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艺术

2024-07-29

群众艺术(精选12篇)

群众艺术 篇1

艺术, 究竟是该曲高和寡还是该下里巴人?其实, 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艺术自诞生以来就该是在欣赏的愉悦中升华再造。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 这个伪命题开始站上舞台, 又是什么时候开始, 艺术被关进了小圈子里呢?

其实只要随手拿起一本艺术史翻阅, 你就能很容易地发现, 自诞生以来, 艺术就具有很重要的精神价值, 能够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 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其中, 对艺术的欣赏就是人对艺术品的价值进行发现和寻找, 是欣赏者、创作者及表演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情感共鸣。而艺术要想实现自身价值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有人欣赏, 并能成功架起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换句话说, 只有当艺术作品能与普罗大众产生共鸣的时候, 艺术的价值才会得到最大化。

宏观来看,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后, 国内外的艺术交流逐渐增多, 世界艺术的多元化在使中国艺术家们大开眼界的同时, 传统的视觉艺术观念和色彩观念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中国油画也借此机会真正开始了多样化的发展。在面对一切都在变动中的不确定现实, 中国艺术家从传统的绘画题材与绘画形式里走了出来, 转向了诸多社会哲学、生活观念等绘画题材的创作形式。

另一方面, 大众的物质需求普遍得到了满足, 于是他们更多的开始追求起精神层面的需求, 艺术首当其冲。人们渴望走近艺术, 感受艺术的熏陶, 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然而, 当下部分中国艺术创造者却在浮躁和高傲中远离群众, 满足于一些所谓的“业内专家”“艺术批评家”们的阿谀奉承, 自满自醉, 孤芳自赏。面对热爱艺术的百姓, 他们反而不屑与其打交道, 更不屑听取他们中肯的意见和看法。在盲目乐观的同时, 也将自己封闭了起来。

那么, 这样的情况在其他国家是否也会出现呢?结果令人惭愧。不少鲜活的例子都表明, 相比急速发展中的我国艺术界, 西方艺术则明显更加亲近大众。

远有钟情于艺术的哲学家尼采, 他提出, 公众只要在艺术作品中看到自己的生活轨迹, 哪怕只有一点点相似, 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获得了美。“艺术在这里是一种猜谜, 它让猜中者为自己的机敏和聪明而欢欣鼓舞。”近有被称为“行为艺术之母”的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她在纽约曼哈顿现代艺术博物馆长达700小时的“静坐”表演里, 对面的椅子几乎从未空过, 有1400余人参与互动表演, 通过网络现场直播, 每日点击量达到80万次。她用行动除了告诉世人“艺术就是当下”外, 也同时表达了艺术就该是与更多人交流对话的媒介。

那么, 国内一些艺术创造者们耽于让作品困在小圈子里的原因何在呢?

1.利益为先

某些艺术工作者的功利性太强, 对艺术的追求逐渐转为对利益的执着, 丧失了对艺术追求的向往。

2.伪学术泛滥

当代艺术应该是开放性、草根性和反保守学术体系的。但国内某些所谓的“当代艺术”已然形成越发自我封闭的小众化圈子, 从这个场子窜到那个场子, 作品却始终只是那几样。本是未成形的实验性艺术, 却赶鸭子上架地组织“学术”来盖棺定论。本是草根的艺术, 却整得高端洋气奢侈范。如此种种, 注定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 会有一些走上歪路的艺术创造者选让作品也向金钱漂流。

3.乱吹捧

当下艺术批评界存在吹捧多批评少的现象, 致使部分艺术创造者太过浮躁和自负, 无法潜心创作出与大众产生共鸣的作品。本身而言, 艺术发展是离不开艺术批评的, 不过在当代艺术等领域, 批评正在逐渐变成一种怪现象:真正的有价值的批评基本缺失, 各种吹捧文章却铺天盖地。看到这个突出问题的人其实也不少, 比如第七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轮值主席陈孝信就指出, 弥漫在当代艺术圈内的批评, 以追逐功利、商业化的批评居多。“批评标准的混乱, 给当代艺术造成了很大伤害。这一类批评不专业、没有学术见地、没有理想。很多批评文字不过是在帮投资人击鼓传花, 比如今天吹捧谁的作品极有价值, 明天再说某人更具大幅升值的潜力, 循环往复, 就这样把一批艺术界的明星造出来了……”

同时, 艺术批评界还有一个怪现象:吹捧远远大于批评。这类文章打着批评的旗号, 却对艺术家极力吹捧, 避重就轻, 将其根本不存在、或是很小的优点极力放。让你读完文章后, 会搞不清他到底是站着艺术的角度去进行批评批判, 还是站在金钱的位置上极力鼓噪。

4.客观因素不完善

当然, 不可否认的是, 国内艺术没有如愿广泛地走进寻常百姓家中也有社会环境的客观因素。毕竟自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艺术才重新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同时, 人们的物质需求开始得到满足, 从而慢慢转向对艺术对精神的追求。在这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 普罗大众对艺术的认知和了解与西方国家的民众相比自然是存在差异的, 艺术知识的普及没有西方国家的范围广也是能够理解的。

也正是由于这些差异, 导致了两个特别奇异的现象。第一个“怪相”, 就是在国内大受好评的作品却根本不受国外同行的认同。第二个“怪相”便是之前籍籍无名的中国画家, 却在国外出了名, 画的价格扶摇直上。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国内市场的席卷。

针对艺术与大众之间距离过大的现状, 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

1.加大教育力度

艺术欣赏必须从娃娃抓起。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普及艺术教育无疑是教学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提高对艺术课程的重视程度, 开展艺术类课余活动, 增设多种类的艺术选修课程对青少年艺术教育的开展是很有必要的。

令人欣慰的是, 现阶段不少地方已经试点进行相关教育的普及, 甚至将美术定位必考科目。虽然行政化了点, 但无疑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2.放下高傲身段

对艺术创造者而言, 只有让作品亲近大众服务大众, 才能让自己的作品更“接地气”, 具有更多的艺术价值;此外, 要想创作出能与大众产生共鸣的作品, 必须要放下身段走入民间去取材, 这样既能开拓自己的视野, 也能如著名画家石虎而言, “在民间寻找到艺术的真谛”。

不过, 不少画家实际担心的是, 过于接地气的作品会导致评价不高, 甚至价格不高。笔者倒是认为, 只有接地气的作品才能真正打动人的心, 而衡量一幅画的价值, 更多的不是他的主题, 而是对艺术理解和造诣。庸人自扰, 需要改变的不是扰乱自己的东西, 而是从提高自身做起。

3.推广公益性

应该由政府主导, 加强艺术公益性方面的作为, 比如开放更多的艺术展览馆, 策划多样性的艺术展览, 加大对艺术的宣传力度, 鼓励大众前去参观, 配备专业的解说人员同样是使艺术走进大众的方法之一。

只有当大众看到的作品能与自己产生共鸣时, 他们才愿意更多地参与到艺术当中, 与艺术创造者进行更多的互动。对中国艺术而言, 当艺术创造者更多地创造出亲近百姓的作品, 当百姓越来越多地愿意欣赏懂得欣赏这些作品时, 中国艺术的氛围和环境将得到极大改善, 中国艺术也将在“群众路线”上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黄应全著.《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梁维科.《尼采艺术观对当代艺术家的启示》.大众文艺, 2011 (21) .

[3]梁一儒著.《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5.

群众艺术 篇2

第一条庆阳市西峰区中老年红歌演唱团是群众性的自发组织,局登记备案,在区文化局的领导下,大力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为创建和谐社区做积极贡献。

第二条群众文化艺术团体的宗旨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繁 荣社区文化艺术生活,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营造社区社 会和谐稳定氛围。

第三条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服务为方针,广泛开展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活动。

第四条群众文化艺术团体的共同理念是:培育文明时尚精神,创造快乐健康生活。

第二章任务

第五条 团结和带领热爱文化艺术,追崇健康文明的社区居民成立各 类团队,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日常文化艺术活动,形 成规模化、制度化和多元化。

第六条主动宣传市区新形势、新任务、新成就,创编展示市区风貌,赞美社会发展,体现百姓生活,倡导文明行为的文艺艺术作 品,进行经常性的宣传演出。

第七条将团队建设成学习型团队,让每个成员,在学习中成长自我,体现人生价值,在快乐中生活,展示社区精神。

第八条开展与周边对外文化艺术交流与参赛活动,为庆阳市树立外 部形象和区域文化共建做出不懈努力。

第三章演员义务

第九条经自愿申请,经面试通过,填写演员表,可成为团队演员。参加团队后接爱团队组织的领导,承认本团队章程,遵守团 队纪律,服从组织决议,树立强烈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

第十条演员有参加本团队组织的学习、培训、交流等活动的权利,必须严格自律,自觉维护团队荣誉,尊重团队负责人及指导 老师。第十一条演员有权提建议,推动本团队工作,在团队内具有选举权 和被选举权。

第四章组织机构

第十二条群众文化艺术团体在区文化区的指导下,实行集体领导下 的分工负责制。设团长一名,副团长二名,艺术总监一名。

第十三条团队组织机构成员的任职条件,热爱团队,甘愿付出,任 劳任怨,不计报酬,有相当的工作能力和群众基础,树立“职能就是服务,责任就是付出”的思想意识,全心合意 为本团队服务。

第十四条 团队组织负责人带领广大成员,团结友爱、相互尊重、顾全大局、促进和谐,把团队建设成为一个潜力无限,不断发展壮大,充满亲情温暖的成功团队。

第五章经费

第十五条本着自筹自管自用的原则,自交资金。主要是购置服装、道具、乐器及开展活动的其他费用。

第十六条无论是上级部门提供的扶持费用、社会各界的赞助费用,进行商业演出的合法收入,都不作为个人分配,全部用于团队发展和集体福利。

第十七条各团队的经费使用方向由团队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其收支由主要负责人签字,专人进行管理,定期公布财务收支情况。

社区群众文化艺术创作活动研究 篇3

关键词: 社区;群众文化;艺术创作;活动

一、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的形式

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自发性的,这类创作活动往往是有其深远的地方传统原因和很多方面的现实社会原因,大多出于自娱自乐的目标,进而把文艺创作当成静以修身的高雅文化活动形式;二是外部力量发动起来的,它们往往是政治方面的原因,由于它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反响而备受瞩目,在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和文化部门的组织辅导下繁荣兴旺。有理想、有目标的文化工作者,则自然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积极投身于歌颂时代前进的文艺创作活动,深入企业、农村、社区、军营和校园生活的最前面,源源不断的创作出优秀作品,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需准确把握文化发展新趋势。

二、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开展方式

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属于群众文化的范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约的不断改善、对外开放的不断增大,文艺观念、文艺塑造方式、文化工作者队伍的形成都发生了巨大地变化,文艺的生产、服务、传播和消费形式日益剧增。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的组织发展,要努力坚持“在普及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在有效提高的指导下普及”的方针,以作者的作品理论实践为活动基础,通过培训和辅导、组织演出、开展讨论来达到壮大文艺创作团队、提高作品的质量、增强专业素养、发挥社会功能的目的,引导和推进群众化文艺创作活动的健康发展。

(一) 培训辅导:要积极发挥出文化馆专业人员的优势,要配合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多方面地举办各类培训班,采用讲座、示范、辅导等方式,培养学员在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各种体验、激发和培养各种审美情感,逐步累积文艺创作源泉和精神毅力,练习文艺创作境界;引导他们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带着有感情地心去观察事物,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时刻留意着一点一滴可给文艺创作和触发情感的材料,启发他们借景抒情、以情创造,用艺术的心灵创作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二)组织展演:首先是在民间,举办各种形式的展演活动,为文化工作者提供展现自己发挥自己文艺作品的机会和平台,促进作者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其次是要以节假日为良好机会举行展演活动,使文艺作品有更多的机会与大众见面,不断增大活动的影响力,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另外,应对优秀文艺创作作品的获奖者给予一定的精神鼓励和适当的物质奖励,来增强作者的荣誉感和竞争意识,还有积极感,激发作者对文艺创作的热爱,然后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提高作品的艺术质量。

(三)开展交流:第一是成立团队模式,开展经常性的技术交流、文艺作品评论、资料分析等一系列的研讨活动;其二是组织文艺创作者前往外地参观各级演出、参加理论讨论会,以拓展视野、达到境界、吸收艺术创作的精华,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

三、文艺创作活动的社会本能

群众文化是一种复合性的意识形成和传承人类文明的传播,它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促进的影响。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作为群众文化的一种艺术行为,其活动过程必然会产生各方面的社会本能:第一,娱乐审美功能,参加活动者本身就是以自娱自乐的方向和自由轻松的心态参加的,在业余时间消除疲劳、调节精神、得到快乐的享受;他们通过直接的生活感受和对美好的事物的追求而创作出美好的画面、群众喜闻而乐道、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文艺作品,通过演出的形式给人们带来最美的视觉享受,使文艺创作作品充分发挥出欣赏极佳审美价值观念。第二,宣传教育功能,能使群众把科学的思想和技术运用到生产生活实际中去,使群众对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技术方法有了新的认识,逐步地向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方向迈进,为推动科技进步、对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让全社会摒弃陋习、树立新风,共建科学文明健康的新生活.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它还是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因而,以德育人,把教育融入到德育之中,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成果。第三,文化交替功能,文艺创作人员在参加培训学习过程中,得到文艺辅导的传、帮、带或专业教师的耐心辅导,从而掌握技能并尝试文艺创作、参加文艺演出,从中出好的作品,出优秀的人才。正是群众广大的参与文艺创作活动,才使得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得以继承、发展和传播下来。

我们深信在党和政府提出的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开创新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指导下,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社区群众性创作活动必将更加蓬勃向上、精益求精,如虎添翼。

参考文献:

[1]李振华.如何更加深入的了解文化交流的涵义[J].艺术与投资,2010(02).

[2]王智鷖.中国风的文化成因探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3).

[3]张爱国.深入推进改革 促进文化发展[J].政策,2010(02).

群众合唱艺术的特征探析 篇4

一、合唱的审美特征

合唱起源于宗教, 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 在此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合唱渐渐具备了独特的审美特征。

1.叙事性

合唱最初的形式是圣咏, 基督教 (或认为犹太教) 为了宣教, 将经文和神的事迹编成歌词, 用简单的曲调加以演唱, 主要表达了对神的歌颂与热爱, 后随着复调和声的出现, 合唱正式形成。正是由于合唱源于宗教的宣教活动, 用音乐的方式对神的事迹进行解说就成为了原始合唱的一项重要任务, 所以原始合唱就具有了较强的叙事性。后来的合唱在发展中仍然保持了叙事的特征, 只是内容已不再是单纯的宗教性表达。如冼星海的合唱作品《在太行山上》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太行山民众“打东洋”“上战场”的悲壮抗日篇章。

2.和谐性

和谐与统一是合唱艺术一个永恒不变的审美标准。合唱对和谐的要求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最高的, 无论是和声进行还是演唱音色, 甚至包括伴奏都要求高度的统一。合唱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不和谐的表达都将影响到整体的艺术效果。这种和谐统一的意境往往可以用来表达一些细腻的情感和宁静的安详, 整个声音的组合使听众可以全方位置身其中, 身临其境, 给人以完美的感官和精神的愉悦。

3.协作性

合唱是一种集体演出的形式, 高度和谐的统一性必然要求合唱团的成员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每个人的音色不同, 对情感的理解也不同, 每个人在演唱作品时都会有自己的见解及处理方式。但合唱对每个演唱者的要求却是极为严苛的, 它要求每个成员放下对事物独特的理解, 放弃属于自己的声音特征而去求其“中”, 求其“和”, 使整个集体达到完美的统一。这就需要团队中的每个人以极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去应对, 在指挥的统一指挥下步调一致地去处理每一个节奏、每一个强弱、每一个音色。任何一种突出性的表现对合唱整体而言都是毁灭性的, 所以每个合唱队成员都要倍加细心地在团队中寻求“中”“和”之道。

4.大众性

合唱是我国广大民众均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首先因为合唱是一项可参与性极强的集体活动, 很多单位和组织都希望借助这项活动增进成员间的交流、培养大家的团队协作精神, 所以合唱的成为了集体活动的首选。其次我国的合唱作品多已深入人心, 成为广大民众传唱的经典曲目, 合唱这种形式也已被接受, 大家的认可度较高。再次我国地域面积广阔、民族众多, 大家在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不尽相同, 而音乐则是没有界限的, 大江南北的人都可同唱一首歌, 从而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5.艺术性

合唱的艺术表现力是其它演唱形式不可比拟的。合唱通过多层次的音响效果及张弛自如的力度表现塑造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 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如史诗巨制《黄河大合唱》通过黄河这一载体, 寓情于境地表现了中华民族所遭受的苦难及中华儿女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抗争精神。其中《保卫黄河》这一乐章气势恢弘的轮唱犹如黄河疾风呼啸般的奔流而过荡涤了侵略者的累累罪恶, 表现了黄河儿女坚强不屈的抗战热情。又如《黄河船夫曲》这一乐章, 合唱队以变化分明的强弱对比再现了黄河船夫们由远及近及远的行程变化, 将听众带入到真实的情境中, 令人浮想联翩。

二、合唱与群众艺术的关系

所谓群众艺术, 就是以自娱自教为主导动机, 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有着极其广泛的社会基础的文化娱乐活动, 群众性是它的基本属性。合唱兼具了艺术性与大众性, 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并参与意愿极强的一种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合唱是群众艺术的一个重要载体, 承担了大众娱乐的任务。而群众艺术又为合唱这种艺术形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使其不仅是音乐厅的宠儿, 更成为普通民众喜爱的文化娱乐方式。合唱与群众艺术已经成为了一个整体, 不可分割, 如何成功的开展群众合唱活动, 既体现其艺术性, 又可兼顾大众娱乐性是群众合唱的发展重点之一。

三、群众合唱的成员构成

群众合唱的成员构成比较复杂, 一般来讲并非按照专业需要、声部设置来组建合唱队, 而是根据群众兴趣或是比赛表演的等活动的需要而临时组建的。如很多地方群众自发组织流动性的合唱团, 训练时间松散, 训练地点多以公共休闲区为主, 缺乏专业的指导;又如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为了应付上级下达的合唱比赛任务临时组建的合唱团;再如一些诸如音乐培训班、老年大学之类的社会教育机构按参与者的兴趣爱好组建的群众合唱团等等。

四、群众合唱的特点

1.业余性

群众合唱团是非专业的组织, 所以业余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群众合唱团大多缺乏专业性的指导, 没有形成系统的歌唱声音概念, 伴奏简单甚至缺失, 更缺乏受过专业训练有专业素养的合唱指挥。就参与合唱的成员来讲, 绝大多数对音乐知识一无所知, 缺乏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 无法识谱试唱, 完全靠口口相传来学习歌曲, 有些人甚至缺乏基本的音准概念;另外群众合唱参与者普遍缺乏合唱的基本常识, 不懂得音量的合理控制与音色的和谐统一, 缺乏团队协作的基本意思, 难以凸显合唱的美感。

2.随意性大

群众合唱的成员构成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尤其是休闲场所的群众自发性合唱团, 人员老龄化严重且缺乏有效的组织纪律, 人员流动性大, 无法按照合唱的规范要求进行正规的排练。且排练过程简单缺乏专业指导, 指挥与演唱都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无法排练出成型的合唱作品, 更无艺术性可言。就歌曲的选择方面, 群众合唱对合唱曲目的认识不足, 不会选择合适的合唱曲目, 有时一味的追求高难度的大作品, 不仅难以驾驭, 对个人的发声系统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害。

3.声部不均衡问题显著

因为群众合唱的人员构成较为复杂, 很难形成较为合理的专业合唱格局, 其中声部不均衡的问题显著存在。合唱艺术讲求和谐统一, 多声部的均衡是合唱艺术性体现的一种基本方式。声部的均衡主要要求人数的均衡、音量的均衡与音色的均衡, 在音量上, 男声部自然音量较大, 所以要适当控制不能压过女声部, 而非旋律声部不可压过旋律声部, 音量的均衡才能突出和声的鲜明

社区文化建设之管见

赵晓丽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西市街道文化站安徽六安237000)

摘要:本文从社区文化的含义入手, 分析了社区文化的特点和组成结构, 并对社区文化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社区文化观;建设拙见

社区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等方方面面, 建设抓得好, 对塑人、导人、育人, 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目前而言, 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文化工作网络业已基本形成, 文化设施正在逐步完善, 文化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但物质的发展是需要正确的导向、优越的体制、良好的机制和宽松的环境的。

一、社区文化观

我们在了解社区文化的概念定义之后, 还必须掌握社区文化的以下方面, 社区文化才会越来越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视觉文化。随着城市改造的推进, 现在的社区在视觉文化上有了极大的提升。一个社区少则一个群居小区, 整体划一;多则五六个群居小区俯视鸟瞰, 风格各异, 别有情趣。物业管理接收后, 不能一味地去追究经济效益, 尤其在初期阶段, 少赚甚至亏损一点, 也要在一个小区标志系统上作全面的统筹设计, 力争做到和谐统一, 有章可循。

环境文化。一个小区环境文化建设的如何, 直接影响着业主的归属感, 影响着业主的居住生活质量。所以说, 任何一个小区都要文明整洁, 抓好环境质量, 合理配置好资源, 注重环境保护, 考虑居民的生活舒适与便捷。培养居民业主自律意识和责任感, 把所居环境的一草一木视为自有物品, 养成爱护环境、关心家园的良好习惯。

制度文化。城市社区、居住小区也要制定相关的规范性规章制度。制度制定前提是得有个组织, 就是各社区要通过做耐心细致的动员工作, 以小区为单位, 成立“业主管理委员会”, 在委会上研究讨论制定各类制度。如此, 既能提高广大业主对制度的认可度, 又可保证物管企业管理服务水平的高质高效。

精神文化。一是可以利用多种纪念日和传统节日, 组织宣传小区的精神文化。二是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在一个小区或整个社区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活动一定要把尊老爱幼作为重点, 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组织分散的居民群众, 增强社区凝聚力, 增进居民业主间的感情。三是社区要协助物管企业实施一些文明创建工作, 以进一步丰富居民群众业余生活和提高其文化素养。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拙见

(一)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认识上要与时俱进

社区文化虽是群众文化, 但也不仅仅就是组织些唱歌、跳舞、下棋、玩牌。社区文化有其历史渊源, 也存在其发展规律和与主旋律的清晰。而音色的均衡则要求合唱团成员不应有过于个性化的音色, 同时在演唱表现时不可过于突出。要想达到声部的均衡就必须在合唱团成员的音色选择上及各声部的人员分配上进行合理安排。而群众合唱团往往难以实现人员的合理配置, 无法实现声部的均衡。如高校学生组成的合唱团, 如果以院系为单位进行组建的话, 就会造成因学科不同而男女声比例失衡的情况, 如理工科学院, 往往男生比例远大于女生比例, 即使全院系所有的女生都参与合唱也无法实现女声部较好的音响效果, 文科院系反之。

总之群众合唱艺术是一门被大家广泛接纳并喜爱的艺术门类, 但发展群众合唱应该充分认识其特征, 并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解决。群众合唱艺术对于整个社会的文化事业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都会起到较好地推动作用, 所以有效的发展群众合唱艺相当的发展空间。要从构建和谐社会,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高度, 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宣传, 提高政府官员, 社区干群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知度。

(二)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实施上要突出政府牵头、引导协调作用

社区文化组织和实施主体不是政府, 而是社区、物管或一些社团组织。但政府要把社区文化建设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之中, 要有明确的主管部门, 要有强化的协调机制, 要注重资源整合, 确保政府多部门对社区文化建设能真正有责负、负起责。具体为:要突出街道办事处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作用, 科学地搞好社区区划。要以自然小区为基础, 综合地理、人员等因素, 科学设置社区。实现社区文化“三贴近”, 即: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要鼓励专门的社会文化团体负责社区日常文化活动的开展, 政府可以采取尝试与社区中介签定协议的方式, 给予资金资助, 并做好监督和调控。

(三)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经费上要建立多元化投入筹措机制

眼下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以及文化活动的资金投入力度, 这是困扰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最大难题或者说“瓶颈”。首先, 政府要投资, 而且要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纳入文化投入资金额度, 专款专用保证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其中要有相当的比例下放到社区。其次, 就是积极引入市场机制, 通过积极探索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投资、开展、运营, 实行良性互动。具体就是各社区都要充分利用辖区内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人的优势, 通过不同方式和渠道对社区文化建设“输血”。

(四)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活动方式上要勇于创新

一要创新社区文化活动方式, 还要把握两点:一要一改目前全国大部分社区普遍存在的主要参与者清一色老年人、儿童和弱智群体的情况。要注重吸纳中青年这一层的居民参与, 毕竟这一层面的人存在知识程度高、创新意识强、思维活跃、精力充沛等优势, 吸纳他们等于注入新鲜血液。

二要积极建立社区内的文化社团组织制度。针对社区成员的不同文化需求, 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 挖掘社区文化资源, 形成社区文化特色, 努力提高社区成员的参与率, 以保证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的根本动力。如此, 社区文化活动方式创新了再创新, 活动内容丰富了再丰富, 就会长期蓬勃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报》2012年4月22日《社区文化建设》.

术, 提高全民族的音乐素养, 可以被视为当今社会和谐文化建设的主流。

参考文献

[1]顾明曦.论群众艺术与大众娱乐[J].神州民俗, 2012 (184) :81-83

[2]任岩.合唱的审美特征[J].文教资料, 2011 (1) :92

群众文化艺术节活动方案 篇5

找文章到更多原创-(http:///)

为进一步推进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把省委提出的“建设文化

大省”、区委提出的“文化优区”的战略性指示落到实处,充分发挥XX文化站作为“XX省特级文化站”的影响和带动作用,经XX研究决定举办第一届“欢歌XX”群众文化艺术节。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充分展示XX群众文化建设成果,实现文化的多元融合,用先进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增强文化底蕴,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活动时间

2006年4月——10月份

三、活动内容

(一)2006年外来工“相聚XX”暨庆祝“五·一”劳动节文艺汇演

1、时间:2006年4月29日

2、地点:XX户外广场

(二)XX“关爱女孩行动”暨庆“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

1、时间:2006年6月2日

2、地点:美华百货超市户外广场

(三)2006年XX地区龙舟景活动

1、时间:2006年5月29日

2、地点:XX

(四)举办XX第二届摄影展

1、时间:2006年6月中旬

2、地点:待定

(五)XX“纪念党的生日”暨庆祝建党八十五周年文艺汇演

1、时间:2006年6月30日

2、地点:XX社区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中心

(六)举办XX“即席挥毫”书画展

1、时间:2006年7月

2、地点:XX

(七)2006年XX“天河之夏”青少年暑期夏令营活动

1、时间:2006年7月中旬—8月下旬

2、地点:待定

(八)XX“摆中元”民间艺术活动及文化交流

1、时间:2006年8月

2、地点:XX社区文体活动中心

(九)迎国庆文艺晚会

1、时间:2006年9月29日

2、地点:XX

(十)XX车陂街社区群众趣味运动会

1、时间:2006年10月

2、地点:待定

四、有关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欢歌XX”群众文化艺术节是XX一项大型常设性群众文化活动,是实施文化优区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实现辖区居民文化权利、推动“城中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为此,XX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和各社区居委会、辖区内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积极参与,确保活动的圆满成功。

2、精心策划、高质高效。

活动要做到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广泛发动、通过活动举办,丰富市民生活、挖掘文艺人才、推出艺术精品,把文化艺术节办成高质高效、深入人心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

3、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XX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和各社区居委会要重视宣传工作,加强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

4、注意安全,措施得力。

在活动组织的过程中,要树立高度的安全意识,加强工作责任感,组织要周密,防范措施要得力,确保活动安全有序地进行。

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 篇6

关键词:新形势;群众;文化艺术;发展

在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文化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群众文化艺术始终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环节。其发展有助于推动群体人民日常生活的发展,丰富了群体人民的精神世界,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先进艺术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群众文化艺术

文化艺术是一个范围较宽的概念,也可以当做一类人们在发展与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现象来理解。文化艺术的起源于历史紧密相关,任何一个国家、城市的文化形成都受历史的影响。从广义角度看,物质与精神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文化艺术;从狭义角度来看,文化艺术则是人文精神的映照。

而群众文化艺术,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中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由人们自身创造的具有社会生活性的文化艺术。群众文化艺术的主要参与者就是群众,其主要建设发展形式就是通过个人参与,体现个人的精神世界。具体内涵有:一,群众是群众文化艺术的主体,文化活动由主体创造但服务于主体;二,群众文化艺术的内容具有广泛性、社会性,以娱乐性活动为主。

二、群众文化艺术建设发展的意义与特点

发展建设群众文化艺术,可以使群众人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保障,增强人们的群众文化意识,提高人们的精神素养,丰富人们日常文化活动。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一种继承与发扬,充实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对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们生活质量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在新形势时代背景下,建设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是对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保证。

群众文化艺术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具有鲜明的特点。如社会化和开放性。面对人民群众不同的层次、文化水平、社会地位、地区差异等等,文化艺术的创作也变得多种多样。在当今时代,网络艺术、大众文化传媒、民间传统艺术等,更是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进入了快速传播与发展的阶段。鲜明的社会化和地域开放性对群众文化艺术的建设发展有

三、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特性

(一)多元化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基数较大,不同区域不同种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艺术文化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我国群众文化艺术本身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当今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文化艺术形式对群众文化起到影响作用。由此可见,为了更好的创新发展,增强群众文化意识,群众文化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是当前形势下艺术发展工作的重要基础。挖掘艺术文化独有的魅力,促进人们参与,实现群众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二)平衡性

我国各地区生活水平、风俗习惯的迥异,都决定了群众文化艺术存在差异性,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建设与发展中,城乡地区的差异性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想要更好的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我们要掌握重点,将解决城乡地区文化艺术存在的差异性作为首要目标,大力发展平衡文化,促进城乡地区间文化艺术的平衡与发展。

(三)通俗化

由于群众基数较大,文化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平均水平一般,而通俗文化是一类易于接受、简单易懂的文化艺术,能够更好的接近群众人民的生活,让人们觉得更为亲切、生动。例如,针对社区老年人举办戏曲、歌曲的演唱活动等类似此类的活动。通俗文化艺术有助于提高群众人民的参与积极性,只有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并参与,才能够达到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新目标。

(四)综合性

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可以通过文化广场与文化活动中心的设置来实现其综合性,广场与活动中心可以发挥一定的传播与培养作用,以此将文化艺术推近群众。例如,在广场设立图书馆、阅览室、书画活动室等等。并增设供文艺活动举办的活动场地,如报告厅一类。在活动中心的建设中可以加入休闲设施、音乐美术培训师等,为群众提供综合性文化艺术的空间,加强群众对精神文化艺术的追求。

(五)创新性

保证群众文化艺术的创新性,是精神文化建设工作的前提。因此,在相关的工作中,需要适当与当地文化艺术发展实际相结合,在满足当地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基礎上,进一步发展其潜在的相关艺术活动。例如,根据当地风俗习惯、重大事件等来进行文化活动的策划与创新,使文化艺术融于生活,新于生活,以领先的艺术活动来提升人们的兴趣,促进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

四、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群众文化艺术及其意义与特点的简单分析,深入讨论了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群众文化艺术。希望可以为阅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使阅读者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可以对相关问题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

参考文献:

[1]惠晖.浅谈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J].大众文艺,2014.

[2]李岩.浅谈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J].中国职工教育,2014.

群众文化艺术辅导的特性 篇7

(一) 速成性

群众文化艺术的辅导对象, 一般都以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项目。他 (她) 们的学习动机也不尽相同, 有的感到自己有文化艺术才质, 希望通过学习能够得到发展;有的痴迷于某一项艺术, 积极投入学习是为了能“过一把瘾”;有的在文化艺术方面有某些特长, 为获得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有的家长则纯粹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素质。不管出于何种动机,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以群众文化艺术辅导为活动“舞台”, 取得比较快的学习效果, 使自身的生理、心理需要得以满足。由于这种学习又是在业余时间进行, 要在有限的时空里完成教学内容, 因此, 学习动机与时空的限制, 决定了群众文化艺术辅导的简明速成的特性。

(二) 自娱性

在生活中, 经常可以看到一批人围坐在公园、凉亭里, 拉琴弹奏、说唱表演, 或是围成一圈, 翩翩起舞, 从心理学分析, 这种由兴趣激发自娱心态所产生的自娱自乐活动, 称之为“自娱现象”。群众文化艺术辅导活动, 明显地表现出了这种“自娱性”。多数参加学习的辅导对象, 无论是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骨干, 还是各种文化艺术的忠实“痴迷者”, 或是素质训练的参与者, 他们一般没有成为专业人才的欲望, 也就没有达到专业程度的要求, 主要是在学习中掌握一些文化艺术的知识技能, 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始终处在这种“在学习中自娱, 在自娱中学习”的状态之中。

(三) 灵活性

跟学校教育的系统性、完整性相比较, 群众文化艺术辅导的灵活性特征十分鲜明。在辅导内容上, 为了满足和适应被辅导者的不同志趣意向与素质条件, 群众文化艺术辅导一般都采取灵活的方式确定内容, 好比学校教育使用的是一本完整教科书, 群众文化艺术辅导只是选择其中适合的某些章节, 讲究适用、不求完整;在时间安排上, 群众文化艺术辅导活动必须遵循业余的原则, 在多数被辅导者都能够接受的时间段内开展辅导, 常见的是利用晚上和休息日;而且这种零散型的辅导, 在完成辅导内容后就宣告结束, 一般不是有系统的长期延续;同样, 群众文化艺术辅导的实施计划, 也必然按照辅导的实际情况灵活制订。如果把参加综艺性演出的节目排练也纳入辅导之列, 其内容、时间、计划的灵活性就显得更为明显。

(四) 互动性

群众文化艺术辅导的互动作用, 反映在两个层面上:一个是辅导者与辅导对象之间的信息反馈, 一个是辅导对象与辅导对象的相互激励。在群众文化艺术辅导过程中, 辅导者与辅导对象处于同一个辅导情景之中, 双方都借助媒体交流信息, 前者通过信息反馈调整辅导内容和方式, 后者通过信息反馈校正学习思想和方法, 这种在双向交流中进行的灵活调节, 产生的是双向互动的效应;构成另一层面互动表现的, 是辅导对象之间的双向交流,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 以能者为师, 互教互学、相互激励, 共同提高训练成绩。正是以上表现的双向交流、双向互动, 使群众文化艺术辅导能够顺利实施, 保证了辅导任务的完成。

在整个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过程中, 文化艺术辅导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主体的需求不断提高, 他的活动内容和范围也不断扩大。几乎涉及了所有的艺术门类。由此产生的行业组织和骨干辅导队伍逐渐完善, 起到了推动和提升群众文化活动水平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群众文化艺术辅导是行业组织的先导。它面对着多样化、多层次的活动需求, 更有效的开展群众文化艺术辅导工作, 为广大群众服务。

文化馆如何搞好群众艺术工作 篇8

一、开展群众艺术工作的相关建议

文化馆的工作与一般的商业行为存在着较大的不同, 其必须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而不是将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作为一名基层文化馆工作人员, 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 要想搞好群众艺术工作, 就需要将提升群众艺术水平作为核心内容, 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积极的推广群众艺术工作。

1. 注重群众艺术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搞好群众艺术工作的前提。要搞好群众艺术工作, 必须要将培养群众艺术人才当做文化馆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重视建设和培养人才队伍, 努力提升文化馆人才队伍的专业艺术水平和素养, 加强对群众艺术骨干人才的培养。要做到深入基层, 在各类群众文艺活动中发现和培养人才, 逐步提高群众艺术人才的文化品味和艺术素养。也可组织专业艺术工作者有针对性地对相关人员进行各种培训和辅导, 使群众艺术骨干能够较好的适应新的形势。同时, 要有计划地培养文化馆工作人员和提高他们的艺术水平, 以便通过他们来对民间群众艺术组织进行引导。要注重对民间传统艺人的培养和保护, 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人, 要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 支持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扬。要将民间老艺人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 发挥其传、帮、带的作用, 积极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当中去, 并且积极的学习、传承各种民间艺术。

2. 采取多种形式发展并弘扬民间传统文化

众所周知, 民间传统文化是群众艺术的根源, 保护并促进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不仅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 更要帮助大众树立起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意识, 将之与保护活动紧密的结合起来。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从而使民间传统文化得到有效地保护、继承和发展。文化馆工作要重视发掘和整理优秀民间艺术遗产, 发扬民间的优秀艺术传统, 使群众的艺术创造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并积极的推动群众艺术活动的开展和提高。发展并推广群众艺术工作, 要时刻以群众的文化需求为重点, 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采用新颖、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开展多种类型的活动, 例如秧歌会、灯谜会等等。始终坚持把群众艺术创作作为文化馆的重要工作, 积极组织创作优秀群众艺术节目参加各级演出和赛事。当下, 大量群众积极参与到广场文化当中, 文化馆应紧跟群众艺术发展的潮流, 正确引导广场文化的发展方向, 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宗旨, 利用广场文化开展群众艺术工作。

群众艺术在长期的积淀过程中, 难免地会存在着一些糟粕。因而, 在发展的过程中就需要对群众艺术进行适当、合理的引导和改进, 支持健康、有益的内容, 并坚决抵制落后、腐朽的文化, 促进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例如, 二人转是深受东北人民喜爱的一种群众艺术, 但是因其中有些内容过于低俗化, 而严重的影响了二人转在群众心目当中的印象。赵本山在其“刘老根大舞台”上, 对传统二人转节目进行了适当的改进, 即去除了当中一些低俗的内容, 使其成为了一种雅俗共赏的群众艺术, 改变了大众产生的质疑, 为二人转正名。对于其他群众艺术当中的类似现象, 我们也必须对其进行纠正和引导, 加大对其中积极正面内容的宣传,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3. 加大经济投入, 将群众艺术工作与商业开发适当结合

群众艺术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 应该将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 采取经济手段保障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适当举办各种形式的群众艺术演出、比赛等活动。制定专门的奖励办法, 逐步加强财政投入, 从而促进优秀群众艺术作品的创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商业化运作也为群众艺术的推动、继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途径。我们可以将旅游发展与地方群众艺术有机结合起来, 积极打造地方文化品牌。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对当地群众艺术进行深入挖掘, 整理民间的优秀剧目、歌舞等并对其进行创新, 依托文化馆建立非物质文化基地, 充分融合本地文化元素, 建设群众艺术主题公园, 将群众艺术和旅游紧密结合起来, 共同发展、促进, 实现共赢。但是在商业运作的同时, 我们亦应当注意在继承和发扬群众艺术时, 避免只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否则, 群众艺术就会失去其生命力。

二、总结

总之, 推广群众艺术工作需要基层文化馆工作人员紧跟时代发展, 不断总结工作中的经验, 时刻更新工作观念, 才能新形势下不断取得进步。群众艺术工作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不容小视, 但只要积极引导, 同时引进新思维、新方法, 那么我们的群众艺术工作必将发展地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邹立新.也谈群众艺术人才的培养[J].大众文艺:学术版, 2012 (18) .

[2]黄贵平;助, 化, 导——浅谈如何有效发展群众艺术[J];大众文艺:学术版, 2010 (6) .

论合唱艺术与群众性合唱排练 篇9

(一) 合唱艺术的含义及其特点

合唱艺术实质上是一种声音共性的艺术, 主要通过多声部、多种表现手段、多种处理方法达到声音高度统一协调的的综合艺术形式。人声是合唱艺术中最直接的表现工具, 它能够将蕴含在音乐作品中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得细腻化, 从而实现与听众的强烈共鸣。合唱艺术的特点具体如下:

1.音色丰富且音域宽广。一方面, 合唱艺术中包含了男女低声部、中声部与高声部中的全部的抒情或者戏剧种类, 同时还具有不同的个人音色, 而且各种音色的组合情况也存在着差异。另一方面, 合唱艺术中的音域是全部参与合唱的成员音域的总和, 通常而言, 从低声部最低音到高声部的最高音, 一般能够达到三个半至四个八度, 音域极其宽广。

2.音响层次较多。合唱艺术是一种多声部音乐艺术形式, 声部组合、音色变化、力度级别、和弦以及和弦转位都存在着差异, 从而产生的音响层次与效果也具有差异性。

3.力度变化大且表现力强。合唱更够胜任的力度变化范围较广, 例如, 从ppp (最弱) 到fff (最强) , 合唱皆可胜任。同时, 任何风格、情绪、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或者单调与复调的音乐作品, 运用合唱, 皆可完美地表现出来。

(二) 合唱艺术的重要作用简析

相较于其他文化形式而言, 合唱艺术是一种群众参与较广的群体性艺术形式, 它对于创造和谐的社区文化环境、提升人们的审美以及素质以及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利于创造和谐的生活氛围。在合唱中, 通常都会有两个及其以上的声部, 其力度、音色以及音域的处理的变化都是一种协调性以及集体性的行为, 在练曲、练声的磨合训练过程中, 必然会根据参与者声部结构以及音色的不同进行整体协调, 从而达到不同情绪、旋律、节奏以及音色等的统一与协调, 使参与者的纪律性得以规范, 使其在参与的全过程之中形成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最终利于和谐生活氛围的构建。

2.利于文化品位的提升。社区合唱活动是合唱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它的开展能够为群众提供一个共同参与的文化场所, 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使他们在精神层面上获得满足。同时, 社区中经常性开展群众性合唱活动还能够使人们远离落后文化以及非法组织的侵蚀, 对抵御精神毒害也具有重要作用, 这对于提升文化品位, 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药意义。

3.利于规范人们的品行。合唱要求参与者要进行科学的发声训练, 在演唱过程中, 能够做到情绪饱满、声音收放自如, 这一合唱状态下, 就会产生一种规范自己品行, 形成一种高雅气质的心理暗示, 从而使人们自然在生活中形成约束不良品行的习惯, 从而形成有道德、有气质的公民。

二、强化群众性合唱排练的措施

(一) 强化群众性合唱的发声训练

在发声训练中, 要注意从合适的力度, 如mp——mf以及合适的声区, 如f——d2开始, 使发声练习中的应用力度与音域得到有效的扩展。同时, 在训练中, 还要适度把握发声训练进度, 使参与者在训练中形成声部间的融合一致。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直声训练。由于每个人的在歌唱时, 其摇音与颤音的频率不同, 必须加以控制, 才能促进合唱的协调统一。因此, 在直声训练过程中, 可通过拖长母音“吗”的高音加以训练, 并且在声音统一的前提下, 在发声训练过程中, 通过统一加入正常声波的方式, 在合唱过程中倾听不同声部、和声色彩以及音程的变化, 以便获得流畅、统一的声音效果。

2.呼吸训练。呼吸与歌唱中的音质、音量、触音以及音色等联系密切, 它是合唱中产生共鸣的基础。因此, 对于参与合唱的群众队员而言, 加强呼吸的训练至关重要。在训练实际过程中, 主要可采取闻花香等方式进行。在练习时, 要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心静, 慢慢吸气, 并将其缓缓吸入腰腹部, 吸满气之后, 再采用轻柔的“嘶”声缓缓呼出, 并充分利用听觉与视觉器官, 检验集体气流是否均匀且平稳, 是否从腹部或肺部向外扩张, 从而让群众队员深刻体验呼吸的感觉。

除上述的发声训练之外, 在练习过程中, 还可结合头腔、口腔以及胸腔三部分, 采用半音向上等方法进行共鸣训练。

(二) 优选群众性合唱的作品

1.结合演出场合选择合适的曲目。 (1) 在群众性文艺演出的场合, 要注意选择的演唱作品要是群众耳熟能详、且节奏明快、积极向上的作品, 便于与听众产生共鸣。例如, 《青春舞曲》、《大地飞歌》等; (2) 若在一些群众性歌咏比赛的场合中, 要求选择的曲目能够烘托气氛、表现气势, 且便于合唱队一些造型的作品, 例如, 《黄河大合唱》、《在灿烂阳光下》; (3) 若在比赛的场合进行群众性合唱时, 要求在结合团队演唱实际水平的前提下, 综合考虑作品的表现力、完整度等, 从而使群众性合唱团的专业水平充分发挥出来。例如, 《少年, 少年, 祖国的春天》、《我的中国心》、《红旗飘飘》等, 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合唱团的要求。

2.根据群众性合唱团的人员构成情况选择。作为一支混声合唱队, 男女人数的均衡比例应控制在2:3则为最优, 此时选择合唱作品, 就可按照四部合唱作品加以选择。但在实际的合唱性作品中, 这种均衡的比例是很难实现的。通常, 合唱队中女生部的人数要多于男声部的人数, 这时为使其他声部的男女比例得以平衡, 在选择作品时, 要偏向由女生部领唱的合唱作品。如《衡阳好》、《红梅赞》、《鼓浪屿之波》等;若合唱队中男声部人数超过女声部人数时, 合唱作品选择时, 应倾向于男声, 女声部则可进行小组领唱, 如《祖国不会忘记》等。

3.可结合演出的需要, 进行曲目的改编。对于某些特殊曲目而言, 可能它只适合由单声部进行独唱, 在进行群众性合唱的过程中, 可根据演唱需求, 进行相应地改编, 从而全面凸显合唱效果。

(三) 注重音乐形象的塑造

1.合理处理力度与速度。 (1) 力度处理。演唱作品的力度处理时要综合考虑作曲家的时代背景、风格以及作品本身的表情或长短等因素。处理时要以整体布局为前提, 突出部分、结构之间的对比与变化, 对乐曲的力度的强弱变化进行合理安排, 从而使力度处理达到“铺陈有序、高潮突出”的效果。 (2) 速度处理。乐曲的速度处理对作品情绪表达至关重要。通常而言, 慢速多表达沉重或忧伤等情绪;平稳的情绪则以中速来体现;欢快、愉悦、紧张等情绪则通过快速表现。鉴于此, 在合唱的排练过程中, 应认真分析作品内容, 把握乐曲的调性调式、节奏以及中和声等, 对速度进行创造性地处理, 优化合唱效果。

2.准确掌握音色。在合唱中, 音色的处理要准确掌握其局部与整体的变化, 从而充分体现内心的情绪变化。在音色的处理中, 切忌为获得某种音色而忽略声音的质量。例如, 在演唱《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一作品时, 音色把握上应以具有穿透性、明亮、热情的音色为主, 从而对作品本身所表达的祖国新风貌准确的展现出来。

综上所述, 合唱艺术对于规范群众品行、提升文化品位, 营造和谐氛围具有重要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 应多开展群众性合唱活动, 并采取有力措施, 加强群众性合唱排练, 使合唱艺术充分发挥其作用与魅力。

参考文献

[1]刘芳.浅谈群众性合唱艺术的影响与研究[J].大众文艺, 2011, 11:179.

[2]李玲丽.合唱艺术与群众性合唱排练[J].艺术百家, 2011, 2:425-427.

[3]王欲明.合唱艺术与群众性合唱排练[J].艺术百家, 2012, 1:448-449.

[4]沈爽.合唱排练中各声部的训练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浅谈群众文化艺术舞蹈编导法则 篇10

一、精心选题, 精密构思

任何一部优秀艺术作品的诞生, 必然是围绕着一个有意义的主题开展的。群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已经深入人心, 如何在传统文化创作的基础上加上创新元素, 让群众文化艺术的形式更加新颖, 内容更加丰富, 这就需要创作者慎重进行选题。题材作为一部艺术作品的核心, 它是作品的灵魂, 是舞蹈编导的重要法则之一。由于群众文化艺术产生于民间, 演员身份较为特殊, 因此, 不能从专业的角度来评判演员, 在选题时应当结合演员自身情况, 在演员技术水平能够接受的范围内选择, 控制好题材的难易程度, 让演员在参与演出的活动中能够理解主题, 在表演过程中游刃有余。在题材的选择中, 要注意题材应当源于生活, 并高于生活, 选择一些贴近老百姓生活的主题内容, 例如红色精神、社会抗震救灾等主题, 这些主题能够反映出人们积极、乐观、团结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在精心选题之后, 就需要进行精密地构思, 好的选题搭配好的构思, 只有精密、符合选题精神的构思才能使得主题更为突出, 构思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编舞工作的效果, 作为编舞工作的重要基础, 构思可以很具体, 也可以很抽象, 它不是类似剧情的故事梗概, 不仅仅受戏剧主题的支配。它更属于情感、感觉和思想世界。对世界人、事、物产生疑问或感受、印象, “构思”必然地会显现出来, 它是一种还未形成的潜在意识, 通过编导的认真整合, 传达给舞者, 让他们的思路更有条理性, 在表演过程中更好地表达艺术内涵。

二、合理运用即兴舞蹈

将舞蹈编导法则应用到群众文化艺术中, 可以充分发挥即兴舞蹈的作用。即兴动作是在一定的基本功基础上, 在灵感的推动下产生的动作。即兴舞蹈是身体不由自主的发生动作所延伸来的舞蹈, 在没有任何准备的前提下随机出现的动作, 可能会产生意外的效果。群众文化艺术经过合理的选题、精密的构思后, 就需要让这些构思得以完整地实现, 让主题在舞蹈动作中鲜明的呈现出来。将生活中的素材与舞蹈作品结合在一起, 需要进行艺术构思, 编导在选材时, 对舞蹈动作有了初步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 综合考虑演员的整体水平, 采取适合演员的动作。即兴动作在这一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即兴动作往往能够为编舞者带来惊喜, 出乎意料的动作会给整个作品添加色彩。舞蹈表演需要一定的理智, 但是更需要激情的推动, 在寻找合适的舞蹈动作时, 可以充分从即兴舞蹈中挖掘素材, 将这种雏形作品很好地展示出阿里, 将主题思想渗透到每一个舞蹈动作中, 使得编导与舞者产生共鸣, 将即兴舞蹈串连在一起, 经过修饰后形成新的作品。

三、道具修饰突出主题

在舞蹈编导法则中, 道具是舞蹈作品中常用的辅助工具, 作为舞蹈动作的人工延伸, 它对于群众文化表演主题的突出有着重要作用。一部优秀的群众文化艺术作品, 需要通过各个动作、现场道具来将其主题体现出来, 将其精神传达给观众, 让观众从中有所体会。而表演现场中道具与布景的运用, 能够很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一些修饰物的存在, 能够让观众对其产生兴趣, 在关注舞蹈动作的同时, 思考并感受道具所传达的意义。道具帮助编导将构思更加具体化的体现出来, 是编导意图的直接体现。常用的道具或具实用性、或者不实用, 它可能是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块石头或者一个模型。例如, 在秧歌中常用的手绢花、扇子, 在古典舞中大量出现的长剑、绸缎等, 这些道具所在的作品有《弈》《东北秧歌》《红绸舞》等, 艺术的语言让道具超越其生活原型, 赋予其艺术价值。道具的合理修饰, 能够使得舞蹈表演更加精彩, 舞者运用道具, 也能够更灵活地展现各个动作, 将内心感情通过动作与修饰物来表达出来, 使得作品的主题更为突出, 更有意义。

四、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

将舞蹈编导法则应用到群众文化艺术中, 需要将音乐与舞蹈进行完美地结合。无声状态下的舞蹈缺乏灵性, 不能将舞蹈的灵魂展现出来, 而将音乐与舞蹈有效结合, 就能够赋予舞蹈以灵性, 让观众在不同的音乐中感受舞蹈的魅力, 音乐的选择恰当与否, 直接影响到舞蹈的表现效果。音乐或高亢、或低沉、或欢喜、或忧愁, 音乐的制作需要结合舞蹈主题与整体构思。在制作音乐时, 不仅要考虑整体队形、单一舞蹈动作, 还要考虑选择符合舞蹈动作的音乐旋律, 让观众在观看时, 受到听觉与视觉地双重享受。好的音乐配上好的舞蹈动作, 更能帮助舞者集中精力, 并能在适当时候提醒舞蹈动作及情感的内涵, 让舞蹈的动作更加丰富, 思想更富内涵。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 能够反映出舞蹈作品表达的意义、所描述的生活图景, 并最终将这些结合在一起, 形成更为深层的艺术境界。

结语

总而言之, 优秀的作品是在精心创作中产生的, 群众文化作为满足人们生活精神需求的重要艺术形式, 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将舞蹈编导法则应用与群众文化艺术中, 是人们思想进步与创新的表现, 同时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舞蹈编导法则在群众文化艺术中的运用, 需要精心设计主题, 巧妙进行构思, 合理运用即兴舞蹈与道具, 有针对性的选择音乐来完善作品。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 编导工作者要从生活中积极发现素材、主动采集信息, 在不久的将来, 专业性的群众文化艺术将会更多地出现在群众生活中,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地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飞飞.群众文化艺术舞蹈创作思维及编导法则的研究[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2015 (8) .

[2]吴文婕.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与编导研究[J].大众文艺 (学术版) , 2015 (03) .

[3]刘欢.群众文化舞蹈创作思维及编导法则的研究[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2015 (12) .

浅谈文化馆如何搞好群众艺术工作 篇11

关键词:文化馆;群众艺术工作;工作技巧

群众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娱乐方式,从群众中来,服务于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相较于其他的艺术文化类型,群众艺术文化更符合群众的生活背景和生活方式,不仅有效改善了群众的精神文化建设,而且丰富了群众的生活和娱乐方式。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建设的逐步加强,不仅影响了群众的精神文化方式,而且在娱乐形式上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充分利用文化馆的作用,提升群众的艺术工作质量,成为文化馆面临的首要问题。群众艺术工作的独特性和时代性,对文化馆甚至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这不容忽视。

1 群众艺术工作的意义

群众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提高了群众文化的要求,丰富了艺术文化的生活内容,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和支持。这不仅有效贯彻了科学发展观,而且体现了文化娱乐与经济建设的良好结合,保障了群众的生活质量,确保了群众的幸福指数,符合当代文化的发展要求。

2 文化馆在开展群众艺术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1 指导作用

随着当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强烈,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化和多元化。文化馆在提高群众艺术工作方面的指导性日益明显,打造了更多丰富的文化内容和娱乐方式,为群众艺术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指导,不仅为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娱乐形式,而且提供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指导,促进了文化艺术形式的蓬勃发展和层出不穷的创新性的艺术作品。

2.2 服务作用

群众艺术文化越来越丰富,但是还缺少统一的文化形式和娱乐方式,文化馆将群众充分集中和调动起来。针对群众的不同娱乐要求、不同层次的艺术水平形成了多样化、多元性、层次各异的文化艺术形式和艺术活动,满足了群众的对艺术文化的个性化要求。

2.3 监督作用

信息化社会,文化馆在群众文化艺术工作方面充分发挥了监督作用,对群众文化活动的良好开展提供了积极的引导和监督,避免了陈旧迂腐文化的干扰和影响,净化了文化娱乐环境,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序开展。

3 文化馆改善群众艺术工作的方法和措施

3.1 重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培养出更多群众艺术人才

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培养出更多的群众艺术人才才能更好地开展群众艺术工作,从而强化文化艺术工作的作用和质量。培养更多的群众艺术人才就要从文化馆的建设出发,提高整个文化馆人才队伍的专业性和专业技能,优质、高效地培养群众艺术人才。人才的培养要深入贯彻到每项群众艺术活动中去,及时发现有才能、有潜力的优秀人才并加以培养和提高,真正做好群众艺术培训工作,挖掘出更多有才能的艺术人才,进一步提高群众艺术人才对艺术的感受力和表现艺术的专业性。文化馆艺术人才队伍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群众艺术人才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跟踪,使群众艺术人才对时事和当代艺术的发展有更为敏锐的洞察力和适应性。对文化馆的艺术工作者要举行定期的培训,不仅要提高他们的艺术专业性,而且要提高他们培养人才的能力和策略,对群众艺术人才进行有策略、有方法的艺术指导。此外,要及时传承和保护民间艺术,及时培养传统的民间艺人,可以从经济层面、文化艺术层面、精神建设层面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以促进民间传统艺术的发扬光大。此外,还要鼓励传统民间艺人多参加文化馆的艺术文化活动,促进艺术人才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以完善艺术娱乐的工作和环境,促进群众艺术工作的有序展开。

3.2 采取更为灵活的方法和措施,促进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对群众艺术工作而言,民间传统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与其息息相关,联系更为紧密,更易产生共鸣。因此,促进民间传统文化和艺术的迭代更新和持续传承极为必要。文化馆要在政府的号召下,提高群众对民间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的重视和关注,并开展有效的保护措施,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化馆艺术工作者要切身实地去搜集和整理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确保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完整性以及具备传承的基础。通过传统民间艺术,感悟前人的艺术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并将其灌输到群众艺术工作中,丰富群众艺术工作的形式和内容,有效提高群众的艺术实践能力。在开展群众艺术工作的过程中,要以群众实际的文化需求为基础,重点传达艺术,艺术工作要注意表现方式和多样性的活动类型,以提高艺术工作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更好地激发群众对艺术的接受力和感受力,进而提高艺术表现力,达到传承民间艺术的目的。与此同时,文化馆工作人员要注意广场文化对群众艺术的影响,要结合广场文化的积极元素与文化馆特有的艺术表现,提高艺术的时代性和与时俱进,让群众更易接受,表现力更丰富,体现精神文明建设的丰富性和时代性。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艺术培养的方式和技巧,向群众传达民间艺术时要注意取其精华,避免迂腐、陈旧的传统民间艺术的干扰和影响,使传达的艺术文化健康、优质、与时俱进。

3.3 强化文化馆经济投入,巧妙结合群众艺术工作与商业规划

提高文化馆建设和群众艺术工作效率就要强化经济支持和经济投入,这与当地政府的经济规划和经济的具体发展形式密不可分。因此,促进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的有序展开,就要将其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经济实力促进群众艺术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有效传承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在群众创作优质艺术品方面,可以适当加入政府的经济奖励,以鼓励群众创造出更多优质的艺术作品,丰富群众的艺术文化生活。此外,政府要有意识地运用商业运作的方式开展群众艺术工作,以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潮流和运作方式,进一步传达和发展群众艺术工作。当地群众艺术形成品牌时,为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的商业途径。文化馆要配合政府挖掘群众艺术,在巩固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创新文化艺术的内涵,丰富文化艺术的内容,并适时融入当地的特色文化和本地的特色元素,为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济支持。将群众艺术工作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并非盲目地将群众艺术工作上也化,而是在确保传承和发扬传统艺术文化的基础带来附加的经济效益。

总之,改善和提高群众艺术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根据文化馆的实际情况和群众的实际需求,定制符合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的文化艺术方式。文化馆要及时更新观念,紧随时代的发展要求,掌握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精髓,针对群众艺术文化的实际需求,做好群众艺术工作,以更符合时代发展的思路和方法,推动群众艺术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祝裕新.浅谈文化馆工作的群众性[J].神州,2014(09).

[2]卫婕.浅谈如何高效发挥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作用[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4).

[3]曹飛娜.浅谈文化馆群众文化工作[J].魅力中国,2013 (2).

浅谈群众文化艺术舞蹈编导法则 篇12

关键词:群众文化,编导法则,群众艺术

一、仔细的进行编舞选题

选题是群众文化舞蹈编导的中心, 舞蹈题材的选取是整个舞蹈作品的灵魂, 也是进行群众文化艺术舞蹈编导的一大法则。群众文化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演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基本上不能按照专业演员的标准来要求, 因此, 含有很多高难度技巧的编舞内容的舞蹈题材也就不适用于群众文化舞蹈的编排。群众文化活动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 所以, 一些能反映现今社会现象, 又能够激发群众表现热情的舞蹈题材更能够吸引人关注, 例如红色精神、抗震救灾等全民关注的热点问题都可以作为选材, 这些题材能够很好地反映现在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 舞蹈编导需要对这些题材进行精心的构思, 巧妙的进行编排, 最后呈现出完美的舞蹈编导作品。

二、合理运用附加修饰

选题确定之后, 舞蹈道具和布景的选择和运用也是至关重要的。群众舞蹈编排过程中, 道具和布景是一种能够吸引观众注意力, 并提高舞蹈表现效果的关键性物质装置。合理的道具和布景使用可以将舞蹈编导的意图以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 并使整个构思具体化。道具和布景的选用可以是多样的, 也存在使用或不使用、大型或小型的区别, 并且各种材料均可以作为道具和布景。群众文化活动中, 舞蹈演出的布景可以营造编导所要表达的主题背景, 创造表演意境, 并引领观众体会编导的构思, 更深刻的体会舞蹈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在舞蹈编导进行的过程中, 巧妙地运用道具和布景, 是提高舞蹈编导质量的主要方法, 在舞蹈动作中附加道具的运用, 也为更加精彩的表现舞蹈起到辅助作用。

三、围绕舞蹈主题进行音乐制作

舞蹈主题内容确定以后, 就要进行音乐制作和舞蹈合成, 在为舞蹈进行音乐制作时, 必须要考虑舞蹈队形变换和音乐伴奏之间的协调一致, 配合要默契完美, 要尽量找到、能够准确反应舞蹈所要表达的主题的音乐, 让作品能够带给观众更完美的视觉、听觉震撼。可以给舞蹈编导更大的发挥空间, 选择意境强的音乐, 这样能够是舞蹈表演根据情感, 能够完整的表达舞蹈动作和舞蹈编导感情, 丰富舞蹈的思想性和动作性。通过将音乐和舞蹈进行完美合成, 可以充分体现出作品所描绘的主题背景和思想感情, 融合在一起营造一种艺术境界。较强意境的舞蹈形式更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所理解, 同时适合大型群众文化舞蹈演出。

四、巧妙编排构思, 充分发挥即兴舞蹈作用

以上工作完成后, 就开始进入舞蹈的编排阶段了。在这个阶段, 要对舞蹈编导的构思进行综合思考, 并通过仔细的研究找到相应的素材, 将生活中的素材转化为显示的舞蹈作品就必须要针对舞蹈素材进行艺术构思。素材包括舞蹈元素动作和组合动作在进行选材是就应该有初步的构思, 而且必须是在进行选材过程中获取的动作, 并与舞蹈主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 舞蹈编导必须要考虑作品的表演者是什么水平和条件, 考虑到群众文化艺术舞蹈作品的要求, 并合理的设计动作。那么, 即兴舞蹈的运用是最为重要的, 它是一种无限制的舞蹈, 通常会超出编导的意料之外, 它能够巧妙地将构思呈现出来, 并赋予活力。通过即兴舞蹈创作, 可以把各种优质的动作串联起来, 组成一个舞蹈段落或者直接作为舞蹈的雏形。进行舞蹈是优秀的舞蹈编导最主要的、必需的创作手段。在理智状态下编出的舞蹈通常不能达到最佳的艺术表达效果, 即兴舞蹈在激情下潜意识的推动下产生, 是为舞蹈编导找寻有用舞蹈素材的方式之一。即兴舞蹈由编舞者用身体探索, 或引导舞蹈演员共同即兴, 在练习和研究中, 舞蹈编导者和群众舞蹈演员之间就会一种良好的默契, 这样就能提高舞蹈的完成质量。

五、总结

群众舞蹈编导必须要在以上编导法则下进行, 无论是什么样的群众文化舞蹈作品, 编导都必须要事先了解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不能单纯地将舞蹈动作进行简单的串联排列, 忽视舞蹈表达艺术情感的作用, 艺术来源于生活, 同时高于生活, 群众文化舞蹈编导在进行舞蹈编导之前应该对舞蹈表演对象进行信息搜集, 理解舞蹈编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李雪来.浅谈新形势下的群众文艺创作.青年文学家.2006年5月.

[2]、刘书君.舞蹈编导在创作中如何力求新颖独特.民族艺术研究.2008年2月.

上一篇:建立和谐的课堂下一篇:清真食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