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定价(精选7篇)
激励定价 篇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制定有吸引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 将人力资源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结合起来, 从而激发人力资源的责任心、积极性和创造性, 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必由之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产权的明晰, 财务理论的发展, 为人力资源薪酬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其产权属性回归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财务定价与人力资源资本化
其一, 财务定价理论。企业使用任何资源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从财务上确定资源的价格, 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直接定价, 一种是间接定价。直接定价是在使用资源之前, 即商议确定资源的使用价格, 间接定价是在使用资源之前, 不能用契约确定资源的具体价格, 而是确定一种收益的权力, 即剩余索取权 (张小宁, 2001) 。
企业使用人力资源也必须付出一定代价, 同样将人力资源的定价也分为直接定价和间接定价两种。人力资源的收益分为工资、奖金、津贴、企业福利、社会保障金、股权收益、利润分成等, 在这些收益中, 工资是对人力资源的直接定价, 奖金、津贴、企业福利中部分属于直接定价, 部分属于间接定价, 而股权收益、利润分成等属于间接定价。直接定价和间接定价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直接定价比较稳定, 且有契约保护 (如劳动合同) ;间接定价不稳定, 缺乏契约保护或者契约保护的是不稳定的收益 (如股份协定) 。
其二, 人力资源资本化。不论人力资本是由谁投资形成的, 人所具有的创造剩余价值的潜能或生产能力最终是劳动者个人所有的, 人力资源的这种天然个人私产的性质使人力资源具有明显的产权特征。随着经济扩张和契约理论的发展, 生产要素逐渐分化为两类, 一类是财务出资者投入的非人力 (财务) 资本, 一类是人力资本所有者投入的人力资本。在资源自由和灵活配置的市场环境下, 人力资本在生产经营要素契约中日益显现出更为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决定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不可分离性, 这种特殊的产权特征导致企业合约的不完全性, 也必然会影响企业所有权的特定安排。
人力资本所有权的特殊性决定人力资本所有者不仅应得到相当于人力要素价格的固定收益 (直接定价) , 也应索取相当于风险收益的剩余收益 (间接定价) 。所谓人力资源资本化, 即是对人力资源的间接定价, 具体来讲就是指劳动力将其自身价值或者劳动贡献的大小合理地折合为一定的比例或股份, 并按照其所占比例或数量的大小与物力资本所有者共同参与剩余收益的分配。高的利润压力可能造成经营决策的短期行为, 如经营者可能通过削减研发费等来增加当期利润。而人力资源资本化的优点之一就在于将经营者收益和企业的长远发展联系起来, 调动放眼长期利益的积极性。
二、薪酬激励方式评价
目前世界流行的多数薪酬激励理论发源于美国。劳动者报酬按照支付形式分为经济性报酬和非经济性报酬, 薪酬主要指经济性报酬。按照激励期间长短, 薪酬激励包括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两种, 短期激励主要是固定薪酬等方式 (直接定价) ;长期激励涵盖了股票激励、年度奖励、递延奖金支付等方式 (间接定价) 。职工薪酬往往是多种方式的组合, 不同企业的薪酬结构并没有固定模式。研究表明, 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薪酬水平明显增长的同时, 其薪酬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陈晓东等, 2008) 。
固定薪酬是劳动者取得的相对固定的工资、福利和补贴等报酬。固定薪酬与经营业绩没有直接联系, 因此所起到的激励作用有限, 但它至少会起到一种保障作用。年度奖励通常按企业利润的一个固定百分比计算并在各部门和各层次管理人员之间进行分配。因此, 年度奖励与工作业绩和劳动者的劳动贡献之间有了较为紧密的联系, 激励效率得到了提高。但年度奖励不能很好地抑制经营中的短期行为, 由此出现了递延奖金这种激励方式。递延奖金即将经理人员的应得奖金延迟发放, 将来经理人员能否收到该笔奖金则要看经理人员在递延期中能否继续努力工作, 这就激发经理人员关注企业长期利益。股票激励包括股票期权、干股、岗位股、贡献股、知识股等。
三、基于美国金融危机的思考和建议
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 暴露了美国薪酬激励体制的重大缺陷。近年来, 美国企业的激励机制呈现出这种规律:高管层次越高, 固定薪酬所占的权重越小, 中长期激励等间接定价方式所占的权重越大。美国公司法一般没有高管薪酬或激励机制的强制性规定。在经济繁荣阶段, 高管缺乏从长期视角来考虑如何提升公司价值的约束机制, 极不合理的激励结构足以使其将潜在风险弃之不顾。因此, 自危机爆发时始, 高管的高薪便一直饱受质疑和诟病。笔者认为, 美国薪酬激励方式之所以暴露出严重缺陷, 根源实质上不在于人力资源资本化本身, 而在于人力资源资本化比例的确定和薪酬激励方式的选择欠稳健, 以及缺乏有效的内外部监控机制。因此, 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 合理确定资本化的比例。在现代公司制下, 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经营收益和经营风险主要由股东取得和承担, 而从事经营管理的职责主要落在经理身上。股份公司是为了解决资本所有权分散性与生产集中性的矛盾而出现、是为了适应风险能力与经营能力分布不对称而产生的。股东和经理之间是有冲突的, 这源于经理没有拥有百分之百的剩余索取权。假定在全部剩余索取权中经理占有α (0≤α<1) , 当经理增加努力时, 全部努力成本由其自己承担, 却只能获得其努力所创造收入增量的α部分;当经理增加在职消费时, 他只承担相应成本的α部分, 而全部的享受好处归自己 (乔彦军, 1999) 。无论是财务资本所有者还是人力资本所有者, 都会权衡其成本和收益, 并参考市场对人力资本的定价, 在博弈中达到某种均衡。在人力资源资本化中, 要合理确定资本化的比例, 并与人力资源的直接定价结合起来, 采用组合薪酬激励方式。实现多方“共赢”是困难的, 可能无法达到最优的程度, 但至少能在重复博弈中确定一个让双方都相对满意的方案。
第二, 稳健选择薪酬激励方式。帕累托最优 (Vilfredo Pareto, 1897) 认为在不会使其他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 如果一项经济活动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 则该项经济活动就被认为是有效率的。“效率”在概念上体现了人们需要的满足程度 (收益) 与所费资源 (成本) 的对比关系, 因此, 薪酬激励的效率也应体现为成本与收益的比较。从个人收益与企业的经营业绩相关性而言, 固定薪酬、年度奖励、递延奖金、股票期权依次上升;从对代理成本的影响而言, 则依次下降。因为定价属性和程度的不同从相反的方向影响了各种激励方式的收益相关性和代理成本, 而且各方式的公司激励成本和个人偏好收益也不一样, 所以最终影响到由企业收益和企业成本、个人收益和个人成本的相互比较而得出的效率函数的求解, 再加之它们不同的优缺点和可以相互转化的特征, 所以不存在存废和相互替代的问题, 而各有其存在空间和应用风险。所以, 应予以综合考虑, 并在具体的方式和结构的选择上坚持稳健性原则。
第三, 健全内外部监控机制。目前, 我国薪酬激励的方式较单一, 较常见的是股票期权和干股这两种形式, 而且覆盖范围比较狭窄。建议拓展股权激励的覆盖范围, 给不可替代或替代成本较高的管理人员、市场专员、工程师、高级技工等劳动者股权, 这些人才拥有专有技能和专用知识, 他们凭借其专有技能和专用知识参加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在股权激励中尤其应坚持监控和激励并举的原则, 内外部监控机制的完善是激励机制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高管的高薪情况近几年也频繁发生在我国上市公司, 激起了民众的不满。对于我国公司而言, 在薪酬激励中增加资本化的激励方式本是应有之义, 但畸高的薪酬足以引起监管层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 应建立与薪酬激励相配套的外部监控机制, 如利益与责任匹配的问责机制 (通过谴责、责令辞职、行业禁入等手段) 、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机制等;也应完善内部监控机制, 如建立超然独立的薪酬委员会等来防治高管权力滥用。
另外, 薪酬激励是一个重要但非唯一的激励手段, 由于人力资本的异质性, 不同的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需求层次, 所以除了经济性激励外, 也应综合考虑记功、授予荣誉称号等非经济性激励方式。并且由于人力资本对组织的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依赖性, 没有企业员工之间的协作就不能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 (张炼钢, 2006) , 所以在薪酬制度的设计或变迁中也应关注组织内部不同利益群体的差别化利益诉求与反应。
参考文献
[1]陈晓东、田利华、李晏墅:《薪酬激励研究述评》, 《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3期。
[2]乔彦军:《现代企业制度与现代企业会计》,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3]张炼钢:《企业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增值实现研究》, 《现代管理科学》2006年第6期。
激励定价 篇2
(一) 背景
为建立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 越来越多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开始实施股权激励。华域汽车 (A股代码600741) 作为上海市国资委控股的国有上市公司, 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2013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 华域实施股权激励的相关条件已经成熟, 可以着手制定股权激励方案。
目前已实施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主要有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两种方式, 限制性股票即上市公司授予激励对象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 在满足一定业绩和期限条件后, 激励对象可出售股份或继续持有;股票期权即上市公司授予激励对象一定数量期权, 赋予其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以预先确定的价格和条件购买本公司一定数量股票的权利。
从激励标的看, 限制性股票是授予激励对象股票, 股票期权是授予激励对象期权, 华域汽车在制定股权激励方案时, 必须对这两种激励方式的激励标的价值进行测算, 合理估算激励对象可获得的激励报酬, 并选择合适的激励方案。
(二) 问题的提出
为规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 中国证监会、国务院国资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 其中对于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主要有如下要求:
华域股权激励方案以上述政策法规为框架, 且满足以下假设条件:
定价基准为14元/股;限制性股票采取“2年禁售期+3年解锁期”、股票期权采取“2年限制期+3年有效期”的激励期限;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授予条件及解锁 (行权) 条件相同, 且激励对象都能满足;激励对象充分行权;3年解锁或行权按照40:30:30的比例安排;不考虑解锁 (行权) 出售股票对股价的影响。
鉴于上述假设条件, 华域汽车要选择合适的股权激励方案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限制性股票的公允价值和股票期权价值如何衡量和确定?
二是激励报酬与未来股价紧密相关, 未来相同股价条件下, 哪种方案的激励力度更大?或在达到法规限定的激励报酬上限条件下, 哪种方案对股价上涨幅度的要求更小?
三是综合考量激励报酬力度、激励成本、行权可行性等因素, 哪种方案更为可行?
二、B-S期权定价模型及应用
(一) B-S期权定价模型及基本假设
布莱克 (B lack) 和斯克尔斯 (Scholes) 于1973年提出的期权定价模型, 在期权交易中作为对标准欧式期权的估价工具得到广泛应用。由于该定价模型参数容易取得, 且不同上市公司可采用相同方法和计算公司来获取参数数据, 因此国内上市公司在计算股票期权公允价值时大多采用B-S期权定价模型。该模型有以下重要假设:
1. 股票价格行为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模式;
2. 在行权有效期内, 无风险利率和金融资产收益变量是恒定的;
3. 市场无摩擦, 即不存在税收和交易成本, 所有证券完全可分割;
4. 金融资产在期权有效期内无红利及其它所得;
5. 该期权是欧式期权, 即在期权到期前不可实施;
6. 不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
7. 证券交易是持续的;
8.投资者能够以无风险利率借贷。
B-S模型公式如下:
上述公式中:C—期权初始合理价格;S0—标的股票的现行价格;N (d2) 为标准累积正态分布函数;X—期权的行权价格;r—连续复利的年化无风险利率;t—直至到期日的时间长度;σ2—连续复利的按年计算的股票收益率方差。
(二) B-S期权定价模型在股权激励方案中的应用
无论是限制性股票还是股票期权, 二者的价值都包含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限制性股票的内在价值等于授予日股票市价与授予价格的差额, 股票期权的内在价值是行权日股票市价与授予行权价格的差额, 在所有条件可比的情形下二者的时间价值相同, 因此二者的价值都可以通过期权定价模型来估计。
B-S模型公式中, S0标的股票的现行价格、X期权的行权价格、t直至到期日前的时间长度可根据方案直接设定, r连续复利的年化无风险利率可以选择最新一年期国债利率3.60%, 连续复利的按年计算的股票收益率方差可以选用华域汽车股票过去1年历史波动率的平方, 可以用EX C EL计算得到华域汽车股票过去1年的历史波动率参约为30.959%, 因此可以计算σ2股票收益率方差为9.58%。
三、限制性股票方案分析
(一) 限制性股票公允价值的计算
由于限制性股票是激励对象在授予日就要按照授予价格全额认购, 并且需要经历2年的禁售期, 进入解锁期后, 按照40:30:30的比例分三年解锁, 因此从货币的时间价值看, 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只是一个名义价格, 是股权在解锁期每期实际授予价格的现值。计算限制性股票的公允价值, 需要通过授予价格和合适的折现率来计算实际的授予价格。
假设华域汽车限制性股票方案股票现价和定价基准同为14元/股, 则根据“授予价格不低于定价基准50%”的规定, 授予价格为7元/股;同时, 按照“2年禁售期+3年解锁期”, 并以最新一年期国债利率3.60%为折现率, 可计算实际授予价格分别为7.78元/股、8.06元/股、8.35元/股, B-S模型参数值计算如下:
由于三年解锁按照40:30:30的比例进行, 因此可计算加权平均的限制性股票公允价值为:
(二) 限制性股票方案下激励报酬的测算
根据股权激励相关规定, 在授予限制性股票时, 要求高管所获股权激励预期收益≤有效期内薪酬总水平 (含预期股权收益) 的30%。假设高管在股权激励有效期内薪酬水平 (不含预期股权收益) 为A, 预期股权收益为R, 则可计算授予时的预期股权收益为:
结合已得到的加权平均期权价格W A C=7.391元, 高管可获限制性股票数Q为
禁售期满进入解锁期后, 在不考虑交易费用和抛售对股价影响的情况下, 只要未来股价P高于名义授予价格7元, 高管抛售限制性股票即可获得股权激励报酬:
四、股票期权方案分析
(一) 股票期权价值的计算
由于股票期权不同于限制性股票, 激励对象无需在授予日支付认购资金, 只需在行权日自主决定是否行权, 所以行权价格无需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问题, 但是由于是分三年分批行权, 因此, 期权的价值会因时间价值的差异而产生差异。B-S模型参数值计算如下:
由于三年行权按照40:30:30的比例进行, 因此可计算加权平均的期权价格为:
(二) 股票期权方案下激励报酬的测算
根据股权激励相关规定, 在授予股票期权时, 要求高管所获股权激励预期收益≤有效期内薪酬总水平 (含预期期权收益) 的30%。假设高管在股权激励有效期内薪酬水平 (不含预期期权收益) 为A, 预期期权收益为R, 则可计算授予时的预期期权收益为:
结合已得到的加权平均期权价格W A C=4.114元, 高管可获期权份数Q为
限制期满进入行权有效期后, 在不考虑交易费用和抛售对股价影响的情况下, 只有未来股价P高于期权执行价格14元, 高管通过行权并抛售才可获得股权激励报酬:
五、方案综合比较和总结
通过前面的分析和计算, 分别得到在未来相同股价P条件下, 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的预期收益:
通过联立 (1) 式和 (2) 式可解得:
当解锁期 (行权期) 未来股价7≤P≤22.83元时, 限制性股票的激励报酬高于股票期权的激励报酬;P>22.83元后, 股票期权的激励报酬更高。
综合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方案, 利弊分析如下:
结论:综合以上利弊分析, 对华域汽车而言, 采用限制性股票作为股权激励方案是更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MBA智库百科《期权定价理论及应用》.
激励定价 篇3
审计定价或审计收费研究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机制在具体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竞争行为和审计执业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审计学术和实务界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国内外理论和实务界的学者纷纷就该问题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研究,形成了许多共识的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现实的审计市场的发展。现有的国内文献普遍表明,我国民间审计市场尚处在买方市场,审计的定价权主要受到客户的巨大影响,会计师事务所的激烈竞争更加剧了定价权的进一步向审计客户的转移。这些剧烈的市场变化,导致了审计收费的逐年下降趋势,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又加剧了无序的审计市场竞争态势。就总体发展趋势来看,审计收费自2006年到2008年的三年期间,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图1表明2008年的审计收费明显位于图形的最低层,2007年的审计收费在某些局部同样也位于2006年的下面,表现出一定的审计收费下降的趋势但总体上来看年和年差距不是太大。这不符合现实的客观环境,因为国家财政部要求上市公司自2007年1月1日起要统一转换为新的会计准则,因此这种新老制度的转换可能带来某些转换风险的提高,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然而,审计费用却没有明显提高,进而表明我国的法定审计行业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错误定价问题。国内外的审计定价实证研究普遍认为,审计客户的规模是影响审计收费的主要因素。为了排除审计客户规模对审计定价趋势的影响,本文计算了每单位资产的审计费用,并画出了相应的年度间变化趋势图标,如图2所示。从图2中明显可以看出,在排除规模影响后,同样存在2008年审计定价降低的趋势,因此,进一步说明我国的民间审计定价问题依然存在,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这也就构成了本文的研究动机。
2 文献综述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国内外的学者都对审计定价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国外的研究比较早形成了一些非常有借鉴意义的研究结论总结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具体有:审计定价总水平及发展趋势的研究。主要的发现有:Maher,Colson和Broman(1992)的研究表明,美国审计市场的审计定价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且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比例;学者Craswell,Francis和Taylor(1996)研究了澳大利亚1982—1987年的审计定价的数据,同样发现审计收费相对于审计范围表现出了上升幅度跟不上公司规模的上升的态势。
第二个方面主要集中在审计定价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Simunic,他在1980年发表在《会计研究杂志》(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上的经典论文“ThePricingofauditservices:Theory andevidence”最早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考察了可能影响审计定价的10大因素,引发了国内外大量学者开展相似研究,成为了在审计定价实证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一派。之后的学者有Francis(1984)、Firth(1985)和Johnson,Walker和Westergard(1995),Taylor和Baker(1981),Anderson和Zeghal(1994)等,他们分别对Simunic回归模型进行了本国化的改良,具体考察了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和加拿大等审计市场,得出了影响各国审计市场定价的变量,一致的研究结果是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规模和子公司的个数是影响审计定价的两大重要因素。
第三个方面是关于审计市场竞争与审计师变更的审计定价研究。该类研究由于考虑更多的研究背景和审计定价的影响因素,因此,更加符合现实,指导意义更大从而吸引了相当多的学者参与研究DeAngelo(1981)发表了题目为“Auditing independence,`low balling',anddisclosureregulation”的经典论文。在此后众多学者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审计定价的环境进行了深度研究,具体有:Magee和Tseng(1990)、Dye(1991),Kanodia和Mukherji(1994)运用了分析性研究方法;Schatzberg(1990)运用了实验的研究方法;Simon和Francis(1988)、Craswell和Francis(1999)运用档案研究方法等,都创新性地提出了审计定价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第四个方面主要是考察非审计服务收费对审计定价的影响程度和方向。Simunic(1984)、Palmrose(1986),Parkash和Venable(1993),Davis、Ricchiute和Trompeter(1993),Barkess和Simnett(1994),Sharma(2001),Frankel、Johnson和Nelson(2002)等都开创性地进行了本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有意义的结果。
最后一个方面主要是从审计客户的角度来观测公司治理和专家效应对审计定价的影响。目前该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外对审计定价研究的热点,具体涵盖审计委员会的特征与审计定价之间的关系、董事会特征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审计定价与代理成本之间的关系,等等。
从国内关于审计定价的研究来看,起步较晚,主要研究成果的划分可以以2001年为时间点。在2001年前,关于审计收费的研究还比较浅显,以规范研究为主,主要集中于审计定价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理论性探讨;2001年之后,由于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强制披露审计费用等信息,因此审计定价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细致,形成了许多适合我国审计基本环境的研究成果。本文把这些研究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以Simunic(1980)的多元回归模型为研究框架,加入一些影响审计定价的本地因素后直接分析影响审计定价的因素,主要有刘斌、叶建中和廖莹毅(2003),韩厚军和周生春(2003),伍利娜(2003a)、朱小平和余谦(2004),郝振平和桂璇(2004),张继勋和徐奕(2005)以及朱小平和郭志英(2006)。
第二类主要是分别从审计客户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角度,来分析对审计定价的影响。主要包括:李补喜和王平心(2006),张奇峰、张鸣和王俊秋(2007)以及蔡吉甫(2007)研究了公司治理对审计收费的影响;伍利娜(2003b)、刘运国、麦剑青和魏哲妍(2006)以及钱春杰和周中胜(2007)专门研究了盈余管理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李爽和吴溪(2004a)、宋衍蘅和殷德全(2005)以及韩洪灵和陈汉文(2007)研究了审计师变更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张继勋、陈颖和吴璇(2005)以及刘继红和周仁俊(2007)分析了企业风险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漆江娜陈慧琳和张阳以及李连军和薛云奎(2007)则专门分析会计事务所特征与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
从以上的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两个部分,可以看出我国民间审计的定价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广大的理论学者主要是专注于对影响审计定价因素的全面考量,尚没有提出一种全新的解决审计定价的研究框架体系。本文认为仅仅关注于对现有审计定价体系的缝缝补补,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审计定价的难题。因此,本文试图从根本上打破现有的审计定价模式,重新构建一种新的审计定价模式,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审计定价的难题。
3“做市商”双向报价审计定价模式的构建
做市商机制原本是用在证券市场上的一种典型运作机制,也被称为报价驱动市场。在一个典型的做市商市场,证券交易的买卖价格由做市商给出(双向报价),证券买卖双方并不直接成交,而是从做市商手中买进或者卖出证券,做市商在其所报的价位上接受投资者的买卖要求,以其自有资金或证券与投资者进行证券交易。做市商机制可以起到稳定市场、提高市场的流动性以及价格发现的功能。本文认为,这种证券市场的做市商机制经过改造同样也可以应用到审计市场上来,利用该种机制的价格发现的功能,可以解决审计定价的基本问题。具体的应用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做市商机制应用的前期准备环节,主要包括:现有审计服务买卖关系的调整;审计定价交易系统的开发;法律、法规的局部修整。第二步,做好在审计定价做市商模式中起到核心双向报价作用的做市商的选择和动态调整。最后一步,审计定价做市商模式的动态监管体系的构建。
在第一步当中,前期准备环节相当重要,它构成了审计定价新模式的应用前提要件。首先,交易规则应做相应的变化,即取消审计客户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直接的委托关系,改为双方都直接与审计做市商发生委托关系。接着开发相应的适合审计竞价的交易系统,该系统应该能够做到连接事务所、审计客户以及监管机构,正确准时地记录双方的交易,及时对外报告审计业务的交易结果。最后是适时修改相应的法律和法规,允许某些审计做市商有一定的集中规模和双向报价收益;增加适应审计定价做市商模式的法律、法规的制定,明确审计各方的责、权、利,特别要注意制定适合审计做市商的法律要求,包括:稳定审计定价、连续不间断的审计报价以及承担信息披露的义务等。
第二步是审计定价模式的关键所在,要求做好审计做市商的选择和动态调整。由于审计做市商要承担连续报价以及协调双方交易的职责,同时作为审计做市商还应有一定的信息处理优势,以便发挥价格发现的功能。就整个审计业务的链条来看,会计师事务所是充当审计做市商的最佳人选。一方面,他们具有审计定价的信息优势,便于理性评估审计定价的高低;另一方面,事务所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监督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事务所本身监督机制、行业自律以及政府监管的三维一体的完善模式。当然,并不是每一家事务所都能成为审计做市商,应该从整个民间审计行业当中,选取那些业务规模比较大、风险机制完善以及信用记录良好的事务所作为审计做市商。就我国现有的审计市场的发展程度来看,审计做市商应该满足以下要求:(1)在整个上市公司分类审计行业中,业务收入排名靠前且在该行业有一定的影响力;(2)自身风险体系完善且最近3年没有重大审计违规行为;(3)具有某一方面的专业审计特长且得到相关业内人士的认可;(4)事务所审计人员规模、职称比例以及以往的审计经验达到最低要求。作为审计做市商的事务所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实行动态的调整,建立做市商进入、退出机制,从而优化做市商模式价值,发挥合理的审计定价调整能力。
最后一步,应该建立审计定价做市商模式的动态监管体系。具体应该包括:审计客户、事务所、行业监管机构以及政府财政部门所形成的综合监管体系。该体系应该能够接受审计客户以及事务所的监管意见,对这些建议进行客观处理;在整个监管体系当中,应以行业自律为中心,通过自律性的组织监管实现审计新模式的动态流转,对于违规情节严重的应由政府部门给以必要的监督惩戒。
以上是关于审计定价做市商模式的整体系统的描述,具体的审计定价做市商模式流程如图3所示。在该审计定价模式当中,首先审计客户和会计师事务所分别接受审计做市商的买卖报价,接着根据报价及其自身需求将数据输入竞价数据输入端口,接着由审计做市商审查双方的基本情况,确认事务所是否具有审计业务的能力并决定是否接受各方指令,按照资格能力优先、价格优先和时间优先的原则来撮合双方的交易,如果成功就通知各方签订委托审计协议,将不成功的交易重新报价进行竞价交易。应当注意该种模式下仍然允许充当做市商的事务所从事自身的审计业务,但必须与委托交易的其他业务相分离,且审计定价要参照同类审计业务的平均水平由监管部门来决定。
4 审计定价做市商模式的理论经济后果分析
制度机制的改变,将会改变利益相关人的博弈均衡结果,从而产生一定程度的经济后果。如果审计定价的模式由原来的直接商议的定价模式改变为以审计做市商为中介的间接定价模式,必将造成各相关方的利益均衡的改变,进而产生一定的经济后果。本文的经济后果分析,遵循产业经济学相关的逻辑理论:结构、行为、绩效。该理论认为,市场的结构会影响市场参与人的行为进而产生一定的绩效效果。就审计定价做市商机制模式应用的情况来看,由于引入审计做市商,提高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的集中度,从而提高了在审计过程当中审计人员的讨价还价能力,进而改变了原有的以审计客户为定价主体的审计定价结构。结构的改变一方面促使现有事务所做大做强,目的是能够竞争审计做市商的位置以及提高自身的讨价还价能力;另一方面审计劳务的供给由于集中度的提高而降低,而相应的法定审计业务是一种刚性的需求,从而变化不大,根据供需平衡的原理,审计定价必然上升,进而产生审计收益上升的绩效后果,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我国的审计低价竞争的问题。
5 结论语
我国审计定价问题由来已久广大的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和解决审计定价的难题,形成了一些颇具借鉴意义的研究结果,然而,我国审计定价的难题很难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补来解决。因此,本文构建了一个适合我国审计基本国情的一种全新的定价模式———做市商机制的审计定价模式,并且进行了理论经济后果的分析,表明该种模式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现存的审计定价偏低的问题。虽然本文系统性地构建了新模式的理论流程图,但是,仍然可能存在许多不足和缺点,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吴联生,刘慧龙.中国审计实证研究:1999-2007[J].审计研究,2008(2):36-46.
[2]张奇峰,张鸣,戴佳君.中国审计定价实证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6(6):87-93.
[3]胡波.独立审计定价悖论问题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10):61-76.
[4]隆武华,陈炜,吴林祥.海外做市商双向报价规则及其借鉴[J].证券市场导报,2005(7):61-69.
[5]赵骅,张宗益,杨武.做市商制度下证券价格的形成机制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7(2):90-94.
[6]徐正旦,谢荣,朱荣恩,唐清亮.会计研究前沿丛书:审计研究前沿[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激励定价 篇4
一、信息产品定价策略综述
目前, 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信息产品进行过定价方法、策略、模型等方面的研究, 大体来看可从传统经济、网络经济及营销管理三个方面进行概述。比如, 刘波运用英国经济学家庇古 (Pigou) 的传统经济中的价格歧视理论, 对信息产品进行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定价;干春晖和钮继新以网络经济新特性 (规模经济、共用品特性) 和信息产品特性 (成本结构和市场结构) 为依据, 提出信息产品基于功能、性能、时间的版本划分定价和包含信息捆绑、定制捆绑的捆绑定价, 以及徐晔运用网络经济中的正反馈、注意力经济、顾客锁定等原理, 提出阶段性定价和版本划分定价;张宇和张小我着重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法在信息产品定价中的应用, 以及司辉和许炜运用营销管理学中一般商品的静态和动态定价方法, 分析并制定了信息产品的定价策略。还有许多学者综合运用经济学价格形成原理、网络经济学特性、营销学定价方法对产品信息定价进行了大量具有应用意义的研究。根据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来看, 某些学者最初于2000年对信息产品定价进行理论研究, 目前取得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应用 (有关信息产品定价策略综述如表1) 。
二、影响信息产品定价的五大方面
由表1可以看出, 无论是歧视定价、版本定价还是产品生命周期定价, 其定价的影响因素都是错综复杂的, 但根据信息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过程, 大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信息产品定价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和原理阐述 (如表2) :
由表2可知:定价策略都与以上因素影响有关;影响信息产品定价因素是比较多的, 并且相互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 即很多因素之间相互关系密切, 比较难以把握其间的因果关系;每个因素的影响系数或权重大都是定性的, 是难以定量的。
三、基于关键定价因素的定价模型设想
为了进行模型构造和定量化研究, 我们从上述五个方面中选取五个关键影响定价因素。选择的原则根据经济学中的供需理论, 将定价模型公式由两部分构成, 一部分是由生产方定价公式构成, 另一部分由需求方定价影响因子构成, 两者共同合成信息产品的定价模型公式。具体步骤如下:
(一) 基于生产方的定价公式
根据经典的微观经济学M C=M R原则, 可以得到关于一个普通商品的定价公式:
由L=T R-T C-R=PQ-FC-V Q-R可推出P= (L+FC+V Q+R) /Q
其中:L———利润;T R———产品总收入;T C———产品总支出;R———风险收益;P———单位产品价格;FC———固定成本;V———单位产品可变成本;Q———产品产量。
由公式可知, 生产商的单位产品的定价为利润、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风险收益之和, 并且此时的价格也应是信息产品定价的下限。在这个公式中, 根据生产方的信息产品成本结构和开发的风险性和困难性特点, 既考虑了信息产品的较大的沉没成本 (即固定成本) , 也考虑了其预期风险收益, 以减少研发风险。
由于数字化信息产品拥有独特的自身特性和外部性特点, 决定了一般普通商品的定价公式不太适合数字化信息产品。所以, 在这个公式的基础上, 根据数字化信息产品的特质, 加上一个系数K, 称为信息产品特征系数, K值主要由需求方中的定价影响因素来确定。
这样, 信息产品定价模型数学公式为:
P=K* (L+FC+V Q+R) /Q
(二) 基于需求方定价影响因子K值确定
从营销管理中消费者行为角度考虑, 从五大定价影响方面选取M、L、U、C、P’五大关键影响定价因素, 并将K构造成为关于五大关键影响定价因素的复合函数, 即:
K=f (M, U, L, C, P’)
其中:
M:梅尔卡夫原则系数, 回答网络中有多少潜在用户的问题。梅尔卡夫原则是培养顾客基础的基础, 只有参与网络上人数越多, 网络价值也会越大, 成为信息产品消费的潜在性也就越大;
U:顾客体验效用系数, 回答潜在用户转为实际用户的关键过程问题, 即只有当潜在用户变为实际用户后, 并切实体验到信息产品的效用时, 才会继续使用该信息, 并且顾客的认识价值也是信息产品定价的上限;
L:顾客锁定系数, 回答培养顾客忠诚度和创造顾客增加值 (V alue-added) 的问题, 即对于使用信息产品后并感到满意的顾客, 生产者应去培养其顾客忠诚, 加以“锁定 (Lock) ”, 并提高其转移成本;
C:信息产品版本划分系数, 回答根据顾客价值分析 (C V A) , 针对不同顾客消费特征采用差别定价的问题;
P’:竞争对手定价系数, 回答生产者时刻关注竞争者, 以突出自己竞争策略和优势的问题。
由信息产品的定价模型公式可知, 公式中既包含了生产方的定价因素影响, 也包含了需求方的定价因素影响, 即考虑了网络经济特性对定价的影响, 也考虑了信息产品自身特性对定价的影响, 也在一定程度上既体现了信息产品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价值增值的过程, 也体现了信息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定价策略的选择。
四、结束语
本文从现有信息产品定价策略综述, 着重分析了影响定价策略的五大方面, 并从中选取五个关键因素构建了信息产品定价模型, 这也是本文的最终目的。但还存在着对此模型中各因子进行量化并构造函数关系的困难, 作者将会进一步加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波.信息产品的定价策略[J].情报杂志, 2005 (1) .
[2]、干春晖, 钮继新.网络信息产品市场的定价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 2003 (5) .
[3]、徐晔.信息产品的定价研究[J].中国物价, 2004 (9) .
[4]、张宇, 唐小我.在线信息产品定价策略综述[J].管理学报, 2006 (2) .
激励定价 篇5
1.1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于1952年后由威廉·夏普, 约翰·林特和简·莫森等人分别独立导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该模型主要研究证券市场中的均衡价格是怎么形成的, 以此来找出证券市场中被错误定价的证券。它在现实市场中得到广泛应用, 成为普通投资者、基金管理者和投资银行进行证券投资的重要工具之一。
1.2 CAPM的实证检验
(1) 陈小悦、孙爱军于2000年选取269支A股票和63支B股票以1994年9月到1998年9月的月收盘价作为样本, 无风险利率选用了3个月的定期存款平均利率, 以全部A股和B股的收益率作为市场收益率, 得出了以下结论:在这期间, CAPM无法通过有效性检验, 说明此模型在中国A股和B股市场上均不成立。
(2) 阮涛、林尚宫于2000年选取了上海股票市场四十支股票, 并以1996年到1998年的收盘价作为样本, 以上证综合指数作为市场指数, 得出结论:上海股票市场不符合CAPM模型, 所有的资产的收益率不符合正态分布。
(3) 施东晖讨论了Beta系数和相关系数R之间的关系, 得出了中国证券市场不符合CAPM的结论。
2 套利定价模型及其实证检验
2.1 套利定价模型
套利定价理论在直观上很合理, 而且要求的假设有限。APT由Ross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 1996年首次发表。APT建立在诸多模型的基础上, 并由此导出了套利定价模型, 利用这一模型可以进行无风险套利操作。APT试图提供一种比原始的CAPM更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资产定价模型。
2.2 APT的实证检验结论
Roll和Ross最早使用统计法检验了APT模型。他们使用最大似然因子分析法来估计因子载荷矩阵, 然后利用估计的因子载荷在每一时点进行广义最小二乘法横截面回归。运用这种检验方法, Roll和Ross的实证结果支持了APT模型, 因为在收益率生成过程中至少可发现3个“定价”因子。
3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套利定价模型的比较分析
3.1 CAPM和APT的区别
(1) 基本假设不同。简单形式的CAPM的若干基本假定的核心是尽量使个人相同化, 这种行为是短视的, 因为它忽略了在持有期结束的时点上发生任何事件的影响, 短视行为是非最优行为。
(2) 投资者投资范围仅限于公开金融市场上交易的资产, 譬如股票、债券、借入或贷出无风险的资产安排等等。这一假定排除了投资于非交易性资产如教育、私有企业、政府基金资产如市政大楼、国际机场等。
(3) 不存在证券交易费用及税赋。
3.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套利定价模型的联系
CAPM因为其标准化, 简单化的特点而取胜, 而且CAPM不单适用于证券市场, 对评估不动产等同样适用, 其公式的深层含义就是投资者要为所承担的系统风险而得到相应的补偿。
而APT从另一个角度导出了CAPM, 是复杂多元化了的CAPM, 它适用于任何资产组合的集合, 因此在检验该理论时不必去衡量全部资产的集合。而且APT更容易扩展到多时期收益的情况。因此在内涵和实用性上更具广泛意义。APT既是对CAPM的肯定, 更是一种补充和修正。
4 针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套利定价模型缺陷的对策
(1) 提供广义的风险度量, 一种有效的风险度量方法可运用于各类投资, 无论是股票投资、证券投资还是房地产投资, 因为这些投资都在争夺既定数量的投资资金。
(2) 区分可补偿风险和不可补偿风险。一般认为, 并非所有的风险都会得到补偿, 一个好的模型应该能区分有补偿的风险和无补偿的风险, 并对此做出直观简明的理论解释。
(3) 使风险度量标准化, 以便于分析和比较。既然风险总是相对而言的, 一种好的风险度量方法应予以标准化, 使得投资者在衡量任何一项投资的风险时, 能得出该项投资相对于其他投资的相对风险程度。
(4) 将风险度量转换成期望收益。风险度量的目标之一就是提供投资项目预期收益的估计。如果一个模型只是指出高风险可以得到好回报的笼统论断, 而不能有助于风险溢价的估计, 则该模型是不全面的。
5 结论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处于发育阶段的证券市场不仅规模还小, 法规和管理机制也不健全,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过多, 具有信息传递的结构性和技术性障碍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 说明我国证券市场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有效的市场。中国证券市场及其投资组合的非有效性, 市场的过度投机难以满足CAPM的假设条件, 减弱了CAPM模型的适用性。因此, 我们应该通过对资本资产定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我们逐步分析和理解影响资本市场定价的多方面因素, 有利于决策者采取各项措施, 提高市场的运作效率, 推动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激励定价 篇6
在经典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关于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理论延伸出了依据商品弹性定价的相关理论。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通过将需求价格弹性值与1作比较,可以将产品分为富有弹性、单一弹性、缺乏弹性三种;且认为对于富有弹性的产品,降价可以增加商家的收入;而对于缺乏弹性的产品,提高价格可以增加商家收入;对于单一弹性的产品,保持原价是最好选择。
经典的弹性理论中,认为在点涨价和降价的弹性是相等的,即上涨或者下降1%,相应的使得下降或者上涨的百分比是相同的。根据弹性公式可知,和均是在和的基础上变动的,所以此处的相对量(百分比)的变动可以转化为绝对量的变动。也就是上涨或者下降1个单位,引起下降或者上涨的绝对量是一样的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针对某产品、在同一个时点,涨价1个单位引起的销量的下降的数量与降价1个单位引起的销量上升的数量通常是不一致的,因此,我们应该对涨价的弹性与降价的弹性进行细分。
通过比较、和1的关系,我们可以将产品分类为以下6种情况:
(1)即涨价和降价都将引起销量的比较大的变动,但是涨价引起的销量下降的量比降价引起的销量上涨的量小。
(2)即涨价和降价都将引起销量的比较大的变动,但是涨价引起的销量下降的量比降价引起的销量上升的量大。
(3)即涨价和降价都只引起销量的很小的变动,但是涨价引起的销量下降的量比降价引起的销量上涨的量小。
(4)即涨价和降价都只引起销量的很小的变动,但是涨价引起的销量下降的量比降价引起的销量上升的量大。
(5)即涨价引起的销量下降的量比较大,而降价引起的销量上升的量很小。
(6)即涨价引起的销量下降的量很小,但降价引起的销量上升的量比较大。
我们假定:
涨价时的销售收入为A,降价时的销售收入为B
通过比较A、B与的大小,可以得知在不同情况下,应该采取涨价或是降价策略。比较结果如下:
(1)(1)(2)均为,此时选择降价策略。
(2)(3)(4)均为,此时选择涨价策略。
(3)(5)为,此时选择保持现价策略。
(4)⑥为此时肯定要采取价格变动策略,具体由于的正负与x和y的取值相关,所以要视情况而定。
以往的经典理论,只针对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进行分类,将产品分类为正常品(又分为必需品和奢侈品)和劣等品;而对于产品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并未进行分类。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也可以依据产品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对产品进行分类,以制定不同的定价策略。
由此,我们可知,由于某产品在同一时点对于涨价和降价的需求弹性是不同的,商家应该依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以使得自己此时的收入最大化。
二、成本定价
在比较个别成本和社会平均成本在产品定价中的作用时,主流观点认为按照社会平均成本定价是价值规律的要求;作为产品价格制定的依据,一般只能是社会平均成本,而不可能是个别企业的产品成本。
社会平均成本是指部门内不同企业生产同种商品或提供同种服务的平均成本,是商品和服务的定价成本。但是,目前的文献中很少提及社会平均成本的产生条件,本文通过引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重新分析该定价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一般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1. 引入期的特点:
新产品刚刚投入市场,顾客对产品还不了解,只有少数追求新奇的顾客可能购买,销售量很低。为了扩展销路,需要大量的促销费用,对产品进行宣传。在这一阶段,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产品不能大批量生产,因而成本高,销售额增长缓慢,企业不但得不到利润,反而可能亏损。产品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2. 成长期的特点:
顾客对产品已经熟悉,大量的新顾客开始购买,市场逐步扩大。产品大批量生产,生产成本相对降低,企业的销售额迅速上升,利润也迅速增长。竞争者看到有利可图,将纷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使同类产品供给量增加,价格随之下降,企业利润增长速度逐步减慢。
3. 成熟期的特点:
市场需求趋向饱和,潜在的顾客已经很少,销售额增长缓慢直至转而下降。在这一阶段,竞争逐渐加剧,产品售价降低,促销费用增加,企业利润下降。
4. 衰退期的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产品或新的代用品出现,将使顾客的消费习惯发生改变,转向其他产品,从而使原来产品的销售额和利润额迅速下降。
根据上述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我们可知:在产品的引入期和成长期,企业面对前期高昂的研发费用、相对狭窄的市场容量和不怎么激烈的竞争,首要的任务还是弥补前期的投入成本而非盈利,此时由于市场并不成熟,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平均成本并未形成,定价的依据主要是个别企业成本;而在产品的成熟期和衰退期,企业面对十分激烈的竞争,社会平均成本逐渐形成,并据此淘汰了那些低效的企业,此时的定价依据才真正是社会平均成本。
通过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个别成本、社会成本定价理论的结合,本文得出了在产品引入期和成长期依据企业个别成本定价、在产品成熟期和衰退期依据社会平均成本定价的结论。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张春红,于云霞.需求价格弹性分析及应用[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3]科特勒.《营销管理(第1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激励定价 篇7
信息产品是指一切提供信息或以信息的编码、传输、解码等增值服务为核心的产品。信息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与一般的商品不同的是它在成本构成上具有高固定成本和低变动成本的显著特征。信息产品的这种特点使其定价遇到了困难。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 竞争市场均衡时厂商定价的根据是MR=MC=P。但由于信息产品的边际成本通常都很低, 因此如果信息产品采用边际成本的定价方法, 那么生产信息产品所耗费的前期高额固定成本就难以得到补偿。因此, 信息产品的定价遇到了一个难题:如何确定一个合理的价格, 即能使消费者接受, 又能弥补前期高额的投入成本。
二、Bertrand模型分析
Bertrand模型假定:企业制定价格时, 其他企业的价格不因它的决策而改变。并且n个寡头企业的产品是完全替代产品。为了简便, 假设A和B两个企业生产的数字信息产品价格为P1和P2, 边际成本为MC1和MC2。设两个厂商面临共同的需求函数D (P) , 则A企业需求函数为:
当两企业竞相削价争顾客会产生两种情况: (1) 当MC1=MC2时, 价格降到P1=P2=MC2, 平分市场, 达到均衡。 (2) 当边际成本不同, 假设MC2>MC1, 又会产生两种情况:从短期看, 通过一次博弈产生纳什均衡。当A的价格降到P1=MC2时, 这时B生产零单位产品, A生产D (MC2) 单位产品, 即A供应整个市场需求。从长期看将产生多次博弈, B成功地降低了成本使M C 2
限制定价的做法, 仅让Bertrand寡头产生一次博弈, 虽然不会出现全体亏损, 也会使市场领导者和跟随者的利润都大为减少。于是许多潜在进入者对产品进行差异化, 从而使信息由同质产品转变成差异产品, 厂商对产品展开差别定价, 即歧视性定价。
三、基于歧视性定价策略的信息产品定价模型
根据上文的分析, 笔者基于歧视性定价策略提出以下假设: (1) 厂商具有市场势力 (即存在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 ; (2) 产品具有差异性; (3) 该市场具有多条需求曲线。为方便期间, 假设只有两条需求曲线分别为D1、D2。D1对应的是高版本产品的需求曲线, D2对应的是低版本产品的需求曲线。如图所示:
根据垄断的勒纳指数 (在这里含义扩大为具有市场势力的勒纳指数) L= (P-MC) /P=-1/Ed;L∈[0, 1], 可知P=MC/ (1+1/Ed) 。
根据加成法和成本分摊:信息产品的价格P为:
P=[C1/ (N1Q) +C2/Q+C3/ (N2Q) +C4/Q]/ (1+1/Ed)
其中, Ed为需求弹性;C1为前期的研发成本;C2为人力成本;C3为市场推广成本;C4为其他成本;Q为一个财务年度内产品生产的数量;N1为投资计划确定的回收年限, N2为市场推广的回收年限。
高版本和低版本的信息产品可据此制定价格。通常信息产品先推出高版本的产品, 此时顾客对价格敏感度较低, Ed较大, 较高的价格可回收前期高额的研发成本和市场推广成本。随着产品的普及, 低版本的产品会出现, 此时Ed较小, 前期研发成本和市场推广成本大部分也已回收, 因此价格会降低。
四、模型的推广应用
Varian在研究信息产品定价时将价格歧视的3种类型分为个人化定价、版本划分和群体定价。根据Varian的这种划分, 笔者将上述模型进行了如下推广: (1) 根据群体划分, 将需求曲线D1和D2推广至群体A和群体B的需求曲线, 探讨不同群体在不同需求曲线下该如何定价。 (2) 根据个人化划分, 将需求曲线D1和D2推广至个体1和个体2的需求曲线, 探讨完全价格歧视下该如何针对个人定价。
参考文献
[1]、张宇、唐小我.在线信息产品定价策略综述[J].管理学报.2006.
[2]、黄璐、蒋瑛.息产品多重价格定价模型研究[J].企业经济.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