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健身团队(精选7篇)
社区健身团队 篇1
1 前言
2009年全国人大宣布废止1954年颁布的《街道办事处条例》, 2011年7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 标志着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的工作。深圳作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最早的地区, 其探索建立以社区为单位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 是深圳在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方面的重大使命。借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春风, 作为深圳市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体育近几年得到蓬勃的发展, 为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健康水平、稳定社区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研究以深圳市福田区梅林街道为例。梅林街道辖区面积34.3平方公里, 总人口25万多人, 下设13个社区工作站, 区域内有中、小学共8所、体育文化中心3个。梅林街道利用辖区内的中小学校运动场所和居委会、森林公园、体育文化中心等公共社区资源为载体, 成立各种健身团队27支, 常年参加社区业余体育活动约3200余人 (涵盖老、中、青各个年龄段) 。梅林街道健身团队的发展带动了各种社区群众体育活动, 近三年来每年参加活动的人数均在15万人次以上。
2 概念界定
“社区”是指具有一定人口, 形成一定社会关系并受一定社会规范制约的特定的地域性社会共同体。
“社区服务”是指社区管理者为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的需要, 所提供的全方位、多层次、公益性的服务, 全民健身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健身团队”是指主要从事某一项目锻炼, 核心成员比较固定, 并能够带动外围成员, 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使锻炼人数相对固定, 具有较稳定的活动场所的群体。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梅林街道健身团队的群众988人和团队负责人19名。这些群众中最小45岁, 最大76岁, 平均63岁, 其中女624名, 男364名, 大部分已退休。很多群众同时参与了好几个健身团队的活动, 在调查时, 只设置他们选择一个最喜欢且参与活动最多的团队。结果如表1所示。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深圳大学图书馆和中国期刊数据库中关于健身团队、社会学、社区体育等方面的论文, 进行分析、整理与总结, 在梳理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为本课题的进行提供理论依据。
3.2.2 问卷调查法
面向梅林街道各健身团队的成员、负责人和部分群众就健身团队锻炼地点、练习形式、锻炼伙伴组成、改善人际关系作用和影响团队发展因素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1100份, 回收1042份, 其中有效988份, 有效率95%;共向相关健身团队负责人发放问卷19份, 回收19份, 其中有效19份, 有效率100%。目的在于了解健身团队在构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中所起的作用。
3.2.3 专家访谈法
对在全民健身和社区体育方面造诣颇深的专家、教授进行面访, 了解他们对本课题研究内容的看法和建议等。
3.2.4 比较法
与其他社会组织 (主要是公益性质的NGO) 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横向比较, 求同存异, 寻找和借鉴其成功之处。
3.2.5 数理统计法
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主要应用SPSS14.0软件对通过问卷获得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
3.2.6 实地考察法
考察梅林街道的健身团队, 与群众座谈, 了解他们的实际想法和现实状况。
4 分析与研究
4.1 对“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研究
第一, 社区体育服务体系首先表现为项目开展多元化, 以满足不同群众的健身需求, 梅林街道组织开展的项目先后有:太极拳、木兰拳、健身气功、交谊舞、秧歌、乒乓球、羽毛球、门球等10余种, 每年都举办“全民健身节”、“全民健身月”、“体育健身日”、“社区健身大会”和各类健身竞赛活动多起, 基本做到了:月月有比赛, 日日有活动。
第二, 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包括社区体育的设施服务、组织服务、指导服务和信息服务等方面, 健身团队对上述四个方面的服务都可以发挥带动、建设和完善作用。
4.2 健身团队促进了社区体育设施的完善
目前我国社区的发展普遍比较滞后, 导致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比较匮乏, 场地设施是构成社区体育的重要物质条件, 这一现实因素制约了很多体育项目在社区的开展, 所以不需要太多体育场地、设施的项目, 如太极拳、健身气功等开展得较为广泛。据调查, 梅林街道健身团队所开展的很多项目, 不受场地、气候等条件的严格限制, 正适宜在社区进行推广, 如表2。
目前我国社区体育设施并不完善, 通过表2可以看出, 大部分 (61%) 群众的锻炼场所是社区的广场、楼前的空地、甚至是小区的人行道。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城市规划的不足, 没有在设计社区之初把群众的健身锻炼需求考虑进去, 另一方面也说明群众健身的积极性普遍高涨, 并不十分在意场地的局限。在和社区群众访谈时了解到, 很多群众其实并不乐意去较远的地方锻炼, 因为很多中老年群众还要照顾家人起居, 所以他们不愿意在路途中耗费太多时间;同时, 锻炼群众也希望能够方便召集同伴, 所以容易组织人员聚集的居民楼旁边就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但是, 在调查中也发现, 年轻人、以及对场地有特殊需求的群众 (如参加球类项目锻炼者) 等并不满足现有的场地条件, 他们希望能够有更专业的场所来保障锻炼的质量。根据当下的实际条件, 研究认为如何利用好社区内的学校场地资源是比较可行的方法。学校一般都有专门的锻炼场所, 在早晨上学前和下午放学后基本上处于空闲状态, 如何盘活这些资源是当前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根据专家访谈的意见, 建议由社区出面和学校协商, 社区提供专门人员负责场地的秩序, 学校场地开放实行收费制, 费用由两家约定分配, 以学校为主, 社区适当补贴。
4.3 健身团队促进了体育组织服务的改进
全民健身是社区组织的把手和粘合剂, 全民健身搞得好, 则社区群众活动活跃有序, 反之亦然。健身团队在全民健身中起到了整合群众、联系邻里、协调各种各样活动的作用, 使全民健身呈现出覆盖面广、动员群众多的有组织局面。所以健身团队对全民健身网络的形成和作用发挥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据调查, 大多数群众喜欢采用集体练习的方式进行锻炼, 如表3。
由上表可见, 团队很好地起到了“中介性”的作用, 群众在团队里面认识朋友, 集体锻炼, 维系了团队的存在, 同时也发挥了团队的作用, 壮大了锻炼队伍。
通过表3、4可以看到, 健身团队的练习形式以集体练习为主, 这符合群众健身锻炼的心理习惯, 通过访谈还发现, 一个健身团队的锻炼人数维持在20人左右的规模是比较适宜的, 所以健身团队在愉悦心情、改善人际关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如表5。
健身团队中以中老年居多, 中老年群众聚集在一起进行练习, 有助于相互之间的沟通, 对于稳定情绪, 调节身心状态, 改善生活质量等具有一定效果, 所以受调查群众认为健身团队对愉悦心情和改善人际关系起到了良好作用, 体现了健身团队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
4.4 健身团队满足了社区群众对体育指导服务的需求
全民健身的长远健康发展一定要有坚实的理论支撑, 同样健身团队的成长也需要大批既能够掌握一定技能又具有较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知识的人才充实到团队中。在调查中也发现, 锻炼群众已经不再满足于“怎样练”的状态, 他们更希望知道“为什么这么练”、“练了是为什么”, 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将直接关系到团队的生命力是否旺盛、全民健身是否能够长久深入开展下去。因此, 目前迫切需要发展健身团队的指导服务, 为提高健身团队的吸引力、稳定并扩大锻炼人群发挥积极的作用。
对988名群众的调查显示, 43%的群众认为“缺乏高素质的指导人员, 进入瓶颈期后进步缓慢, 进而影响练习心情”是影响健身团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对19名负责人进行的调查显示, 79%的负责人也认为“在锻炼过程中, 缺乏科学的指导, 使团队发展失去动力”是影响健身团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如表6。
针对这种情况, 社区需应积极培养、建立一支稳定的、在实践和理论方面都具有一定造诣的指导员队伍, 可以通过输送团队骨干参加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 组织队伍参加市里和区里的各种竞赛活动等“送出去”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定期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来社区指导活动开展、举办各种讲座等“请进来”的办法, 激发群众锻炼的积极性, 促进社区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丰富社区体育指导服务内容, 为社区体育的蓬勃开展贡献力量。
4.5 健身团队促进了体育信息服务的传播
传递健身信息、宣传健身作用、传播健身理念是社区体育信息服务的三个抓手。在目前咨询高度发达的情况下, 特别是深圳作为信息之都, 群众对健身理论的要求正在日益提高。在群众掌握动作技能以后, 势必会提出种种问题, 如何回答这些问题是团队负责人或骨干所面临的一个难题。
建议社区体育的开展要和全民体质监测结合起来、和社区网站相结合, 补充和丰富关于健身的相关知识。同时团队负责人和骨干要积极学习, 掌握一定的运动健身知识, 特别是与日常保健相关的生理和养生知识。
5 结论
社区自治是深圳市社区发展的大方向, 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涉及到每一个人, 大力开展社区体育服务水平是提升社区管理水平、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武器。调查与研究表明, 社区健身团队的健康、有序发展在社区体育服务体系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促进了社区文化和社区服务的发展, 为社区管理的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因此, 当前深圳社区管理需要抓住历史机遇, 大力发展健身团队建设, 以团队的发展来带动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发展, 进而完善整个社区的为民服务水准。
6 建议
6.1 构建网络体系, 提高服务质量
深圳市应该对社区发展实行“顶层设计”, 在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 还要始终把老百姓的全民健身事业作为政府的工作重点, 在政府网站专门开辟“社区体育”专栏, 并从“运动设施、团队组织、体质监测、健身指导、体育活动、体育咨询”6个方面内容进行建设, 各个社区建立相应的配套网站与市级网站对接, 政府职能部门能及时掌握全市各市区全民健身开展状况, 并进行统筹管理和指导。同时各个社区的体育活动也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从而提高政府职能部门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6.2 转换发展模式, 争取全民覆盖
目前社区体育的活动主体主要是中老年人群, 对整个社区来讲, 这相当于“一条腿走路”。实际上, 中青年人的身体素质与他们的年龄并不相称, 特别是随着深圳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中青年人的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身心健康状况堪忧。所以争取“健身人群全覆盖”是健身团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 对健身团队如何在社区体育设施、组织、指导、信息等方面发挥服务作用进行了探讨, 认为健身团队在社区体育服务体系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促进了社区文化和社区服务的发展, 并提出要完善团队建设、加强组织网络体系构建等建议。
关键词:健身团队,社区体育,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谢正阳, 胡乔, 李燕领, 汤际澜.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公民参与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路径[J].体育学刊, 2011, (5) .
[2]郇昌店, 肖林鹏.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发展述评[J].体育学刊, 2009, 16 (6) :20-24.
[3]肖林鹏, 李宗浩, 杨晓晨.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概念开发及其结构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2 (6) :427-475.
[4]梁晓龙.当代中国体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5]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6]王虹.试论新世纪我国群众体育管理[J].体育科学, 2002, (4) .
[7]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80.
[8]裴立信.我国社区体育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目标、指导方针和运行机制构想[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997 (1) .
社区健身团队 篇2
关键词:社区健身团队,发展现状,杨浦区,团队建设
1 社区健身团队的团队建设情况
1.1 团队活动规模
上海市杨浦区共有在各街镇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登记注册的健身团队920多支, 其中61%规模在50人以下, 21~35人和50人以上的健身团队数量较多, 团队的平均规模则在37.1人。但综合来看, 团队的人数规模参差不齐, 部分健身团队的人员数量依然较少。从调查情况来看, 人数规模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首先是健身团队成立时间不长, 仍然处于上升发展阶段, 规模还没有达到成熟团队的程度;其次是团队项目较为冷门, 缺少项目参与的群众基础。
1.2 团队年龄结构
与我国社区体育参与者主要以离退休、闲暇人员为主的状况相一致, 活跃在杨浦区基层社区的健身团队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 数据显示50岁以下人群比例仅为8.2%, 绝大部分人群为50~70岁, 其中70岁以上占总人群的4.2%。
杨浦区各健身团队的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 青年群体参与依然是健身团队未来发展的制约性问题。究其原因, 传统社区中人口密度大、活动空间小, 社区规划和功能相对不够完善, 这些都导致了街头、广场、公园、空地等成为杨浦区健身团队训练活动的主要场所。导致了社区健身团队大多只能维持在拳、操、舞类项目上。数据显示, 拳、操类的社区健身团队占到了总体的17.4%, 而从这类项目的适宜人群来看, 决定了其年龄比例很难继续降低。
1.3 团队性别比例
在杨浦区的健身团队中, 总体男女比例为1∶4.4, 女性远远多于男性, 其中老年男女的比例差别更大。男女比例不平衡与目前社区开展的拳、操、舞蹈类项目较多有关。这些项目更适合女性追求韵律性、娱乐性、非对抗性的身心特点。根据武汉体育大学学报刊发的《上海社区群众性体育健身团队的调查研究》发现, 虽然总体上女性参加健身团队的比例高于男性, 但在一些球类、棋牌和自行车骑游项目中, 男性要多于女性 (见表1) , 说明男性更热衷于竞技性、对抗性的活动项目。
1.4 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及级别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现有社区健身团队中主要的教练员构成, 他们都是相关运动项目中具有较高运动水平的代表, 参加街道和区县安排的培训后, 在社区基层传授基本运动方法的人群。从实际情况来看, 杨浦区绝大多数的社区健身团队还是有一定数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部分项目例如健身气功团队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能达到团队总人数的1/3, 这说明该项目在杨浦区具有了一定的发展水平。
相较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 其级别则不太尽如人意, 杨浦区有43.5%的社区健身团队没能拥有一级以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但仔细分析后发现, 这些健身团队中,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同样不容乐观, 反观指导员数量多的团队, 大多数都有一定数量的不同级别的指导员, 这再次印证了指导员数量的量变能够激发指导员级别的质变。
2 社区健身团队活动情况
2.1 健身团队日常活动情况
近年来, 各街镇社区健身团队都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健身讲座和日常体育活动, 团队成员们积极参与其中。从相关机构调查走访来看, 各健身团队都能建立固定的活动周期, 一般是每周两次或三次, 为团队成员提供足够时长的训练健身活动, 其中的部分团队也能固定训练场所, 这对于健身团队及其所属项目的推广是很有好处的, 同时也有利于团队成员们形成科学合理的体育健身习惯。以四平路街道为例, 各团队有安排固定的训练和活动, 健身操队和健身舞队都是每周一、三、五进行日常的操练和培训,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四平路街道这两个项目运动技能水平的提升。从各街道反馈的情况来看, 大部分健身团队能够因地制宜, 与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协调好场地和时间的使用。但是, 也存在着部分健身团队未能安排固定活动时间, 这主要受制于该项目对场地和天气的依赖程度较高, 如果无法固定场地的使用权限, 便很难形成固定周期的训练时间。
2.2 参与培训情况
近年来, 在杨浦区体育总局的筹划和倡导下, 提供了一系列的健身运动项目培训活动, 邀请了省市级和全国多名知名专家教授现场教学, 力图提升杨浦区居民健身运动技能, 并培养一批运动水平出色, 教学能力突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以扩大健身培训的覆盖面。而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各个健身团队能够积极投入, 踊跃报名参加市区各级培训, 并在培训过程中积极与其他街道的健身团队进行沟通交流, 共同提升团队运动技能和管理水平。
根据调查发现, 市、区、街道各级的培训在街道健身团队中得到广泛地喜爱。各健身团队师资有限, 想学习新动作、新队形, 可以在各级培训中得到灵感和指导。健身团队的骨干接受市、区、街道各级的培训, 积极参与杨浦区市民健身大学堂、杨浦区社会体育管理中心举办的多项培训, 不仅提升了自身运动水平, 更能在其所在的健身团队的日常活动中发挥规范教学的作用。
虽然健身团队成员参加各级培训的数量情况非常乐观, 培训后各个健身团队的参赛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 培训的质量上还是存在有待改善的方面。据相关机构对杨浦区健身团队成员就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满意度程度调查显示, 团队成员对健身团队的训练质量很满意的只占9.7%, 比较满意的占40.6%, 一般满意的占28.9%, 不是很满意或者无所谓的占20.8%。这说明参与培训的团队成员虽然提高了自身的运动技能, 却并没能提升其教授技能的能力,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团队训练质量的提升。
2.3 参与各级别体育比赛情况
上海市近年来各类体育竞技赛、展示赛、交流赛日益增多, 各街道都纷纷主办或承办各类赛事, 为健身团队的成员们提供一个良好地沟通交流和展示自我的平台。
参加体育锻炼, 不仅出于强身健体、保持机体良好状态的目的, 而且旨在通过群体内部的人际交流、互动及社会参与, 在群体归属感中减轻由于社会角色失落而引起精神上的失落与紧张, 提高心理健康程度。这种在群体锻炼中得到的身心健康的感受, 是促使人们参与体育锻炼、参与体育比赛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相关机构的调查发现, 超过半数的健身团队表示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文体活动, 理由是自己能够获得快乐并且和更多的人交往。可见社区居民对与人交往、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做好事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较多。也正是因为如此, 健身团队除了日常的训练交流, 同样需要参与一系列的展示和比赛, 深化健身运动对身体精神锻炼的促进。可是目前的情况来看, 虽然有一部分的社区健身团队能够积极参与各级别的比赛, 也获得了很多的荣誉, 但是更多的健身团队还是处于自娱自乐的模式中。一方面由于街道和区县体育局的扶持力度和资源有限, 仅能对一部分的团队予以支持, 提供参赛的经费及车辆;另一方面在于很多团队获得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以2015年上海市第一届广场舞大赛为例, 这种深受大众健身爱好者喜爱的项目, 绝大多数街道支持的经常性参与各种赛事的团队在第一时间便完成了报名, 而部分团队甚至在比赛结束之后才了解到报名渠道, 这其中信息的传播和接收方式起到了很大地作用。
2.4 健身团队参与比赛的得奖情况
在群众体育“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前提下, 各健身团队更是提出了“健康第一、快乐第一”的呼声。以培养健身兴趣、锻炼身体为目的, 淡化比赛竞争观念, 这是各街道健身团队参赛的共识。因此, 奖项的获得只是评估健身团队工作的一部分。但不可否认的是, 奖项的激励往往也是社区健身团队参与健身活动的一大动力。从杨浦区健身团队的获奖情况来看, 和参与比赛的指标中有着相似的情况出现, 即部分团队奖项丰厚, 收获累累, 而部分团队的奖项则屈指可数。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团队之间的运动水平和表现能力不同,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参与比赛机会不均衡等方面的原因。另外, 部分健身团队因自身特色和环境限制, 并不能像健身气功等项目一样经常参加比赛, 这也是制约奖项获得的因素之一。
3 发展展望
(1) 加强健身团队负责人管理能力培训, 提升健身团队资源调动能力, 充分利用社区体育人、财、物资源, 建设健全科学的团队管理机制。并利用社区周边学校、单位、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场地设施, 建立一到两处固定的适应各类天气的健身锻炼点, 为健身团队成员提供便利的、多元的体育设施服务。
(2) 增加健身团队主打项目宣传活动, 让更多的社区居民了解该项目的健身作用和娱乐功能, 以扩大该项目的练习人群, 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加入健身团队。并通过对所练项目的简单调整, 增加适应社区不同人群的需求元素, 解决健身团队中男性人数比例少的问题, 多开展一些适宜他们的健身项目和活动。加强在职成年人和青少年人群参与健身团队的力度。
(3) 加强健身团队氛围健设, 通过其它的文娱活动如聚餐、出游等, 增强团队凝聚力, 促进团队和谐发展。并让健身团队在健身之外更多的承载如社交、休闲等职能。
(4) 利用团队成员的专业熟识程度, 多参与协助街道承办相关体育项目赛事和展示交流活动, 更多地从本身的专业练习角度出发, 为街道赛事的竞赛规则出谋划策, 并以志愿者的形式, 参与到赛事流程运作中。
参考文献
[1]谢正阳, 胡乔, 李燕领, 等.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公民参与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路径[J].体育学刊, 2011 (5) :16-20.
[2]郇昌店, 肖林鹏.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发展述评[J].体育学刊, 2009, 16 (6) :20-24.
[3]陈雁杨.健身团队在社区体育服务体系中的作用研究[J].体育科技, 2013 (4) :114-117.
住宅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状况的调查 篇3
1. 社区体育的现状
1.1 社区体育运行模式
目前社区体育的主要运行模式为社区或街道居委会并结合社区体育相关职能部门、社区内相关单位及小区居民共同参与的具有区域性的健身模式。
1.2 社区体育管理体系
近几年聊城市有关社区体育与全民体育相结合的模式正在全方位的构建当中, 尚未形成全方位、规范化的运行模式。目前聊城市许多社区居民所参与的体育活动都是在所属街道、办事处等相关部门的组织管理下进行的。许多社区街道办事处、居委会都会利用自身的条件设立相应的体育健身室、健身器材广场、健身辅导站等措施来方便群众锻炼身体。
1.3 社区体育组织形式
随着人们对参与体育锻炼意愿的增强, 社区体育也有了飞速的发展, 人们也通过各种形式的运动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目前聊城市社区体育组织从形式上大体分为两类:一、由居委会或街道办组织的社区体育协会, 利用自身所有资源和人员发展或推广某项体育运动, 能使更多人得到专业的指导。二、居民自主参与体育活动, 居民利用业余时间到健身器材广场、体育辅导站、建设俱乐部参与体育锻炼。这两种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相互配合, 共同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2. 社区体育组织情况
2.1 社区体育时间安排
通过调查发现, 目前社区组织体育活动的时间主要集中在节假日即居民有空闲的时间内来进行, 占所参与调查街道总数的65%;有5个街道组织社区体育活动的时间安排在正常的工作时间, 占总数的21%, 有必要提出的是, 这5个小区所组织的健身活动的针对人群为老年群体和退休人员。
2.2 经费来源
目前社区体育协会经费的来源主要渠道主要有:一、居委会、街道办提供相关经费。街道、居委会提供经费的多少与街道经济情况有直接的关系。二、所在社区、街道内企业的赞助、集资, 主要方式是:社区内效益好的企业出资赞助社区体育活动, 而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或比赛以企业名称或产品来命名, 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既解决了组织活动经费紧缺的问题又提高了赞助企业的知名度。三、上级主管部门拨款。
2.3 社区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
调查小区把球类项目作为社区体育项目的为7个小区占总数的23%。选择太极拳的是8个小区占总数的20%;选择舞蹈、健美操的为21个小区占调查总数的52%。大部分小区都是把运动强度较小的体育运动作为锻炼的项目。
3. 社区体育发展对策
3.1 转变社区体育管理体制
社区体育发展的发展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具体发展步骤可以分为两步:1.由社区-街道居委会-各小区-各单元-家庭的形式, 组织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体育活动;2.建立社区体育组织机构, 如社区体育活动中心、社区乒乓球活动中心等, 通过让居民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心的活动中来积极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同时积极鼓励成立民间体育社团组织, 社区体育协会或区体育组织向各民间体育社团组织提供相应的体育锻炼资源。
3.2 提供便利的健身场所
在社区体育设施的组成中, 儿童娱乐设施和老年人健身设施的是最为重要的两个部分。儿童娱乐设施的主要功能是能让孩子在娱乐的过程中参与体育锻炼。因此应为儿童建设一些如:滑梯、沙坑、攀爬杆等设施。儿童器材、场地的建设一定要保证安全性,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小区内幼儿园的活动场地及器材。针对老年人的活动特点应充分利用小区内的小广场、绿地、小树林等作为老年人的锻炼场所, 以方便老年人进行舞蹈、太极拳、健身保健操等活动。
3.3 购置相应的体育健身器材
通过对聊城市多个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情况的调查发现, 所有的小区都划分了相应的健身场地并配备了相应的公共体育锻炼的器材, 如:单双杠、柱式再联太空漫步机、仰卧起坐板、单人健骑机、立式腰背按摩器等体育设施。社区体育器材设施给给社区居民带来诸多的好处:1.居民可以就近锻炼2.改善邻里关系3.增加锻炼的选择性。
3.4 改善社区体育设施保养、维修措施
随着社区内健身器材的增多, 一些出现故障的老旧体育建设设施往往得不到及时的修理或更换。在许多小区内一些坏了的体育器材设施往往成了摆设品, 这些器材不仅仅不能满足群众锻炼的需要, 也给居民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目前社区中一些问题的体育设施没有得到及时的维修主要原因是社区体育器材设施利用率高且没有专人对这些体育设施进行相应的监督管理, 致使社区体育设施后期维护力度仍旧跟不上。因此建议在进行体育设施移交时, 与受赠单位签订维护协议, 日常的维护保养有受赠单位负责, 在体育设施建设的时候傍边树立告示牌, 谁负责维护和保养就写在上面了, 市民对这个器材出现损坏可以直接给负责人打电话。同时对超期服役的体育器材设施进行定时的更换, 避免安全隐患。
摘要:目前住宅小区区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主要有两种:1.利用现有体育设施自发参与体育锻炼;2.社区组织相关的体育活动, 基本实现了多层次的健身体系。但其中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 如:缺少体育项目的专业场地、缺少相应的健身器材、相应的资金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住宅社区,健身活动,体育器材
参考文献
[1]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56—78.
社区健身团队 篇4
加强农民体育健身意识是建设农民体育健身社区化模式的首要条件。体育健身意识, 是指人们在参与体育健身活动过程中对体育健身及其重要性的认可, 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心理活动的总和。它包括对体育健身的认识与理解、体育健身参与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奉献与效率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等。只有具有强烈体育意识并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成为激发农民身体锻炼的动力。怎样利用目前新农村建设的时机提高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使他们在离开农活时能形成正确的健身态度和观念、掌握锻炼身体的技能和方法, 养成体育健身的兴趣、行为和习惯, 继之终身受益, 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该深思的一个问题。城乡结合区农业生产机械化, 农民农闲时间大大增加, 对农民农闲生活调查的结果:外出打工第一, 接下来主要活动是看电视、打牌。农民农闲生活非常单调。31%的农民对自己的农闲生活“很不满意”, 46%的觉得“不太满意”。表明农民有着强烈的改善农闲生活的愿望, 有着追求更高精神享受的愿望。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关系我国长远发展, 关系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建设。农民农闲生活应走出家门, 多参加体育运动, 体会运动给身心带来的快乐, 运动愉悦心情;体会运动促进身体健康的好处, 运动增进健康。改变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的思想, 让农民对在参与体育健身活动过程中体会健身及其重要性的认可, 由此产生积极向上的健身思想观念。增强农民对体育健身的认识与理解、体育健身参与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奉献与效率意识和终身体育等意识。为了更好地激发农民健身意识, 应加强体育健身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 广泛开展宣传体育知识的学习、研究,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全民健身条例》, 介绍体育赛事活动, 扩大体育影响力;结合重要体育赛事活动和定期组织群体体育活动的举办宣传体育活动;积极开展体育先进乡镇、先进村组评比活动, 各乡镇建立体育协会, 充分调动各村体育协会以及晨、晚练农民的积极性, 来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到体育健身锻炼中来;开辟农村体育专栏, 宣传科学的健身知识和方法, 不断增强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 促进农村体育工作的全面快速发展。以此构建和谐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与氛围。
2 加强农村体育活动的体育人才、组织管理制度及法规体系
建设农民体育健身社区化, 加强农村体育活动的体育人才、组织管理制度及法规体系也很关键。有了体育人才, 组织体育活动社区化就有可能实现。因此, 应以乡镇为首, 各村组为点。加强农村村大队基层体育组织建设, 建议将乡镇文化站扩建为文体站, 有计划地在农村培养一批体育指导员, 为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积累人才力量。有条件的镇街、行政村要成立农民体育协会。各镇街要加大农村体育骨干的培训力度, 每年要为农村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若干名。各村都要建立晨、晚练辅导站并配备持证上岗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指导农民科学健身。各乡镇要积极创建农村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吸引和组织农村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及时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才。各乡镇要积极创建负责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和维修人员。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要适时向农民开放, 实行资源共享, 提高农村体育设施的使用率。现阶段, 农村社区体育骨干的缺乏,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农村体育社区化的发展。在农村体育人力资源非常匮乏的情况下, 可以不定期组织体育知识讲堂, 组织一批有体育能力的人进行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养与培训, 并利用好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师资力量, 这对推动新农村体育社区化模式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 新农村体育社区基层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 应由上至下依次成立县级体育组织、乡镇体育组织和村级体育组织。其中村级体育组织是农村体育最基层的组织, 它直接联系广大农民, 组织开展农民的体育活动。还要充分发挥村大队基层体育组织的引导、管理, 加强乡镇和农村大队对农民体育锻炼活动的管理工作, 提供专人咨询、指导。同时, 加强针对农民体育活动的政策法规制度建设, 加大新农村体育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 是促进新农村体育社区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乡镇政府机构只有自上而下制定一系列针对农民有政策倾斜的体育法规体系, 健全体育管理制度, 制定大力发展新农村体育社区化的方针政策, 拟定有效可行的具体措施, 不断完善农民的各种体育活动保障制度。有了强大的农村社区体育组织机构与社区体育指导人才及规章制度, 建设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社区化模式就会开展起来。
3 加强农民体育活动形式的生活化意识
城乡结合区开展社区体育的核心是要促进农民热爱体育运动, 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从思想上提高体育锻炼对体质健康的认识, 让农民觉得体育运动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解除农民认为的体力劳动就相当于锻炼了身体。适宜的体力劳动, 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过量的体力劳动不但不会锻炼身体, 还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其实, 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有着本质区别, 简单来看, 体育锻炼和劳动都会让人流汗、耗费体力, 表面看起来很相似, 但实际上却有本质的不同。体育和劳动最主要的区别。首先, 体育锻炼都是抵抗地球引力、使人的重心向上的运动 (比如跑、跳等) , 而劳动则是沿着地球引力方向、使人的重心越来越靠下的运动 (比如种地、除草等) ;其次, 体育锻炼使人的重心上移、步伐越来越轻盈, 劳动使人的重心下移、步伐越来越沉重。还有, 体育锻炼使人舒展, 劳动使人蜷缩, 体育锻炼能减缓人们衰老的脚步、使人留住青春, 而劳动则会加速人们的衰老。为了调动农民体育健身积极性, 农民体育活动的形式应多样性, 应具有特色乡土民情性的运动、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 使内容更贴近农民生活, 在场地的利用和时间的安排上要更利于农民生活, 从内容形式及时间安排上, 以村为社区单位, 不论老少不论男女都能参与到体育锻炼上来。农民健身活动形式生活化还应充分考虑发挥家庭的作用。因家庭是社会生活的主角, 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家庭体育更贴近生活, 更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家庭体育是社会体育的一种, 它能真实、全面、科学地反映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和亲合度。家庭体育是贯彻执行体育法规政策, 增加体育人口的重要突破口, 又是学校体育的扩展与延伸, 更是终身体育的起点与归宿。
4 结论
建设城乡结合区的农村健身社区化, 首先条件应提高农民健身的意识。其次, 加强农村体育活动的体育人才、组织管理制度及法规体系建设也很关键。最后, 在行政政策与宣传激励相结合下, 不断提高农民体育健身意识;活动形式上要因地因时制宜, 经常性开展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活动与比赛。只有这样, 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社区化模式体育活动才能有组织、有计划、有保障、稳步、快速、持续地向前发展。
摘要:城乡结合区的农村从经济、人们的生活意识思维等分析, 逐渐接近城市生活。响应党中央三农政策新农村文化建设, 其中体育文化是重要组成成分。体育文化的建设主要体现农民体育健身。城乡结合区的农村农民经济收入较好、生活思维水平提高、对身体健康重视程度提高的前提下, 为发展农民体育健身社区化创造了条件和基础。健身社区化, 可以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提高农民的身体健康, 为建设、发展和谐社会、和谐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乡结合区,农民,体育健身,社区化
参考文献
[1]胡庆山, 王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学, 2006, 26 (10) :21-26.
[2]沈梅.对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3) .
[3]张发帮.青海省农牧民体育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市场, 2012 (8) .
社区健身团队 篇5
体育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 具有强大的自然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城镇居民作为社区体育活动的主体, 他们对社区体育的看法、支持度和参与决策, 直接影响着体育事业的发展。缺乏居民基础, 一个国家、地区的体育事业是很难健康快速发展的, 体育的种种功能也难以实现。鉴于此, 本文依据管理心理学和行为学的“感知—态度—行为”之间内在特征与社会交换理论, 围绕社区居民“为什么参与 (感知、态度) 、能否参与 (能力) 、参与什么 (行为) ”等问题, 从构成城镇居民参与体育健身行为的可能影响因子入手, 寻求影响城镇居民参与体育健身行为的相关因素。
二、理论背景
心理学认为, 倾向性是帮助解释个体渴望参与某种活动或者是个体参加活动的稳定性、持久性的原因, 反映了参加活动的动机和对活动依恋的心理状态, 是解释人们参加某种活动的重要心理依据。而心理倾向则被认为是一个描述稳定态度成分, 以及预测行为持久性的结构。
Scanlan等人在过去社会心理学与组织心理学等有关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个运动倾向性理论模型。该模型表示运动员对他们参加运动的依恋的心理状态, 这种依恋的状态反映了继续参加的一种动机力量它是反映持久性的一种重要心理基础。该理论后来又经国内外学者的不断延伸和修改, 提出了“体育倾向性”的概念, 并用来研究一般运动人群 (如社区居民) 的体育倾向性的变化。
后续研究发现, 居民一致认为追求快乐、有趣是参与体育的主要动机, 而缺乏乐趣则是他们放弃体育极为重要的原因。有规律的体育活动能改善人的情绪, 表现为减少消极情绪反应如焦虑和抑郁等, 以及增强积极情绪反应如自我效能、精力充沛等。 (Cox, 1994) 认为, 身体活动能减轻或消除消极情绪如紧张、焦虑和抑郁等, 从而获得精神享受是个体参与体育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另外, 研究发现, 居民不活动的三个主要原因是:没时间、没精力、没动机。这三大障碍主要还是反映出了不锻炼者对体育的价值取向, 由于他们对体育没有正确的认知, 从而没有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以至影响到他们的体育态度。大量分析认为, 个体在体育中更多地选择自控的活动, 更愿意在体育中拥有支配权, 不愿被控制。在体育锻炼中是否有一定的自主权, 会很大程度影响个体的体育参与性及坚持性。因此, 根据以上分析, 专家学者提出了较为具体的“体育倾向性”结构模型 (如图1所示) , 该模型认为, 体育倾向性是由运动乐趣、参与选择、个人投入、社会约束、参与机会这5个前因决定的。社区居民对从事该项运动越有乐趣, 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体育运动的投入越多;他们感到这种参与给自己带来的效用越多、应继续从事该项运动的压力越大、参与选择其他替代的吸引力越小, 他们继续参与体育的倾向性就越大。
运用体育倾向性模型的方法来描述体育健身行为动机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 它提供了一个有关一种行为及其潜在心理状态的综合的与运动有关的观点。由于该模型在国外已有了相当多的研究, 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检验, 对该模型的量化分析方法也是比较先进的, 因而该模型对研究我国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行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我国社区居民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运动条件等与国外都有所不同, 因此, 在我国的特定环境下, Scanlan等人建立的体育参与行为倾向性模型是否适用、需作哪些修正, 通过体育健身倾向的分析是否能够深入分析我国社区居民体育健身行为的影响因素, 进而推动我国全民健身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则需要认真加以进一步研究的。
三、城镇居民参与体育健身行为因素分析
1. 社区居民体育活动参与心理分析
本研究根据社会交换理论的涵义, 将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行为解释为是居民对于提供的服务是否满足其心理和体验期望, 依赖于社区居民与政府组织、其他社区组织等之间的交换关系形式, 通过体育健身活动过程的感知和事先预期的对比, 如果实际感知超过活动前预期, 即差距为正值时, 居民就会产生积极的参与态度, 差距越大居民参与程度越高;反之, 负向差距越大表明居民参与程度越低。居民参与行为受诸多因素影响, 并由此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 见图1所示。
此种“交换”活动是建立在理性、利益、公平等的基础之上。“理性”表明, 社区居民是以追求报酬为基础的理性的人。因此, 把维持或提高居民身心健康作为目标, 通常得到他们积极支持。“满足利益”表明, 居民可能意识到参与体育活动需要自身一定的投入, 但感知积极影响超过其所付出的成本时, 总体上接纳体育健身。“双赢”表明, 如果社区居民与社区体育组织者的资源交换和心理感知是平等的, 居民一般愿意承受基础设施费用、与其他人共享设施等负面的影响, 通常采取容忍的态度。“公平原则”表明, 每一次交换是以公正为标准, 以确保居民为支持或参与而获得的合理公平的回报 (这些回报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 。若居民对社区体育组织者信任, 可能持积极的参与态度。另外, 交换关系不是静止的, 在一个动态的社会背景下, 在整个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居民不断评价交换结果, 若他们认为结果有利于进一步的交换行为, 将对参与社区体育活动持积极的态度。
2. 概念模型框架
(1) 模型结构
本研究依据社区居民体育活动参与心理和行为学的“感知—态度—行为”之间内在特征和社会学相关理论, 围绕分析社区居民“为什么参与 (感知、态度) 、能否参与 (能力) 、参与什么 (行为) ”等问题, 同时参考部分研究者的前期研究成果, 初步尝试构建了社区体育服务开展中居民参与体育活动行为的概念模型, 见图2示。
该模型体现了一种因果关系, 主要由6个结构变量组成, 即社区居民对体育基础知识认知、社区认同感 (归属感) 、体育活动影响的认知、居民参与能力、参与态度、参与行为等。其中, 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基础知识认知、社区认同感、体育活动影响认知等三因素影响到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态度;社区居民参与态度和自身参与能力又对居民进行“是否进行参与行为”的决策有影响;而居民的决策结果影响到其参与的具体行动。
(2) 指标体系
目前国内对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较多侧重于分析其体育参与的倾向性, 忽略了行为倾向并不能够代替行为本身的问题, 因此, 分析居民参与行为的结构, 便于制定更为具体的改进措施。根据城镇社区居民体育活动参与行为解释结构模型, 并结合四川省城镇居民特征, 我们将模型中的具体变量更为细化, 分为结构变量和观察变量 (见图2ηi) , 以便社区政府组织制定相关政策机制时作为观测、考察所用, 具体标识含义见表下所示。
四、结论与启示
1. 本文尝试引入体育倾向理论和社会选择理论, 对城镇居民参与体育健身行为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途径进行了实证分析, 在社会转型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其结论为正确认识居民参与体育行为的过程对群众体育的科学发展具有较强的意义。
2. 我国居民的体育健身参与行为由于受我国的特殊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有其相对独特的一面。因此从理论上研究我国社区居民体育健身行为的过程及形成, 从实践上探索诊断和评价体育倾向性的途径和方法, 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但是文中所提出的理论结构还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结果, 还需进一步进行论证。
摘要: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及定性研究确定构成城镇社区居民体育健身行为的可能影响因子, 建立了城镇社区居民采育体育健身行为结构概念模型, 并对影响我国城镇居民体育健身行为的相关因素及其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了健身行为分析模型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城镇社区居民,体育健身行为,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Scanlan T K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ort Commitment Model [J].Journal of Sport Exercise Psychology 1993, 15:1-15
[2]Fornell C, Larcker D F.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81, (1) :39-50
[3]CarpenterP J.A test of the Sport Commitment Model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J]. Journal of Sport Exercise Psychology, 1993, 15:119~133
[4]Scanlan TK. The Sport Commitment Mode: Measurement development for the youth sport domain[J]. Journal of Sport Exercise Psychology, 1993, 15: 16~38
[5]李正中 郭志平等:我国城市居民体育倾向性模型的构建与检验[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8, 3 (24) :34~36
[6]宋 杰 孙庆祝:城市社区体育健身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J]. 中国体育科技, 2005, 41 (4) :99~102
社区健身团队 篇6
社区居民(特别是已退休的老年人)对社区体育的管理和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体育管理部门加强社区老年体育管理, 以满足老年人的体育需求。从南京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出发,了解南京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现状,并就其不足提出了合理建议,以促进南京市社区老年体育在新的形式下健康发展,使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满足老年人体育需求。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 . 1研究对象
以南京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现状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南京市行政社区内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200人及社区工作者20人为调查对象。
1 . 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从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有关社区体育管理、老年人体育管理和社区体育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等的文献,并就其文献进行了阅读和分析,为本课题的撰写理清了思路。
1.2.2专家访谈法
对江苏省体育局、南京市老年体育协会、社区领导等相关专家进行了访谈,了解南京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最新动态, 为本研究提供了最详实的权威资料。
1.2.3问卷调查法
对南京市行政社区内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200人及社区工作者20人进行了调查,以便了解南京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现状和南京市社区老年体育组织管理的现状。
1.2.4逻辑分析法
对统计所得的数据进行逻辑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探讨,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结果与分析
2 . 1南京市被调查的社区老年人基本情况
被调查社区老年人中,男性为87人,占43.5%,女性为113人,占56.5%;年龄为60~63岁老年人78人,占39.0%,年龄为64~66岁老年人65人,占32.5%,年龄为66~70岁老年人36人,占18.0%,年龄为70岁以上老年人21人,占10.5%。
2 . 2南京市社区老年人对体育健身服务组织管理的认识情况
2.2.1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内容满意度的结果与分析
整体来看老年人对社区体育健身服务内容存在不同程度的不满意态度,其中62.0%的老年人对健身指导不满意,62.0%的老年人对健身管理不满意,59.5%的老年人对健身组织不满意,52.5%的老年人对健身宣传不满意,43.5%的老年人对收费标准不满意, 35.0%的老年人对健身设施不满意,仅有19.5%的老年人对健身环境不满意。对体育健身指导、健身管理、健身组织和健身宣传的不满意度较高,50%以上的老年人持不满意的态度,这就需要社区健身组织管理机构加大服务力度,以增强社区老年人对社区健身指导、健身管理、健身组织和健身宣传的满意度;可喜的是70.5%的社区老年人对健身环境持满意态度,说明南京市社区的健身环境得到了居民的肯定,这与南京市政府重视环境有很大关系,与南京市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2.2.2南京市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期待的服务内容
考虑到不同老年人对期待服务内容的多样性,此调查内容设为多选题,被调查者可以同时有多个选择。老年人对健身期待最强烈的为完备健身场地与设施,其次是优美的健身环境、定期举办老年体育活动、良好的健身氛围等。老年人对器材设施、健身环境、定期举办老年体育活动和高水平的健身指导的服务需求较高,有50% 以上的老年人有此方面的服务期待,因此政府应加强此方面的服务,满足社区老年居民体育需求。
2.2.3南京市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存在的问题
南京市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投入不足、宣传力度不够、缺乏体育锻炼氛围和管理部门不够重视,因为50.0%以上的居民都认为其存在问题。同时也有25.0%的老年社区居民认为南京市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存在以下问题:缺乏相应的健身指导,自己不知道如何锻炼;缺乏集体性健身活动,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缺乏相应的场地设施,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在该社区无法得到锻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南京市政府对老年社区体育的资金投入缺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健身需求;管理部门的宣传力度并不够,对体育活动不够重视,老年人自身的锻炼意识较为淡薄,不能给居民建立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2 . 3南京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内容
2.3.1南京市社区老年体育场地设施服务
通过走访和专家访谈得知:社区管理人员组织开展老年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主要来源于: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市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公园广场、经营性体育场馆等。仅有20.0%的社区管理者对社区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完全满足;25.0%的社区管理者对社区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基本满足;55.0%的社区管理者对社区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不满足。这也充分说明现有的体育设施不能够满足当今老年人体育锻炼的需求,因此社区管理者应该在充分利用现有体育资源的基础上,引导居民合理有效地借助附近体育场地设施,以满足居民的体育需求。
2.3.2南京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指导服务
在我国社会体育的不断发展中,全国城乡各地涌现出大批热心为群众健身默默奉献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同时,社会体育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不断鼓励社会体育指导员积极从事社会体育工作, 老年社会体育指导员也就应运而生。
通过访谈得知,近几年南京市也根据需求培训了几批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但是仍然不能满足众多老年人的需求。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经费不足,阻碍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正常指导;另一方面由于居民活动点较为分散,社会指导员分布不均, 不利于开展正常的社会体育指导活动。
2.3.3南京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信息服务
信息作为体育管理的一项重要要素,与人、财、物、时间共同构成体育管理的基本管理对象。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各级各类体育部门信息管理工作变得日益重要。如何管理并充分利用这些信息, 直接关系到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关系到管理工作能否正确、顺利地进行。
通过调查,社区体育管理者的宣传内容为:8人宣传内容为活动通知;5人宣传内容为健身常识;2人为其他;5人对此问题没有回答。这也充分说明了社区体育管理的宣传力度不够,内容较为单一。
社区体育管理者的宣传方式为:10人通过张贴海报的方式宣传;3人通过口头方式宣传;7人没有作答。这表明社区体育管理者的宣传方式较单一,主要通过张贴海报的方式进行宣传,相关人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确保更多的老年人了解更多的体育知识,增强体育意识,使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来。宣传内容要涉及到党和国家的老龄工作,老年体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同志对老年体育的关心和支持;老年体育的目的、性质、意义;老年体育先进典型,模范人物,老年体育受益者的事迹;老年体育活动动态;各种科学文明的老年体育项目、健身技术等。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等各种新闻媒体,不断宣传老年体育的动态,扩大老年体育的社会影响。
3结论与建议
3 . 1结论
(1)南京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力量薄弱、场地设施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群的需求。
(2)南京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活动管理者管理力度欠缺,缺乏对老年人体育活动的指导。
(3)南京市社区老年体育社会指导员欠缺,不能满足社区老人对体育健身专业指导的需求。
(4)南京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宣传活动内容和方式比较单一, 没有专门针对老年人进行宣传相关体育健身知识。
3 . 2建议
(1)加强基层社区老年体育组织管理,改善老年体育活动场地设施条件,合理开发体育资源,尽最大努力满足老年人群的体育健身需求。
(2)培养社区老年体育组织管理骨干,加强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活动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
(3)加强社区老年体育社会指导员队伍建设,以便更好的对老年体育活动进行指导。
(4)加强各方面关于老年体育的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介,促进宣传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南京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现状为研究对象,对南京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情况进行了解。结果发现:南京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力量薄弱、场地设施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群的需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活动管理者管理力度欠缺,缺乏对老年人体育活动的指导;社区老年体育社会指导员欠缺,不能满足社区老人对体育健身专业指导的需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宣传活动内容和方式比较单一,没有专门针对老年人进行宣传相关体育健身知识。并就此问题提出了建议,为南京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社区健身团队 篇7
众所周知,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人民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基础。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很多人选择了武术作为健身手段,使武术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武术是融健身性、技击性、表演性为一体的体育项目,它的内容形式和方法都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理念、艺术思想、伦理道德、兵法思想等丰富的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和渗透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医学、养生、气功以及信仰、艺术、法律、风俗等文化精华而成一体,形成了一套特殊的锻炼方法,它把技击制乱、攻守杀伐、进退往来、性命相搏的技击技术完全融会到活动筋骨、疏经通络、养神练形、悟道怡情的修身养性活动中去,并告诫后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未之”。实践表明,武术健身是人类的财富,只有在有关职能部门的领导下,对武术健身进行系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科学研究,使理论和方法逐渐现代化,并根据科学的理论,编排适合现代人身心需要的健身方法,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大量培训高质量的武术健身教练,才能有效向群众推广。
健身武术的特点,决定它作为现代人的重要健身手段。但是就目前现状来说,还存在许多问题。鉴于此,本文对临汾市社区的健身武术辅导站的482名练习者进行了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增强群众的健身意识和身体素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临汾市尧都区平阳广场、鼓楼广场、尧庙广场以及侯马、洪洞、襄汾、曲沃、古县等15个社区参与武术健身的人群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几年来有关武术健身发展情况的期刊、书籍、论文等有关资料。
2.2.2 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的内容设计根据本研究的目的,遵循社会学问卷指定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了开放和封闭回答方式,采用了现场发放并回收的方法。共发放问卷482份,回收482份,回收率100%。
2.2.3 访谈法
根据研究内容,对武术健身研究领域的武术专家、教授,以及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了访谈。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参与武术健身人群的性别分析
从表1可知,女性参加的人数远远高于男性。从调查中了解到,女性和男性在每周有意识参加武术健身活动有明显的差异,女性高于男性50%以上,女性除了和男性有同样的工作外,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家庭条件的现代化把广大女性朋友从琐碎的家务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她们和男性一样,享有工作、娱乐的权利,使更多的女性朋友走上了体育锻炼的健康之路;而男性恰恰相反,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是由于他们在家庭和社会方面充当主要角色,事务缠身,无暇顾及锻炼身体,即使参加锻炼,活动量也很有限,大部分流于形式,达不到健身的目的。另外,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是影响他们参加锻炼人数少的主要因素。成年男性朋友可能更喜爱如气功保健、篮球、象棋等其他活动项目。
3.2 参与武术健身人群的年龄分析
从表2可知,40岁以下年龄段的中青年人是参加健身锻炼最少的人群。究其原因有四点:第一,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负担较重是影响他们参加活动的一个客观原因,他们正处于赡养老人,养育子女的时期,为了事业和家庭疲于奔波。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发展,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工作繁忙夺去了他们的休息时间。所以,他们没有时间来活动。第二,在校期间终身体育意识淡薄,没有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因此,他们一出校门,体育锻炼也随之结束。终身体育是学生步入社会后,面临的一个贯穿一生的自发自主的教育过程。绝大部分是在没有教师指导组织的情况下独立、自觉地从事科学健身锻炼的,这种自主性、自觉性必须在体育意识的支配下才能实现。第三,这个年龄段的群体比较喜欢有刺激性的活动,如散手、跆拳道、空手道等是他们的首选项目,而女性朋友们则喜欢健美操、舞蹈和秧歌等活动项目,这类活动项目节奏鲜明活泼,深受她们喜爱。第四,自我感觉身体状况良好,大多数中青年人虽然知道健康的重要性,也了解武术锻炼对身体的益处,但是由于这个年龄段的人精力和体力都相对比较充沛、旺盛,在生理和心理上对锻炼需求的意识不强,对健身掉以轻心,过着预支生命的生活。和这个年龄段的人相反的是50—60岁的中老年人群,他们参加武术健身的积极性较高,人数也很多;到70—80岁这个年龄段的群体,大多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活动能力差或行动不方便,或是受季节、气候、温度、锻炼地点离家远等客观因素影响,也是参加人数少的主要原因。
3.3 参与武术健身者的疾患统计分析
从表3可知,参加武术健身的群体中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居多,约占总人数的72%左右。有权威资料显示,目前世界患慢性疾病的人的年龄正在逐步向年轻化发展,如循环系统疾病,具体到临汾地区这个问题表现的尤为明显,其主要原因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比过去有了显著提高。在饮食上摄入的大部分是高热量、高脂肪,又因日常工作繁忙,参加体育活动时间少,造成身体摄入能量大于支出,再加上中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衰退,体内长期积蓄高热量、高脂肪给生理及内分泌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心血管的正常工作,易引发血管硬化、高血压、脑血栓等慢性疾病,而且这种疾病往往不能引起年轻人的足够重视,使其成为他们身体健康的隐性杀手,英年早逝,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一种惨痛。其次是呼吸、消化系统的疾病,这类疾病的主要患者是男性,他们由于长期大量的吸烟和过量的饮酒所致,多见有气管炎、肺气肿和胃病、肝病等疾病;再者是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生活中由于工作量大,休息时间少,长时间的伏案工作或过量的体力劳动,使各关节部位和精神得不到放松和调整,都会引起如关节炎、腰腿疼痛、腰间盘突出和神经衰弱、头痛等疾病,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损害。从表3可以了解到,一些武术项目对慢性疾病有特殊的疗效,如太极拳项目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结合了中医学、养生、健身气功等文化精华成一体,形成一套特殊的锻炼方法。太极拳动作轻柔缓慢,消耗体力少,易于疏经通络,陶冶情操,老少皆宜。尤其对循环、神经、运动等系统的慢性疾病疗效更为显著,其治愈率和减轻率均在50%和40%左右,消化系统的治愈率在90%以上。鉴于此,才有那么多的武术爱好者和广大群众选择了武术作为健身项目。值得提醒的是中青年健身者,要珍视生命健康,及早参加健身锻炼,不要等到患病后再去锻炼,为时已晚,将会给家庭、社会造成痛苦和损失。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为武术健身深入到老百姓生活当中和走向世界提供了挑战性机遇,这使我们务必作出战略部署,使之为人类的健康水平和精神素质的提高作出贡献,完成健身武术新的历史使命。文章通过对临汾市社区武术健身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结果显示临汾市社区参加武术健身的中青年男子偏少;参加武术健身的中老年人居多;参加者大多是慢性疾病患者。如此现状警示我们,现代人的健康状况已经差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如何利用健身武术的当代功效推动人类的身心健康,将古老的东方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理论方法来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可以预见,科学的武术健身方法将成为促进人们聪明智慧、身心健康、精力充沛、延缓衰老、益寿延年的一个重要手段,为全面提高21世纪人类的健康水平和精神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4.2 建议
为促进社区武术健身的发展,应重视中青年组人群的身心健康,积极采取措施,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加大宣传力度并告诫青年人不要透支生命,在中青年时代应打好坚实基础,为全面发展做好准备。
(1)在武术活动的场、馆中宣传武术健身的益处,积极鼓励男性参加武术健身活动,同时宣传吸烟与过量饮酒对身心健康的危害。积极组织开展大型表演、比赛活动,让更多的健康群体加入进来,同时呼吁患有慢性疾病的群众,放下思想包袱,大胆加入到武术健身活动中去。
(2)学校体育应把素质教育和全民健身计划结合起来作为战略思想的指导,把幼儿体育、中小学体育、普通高校体育及社会体育统一起来,使之互相协调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学校体育要突破只是使学生在校期间受教育的狭隘眼界,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特别是大众传媒的隐性教育融为一体,实施一种与社会进步需要紧密连接的学校体育。
(3)在人群聚居比较密集的区域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武术健身表演活动,向他们宣传武术文化和基本技能知识,使他们更进一步对武术有详细的了解,激发他们锻炼的兴趣使他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摘要:文章对临汾市社区武术健身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临汾市社区参加武术健身的中青年男子偏少而中老年人居多;参加者大多是慢性疾病患者。因此,应重视中青年参加武术健身,学校体育和社区教育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武术健身活动,激发锻炼兴趣,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临汾,社区,武术健身,对策
参考文献
[1]蔡仲林.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编写组.运动医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3]陈笑容.体育科学研究原理与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4]李绍成.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J].体育科学,2002(3).
[5]孙金玉.从“内外兼修”的整体观论武术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张明强.浅谈武术在我国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优势[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0(2).
[7]邢文华.体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
[8]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人民健身计划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1996.
[9]张发强.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J].体育科学1998(11).
【社区健身团队】推荐阅读:
社区体育健身07-04
社区健身中心项目08-20
社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方案10-10
兴学社区健身房规章制度05-25
长信社区体育健身工作计划07-08
社区全民健身运动倡议书09-06
社区全民健身点管理办法11-23
加强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建设构建和谐社区12-09
秋实家园社区2011年全民健身活动总结10-21
健身团队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