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设施

2024-08-30

教育设施(精选12篇)

教育设施 篇1

引言

“孟母三迁”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千古佳话,它充分说明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特别重视子女的成长环境,尤其是教育环境。而在当今时代,人们对于教育环境更加重视,使得住宅周边的教育设施无疑成为房地产价格的重要影响因素,教育在房价中的资本化已经体现出来了。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Tiebout就明确了教育设施、医疗机构等公共品的提供与房地产价格的联系。他依照地方公共品提供中“用脚投票”的理论,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购买住房来表达对周边教育设施的偏好,进而对住房价格产生影响。笔者以南京市为例,通过建立特征价格模型,分别选取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设施变量,定量分析它们对房价影响的差异性。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一)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南京市的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原因之一是在主城区内,城市建设和经济高速发展,房地产市场发育成熟,特别是二手房的交易十分活跃;二是南京市主城区的公共设施完善,教育资源基本分布在此。

本文实证研究的数据主要来自3个途径:二手房出售挂牌数据、网上南京市电子地图数据和南京市住宅小区调研数据。二手房出售挂牌数据收集时间为2014年7月16日到2014年8月2日,而且在中介网站上挂牌的时间均是在搜集时间的1个月内,时间跨度较小,可以忽略时间因素对住房特征和价格的影响。收集的样本是南京市主城区339个楼盘小区的2 865套商品住房。小区与新街口的直线距离通过百度地图的测距功能完成,医院、大型超市、住房周边幼儿园、高中和大学通过搜索功能初步确定。为得到更加完整的数据,在2014年9月8日至2014年11月6日对339个小区进行实地调研。调研方式包括实地观察、直接与小区居民或者保安进行访谈。实地观察的内容主要是小区内部环境,访谈的主要内容是物业管理服务水平、所在学区及其学校质量,并对电子地图上获取的数据(医院、大型超市、邻近幼儿园、大学、高中)进行校对。

(二)研究方法

1.特征价格模型

特征价格模型可以用价格P和商品特征之间的关系表达,其公式为:

式中,P为商品的价格;Ci为商品的特征变量。

特征价格模型有三种函数形式,分别为线性形式、半对数形式和对数形式,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检验,本文最终决定采用对数形式。具体函数形式如下:

式中,P为住房总价;Ci为连续性变量,Ci为不连续性变量;α0、αi、αj为待估系数;ε为误差项;

2.变量选取及量化

本文共选择了9个教育设施变量、3个建筑特征变量、3个邻里变量和1个区位变量,共17个变量。选取的变量、变量量化如表1所示。9个教育特征变量中小学距离、小学质量、初中距离和初中质量为义务教育变量,幼儿园数量、高中数目、邻近重点高中、大学数目和邻近重点大学为非义务教育变量。

在江苏省的小学仍然存在“省实验”“、市实验”之分,所以,首先根据江苏省实验小学、南京市实验小学和普通小学将小学质量划分为三大类,然后通过询问本地居民进行修正,并将其中非常突出的小学学校划为第一档。南京市部分初中每年都会公布中考成绩达线四星高中的人数,所以,首先根据2014年中考达线四星高中人数的多少对这些初中进行考量;没有公布中考成绩的学校,属于完中类型的根据学校的星级进行评分。最后进行汇总并通过居民意见修正对初中质量档次进行划分。本文重点高中指四星级高中,重点大学是指在南京市的“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其他变量具体量化方式如表1。

二、结果分析

先对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表1),然后采用最小二乘法应用SPSS20.0软件对特征价格模型估计,三个模型回归结果如表2。

对三个模型进行检验,基本满足正态性假设、等方差性价格和独立性假设,可以分析和解释各自变量对住房价格的影响。由表2可知,义务教育模型调整的R2为0.826,大于非义务教育模型的0.789,说明义务教育模型拟合程度更高,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更高。同时,两个模型的F检验都在1%水平显著,而义务教育模型F值为1 131.402,大于非义务教育模型,其解释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更加显著。初步判定,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设施对房价的影响比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显著。

在整体市场模型中,义务教育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且小学质量和初中质量的影响程度在所有教育特征中影响程度最大,在所有变量中排名也是非常靠前,由初中质量的标准化系数大于小学质量可知,初中质量在房价中的资本化程度大于小学质量。初中距离标准化系数的绝对值为0.020小于小学距离的0.030,表明初中距离对房价的影响程度小于小学距离。表征小学的两个变量小学质量和小学距离的标准化系数绝对值之和为0.182,表征初中的两个变量初中质量和初中距离的标准化系数绝对值之和为0.186,说明在南京市单一市场中,初中对房价的影响程度大于小学,该结果在义务教育模型中同样得到验证。非义务教育变量中大学数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幼儿园数量和重点高中的标准化系数均为0.078,表明二者对房价的影响程度相同。重点大学的标准化系数为0.089,略大于重点高中,即消费者在选择邻近重点大学或是重点高中时,会优先选择居住在重点大学附近。高中数量与重点高中是揭示高中对住房价格影响的变量,但是两者的影响程度有较大差异,相差约3倍,说明高中陪读现象带来的商业价值大于人流量带来的价值。由于量化高中和大学两类教育设施的变量相同,所以,二者之间的影响程度也可以进行比较,高中数量和重点高中标准化系数之和为0.109,重点大学的为0.089,因此,虽然重点大学比重点高中的影响程度高,但是高中对房价的影响程度大于大学。

将义务和非义务教育变量标准化系数的绝对值分别相加,结果为0.368、0.206,即义务教育变量的标准化系数大于非义务教育变量,说明小学与初中对房价的影响力大于其他教育设施,“学区”效应比较显著,也验证了“学区房”价格偏高的现实。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质量存在差异,进入优质学区使家长相信自己的孩子不会“输在起跑线上”,以后进入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的机会更大,所以愿意支付更多的钱入住优质学区。

注:*** 代表 1%水平显著;** 代表 5%水平显著;* 代表 10%水平显著。

综上可知,义务教育设施在房价中的资本化程度比非义务教育的大。

三、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南京市整体市场,以及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市场的分析,探索了两者对房价影响程度的差异,最后得到的结果是义务教育设施在房价中的资本化程度比非义务教育大。笔者的研究结果也反映了目前学区房在市场中的高热度,以及教育的不均衡性,政府部门在解决该问题时,不仅需要积极推进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上升,而且还应该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从而削弱学区房效应。

摘要:以南京市为例,全面选取教育设施变量,着眼于分析义务教育设施和非义务教育设施对房价的影响。首先建立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模型,初步从模型的统计分析发现义务教育设施对房价影响程度;然后建立整体市场模型,从标准化系数绝对值之和的大小得到最终的验证。

关键词:教育设施,房价,南京市

参考文献

[1]Tiebout C.M.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6,64(5):416-424.

[2]董海军,高飞.承继与变迁:城市住房功能分析[J].城市问题,2008,(9):2-7.

[3]张宝义.天津中心城区小学“跨片生”现象的调查及其民生问题探究[J].城市,2012,(1):67-72.

[4]曹玉瑾.我国城镇住宅特征价格研究——基于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和大连的数据[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2,(5):37-38.

教育设施 篇2

——关于三峡大学的调查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2010112124 覃玉红

2010112206

李书鹏

2010112131 胡

成2010112119

惠述俊

2010112211 邵思康 概述:

现任长: 李建林

中文名: 三峡大学

所属区: 中国湖北

外文名: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硕士点: 124个

校训: 求索

院士: 16人

创办时间:1946年9月

水电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类别: 公立大学 目标定位:

学校类型:综合

学校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大学路8号

主管部门:湖北省

标准代码:11075

三峡大学是水电特色鲜明的湖北省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水利部和湖北省共建高校。该校是2000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原湖北三峡学院合并组建,是湖北省“十五”、“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大学。三峡大学地处长江之滨、三峡工程之侧的世界水电之都、西陵峡口的明星城市湖北省宜昌市。这里有举 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有宏伟壮丽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以及湖北省最大的清江隔河岩水电站。地方水电、旅游建设如火如荼;名人文化和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中医药资源和特有的生态环境资源丰富;为开展教学、科研,发展特色学科专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校训 :求索。“求索”连用成词,始于爱国诗人屈原,源出《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求索”为校训,言简意赅,既体现传统文化,又展现时代气息;既具有三峡特色,又突出 学校风格。“求索”是三峡大学文化精神的内核,更是中华民族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坚定意志以及具有积极意义的人文传统和科学精神。“求索”校训体现了学校发展历史和现实的统一、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统一、体现了科学与民主精神的统一。它不仅取法于古典名篇,而且充分反映出三峡大学的独特理念,传递出教育目标与办学理念方面的个性化追求。

校徽:扬帆索源。书海泛舟,索源蓄力,扬帆远航,三峡大学人一定能乘劲风,高扬帆,达到理想的彼岸。校名标志字体:三峡大学(用毛体)这是毛泽东同志的笔迹组合体。这一组合字体,雄浑遒劲,笔力挺拔,既体现艺术性,又具有权威性,展现了三峡大学这一“金字”招牌的神韵。基础设施:

学校占地面积3787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32.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0亿元。建有3个标准田径运动场,1座体育馆,1座综合训练馆;建有5个学生公寓小区,5个标准化食堂,有各类教学实验中心(实验室)58个,大中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万台(件),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2.18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34万册,各类电子图书42万册(件);建有160多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校园网连通全校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教师公寓、学生公寓,网络设施先进、性能稳定,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拓展。2008年被授予“中国教育和科研网三峡地区节点单位”。

三峡大学图书馆新馆始建于2002年4月,竣工于2003年7月,2003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主体7层,总占地面积:7085.0平米,总建筑面积:42605.33平米,花园面积1500平米,阅览座位4000余个。

图书馆馆舍设计理念先进,结构上采用“大开间、三统一”设计方案,使其内部空间结构简洁、明快,功能布局合理,自然通风和采光良好。功能上兼顾读者阅读、研究、自修、文化休闲及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等功能不断拓展的需要,同时对图书馆的多样化功能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划分和有序的布局;装备上凸现了“以人为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等办学办馆理念,全中央空调、自动扶梯、先进的安防消防设施为读者提供了舒适、安全、高效的学习研究环境,良好的计算机网络设施为读者方便快捷地获取文献信息资源提供了有力保障;管理和服务上注意吸取国内外图书馆先进的办馆思想和方式,进行了创新性探索:在读者服务工作上实行“藏、阅、自修”一体化;在开放方式上,取消了不利于馆读者自主自由利用图书馆的各种约束(如不自带书包或图书、就室阅览、使用代书板、阅后自行归架等),实行“全年候、全天后”的开放。现代化的馆舍、良好的空间环境、先进的管理理念、开放文明的服务为学校教育事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图书馆下设办公室、文献资源部、用户服务部、信息技术部、信息服务部、书刊阅览部等六个部室。现有正式职工83人。其中教授1人,研究馆员1人,副研究馆员18人;本科以上学历人员40人。

学校组建以来,伴随学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图书馆事业与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一是文献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图书馆文献购置经费保持了年均增长100万元的增幅,截止2006年底,图书馆馆藏总量由125万余册(件)发展到200万余册(件)。文献类型不断丰富,结构更加合理,光盘数据库、网络数据库、自建数据库累计超过60种,其中大型外文网络数据库从建校初期的“无”发展到目前的10余个,大大地改善了馆藏结构,有效地支撑了学校教学、科研及学科专业建设;二是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图书馆信息存储总容量达到12.3TB,完成装备的信息点600多个,信息传输至桌面速率全部达到了百兆,图书馆管理和业务工作实现计算机化,数字资源的比重30%以上,“三化”建设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图书馆专项工作评估;三是图书馆服务不断深化。课题查新、代检代查、定题跟踪、文献传递、馆际互借、信息报道、信息定制、决策咨询等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展,服务方式愈趋灵活多样,如设置还书箱,开展预约借书,送书上门,用户教育培训,咨询导读,文献复印、打印、扫描、光盘刻录、磁带转录等活动;四是学术氛围日益浓厚,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科研项目申报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得省级和校级重点科研项目多个。科研成果数量稳定增长,几年来已公开出版教材一部,自主开发教材管理软件一套,年均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五十篇以上,业务学习蔚然成风。五是开门办馆初显成效。为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水平,图书馆申请加入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并与中国科技情报中心、武汉大学图书馆、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等签订了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协议,在集团采购、情报服务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协作;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图书馆积极尝试免费为部分社会读者办理借阅证,受到了用户普遍欢迎;六是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几年来,图书馆党总支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围绕中心、坚定信心、凝聚人心”的工作思路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狠抓图书馆领导班子政治、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积极参与图书馆决策活动,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有效地推动了图书馆的改革、建设与发展。在图书馆党总支的组织领导下,图书馆在学校举办的文艺、体育、学习竞赛活动多次获奖,图书馆党总支、图书馆先后获得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先进工会集体、学校高教研究工作先进单位、校园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宜昌市“巾帼文明示范岗”等荣誉称号。三峡大学图书馆正朝着“管理科学、业务规范、功能完备、环境一流、服务优良的研究型、开放式、信息化新型大学图书馆”的办馆目标顺利前进。

科学研究及成果: 学校建有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电站仿真实验室、岩土工程研究中心2个原国家电力公司重点实验室(211工程建设项目),防灾减灾、水电工程施工与管理、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水电机械设备设计与维护等4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中药药理三级实验室,2个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有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水库移民研究中心2个湖北省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湖北省土家族研究中心先后在我校挂牌成立。建有水电科学研究院、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长江三峡发展研究中心、三峡文化研究中心、武陵民族研究院、建筑设计研究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分子生物学研究所、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再生能源研究所、智能视觉与图像信息研究所、应急安全管理研究所、肿瘤研究所、新型能源材料实验室等60余个校级科研机构。学校具有建筑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监理、勘测甲级资质,水利工程设计、电力工程设计乙级资质,是国家电力公司授予的水电工程建设甲级监理单位,是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确认的电气设备检测中心、土木水电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学校近5年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679项,其中国家攻关课题、“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等重点科研项目200余项,累计项目经费达5亿多元;有10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6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一等奖3项,获中国爆破工程学会特等奖1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22项;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0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公开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教材25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累计120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论文达每年500余篇;有600多项技术开发成果被应用于水电工程建设、灾害防治、大坝监测、边坡绿化、工程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化工、医药卫生、旅游规划等行业领域。近3年,学校教师共承担各级各类教学研究课题245项,其中省部级项目56项;在近两届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共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6项,其中一等奖5项。学校主办有《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三峡论坛》、《实用医学进修杂志》、《水电工程进展》、《灾害与防治工程杂志》等学术期刊

办学特色:

学校贯彻开放办学方针,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所高校建立了教学、科研和互派留学生等合作关系;设有HSK考点;开办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07年我校第一所孔子学院在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挂牌成立。

学校与武汉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兄弟高校和科研院所签定了“支持与合作协议”,与宜昌市人民政府、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等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了广泛的教学、科研合作与交流。

近5年,学校主办或承办了欧亚高校联盟第五次年会、全国合并院校经验交流暨发展战略研讨会、首届中国水电论坛、第二十二届中国控制会议、全国第九届岩石动力学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环境化学中青年学者研讨会、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08暨第七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第三届全国电力人才网络联盟论坛、三峡物流中心论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三峡高层论坛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00余次。学校成立了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长江水利委员会、香港方树福堂基金会、湖北宜化集团、国务院三峡办移民管理咨询中心等120多家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等组成的董事会;学校在全国40多个大中城市、地区以及美国成立有校友分会,参会校友达6万余人。

学校广泛开展以“围绕中心、把握方向、促进和谐”为特色的党建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师德师风、校风和学风建设,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政治 保证。学校以培育“爱国、自强、求真、创新”为主旨的“求索”精神为主线,着力营造科学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逐步形成了具有三峡大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健全了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构筑起团结、和谐、创新的育人生态环境。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校务公开民主办学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开放办学先进高校”、“湖北省城市园林式单位”、“湖北省卫生先进单位”、“湖北省绿化模范单位”、“湖北省平安校园”、“湖北省高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高校二级教代会示范单位”、“湖北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目前,全校上下正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质量固本和特色发展”战略,推进内涵建设与发展,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增强为水利电力行业和三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正朝着把学校建设成为“水电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迈进!

校园文化:

学校以活动为载体,着力营造人文、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思想政治状况、宣传舆论氛围、师生文明素质、校园综合治理等方面均呈现出新的气象。学校积极组织各种群众性的体育文化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促进教职员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师生员工的团结和深度融合。如文艺汇演、科技节、文化艺术节、书画作品展、演讲比赛、辩论赛、卡位OK大赛、戏曲表演、英语小品大赛等等。学校相继成立了乒乓球、篮球、足球、键球、龙舟等代表队,教职工中还成立了羽毛球、书画、摄影、象棋、围棋、三峡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累累硕果。近5年,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结构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共获得全国特等奖5项,一等奖26项,二等奖66项,三等奖93项;获得湖北省各类学科创新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50项,二等奖60项,三等奖52项。学校高水平足球队连续三次获得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总决赛冠军,武术队、龙舟队、篮球队、体育舞蹈队、大学生艺术团等在各级各类文体竞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为学校争得了荣誉。[2]

“求索溪”吧成立于2010-04-09 21:30,第一任吧主“三峡在我心中”于2010年4月13日申请成功。2009年5月26日,百度大学类贴吧集体失声,经过一段时间等待之后,大学类贴吧以班级俱乐部的形式展现在所有人面前。由于新大学贴吧的种种不便,一些新老吧友们便自发成立了一个以“求索溪”命名的新贴吧,经过第一任吧主的大力宣传和新老吧友的努力,这个以在学校家喻户晓的求索溪命名的新贴吧很快便在新老吧友们之间走红。

求索溪吧主要致力于新生疑问解答、校园话题讨论、校内活动宣传、校友职场交流、吧友了解学校等功能内容。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求索溪吧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学子深造:

三峡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91年,初期与武汉大学等单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96年学校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开始单独招生。学校具有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资格和推荐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 格,是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点,是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工程硕士培养单位,面向全国招生。学校现有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涵盖理、工、医、文、管、法、教七大学科门类;学校拥有3个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类别并且工程硕士拥有10个领域可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另有2个国家立项建设一级学科博士点;拥有博士生导师31人、硕士生导师626人。目前,在校研究生1463人。

三峡大学一级学科硕士点(18个):管理科学与工程、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工商管理。

三峡大学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类别(3个):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和翻译硕士。其中工程硕士具有10个领域可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分别是水利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项目管理、控制工程、地质工程、计算机技术、工业工程和物流工程等。

三峡大学国家立项建设的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水利工程和土木工程。

教育设施 篇3

【关 键 词】农村基础教育;教育设施建设;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30-02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发展农村基础上的投资不断加大,学校师生的学习、生活设施等整体状况日渐改善。但是不可否认,在一些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现代化电教设备投入、学生住宿条件等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问题涌现出来。例如,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多年之后,我国农村地区生源大幅减少,当初为了方便学生而分散的教学点出现了教学设施利用率低下的问题,不少在家庭在经济条件改善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城市上学,更加重了这一问题。各种新老问题的存在让正在改善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显得十分艰难,因此本文意在通过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梳理,进而找到改善的措施。

一、我国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合理性有待加强

从正常的角度来看,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教育部门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因为一个地区的适龄入学人口、需要配置的教学资源,教育部门是非常熟悉的。但是我们看到,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小学建设方面,各自然村基本上都有校舍建设,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效果越来越显著、适龄入学人口日渐减少,原来的教学资源利用率越来越不足。为了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避免教师等教学资源的浪费,重新规划、集中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那么,究竟在什么地方建校就必然会影响到各个自然村的利益,尤其是部分资源还要原来的各村承担,这必然会受到相应的压力,使得规划无法完全按照教育部门的设计来进行。第二,集中教学必然涉及到学生走读的问题,如何接送学生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但是我们看到享有更多教学资源的城市都会经常发生校车事故,农村就更可想而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设计规划中,这一点根本就不在考虑范围内。第三,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规划符合一定教学水平的校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我们看到当前不少农村的教学设施规划由于资金缺少,依然无法达到既定的要求,使得很多教学环节无法正常开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监管有待加强

监管是保证规划有效落实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保障。但是我们看到,很多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没有严格落实招投标制度,很多建设都是由没有建设资质的农村承包队来进行,在建设完毕之后也没有严格的验收程序,这使得农村校舍在安全问题上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如果不能及时排查,必然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教育部门本身缺乏足够的力量去从事这项工作;另一方面,农村教育资金中的很大一部分由当地政府投入,其中各乡政府又承担着不小的比例,各地方政府在工程建设上往往会倾向于选择本地的建设队伍,对于建设资质则看得不是很重;第三,具有建设资质的正规建设公司在建设成本上肯定也不会太低,在建设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放弃正规建设公司选择相对低廉的本地建设公司就成了必然的选择。当然,我们也不排除不少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徇私舞弊的问题,因为我们看到在农村,人们的法律观念仍然相对薄弱,很多人存有“民不与官斗”的保守思想,还有一些人甚至对贪污、腐败的人存有一定的错误认识,认为那些做官捞钱是很正常的事情。这种社会自发监管的缺失也使得一些人将腐败的黑手伸向了关系百年大计的教育建设领域。

(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严重不足

纵观我国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依然非常滞后,这种滞后不仅体现在现代化设施建设上,在很多农村,甚至学生连电脑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而且还体现在饮食、住宿等基本问题上。据王紫、建文于2008年1月在青海新闻网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截止到2008年1~11月,青海省疾控中心对青海省共和、刚察、民和、化隆、湟中、大通6县1281所学校生活饮用水与环境卫生进行了现状调查,结果农村学校水质一半不合格,农村学生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校厕所环境卫生状况不容乐观。1281所学校中,集中式供水占68.93%,分散式供水占22.25%,无供水设施占8.82%。抽检地下水水样50份,不合格率为56%;集中式供水水样46份,不合格率为50%;分散式供水水样14份,不合格为50%,水质监测总体合格率为50%。部分水源周围有污染源,学校饮水防护较差,存在安全隐患。有独立供水系统的学校,对供水未进行消毒处理的占85.74%。在1281所学校中,使用非卫生厕所的占89.7%,无排污管道的占88.99%,无垃圾收集设施的占66.35%。其实不仅是在中西部存在巨大的问题,即使在浙江金华这样的东部地区,饮用水依然存在严重问题,很多农村学校不得不由卫生部门专门为其安装消毒装置。

二、改善我国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一)加大投入,解决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后顾之忧

建设规划是建立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的,正像地方官员将“居民保障房建设大跃进”的硬指标看作是地方政府违法、违规的主要原因一样,任何不切实际的规划必然会导致实际建设过程中的偷工减料、应付了事。而这也倒逼着建设规划部门不得不减低要求,进而使得农村教学在基础设施上与城市相比落后了一大截。因此,要解决上述三方面的问题,加大投入是最为根本和最为基础的措施。2012年的全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的教育资金投入将首次达到GDP的4%,其实这一目标设定的最初实现年份是2000年。可想而知,一个迟到了12年的目标给百年大计的教育带来了多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的政府部门不能仅仅满足于这一目标,而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在教育这一公共领域的投入,并且做到专款专用,尤其是侧重解决已经严重滞后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在硬件上给予其足够保障。其次,放开社会办学,积极吸纳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要避免一些地方出现的强行要求地方企业和个人捐赠的情况,是通过减免税收等方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校,进而缓解了当前农村教育资金投资不足的问题。

(二)加强调研,进一步优化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规划

在教育投入得到保障后,合理的规划就显得非常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资源不被浪费。要做出合理的规划,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工作就显得非常必要。首先要对整个学区的适龄入学儿童、经济水平等有充足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规划上做出长远考虑,避免出现之前的村村建校的浪费问题。其次,要对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模式进行细致的研究,进而找到适合自身的可供借鉴的模式,避免少走弯路。以我国中西部地区为例,人口稀少、过于分散是当地学生的主要特点。我们看到其实在美国的农村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美国大力发展远程教育,这样就使得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够享受到先进发达的教学资源。因此,我们在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也不能只简单地考虑一时的投入,而应该考虑长远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

(三)加强监管,解决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监管缺失的问题

教育设施 篇4

《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标准》《初中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标准》按照G 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提出,由全国教育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25)归口。起草单位包括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领导小组由王登峰、韩呼生、刘培俊、刘诗海、卢逊组成。

两个标准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促进教育公平”为指导思想;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中提出的“体育锻炼是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有效途径,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等要求为目标,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开展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所需的器材设施提出具有广泛适应性、科学指导性和有效引领性的装备要求。

两个标准的配备要求,立足我国地区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国情,立足促进教育公平和保障每个小学、初中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分为“基本”和“选配”两大类。“基本”要求分别规定了小学、初中完成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体育教学任务应具备的常规通用仪器设备和专用体育器材设施。所有开设小学、初中体育课程的学校均应达到该栏目的配备要求。“选配”要求是学校在达到“基本”配备要求的基础上,根据选用的教材、学校的校本课程、任课教师专业特长、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等方面的需求,在“选配”栏目中有选择地配备相应的体育器材设施,以满足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前者是满足教学所需的硬性规定,后者是兼顾发展、可供选择的弹性空间。目的在于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逐步提高所有小学、初中学校的体育教学条件装备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有条件的学校配备更多、更好的体育器材和设施,以促进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两个标准提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教学器材设施装备的水平和质量也将不断得到持续和快速地提升。各地区应制定切实可行的配备计划,逐步落实各项配备要求,努力提升配备水平,让基础体育教育获得良好的发展条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小学配备数量按照每年级4个平行班、每班45人的标准计算,初中配备数量按照每年级4个平行班、每班50人的标准计算,如果每年级平行班和班级学生数较多,则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器材设施的配备数量。消耗性材料如球类、毽子等是保证体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学校应根据需要及时补充。

为适应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及教育发展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对两个标准所列的“选配”栏目体育教学器材设施的品种、数量和规格进行适当调整。遵循确保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正常实施和开展,有利于体育教育的普及、提高,促进学校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开展,惠及多数学校和多数学生,以及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的原则。对于进入学校的体育器材设施的质量、安全、安装、安全使用寿命等,两个标准均作了详细规定。

1.在质量方面,凡是进入学校的体育器材设施,需取得通过资质认定的专业质量检验机构出具的合格证书或符合相关标准的检测报告。图书、挂图、音像制品应为国家正式出版物。软件应经软件产品登记和备案。2.在安全方面,体育器材所用的材料、外形和结构设计、主要零部件静负荷能力、稳定性、安全警示要求除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外,应分别符合GB 19272-2011的5.2、5.3、5.4、5.5、5.6(初中还需符合5.1)的规定。3.在安装方面,需要安装的体育器材设施应严格按照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要求进行安装,同时应符合GB 19272-2011的5.7的规定。单杠、双杠、秋千、肋木、平梯、爬竿、爬绳等涉及上下运动弹跳或可能从空中跌落的器材,其跌落防护应符合GB 19272-2011的5.3.3。4.在环保要求等方面,体育器材的安全使用寿命及疲劳性能、环保要求、表面质量、管理与维护应分别符合GB 19272-2011的5.8、5.9、5.10和第8章的规定。器材的标志和使用说明应符合GB 19272-2011的7.1、7.1.1、7.1.2、7.1.3的规定。

两个标准的执行情况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技术装备机构负责监督。

教育设施 篇5

我校于分别于2008年、2009年、2010年接收了市财政局共计8万余元(仪器7300.00元、体育器材21818.00元、50000.00元)的仪器(7300.00元)、阳光体育器材(体育器材21818.00元、)及图书(50000.00元),为了使教学资源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我校完善了《部室管理与应用细则》。我校部室管理与应用工作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突破口,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教育教学为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加快实验教学,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强管理突出应用,促使高层次多功能的资源开发、交流和共享机制的形成,整体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力促我校教育跨越式发展。

一、加强了部室建设,规范了设备管理。

货到后,学校立即安排部室管理人员一一清点数量并登记。同时学校结合实际情况添置了书架、仪器柜。对配备的图书、仪器进行了整理,分类入柜摆放、贴标签。体育器材立即安装,投入使用。对部室实行规范管理,突出抓好常规管理。认真研究体育设备和教学实验设施及图书到位后出现的一些管理问题,制定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规定,明确使用要求,落实岗位职责,努力把管理的制度建立在学校工作的每个方面,把管理的职责落实到学校的每个岗位,把管理的要求细化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与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加强了体育器材、图书、仪器室的科学管理,所有仪器分类入橱、定位存放、科学保管、定期保养、及时维修,做好清洁卫生、防尘、防潮、防腐等工作;做好防火、防盗工作,对有毒、易燃、危险物品或药品,要严格管理,进、出、使用都要严格登记。

二、完善了制度建设,确保了设施发挥作用。

要规范人的行为,必须依靠制度约束,部室管理也不例外。我校严格账册制度,每个部室都建立了总账、分账,每学年定期盘点检查、校对,并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我校制定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职责,并统一装框上墙,要求各管理人员牢记职责,熟知分管设施的性能、用途及注意事项。我校规定管理人员每学期制定工作计划,学末进行工作总结。

三、增强了应用意识,提高了设备效益。

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使用,规范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使用。只有充分使用好设备设施,直接为教育教学服务,建设和管理才有意义和价值。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首先重视科学仪器的使用率。开好科学课,通过生动多样的科学试验和兴趣活动,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其次是提高信息技术及体育器材设备的使用率。把现代技术教育的应用作为提高我校教育质量的突破口,把体育器材与全民健身运动、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以及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服务社会,丰富了教育教学内容,促进了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再次提高图书的阅读率。我校每月初分年级以班为单位由班主任牵头借阅书籍,然后分发学生,学生互相传阅,月底统一归还。学校要求学生坚持记读书笔记,写读后感。我校对设备管理、使用和教育教学应用等做了明确规定,都能坚持使用,没有闲置现象发生。通过各种应用活动及现代化学校建设,通过典型引路,达到广泛应用,举办科学教师实验展示、课堂教学展示、实验教学论文评选、冬季球类运动会、读书感征集及读书演讲竞赛等活动,扩大师生参与面,提高了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四、创新了培训形式,提高了教师素质。

我校创造条件,积极引导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掌握现代教学手段。突出以校为本培训,按照“全员参与,全面推进,注重实效,开放训练,课堂应用”的原则,以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和整合为核心,通过任务驱动、活动驱动和项目激励的办法,提高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整合力度。我校的校本培训有计划,有学时,有记录,有考评,全体教师基本会上网,能接收、发送电子邮件、上网搜索、浏览、获取、存储信息的技能;会制作课件;能把信息技术熟练应用于教学之中。

虽然我校国家配备器材管理与应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经费紧张,装备水平不高。我校教育信息技术设备短缺,微机室配置低,科学实验室无实验台。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化学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二是个别设施设备管理不规范,文化氛围不浓、教育意义不强。三是应用不是很广泛到位。我校实验室由于无实验台,分组实验开出率低;四是实验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综合素质不高,加强对教师及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已成为当务之急。

设施农业改变命运 篇6

马良来了

采访时台安县高力房镇乔坨村的菜农柳振武就一直在等一个人。这个人叫马良,是位来自外地的蔬菜收购商。

柳振武告诉记者,他以前种大田,一年只能收入几千块钱。后来搞起了大棚种植,最初种网纹瓜,现在以茄子为主。如今吃喝不愁,大棚一年能收入10多万元。是大棚种植让自己改变了命运!

种菜有个销路问题,柳振武乐呵呵地说,“销路没问题,有的是贩子,这个不愁。有些贩子来这大半天连菜都拉不着。”说话间,马良来了。

柳振武和马良已经合作六七年了,他坦率地说:“我啊,关键是看他实诚”。实诚的马良来自盘锦市,他今天在柳振武这里收了2000斤绿茄子,每斤0.8元。柳振武说,这个价格很公道。

常年活跃在高力房镇的经纪人除了马良,还有五六个。马良说:“我们每人每天都能在这儿收五六千斤菜,常年如此。蔬菜运走了,生活也一天天好了!”

乔坨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全国劳动模范柳振坤告诉记者,他们村的菜根本存不住货,价格方面根据市场变化随时进行调整。

柳振坤1979年就来到村里工作,1988年开始担任村书记兼主任。乔坨村从1991年开始搞设施农业。经过4户试种以后,开始大范围推广。不到3年,就发展到了300多栋大棚。经过不断的品种优化,村里除了主打的茄子以外,1997年,他们经过考察,最终还从日本引进了耐储存、耐运输、口感好,有着瓜王美誉的网纹瓜。“网纹瓜的市场销路没有问题,经济效益也好,每亩产值5万元以上。”柳振坤说。村里专门成立了网纹瓜生产合作社,扩大生产规模,组织生产。如今还在沈阳一家大型销售市场建立了自己的销售点,形成了销售网络。

2008年,乔坨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38万元。同年,柳振坤还有幸成为了北京奥运的火炬手,参与辽宁境内的火炬传递。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了1.6万元。柳振坤说,这都应该归功于政府发展设施农业的好政策。

为了打响品牌,他们还注册了“台绿”和“乔坨”牌商标。并通过了ISO9001∶2000、ISO9001∶2008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FOFCC有机食品验证以及辽宁省农产品及食品安全质量监督检验站的检验。

局长有话说

在台安县农经局,记者见到了雷靖音局长。雷靖音介绍说,台安的设施农业是从2006年制定《设施农业三年规划》后迅速发展起来的。6年来,县委、县政府一直在抓设施农业工作。现在,设施农业总面积已达35万亩,共建各类温室大棚8.33万栋,全县基本实现户均一栋棚。年产各类反季蔬菜100万吨,年创产值20亿元。规模的增加直接拉动效益增长,设施种植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35%以上。近年来,他们还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对种植品种进行调整。现已形成以茄子、黄瓜、西红柿等为主要品种的设施蔬菜发展格局。由于茄子的市场需求比较大,经济效益比较好,加之经过技术推广,种植户现在基本都已掌握了先进的种植技术,茄子的产量和质量也有了保障。设施农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已成为台安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

设施农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了提高产品质量,避免有些人不按照规范生产,使产品质量下降,村里的农业合作社实施统一开发,统一购苗,科学定植,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上市时间。并且实行了产品追溯制度,以网纹瓜为例,他们对每一个瓜棚都建立生产档案,严格按照产品质量规程组织生产,产品质量出了问题可以直接追究到具体棚、具体人,从而确保了质量。

据雷局长介绍,台安全县人口总数38万,其中有近30万人是农民。目前户均一个大棚,生产规模基本已经饱和。今后发展设施农业的重点,将放在提高设施农业的生产水平上,要运用现代技术生产质量更好、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还要想方设法尽可能减少劳动力,这也是降低设施农业生产成本的一种有效方式。在销售方面,由于台安本地市场规模有限,设施蔬菜主要由经济人销往沈阳、长春、大庆、哈尔滨等地,本地的农村合作社在这其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从事设施农业的农民主要承担两方面的风险,一个是市场价格风险,另一个就是自然灾害所带来的风险。是否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各方面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台安县农经局专门成立了信息办,在各乡镇都设有信息员,向农民及时准确地提供相关信息。

几年来,台安县依托资源和基础优势,坚持扶持引领,着力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设施农业专业镇和专业村,涌现出了乔坨网纹瓜、康家花卉、小红旗西红柿、高力绿茄等设施农业产业园区,新开河镇、高力房镇、达牛镇、西佛镇成为设施种植业专业镇。目前,全县已形成8个特色产业,5个特色镇场、59个特色村屯,其中棚菜生产专业村35个,特色产业收入占当地农民收入60%以上,农民人均收入超万元的村达到88个。

教育设施 篇7

在我国城市建设主体越来越多元化,城市居住用地开发和居住区建设日益表现为市场行为主导的格局下,传统的基础教育设施规划模式正不断受到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

1、相关控制指标粗糙。

相关国标中基础教育设施的服务范围基本都是按照指导服务半径或者千人指标来计算。忽视了“不同的城区特点”,进而使得规划的指标控制缺少弹性,在实际中操作中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2、设施布点与城市社区之间的空间组织问题未受重视。

由于基础教育设施质量的实际差别,以及设施的微观规划缺陷,造成若干城市空间组织上的问题。单纯从规模、服务半径方面出发的指标控制,难以解决该类设施与周边其它城市用地之间的空间组织问题。

1 余姚基础教育设施概况

随着余姚中心城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城市建设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的拓展,城市基础教育设施越来越显得发展滞后,难以满足居民对设施服务日益增长的使用需求。主要表现在:

1.1 设施分布不均衡。

老城区基础教育设施密集,覆盖范围重叠,而新区基础教育设施匮乏。城市发展初期,老城区人口密集,基础教育设施也相应集中。在当前居住不断向外拓展的过程中,加重了居民家庭生活和城市运行的成本。

1.2 部分既有设施质量难以提升。

首先,老城区内部由于用地规模限制,旧有设施难以扩容升级。其次,优势资源分布不均,服务功能较差的设施难以吸引使用人群,进一步加重少数优质基础教育设施的运行负担。

就这些问题的成因来看,尽管最根本原因是基础教育设施投入不足,但也存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未能提前预留设施发展空间,以及既有设施运营未能优化组织的问题。

2 设施的空间配置绩效评估

2.1 服务半径的确定

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版)(简称国标)中,规定基础教育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国标中“教育”类设施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四项。中学为居住区级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小学和幼儿园为小区级设施。《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和国标中都规定中学绝对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m,小学绝对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后者规定幼儿园绝对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m。

本文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国标中“绝对半径”优化,分析纳入城市道路因素后的“相对时空半径”。确定15分钟作为适宜的出行时间,结合各交通方式的行驶速度,得出针对各类基础教育设施的相对时空服务半径标准。

2.2 空间覆盖度分析

2.2.1 幼儿园

余姚的幼儿园总体服务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短期内难以达到全覆盖的目标,因此今后设施布局应当首先满足在自行车和公交车相对时空半径下的服务全覆盖。分片区比较结果显示,幼儿园服务覆盖率存在很大差距,层次分布较明显。中心片区的幼儿园服务覆盖率较理想,步行相对时空半径下覆盖率达到62.86%,自行车、公交车覆盖都近100%;西南片区公交车相对时空半径覆盖尚可;其他三片区都处于较低水平。

2.2.2 小学

全区范围内,小学在绝对半径下小学的覆盖率为35.25%,在步行相对时空半径下小学的覆盖率为30.66%,在自行车相对时空半径下小学的覆盖率为76.27%,在公交车相对时空半径下小学的覆盖率为85.22%。小学覆盖率较为理想,下一阶段的主要目标应该着力提高步行条件下的覆盖率,提升服务便捷性。5个片区的小学覆盖率呈三个梯度。第一梯度中心片区服务较理想,步行达到58.97%。西南片区和东北片区次之,东南片区和西北片区服务覆盖相对较弱。

2.2.3 初中

余姚初中的服务水平处于较低层次,自行车相对时空半径下仍存在较大覆盖盲区,同时存在较大面积的服务重叠区,有限的资源在空间上未能得到合理的配置。下一阶段的应当着力进行布局调整规划,首先实现自行车、公交车出行的全覆盖。比较结果显示,初中服务水平呈三个梯度(图3-7)。中心城区覆盖度较高基本能够满足自行车出行和公交车出行需求,城东、城南、西北片区覆盖水平相当,东北片区初中发展水平低,服务盲区较大。

3 空间配置目标

根据各类设施服务覆盖率现状值与理想状态的差距,确立设施服务水平的量化指标,即设施在不同服务半径下覆盖率的近期(2010年—2015年)、中期(2015年—2020年)、远期(2020年—2030年)三级目标体系,设定相应的覆盖率目标值(表2)。

近期目标(2010年—2015年):实现全区教育设施在公交车或自行车相对时空半径下的服务覆盖率达到70%以上,步行相对时空半径下的覆盖率达到30%以上。

中期目标(2015年—2020年):实现设施在公交车或自行车相对时空半径下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在步行相对时空半径下的服务覆盖率达到50%以上。

远期目标(2020年—2030年):力争实现设施公交车或自行车相对时空半径下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在步行相对时空半径下的服务覆盖率达到80%以上。

4 规划应对与相关政策

4.1 弹性设置服务半径

基础教育设施布局应在“幼儿园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下,使服务半径更具弹性和灵活性,分级、分期、分区做出选择。

余姚各分区分类基础教育设施的服务覆盖水平存在一定差距,需要根据发展现状,制定有针对性的分区发展政策。基于不同地区的设施发展现状,将主要引导的教育设施使用出行方式分为:以步行为主,车行为辅;以自行车、公交车为主,步行为辅;以公交车为主三类。以便得到综合效益最优的服务半径,进行有针对性的现状设施布局调整,达到实现设施服务覆盖率最大化的目的。

4.1.1 引导出行方式以步行为主,车行为辅

中心片区:主要问题在于区域内幼儿园、小学分布不均衡,存在大范围服务重叠区。建议以步行交通方式为导向,结合城市发展更新,通过合理的布局调整规划,促进区内教育均衡布局的同时,积极向片区外围扩散优质教育资源。

4.1.2 引导出行方式以自行车、公交车为主,步行为辅

东南片区:幼儿园和初中相对时空半径覆盖率都较低,短期内难以达到步行覆盖的目标。应该加大投入,加快区内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结合农居点整合,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平衡设施布点,提高覆盖率。西南片区:步行覆盖率相对较低。初中服务覆盖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区内居住人口迅速增加产生的需求。建议增加支路网密度,提高可达性,扩大服务覆盖范围;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合理设置教育设施规模,并积极实现共建共享,近期实现自行车和公交车服务半径全覆盖,远期争取实现步行范围全覆盖,以达到高品质宜居的需求。

东北片区:幼儿园和小学整体服务水平处于较低阶段,同时考虑高铁综合站建设对区域开发的带动作用,预期现状教育设施将难以满足未来高品质服务的需求。建议加强高铁站建设、公交网络优化布局以及居住区开发三方面的联动发展,加大教育设施投入,在充分利用未来交通发展优势的基础上,统筹城乡,近期倡导以公交车出行为主,配合自行车及步行作为辅助方式。

4.1.3 引导出行方式以公交车为主

西北片区:由于区内现状分布着大量的农居点,布局分散,且对服务设施投资不足,导致幼儿园、小学、初中服务覆盖率都较低。综合考虑城西未来发展趋势,区内社区主要结合工业产业设置,建议结合社区发展配套服务设施,并充分考虑分散农居点的服务需求,通过公交联系实现设施服务共享。

4.2 推行校车制度

校车制度解决的主要是交通安全和孩子教育环境的公平问题,免费校车制度,是义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基于余姚经济实力以及城市增长模式,余姚有能力也有必要走在同等城市之前,率先完善校车体系。校车制度运营本身不可能做到收支平衡,但正规的校车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性,如可大幅度减少城市的交通拥堵等。建议校车公私合营,在政府管制下,由私人提供。管制包括准入管制(车的类型、司机素质)和价格管制,同时给私人运营补贴以及一些政策优惠和补助。

校车线路必须经过精心设计,尽可能直接连接学校和社区,同时考虑校车与公交车免费换乘,通过公交车到达社区。

4.3 微观空间设计导则

学校应该结合社区布点,选址应综合考虑安全性和可达性。幼儿园尽量布置在社区内部,小学的设施应避免学生上下学穿越城市干道和铁路,不宜与商场、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及医院等场所毗邻,初高中要注意公交车的可达性。

校园出入口的道路和附属设施。基于不同类型教育设施使用引起的交通流不同,周边的道路设计应当更具针对性。幼儿园和小学应充分考虑家长陪同出行,在接近校门的道路扩大非机动车道以及步行道的宽度,此外应布置一定的休憩设施,并考虑接送家长临时停车的需要。初中具备生有独自出行的能力,应考虑初中生公交出行的需求,故中学应接近公交车站布置。

参考文献

[1]曾萍,沈陆澄.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设施规划的失灵、重整与预警──谈汕头市龙湖区中小学校布局规划的实践[J].规划师.2001(5)

[2]刘保亮,李京生.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标准的现状及课题——以广州、上海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J].规划师2001(02)

[3]杨震,赵民.论市场经济下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方式[J].城市规划.2002(05).

教育设施 篇8

1 基础教育及基础教育设施的涵义

基础教育包括初等教育及中等教育。初等教育指小学阶段的教育;中等教育指初中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本文研究的是小学、初中及高中阶段的教育设施规划。

2 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标准解读

现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SO18O-93, 2002年版) , 由国家建设部主编。目前对城市中小学校的规划布局其主要规范作用。该规范发布时, 城市用地分类采用旧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137-90) , 中小学用地属于居住用地, 是作为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 其配建水平是按照“千人指标”进行, 即按照每千居民所需的建筑和用地面积作为控制指标。

根据国家标准, 基础教育设施布局应按照服务半径布局。规范规定幼儿园服务半径为300米, 小学服务半径为500米, 中学服务半径为1000米。该规定在人口密度及阶层均值化的情况下可行,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 社区日趋老化, 而城市蔓延产生新的社区。上学适龄人口密度不一, 单用同一标准来布局, 并不合理。老化社区, 人口出生率低, 本着保证学校规模, 避免出现“麻雀”学校, 节省国家资源的目的, 此类城市区段学校布局应扩大服务范围。再者, 适当扩大服务范围, 也为后面所讲的控制单元弹性控制法留有弹性空间。这个方法对学校的分期开发提供灵活的可能性。

另外该规范还有问题, 中学均为完中。事实上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的行为能力不同, 对学校服务半径的要求也不同。初中毕业后学生有的上职业学校等, 有不上高中的可能性。因此高中和初中的密度、服务半径均应有所不同。再加上现在很多城市初中免试入学, 按居住划片进入, 而高中则是考试入学。这样的制度让初中和高中的生源大为不同。因此, 规范应提供独立式高中和独立式初中的布局规范, 而不应该一刀切。

3 基于问题导向的规划方法

3.1 指标体系优化及评价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 为了学校资源的集中, 服务半径方面相对规范, 应该做一定调整。独立高中的服务半径可以控制在1500米以上。以山东省沧州市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规划为例, 小学的服务半径定为500—1000米, 初中的服务半径定为1000—1200米, 高中的服务半径定为1500米以上。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 教育设施的布点和规模, 主要通过千人指标进行配置。沧州市各个片区的社区存在极大的差异。包括开发强度、人口结构。随着新区的建设和旧区的老化, 这种差异性会愈加明显。因此应该参考《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 通过社区人口结构进行人口出生率的预测, 通过适龄就读人口数占服务片区居住人口总数百分比, 进行计算。参照国家相关规定, 通过沧州市教育部门多年的管理经验, 小学生占居住总人口比例一般为0.066, 中学为0.033。以该值为平均值, 在规划中根据周边社区具体情况, 老旧社区的比例应该做一定下降, 新社区人口应该做一定量的上浮。通过数值的灵活性, 在控制单元内进行弹性的指标控制。

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 考虑沧州市近年快速发展, 人口机械化增长迅速。因此对部分目前为城市边缘区, 未来将过渡成为城市新区的地方, 由于外来人口迅速增加, 个别外来人口集聚区中学的学生人口数应追加外来人口的3%的学生数, 以求教育平等。

教学规模主要体现在教学班个数及每班人数上。教学班的设置主要依照国家规范, 取合理范围内的较大规模的班级数。在城市新区, 按照国家标准的班级规模, 无法满足需求。因此, 应结合沧州市情况有所突破, 实现学校的规模化发展, 提高经济效益。

每班学生数量、人均占地面积, 基本按《河北省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制定学生人数。考虑未来沧州市尤其是城市新区存在较大的人口变动, 且新区和老区存在差异。因此每班人数制定取值区间, 也便于控制单元的弹性控制。

学校班级规模制定以《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为蓝本, 结合河北省基础教育设施标准进行调整。学校用地规模指标根据学校班级规模、人均占地面积标准按照河北省基础教育设施标准计算得出, 高于国家标准。

3.2 布局规划方法———控制单元内弹性控制

控制单元具有引导性, 具有刚性和弹性两方面控制的性质。刚性控制体现在学校数量控制上。弹性控制表现在对学校项目的位置弹性控制。尤其是在城市建成区, 学校周围的城市用地在用地性质和产权上不易调整, 资金难以一步到位, 包括现有学校资源整合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 单元内新建学校为了便于控制管理建设所选为模糊位置, 具体位置根据实际开发建设情况可以适当调整, 但不能超出控制单元的范围。

控制单元内学校数量为确定数量, 每个学校规模为经过计算的准确规模。建议建设时候按给出条件建设, 确实个别学校有困难的应在本单元内用其他学校补齐。个别中学规模需要调整的在相邻中学内补齐。

(1) 控制单元控制原则: (1) 根据人口规模确定的学校规模、用地、总建筑面积等相关指标; (2) 新建学校具体位置满足最大可能性覆盖缺乏设施的住宅用地; (3) 控制单元内学校数量不得增减; (4) 新建学校位置可在控制单元范围内做适当调整, 调整位置不得超过控制单元范围。

(2) 控制单元划分原则: (1) 城市河流; (2) 城市铁路; (3) 城市主干道 (80米宽道路) 。

(3) 单元内人口计算方法: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单元划分与总规居住片区划分一致的情况。该单元的人口总数直接从总规居住片区人口容量得来。另外一种情况是单元划分与居住片区划分有所偏差的情况。则依据总体规划对所占居住片区人均居住占地面积的数值, 取其均值。该根据单元内居住用地面积, 从而得出规划控制单元内人口的数量。

分另个层面控制, 控制单元层面和学区层面。一个控制单元包含若干学区。

(1) 控制单元层面

·A控制单元人口数量=A控制单元居住用地面积/A控制单元人均居住用地面积。

·A控制单元内小学班数=A控制单元人口数量*小学生占居住人口比例 (可取近三年内的人口出生率平均值) /每班人数。

·A控制单元内初中班数=A控制单元人口数量*初中学生占居住人口比例 (可取前5-8年人口出生率平均值) /每班人数。

(2) 学区层面

·小学A-01学生数量=小学A-01招生片区内居住用地面积A控制单元人均居住用地面积*小学生占居住人口比例。

·初中A-01学生数量=初中A-01招生片区内居住用地面积A控制单元人均居住用地面积*初中学生占居住人口比例。

(注:招生片区的划定主要依据学校的服务半径和周边道路)

4 结论

教育设施 篇9

1 巴南区现状中学情况统计与分析

巴南区全区共有中学29所(完中11所,初级中学18所),共占地70.98 hm2。巴南区教育设施用地共163.59 hm2。巴南区二环以内有教育设施71处。其中,中学16所(初级中学11所,完全中学5所),其余均分布在二环以外的各个乡镇。调查中知道,完全中学主要集中在二环以内的城市中心区,二环以外的其他乡镇基本上都有至少1所初级中学,只在木洞镇、接龙镇和姜家镇有高级中学的设置。

1.1 学校用地分析

现状巴南区中学占地面积最大的学校是清华中学,其用地面积为14.34 hm2,占地面积最小的是麻柳嘴镇先华中学,其用地面积为0.26 hm2。不同用地规模学校数量见表1,数量比例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虽然巴南区中学总体情况较好,但是仍有41%的学校规模偏小,占地面积不足1.1 hm2,这部分学校主要集中在乡镇中。

1.2 学生规模分析

现状巴南区中学学生规模最大的为巴县中学,共有学生5 105人,规模最小的为界石镇公平中学,仅有92名学生(以下分析按照每50名学生折合为1个班计算),不同班级规模学校数量比例见图2。

现状巴南区中学学生规模普遍偏小,低于18班的学校占了总量的48%,这部分学校主要集中在乡镇地区,这是由乡镇人口数量有限造成的,加上随着城市的发展,与主城区联系将越来越紧密,这些区域的适龄学生部分会选择教学条件较好的市区中学,使得这部分乡镇中学的生源有限,进一步限制了其规模的发展。

2 巴南区已有规划教育设施情况统计与分析

按照《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年~2020年),巴南区的行政辖区内主要包含2个组团、4个功能区、2个中心镇和11个一般镇。即:李家沱—鱼洞组团、茶园—鹿角组团(巴南区部分),南泉功能区、一品功能区、南彭功能区、惠民功能区以及接龙镇和木洞镇两个中心镇,麻柳嘴镇、双河口镇、丰盛镇、二圣镇、姜家镇、天星寺镇、石龙镇、跳石镇、东泉镇、安澜镇、石滩镇11个一般镇。

2.1 规划区的功能定位及人口规模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主要是根据《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年~2020年)对各个组团、功能区、镇的不同功能定位进行编制工作。

李家沱—鱼洞组团:由李家沱、道角、鱼洞、珞璜等地区组成。珞璜地区为能源基地。

茶园—鹿角组团(巴南区部分):由鹿角、界石等地区组成。界石是物流基地。

南泉功能区:以居住功能为主,结合南泉风景区主要发展都市旅游服务业。

一品功能区:以居住功能为主。

南彭功能区:以居住功能为主,主要发展都市旅游服务业。

惠民功能区:以居住功能为主。

接龙镇:主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和贸易基地。

木洞镇:主要的交通货物中转、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同时发展都市旅游服务业。

麻柳嘴镇等11个一般镇:主要分为农业服务型城镇和旅游服务型城镇。农业服务型城镇主要承担农业生产服务的职能,旅游服务型城镇依靠特殊的文化历史背景和旅游资源,重点发展都市休闲旅游的功能。不同功能区的规划总人口见表2。

2.2 已有规划的主要规划指标和依据

已有规划主要是依据规划年限内可能达到的学生人数和学生的分布情况。其中学生的分布情况主要是依据规划区内居住用地的分布,而学生人数的预测主要是根据公式:

学生数=该区域内规划人口×千人学生数指标。

其中,该区域内规划人口主要依据《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年~2020年);千人学生数指标为每千人中的学生数,可按小学、初中、高中分别统计,测算千人学生数时主要考虑两个因素:1)规划期人口出生率;2)规划期在校学龄人数与相应年份出生人数比例,后者可理解为附加系数,主要是衡量出生人数至入学时的变动趋势。以普通初中为例,千人学生数的计量模型如下:

千人普通初中学生数=人口出生率×3(年制)×附加系数。

通过对人口出生率及附加系数的计算,以每年学生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数来验证千人学生数的可靠性,得到千人学生数如表3所示。

3 对巴南区教育设施布点规划建议

通过对巴南区现状中学情况的分析和调查研究,以及对已有教育设施规划情况的了解,我们应该充分结合巴南区教育结构特征,更全面的考虑巴南区教育设施的布点规划,完善各级各类教育设施体系。立足现有的校点,根据规划情况,合理利用“扩建、搬迁、新建、合并”等多种方法进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摘要:结合巴南区特殊的区域构造性,分析了巴南区的中学现状和该区域已规划的教育用地规模,介绍了标准的规划原则,并针对教育设施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中学,规划,教育设施,建议

参考文献

[1]李霞,刘保东.高等学校设学布点模糊多因素决策方法[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10):34-35.

[2]陈友华,赵民.城市规划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3]董鉴泓.城市(镇)化与发展小城镇[J].城市规划汇刊,1999(1):27-29.

教育设施 篇10

1.1 亚当斯密简介

(1) 亚当斯密的生平。

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的寇克卡迪, 先后在格拉斯哥大学和牛津大学学习, 毕业后在爱丁堡大学讲授法学、政治学和修辞学, 后来到格拉斯哥大学教授逻辑学的道德哲学, 曾担任该大学的校长。

他早年从事哲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使其名声大噪。他于1776年出版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也称《国富论》) ,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的主要观点是“市场经济是有效的”, 市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 主张自由放任的政策。

(2) 亚当斯密的著作。

著作之一:《道德情操论》 (1759年) 。在其一生中该书共再版了6次。《道德情操论》的主题是讨论人们的同情心, 认为同情可以战胜自私, 使别人的成功可以与我们的利益相关, 并且别人的幸福对我们来说是必要的。

著作之二:《国富论》 (1776年) 。该书奠定了亚当斯密在经济思想史上的杰出地位。人们将亚当斯密看做是经济学之父, 是因为他是一个体系的创建者。该书提出了一个严肃的、独立的经济学, 标志着古典经济学时期的开始。

1.2《国富论》中关于“论青年教育设施的费用”有关章节简介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由“序论及全书设计”和五篇正文组成。

本文所应用的主要观点———“论青年教育设施的费用”位于书中的第五篇, 第五篇共有三章, 该观点位于第一章 (“论君主或国家的费用”) 第三节 (“论公共工程和公共机关的费用”) 的第二项。

1.3 亚当斯密“论青年教育设施的费用”思想解释

亚当斯密在讲这一项时与前一项 (“论便利社会商业的公共工程和公共设施”) 相比。他说:“由本身收入开支本身费用的事业, 并不限于前述的道路运河等等;对于青年的设施亦是如此。生徒付给教师的学金或谢礼, 自然构成这一类的收入。”亚当斯密主要根据欧洲的历史, 把教育设施费用归为由本身收入支付的一类。不过, 在具体实际中, 教育费用主要来自地方收入, 包括地产的租金、专款的利息。专款或由君主拨付, 或由私人捐助。

亚当斯密主要根据欧洲的情况进行了广泛的分析, 也反应了人类教育的历程。亚当斯密所论及的包括教师报酬和努力程度的关系, 研究费、奖学金、贫学津贴的作用, 学校制度及设立, 公立和私立学校教育效果比较, 欧洲大学课程设置及变化, 游学风尚及利弊等。

亚当斯密讨论了欧洲近代教育设施, 也讨论了古代希腊、罗马, 以及其他时代和国家的教育历史。在这些讨论之后, 亚当斯密提出如下问题“国家对人民的教育, 不应加以注意吗?如果有注意的必要, 那么对各等级人民, 国家所应注意的, 是教育的哪些部分呢?而且, 它应该怎样注意呢?”亚当斯密评述了猎人社会、牧人社会、农业社会, 以及分工进步以来文明社会的社会教育需求状况, 他指出, “在文明的商业社会, 普通人民的教育, 恐怕比有身份有财产者的教育, 更需要国家的注意。”他说:“无论在那种文明社会, 普通人民虽不能受到有身份有财产者那样好的教育, 但教育中最重要的几部分如诵读、书写及算术, 他们却是能够在早年习得的, 也就是说, 在这个期间, 就是预备从事最低贱职业的人, 亦大部分有时间再从事职业前, 习得这几门功课。因此, 国家只要以极少的费用, 就几乎能够便利全体人民, 鼓励全体人民, 强制全体人民使获得者最基本的教育。”

2 中国教育费用支出概况

2.1 国际教育费用支出分析

国外教育经费来源一般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拨款, 即是“财政性教育拨款”;二是私人出资 (如非政府性组织的捐赠) , 近些年来呈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数据分析看,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国家的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GDP比重的5%。

2.2 我国教育费用现状分析

现在, 我国已经全面实现九年义务免费教育, 这可以说是惠及了每个家庭及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 尤其是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 使他们不用再担心没有钱而无法接受应有的教育, 而且我国的助学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尽管成绩明显,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 我国的教育现在仍不容乐观。

当前入园难、减负难、扎堆名校、地区教育水平差异以及留守儿童问题和校园安全等问题仍然亟待解决。

2.3 我国教育费用存在的问题

(1) 我国的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明显过低。

(2) 教育支出在国际中处于明显劣势地位。教育经费相对于GDP的比重, 世界的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 欠发达国家也达4.1%而我们现阶段的目标依然停滞在4%。

(3) 区域配置不均衡, 这首先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失衡, 东中西部的发展呈阶梯式发展。

(4) 三级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不合理。投入比例严重失调。相比投入较高的高等教育, 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整体水平较低。这也多半源于我国人口基数大, 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完善等。

3 亚当斯密的思想对中国教育费用支出现状的思考与启示

3.1 优化教育经费来源的格局

优化我国现在教育费用的来源主要以三方面为支柱, 分别是:财政预算内的教育拨款、教育税和学费 (非义务教育) 。这三方面应该达总教育支出额的90%左右, 其中财经预算内的教育拨款占60%, 教育税逐渐达到15%。另外, 一些辅助性教育经费来源, 如企业及社会对教育部门的捐赠以及学校校产收入, 其比例约为10%。从而形成由政府、社会和受教育者共同承担的教育经费格局。

3.2 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为缩小基础教育支出及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 首先, 中央政府应该加强对西部以及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弥补西部和贫困地区财政教育缺口。其次, 对教育硬件建设水平低的地区要适当加大经济扶持, 解决办学, 教育条件改善的问题。最后, 平衡专硕与学硕的教育经费支出。

3.3 运用激励性的财政政策, 调动企业和个人教育投资积极性

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 运用激励性的财政政策对可以给予我国教育事业有积极或者特殊贡献的企业及个人, 在税收或者其他方面予以政策支持, 以达到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 鼓励其服务社会。

3.4 加强我国财政税收政策的实施

我国的财政收入增长很快, 但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却偏低。我们理当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加强税收征收工作, 严格税收执法力度, 避免逃税、漏税, 保证税收的足额稳定。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受教育人数、教育的发达程度、教育的投入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居民文化素质主要硬性指标。政府教育费用支出在财政费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亚当斯密的观点出发, 分析中国的教育费用支出的历史情况, 结合我国当代教育费用支出现状, 从而得出一些思考及启示。

关键词:亚当斯密,“论青年教育设施的费用”思想,中国教育费用,思考与启示

参考文献

我国设施葡萄生产类型 篇11

促早栽培是指利用塑料薄膜等透明覆盖材料的增温保温效果,辅以温湿度控制,创造葡萄生长发育的适宜条件,使其比露地提早萌芽、生长、发育,提早浆果成熟,实现淡季供应,提高葡萄栽培效益的一种栽培方式。根据催芽开始期和所采用设施的不同,通常将促早栽培分为冬暖式促早栽培、春暖式促早栽培和利用二次结果特性的秋季促早栽培3种栽培模式。该设施栽培模式主要分布在辽宁、山东、河北、宁夏、广西、北京、内蒙、新疆、陕西、山西、甘肃和江苏等地,分布范围广,栽培技术较为成功,亦是葡萄设施栽培的主要方向,目前全国促早栽培面积大约有9000公顷。

2.延迟栽培

延迟栽培是以延后葡萄浆果成熟期为目的,实现葡萄果品的淡季供应,提高葡萄经济效益的一种栽培方式。该栽培模式主要集中在甘肃、河北、辽宁、江苏、内蒙古、青海和西藏等地,截至目前,全国延迟栽培面积约有1000公顷,以甘肃省面积最大,约占全国延迟栽培面积的90%。

3.避雨栽培

避雨栽培是一种特殊的栽培形式,一般是通过避雨棚(将塑料薄膜覆盖在树冠顶部的一种简易设施)减少因雨水过多而带来的一系列栽培问题,是介于温室栽培和露地栽培之间的一种集约化栽培方式,以提高品质和扩大栽培区域及品种适应性为主要目的。该模式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湖南、江苏、广西、上海、湖北、浙江、福建等夏季雨水较多的地区,截至目前,全国避雨栽培面积约有1.3万公顷,是3种葡萄设施栽培形式中面积最大的一种。目前在我国北方的一些地区,避雨栽培略有发展。

教育设施 篇12

今年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给海南省教育系统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海南省教育厅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各校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立足学校,采取内部挖潜调剂、向财政预付借款等多种方式筹措经费,不等不靠,争分夺秒,抢抓时间,确保秋季学期顺利开学。

由于灾情严重,各种建材材料及施工队伍十分紧张。各地各校要提前准备,订制门窗,订购材料,联系施工队,不耽误时间,及时修缮各种受损门窗、课桌椅、围墙和校舍等设施。加紧抢修抢建水、电、管线等毁坏的基础设施,实现功能性恢复。认真做好教学仪器、设备、图书、档案资料等辅助用具的整理工作。组织开展校园卫生防疫工作,对被水冲淹过的区域和建筑物,特别是水井、学生宿舍、食堂、厕所等场所进行消毒、杀虫,确保灾后无大疫。各地各校务必在秋季学期前确保满足秋季开学最基本的教学和生活条件。

海南省教育厅强调,各地各校要对灾后校舍、围墙、水电管线等重要基础设施再进行一次全面拉网式排查,可请专业机构帮助排查,防止次生灾害发生,确保开学后校园和师生安全。

上一篇:LPc旅游手册下一篇:国内、国际市场