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项目投资(精选12篇)
学习项目投资 篇1
长期股权投资是中级实务难度较高一章, 同时该章内容涉及企业合并和合并报表, 长期股权投资学习好与坏, 直接关系到合并报表编制, 而学习该章内容首先要学习企业合并, 而中级教材并没有对企业合并作详细讲解, 所以学习该章内容有一定难度, 笔者结合这几年对新会计准则讲述, 对本章内容进行讲解, 权作抛砖引玉。
学习目标
1.基本理论:3个段, 企业合并, 初始成本确定。2.成本法的后续计量。3.权益法的后续计量5步。4.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及处置
第一节 基本理论
一、3个阶段
5个没有:
1.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2.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3.没有达到控制;4.没有达到共同控制;5.没有达到重大影响
二、企业合并分3个类型1.控股合并2.吸收合并3.新设合并
1.控股合并
(1) 控股合并的要点:双方的法人资格都不消失, 它表现为持股比例5 0%
同一控制下:有人管理的情况下双方合并, 双方的名称合并方和被合并方, 用账面价值法进行处理, 不允许出现损益类科目。
(2) 控股合并与合并报表关系。只有在控制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并报表的问题, 在5个没有段, 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段谈不上合并报表的问题。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都谈不上合并报表的问题。合并报表的前提是在控股合并方式取得长期股权投资, 才谈得上合并报表, 其他的情况都谈不上, 合并报表的编制一般由母公司来编制, 它是根据个别会计报表调整后来编制的。
(3) 编制合并报表思路。 (1) 在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当中, 首先母公司拿着两家报表的复印件, 将母公司复印件的报表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 子公司的报表不做任何变化, 在此基础上经过5大块抵销来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2) 对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在编制报表时。首先由母公司拿着两家报表的复印件, 其次对母公司复印件的报表, 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改造为权益法, 同时要将子公司的报表 (复印件) 由账面价值改为公允价值, 具体的做法是将资产方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的账面价值改造为公允价值, 同时相应的调整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当中的资本公积, 在此基础上经过5大块抵销来编制合并报表。
4.第3个段 (控制) 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是由控股的方式取得, 又分为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 母公司平日核算的是成本法, 期末编制报表时要将母公司的报表复印件由成本法改造为权益法。
2.吸收合并
吸收合并:是指双方的法人资格有一个消失, 它具体分为同一控制下吸收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
同一控制下
(1) A对B100%的控股, 如果B的法人资格消失, 则属于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如果B的法人资格不消失, 则称为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
非同一控制下
如果B的法人资格在, 则称为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分并, 如果B的法人资格消失则称为非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
对于同一控制的吸收合并具体的处理思路:
该差额处理原则不论是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还是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都适用。
(2) 非同一控制下吸收合并具体的账务处理思路:
公允的净资产=公允资产-公允负债
中级会计所得税当中讲述的企业合并就指的是非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 而不是指其他合并。
3.
新设合并是指双方的法人资格都消失, 重新到工商局办理注册登记。
三、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确定
举例1.某企业用银行存款100购买股权;2.某企业用存货:账面价值80, 公允价100, 增值税率17%, 换取股权;3.某企业用固定资产:账面价值100, 累计折旧20, 公允价90。换取股权;4.某企业用无形资产:账面价值100, 累计摊销20, 公允价70, 换取股权;5.某企业发行权益性证券 (股票) 面值30, 公允价70, 发行费1, 换取股权。
(1) 五个没有段持股比例5%。
当资本公积账户不够借时, 借盈余公积, 再不够借时, 借未分配利润。
总结:在购买法下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都是按照公允价值入账的, 但是如果在取得长期股权投资过程当中, 如果有已知股利, 不应当计入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而应当单列, 对于相关的佣金, 手续费、税金一般是计入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二般情况下不记入, 如例5。
(2) 重大影响, 共同控制段 (方法、原理同上) 持股25%
(3) 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 (用公允价值法也称购买法) 持股75%, (方法、原理同前面5个例子)
四、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的取得长期股权投资 (账面价值法) , 举例同上面5个, 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为120
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账务处理的核心思想是:
总结:在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当中, 借方记:长期股权投资以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持股比例来确定的, 贷方记支付的对价 (账面价) , 差额处理为
对于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时有已知股利, 应当单列, 不应当计入成本。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发行费用同前面
第二节成本法后续计量
控制段核算方法是:平日成本法, 编合并报表时由成本法改成权益法 (改母公司的报表) , 成本法核算有凭证、报表、账, 而改造为权益法没有凭证、账, 只有复印的报表
1.适用范围:5个没有段, 控制段
2.账务处理的要点: (1) 只有当被投资立发放现金股利时才做账 (即发钱做账, 不发钱不做账) , 而且要特别注意的是投资方赚的钱视为投资收益, 不是投资方投资的钱所赚的钱, 不应视为投资收益, 而应视为投资成本的回收。
例:甲企业对乙企业2001年1月1日进行投资, 持股比例是10%, 被投资方每年末所实现的利润是200、400、300、500, 每年4月1日发放的现金股利为100、200、300、400
应冲减或恢复的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后截止到本年末止被投资方累计发放的现金股利总额-投资后截止到上年末止被投资方累计实现净利润) *持股比例。
X﹥0 (假定X=3, 应当冲减, 但要和以前年度冲减的长期股权投资予以攀比, 若以前冲2, 应再冲1 (贷方)
若以前冲3, 不恢复也不冲减
若以前冲5, 应恢复2 (借方)
X≤0时, 不冲, 但要把以前年度冲减长期股权投资予以恢复, 而且仅恢复已冲减部分
哪一年账务处理, 就站在哪一年, 而且要站在中间。
第三节.权益法核算
1.适用范围:共同控制, 重大影响以及在期末编合并报表时, 对母公司复印件的报表由成本法改造成权益法。
2.核算的要点: (1) 当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总额发生变化时, 投资方紧跟着马上做账, 而且投资方认可被投资方的报表是公允价值的报表, 而不是账面价值报表。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报表之间差异在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
3.处理步骤
第一步:首先比较初始投资成本和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享有份额 (公允所有者权益*持股比例)
可辨认净资产=公允所有者权益=公允资产-公允负债
成本份额处理
甲对乙2008年1月1日投资支付价款25万元, 2008年12月31日, 乙实现利润-10万元, 存货出售60%, 固定资产5年不考虑残值。用平均年限法, 无形资产10年
乙公司原来的利润表 (甲不认可) , 乙公司公允报表 (甲公司认)
收入117 37收入117 37
费用47 47费用64 64
净利润70-10净利润53-27
当被投资方的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不一致的时候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 , 对于被投资方做出的利润表, 投资方不认可, 应当对其净利润进行改造, 根据调整后的利润表确认损益, 如果被投资方发生了亏损, 也要按照此方法改造, 当被投资方的账面价值各公允价值一样的时候, 被投资方的利润表不用改造, 投资方是认可的。
第二步:当被投资方实现净利润时, 分两种情况
1.当账面价值不等于公允价, 首先对被投资方的利润表进行改造, 以改造后的利润表为基础确认损益.
2.当账面价值等于公允价时, 则无须改造, 直接按照持股比例来确认投资收益
对被投资方发生净亏损时, 处理原则同净利润
逆流交易:甲与乙是联营或合营企业的关系
甲 (投资方) 20%乙 (被投资方)
2008年12月乙销售给甲一批商品, 成本300, 售价500, 乙当期净利润1200
独立第三方A←甲→乙 (丙投资80%, 甲投资20%)
1.甲此时尚未将商品出售给独立第三方, A甲此时利润未实现, 得抵销虚假利润, 若以后销售, 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未抵销之前1200*20%=240
2.如果甲交商品出售给外部独立的第三方, 此时利润实现了, 此时无需抵销.
3.当售价低于成本价时, 实实在在确认 (亏损不抵) , 不存在抵销。
逆流交易总结, 若未对外销售则抵销, 若对外销售, 则不抵销, 发生亏损不抵销。
顺流交易:甲 (投资方) →20%→乙 (被投资方)
2 0 0 8年甲销售给乙一批商品, 成本600, 售价1000, 乙当年实现利润1400
A乙未对外销售
顺流交易总结同逆流交易
第三步:当被投资方发生亏损时, 首先按账面价与公允价是否一致, 分两种情况
甲公司对乙公司持股比例是4 0%.2008年末乙公司实现净利润-5000元, 长期股权投资帐面价为1040元。
1.当账面价值不等于公允价时, 要对亏损进行改造
2.当被投资方发生超额亏损
(1) 首先让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0为限
(3) 进一步关注投资方对被投资方的亏损是否承担额外义务
(4) 剩余的备查登记
当以后年度被投资方实现盈利时, 恢复的次序为备查账.预计负债.长期应收款 (没有明确请收计划) .长期股权投资。
第四步:当被投资方发放现金股利时
但是当被投资方的现金股利额超过了投资方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金额, 视为投资成本的回收。
第五步:当其他原因而导致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总额发生变化时
例:当被投资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100变为120, 投资方持股比例为20%账务处理:
被投资方账务处理
1.发行减值时
2.处置
学习项目投资 篇2
学完市场分析这一部分后我认识到市场分析在企业的经营决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一个项目的评估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在销售界有两个著名的案例,一是向寺庙里的和尚推销梳子,另一个是向孤岛上赤脚的居民推销鞋子。这两则案例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推销员们都对市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进而寻找市场的突破点以打开商品销路。也就是说市场分析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研究一个项目的潜在销售量,开拓潜在市场,安排好商品地区之间的合理分配以及企业经营商品的地区市场占有率。通过市场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市场的商品供应和需求的比例关系,采取正确的项目经营战略,提高企业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
市场分析主要是对项目产品进行需求分析、供给分析和综合分析。需求分为显在需求和潜在需求。“显需求”是指消费者正在购买与持币待购的实际需求量;“潜在需求”是指有待开发的未来的需求量。两者之和构成社会最大需求量。产品的需求分析就是要重视和发掘潜在需求,竭力使其转化为显在需求。正如上例中推销员的重点任务就是挖掘出寺庙中和尚对梳子的需求、赤脚的人对鞋子的需求。供给也有显在与潜在之分。“显在供给”是指现有生产企业的现有生产量(或现有货源);“潜在供给”就是指现有企业进行挖掘、革新和改造后所能增加的最大产销量(或最大货源),以及新建工程项目的生产能力等。前例中,和尚对梳子的需求和赤脚居民对鞋子的需求就是企业挖掘后的潜在供给量。
市场分析主要是围绕与项目产品相关的市场条件展开。因市场分析的对象具有多样性,因而市场分析的主要内容为:市场现状调查、产品需求与供给预测、产品价格预测、目标市场分析、市场竞争能力分析和市场风险分析等。接着引用前例,推销员们要想完成销售任务,首先应就当前市场进行深入调查、详尽分析。例如寺庙的香火状况、人们不穿鞋子的原因及当地的生活习惯等。其次就分析得出的结论进行预测需求量。当然就本例言企业目前不存在同行业竞争问题,当前也就无需考虑市场竞争能力分析。关于产品价格预测,推销鞋子的企业应认识到岛上居民无购买经历,价格问题应慎重。
市场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出项目产品的市场结构及需求状况,完成这一目的则需要借助市场调查、市场预测和市场趋势综合分析等方法。市场调查既要调查过去市场的状况,也需要调查当前市场的状况。前例中无论是推销哪种产品以前的产品市场均未涉足寺庙及孤岛,所以该市场现状仍是一片空白。市场现状调查包括市场容量现状调查(供应现状调查和需求现状调查)、价格现状调查(调查国内、国际的价格及其变动过程和规律)和市场竞争力现状调查(调查竞争对手的生产、营销市场份额等)。根据上述理论,前例中应对寺庙的游客数量进行统计、小岛上居民的数量以及人口年龄分配比例进行调查。就价格及竞争力而言,因其是市场的开拓者当前仍不需多考虑,但应意识到市场打开后会随后进入很多竞争对手。
明确了应进行什么工作后,下一步需要考虑的就是怎样做,即市场应如何进行调查。根据不同的项目性质和特点,市场调查应采用不同的方法。通常用的有:资料调查、抽样调查和实地调查。资料调查就是根据现成的资料和数据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个人认为该调查方法虽然简易、方便、参考性强,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因其不能及时更新可能对数据的可靠性造成影响,另外在资料的采集过程中不能排除人为因素对其真实性的影响,在保管过程中可能受到毁损而影响其准确性。当然,资料调查也是很有抽样调查包括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这是市场调查中基本的、也是很有用的调查方法。实地调查法是市场调查中最根本的方法,常用的实地调查法有询问调查法、观察法和实验法。总之,采用何种调查方法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
我与化学项目学习 篇3
一、自我预热阶段
笔者利用寒假先进行热身准备,于是去图书馆准备借几本与物质结构有关的书。在学校图书馆化学部分寻找翻阅了很多,却找不到适用的材料,冥思苦想一番后才突然意识到应该去图书馆物理学部分找找,因为化学是在16世纪到17世纪才逐渐成为一门学科,而笔者要找的关于分子原子等的科学史料也比较集中在那个时期,更多的是物理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书顺利地找到了,真有种如获至宝的感觉。整个寒假笔者就将自己浸泡在科学史、原子、分子的世界里,那是一个科学研究大展魅力的阶段。当科学家们提出定比定律和倍比定律的假说后,他们在各自熟悉的实验领域进行了严谨的科学实验论证,无论是多种途径获得氯化银的相关测定,还是专门热衷于气体研究的实验,依据当时的认知发展程度和科学技术,想取得突破真是困难重重,科学家们的严谨态度和聪明睿智总是成为突破真困难获得令人惊喜成果的利器,那些实验及推理成为重要的科学论据。作为读者,笔者经常会被科学研究获得的成果激励着,被那段科学发展的历史吸引着。当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并被大家都认可了以后,盖·吕萨克试图用他的气体实验结论给原子学说增加实践证明,但是他在用原子论与他的实验结果对接后却发现了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直到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模型假说,才较好地弥补了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并解释了原子学说与盖· 吕萨克的实验结论之间的关系。阿伏伽德罗虽然提出了分子模型假说,但是他没有实践证据,同时也受到当时电化二元论等學说的影响,使得他的分子假说在过了半个世纪——在他去世后才被科学界公认。科学就在这样的情境下发展着,丰富多彩的思维创新、睿智精彩的实验寻证、逻辑严谨的推理分析……读书的过程就是在享受一场思想创新的盛宴的过程。
为了对项目学习有更多的认识,笔者利用继续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学习了有关项目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案例示范等内容。
二、编写阶段
尽管有了自己寒假期间的准备,但是当进入编写阶段时依然被大量的资料和信息砸得晕头转向,要想将科学发展史作为本项目的一条暗线,首先我们要梳理清楚这一段科学史中的时间逻辑、科学发展逻辑,然后从中找出适合初中学生理解和应用的线索,再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仅仅是梳理时间逻辑和发展过程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尤其是构建分子模型这部分,在道尔顿提出原子论前后的那段时间里,对于物质组成的研究分别从元素和微粒两种角度提出了许多学说。基于定量实验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实验结论,从而出现了定比定律和倍比定律等物质定量研究的成果。这是以研究组成元素为基础提出的学说,也为科学界建立明确的微粒观提供了有效的实验结论。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后很快就被科学家们所接受,并纷纷用原子学说来解释自己科研领域中的问题。而道尔顿的原子概念其实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分子概念。最初我们的设计是将科学史中的这一段研究历程作为构建分子模型的背景,但是在我们提出这样的方案进行讨论时,教材编写组的专家们马上就发现了问题:这样的思路对于初中的学生太难。为使学习线索更清晰简洁,便于学生使用,决定将元素部分与微观粒子部分拆分开来,与元素相关的内容放在本项目的任务3中。有了这样框架性的指导思想,并通过讨论选择了以“认识水”作为构建分子模型部分的活动载体。活动设计中将水中元素组成的研究拆分出去,只保留了人类认识水的微观构成部分的内容,并依据科学史为背景设计了阅读、实验探究、模型模拟等活动,引导学生从科学史料中获得感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科学结论,通过分析推理建立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再结合模型模拟达成对水的微观结构的认识及形成分子模型的认识。经过编写、修改、试用等过程,就有了现在项目三中构建分子模型部分的内容。
后续的构思编写过程中我们继续沿用了以科学史为背景线索设计教学内容及活动,模拟再现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以活动引导学生思维的深入和扩展等思路。从教材编写的思路到项目中各个任务的名称,再到每个任务中的活动及活动之间的连接关系和活动素材的选择、活动的组织方式等,每一部分的定稿都是经过团队细致讨论、反复推敲、多次整合修改并试用等环节。
三、试用过程
在项目三的构建分子模型部分教材编写思路明确之后,我们就在笔者所教的学生中进行了试用。课堂教学活动及课后访谈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信息,有些是证实了我们的预测,还有些信息是我们没有考虑到的。通过实践,最大的收获是证实了我们的设计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而且能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深入思考的。有了这样的实践过程,我们的后续改写就有了更明确的思路和想法。在山西的试点学校观摩也给了我们许多启发,试点校本校教师的试用和葛继宁老师的示范都让我们收获很多。在观摩过程中,我们能更真实地感受到教师对新教材的困惑,试用教师的困惑其实也是我们最初曾经有过的困惑。葛继宁老师对教材的处理让我们理解了教师对教材的挖掘和灵活应用是教材活化的重要环节,领略到优秀教师驾驭教材的高超技能,学到很多东西的同时亦深感钦佩。学生对活动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趣,由活动引发的思考和交流也非常充实活跃。由此,更加有了自信,更加相信这样的教材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也一定会对学生的学习有更多的积极意义。
除了项目三以外,在我们学校笔者还利用选修课的机会试用了教材中的开启项目之旅和项目一的全部内容及项目二的大部分内容。体会有如下几点:
1.活动是亮点,所有的活动都很吸引学生,学生有很高的参与热情。在活动之后的讨论中,学生的思维活跃,活动就像珠子一样被教材内容的线串在一起,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学科魅力。
2.教师在理解和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需要学习和培训,教师的认识和思路需要有很大的转变,这种转变既需要内动力的驱动也需要外力的助推,能参与到其中的教师都具有迎难而上的精神,同时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3.学生是受益者,虽然观摩的课堂只是各个项目的某个课时,但是可以从中明确地感受到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思维被激活,尤其是在分析讨论和课后访谈中能够感受到学生不同于平时的学习的思考和表达。
四、收获感受
这套项目学习实验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理念完全不同。这套教材中,如果将认知线索和知识体系比喻为网,而其中的活动就是网上结点处的珠子,利用任务驱动,学生顺着一定的思路线索去学习探索,在认知的关键环节通过有效的活动辅助学生生成符合其思维发展特点的知识生长。这样的编写思路使得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完成,以思维活动推动知识认知,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长远发展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所有的过程中,被团队里各位专家的敬业精神感染着,每次的讨论交流都是大家毫无保留地为每个项目提出建议,从整体框架结构到书写格式,再到编写细节,有时为了一个标题或者一处用词大家都会反复交流以求更加精准清晰。在观摩课后,大家针对学生的反应展开讨论,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已有知识积累等信息分析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这个过程也是我们自我学习的过程。这样的讨论、观摩活动多数是利用大家的业余时间进行的,大家的积极和热情令人感动。
项目学习的设计与实践 篇4
“项目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PBL)是21世纪的学习策略之一,它帮助学生围绕任务(问题/主题),依据评价标准,以小组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项目学习的“项目”,既可以是小组、班级、年级持续一两周的短项目,也可以是贯穿全期、全年的长项目,可以是从单学科课程标准出发的项目,也可以是跨学科的项目。项目通常包含来自现实生活的挑战,聚焦真实的问题,因而往往能反映学生生活与学习环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项目学习根植于以学生为主体的“做项目”传统,20世纪初在美国受到关注并蓬勃发展。学习理论的深入研究与工业文明、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项目学习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和选择,经历知识的建构与转化,同时,也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它不再是“餐后的甜品”,而是一道主菜。
二、项目学习的设计思路与实践流程
设计是项目管理的核心,教师通过合理的项目学习全流程设计,引导学生在项目开始前明确目标与预期成果;通过共同讨论设立有挑战性的问题,推动小组合作,规划好完成任务的途径与步骤;通过拟定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量规,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进程及时诊断与评价;通过搭建校内外成果展示与运用平台,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项目学习没有统一的实践程序,大致可以概括为4个步骤,如图1所示。
1. 项目学习的主题确立及依据
主题的确立是项目学习的开端,是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及标准达成的依托。主题需要关照不同年段学生特点:低年段重视童趣,结合学生喜好;高年段更强调自主,结合日常生活实际或未来生活的期待。经过近些年的实践,学校逐渐形成了可选主题(表1)与班级、学习小组自选主题相结合的方式。
表1 各年级可选主题
主题确立主要从现实运用、教材内容与学生兴趣三方面着手。
一是现实运用。即这个主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火”项目的确立:“火”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同时,火灾又给人们造成了生命及财产的重大损失—据重庆市消防总队数据显示,2014年重庆共发生火灾6378起,伤28人,亡37人,足见防火逃生问题的重要。
二是教材内容。教科书是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是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需要而编写,因此,可以从某门学科教材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者从多门学科教材中选择相关联的主题,重新设计成项目,表2介绍了三年级下学期“桥”的相关内容。
表2 三年级下学期与“桥”相关联的部分学科内容及其教学目标
三是学生兴趣。通过问卷及现场访谈形式,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期待。比如,在“呵呵宝宝,感恩回报”项目学习中,师生共同拟定问卷进行了家庭调查,结果表明全班2/3以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常因为家人溺爱而觉得别人的关怀理所应当,同时,大家对“如果我来喂养一个宝宝”的话题充满兴趣,表现出很强的参与愿望,而这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保证。
一个开放、综合、具有挑战性的研究主题,让学生从项目选题开始便参与其中,他们便认为这是一件有趣并对自己有意义的事,学习效果就会更好。
2. 项目学习的量规设计及启动
(1)从课程标准出发,设计量规
量规(rubric)是用于指导学生创建最终成果的蓝图,通常在学习之初建立,教师凭借量规明确告知项目学习最终成果和要评估学生的技能,同时,学生可以在学习全程中,持续对照标准自我评估。
量规内容通常包括三部分,一是发展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学科课程标准与培养的综合素养(在美国一般描述为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合作、沟通、创造性/创新及使用技术等技能);二是最终结果;三是如何合作。各部分又分别从“需要避免的错误或行为”“基本要求”和“优秀水平”三方面描述,力求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比如要避免“这个作品是有创意的”这样的提法,因为每个人对创意标准的认识不一样。表3是“火”项目学习中,完成“制作一本防火逃生手册”任务的评价量规。
(2)从激发思考着力,启动学习
PBL通过能激发学生兴趣与触发疑问的“初始事件”开启一个项目,形式多样,如一段视频、一场热烈的讨论、一次实地考察等。比如,在“旅行攻略”项目学习之初,学校邀请重庆市有丰富旅行经验的专业人士,给学生开设别开生面的讲座。主讲者呈现的旅行视频集锦精彩纷呈,讲述的旅行故事引人入胜,介绍的专业知识令人佩服,这引发了学生热烈讨论,激发了他们主动思考怎样安排假期出行更有意义以及怎样做旅行攻略。
项目启动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基于自己的经验与思考,将学习主题转化为一个驱动性问题。比如,“我的动物朋友”的驱动问题是“作为一种动物参加一场森林狂欢会”,“我的学校”的驱动问题是“创作一首校歌的歌词”。
3. 项目学习的小组组建及探究
项目学习多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项目实施过程中没有结论,也没有标准答案,学生通过充分讨论、亲身实践、合作完成任务,实现真正的探究,从“学会”转向“会学”。教师进行项目调研讨论,确立具体任务后,学生便开始在教师指导下,组建学习小组,建立合作规则,拟定计划,并开始自主学习。项目探究基本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小组合作探究流程
第一,组建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合理分工,相互补充、配合。
第二,拟定计划。根据量规,思考完成任务的步骤。
第三,学习实践。利用课堂及课余时间,小组根据计划,采取不同形式,发挥各自创意,推进项目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学习情况,开设工作坊进行指导。比如学习“桥”项目时,开展了“如何测量徒步速度”“怎样制作电子PPT”等工作坊,还邀请了旅游公司、演讲专业人士指导。
第四,制作作品。学生可以通过文字、绘本、诗歌、PPT、微电影等形式制作学习作品。
4. 项目学习的成果运用及评价
项目学习主张“表现性评价”,包含三方面:一是对项目作品的评价;二是对项目过程的评价,即对从确定项目主题开始到项目成果展示的整个过程的质量进行评价;三是对项目参与者的表现,即学生表现的评价。
当初步形成研究成果,学习便进入反馈与修改环节。教师会专门抽出时间,让学生对照量规反思哪些目标已达成,哪些尚未达成,进而在全班交流,各组继续修改。实际上,大部分小组并不是一开始就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大家在相互学习和修改中训练了用量规评价的能力。
项目学习中一般会开展成果展示活动,教师会出示一个好的示范与一个坏的示范,指导学生进行评价并完成合格的成果。接着,可以让两组学生坐在一起,轮流听取对方对成果的介绍,然后根据量规与范例,相互交流、学习。最后,可以推荐有代表性的小组全体交流。
项目学习非常注重学习结果的现实运用。在成果展示活动现场,可以邀请家长、社区及相关人士参加;也可以让学生带着成果,走出教室,走进校园或社区。比如“火”项目学习后,同学们以小组到低年级、到社区进行宣讲展示;学习了“我和学校”项目课程,学校专门开设了一间存放同学们作品的“光影室”,这些同学作为小主人进行介绍。
三、项目学习的实践启示
PBL基于建构主义与合作学习理论,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着多年实践形成的基本范式,能够保障学生自主学习并得以综合发展。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学校近年来的实践,提出以下几点讨论。
1. 从课程标准出发
常听到这样的议论:项目学习国家没有要求,也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来评价,会不会只有热闹没有实效?
实际上,在PBL中,学习者不是学习一个新的项目,而是通过这个项目学习学科核心概念与原理。一方面,项目的确立本身就源于不同学科的课程标准,项目的计划是对各学科知识、概念、原理及学生生活素材的逻辑重组,使其转化为一体;另一方面,学生在完成项目时,会因为需要相关学科的知识支撑而主动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学科内容。因此,学习者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也就是他们体验、感悟学科知识、概念、原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建构起学科知识、概念、原理的个性化理解,掌握一定的技能,发展自己的高级思维能力,真正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2. 从我到我们
正如Hargreaves与Macmillian(1994)所言:“课程整合不仅要把课程内容结合起来,更要把教师结合起来。”就现行的学校整体课程方案规划、班级授课制的学习时间安排、教师的工作量核定及进修和职称晋升渠道来说,它们更多强调的是教师对分科课程的研究和个人化的工作方式。
PBL往往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理解、分析并解决问题,这要求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关注多学科内容的交叉融合;项目实施中,如果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有用,就能帮教师树立双赢思维,激起学科综合实施及与人合作的意愿;同时,PBL没有跨学科学习及学习时间的硬性要求,通过量观,明确目标及保底要求,这叫“游戏规则”,至于怎么解决,多少时间解决,空间都留给教师;再者,管理从机制上保障教师有共同讨论的时间,给教师搭伴,形成几个人的学科或跨学科协同教学小组,把“我”融入“我们”—相互聆听,了解不同学科“综合、关联、渗透、交融”的可能,进而对现行教材进行新的梳理、解构、组合,进行学科及跨学科协同教学。
3. 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去经历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轮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在学科教学中,教师通常教给了学生所有事实,以至于学生所需要做的就只是计算。当学生必须靠自己获取某些事实时,常常搞不清自己需要什么,去哪里能找到它们。
投资项目评估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5
11级旅游管理A2班
11330147 冉钰
通过大概33课时的投资评估课的学习,我有许多的感想与体会,虽然自己既不是商学院也不是理工学院的,但感觉自己真的学到了很多,从最开始听课像听“天数”,到慢慢地认识一些与投资相关的专业术语,最后到大致了解投资评估的目的、方法及各种模型。当然除了这些专业知识,在准备presentation时,我还收获了来自不同院同学的友谊,了解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上台展示也同样锻炼了我的胆量和演说能力。
这学期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主要讲了一至七章,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一下我的上课心得:
首先,从我个人情况说起,我自己平时比较喜欢了解一些新闻,但对那些财经股票相关的新闻总是了解的非常肤浅,尤其是一些涉及具体运算的现实问题。夏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经常举出了一些相关的现实案例,以幽默生动的语言和动作让我牢记于心,比如他用简单的计算原理证明了“人民币升值为什么对中国企业有害?”,通过自己投资方面的亲身经历来告诉我们一些基本的经济原理和法律制度。
项目评估就是研究如何配置资源,使资源得到最佳利用的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一个公司的董事们与股东处于委托—代理关系,股东是委托人,董事被雇佣作为他们的代理人来代表股东管理资产。在对项目进行投资评估之前,为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我们需要进行战略经营计划,主要计划问题有“我们目前在哪里”(SWOT分析)、“我们想到达那里”(竞争分析)和“我们如何到达那里”(战略计划过程),随后我们又具体的学习了四种主要的资本投资评估方法:回收期法、ROCE法、NPV、IRR。每种方法都有它的优点和不足:回收期法忽略了货币的时间价值;ROCE法是对其评估项目以利润而不是以现金流量为基准;用NPV法进行评估时,要与其他选择机会比较,只有净现值为正或为零的项目才能投资;在运用IRR法进行评估时只有项目的IRR高于或等于预先确定的比率才能被接受。最后我们还学到了分析当经济体系中存在通货膨胀是如何影响投资评估和决策,及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用评估方法。除了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法则,为了方便我们更好地完成课堂展示,老师还给出了通货膨胀率、风险报酬率、折现率等等相关的计算公式,我们小组通过搜集各种资料,相互配合的成功算出了这些看上去很难的数据。
项目学习推进专题复习 篇6
在初中化学中,“物质的推断”作为中考必考题型之一,难度相对较大,一部分学生在推断题上存在严重的失分现象,更有学生对这类题根本无从下手。因此,每年的考前复习中,专题复习板块“物质的推断”师生都格外重视。推断题所涉及的化学知识点比较多,可以说在每一个章节中都有分布,因此,学生在解答题目时如果建立不起完整的知识网络,就很难准确、规范地解答此类题目。项目学习是一套系统的教学法,它针对真实的问题,设计、规划、实施项目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并掌握其中的知识和技能。能否依据项目学习的思想将知识点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复习中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呢?笔者对此进行了尝试。
要迅速、正确地解答此类题目,必须灵活掌握不同类型物质推断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物质的推断,重点虽然是推断,但核心离不开物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融合项目学习思想,针对其中一个层面——对物质进行“全面”梳理来把握推断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围绕这个问题,笔者设计了子任务(见图1)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二、按照项目学习思想设计教学流程
任务一:复习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常见的酸、碱、盐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对刚学习完的第十、第十一单元进行复习,总结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每一条化学性质中罗列代表性的化学方程式,巩固所学知识;寻找贯穿酸、碱、盐的核心物质,并对常见物质进行全面梳理,包括物质的性质、用途、制取、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做到知识之间的整合;能够根据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框图。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复习,小组合作,探讨交流,互相补充完善所总结的知识,形成组内的比较全面的知识网络框图,组内分享升华,组间共享交流完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核心物质的梳理,引导学生形成善于总结的学科思维,使学生逐步学会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并能够对零散的知识整合学习。
第一学时
[情景导课]
以初三第一次适应性考试中的推断题(见图2)导人本节课的课题“物质的推断”。
(设计意图:分析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学生对此题的答题结果,较大一部分同学存在严重的丢分情况,而且此题的开放度比较大,是一个知识面涵盖较广的试题,而且考试刚刚结束,学生对它的印象比较深刻,切入课题自然快速。)
推断题的呈现形式千变万化,我们如何从千变万化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即能够分析推断题中的“变”与“不变”。推断题的重点是“推断”,但其核心是“物质”。
[民主导学]
每个小组的成员展示自己总结的任务一中布置的内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以及常见的酸、碱、盐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组内互相补充完善知识点。
任务二:寻找核心物质。
根据化学方程式寻找贯穿酸、碱、盐性质的核心物质(核心物质为二氧化碳和水)。对这两种物质进行全面梳理。
点拨: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取、用途、与环境的关系。这里并不是指物质的实验室制法,广义上的制取,即有该物质生成的化学反应,在总结方程式的时候可以按照基本反应类型来总结。
师生共同探讨以“水”为核心物质的知识点梳理。(见图3)
教师对每个方程式所涉及到的知识要给予点拨,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明确复习思路,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例如:水的物理性质中可以涵盖分子的特点所能解释的日常生活现象;水的电解实验包含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的得出以及反应微观本质的探究;水与环境的关系部分可以涵盖水的净化等相关的知识;水生成的反应中可以总结部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以及对基本反应类型的巩固。
任务三:对物质梳理之后,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形成网络结构图
在对“水”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思考整合,这样就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而且按照物质类别把单质、酸、碱、盐都融在了一起,在将来的解题过程中,相关知识的应用就会比较熟练。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物质总结的一般思路和规律,从而在后续的复习总结中能够得心应手。
以“水”为例,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二氧化碳”进行全面总结。以下是学生的总结作品。(见图5)
学生作品展示
[点拨提升]
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存在,体积分数约占0.03%,二氧化碳的存在导致正常的雨水PH约等于5。6;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和工业制法原理;二氧化碳物理性质中涵盖的用途;相关碳酸盐的化学性质的复习。
三、项目学习推动专题复习的思考
本次設计的出发点是对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物质的推断”进行不同于传统复习方式的整合,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复习知识点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以及对物质进行全面梳理之后建立的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复习思路,由此,对“物质”有了较全面的整合和把握之后,“推断”就比较简单了。
相较于传统的复习方式,本案例呈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第一,立足于常见的物质,统筹整合碎片知识。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对学生之前学习的内容加以有效组织,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了较为完整和深入的知识系统,将原来细小零碎的知识点逐步形成严谨紧凑的知识网络。
学习项目投资 篇7
关键词:项目导向,组织学习,新旧项目,知识继承
自从战略管理学派中企业的资源观和知识观(Resource and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理论形成之后,理论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日益增多,如何利用组织内外的知识建立起一种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成为了研究的热点[1,2]。组织的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深藏于诸如设备、任务、技术和员工等一系列实体中,而积累在这些实体中的技术、技能和诀窍构成了组织的知识存量[3],这些实体和组织的知识存量是企业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形成的基础,而为了获取既定的竞争优势,企业应该积极获取、转移和整合新知识,以丰富自身的知识存量,这个过程被称为组织知识流动。组织的知识流动包括知识的跨组织转移,也包括组织内有潜力但尚未利用的知识的转移[4]。组织内的知识流动,是通过特定的工作、任务和项目实现的。组织内一系列的纵向和横向的项目是组织实现从知识基础到组织优势和经济效益转化的关键,项目实施的成功率对企业知识创造和竞争优势获取都有重要作用。
但是,近些年来企业的项目实施成功率并不高。以目前的主流信息系统ERP为例,全面实施成功的仅占10%~20%,局部实施成功的占30%~40%,失败率高达50%[5,6]。高的项目失败率虽然是由众多不同的原因造成的[7],但是却反映了一个事实,即企业并没有很好地从以前的项目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导致了新项目效果不理想,新旧项目间的知识继承存在着问题。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上述企业现象。
1 文献综述
新旧项目间的知识继承属于知识转移问题。知识转移指的是从一个主体(个体、团队、部门和公司)向另外一个主体转移知识的过程[4]。理论界已经做了很多研究,现有的研究侧重于知识在组织内部的转移、共享、所受到的影响因素和转移效果的测量等,并取得了很多成果。
但是,有关项目管理和知识转移的研究却相对比较少,最先被学者们开始研究的是项目知识共享。项目知识共享是项目相关人员通过传播与交换等途径,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同项目其他相关人员进行分享,从而增加项目整体的知识容量,实现知识在项目团队中扩散的过程。项目知识共享一般由项目内知识共享、项目间知识共享和组织级知识共享三部分组成[8]。由于项目合作多是一次性的,具有临时性和不确定性,组织通过项目合作获取的知识经常会随着项目结束或是人员的离开而流失,给组织的知识积累带来了负面影响[9],致使组织知识积累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受到了影响。但是,关于上述现象,已有的研究并不深入,即对企业内部新旧项目间的知识继承研究并不多。已有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图1反映出来。
图1关于知识继承“纵向”研究不足的判断和篇首观察到的企业现象是一致的,也和理论界现有的研究情况吻合,即理论界现有的研究侧重于知识在组织内的共享和转移,侧重于知识跨组织转移,但是却忽视了知识转移是通过特定的项目进行的。在特定的时间点上,知识是在不同主体间转移的,但是从时间纵向维度上,企业内新旧项目间同样也存在着知识转移问题,这种纵向上的知识继承在某种程度上对企业更加重要,这是企业长期知识积累的实质形式,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2 新旧项目间的知识继承
2.1 知识的分布与流失
组织知识的分布存在着层次性,分别分布在“个体—团队—组织内—组织间”四个层次[10]。个体的知识是组织知识形成的起点,但组织知识并不是个体知识的简单加总,而是伴随着组织的不断发展,个体知识在不同的主体间不停地流动并逐渐固化而成的。在动态环境中,组织需要不断地将个体层面的新知识转移进入组织层中,来实现对原有知识的增强、补充和替代,通过这种组织知识更新流动,企业可以获得持续竞争优势[11]。个体知识向组织知识转化,既可以通过“个体—组织”直接的转化,也可以通过团队形式的工作完成,尤其是团队工作是知识跨层级转化的重要形式。 项目实施的基本单元是项目团队,一个组织往往同时拥有多个项目团队,因此,项目间的知识转移可以分为两类:首先是同一时间点上的横向项目,同时进行的不同项目之间有借鉴意义,彼此之间存在着知识的交流;其次,先后进行的项目之间可能存在着可移植性,会产生知识的转移。并行项目间的知识共享与先后顺序上新旧项目间知识的继承都会对组织的知识积累和竞争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是,由于项目团队一般都是独特的、一次性的工作,具有目标的确定性、过程的渐进性、成果的不可挽回性、组织的临时性和开放性等特性,基于项目的团队知识存在着很大的流失可能性[9]。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项目尚未结束时,团队成员的提前离队将会给项目的成败产生负面影响。其次,由于团队知识大部分都是以非编码化形式的知识存在于团队的每个成员内的,而新项目的团队成员并不一定是旧项目的成员,这在知识转移和继承上就存在着问题[12]。再者,项目结束后,项目成果以编码化形式和成员知识两种形式存在,编码化的知识容易得到基础,但是蕴含在个体成员头脑中的知识若不及时编码化、或是原有成员不再出现的新项目中,个体知识很可能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旧项目知识未能得到很好的继承[13]。
原有项目知识的流失,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知识积累,对组织竞争优势的形成也是一种损害。因此,改变上述现象,加强新旧项目间的知识继承,对组织具有重要意义。
2.2 知识继承方式划分
由于团队知识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项目间的知识继承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编码化资料的继承。先行项目结束后会留下很多相关的资料,比如前期调研资料、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摘要、技术性报告和用户手册等相关文档,这些资料是项目相关的有形资料,对组织其他项目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次,是人员的继承。作为项目导向型组织的基本组织单元,项目团队往往是临时性的,其成员来自于组织的其他相关部门,因此,以编码化形式存在的知识往往十分有限,大部分知识都是以非编码化的形式存在于团队成员的头脑中。这一方面增强了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信息流动的必要性,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项目结束后很多人会离开团队,他们也带走了原来团队成员间相互依赖的隐性知识,而这些人回到其原来的职能部门后并不一定会成为新项目的成员[12],或者即使成为了新项目的成员,但由于项目之间的时间间隔,也存在着知识遗忘的可能,造成了知识的流失,新旧项目间的知识继承存在着问题[13]。
第三,是项目的逻辑性继承。项目的逻辑性继承指的是项目在内容上的重合性,以因特尔公司的芯片开发为例,从X86系列到奔腾系列、从单核处理器到多核处理器系列,虽然性能在不断提高,但是作为芯片处理器的产品性质没有变化,因此,不同级别的芯片在开发的过程中与先行项目相比,在逻辑上存在着一致性,有很大的重合,可以从先行项目中继承很多设计研究的隐性知识。项目的逻辑性继承在很多领域都存在,如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的开发、一些公司系列产品的深化等,都是先后项目在逻辑上的继承。对于类似情况的项目开发和不同先后顺序之间的知识转移,这里称为项目的逻辑性继承。
上述三种情况,本文称之为知识继承的方式,即新旧项目间的知识转移可以从“编码化知识、人员和项目的逻辑性”等三个方式继承。这里分别记为W1、W2、W3。
2.3 知识继承的影响因素
关于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理论界已经做了很多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Simonin系统地研究了知识模糊性因素(缄默度、资产专用性、以前的经验、复杂性、合作伙伴的保护性、文化距离、组织距离)等对技术知识转移的影响[14]。王毅从转移的知识、知识源与知识受体之间的距离分析了知识转移的障碍因素[15]。徐金发等认为企业知识的转移依赖于企业特定的情景(如企业的文化、战略、组织结构和过程、环境、技术和运营等)[16]。周军杰等人在总结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隐性知识转移受到以下五个方面的影响:发送方转移意愿、接收方的动机与能力、双方交流的频度、资源的依赖程度以及发送和接受双方的关系[17],使得隐性知识的跨组织转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上述分析都是基于特定的研究视角进行的,有一定的科学性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真正对团队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做出权威分析并影响深远的是Szulanski[18],他认为团队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四个方面:所转移知识的因素、知识源的因素、知识接受方的因素、知识转移的环境因素。其中:“所转移知识的因素”包括因果模糊性(casual ambiguity)、缺乏有效性证明(unprovenness)两个方面,前者是指所转移的知识在新环境下是否发挥作用的不确定性,而已经被证明是有用的知识,转移的难度比较小。“知识源的因素”表现在转移动机和信任两个方面,由于害怕失去所有权、特权和优越性,知识源可能不愿意分享关键知识,而一个专业的和值得信任的知识源总是更容易对接受方的行为产生影响。“知识接受方的因素”包括获取动机、吸收能力和保持能力三个方面。有些知识接受方并不愿意从外部转移和接受知识,如果接受方缺乏转移动机就会一味地拖延、态度消极,假装接收、暗中破坏或者直接拒绝实施和利用新知识;吸收能力具体体现在对知识的评估、消化以及将新知识成功应用于业务的能力上;保持能力则体现在接受方对新知识利用的制度化能力。“知识转移的环境因素”包括关系质量和组织情景两个方面,转移双方的紧张关系会提升知识转移的难度,丰富的组织环境(如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推动转移顺利而全面地完成[19,20]。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尤其是Szulanski的研究,本文认为,不同主体间的知识转移涉及到四个方面:发送者、接收者、转移内容和转移媒介,即知识转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转移的双方主体之间以特定形式的知识发送与接受。
因此,新旧项目间知识继承所受到的影响因素也产生在这四个方面。其中,发送者指的是知识转移方(新项目)的转移意愿和知识转移能力(分别记为F1、F2),接收方(旧项目)指的是接收者的获取动机、吸收能力[21,22]和保持能力(分别记为F3、F4、F5),继承内容指的是所转移的知识以何种编码形式存在,而继承媒介则是指知识转移双方在何种环境下以哪种方式进行知识转移(正式会议、非正式会谈和手把手教授等)。
2.4 知识继承的概念模型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新旧项目间知识继承主要受到三方面的影响:转移的主体、知识的形式和特定的环境。借鉴Tornatzky 和Fleisher提出的“技术—组织—环境”分析框架(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 Framework)[23],本文认为,新旧项目间的知识继承也遵循着类似的研究框架,即在特定环境下受某些因素影响,组织或工作团队为从先行项目中获得知识所采取的特定行为及相应的效果。有所不同的是,此处的“转移主体”并不是特定的个人、团队等形式的个体,而是时间先后顺序上的“新旧项目”。 在上述研究框架下,本文尝试构建了一个知识继承的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完整的新旧项目间的知识继承涉及到六个方面的内容:旧项目、新项目、继承环境、继承内容、继承方式和继承效果。借用前面的TOE分析框架,本文认为,新旧项目间的知识继承指的是企业在时间维度上不同项目之间的知识转移的过程,上述过程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受知识的特性和转移媒介等因素的影响,继承的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3 总结与展望
本文的研究侧重于前期概念的界定和问题范围的探析,希望能为后续的研究指明方向。由于新旧项目间知识继承的方式存在着多样化的特点,本文认为,后续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项目合作与团队工作。
由于组织内知识创造和流动的过程是基于一定的项目团队完成的,所以团队层级的知识应该成为研究的对象。在团队间的知识继承上,团队间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的稳定性成为知识创造的关键因素[24],但是,团队的稳定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保持团队的稳定性?如何在团队间构建一个良好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团队项目工作中的作用如何?对组织的知识创造有什么影响?这些是后续研究的重点。
(2)组织学习和价值创造。
组织学习是组织完成跨层次知识转移的合适方式[11],具体的学习方式有两种:探索式学习和挖掘式学习[25]。具体来说,在新旧项目间知识继承问题的研究中,组织学习以团队学习的方式得到体现。团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成为了团队知识创造的关键,也是项目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关系到组织的价值创造,是后续研究的重点。
(3)新旧项目间知识继承机制研究。
虽然与知识的跨组织转移类似,但是新旧项目间知识的继承毕竟是一个新的研究对象。知识的继承既有有形化的知识继承,又有人员和项目间逻辑上的继承,在这个过程中,继承的环境如何?继承过程中双方的关系如何?受到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具体的作用方式如何?产生的效果如何?以及将上述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时的转移机制如何等,这些是后续研究的重点。
学习项目投资 篇8
那是在2015年10月金秋的北京,我们集合了来自北京和上海的几十名中小学生,围绕着如何解决雾霾问题展开了脑洞大开的思想碰撞。不同学校的学生自由组合成学生团队,以小组的方式开始了探究式的学习。孩子们发现农药超标、废油回收之类的热点新闻频频上了报纸头条,大家纷纷提出解决方案。
其中,引起我们关注的是以上海嘉定实验小学学生为主的一个团队,他们设计出了一台可编程控制的智能空气清洁和农作物养殖的超能机器,以智慧手段净化空气,培养有机农作物,从而使人们吃得更健康。在专家引导、阶段性调整之后,学生们有了最初的商业构想:成立“知农科技有限公司”。孩子们想出“用Scratch配合智能感应器实现绿色植物大棚”的绝妙主意,专门经营可追溯的健康有机农作物产品。为此,他们计划融资70万元在学校或周边建立农业大棚,与农业专家、学校以及喵爪公司合作,共同经营。活动期间,孩子们面对现场10多位来自不同行业的创业导师甚至进行了“路演”。
这场活动给我们的启发是:如果邀请学生们参与解决与身边的世界、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并辅以启发式的引导,慢慢地引燃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那么他们迸发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不可估量的。由此也又一次证明,创新思维的培养应当从提出问题,并调动一切智慧和资源来解决问题开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设计合理的路径,调动孩子们自主探究的兴趣,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能够有效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基于这样的思考和理念,我们打造出了一系列智慧物联网项目制学习内容。其代表项目就是智慧农业项目—一个给孩子们参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实践项目。
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考虑到的是:编程和设计是学生们必备的一项技能。
首先,被引入项目的是Scratch编程教学。Scratch是麻省理工学院发明的一款开源的图形化编程软件。利用其图形化、可视化的特点,学生可以做项目的呈现。同时,创造离不开设计。好的设计思维,有助于真实表达创造意图和提升视觉体验,是创造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非常有必要。在项目中引入3D设计教学,学生们可以利用3D设计软件来为项目中引入的物联网感应器产品做包装设计,让孩子们体验工业设计、产品的制造的过程。
其次,未来的世界是物联网的世界,掌握物联网基础传感器技术是项目学习的基础。孩子们都爱大自然,对田野乡间充满好奇。我们根据兴趣引入对自然学科的学习,使孩子们熟悉农作物生长的相关知识。所谓智慧农业,就是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中去,运用传感器和软件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监控,使传统农业更具有“智慧”,实现有机农作物的养成可追溯系统,从而证明农作物是有机的、健康的。我们将检测主要参数所需的传感器与Scratch编程相结合,让学生学习掌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孩子们用智能感应器Scrabox百宝盒及时收集并反馈蔬菜的各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了解农产品的可追溯技术,从而进一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最后,引领孩子们进行“解决食品安全”的创业实践。在上述知识、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创立学生团队、公司,以创业的形式来实践。为此,我们将介绍相关智慧农业创业团队或有机农作物养殖户与学生团队合作,利用商户提供的可追溯记录,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农田作物的种植、销售,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引导、培养学生的商业思维和创业体验。我们鼓励学生之间的伙伴式学习和交流,共同实现自适应的、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们的公民意识。孩子们在尝试解决社会痛点问题的同时,利用社会实践的契机,通过公益活动来帮助他人,从而实现“改变世界,哪怕一点点”。孩子们可以在MZ星球上,利用教育沙盒游戏空间搭建虚拟的“开心农场”,将智慧农业项目可追溯的种植数据在空间里做模拟呈现,展示农作物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进行学习和创业的互动。同时,在吸引小伙伴们参与的同时,也可以与其他公益组织、相关创业团队互动,利用喵爪币这一数字币来进行商业活动和公益活动,在这一无比真实的、富有趣味的“虚拟世界”里面轻松获得创业体验。
喵爪的第一个智慧农业项目落地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大兴实验学校。作为一所拥有先进教育理念的学校,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大兴实验学校在培养创新型学生方面,与喵爪的理念一拍即合。于是,双方于2016年初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共同推进通过信息技术深度应用而进行的创新教育实践。目前,智慧农业项目正在学校积极部署,即将开启一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项目制学习。
喵爪孵化器鼓励学生的创新、创业。学生创业项目将在瞄爪孵化器中接受商业思维、创业指导等的培训。基于在线平台,我们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需求,寻找学习以及创业指导导师,与孩子们在线互动,定制化地帮助孩子们依照自己的兴趣来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提出问题并寻找路径和资源来解决问题。对其中产生的优秀项目,我们将举办项目推介活动,并组织路演,帮助学生团队创业成功。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学习项目,我们还推出了智能家居项目,与开发智能空气清洁器的创业团队相对接。以解决雾霾等空气污染问题为学习内容,通过制造空气清新装置,来深度探究解决空气污染问题。同时,此项目也作为公益项目,把孩子们众筹的自行动手设计、组装的空气清新器产品,捐赠给需要特殊关怀的群体,比如儿童医院等。当然,学生为自己的小家设计制作空气清新器产品也是完全可行的。通过这一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智能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学生们了解了物联网技术与生活的关联。
此类物联网应用学习项目还有很多。比如,将虹膜技术用于智慧校园的管理。再如,用于健康与医疗的可穿戴智能设备,等等。我们将一个个项目变成引发学生兴趣、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的项目。在MZ星球网站上,这些学习项目将被设计成为一个个的“Playlist”,孩子们以游戏化的方式进行体验式、探究式的学习。将根据个人喜好自主选择感兴趣的“playlist”,以游戏的方式完成学习内容,并在游戏化空间里获得相应的认证和奖励。这种类似游戏通关的阶段性任务设定和奖励可极大地激发孩子们的自适应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完成整个项目的实施。
学习项目投资 篇9
校本“项目学习课程”的开发, 有利于新课程课程价值的彰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明确,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新课程以全新的面貌突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其课程形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等四大学习领域, 其课程价值都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 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对技能的综合培养。
这种课程形态为我们的“项目学习”课程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也为我们的校本“项目学习”实践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于是我们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来实施, 从传统教育强项———劳动技术教育入手, 以此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突破口, 建立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 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项目学习课程。即通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项任务、制作一个产品, 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个学习领域整合在一起, 来传授知识, 形成技能, 成长经验, 发展智力, 内化品质。
一个学习项目的开发过程, 其实就是一个学习活动综合实践的过程。更是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彰显的过程。
第一, “学习项目”的开发, 关心、激发学生对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兴趣。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践、考察、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亲身获得生活体验、增长社会经验, 经历一个人的学习、生存、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这是对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和感悟。
第二, “学习项目”的开发, 关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多种手段, 运用多种方式, 借助多种技能, 涉及多种领域, 即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 提高对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及产品制作的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 “学习项目”的开发, 注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建构知识、成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主体。开发一个学习项目的所有的流程, 每一个环节, 甚至“产品”上的每一个细节, 都是有学生亲自参与、动手实践才得以“完成”。整个过程, 学生始终处在一个真实而又具体、看得到而又摸得着的“学习项目”之中, 这样就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的空间,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某个项目的主人, 某个“产品”的创造者。
第四, “学习项目”的开发, 强化了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式的培养。一个规范的学习“项目”的生成及完成, 需要学生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老师之间, 学生与文本之间, 学生与材料之间的互动, 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而且在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把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强化培养。
校本“项目学习课程”的开发, 有利于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首先, 校本化“项目学习”课程的开发, 为学生素质化的学习提供了可能。一个学习项目的开发, 源于现实生活, 基于学生经验, 融合学校教育资源, 包括学科资源、教师资源、设施资源等等, 还兼顾于社区资源。如, “音乐门铃制作”项目的开发, 我们借助中德劳技合作教育经验资源, 重视学生劳动过程的体验和技能的掌握;利用好现行教材中物理学科教材资源、艺术教材资源、劳技教材中的金工木工资源, 重视学生在实践中做懂知识;利用社区和学校现有的优势资源, 重视学生接触生活、认识生活的潜能培养;利用项目开发中生成资源,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动手创造、获得成功的态度。总之, 开发的过程就是学生素质提升的过程。
其次, 校本化“项目学习”课程的开发, 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创设了条件。新课程提倡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培养, 好的学习项目的开发与生成, 以满足学生个性需求为先。如, 小班化的课堂形式组织, 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需要选择学习项目;再如, 学校项目中心的建设, 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和动手能力选择学习工具、材料、环境;又如, 一个学习项目在开发过程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认识、知识、经验进行改进或再创造的生成新的学习项目, 以充分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求。另外, 一个开发的项目在具体的实践中, 完全是学生个性化的做和学, 个性能力的锻炼, 个性技能的发挥, 个性态度的融入, 个性情感的体验, 个性方法的体现, 个性品质的内化。所以毫不夸张地说, 校本化项目学习课程的开发, 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创设了条件。
最后, 校本化“项目学习”课程的开发, 为学生后续发展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确保受教育者充分利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 在掌握有关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学会学习、学会健康、学会创造、学会关心, 获得为社会需求而学习的策略, 这一切都为人生的后继发展奠定了基础。项目学习课程的开发的深远意义也在于此。如, “节水行动”这样一个学习项目, 其中既要对校内用水情况作探究性的调查, 又要走出校内对家庭用水情况作调查, 有时还可以对某个村落或某个街道用水情况进行调查;另外, 还要在校内课上合作研究制定节水公约, 然后走出学校宣传, 进行社会服务实践;最后, 可以动手对现有用水设施进行改进性设计学习, 从而创造新型的节水用具。这个过程, 学生增长了社会沟通能力, 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 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活动, 提供学生多元自主的学习机会, 满足了学生发展个人兴趣、专长的需要。同时也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些都为学生今后走出校园走上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校本“项目学习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校教育特色的形成
特色学校的建设成为我们自觉的追求, 并且从学校的校本实际出发把重点定位在“开发校本项目学习课程, 促进学校个性化发展”上。几年的实践也用事实证明, 校本“项目学习”课程的开发, 有利于学校教育特色的形成。
首先, 在开发校本项目学习课程过程中, 营造了学校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 (1) 求真园的建成。现代教育的开拓者、“教做学合一”倡导者陶行知先生的雕像坐落中间,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警言名语配映其中, 充分呈现出学校项目学习的特色理念。 (2) 梅园的建造。“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的教学圣人孔子雕像巍立其间,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的精华在于“温习、实习、实践”, 我们以此来呈现“项目学习”特色的基本做法———“习”。 (3) “项目学习”中心的成立, 并树立了“项目学习中心”石碑, 建造了有利于进行“项目学习”专用工作室, 如:陶泥项目室, 金工项目室, 电工项目室, 艺术项目室, 项目作品收藏室等, 我们追寻的项目学习有了具体实践的基地。 (4) 升旗台上“心灵手巧”的镌刻。让学生和老师每天铭记我们学校项目学习特色建设的目标, “学做合一和谐发展”的校旗的制作, 使学校里时时飘扬着“项目学习”特色的主旋律。
其次, 在开发校本项目学习课程过程中, 生成并完善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校本教材。我们根据“教师即课程”的理念, 充分发掘现有的教师资源, 来开发校本化项目学习教材, 使项目学习内容更加贴近自然, 更具有人性化, 更适应学生的实际,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教育目标的转化。如今, 已经形成的比较完善的项目教材有《音乐门铃制作》《缝纫与刺绣》《艺术挂盘》《西瓜子钳》等。而在实施这些教材时, 教材上的内容又成了一个例子而已, 学生和老师在过程中随时会生成新的学习“项目”。几年的积累, 学校拥有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项目十多个, 完全能满足学生个性学习选择之需。
最后, 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材和实施过程中, 学校积极引导, 鼓励教师嫁接到学科教学中去个案性地开发。
我们的愿景是这种项目学习模式渗透到学校所有的学科教学中去, 从而真正成为学校教育与教学的个性特色。
校本“项目学习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校可持续的发展
首先, 校本项目学习课程的开发,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改变, 教师的课程意识得到了强化, 不仅能依据课本教, 还能根据学校资源和学生实际设计成“项目”教, 更能利用生成的资源作为教学资源再利用。这样的“教”有效地践行了陶行知“先生拿做来教, 乃是真教”的教育思想, 久而久之, 坚持不懈, 并且把这样的“教”嫁接并移植到自己学科教学之中, 便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学校有几位老师已经在尝试实践中得益成长, 成为市级学科带头人, 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坚实了基础。
其次, 校本项目学习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策略。如, 小班化的授课形式与大综合的学习内容相结合策略;日常化的课时形态与系统性的学习过程相结合策略;过程化的学习评价主导与多样性的成果展示相结合策略;全员性的参与原则与校本化的学习模式相结合策略等。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项目团队成员个人的知识学习 篇10
团队作为知识工作者共同合作的场所越来越成为企业采用的形式。波音公司在开发777客机的过程中, 就先后组建了235个团队以完成产品不同部分的研发工作。IBM、GE、AT&T等大公司所拥有的团队均达到百个之多。研究团队背景下成员个人知识学习的规律, 分析团队成员隐性知识学习的影响因素, 对促进团队成员知识的积累、共享和创新有重要作用。
个人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基础, 个人拥有的知识是组织拥有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学习虽然离开了某些个体依然可以进行, 但离开了所有的个体确实是无法进行的[1]。知识的转化是在个人之间或个人与组织之间的“社会”活动过程中进行的。但从严格意义上讲, 只有个人才创造知识, 一个组织不会自己创造知识, 它所能做的只是支持个人的创造和为他们的创造提供条件。个体学习不必一定先于组织学习, 但是个人在启动学习过程中确实起到关键的作用。当个体的求索代表组织时, 个体就起到组织学习推动者的作用。
1 关于个体学习的研究
个体学习是指使相对持久的变化在经验引起的潜在行为中发生的过程。学习是通过经验发生的, 然后才把这个经验与过去的经验联系起来加以思考。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 学习的成果常随联系次数的增多与时间的经过而有所变化, 若将此种关系化成曲线, 即成为学习曲线[2]。学习曲线的特点是:先慢后快、先快后慢、高原现象、开头与最后冲刺、学习极限等等。
谈到个体学习的过程, 实践是一个不得不提的环节, Arrow (1962) 指出, 通过“在做中学”, 可以大大的提高生产效率。Ronsenber (1994) 则指出通过在采用新产品和新流程的过程中而获得大量经验的实事来说明“在用中学”。
Kolb强调了反思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基于行动与反思的学习模型。 Kolb对这一模型的解释是, 个人学习模型的循环将从实地的实践开始, 然后个人从这一实践中进行观察和反思, 在反思的基础上形成抽象的概念和总结, 然后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对概念和总结进行检验。这样一个循环就完成了, 再次循环的基础上又开始了一轮新的循环。
影响个体学习的因素有多种, 其中, 记忆仓库内容的多少将影响人们的学习效率和效果。Bower和Higard 也指出, “记忆中的主体、方式、概念越多, 获得关于这些思维产物就越容易。[3]” Daniel (1993) 在其对个人学习的框架中考虑记忆和个人的心智模式, 建立了个人学习的心智模式模型[4]。
在这一模型中, Daniel认为个人学习与个人的心智模式是紧密相连的, 其中, 个人学习分为概念性和操作性知识两种, 个人学习循环过程为设计、实施、观察、评价, 其中, 评价和设计属于概念性的知识, 而观察、实施属于操作性的知识。而个人概念性和操作性知识分别与个人心智模式的思维框架和行动惯例相联系。
个人学习尤其是个人创新还受大脑的思维的影响, 斯玻里 (Sperry Roger) 的研究发现, 我们的大脑可以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趋向于借助符号、文字来思考, 而右脑则趋向于借助直觉形象来思考[5]。人类用左脑来推论、判断、说话、计算数字;用右脑来梦想、知觉、想像、直觉。毫无疑问, 创新思维需要综合利用两个半脑才能完成。然而, 众多研究表明, 人类的创新能力更多的依靠头脑的直觉部分, 也就是更多的依赖右脑。而人类的学校教育往往注重左脑的开发, 而忽视右脑的开发。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口号:开发右脑, 注重运用和开发人类的右脑。
群体中的个体学习强调学习并非仅仅或主要发生在个人的头脑中, 而是出自于个人对群体活动的参与。工作和组织的构建是社会实践, 它通过一系列特定互动环境中的活动展开。个体是在组织过程中学习, 所以参与这一概念为研究在组织行动中和通过组织行动发生的个体学习提供了机会。
在参与群体活动过程中, 个体总是进行着不断的反思。反思这一概念与参与紧密相联, 因为在经验流受到阻断、主体开始省察所掌握的知识时, 便会发生反思。反思指影响并省察现有观察方式的观察方式。反思引起了知识的制度化。
阿基里斯和舍恩 (Argyris & Sch?n, 1974) 把行为世界定义为在习惯上能以一种能影响组织求索的方式制约组织内个人间相互作用模式的各种性质、意义和情感, 下图是关于环境、个人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分析图 (图2) [6]。
(Argyris & Schän, 1974)
行为因素是指能促进组织学习的那种明显行动;心理因素是指那些能促进这些行动的内在情势;环境因素是指那些能创造和加强这些心理条件的组织规范和文化。环境因素通过影响个体的心理而影响个体的行为。
2 项目团队成员个人知识学习分析框架
在个体学习的理论基础上, 我们建构了项目团队成员个体层面隐性知识学习的分析框架, 其具体示意图如图3所示:
2.1 分析框架的阐释
在图3中, 项目任务处于中间位置, 整个项目团队的创立、运作都是围绕着项目任务进行的, 项目任务是连接团队成员的纽带。
围绕项目任务的完成, 项目成员开展工作和获得隐性知识的途径主要包括:第一, 为完成项目任务, 项目团队成员进行多方面的搜索、阅览和思考, 在较短的时间内会获得较多的知识。第二, 在项目运作过程中, 成员进行讨论、沟通, 成员彼此之间将获得大量的他人知识;第三,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项目成员与他人协作, 并在具体实践中运用、检验自己的知识, 从而获得经验和发现不足;第四, 项目进行中或项目完成后, 项目成员针对在项目运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根据项目团队成员隐性知识增长的四个原因, 我们把团队中成员个人层面的隐性知识学习的过程分为四个方面, 即阅览、沟通、协作、反思。而图3中下面矩形图中的知识、技术水平、成员个性和态度则是影响团队成员个体隐性知识学习的因素, 这四个因素将在第三部分分析。
与前面学者们对个体学习的论述不同的是, 团队成员个人层面隐性知识学习分析框架充分的考虑到团队中个体学习的特点。团队中个体学习与单纯的个体学习的主要区别是:第一, 团队中个体学习是在团队成员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 这种特性对于知识共享无疑是十分有利的。这种交互作用决定团队成员个人层面隐性知识学习过程不仅包括阅览、反思等需个体进行的活动, 而且还包括沟通、协作等需与团队中其他成员共同进行的活动。在图中, 阅览、反思用白色的底色表示, 而沟通、协作用灰色的底色表示。第二, 团队中个体学习作为学习结果的输出, 即知识创新, 是一种共同的输出, 学习的成果是团队成员共同获得的, 这对于组织的知识创造同样具有启发意义。团队中的知识创新是团队成员共同的结果, 同样离不开团队成员的沟通和协作。而影响团队成员的沟通和协作的因素主要包括矩形图中的列出的团队成员的经验、技术水平、个性和态度等等。第三, 团队还具有强化动机的特性, 因此更容易激发起团队成员的学习。在与团队其他成员的沟通和协作中, 成员个体的隐性知识将有很大的增长。
2.2 团队成员个人层面隐性知识学习的过程
团队成员个人层面隐性知识学习过程主要包括阅览、沟通、协作和反思等四项活动, 下面将对其进行具体论述。
第一, 阅览。进入项目团队从事新的项目任务前, 团队成员为顺利地完成任务, 将会根据自己所缺乏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补充, 而这种知识的补充一方面要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 而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阅览相关的资料, 包括在公司已有相关项目的档案资料、公司的数据库、与所作项目相关的书籍和资料等。通过阅览这些资料团队成员个人的知识有很大的增长。
团队成员通过阅览而增加知识的情况受到如下因素的影响:可供阅览资料的丰富程度、寻找相关阅览资料途径的熟知程度等。其中可供阅览资料的丰富程度深受公司知识积累的影响。因而, 这就不奇怪在一些拥有庞大知识库和知识积累的公司, 即使是新员工, 也会在较短的时间内, 学到大量的知识, 比在一些知识积累少的公司学习新知识和成长的更快。
寻找相关阅览资料途径的熟知程度除了受个人的所拥有的相关知识的影响, 还受到团队成员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人们在寻找资料的时候, 往往不是在浩如烟海的数据库或知识库中寻找, 而是求助于自己的朋友, 在朋友的推荐下去寻找资料。因而, 人们所认识的人往往决定了他们所能获得的知识。
第二, 沟通。沟通是获得新知识和进行知识创造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人与人交往的社会网络中共同工作, 通过人们的彼此沟通才可以把内在的知识转化为外在的知识, 并在沟通的过程中进行知识创新[7]。在新经济中, 谈话是最重要的工作形式之一。通过谈话, 知识工作者可以发现他们拥有知识, 可与同事分享他们的知识, 并在此过程中为机构创造出新的知识。
在项目团队中, 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对项目的顺利进行和项目任务的完成起着关键作用。在项目团队的沟通过程中, 每个团队成员都对项目的进行有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在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中, 使想法更有创造性、更完善, 创造出新的知识。
达文波特在《营运知识》一书中叙述的关于医疗中心通过心脏医师相互观摩、讨论成功降低手术死亡率的案例对项目团队中沟通的作用有较好说明。1996年, 新英格兰5家医疗中心的领衔心脏外科医师相互观摩心脏手术, 并在相互学习的基础上广泛交换了意见。其结果是, 他们的心脏搭桥手术的死亡率降低了24%, 比预期减少了74例死亡[8]。
第三, 协作。隐性知识往往是人们在实践中直接学习得来的。一个孩子在实践中通过不断试错过程学习吃饭、走路和说话, 他或者她主要是通过身体, 而不是通过思维在学习。个人内在的知识除非应用, 否则是不知道的。只有在做的过程中, 才能更好的学习。
在项目团队中, 项目任务的完成不是由个人单独完成, 而是个人在团队中与他人共同协作完成的。因而, 团队成员隐性知识的学习不仅是在行动中, 更是在与他人的协作中进行的。
个人在与他人协作中的学习相对于个人在行动中单独学习对个人隐性知识学习更有促进作用, 主要表现在:
第一, 人们在行动中的学习是通过自己不断试错、不断探索进行的, 而在项目团队中, 新员工可以在协作过程向老员工和有知识、技能的员工学习, 减少学习的成本, 增加学习的效率。
第二, 个人在行动中的学习往往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才能慢慢体会其中的规律和找到窍门, 而团队成员在协作的过程中, 针对遇到的问题可以与他人讨论, 能较快掌握规律, 提高学习的效率。
第三, 在项目团队协作中, 团队成员不仅能够学习到具体的操作上的程序性的知识, 尤为重要的学习到了如何与他人有效协作的知识。这种协作性的知识对成员个人以后与他人有效协作有重要作用。
第四, 反思。古人说,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学”是一种输入和存储, 而“思”则是利用和创新, 知识正是在学与思之间不断碰撞而激发出明亮的火花。在项目运作过程中、或项目运作后进行反思对团队成员知识的积累有很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反思的过程中个人的知识才能得到升华。
反思是一种个体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 个体对自己所经历的过程进行反思, 对以前没有意识到、没有想到的知识有了认识, 对新的认识与原有认识之间的矛盾有了对比、思考和重新认识等等。反思虽然是一种个体行为, 但在项目团队中, 团队成员的反思是在团体环境中进行的。团队成员在与他人的沟通中、与他人的协作中出现了思想的碰撞、意见的冲突、新的思想观点等, 这些都为团队成员个人的反思提供了养料。因而, 某种意义上说, 在项目团队中, 既使反思这种个体性的活动仍然脱不了与他人的社会网络联系。
以上团队成员个人层面隐性知识学习的四个过程不是截然分开的, 而是水乳交融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在阅读、沟通、协作中有反思;沟通、协作、反思中发现不足又会激励个人进行阅读以补充知识;沟通和交流两个过程是在与项目团队其它成员密切接触中进行的, 这两个过程又为反思提供了养料, 使阅读更有目标, 而阅读和反思两个过程也有利于促进个人与他人的交流和协作。
3 影响个体层面隐性知识学习的因素分析
个体层面隐性知识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既有团队成员个人的因素, 也有项目团队环境、企业整体等。在这三种影响因素中, 团队成员个人的影响最为重要, 由于团队成员个人因素的不同, 成员个人的知识学习能力、知识接受能力、与他人协作沟通能力不同而导致知识共享能力也不同。
个体层面隐性知识学习受到团队中每个个体具体情况的影响, 这些影响因素有多方面。Corsini (1987) 认为个体因素对个人学习的影响包括五个相关的方面:即可表述的知识, 个人所有的外在的知识;个人的智力技能, 它可以促进把概念和规则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认知的能力, 这一能力包括识别、编码、回忆和思考;态度, 态度是个人的一种状态, 这种状态影响个人对人、物和事件的行为选择;操作技能, 具有一定的劳作能力以使整个流程可以顺利进行下来。
具体说来影响项目团队个体层面隐性知识学习的主要因素如下:
3.1 个体所掌握的知识
个人此前所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对个人知识学习有重要的影响。个人知识的多方面性将会增加他解决在工作任务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知识深度和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也会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促进作用。 (Koskinen, 2002)
个体获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受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量的左右。原有知识的广度、知识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可促进理解并获取新的知识, 所掌握知识的深度影响着知识学习的效率。研究表明, 个体吸收消化知识或信息的能力是现有知识结构的函数。
个体知识学习与创新的数量与质量与其知识的广度, 即知识的多样性密切相关。个体知识越具有多样性, 个体及个体间的知识生产过程中知识交叉的可能性就越大, 而交叉性的知识往往是知识创新的源泉, 这也是为什么在知识创新小组中选择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员工共同协作的原因。
如果个体在某个领域的知识具有相对的深度, 则个体就能在该领域的知识生产中保持较高的效率和较快的反应速度, 知识学习和知识生产的效率较高。但这样也会形成路径依赖, 个体很容易选择自己所熟悉的方式行事, 在某种程度上会遏制创新。
鉴于此比较有效的方式是个体既在某个领域方面保持优势, 又在相关领域发展知识广度。当然, 在项目团队中往往并不需要每个个体都是全才, 而是可以通过选择知识互补的成员组成团队, 在沟通、协作过程中合力完成知识创新和学习。
3.2 个体的性格特征
Jung (1924) 从个体行为偏好方式角度对个体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 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性格区分, 即与他人的关系、收集信息、利用信息和决策方式。这四种性格区分某种程度上诠释了个体性格与知识学习的关系。
(1) 与他人的关系:
外倾型 (E) 和内倾型 (I) 。具有外倾性格的人擅长人际沟通, 行动上具有较大自由度, 其知识获取的渠道具有多样性;而内倾的个体更善于处理无规律的信息并能专注于知识生产, 因而能以比较有效的方式处理变化。
(2) 收集信息:
感觉型 (S) 和直觉型 (N) 。S型个体以实践为基础, 倾向接受能为客观证实的信息, 这类个体适合分派与知识获取相关工作;N型个体通过自己的领悟来产生信息, 他们强调新颖, 以理论方式看待事物, 这类个体适合知识创新工作。
(3) 利用信息:
思考型 (T) 和感受型 (F) 。T型个体强调以逻辑分析方式利用信息, 能理性地对变化做出反应;F型个体在决策时受到自身对是与非的内在价值观的判断的影响, 因而对环境变化缺乏敏感性。
(4) 决策方式:
觉察型 (P) 和判断型 (J) 。P型个体喜欢在决策前收集或觉察一切相关信息, 决策质量相对较高。由于收集信息多, P型个体决策受到的干扰也多;J型个体热衷于尝试解决问题, 而不是等待更多信息的收集, 因而应变速度快, 具有较强的反应性。
在Jung研究的基础上, Ramaprasad (1984) 按照接受信息与利用信息的不同, 组合成了6种类型, 综合型、关联型、分析型、观察者、信息处理者、技术员, 在一个团队中, 各种类型个体倾向于扮演不同的角色。
3.3 个体的态度
态度是一种以情感为主的概念, 是个体内在特征, 但它不像性格特征那样稳定, 其可变性较大,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体的生活情境。态度的核心特征是其评价作用, 这种评价是由认知和情感两部分组成的。但认知成分对态度的影响更重要, 影响企业成员行为的因素是成员对工作结果的主观评价, 而不是对这些结果的情绪感受。
个体的工作态度主要取决于个体对企业的承诺及工作满意度。
个体对企业的承诺是个体对企业的投入和认同程度。这种承诺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 情感承诺, 个体对企业的认同程度与个体对企业的期望及实际感受的满足这两者的相符程度相关;二是, 连续性承诺, 个体为企业连续工作的要求, 是一个累进过程, 受个体离开企业所产生后果的代价的认识所影响;三是, 规范化承诺, 个体对留在企业中的义务的认识, 受社会规范影响。感情承诺是个体对企业承诺的最高境界, 达到这个层次的个体能积极主动地从企业的角度来考虑。同样道理, 在项目团队中, 个体对所在的团队同样有着承诺。在项目团队中, 个体的态度直接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 甚至个别团队成员的态度会对其他成员产生影响。
3.4 个体的沟通风格
个体的沟通风格是不同的, 不同的沟通风格将影响个体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根据个体沟通是否有强制性、争斗性的特点, 把个人沟通风格分为三种类型:
(1) 进攻性的。进攻性的沟通者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争斗性, 有时甚至会夸夸其谈。进攻性的沟通者在做出应对时常常缺乏思考, 他们通常反应激烈, 他们想让别人知道只有他们自己是正确的。而且, 他们总想控制对话并且不爱听别人的意见, 这种进攻性的沟通方式很难达成彼此的交流。
(2) 被动性的。被动沟通者扮演的是一个附属的角色, 即使他在组织中并不处于从属的地位, 在与他人沟通时也把自己定位成这样的角色, 他们趋向于很快地妥协或退出, 尤其是在面对攻击性沟通时更会这样。被动的沟通者通常被认为会更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 他们可能表面上对别人的意见没有明确的看法, 但实际上他们却很有想法。而且由于他们很少传达语言的、声音的和视觉的暗示, 他们的实际想法在沟通中更难被发现。
(3) 富于表达性的。富于表达性的沟通风格是一种相对良好的、处于平衡状态的风格。富于表达性的沟通者说话时既不过于强硬, 也不低声下气, 他们是要表达出他们的意见, 让别人知道他们的兴趣所在。富于表达沟通者能够进行合理的互动。面对攻击性沟通者时, 他们会使激烈的对话缓和下来, 与被动性沟通者交流时, 他们会尽力让对方参与到对话中来, 在团队中更适宜作为会议的主持者和团队的协调者。而进攻性和被动性的沟通者如果与他人能够相互深入的倾听和沟通, 彼此熟悉和形成密切的关系, 则也将非常有利于知识的共享和创新。
3.5 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
按照社会资本理论中提出的“结构洞”理论 (Structure Holes Theory) , 个体所有的关系网中, 如果任意两个关系网没有交叉, 就会形成所谓的“结构洞”, 个体关系网中的“结构洞”越多, 则说明该个体的社会能力就越强。较强的社会能力可以为个体提供充分的知识来源与友好的协助, 从而使个体在知识获取、知识传播等方面获得较大的帮助。
在项目团队运作过程中, 涉及到与多方面的关系协调, 团队所需资源也需从多种途径获取, 团队成员的个人社会关系网络将对项目任务的顺利完成有着重要作用。
摘要:个体学习是指使相对持久的变化在经验引起的潜在行为中发生的过程。围绕项目任务的完成, 项目团队中的个体学习主要包括阅览、反思、沟通、协作四个环节, 团队中成员的个体学习主要受如下因素的影响:个体所掌握的知识、性格特征、态度、沟通风格、社会关系网络等。
关键词:项目团队,个体学习,知识管理
参考文献
[1]DANIEL H.KIM.The Link Between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Learning[J].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3, 35 (1) :37~50.
[2]苏东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210.
[3]BOWER B H, HIGARD E R.Theories of Learning[M].London:Prentice-Hall, 1981:424.
[4]DANIEL H KIM.The Link Between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Learning[J].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3, 35 (1) :37-50.
[5]苏东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332.
[6]ARGYRIS C, SCHAN.Theory in Practice:Increasing Professional Ef-fectiveness[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1974.
[7]WEBER A M.What’s So New About the New Econom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3, January/February:24-42.
学习海外投资大师的智慧 篇11
马克·墨比尔斯:最好的保护是分散投资
身为富兰克林邓普顿基金公司的执行总裁,马克·墨比尔斯掌握着13只新兴市场基金。他与沃伦·巴菲特、彼得·林奇、乔治·索罗斯同列为《纽约时报》评选的“全球10大顶尖基金经理人”。不仅如此,他还拥有一个令人起敬的头衔——新兴市场教父。
马克·墨比尔斯投资理财策略到底有何独到之处,使他能获得盛誉,同时使其操盘的基金绩效卓越?他公布了30年来的全球投资经验,并且提出独到的15条法则,供投资者在全球股海腾挪及基金投资时提供参考。
法则一:脚步与众人相反
最好的出场方式不是等市场下跌时恐慌性抛售,而上涨时就分批出场。在恐慌性抛售下,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可能出现被低估的价格。当所有的人都悲观时,通常是墨比尔斯开始转为乐观的时候。
法则二:最好的保护是分散投资
投资无国界,只要具有获利潜力的公司,不论在哪一国家,都应列入投资组合。反映分散投资的概念,近年来愈来愈多分散单一国家风险的共同基金类型出现。
法则三:投资新兴国家的理由是成长
如中国、印度和马来西亚这3个新兴国家在过去10年中,全体经济规模成长118%,而英国、美国和日本这3个国家加总的经济规模,在过去10年只有58%的成长。与此同时,目前全球新兴国家经济成长值平均达6.6%,远比发达国家的2.9%高。
法则四:经营团队的素质,是选股的最高标准
这就是为何墨比尔斯365天中有250天是往返世界各国拜访上市公司,会面公司经营团队的原因。经营团队的素质决定了该上市公司未来成长获利空间,而在分析经营团队时,深入拜访了解经营理念,营运目标,甚至人格特质,以及各产业的挑战,是几项重要的观察因素。
法则五:用FELT选择股票或股市投资
所谓FELT就是Fair、Efficient、Liquid、Transparent。凡投资任股市前,都应该审视股价是否合理(Fair),股市是否是有效率交易(Efficient),是否具有流动性(Liquid),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是否透明(Transparent)。
法则六:危机是开始觉醒的理由
1997年泰铢贬值引发亚洲金融风暴,泰国政府开始进行金融法规改革,人们担忧未来的生活,也开始更努力工作,存更多钱。当大环境安然无事时,人们容易懒散,环境艰糟才是向前迈进的动力。
法则七:市场下跌无需恐·隘
如果能将投资眼光放长,承担风险通常能有不错的回报。如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发生后的1年间,香港恒生指数大跌55%,但从1998年9月低点以来的近1年,恒生指数大涨85%。
法则八:逢低布局不必在意一时涨跌
1993年泰国股市市值曾达1330亿美元,而在1998年初时却只剩220亿美元,从短线来看,大盘还有下跌空间。墨比尔斯仔细选股时,发现当中有不少股票体质并不坏,是借着价格被低估,便宜买进来增加份额的时机。当投资标的的股价继续被低估、股价继续下跌,墨比尔斯还会再持续加码。基金表现从短期來看会而落后握有现金的基金,当市场开始触底反弹,表现将在绩优股带领下超越大盘。
法则九:以资产净值(NAV)判断是否值得投资
在考虑一个标的投资价值,可将该投资标的总资产价值减去总负债所得的净值,除以发行在外的股数。如果此数值高于当前股价,表示该投资标的目前为低估,具有上扬潜力,反之则否。
法则十:投资前先了解证券交易所
这一原则尤其适用新兴国家股市,它们大多仅具成熟股市的雏形,法令规章不完全且游戏规则多变,对信息掌握不足的投资者而言,犹如进入一弱肉强食的野蛮社会中。
法则十一:总体面常常与个别面相矛盾
以俄罗斯为例,总体经济面相当恶劣,以此来看,并不适合投资。但该国从社会经济体制转型为资本主义体制的过程中,蕴含了许多的高获利契机,如国营企业的私有化,使得相关投资标的具有高度成长潜力。在此情势下,透过由下而上的策略能有获利机会。
法则十二:选择投资标的须辅以实际调查
寻找更多更佳的获利机会,也可分散投资单一市场的波动风险。但外国市场情势瞬息万变,只靠技术分析可能无法掌握全盘局势,必须透过实际的调查访问才能应对变局。
法则十三:从持有改为买进的理由
如果全球股市皆因一个国家短期因素而出现剧烈下跌,投资建议立刻从持有改为买进。1998年初的巴西里拉危机等于为投资者开启了一扇大门,亚洲金融风暴使市场如同惊弓之鸟,轻易地就将拉丁美洲与身陷风暴的亚洲划上等号,殊不知此乃两个截然不同的区域,应对金融变动的效率也截然不同。尽管短期间对巴西里拉的金融市场造成冲击,之后的跌深反弹力度也是前所未有。
法则十四:政治不确定性是进入一个市场的通行标志
政治因素难以量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也难以预测。政治风险也是投资机会,正因为许多好公司的股价在政治变动环境下,无法反映其真正价值,根据价值投资原理,股价终将反映企业价值。在许多政治面存在变量的地方,便有许多投资机会。
法则十五:不确定成为确定进场成本垫高
不确定性夹带高风险,但高风险也意味高报酬。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当中,不确定性意味着机会,若能奠基于扎实的基本分析,当股价出现非理性下跌时,反而是逢低承接优质公司的好机会。当不确定消息消失,市场参与者可以预测未来的结果时,股价便不再具有吸引力。
格雷厄姆·弗兰:投资经济增长重心转移
格雷厄姆·弗兰在M&G全球基础基金投资策略设计和开发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自从该基金推出以来一直担任基金经理。在超过10年的时间里已取得了年均7.2%的回报,而在此期间与其基金对应的复合基准指数年均收益率为1.0%。弗兰是M&G全球基本基金投资背后的思想领袖,他预见一个新兴市场在蓬勃发展中对工业品和消费产品的强劲需求。这就是为什么在欧洲投资者和基金投资领域M&G公司的明星经理弗兰有着那么多的粉丝。
坚定不移投资新兴市场
弗兰不谈宏观经济,但他对新兴市场的增长有自己的看法。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由西向东转移是他坚定不移的投资主题。30亿人加入全球经济的过程每天都在发生,这最终籽成为股权投资的伟大时代。由于经济体的发展,这些新兴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会微妙地改变。他们正日益走向中产阶层消费,他关注可口可乐、高露洁及食品和旅游公司。
始终把投资者放在第一位
弗兰从2000年就开始运作M&G全球基本基金,并着重指出他对客户金钱的管理责任。他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对投资者的关怀,这个世界似乎有极少数基金经理具有这样的品质。许多人都是带着自私的理由:金钱。
坚持自下而上长期投资
弗兰将全球投资组合精炼为40~80只股票,并长期坚持持有这些组合。他又是一个长期的自下而上的投资者一力拓和N413钻石公司,这两只股票自基金建立以来他一直持有。
强大的团队调研方法
团队是对冲基金行业中的精华:创新和独立思考,寻找资产强健的企业。举例来说,资产可以是一个煤矿,也可以是一个知名的品牌。公司必须有具体的容易理解的业务模式,以便进行深入分析其未来盈利能力。
道德是选股的标准之一
项目学习优化初中物理教学策略 篇12
将项目学习应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中将有助于学生物理思维的形成, 培养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习目的,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拓宽学生的思维,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就项目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这一问题展开探究。
一、项目学习
项目学习起源于西方, 具体是指学生通过制作某一具体的产品或完成某一特定的任务, 在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吸收知识, 从而发展个人能力, 培养良好的个人习惯, 学会合作。项目学习可以辅助课本教育, 通过项目选择、实验论证、结论总结这一流程, 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二、项目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现在我国的初中物理教材中, 内容十分紧凑, 逻辑性极强, 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课程结构, 仔细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组织项目学习, 就要把教材中的课程重新拆分、整理, 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 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情况,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项目学习目标。
1. 项目主题的选择和导入
项目主题的选择是整个项目展开的基础。一个合理的项目主题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 加深学生的印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主题的选择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 结合教材中的实际内容, 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能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例如在电路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家庭电灯连接方式的项目, 让学生扮演电路工程师的角色, 对卧室里的两盏灯进行电路设计。这种既贴近生活又充满实际意义的项目主题, 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并且给学生一个自己动手设计的平台。
2. 项目问题的设置
项目问题的设置是项目学习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是促进学生不断探索的载体。在初中物理的项目学习中, 教师需要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 使项目学习能够顺利进行。我们通常将这些问题称作驱动问题。
在提出问题后, 教师还应带领学生一起仔细观察, 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例如, 对于“纸片为什么能够托起装满水的杯子”,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动手做这个小实验, 并观察在满足什么样的条件下, 纸片能够托起水杯。学生在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 可以仔细观察实验中的每一个细节, 并通过讨论总结出问题的答案, 这既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又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积累, 更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创新思维的平台。
3. 扩展延伸
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向, 并对一些学生还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进行扩展和延伸。例如在《压强》这一课中, 教师可以通过压强在火车、火箭上的一些应用, 将初中物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的科学技术方面,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同时巩固之前所学的知识, 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项目评价
在项目完成后,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对项目进行评价, 学生之间互评后再由教师点评。在项目学习开展的同时, 还可以将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结合,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优化教学资源。通过积极的项目评价, 学生在项目学习中找到学习的自信心, 并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项目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优势
项目学习是将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引入课堂教学中, 使教学不再拘泥于课堂这个小天地。同时, 通过一些生活情境的导入,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机,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一些动手实验, 锻炼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巩固了以往所学的物理知识, 提高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 学生通过相互协调合作, 提高了团队意识,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为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项目学习中, 教师从课堂主体变为引导者, 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课堂上的主人, 既能突出新课标对现代教育的要求, 又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光显.项目学习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3, (11)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