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段学生的语音培养

2024-10-02

低段学生的语音培养(精选6篇)

低段学生的语音培养 篇1

随着改革的发展,不仅是我们小镇涌入了越来越多的外来民工,我相信全国各地也都有这个现象。我们城北小学每个班的外地生比率都逐年上升,个别班甚至高达到90%。作为一所村小,学生的差异又那么大,我们英语教师应该如何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关注低年级学生们的语音培养呢?

班上的学生来自祖国各地,说话的腔调中总带着乡音,在给低年级学生初上英语课时,他们的英语语音真是让人忍俊不禁!但是看着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又不能直接批评,怕浇灭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因此,针对低年级学生们的这些实际情况,以及这些年来的教学经验,我坚持在平时的教学中贯彻以下几点:

一、老师做好示范。

学生们一开始读得不标准,其实也是正常,要对学生宽容,因为谁都不是一步登天的。但是身为老师,我们一定要给他们一个正确的示范。在课堂上教授字母或词汇的发音时,要提醒学生抬头看老师,仔细观察老师的口型,同时老师要反复重复地读,让学生看着老师慢慢调整自己的口型,从而再发出声音,这是一个全班整体教的过程,比如在教授单词three与this时,一定要告诉学生“th”的组合在发音时舌尖的位置,并让学生们仔细观察老师的口型并细细揣摩。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眼睛要不断查看学生的口型,要做到基本上全部的学生都能跟上老师。接下来,要再细练。应要求学生同桌互相读,看对方口型,听对方发音,如果有人发音不标准,请同桌做小老师帮助他,这个环节虽然老套,但是效果不错。然后是全班一个个读给老师听,如果时间不够的话,可以随机抽取朗读。在这个环节中,有些发音不太准的学生在站起来时就看上去不太自信,眼神躲躲闪闪,声音有时候也颤颤巍巍,就怕自己读错,在这个时候老师一定要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与鼓励,这样他们才能在以后的英语学习中慢慢培养起兴趣及树立起自信,如果一有差错就打击的话,这些学生们则会越来越胆小,这对以后的英语学习很不利。

二、利用好早读课。

作为村小,我们这边的学生和市区的学生还是有区别的,在接受能力,还有家长在家里的监督能力都不如市区的学生,其原因是有些家长本身的文化程度就不是很高,从而造成的结果就是,教学进度有时候可能会赶不上,时间比较紧迫,老师们需付出得更多。因此能不能利用早读课来进行教学呢?虽然为了赶进度很想这样做,可是我还是没采取该方法,因为如果语音基础不扎实,会对以后的学习产生较大影响。所以早读课一定要体现“读”这个字,在早读课上我几乎不讲什么,就是倾听学生朗读,并让他们放开胆子大声读。通过仔细聆听,在遇到学生发音上存在较大问题时,可以及时指出纠正。只要坚持朗读,时间长了以后,就会发现学生们会有较大进步,语音与语感都得到了长足的提高,但这个效果不是一次两次就能体现出来的,所以老师有时候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赶进度,破坏了早读课的初衷,而是应该把英语早读课还给学生。

三、家校联合。

在早读课的安排上,每个学校之间是有区别的,有些学校每天都有十五分钟的时间朗读英语,也就是早读课的一半时间。有些学校不是每天都有的,但是一个班一周会有一节完整的三十分钟的英语早读课,根据实际情况我们村小采取了后者的安排,但是一个星期三十分钟实在是太少了。因此老师可以打印一张表格,上面有每天的日期,要求学生们每天晚上都能读15分钟的英语,读的内容不限,只要是英语,课文、词汇表、美文书,或者背单词都可以,但是每晚完成以后要请家长在表格上签上时间与家长名字,家长们可能会嫌麻烦,但是为了学生以后能把英语越学越好,每个学期每个班我还是坚持这样实施下去。任务布置了,实施很重要,第二天一定要认真检查每张表格的签字情况,有问题及时和家长沟通联系。家校间的联系也是监督学生学习的一个好办法。每晚朗读15分钟的英语,这样在课堂上就能明显感觉到学生们的语音、语调、语感都有了改善,读课文时也不再是结结巴巴、断断续续的了。

四、这点很重要,就是让学生先喜欢你,再喜欢英语。

低年级的学生普遍都很可爱、淳朴,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表扬,也许就会让他们高兴上一整天,因此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我们对待学生时应该多一点爱心、耐心、表扬、微笑和宽容。我们村小的学生虽然看上去其貌不扬,但是他们憨厚朴实,我经常会时不时地表扬他们,就算是一点点的小进步,我也很开心,比如书写,我会说:“你写得越来越棒啦,要保持啊!”比如朗读,我会说:“哇!你的发音越来越标准啦,继续努力啊!”心怀一颗爱心,其实比什么都有用!用真心对待这群学生,他们会回报给你满满的感动。

低年级的语音教学不单纯是语音的教学,更是培养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好时机,当然语音是基础,只有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盖起高楼大厦,这些也都需要靠老师们辛勤的劳动、无私的奉献,更需要家校之间的沟通与配合。坚持做好每一件事,成功就在不远处!

浅议低段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 篇2

一、寻找数学问题, 培养数学意识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问题, 把教学归朴于实践, 归朴于生活, 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 而且能较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 有部分受到过学前教育, 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 但学习数学的兴趣却不尽相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如上第一节数学课“数一数”时, 教师应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 让学生感受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 引导学生有序说出:有2 个女生在跳绳, 有3 个同学在踢足球, 有4 个同学在做气象观察等等, 让学生初步感受学校生活。接着, 再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 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 然后带领学生到校园参观, 寻找校园中的“数”, 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 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等活动, 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身边就有数学, 更好的增强对数学的亲近感, 激发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寻找身边的数学, 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 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 初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 只会带来疲倦。因此, 教师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 让学生愉快学习、积极学习。在教学活动中, 要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熟悉的、贴近生活的学习内容最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类似的学习对象极易被学生感知, 并能促进知识的迁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创造性地把教材中的数学问题转化成生活问题, 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学生学习的潜在动力,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从生活实际出发, 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又有助于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用这样的方式导入新课, 既贴近生活, 又激发兴趣, 还能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中。

三、设计分层目标, 引导有效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 常常由于教师备课不充分或教学内容安排不当, 造成部分学生不听讲、不思考、怕作业, 甚至为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抄袭作业, 学无所得, 逐渐散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为此, 教师要针对各层次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获得成功的喜悦, 改善教与学的关系, 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其次, 教师在备课时要事先估计各层次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并做充分的准备, 使实际施教更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要想不断地吸引学生的兴趣, 还要让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利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同桌交流、小组合作、课堂展示等各种形式, 调动所有学生的兴趣,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 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培养主体意识, 体验探究乐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都具有无可估量的潜力,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潜力至关重要, 如果学生的付出得不到肯定, 久而久之就会倦怠。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感受到进步, 体会到快乐, 逐步得到提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课堂上, 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 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和体验成功的过程, 从而真正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当学生通过努力获得学习的成功时, 更能增强自我满足感。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更能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诱导、点拨, 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获得学习数学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五、多用激励方法, 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 要多运用表扬的手段来激励学生, 做到多表扬少批评。在课堂提问中, 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使每个学生都有答对的机会, 学生每答对一次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要多用赞扬的语言激励学生, 慎用批评、指责、挖苦、否定, 更要杜绝“憨包”“弱智”等忌语, 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享受成功的喜悦。考试, 也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做教师的都知道, 一些成绩好的学生盼考试, 因为每一次考试都能显出他们的优秀, 他们就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学生的赞许, 得到家长的奖励;而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就怕考试, 不希望考试, 因为怕考不好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 乃至家长的训斥。教师如何利用考试这个手段来激励学生, 我认为这是手段、方法, 更是责任。教师要通过分层考试、适时评价等手段, 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进步, 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促使学生进入到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中去, 对考试中反映出的学生的点滴进步, 教师都给予表扬和肯定,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如何培养低段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篇3

巴彦县洼兴镇中心小学

王晓娟

小学课程标准将九年义务教学分为三个学段,其中第一学段是1——3年级,我们称为低段,这些孩子要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特殊的意义,而且对将来的学习发展和工作等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当做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如何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把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好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的:

1、培养学生注意听讲,认真思考的习惯。

小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通过听将来获得知识的,听是低年级学生吸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就要求学生必经精神饱满。认真仔细地听老师或同学的讲或答,听到问题要边想边答边记,每节课都给学生准备丰富的可听、可看、可说的内容,力求使教学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创设情境,为学生注意听讲做好工作制造悬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不断听,认真地想,让学生的有意注意进一步被唤起,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组织有意的教学。让学生保持注意,从而让学生的注意听讲习惯逐渐养成。

2、培养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课本内容的习惯。

在语文课里,教师要给学生大量的阅读时间,在指导阅读的同时要提出要求,让学生明确阅读范围,要边读边想,重点内容反复琢磨,仔细推敲,弄清知识间的千或联系和来龙去脉,并且把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及说明方法加以记载,达到灵活运用。

抓住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去阅读,让学生感受文章中任务的本质和特点要读的生动,有感情,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3、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以识字为主,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达到正确书写,准确地运用,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看清字音,分清字形,掌握笔画在格中的位置,然后在按写字规则交给学生书写方法,使学生写的每个字在各种的位置要准确,匀称,看起来既美观又大方,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4、培养学生说完整话的习惯。

低年级学生说话能力较差,特别是在回答问题,看图说话和写话中,一定要让学生说完整话,通顺的话,这样就需要教师掌握好说话的语速及学生回答问题中的层次性。

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先要把问题分细变散,逐一回答,然后再连接起来,让学生能够把前后顺序排列好,回答完整。

看图说话、写话时,特别注意图中所表达的目的、意义及作用,帮助学生理清顺序,列好说、写话提纲,让学生按照提纲顺序逐项完成说、写话要求,达到有顺序滴说出图意,句子完整通顺,这样反复练习,达到说、写完整、通顺句子的目的。

5、培养精选习惯,坚持“少、精、活”的原则,从而更好培 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少”会让学生看到希望,特别是对一些懒惰学生来说起到很大作用。“精”抓住学习重点,目的明确。“活”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可以互评自改,查清书写是否整洁、规范、美观、互相促进,共同提高长期坚持,有助于培养学生严禁,细致的学习作风哈学习责任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低段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 篇4

一、通过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口算的兴趣

小学低段学生,其思维大多是形象思维,只有比较具体直观的事物才方便他们认知。因此,对小学低段学生进行口算能力培养也需要遵守这一规律,借助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来吸引学生对口算学习的兴趣,把口算知识融入游戏的过程中,把游戏和口算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升口算训练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可以增加学生对口算的兴趣,为以后的口算训练奠定基础。

比如,在进行“二十以内的加法”口算训练的教学时,小学数学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游戏:教师准备一副扑克牌(其中大于等于10的牌和大小王已经被挑出),把扑克牌随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教师自己留着,一部分交给学生代表,数学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同学们,现在教师手上有一些牌,你们手上也有一些牌,教师抽一张,代表抽一张,你们把两张牌上的数字相加,看谁计算的又快又正确。”说完,小学数学教师开始游戏,教师先抽出一个3,学生代表抽出一个6,“它们加一块是多少呢?”教师提问,很快就有学生回答:“9。”接下来,按照这样的方式再计算几次,等学生都明白游戏的玩法之后,教师可以把扑克牌都给学生,把学生分为两组或者四组,一组一部分扑克牌,让小组之间开始比赛,看哪一组计算得又快又好。通过这样的游戏,小学低段学生并不会感觉口算的无聊,而是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口算的技巧,提升了口算的能力。

二、结合日常生活,整合口算规律

小学低段学生的分析能力不高,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利用日常生活场景,使用比喻和类比的方式,把口算规则生活化、具体化、简洁化,降低知识的难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比如,在引导学生掌握“凑十法”的教学时,小学数学教师使用了这样一个生活场景:“家里刚刚聚餐结束,买的两箱雪碧,一箱剩下8瓶,一箱剩下7瓶,现在我们来计算总共剩下几瓶雪碧。”计算的过程:我们首先从剩下7瓶的箱子中拿出几瓶雪碧,把剩余8瓶的箱子装满,一个箱子装10瓶,需要拿出几瓶,学生口算需要2瓶,那现在7瓶的箱子剩下几瓶?“剩下5瓶。”“那现在总共剩下几瓶?”“一个箱子是10瓶,另一个箱子是5瓶,总共剩下15瓶。”学生很简单地得出了答案。这时候,数学教师顺势引导,对“凑十法”给予解释:“同学们,像这样在计算的过程中,把进位法转化为十加几的办法,就是‘凑十法’,这样一转化,同学们的计算就更加方便了。”这样,利用生活场景进行教学,学生对教学内容没有陌生感,对口算规则的接受更加容易。

三、在合作中锻炼,提升口算能力

小学生都喜欢随众,特别是对低年级段的学生来说,更希望在集体中展示自己,小组合作口算训练,就是在学生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对学生反复进行口算技巧训练,提升口算能力。

比如,在进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锻炼时,小学数学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勇攀高峰”的合作训练:在训练的时候,两人一组,相互轮流出题,对100以内数字的加减法进行锻炼,答对的人前进一步,答错的人则要后退一步,假如答错的人已经在第一格就原地不动。总体计算过程有10个格,最早走完这些格子的小组获得胜利,得到“勇攀高峰”的称号。通过这样的活动,提升学生口算效率,口算教学效果更好。

总之,在小学低段学生中进行口算训练还存在一定困难,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正确认识当前局面,对小学低段学生进行口算训练,以最合适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小学口算学习,从根本上提升小学数学素养。

摘要:数学口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小学低段学生口算能力是其以后数学学习素养提升的关键。通过对如何培养小学低段学生口算能力进行研究,通过游戏形式提高学生兴趣,结合日常生活整合口算规律,在合作中提升口算能力展开了分析。

浅谈低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篇5

一、凭借语文教材,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语文教材每单元都设有一次口语交际课,可那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要懂得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利用教材做延展性教学,在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 读一读,学交流

朗读是学生口头表达的基础,它是有效理解与训练学生规范语言的手段,也是积累词语、训练语感的有效手段。重视朗读的训练,教师范读时做到情真意切、语调生动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语言的情感;反复地诵读教材中美妙的词句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语言的感召力;分角色的朗读,想象的说话,课文角色的表演,可以训练学生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转化成自己的“口头语”去充分表达发挥。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规范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增强语感,促进表情达意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慢慢地学会了用规范语言来和他人交流的能力。

2. 听一听,引交流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故事对于他们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小学生喜欢听故事这一心理特点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比如,一年级的教材中安排有《松鼠和松果》《美丽的小路》《夏夜多美》《要下雨了》等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学习这类型的课文时,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以听故事的形式学习(故事可以尝试让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讲),然后要求其他学生听完后说出故事重点,说说疑问,和同学交流最喜欢故事的哪个环节,把自己最喜欢的环节讲给大家听等。这时,教师只需稍作语言连贯、规范方面的引导,学生就能饶有兴趣地说,且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感受到表达成功的愉快,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得到进一步激发。

二、开展多样活动,强化口语交际训练

小学生好动爱玩,只有在觉得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环境中,他们才会愿意交流。开展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以游戏为例,游戏是增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激发学生兴趣的保障。通过游戏,使学生有话可说。“贴鼻子”,是我们班学生入学后玩的第一个集体性的游戏。老师课前在黑板上画了一只少鼻子的小熊。游戏是让学生蒙上眼睛给这只小熊贴上鼻子。游戏前,让学生说说游戏名称、游戏玩法。游戏结束,让学生说说游戏的有趣。通过介绍游戏的名称、玩法,说说有趣,既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口语交际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创造实践机会,锻炼口语交际训练

生活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的工具。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口语交际才能入门,提高口语交际水平也才有希望。因此,教师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必须创造条件,提供口语交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口语交际实践中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提高口语交际的基本技巧,形成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校园生活中的实践即学生在学校生活环境中注重正确的师生交往。学生校园生活中的交往对象主要是同学。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不仅仅局限于和任课老师之间的交往,还有与其他年级老师之间的交往。和同学之间的交往也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班级的同学,还有与其他班级同学之间的交往。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交往。走出自己熟悉的身边人,多和陌生人交往能快捷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低段学生口语交际训练这一课题的研究正在更深更广地拓展和延伸,作为一线的教师,我的看法是探索性的,但是是敢于尝试的,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但相信通过教师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培养,让学生长期处于一种主动的、活跃的能动状态,这对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很积极的促进作用。

摘要:口语交际是以培养听说能力为核心,包括交往能力在内的一种综合能力的实践活动。语文课程“要凭借语文教材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开展多样活动,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强化口语交际训练;创造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凭借教材,开展活动,创造实践

参考文献

[1]赵刚.新理念下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福建教育,2005.

[2]都玉华.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低段学生的语音培养 篇6

一、小学低段音乐课堂学习常规的缺失及成因

小学低段音乐课堂的学习常规与其他学科相比, 既存在一些相同之处, 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其不同之处在于:小学低段的学生年龄幼小, 其自控能力较差, 还没有定型了的学习习惯, 有些学生比较顽皮, 经常在课堂上出现打乱正常教学的行为, 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对其进行提醒和监督。比如, 有些孩子在聆听音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静听;有些孩子在跟着节拍做动作是处于过分兴奋和自由的状态, 教师如何制止都无法使其停下来;有些学生在听音乐时, 经常乱蹦乱跳, 对良好的教学氛围无疑是一种破坏;而有些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 只管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想的答案而不注意倾听其他学生的回答, 抑或你争我抢地回答, 使课堂秩序一片混乱;在乐曲伴奏的练习中, 有些学生会拿着乐器乱挥乱舞。这些现象都是小学低段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经常出现的不良现象, 都是音乐课堂学习常规缺失的表现。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既有来自教师方面的原因, 也有来自学生方面的原因。

教师方面, 有些教师在教学操作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教学方式缺乏趣味性, 不能充分地激发学生们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等, 而有些教师则对于学生们表现出的一些问题行为反应过于敏感, 处处设防, 甚至动不动就对学生进行训斥, 使学生们在音乐课堂上有一种压抑甚至害怕的感觉, 教师的这种反应非但无助于维护课堂秩序, 反而还会降低在学生们心中的威信, 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尤其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 对教师产生害怕的情绪, 不利于他们学习。

学生方面, 小学低段的学生, 刚刚告别幼儿园, 他们的视听说等方面的学习能力还较差, 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反应不够敏感, 不够专心, 甚至烦躁不安等行为;有些孩子在课堂上的自控力弱, 可能会出现活动过于频繁、情绪不够稳定、大声怪叫、注意力不集中等课堂学习常规缺失的现象。

二、小学低段学生音乐课堂学习常规的培养策略

1. 以音乐为本位, 以兴趣切入

古人有云:教人未见其趣, 必不乐学。在小学低段音乐课堂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常规也是如此。因此, 培养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养成良好的学习常规, 首先应该吸引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音乐课堂教学吸引学生兴趣的途径有很多, 结合多媒体制作课件就是其中行之有效的一条。比如, 在《数鸭子》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提前制作课件, 通过一群会动的小鸭子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当将他们的兴趣提起来后, 可以安排一个音乐小游戏, 教师和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 教师扮作赶鸭子的老爷爷, 学生们扮演小鸭子, 小鸭子跟着赶鸭子老爷爷去散步, 当学生在游戏中出现合不上音乐节拍或者边走边大声说话等现象是, 教师以“老爷爷”的语气, 通过“哪只小鸭子没有跟上啊”“爷爷可不喜欢不乖的小鸭子哟”等游戏中的台词, 提醒学生应该怎么做, 不能做什么, 这样久而久之, 学生们在听音乐做动作时, 就可以养成做动作时保持安静, 跟上节拍等学习常规了。

动画、游戏、角色扮演, 这些都是可以有效吸引小学低段学生兴趣的东西, 将这些吸引学生兴趣的东西结合学习常规的培养, 必定有所收获。

2. 将学习常规的培养通过活动互动融入教学中

学习常规的养成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各种活动互动, 让学习常规的培养融入音乐课堂教学之中, 学生们在活动中轻轻松松地接受良好常规的熏陶, 并将其永记于心。

讲故事、猜谜语、看图片、简笔画、歌表演、看课件、搞合奏等都是既能提起学生们的兴趣, 又能穿插大量常规要求的互动活动。通过这些形式的活动穿插课堂学习常规, 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学习常规。

比如, 在《小乌鸦爱妈妈》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用Flash动画, 利用多媒体展现“喂食”“相聚”“庆祝”等场景, 在此过程中融入静听的学习常规培养。

3. 通过创设情境, 在活动中设置学习常规

小学低段的学生天性好动、好玩、好模仿, 他们可能经常犯错误, 但是也很容易及时改进。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如果能设置一定的情境, 可以使学生自主地融入该场景, 使他们自己成为活动的主人翁, 并以主人翁的态度进行自我约束, 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常规习惯。

比如, 在《青蛙音乐会》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请学生来做这场“音乐会”的主持, 学生们可以在活动中做主持人, 做指挥。同时, 教师需要给他们准备相关的材料和道具。而在活动中, 小主持们可能会遇到下面的同学不听指挥, 器乐伴奏不合拍, 场面混乱等问题, 而作为活动的主人翁, 学生就会思考应该怎么做, 应该怎么调动大家怎么做, 思考完后付诸实施, 解决问题, 最终圆满完成音乐会, 如此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们碰到常规问题自行思考解决, 学习常规的培养相应地就会有一定的成效。

三、结语

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 都要求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常规, 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音乐教学。小学低段学生存在一些学习常规缺失的现象, 其原因有来自教师方面的, 也有来自学生方面的。对小学低段学生进行音乐课堂学习常规的培养, 可以通过提高兴趣、活动互动、创设场景等来实现。

摘要: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 都要求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常规,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有计划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们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常规, 对于教师以后的音乐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学习常规,小学低段,音乐教学

参考文献

[1]曹理, 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廖乃雄.关于音乐教育的思考[J].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7, (01) .

上一篇:抗病毒蛋白-N下一篇:草原小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