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八荣八耻

2024-08-04

中学生八荣八耻(共9篇)

中学生八荣八耻 篇1

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道德传统的伟大民族,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反映了时代精神,又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武德教育应同提倡社会主义荣辱观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其时代性。为了更好加强武德教育,我们应该发扬武德教育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与时俱进。把武德教育,“八荣八耻”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充实内容、创新形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实践中来,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 中华武术与八荣八耻

1.1 以爱国主义为荣的中华武术精神

列宁曾经精辟地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武德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其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古代以儒家的道德为主体,近代以救亡图存为要旨,而现代则以爱国主义为极致。爱国主义赋予了中华武术强大的生命力,对国家对民族兴衰的关注,使中华民族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爱国主义传统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和民族气概之中,成为我国各族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而中华武术把爱国主义当作它精神的最高层次。纵观中华武术的发展史,历代的仁人志士均视“寸寸山河寸寸金”、“甘心赴国忧”,其中涌现出许多救国家于危难,救民众于水火的武林豪杰。如少林寺有歌诀道:“罚惩恶歹忠国家,永为民族功绩创”。“洪门”昭告成员:“吾宗之练习此术(指洪家拳),乃有爱国思想存于其间。诚肯筋骨废弛,不能报国;东海可移,此志莫易;磨练筋骨,留以有待。”他们热爱祖国,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高尚品质,教育和激励着后代习武者。

南宋著名的爱国将领、诗人辛弃疾不仅写下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诗篇。还组织“飞虎军”抗击金兵,北伐中原,收复失地。民族英雄岳飞自小就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在南宋军民抗击金兵侵扰的英勇斗争中,率领“岳家军”英勇善战,打的金兵自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其“精忠报国”的坚强决心和誓死与侵略者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民。明抗倭英雄戚继光以“封侯非所愿,但愿海波平”的决心,以“杀贼保民”的旗帜招募成立了一支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戚家军”。与俞大猷等爱国将士一起大破倭寇,将进犯东南沿海的倭寇全部荡清消灭。文天祥在殊死战斗兵败被俘后,面对敌人的高官厚禄与死亡威胁,大义凛然,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烈诗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爱国壮歌。

1909年,英国大力士奥皮音自称“世界无敌第一大力士”,在上海扬言要与中国人比武。霍元甲同徒弟刘振声应邀赶赴上海,约定在静安寺路张家味莼园设擂比武,霍元甲同时刊登广告曰:“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夫中一病夫,愿与天下健者从事!”同时声明:“专收外国大力士,虽有铜筋铁骨,无所惴焉!”奥皮音望风而逃。

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在现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因此,习武者应该把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上,当国家受到侵犯时,应为了捍卫祖国英勇奋战,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中华民族之兴旺繁荣而奉献毕生。

1.2 以为人民服务为荣的中华武术精神

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是一个国家能否持久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当代中国,武术也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功能作用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它逐渐脱离了原始的为其军事、政治服务的形态,转变为以健身、娱乐、竞赛、教育以及文化继承与普及等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形式。这种以人民为主体的转变也体现出武术以及武德的发展与传播是跟随着国家文化思想的转变而转变的,是切切实实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

当然,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也不是空穴来风,早在古时,仗义济民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陈子昂指出:“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百姓)。”范仲淹有名言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孔子强调:“君子喻于义。”墨子认定:“万事莫贵于义。”武林中也有类似的话语,如《少林歌诀》的“永为百姓解困苦,普度众生扶危困”、“惩制恶霸和歹徒,解救黎民济良善体现了武术为民解困抚危的宗旨”。唐人说的“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在武林人士中,实践了这一点的为数不少。

1.3 以崇尚科学为荣的中华武术精神

科学是要给人们一个真实的世界,科学追求务实,科学要求尊重规律,科学注重客观实际,科学鼓励质疑,科学也不排斥艺术和文化。武术是中国的国粹,武术需要科学应该是基本公认的,但是,如果没有从道理上真正领悟武术为什么需要科学,众多仅仅在口头上支持武术科学的人就会让科学走样;如果没有从心底里真切体味武术为什么需要科学,那些在表面上提倡武术科学的人就会使武术变味。

武术首先是一项人体技艺。没有技艺,武术无以依存。然而,无论武术是一种什么样的技艺,这种技艺都有其专门的规定性和特殊的规律性。作为人体的运动,武术离不开人体科学的指导,尤其是运动人体和人体运动科学的指导。生理学、生物力学、生物化学、解剖学、医学等无一不是究明武术技艺原理的科学。懵懂地进行武术活动,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得不偿失,轻则伤筋动骨,重则骨断筋折。古往今来,不懂得科学武术习练而致伤、致残、致死者不可胜数。不懂科学的武术教员会误人子弟,不懂科学的武术学员会自毁前程。

同时,武术是一种精神文化。武术是在人类追求某些特殊的精神目标中生发和繁荣起来的。武术曾经在人类的超越自我、挑战极限、体验对抗的精神家园里扎根,武术曾经在自信、崇高、坚韧、执著、友爱、真诚的精神世界里遨游。没有精神追求的武人是没有武魂的,而没有武魂的习武者永远登临不了武术的至高境界。武术属于体育,高于体育。其实也意味着武术比一般的体育具有更深科学内蕴的含义。

1.4 以辛勤劳动为荣的中华武术精神

辛勤劳动不但可以使个人价值本身得到充实和丰富,更体现了个体在社会中的价值,为社会服务,完成自身的价值功能。武术亦是如此,武术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一直沿革到今天而没有被历史所淘汰,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武术是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地发展着,它没有由于火器的进步,使直接用身体进行格斗的技击技术在实战中的作用逐渐减小而停止自身的发展。相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为满足人民更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仍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有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这充分证明了武术存在的社会价值,它源于中国,也有义务和责任服务于国家,回报中华民族。

同样,武术人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劳动,兢兢业业,为武术的继承、发展与传播作出贡献。例如功夫皇帝李连杰,他的根基来自新中国推广确立的武术套路竞赛,而这种竞赛类型的终极目的便是挑战自身极限与展示武术之美。李连杰以其独有的沉静而清澈的气质成为中国古典侠士的理想代言人,通过无数令人难忘的角色形象造就了武侠迷心目中策马江湖的梦中传奇,对宣传和发扬武术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

1.5 以团结互助为荣的中华武术精神

自古以来,各门派要求习武者要团结互助,即互相尊重,互相友爱,互相帮助。《少林习武戒约》规定:“严禁排斥别派言行,团结同道,互助互帮,共同提高技术水平”。这就要求打破宗派门户之见,破除循旧保守,固步自封的旧习,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用集体主义原则来调节个人和集体、个人与其他习武者的关系,善于肯定他人取得的成绩,虚心求教,搞好武术各派的团结,做到“以武会友,切磋技艺”,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同时,团结互助首先就要做到尊师重道,尊敬师长在中国武术文化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是武林中人必循的礼仪。《少林十戒约》云:“平时对待师长,宜敬谨,凡事勿得有违抗及傲慢之行为。”这就要求徒弟在师长面前言行要恭敬谨慎,不得违抗师长的言行,不得有狂傲无礼的行为。应该聆听师长的教诲,勤学苦练,学而不厌,在师长的指点下循序渐进地学好武艺,为师长争光。徒弟尊敬师长,师长也要爱护徒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徒关系。

1.6 以诚实守信为荣的中华武术精神

“言必行,行必果,已诺必诚”。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赞游侠:“其言必信,己诺必诚”。重义守信,急人所急是武林人士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途径,也是显示武术社会价值的重要方式,它是武功与个人品格的综合体现。这种行为的本身也包含有胜负和抗暴意识,意味着对社会不平的暴力反抗,对邪恶势力的惩罚。同时,它也包含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事后还往往留下不虚此生的欣慰。

在传统武德中,重义轻利是武林豪杰所推祟的武德信念,一度被看作是武林豪杰首要的处世标准,而现代武德既要破除传统武德重义轻利的侠义观对习武者的影响,又要反对西方重利轻义的功利主义对他们的渗透,建立起现代武德义利统一观。现代武德义利统一是指国家人民利益首要性和尊重习武者个人合法利益的充分统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习武者个人利益得以发展的保障。自觉地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这不仅是现代武德的基本内涵,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精神。

1.7 以遵纪守法为荣的中华武术精神

遵纪守法是习武者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培养习武者的武德,就是为了使习武者在武技活动中能自觉地遵纪守法。要想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个合格公民,习武者就必须自觉地学习法律,增强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要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要勇于同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保护人民群众人身的安全,使各种社会活动能正常进行,维护社会安定。习武者如果对法律无知,法制观念淡薄,以至分不清合法和违法的界限,就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习武者切记不要自恃武力,逞强斗狠,做违法乱纪的事情。要树立起良好的武德武风,鼓舞和激励世人。

1.8 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中华武术精神

拳谚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七十二艺须苦练,春夏秋冬不休闲,每天练习数百遍,持恒定然成好汉”。凡是到少林寺参观的人,看了练功堂(千佛殿)里武僧站立的地方陷下去几寸深,无不为他们的勤奋、艰苦的练功精神所感动,无不衷心地啧啧赞叹。其他门派的情况同样如此,对习武者来说,一定要具备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学得高超的武艺。常言道:“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要练武,不怕苦”。武技精湛,重在刻苦用功。“不经严冬冰霜苦,焉得梅花放春香”,只有不怕吃苦,艰苦奋斗,才能苦尽甘来。

2 中华武术与民族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教育功能

民族精神是中华武术的内在灵魂,而中华武术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载体之一。武术教育不同于其它体育项目,它是文化教育和身体教育的有机统一。在身体体验的过程中接受中国文化,使人们真正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神,从而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在《中小学发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体育课中应适当增加武术等内容,把武术教育作为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施途径。”

武术,被世人称为是国术、国宝、国魂、国粹,是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民族精神的培育,身体的全面健康发育,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武术的课堂教学不单是纯粹的技术传承,而是一个民族文化思想、传统美德的教育过程;国家把武术作为大、中、小学学生体育必修课程,这对培育广大青少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国人习武术,符合国家实际,体现国风、国色特征;武术能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独特功能。

学生通过上武术课,掌握技能,培养武术兴趣和意识,同时在此过程中学习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和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通过武术中所蕴含的尚武崇德精神,培养青年人尊师重道、讲理守信、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等良好心理素质和高尚道德情操。并通过对武术的练习,使学生在追求技艺提高的过程中,培养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通过武术动作组合的创编,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武术中的劲力美、节奏美以及风格和服饰美,给予学生艺术美的享受与熏陶。同时,在高校通过武术文化的教学,弘扬和培养武术的民族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和塑造全面的人格,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竞争心态;充分利用武术的育人功能,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结语

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振兴国家的力量源泉。先进文化是顺应时代发展,代表人民利益,富国强民的精神支柱。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的中华武术,被世人所赞誉,这决非偶然之事。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都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的。中华武术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精华与宝贵的民族精神。中华武术对人全面发展的特殊功效是其经久不衰、兴旺发达的根本动因。综观武术文化思想的实质内涵,归纳其中的精华真谛,武术的德育教育内容全面而丰富。武术文化思想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国魂。我们坚信,有党和政府对武术运动的大力支持,在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国民素质教育的育人过程中,武术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三大优势。武术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武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将会以自身的优势、特有的魅力征服世人。在主张和谐社会的今天,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武术及武术精神,将紧跟时代步伐,推崇和谐,坚持以八荣八耻为代表的新时期新思想为原则和标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特别是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绪利.试论武德的现代内涵[J].搏击·武术科学,2004(10).

[2]赵钟晖.武术文化中武德的继承和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04(2).

[3]栗胜夫,寇建民,姚伟华.武术在服务国策培育民族精神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J].体育科学,2005(1).

[4]蔡仲林,施鲜丽.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

中学生八荣八耻 篇2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生命不息,奋斗不已’,这不仅仅是一句豪言壮语,它要求我们要讲究方法,切切实实地从小事做起。我们要记住古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教导,踏踏实实地学习,踏踏实实地工作,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畏惧艰苦,碌碌无为是最大的罪过。不懈奋斗,才是生活给予我们的最高报酬。(《做人与作文》初中版第3辑“勤奋”篇)

“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梦想,都渴望成功,都想找到一条成功的捷径。其实捷径就在你的身边,那就是勤于积累、脚踏实地。修炼成功之金的捷径源于汗水的催生。脚踏实地、辛苦十年收集了3公斤香蕉叶上的绒毛就已经是在收获‘实实在在的黄金’了。勤奋若此,还有何忧?”(《做人与作文》高中版第1辑“勤奋踏实”篇)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十个孩子在大哥的领导下,彼此分工,相互合作,形成了一个亲密无间的小团体。虽然没有父母的照顾,但是,在相互的关心和付出中,他们仍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团结需要强有力的核心领导,团结更需要集体成员的共同付出。在‘十五岁少年和他的九弟妹’这个真实的故事中,展现了十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内容虽然平常,但是蕴含的情感真挚动人。”(《做人与作文》初中版第2辑“团结”篇)

“手足情深,原本是想互相扶携走过彼此的人生之路,一同抵达成功的彼岸。然而命运的玩笑却让其中一个做出了单方面的牺牲,成就了另一个的辉煌。面对人生的成功,人们不禁感慨:没有人能独自成功。”(《做人与作文》高中版第2辑“团结协作”篇)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夜色中,一个手持两元钱的少年十万火急地奔跑于旱桥;秋天的一个傍晚,两个少年为了实现曾彼此许下的那个承诺,顶着狂风暴雨来到相约的地点,两个少年热烈地击掌问候;与之对比的是朋友的失约。三件小事,在‘守信’与‘失信’之间游移……”“拥有诚信,我们才能筑起友谊的基座;拥有诚信,我们才能获得宝贵的真知;拥有诚信,我们才能彰显心灵的美丽。”(《做人与作文》初中版第4辑“诚信”篇)

“诚信没有色彩,却可以让人的心情灰暗、苍白,也可以让人的情绪高昂、愉悦;诚信没有体积,却可以让人的心胸狭隘、目光短浅,也可以让人的胸怀宽广、高瞻远瞩。责任没有标价,却可以让人的灵魂贬值,也可以让人的心灵高贵;责任没有重量,却可以让人的生命意义如鸿毛之轻,或如泰山之重。——这,只在于,你怎样选择!诚信是处世之本,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责任是立身之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人与作文》高中版第1辑“诚信责任”篇)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一边是庄严的法律,一边是至交的好友,孰轻孰重?公法与私情,要想执法严明首先得做到公私分明,既然作为一种规则,它就有着不可抗拒性。守法和执法都应该如此!”(《做人与作文》初中版第4辑“守法”篇)

“清官执法,不阿权贵。‘强项令’是光武帝给董宣的一顶桂冠,这桂冠下面是一副刚正的身姿,一颗洁净的灵魂。刚正让他平易近人,洁净让他卓尔不群。‘强项令’这一称呼成了立在人们心中的丰碑。”(《做人与作文》高中版第2辑“正直自律”篇)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昨天一元钱买零食,今天两元钱买玩具,明天又要……我们在还没学会如何赚钱以前就学会了花钱。在钱随手可得的时候,我们是无法领悟到钱的来之不易。如果你是靠自己的能力去赚取哪怕是一元钱,你都不会轻易地用掉它。不信?你去试试看!”(《做人与作文》初中版第2辑“节俭”篇)

“时间不因为回忆而增加它的长度,也不因为人的幻想而增加它的厚度。它最平凡却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身边的每一个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每一处风景都有它独特的美丽。”(《做人与作文》高中版第2辑“珍时惜物”篇)

“八荣八耻”引跑道德建设 篇3

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针对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八荣八耻”,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和艰苦奋斗作为新的道德指标而被提倡,相应地,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和骄奢淫逸则要强力戒免。

国家最高领导人直接提出社会道德规范,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

中央文明办未成年组副组长吴向东长期致力于开展全国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八荣八耻’的要求反映了公众的共同心愿,因此共鸣强烈。”

用“八荣八耻”治理六个“不以为耻”

《瞭望东方周刊》从中组部获悉,把践行“八荣八耻”情况作为干部考核评价标准的试点工作正在研究之中。

中组部近日发出的通知称,树立正确荣辱观,对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组部还表示,要把践行“八荣八耻”情况作为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并且明确强调,这一评价标准将应用于今明两年地方党委换届工作。

尽管“八荣八耻”甫一提出,最先做出反应的是教育部门,大学生座谈、小学生唱起“八荣八耻”歌谣,相关标语也已印制张贴在校园中,但是在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之外,人们更关注成人世界的状况,特别是党政官员的道德建设。

有评论者说,“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作为领导干部早该了然于胸。可当下部分官员却贪污腐败自以为“能事”,思想堕落自以为“开放”,溜须拍马自以为“必要”,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寒了百姓的心,伤了群众的情。

一位署名“默客”的网友撰文称,当前荣辱观出现严重偏差的首先是成人,而在成人群体当中,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教育工作者等所谓“社会精英”,更应当以身作则,为整个社会作出榜样。

另一位网友在为总书记的讲话叫好的同时,总结出了当前党政机关廉政建设中六个“不以为耻”的现象,即“不以跑官为耻”、“不以贪财为耻”、“不以赌博为耻”、“不以造假为耻”、“不以公款吃喝为耻”、“不以铺张浪费为耻”。

他呼吁用总书记倡导的“八荣八耻”来治理六个“不以为耻”。

吴向东赞同网友的观点。他认为“八荣八耻”是对全社会的道德要求,每个人都应当遵守。但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对社会影响很大,应当给群众起到模范表率作用。

“重点做三类人群的工作。首先是领导干部要做模范作用,青少年因为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又处在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关键时期,要重点加强教育,再有就是社会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演艺界明星等公众人物,他们社会影响大。”

总书记给出的答案

根据去年中科院等机构专家完成的《中国科普现状调查报告》,目前中国两人中有一人迷信抽签,四人中有一人迷信星座,五人中有一人迷信周公解梦。2003年,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在个人素养中的比重仅为1.98%,50个中国人中只有一个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比发达国家落后二三十年。

另一项调查同样引起人们关注。不久前,共青团四川省委在对本省36所高校学生进行的一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不记名抽样调查中,得出了以下的结论;在处理公私关系上,41.17%的人会先公后私,0.58%的人会公私兼顾:当国家和集体遇到困难时,60.25%的人愿意挺身而出。

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工作委员会”两年前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结果近日才被公开,当时接受调查的300多位老专家和青年专家中,对中国科技工作者职业道德状况,仅有15.5%的老专家、23.3%的青年专家表示满意。

吴向东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仍是我们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但社会上也确实有一些人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把腐朽当神奇,把庸俗当高尚,把谬误当真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人民群众对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反映十分强烈,对树立良好社会风气的要求十分迫切。”

吴向东认为,“八荣八耻”的提出既是针对现实的道德问题,但又绝不仅仅如此。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和谐,都需要保持平衡。提倡新的道德建设标准,对于社会和谐、化解矛盾将有重要作用。

中宣部宣教局副局长董俊山则认为,应当站在完善科学发展观战略的高度看待这个问题,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荣辱观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的领导集体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都有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国家发展战略确立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建设提出提高执政能力,经济建设上强调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建设上提出了和谐社会的要求。

“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是什么呢?”董俊山说,“‘八荣八耻’就是总书记给出的答案。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上的指导方针。”

据悉,中宣部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还将利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建党85周年、“十一五”规划宣传等重大活动的机会,扩大对“八荣八耻”的宣传。

董俊山告诉记者,中宣部还准备拍一部30集的道德剧,一集讲述一个故事,一个故事揭示一个道德主题,广泛宣传包括“八荣”在内的真善美。

中央文明办也要在已经完成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文明村镇体系测评标准,将“八荣八耻”的内容列入其中。他们还正在协同多家单位一起推进“商务、政务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八荣八耻”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如何从制度上保障其效果,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此,董俊山认为,无论是党政机关还是各行各业,都要结合具体人的岗位来制定制度,将社会主义道德观落实在具体规范中。

也有学者表示,提高道德觉悟还是要从人的思想上解决问题,不能只依靠制度,因为很多时候不是没有制度规定而是执行不力。

从“羞恶之心”到新荣辱观

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教授钱逊印象很深的是在几年前的一次选美中,一位候选者在答问时表示,在“国家”和“钱”之间她会选择后者。

钱逊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讲荣辱观首先要知耻,早在2000多年前对于羞耻之心已有很多论述,孔子、孟子都讲知耻,有了羞耻心,懂得荣辱才能够走上正道,这始终是中国很重要的传统。

有人说,今天的道德困境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人们知荣而不知耻。

钱逊说,荀子讲“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把人格放在第一位,把物质放在第二位,这就是荣,在“八荣八耻”中提到见利忘义为耻,这是对传统的继承。

“先义后利这个原则,自古到今都是一样的,但是时代不同,义的内容也就不同。”他说。

钱逊认为从中国现在的道德状况来看,较之以前,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解放了,个性发展、个人与集体关系都有了进步,但也存在问题,比如只顾个人利益不顾社会利益,只顾利益不顾法律道德,腐败、作假、作弊比以前严重。

他说,“八荣八耻”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比2001年提出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更加具体。

中学生八荣八耻 篇4

一、以“八荣八耻”教育为契机, 保证党员学生发展质量

“八荣八耻”坚持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以爱祖国、爱劳动、爱同学、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 反映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 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 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目前, 社会价值观多元化, 青年人, 特别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偏离现实, 学生党员也不例外。同时, 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保证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 是增强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学生中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关键。因此, 大学学生党员的发展应以“八荣八耻”为指导标准, 保证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 摆正学生党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保证党员的先进性。

1.加强对先进分子的思想教育。党支部要转变观念, 不能靠“坐等上门”来发展党员。要主动出击, 关心那些尚未提出申请但政治素质表现好、有培养前途的青年骨干。对他们进行“八荣八耻”教育, 形成社会主义荣辱观,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追求崇高的理性信念, 使之积极申请加入党组织。

2.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多方面的思想教育。除了向入党积极分子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性质、任务和宗旨等党的基本知识, 提高他们对党的认识之外, 还可以通过加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使入党的积极分子中动机不纯、目标理想不够远大的学生能及时转变思想观念, 真正成为共产党的拥护者。

3.加强对预备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要求以实际行动践行“八荣八耻”, 并以“八荣八耻”作为考察预备期党员的一项重要标准。

4.对在校的正式党员要从严要求, 勇于实践“八荣八耻”, 从要求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提升到做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的高度, 变消极、被动地接受、完成工作为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工作。

二、发挥党员学生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党员学生是学生中的先进代表, 应该勇于实践“八荣八耻”,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行为规范要求自己, 在学校风气建设上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从而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党员学生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1.思想政治上的表率。大学生党员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就必须要提高其思想政治认识。在遇到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和学校热点问题的时候, 能够正确地分析和处理, 同党组织站在统一的战线上。在平时学习生活中, 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党的路线方针的传播员。积极配合辅导员、党支部书记开好组织生活会;带头组织和参加各类积极向上的主题团日活动和主题班会。

2.学习上的标兵。学习是学生大学生活中的第一要务。如果学生党员荒废了自己的学业, 学习成绩一塌糊涂, 那就无法在同学中树立起威信, 也就无从谈起做学生的标兵了, 更不能有效承担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大学生党员不仅需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端正的学习态度, 还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较高的学习效率;不仅要认真学习好本专业的知识, 还要学习好相关专业的知识, 不断拓宽知识领域的深度和广度,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党员学生应积极的引导其他学生热爱专业, 加强与本专业的教师专家进行交流, 培养积极向上、良性竞争的学习风气。

3.工作上的典范。大学生党员实践“八荣八耻”不仅仅体现在思想上、学习上, 它更是体现在实践中的积极参与及奉献行为。班级中的党员无论是否担任班干部, 都应该在工作上积极主动, 以满腔的工作热情为同学全心全意地服务。主动承担党支部、团组织的工作, 认真做好班级党建工作;明确班级“创优”目标, 争创“先进班集体”和“优良学风班”。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要做到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热爱学校, 关心集体, 顾全大局, 主动带领全体同学共同建设好和谐向上的集体。

4.生活上的榜样。学生宿舍既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 也是推进和谐校园的一块主要基地。学生党员首先要带头搞好宿舍内务, 美化好环境, 努力营造积极向上、整洁优雅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争创“文明寝室”。其次,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杜绝违纪违规行为, 自觉地抵制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再次, 积极带头参加第二课堂、关心和帮助他人。如关心和帮助有困难学生, 帮组他们减轻思想和生活上的压力;积极参与青年志愿者活动, 把友爱之手传递到需要帮组的地方。

三、广大学生实践“八荣八耻”, 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最终目的

通过以点带面, 总结学生党员实践“八荣八耻”的经验, 制定有效措施在广大学生中实践“八荣八耻”, 把“八荣八耻”教育纳入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之中, 达到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最终目的。

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计划是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素质教育、服务青年学生成才就业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 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完善综合素质, 健全人格, 并在实践活动中张扬个性, 发展自身, 提升能力, 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把“八荣八耻”教育纳入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之中, 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从而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大学生党员在群众学生和团员学生中起到模范作用, 通过加强学生党员“八荣八耻”教育, 保证了党员发展的质量、保证了党员的先进性, 带动广大学生实践“八荣八耻”, 最终实现和谐校园。

摘要:“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指引, 并引领着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八荣八耻”教育为契机, 加强党员的“八荣八耻”教育, 发挥党员学生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从而带动广大学生实践“八荣八耻”, 最终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关键词:“八荣八耻”,和谐校园,党员

参考文献

[1]林世选.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高教版) , 2006, (3) .

[2]钱睿哲.党员成长计划的理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 2006, (7) .

[3]吕澄.青年学生入党培训教材[Z].北京:红旗出版社, 2002.

中学生八荣八耻 篇5

一、“八荣八耻”为当代大学生荣辱观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和保障条件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

备军和接班人,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以造就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优秀人才。进入新世纪之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的颁布,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纲领性指导。此次“八荣八耻”的提出,既是我们党和国家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上一贯态度的体现,又是上述纲领性文件的深化和具体化。《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从内容上说,“八荣八耻”无疑是从荣辱观的高度对20字基本道德规范的具体展开,与当代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愿望和目标是一致的,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荣辱观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和保障条件。

首先,从大学生成人成才的角度来说,“八荣八耻”与当代大学生渴望成人成才的愿望和目标是一致的。大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和个性培养的关键时期,他们朝气蓬勃、疾恶如仇、态度积极、目光远大,希望学成之后能够报效祖国和人民。同时,他们也深深地认识到,将来能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除了要掌握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优良的道德素质和个人品质也是十分重要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包含了追求知识、热爱科学的内容,也包含了在社会中立足和增强竞争力的各种品质要求,与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愿望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对于大学生成人成才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其次,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八荣八耻”为大学生优良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在大学生成人成才过程中,教师和学校的管理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者的个性、兴趣、知识、气质、品德不仅是一个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而且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八荣八耻”荣辱观的提出,一方面促进了学校的道德教育,有利于教书育人过程中通过科学规划有效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另一方面,也会对教育者本身的观念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更好地发挥教育者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作用。

最后,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看,“八荣八耻”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大学生成人成才既需要自己的主观努力,同时也要求有一个优良的社会环境。而由于种种原因,社会风气的构成呈现出复杂的状态,其中的不同成分和可能出现的种种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尤其是社会中存在的一些腐朽没落观念,会时时抵消学校道德教育的努力和成果。因此,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不仅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职责。

二、“八荣八耻”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指导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一项根本的内容,就是要培养他们“荣荣耻耻”的观念。这一观念的树立和强化,既需要大学生自己的主观努力,又是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职责。

在大学生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青年学生首先要自己做到自省自律、知耻改过。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理论中,对于自省、改过、慎独等都非常重视,要求人们“日三省吾身”、“过则勿惮改”、“君子慎其独”,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荣辱观的培养中,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养成自律自省的意识和知耻改过的观念,勇于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明确辨别是非荣辱,自觉加强自我约束,使优良思想道德观念的培养成为他们主动的人生追求。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要从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荣辱的能力和意识入手,大力加强荣辱观的教育。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单纯停留在课堂讲授知识上,而是必须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手段,通过感化、熏陶等各种途径,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念和行为。因此,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通过提高学生的认识,帮助他们形成明确识别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同时,还要通过各种课内、课外的活动,陶冶他们的情感,锻炼他们的意志,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信念,养成良好的习惯。要使这一工作取得实效,就需要学校的各个部门互相配合,不断创新,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此外,教师和管理、服务人员的观念和行为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积极通过提高师德、反对学术腐败等各种途径,提高教育者的素质,使他们对学生起到表率和榜样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一直重视学生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在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对学生提出了“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成人成才目标。这一目标,既反映了大学生的追求和理想,也是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同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的要求是一致的。

对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还需要全社会营造一个“荣荣耻耻”的环境。学校教育并不是封闭的教育,社会上的各种观念和思想,都会给大学生的成长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大学生思想观念形成过程中,当然离不开本人的主观努力和学校的教育引导,同时他们更希望能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因此,为了给青少年,包括大学生的荣辱观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必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改善社会风气。

中学生八荣八耻 篇6

高度重视学习

接到中组部、中宣部、中央纪委和国资委党委关于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通知》后,公司党组专门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党组书记、总裁刘德树同志要求各单位一定要认真抓好学习贯彻,确保取得实效。公司紧密结合实际,制定下发了《实施意见》;党群工作部购买了有关学习宣传资料下发各单位;邀请中央党校专家到公司作专题辅导报告;通过闭路电视系统播放社会主义荣辱观系列讲座。在认真学习和充分思考的前提下,集团公司党组于4月14日召开了学习讨论会,各位领导班子成员结合分管的工作畅谈了学习体会。

大家一致认为,认真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也对中化公司的改革发展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精心组织实施

中化公司的学习贯彻活动,按照党组成员、关键岗位人员和普通员工分三个层次组织实施。

一是公司党组和各级党委中心组带头学习。公司党组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第二季度中心组理论学习的重点内容。各级党委中心组采取自学、专家辅导、撰写笔记和集中讨论方式,组织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上级有关文件,以全面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

二是重点抓好关键岗位和骨干员工的学习培训。党群工作部会同管理学院,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培训计划,编写了专门的教材,于4月和5月份,分别组织两期关键岗位人员和骨干员工培训班;对未能参加培训的人员,发给相关学习资料,按照规定的内容和方法同步组织学习。

三是切实组织好广大员工的学习贯彻。在广大员工中开展 “五个一”的教育活动,即:组织一次集中讲课、观看一部相关录像、撰写一篇学习心得、举办一次交流讨论、共青团和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组织一次主题实践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广大员工熟悉“八荣八耻”的基本内容,深刻认识树立和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今日中化》、内部网络、宣传橱窗和各单位自办刊物等媒体,宣传胡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开展征文比赛,表扬学习贯彻中的典型事迹,在全公司形成学习实践“八荣八耻”基本要求的浓厚氛围。

紧密结合实际

在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贯彻中,我们注重引导员工把“八荣八耻”渗透到日常生产、经营、管理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大力营造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一是对照“八荣八耻”查找和解决存在的问题。逐条对照“八荣八耻”的具体内容,在全系统广泛开展“找差距”活动,并针对找出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从而,使每个人认清自己的思想作风问题,深刻剖析根源,明确努力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二是用“八荣八耻规范全体员工的行为。把“八荣八耻”作为每个员工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融入到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里,充实到《中化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等有关的规章制度中,促使全体员工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形成自觉的行为定势;作为加强干部管理的重要依据,细化为干部在品德方面的考评标准,引导员工把高尚的道德情操当作立身做人的基础。

三是把“八荣八耻”作为经营管理的职业道德规范。针对当前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突出强调“七个坚持,七个反对”,即:坚持荣辱分明的道德观念,反对美丑不分的庸俗品行;坚持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反对贪图安逸的惰性思维;坚持诚信守义的企业文化,反对瞒上欺下的不端作风;坚持精、细、严、实的管理原则,反对粗、弱、松、虚的管理缺失;坚持风险防范的内控管理,反对违章蛮干的粗放经营;坚持正当合法的获益理念,反对损公肥私的违法交易;坚持规范透明的交易流程,反对违规操作的放任行为,把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强化集团公司的职业操守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更加具体化、有效化。

四是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促进经营管理工作。以“八荣八耻”为依据,认真检查生产、经营、管理、内部建设等方面制度落实情况,进一步规范交易流程,从制度上建立约束机制,加大执行力度。特别是把“八荣八耻”基本要求作为反商业贿赂的锐利武器,认真研究经营交易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防范措施和对操作人员的行为要求,坚决杜绝道德风险,保证战略转型的顺利推进。

中学生八荣八耻 篇7

1 思想道德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和谐社会体现的是一种安稳、有序、祥和的社会状态,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党和国家、人民群众的积极努力, 化解各种人民内部矛盾, 尽力营造一种各得其所、心情舒畅、社会安定的氛围, 使人们在和谐、安祥的社会生活中发奋努力,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和谐社会, 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涉及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文化的等手段, 而道德在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看, 和谐社会是以宽容、理解、尊重、祥和为伦理价值的一种社会发展模式或期冀。和谐社会是一种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求得协调、有序的社会发展状态。这样一种社会境况, 没有宽容、理解、尊重的伦理精神的支持是难以实现的, 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尤其如此。建设和谐社会, 要求每个公民都应自觉意识到自己是我们这个社会和国家的一分子, 既是权利主体, 也是责任和义务主体, 和谐的社会氛围使每个人都受益;同样, 也需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去积极营造, 这是一种道德意识, 也是对公民的道德要求。那种自己不尽力而只想“坐享其成”, 坐等享受和谐社会的美好, 不是一个现代公民的觉悟。应该说, “和谐社会”的提出也为公民提出了一种新的道德要求。

2 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反差。

大学生作为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 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如何, 直接影响着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但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一些现状与构建和谐社会形成了一定的反差。主要表现为:

2.1 传统道德观念淡化

改革开放以后, 外向型的“三资”企业, 中西方文化混融, 各种思潮纷纷涌入, 使大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 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悄悄侵蚀大学生的灵魂。涉外企业中的外方管理方法、手段及思想意识潜移默化地向大学生渗透, 一些大学生盲目崇洋。收入待遇等因素使一些毕业生将外企作为择业的热点目标, 国营企业即使有正式录用名额也不受他们青睐。传统道德观念在一些大学生的心目中渐渐淡化。

2.2 人生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义利观受到冲击, 使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复杂化、多元化的特点,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趋于理性。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 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个人权益与集体主义之间游走, 集体观念逐渐淡薄, 团队精神较为缺乏, 协调合作能力差。大学生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和高尚人格, 又注重现实, 讲求实际, 重视物质利益和自我价值。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反差使大学生在贡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的价值冲突中形成了多元化、复杂性的价值观。

2.3 诚信意识较为缺乏。

市场经济的社会本身应该是一个诚信社会, 一切竞争与协作都应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但在实际生活中, 一些人急功近利, 弄虚作假, 言而无信, 尔虞我诈;一些地方存在道德冷漠症, 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不信任。在大学生群体中, 诚信意识也较为缺乏, 具体表现为:考试作弊;在各种评优评先、申请贫困生补助中弄虚作假;在助学贷款的偿还中往往一走了之。诚信意识的缺乏, 对大学生良好道德规范的养成构成了冲击。

2.4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现象存在

道德教育应该重在品质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 重在现实生活中点滴的积累。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准在全社会范围内处于较高层面, 但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尚有差距, 表现为道德观念还不够牢固, 精神文明素质还有待提高。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大学生都明白尊老爱幼等一些最基本的社会公德和文明礼貌, 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是另一回事。根据有关调查资料指出,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我国出现了小学讲共产主义、中学讲集体主义、大学讲文明礼貌的现象, 如在公共场所, 有的学生随地吐痰, 乱扔果皮瓜壳;有的学生见到老师不打招呼, 形同路人;在教室, 内容庸俗的课桌文化随处可见。这些均表现为大学生对道德认知很大程度上仅停留在观念和口头层次上, 没有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

3“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2006年3月4日, 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发表的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 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精辟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系, 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 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

“八荣八耻”, 贯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内容上看,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这“四荣四耻”体现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的“五爱”的基本要求, 也是每个公民应当承担的义务。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这“三荣三耻”体现的是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中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这“一荣一耻”体现的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根本要求。由此可见, “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的高度概括, 也是从总体上对社会主义社会主导价值体系的生动表述。

“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在道德建设层面的根本要求,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要用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塑造大学生的精神支柱, 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八荣八耻”的价值观, 使他们学会正确地为人处事。

4 引导大学生树立“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途径

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这是党中央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实施意见后推出的又一重大举措。如果说前者是政策性、导向性的, 后者则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大学院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应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首先要加强学科建设。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建设, 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加强新的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认真实施新的课程方案, 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等教育, 使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教育融入教学之中, 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第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师德建设。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青年学生, 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第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形成浓厚的氛围, 教学、管理、后勤齐抓共管, 形成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合力。第五、引导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使“八荣八耻”成为青年学生的一种文化自觉, 成为青年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 使新的道德风尚蔚然成风、发扬光大。

总之, 大学生树立“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对于在大学生中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明确是非、善恶、美丑,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深刻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吴潜涛, 《人民日报》 (2006-04-03第09版) ;

[2]《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及对策》, 严唤梅,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2004年第四期;

[3]《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其教育对策》, 孙巧丽, 赵康生, 《莱阳农学院学报》, 2004年第四期;

[4]《思想道德修养》, 奚建华,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年7月;

中学生八荣八耻 篇8

教师尤其是思想品德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 是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力推动者之一, 教师对荣辱观内容的把握, 将直接影响到荣辱观教育的实际效果, 因而, 教师自身必须率先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 通过自学、讨论与交流, 以及写学习心得体会等形式, 深入研究和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实质。教师身体力行、为人师表。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融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 才能为荣辱观进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思想与教材相结合。

教师在授课时可从自身的学科特点出发, 有机体现“八荣八耻”的重要理念, 有意识地把“八荣八耻”的精神实质渗透到各部分教学内容之中。

如:在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时, 课本P67讲道:“我们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 在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同时, 也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如:敬业乐群, 公而望私的奉献精神,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自强不息, 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 ……大道之行, 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 等等。”这正是“八荣八耻”所褒扬的内容。教学时顺势教导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 这样就很自然地贯彻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课本讲道:“作为传统道德的精华,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 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结合课文, 教师在授课时, 要及时给学生贯彻: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的荣辱观, 抓住了中国经济建设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核心问题, 从法律、操守和信念的高度, 以社会主义的精神内涵, 科学定义了我们时代应该具备的是非观念、善恶分野和美丑界限, 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承性、现实针对性和历史指导性, 他所概括的“八荣八耻”对于引导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 对于青少年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对于厘清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些紧迫问题, 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 还要讲明:我国的改革开放进行了三十多年, 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领域, 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迁, 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随之产生了深刻改变。思想解放带来了活跃的文化律动, 开放的精神引导出了多元的价值取向, 不可否认的是在新观念不断引入和萌生的过程中, 我们民族固有的美德出现了断流的迹象, 值得忧虑的道德虚无主义有所抬头, 价值底线一再松动, 社会公德面临挑战。

受社会总体氛围的影响, 青少年对美德的信仰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模糊, 少部分人表现出美丑莫辨、善恶不分、是非混淆的倾向, 未成年人犯罪率持续上升等, 对此, 教师可利用学生身边的实例说明。如学生好逸恶劳、骄奢淫逸的具体现象, 等等。因此,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 青少年应以“八荣八耻”为行为的准则、人生的准则, 更应从生活的细节出发, 以道德养成与自觉践行为归宿。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贯彻“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当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要以全面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契机, 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 结合新课程教学改革, 探索鲜活的教学方法, 尝试先进的教育理念, 增强教学效果与感染力。如通过问题探究教学法, 将学生心中的模糊认识和疑难问题释放出来, 在讨论中、参与中予以启发、引导、释疑、解惑;通过互动教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让学习主体在互动中激发感情, 在对话中达成共识, 坚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信念;通过个案探究讨论法, 让学生踊跃发言、参与调查与研究, 知“荣”明“耻”, 达到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统一。

总之,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采用恰当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使“八荣八耻”教育深入浅出, 循循善诱, 努力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四、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把“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入耳、入脑、入心, 需要学校各部门积极配合, 良好和谐的校园环境能产生倍增效应。学校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政教处、团支部、学生会等精神文明建设团队要通过多种途径、形式, 在校园内营造良好氛围, 通过各种宣传活动、组织生活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配合课堂教学, 让“八荣八耻”渗透于学生的思想行为之中。

中学生八荣八耻 篇9

一、在青少年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紧迫性和意义

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给予他们正确的荣辱观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对于他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全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青少年加强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的引导、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会同10省市青少年研究机构进行多次大样本调查显示,当代中国青少年的国家民族意识、社会责任感、对新知识科技的敏感、用奋斗改变自己和国家命运的自觉以及未来过上更加富裕生活的预期等,一直保持在较高的认同水平上,这与社会进步对青少年的期待是基本吻合的。但是,大量涌入的外来思想文化对青少年正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中消极的一面导致了令人担扰的现象。由于生活的场景中充满市场的喧嚣和急功近利的浮躁,由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复杂环境的选择困惑,由于对社会急剧变革的诸多不适应,也由于青少年本身不成熟并易受感染。由此,青少年的荣辱观方面出现了很多不足甚至是错误的表现。我把这归纳为三大类型:

第一,“荣辱颠倒”型。在个别青少年中,讲热爱祖国被视为“狭隘’、“保守”,而那些反祖国的民运分子、分裂主义分子,却被视为“民主斗士”;讲为人民服务,就被视为“做作”、“假正经”;讲崇尚科学就被视为“书呆子”,而个别公众人物知识匮乏,愚昧无知,却成了“时尚”;讲辛勤劳动,就被看作‘‘找累”、“自讨苦吃”, 讲遵纪守法就被视为“胆小”,而街头混混打架斗殴,违法乱纪,却成了“勇敢”;讲艰苦奋斗就被视为“不懂人生”,而铺张浪费,骄奢淫逸,却被看作“荣耀”。对许多“颠覆性”文化思潮的入侵,一部分青少年美丑荣辱,盲目地把“时髦”误读为“先进”,把“另类”误读为“时尚”,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误入歧途,丧失国格人格,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第二,“大是小非”型。所谓“大是小非”,就是在国家民族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大的原则问题上,青少年有明确的正确判断的念度,但是在一些较具体的道德、礼貌要求上却表现一般,甚至不以为然。

第三,“学校社会脱节”型。有些青少年,主要是一些学生干部或者是在同学、老师心目中的“好苗子、骨干”,在学校时的行为表现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相吻合,学习努力刻苦,思想进步,但是他们在社会上或回到家庭中,却往往有相反的行为表现。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他们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关系着祖国的兴旺,民族的前途。掌握知识是服务社会的手段,学会做人则是立身之本。培养造就品学兼优的未来一代,必须把思想道德教育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整体上精辟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明确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因此,必须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促使青少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认清历史使命,明确政治方向,明白做人道理,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对青少年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路径探讨

第一,把荣辱观教育作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融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首先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强化有关荣辱观教育的内容。要针对中学生的特点,科学设计教育内容,深入浅出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实际教育中,我所在的学校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要求进一步具体化校风、班风、学风的建设的八项要求:1.爱国爱校爱集体,勇敢肩负起当代青年建设国家的历史使命,不做有损于国家、学校和集体利益的事情。2.刻苦钻研,勤奋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崇尚科学,反对迷信。3.勇于攀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自强自立,反对好逸恶劳。4.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共建和谐校园,反对迟到、早退、缺课、违纪等现象。5.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反对不文明行为。6.服务社会,服务同学,甘于奉献,乐于助人,反对自私自利。7.创建节约型校园,弘扬艰苦奋斗作风。以勤俭节约为荣、铺张浪费为耻。8.营造健康、文明、积极的校园文化。

第二,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教师对学生品德修养的高低、专业知识的深浅、求知精神的强弱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应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树立现代德育理念,把构筑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意志力、自信力以及独立人格作为德育的重要目标。

第三,注重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创新。在新形势下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需要注重内容创新。一是提高青少年的理论素质,使之在做到“三个自觉”上下功夫:做到理论自觉,自觉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学习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把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作为立足点,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着眼于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他们形成现代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上一篇:科学有效下一篇:全面放开二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