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产品分析课程(精选12篇)
石油产品分析课程 篇1
摘要:在高职《石油产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 结合石油企业实际, 对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效果有较大提高。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教学方法
《石油产品分析》课程是我院结合大庆油田石化企业需要为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之一。该课程的功能是培养学生对石油产品进行检验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报告、评价的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掌握的操作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完成油品分析工的工作过程,获得油品分析工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具备油品检验岗位的上岗能力。它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为其今后的工作及更深一步地学习作必要的铺垫。
1. 教学设计
1.1 教学内容
目前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安排, 应用较多的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和模块化教学两种方式。结合企业生产实际, 石油产品分析课程设计和内容安排上采用项目化教学较合适。
《石油产品分析》课程是指用统一规定或公认的试验方法,分析检验石油及产品理化性质和使用性能的试验过程。该课程是建立在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和石油加工生产技术等课程的基础上,以石油加工中的原油分析、原材料分析、生产中控制分析和产品检验为主要内容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原有课程体系是按照学科体系,即按照油品检测性能(如蒸发性能、低温流动性能、腐蚀性能、燃烧性能等)进行编排(见图1)。
现《石油产品分析》行动体系课程打破先前的以讲授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方式,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教学为载体进行能力训练,实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在深入炼油厂、采油厂等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广泛争取企业技术人员和一线质检技术工人、阅读有关资料基础上,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的指导思想,认真分析油品分析工的工作过程,针对不同油品工作过程为“取样——样品处理——油品分析——数据处理”而结合学习情景教学使学生掌握专项技能。同时考虑油样适用范围,重点介绍了原油、汽油、柴油、喷气式燃料、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润滑油、润滑脂、石蜡、沥青十个石油产品的不同的学习领域。因石油产品种类繁多,不同石油产品检验项目和过程差别很大;必须选择种类不同的石油产品来保证石油产品检验技能和知识的完整性。另外不同石油产品检验任务也存在相同项目之初处,存在交叉。所以在典型项目设计上主要考虑各个油品实际重点监控任务(指标),使不同石油产品检验过程的知识和技能互补,避免交叉,将化工检验知识技能融合到各类石油产品检验过程中,实现知识体系结构和重构 (见图1)。通过对典型石油产品检验过程的提炼,使学生达到油品分析工检验岗位能力,可从事石油产品检验,以达到本课程目标要求。
基于工作过程确定课程内容框架,以合作企业实际生产使用的油品检测为项目载体,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构,确定课程项目及子项目、工作任务的组织与安排;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在能力训练中总结知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始终有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并融合了油品分析工职业考核标准,强调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运用,具有真实性和针对性;使学生毕业后成为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达到直接上岗的要求。因此这种按照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设计的课程和教材体系与职业技能训练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是今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1.2 能力训练项目情景设计
在进行情景设计时,以我系的油品分析实训室为依托,教师是油品分析检测中心主任兼送检员,学生是油品品质检验员,以4~5人成立一个工作室,负责测试中心的对外服务项目,主要完成分析方案的确定、样品的采取和处理、对各个项目进行质量检测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上报,由分析者、检查者、组长进行三级检查;然后分析判断该产品的质量,最后给出分析报告,得出结论。各工作室按照油品分析检测中心的组成部门设置岗位,每个成员分别担任技术主管、检验员、接待员、资料员等职位。
2. 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
2.1 工作任务
本课程的工作情景是油品分析实训室,油品分析实训室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油品分析的工作场所,所采用的工具为油品分析常见仪器例如运动黏度测定仪、凝固点测定仪、含水量测定仪等。材料为一般常见化学试剂及各类石油产品试样。主要岗位为油品分析工,所针对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对石油产品性能进行分析检验。
2.2 课程目标
总体能力(技能)目标:通过不同种类石油产品的分析检验,学生能掌握石油产品检验过程中的相关知识,能熟悉所用仪器的结构、性能和使用方法,能熟练使用各种仪器对石油产品的质量进行判断。
2.2.1 能力目标
能准确把握石油产品常见技术要求分析的技能要素,利用产品标准和相关规范确定各类油品的分析项目;能进行采样并对样品进行预处理,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能正确选用和使用常见石油产品分析仪器;处理石油产品分析中的常见故障,排除实验异常现象;能准确进行实训数据处理和分析,并能根据结果对产品质量进行评价。
2.2.2 知识目标
了解石油产品分类、牌号和用途;理解其技术要求及其评定意义,了解影响石油产品使用性能的主要因素;掌握石油产品主要技术指标的分析检验方法、原理;掌握石油产品分析常用仪器的性能、使用方法和测定注意事项;掌握实训数据处理和判断评价方法。
2.2.3 素质目标
掌握油品分析岗位安全生产知识,具备岗位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具有一定的安全环保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团结协作的意识;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协作意识;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
3. 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教学方法是挖掘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具体手段。作为高职教师研究课程教学,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应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便达到课程要求的能力目标,努力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提升高职课程教学质量是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课题。
3.1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是以完成实际任务作为教学目标,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过程围绕完成具体工作任务展开.即当油品检验车间接到油品品质检验任务时, 引导学生按照工作思路设计方案, 组织实施并最终给出检测结果;教学与实际生产任务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主学习, 理论联系实际, 学与做紧密结合,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2 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适用于完成开放性的和设计导向的学习任务, 主要应用在制定完成工作任务计划和决策的教学环节中, 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不对其正确性进行任何评价的参与式研讨方法, 师生较短时间内的思辨, 达到获得大量思想和观点的目的。在进行汽油的分析方案设计时,查阅大量资料后,各组学生进行了小组讨论和汇报,达到了开发所有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3.3 引导课文教学法
针对一部分学生自我管理的学习能力不高现状, 采用引导课文是为实施项目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辅助手段, 是项目教学法的发展和完善, 学生在引导文帮助下, 通过自我开发和研究式学习, 掌握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知识技能, 构建知识体系, 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
3.4 角色扮演法
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 学生扮演一定角色, 作为参与者 (或观察者) 通过行动学习和体会处理实际问题, 教师在此过程中承担“导演”的任务;然后通过表述观察体验的感受, 教师给予归纳评定和反馈, 以此来帮助其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如教师是油品分析检测中心主任兼送检员,学生是油品品质检验员,以4~5人成立一个工作室,负责测试中心的对外服务项目。由组长分配任务, 各小组展开竞赛,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
3.5 小组讨论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研讨,通过相互提问、随即选定发言等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维方向、激发动力。如在进行润滑油测定项目时,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了收集到有关各类润滑油的性能要求,发现不同润滑油性能要求差别很大,最后经过研讨确定了分析方案。
3.6 现场教学法
为便于企业和毕业生双向选择、实现“零距离”就业。联系相关企业,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近距离了解企业生产实际,对企业生产环节深入了解,尤其是接触到企业先进实验设备,开阔了学生眼界;与企业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接触亲身感受他们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神,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职业素质得到很快提升。
4. 结论
《石油产品分析》课程经过在我系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试点,取得明显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目标明确。总之,该课程体系与职业技能训练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工学结合特色鲜明。今后需要我们继续完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64-185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2-112
[3]戴士弘.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30-152
[4]张健, 金蕊.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7, 10 (3) :47-48
[5]胡亮.“教学做评合一”与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设计[J].办公自动化杂志.2009 (2) :49-50
[6]高职.《精细化工设备》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J].广东化工.2009;36 (9) :232-233
石油产品分析课程 篇2
彩缤纷
音乐天堂 我的生活 角色扮演
4岁课程:发现世界
疯狂数学生物 百变工程 游戏规则 城市建设
6岁课程:发明世界
平面与空间 海洋与时空 大机械世界 疯狂小发明
8岁课程:科学研究
结构与力 动力机械 能源世界 机器人入门
10岁课程:机器人世界
机器人游戏地带 机器人奥林匹克 机器人动物园 机器人秀(下)
3岁课程:意识世界
我爱我家
动物与环境
管道游戏
故事大王
5岁课程:探索世界
肢体运动
太空冒险 生活与科技
早期结构
7岁课程:探索
秘密特工
荒岛求生 马戏团灾难
百变生物
9岁课程:解决问题
心跳医生 警犬学校
机器人家庭 机器人秀(上)
11岁以上课程:机器人比赛
FLL机器人比赛集训
WRO机器人比赛集训
幼儿园:乐高教育为18个月到6岁的幼儿提供多层次搭建套装、卡通示卡和幼儿活动方案,完整的幼儿活动方案以动手操作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兼备趣味性和教育性,®启动孩子们天生对事物的探究和学习能力。此解决方案既适合区角自由活动,也适用于小组主题活动。创意拼搭9090 XL LEGO® DUPLO® 积木组合 积木类别: 乐高® 得宝®
家庭生活9091积木类别: 乐高® 得宝®积木数量: 125
简单机械9656积木类别: 乐高® 得宝
:机器机械
帮助你的学生们深入理解力量如何影响运动,并研究能量的概念。通过体验式学习,学生们可以搭建更复杂的机械结构,并应用这些模型进行精准的观察、测量和记录,循序渐进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简单机器9689 简单机器套装 积木类别: 乐高®系统与技术积木 积木数量: 204
简单动力机械 9686动力机械套装
石油产品分析课程 篇3
关键词:虚拟实验;生物产品分析与检测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9-0072-03
《生物产品分析与检测技术》是研究与生物工程有关产品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测定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的一门学科。分析与检测工作在生产中起着“眼睛”的作用,通过对生产原辅料、半成品和成品的检验,可掌控生产情况,及时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以保证产品的质量。《生物产品分析与检测技术》为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一门理论和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应用性课程,实验教学是课程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然而,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学生数量逐年增多,给传统实验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教学所需仪器设备特别是大型分析仪器的不足与实验经费相对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引入虚拟实验进行教学,是对传统实验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既节约了大量的实验经费,也使实验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有效延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一、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验场地有限,分析仪器台套数不足
实验场地小,设备购置少,实验多采取学生分组分批教学,很难保证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参与整个实验过程,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人数多,人均设备台套数相对减少,经常造成一人做多人看的局面,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实验的需求。
2.实验课时少,实验安排不够灵活
实验教学学时有限,时间和地点一般较固定,学生难以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系统的练习,且实验多以验证性、单项实验为主,缺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导致学生综合实验实训技能锻炼不足,创新性不强。
3.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
目前的实验教学仍主要采用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形式,教学方式单一且内容较枯燥,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4.存在操作安全,环境污染等隐患
分析检测实验中部分试剂是危险的化学品,如果操作不当会发生安全事故;同時,实验过程中排放的“三废”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5.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实验考核主要采用平时表现和实验报告为主的单一评价方法,无法真实全面的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就导致学生存在应付心理,只注重实验报告的书写,而忽略了实验过程的体验。
二、虚拟实验的优势
1.低污染、高安全
在分析检测实验中,学生不可避免的会接触一些腐蚀性、毒性、易燃易爆的试剂和气体,如不注意,对学生的安全会存在一定的隐患。虚拟实验在网络和计算机上进行,不会接触到有毒试剂和气体,不会因操作失误而造成安全事故。而且虚拟实验基本不会产生“三废”,安全无污染。
2.低成本、高效率
分析检测的许多实验做起来耗时且需要昂贵的试剂,实验成本高,学生不可能重复实验。而虚拟实验不需要药品试剂,可实现“0库存”,节约实验成本。通过虚拟实验可以缩短实验时间,实验效率高。
3.全天候、无限制
虚拟实验不像传统实验受限于时间、空间,将虚拟实验项目挂接到校园网站上,学生可以全天候无限制访问,反复练习,随到随学,自主安排,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4.可共享、易更新
虚拟实验建立在网络的基础上,同一院校的各系部之间以及不同院校之间都可以进行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既实现了有限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又加强了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相对于传统分析检测仪器设备的更新,虚拟实验更新速度更快,成本更低,能及时吸纳新方法、新设备,时效性更好。
三、虚拟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
1.用于学生课前预习
课前通过虚拟实验进行预习,可提高现场实验的效率及成功率。如滴定分析操作,学生可能会忽略一些操作细节(如滴定管的检漏、排气、读数、滴定姿势等),通过虚拟实验演练可以反复操作、强化细节。而对于仪器分析实验,虚拟实验的感官真实性为学生提供了直接观看实验过程或进行操作的机会,提升了学生的预习积极性和预习效果。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实际操作演练,实验目的更明确,对一些实验细节和注意事项把握给到位,实验操作更顺利,效率和成功率大大提高。
2.用于教师课堂演示
将虚拟实验用于课堂演示,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繁琐的操作步骤、生硬的仪器构造描述变得直观易懂。尤其是一些大型分析仪器不可随时搬动,部件不可随便拆解,不方便用于课堂演示。此时,采用虚拟实验模拟演示实验过程,将理论与实验教学有机融合,加强了学生的具体化认知,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3.用于学生实操演练
在分析检测实验课中,目前存在实验室少、仪器短缺和陈旧等问题,往往是4-5人一组分组实验,很难保证每位学生都有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尤其是大型贵重仪器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学生更是接触得少之又少。采用虚拟实验不仅效果逼真,而且耗时更短,可实现“一人一机”的独立操作,大大的提升了训练的效果。
4.用于成绩考核评价
采用虚拟实验自带的考核评价系统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考核,丰富了考核方式。与传统的实验报告为主的考核方式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客观、公正的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四、虚拟实验应用效果调查
在《生物产品分析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中引入物理分析、化学分析及大型仪器分析三个虚拟实验模块,具体实验项目见表1。为了客观评价虚拟实验的应用效果,对2011、2012、2013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107份,问卷调查结果统计见表2。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普遍认为很有必要开展虚拟实验教学,虚拟实验的应用提高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实验操作技能也有一定的帮助,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教学方式。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多数学生认为实验项目的编排仅局限在教材的内容,制作比较单一,操作过程的交互性不够,实验环境还不能因人而异,缺乏个性化,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学习的空间,离学生的要求有距离,还需要加大投入,不断改进和完善。
五、结语
虚拟实验借助于多媒体、仿真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在计算机上模拟真实实验环境进行操作,构建了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打破了时空限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虚拟实验节约了大量的试剂和实验仪器的费用,安全、环保、高效,给实验教学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虚拟实验也存在不足,如虚拟实验条件过于理想化,且电脑鼠标操作缺乏真实体验,不能取代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所以,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必须将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结合起来使用,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蒸蔚,卞亚红,张力.大型药物分析仪器虚拟实验训练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8(3):280-284.
[2]冯雪松,宋洋,邓晓岚等.虚拟实验室在药物分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继续教育,2014(11):21-23.
[3]谭穗懿,段文军,刘利红等.基于虚拟实验的创新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 (21):131-133.
[4]邓碧如.辅助教学的虚拟仪器分析实验平台建设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2(7):172-173.
石油产品分析课程 篇4
1 教学内容实用化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系统的知识体系、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学生已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从培养目标出发, 选取实用性强的生产过程和知识要点, 在教学内容选取时从学生的技能培养出发, 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基础分析, 包括了化学器皿的使用、电位分析、原子吸收、气相色谱等, 培养学生分析方法的技能, 另一方面是几类常见的生化产品的分析, 包括了白酒分析、啤酒分析、发酵食品、乳酸、苹果酸等, 学习内容与专业方向有一定的相关性, 因此学习过程中, 学生可以通过类比来加强理解和记忆, 并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2 教学方法多元化
在教学活动中, 教学主体为学生,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知识内容由浅入深, 通过丰富多彩的生化产品展示及学生对某些生化产品调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目前生化产品的发展及生产概况, 使得学生对生化产品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技能。
《生化产品分析与检验技术》的课堂教学主要集中在各种生化产品的理论知识, 这并不能完全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几项生化产品检验的实训项目, 包括白酒分析、啤酒分析、发酵食品、乳酸、苹果酸检测等, 在实训环节中将生化产品的检测方法贯穿其中,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知识诉求, 提高技能, 保证教学活动的完整。
3 考核方式综合化
针对该院学生情况, 将《生化产品分析与检验技术》总课时设定为64学时, 其中理论课32学时, 实验32学时。在教学考核中, 综合考虑三个方面: (1) 学生的技能水平, 主要考察学生实训过程中基本操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实训报告册填写能力; (2) 学生的知识水平, 主要通过课后练习和期末考试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能力; (3) 学生的学习氛围, 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率、课堂提问回答等。所占的比例为5:4:1。综合三种考核方式, 能充分反映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让教师更好的了解教学效果, 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4 结语
在《生化产品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教学中,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合理构建教学内容, 调动学习兴趣, 综合考核方式, 立足于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需求, 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综合多种形式考核方法,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洪元.高职《生化产品分离纯化技术》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研究, 2011 (7) :34-36.
[2]魏秋红, 李红利, 王婷婷.高职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课程改革的探索[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3 (12) :38-40.
[3]黄崇本, 陶剑文.高职课程改革新趋势分析与再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版, 2007, 4 (28) :54-56.
校本课程教案 石油摄影欣赏 篇5
――石油摄影欣赏研究 第一课时
初窥摄影殿堂
教学目标:
知识与目标:了解摄影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功能 过程与方法:共同探究
研讨分析 释疑解惑
情感与态度:提高审美能力
树立石油精神摄影的功能
教学过程:
摄影作品包括电影、电视创作和图片摄影《静核)。摄影作品捕捉呈现着自然界和人类生活最关好的两面。摄影具有审美价值,优秀的图片符合美学的规律和人们的审关要求.能激发人的美感。带给人美的享受和艺术乐趣。摄影的审美价仇不仅来自于影展。关的摄形作品也常常被印制成大福I钊片来装饰建筑环坡.提供给更大范IN的人群来欣赏。对公众也是一种市美教育。
摄影不仅能客观的记录.同时也是一种主规的表达。摄影者通过照片上呈现的构图、角度、光线以及瞬间的选择(内容》予以倾诉其内心世界。很多摄影图片虽不直接表达主观思想.却体现了摄影者对形式美感的纯悴认识。影像融人了摄影者的满腔热情.喊面绝截了深厚的内涵.引得观者反复玩味。摄影的功能即摄影的川途.或者说.我们学习摄影的愈义。
1.记录功能
比起绘画或文字,摄影照片能够更快速、准确.更全面、客观地记录下人眼肴到的一切形象.还能记录人眼行不到或肴不清的物质.成为人们的共同记忆和珍贵收藏,作为人类历史的文献、档案、资料、素材.甚至是证据等保存下来。
最初的大庆站转业军人奔赴大庆
转业军人奔赴大庆大庆石油会战
艰苦环境中的拼搏王进喜搅拌泥浆
工作中的王进喜人拉肩抗运钻井架
第一油井出油出油
石油工作居住的干打垒打垒
石油工作居住的干
艰苦的生活环境艰苦的生活环境
艰苦的生活环境周总理来到
大
庆五把铁锹闹革命
炼油厂炼油厂
炼油厂
2.认识功能
摄影术拓展了信息传愉的染道:书接印剧、新闻宜传、海报广告、创窗展示等。由记录而转化的认识功能.借助现代高科技的信息传愉手段会更加强大。形像已成为人类获取外部价息的最主要手段之一。
3.审美功能
唯美的、风格独特的或竟境深远的摄形作品仇得人们欣赏,使人们享受美感--这是摄影非常重要的功能。
4.教育功能
摄影的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同时也起到了对人类的教育作川。借助影像强大的视觉效果.现在的教育手段越来越注重直观教学、多媒体教学。借助影像与信息传输技术的结合.远程教学州为交通不便的地区提供了吏多更好的学习的平台.实现了资睐共享。
为了生活,这位老婆婆,用她几乎没有力量的身体在支撑背上的重担,因为她必须还要照顾不到5岁的小孙女(父母因为疾病没钱医治,先后离去)。
这里,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未来,却只能在这样晴天四面风,雨天八方水的教室里苦苦求学
5.装饰功能
由审美功能派生的.摄影照片作为建筑的附加装饰.能够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大量的摄影作品被用于装饰汽车和地铁车站、飞机场、影剧院、医院等公共空间。
6.表达功能
借助行为艺术摄影,可以传达创作者的说念;照片也可以作为设计表达的手段;影视和平面广告几乎充满了摄影闷而;而电影、电视等更是利川摄影技术来创作的“无中生有.的作品了。
2月11日,第48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获奖作品揭晓,这张路透社驻荷兰记者保罗·维里克拍摄的照片获得新闻人物照片类单幅二等奖。照片内容为一个伊朗移民缝上嘴和眼睛以此抗议荷兰避难法。
7.娱乐功能
影像使电子游戏更加身临其境;旅行摄影则是发烧友们的最爱;利用电脑自己设计制作相册。让业余生活更丰富有趣;而工艺精良、材料讲究、功能优异、历史厚重的照相机,也是收藏、投资者不错的选择.珍贵的古截相机不仅能保值.更能够升值。
8.健康功能
欣赏照片的审美过程使人心悄愉悦;旅行摄影的拍照过程更能强身健体。特别对于业余摄影爱好者来说,拍照过程是以徒步慢走为主,拍照环境又多为景色宜人、空气清新的户外.在赏心悦目中不知不觉就敏炼了身体。第二课时 摄影技巧与技术 教学目标:
知识与目标:了解摄影的技巧与技术 过程与方法:共同探究 研讨分析 释疑解惑
情感与态度:提高审美能力 树立石油精神摄影的功能 教学过程:
一幅好的摄影作品,是因为它符合大部分人的审美情趣,反之,如果一部作品批评的人过多,就证明它违背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得不到人们的赞扬。人们都在追求美好的事物,但是美好的事物并不是那么容易得到。一部摄影作品被定义为名作,肯定有其自身的艺术价值。
其一,拍摄的难度,很多摄影作品,在拍摄之初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时间地点的选定,器材的选用,资金的投入等等。有时候为了拍摄一张理想的照片,摄影师可能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可能为了等到那一瞬间,目不转睛的盯着被摄物体数日。可能为了营造一种理想的效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布置周围环境。
其二,历史的价值,有些著名的照片,它记录的是重大事件或重大人物,具有历史性的保存价值。摄影师选准了时机,记录下具有历史性价值的场景,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品,而且还作为一种历史证据。比如日本南京大屠杀留下的照片,就作为了日本侵华时犯下种种罪行的证据。历史一去不可反,这些真实的记录却成了历史研究人员或者后人研究历史的珍贵材料。因而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其三,创新的程度。一个新颖的角度,融进自己独特的思维,创新的标准。很多著名的照片,就是因为它的选材以及视角比较新意,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四,艺术的底蕴,无论是名作,还是被人批评的劣作,都具有各自的文化基韵,作品的优劣,也反映出创作者的文化层次的高低、艺术内涵的深厚。一般情况下,很多著名的摄影作品都出自具有较深厚的文化积淀的人。这些著名作品或是历史的,或者现代的,或是风景的,或是人物的,都融进了创作者的个人思想感情。反映历史文物的照片,如果创作者对历史没有很好的理解,就不会拍出历史的真实性;反映人物的照片,如果创作者不对被拍摄的人物进行解读,也不能拍出恰如其分的人物形象,反应风景的,如果创作者不了解当地的风俗人情,就可能拍出与当地环境不和谐的照片。反应现代的,如果创作者跟不上时代,对当今时代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可能就会闹出笑话。因此,一张具有内涵的照片,很可能就出自于一个具有深厚内涵的人之手,此时的照片就是一面镜子。
当然,并不是说,名作就必定是艺术性高超的照片,就如前文所述,有些反映历史的照片,可能它的画面很模糊,也没有什么构图,但是就是基于它的历史价值,因而它也就成了名作。并且有些摄影名作具有区域性人文性,在这个地方受欢迎,在另一个地方就可能遭到唾弃;中国的名作可能就得不到外国人的青睐。因此,我们在看待摄影名作的时候要善于思考,辩证的思考和总结。由于摄影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有它独自的艺术特征,从而决定了它自身的艺术规律,摄影艺术欣赏的要素为:基本造型因素、技术技巧、艺术表现手法、主题思想四个方面。
首先,摄影艺术是通过色彩、影调等来塑造形象。因此,欣赏摄影艺术首先要从构图、用光、影调等能被欣赏者直接感观的基础要素入手,这些要素不光是构成一幅作品的基础,也是欣赏者感受和认知摄影作品的艺术前提。
什么是“构图”
构图一词是英语COMPOSITION的译音,为造型艺术的术语。它的含义是:把各部分组成、结合、配置并加以整理出一个艺术性较高的画面。在《辞海》中,谈到“构图”为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这个术语中包含着一个基本而概括的意义,那就是把构成整体的那些部分统一起来,在有限的空间或平面上对作者所表现的形象进行组织,形成画面的特定结构,借以实现摄影者的表现意图。总之,构图就是指如何把人、景、物安排在画面当中以获得最佳布局的方法,是把形象结合起来的方法,是揭示形象的全部手段的总和。平衡构图
给人以满足的感觉,画面结构完美无缺,安排巧妙,对应而平衡。常用于月夜、水面、夜景、新闻等题材。
对称式构图
具有平衡、稳定、相对的特点。
缺点:呆板、缺少变化;常用于表现对称的物体、建筑、特殊风格的物体。
奇数法则
“奇数法则”是指,在一幅照片中保持主体个数为奇数。一幅照片的主体可以是一个物体或三个人的小团体。这个技巧会使照片更加引人注意,也更符合人眼的审美。
这幅四个草莓的照片显得非常平淡无奇,很难找到兴趣点。(图01)
一幅类似的但只有3个草莓的照片。虽然这幅照片与上一幅非常类似,但奇数草莓使照片变得生动有趣多了。(图02)突出主体
突出主体是一个简单的吸引人注意的方法。这种方法不适用于所有照片,但当你想隐藏掉那些会分散观众注意力的物体时,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技巧。这个技巧最常用的方法是虚化背景。虚化背景会使所有分散观众注意力的东西变成模糊一片。通过使用大光圈(比如1.8)、远焦、和使用大面积传感器的相机(比如全画幅DSLR)来获得浅景深。
如果照片中的树也在景深范围内,它们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通过虚化背景突出了这对情侣。(图03)
虚化背景使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照片中人物的眼睛上。(图04)
简单化
明确主题最好的方法是使照片看起来非常简单。实现这一目标最简单的方法是在照片中只保留最少的被摄体。你也可以同时使用上一个技巧虚化背景。
简单使这张照片要表达的故事非常清楚。一幅简单的照片会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使他们长时间观看这幅照片。(图05)
将被摄体放在中心
将被摄体放在中心会使照片保持平衡。这种方法最适合于主体比较少的简单的照片。
保持主体在中心可以突出强调主体。(图06)
简单和位于中心能使一个平淡的被摄体变得有趣起来。(图07)
三分法则
这是最有效也是最流行的一种构图法则。你可以使用这种简单的方法来提高你的照片构图。“三分法则”把照片沿横向和纵向三等分,令被摄体位于任意一个等分线相交位置。
使用三分原则使一幅简单的照片变得生动起来。(图08)
拍摄肖像照时,可以使用三分法则使照片焦点位于人物眼睛上。(图09)
令一只眼睛或双眼中间区域位于三分点上可以拍出非常棒的肖像照。
环境空间
环境空间是在被摄主体周围的空间。配合三分法则构图可以拍出非常生动的照片。
令滑雪者位于三分位置并保留了环境空间。(图10)
在跑步者前方留出空间使得照片看起来非常生动。同时也使观众更多地注意到日落场景。(图11
S形曲线
S形曲线是一幅照片中呈现出S形的线条。这种线条会引导观众的视线沿着S形观看照片,并使照片变得有趣。S形曲线也可以用于模特来突出外形曲线。
一幅高速公路的照片。S形曲线使得这幅场景简单的照片变得有趣。(图13)
一幅与上图类似的照片,缺少S形曲线使这张照片缺乏动感。(图14)
S形曲线也可以用于造型。最简单的S形曲线的例子在希腊和罗马雕塑中都非常容易找到。(图15)
交叉线构图
景物呈斜线交叉布局形式,景物的交叉点可以在画面以内,也可以在外。前者有类似十字型构图的特点,后者类似斜线构图的特点,能充分利用画面空间,并把视线引向交叉中心,也可引向画面以外。具有活泼轻松、舒展含蓄的特点。
三角形构图
以三个视觉中心为景物的主要位置,有时是以三点成一面的几何形成安排景物的位置,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这种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也可以是斜三角或倒三角。其中斜三角形较为常用,也较为灵活。三角形构图具有安定、均衡、灵活等特点。
向心式构图与放射式构图
主体处于中心位置的构图形式。具有突出主体的鲜明特点,但有时也可产生压迫中心,局促沉重的感觉。
以主体为核心的构图形式。常用于需要突出主体而场面又复杂的场合,也用于在较复杂的情况下产生特殊的效果等
前景
大部分照片都有中景和背景但只有很少的前景。你可以在照片中摄入一些前景物体来提高风景照的效果。这是一个很棒的技巧,可以形成比例令观众在欣赏照片时仿佛身临其境。
这幅照片中的石头使照片具有了距离感和比例。(图16)
充满画面
当你觉得你已经足够接近被摄体时,试着更近一些。令被摄体充满整幅画面得到另一种构图。
足够接近并使狼头充满画面突出强调了这条狼并使照片更有戏剧性。(图18)这两幅照片是同一条狼但所表达出的含义完全不同。
画框 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使用前景的方法!利用周围的环境给被摄体制作一个画框。这个技巧会给照片增色不少并令它从其他照片中脱颖而出。
这幅照片利用一个前景轮廓给泰姬陵加上了一个画框。(图19)
画框并不需要具有完美的形状。可以利用自然物比如这幅照片中的两棵树。(图20)
构图的目的
每一个题材,不论它平淡还是宏伟,重大还是普通,都包含着视觉美点。当我们观察生活中的具体物象-人、树、房或花的时候,应该撇开它们的一般特征,而把它们看作是形态、线条、质地、明暗、颜色、用光和立体物的结合体。通过摄影者运用各种造型手段,在画面上生动、鲜明地表现出被摄物的形状、色彩、质感、立体感、动感和空间关系,使之符合人们的视觉规律,为观赏者所真切感受时,才能取得满意的视觉效果-视觉美点。也就是说,构图要具有审美性。正象罗丹所说的“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作为摄影者,不过是善于用眼睛渤视大自然并把这种视觉感受移于是画面上而已。
但构图不能成为目的本身,因为构图的基本任务,是最大的可能阐明艺术家的构思。构图的目的是:把构思中典型化了的人或景物加以强调、突出,从而舍弃那些一般的、表面的、繁琐的、次要的东西,并恰当地安排陪体,选择环境,使作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完善、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以增强艺术效果。总的来说,就是把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别人的艺术,这话可真切地表达了构图的目的。
第三课时 石油摄影的主题研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目标:了解摄影主题的确定与表现 过程与方法:共同探究
研讨分析 释疑解惑
情感与态度:提高审美能力
树立石油精神摄影的功能
主题思想是摄影作品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是贯穿从构思到完成作品的全过程,更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一般新闻类题材的主题思想比较明显,风光类的作品有时候主题不是很突出,但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1、主题的形成
创作原意是艺术家形象的活动,艺术之所以不同于生活的复制主要饮食着创造和想象,包含着摄影者观的激情和创造力,包含着形象思维力和概括力。无疑地,每个摄影者在他生活的任何瞬间,都有可能被某种思想感情所占据或激动,有时候这些思想感情使他难以摆脱。于是就开始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热心地寻觅这种思想感情的表现。摄影者在生活的瞬间中创造出摄影艺术作品来,这是一种奇特而高涨的激情形式。因此有些人把这种激情称作为“灵感”的东西。这种灵感,心理学家认为是在创造活动中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灵感是因思想高度集中突然爆发出来的创作能力。但灵感不是凭空而来,往往是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后出现的,灵感的来临常常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有时是在无意之中被触发的。激发灵感的机缘很多,各种启发因素的作用实际上是促使摄影者在想象中流动的,瞬间的未定形的思想感情明朗化并找到感性显现的美的形式。周恩来同志说过,“长期积累,偶然得之”,他解释,“这种偶然得之是建筑在长期的生活和修养基础上的。从司空见惯的东西中,唯独天才的艺术家才能够发现美创造美”。正象罗丹所说的,“美到处都有,只有真诚和富有情感的人才能发现它”。生活和美紧紧联系在一起,生活中的一切无不饮食着美的因素,关键在于艺术家的敏感和想象力。艺术家的高于常人的敏感来源于不断地努力观察生活和艺术修养。
摄影创作的主题挖掘是来自于生活的。主题的形成引起摄影者更强烈的创作欲望和创作冲动。主题是灵魂,是属于思想性的东西。“意在摄先”是说在摄之前必须立意,意也就是主题,主题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主题一是摄影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孕育而成的,二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
2、主题与构图的关系
主题确立后,艺术构思是形象思想最活跃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虽有形象,但不是实践阶段。因此,事实上还有若干细节或人物形象可能尚有疏漏,而要完成创作意图,必须具体地把在构思中的形象和画面描绘出来。如何表现是个技巧问题,但技巧正是整个构思的组成部份,而构思的成熟又取决于认识的深度。为了获得表现力,艺术家在画面上说寻找“造型动机”物体结合和各种变化,以便找出其中最优秀的一种,这就是构图。
作品的构思正是从构图上体现出来的,没有构思也就没有构图,构图的过程正是构思发展和深主题的过程。
每个艺术家都生活在现实的社会里,有自己扎根的土壤-人民和生活。离开了这沃土,生命之树就会枯萎,艺术之光就会熄灭。作品总是体现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思索、判断和结论,透过作品可以看出作者的素养、思想、性格、情趣、要求和愿望,在作品的后面是作者的个性,在真正的 创作活动里,形象是具有强烈个性的。
构图有它自身的规律和方法,摄影者根据他们内在的敏感来进行构图,造型艺术是视觉的艺术,靠眼睛就能分辨出构图的好坏。构图在其品质上的特征,首先应当使观赏者不用去看作品标题,也无需介绍和注解,凭视觉直觉立刻可感受到作者的意图。作者不能靠文字达意,用标题说话,靠人、物、景和整个画面的结构去表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和对生活的炽热的爱。作品的主题思想,正是通过作者塑造的栩栩如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典型形象体现出来的,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使观众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真切感。
所以在摄影创作进行构图过程之前,先要寻找创作动机(立意的动机、造型的动机),而构图则是创作艺术作品的一个过程,构图是艺术作品一切因素的综合。这种综合,是能够更全面地、更有力地表现作者思想意图,也就是把作者的思想体现到可以感触到的艺术作品形式的过程,所以,构图正是按照艺术作品的内容把形式的一切因素连接在一起的。黄金分割构图下的美姿构成
如果我们已经清楚了黄金分割的构图形式和人体比例,拍摄的时候就可以将被摄者安排在黄金比例上,并使被摄者的身材或面部也符合黄金分割构成。下面我通过一系列的示例,来分析在这种构图形式下,美姿和构图应该如何结合。
拍摄时不妨尝试为照片设计一些有趣的主题,用你的巧妙创意赋予照片故事感。一首歌、一篇文章、一部电影,都可以是我们为照片设计主题的灵感来源。有了主题之后,再围绕它从不同的方面来设计、完善我们的照片。
1、道具与服装创意
图1图2
图1、图2 的这套照片是以“小小粉刷匠”作为拍摄主题。让你的模特穿上有油漆印的小背心,戴上手套拿起小刷子,爬上脚手架上回眸一笑,是不是顿时就制造出了场景感呢?仿佛是自己在家装修的小粉刷匠,甜美之中又带有一点点小性感。可以看到,道具和服装在照片主题的塑造上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们可以设计好照片的主题,再依据主题选择合适的道具和服装加以表现。
图3图4
图3、图4 的这组照片就在拍摄前做了精心的服装设计。我们将场景选在了游乐园,但在这样的地方拍摄照片很容易流俗,变成千篇一律不被人记住的“到此一游”照。因此我们以此为环境,设计了一组以“小花匠”为主题的照片。想到游乐园,人们的第一印象当然是游乐设施那些丰富的色彩啦!为了与这种色彩相呼应,服装上我们选择了彩色波点的毛衣。小花匠给人感觉是略带帅气的,我们就用鸭舌帽来强调这种俏皮,包装花的纸张选择了报纸以增加复古感和故事感。这样一来,模特的情绪就很快被我们带入到设定的场景中,变身成穿梭在游乐场里兜售花束的可爱小花匠,甜美的笑容感染着画面的观者。
图5的这组以野餐为主题的照 片用各色水果作为道具,在色 彩上丰富跳跃,水果颜色的搭 配上也花了不少心思:苹果的 红色、橙子的橘色、柠檬的明 黄色„„
图5
我们还准备了野餐布、小竹篮和长面包等。丰富的道具,使我们不会对可拍摄的内容感到匮乏,每一件道具的使用都可以给模特动作的设计带来新的灵感。
可以发现,服装、道具必须与场景搭配才能相得益彰,强调照片的故事性与氛围感。
图6
图7
比如在温室拍照,不妨围起头巾、穿上背带裤、拿起小水壶扮演花房姑娘图6 ;在江南古镇拍照,婉约的旗袍和油纸伞当然是最佳选择图7。在拍摄前准备充分,现场迸发更多灵感时才能有更充分的条件去实现它。
2、照片的场景设计
选好了合适的照片主题并选择与之相称的道具服装后,下一步要考虑的就是拍照的场景了。外拍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带着模特走到哪拍到哪,选择场景要依据你照片想表达的内容,是森林、咖啡厅、海洋馆,还是„„?在选定场景后再简单对它进行布置,可以为拍出的画面增色不少。
图8
比如想要拍一组圣诞节的照片,那么在模特的造型上我们就可以用颇具节日特色的麋鹿角头饰,拍摄场地可以选择在室内。为了让室内环境更有圣诞的欢乐氛围,选择串灯作为制造斑斓色彩的道具,在模特身边的地板和背后的墙上都铺满以作装点。拍摄时使用的镜头是50mm f1.4,由于大光圈的效果,拍出来的照片里串灯的灯光会被虚化成一个个美丽的小光斑,呈现出漂亮的颜色。这样对拍摄场景的布置,为我们的照片定下了基调,在此基础上进行拍摄,场景中的元素便可大大激发你的灵感,如图8所示。
图9
图9的这组照片想表现的是一个略带奇幻色彩的故事。我们让女孩提着风灯装扮成黑裙的小女巫,拍摄地选在了一棵盘根错节的大树下。为了强调场景的奇幻感,我们选择了透明的球形玻璃烛台,将它们用鱼线悬挂在树枝上,并点亮蜡烛,营造出迷幻森林与女巫的童话氛围。
在布置场景时我们提倡丰富性,但是最忌讳把画面变得杂乱不堪。纯粹的色彩组合会让画面显得更加干净透彻。如何让画面丰富却不让人觉得眼花缭乱是很重要的一关,我们要培养好的色感,不让场景中有过分突兀的东西干扰到画面。
3、情绪与故事化
有了上面的精心准备之后,你的拍摄看起来已经有了很好的框架。但是怎样为这样的框架注入灵魂,让照片真的活起来,带有感情、故事性、能打动别人,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有情绪的照片才是最动人的。如果通过照片的传达,能让观者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体悟到作者内心要表达的,那么这张照片就是成功的。在传达照片情绪的过程中,有些是强调了人物与场景的感觉,有些是强调人物局部(如嘴唇、指尖)的美感,有些则可以是通过面部情绪表达。想拍出带有感情的照片,充分调动模特的情绪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场景的特质来决定模特的不同情绪—她应该是快乐地笑着还是略带忧郁的。让模特理解你的想法,体会你希望表达的,并将她带入到这种情绪氛围当中。
图10
比如图10的这张《肩上蝶》,我们想表达成长就如蝴蝶破茧一样,是疼痛的,因此女孩的眼神传达出来的感情应该是忧伤但倔强的。想拍下流泪的画面,不妨放一些伤感的音乐作为辅助。
同时,也应该根据模特本身的特质来找到她最美的角度与表情进行拍摄。每个人好看的角度是不同的,越自然的瞬间,表情可能就越是美丽。我们在拍摄人像时要善于捕捉和发现美,调动模特的情绪,让她放松,这样她能展现给你的也就更多。
图11图12
除了情绪的表达,照片还应该有更多的故事感。在拍摄照片时,故事感很多时候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来传达的,尤其是在拍摄双人照时,两个人的互动能传递很多信息。在拍摄双人照时,一般有很多最基本的动作设计,比如对望、牵手等,如图11 所示。除此之外,将镜头对准一个人,让另外一个人成为虚化的背景,视角焦点的转换会让画面更有电影感,如图12 所示。无论是表现闺蜜,还是情侣,都是不错的方法。
4、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有了以上几点,我们基本就可以拍出更有创意的人像了。但是如何让你的人像“活”起来,而不是死气沉沉的呢?为静态的画面制造动态感,是非常好的解决方法。
捕捉瞬间,比如下雨的时候不妨放慢快门,让雨水形成拉线效果,雨的动态与人物的静态美形成对比,如图13所示。
图13
“风”是赋予画面动态感的重要元素。风吹动发丝、裙摆,看到画面就仿佛能感到空气的流动,令人感觉非常舒服。如果是在没有风的天气里,我们也可以人工制造发丝的瞬间飘动。比如让助手牵起模特的发丝,摄影师按下快门的瞬间,助手松开发丝让其自然飘起,然后以最快的速度退出画面之外,摄影师再开启连续拍摄来捕捉最好的瞬间即可。下面的图14 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拍出的。
图14图15
除了风之外,我们也可以捕捉水花的瞬间感。比如图15中饮山溪的画面,让模特不断重复撩水花的动作,用速度较快的快门连续拍摄,就能捕捉到水珠四溅的瞬间画面。
瞬间飘落的花、叶,亦是强调瞬间感的极佳元素。可以看到图16 人物上方画面较空,我们在助手的协助下向空中飘洒叶子,用连拍将其捕捉。这样叶子飘落的动态感大大丰富了原本平静的画面。
图16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模特在拍照的瞬间转身、奔跑、甩动衣服等,都能为画面带来动感。如图17,图18 所示,开启连拍,让模特在按下快门的瞬间做出动作,再从抓拍的一系列照片中选出表情、角度最好的一张即可。作为摄影师,如何引导模特,让画面表现出动态很重要。
图17
图18 上面的种种例举只是提供了一种思路:设计主题—准备道具—布置场景—注入情绪,依此就可以尝试拍出很有意思的照片。但是,如果一味固定模式,会大大限制我们的思路。有时候不妨做一下思想上的颠覆,来找到完全不同的拍摄灵感。
石油照片欣赏
摄影是十分私人化的创作,我们不用考虑太多大众的喜恶,也不要太被当下的流行元素所影响,不妨将更多精力放在了解自己的真实内心上。要记住,一张照片要想感动他人,首先就必须要打动自己。
其实,无论摄影艺术还是摄影作品欣赏都是一个需要长时间积累、学习和总结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提高我们的欣赏水平、形成自己独立的创作风格。在我们所看到的众多摄影作品中,我们不必苛求每一张摄影作品都是具有美感的,只要我们用自己的感情去欣赏,相信每一张摄影作品总会给我们带来独特的美丽和感动!
产品改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篇6
关键词:产品设计;教学改革;应用技能型
1 课程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层面全面进入工业4.0时代的号召,以及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深入,加之怀邵衡高铁的开通,邵阳地区将会发展成为开放型、区域性中心城市。经过全面深入、客观细致的人才需求调查,我们发现随着邵阳经济结构的迅猛发展,近几年以产品设计、数码生活产品设计、家用电器产品设计、家具设计等为主要业务的公司和厂商慢慢现身于湖南邵阳市场。涌现的这些公司势必要求具有产品设计和开发等技能的产品造型设计人员。因此,根据湖南省以及邵阳市本地经济建设的需求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对于产品设计专业的人才有着越来越大的需求量。
从往年《产品改良设计》课程教学来看,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第一,《产品改良设计》课程是一个高速发展专业产品设计的主修课程,本身需不断推陈出新,作为教师如何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同步,使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技能保持一致,需要行业专家和任课教师探讨。
第二,如何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更科学、更实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融“教、学、做”为一体。
第三,如何继续与企业深度融合,请更多的企业设计名师走进课堂,将企业人员做更多的相关的专题培训,作为课程单元融入教学计划,最大限度地缩小人才培训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
2 课程改革内容
第一,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以针对且适用于《产品改良设计》课程工作岗位为宗旨:以岗位技术能力分析为基础,面向整个工作过程,把从事《产品改良设计》课程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知识、态度有机地整合到一起,特别强调在培养应用技能的同时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是本课程内容选取的依据。课程组成员通过对《产品改良设计》课程的工作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以工作岗位的基本作业流程为依据,以设计公司真实的项目为载体,进一步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以岗位对知识的不同需求为导向的教学项目,将《产品改良设计》课程分6个项目15个任务进行教学(如表1所示)。
第二,课程的设计。以《产品改良设计》课程工作岗位所对应的典型的工作任务为逻辑起点,特别强调在培养应用技能的同时,兼顾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岗位+职业发展”的基础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
第三,课程评价机制的改革。《产品改良设计》课程采用主要基于项目的过程考核评价模式。6个项目占考试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20%,期末综合报告占20%。满分100分。具体考核方案如表2所示:
第四,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产品改良设计》课程体系。贯彻与运用体现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以及“教学做一体化”等原则。继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完善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第五,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立以校企深层合作为基础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3 改革实施
高素质应用技能型设计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满足岗位能力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坚持“教学做一体化”和“项目引入、任务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即依托校内实训平台“产品设计实验(实训)室”,以项目驱动进行专业教学,边学边做,在实践中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
我们按照“专业课堂就是设计公司,指导老师就是设计主管,课堂作业就是项目成果”的思路,实现课堂与实训室的一体化。学生在为公司提供优质设计服务的同时,以真实的项目训练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逐渐由入门新手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的设计能手。
在以“项目引入、任务驱动”为主导方法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聘请设计公司一线的专家,参与课程开发与项目教学,使学生到工作岗位之后,能迅速转入岗位角色,从而实现校企的有效链接。
同时,“项目引入、任务驱动”的教、学、做的教学特色还表现在课外。我们采取优化课内,强化课外,以赛促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大设计大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另外,加大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定期举办成果展示,激发学生的荣誉感,营造创新氛围。
最后,考核方式的创新:一是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项目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二是关注评价的多元性,将课堂表现、项目考核、技能目标考核作为过程性评价的内容,占总成绩的60%,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作为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40%。三是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给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4 结语
产品改良设计课程以培养具备产品改良设计能力的高技能、高素质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相应技能岗位的人才需求为改革目标;以完备的课程文件,包括教材、课程标准、课程单元教学设计、课件、试题库、参考书目等,建立课程的基本构架;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建立师生互动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发布国内外产品设计资讯专栏;通过大量与国内外相关艺术设计院校、著名设计公司直接链接方式建立学界、业界动态、競赛资料信息窗口,为学生提供进入产品设计领域的广阔天地,最终形成本门课程的特色,实现应用技能型教育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邱潇潇.基于实践教学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实效性研究[J].装饰,2015.
石油产品分析课程 篇7
一课程设置
1. 课程定位
贯彻学校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办学宗旨, 深入学校周边企业开展广泛调研, 并对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确定了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的就业岗位, 针对这些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总结出了学生们必须具备化学检验基本技能和分析测试技术知识。
2. 课程标准
教学团队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 针对典型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结合中级化学检验工取证要求, 制定了分析测试技术课程标准。
在课程标准中, 将分析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模块和十项任务, 并进行了学时分配。因为酸碱滴定在分析岗位应用最广泛, 所以把它确定为本门课程学习的重点, 而氧化还原反应相对较复杂, 通过前几届毕业生的掌握情况, 我们把它确定为难点。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达到以下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滴定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了解滴定分析法的应用;学会正确地选择指示剂;掌握相关的数据处理方法。 (2) 能力目标:熟练地掌握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反应滴定、沉淀滴定的操作技能;能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出具报告。在课程学习过程中, 我们也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高度化学检验、化验室安全意识, 并养成良好的化验室习惯, 培养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及高度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3. 课程体系
要达到和完成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 在教学之前, 应该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先导课程学习, 为分析测试技术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第二学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为后继课程油品分析、石油加工技术、高聚物生产技术、化学检验工 (中级) 、岗前实训、顶岗实习等学习提供有力的保证。
二教学设计
1. 学情分析
分析测试技术这门课程授课的对象是高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一年级学生, 有一定化学知识和技能基础, 但他们的学习状况及思想情况存在以下问题: (1) 学习情绪化较强, 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 而对枯燥的内容学习效率则较低, 因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结合社会实际。 (2) 学生的学习目标还不明确, 学生的学习目标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部分学生为了今后能有一份好工作;另一部分学生表示是为了混文凭, 对将来的工作并没有计划;还有个别学生表示上学是出于无奈。因此, 有部分学生课外时间用于上网聊天或玩游戏, 只有极少学生的课外时间用于学习。 (3) 学习积极性不高, 大部分学生表示希望提高动手时间能力, 而不喜欢理论知识, 认为理论知识较难。 (4) 对自身要求不严格, 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忽冷忽热。总体来说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接受知识的能力存在很大差异, 特别是技能培训环节。
2. 教学方法
通过课程目标和学情分析, 打破传统以教授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 以任务教学为载体, 通过视频、任务驱动实施理论教学;通过情景模拟巩固教学成果;通过实训操作巩固操作技能, 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3. 教学实施
按照工作过程展开的课程内容设计, 采取比较学习的原则, 根据实际工作中操作机率和操作难度、要求到达的熟练程度, 由易到难编排学习模块:酸碱滴定法 (分析中最简单, 应用最广泛的滴定分析法) ——配位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 (通过前几届教学发现, 对学生来说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学习难度较大) 。以任务为载体, 每个模块的学习, 均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确定任务 (给出需要测定的任务:如混合碱各组分含量的测定) ——布置任务 (让学生课外通过网络或者在图书馆查找测定方案) ——层层剖析 (对方案进行分析, 指出完成该任务所需具备的理论基础和技能基础, 并对其进行讲解和讨论) ——解决问题 (方案实施:穿插技能训练, 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考核评价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 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穿插进行, 达到教、学、做一体化。
4. 教学考核
考核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重点, 占60%;终结性评价占40%。
参考文献
石油产品分析课程 篇8
关键词:农产品品质分析,综合性实验,创新能力
笔者多年来在农产品品质分析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与总结, 构建了有效的教学思路、教学策略和方法。以2011年甘肃农业大学理学院本科教育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农产品品质分析重点课程建设为契机, 按照项目建设的总体规划及预期目标, 针对农产品品质分析课程的定位与目前实际教学现状之间的矛盾, 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和社会对农产品品质分析技术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为目标, 以强化基本能力培养和基本技能训练为中心, 对本校农产品品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 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1明确农产品品质分析课程的定位及教学大纲
农产品品质分析是研究和评定农产品品质及其变化的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实验科学, 其任务是依据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国家食品卫生标准, 运用各种科学技术和分析手段, 对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以及成品的质量进行检测, 以保证生产出质量优良的产品;同时, 作为质量监督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手段, 在农产品资源的综合利用、研制开发、加工技术的创新提高、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产品品质分析课程是阐述各类农产品中化学组成成分的检测原理和实际检测方法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专业课程, 是本校理学院应用化学本科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 目前分为理论教学 (24学时) 和实验教学 (56学时) ,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密切结合, 理论教学主要阐述农产品中各组成成分的检测原理和方法, 实践教学主要是各种具体检测方法的实际应用与结果分析。
2农产品品质分析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农产品品质分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以实验为主的课程, 是培养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农产品品质分析课程也是一门实用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课程中涉及的内容距现实生活和社会需求很近, 也是培养农产品品质检测与分析等相关职业和行业方面专业人才不可缺少的环节。事实上, 该课程的很多内容都可以直接应用到农业院校毕业生的科研工作或行业技术工作中去, 而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 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 食品分析是食品加工企业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这类主动适应时代要求, 满足新世纪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社会所急需的。但是, 经过多年的农产品品质分析课程教学实践, 课题组发现, 目前该课程的实际教学与课程定位及教学大纲存在一定的差距, 具体来讲, 有以下问题需要探索和研究。
1) 验证性实验多, 设计性实验少, 综合性实验更少, 学生做实验就像“照方抓药”, 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的参与意识, 使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和重视程度降低, 导致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2) 学生实验前的预习、资料查阅、仪器准备等工作不足;3) 教师应继续加强启发性教学, 注重创设实验情景。
所以, 针对目前的实际教学现状, 农产品品质分析课程的教学如何主动适应时代要求, 满足新世纪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是该课程建设必须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3农产品品质分析课程建设成效
针对教学现状, 结合本课程的多年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以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课题组以综合性实验为项目主体,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项目驱动, 主要探索本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 取得以下初步成效。
3.1教学理念上的改革与创新
首先, 教学设计突出“项目导向”。本课程以实践为基础, 通过精心设计以生产实践中具体产品的品质检测为主体的项目化学习情境, 按照“基本技能训练—技术知识—单元技能训练—技术理论—综合技能训练—创新实验”体系架构各项目的教学任务。其次, 教学方法突出“先会后懂、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教学理念。本课程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 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过程, 从而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 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参与性与创造性融合到一起,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之中, 着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及合作精神, 获取信息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使他们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3.2改进陈旧的实验内容, 增加系列综合性实验内容
目前, 农产品品质分析实验教材中所开设的实验项目大多为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陈旧、起点低、简单重复, 基本反映不出当今农产品品质分析学科发展的现状。大学教育为了与社会需求接轨, 当今实验教学的趋势是减少验证性实验, 向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发展, 这对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因此, 要根据农产品品质分析学科发展的新方向、新成果、新思路, 对各项实验进行准确的定位, 课题组成员和其他教师和实验人员一起对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教材内容进行了修订, 从而相应地减少传统的验证性实验, 尽可能地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并合理安排实验课学时数, 使实验教学与本学科培养计划紧密结合, 使实验内容更具科学性、实用性和系统性, 同时努力将科研成果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相关内容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
该课程以前开设的实验有:物理测定法, 水分含量的测定, 粗灰分的测定, 粗脂肪的测定, 粗蛋白质的测定, 总酸的测定, 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 等。这些绝大多数是单一的验证性实验, 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并且仪器分析实验较少。课题组在开设以上实验的基础上, 初步增加了以下综合性实验:牛奶中脂肪含量的测定, 番茄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食用白醋中总酸、有机酸、挥发酸含量的测定, 马铃薯中淀粉含量的测定等。这些综合性实验的开展, 受到了学生的认可,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是对学生实验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巩固、考核和提高的必要环节,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适应将来就业、从业、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课题组还计划在上述综合性实验的基础上, 设计开发一些切合职业实际的系列综合性实验内容, 并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项目, 以充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强化课堂教学各环节, 改进教学方法。
3.2.1 注重师生双方的实验准备环节
首先, 教师要熟悉并掌握所要指导的实验, 必须做好实验前的各种准备工作, 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到心中有数, 并且有解决的方法。为此, 教师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认真备课, 亲自提前做好准备实验, 这是保证实验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应熟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 预测可能出现的结果并提出解决办法;二是不怕麻烦, 对不易做出满意结果的实验, 反复做, 找出改进措施, 提高实验成功率。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实验前的预习、资料查阅、仪器准备等环节, 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项目, 以充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措施有3点:一是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和要领。预习主要是了解实验目的、原理、熟悉实验步骤, 并简明扼要地写明预习报告, 每次实验均在预习报告后画好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不能把实验数据随便记在一个小纸条上, 或记在其他地方。预习效果好主要表现在:抛开书也会做实验;二是充分利用Internet网上实验“视频”资源。教师在实验前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搜寻有关仪器使用的“视频”进行观看。网上有关于仪器操作和实验的视频, 内容较丰富, 而且时间不长 (一般30min之内) , 学生在实验前认真观看了这些内容后, 加上认真预习做保证, 这样就对整个实验有了直观而理性的认识, 在课堂上再看一遍教师的现场演示, 强调和点拨, 则学生实验时效果更佳;三是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如何, 实验课上教师应围绕实验原理和操作要点进行提问, 然后由学生回答, 必要时教师给予适当的补充, 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预习效果, 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对操作要求的掌握, 做实验就会得心应手。操作过程快速而且顺利, 实验成功率大大提高, 整个过程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
3.2.2 课堂教学中加强教师示范作用的发挥, 严格规范实验操作
对于学生刚接触的基本操作实验, 教师必须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 把仪器的使用认真规范地演示一遍给学生看, 起到示范作用。在学生实验中若出现操作错误, 教师要及时手把手地进行更正, 使学生一开始就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正确的操作姿势。演示中, 教师必须明确仪器的性能, 会熟练使用和操作, 熟知实验关键之处以及注意事项, 通过操作告诉学生。要注意2点:一是在第一次实验时, 就应该对学生严格要求, 使学生在以后中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使整个实验环境卫生整洁, 秩序井然。二是在每次实验前简单概述之后, 再进行必要的教学实验示范, 对实验中遇到的难点进行解析。总之, 在实验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身体力行, 以认真, 规范, 潇洒漂亮的操作去引领学生, 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真正重视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把握。
3.2.3 分组进行实验, 提高实验时效
食品分析中样品种类繁多, 而不同样品即使在测定同一项目时, 预处理方法不同, 即使相同的样品测定同一项目, 预处理方法不同, 结果也会有很大的差别。预处理过程繁琐费时, 但又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度:为此我们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让他们用不同的样品进行实验, 如进行马铃薯中淀粉含量测定时, 一些学生用陇薯3号品种, 一些学生用青薯168品种, 或如原子吸收法测定鱼肉中重金属含量的时, 一部分学生采用干法灰化处理样品, 一部分学生用湿法消化处理样品, 通过不同组学生相互交流和老师的分析比较, 增加学生对样品预处理的感性认识。
3.3创设、创造课外实践教学各环节,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
3.3.1 继续创设、创造开放性实验环境
该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 除开展课堂实验教学外, 还需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验, 因为有些综合性实验在课堂上学时远远不够, 需要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与课题研究, 并发表论文。目前, 每年大四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都会被分配到甘肃省农科院、兰州市农产品检测中心等单位组织实习, 这不仅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毕业设计平台, 也为学生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3.2 以赛促学, 以赛强技, 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及创新能力
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食品分析与检测技能大赛”和“全国生物技能大赛 (食品理化分析组) ”等活动。通过这些课外学习与竞赛活动,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技能及创新能力。
3.3.3 开展“以证代考”活动, 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
本课程是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重要内容, 通过改革考核方式, 可以将笔试部分的成绩以考证成绩代替, 这样会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职业技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胡晓航, 李海洋.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农产品品质分析中的应用[J].林业科技情报, 2007, 39 (1) :6-7.
[2]彭湘莲, 李忠海, 钟海雁, 等.食品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34) :11326-11327.
[3]侯曼玲.食品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石油矿场机械概论课程教改探索 篇9
一、石油矿场机械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沿袭传统教学模式
目前, 石油矿场机械课通常由一位教师讲授, 但是石油矿场机械概论这门课涵盖的内容较广, 往往一个章节就是一个相对独立且完整的研究对象, [1]且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相结合的内容比较多, 而一位老师不一定能完全满足这门课程的教学需求, 这对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学内容量大, 学生接受困难, 学生实践机会少
目前石油矿场机械专业使用的课本涵盖的内容量比较大, 课时安排相对内容来说较少, 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全面地讲解只能采取“填鸭式”的教学, 学生接受的知识有限, 教学效果较差, [2]同时很多知识是与实际相结合的, 但学生实践机会少, 对知识的理解困难, 也不利于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提升石油矿场机械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
为给我国石油企业培养石油矿产机械专业“能力型、素质型”人才, 石油矿产机械这门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3]针对目前石油矿产机械这门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提出了一些新的教改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必须提高对石油矿场机械课程重要性认识
学生和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 石油矿产机械这门课的意义不仅仅是使学生对石油矿产机械基本了解, 更重要的是对石油矿产机械实践乃至走上工作岗位后胜任工作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强化小组教学和师生互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 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有所变化, 需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应用教学环节促使“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良好地进行, [4]倡导小组式教学, 培养学生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3.增加实践环节, 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到石油作业现场实践, 并在实践的过程中穿插部分石油机械设备的优化设计或创新设计等设计过程, 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缩短学生进入企业后的适应时间。
4.加强课程的合理组织与指导
由于本课程知识点多, 内容庞杂, 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 课程的讲解需要合理安排, 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课程的讲授可以请石油矿场机械现场高工或该领域知名专家进行课程内容的专题讲座, 配合现场的技术服务、设备技术革新和改造、设计计算方法等内容进行。
三、石油矿场机械课程教学的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石油勘探、开发、储运及炼制等四个阶段的生产工艺过程, 熟悉石油钻采设备的主要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 初步具备选择和调整维护钻采设备的能力。课程具体内容包括, (1) 钻井机械:钻机总论、起升系统工作原理、旋转系统工作原理、循环系统工作原理、钻井工具及仪表。 (2) 采油机械:有杆抽油设备、无杆采油设备。 (3) 油气集输、计量及分离设备。
摘要:针对石油矿场机械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本文从提高学生能力出发, 分析石油矿场机械课程的教学现状和不足, 结合目前用人单位需求和石油矿场机械专业学生自身的发展, 为初步探索石油矿场机械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石油,矿场,机械,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祝效华, 刘少胡.石油机械工程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教改探索[J].石油教育, 2010 (03) .
[2]范舟, 王斌, 郭小阳.材料科学与工程引导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2) :91—93.
[3]张鹏.机械工程学科大学生科技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J].石油教育, 2009 (04) :73—75.
石油产品分析课程 篇10
一、《石油地质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传统石油工业包括石油勘探、油气开发 (工程) 、油气储运及化工等四个版块, 这四个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多进入油田从事一线生产工作。除石油勘探专业外, 其他三个学科的学生今后在油田的工作中必然会接触到大量与石油地质相关的工作内容。由于在本科阶段《地球科学概论》、《岩石学》等课程属于必修课程, 因此, 石工、储运以及化工等专业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地质学基础与地学思维方式。此时, 通过《石油地质学》的课程学习能更加充分的了解石油地质工作的框架以及油田勘探工作的整体流程, 将有助于其在油田更好的开展工作。目前, 此类学生《石油地质学》的教学安排为40个学时, 含6学时的实验课程。
二、优化课程结构安排
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各石油院校地质专业学生《石油地质学》课程的授课模式普遍分布在60-70学时左右, 对于非地质专业学生的授课时间为30-40学时。授课学时数由被授课人群的学习目的以及相关专业知识背景所决定。对于非地质专业的学生, 应合理安排其授课学时, 过多或过少均不适宜。学时过少将导致学生无法充分把握课程的主线, 且过少的学时意味着授课内容的压缩或删减, 这将使学生很难对于课程建立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然而, 过多的学时同样也无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非地质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有限, 无法参照对于本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此时, 过多的授课学时意味着相关知识点的深入, 但在专业知识背景相对薄弱的基础下, 这必将加重学生的认知负担, 并沉重的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应提前把握学生的需求并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及课程时间, 针对不同授课人群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探索更适用于每类学生的教学方法。
针对石油工程、油气储运、石油化工等石油学科, 笔者认为现有的40学时教学量是远远不足的, 特别是对于石油工程专业。传统石油工业分为“勘探” (石油地质) 和“开发” (石油工程) , 但随着油气工业的深入发展, 勘探和开发逐渐归为一体, 两者之间的界限愈发模糊。新世纪的油气工业已经进入了“勘探-开发一体化”时代, 因此, 石油工程专业需要更多的石油地质理论作为支撑。此时《石油地质学》40学时的教学设置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油气工业的发展需要。《石油地质学》课程涵盖了“生、储、盖、圈、运、保”等多种地质要素, 课堂讲授的学科知识包括:储层地质学、油气地球化学、石油构造分析、油气田勘探等。因此, 笔者认为, 对于第一类学生, 其《石油地质学》课程的安排不仅不能少于地质专业, 反而应该在地质专业的基础上多增加16-20学时, 即达到86学时左右。由于培养方向的不同, 石油工程专业真正涉及到石油地质领域的课程较少, 而《石油地质学》的各章节内容可以说基本涵盖了地质学领域的所有方向。此时, 对于每个章节适当增加2个学时是非常必要, 它不仅可以用来细化授课内容, 还可以用于普及本章所涉及到的相关课程的教学纲领。
三、以实践为基础, 加大实验改革
地质学, 特别是石油地质学科更应该被视为一种实践类的学科。以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为例, 其《石油地质学》课程共64学时, 其中理论学时仅48学时, 而实验和习题学时为18学时, 另外还配合有3周的石油地质综合大作业。与之相比, 目前长江大学《石油地质学》课程的标准实验设置为10学时, 包括油气物性观察、干酪根地球化学分析、镜质体反射率观测、圈闭与油气藏的识别、TTI的应用等5项, 且综合大作业 (课程设计) 仅为1周。事实上, 早在1988年,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已经对石油地质专业石油地质及石油地化课的实验教学, 从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实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 建立了集石油地质及石油地化实验于一体的《石油地质实验技术》课程[1]。因此, 在针对非地质专业学生《石油地质学》的教学中, 必须要进行实验改革, 特别是要对于实验学时与实验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
可以将现有的10学时增加至16学时, 用于补充3个实验或习题。考虑到石油工程等专业今后在油田工作的需要, 新增加三部分内容:第一, 加入储层观测内容, 这一点在某些石油院校已经开展;第二, 加入井位设计习题作业;第三, 加入野外生储盖组合观测。
结语
“因材施教”是现代教育的理论内核。而能否科学合理的“因材施教”取决于授课老师对于授课目标求学目的以及未来应用等多方面的准确把握。为了突出石油院校的特色, 针对石油工业的下游学科, 应采取更加优化的课程内容安排, 并有针对性的加大实验内容与形式的改革, 这些将有助于更好地开展《石油地质学》课程的讲授。
摘要:除地质学、资源勘察工程等传统石油工业上游学科外, 石油工业学科群亦涵盖了大量的包括石油工程、油气储运以及化工炼制等众多的下游学科。针对这些学生《石油地质学》课程的培养方案及教学模式与传统地质学科存在的差异性, 笔者深入探讨了其专业背景及学习目的, 并基于此提出了针对石油工业下游学科《石油地质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 认为合理有效的课时分配 (包括理论教学与实验) , 同时有针对性的重新设计实验课程将更好的促进本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石油地质学,石油工程学科,本科教学
参考文献
石油产品分析课程 篇11
关键词:课程设置;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课程设计
0 课程设计
随着高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课程越来越重视课程设计。以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课程设计中的“设计”二字,需要以课程实施的对象“学生”为前期准备。高职学生在认知上的特点是学生的思维呈现从一到多的发散式状态,即对待问题的解决从“是什么”转变为“可能是什么”,学生能假设一种或多种不同的情境并加以理解与思考,不一定需要亲身经历。对于具体的工作任务,学生能通过假想的思维想到不同的解决方法。课程设计包括基本的价值选择、技术上的安排和课程要素的实施[1]。在职业教育中,通常将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对培养未来的劳动者有着“关键作用”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关键能力需要通过课程设计来实施与完成[2]。
1 《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课程设计背景
《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课程面向电子制造业、电子服务业、电子开发业等行业领域,其对应的产业链和主要岗位分析如图1所示。
图1 《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课程设置分析
在高职教育中,《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课程面向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子工艺与管理等电子信息类专业,其对应的岗位有工艺工程师、产线作业员、材料工程师等。课程的作用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基础职业技能和能力,即,①电子产品制作工艺的相关知识;②常用元器件识别与检测、常用工具、装配准备工艺、焊接技术与工艺、印制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整机设计与装配工艺、调试工艺等;③基本职业道德和素质。
2 《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課程设计
2.1 《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课程开发步骤
《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课程内容与实施与电子信息类产业发展联系紧密,因此,课程开发主要围绕新技术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和实际的岗位需求来进行,分为以下五个步骤。①深入电子信息类企业调研,收集相关的信息;②分析本课程面对的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③提取与《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相关的培养目标信息;④设置本课程相关的工作任务;⑤依据工作任务,分析知识点,设计学习任务单元。
2.2 《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实践性分析
在《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中,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实践性,如图2所示。
2.3 《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课程的职业性分析
本课程内容以职业标准和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的需要为依据,课程内容的选取和设计参照企业调研中收集到的实际职业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等基本信息,并且综合考量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中与本课程相关的要求。
3 《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内容分析
3.1 《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内容选择
石油产品分析课程 篇12
1.1 实际操作课程偏少
园艺产品营销课程开设的基本目的是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营销技巧, 掌握营销设计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合理运用营销学知识进行营销活动。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理论课, 课程的情景教学和实训教学课时很少。这种情况限制了营销课程的灵活性和现实性的实现, 主要原因是: (1) 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很难短时间内改变。 (2) 高职院校实训设施建设需要一段很长的过程。 (3) 情景教学以及实训教学的设计与安排难度很大。
1.2 教学目标不明确
园艺产品营销课程的开设是以培养适应企业长远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为目的, 而不仅仅是销售型人才。销售不是营销, 仅是营销的一个环节, 但在当前设计教学目标时, 仅注重销售。这从本质上混淆了“营销”与“销售”的概念, 在设计课程方案时, 设计者应把握此门课程的真正思想。
1.3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传统的教法缺乏创新性, 教学主体是教师, 教学手段仍是讲授, 缺乏师生之间必要的沟通和互动。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 此情况日益突出, 从原来的“填鸭式”变为“电灌式”的教学过程。
1.4 教学考核不科学
虽然大家普遍认为, 不能把卷面成绩作为教学效果考核的唯一指标。但目前园艺产品营销课程的考核方式仍是陈旧的期末考试, 并通过期末考试的成绩, 评价学生优秀等级。既然已认识到考试仅是检验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一个途径, 不能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有效机制, 如何建立一个科学的考核体制, 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2 教学改革探索措施
2.1 丰富实训课程
增加实训课时比例, 同时, 应注意实训的实质性、灵活性和目的性。不拘泥于形式, 根据实训需要设计实训方案, 实训地点可选择学校、企业、市场等, 充分考虑实训效果, 让学生接触营销, 了解市场的真正需求。此外, 还要组织学生定期到企业进行定岗实习, 参与企业营销计划的制定以及营销方案的实施, 在实战中锻炼自己、提高能力;鼓励学生在假期到企业兼职, 锻炼其交际能力和营销技巧, 力求理论与实际接轨, 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营销实战, 才能达到实训的真正目的。
2.2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准确定位职业教育目标
首先, 将素质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创业观念。高职教育的定位是培养应用性人才,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应强调实训课的重要性, 充分融合理论与实训课程, 使之一体化。其次, 为保证教学质量,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师必须主动收集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 了解行业发展动态, 分析行业发展方向,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 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最后, 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3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2.3.1 案例教学法。
园艺产品营销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 案例分析是主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应关注市场动态与市场发展趋势, 所选案例不仅与营销知识结合, 更要激发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思考与训练题, 引导学生分析与讨论, 营造师生互动、相互影响的和谐氛围。
2.3.2 项目化教学法。
在园艺产品营销课程教学中, 教师可将任务交给学生独立完成, 从信息收集、方案设计与实施到成果评价均交由学生负责, 教师只起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问题的作用。通过独立完成项目, 学生可掌握相关知识,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3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让学生扮演一些角色, 亲身体验所扮演角色的心理、态度、情境等。角色扮演可使学生身临其境, 在接近真实的营销环境中, 通过观察和角色模拟操作, 激发学习热情, 扩大知识面, 锻炼并提高学生的营销实践技能和应变能力。
2.3.4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
园艺产品营销课程考核体系应以职业能力为考核依据, 摒弃“一卷定成绩”的传统做法, 倡导“过程型”考核, 注重学生在全部课程学习中的整体表现。在考核形式上, 围绕能力培养, 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 即开卷笔试、口试、案例分析报告、营销策划、职业技能考证等, 尤其应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
3 小结
随着园艺产业的不断发展, 园艺市场的国际化、日常化和频繁化将不断加强, 园艺产品营销课程设计要与时俱进, 课程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出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社会需要的园艺产品营销人才。
摘要:介绍了园艺产品营销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和途径, 旨在提高园艺产品营销课程的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园艺产品营销,教学改革,探索
参考文献
[1] 闫娜, 龚雪梅, 唐艳梅等.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综合实习的教学现状与改革探索[J].宁夏农林科技, 2011 (6)
【石油产品分析课程】推荐阅读:
石油化工产品12-12
石油的校本课程05-20
石油储备体系分析06-30
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分析10-25
西安石油大学就业分析12-14
海洋石油设备安全分析07-21
石油勘探的特点分析07-07
石油钻井工程技术分析11-02
石油工程案例分析01-15
“产品设计”课程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