捣棒要自然沉入做到“快插慢拔”, 当振捣棒端头即将漏出混凝土表面时, 应快速拔出振捣棒, 拔出时不停转, 以免造成空腔;

3.3 每插点振捣时间要保证在20s-30s, 使用高频振捣器时, 最短不应少于10s。以混凝土表面不再沉落和不再出现气泡和表面不再呈现浮浆为度。振捣时不得将软抽插入到混凝土内部和使软抽折成硬弯, 振捣棒不得碰撞模板、钢筋、预埋件等;

3.4 振捣棒插点排列均匀, 采用交错式顺序移动, 以免造成混乱而发生漏振。每次移动位置和距离不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 (R) 的1.5倍。振捣棒的作用半径一般为300mm-400mm, 参见下图所示;

3.5 混凝土分层浇筑时, 每层的厚度不应超过振捣棒长的1.25倍, 在振捣上一层混凝土时, 要将振捣棒插入下一层混凝土50mm左右, 使上下层混凝土结合成一整体, 振捣上层混凝土要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进行。

4 混凝土养护与拆模

4.1 混凝土浇筑完毕12h以内或当混凝土表面收水即开始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并浇水保湿养护, 使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 混凝土养护用水与拌制用水相同;

4.2 混凝土自然养护时间与水泥品种有关, 参考表3的规定执行;

4.3 最初3d内, 应每隔2h-3h浇水一次, 以后每日浇水次数参见表4, 保持混凝土处于足够湿润状态。气温低于+5℃不得浇水;

4.4 在浇筑的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2前, 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及支架;

4.5 模板拆除应满足《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DB23/716-2003) 的规定, 应根据工程的性质与要求及其预估在不同温度下养护的混凝土能达到强度百分比进行, 按表5给出参数选用。

4.6 拆模必须经现场监理工程师同意方可拆模, 即填写拆模申请书见表6。

5 混凝土表面处理

严格按照以上所述施工方法施工, 尤其是采用的竹胶模板, 拆模后混凝土质量得到控制, 不会产生大的质量缺陷。对存在的少量气泡及模板拼缝痕迹等一般缺陷, 要立即处理。先凿掉或洗刷松散部位的水泥浆, 或者采用角磨机磨平, 局部突出部分, 再使用与结构混凝土相同品种的水泥, 掺入一定量的粘胶水, 配成腻子塞进小气泡内, 然后连同模板拼缝痕迹用细砂纸打磨抛光, 直至表面色泽、光洁度一致为止。

6 刮腻子成活

在进行顶板刮腻子前, 先满刮粉刷石膏1-2mm一遍, 以增强混凝土与腻子的粘着力, 再按阴角水平线对阴角用白水泥腻子做重点找方、找直处理, 最后再按普通工艺刮腻子成活。

结论:现浇结构不抹灰技术是近几年工程中应用较广泛、综合性较强的施工工艺, 需要施工现场项目部管理人员精心控制、各工种的密切配合。

注:气温指当日中午的标准气温。

由于采用不抹灰, 从根本上杜绝了传统顶棚抹灰层空鼓、开裂、脱落等质量通病, 提高了工程质量, 并降低了施工成本, 增加了屋内的净高, 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摘要:根据近几年在工程中采用的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艺, 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以及标准、规范的要求, 阐述了从模板选择、设计与施工、混凝土浇筑施工和养护等方面控制, 提出了具体施工控制方法, 保证了工程质量, 降低了工程成本、缩短了工期, 有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值得全面推广。

关键词:现浇,清水混凝土,控制,成本,工期,效益

梁、板、柱 篇2

纵向受力钢筋(《砼规》P115,9.2.1)

1、伸入梁支座范围内的钢筋不应少于2根。

2、梁高不小于300mm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梁高小于300mm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3、梁上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30mm和1.5d;梁下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当下部钢筋多于2层时,2层以上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比下面2层的中距增大一倍;各层钢筋之间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

4、在梁的配筋密集区域宜采用并筋的配筋形式。上部纵向构造钢筋(《砼规》P117,9.2.6)

1、当梁端按简支计算但实际受到部分约束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1/4,且不应少于2根。该纵向构造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伸出长度不应小于l0/5,l0为梁的计算跨度。

2、对架立钢筋,当梁的跨度小于4m时,直径不宜小于8mm;当梁的跨度为4m~6m时,直径不应小于10mm;当梁的跨度大于6m时,直径不宜小于12mm。箍筋(《砼规》P119,9.2.9)

1、按承载力计算不需要箍筋的梁,当截面高度大于300mm时,应沿梁全长设置构造箍筋;当截面高度h=150mm~300mm时,可仅在构件端部l0/4范围内设置构造箍筋,l0为跨度。但当在构件中部l0/2范围内有集中荷载作用时,则应沿梁全长设置箍筋。当截面高度小于150mm时,可以不设置箍筋。

2、截面高度大于800mm的梁,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对截面高度不大于800mm的梁,不宜小于6mm。梁中配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箍筋直径尚不应小于d/4,d为受压钢筋的最大直径。

3、梁中箍筋的最大间距宜符合砼规表9.2.9的规定;当V大于0.7ftbh0+0.05Npo时,箍筋的配筋率尚不应小于0.24ft/fyv。

4、在梁中配有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箍筋应符合以下规定:

1)箍筋应做成封闭式,且弯钩直线段长度不应小于5d,d为箍筋直径。

2)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15d,并不应大于400mm。当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5根且直径大于18mm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d,d为纵向受压钢筋的最小直径。

3)当梁的宽度大于400mm且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梁的宽度不大于400mm但一层内的纵向受压 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纵向构造钢筋(《砼规》P122,9.2.13)

梁的腹板高度hw不小于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1%,但当梁宽较大时可以适当放松。

砼受压区高度(《砼规》P167,11.3.1)

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中,计入纵向受压钢筋的梁端砼受压区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一级抗震等级x≤0.25h0;

二、三级抗震等级x≤0.35h0;式中:x—砼受压区高度;h0—截面有效高度。截面尺寸(《砼规》P168,11.3.5)

1、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

2、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4;

3、净跨与截面高度的比值不宜小于4。

钢筋配置(《抗规》P60,6.3.3 《抗规》P61,6.3.4)

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梁端计入受压钢筋的砼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3、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砼规表6.3.3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

梁的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沿梁全长顶面、底面的配筋,一、二级不应少于2Φ1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顶面、底面两端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

三、四级不应少于2Φ12。

2、一、二、三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框架结构不应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对其他结构类型的框架不宜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

3、梁端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者,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者,四级不宜大于300mm。

板设计相关规定汇总

基本规定-计算原则(《砼规》P111,9.1.1)

1、两对边支承的板应按单向板计算;

2、四边支承的板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1)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不大于2.0时,应按双向板计算;

2)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大于2.0,但小于3.0时,宜按双向板计算;

3)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不小于3.0时,宜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并应沿长边方向布置构造钢筋。基本规定-尺寸(《砼规》P111,9.1.2)

1、板的跨厚比:钢筋砼单向板不大于30,双向板不大于40;无梁支承的有柱帽板不大于35,无梁支承的无柱帽板不大于

30。预应力板可适当增加;当板的荷载、跨度较大时宜适当减小。

2、现浇钢筋砼板的厚度不应小于砼规表9.1.2规定的数值。受力钢筋间距(《砼规》P112,9.1.3)

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当板厚不大于150mm时不宜大于200mm;当板厚大于150mm时不宜大于板厚的1.5倍,且不宜大于250mm。

受力钢筋锚固(《砼规》P112,9.1.4)

采用分离式配筋的多跨版,板底钢筋宜全部深入支座;支座负弯矩钢筋向跨内延伸的长度应根据负弯矩图确定,并满足钢筋锚固的要求。

简支梁或连续板下部纵向受力钢筋深入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当连续板内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时,伸入支座的长度宜适当增加。构造钢筋要求(《砼规》P112,9.1.6)

按简支边或非受力边设计的现浇砼板,当与砼梁、墙整体现浇或嵌固在砌体墙内时,应设置板面构造钢筋,并符合下列要求:

1、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且单位宽度内的配筋面积不宜小于跨中相应方向板底钢筋截面面积的1/3。与砼梁、砼墙整体浇筑单向板的非受力方向,钢筋截面面积尚不宜小于受力方向跨中板底钢筋截面面积的1/3。

2、钢筋从砼梁边、柱边、墙边伸入板内的长度不宜小于l0/4,砌体墙支座处钢筋伸入板边的长度不宜小于l0/7,其中计算跨

度l0对单向板按受力方向考虑,对双向板按短板方向考虑。

3、在楼板角部,宜沿两个方向正交、斜向平行或放射状布置附加钢筋。

4、钢筋应在梁内、墙内或柱内可靠锚固。

当按单向板设计时,应在垂直于受力的方向布置分布钢筋,单位宽度的配筋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的受力钢筋的15%,且配筋率不宜小于0.15%;分布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小于250mm;当集中荷载较大时,分布钢筋的配筋面积尚应增加,且间距不宜大于200mm。

当有实践经验或可靠措施时,预制单向板的分布钢筋可不受本条的限制。砼厚板、基础筏板(《砼规》P113,9.1.9)

砼厚板及卧置于地基上的基础筏板,当板的厚度大于2m时,除应沿板的上、下表面布置的纵、横方向钢筋外,尚宜在板厚度不超过1m范围内设置与板面平行的构造钢筋网片,网片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纵横方向的间距不宜大于300mm。

配置抗冲切箍筋或弯起钢筋时构造要求(《砼规》P114,9.1.11)砼板中配置抗冲切箍筋或弯起钢筋时,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1、板的厚度不应小于150mm;

2、按计算所需的箍筋及相应的架立钢筋应配置在与45°冲切破坏锥面相交的范围内,且从集中荷载作用面或柱截面边缘向

外的分布长度不应小于1.5h0;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mm,且应做成封闭式,间距不应大于h0/3,且不应大于100mm;

3、按计算所需弯起钢筋的弯起角度可根据板的厚度在30°~45°之间选取;弯起钢筋的倾斜段应与冲切破坏锥面相交,其

交点应在集中荷载作用面或柱截面边缘以外(1/2~2/3)h的范围内。弯起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且每一方向不宜少于3根。

柱设计相关规定汇总

纵向钢筋(《砼规》P123,9.3.1)

1、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5%;

2、柱中纵向钢筋的净间距不应小于50mm,且不宜大于300mm;

3、偏心受压柱的截面高度不小于600mm时,在柱的侧面上应设置直径不小于10mm的纵向构造钢筋,并应设置复合箍筋或拉筋;

4、圆柱中纵向钢筋不宜少于8根,不应少于6根,且宜沿周边均匀布置;

5、在偏心受压柱中,垂直于弯矩作用平面的侧面上的纵向受力钢筋以及轴心受压中各边的纵向受力钢筋,其中距不宜大于300mm。

箍筋(《砼规》P123,9.3.2)

1、箍筋直径不应小于d/4,且不应小于6mm,d为纵向钢筋的最大直径;

2、箍筋间距不应大于400mm及构件截面的短边尺寸,且不应大于15d,d为纵向钢筋的最小直径;

3、柱及其他受压构件中的周边箍筋应做成封闭式;对圆柱中的箍筋,搭接长度不应小于规范规定最小锚固长度,且末端应做成135°弯钩,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5d,d为箍筋直径;

4、当柱截面短边尺寸大于400mm且各边纵向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柱截面短边尺寸不大于400mm但各边纵向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5、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10d,且不应大于200mm。箍筋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

6、在配有螺旋式或焊接环式箍筋的柱中,如在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中考虑间接钢筋的作用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80mm及dcor/5,且不宜小于40mm,dcor为按箍筋内表面确定的核心截面直径。框架柱截面尺寸(《砼规》P175,11.4.11)

1、矩形截面柱,抗震等级为四级或层数不超过2层时,其最小截面尺寸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级抗震等级且层数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00mm;圆柱的截面直径,抗震等级为四级或层数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50mm,一、二、三级抗震等级且层数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50mm;

2、柱的剪跨比宜大于2;

3、柱截面长边与短边的边长比不宜大于3。框架柱、框支柱:

1、钢筋配置(《砼规》P175,11.4.12)

1、框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最小配筋率,详见砼规表11.4.12-1,同时,每一侧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0.2;对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配筋百分率应增加0.1;

2、框架柱和框支柱上、下两端箍筋应加密,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和箍筋最小直径应符合表11.4.12-2的规定;

3、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柱应在柱全高范围内加密箍筋,且箍筋间距应符合本条款2的规定;

4、一级抗震等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大于12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150mm及二级抗震等级框架柱的直径不小于10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底层柱下端外,箍筋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四级抗震等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2、箍筋加密区长度(《砼规》P176,11.4.14)

框架柱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应取柱截面长边尺寸(或圆形截面直径)、柱净高的1/6和500mm中的最大者;

一、二级抗震等级的角柱应沿柱全高加密箍筋。底层柱根箍筋加密区长度应取不小于该层柱净高的1/3;当有刚性地面时,除柱端箍筋加密区外尚应在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的高度范围内加密箍筋。

3、箍筋加密区箍筋肢距(《砼规》P176,11.4.15)

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00mm;

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中的较大者;四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300mm。每隔一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或拉筋约束;当采用拉筋且箍筋与纵向钢筋有绑扎时,拉筋宜紧靠纵向钢筋并勾住箍筋

4、轴压比(《砼规》P176,11.4.16)一、二、三、四级抗震等级的各类结构的框架柱、框支柱,其轴压比不宜大于砼规表11.4.16规定的限值。对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柱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箍筋体积配筋率(《砼规》P177,11.4.17)

1、柱箍筋加密区箍筋的体积配筋率,应大于最小配箍率。(最小配箍率等于最小配箍特征值乘以砼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与箍筋抗拉强度设计值之比。)

2、对一、二、三、四级抗震等级的柱,其箍筋加密区的箍筋体积配筋率分别不应小于0.8%、0.6%、0.4%和0.4%。

3、框支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其最小配箍特征值应增加0.02采用,且体积配筋率不应小于1.5%。

4、当剪跨比不大于2时,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其箍筋体积配筋率不应小于1.2%;9度设防烈度一级抗震等级

时,不应小于1.5%。

箍筋加密区外配箍(《砼规》P179,11.4.18)

梁、板、柱 篇3

1 工程概况

延吉市少年宫工程项目位于延吉市公园路南侧、园西街西侧, 建筑面积为30 641.69 m2, 是集少年文化、艺术、体育、科普活动中心与教师、工作人员教研办公的综合性建筑。开工日期为2014年4月29日, 竣工日期为2015年12月24日, 工期为605 d。质量目标为创天池杯优质工程奖。本工程为框架结构, 地下1层、地上12层, 地下室层高为5.1 m, 标准层层高为3.5 m, 顶层层高为3.3 m。采用独立基础, 基础、框架梁和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 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 加强带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 框架梁板支模采用扣件式钢管支撑架。

2 框架结构梁板先于柱支模施工工艺

2.1 框架结构梁板先于柱支模施工流程

经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研究决定, 框架结构梁板先于柱支模施工流程, 如图1所示。

2.2 框架结构梁板先于柱支模施工工艺

1) 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搭设及柱主筋焊接连接。a.采用扣件式钢管支撑架, 如图2所示。钢管直径为50 mm, 操作面四周铺跳板, 并挂安全网。b.按图纸要求绑扎好竖向受力钢筋后, 计算好每根柱箍筋数量, 先将箍筋套在混凝土浇筑层伸出的柱子搭接筋上, 见图3。c.采用电渣压力焊施工工艺, 焊接浇筑层伸出的柱子搭接筋和其上部柱筋。并按图纸要求用粉笔画出箍筋间距线。

2) 框架梁板支模。采用厚度为18 mm的清水复合板作为模板, 按图纸要求确定梁宽、梁高以及楼板厚的尺寸进行切割。框架梁模板两侧采用对拉螺栓固定、楼板模板的支设用铁钉固定。以L-B梁为例, 如图2所示。

3) 框架柱箍筋绑扎。将已套好的箍筋沿粉笔线, 由上往下绑扎。箍筋与主筋要垂直, 箍筋的弯钩叠合处应沿柱子竖筋交错布置, 并绑扎牢固, 柱筋保护层采用与混凝土相同配合比的水泥砂浆垫块, 卡在柱竖筋外皮上, 以保证主筋保护层厚度准确, 见图4。

4) 框架柱支模及浇筑柱混凝土。首先, 采用复合清水板和40 mm×60 mm的方木作为立楞, 再外加横钢管和对拉螺栓支模框架柱, 且须加强部分要采用d=50 mm的钢管代替方木立楞;其次校正拉结固定;最后经施工单位自检、互检、专检和监理单位验收合格后, 方可浇筑混凝土。框架柱支模的加强部分钢管立楞示意图如图5所示。

5) 框架梁板钢筋绑扎。先按照图纸的设计要求绑扎框架梁受力筋和箍筋, 绑扎完毕后将梁钢筋骨架落入预留梁模板上, 在梁下部每隔500 mm设置长为b (梁钢筋骨架宽) +2×20 mm, 25的钢筋端头, 保证梁底部保护层的厚度, 并有效避免梁钢筋骨架的变形, 如图6所示。同时, 清理楼板层模板上面的杂物, 按事前用粉笔画好的间距, 先安装受力主筋、后安装分布筋。预埋件、电线管、预留孔等及时配合安装。在双向受力板中, 按短方向钢筋在下、长方向钢筋在上原则布置。地下室顶板为双层配筋, 两层钢筋之间设置V形筋, 采用焊接方式固定, 间距为600 mm, 见图7。

6) 浇筑框架梁板混凝土。按照图纸要求, 采用通常施工做法浇筑框架梁板混凝土。

3 加强施工技术措施

3.1 框架柱混凝土先浇筑

本工程框架梁的截面尺寸、跨度种类较多, 为了避免框架柱发生较大的位移和变形, 特别是对于跨度较大, 且梁高较高的柱应先浇筑混凝土, 以此提高结构轴线的精确性和施工质量。柱混凝土浇筑至梁底模板下部, 以便于梁柱节点核心区的钢筋绑扎。

3.2 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强度

框架梁板钢筋绑扎完后, 浇筑框架梁板混凝土时, 框架节点要先于梁的其他部位浇筑, 保证梁柱节点核心区的混凝土强度与柱的混凝土强度相同。

3.3 框架梁钢筋骨架绑扎、预制、安装

以本工程梁跨分别为7.8 m, 8.0 m, 梁尺寸分别为300 mm×600 mm, 300 mm×700 mm的L-A, L-B梁为例。

1) 先绑扎L-B梁。在L-A, L-B梁柱的核心区处, 在距楼板模板的上皮处算起h (梁高) +300 mm位置, 紧贴柱主筋外侧, 用20号铁丝将该侧全部柱主筋与一根d (直径) =28 mm、长度为l (梁宽+200 mm) 的钢筋以相互垂直形式绑扎牢固, 以便预制梁钢筋骨架时梁主筋放置在其上。梁箍筋套装预结束后, 梁下层主筋紧贴梁的箍筋并搭在未绑扎的柱的箍筋上, 距地面300 mm, 流程如图8所示。2) B梁跨度较大, 在梁钢筋骨架的中部相邻箍筋间每隔2 m设一高度为300 mm的模板, 以防止梁主筋下沉变形, 保证梁钢筋骨架绑扎质量符合要求, 如图8所示。3) 在B梁钢筋骨架绑扎、预制并放置于梁模板内时, 在B梁上层主筋下侧、楼板模板的上侧架设60 mm×60 mm的方木, 以便B梁钢筋骨架预制并用吊车安装就位。A梁钢筋骨架的绑扎工艺和A梁相同。因A梁下侧主筋搭在B梁上, 整个梁呈弓状, 钢筋绑扎完毕后要修正钢筋平直度, 如图8所示。

3.4 组织流水施工, 科学合理安排工序, 缩短工期

在支好梁模板, 校正柱钢筋后浇筑柱混凝土。混凝土工和木工组织流水施工, 进而缩短工期;对于框架结构, 先浇筑柱混凝土, 防止结构发生偏移。

4 施工验证

通过以框架结构梁板先于柱支模施工工艺, 并实施强化施工技术措施, 保证了工程质量、缩短了施工周期。经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验收, 模板和钢筋以及混凝土质量均符合现行吉林省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与传统的框架结构柱先于梁板支模施工工艺相比, 仅以本工程地下一层楼面的框架梁板水平投影面积7 847.28 m2为例, 地下室工期整体提前了3 d, 以此类推, 显著降低工程造价。

5 结语

通过延吉市少年宫工程的框架结构梁板先于柱支模施工工艺与加强施工技术措施, 组织了无缝和流水施工, 既达到了结构整体化的目的, 又提高了结构的抗渗性能。同时, 简化了施工过程、降低了施工难度, 缩短了工期。其施工质量均符合现行建设工程质量验收评定标准, 经施工验证可行, 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参考文献

[1]顾学辉.梁模板支撑施工及几个节点问题的分析[J].建筑知识 (学术刊) , 2011 (1) :146-147.

[2]石伟国.钢管扣件式高大模板支撑系统设计探讨[J].建筑技术, 2014, 45 (5) :452-456.

[3]张建良.框架结构施工中梁柱节点质量的控制[N].科技创新导报, 2011-07-11.

梁、板、柱 篇4

1、框架梁高跨比取1/10~1/12(较小跨度的梁除外),这时对于一般的民用建筑其框架梁纵筋一般不会受混凝土裂缝宽度的控制,

2、梁上部通长筋,应尽量选用较细钢筋,如2、14;2、16或2、18.

3、梁纵筋直径,尽量采用较细钢筋,可减少梁的裂缝,并减少钢筋锚固长度。

4、梁纵筋布置,梁下部纵筋尽量采用单排筋(PKPM配筋率宜≤1%,配筋率>1%程序按双排筋计算配筋);梁上部纵筋尽量采用单排或双排筋(PKPM配筋率宜≤1.5%,配筋率>2%梁箍筋的最小直径需提高一级),

5、梁的构造腰筋,有板一侧现浇板厚100,梁高h≤550,现浇板厚120,梁高h≤600;不设构造腰筋;无板一侧梁高h≤450,不设构造腰筋。

6、梁箍筋间距宜根据大多数梁的高度来确定,对高度较小的梁另行调整。

7、梁的归并系数取≤0.05.过大的归并系数是导致梁钢筋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8、计算时考虑梁柱节点刚域的影响(刚域对小跨度的梁影响较大,对大跨度的梁影响较小),梁的上部纵筋不予放大,下部纵筋放大5~10%.

关于板柱结构的适用高度 篇5

板柱结构是一种经常被采用的结构体系, 它具有不少优点, 如施工支模及绑扎钢筋较简单, 结构本身高度较小, 可以减少建筑物的层高, 从而降低建筑物的造价等等, 但由于此种结构在遭受较强地震作用时, 其板柱节点的抗震性能不如有梁的梁柱节点, 此外, 地震作用产生的不平衡弯矩要由板柱节点传递, 它在柱周边将产生较大的附加应力, 当剪应力很大而又缺乏有效的抗剪措施时, 有可能发生冲切破坏, 甚至导致结构的连续破坏。因此, 新的抗震规范对于板柱-抗震墙结构的适用高度, 作了较严格的规定。但是, 实际工程中, 对于板柱结构还是有大量要求的, 本文目的, 是想提供一些措施, 使板柱结构可以建筑得更高一些, 以满足实际需求。

由于板柱结构 (无抗震墙者) 抗震性能较差, 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出版的《结构专业技术措施》中规定, 在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的地区, 层数不能超过四层, 房屋总高不能超过16m, 7度区为三层及12m, 8度区为二层及8m。 (以上指未设抗震墙的板柱结构) 新的抗震规范GB50011-2001对于板柱结构作了比较严格的规定, 例如, 对于适用最大高度, 6、7、8度区分别为40, 35, 30米;抗震墙应能承担全部地震作用, 板柱部分能额外承担全部地震作用的20%;沿两个主轴方向通过柱截面的板底连续钢筋, 有数量的要求等。

在抗震规范表6.1.1, 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中, 有板柱-抗震墙结构, 但是没有不设抗震墙的板柱结构, 它的意思是, 不推荐采用不设抗震墙的板柱结构。

此外, 目前有一种说法:抗震规范对于各种结构体系的房屋, 都有一个“限制高度”, 这是一个误解。的确, 包括过去的抗震规范都提出了“适用的最大高度”, 但这并不是“限制高度”, 它的意思是, 在使用该规范进行设计, 并遵守规范的计算、构造等一系列要求, 各种体系在各设防烈度时, 该规范的适用范围, 是多少高度。例如, 在8度区, 框架-抗震墙按该规范设计时, 适用到100m高度。如果建筑物高度需要高于100m, 就需采取比规范内容更严格的措施 (包括计算与构造) , 并经过规定的审查, 只要符合要求, 是可以超过抗震规范表6.1.1中的高度的。总之, 并无“限高”的说法。

新抗震规范对于板柱-抗震墙的适用高度, 规定得较低, 这对于一般的高层建筑, 是远远不够用的。是否可以建得更高一些, 可以根据板柱的破坏原因分析着手。

板柱结构的破坏主要是:

a.未布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 因而地震作用全由板柱框架承受。由于未布置抗震墙, 此种结构的节点刚度又相对较弱, 因此侧向位移常较大。由于它延性差, 抗弯和变形能力很弱, 再加上P-效应, 在强震时造成严重破坏甚至倒塌是很可能的。

b.板柱节点处, 楼板抗冲切能力差。在柱子周边板内, 未设置抗冲切的钢筋, 或设置得不恰当, 节点处不平衡弯矩对楼板造成的附加剪应力未适当考虑, 柱周边板的厚度不够, 使抗剪箍筋不易充分发挥作用, 或柱子纵筋在节点处滑移。

由于这些原因, 在强震时使墙板产生冲切破坏, 随之楼板坠落, 造成巨大损失。

明白了板柱的破坏原因, 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之后, 板柱-抗震墙结构的抗震性能, 将能有很大的提高, 其设计强度也将提高。顺便指出, 抗震规范6.1.1条文编制说明内, “框架-核心筒结构中, 带有一部分仅承受竖向荷载的无梁楼板时, 不作为板柱-抗震墙结构”, 此种结构可按框架-核心筒考虑, 但应考虑本文“设计建议”中的各条要求。

2 板柱-抗震墙的设计建议

2.1 结构布置

2.1.1 应布置足够数量的抗震墙 (包括核心筒) , 墙的位置宜避免偏心。

2.1.2 在房屋周边, 应布置边梁, 以形成周边框架。

如在周边布置确有困难, 则应在其他部位布置一定数量的框架梁, 使结构形成板柱-框架-抗震墙的综合体系。此种布置, 不属于抗震规范中的板柱-抗震墙结构。

2.1.3 抗震墙的厚度不应小于180mm, 且不

应小于层高的1/20, 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墙厚度不应小于200mm, 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16 (可取层高及无支长度二者中较小值计算) 。

2.1.4 单片抗震墙的两端应设置端柱, 楼层处应设置暗梁。

筒体墙的端部应设置端柱或暗柱, 楼层处应设置暗梁。

2.1.5 抗震等级的选用:

可比抗震规范表6.1.1中之“板柱-抗震墙结构”一栏所规定者, 提高一级, 但原为一级者, 不必提高 (房屋高度不超过抗震规范中的规定时, 抗震等级不必提高) 。

2.2 设计计算

2.2.1 抗震墙 (核心筒) 应承担结构的全部地

震作用, 各层梁柱框架应能承担不少于各层全部地震作用的20%, 也即, 墙与框架承担的地震作用总和为120%的全部地震作用。板柱框架不考虑承受地震作用, 但仍应按抗震构造。

2.2.2 当房屋高度超过抗震规范表6.

1.1之规定值时, 其楼层的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应取为1/1000。

2.2.3 楼板在柱周边临界截面的冲切应力, 宜控制在较低水平, 一般不宜超过允许值0.

7ft的75%。

2.2.4 当地震作用能导致柱上板带的支座弯矩反号时, 应验算图中虚线截面的冲切承载力。

2.2.5 板柱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按等代框架分析时, 其等代梁的宽度采用:

a.框架方向跨度的3/4

b.垂直于等代框架方向柱距的1/2

两者中的小值。

2.2.6 沿两个主轴方向通过柱截面的板底连续钢筋的总截面面积, 应符合下式要求:

式中, AS———板底连续钢筋总截面面积。可按每方向1/2AS配置, 此钢筋应位于柱截面范围内。

NG———各层楼板传到柱子的轴压力, 取设计值

fy———该连续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2.2.7 应考虑由于板柱节点处的不平衡弯矩引起的附加剪应力。

2.3 构造

2.3.1 8度时宜采用有托板的板柱节点, 托

板根部的厚度 (包括板厚) 不宜小于柱纵筋直径的16倍。托板的边长不宜小于4倍板厚及截面相映边长之和, 7度时也宜尽可能设置托板。

2.3.2 宜在柱上板带中设置暗梁。

暗梁宽度可取柱宽及柱两侧各1.5倍板厚。暗梁支座上部钢筋面积应不小于柱上板带钢筋面积的50% (此钢筋可作为柱上板带负弯矩钢筋的一部分) , 暗梁下部钢筋不宜少于上部钢筋的1/2。

暗梁箍筋的配置:当计算不需要时, 箍筋直径不小于8mm, 间距≤3/4h0, 肢距≤2h0;当计算需要时, 箍筋直径按计算确定, 但不小于10mm, 间距≤0.5h0, 肢距≤1.5h0.h0为板截面有效高度 (不包括托板厚度) 。

2.3.3 柱上板带支座处暗梁的上部钢筋, 至少1/4应在跨度方向通长。

2.3.4 尽可能采用高效能的“抗剪栓钉”, 以提高板柱结构的抗冲切性能。

3 结论

当设计及构造采取上述全部建议后, 此类结构的适用高度, 可按抗震规范表6.1.1中框架-抗震墙结构取用。

摘要:板柱结构是一种经常被采用的结构体系, 它具有不少优点, 针对板柱结构的适用高度展开论述。

大跨度托柱转换梁抗震性能比较 篇6

现代建筑越建越高, 越建越大, 其建筑空间也朝着多层次、多功能发展, 设计综合功能的建筑是现代高层建筑的潮流, 伴随这种建筑物的建筑结构—转换层结构在实际工程中也应用得越来越普遍。

大跨度托柱转换梁, 因为受力简单、传力清晰, 在高层建筑中使用很广泛, 常用的几种形式包括:①普通钢筋混凝土大梁;②宽扁梁转换结构;③型钢混凝土转换梁;④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⑤钢筋混凝土桁架 (包括空腹桁架、斜杆桁架、混合桁架) 等。

本文通过实例, 侧重比较研究了“普通钢筋混凝土转换梁”、“宽扁钢筋混凝土转换梁”、“型钢混凝土转换梁”, “普通钢筋混凝土桁架-空腹桁架转换梁”和“普通钢筋混凝土桁架-斜杆桁架转换梁”五种形式的托柱转换梁的不同特性和对工程的影响, 通过结构抗震计算分析, 比较不同形式托柱转换梁的结构的抗震性能, 为设计提供了依据, 对其它类似工程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工程实例简介

本工程总建筑高度74.4 m, 地下1层, 地上18层, 是一座政府服务中心大楼。结构转换大梁设置在三层楼面 (标高11.950 m位置) 处, 见图1。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7度, 场地类型Ⅱ类, 结构类型为框架-剪力墙结构, 计算均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SATWE作整体受力分析。

3大跨度托柱转换梁的计算简图

托柱式转换梁是转换梁中的一种比较简单的类型, 柱宽相对于转换梁跨度一般均很小, 转换梁与上部结构柱的共同作用不大, 因此, 这种转换梁的受力性能将接近于普通的上部作用有集中荷载梁的受力性能, 设计计算中可不用考虑转换梁与其上柱的共同工作, 当转换梁承托上部普通框架时, 在转换梁常用截面尺寸范围内, 转换梁的受力基本和普通梁相同。

转换大梁的截面大小主要由抗剪承载力控制, 按照不同形式转换梁的剪压比控制条件或轴压比控制条件 (斜杆桁架受压斜腹杆截面由其轴压比控制) , 初定转换梁的截面尺寸并代入结构整体计算中, 需满足结构整体计算的各项规范规定的技术指标, 以使转换梁截面的设计能较好地满足刚度、强度、延性的要求, 在此条件下, 分析常用的几种不同形式托柱转换梁结构的抗震性能并加以比较。

常用的五种不同形式托柱转换梁包括:“普通钢筋混凝土转换梁”、“宽扁钢筋混凝土转换梁”、“型钢混凝土转换梁”、“普通钢筋混凝土桁架-空腹桁架转换梁”和“普通钢筋混凝土桁架-斜杆桁架转换梁”, 前三种一般梁式大跨度托柱转换梁的计算简图以普通钢筋混凝土转换梁为例, 见图2。

托柱转换梁跨度为21m, 框支柱为直径2 200 mm的圆柱, 其中普通钢筋混凝土转换梁截面为:1 800×3 450 mm (KZL1) , 2 000×3 450 mm (KZL2) ;宽扁钢筋混凝土转换梁截面为: 3 000×2 000 mm (KZL1) , 3 200×2 000 mm (KZL2) ; 型钢混凝土转换梁取截面为1 600×2 400 mm (KZL1) , 1 800×2 400 mm (KZL2) , 梁内分别设置焊接H型型钢BH800×2 000×80× 60和BH1 000×2 000×80×60 (按经济含钢率6.2%估算 , 以控制型钢截面的刚度与混凝土截面的刚度基本相同) 。

桁架式普通钢筋混凝土托柱转换梁的计算简图见图3和图4。

4大跨度托柱转换梁结构整体计算结果

4.1 计算软件选用

采用SATWE软件作结构的整体受力比较分析, 计算考虑了结构的整体弯扭、耦联抗震分析。

计算时考虑平移与扭转耦联地震作用, 取27个振型。

4.2 考虑荷载工况

1—X方向地震作用下的标准内力;

2—X方向左偏心地震作用下的标准内力;

3—X方向右偏心地震作用下的标准内力;

4—Y方向地震作用下的标准内力;

5—Y方向左偏心地震作用下的标准内力;

6——Y方向右偏心地震作用下的标准内力;

7—X方向风荷载作用下的标准内力;

8——Y方向风荷载作用下的标准内力。

4.3 整体受力分析计算结果比较 (各种形式转换梁)

本工程采用的内力值及地震反应值取CQC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地震作用及地震反应值。

5结论

从以上计算结果分析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和建议:

(1) 从各种形式转换梁结构的整体受力计算指标可以看出:各种形式转换梁结构的设计整体刚度较为适中, 在转换层均未出现明显的突变, 各项计算指标均满足现行规范要求;不同形式托柱转换梁结构的自振周期、层间位移和顶点位移基本接近, 也就是说, 不同形式托柱转换梁对结构整体计算数据影响不大, 主要原因是因为各种形式托柱转换梁只在第三楼层的局部构成了梁式转换层, 所以托柱转换梁的形式不同, 对整个结构主体的影响比较小。

(2) 从各种形式转换梁结构在地震力作用下的变形和内力情况可以看出:由于转换层层重明显大于相邻的上部、下部结构层的层重, 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及变形特征变化, 转换层所在的第三楼层处X、Y方向的地震力均明显放大;另外, 由于结构在十七层以上为出屋面的电梯机房, 质量和刚度突然变小, 在“鞭梢效应”的影响下, 十七层地震作用亦有突变。位移曲线、层间位移角曲线、楼层弯矩曲线和楼层剪力曲线均光滑无突变, 未发现有薄弱层。

(3) 从各种形式转换梁结构在地震力作用下的变形和内力情况及结构整体计算结果分析, 可以得到不同形式大跨度托柱转换梁的抗震性能比较如下:

桁架式转换层的地震作用力较一般梁式转换层小, 其楼层的最大位移和层间最大位移角也比梁式转换层结构小, 说明桁架式转换层比一般梁式转换层的抗震性能更优良。另外, 桁架式转换层是高次超静定结构, 可进行塑性内力重分布, 桁架式转换层的耗能能力远大于一般梁式转换层, 桁架式转换层具有更好的抗震延性。

具有桁架转换层的高层建筑, 其抗震性能之所以优于带一般梁式转换梁的高层建筑, 是因为具有桁架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的质量和刚度突变要比带转换梁的高层建筑缓和, 因此地震反应要比带转换梁的高层建筑小。

但桁架式转换层的抗震性能并不完全取决于桁架本身, 还需遵循“强转换层下层”、“弱转换层上层”、“强边柱弱中柱”、“上部框架为强柱弱梁型”的原则设计, 才能具有较好的延性。

在一般梁式转换层的不同转换梁形式中, 宽扁钢筋混凝土转换层的楼层的最大位移和层间最大位移角比后两者结构小, 说明宽扁钢筋混凝土转换层比普通钢筋混凝土转换层和型钢混凝土转换层的抗震性能更优良。

宽扁梁框架结构与普通梁框架结构相比较, 由于宽扁梁本身比普通梁具有更好的延性和变形能力, 致使结构整体的延性提高, 但是作为转换层中的宽扁梁, 即使它的延性再好, 变形能力再强, 也是不可指望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通过转换层来耗能的。整体结构其他部位的材料可先进入弹塑性工作状态, 唯独转换层不能先进入, 因此转换层在设防烈度下按弹性工作状态设计, 以提高整体结构的安全性和防震可靠性比较经济合理。

普通钢筋混凝土转换层和型钢混凝土转换层比较, 型钢混凝土转换层可以有效地控制结构层的刚度突变, 所以所产生的转换层处地震作用力也比普通钢筋混凝土转换层的小, 具有比普通钢筋混凝土转换层更良好的抗震性能。

桁架式转换层中, 普通钢筋混凝土桁架-空腹桁架转换层的地震作用力较普通钢筋混凝土桁架-斜杆桁架转换层的小, 其楼层的最大位移和层间最大位移角也比后者结构小, 说明在此工程项目中, 普通钢筋混凝土桁架-空腹桁架转换层比普通钢筋混凝土桁架-斜杆桁架转换层的抗震性能更优良。但对于桁架式转换层结构, 桁架往往受剪而发生脆性破坏, 尤其是竖向杆件, 更是以受剪为主, 对于上述两种桁架转换层结构, 比较可知, 在整体计算指标满足的情况下, 普通钢筋混凝土桁架-斜杆桁架转换层上、下弦杆及腹杆的剪力比普通钢筋混凝土桁架-空腹桁架转换层上、下弦杆及竖杆的剪力小得多;其各弦杆的最大弯距, 前者也比后者小得多。所以, 在整体计算指标满足的情况下, 应优先选择普通钢筋混凝土桁架-斜杆桁架转换层结构。

摘要:本文通过工程实例, 分析比较了几种不同形式大跨度托柱转换梁的抗震性能, 为结构设计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无柱雨蓬张弦梁施工技术管控 篇7

新建呼和浩特东客站无站台柱风雨蓬居于车站中心, 左右两侧对称布置, 建筑面积39900m2, 雨蓬结构形式为张弦梁钢管桁架结构, 由50根钢立柱和45榀桁架及相应的檩条系统组成, 雨蓬总长502.243m, 最高点距线路轨面距离为18.8m。每榀桁架由跨度48.5m和54m的两跨组成, 总长102m。基础为钻孔灌注桩基础, 桩径0.7m, 桩长20m, 共计140根;桩基支撑44个钢筋混凝土承台, 有6根钢立柱与站房共用承台。钢立柱为直径800~950mm钢管混凝土柱, 钢柱与钢柱之间沿站台纵向用500×400×18mm箱形钢梁相连。90榀预应力张弦梁放置在立柱之间的箱形钢梁上, 张弦梁上弦为700×300×18mm弧线箱形桁架梁, 张弦梁下弦索为121-ϕ5高强度低松弛平行钢丝束PE索, 钢结构总量5400t。

大跨度预应力张弦梁施工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和呼和浩特铁路局管内尚属首例, 也是目前国内跨度较大的无站台柱雨棚之一。本文以呼和浩特东站无站台柱雨蓬施工为例浅谈张弦梁施工的关键技术。

2施工方案及解决的问题

施工流程:开工准备-整榀拼装桁架梁-分段运输-二次拼装桁架梁 (箱形钢管桁架, 高强度索, 索球, 撑杆安装) -张拉张弦梁-吊装整榀张弦梁-空中滑移张弦梁就位-安装檩条系统。

要顺利实现张弦梁的施工, 按照施工工艺的具体要求, 需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⑴张弦梁如何拼装成一个整榀, 如何确保拼装质量。

⑵张弦梁的张拉如何实施。

⑶整榀桁架张拉后的如何吊装。

⑷张弦梁空中滑移如何进行, 如何保证同步性。

3 张弦梁施工技术控制

3.1 拼装胎架

张弦梁的现场拼装需在拼装胎架上进行, 拼装胎架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张弦梁的成形质量。拼装胎架的设置是根据张弦梁的分段情况、分段点、张拉施工特点等来确定的。

1) 胎架设置。首先进行钢箱路基板铺设, 连接成一个刚性平台。在平台上测设横轴、竖轴投影线、检验线、标高线及支点位置和搭设胎架模板及斜撑。施工过程中, 密切观测胎架变形沉降情况, 变化超标时应及时采取可控措施调整, 沉降稳定后进行张拉。

2) 调节装置设置于胎架上端, 有利于控制张弦梁节点标高以及支架与张弦梁分开。

3) 为保证拉索顺利安装, 胎架高度必须满足张弦梁拉索最低点到地面的距离大于50cm。

4) 胎架两端的张支座和胎架支座间设置ϕ12 圆钢作为桁架搁置支座, 保证张弦梁拉索张拉时一端可以自由滑动。

5) 胎架两端施做C20混凝土作为设备基础, 其刚度、强度及支撑力满足拉索张拉需要。

3.2 箱形桁架梁二次组装

桁架梁二次拼装在拼装胎架上进行, 现场拼装时将两榀桁架梁组合在一起进行, 跨度54m和48.5m的张弦梁同步进行拼装。

1) 为更好地控制张弦梁位移和变形, 将两榀张弦梁上弦吊装到立式胎架上, 并将其支座一端固定于立式胎架, 另一端自由滑动。

2) 安装撑杆时, 确保撑杆与张弦梁上弦销轴垂直连接。

3) 放索时, 吊车在安装胎架一端进行徐徐牵引, 平放于拱架下, 并将索球运至撑杆相应节点上进行安装。

4) 拉索提升时, 张拉端插入铸钢支座传束孔, 索夹卡入撑杆下端并锚固。

3.3 张弦梁张拉

由于钢索自重不足30kg/m, 钢索间的摩擦也较小, 为规避高空二次张拉的诸多不利影响, 确定了地面一次一端张拉方案。同时, 为保证吊装到位后的弦梁桁架受力状态符合设计要求, 设计张拉力超张拉5kN。

3.3.1 张拉设备

张拉设备的选用与张弦梁拉索张拉阶段相适应的四台YCW60千斤顶。

张拉设备在有资质试验单位的试验机上进行标定。由于拉索的索力控制要比较精确, 油泵的油压表全部选用专用压力表, 千斤顶与压力表配套校验, 并作主动标定。标定数据的有效期在6个月以内。

3.3.2 张拉控制

张拉主控应力, 辅控伸长量。张拉顺序采用两端分级、同步张拉。每次张拉至设计吨位, 不得超过设计吨位的5%。张拉程序张拉至设计吨位的15%-持荷5min后, 张拉至设计吨位-梁端封锚, 静载24小时后压浆。

张拉施工时严格按设计顺序进行张拉, 初张拉-终张拉-补拉, 张拉力=锚下张拉力+管道磨阻 (一般取3%的损失) , 伸长量校核时, 误差控制在6%范围内;如伸长量大于6%时, 需分析纠偏。

张拉工艺流程:0→15%σk→20%σ→100%σ→补拉σk→千斤顶停止供油压→锚固。

3.4 张弦梁吊装控制

该工程基于两榀组合张弦梁面积较大特点, 现场不具备直接吊装到位的条件。经研究, 确定两端四台50T吊车同步吊装、空中滑移就位方案, 即吊车将张弦梁吊装至纵向箱形梁上, 滑移至设计位置。

根据张弦梁结构特点并通过计算合理确定了吊装吊点设置在张弦梁的节点位置, 即钢索与支撑杆交点处。有效地解决了张弦梁在吊装过程中受力合理、作业安全和稳定问题。

3.5 张弦梁空中滑移

3.5.1 滑移施工工艺

工艺流程:铺设临时高空滑道→组合张弦梁吊装到位→滑轮置换→滑移前检查→试滑行 (有无异常) →正式滑移→观察、控制→就位微调及固定→安装落梁反力架→升梁→滑轨拆移→支座置换→落梁→微调→支座焊接→重复该流程进行下单元滑移作业。

3.5.2 滑移平台设置、滑车构造

由滑轨和滑轮组成的滑车, 安放在张弦梁滑移平台 (平台设置在钢柱之间的纵向箱形梁上) 上。滑轨采用ф36圆钢, 临时焊接在纵梁上表面, 起承重、横向限位和导向作用。

3.5.3 牵引及顶升装置

1) 牵引力计算

滑移单元桁架总重约60×103kg, 单个滑轮处支座最大垂直反力

动载系数Zmax=1.4, 则

FZmax=15×1.4=21t

滑动摩擦系数 (滑车与纵梁间) 0.13~0.15 (参考类似工程实测值、试验值) 。

单个滑轮所需最大牵引力

F=0.13×21=28t

2) 牵引及顶升设备

10t手动葫芦作为牵引设备, 布置于牵引轴线单台上。4台50t千斤顶作为顶升和落架设备。

3.5.4 滑移施工

1) 试滑移

正式滑移前进行试滑移, 距离约5cm左右, 检测滑移加速度、牵引力、单元梁结构稳定性等, 是否处于正常可控状态。

2) 正式滑移

(1) 滑移同步性控制

在滑道上间隔10cm设置同步标志, 通过测量监测, 掌控滑移进程及状态, 确保滑移同步。

(2) 滑移速度控制

缓慢启动, 严控初始加速度, 逐步增大滑移速度, 并最终控制在8~12m/h范围内。

(3) 滑移稳定性控制

组合张弦梁自身比较稳定, 但是张悬梁下部与连接耳板之间稳定性较差。经研究分析, 采用了木塞填塞张弦梁耳板之间间隙办法, 有效地防止了相对位移的产生。

(4) 滑行制动控制

组合梁滑移到结构安装区域附近时, 在保证同步基础上, 缓慢停止手动葫芦, 平稳制动。

3.5.5 张弦梁就位

1) 就位前调整

就位前, 使用千斤顶对组合梁进行微调, 确保就位准确。

2) 顶升、落梁、就位

采用4台50t千斤顶同步顶升, 顶升高度控制在千斤顶行程300mm的 90%左右。顶升、拆除滑轮及滑轨后, 开始落梁。落梁时严控下降速度, 待所有支座安装到位后, 移除千斤顶, 完成组合梁就位工作。

4 施工中的注意事项

1) 张弦梁施工前, 对结构进行检算分析各种受力, 确保施工合理和结构安全。分析不同跨度、位置、受力状况的张弦梁受力情况, 并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进行试验确定。

2) 张弦梁张拉采用在地面上一次张拉到位的方案, 因此要充分考虑连接系统及檩条安装完成后形成的荷载对下弦索的影响。

3) 张拉时, 主控位移量、辅控索力。精确测量位移量, 也要兼顾索力数值, 加强过程检测, 发现异常, 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4) 滑移过程中的同步控制采用位移控制的方法进行, 位移误差应控制在5mm以内。

5 结束语

新建呼和浩特东客站无站台柱风雨蓬工程张弦梁施工中, 采用地面两榀桁架整体拼装、地面一次张拉、四台吊车同步起吊、空中滑移就位等工艺措施, 形成了一整套施工工艺方法。该工程荣获了2009年度呼和浩特铁路局样板工程。实践证明, 该张弦梁的施工技术是成熟可靠, 可供类似工程施工参考借鉴。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新建呼和浩特东客站无站台柱风雨蓬张弦梁施工中的整体拼装、地面一次张拉、空中滑移等关键技术, 该技术工艺先进、安全可靠, 值得认真地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张弦梁,整体拼装,张拉,滑移

参考文献

[1]GB50205—2001.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

[2]罗尧治, 等.预应力拉索网格结构的设计与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 2004, 03.

型钢柱与混凝土梁节点做法分析 篇8

钢作为建筑材料开始广泛运用在高层、超高层建筑的施工中。钢作为建筑材料, 具有高强、延展性能好的优点, 也具有耐久性、防火性能差的缺陷。为更好的发挥钢的优势, 节省材料的使用, 型钢混凝土结构应运而生。

1 型钢混凝土梁柱连接做法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不断发展, 对于型钢柱与混凝土梁的连接形式做法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将型钢柱与混凝土梁两种不同的结构形式构件在节点处有效组合, 其内力传递比纯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更为复杂, 同时具有两种结构形式的特点[1]。考虑节点性能可靠及施工可行性, 目前常见的型钢柱与混凝土梁的连接做法为如下五种[2]:

1) 设穿筋孔。即在柱钢骨腹板上对应梁纵筋位置留设穿筋孔, 使梁纵筋不间断直接穿过柱钢骨。穿筋孔位置根据梁底标高、梁面标高、梁保护层厚度及正交方向梁钢筋上下关系确定, 并于钢骨加工时预留。2) 钢筋接驳器。钢筋接驳器是内部带有螺纹的钢管, 与直螺纹连接套筒的形式相同。钢筋接驳器焊接于钢骨上, 梁纵筋端部加工出螺纹后, 通过钢筋接驳器与钢骨进行连接。钢筋接驳器多用于钢骨翼缘板范围内钢筋与钢骨的连接, 即腹板范围内梁纵筋依旧可通过钢骨开孔穿过钢骨。3) 钢牛腿。采用钢牛腿连接时, 节点处用钢量有所增加, 对梁端抗剪性能可产生一定的有利影响;但钢牛腿的存在造成节点处构件更为复杂, 钢牛腿的存在使得柱纵向钢筋及箍筋施工难度加大, 对结构整体性能产生影响。4) 设置短钢梁。设置短钢梁做法与钢牛腿做法有所相似, 但设置短钢梁时, 需在钢梁上下翼缘处设置栓钉, 以提高钢梁与混凝土的连接能力。短钢梁较设置钢牛腿的优势在于, 梁纵筋与钢梁连接时无需焊接, 仅需满足搭接长度, 这将大大降低现场钢筋施工的难度, 提高施工控制质量。设置短钢梁适用于各种节点情况, 包括混凝土梁与钢梁连接、混凝土梁与柱斜交、梁柱节点配筋复杂等;但设置短钢梁将大幅提升钢材的用量, 同时, 钢梁范围内的柱纵筋需设置接驳器进行连接。5) 综合法。在实际工程中, 由于梁纵筋可能数量众多, 单一的做法不能很好的满足梁纵筋的连接需求。综合法即根据实际情况, 将上述两种及两种以上方法进行组合使用, 以更好满足梁纵筋连接要求。其中以钢骨开孔与钢牛腿组合、钢骨开孔与钢筋接驳器组合使用最为常见。

2 梁柱节点做法的选用

1) 考虑梁纵筋的连接方式。梁柱节点做法选用首先应考虑梁纵筋与型钢柱钢骨之间的连接关系。混凝土梁纵筋无论如何排列, 均有一定数量的梁纵筋处于型钢钢骨范围内, 梁柱节点做法应设计该部分钢筋与钢柱连接方式及传力的途径。采用梁纵筋在型钢两侧断开后连接的做法, 应在钢骨与连接处等高位置设置加劲板, 加强该处钢骨的整体性能, 增强其抗弯、抗剪性能。2) 考虑现场可操作性。现场施工过程中的可操作性是梁柱节点做法选用必须考虑的问题。除钢骨开孔外, 无论采取其他何种连接方式, 节点处用钢量或钢筋量均有增加, 对应节点处原有柱纵筋、柱箍筋可能受到影响。钢骨截面较大, 钢骨与柱筋之间间距较小时, 若采用钢牛腿时柱主筋则还需穿过钢牛腿, 导致施工难度增加。3) 考虑对混凝土密实性的影响。连接做法对混凝土浇筑密实程度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如采用钢筋接驳器时, 由于钢筋接驳器外径大于钢筋直径, 若相邻两个钢筋接驳器距离过近, 则可能导致混凝土浇筑时两接驳器之间无法填充入骨料, 降低该处的混凝土密实度及钢筋的握裹力;或采用两层钢牛腿时, 若两层牛腿之间间距过小, 两层牛腿之间混凝土不易浇实。

3 实例分析

3.1 工程概况

杭州某工程为集办公、酒店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 建筑高度200 m, 框架—剪力墙结构, 地下3层, 地上43层。每层含型钢柱36根。型钢柱中钢骨为十字形、H形, 其钢骨、加劲板均采用QQ334455BB钢材, 锚栓及其他预埋件采用Q235B钢材。

建筑柱网尺寸为9 m×9 m, 型钢柱典型截面尺寸地下为1 600 mm×1 600 mm、地上为1 400 mm×1 400 mm, 与型钢柱相交混凝土梁典型截面尺寸为650 mm×700 mm。典型节点如图1, 图2所示。

根据设计要求, 本工程梁柱节点采用多种连接方式:钢骨翼缘范围内, 第一排钢筋采用与牛腿焊接, 第二排钢筋采用钢筋接驳器的形式;翼缘范围外, 钢筋采用钢骨开孔纵筋直穿的形式。

3.2 施工要点及质量控制

1) 节点深化。由于节点处钢骨开孔、接驳器及钢牛腿焊接均在钢结构加工场完成, 节点深化首先应确定钢骨开孔数量、接驳器数量、牛腿板及接驳器标高。现场典型节点中, 钢骨截面为十字形, 与正交双向梁相交。a.钢骨开孔。钢骨上设置穿筋孔时, 应根据穿过钢筋的直径及数量开设。穿筋孔直径应比钢筋直径略大以便于钢筋穿过。两向均有梁纵筋需穿过钢骨时, 两向的穿筋孔标高要相互错开, 以便于两向梁纵筋的上下排布。b.钢牛腿及接驳器。双向钢牛腿及钢筋接驳器标高一致, 牛腿设置标高可按以下公式确定:上牛腿设置标高=梁面标高-钢筋保护层厚度-梁纵筋直径-箍筋直径;下牛腿设置标高=梁底标高+钢筋保护层厚度+箍筋直径+牛腿板厚度。

2) 钢筋绑扎。a.柱筋排布。本工程型钢柱自建筑最下层起, 在地下室底板施工时, 型钢柱钢骨预埋柱脚螺栓施工完成后, 在柱脚螺栓上放出钢骨翼缘板范围, 自柱纵筋插筋时控制柱主筋位置。在确保柱钢筋保护层厚度及柱纵筋间最小净距 (50 mm) 的情况下, 尽量减少翼缘板范围内柱纵筋的数量, 本工程按翼缘板范围内纵筋间距250 mm~300 mm并不少于3根控制。根据现场实际操作情况说明, 柱筋间距调整后, 梁纵筋连接施工操作面得到很大改善, 施工进度有所提高, 更利于连接质量的控制。b.梁纵筋绑扎及焊接。梁纵筋绑扎按从下到上、从内到外的顺序进行。梁跨两端均为型钢柱时, 梁纵筋绑扎需格外注意。梁跨两端均采用钢筋接驳器连接时, 需在梁跨间设置钢筋接头。钢筋接头位置应符合钢筋连接的要求, 同时, 该处接头建议不采用直螺纹套管连接。

3) 混凝土浇筑。节点处浇筑宜采用小粒径石子混凝土浇筑, 梁柱节点处一次浇筑完成。当梁柱混凝土强度不一致时, 梁柱节点浇筑强度与柱强度相同。梁柱节点浇筑时, 采用小直径的振捣棒进行振捣, 并且对于不同强度混凝土的连接处充分进行二次振捣, 防止裂缝的产生。混凝土浇筑完成后, 及时进行覆盖并进行浇水养护。

4 结语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现已广泛运用在高层及超高层结构的建设中。型钢混凝土的梁柱节点为结构受力性能的重要部分, 也是施工中质量控制的难点和重点。在节点处如何处理好型钢与钢筋的受力关系和传力路径, 在现场施工中如何能实现设计意图, 成为影响结构性能的很大因素。实际施工过程中, 单一的连接方式往往无法很好的满足节点设计和施工的需求, 多种连接方式的组合运用成为节点连接做法的发展方向。通过对连接方式和工程实例的研究和分析, 得到型钢柱与混凝土梁连接节点在施工中的控制要点, 提高节点的施工质量, 从而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郑山锁, 李磊.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结构基本性能与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梁、板、柱 篇9

1 工程概况

上海来福士广场项目位于上海市长宁区长宁路1139号,包含北裙房及T1塔楼一栋,其中北裙房地下4层,地上8层,建筑总高度近54m,框架结构。由于裙房外轮廓线不规则且层高较大,结构中使用了钢管混凝土柱及型钢混凝土梁等组合构件,受梁、柱主筋数量较多、直径较大且项目工期紧等诸多因素影响,组合结构施工面临极大困难。工程中使用的钢骨情况如图1,2所示。

2 钢构件安装施工

由于此类结构中存在大量钢构件,造成构造复杂、操作空间小、安装不便以及各道工序繁多等诸多施工难点。

2.1 钢管柱安装

2.1.1 首节钢柱需预埋地脚螺栓

利用施工测量控制网和在模板等物体上弹设定位墨线,作为预埋件的测量控制依据。在定位板上精确测设轴线控制标识,并选定位板上四个角点作为标高控制标识点。分四步对埋件进行定位测量控制。

1)用经纬仪、水准仪、线坠等先对定位板进行安装定位测量。

2)锚栓安装到位固定之前,对锚栓的轴线位置、标高进行调整,达到设计要求后进行固定

3)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对埋件进行跟踪监控,并进行及时调整。

4)混凝土凝固后对埋件进行统一复测。

2.1.2 钢柱连接方式

第一节钢柱采用地脚螺栓固定于底板,安装时需精确校正,后续钢柱接高采用焊接方式。

2.1.3 钢柱吊装

吊装前,下节钢柱顶面和本节钢柱底面的渣土和浮锈要清除干净,保证上下节钢柱对接面接触顶紧。钢柱吊装后有临时连接耳板连接,作为钢柱的临时固定(见图3),临时连接板用双夹板和高强螺栓连接固定,钢柱焊接完成2/3后割除。

钢柱吊装到位后,钢柱的中心线应与下面一段钢柱的中心线吻合,并四面兼顾,活动双夹板平稳插入下节柱对应的安装耳板上,穿好连接螺栓,连接好临时连接夹板,并及时拉设缆风绳和斜撑对钢柱进行进一步稳固。

2.1.4 钢柱校正与焊接

初校后钢柱要精确校正,以达到规范要求的精度标准,即每节钢柱的垂直度偏差应在1/1 000,且小于10mm的范围内(见图4)。精确校正时,在钢柱的两个方向设置千斤顶,如果钢柱向东南方向偏差,即在钢柱的西、北两个方向设置千斤顶,钢柱精确校正后,应及时将临时连接耳板安装螺栓连接紧固,之后可进行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焊接完成应按规范要求进行探伤检测。

2.2 型钢梁安装

2.2.1 吊点设置

对于H型钢梁,吊点设置在H型钢梁的翼缘位置,对应于腹板的位置。

2.2.2 连接耳板设置

对于钢梁的安装,连接耳板是定位支撑的主要连接件,因此,连接耳板的设置要满足精度和强度的要求。对于普通钢梁,连接设置在钢梁的端部,两端上下各设置两块。钢梁安装就位时,及时夹好连接板,对孔洞有偏差的接头应用冲钉配合调整跨间距,然后再用普通螺栓临时连接。普通安装螺栓数量按规范要求不得少于该节点螺栓总数的30%,且不得少于2个。

2.2.3 钢梁安装质量保证措施

1)在钢梁标高、轴线的测量校正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已安装好的标准框架的整体安装精度。

2)钢梁安装完成后应检查钢梁与连接板的贴合方向。

3)钢梁的吊装顺序应严格按照钢柱的吊装顺序进行,及时形成框架,保证框架的垂直度,为后续钢梁的安装提供方便。

4)处理产生偏差的螺栓孔时,只能采用绞孔机扩孔,不得采用气割扩孔的方式。安装时应用临时螺栓进行临时固定,不得将高强螺栓直接穿入。安装后应及时拉设安全绳,以便于施工人员行走时挂设安全带,确保施工安全。

3 梁柱钢筋模板施工

3.1 柱钢筋绑扎

柱钢筋绑扎受型钢梁牛腿影响,需在钢结构深化时在牛腿上预先开好孔,以便柱钢筋顺利穿过(见图5)。受柱内钢管影响,柱箍筋绑扎也较困难,需培训一组钢筋工人专门进行钢管柱钢筋的绑扎施工,柱钢筋绑扎完成,监理单位隐蔽验收合格即可进行柱模安装。

3.2 梁钢筋绑扎

结构施工满堂架搭设完成,梁底模安装完毕后,即可进行梁钢筋绑扎。型钢梁内非贯通主筋应按规范要求全部锚入柱内,贯通主筋受钢管柱影响不能直接通过时,可在钢结构深化设计时在钢骨上按相关规范开孔,供梁钢筋通过。若梁钢筋数量较多,无法全部从孔内通过,可采用加腋形式从钢管侧绕行,绕行造成主筋间距较大时,需按要求放置构造钢筋(见图6)。

3.3 环梁钢筋绑扎

梁、柱平面布置不正交且梁主筋数量较多、直径较大时,梁柱节点施工将面临巨大困难,为此项目施工时采用了环梁节点。环梁施工无需提前对钢管进行开孔施工,只需将梁主筋锚入环梁即可,有效解决了梁柱节点施工难题,但环梁施工也将面临不小的困难。

3.3.1 环梁钢筋加工

考虑到环梁钢筋直径大、数量多,且存在两层一柱(即一节钢管柱高度为两个层高)的钢管柱,环梁钢筋加工成两个多半圆,钢筋绑扎时将两个多半圆焊接在一起,焊接接头应按相关规范错开35d (d为钢筋直径)。环梁箍筋多为六肢箍,最外侧箍筋需加工成开口箍,绑扎施工时同样采用焊接连接。

3.3.2 环梁钢筋绑扎

1)环梁钢筋绑扎需在梁钢筋绑扎施工前进行,但由于梁上下主筋均需锚入环梁内,环梁钢筋施工的同时,应将梁底筋(带有弯钩)提前定好位,环梁钢筋绑扎完成后,梁与柱交接端梁底筋同时锚入环梁,方便后续梁钢筋绑扎施工。

2)环梁钢筋绑扎需先将最外侧开口箍紧贴钢管柱放好,用最内圈环梁主筋固定,主筋半圆交接处先采用铅丝绑扎固定,待最后统一进行焊接施工。

3)固定好内侧开口箍后,开始由内向外绑扎环梁主筋,主筋绑扎的同时将内侧小箍筋绑扎到位。

4)钢筋绑扎过程应时刻用卷尺测量施工最外侧钢筋距钢管柱的距离,避免主筋间距过大或最外侧环梁主筋超出环梁设计尺寸范围。

5)最外侧环梁主筋绑扎完毕,且距环梁外侧距离满足规范要求的保护层厚度后,即可进行剩余外侧半个开口箍的安装,然后将环梁腰筋穿入开口箍内,按施工蓝图将其绑扎到位。

3.3.3 环梁模板安装

环梁钢筋绑扎完成后即可进行梁钢筋绑扎,梁主筋只需按要求锚入环梁内即可,无需伸入柱内。与之相交的梁钢筋绑扎完成后即可进行环梁侧模安装,环梁侧模需提前根据环梁尺寸进行加工,以减少现场安装时间。

4 板钢筋绑扎

梁柱钢筋绑扎完成后即可进行板钢筋后绑扎施工,完成后如图7所示。

5 混凝土施工

5.1 钢管内混凝土浇筑

设计一节柱高度为一个层高的钢管柱,内部混凝土浇筑可使用普通混凝土;若一节钢管柱柱高为两个层高,为避免混凝土浇筑时产生离析或振捣不到位等不利情况,钢管内宜浇筑同强度等级的自密实混凝土

5.2柱、梁、板混凝土浇筑

钢管混凝土柱、型钢混凝土梁及环梁等结构构件内的钢骨或钢筋数量较多,混凝土浇筑时振捣较困难,现场应有专人监督、指导混凝土浇筑施工,避免现场施工漏振或不振。完成效果如图8所示。

6 结语

为避免钢结构影响现场施工进度,需提前合理进行钢结构深化设计,并提前进行构件加工,钢构件吊装尽量安排在晚上,以保证第二天可以为钢筋工提供作业面。针对钢管混凝土柱、型钢混凝土梁及环梁钢筋绑扎施工,需提前对钢筋工进行详细交底、培训,以确保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随着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越来越普遍的应用,施工单位应该关注此类梁结构施工难点及要点,在保证结构主体安全及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JGJ 138—2001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GB 50755—2012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朱珮.型钢混凝土的发展与工程应用[J].福建建设科技,2007(5):26-27,13.

[4]史辉,张辉,胡小娜.SRC组合结构在工程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9(25):105-106.

上一篇:船舶与海洋平台下一篇:体育竞赛电视转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