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涝设施(精选3篇)
防涝设施 篇1
1我国目前内涝现状
近几年,我国城市发展的城市内涝已经越来越成为一大软肋。每年雨季来临,总有不少城市也加入“水城”行列。以西安为例,2013年5月28日西安遭暴雨袭击,雨量最大时正逢上班高峰期,多条马路积水成河,人们出行受困。2015年8月9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袭击西安,导致西安市团结南路、科技路与唐延路交汇处、西二环西侧等路段积水严重,车辆被堵。市政抢险工作人员及时摸找撬开雨水、污水井盖,紧急排涝……
2近年来内涝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方面,频次增加造成城区暴雨产、汇流时间缩短,内涝洪水的峰、量显著加大。洪水来得快,影响范围广。另一方面,道路及老城区积水情况普遍,对交通影响较大。“暴雨致北京多处积水交通瘫痪”、“西安大雨倾盆,古城变水上堵城”……同时,城市内涝已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011年9月中旬,局部地区遭遇特大暴雨,四川、陕西、河南、重庆、湖北、贵州等省份的部分地区普降暴雨,受暴雨影响较为严重的川、陕、豫三个省份出现了这个季节很少甚至不发生的洪涝灾害。这场灾害导致57人死亡,受灾人1229万,损失经济高达173亿元……
3城市内涝灾害成因剖析
(1)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大气气流季节性异常,极端天气频发,降雨量增加,很多地方出现特大暴雨,有些城市甚至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再加上我国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每年夏季大部分城市都会遭遇强降雨的袭击。短时内大量降雨,造成城市排水系统瘫痪。
(2)河道行洪能力缩减,雨水调蓄能力减小。城市水系不断萎缩,水循环系统遭到破坏。随着城市逐渐向周边扩展,以往城外的行洪河道演变成城市的内河,行洪能力减弱。城市原本不多的河流湖泊被填埋,降低了对雨水的调蓄能力,同时打破了原有的城市自然排水系统,延长了雨水的排河距离,特别是平原地区雨水出水口自然出流往往难以做到,排水不畅是因为采用了大量淹没式出流。
(3)城市内硬地面积增加,蓄水面积减少,加快了雨水汇流速度,阻断了地下水补给,加大了城市地区的径流,即雨水向低洼地更快汇集,使得径流形成规律发生变化,同量级暴雨的产流系数增大,这造成雨水基本上需通过管道排放,同时提高了径流系数,城市雨水管道的压力大大增加。
(4)竖向标高不合理,形成低洼地,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产生内涝。一方面,地面自然沉降,形成低洼地。按照城市防洪标准,为了适应防洪需求,只能在一次次市政建设中抬高路面和桥梁高度,而在城市发展中,这样做的弊端越来越大。道路和地面抬高之后,居民区相形之下就成了“低洼地”,雨天排水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另一方面,缺乏系统的竖向规划,造成个别地块建设标高不合理,或迁就现状,个别高地工程为减少土方量,标高高于周边地块,形成低洼地或高地。这使得部分道路及用地竖向不符合排水要求,地面积水难以快速汇集到排涝站,排涝站与雨水系统不配套,引起低洼地积水,雨水泵站一抽就干,间歇工作,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5)沿海地区受潮汐顶托和台风影响,造成内涝,这是沿海城市台风期内涝的主要原因。海水顶托作用,首潮汐海水水位上升从入海口灌入河道内,在顶托作用下,河水水位会上升易发生洪涝灾害。
4对策措施———构建多层次防涝体系
(1)改变排水理念,把留住雨水放在第一位
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城市治水理念,把留住雨水放在第一位。把对待城市雨洪的措施排个队,“排”字应从排头拿到排尾,“渗”字应当放在排头,重新排队顺序为:渗一(回)灌一蓄一用一排。万不得已才排,更准确地说是超过设计标准雨水才能排。
(2)完善城市竖向规划体系,提升城市的整体排涝能力
对无法通过抬高道路和地坪的高度的大面积建成区的城市来说,要满足竖向规划标准的提高,解决问题的最佳出路是:①降低涝水位;②通过改造排水管道,改变出水口位置,令其排入涝水位较低的河道;③局部强排的方法。
(3)合理的规划用地功能分区
城市的扩展应避免填湖造地,且应尽可能扩大城区湖泊,通过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达到有效地减轻城市洪灾的目的。城市建成区建议至少要有50%的面积为可渗水面积,这意味着整个城市都要有雨水收集储存系统。对城区(包括城郊)河湖实行统一调度管理,使城区与城郊河湖发挥最大除涝作用。
(4)合理确定绿地率
绿地的径流系数比硬地低很多,因此应大量建设绿地草坪。小区绿地在考虑适当草种耐淹能力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下凹式或带围埂的绿地形式为好,周边的雨水可以适当的接入绿地,增加绿地的地下水含量,减少灌溉水量。建议城市建设时尽量增加绿地率。老城改造绿地率不低于25%,新建小区不低于30%。
(5)选用合适的工程材料,建设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是由各种开敞空间和自然区域组成,包括绿道、湿地、雨水花园、森林、乡土植被等,指一个相互联系的绿色空间网络。该系统自身可以自然地管理暴雨,改善水的质量,减少洪水的危害,节约城市管理成本。如雨水罐可收集场地雨水进行直接利用,兴建绿色屋面可减量、截污建筑屋面的雨水;初期弃流装置可对各种源头汇水面的雨水径流截污、弃流;以渗透功能为主的是下凹式绿地属于生物滞留设施;具有渗透、净化等多种功能的雨水花园是有景观功能的生物滞留设施;渗透铺装具有对多种硬化汇水面径流进行源头减量、截污功能;植被浅沟兼具径流输送、净化和渗透等功能。
(6)加强排水管道管理养护
排水设施的管理应先从治理低洼地区等脆弱点入手,随后整体推开,尽快理顺标准,进行扩建补建工作,建立长效防范机制。首先水利、市政、城建等部门要对整个城市排污、排涝情况进行一次大排查。其次应加强排水管道的建设养护,每月对排水管道养护和设施完好情况进行常规检查和抽检,并制订排水管道养护疏通和设施维护的养护计划,积泥的立即清淤,损坏的及时进行修复,杜绝安全隐患。
(7)增加资金投入,减少城市内涝
政府应加大对排水管网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排水基础设施,增加排水系统的养护和资金的投入。同时全面开展城市低洼易淹片区调查,制定各片区解决方案和排涝工程年度实施计划,设立专项资金进行易涝地区改造,按照轻重缓急有序推进。
5结语
这一现象暴露了我国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表象下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的隐患。由此可见,对城市内涝进行综合治理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车伍,杨正,赵杨,李俊奇.中国城市内涝防治与大小排水系统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2013(16).
[2]车伍,马震,王思思,等.中国城市规划体系中的雨洪控制利用专项规划[J].中国给水排水,2013.29(2)::8-12.
[3]韩洋.城市内涝控制与排水管网规划研究[D].长安大学,2014.
[4]GB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S].中国计划出版社,2014.
[5]GB50201-2014防洪标准[S].中国计划出版社.
防涝设施 篇2
【发布文号】国办发〔2013〕23号 【发布日期】2013-03-25 【生效日期】2013-03-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2013〕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暴雨等极端天气对社会管理、城市运行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加之部分城市排水防涝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调蓄雨洪和应急管理能力不足,出现了严重的暴雨内涝灾害。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总体工作要求
(一)明确任务目标。2013年汛期前,各地区要认真排查隐患点,采取临时应急措施,有效解决当前影响较大的严重积水内涝问题,避免因暴雨内涝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2014年底前,要在摸清现状基础上,编制完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二、抓紧编制规划
(二)全面普查摸清现状。各地区要尽快对当地的地表径流、排水设施、受纳水体等情况进行全面普查,建立管网等排水设施地理信息系统。结合气象、水文资料,对现有暴雨强度公式进行评价和修订,全面评估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和风险。
(三)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各地区应根据本地降雨规律和暴雨内涝风险情况,合理确定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标准,在人口密集、灾害易发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应采用国家标准的上限,并可视城市发展实际适当超前提高有关建设标准。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要根据近年来我国气候变化情况,及时研究修订《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等标准规定,指导各地区科学确定有关建设标准。
(四)科学制定建设规划。各地区要抓紧制定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明确排水出路与分区,科学布局排水管网,确定排水管网雨污分流、管道和泵站等排水设施的改造与建设、雨水滞渗调蓄设施、雨洪行泄设施、河湖水系清淤与治理等建设任务,优先安排社会要求强烈、影响面广的易涝区段排水设施改造与建设。要加强与城市防洪规划的协调衔接,将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三、加快设施建设
(五)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各地区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要做好项目技术论证和审核把关,并建立相应工作机制,提高建设项目立项、建设用地、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估、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等环节的审批效率。
(六)加快推进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建设。在雨污合流区域加大雨污分流排水管网改造力度,暂不具备改造条件的,要尽快建设截流干管,适当加大截流倍数,提高雨水排放能力,加强初期雨水的污染防治。新建城区要依据《“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和有关要求,建设雨污分流的排水管网。
(七)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各地区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控制开发强度,合理安排布局,有效控制地表径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要与城市开发、道路建设、园林绿化统筹协调,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滞渗、收集利用等削峰调蓄设施,增加下凹式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可渗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以及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新建城区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不宜低于40%;有条件的地区应对现有硬化路面进行透水性改造,提高对雨水的吸纳能力和蓄滞能力。
四、健全保障措施
(八)加大资金投入。各地区要提高城市建设维护资金、土地出让收益、城市防洪经费等用于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改造、建设和维护资金的比例。发展改革、财政、水利、环保等部门要结合相关资金渠道,对符合条件的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改造、建设项目予以支持。
(九)健全法规标准。加快推进出台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规范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和完善强制性城市排水标准,以及城市开发建设的相关标准。
(十)完善应急机制。各地区要尽快建立暴雨内涝监测预警体系,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会同气象、水利、交通、公安、消防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健全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与协调联动机制。要在2013年汛期前制订、完善城市排水与暴雨内涝防范应急预案,明确预警等级、内涵及相应的措施和处置程序,健全应急处置的技防、物防、人防措施。针对城市交通干道、低洼地带、危旧房屋、建筑工地等重点部位,要切实加强防范,并设立必要的警示标识。要加强应急能力教育和预警信息宣传,经常性地开展应急演练。
(十一)强化日常监管。各地区要加强对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和运行状况的监管,将规划编制、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要求落到实处。要严格实施接入排水管网许可制度,避免雨水、污水管道混接;加强河湖水系的疏浚和管理,汛前要严格按照防汛要求对城市排水设施进行全面检查、维护和清疏。
(十二)加强科技支撑。加强城市降雨规律、排水影响评价、暴雨内涝风险等方面的研究。全面提升排水防涝数字化水平,积极应用地理信息、全球定位、遥感应用等技术系统。加快建立具有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风险评估等功能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强化数字信息技术对排水防涝工作的支撑。
五、加强组织领导
(十三)落实地方责任。各地区要把城市排水防涝工作作为改善民生、保障城市安全的紧迫任务,切实落实城市人民政府的主体责任,加强排水防涝工作行政负责制,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体系。明确城市排水、交通、气象、消防、园林绿化、市容、环卫、防洪等有关部门的职责,形成工作合力。
(十四)明确部门分工。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通知的要求,尽快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措施。住房城乡建设部要加强统筹,指导监督城市排水防涝规划、设施建设和相关工作;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督促地方做好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安排资金予以支持;水利部要加强对堤坝等防洪设施规划、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其他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加强配合,共同做好城市排水防涝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 2013年3月25日
防涝设施 篇3
最近几年来, 由于城市建设的高强度开发, 土地硬化程度不断的提高, 甚至有些区域全面积硬化, 特别是地产经纪圈, 为了追求高利润及满足行政审批的需求, 将本区域内地下全部建设成为停车场, 隔断了雨季时雨水下渗的途径, 将雨水全部引导至城市市政道路, 而市政道路却是又一个雨水下渗隔离区, 这样导致了雨季时雨水在地面上越积越多, 市政雨水排除设施承受不了就演变为涝灾。目前我国大中型城市的痼疾是“逢雨必涝”, 然而简单的管道扩容将不能彻底的解决眼下“城中看海”的“美景”。
1 现状雨水设计、排除措施及问题
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都是按照国家制定的各城市区域设防标准来演算的, 和实际城市运行情况存在脱节的情况, 尤其是雨水管网系统, 在现状设计雨水排水流量的计算中, 径流系数、降雨强度公式采用的降雨重现期、延缓系数等参数均采用设计底线或平均值, 几十年的城市基础设施全是按照这个标准设计和建设的, 在2000年以前城市基本没有遭过涝灾, 但在后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大力发展, 城市中土地硬化程度的不断扩大, 特别是城市房产经济的发展和地下停车场的建设, 将原本可以下渗和延缓的雨水迅速的引至城市市政道路, 导致现在的多处低洼或出水不畅的节点出现被淹情况。
1. 1 设计
目前设计中使用的雨水计算参数为:
雨水流量的计算公式:
其中, Ψ为径流系数; q为降雨强度, L/ ( s·ha) ; F为汇水面积, ha。
降雨强度的计算公式:
其中, A1为重现期为1年的设计降雨的雨力; P为设计暴雨重现期; C为雨力变动参数; t为降雨历时; b为参数; n为指数。b与n两个参数联用。
降雨历时的计算公式:
其中, t1为地面集水时间, min; t2为管渠内流行时间, min; m为延缓系数 ( 暗渠为2, 明渠为1. 2) 。
从规范设计的公式中可以看出, 设计中计算雨水流量关键取决于降雨强度及汇水面积, 降雨强度关键取决于重现期及降雨历时, 降雨历时涉及一个延缓系数, 汇水面积的细致划分也是计算流量的关键。在2014年以前实施的规范中规定暴雨重现期底限为1年 ( 管道设计中取得就是1年) 、延缓系数为2、径流系数按照规范地面性质选取系数 ( 常规值为0. 6, 即为沥青表面处理后的碎石路面或大块石铺砌的路面) 。
1. 2 排除措施
目前城市雨水排除只有一条途径, 那就是将城市市区内道路及小区地面雨水收集后就近通过城市雨水管道自排或抽排至河道。
问题: 目前地球环境变化莫测, 环境恶劣程度无法正常估计, 就近几年我国城市气候来看, 一年四季如春的南部地区却降起了罕见的大雪, 以规律降雨降雪为主的北方地区却少雨少雪、偶尔出现暴雨雪, 骤雨雪。不规律的雨雪对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大强度的急雨导致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排水效果, 出现了多处大面积灾害性积水现象, 给老百姓的出行交通带来很大的不便, 在老百姓心中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大雪过后城市市政道路的积雪无处堆积, 清洁工师傅们就将大部分积雪抛洒到快车道上, 让机动车碾压化雪, 给司机师傅们带来了极大的行车及生命危险, 严重的破坏了清洁工行业在市民心目中的形象。
目前在建设和已建设的小区容积率过高, 建设单位为了满足小区居民停车问题, 将本小区区域内地下空间全部建设为停车场, 严重阻断了雨季雨水下渗的途径, 将雨水全部引至城市道路, 导致市政道路低洼地段积水严重。
2 未来雨水设计、排除理念及措施
陈吉宁 ( 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 教授介绍: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比喻城市要像海绵一样, 遇到有降雨的时侯能够就近吸收、储存、净化大部分雨水, 渗透雨水用来补充地下水, 调节水循环; 在干旱季节将雨季蓄存的水释放出来, 并加以合理的、有序的、充分的利用, 让水在城市中合理迁移。
2. 1 雨水设计中主要参数的取值
2014年新实施的规范中规定暴雨重现期底限为2年、取消设计中延缓系数2, 但径流系数未在规范中调整, 仍然按照规范地面性质选取系数 ( 常规值为0. 6, 即为沥青表面处理后的碎石路面或大块石铺砌的路面) 。实际中城市建设的大踏步前进, 土地硬化程度不断的提高, “海绵体”的不断减少, 严重地区的“海绵体”已经100% 的消失, 阻断了雨水下渗、滞蓄, 消弱了净化水体等功能, 已经将城市地面性质彻底的改变为不可下渗地面, 这样地面的径流系数在设计规范中未给出取值 ( 规范中给出的最大值是0. 9) , 建议在这样现状区域的径流系数应该取上限, 甚至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突破规范要求进行设计。
2. 2 理念及措施
1) 扭转设计观念。在设计中要考虑改变当前城市以硬化土地来改变人居环境等形式的建设模式, 在今后城市的建设设计中将强调优先考虑利用“绿色”排水措施, 如建植草沟、建下沉绿地、建湿地公园等, 以达到“慢排系统”及“源头截留”等控制为主要设计理念。
2) 合理调整和改变城市建设结构。城市建设应该以工作、居住、生活、休闲为前提, 建筑、市政及其他配套均为服务性设施, 它们的建设应该服从大自然的规律, 不能强行更改或取消大自然留下的印迹。合理的利用地形进行人类宜居环境建设, 有效的利用现状地形或优化地形来解决雨水的积水问题, 让雨水在本区域内有效的消化掉, 避免对城市市政设施造成冲击。
3) 调整公园建设理念。在城市中建造多功能休闲防洪一体公园, 可以通过土方平衡技术, 合理的挖土和堆土来创造出深浅不一的水坑和土丘, 在这些洼地四周合理敷设城市雨水进水管, 以达到储存和过滤初期的雨水的效果。这就形成了一个城市局部海绵体, 同时减轻了城市局部雨水管的压力, 建设景观及缓洪功能为一体公园, 其造价远远低于普通公园。
4) 努力改善“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根据海绵城市的建设技术指南, 城市建筑、市政工程、规划绿地与休闲广场等建设已经成为海绵体建设的载体。比如对建筑顶面进行“绿”化处理, 这样的屋顶不仅能吸收一定量的雨水, 同时还有节能功效; 在市政工程及休闲、活动场所等可以采用透水铺装面, 考虑将绿地“沉下去”是最关键措施。
全国各地城市, 尤其是内涝严重的城市应该尽可能的对现有的河湖、沟渠、坑塘、湿地等“海绵体”进行保护, 减少城市开发活动对其的影响; 通过合理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对受到破坏的“海绵体”进行修复, 并在城市规划阶段控制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伴随着城市开发建设可以新建、扩建一定数量、规模的“海绵体”。
5) 设计中采用透水铺装面。“海绵体”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 湖、河、池塘等水系是城市的“海绵体”, 花园、绿地、可渗透路面等配套设施也是城市的“海绵体”。这些“海绵体”可以将初期的雨水进行吸收、净化、储存回用, 无法接收的雨水将通过城市排水管网自排或泵站抽排, 从而有效提高现有城市排水系统的排除能力。
3 结语
城市发展势不可挡, 但要合理的发展, 从资源利用的角度看合理的“留水”是当务之急, “排水”的理念已经过时, 这也是生态文明时代我们应该践行的, 在当今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时代, 特别是中国北方地区雨水不应该是灾害, 而应该是人类福音。
“绿色海绵体”理念应该在城市设计行业中大力推广, 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城市的绿地来吸收储存、净化雨水以及回补地下水。
对自然水系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 这将大大的减少城市重污染工业 ( 如水泥厂, 钢厂等) 的产量, 为城市环境, 地球环境贡献力量。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的将园林绿化、公园绿地、景观水体等相结合, 尽量减少工程量, 大幅度的减少了城市水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 降低因城市内涝造成的巨大损失。
摘要:针对目前城市雨水设计、排除措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从雨水设计中主要参数的取值、排除理念两个方面探索了未来雨水设计及排除方法, 以解决城市排水防涝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城市,排水,设计,措施
参考文献
[1]建设部关于《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