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板公司

2024-07-09

中小板公司(精选12篇)

中小板公司 篇1

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 在企业所有者 (股东) 和企业经营者 (管理者) 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由于股东和管理者利益函数存在不一致性, 建立有效的企业管理人员激励约束机制成为了现代企业理论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正是基于此现实背景, 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来分析研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薪酬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 以对进一步完善和建立我国企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一、文献回顾

我国上市公司从1998年开始在年报中披露高管的薪酬情况, 上市公司管理者薪酬问题也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但得出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 主要存在以下三种结论:

1. 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魏刚 (2000) 、李增泉 (2000) 、杨瑞龙和刘江 (2002) 、湛新民和刘善敏 (2003) 等的研究都表明管理者的薪酬与企业绩效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2. 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林浚清、黄祖辉和孙永祥 (2003) 、张俊瑞、越进文和张建 (2003) , 胡婉丽、汤书昆和肖向兵 (2004) 等的研究结果表明管理者的薪酬与企业绩效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3. 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存在负相关性。

唐奇展和黄豪 (2003) 的研究结果表明管理者的薪酬与企业绩效不仅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还存在一种负的相关性。

国内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并没有得到统一的结论, 原因可能是不同的数据收集方式、不同的统计技术、不同的样本和期间以及不同的企业绩效指标选择。

二、变量设计、研究假设与模型的构建

本文的研究样本是以2013年底之前在深圳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的703家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2013年年度财务报表数据为主要分析对象, 所需资料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在样本选取工程中剔除了ST和金融企业。

1. 变量选取。

本文选取净资产收益率 (ROE) 、主营业务利润率 (POP) 、每股收益 (EPS) 和每股净资产 (NAPS) 这四个公司业绩指标为公司的绩效指标。另外选取总资产的对数 (Ln (TA) ) 作为控制变量。

文中所涉及到的高管, 主要是指公司董事会成员、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及监事会成员等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中披露的在公司领取报酬的人员。

2. 假设的提出。

假设1:高管年度薪酬与公司经营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假设2:高管持股比例与公司经营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3:高管薪酬与公司规模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3. 模型的构建。

在本文的研究中, 使用SPSS17统计软件作实证分析工具, 建立模型时以力求简化为原则, 所建立的模型都采取了较为简单的二元或多元线性回归的方式。在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后, 本文建立如下数学模型:

式中Pef指4种业绩指标:ROE, POP, EPS, NAPS。AP为高管人均年薪, 是用高管薪酬总额除以领取薪酬的高管人数。MSR为高管持股比例, 用高管总体持股数量除以公司总股本得到。Ln (TA) 为总资产自然对数, 是公司规模大小的控制变量。

三、实证分析

通过建立模型, 利用SPSS17统计软件及相关知识对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进行相关性实证分析。

1. 回归分析。先对模型 (1) 进行回归分析:

由表1可知, 高管薪酬激励机制实施的好坏与公司的规模完全正相关, 公司规模越大, 高管平均薪酬越高, 此外其与每股收益呈显著正相关, 与其他的指标呈不显著关系。说明中小板企业的高管平均薪酬高低主要是受到企业规模和每股收益的影响。这正好证明了假设3的正确性。

对模型 (2) 进行回归分析:

由表2可知, 净资产收益率与高管人均年薪符合5%的显著性检验, 达到完全正相关, 与高管持股比例也是比较显著地正相关。然而公司规模则与净资产收益率没有通过5%的正相关显著性检验。由此可知, 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会随着高管平均薪酬的增加而得到提高, 也会在高管持股比例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得到提高。但是与公司规模的大小没有什么显著关系。营业利润率与净资产收益率情况相似, 高管人均薪酬与高管持股比例与其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而与公司规模没能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不仅高管人均年薪和高管持股比例与每股收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同时每股收益也会根据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不断地得到提高。高管人均年薪与每股净资产没有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 不存在正相关, 相反则是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随着高管人均年薪的提高, 每股净收益不仅不会得到提高, 反而会有不明显的下降趋势。高管持股比例与其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每股收益会随着高管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得到提高。同时公司规模也与其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四、研究结论分析与建议

由以上结论可知, 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高管人均年度薪酬与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每股收益呈显著的正相关, 与每股净资产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这与假设1有些不符合。公司规模与高管人均年度薪酬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证实了本文的假设3。高管持股比例与各个指标表示的企业绩效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证实了本文的假设2。从高管薪酬的激励效果分析得知, 只有每股收益和公司总资产与高管的人均年薪的回归通过回归系数5%的显著性检验, 其他的指标都没有通过回归系数5%的显著性检验。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内部激励机制, 但激励效果不佳, 不能形成随着业绩提升使报酬提升的良性循环。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内部激励机制, 但是一个良好的内部循环机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对此,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激励机制和激励效果, 本文提出了如下的几点建议:

1. 提高高管薪酬水平, 缩小收入差距。

根据面板数据分析得知, 在此上市公司中高管薪酬最高值244.16万元, 与最低值1.685万元有100倍的差距, 高管薪酬之间收入差距较大;而且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高管的人均年薪也不高,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有些上市公司的高管不在该公司领取报酬, 只是在该公司挂名。这样就很难把公司的业绩水平跟高管的薪酬联系起来, 也就很难对高管人员进行有效的激励。

2. 增加高层以外其他高管的持股比例, 改善持股结构。

从以上分析可知, 高管的持股比例与企业的绩效各项指标都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但根据数据显示董事长、总经理持股数较多, 其他高管持股数较少, 从而影响了激励效果。增加高管持股的一个方法是实行股权激励。股权激励可以有效地把高管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联系起来, 从而有助于实现公司的长期目标。

参考文献

[1]贺硕辉.高级管理层激励与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实证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09

[2]李江波, 等.高级管理层薪酬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0 (2)

[3]梁博, 等.股权结构与中小板上市公司成长性相关性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 2011 (5)

[4]李世达.高层管理层持股与中小上市公司成长性研究[J].会计研究, 2008 (12)

[5]王传法.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北京工商大学, 2007

[6]任文举.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治理实证研究[J].商业现代化, 2006 (8)

[7]Meguire, Chiu and Elbeing.Exeeutive Income and Profi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2 (9) :753-761

[8]Ciscel, D.H. (1974) .Determinants of executive compensation[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613-617

中小板公司 篇2

2007-12-27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以下简称“上市公司”或“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依据《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规定,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内部审计,是指由上市公司内部机构或人员,对其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等开展的一种评价活动。

第三条 本指引所称内部控制,是指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为实现下列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相关规定;

(二)提高公司经营的效率和效果;

(三)保障公司资产的安全;

(四)确保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公平。

第四条 上市公司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本指引的规定,结合本公司所处行业和生产经营特点,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防范和控制公司风险,增强公司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内部审计制度应当经董事会审议通过。

第五条 上市公司董事会应当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重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当经董事会审议通过。

上市公司董事会及其全体成员应当保证内部控制相关信息披露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

第二章 一般规定

第六条 上市公司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制定审计委员会议事规则并予以披露。审计委员会成员应当全部由董事组成,其中独立董事应占半数以上并担任召集人,且至少应有一名独立董事为会计专业人士。

第七条 上市公司应当在股票上市后六个月内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并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对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等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内部审计部门对审计委员会负责,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

第八条 上市公司应当依据公司规模、生产经营特点及有关规定,配置专职人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且专职人员应不少于三人。

第九条 内部审计部门的负责人必须专职,由审计委员会提名,董事会任免。

上市公司应当披露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的学历、职称、工作经历、与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是否存在关联关系等情况。

第十条 内部审计部门应当保持独立性,不得置于财务部门的领导之下,或者与财务部门合署办公。

第十一条 上市公司各内部机构、控股子公司以及具有重大影响的参股公司应当配合内部审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不得妨碍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

第三章 职责和总体要求

第十二条 审计委员会在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部门工作时,应当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二)至少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审议内部审计部门提交的工作计划和报告等;

(三)至少每季度向董事会报告一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内部审计工作进度、质量以及发现的重大问题;

(四)协调内部审计部门与会计师事务所、国家审计机构等外部审计单位之间的关系。

第十三条 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对本公司各内部机构、控股子公司以及具有重大影响的参股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及其实施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估;

(二)对本公司各内部机构、控股子公司以及具有重大影响的参股公司的会计资料及其他有关经济资料,以及所反映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计,包括但不限于财务报告、业绩快报、自愿披露的预测性财务信息等;

(三)协助建立健全反舞弊机制,确定反舞弊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主要内容,并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合理关注和检查可能存在的舞弊行为;

(四)至少每季度向审计委员会报告一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内部审计计划的执行情况以及内部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第十四条 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在每个会计结束前两个月内向审计委员会提交次一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并在每个会计结束后两个月内向审计委员会提交内部审计工作报告。

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将审计重要的对外投资、购买和出售资产、对外担保、关联交易、募集资金使用及信息披露事务等事项作为工作计划的必备内容。

第十五条 内部审计部门应当以业务环节为基础开展审计工作,并根据实际情况,对与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事务相关的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第十六条 内部审计通常应当涵盖公司经营活动中与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事务相关的所有业务环节,包括但不限于:销货及收款、采购及付款、存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资金管理、投资与融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和信息披露事务管理等。

内部审计部门可以根据公司所处行业及生产经营特点,对上述业务环节进行调整。

第十七条 内部审计人员获取的审计证据应当具备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将获取审计证据的名称、来源、内容、时间等信息清晰、完整地记录在工作底稿中。

第十八条 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编制与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并在审计项目完成后,及时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分类整理并归档。

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建立工作底稿保密制度,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明确内部审计工作报告、工作底稿及相关资料的保存时间。

第四章 具体实施

第十九条 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实施适当的审查程序,评价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至少每年向审计委员会提交一次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评价报告应当说明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的目的、范围、审查结论及对改善内部控制的建议。

第二十条 内部控制审查和评价范围应当包括与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事务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情况。

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将对外投资、购买和出售资产、对外担保、关联交易、募集资金使用、信息披露事务等事项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及其实施的有效性作为检查和评估的重点。第二十一条 内部审计部门对审查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督促相关责任部门制定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间,并进行内部控制的后续审查,监督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

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应当适时安排内部控制的后续审查工作,并将其纳入内部审计工作计划。

第二十二条 内部审计部门在审查过程中如发现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或重大风险,应当及时向审计委员会报告。

审计委员会认为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或重大风险的,董事会应当及时向本所报告并予以披露。上市公司应当在公告中披露内部控制存在的重大缺陷或重大风险、已经或可能导致的后果,以及已采取或拟采取的措施。

第二十三条 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在重要的对外投资事项发生后及时进行审计。在审计对外投资事项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一)对外投资是否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

(二)是否按照审批内容订立合同,合同是否正常履行;

(三)是否指派专人或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研究和评估重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投资风险和投资收益,并跟踪监督重大投资项目的进展情况;

(四)涉及委托理财事项的,关注公司是否将委托理财审批权力授予公司董事个人或经营管理层行使,受托方诚信记录、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是否良好,是否指派专人跟踪监督委托理财的进展情况;

(五)涉及证券投资事项的,关注公司是否针对证券投资行为建立专门内部控制制度,投资规模是否影响公司正常经营,资金来源是否为自有资金,投资风险是否超出公司可承受范围,是否使用他人账户或向他人提供资金进行证券投资,独立董事和保荐人(包括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下同)是否发表意见(如适用)。第二十四条 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在重要的购买和出售资产事项发生后及时进行审计。在审计购买和出售资产事项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一)购买和出售资产是否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

(二)是否按照审批内容订立合同,合同是否正常履行;

(三)购入资产的运营状况是否与预期一致;

(四)购入资产有无设定担保、抵押、质押及其他限制转让的情况,是否涉及诉讼、仲裁及其他重大争议事项。

第二十五条 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在重要的对外担保事项发生后及时进行审计。在审计对外担保事项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一)对外担保是否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

(二)担保风险是否超出公司可承受范围,被担保方的诚信记录、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是否良好;

(三)被担保方是否提供反担保,反担保是否具有可实施性;

(四)独立董事和保荐人是否发表意见(如适用);

(五)是否指派专人持续关注被担保方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

第二十六条 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在重要的关联交易事项发生后及时进行审计。在审计关联交易事项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一)是否确定关联方名单,并及时予以更新;

(二)关联交易是否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审议关联交易时关联股东或关联董事是否回避表决;

(三)独立董事是否事前认可并发表独立意见,保荐人是否发表意见(如适用);

(四)关联交易是否签订书面协议,交易双方的权利义务及法律责任是否明确;

(五)交易标的有无设定担保、抵押、质押及其他限制转让的情况,是否涉及诉讼、仲裁及其他重大争议事项;

(六)交易对手方的诚信记录、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是否良好;

(七)关联交易定价是否公允,是否已按照有关规定对交易标的进行审计或评估,关联交易是否会侵占上市公司利益。

第二十七条 内部审计部门应当至少每季度对募集资金的存放与使用情况进行一次审计,并对募集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发表意见。在审计募集资金使用情况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一)募集资金是否存放于董事会决定的专项账户集中管理,公司是否与存放募集资金的商业银行、保荐人签订三方监管协议;

(二)是否按照发行申请文件中承诺的募集资金投资计划使用募集资金,募集资金项目投资进度是否符合计划进度,投资收益是否与预期相符;

(三)是否将募集资金用于质押、委托贷款或其他变相改变募集资金用途的投资,募集资金是否存在被占用或挪用现象;

(四)发生以募集资金置换预先已投入募集资金项目的自有资金、用闲置募集资金暂时补充流动资金、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等事项时,是否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独立董事、监事会和保荐人是否按照有关规定发表意见(如适用)。

第二十八条 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在业绩快报对外披露前,对业绩快报进行审计。在审计业绩快报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一)是否遵守《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

(二)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是否合理,是否发生变更;

(三)是否存在重大异常事项;

(四)是否满足持续经营假设;

(五)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或重大风险。

第二十九条 内部审计部门在审查和评价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情况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一)公司是否已按照有关规定制定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及相关制度,包括各内部机构、控股子公司以及具有重大影响的参股公司的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和报告制度;

(二)是否明确规定重大信息的范围和内容,以及重大信息的传递、审核、披露流程;

(三)是否制定未公开重大信息的保密措施,明确内幕信息知情人的范围和保密责任;

(四)是否明确规定公司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股东、实际控制人等相关信息披露义务人在信息披露事务中的权利和义务;

(五)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存在公开承诺事项的,公司是否指派专人跟踪承诺的履行情况;

(六)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及相关制度是否得到有效实施。

第五章 信息披露

第三十条 审计委员会应当根据内部审计部门出具的评价报告及相关资料,对与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事务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情况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

(二)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和异常事项及其处理情况(如适用);

(三)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及其实施的有关措施;

(四)上一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和异常事项的改进情况(如适用);

(五)本内部控制审查与评价工作完成情况的说明。

公司董事会应当在审议报告的同时,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形成决议。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应当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发表意见,保荐人应当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进行核查,并出具核查意见。

第三十一条 上市公司在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同时,应当至少每两年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出具一次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本所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二条 如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出具非无保留结论鉴证报告的,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应当针对鉴证结论涉及事项做出专项说明,专项说明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鉴证结论涉及事项的基本情况;

(二)该事项对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程度;

(三)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对该事项的意见;

(四)消除该事项及其影响的具体措施。

第三十三条 上市公司应当在报告披露的同时,在指定网站上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如有)。

第六章 监督管理与违反本指引的处理 第三十四条 上市公司应当建立内部审计部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考核,以评价其工作绩效。

如发现内部审计工作存在重大问题,公司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处理相关责任人,并及时向本所报告。

第三十五条

本所对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和信息披露相关工作实行日常监督管理,采取问询、发出监管函件、约见谈话、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和保荐人进行专项核查等措施。

第三十六条 上市公司及相关人员违反本指引规定的,本所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分。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本指引由本所负责解释。

中小板公司 篇3

在资本市场这个新的舞台上,在面临更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更大的压力和更多的诱惑,希望各位对此要有更充分的认识。概括起来,希望大家有“三戒”。

一要戒贪

按道理大家都身价不菲,但这个市场有更大的利益,更大的诱惑,千万不要贪不义之财。这一点说起来容易,能抵御这种诱惑非常难。人的欲望有时候就是魔鬼。过去很多公司,上市以后是“见钱死”。没钱的时候可能还能够在市场中认真拼搏,有了钱以后反倒不知道怎么办了,和某些机构、个人勾结起来,坐庄的有、内幕交易的有,中国股市十几年来不乏这样的例子。而且,现在的市场面临的情况与股改前有本质的不同,现在是全流通,股价对大股东有巨大的诱惑。各位走到这一步不容易,但是你要记住,光靠你的本事是取得不了这样的成绩的。还是那句老话,不是英雄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所以作为上市公司老总,在全流通的情况下,在中小企业盘子小、股价容易被操纵的情况下,必须能够抵御来自市场的各种诱惑。

二要戒虚

中国资本市场在发展过程中曾经为虚假付出过非常巨大的代价。过去有一句话,叫“包装上市”,上市就是为圈钱。中国资本市场缺的不是钱,缺的是投资者的信心。因此,中小企业板要打造诚信之板,希望各位能够认识,能够理解,并能够真正去执行上市企业最基本的诚信要求。不要图虚名,不要丧失最起码的道德和良心。

三要戒昏

曾经有的企业在进入资本市场后,利令智昏,盲目提出要三年进入世界五百强,为此而不择手段在资本市场兴风作浪。三年不但没有进入五百强,老总反而锒铛入狱,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资产损失。大家要记住不要发昏,要按规矩来,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面临的竞争对手绝不是现在的业内,是全球性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公司的定位和发展,从战略规划的制定到具体方案的实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是作为上市公司领军人物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上市公司是中国整个资本市场的基石,上市公司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和发展。所以,希望大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在座的很多上市公司我都去看过,在不同场合我与相当一部分老总有过接触,走到哪里我讲的都差不多,但这是肺腑之言。那么上市公司应该提倡什么呢?

首先,提倡认真学习

步入资本市场是步入了一个新的殿堂,可以说是我们过去熟悉的东西、成功的经验,都相对地画了一个句号。现在面临的是新的舞台、新的挑战,不学习怎么行?观念的改变是最重要的改变,需要通过认真学习转变观念。

第二,提倡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你要认识到依靠中介机构的重要性,这包括公司的上市保荐人、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特别是在座的公司董秘,不能围着老板转,顺着老板的意图。你是公司董事会的秘书,不是老板秘书,你的定位要准确!要按照完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要求,为公司规范发展出谋划策。

第三,提倡做好自己的主业。现在一些上市公司搞股权投资、交叉持股,公司的利润、个人的财富也因此大幅提升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公司的业绩不可能靠这种手段来长久提升。所以,中小企业板提倡认真抓好主营业务,主营业务一定要突出。这次中小企业板中报业绩公布时,这也是我们感到比较欣慰的一点。你们的企业都是靠你们打拼起来的,要明白没有主业你的企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今后你的生存都是问题,何况成长发展。

第四,提倡承担社会责任。既然是公众公司,就承担着社会责任。关于如何承担社会,深交所现在有一个专门的论坛,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加入这个队伍

总而言之,希望大家认清自己身上的责任,不要停留在过去的成功,也不要沉迷在眼前一时的辉煌。要打造百年老店,要为民族复兴真正做出自己的贡献。当然,上了市不一定代表必然成功,也会面临失败,也会遭遇挫折。上市对一个企业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就像唐僧取经,有九九八十一难,上市是第一关,要想修成正果,路还很长。

中小板公司每股收益影响因素分析 篇4

一、研究假设

由于“每股收益=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每股净资产”,所以每股收益要受到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以及每股净资产的影响,除此以外,现金流量、发展能力等对每股收益也会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销售毛利率(GMR)越高,企业的每股收益(EPS)越高。

销售毛利是企业在扣除期间费用和所得税费用之前的盈利额。销售毛利率表示每一元销售收入扣除销售成本后,有多少钱可以用于弥补各项期间费用以后进而形成盈利。可见,在期间费用一定的情况下,销售毛利率越高,企业的每股收益就越高。

假设2:存货周转率(ITR)和应收账款周转率(ARTR)越大,企业的每股收益越高。

通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来反映总体资产的周转速度。资产周转速度越快,投入等量的资产就能创造出更多的收入,或者说,创造等量的收入只需投入更少的资产。因此可以说,资产的周转速度越快,每股收益越高。

假设3:资产负债率(ADR)越高,企业的每股收益越高。

通过资产负债率来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在息税前利润率高于借款利息率的情况下,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的每股收益越高。

假设4:每股净资产(OEPS)越大,企业的每股收益越高。

每股净资产指标反映了在会计期末每一股份在公司账面上的价值,在公司权益净利率相同的条件下,某一公司股票的每股净资产越高,则企业的每股收益越高。

假设5:现金流量(NCFPS)越充足,企业的每股收益会越高。

这里说的现金流量是指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由于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极其不稳定,所以从稳健的角度出发,只考虑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如果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能够满足现金流出量对现金的需求,那么经营活动的供应、生产以及销售环节就能有序顺畅地进行,这就为企业收益的提高奠定了资金基础。

假设6:销售增长率(GROS)越大,企业的每股收益越高。

销售增长率是指企业本年销售增长额与上年销售额之间的比率,是评价企业成长状况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销售增长率较高,说明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比较高,市场竞争能力比较强,在财务上表现为每股收益的提高。

二、实证分析与检验

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本文研究数据主要来自于东方财富网2010年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年度报告。数据处理过程中使用的软件为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和Rversion 2.13.2。本文选择深圳证券交易所579家中小板上市公司披露的2010年年报作为研究对象。

2. 描述性统计。

从表1可以看到,随着每股收益的增加,平均资产负债率却呈现了下降的趋势,但平均的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平均的销售毛利率、平均的销售增长率和平均的每股净资产随着每股收益的增长在不断地提高。平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却随着每股收益的变化呈现无规律的变动。

3. 相关性分析。

表2显示的是经过计算得到的每股收益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从相关系数可以看出:每股净资产与每股收益关系最为密切,相关系数达到了0.622;其次是销售毛利率、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和销售增长率,相关系数依次为0.249、0.241和0.233。

4. 回归模型。

为深入分析影响每股收益的重要因素,依据前文提出的假设,将企业每股收益作为被解释变量,以销售毛利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负债率、每股净资产、每股净现金流量、销售增长率为解释变量,构建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EPSi=β0+β1GMRi+β2ITRi+β3ARTRi+β4ADRi+β5OEPSi+β6NCFPSi+β7GRSi+εi

式中:βx为回归系数,x=1,2,3,…,7;β0为回归常数;εi为随机误差项;i为“公司”。

5. 回归分析。

将样本数据代入Rversion 2.13.2软件,引入销售毛利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负债率、每股净资产、每股净现金流量、销售增长率等变量,对模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并进行拟合。

实证结果如表3所示:

如表3所示,R2为0.514 5,Adj.R2为0.508 5,说明模型整体的拟合效果较好,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是比较强的。R2与Adj.R2之间相差不大,说明R2受自变量个数与样本规模之比(7:571)的影响较小,样本数量的选择适当。

6. 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

在表4中,F值为86.44,其显著性概率为0.000,远远小于5%,因此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

7. 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总体上看,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与相关性分析结果相一致(详见表5)。符合要求的显著性水平的影响因素依次是每股净资产、销售增长率、销售毛利率、每股净现金流量和资产负债率,说明这些因素对于每股收益有较大的影响力。

注:-3.498e-01=-3.498×10-1,依次类推。

三、结论及建议

本文应用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实证分析了对中小板企业每股收益产生影响的因素,并得出如下结论:

1. 每股净资产是影响每股收益的第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每股收益也可以通过“股东权益净利率×每股净资产”来计算,所以在股东权益净利率一定的情况下,每股收益的高低就取决于每股净资产的大小,这种数学上的逻辑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了检验。随着平均每股净资产的提高,平均每股收益也在不断地提高。579家样本公司中,每股收益在0~0.20之间的有63家公司,对应的平均每股净资产是2.41元;每股收益在1元以上的有93家公司,对应的平均每股净资产达到了9.34元。

2. 销售增长率是影响每股收益的第二个重要因素。

销售增长率是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销售增长率高,说明企业产品处于成长期,其产品能够适销对路,能够不断地被市场所接收。

在579家样本公司中,除了13家公司每股收益为负数以外,剩余的566家公司的平均销售增长率达到了30%以上,中小板企业大多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具有高成长、高收益的特点,这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了印证。

3. 销售毛利率是影响每股收益的第三个因素。

销售毛利率虽然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最初级指标,但它能剔除不同所得税税率以及不同期间费用耗费水平所带来的不可比因素的影响,能直接体现企业的获利能力。一般而言,销售毛利率高的企业,最终的净利率会比较高。

4. 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是影响每股收益的第四个因素。

一般来说,如果企业经营活动所需的现金充足,现金流入能够满足现金流出,那么企业的供应、生产及销售环节就能够顺畅,企业的盈利质量就能够得到保障。在579家样本公司中,13家企业亏损平均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也为-0.13元,其他企业随着平均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增加,每股收益也都在增长。2011年伴随着国家紧缩政策的出台,温州民营企业大量倒闭,就是经营现金流量不充足对企业经营活动带来严重影响的典型例证。

5. 资产负债率也是影响每股收益的一个因素。

从描述性统计来看,每股收益与平均资产负债率呈现一种负相关关系,计算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也为-0.186,这正好反映了近几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现状,当资金的息税前利润率低于借款利息率时,资产负债率的提高使得每股收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在作回归分析时却出现了资产负债率与每股收益正相关的情形,究其原因,主要是资产负债率与其他变量之间也存在着比较密切的关系,比如说与销售毛利率、销售增长率和每股净资产之间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421、0.1811和-0.445 7,由于受到这几个变量的影响较大,从而改变了资产负债率与每股收益的相关关系。

6. 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对每股收益几乎没有影响。

从理论上讲,资产的周转速度越快,投入等量的资金会获得更多的收入、产出更多的利润;或者说为获得等量的收入或利润只需要投入更少的资金。

本文实证分析却说明对中小板企业而言,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对其每股收益没有显著影响,主要原因在于:一是579家样本公司分布在52种行业中,行业属性不同,这两个周转率本身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二是579家样本公司中,存货周转率最大的达到了6 056(002330,得利斯),最小的是0.4(002173,山下湖);应收账款周转率最大的是7 876(002110,三钢闽光),最小的是1.23(002227,奥特迅)。如此巨大的差异,使得在回归分析时出现了这两个周转率与每股收益不显著相关的状况。

7. 关于提高中小板上市公司每股收益的建议。

从实证分析可以看出,中小板上市公司要想提高每股收益,主要应该通过如下途径:一是通过降低股利支付比率的方式提高留存收益,从而提高每股净资产。二是不断地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从而提高产品的销售增长率。三是通过降低料、工、费来降低产品成本,并且要不断地控制期间费用,从而提高净利率。四是科学合理地进行现金预算,保持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能够流转顺畅,使供产销三大环节能够有序进行,从而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财务管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3].唐现杰,丁华.公司财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中小板公司 篇5

时报告内容与格式指引》的通知

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

《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以下简称“规范运作指引”)已于2010年7月28日发布并于2010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我部根据《规范运作指引》的变化和监管实践情况,对中小企业板相关信息披露业务备忘录和临时报告内容与格式指引进行了修订和整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中小企业板信息披露业务备忘录《第5号:重大无先例事项相关披露》、《第6号: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任免相关事项》和《第10号:非公开发行股票的董事会、股东大会决议有关事项》予以废止;

2、修订中小企业板信息披露业务备忘录《第1号:业绩预告、业绩快报及其修正》、《第2号:公平信息披露相关事项》、《第3号: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第20号:股东追加承诺》和《第23号:30%以上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增持股份》,其中第2号更名为《上市公司与特定对象直接沟通相关事项》),第20号更名为《股东追加股份限售承诺》,第23号更名为《持股30%以上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增持股份》,修订后的备忘录在中小企业板业务专区发布;

3、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临时报告内容与格式指引《第1号:业绩快报》、《第2号:业绩快报修正》、《第3号:业绩预告》、《第4号:业绩预告修正》、《第5号:限售股份上市流通提示性公告》、《第6号:日常关联交易公告》、《第7号: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第8号:日常经营重大合同》、《第9号: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的专项报告》、《第10号:股东追加承诺公告》予以废止,相关内容已整合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格式指引》中。

特此通知。

中小板公司管理部

中小板公司 篇6

摘 要 本文以我国深市上市公司中的中小板企业为研究对象,筛选了2008到2010年被ST戴帽的49家上市公司作为财务困境公司样本,同时选取了130家经营状况较好的公司作为正常公司样本。通过分析这149个样本公司08年的财务报表数据,运用判别分析法建立了一个符合中国上市公司实际情况的财务困境预警模型,并对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能够较好的对中小上市公司经营风险做出预测。

关键词 中小上市公司 财务困境预警模型 判别分析法

一、文献回顾

关于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警研究,国内外学者曾建立过多个预警模型。最早的财务困境预警研究是Fitz Patrick所做的单变量破产预警模型,其后Winaker&Smith和Merwin也作了相似的研究。但是这些早期研究仅仅是属于描述性分析(Profile Analysis)范畴。自1968年Altman首次将多元线性判别方法引入到财务困境预警领域后,多元线性判别方法就逐渐取代了单变量模型。在1968年Altman的模型中,Altman通过多元判别模型产生了一个总的判别分,称为Z值,并依据Z值进行判断。这个模型就是著名的Z模型。由于模型简便、成本低、效果佳。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依据z评分模型发展出与之相适应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Scott(1981)对以往学者的实证结果进行比较,认为在多元判别分析模型中Zeta模型最优。然而根据陈静(1999)和宋秋萍(2000)的研究,认为由于中美两国会计准则有一定的差距,用美国公司财务数据建立的模型并不一定适用于对中国公司的信用风险预测,从国内企业的财务数据中提炼出特征指标,建立判别函数则更为务实。

由此可见,根据中国的会计准则和实际情况,建立一个符合中国上市公司的的财务困境模型也显得十分重要。而由于企业自身规模和经营情况的不同,还没有一个模型能够准确的预测所有类型的上市企业的财务困境情况。因此,根据不同规模的企业选择不同的预测模型也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这里我们主要选择研究中小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模型。

二、财务困境预警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一)模型的选择

根据美国风险管理专家Ahman在1968年,利用多元判别式法建立的著名“z评分模型”。本文采用判别分析模型的形式分析分析,旨在研究两类分司的财务状况,一类是财务危机公司,另一类是财务健康公司。以此为目标分别找出反映这两类公司相关性高的特征变量而建立判别函数,然后用建立的判别函数对中小板所有的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困境分析。判别函数的一般形式是:

Z=a1x1+ a2x2+ a3x3+……+anxn

其中:Z为判别分(判别值)X1,X2,X3是反映研究对象的特征变量,如财务比率。a1,a2,a3为各变量的判别系数。

(二)样本的选择

本文一共选取了51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其中:财务危机公司49家,由于中小板企业中09年之前只有2家企业被ST戴帽,所以剩下的47家ST企业,在沪深两市07年以后被戴帽的企业中随机选取代替。财务健康公司130家,其中60家来自于08年中小板上市公司综合排名前60强,剩余70家则通过对中小板企业随机挑选得出。

在样本选定之后,需要对财务分析指标进行选择。通过对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进行分析,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本结构状况和营运状况等四个方面选择了14个相关财务比率:X1总负债/总资产,X2现金/流动负债,X3流动资产/流动负债,X4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X5净利润/总资产,X6营业利润/利润总额,X7流动负债/总资产,X8长期负债/总资产,X9应收账款/流动资产,X10(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X11现金/总资产,X12利润总额/总资产,X13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X14净利润/所有者权益。

(三)判别分析过程

对于函数的推到,采用spss统计软件中classify下面的discriminant计算功能,我们把所有14个变量代入模型以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步计算,通过F检验的解释变量则放入判别函数中作为评分模型的计算依据。

在运用逐步回归法的过程中一共进行了6次筛选过程,具体操作方法是选择0.05的显著水平和3.84的临界值水平,每一步回归都选择当次回归过程中最显著的变量进入判别模型,然后再将剩下的解释变量进行再回归,当进行到第6次回归的时候,剩下的所有变量都低于3.84的临界值水平,因此停止筛选过程。

在筛选出来的5个解释变量(X10,X12,X4,X6,X13)之间继续进行总体显著性的检验,我们可以看出X10,X12,X4,X6,X13的估计结果都大于显著性为0.05的临界值3.84。在此基础上我们再通过对解释变量判别系数的估计,就能够得到完整的判别方程。

综上所述,通过把所有变量引入判别分析中,运用逐步回归法,最终得到了包含5变量的判别系数,即:

Z=-1.204-0.466X4+0.045X6+2.592X10+6.084X12 +0.402X13

其中:

X4 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该指标用来衡量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表示一个企业的利润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该指标越大说明一个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

X6 为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利润总额。该指标用来衡量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表示一个企业的营业利润占到了所有利润收入的比重。

X10 为营运资本/总资产。这是公司的净流动资产相对于总资产的一种衡量,营运资本是公司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差。

X12 为总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总资产。该指标体现的是每单位的资产对应的利润份额。从一定程度上能够反应出企业的盈利能力情况。

X13 为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该指标用来衡量一个企业的偿债能力,表示一个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总资产的比重,该指标越大说明一个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

(四)判别模型准确性的检验

1.原始样本分类的准确性

检验结果表明,用建立的判别函数对财务出现困境的ST公司的预测正确率达到了87.8%,而对财务状况健康的非ST公司的预测正确率也达到了93.1%。由于判别函数是从原始样本数据中推导出来的,因此原始样本分类的期望准确率理所当然要高些。通过计算两组判别分(Z值),我们可以看出两组的Z值几乎都分别落在(-0.5,-1.5)的两边。因此我们可以将区间(-0.5,-1.5)作为灰色地带,当判别分数属于该区间的时候,可以判断该公司在短期内有破产的风险,应该对这样的公司引起重视,做更加深入的分析调查。

2.临界值的确定

虽然原始样本判别值的分界线比较明显,结果非常理想。但需要说明的是原始样本中的非ST公司有一半都来自2008年中小板块排名前60名中的企业,因此是具有的两级分化公司的性质。假如用此函数对新样本计算出的判别分也能获得这样的结果,那么上述临界区间才完全可作为我们判断决策的依据。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模型的判别效果以最终确定更具代表性的临界值,我们用未参加模型推导分析的随机挑选的5个ST公司和10个非ST公司进行检验。用建立的判别函数公式计算出公式的值。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检验样本中的5家ST公司中有4家的Z值都小于-1.5。非ST的10家公司中有9家公司的Z值都大于-0.5。因此综合原始样本和新样本两组的结果,区间(-0.5,-1.5)是这两类公司的一个分水岭。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判别法则:当Z值大于-0.5的时候,我们可以认为被分析的公司属于财务健康的类型,在近期没有破产的风险,Z值越大企业破产的风险越小;当Z值小于-1.5的时候,我们可以认为被分析的公司属于财务状况不健康的类型,在近期破产的风险,Z值越小,近期破产的可能性越大。当Z值落在了区间(-0.5,-1.5)的时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为这样的公司面临着破产的危险,也包括财务状况暂时健康的一些公司,因此我们需要对这样的公司做进一步的考察。

三、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在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时,本文从公司财务报表中提取了14个指标作为预警模型建立的基础,通过分析最终从中提取了5个变量成功构建了模型。并且通过了对临界值的界定,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第一,不同的公司营运环境对财务预警模型的影响。通过对Altman的Z评分模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该模型目前被发达国家的众多金融机构应用,但是我国具有和发达国家差异显著的商业营运环境,如果原封不动的照搬Z评分模型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也不能得出准确率较高的分析结果。此外,不同的企业规模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显著差异,根据不同的企业规模建立不同的判别分析函数有助于提高模型分析的准确性。所以从国内的中小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中提炼出特征指标,建立中国自己的判别函数,对于模型的准确性和在我国的实用性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第二,会计制度不同对财务预警模型的影响。由于国与国之间的会计制度一直存在着差异性,我国的会计制度以及财务信息披露制度有待于跟国际统一的相关制度接轨。而目前我国的会计工作领域存在的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控制弱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会计职能的发挥和会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在我国现行会计制度下的财务数据与发达国家的财务数据并不完全一致,如果照搬Z评分模型也会导致判别准确率的降低。

(二)政策建议

首先,整合资源,均衡发展。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筹资困难的情况,由于存在自身规模较小,经营状况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等因素,金融机构很难对中小企业进行大量的放款。改善目前不佳的信用状况。而管理部门也应该对于不同的中小企业,采用不同的手段进行引导。企业的管理部门要在切实做好重大项目的落地和开工建设的同时,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为以后的赢利及企业增长做好准备,并重视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保证资金的供应链,以降低出现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合理充分地利用资源,规避风险,降低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

其次,重视Z值偏差显著的公司。从本文的指标分析和实证检验都可以发现,高Z值公司并非是绝对的安全,它也可能存在着财务危机的隐患。因此,当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z值超高时,企业的管理层不能盲目乐观,认为公司的财务状况是不存在危机的。应该在内部建立有效的财务预警机制及应急预案,关注Z值的变化情况,对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高z值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放松危机意识。

参考文献:

[1]Edward I Ahman.Financial Ratios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The Journal of Finance.1968.23(4):589-609.

[2]William H.Beaver.Financial Ratios∞Predictors of Failure.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Empiric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selected Studies.1966(4):71-111.

[3]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1999(4): 31-38.

[4]张玲.财务危机预警分析判别模型.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0(3):49-51.

[5]温璐璐,王海涛.辽宁产业结构分析及对策.经济研究.2006(12):75-76.

[6]吴世农,卢贤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模型研究.经济研究.2001(6):46-55.

[7]王娟.财务危机理论在我国的运用.统计与决策.2004(11): 128-129.

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治理绩效研究 篇7

据检索, 国内对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研究不多, 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治理绩效的研究更少。在现有研究中, 曹时礼等 (2007) 通过对十家中小企业板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及其运营情况进行了分析, 发现其平均绩效优于沪深股市的整体平均水平;吴文华等 (2007) 以中小板3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 研究了经营者持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其结果表明提高经营者持股比例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 而刘中学等 (2007) 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中期绩效不佳问题。蔡月锋 (2006) 以38家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其实证分析表明提高管理者持股比例和报酬水平能够提高公司绩效, 公司董事会的规模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而独立董事对公司治理绩效影响不显著, 刘秀琴等 (2006) 以27家中小板上市公司为样本, 对其绩效进行了比较分析, 而陶冶等 (2005) 利用38家中小企业2004年的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

从已有文献不难看出, 目前对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研究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研究内容分散, 缺乏对公司治理绩效的专题研究。从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看, 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应是高新技术企业, 应有良好的中长期业绩, 但实证研究 (如刘中学等, 2007) 则表明其中期业绩不佳。因此, 有必要对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绩效进行专门研究。

一、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现状及特征

我国中小企业板起步较晚, 但发展较快。从2004年到2006年, 上市公司数量、总市值等指标呈现出快速增加的特征 (见表1) , 并分布于不同的行业中 (见表2) 。

由表2可以看出, 在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中, 制造业上市公司所占比例高达79.69%, 这显然与中小企业板应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的预期存在一定的差距, 同时也部分说明了为什么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其中期绩效不佳的原因。

数据来源:巨潮资讯 (http://www.cninf.com.cn) “中小企业板”, 截止到2006年12月29日。

数据来源:巨潮资讯 (http://www.cninf.com.cn) “中小企业板”, 截止到2007年4月19日。

从上市公司所处区域上看, 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 (见表3) , 其中浙江、江苏、广东、山东四个省份聚集了约总数的64.87%, 这说明中小企业对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也说明了中小企业发展的不平衡是导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数据来源:巨潮资讯 (http://www.cninf.com.cn) “中小企业板”, 截止到2007年4月19日。

从总体绩效上看, 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绩效好于主板市场的绩效。据Wind资讯统计, 截至2007年4月10日, 2006年中小企业板股票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4731元, 比A股平均值约高出75%——主板A股的每股收益平均值是0.2698元;从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来看, 相对于主板A股市场13.74%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中小板2006年度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5.54%。

由此可见, 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在行业和地区分布上存在着不平衡问题, 从治理绩效上看, 虽然其绩效好于主板市场, 但也存在着绩效不佳的现象, 因此, 要提高公司绩效, 就应深入研究治理因素对公司绩效的实际影响, 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治理绩效实证分析

为研究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治理绩效, 本文以2006年末之前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公司为样本, 以2004年~2006年的数据为依据进行实证分析。根据所选样本公司的资料齐全且为非ST类的公司的原则, 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可作为研究样本的上市公司分别是16家、20家和13家。所有数据来自于北京大学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

根据已有文献本文采用净资产收益率 (ROE) 和每股收益 (EPS) 来衡量公司治理绩效, 而反映公司治理结构的变量包含股权结构因素和董事会特征因素两大类。在股权结构因素中, 包括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R1、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CR5、前五大流通股持股比例X3、第二大到第五大股东合计持股比例CR25。为研究公司股权激励因素的作用, 本文同时选取了高管人员持股比例ROM。为反映公司最终控制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本文选取了代表最终控制人类型的变量X4, 并分别用0、1、2、3、4、5代表国有控股、民营控股、外资控股、集体控股、社会团体控股、职工持股会控股。

在董事会特征因素中, 本文选取的因素具体包括反映董事会规模的董事会人数X1, 以检验在主板市场中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的已有结论是否依然正确, 并用GM表示董事长和总经理的两职兼任状况 (定义为两职兼任时GM等于1, 否则为0) , 用X2表示公司独立董事总人数 (见表4) 。

注:CCER数据库将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兼任、副董事长和董事兼任总经理这两种状况分开设置, 但本文不考虑二者区别, 均视为董事长与总经理由一人兼任, 在录入数据是统一设定为1。

为分析公司治理因素对公司绩效的具体影响, 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 本文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模型1:

模型2: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分析, 分析结果如下 (表5) 。

由上表可以看出, 模型的R2调整系数较大, 说明模型本身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在所有治理因素中, 董事长和总经理的两职兼任对净资产收益率有显著性影响, 但对每股收益并无显著性的正影响。这说明董事长和总经理的两职兼任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同时可以发现, 高管持股比例同时对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有显著性的正影响, 这说明对管理层进行股权激励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不仅有利于促进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发展, 而且有利于提高社会就业水平。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 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现状分析发现, 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以制造业为主, 而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较少, 且大都来自于经济发达地区, 这说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存在着行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通过对2004年~2006年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发现, 董事长和总经理兼任与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显著正相关, 高管持股比例与净资产收益和每股收益显著正相关。因此, 为促进中小企业板的发展, 应优化中小企业板的行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为提高中小企业板公司的治理绩效, 应鼓励董事长和总经理兼任, 并实施对高管人员的股权激励计划。

参考文献

[1]曹时礼、梁霄:《中小企业板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 《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4期。[1]曹时礼、梁霄:《中小企业板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 《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4期。

[2]吴文华、康平:《法人控股中小上市公司经营者持股与企业绩效——来自深圳市中小企业板的数据》,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3期。[2]吴文华、康平:《法人控股中小上市公司经营者持股与企业绩效——来自深圳市中小企业板的数据》,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3期。

[3]刘中学、苏保河:《企业板中期绩效不佳的实证分析》, 《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3期。[3]刘中学、苏保河:《企业板中期绩效不佳的实证分析》, 《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3期。

[4]蔡月锋:《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与绩效的实证研究——以中小企业板为例》, 《上海商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4]蔡月锋:《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与绩效的实证研究——以中小企业板为例》, 《上海商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5]刘秀琴、王全喜:《中小企业上市公司财务评价及成长状况分析》,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5]刘秀琴、王全喜:《中小企业上市公司财务评价及成长状况分析》,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中小板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评析 篇8

1 中小板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现状

根据2007~2009中国中小板企业名单, 本文收集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上市公司独立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130份。

1.1 年度分布

2007年仅有15家企业发布报告, 占当年中小板上市公司数的2.87%;2008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开始显著增加, 达到62家, 占当年公司数的11.74%;2009年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虽然较2008年度有所减少, 但也达到了53家, 占当年公司数的10.04%。

从历年来的披露来看, 有7家上市公司已连续3年披露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 有34家上市公司已披露年度社会责任报告2次, 其中有30家上市公司已在2008年度和2009年度连续2次披露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

虽然从总体上看这一比例仍然不高, 但较高的增长速度显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已经在我国深入人心, 越来越多的企业正以积极的姿态履行着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1.2 省份分布

从上市公司的省份来看, 在独立披露的130份社会责任报告中, 浙江省28份, 福建省27份, 广东省23份, 三省累计披露数占样本的60%。而天津市、重庆市、河北省、辽宁省、江西省、山西省、甘肃省、黑龙江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吉林省、陕西省、海南省等12省市连续三年零披露。

从披露数占当地上市公司数比例来看, 40.91%的福建省上市公司都披露了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福建证监局2007年8月8日号召辖区上市公司签订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倡议书、2008年1月11日举办辖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培训会。在2007年年报开始披露之前, 专门下发了相关的通知, 要求辖区上市公司在检查和评价公司社会责任制度执行情况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形成社会责任报告并予以披露。2008年3月8日, 福建证监局正式发布了《福建上市公司、证券期货交易机构、证券期货服务机构社会责任指引》, 对辖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给予了明确指导, 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1.3 行业类型

在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中, 位居第一的制造业, 其披露数占总披露数的76.15%, 信息服务业位居第二, 农、林、牧、渔业与房地产业并列第三, 而文化传播业则无一家披露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

从相对数量来看, 在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中有33.33%独立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 其中宁波银行已连续两年披露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 是所有行业中独立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比例最高的。2007年12月5日, 中国证监会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的意见》, 倡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布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 金融保险业已率先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付诸行动。

但是, 从中不难发现, 独立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数仅占中小板企业上市公司数的8.23%, 比例极低。可见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依然有待加强, 发展空间和潜力都是巨大的。

1.4 重污染行业

依据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证监会相关文件规定, 本文将采掘业, 食品饮料, 纺织服装皮毛, 石油化学塑胶塑料, 金属非金属, 医药生物制品, 电力蒸汽及水的生产及供应业和建筑业定为重污染行业来进行分析。

2007~2009年中小板企业中重污染企业的比例为39.33%, 而在独立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样本中, 重污染企业的比例为43.85%, 略高于重污染企业的比例。所以就目前阶段来看, 中小板上市公司中重污染企业并无自身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动机。

1.5 报告编写规范

在130份企业发布的报告中, 所有报告均参照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 没有一份报告明确提出应用或参考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 (GRI) 发布的第三版《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由于目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尚处在自愿披露的阶段, 没有相应的规定和标准对报告的格式及内容进行规范, 个别企业报告在行文与阐释上都做得很好, 采用了图文并茂的方式, 绝大多数企业仅仅是简单的文字罗列。在篇幅上, 每个企业也有所不同, 少则几页, 多则几十页。

1.6 报告内容

总体来说, 报告中都包含了当前企业社会责任的诸多方面, 但绝大部分公司只是照搬照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相关话语, 而未作实质性的披露, 报告中经常出现“不断完善”、“积极发展”、“积极加强”、“积极推进”等语言, 且内容轻重不分。多数企业在报告中使用大篇幅来宣传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 对于客户和员工的责任方面则用较概括笼统的语句表述, 缺少相关的量化信息。

1.7 报告的中肯性

GRI在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中规定了报告的中立性原则。即报告不但要有正面的信息, 还应当有消极及改进的方面。但在调查中发现, 所有的报告都只对企业进行正面报导, 在报告中重点描述企业获得的荣誉、奖励等, 甚至部分企业将所获的奖项和荣誉单独设立一个章节进行表述, 而关系到企业的负面信息、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在报告中完全没有体现出来。社会责任报告成了企业的一种宣传手段, 流于形式, 丧失了其报告的实质意义。

1.8 报告的可信度

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此类报告的相关的审计准则, 因此绝大多数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都缺乏第三方审计。在已发布的报告中, 仅有1家企业有独立的第三方审计意见。另外有1家企业在报告中提到已经第三方审验机构审验, 但在报告中未提供审验报告。

2 中小板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现状的成因分析

2.1 社会责任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社会责任的履行从法律上看, 属于自愿披露的范畴, 而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加强法律制度就显得更加重要。分散在环境保护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公司法等诸多法律法规之中的公司社会责任方面的规定, 已经远远不能解决满足日益复杂和广泛的社会责任问题, 各经济利益主体在分享自己应得的成果时很难找到法律依据, 以至于实施社会责任没有法律依据, 或主观随意性大, 给具体实施造成很大障碍。

2.2 企业及其外部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传统绩效目标的局限导致了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企业旨在追求最大的经济利润, 而无视企业作为社会公民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尽管我国政府多年来对环境保护问题非常重视, 但企业却从未自愿地作过完整披露, 从根本上讲, 这与企业及其外部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有很大关系。因此, 首要的是要让企业内部管理当局和企业外部利害关系人及理论界充分意识到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培养企业的自愿披露习惯。

2.3 社会责任信息提供成本过高

与传统财务会计核算内容相比, 社会责任所反映的内容更为复杂多样, 尤其是在非市场条件下时, 企业很难取得相关信息。然而, 目前我国企业大多处于生存和发展的初级阶段, 企业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提供社会责任信息, 超过其提供这些信息的最终产出, 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积极性。

2.4 社会责任理论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还很薄弱, 没有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 社会责任会计方面的文献也很少。客观上, 由于我国社会责任研究刚刚起步, 在许多相关领域的研究还是空白, 内容的广泛和复杂性、计量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导致编制统一的社会责任报告相当困难。主观上, 则是因为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不够, 这都阻碍了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

3 提高中小板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水平的建议

3.1 加强社会责任报告的理论研究

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依赖于理论研究的完善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尚处于认识与探索阶段,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由于社会责任核算对象的复杂性, 尤其是在计量环节上尚未突破,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也出现了盲点。因此, 对于理论界来说, 应当积极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 并充分结合我国的实情, 加强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和方法研究, 促进社会责任的量化分析。政府及相关机构也应当对此问题加以更多的重视, 引导这方面的学术研究, 提高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综合水平。可喜的是, 这方面的工作正在逐步展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均已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开展社会责任信息方面的研究。

3.2 建立健全有关社会责任报告规范的法律法规

政府和中介机构的监督、指导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特别是交易所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指引对上市公司发布报告乃至报告内容都有强大的影响力。我国应借鉴西方会计界、企业界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 结合我国具体情况, 参照目前制定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程序, 研究制定社会责任报告准则及制度。

3.3 强化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在动力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提高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质量的根本, 实践先行是解决现有报告缺乏实质内容的根本途径。通过鼓励或部分强制社会责任敏感行业的大型企业、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 借以形成一定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规范。这样可以尽可能地以市场的方式从企业内部解决社会责任报告的动因问题。

3.4 加快社会责任报告审验制度的建设

社会责任报告审验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有没有公信力, 是否可信, 都需要有第三方的认证和审验加以保证, 欧美国家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运动发展的同时, 也逐步开始了对此类报告的审计工作。但是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审计才刚刚起步, 目前报告有第三方审验的企业为数不多。实施社会责任报告审计有助于推动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披露逐步走向规范和完善。我国的审计现在主要侧重于财务报表审计, 没有专门的社会责任方面的审计。因此, 我国政府应当加快制定有效可行的社会责任报告审计制度, 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 加大对社会责任报告的监督力度, 使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披露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WTO经济导刊, 大趋势: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国际动态[J].WTO经济导刊, 2007, (8) .

[2]陈政,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解读与完善建议[J].证券市场导报, 2007, (8) .

[3]徐尚昆、杨汝岱,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范畴的归纳性分析[M].中国工业经济, 2007, (5) .

[4]兰秀文,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探讨[J].财会通讯 (综合.上) , 2009, (10) .

[5]李双龙,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10) .

中小板公司 篇9

资本结构是指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是企业的一个重要的筹资决策问题。最佳资本结构是使股东财富最大或股价最大的资本结构。企业的资本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偿债和再融资能力,决定着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是企业财务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其能否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密切相关。 然而,融资的困境与资本结构的缺陷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呈现如下四个特点:第一,中小企业资产负债率低,融资渠道狭窄。 第二,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内源融资比例低,外源融资比例高。 第三,我国中小企业偏好股权融资。第四,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流动负债比率过高, 长期负债比例偏小,资本结构调整弹性小。

由于现有的研究针对我国资本市场, 尤其是中小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研究比较少, 中小板上市公司在我国国民经济的作用日益增大, 中小板有别于主板, 在资本结构方面有一定的特殊性, 因此本文研究中小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寻求优化措施。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探讨, 最早开始于1958 年,MM理论指出盈利性高的企业倾向于低的负债,盈利性高的上市公司倾向于采用配股的方式来获得外部融资。Booth选用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作为研究样本,发现对发展中国家资本结构产生影响的因素与发达国家的相类似, 据此分析其达到最优资本结构的途径。

我国对于资本结构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企业如何通过负债经营, 有效利用财务杠杆,实现企业价值。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对资本结构各种影响因素的测度和筛选, 资本结构经济效果的度量,对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检验。韩传模、孙青霞(2006)以以往研究文献为基础, 对我国资本结构领域内的实证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回顾, 认为我国资本结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资本结构基本理论研究、 资本结构经济绩效研究、 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 朱德新和朱洪亮(2007)则发现中小企业的融资决策遵循“内部融资、负债融资”的次序,既不符合权衡理论,也不符合最优融资顺序理论。 崔学刚(2008)认为中小企业的特质决定了其融资行为和资本结构决策。高俊山、李占雷(2008)对其2004—2006 年期间的面板数据建立模型实证分析, 提出对资本结构优化的建议。 杨亚娥(2009)认为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地位日益突出,成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侯正军(2011)以中小板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得出长期负债率与企业资本结构呈现正相关, 资产负债率与会计利润显著负相关。

国外关于资本结构的研究十分成熟,将经济理论融入于实际的经济生活中。 在对资本结构的研究方法上由静态模型向动态模型转换, 关于资本结构的理论更多地考虑与自身国家的匹配程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国内研究主要是对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和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探讨, 以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为基础进行资本结构的研究比较少, 分析过程缺乏针对性,研究结果缺乏说服力。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

由于金融行业类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的不同融资特征,因此本文将中小板中的金融类上市公司剔除, 同时,为减少遗漏观测值, 确保数据的有效性、一贯性及集中性,保证样本之间的可比性和目标调整模型的客观适用性,在统计分析的过程中,将在检验期间缺少时间序列数据的公司排除在外。

因此本文以我国中小企业经济发展迅速、 资本结构相对较好的的城市———北京和上海为例,剔除财务报表暂未报出的公司和ST公司,共选择54家中小板上市公司2013 年数据, 分析其资本结构。 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 巨潮咨讯网以及上市公司年报等,有些数据是直接获得,有些数据是加工取得,将这些数据运用excel、SPSS软件等进行处理,采用回归分析进行研究。

(二)研究假设

1. 中小板上市公司中, 盈利能力越高,负债率越低,越倾向于采用配股的方式,呈现负相关关系。

2. 中小板上市公司中, 抵押担保是其融资的主要手段, 资产担保价值与财务杠杆比例呈现正相关关系。

3.中小板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成长性, 高成长性企业进行融资时更偏好权益性融资, 成长性与财务杠杆负相关关系。

4.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越强,其财务杠杆越高,二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三)变量选取

资本结构受到宏观、 微观多重因素的影响。 在微观层面,资本结构容易受到企业规模、公司盈利能力、资产担保价值、公司的成长性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以下述因素为变量(见表1)。

四、实证分析

(一)运用SPSS进行描述性统计

从表2 可以看出,第一,中小企业总负债率整体偏低,平均值在32.21%,远远低于我国大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水平。 总资产负债率、长期资产负债率和短期资产负债率的均值和中位数存在明显差异, 均值分别为32.21% 、4.47%、759.05%,说明我国中小板市场主要依赖于短期负债, 长期负债所占的比重较小, 有的企业甚至没有长期负债。 过多依赖于短期负债容易加剧公司现金流的拮据, 严重时容易产生资不抵债的情况甚至破产。 第二,中小企业资产负债率、短期负债率最大、最小值之间差距较大, 两级分化的情况较为突出,其中,最大的资产负债率达到0.79,最小的只有0.04,反映出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不尽相同。 第三,中小板市场的盈利能力普遍偏低,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仅为8.75%,最小值出现负值, 反映了中小板上市公司难以利用内外部资金有效融资以创造价值。 总资产平均增长率和短期偿债能力比率分别为2.68%和759.05%,资产的增长更多依赖于短期融资, 对长期资金的融通较少, 也反映了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不合理。 第四,资产担保价值较高, 平均值达到了30.31%, 一方面反映了中小板上市公司资金融通的困难, 需要借助一部分抵押担保,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种不合理的资本结构和融资结构从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从时间序列的趋势来看, 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呈现上升趋势,成长性有所提高,但是借助短期资金融资和资产负债率较低的现状仍然没有较大的改善。

(二)相关性分析(见下页表3)

净资产收益率、 总资产增长率和总负债率呈现反向关系, 可以得出企业的盈利能力、 成长性和资本结构呈现负相关,它们均在0.01 和0.05 的水平上显著。 其他的因素如资产担保价值和偿债能力与资本结构呈现正相关,上述假设均成立。

以上是对影响资本结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 分析了这些相关因素与资本结构之间的正负相关性, 以及目前这些相关影响因素的大小, 由此作为判断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的依据。

(三)回归分析

运用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各因子的得分见下页表4。

软件自行筛选出3 个主成分,对原始信息的涵盖量达到78.193%, 较为理想(见下页表5)。

假设:W =(28.653% ,55.316% ,78.193% ), 则评价的综合得分Z为:Z=W(F1,F2,F3)T

运用上述建立的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得出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综合得分Z,确定中小板上市公司最佳资本结构区间, 以此评价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状况。一般认为,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最佳资本结构区间为Z在0.015—1 之间,Z越大,其资本结构越合理。 综合得分Z在-0.05—0.015 之间的上市公司,其资本结构较为合理。综合得分Z在-1—0.005 之间的上市公司, 其资本结构不合理,Z越小,其资本结构状况越差。

五、结论及建议

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与资本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 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融资需求偏好股权融资, 其成长性、盈利水平、资产担保价值、企业自身的偿债能力对中小板上市公司融资需求与资本结构的选择有较大的约束和影响。 对于本身就具有高风险的中小企业来说,提高风险价值管理水平,进行科学融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根据企业的盈利能力、成长性、 偿债能力对财务杠杆的相关作用,确定合适的资本结构, 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融资能力。企业只有盈利时才能发挥负债的节税作用,也只有资本收益率高于负债利率,股东实际收益率才能高于资本收益率。中小企业应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扶持的方向发展,利用自身的资源,增强自身的实力和信誉使更多的金融资源流向中小企业。 其次,中小企业要转变观念, 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不断加强自我积累,加强内源融资的力度。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提高信息透明度,完善资本结构。 根据盈利能力、成长性和偿债能力等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适当调节,增强融资效率与资本结构的弹性。

第二, 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和信用担保体系, 实现多层次债券交易市场体系, 改善其对股权融资的过度偏好。 信用评级结果对债券发行者会构成严格的成本约束, 直接影响到该债券的市场价值。 通过建立健全担保机构的补偿机制, 鼓励中小板上市公司信用担保机构出资人资本金投入,根据实际情况,完善中小板上市公司信用担保体系; 完善针对中小板上市公司税收优惠的政策性支持, 推进其他金融机构的互利合作, 建立针对中小企业有效的信用评级制度可以降低社会的信息成本,控制市场风险。同时,针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规模偏小、品种单一等情况, 改变企业债券发行的审核方式,增加债券流动性,有效降低公司债券风险, 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 切实为中小企业债务担保提供便利的条件,建立健全的资本结构。

注:*.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2-tailed).;**.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level(2-tailed).

第三, 建立资本结构动态优化机制,完善融资服务体系。通过产业集群或行业协会寻求集中授信,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开放的信息服务平台,联合政府力量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成立投资基金, 解决部分中小企业信用缺失所带来的融资难问题, 为金融机构等众多资金供应者尽可能地提供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信息, 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多渠道, 改善债务资本结构。通过多种机制,实现对经营者的约束和激励、 增加中小企业债权融资的比例、完善资本结构、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目标。 根据资本市场的具体变化, 调整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为中小企业创建宽松的融资环境。

中小企业资本结构是多因素、多层次、多变量集合而成的复合型问题。不同性质的中小企业根据股权资本与债务资本的不同特点建立稳定的财务结构,要降低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实现资本结构的优化。

参考文献

[1]Booth.Aivazian.Demirguc-Kunt,Maksimovic.Capital structur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Finance,2001,(56):87-130.

[2]韩传模,孙青霞.中国资本结构实证研究方法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6,(9).

[3]崔学刚,杨艳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与资本结构选择研究——基于中小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58-66.

中小板公司 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发展,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在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与中小企业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相配的是其融资难的问题,融资难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这已成为阻碍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瓶颈”。尤其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更加明显,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已被缺少资金所阻碍。在金融危机大的宏观环境下我国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生产经营状况恶化,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贡献与其获得贷款的比例,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尽管这些年来我国从政策上、法律上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初步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创业投资体系,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突出。基于以上背景,研究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因素,打破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瓶颈,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是理论界和实务界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对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国外学者多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问题。Gavin Caussar和Seatt Holmes(2003)以澳大利亚一千多家中小企业为样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的成长性和获利能力是影响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重要因素;Berger和Udel(l1998)认为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所采用的融资方式是不同的,影响企业选择融资方式的因素有企业的规模大小、资金需求量的大小和企业的发展阶段等因素;Zecchini和Ventura(1981)认为,使用信用担保即企业提供的资产担保价值与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具有确定的因果关系;Peek和Roentgen(t1993)认为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一是要大力发展中小型银行;二是不能随意将银行进行合并。

(二)国内文献

巴曙松(2006)从中小企业自身角度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1)间接融资体系的制度和体制缺陷,导致效率不高。(2)直接融资的结构数量不足,导致效率低下。(3)民间资本难以进入银行体系。林毅夫(2004)认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在于银行和企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张维迎(1997)认为影响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因素之一是企业的规模,企业的规模与企业的融资能力正相关;崔学刚、杨艳艳(2007)研究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因素的问题。目前国内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和建议方面的探讨,而对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通过建立基于在我国深圳中小板上市公司最近一年的财务指标的回归模型,研究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国内外的学者一致认为企业的规模与企业的融资能力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肖作平(2004)研究发现企业规模与企业负债比率存在正相关。规模大的企业,其资源较多,用于抵押的资产就较多,抵御风险的能力就强,这样银行就不担心企业是否会破产,因此银行更容易相信企业有较强实力,就更愿意给其贷款,基于此得出假设1:

假设1:企业规模与企业融资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根据著名的啄食顺序理论,企业在进行融资时会优先选择内源融资即企业靠自身的积累进行融资,其次是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举债融资,最后才是发行股票等进行股权融资。因此企业在进行融资时更倾向于优先选择内部融资。因此得出假设2:

假设2:企业的盈利能力与融资水平高低成负相关关系:

企业的成长性是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当企业向银行贷款时,银行会考察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当企业拥有较好的成长性时,说明企业未来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因此银行就会愿意借款给企业.基于以上分析得出假设3:

假设3:企业的成长性与融资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企业的资产周转能力指标反映了企业对其资产管理方面的能力高低,企业的资产周转能力越强,企业资产管理方面的效率越高,相应地其资产获利能力就越高。较好的资产管理能力向银行等金融机构传递出强烈的正向信号,比较容易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任,因此就容易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因此,提出假设4:

假设4:企业的周转能力与融资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当内部融资不能满足企业资金需求,企业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债权人为了规避风险必然要求债务人提供相应的财产担保,这时企业的资产担保价值将会影响企业的融资能力,当企业提供的资产担保价值越大,银行的贷款得到偿还的可能性就越高,债权人承担的风险就越小,企业就容易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5:

假设5:企业提供的资产担保价值与融资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在企业信贷成本较高的前提下,企业若能通过较好的经营管理获得足够的资金,不断地挖掘自有资金的潜力,企业就不会轻易选择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所以企业通过提高流动比率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进而获得大量自有资金,从而减少对外部融资。Erioti(2007)、陈维云和张宗益(2002)通过实证研究也证明了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越强,企业越容易通过提高自身的经营能力来满足资金的需要,企业将会减少对外部融资的需求量。因此,提出假设6:

假设6:抵御风险能力强的企业能够减少对外部融资的依赖,即企业的抵御风险的能力与融资能力呈负相关关系

(二)数据来源和样本选取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自在我国深圳中小板上市的376家企业2012年的财务数据,即横截面数据,剔除数据不完整的2家企业,有效样本为374。数据的处理与计算主要使用Execl软件和SPSS17.0软件,在文中首先对各解释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次对相关系数进行检验,最后进行模型的回归分析。

(三)变量的定义

(1)被解释变量。本文选用资产负债率作为被解释变量,目前国内学者基本上是用资产负债率来反映企业融资能力的代理变量。一方面,可以用来评价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中有多少来自负债和多少来自股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企业获得债权融资的能力,因为只有当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时、企业的偿债能力较强时,企业才能得到债权人的信任,银行等金融机构才会借钱给企业,这些反应最终体现在资产负债率的变化上。(2)解释变量。根据前面的分析和假设,选取以下指标为解释变量见表(l)。

(四)模型构建

本文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其中,被解释变量Y代表资产负债率,α为常数项,βi为回归系数,解释变量从左到右分别代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的成长性、衡量企业管理资产方面的能力即资产周转能力、企业的担保能力和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μ为随机误差。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从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发现:(1)中小企业外源融资能力还不强,主要还是靠自身的积累即內源融资。没有充分利用外部融资即债权融资给企业带来的财务杠杆效应,这体现在资产负债率的均值为35%的水平上。(2)中小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水平平均为13%,与61%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因此,我国中小应注重提高净资产的收益率,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3)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流动比率这些指标相对较低,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较大,因此中小企业在这些方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中小企业在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方面应注重加强的。(4)企业的资产担保价值平均水平在45%左右,这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特点决定的,中小企业规模小、可用于抵押的资产数量较少而且担保价值也较低。正是因为中小企业在抵押能力方面较弱,所以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贷款支持方面更加慎重,这也是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因素之一。

(二)相关性分析

相关变量的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见表(3)。从相关系数检验结果可以发现:(1)反映企业规模的变量X1、资产周转能力的变量X4、企业担保能力的变量X5,这些变量与资产负债率Y正相关。其中,企业规模和企业的担保能力这两个因素对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影响较大,而企业的担保能力对企业融资能力影响最大。这也反应了我国当前中小企业的融资现实情况,银行等金融机构基于“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三原则的考虑,一般要求企业在向银行借款时提供相应的抵押担保,抵押担保资产的价值越大,越能够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从而其融资能力相对较强。(2)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变量X2、企业成长性的变量X3、企业抵御风险能力的变量X6,这些变量与资产负债率Y负相关。其中,企业的成长性和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较大,而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最大。这也证明了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越强,企业越容易通过提高自身的经营能力获得大量的自有资金来满足自身对资金的需要,进而减少对外部资金需求量这一观点。(3)从上面相关系数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弱,说明各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接下来将解释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三)回归分析

模型的回归结果见表(4)。从表(4)可知,调整后的R2为0.91,即被解释变量变化的91%可由模型中解释变量的变化来解释,模型的拟合程度很好;F统计值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在总体上是成立的;D-W统计值为1.963,拒绝了残差之间可能的自相关假定,回归结果是有效的;模型中的所有解释变量的t值均通过了t检验,除了资产周转能力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以外,企业的总规模、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的成长性、企业的担保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等变量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根据以上分析得出回归模型为:Y=-0.634+0.062 X1-0.517 X2-0.065 X3+0.052 X4+0.216 X5-0.092 X6,该模型通过了统计量的检验。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1)企业的总规模、企业的资产周转能力和企业的担保能力与企业的融资能力呈正相关关系,符合预期的假设;(2)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与企业的融资能力呈负相关关系,也符合预期假设;(3)企业的成长性与企业的融资能力呈负相关关系,这与预期假设不符,较为合理的解释是企业的成长性是指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反映企业未来的经营效益与发展前景,具有不确定性,企业发展壮大的越快,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越严重,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贷款支持就会越谨慎,企业就越难通过举债尤其是长期债务融资来获得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因此,企业的成长性与企业的融资能力呈现负相关关系。

注:*表示t检验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表示t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表示t检验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五、结论与建议

中小板“牛气”将尽 篇11

近期,中小板以其强劲走势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而前期过高的涨幅让其随时都面临下跌的风险。

从2008年11月3日至2009年1月14日,中小板指数涨幅竟高达46%,在几大指数中走势最强,近期还在继续创新高。而同期,上证指数最大涨幅只有25%,深证指数最大涨幅为29%,中小板走势远远跑赢主板市场。

中小板此波行情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受4万亿元投资刺激的水泥、钢铁、工程机械行业是主流热点。第二个特点,就是游资炒作,市场偏爱小盘、控盘度低的中小板股和次新股。

据统计,流通盘5000万股以下的中小板公司共计115家,从2008年11月3日到2009年1月14日,平均涨幅75%。期间涨幅最大的前20家公司中,有10家是中小板公司,共有18家公司涨幅在100%以上。

中小板如此强势,与此波行情的起因和中小板自身的特征有关。

此波行情的起因为价值超跌和政策刺激。2008年11月4日,破净的公司达到了280家以上,市净率在1.3倍以下的公司有500家,市场市盈率均值只有12.7倍,市盈率中值只有22倍,上证50市盈率均值只有11.4倍,市场平均股价只有5.8元……一切基本面数据都显示市场价值的凸显。

在4万亿的政策刺激下,以水泥、钢铁、工程机械、建筑建材为主的行情开始启动,但自始至终可以看出,都是以先知先觉的私募资金和游资为主,主力基金机构并没有很多作为。

价值超跌和政策刺激是私募资金和游资最喜欢的市场环境,而基金一直沉浸在经济下滑的担忧之中,所以基金代表的权重指数没有很好的表现,而游资代表的中小板指数却走势最强。

大部分为中小板的次新股非流通锁定性好,没有往常的大小非压力,也是市场偏爱中小板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中小板本身的特征决定了其持续的时间要比主板指数长。中小板最大的特征是盘子小,流动性差,当资金用对倒的方式将股价炒上去后,并不能短时间出货,而只能再利用对倒拉高方式出货,这就决定了中小板指数高位长时间的震荡,也就是所谓的强势。技术面分析,中小板指数12月4日的天量阴线就是一个很好的分水岭,此后的高位震荡基本就是中小板对倒出货的过程。

从技术面判断,12月4日后是中小板高位震荡出货,中小板继续牛下去的时间自然不长。

从基本面数据分析也是如此,原因有两点。

首先,A股市盈率中值由起初的22倍涨至目前的32.4倍,而市盈率均值由起初的12.7倍涨至最高点16倍再回落至14.2倍,由此可见市场的游资炒作与市场的价值回归出现了分歧,中值面临着回落,游资炒作也难以继续疯狂。

其次,很多中小板个股涨幅很大,估值过高。炒作前,中小板个股PE基本都在20倍以下,炒作之后大部分在40倍以上,PB在炒作前基本都是2倍以下,之后都是4倍以上。

中小板公司 篇12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 中小板上市公司

本文所称中小板上市公司, 是指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发行A股并上市的中小型企业。我国中小企业板发行上市条件与主板相同, 但发行规模相对较小。中小企业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上市公司比例明显高于主板, 板块内企业普遍具有收入增长快、盈利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经营风险较大的特点。企业股票的流动性好, 交易活跃。深市中小企业板被视为中国未来的“纳斯达克”。

(二) 盈余管理

迄今为止, 学术界对盈余管理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究其原因, 主要是国内外学者对于在力图解释盈余管理现象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实证证据的理解不同。缺乏统一的定义也反映了盈余管理动机的多样性。本文倾向于采用Healy和Wahlen (1999) 的观点来定义本文所称盈余管理, 即经营者运用会计手段或者安排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会计数字为基础的合约的结果。这一定义指明了盈余管理的手段有二:一是对财务报告的刻意修饰, 例如改变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来控制盈利;二是对经济交易的刻意安排, 例如融资决策、投资或生产决策 (如研发费和广告费投放百分比的确定、生产线的增减、收购另一家公司) 等都会影响企业某一期间的盈利, 这些因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可看成是“实际的”盈余管理。

二、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

分析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其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小化以及利润平滑三类。每种盈余管理行为由单一动机或多重动机引发。

(一) 应对证券市场特殊监管动机

1. 获得发行股票并上市资格动机。

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 会不断产生对资金的需求, 需要及时、足额筹措和集中所需资金。同时, 企业因开展对外投资活动和调整资本结构, 也需要经济有效地筹集和融通资金。权衡用资成本、公司治理结构、上市公司考核指标的片面性以及当前盈利水平及未来盈利预期等因素, 我国的企业对股权融资有着极强的偏好。中小企业板的设立, 拓宽了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中小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申请在中小板上市, 必须符合的财务会计条件之一是:“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 000万元”。不符条件的中小企业为达到股权筹资目的, 便会采用盈余管理, 进行财务包装, 以谋取上市资格。*ST大地就是通过虚构交易业务、虚增资产、虚增收入, 于2007年12月在中小板成功上市。而同为中小板内上市公司的胜景山河却因为招股说明书披露不实、涉嫌虚增销售收入等情况, 成为我国证券史上第三家“募集资金到位、但IPO最终被否”的拟上市公司。

2. 股票发行定价动机。

经过盈余粉饰的报表还有助于企业获得较高的股票定价。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日益成熟和股票发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股票发行定价的弹性空间日益加大, 由企业和保荐机构自主定价或由市场决定发行价格的方式日渐成为主流。影响发行定价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发行企业的盈利能力。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中小企业并没有一个已确定的市场价格, 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是确定股票发行价格的重要信息来源, 诸如净收益之类的信息对于投资者认识公司的价值是很有帮助的。为了使公司的股票有一个理想的发行价位, 公司的管理层很可能对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盈利进行操纵。

3. 达到再融资及格线动机。

再融资是指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方式在证券市场上进行的直接融资, 再融资对上市公司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根据《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 拟向原股东配售股份 (简称“配股”) 的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应“具有可持续性”, “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拟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募集股份 (简称“增发”) 或拟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中小板上市公司还被要求“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百分之六”。再融资可以降低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 节约上市公司的现金流出。为了达到再融资及格线, 上市公司便会积极利用盈余管理调整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以实现再融资的目标。

4. 完成盈利预测指标动机。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要求, 中小板上市公司应当披露盈利预测数据, 这对上市公司而言无异于向投资者承诺其目标利润。若达不成目标利润指标, 上市公司将面临重大压力。《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分别作出了如下相同规定:“利润实现数如未达到盈利预测的80%, 除因不可抗力外, 其法定代表人、盈利预测审核报告签字注册会计师应当在股东大会及中国证监会指定报刊上公开作出解释并道歉;中国证监会可以对法定代表人处以警告”、“利润实现数未达到盈利预测的50%的, 除因不可抗力外, 中国证监会在36个月内不受理该公司的公开发行证券申请”。因此, 上市公司为了完成盈利预测指标有很强的盈余管理动机。例如中小板内上市公司安妮股份2008年度为了掩饰业绩下滑, 在其上市的第一年就虚增营业收入6 901万元, 虚增营业成本5 292万元, 虚增利润1 609万元。新华都2009年被查财务违规虚增利润10%以上, 也是为了隐瞒其在上市后连续两年业绩下滑的事实。

5. 保“壳”动机。

较之一般企业, 上市公司最大的优势是能在证券市场上大规模筹集资金, 以此促进公司规模的快速增长。可是由于上市额度有限, 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早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一般被称为“壳”。拥有“壳”资源的上市公司如果经营管理不力、业绩不尽如人意, 连续三年亏损, 将被证券交易所暂停其股票上市交易。如果其暂停上市后首个年度报告显示公司仍然亏损, 则该公司将被证券交易所终止其股票上市交易, 这等于是被剥夺了上市资格。弥足珍贵的“壳”资源将不复存在, 上市公司就会丧失在证券市场进一步筹集资金的能力。此时, 上市公司的母公司或利益相关者就会想方设法维持其上市公司的“壳”, 因此盈余管理甚至操纵利润就会成为必然选择之一。

(二) 避税动机

中小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避税动机是十分本能和明显的, 因为纳税会引起现金流出企业。在日益重视现金流量的今天, 节约现金流出等于增加了企业的营运资本, 这会极大地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以企业所得税为例, 我国税务部门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一致的, 应当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计算。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企业调节应计利润的空间, 但是合理避税依然可行。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十分完善, 税收优惠政策颇多;另一方面是税法赋予了公司管理层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选用上较大的灵活性, 如企业所得税法实际上允许企业在遵循可比性原则的前提下自由选择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方法。这些规定为上市公司开展盈余管理提供了弹性空间。例如安妮股份2009年已销售商品未及时确认收入502万元, 截至2009年年末少结转固定资产2 402万元, 共少缴各项税款68万元。

(三) 规避债务契约约束动机

债务契约 (Debt Covenants或Indenture) 是指企业管理层代表股东与债权人签订的、用于明确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一种法律文书, 包括各种贷款契约、债券发行契约等。由于股东必须支付较高的利息率, 以作为防止他们自身的利己策略 (即管理层利用债权人的资产为企业获利但却有损于债权人利益的行为) 的保证, 因此他们的代理人经常与债权人订立协议以求降低利率。这些协议被称为保护性条款 (Protective Covenant) , 并被作为债务契约的一部分。保护性条款可以分为两类:消极条款 (Negative Covenant) 和积极条款 (Positive Covenant) 。典型的消极条款例如:限制公司的股利支付额、公司不可发行其他长期负债;积极条款例如:公司同意将其营运资本维持在某一最低水平、公司必须定期提供财务报表给债权人。保护性条款可使股东受益, 因为债权人为了确保公司在陷入财务困境时自身所投入的资本的安全, 他们会愿意接受较低的利息率。通常情况下, 企业不敢轻易违反有关条款, 否则会招致很高的违约成本。如果企业的财务状况接近于违反债务契约的有关条款, 或者企业的一些财务指标即将偏离或已经偏离债务契约的有关限定, 那盈余管理就会成为企业减少违约风险的一个工具。

(四) 契约成本最小化动机

按照Jesen和Meckling (1976) 对于企业的定义, 企业是“一组契约的联结”;也就是说, 企业的组织形式可以由它所涉及的一系列契约来描述。这一系列契约的参与人可能包括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管理层、供应商、内部员工、政府有关部门、消费者、社会中介机构和社会公众等各类利益相关人。其中, 股利分配契约、债务契约、管理人员的薪酬契约和供应商契约构成了公司经营活动的核心内容。这些契约大多数都与会计数据有关, 如:债权人为了寻求自身利益的保护, 会以保护性条款的形式对公司的一些财务比率 (如流动比率、负债权益比率等) 作出一定的限制;股东通常将一个会计年度实现的利润指标作为衡量管理层业绩完成情况的标准, 并以此作为奖金发放的考核标准;供应商的契约可能以公司流动性比率及其他销售指标为基础。契约签订前后, 会发生各种与之相关的成本, 包括:谈判成本、契约履行监督成本、重新谈判的潜在成本以及因各种原因而未履行契约的预期成本等。公司的目的是力求契约成本最小化。为了达到公司有效管理的目标, 公司会计政策的选用是契约成本最小化问题的扩展和延续。因此, 管理层可以通过控制和采用适当的会计方法, 使盈余数字有利于自己。

(五) 每股市价最大化动机

股份公司的目标通常被设置为股东财富最大化, 出于方便计量股东财富的考虑, 此目标也可被表述为每股市价最大化。公司股票的价格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对公司价值判断的集中反应。公司股价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现在及可预期未来的每股收益;收益发生的时间安排、收益的期间和风险、公司的股利政策以及其他影响因素。因此, 公司的股价是公司经营情况的晴雨表, 它显示了公司良好管理带给股东的利益。如果公司在各会计期间的盈余变化很大, 会向股东传递公司经营不稳健、经营风险较大的信息, 这可能会招致某些股东对公司管理业绩不满意, 直至出售手中的股份而购买其他公司的股份。如果其余股东行动一致, 则该公司的股票市价就面临下跌的压力。所以, 管理层必须积极为股东创造价值。而与此同时, 管理层产生盈余管理的动机也不足为奇, 以此使公司的股价稳中有升, 激励老股东追加投资、潜在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

(六) 追逐私人利益动机

股东依靠管理层采用适当的政策去最大化公司价值, 而管理层依靠企业收益的增加而带给自己额外的经济收益。现代公司中所有权的分散意味着管理层有效地控制了公司, 他们对企业的经营运作负直接责任, 相对股东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大部分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薪酬由直接薪酬和间接薪酬两部分构成。直接薪酬主要是工资和奖金, 间接薪酬主要是经理人的声望、晋升机会和工作稳定等。能否取得这些薪酬主要取决于公司业绩 (利润) 是否达到一个事先确定的标准, 这就促使了盈余管理行为的产生。管理层的地位较之公司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有独特之处, 因此他们很可能利用手中的控制权从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去做决策, 以确保个人受益最大。

综上, 盈余管理的动机决定盈余管理的类型。若管理层基于获得发行股票并上市资格、股票发行定价、达到再融资及格线、获取信贷资金、完成盈利预测指标、规避债务契约约束、契约成本最小化、每股市价最大化等动机, 则盈余管理一般表现为利润最大化或利润平滑;若管理层基于避税、更换总经理等动机, 则盈余管理一般表现为利润最小化。然而, 当盈余管理的几种动机交织在一起时, 如新更换的总经理期望获得巨额贷款时, 就会出现在不同的盈余管理类型中的选择问题。

摘要:目前, 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已经成为支持我国金融体系构建、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资本市场多层次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生力军。然而与此同时, 中小板上市公司违规案例也在不断增加, 其中很多都是过度盈余管理的后果。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板块启动较晚, 相应关注较少, 缺少足够的证据支持。因此本文立足中小板上市公司特殊的制度背景, 研究了中小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各类动机产生的原因。这对于规范盈余管理行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政府更有效管制证券市场等方面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中小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动机

参考文献

[1].Paul M.Healy and James M.Wahlen.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J].Accounting Horizons, 1999, 13 (4) :365383.

[2].Jensen, M., and Meckling, W..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Capital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 (3) :305-360.

[3].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 2000, (9) :37-42.

上一篇:中职卫校女生下一篇:内皮相关炎症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