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经济体论文(共11篇)
工具经济体论文 篇1
1工具经济体生成
1.1原始经济体的消亡
原始经济体的体外资源是有限的。 待到资源耗尽,经济流失去来源,体内功能失去作用对象,结局必然是功能解体、归于消亡。 参见图1。
原始经济体维持存在、 免于消亡的必备前提是要出现新资源。 然而,作为功能体的原始经济体,其自身原本就依赖于体外资源而存在,其体内也不包含物质、能量、信息的任何因子,新资源不会从体内生成,只能由体外流入。 新资源由体外流入,要求其体内功能必须有所增强。 然而, 处于临界平衡态的原始经济体,其体内结构早已无法承受体内功能的丝毫增强。 此时此刻, 原始经济体的功能结构有且仅有两个变动方向: 一是转换与吸收两相脱离;二是经济体整体断裂。
断裂。 只有断裂才能为体外新资源的流入打开缺口。 参见图2。
不同于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的两相脱离, 原始经济体的断裂是两种功能二体合一状态下的两相分离。 断裂形成的两个分体之中,依然是二体合一。 这是原始经济体维持存在、免于消亡、 打破死结、走向新生的唯一希望。
1.2工具经济体的功能结构
依然是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二体合一的两个分体, 要维持其相对独立的存在,必须保持其各自体内的功能对等,否则不称其为转换与吸收功能体。 图2所示的两个分体中的功能失衡状态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功能对等前提下的两个分体的形成与原始经济体的整体断裂必然同时发生。 参见图3。
断裂是只是一种形式突变,其背后所隐藏着的实际过程是功能对等前提下,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的两极分化。两极分化的直接后果是经济体体内功能增强,从而为体外新资源的流入创造条件。
两极分化的实现过程,要从人体的生存行为中去寻找。 在与功能实现过程互为表里的人体行为中,必须是结合了新的体外资源要素,并增添了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的新的实现途径,才能维持两个分体各自体内的功能对等。
两极分化的又一个后果, 是原始经济体体内功能结构的变迁。 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的单层结构,进化为具备了两个分体并各自依然包含转换与吸收两种功能的双层结构。 我们把由原始经济体进化而来并具备这种双层功能结构的经济体称为工具经济体,参见图4。 同时将两极分化过程中的转换一极称为生产体,吸收一极称为消费体;又将生产体中所包含着的新的分体称为工具体,消费体中所包含着的新的分体称为产品体。 工具经济体的这种双层功能结构也可采用图5来描述。
图5中较大的白色部分及其所包含的工具体为生产体,发挥整体上的转换功能;较大的黑色部分及其所包含的产品体为消费体,发挥整体上的吸收功能。 工具体包含于生产体;产品体包含于消费体。
工具体与产品体均为转换与吸收二体合一的功能体, 这意味着在与之相表里的人体行为中,要有新的现象出现。
1.3工具的出现
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的两极分化, 从未中止过人体的生存行为,也从未中止过经济体体内功能的实现过程。 但它必然会带来人体行为现象上的明显变化。 观察人类进化的整个历程,发生在人类祖先生存行为现象上的第一次重大变化, 就是火的制成和使用。
“上古之世……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1。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从采用鱼类(虾类、贝类及其他水栖动物都包括在内)作为食物和使用火开始。这两者是互相联系着的,因为鱼类食物,只有用火才能做成完全可吃的东西”2。
火的制成和使用,使人类远古祖先的生存活动,在通往现代人类经济生活的道路上,跨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步。 “摩擦起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 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3。 不仅如此,火的使用也是体现原始经济体向更高级形式经济体进化的第一件大事,它在二体合一的两种功能之间,撬开了第一道裂缝,释放出新型经济体———工具经济体的萌芽。
“钻木取火、烤制生肉、生肉变熟、拿来食用”与 “摘吃果子” 这两种行为现象相对照,行为目的并未发生根本改变,都是要获取对于人体的有用之物。 前者相对于后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使得原本在人体体表以内无法得以实现的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 可以延伸到人体体表以外来实现。 如果将生肉直接送入口中,那么两种功能须在肠胃之中费尽周折才能最终得以部分实现。 生肉在人体体表以外用火烤熟再送入口中, 两种功能在人体体表以内的实现过程则将大大缩短。 功能实现过程由人体体表以内向人体体表以外的延伸, 正是原始经济体体内功能的两极分化在人体行为上的体现。
前者相对于后者的又一个不同之处在于: 有用之物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木、火、生肉、熟肉,来到工具经济体时,都成了有用之物。 而且,极为重要的一点是:其中的火与熟肉,不再是大自然的直接赐予,而是在人体行为中所生成的新现象。 这两个新现象的出现,使得人体行为被赋予了双重含义。 “钻木取火、烤制生肉”表现为以人体操纵自然物为我所用的生产;“生肉变熟、拿来食用”表现为享用生产成果的消费。 与此同时,“火”则表现为生产中用以获取有用之物的有用之物———工具;“熟肉” 则表现为消费中来自生产的有用之物———产品。
继火的制成和使用之后,又有石器、骨器、木器以及弓箭等器具的制作和使用。 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正值旧石器时代。 在这个阶段里, 原始人开始利用居住地附近的砾石和石片打制成粗陋石器,还将这种石器与木棍捆在一起制造出石斧、石锤、石矛等器具。
到了蒙昧时代的高级阶段,又出现了琢磨过的石器。这种石器在文化史上被称为新石器。 制作石器的方法除琢磨外,还有钻孔、切削等方法。 石器的种类也增多了,出现了更完善的石斧、刮削器、石刀、石锯、石钻等。 除石器外,还有骨锥、骨针等,甚至还出现了一种比较复杂的器具———弓箭。
观察“用石锤砸碎果子的果壳,取出果仁再送入口中”这种人体行为现象,与“摘吃果子”的不同含义仍在于:使得原本在人体体表以内无法得以实现的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 延伸到了人体体表以外来实现。 其中的石锤与果仁,也同样不再是大自然的直接赐予,而是在人体行为中所出现的新现象。 这两个新现象的出现,同样使得人体行为被赋予了双重含义。 “用石锤砸碎果子的果壳” 表现为以人体操纵自然物为我所用的生产;“取出果仁再送入口中”表现为享用生产成果的消费。 与此同时,“石锤”表现为生产中用以获取有用之物的有用之物———工具;“果仁”表现为消费中来自生产的有用之物———产品。
1.4工具经济体的体内现象
至此,我们从与工具经济体相伴随的人体行为中,区分出了4个现象:生产、消费、工具、产品。
生产与消费、工具与产品,这些现象的出现是经济体体内功能发生两极分化的产物。 生产,体现两极分化状态下转换一极的功能实现过程;消费,则体现两极分化状态下吸收一极的功能实现过程。 工具是生产中可用以获取有用之物的有用之物;产品则是消费中来自生产的有用之物。
对生产与消费,要做一体两面观。 生产与消费分别体现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的实现过程, 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功能,所以说,生产不是消费,消费不是生产。 然而,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又是在人体行为中同时得以实现的,所以又说, 生产也是消费,消费也是生产。
生产与消费不是两种行为的区分, 而是同一个行为所体现出来的两个过程的区分。 整个过程中人体行为只有一个:用石锤砸碎果子的果壳,取出果仁再送入口中。 人体行为本身,既不是生产,也不是消费;但人体行为过程,却既实现了生产,也实现了消费。 生产与消费,相反相合,一体两面。
对工具与产品,也要做一体两面观。 工具,是生产中所包含的现象;产品,是消费中所包含的现象。 所以说,工具不是产品, 产品不是工具。 然而,工具与产品又分别体现为生产与消费中的有用之物,两者皆为有用之物,所以又说,工具也是产品,产品也是工具。
工具与产品不是两种有用之物之间的区分, 而是同一个有用之物处在两个不同的过程之中。 处在生产之中,则为工具;处在消费之中,则为产品。 工具与产品,相反相合,一体两面。
对工具与产品, 更要做动态的一体两面观。 从生产一方看去,一切皆为工具;从消费一方看去,一切皆为产品。 用石锤砸碎果子的果壳,取出果仁再送入口中,这一行为既实现了生产,也实现了消费。 从生产一方看去,石锤是可用以获取有用之物的有用之物,是工具;带着果壳的果子同样也是可用以获取有用之物的有用之物,同样也是工具。 不过,石锤更接近于体现转换功能的生产一极,更像是工具,更容易为我们的观察活动所把握,但它不能涵盖生产中的所有工具。 从消费一方看去,果仁是来自生产的有用之物,是产品;带着果壳的果子同样也是来自生产的有用之物,同样也是产品。 不过,果仁更接近于体现吸收功能的消费一极,更像是产品,更容易为我们的观察活动所把握,但它不能涵盖消费中的所有产品。
要重新看待人体。实现生产与消费的是人体行为,而不是人体本身。 人体行为具有主观的目的性,而生产与消费本身并无任何目的性。 因此,从生产一方看去,一切可用以获取有用之物的有用之物皆为工具。 用以获取果仁之类的有用之物的有用之物, 除了石锤和果子之外,还有人体。 离开人体,生产根本无从实现。 所以,人体是工具,而且是最不可缺少的工具。 从消费一方看去, 一切来自生产的有用之物皆为产品。 果仁是来自生产的有用之物,是产品;人体同样是来自生产的有用之物,同样是产品,而且是最终产品。 果仁是石锤砸碎果壳之后转换而来的产品;人体则是吃掉果子之后转换而来的产品。 人体行为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同时,也实现了人体为生产中的工具和消费中的产品。
出自燧人氏之手的第一缕火苗, 开启了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两极分化的漫长进程;送入口中的第一块烤肉,标志着工具经济体的最初生成。
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实现过程由人体体表以内向人体体表以外的延伸,为我们确认生产、消费、工具、产品4个现象各自在工具经济体中所体现的功能性质,提供了两个重要的区分界线。 第一个界线,在生产体中,如果以观察活动中易于区分的石锤、 火之类的工具实体体表最终形成为界, 那么围绕工具所发生的一切行为现象均归于生产。 生产体现转换功能的实现,工具本身则体现吸收功能的实现。 第二个界线,在消费体中,如果以观察活动中易于区分的果仁、 熟肉之类的产品实体体表最终形成为界,那么围绕产品所发生的一切行为现象均归于消费。 消费体现吸收功能的实现,产品本身则体现转换功能的实现。
这4个现象均生成于工具经济体体内功能的两极分化过程之中,因此,可称它们为工具经济体的体内现象。 参见图6。
应当指出,工具与产品都是动态中的一体两面的现象。 在生产中,越是接近于两极分化过程中的转换一极,各种有用之物作为工具的性质就越明显;反之,则越微弱。 在消费中,越是接近于两极分化过程中的吸收一极, 各种有用之物作为产品的性质就越明显;反之,则越微弱。 譬如:在生产中,石锤作为工具的性质就要明显强于果仁,但果仁也工具。 如果以石锤实体体表为界, 则围绕石锤所发生的一切行为现象均归于生产, 体现转换功能的实现,石锤本身则体现吸收功能的实现;如果以果仁实体体表为界,则围绕果仁所发生的一切行为现象均归于生产,体现转换功能的实现,果仁本身则体现吸收功能的实现。 再譬如:在消费中,果仁作为产品的性质就要明显强于石锤,但石锤也产品。 如果以果仁实体体表为界, 则围绕果仁所发生的一切行为现象均归于消费,体现吸收功能的实现,果仁本身则体现转换功能的实现;如果以石锤实体体表为界,则围绕石锤所发生的一切行为现象均归于消费,体现吸收功能的实现,石锤本身则体现转换功能的实现。 对工具现象与产品现象的生成过程,必须做这种动态的一体两面的把握。
2工具经济体的经济流
2.1工具经济体的初始平衡态
人体中的欲念一旦形成, 在通过智能行为得到充分满足之前,永远不会自动消失。 人体中已有欲念的满足决定于经济体中吸收功能的实现,吸收功能的实现又决定于转换功能的实现。 因此,从满足人体中已有欲念出发,在经济体中是转换功能的实现决定着吸收功能的实现。 所以,在本文的图示中,产品体中体现为产品的转换功能居于体现为消费的吸收功能的上方。 参见图4或图5中的“产品体”。
欲念天然带有扩张冲动。 在已有欲念得到满足的同时,新的欲念又在生成。 经济体中吸收功能的实现决定已有欲念的满足, 已有欲念的满足决定新的欲念的生成, 新的欲念的生成决定人体行为的动机,人体行为的动机决定人体行为的过程,人体行为的过程又首先决定经济体中转换功能的实现。 因此,从满足欲念的扩张出发, 在经济体中又是吸收功能的实现决定着转换功能的实现。 所以,在本文的图示中,工具体中体现为工具的吸收功能居于体现为生产的转换功能的上方。 参见图4或图5中的“工具体”。
在原始经济体的初始平衡态下, 转换功能完全决定吸收功能;来到临界平衡态时,吸收功能完全决定转换功能。 两种功能的这种内在的互为决定关系,伴随着两极分化过程,来到工具经济体时,得以外化。 这种外化分别体现在工具体和产品体之中。 工具体中吸收功能决定转换功能; 产品体中转换功能决定吸收功能。 有什么样的工具,就有什么样的生产;有什么样的产品,就有什么样的消费。
初由原始经济体进化而来的工具经济体, 以一种新的结构方式处于初始平衡态,参见图5,并在其功能实现过程中,以新的方式满足着人体中已有的欲念, 又在此同一个过程中促进着欲念的成长。 工具经济体的初始平衡态,首先表现为产品体中的初始平衡态,即转换决定吸收,白色部分完全居于黑色部分上方; 其次表现为工具经济体整体功能结构中的初始平衡态, 即整体上是转换决定吸收, 较大的白色部分完全居于较大的黑色部分上方。 但在工具体中,却依然是吸收决定转换,黑色部分居于白色部分的上方。 参见图5。
2.2能量流
工具经济体的经济流,包含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可区分为主流与潜流两个层次。 与原始经济体的不同之处在于:原始经济体中的经济流, 其主流仅为与行为动机相关联的狭义资源上的物质流, 其余物质流以及能量流与信息流则均处于潜藏的状态。 到了工具经济体,伴随着工具的制作和使用,能量的获得和耗用也与行为动机关联起来,能量流也开始成为主流。 至此, 工具经济体中的经济流,其主流包含了两个层次:一是与行为动机相关联的狭义资源上的物质流; 二是与行为动机相关联的狭义资源上的能量流。 其余物质流与其余能量流及信息流,则仍然处于潜流的位置。 参见图7。
工具经济体中,作为主流的物质流,其内容要远比原始经济体中的物质流来得丰富。 不仅包含直接的可食用之物和可使用之物,也包含间接的可食用之物和可使用之物,还包含火、石、木等不可入口和直接使用的,但却能够形成工具实体的有用之物。
能量流上升为工具经济体的主流, 是由于能量的转换与耗用与生存行为动机之间有了直接的联系。 欲食熟肉,必先有火。 火的获取过程是一种能量转换过程。 “钻燧取火”, 双手搓动木棍,燃起火苗,烤熟生肉,直至进食,其间至少要经历从机械能到热能再到化学能的转换,能量在流动。 要食用带有坚硬外壳的果仁、海贝,首先要有可将外壳敲碎的石锤。 从石锤的制作到用于敲打, 直至食用果仁和贝肉, 其间也要经历多番的从动能到势能、再从势能到动能、再到化学能的转换,能量在流动。
2.3一种新的理论描述的工具
要把生产、消费、工具、产品4个体内现象的生成与经济体体内功能结构的变迁联系起来进行理解和把握。 体内现象与体内功能结构之间存在着严格的对应关系。 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两极分化:转换一极体现为生产,吸收一极体现为消费。 第二代分体形成,则转换一极的分体中生成工具现象,吸收一极的分体中生成产品现象。 工具实体在其分体中体现吸收功能;产品实体在其分体中体现转换功能。 尽管工具经济体体内功能结构已经复杂到具备了两层结构的程度,但其体内的基本功能只有两个, 即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 因此,各个体内现象之间的区分,可以采用它们各自在每一层结构中所体现出来的功能性质的区分来描述。
功能性质的区分, 既是流经其间的经济流的冷热属性的区分,又是其对应的行为现象的动静特征的区分。 经济体的功能结构、经济流的冷热属性、行为现象的动静特征之间的这种三位一体、两面对应的关系,是不能被忽视的,从中可以获得一个极为有用的描述工具。 正确运用此工具,可使我们的理论描述从无形无质的功能世界,上升到冷热更替的过程世界,进而来到一动一静的现象世界。
如果用白色条块(称为热符)代表转换功能,那么,它同时又可代表经济流的热性和行为现象的动的特征; 如果用黑色条块(称为冷符)代表吸收功能,那么,它同时又可代表经济流的冷性和行为现象的静的特征。 参见图8。
冷热符是这样一种理论描述工具: 它在描述经济体功能结构的同时,也描述了其间的经济流的冷热属性,同时又描述了其行为现象的动静特征。
2.4采用冷热符描述工具经济体的体内现象
现在我们采用冷热符来描述工具经济体所生成的4个体内现象。
生产,生成于两极分化过程中的转换一极,在具有两层结构的工具经济体中, 发挥整体上的转换功能,因此,可用如图9所示的冷热符组合图像来描述。
工具,生成于两极分化过程中的转换一极,在生产体所包含的第二层的工具体中, 体现吸收功能,因此,可用如图10所示的冷热符组合图像来描述。
消费,生成于两极分化过程中的吸收一极,在具有二层结构的工具经济体中, 发挥整体上的吸收功能,因此,可用如图11所示的冷热符组合图像来描述。
产品,生成于两极分化过程中的吸收一极,在消费体所包含的第二层的产品体中, 体现转换功能,因此,可用如图12所示的冷热符组合来描述。
图9、图10、图11、图12分别描述生产、工具、消费、产品4个现象的冷热符组合图像, 给出了关于每一种现象所属的功能结构、冷热属性及动静特征3个方面的全部信息。
以产品现象为例,参见图12,其冷热符组合为双层结构,这表明它是生成于工具经济体的一个现象;第一层为冷符,这表明它是出自两极分化过程中吸收一极的现象, 体现整体上的吸收功能;第二层为热符,这表明它在工具经济体第二层分体之中体现转换功能;其冷热符组合一为冷符、一为热符,这表明流经其间的经济流,部分呈热性,部分呈冷性;热符处上,冷符处下,这表明其对应的行为现象带有由动入静的特征。
其余3个现象皆可作如是观。 冷热符为我们今后的理论描述提供了一个方便而可靠的演绎手段。
2.5工具经济体中的第五个现象
在工具经济体的4个体内现象中,生产现象大于工具现象, 消费现象大于产品现象。 除此4个现象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现象,即工具经济体所生成的第五个现象:生产、工具、产品、消费四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没有4个现象的生成,便没有4个现象之间的动态平衡;反过来看,没有4个现象之间的动态平衡,4个现象也就不复存在。 动态平衡也是工具经济体所生成的体内现象之一。
工具经济体具备两个层次的动态平衡: 一为生产与消费两个大现象之间的功能对等; 二为工具与产品两个小现象之间的功能对等。 描述4个现象的冷热符组合图像中,已经包含了这第五个现象的全部信息,参见图13。
图13给出了冷热符组合图像所描述的工具经济体模型。 图中的上、下、左、右、中表示各个现象在模型中的结构方位。 遵循功能对等的原则,将生产归于上方,则其余现象的结构方位便可随之而定。 结构方位分别为:生产上,消费下,工具左,产品右。 如果起初将工具置于右侧,产品置于左侧,结果是一样的,反过来看就可以了。
工具经济体所生成的最大现象, 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第五个现象——— 4个现象之间的动态平衡, 就是工具经济体模型本身,其结构方位为中。
工具经济体中生产与消费两个大现象之间的功能对等,体现为模型中上(生产)与下(消费)两个冷热符组合图像之间一二层次上的黑白相对,相反相合;工具与产品两个小现象之间的功能对等,体现为左(工具)与右(产品)之间一二层次上的黑白相对,相反相合。
2.6工具经济体的数字模型
工具经济体的平衡结构,也可以采用数字模型来描述。 当现象表现出两种状态,而且仅仅是两种状态时,采用二进制编码来描述其数量变化是极为方便的。
白色与黑色分别代表转换与吸收, 同时也分别代表热性与冷性,还分别代表动与静。 我们用“1”表示“有”黑色,用“0”表示 “无”黑色。 如果某一冷热符组合图像,其一层 “无”黑色符,二层仍“无”黑色符,则编码为“00”;如果一层 “无”黑色符,二层“有” 黑色符,则编码为“01”。 以此类推。
为什么要用“1”表示有黑色,而不是用“1”表示有白色? 因为,现象都是在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的共同作用下生成的,功能体中转换为先、吸收为后,假如只有转换而没有吸收,其中必无新现象生成;有了吸收,说明之前已有转换,因而其中必有新现象生成。
工具经济体中4个现象的二进制编码结果如表1所示。
表1给出的“生产”、“工具”、“产品”、“消费”4个体内现象的二进制编码依次为00,01,10,11。 其排列是有序的。 我们把这种次序称作经济体体内现象的结构次序。
如果将二进制编码转换成十进制数, 现象之间的有序结构可以显示得更为清晰。 二进制数00,01,10,11的十进制转换分别为0,1,2,3。 将转换而来的4个十进制数分别加1,可得十进位数表示的工具经济体4个体内现象的结构次序为:1,2,3,4。 生产为1,工具为2,产品为3,消费为4。
为什么要在0,1,2,3上加1? 因为工具经济体共生成5个体内现象。 先有4个现象,后有4个现象间的动态平衡。 在保持前4个现象结构次序不变的前提下,为5个现象排序,结果是:生产为1,工具为2,产品为3,消费为4,平衡为5。
将图13中各个现象的冷热符组合图像代之以结构次序,可得工具经济体的数字模型。 参见图14。
任何现象,哪怕在我们的观察之下只能停留万分之一秒,也必定有其与万分之一秒相对应的平衡结构。 更何况工具经济体在其进化历程中已经存在了数万年之久,甚至更长的时间。 工具经济体的图符模型已经给出了其平衡结构的完美描述。 这种平衡结构在图14所给出的数字模型中也有准确表达,而且更为简洁。 生产1,消费4,1+4=5,5为平衡;工具2,产品3,2+3=5,5为平衡。 5+5=10,两个层次上的平衡。
在由初始平衡态到临界平衡态的成长过程中, 原始经济体始终保持着其体内的功能对等。 两极分化,生成工具经济体4个体内现象之后, 两种功能之间的动态平衡外化为4个现象之间的动态平衡。 图符模型和数字模型,对工具经济体4个体内现象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平衡状态给出了完美描述,并将功能结构、 冷热属性、 行为特征3个层次上的内容统一到了同一个模型之中, 这为我们进一步描述工具经济体的成长与进化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不妨做一个猜想:随着经济体的进化,图14中4个角上的空位,将会有新的现象生成。 何不再做一些更大胆的猜想:如果将人类现实经济生活的整体看成是一个活体, 那么其体内任何一种新现象的生成, 都应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内在的 “先天基因”的规定性。 这个活体的先天基因结构,目前已经初露端倪,这就是:功能对等。
2.7工具经济体体内现象之间的动态平衡
在工具经济体中,生产与工具构成生产体,消费与产品构成消费体。 生产体中的生产与工具,其冷热属性是有差异的。 生产由两个热符构成, 工具由一层的一个热符和二层的一个冷符构成。 生产与工具合为一体,热性大于冷性,结果是生产体呈热性, 发挥整体上的转换功能。 是生产推动了工具,从而发挥出生产体的转换功能。 参见图15。
消费体中的消费与产品,其冷热属性也是有差异的。 消费由两个冷符构成,产品由一层的一个冷符和二层的一个热符构成。 消费与产品合为一体,冷性大于热性,结果是消费体呈冷性,发挥整体上的吸收功能。 是消费推动了产品,从而发挥出消费体的吸收功能。 参见图16。
图16描述了工具经济体体内现象之间的作用情形,显示出工具经济体整体上的平衡动态。 图16显示为一种对称的双臂螺旋结构。 冷热属性局部的不均衡,体现为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 冷热属性整体上的均衡,体现为作用方向上的螺旋对称。
3工具经济体的冷热循环周期
3.1工具经济体中经济流的宏观流程和微观流程
流经工具经济体4个体内现象的经济流, 其流动方向决定于不同层次上转换功能的作用方向。 宏观上,工具经济体中的经济流,是由生产体流向消费体。 参见图18。
图18所描述的只是经济流宏观上的体内流程。 经济流在各个体内现象之间的微观流程,不在图18的描述范围之内。
那么, 源自体外环境并在4个体内现象之间循环流动起来的经济流,最初是由哪个现象开始流入工具经济体体内呢?
在原始经济体体内两种功能之间的互为决定关系, 来到工具经济体时, 已经外化为工具体内部吸收对转换的决定关系和产品体内部转换对吸收的决定关系。 这从生存活动中的行为现象上观察,是工具决定生产、产品决定消费。 有什么样的工具,就有什么样的生产;有什么样的产品,就有什么样的消费。 没有工具则无法生产,没有生产就没有产品,没有产品便无从消费。 因此,微观上看,体外资源最初要从工具体开始,并按照“工具→生产→产品→消费”的顺序,形成体内流动。 经济流中完全被转换与吸收的部分,消失于经济体,形成人体;未被转换与吸收的部分,排出经济体,形成经济流剩余。 参见图19。
3.2工具经济体的冷热循环
经济流在各个体内现象内部的流动情形, 可采用流经该现象时所表现出来的冷热属性来描述。 各个现象内部的功能结构是有差异的。 经济流流经生产时,会表现出热性;流经消费时,会表现出冷性;流经工具时,会表现出由冷渐热的暖性;流经产品时,会表现出由热渐冷的凉性。 经济流持续地循环流动,会带来 “暖→热→凉→冷”的更替变换。 我们将此称作经济流的冷热循环。 参见图20。
将图17、图19、图20合并在一起,做一个比较,有助于把握现象之间的平衡动态、 经济流的体内流程和经济流的冷热循环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参见图21。
图21中里层一圈的实线箭头, 描述生产体与消费体中,生产与工具之间、消费与产品之间的作用方向,呈左旋;中间一圈的长虚线箭头,描述经济流在体内现象之间的流程,呈右旋;外层一圈的点虚线箭头,描述经济流冷热循环的更替次序。
3.3工具经济体的冷热循环周期
假如每一轮冷热循环中经济流都是恒定均匀地流经经济体,那么,左、上、右、下不同结构方位上的4个现象之中,将会始终保持着恒定不变的经济流。 冷热循环的结果必是冷热均衡,经济体将始终保持整体上的中性, 不会发生整体上的冷热更替变换。 参见图22。
然而,根本就不存在恒定均匀的经济流。 经济体处于千变万化的体外环境之中,源自体外环境的经济流,无论是其结构还是其流量总要发生变化。 这意味着流经每一个体内现象的经济流不再会保持恒定不变,而是要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经济流在这种状态下的冷热循环, 其结果必是冷热失衡。 经济体不再呈中性,而是要发生整体上的冷热更替变换。 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作经济体的冷热循环周期。 参见图23。
流经工具的经济流增多时,经济体会呈暖性;流经生产的经济流增多时,经济体会呈热性;流经产品的经济流增多时,经济体会呈凉性;流经消费的经济流增多时,经济体会呈冷性。 经济体由冷变暖、由暖变热、由热变凉、由凉变冷,从而完成一个冷热循环周期。
经济体呈冷性时,人体行为会表现出静的特征;经济体呈暖性时,人体行为会表现出由静入动的特征;经济体呈热性时,人体行为会表现出动的特征;经济体呈凉性时,人体行为会表现出由动入静的特征。 显然,经济体的冷热循环周期,同时又是人体行为的动静循环周期。
事实上,消费、工具、生产、产品4个体内现象的冷热符组合图像本身早已给出了经济体的冷热循环周期的准确描述, 参见图13。 体内现象的冷热属性都是由内而外地起变化的。 非恒定均匀的经济流来到消费时,经济体呈冷性,冷热符图像一、二层皆为冷符;从第一层开始变,第一层冷符变为热符时,就来到工具, 经济体开始呈暖性;继续变,第二层冷符变为热符时,就来到生产,经济体开始呈热性;再变,第一层热符变为冷符时,就来到产品,经济体开始呈凉性;继续变,第二层热符变为冷符时,就来到消费,一、二层皆为冷符,经济体回归冷性。 这就是工具经济体的一个冷热循环周期。
3.4工具经济体冷热循环周期与大自然季节周期的关系
经济体的体外环境千变万化,但并非一个动静无常的世界。 经济体体外环境包含人体、社会、大自然3个层次。 这3个层次环境的变化都将造成经济流的非恒定均匀流动, 进而带来经济体的冷热循环周期。 在人的体能和智能尚未充分发展、社会结构形态相对简单、 人类生存活动仍然主要依赖自然力的历史时期内, 工具经济体体内经济流的冷热循环周期必然明显地带有大自然变化的韵律。
日地月系统的循环运转,带给人类最显著的周期性感受,莫过于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 在工具经济体对应的历史时期内,人类一切生存活动的“动”与“静”,都与四季更替相关联。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正是这种关联性的生动写照。 春天,万物复苏,藏身暖巢的人们收拾“工具”,行动起来,开始了一年之计,此为“由静入动”;夏天,阳光普照,处处可见手持工具、辛勤“生产” 劳作的身影,此为“动”;秋天,热气下沉,果实累累,人们开始有些许闲暇,静坐田埂,品味“产品”丰收的喜悦,此为“由动入静”; 冬天,大雪封山,万物归藏,人们满载可供冬季“消费”之需的劳动产品,归身暖巢,此为“静”。
“ 由静入动” 归于 “ 暖”— ——“ 工具”; “ 动” 归于 “ 热”— ——“ 生产”;“由动入静”归于 “凉”———“产品”;“静”归于 “冷”———“消费”。 这就是工具经济体的一个冷热循环周期。 显然,工具经济体的冷热循环周期与日地月系统所造成的季节周期是一致的。
3.5工具经济体的体内时空
冷热循环周期的存在造成经济体体内经济流循环流动中的两个基本特性。 一是经济流在各个体内现象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延展性, 即经济流总要由位于不同结构方位上的某一现象流入另一现象; 二是经济流在各个体内现象之间所表现出来的顺序性,即经济流总是顺序地在各个体内现象之间表现出冷热更替。 我们将经济流体现在各个体内现象之间的这种延展性, 称为经济体体内空间; 将经济流体现在各个体内现象之间的这种顺序性,称为经济体体内时间。 参见图24。
图24中, 方形排列的4个现象表示工具经济体体内空间; 圆形排列的4个现象表示工具经济体体内时间。 经济体体内时间以经济流冷热循环周期一周为计量尺度。 受地球季节周期的影响,工具经济体中的冷热循环周期与季节周期恰好一致。 经济体体内空间,则以体内现象的多少为计量尺度,体内现象越多, 空间范围越大。
经济体体内时空的形成, 是经济体中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两极分化的必然结果。 随着两极分化程度的加深,会生成更多的体内现象,体内时间的步调会逐步放慢,体内空间的范围会逐步扩张,从而显示出经济体体内时空更强的独立性。
4工具经济体的成长与进化
4.1工具经济体的体内剩余
从消费一方看去,每一轮冷热循环,体外资源最初总是由工具进入经济体体内时空, 然后顺序流经生产和产品, 至消费结束。
每一轮冷热循环中的经济流总量是一个定数, 最终有两个去向:一是被体内功能彻底转换与吸收,形成人体,继而消失于经济体体内时空;二是未被彻底转换与吸收,排出经济体体内时空,形成本轮冷热循环中的经济流剩余。 我们把第一个去向的经济流称为本轮冷热循环中的人体经济流。
对于经济体本身而言, 其体内功能的实现过程并不带有任何目的性,人体经济流最终要从体内时空中消失。 但对于实现经济体体内功能的人体行为来说,目的从来就是明确的,就是要实现人体经济流, 以维持人体生存。 从维持人体生存这一目的出发,可将本轮冷热循环中的经济流剩余区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 是由于经济体功能结构的有限性而无法在本轮冷热循环中被进一步转换与吸收的经济流剩余;第二部分,是由于人体结构的有限性而尚未在本轮冷热循环中被进一步转换与吸收的经济流剩余。 我们称第一部分剩余为体外剩余,第二部分剩余为体内剩余。
体外剩余无法在本轮冷热循环中被进一步转换与吸收,当然也无法在下一轮冷热循环中被转换与吸收。 被排出体内时空后,将重新化为游离状态下的资源要素,留存于自然环境之中。 譬如:取火过程中遗失的热量、打磨石器时所产生的碎渣、果肉被取出后残余的果壳、进食之后人体所排出的粪便,等等。
体内剩余则有所不同。 体内剩余虽然未在本轮冷热循环中被进一步转换与吸收, 但却有可能在此后的某一轮冷热循环中被转换与吸收。 它随时可以重返经济体体内时空,继续完成其转换与吸收的其余历程。 相对于人体而言, 体内剩余仍为有用之物, 所以不必像体外剩余那样重新化为游离状态下的资源要素重返大自然, 而是可以暂时地以固化的产品形态寄存于经济体体内时空之外。 经济体体内时空之外的环境中,除了人体和大自然,可以寄存体内剩余的场所只有社会。 参见图25。
体内剩余因何出现? 人体的有限性不仅决定了本轮冷热循环中人体经济流的总流量, 同时也决定了人体经济流的单位流量。 即每个人体一次只能转换与吸收有限的有用之物。 由于冷热循环周期的存在,以固化的产品形态来自生产的经济流,有时会大于这个单位流量,有时会小于这个单位流量。 小于这个单位流量为人体经济流不足;大于这个单位流量为人体经济流有余。 不足已成不足,有余则要以固化的产品形态寄存下来。 这就是体内剩余。
体内剩余流入社会,将对社会环境造成冲击。 这种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巨大的。 它是产生此后的私有制、阶级、国家等一系列人类社会现象的根源。
工具经济体不适用于种群社会形态下单个人体生存行为的描述,它适用于由单个人体所构成的更大的“人体”的生存活动的描述。譬如:体内剩余私人占有现象出现以前的原始部落。在最初的人类种群中, 单个人体各自头顶的黑白闪烁的原始经济体之光,来到工具经济体这里,突然聚拢起来,又分散开去,化作一轮笼罩部落群体的黑白相间的光环。
最初为我们演示了两种进食方式的那位祖先可否有知:当初排出体外的一坨粪便,如今却幻化成体内剩余的“怪蛋”,落入人间,并将引发社会环境未来的巨大变迁。
4.2工具经济体的成长极限
工具经济体在经历了无数轮次冷热循环和冷热循环周期的同时,也经历了体内功能由弱到强的逐步成长。在此成长过程中,两种功能之间的,同时又是4个体内现象之间的地位关系,始终是在朝着各自相反的方向上转化,最终由初始平衡态达到其成长的极限———临界平衡态。图26演绎了工具经济体成长的整个历程。
工具经济体的初始平衡态源自消费体中产品体的初始平衡态,参见图26(a)。 产品体中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地位关系的相互转化, 同时就是工具经济体整体中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地位关系的相互转化。 从图形上看,就是两个层次中原先居于支配地位的代表转换的白色,同时逐步让位于代表吸收的黑色,直至达到图26(g)所示的临界平衡态。
值得注意的是:在工具经济体的整个成长过程中,生产体中的工具体始终是保持着临界平衡态。 这并非意味这里就是“死水一潭”。 刚好相反,这里是体外资源流入体内时空的最初入口,因而也是工具经济体体内时空中最为热闹的地方。 不仅如此,工具体也最早处于断裂的边缘。
工具经济体的成长带给人体的变化有两个关键: 一是欲念的成长;二是智能的成长。 智能的成长体现为生产中的工具性能精进,而且工具种类也开始有所增加;欲念的成长则体现在对消费中的产品,不仅要选择品质,而且开始选择品种。
工具经济体在其成长过程中,总共迈出了6大步。 到了第六步时,发现自己再一次走入了一个死结,参见图26(g)。 第七步是迈不出去的。
我们的祖先再一次面临着两难选择:要么守住死结,坐吃山空,耗尽资源,等待死亡;要么打破死结,无中生有,生出新资源, 走向新生。
4.3体内现象结构方位的平衡迁移
工具经济体由初始平衡态至临界平衡态的变迁, 可以利用工具经济体的图符模型和数字模型给出更为简洁的描述。
工具经济体体内功能之间地位关系的变化, 最终体现为其体内空间之中4个体内现象结构方位的平衡迁移,参见图27。
如果以图27(a)来描述体内空间的初始平衡态,那么,其临界平衡态就可以在保持4个冷热符图像黑白相对、相反相合的原则下求得。图27(a)和图27(b)中间十字的交叉点,表示工具经济体所生成的第五大现象——— 4个现象之间的动态平衡。 初始平衡态下,4个现象所处的空间位置, 保持了两个层次上的黑白相对和相反相合。 仍保持两个层次上的黑白相对和相反相合, 找到每一个现象在体内空间中的最大位移,即可得出图27(b)所示的临界平衡态。
用数字模型来描述这一平衡迁移过程,参见图28。
5代表4个现象之间的动态平衡。 初始平衡态下,图中的十字所规定的两个对角线上的结构次序之和均为5。 仍保持对角线上结构次序之和为5,找到每一个结构次序在体内空间中的最大位移,即可得出图28(b)所示的临界平衡态。
工具经济体论文 篇2
2011年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延续了2010年的高速增长,但增速从下半年开始呈现出缓慢回落的态势。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步,服务于高端用户的高档机床供不应求。市场需求结构升级加速,进口再创历史高位,而国产低端产品需求明显减少。国际市场继续呈现不同程度复苏,我国出口到新兴市场的机床工具产品平稳上升。
一、1~12月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进出口统计
自2011年起,国家统计局定义规模以上企业由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调整为2000万元以上,统计范围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2011年12月机床工具行业统计企业个数为4385家,比2010年年末减少2000多家。本文所涉及2011年数据均在4385家企业范围内。
1.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国统局数据显示:1~12月机床工具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606.5亿元,同比增长32.1%;产品销售产值6424.9亿元,同比增长 31.1%;产品销售率达到97.3%,比上年同期降低0.8个百分点。
机床工具行业实现利润445.8亿元,同比增速为28.0%;产值利润率为6.7%,与上年同比降低0.3个百分点。
机床工具行业本期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54.7%。
具体到小行业,金切机床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42.9亿元,同比增长23.1%。金切机床产量和其中数控机床产量,分别同比增长15.1%和20.6%。成形机床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87.3亿,同比增长36.0%。成形机床产量和其中数控机床产量,分别比同期增长0.9%和13.0%。
2.机床工具产品进出口情况
2011年,机床工具产品累计进口202.9亿美元,同比增长29.3%。其中金属加工机床进口132.4亿美元,同比增长40.6%。
机床工具产品出口89.0亿美元,同比增长26.4%;其中金属加工机床出口24.2亿美元,同比增长30.3%。
3.金属加工机床消费及市场占有率
据测算,2011年国产金属加工机床产值达282.7亿美元,同比增长29.4%。其中金切机床197.5亿美元,同比增长26.2%;成形机床85.2亿美元,同比增长37.4%;金属加工机床消费额达390.9亿美元,同比增长32.9%。
金属加工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按金额计)为66.1%,较2010年降低0.8个百分点;数控机床市场占有率为56.6%,较2010年降低0.1个百分点。
二、行业经济运行特点
2011年我国机床工具生产、进口及出口总体保持了较高速的增长,市场需求高端化的趋势加速,主要呈现以下5个特点:
1.产销增速高位运行,增速放缓
2011年,机床工具行业工业总产值和产品销售产值继续维持在较高增长水平,其中金属加工机床产量突破100万台。可以肯定,中国仍将继续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床生产国和消费国。全年机床工具行业呈现高位运行、高开低走、趋势放缓的走势。在五月份增速达到最高、6月份单月产值达到634.9亿元后,增速开始缓慢下行,在8月份跌破了连续保持23个月的单月增幅高于30%的纪录后,9月份到达谷底。进入四季度,虽然出现了预期的机床工具行业一般规律的反弹,三个月产值连续攀升,且10、11两个月的月度增速又回归至30%以上,12月份当月产值达到全年最高682亿元,但受市场需求影响,反弹力度不足,12月份月度产值同比增速则再次跌回至26.9%。
机床工具大行业中,增速最高是机床附件小行业,铸造机械和成形机床增速次之,金属
切削机床增速最低。
从协会七个小行业重点联系企业(部分)的新增订单统计数据看,其走势更为严峻。一是市场需求信息减少;二是低档产品订单下降幅度较大;三是重型、大型机床产品订单明显下滑,其中大型机床产品尤为突出;四是一些企业已完成的订单,用户也不急于提货,甚至明确要求延迟交货;五是数控系统供应商订单在10月份以后下滑明显,库存增加,同时也出现用户延缓提货的现象。
2.产品结构调整明显进步
2011年,一大批机床工具行业科技进步成果进入应用领域,同时市场对高端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在这内外动力的推动下,行业产品结构调整明显进步,一批中高档机床工具服务于汽车、航空航天、船舶、能源等重点领域,甚至还为国外高端用户提供了成套装备。如:济南二机床有限公司在美国福特公司压力机生产线招标项目中,一举中标,将为其提供两条世界最先进的压力机生产线,总价值10亿元。
从相关数据可见,近几年,国产金属加工机床的数控化率无论以数量还是金额计算,均在不断提升,2011年产量数控化率比上年增长1.8个百分点,产值数控化率,比上年增加了
2.2个百分点。国内金属加工机床产值增速也大大高于产量增速,金属加工机床平均单价同比增长15.3%,其中成形机床平均单价同比增长35.9%。
3.进口又攀新高
2011年我国机床工具产品进口增速高企不下,同比增长29.3%,月度进口额依然处于高位,但月度同比增速逐步趋缓。
金切机床是机床工具各类进口产品中的绝对主力,达到105.4亿美元,同比增长 40.0%;成形机床进口27.0亿美元,同比增长42.7%,增长较快,进口额已超过数控装置,跃居第二位
1~12月金属加工机床进口额132.4亿美元,同比增长40.6%。其中数控机床111.1亿美元,同比增长42.1%。加工中心、磨床、特种加工机床、车床位居各类金属加工机床进口前四位。金属加工机床主要来源地前四位的是日本、德国、台湾地区和德国,占进口总额的79.5%。
由于ECFA的实施,加速了台湾与大陆机床贸易额的增长。在大陆进口数控车床来源地中,台湾地区以数量计算列第一位,以金额计算列第二位,同比增长29.7%,占大陆进口数控车床总额的21.7%。
4.市场需求加速升级,国产机床市场占有率未见提高
我国在“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调结构、转方式。因此,用户行业的结构升级与转型成为推动机床工具市场需求向高端化发展的动力。受到高居不下的进口压力,2011年国产机床市场占有率为66.1%,与上年相比降低0.8个百分点。
2011年金属加工机床进口增速高达40.6%,高于我国同类机床产值增速11.2个百分点。来自德国和日本的进口额在总量中占三分之二,推高金属加工机床进口平均单价同比上涨33.2%。反映出市场需求结构升级加速,用户对中高端产品的需求明显增加,也反映出国产中高端产品在技术水平、产业化、适应市场能力、整体服务等诸多方面仍不能满足这一变化的要求。
5.出口稳定增长
1~12月机床工具产品继续保持稳定增速,出口额达到89.0亿美元,同比增长26.4%,出口额创多年以来同期最高。尽管我行业已有一些高档产品出口到海外,但是出口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的格局没有改观。按产品类别看,排在前两位的是切削刀具和磨料磨具。从出口增速看,夹具附件增速最快。
从出口企业性质看,私人企业、外企和国企出口金额占比分别为44.9%、26.8%和15.6%,三者增速分别为39.4%、30.6%和6.4%。数控装置、机床夹具、机床零部件的出口主力军是外商独资企业,其占比均超过40%以上。其他产品,如金切和成形机床、刀具、磨料磨具、木工机床等出口主力军均为私人企业,其占比均超过40%以上,其中成形机床占比达到60.1%。2011年我国金属加工机床出口市场中,无论是美、日、德等传统市场还是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出口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全年出口去向前10名排序如下:美国、印度、巴西、日本、德国、俄罗斯联邦、印度尼西亚、香港、泰国、韩国。其中,印度、巴西、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市场发展很快。
三、关注问题 积极应对
由于我国前期4万亿拉动内需产生了一定的提前消费、国际市场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一些国家出现的政治动荡、美国为解决债务问题而采取的货币政策造成的全球通胀压力增大,以及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变化等诸因素影响,使得我国机床工具市场经过近些年的高速增长后,在2011年5、6月份新增订单开始大幅回落,增速趋缓态势已经形成。与此同时,以下问题也须引起高度关注:
1.投资增长过快喜忧参半
2011年全年机床工具行业累计固定资产完成投资额2214.5亿元,同比增长54.7%;其中设备工具购置额同比增长54.0%。
在协会对50余家行业企业的调研中,也反映出近两年各企业厂房扩建、设备购置投入巨大、产能扩张过猛的情况。投资额的快速增加,保证了机床工具行业的工艺装备的先进性,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活力和核心竞争能力,但也会造成产能过大、重复建设等问题,最终难免形成市场无序竞争,资源浪费。
2.必须持续加强产品结构调整
2011年我国机床工具产品结构的调整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从以下方面可以看出我们在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一是高端产品还是以进口为主。2011年从日本和德国进口的金属加工机床金额较上年分别增长50.3%和40.0%。二是中档产品的产业化也亟待加强。从我国台湾和韩国进口的加工中心金额较上年分别增长23.7%和24.3%,与我国数控金切机床的增长速度基本持平,反映出我们尚未有效减少中档机床的大量涌入。三是功能部件瓶颈现象尚未明显改观。2011年我国功能部件发展速度与进口的功能部件增长速度也基本相当,反映出机床的关键功能部件还是依赖国外进口,其基本格局虽有改进,但未发生根本变化。
3.进出口大幅度逆差不容忽视
机床工具行业一直是进出口逆差行业,2011年进出口逆差进一步拉大,达到历史之最,其原因在于:一是进口大幅增加。虽然出口产品也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增速仍低于进口增速,且出口基数也低于进口,故进出口逆差进一步加大。二是出口产品结构仍然存在问题。我国出口金额最大的前两位产品是工具刀具和磨具磨料(二者出口金额占比达到44.5%),其中相当一部分产品是低价的低端产品和原料型出口。进出口价格的差异也无助于逆差的缩小。
四、展望2012年 迎接挑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召开,经济工作基调确定为稳中求进,第一要务是稳定增长。2012年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将面临以下六方面挑战,一是主要用户行业发展放缓,内需拉动难以乐观;二是生产原料价格继续上行,效益增长难度增大;三是汇率上浮压力持续,对外贸易优势受到削弱;四是全球经济复杂多变,进入新的不确定性阶段;五是银行贷款有所松动,资金紧张不会根本改变;六是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内资企业压力明显增大。正确判断形势,充分准备,积极应对,努力拼搏,是保持机床工具行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基本要务。
我国机床工具行业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已打下良好基础。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助推了企业自主创新、高端产品研发和中高端产品产业化进程;近10年的高速发展,企业工艺装备条
件有很大改善;《机床工具行业“十二五”期间工作要点(试行)》明确了机床工具行业由大变强的努力方向,指明了“十二五”期间行业的重点任务及采取的主要措施。确立的三大标志性目标是:在为重点行业核心制造领域提供装备和服务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中高档数控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中高档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形成若干世界知名品牌和优势企业。“工作要点”已在企业中取得了广泛共识。为此,全行业要努力做到资源、精力、目标等三方面的集中,分阶段逐步实现“由大变强”的战略目标。
在新的一年里,机床工具行业面临挑战,任务艰巨,但只要我们正确判断形势,充分准备,积极应对,努力拼搏,行业就有信心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最后,对2012年做两点估计:
1)2012年经济运行速度与2011年相比将呈明显下降趋势,产值增幅将保持在15%左右,利润总额增速将进一步回落。而运行态势则可能先低后高。
工具经济体论文 篇3
关键词:软件工程;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工具;工具整合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7-0000-02
Integration Tool Exploration of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Technology,Economics,Management,Law
Liu Tong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University,Beijing100101,China)
Abstract:As modern software engineering related to technical,economic,management,law and other areas,derived from a cross between two disciplines,the traditional CASE tools can not meet modern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future.This paper talk integration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technology,economics,management,law,systematic CASE tools,and document automation of the main features to be described in detail,given an instance of an automated economics
Keywords:Software engineering;CASE Tools;Tool Integration
一、现状&问题
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软件的学科。由于落后的软件生产方式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从而导致软件开发与维护过程中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即软件危机。为了解决软件危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人们引进工程化开发的思想,继而衍生出软件工程技术、软件工程经济学、软件项目管理、工程伦理与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分支领域和学科。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工具,帮助进行应用程序开发的软件,包括分析、设计和代码生成。CASE工具为设计和文件编制传统结构编程技术,提供了自动的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息技术CASE工具的评价与选择指南》(GB/T 18234-2000)中对CASE工具有如下描述:在软件工程领域,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工具代表了用于开发与维护软件系统的支持技术的一个主要方面。这些工具的选择必须从技术与管理需求两方面加以仔细地考虑。
目前CASE工具的使用范围主要集中在软件工程技术层面。软件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就像一个金字塔,技术是软件工程的基础,管理用于统筹经济与技术的平衡。由于行业发展迅猛,软件工程正逐步向多学科交叉的方向发展。但是随着软件工程领域的逐步系统化,其配套的辅助开发工具却相对落后,且不成体系。在企业实际应用时,工具的发展跟不上技术与理论的发展,配套环境相对陈旧,各自独立,这无疑会大大降低企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使用Microsoft Project做项目管理,使用Enterprise Architect进行建模,使用Test Director做测试管理,使用Microsoft Office编制文档,之后就是各种IDE与测试工具……在大量的开发工作中,工具的使用就要占到很大部分,跨工具的交互问题是否能够得到有效处理?企业是否有足够财力保证工具是最新版本,以跟上时代步伐?资源是否得到有效配置?这些问题的答案目前还都是未知数。
二、系统化的CASE工具
笔者在此提出一款整合软件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的CASE工具概念。与其说是CASE工具,不如说是遵循CMMI(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的平台工具。它既是平台,又是工具。既可以根据CMMI不同等级定义过程,又可以自定义过程,既可以选择遵循中国国家标准,又可以选择遵循ISO/IEC标准,或是世界其他地区或组织的标准,开发过程既可以选择执行瀑布模型,也可以选择执行增量迭代模型……这款工具将国际、国家、组织、地方的标准与模型进行整合,指导软件开发人员进行贯穿于软件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过程改进与软件测试,通过标准、模型、经验的方法指导软件技术实现。
通过软件规模与复杂性度量、软件差错与可靠性度量、COCOMO(成本建设性成本模型)等方法进行投资、融资与项目可行性分析;软件成本预测与分析;资源的计划、组织与控制;招标与投标管理;软件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风险分析;项目评价与决策等。
通过WBS(工作分解结构)、阶段化管理、量化管理等相关项目管理方法,进行人力资源、风险、时间、成本、质量的综合管理,并与软件工程经济高度集成,进行自动的资源合理配置,大大降低开发成本,并能够通过平台工具的实时监控,全面了解项目进度与其他相关信息,协调开发人员与测试人员的工作,使得开发与测试纳入到统一的工作平台下。
通过平台工具,对软件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合同管理、商标与专利保护等。例如,在文档自动化与相关源代码、软件文档的基础上,自动生成中国国家版权局规定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指南》中所定义的申办材料,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进行资源整合。
集成后的工具,使得软件开发人员所关注的是软件本身及其过程改进,避免冗余工作,通过技术手段可以高效整合企业内部资源,高效进行系统化的软件开发工作。
三、文档自动化
简单的说,软件=程序+文档。软件产品必然要伴随着大量的文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GB-T-8567-2006)中所规定了共25类国家标准文档,以人工的方式来组织文档,缺点是不方便进行文档组织、版本控制,容易出现文字错误,与软件建模工具脱节,需要进行大量的静态黑盒测试,需要大量文档编写人员进行文档的维护。这无疑增加了软件开发成本。
Microsoft Office 2007及其更高版本在Excel、Word、PowerPoint中采用基于XML的文件格式。新的文件格式称为Office XML格式。新的格式使得任何支持XML的应用程序都可以访问和处理该文件格式的数据。应用程序不必是Microsoft Office系统乃至Microsoft产品的一部分。而最关键的是,Office XML文件格式已经正式收录到ISO/IEC DIS 29500标准中,成为新的国际通用文档格式,并被Open Office兼容,使得该格式能够进行跨平台应用。
这使得文档自动化成为可能,人们在实际使用过程当中,可以将软件模型、模型描述、文档描述加以整合,开发者选择执行的文档标准后,可以按照提示或提纲通过工具填写文档内容,并设定统一文档格式,进行输出,将软件开发人员从无聊的文档格式整理中解脱出来,关注文档内容,编制文档的过程,即为创造软件的过程。
四、一个可自动化的经济学实例
进行软件规模估算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过Albreach功能点法,MarkⅡ功能点法、COSMIC功能点法等。平台工具可以封装以上方法的算法,快速估算软件规模,以下我们以Albreach功能点法举例说明。
某软件根据需求分析,拟定关于外部输入权系数 ,外部输出权系数 ,外部查询权系数 ,内部逻辑文件权系数 ,外部接口文件权系数 的权重系数,并根据系统需要数据通信的程度、分布处理功能程度、临界性能要求、内部处理复杂性等共14类衡量标准得到环境复杂性因子 ,,由Albreach公式:
可得功能点为:
若功能点与源代码行的转换率为 (该公式可由经验模型导出),则估算的软件规模为:
该实例中,需要经验模型的积累,即通过已有项目的情况,预测分析出本次项目的结果,如果缺乏平台工具的数据支持,这一方法的人工计算方法将较为艰难。平台工具可以通过填写问询表格的可视化界面方式收集表格1与表格2的内容,并根据内部已有的大量项目经验构建数学模型,并反馈结果,待项目结束后,通过自动化分析工具对经验模型加以修正,通过大量经验积累,减小误差,并使得方差趋于最小化。通过软件工程经济学与项目管理中的各种模型,我们可以进行相互组合,模块复用,实现复杂数据的计算。
参考文献:
[1]GB/T 18234-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息技术CASE工具的评价与选择指南[S]
[2]GB-T-8567-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S]
[3]介绍Microsoft Office(2007)Open XML文件格式[Z].Microsoft Developer Network
[4]崔启亮.软件国际化与本地化管理[J].软件世界,2006,23
[5]赵玮.软件工程经济学[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篇4
泰勒 (1993) 提出了一个简单的货币政策规则, 被称为泰勒规则, 其表达式如下:
其中, it表示名义联邦基金利率, r*表示均衡的真实利率, πt表示通货膨胀率, π*表示目标通货膨胀率, yt表示实际产出偏离目标水平的百分比。这个简单的货币政策规则的含义是, 以短期名义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名义利率是通货膨胀、产出与其目标水平偏离程度的函数, 当通货膨胀和产出高于其目标值时, 经济过热, 中央银行就应该提高名义利率, 以抑制通货膨胀上升的压力。1993年, 美联储明确表示将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转向利率。20世纪90年代, 美联储开创的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的经济奇迹, 被认为与其按规则行事的货币政策是密不可分的。泰勒把目标通货膨胀率和均衡的真实利率设为2%, α和β设为0.5,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这一规则与沃尔克和格林斯潘时期联邦基金实际利率路径拟合的很好。之后, 许多经济学家对泰勒规则进行了深入研究, 对其作出一些修正, 在规则中加入了前瞻性因素、利率平滑系数等, 这些研究大都是以封闭经济为假设前提, 以短期名义利率作为中介目标。
在开放经济中, 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除了总需求渠道和预期渠道外, 还可以通过汇率渠道影响通货膨胀。真实汇率的变动会影响本国产品和外国产品的相对价格, 因而影响外国和本国对本国产品的需求, 进而通过总需求渠道影响通货膨胀。除此之外, 汇率变动会影响进口最终产品的本币价格, 因而影响CPI。一般来说, 汇率渠道比总需求渠道的时滞更短, 可更快地影响总需求。另外, 汇率变动也会影响进口中间产品的本币价格, 并通过CPI对工资设定的效应影响名义工资, 从而影响本国产品的生产成本, 最终影响国内通货膨胀水平。所以, 在开放经济中, 汇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是中央银行必须考虑的。
Ball (1999) 讨论了以MCI (Monetary Conditions Index) 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规则。MCI (货币条件指数) 是真实利率和汇率的一个加权平均数, 即MCI=wr+ (1-w) e。关于权数w, 经济学家们仍有争议, 有些人认为这个权数应当是利率和汇率在IS方程中的系数的一定比例。在开放经济中, 选择利率或MCI作为货币政策的工具, 哪个能更好地稳定通胀和产出呢?这主要取决于经济体面临的外生冲击的类型。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开放经济的简单模型来讨论这个问题。
方程 (1) 中, Y表示总产出, D代表国内总需求, X代表净出口。方程 (2) 中, F代表净资本流出 (或净国外投资) , 方程的含义是, 在国际收支平衡时 (均衡时) , 净出口应等于净资本流出。方程 (3) 是一个简化形式的IS方程, 表示国内总需求与真实利率成反向变动的关系 (α<0) , u1代表对国内总需求的冲击, 如财政政策或消费者信心的变动。方程 (4) 表示净出口取决于真实汇率e和外生冲击μ2, 真实汇率e (间接标价法) 的下降意味着本币贬值, 本国商品相对于外国商品更便宜, 会增加净出口 (β<0) 。μ2代表对净出口的冲击, 如贸易政策或外国经济实力的变化等。方程 (5) 表示净资本流出取决于真实利率、汇率和外生冲击。当国内利率上升时, 国内资产变得更有吸引力, 净资本流出会减少 (θ<0) 。当汇率上升时, 意味着真实汇率未来会下降, 回到其长期均衡水平, 这会提高国外资产回报率, 使净资本流出增加 (γ>0) 。μ3代表对资本市场的外生冲击, 如投资者突然认为国内资产的风险增加, 则会导致资本外流。
将方程 (4) 、 (5) 替换到方程 (2) 里, 经过简单的代数变换可以得到:
其中γ-β>0。
下面, 我们用这个简单模型来讨论选择r还是MCI作为货币政策工具。我们假定中央银行必须提前设定政策工具的目标水平, 并承诺将其保持在该水平, 当面临冲击时, 中央银行不能随意调整。在这个假定下, 选择哪种货币政策工具更能保持产出的稳定呢?
第一, 当面临国内总需求冲击时, 选择利率或MCI作为政策工具对于产出的稳定效果是相同的。这是因为, 国内总需求冲击μ1并不会影响利率和汇率的关系 (方程 (6) ) , 因此利率不变就意味着汇率不变, 进而MCI保持不变。所以, 在这种情况下固定利率和固定MCI对产出的影响是一样的。
第二, 当面临净出口冲击时, 利率目标比MCI目标更能稳定产出。假设因为贸易伙伴国经济萧条导致本国出口减少, 即负的净出口冲击 (μ2<0) 。如果固定利率, 负的μ2会减少净出口 (方程 (4) ) , 同时也会降低e (方程 (6) ) 。根据方程 (4) , e降低会增加净出口, 但是这个效应要小于冲击带来的直接负效应, 即净出口会小幅减少。由于国内总需求不变, 所以产出水平会略微下降。如果固定MCI, 负的μ2会降低e, 为保持MCI不变, 中央银行必须提高利率。利率的上升一方面会减少国内总需求, 另一方面会通过方程 (6) 提高e, 从而减少净出口。国内总需求和净出口同时下降会大幅度减少总产出。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固定MCI放大了来自负的净出口冲击的产出损失。
第三, 当面临净资本流出冲击时, MCI目标比利率目标能更好地稳定产出。假设出现资本外逃的情况, 即面临正的μ3冲击。如果固定利率, μ3>0意味着e下降, 本币贬值会增加净出口。因为利率不变, 国内总需求不变, 净出口增加会提高产出水平。如果固定MCI, μ3>0意味着e下降, 中央银行为保持MCI不变必须提高利率, 利率上升会减少国内总需求。净出口增加, 而国内总需求减少, 因此产出水平大体保持不变。在这种情况下, 固定MCI可以更好地稳定产出。
从以上讨论中可以看出, 在开放经济中, 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取决于经济体面临的净出口冲击与净资本流出冲击的相对重要性。经验显示, 不是所有国家在任何时期都适用于同一规则。例如,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 新西兰经济衰退, 而澳大利亚却基本保持产出稳定。在危机到来时, 新西兰刚刚采用MCI作为货币政策工具, 而澳大利亚仍使用利率。两国与东亚地区的贸易量相当大, 这一地区的经济衰退使两国出口锐减 (面临净出口冲击) 。同时, 两国也面临着一定的净资本流出冲击。因为, 危机来临时, 投资者一般会将资本撤离风险较大的国家 (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在这样的冲击组合下, 澳大利亚以利率为政策工具, 产出比较稳定。这是因为, 一方面冲击使净出口减少, 另一方面正的净资本流出又使得汇率贬值, 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净出口, 两种效应相互抵消, 产出大体保持不变。而新西兰采用MCI作为工具, 汇率下跌时, 为保持MCI不变, 央行不得不提高利率, 使得国内需求和净出口同时减少, 这种紧缩政策进一步加深了经济衰退。
综上所述, 在开放经济中, 汇率是货币政策一条重要的传导渠道。政策制定者在设计政策规则时必须把汇率因素考虑在内。但汇率究竟应出现在政策反应函数的左边还是右边, 或者说应选择利率还是MCI作为政策工具, 要依赖于对不同外生冲击相对重要性的进一步研究。对于中国来说, 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完善, 中央银行对资本项目严格管制, 所以净资本流出的冲击相对不重要。因此, 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不适宜采用MCI作为货币政策工具, 但在设定政策规则时应加入汇率变量, 即汇率应出现在政策反应函数的右边。
摘要:在开放经济中, 汇率是货币政策一条重要的传导渠道。决策者在设定货币政策规则时必须考虑汇率因素。但选择哪种货币政策工具能更好地稳定产出呢?本文以一个简单的开放经济模型为基础, 讨论了各种外生冲击情况下, 利率和MCI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对于稳定产出的效果, 并认为现阶段中国不适宜采用MCI作为货币政策工具。
关键词:开放经济,货币政策工具,外生冲击
参考文献
[1]Laurence Ball.Policy rules and exteral shocks[R].NBER, Working paper, 2000 (9) :7971.
[2]Laurence Ball.“Policy Rules for Open Economies.”In Taylor, J.B. (Ed) , Monetary Policy Rule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 1999.
[3]Taylor, John B.“Discretion Versus Policy rules in Practice”[J].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 1993 (39) .
[4]范从来.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J].金融研究, 2004 (6) .
工具经济体论文 篇5
R-GDP模型--网络经济风险性分析的新型工具
本文描述了一个分析网络经济风险性的全新的.工具R-GDP模型,它的作用在于揭示网络风险性与网络经济发展状况的内在联系上,添补了这一方面国内外的空白.除此以外,可以使用这个工具去分析和解释经济现象.对政府而言,这个工具可以起到宏观政策指导的作用.
作 者:李犁 周朝民 时宇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刊 名: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PKU英文刊名:TECHNOECONOMICS & MANAGEMENT RESEARCH 年,卷(期): “”(6) 分类号:F49 关键词:R-GDP模型 网络经济 有效网络风险工具经济体论文 篇6
关键词:多元线性回归;异方差;多重共线性
一、模型的假定
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理论,消费函数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实际消费与实际收入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第二,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第三,平均消费伴随着收入的上升而下降。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绝对收入假说的中心是消费取决于绝对收入水平,以及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本文便以此理论为基础,在解释变量中加入各地的失业率,建立模型并进行回归分析。
二、本文选取的是2012年全国26个省市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全年消费支出,以及各地区的失业率见表一
由检验的结果可知,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和自相关。
实验结论:
由东部地区消费和可支配收入模型可知,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年人均消费支出增加0.4367个单位;由西部地区消费和可支配收入模型可知,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年人均消费支出增加0.5391个单位。由截距项可知,东部地区的截距项为5500.839,而西部地区的截距项为-132.890,表明东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西部地区的消费起点明显低于东部地区,但消费的潜力比东部地区大。
总之,东西部消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是西部地区的消费水平低于东部地区的消费水平,因此使得全国的消费水平有所下降。因此,为了缩小东西部的差异,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加大对西部的基本建设投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西部大中城市的工业力量;加强对西部教育的投资,提高人力资本等等。通过这些措施,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可支配收入,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潘俊峰,周志刚.我国东西部发展差异的主成分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3(1):65-68
工具经济体论文 篇7
一、数学工具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1. 利用导数进行边际分析
定义设y=f(x)是一个经济函数,其导数f’(x)称为的f(x)边际函数,f’(x0)称为f(x)在x0的边际函数值。例如,成本函数C(q)的导数C’(q)称为边际成本;收益函数R(q)的导数R’(q)称为边际收益;利润函数L(q)的导数L’(q)称为边际利润。
由边际函数的概念不难发现,经济学中的边际概念实际上就是导数概念的经济化,所以我们就完全可以把数学分析中有关利用导数研究函数性态的知识用来进行边际分析。例如,通过利用导数来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从而分析总利润随产量的变化的情形。
总利润函数等于收益函数与成本函数的差,即L(q)=R(q)-C(q),则边际利润L’(q)=R’(q)-C’(q)。由导数与函数单调性的关系得到:,而,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经济现象,(1)当产量已达到q0(q0是满足R’(q)≥C’(q)的解),此时L(q)是增函数,若再多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大于所增加的成本,总利润增加;(2)当产量已达到q0(q0是满足R’(q)≤C’(q)的解),此时L(q)是减函数,若再多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小于所增加的成本,总利润减小。
导数的定义决定了在边际分析中,所讨论的是函数的变化率问题,是个绝对变化率,而要更深入的分析一些经济问题,需要研究函数的相对变化率,进行弹性分析。
2. 利用导数进行弹性分析
弹性研究的是函数的相对变化率(因为与都是相对改变量),它反映的是自变量的变化幅度对因变量变化幅度的影响程度,由定义知当时,,即当自变量在x0处增加1%时,因变量y相应地在y0=f(x0)处近似地改变个百分数。
下面利用弹性分析来讨论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R(p)=p D(p)之间的关系。因为R’(p)=D(p)+p D’(p)=D(p)Ep=D(p)(1-Rp)可见:(1)当Ep>1时,R’(p)<0,所以当需求变动的幅度大于价格变动的幅度,此时边际收益小于零,即收益减少,所以随着价格的上升收益会减少。(2)当Ep<1时,R’(p)>0,所以当需求变动的幅度小于价格变动的幅度,此时边际收益大于零,即收益增加,所以价格上涨,总收益减少。(3)当Rp=1时,R’(p)=0。所以当需求变动的幅度等于价格变动的幅度,边际收益等于零,即总收益保持不变,收益对于价格处于临界状态。
综上,需求价格弹性和总收益的关系可概括为:如果价格和总收益以相反方向变化,那么需求是有弹性的;如果价格变化但总收益不变,那么需求是单位弹性的;如果价格和总收益以相同方向变化,那么需求是无弹性的。
3. 利用导数进行优化分析
在高等数学中,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值是一种常用方法。具体地讲,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在导数为零的点处取到,在实际问题中,最值点就是极值点。在经济分析问题中,我们可以利用该方法进行经济分析。当我们根据经济现象建立了数学模型,当经济函数是一元或二元函数时,通过求导数或偏导数,再求导数为零的点,该点就是经济问题的最优点,根据实际可能是收益最大化的点,或者是消耗最小化的点。
在以上的经济分析问题中,所研究的都是一些确定性的经济关系,而对一些不确定性的经济关系的研究,需要我们先对经济变量间的关系进行测定,从而进行经济预测,探索一些经济规律。
二、一些数学工具在经济预测中的应用
1. 回归分析在经济预测中的应用
回归分析是研究相关关系的一种数学工具,是数理统计中最常用的统计方法之一。所谓回归分析就是对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数量变化的一般关系进行测定,确立一个相应的数学表达式以便从一个已知量来推测另一个未知量,为估算预测提供一个重要的方法。
2. 马尔科夫链在经济预测中的应用
可以利用马尔科夫链来预测经济状态的变化趋势,在[6]中,应用马尔科夫链理论建立了期望销售利润预测的数学模型,并结合有关实例进行了计算分析,另外也可以用来预测市场占有率等。
三、结论
随着经济学的发展,用数学工具来分析和求解问题已成为对各种经济领域进行研究,从而获得最佳解决方案的必要手段。当然,为了更好地利用数学来研究、解决经济问题,我们要从经济的实际出发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数学的理论和方法求解模型,进而形成经济理论,并在实践中验证这些理论,然后利用他们指导经济运作。
摘要:从经济学问题的分析和预测两个方面研究了一些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为分析一些经济现象和预测一些经济规律提供帮助。
关键词:数学工具,经济分析,经济预测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魏宗舒: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李胜玉: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08,18:270
[5]吴云天: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4,7(3):87~88
论经济学中的工具主义方法论 篇8
布劳格 (1990) 将19世纪和20世纪经济学方法的演变历史归纳为两句话:“实证主义者, 大部分19世纪的故事;证伪主义者, 大部分20世纪的故事。”[4]据统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20年间, 西方经济学界出版了50多本经济学方法论的著作, 几乎都和证伪主义者有一定的联系, 在1991年总结的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达成的十三点共识中, 有七个和证伪主义有直接联系。当今西方经济理论已明确把证伪主义基本思想作为其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基础。经济学中的工具主义方法论是证伪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 最早是体现在马克卢的观点中, 弗里德曼 (1953) 的思想被认为是工具主义方法论的典型体现[4]。
二、工具主义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工具主义学说
工具主义是实用主义哲学中的一个分支, 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杜威在他的《哲学的改造》中提出关于科学知识的工具主义观点, 他把知识、理论等看做是人们用以达到活动的目的的工具。工具主义认识论认为, 理论本身并不一定是客观事物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的反映, 而很有可能是人们构造出来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即“真理即效用的观点”, 这里的“效用”不是纯粹个人效用, 而是满足公众和客观条件的工具[2]。用工具主义的哲学观点对待科学知识的性质、作用问题, 就构成了科学哲学领域的工具主义方法论。
三、经济学中的工具主义方法论
1. 产生背景。
将工具主义的哲学思想运用到经济理论的研究中, 就产生了经济学中的工具主义方法论。经济学中的工具主义方法论产生于对正统经济理论评价的讨论中。20世纪中叶, 西方经济学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按照一定的基本假设, 把各种经济事物用抽象的理论化概念进行了系统的描述。不仅从总的理论体系来看, 西方经济学离不开一定的假设, 而且在具体的理论中, 特别是那些模型化的理论中, 也都是以一定的假设为前提。在20世纪30年代, 哈奇森对经济学的抽象演绎性质提出了批评。20世纪40年代又有人对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厂商理论提出怀疑, 他们指出, 新古典理论认为, 厂商在确定其产量与价格时, 遵循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 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厂商在确定产量与价格时, 是根据成本和利润水平来确定价格, 根据自己的生产能力和销售经验确定产量。因此, 在各种假定下构造的新古典理论的科学性受到挑战。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 西方国家出现了大量失业与剧烈的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现象, 出现这种现象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失灵。而无论是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还是他之前的马歇尔等人的微观经济理论都以逻辑实证思想为指导。当一个经济理论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时, 其指导思想至少是有很多不足的。经济学中的工具主义方法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面对对于厂商理论的质疑, 马克卢普曾回应说:“重要的并不在于厂商是否在经营中真的计算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而是厂商行为的结果是否符合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3]这就使得理论假设真实与否对于理论的科学性来说就不那么重要了。这种观点开始显示出经济学中的工具主义方法论倾向。
2. 主要内容。
经济学的工具主义方法论认为, 经济理论本身并不是对实际经济活动的真正描述, 而是一种预测经济事实的工具。1953年, 弗里德曼发表了《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一文, 这篇文章被认为是工具主义方法论的典型表现[8], 弗里德曼的工具主义方法论思想可以称得上是“经济学工具主义方法论思想的概括”。
弗里德曼 (1953) 提出著名的“假设条件不相关”命题。含义是理论的作用在于解释现象和预测现象。他认为, 假设从来都不是真实的, 对于假设的考察不是看它是否具有真实性, 而是看建立在假设之上的理论是否能够很好地做出精确而有意义的预测。所以, 经济理论不过是一种预测工具, 而相应地评价某一理论的优劣, 也就不再是依据它对实际经济生活反映的真实程度, 而是它的预测能力[9]。
3. 萨缪尔森的“操作主义”与弗里德曼的“工具主义”之争。
1932年, 哈奇森真正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导入经济学[1]。他在方法论上的基本思想是认为, 科学经济学所研究的应当是经验上可验证的命题, 但是对于应当加以验证的是经济学命题的假定 (前提) 还是其预言, 他没有明确的态度。20世纪萨缪尔森和弗里德曼在方法论上的争论正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
萨缪尔森认为, 经济学方法论中的中心问题就是在经济学中导出在操作上有意义的原理, 即只给理论或假设赋予一定数量值, 使其转化为一种具有可运算意义的操作, 这些理论或假设才是科学的, 有意义的。这表明他所关注的是经济学理论的解释、描述功能。萨缪尔森认为, 精确的预言并不是理论有效与否的唯一贴切检验, 检验假定并不比检验预言来得困难, 检验假定所需的证据并不一定难得, 其检验结果也并不一定更为模糊。检验假定的意图有可能产生重要的顿悟, 有助于说明检验预言所产生的结果;弗里德曼认为, 经济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发展出一种理论和假说, 使之能够对尚未观察到的现象做出合理的、有意义的预测, 而对理论的假设前提的检验是不必要的。假设前提的虚假甚至不是它的缺点, 而且是实证经济学的优点。因此, 这类假设在某一特定领域是虚假的, 在另一更广泛的场合则是可以加以验证的。把对基本假定的直接证实作为对一个理论正确性的批评性检验是不适当的, 这种检验是先于或独立于理论预言的。
其实, 不管是萨缪尔森还是弗里德曼, 二人实际上分享着共同的问题背景, 都是以不同的方式来达成共同的目的。即对正统经济学加以改造, 使之免受假定不真实的指责。
四、弗里德曼经济理论中的工具主义方法论
1. 单一的货币政策规则中工具主义思想。
货币政策的“规则”与“权变”之争, 曾经轰动一时。以国家干预经济为基调的凯恩斯主义, 倡导“相机抉择”的“权变”政策[7], 弗里德曼认为, “权变”政策不仅事实上很难收到预期效果, 甚至会适得其反, 造成经济活动的大起大落。据此, 他力主政府放弃“权变”货币政策, 而建议用“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把货币供应的年增长率, 长期地固定在与经济增长速度以及劳动力增长率大体一致的水平上。“单一货币规则”政策主张是工具主义方法论在其经济思想中的表现, 因为工具主义方法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强调经济理论的预测性作用。从经济实践来看, 如果理论具有预测性作用, 那么首先就要具有可控性。宏观经济中的货币需求是内生变量, 而货币供给外生变量, 是由中央银行来控制的。
2. 自然失业率假说———工具主义思想的典型表现。
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率假说的理论基础是“适应性预期理论”。1956年, 卡根提出了“适应性预期”[5], 认为, “适应性的预期”是指:根据记录的经济变量的过去值预测其未来值, 且通过反复检验、修正, 使预期逐渐符合客观过程。自然失业率假说的内容是:长期中经济处于自然失业率状态, 长期中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是无效的。弗里德曼认为, 人们在做出决策之前, 总需要对经济活动的未来做出预测, 但由于人们不可能完全掌握一切信息, 只能根据其以往的知识或经验来形成预期, 所以人们通常也只能依据经济活动的变化逐步地修正自己的预期, 调整自己的行为, 以适应物价等的变动。这样凯恩斯学派用通货膨胀来减少失业的政策的有效性就成了问题。具体地说, 在短期内, 如果政府实行通货膨胀, 使货币工资的增长率慢于物价上涨率, 那么雇主感到实际工资下降时, 就会增加雇佣工人的数量, 而工人还来不及调整自己的价格, 就相信提高了的货币工资代表较高的实际工资, 就愿意就业。这样, 通货膨胀刺激了就业的增加。但是这种情况不会持久, 这是因为:从长期来看, 如果工人了解到货币工资买不到预期那么多的物品, 而感到实际工资已经下降时, 工人就会产生适应性预期, 即要求提高工资或减少就业以适应物价的上涨。
五、对弗里德曼的“工具主义”方法论的评述
弗里德曼的工具论无疑影响广泛, 以至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部分的经济学方法论研究都以对其加以辩论为核心。数量经济学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学者对萨缪尔森方法论的认同, 弗里德曼的工具论开始遭到哲学家的质疑。不同质疑者对工具论批判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但总结起来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弗里德曼的工具论犯了逻辑不一致的错误[6]。 (2) 弗里德曼的工具论中关于假定的概念过于笼统, 他没有区分假定的不同类型, 甚至没有区分初始条件、辅助假说和边界条件。 (3) 工具论没有实质性的方法论内容, 它既不能解决也不能解释经济理论的科学性问题。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 弗里德曼的工具论失去了哲学家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程恩富, 胡乐明.经济学方法论——马克思、西方主流与多科学视角[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2]杜威.哲学的改造[M].许崇清,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3.
[3]劳伦斯A.博兰.批判的经济学方法论[M].王铁生, 等, 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4]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M].黎明星, 等,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5]马克·布劳格, 等.经济学方法论的新趋势[M].张大宝, 等, 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6]谢拉C.道.经济学方法论[M].杨培雷, 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7]张俊山.经济学方法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8]朱成全.经济学方法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工具经济体论文 篇9
一、金融工具在提高外贸企业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一) 金融工具的含义及特征
在金融市场上可以用来交易的金融产品, 通过基本的支付金额和支付条件为基础因素, 为贷者和借者之间的金融债务形成书面证明文件等, 均可以称之为金融工具 (monetary instrument) 。企业与银行金融业务合作时, 通过金融工具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并获取常规业务之外的利益, 使企业资金得到有效使用, 并实现最大化利益。而且, 金融工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特性[1]:
期限性:要求债务人在一定的期限内偿还通过金融工具所产生的金融债务。
流动性:在金融工具更换的同时, 使客户现金不会因金融工具的更换受到损失。
收益性:金融工具在定期和不定期的情况下, 给使用客户带来经济效益。
安全性:在出现风险的同时, 使客户的本金和相应收益安全收回, 减少相应的经济损失。
通常情况下, 期限越长收益越高, 表明期限性和收益性是相关的, 反过来说, 期限越短收益越少。安全性和流动性相对较强的金融工具收益性明显减少, 三者之间关系成反相关。同时, 收益性较高的金融工具, 在流动性和安全性两方面相对来说就差了一些。正因为有这几种不同特性, 致使金融工具形成多种不同的产品, 使其能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
(二) 利用金融工具, 实现银企双赢
企业通过和银行的合作, 创建一个新的, 并富有成效的合作交流平台, 使银行和企业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都能平稳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与外贸企业、金融机构进行经验的探讨和分析, 从而实现外贸企业与银行的双方合作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将外贸企业的业务多元性, 融合到银行金融工具的不同产品中[2]。例如:企业在进出口业务中, 使用银行提供的押汇、保理以及海外代付等金融工具进行有保障的使用。国内业务也可以使用商业承兑, 银行汇票等方式进行有保障的交易。使企业与银行都到达共赢的局面, 其中企业降低了成本, 提升了收益, 银行方面也通过相应的产品获得利益。
二、现代外贸企业使用金融工具的现状与问题
外贸企业在金融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上, 一般都要受到周边环境、企业家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地方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偏好。在经过金融危机过后, 企业家大多数采用民间信用抵押为主, 极少人使用银行推出各项金融工具, 致使银行业务难以展开。现在, 由于缺失相应的金融产品培训和服务, 导致交易方式和机构的欠缺, 也是造成企业家对金融工具都采用了相对保守方式的重要因素。总的来说, 企业家对他们陌生的业务环境都保持着警惕的心态。目前, 随着人民币汇率持续不断的高升, 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波动等诸多因素影响下, 现代金融工具对企业的应用, 也逐渐形成了相应的市场, 随着市场的巨大应用, 金融工具在企业中体现出来的作用也是越来越明显, 金融工具更是加快了我国金融市场发展, 使我国金融市场更加完善, 金融工具更是在企业发展中奠定了重要的位置。
三、利用金融工具提高外贸企业经济效益的建议
(一) 外贸企业应注重提高财务人员职业道德
外贸公司对金融工具的不正当使用, 进行非法操作, 从中获取利益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例如:关联方相互联系诈骗银行资金, 更有着利用票据的造假进行盈利, 现如今, 高科技发展到今天, 科技诈骗手段不断运用到票据领域, 诈骗一旦成功, 将会直接造成银行经济损失。外贸企业对票据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不但要加强人员的工作能力和风险意识, 还要注重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只有员工有着道德防范意识, 洁身自爱, 公正公平才能使企业的发展更具长远性。
(二) 外贸企业应注重提升财务人员专业技能
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在会计, 税务等基础知识精通的同时, 还有对金融知识有着一定的了解, 通过与银行的联系, 及时了解不同银行之间, 推出的不同的金融产品, 产品的特点和适用性进行详细了解, 同时, 对产品费用, 产品的利率等情况进行对比, 在产品相似的情况下, 优先选择费用较低, 利益较高的产品。这就需要企业财务工作人员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 还要不断提升高专业技能 (例如:实际操作能力, 业务处理能力, 技术能力和相关的业务知识等) 的主动性, 不断的充实自身的知识, 从而提高业务能力, 给企业带来最大效益。
(三) 外贸企业应灵活选择金融工具
金融工具的选择和使用, 不但可以为外贸企业提供正常经营资金, 还可以为外贸企业的扩大生产提供有力的资金基础。金融市场的日渐成熟和平稳发展, 让外贸企业选择的金融工具也是逐渐增多, 每种金融工具都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和风险控制, 只有对金融工具进行详细了解, 进行充分的判断和分析, 选择适合外贸企业目前发展所需要的金融工具。企业看中利益, 就是要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化利益, 只有合理有效的对金融工具的使用才能给外贸企业带来额外的经济效益。外贸企业对利率和汇率的变化应要实时的关注, 以免出现大幅度波动, 因此, 要结合具体实际情况来决定金融工具的选择。
(四) 金融机构应积极协助企业进行管理
1. 协助外贸企业建立自有的内部银行, 对企业的资金运营起到监督的作用, 从生产到流通进行有力调控, 资金到核算方面进行全面监控, 杜绝企业内部的浪费现象。
2. 对商业票据等高效便捷的结算方式进行有效推行, 强化企业与银行之间的票据化使用, 杜绝挂账信用, 促进销售货款的有效回收。
3. 帮助企业, 利用经济, 法律以及行政等多方面手段解决“三角债”问题, 结合实际情况对前清后欠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3]。
4. 加强外贸企业对流动资金的重视, 增加企业自身发展能力。对企业流动资金的少补和不补的企业, 要给予相应减少企业的贷款额度, 严重者将直接给予停止合作, 并追回其贷款。
5. 强化金融工具的重要性, 对企业进行培训和宣传, 使企业正确选择和使用金融工具, 以达到企业和银行共赢局面。
四、结论
随着进出口贸易市场的不稳定, 原材料价格的提升, 外贸企业公司的常规化经营, 在市场的大环境影响下, 外贸企业所获取的利益也在逐渐减少。综合上述所说, 外贸企业与银行金融产品相互合作, 使外贸企业在常规业务以外, 还可以通过选择银行的金融工具使企业增加额外利益。外贸企业在选择金融工具时要通过对自身的经营环境与贸易市场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 用最小的投资, 获取最大的利益, 使其外贸企业能得到长久平稳的发展。
摘要:目前, 在面临贸易形势的不稳定, 市场环境影响下, 外贸企业在经营常规业务之外, 还可以选择一些相对稳定的银行金融工具进行相互合作, 从而获取常规业务以外的利益, 使企业更具有持续发展性。本文重点讲述, 如何利用金融工具使外贸企业获得经济效益, 创造银行和企业共赢的局面, 对外贸企业的长久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金融工具,外贸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俊德.建构中小企业优质融资环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4.
[2]孙俊.金融结构演化与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南京大学, 2014.
工具经济体论文 篇10
综合统计在基层管理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常言道:“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 竞争日益激烈, 要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基层单位领导者就必须掌握自己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 了解本单位在经济市场中所处的位置及其具有的实际竞争能力, 合理评估自身价值, 才能对单位发展方向进行正确的可行性分析, 做出切实可行的决策, 才能及时抓住市场机遇, 并使企业利润最大化可见, 而基层综合统计工作正是提供这些产品的具体工作, 可见, 综合统计工作对于提高基层单位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基层单位经济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通过检查计划完成情况, 促进计划按时保质完成
每个基层单位都必须对其未来的工作进行一个或长或短的计划, 而计划的执行情况则需要依靠综合统计提供的资料来显示, 基层综合统计通过对计划完成情况的检查, 不但能了解计划完成进度, 还能督促计划按时完成, 并能及时发现计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促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也能及时发掘出超速完成计划任务的潜力所在, 最终引领基层单位顺利地沿着正确的道路循序前行。例如, 某事业单位由于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在管理方面存在一些漏洞, 相关部门在工作上互相推诿, 致使该单位在设备购置的过程中出现了遗漏现象, 在某设备的购置计划已下达近一年时间, 且财政拨款也早已到位的情况下拖至年底时仍未按计划进行购置。按照当时的财政政策, 当年计划购置设备的节余款必须在次年年初按节余数返还财政部门, 这样, 该单位就会错失一次设备购置机会, 损失几百万元的设备购置额度, 从而影响到该单位的设备更新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由于该单位综合统计人员在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及时发现了该问题, 并向相关领导反映, 才及时防范了该错误的发生, 为单位挽回了一次设备购置机会和几百万元的设备购置款。
二、横向比先进、找差距, 指导基层单位有目标地改进不足、找准发展方向
通过横向比较, 不但能看见自己在同行业中所具有的水平, 找出与同行业单位之间存在的差距, 还能够及时弥补自身所存在的不足, 从而为基层单位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奠定好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同时也为基层单位不断提升竞争力, 以及找出与同行业之间存在的差距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一) 与同行业相比
通过与同行业的生产水平、规模大小、结构状况、竞争能力, 市场需求及在市场上所占份额等等指标进行比较, 往往可以很明显地体现出基层单位在行业中所具有的现时水平及存在的不足之处, 使基层单位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去改进和提升自我。例如, 通过基层单位产品销售量与同行业其他基层单位该产品销售量相比, 就可以看出本单位产品是否畅销。在畅销的情况下, 是否还有销售空间可以扩大再生产, 提高产品产量;而在滞销的情况下, 找出滞销原因, 加以改进, 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其活力, 摆脱困境, 创造一个良好生存环境。通过与同行业其他基层单位的生产经营结构状况的比对, 可以找出自身生产经营结构不合理之处, 及时加以调整, 就能优化基层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 使基层单位的生产经营进入一个良性环境。
(二)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通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 也同样能展现出基层单位的不足之处, 使基层单位能够科学地找出差距所在和努力方向, 戒骄戒躁, 不断进步。例如, 某企业的产品性能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后经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 才意识到其所生产产品已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存在着被淘汰的风险, 于是, 积极主动地开展新产品的开发研究, 不但使企业的生产水平更上一层楼, 还为企业开拓出新的生机。
三、纵观历史数据, 揭示基层单位的发展趋势, 为基层单位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引
纵观历史数据, 通过对本单位总量指标的历史数据进行汇总和整理, 可以揭示出基层单位在规模上的变化情况及发展趋势, 通过研究基层单位在规模上的变化情况及发展趋势, 可以根据基层单位在经济周期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合理地调配生产资源, 充分得用现有资源, 使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同时相应地使资源的浪费率达到最小化, 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例如, 基层单位正处于萌芽、成长和发展阶段, 则基层单位就可以抓住机遇, 适时地加大投资力度, 继续扩大生产规模, 充分获取经济利益;如果基层单位正处于衰退阶段, 则应及时转变生产方向, 研发新产品, 为基层单位的后续生产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弥补各专业统计片面地看问题的
不足, 全面地反映基层单位的实际状况, 为基层单位的管理者提供强有力的决策依据
每个基层单位都少不了人员及劳动统计、财务统计、生产经营统计、设备统计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等专业统计工作, 各专业统计由于其只收集某一方面的资料, 只能是从某一侧面反映基层单位某一方面的状况, 存在极大的片面性, 其结果所展示的问题难免也存在片面性。而综合统计由于能够全面地收集资料, 综合反映基层单位的全貌, 其所提供的全方位的统计资料使基层单位的管理者也能够全面地看问题, 不至于因片面地看问题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从而可以更好地避免因统计信息不全面而引致决策失误, 并且能使基层单位管理者对本单位经济运行机制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调控, 促进基层单位各方面协调发展。
五、通过综合统计整理和分析, 形成易于管理者应用的科学依据
在收集、整理综合统计资料的基础上, 综合统计还能通过图像和文字的形式将枯燥乏味的数据以形象、直观、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 从而使基层管理者可以更轻松地了解到单位的概貌和经济运行状况, 更利于基层管理者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基层单位的运行机制、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
工具经济体论文 篇11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王黎明执行副理事长、市场部屠景先主任、周敏森研究员、李卫青主管、山东机床通用机械工业协会林江海理事长、汤世贤副理事长、李保民副理事长、夏玉海监事、王桂东秘书长、济宁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郝禧义科长等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山东机床通用机械工业协会林江海理事长主持, 王黎明执行副理事长首先致辞, 祝贺会议的召开, 并就我国机床根据行业整体情况和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 (CIMT2015) 情况做了简要说明。郝禧义科长介绍了济宁市机械工业的基本情况。
报告会上, 屠景先主任做了“2014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和“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 (CIMT2015) 展会介绍”、周敏森研究员做了“世界机床工具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和“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 (CIMT2015) 展会特点与新品介绍”、山东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李贻斌教授做了“国内外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山东大学张建华教授做了“矿物质机床结构件复合材料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山东博特精工股份有限公司朱继生高级工程师做了“数控机床滚动体功能部件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等专题报告。
山东山大华天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兰普电气有限公司、山东永华机械有限公司分别介绍了企业产品研发和转型升级情况。
【工具经济体论文】推荐阅读: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1.2信用工具与外汇教案10-07
安全工具论文01-07
交通工具论文06-07
金融创新工具论文06-27
教学辅助工具论文10-08
智能工具柜论文11-25
开发工具与平台论文12-16
机械设计教学工具与方法的开发的论文07-15
用工具设计工具11-26
工具书不是工具书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